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04-29 03:59:36

林业发展论文

第1篇

生态林业发展的目标是将自身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型,一个包含众多林产内容的工程体系。通过向生态林业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资,来保证生态的平稳性以及多样性,这也是生态林业具备高效能和高能量运输率的前提基础。在发展生态林业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因地制宜,顾名思义,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遵守生物的生活规律,以便设计出最合适的安排方案。第二,完善组织原则,在众多生态林业发展的途径中,组织的完善是确保物种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效益最大化原则,由于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等情况,当存在较多选择方案时,应该选取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达到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目的。

2生态林业技术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2.1生态林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保证生态林业具有科学结构框架的核心内容便是水土,因为水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元素,为了防止出现土壤被侵蚀或是水文效果,应从根本上改良目前生态林业的水资源问题。在针对上游地区的环境,应主要对土壤表面径流以及水资源涵养等问题进行处理,而针对内地环境,则应该做好防旱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在流域地带,主要通过预防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一帮采用的技术有构建山洪引导体系、建设蓄水小型灌溉设备等等。生态林业的技术特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种形式和种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快生态林业发展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2.2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自从我国成立之初,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将治理生态林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点问题,而生态林业所应用的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展开讨论,以此寻求最佳的应用方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生态流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目的在于突破这一难关,寻找到有效的生态林业应用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已经掌握了红豆草等优良乔灌品种的培育技术,并开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颇为丰富。而如今生态林业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有相关体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实际应用。

3生态林业发展主要途径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还能够达到后代设定的标准。生态林业正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发展与自身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突出发展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满足基本要求的必要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遵守以下两点要求,第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规划,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充分了解生态林业的现状,根据生态林业的特殊性制定最为适宜的方案。相信这样的话,才能提高研发新技术的速度,增加群众的环保理念。

3.2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有效途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以及政府扶持问题,更要注重管理机制是否起到必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相互管理、提高监管和检查水平等措施来完成,从而保证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

4生态林业主要应用的技术

4.1土地应用技术。

土地应用技术也叫做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应用技术,某一区域,受到天气、地形变化的影响,导致土地表层或是土壤成分存在区别,通过选取更为适宜的生态林业种类,来充分发挥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达到综合治理生态林业的目的,这便是土地应用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基础在于首先需要了解适用面区域、实际土壤利用状况和土地差异情况。选取出不同土地生活的物种,并将其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调配是该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该技术也受到资金、市场要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考虑周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2生态林业结构技术。

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应用在具有明显层次的种群当中,在同一区域,考虑生态林业存在的特异性,充分应用立体空间从而获取最大利益的技术被称之为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空间结构养殖,该技术应用在同一水域养殖动物的体系当中,将动物分成二至三层垂直结构,既方便卫生的清洁,又有利于集中管理。其次,空间结构种植,理论思想与前者大体相同,差别在于该技术针对的是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空间结构的种植,有利于调整喜光程度存有差异的植物,以便提高生态林业的构建速度。

5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5.1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生态林业技术目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林业作业者的专业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的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建设生态林业的要求,即使掌握了大部分实际应用技术,往往也都是陈旧的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生态发展效率低下。第二,管理方面的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举例而言,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是造林,造林环节固然重要,这一点林业单位的工作较为合理,但是造林后的护林工作却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甚远。

5.2针对生态林业技术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林业企业的科技能力,科技基础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林业发展技术可以通过完善创新科技系统来加以实现,依靠新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的主要途径。加强对生态林业构建的保护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起到表率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其次,各个企业做好防护措施,提高部门间的监管能力。

6结论

第2篇

1.1林业服务贸易在林产品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生产模式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对国际生产网络形成有力支撑,并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繁荣和快速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降低了传递、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使一些原本不能被转移或贸易的服务产品,获得了可贸易的条件。在世贸组织制度及区域贸易体制框架下,国家或地区服务领域的开放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跨境经济活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2011年,全球商业服务贸易额4.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而当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仅为5%(WTO,2012),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服务贸易的快速恢复能力及增长潜力。我国货物贸易长时期以来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近年来货物贸易条件的不断下降,一些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显露得更加突出。我国货物贸易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是以能源、初级原材料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这种过度消耗不仅没有换回较高的贸易收益,也不利于经济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服务贸易,发挥服务商品的清洁、低能耗的优势,积极开拓高附加值的服务商品对推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将起到积极作用。林业服务贸易从根本上说具备一般服务贸易的属性,因而与能源、初级原材料的货物出口相比,更注重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的低消耗。除此之外,林业的服务贸易还具有林业的特殊性质。它以第一产业的森林资源为基础,而森林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者,维持着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在培育和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科学地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作为林业有形贸易的重要产品来源。与一般服务贸易不同的是,林业服务贸易是围绕森林以及林产品的生产而展开并不断延伸的。既包括辅助林业生产的各种服务(林业生产),如林产品初级加工服务、原木运输服务;还包括森林经营与管理服务,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管理咨询、木材估价等。广义来看,林业服务贸易还涵盖林业生态价值服务,如生态旅游、森林文化与娱乐、森林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如果这些服务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就构成了国际林业服务贸易。鉴于林业服务贸易的广泛内涵与巨大的发展前景,积极发展林业服务贸易对我国林业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2调节国际贸易平衡,优化林产品贸易结构

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总额18178.3亿美元,增长4.3%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12年我国林产品贸易总额为534.9亿美元,出口总额136.2亿美元,进口总额398.7亿美元。从林产品贸易总额来看,其仅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38%,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平衡来看,林产品进口总额占我国进口总值的2.19%。因此,改善和优化林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对于调节我国的国际贸易平衡具有积极意义。从我国林产品贸易总体表现来看,如表1所示,贸易总额除了在1998年(1997年金融危机后)、2001年(中国入世后)、2009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明显下降外,基本保持了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表现出林产品贸易较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特征。1997年-2012年12年间,我国林产品贸易一直表现为净进口,即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从林产品贸易逆差来看,除了上述特殊年份以外,12年间林产品的贸易逆差总体增大,这也说明我国林产品的外部依赖性较高。具体从主要林产品的贸易来看,出口方面,人造板、纸和纸板、锯材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三者比重之和可达林产品出口总值的90%。如图1所示,2001年以来,人造板的出口快速增加,从居于纸和纸板、锯材之后的第三位一举攀升为第二位,到2006年又超过纸和纸板,成为出口主要林产品的第一位。从比重来看,2012年人造板出口占49.31%、纸和纸板占43.18%、锯材占3.29%,虽然锯材位居第三,但是出口规模远小于前两位的人造板及纸和纸板。除此之外,原木、木浆的出口规模都非常小,并且各年间基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出口水平上。从主要林产品进口来看,木浆、原木、锯材的进口比重总体增加,而纸和纸板、人造板的进口却大幅下降(图2)。这与我国人造板、纸和纸板的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息息相关,在结合二者在出口中的巨大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类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高的。2005年之前,处在第一位的进口林产品为纸和纸板,2006年起,木浆取代其位置,成为进口规模最大的林产品。2012年,主要林产品进口排序与占比分别为:木浆(29.20%)、原木(18.92%)、锯材(14.90%)、纸和纸板(13.54%)、人造板(3.1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林产品进出口结构相对来说较依赖某几类产品,结构较单一。正是因为这种相对集中,我国出口纸和纸板中的铜版纸、人造板中的胶合板等产品,近几年频繁遭到发达及发展中目的地市场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甚至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因此,优化我国林产品贸易结构,加快转变林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拓宽出口林产品的种类,从广义上来看,这不仅包括货物形态的林产品,还应该积极拓展国际林业服务贸易,从根本上向新的林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型。与此同时,林产品进口既起到为林业及其他行业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等的作用,还发挥着调节林业贸易平衡的重要作用。林业服务贸易作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贸易形式,也将丰富林产品贸易进口的种类,并更好地调节林业贸易平衡。

2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2.1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

从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社会进步,更多的服务类别产生并发展起来(贾怀勤,2012)。因而,三次产业比重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相对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第三产业逐渐降低。在三次产业的产业链中,在强调农业、工业、服务业合理配置的同时,更关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而服务业在微笑曲线的右半短,能够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与此同时,生产业的高度发展还会促进其辅助的制造业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所以,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普遍较高。

2.2林业服务贸易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288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7486.2亿元(占GDP的10.04%),第二产业220412.8亿元(占GDP的46.61%),第三产业204982.5亿元(占GDP的43.35%),第二产业产值略高于第三产业,二者远高于第一产业。对比林业产业总产值情况,如表2所示。2011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30596.7亿元,第一产业11056.2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6.14%),第二产业16688.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4.54%),第三产业2852.1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9.32%)。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加起来占了9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一产业比重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而第三产业占比显著偏低。可以看出,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发展林业服务贸易,促进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林业产业结构的布局。而究竟应该从哪些具体领域展开林业服务贸易,从统计数据来看(表2),在规模不大的林业第三产业中,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5.32%,而其他林业服务的产值较低,尤其是林业专业技术服务(仅占2.81%),这为未来发展林业服务贸易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使目前占据优势的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创造更大的产值,另外一方面,积极发展其他类别的林业服务贸易,完善林业服务体系。

2.3促进林业产业要素合理配置,企业优胜劣汰

从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到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成果,都表明了国际贸易能够起到促进国内分工发展、企业优胜劣汰的功能。这一过程是通过由市场调节的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完成的。正如新兴贸易理论所揭示的(Melitzs,2003),在这种优胜劣汰中,生产率高的企业将生存下来,并发挥其生产优势,进行对外贸易。因此,在坚持不懈地推进林产品的货物贸易,尤其是人造板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使资源重新整合到生产效率高的优势企业中,淘汰诸多生产率低下、资源消耗严重的小企业。与此同时,在已经滞后发展的林业服务贸易中,更要通过资源的配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产品,提升林业服务贸易价值,提升贸易条件。

2.4提高林业部门劳动力收入

从林业部门的劳动力报酬来看,如表3所示,2011年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611元,而当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41799元(中国统计年鉴,2012),前者仅为全国平均工资的56.49%,显著低于国家平均工资水平。尤其是,在林业系统各单位中,除国有经济单位平均工资能保持与林业系统平均水平较接近外,集体经济单位的年平均工资相当低,仅为4784元,这一较低的指标警示我们,亟待提高集体经济单位及其他经济单位的劳动力报酬。如果我们深入考察国有经济单位的劳动力报酬情况,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站(32725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3926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2158元),这些部门有着高出其他林业经济单位的年平均工资。而这些具体部门有着这样一个共性,即它们都属于林业服务业。无论理论还是现实统计数据,都向我们证明了林业服务业具有高劳动报酬的性质。因此,为了改善我国林业系统工资水平偏低的现实困境,就十分有必要大力发展林业服务业,进一步地,大力发展林业服务贸易。

3迎合林业国际竞争的需要

3.1林业国际竞争面临的新形势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日益重视下,气候变化尤其是碳排放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在诸多的双边及多边谈判领域,可持续发展及碳排放问题都被列为重要的议题(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APEC峰会等),林业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而即将面临着深刻地调整,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产品贸易结构、发展林业服务贸易等问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得到突破。后危机时代,大到世界经济格局,小到产业的国际地位,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这是一个重要的洗牌期,谁能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利用并获得先进的技术,成为未来发展的强者。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机遇期的现实情况,从战略上强调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林业发展,特别是林业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提高林产品国际竞争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类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并不均衡。既有竞争力较高的产品,如人造板等,又有竞争力偏低的产品。特别是林业服务方面,鉴于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法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快速发展林业服务贸易,根据我国林业资源及相关服务的情况,开拓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林业服务产品,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最终形成我国林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林业服务贸易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利用双边及多边谈判、区域国际合作以及与非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的合作等,建立合作交流与示范推广机制,构建林业国际合作特别是服务贸易合作的新形式,全面提高我国林业服务贸易的水平、深度与广度。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第4篇

【摘要】本文从建设的重要性、规划的科学性及效果的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论述了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林业工作,为实现林业更高水平、快速度的发展,建设文明生态,加快中原崛起,及时决策规划建设林业生态省。

构筑中原崛起的生态屏障,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第一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强劲需求,是河南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大枣、板栗、苹果及茶叶等林产品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缺林少绿”的现象已成历史,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河南林业基础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还有1100多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02万亩平原区沙化土地。因此,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规划林业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植物并容,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林业建设的正确思路、丰富内容、有效措施和实际效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谋求林业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并通过林业减排作用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防护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河南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集中民智,调查研究,并科学编制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作为今后5年全省林业发展的总蓝图和行动纲领,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在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工程等具体内容当中。

1、规划程序的规范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专家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基本单元,经过了自下而上、科学计算、逐级汇总、平衡优化、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对涉及到的林业与粮食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并及时吸收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科研成果和业务规范。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委员会认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科学,建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处于国内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院士专家的论证评审意见,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目标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的基本要求。规划的目标任务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造林规模又有效益价值。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了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了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60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100亿元,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00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这些目标任务均经过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分析研究,科学计算,是科学可行的。

3、建设工程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谋划生态省建设工程。在山区和平原区,统筹安排国家级工程与省级工程,统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林木工程的同时兼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村镇绿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时兼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在规划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5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5151万亩,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24万亩,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互衔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盖全省的林业工程体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发展设想、科学的目标任务、合理的建设内容等变为现实,有赖于可靠的保障措施。为保障《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规划执行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严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立林业投资机制。文件规定省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按照一般预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预算。省辖市、县(市、区)分别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是制定检查办法,强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稽查办法》等,把投资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直接挂钩。改下达项目同时下达资金为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改单一的工程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相结合的复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

三、林业生态省建设效果的综合性

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培育、保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落实责任,改革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已取得林业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综合性的显著效果。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与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统筹设计、协调推进、一起安排、一张图纸、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全过程的“阳光林务”,对年度计划、投资标准、核查结果、奖励资金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公开。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与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实责任、同步组织实施。对纳入2008年、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新造林地,及时明晰产权,颁发林权证。经过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15万亩,创历史最高。两年来,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60万亩,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52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0.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树等林木资源,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6.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逆势而上,优化结构达到新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着眼于实现林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逆势而上,优化结构,积极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加强管理和服务,增强林业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30万多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已达800多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6.5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330多万亩,年产量670万吨。大力发展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85万亩。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21%,高出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3、生态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彰显新魅力

依据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紧密联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设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完成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组织了以“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爱鸟周”和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鄢陵县是闻名遐迩的花木大县,是“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联合主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参展客商650多家,参会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美、日、韩、荷等国,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花木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花木经营管理者探讨生态文化、花木产业发展的高层论坛会。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牡丹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驰名中外。“洛阳牡丹花会”吸引八方来宾,以花为媒,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盛况空前,不仅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性重大节会,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第6篇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第7篇

形势判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十分宝贵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上看,全球出现的两大危机对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对林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等提供了机遇。二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从国内来看,中央近期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林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大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9年林业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继续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和把握几个关键要落实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化改革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到“三要”、“三树立”。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兴林富民。以人为本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握和重点处理好兴林和富民的关系、生态和产业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第三,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必须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林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第四,坚持科教兴林,人才强林。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着力提升林业建设者的素质,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是林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林业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计划造林822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1.4万亿元,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林农收入,为实现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任务1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全面完成规划任务,着手编制工程延续建设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并争取有所突破。退耕还林工程要实施好巩固成果专项规划,稳步推进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要以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为新起点,加大建设力度。沿海防护林工程要以防灾减灾为中心,修复加宽基干林带并形成纵深防护林网络。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工程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同时,还要力争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各地也要谋划启动一批有区域特色的省级重点项目。

【关键词】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国家将对地方积极性高、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一些省区市和重点区域取得突破,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国造林绿化工作。

【关键词】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不仅要让林上山,而且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要突出“身边增绿”,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关键词】森林经营加快编制并争取批复《全国森林经营规划》,抓好100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中幼林抚育、珍稀树种培育、森林健康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不同区域提高林业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任务2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关键词】林地保护管理抓紧报批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抓紧制订《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抓紧汇总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关键词】湿地保护工程推进实施湿地保护规划。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编制湿地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实施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方案,新建60个湿地公园。做好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和履约工作。

【关键词】防沙治沙工程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规划》,突出抓好风沙危害重点区域治理,启动西部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搞好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与工程效益评估。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扩大工程建设规模,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恢复实施方案》,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启动全国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动态监测和进出口管理。争取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二期工程,提高监测防控能力。任务3扎实开展灾后重建,抓好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关键词】实施森林防火工程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森林防火条例》,推进依法防火。实施《全国森林防火规划》,突出抓好火险预警、航空消防、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直升机,完善防扑装备,提升综合防控水平,力争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关键词】启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争取尽快批复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鼠兔害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地方政府防治责任,推行联防联治、无公害防治。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确保规划分解到位、政策兑现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大熊猫繁育和科研基地尽快恢复重建,确保生态恢复顺利推进。

【关键词】雨雪冰冻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加快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森林防火、林业基层单位公用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确保建设质量。积极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抓紧落实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八项政策。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专项资金,争取各级政府把林业灾害救助纳入相关救灾资金渠道,对因灾形成的造林债务和损毁住房的债务进行统计核销。任务4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切实抓好林业基础建设。

【关键词】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争取尽快全面启动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各地林业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住房保障部门,抓好工程招标、建材采购和房屋分配等关键环节。优先解决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因伤致残致死、因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困难职工的居住问题。

【关键词】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争取国家安排专项投资,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有条件的省区,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先行启动,为全面推开探索经验。

【关键词】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摸清林区低收入职工底数,积极协调当地社保部门,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低收入人群纳入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享受地方最低生活补贴。

【关键词】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饮水、供电、道路、医疗、学校、公安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争取落实建设资金。

【关键词】加强种苗基础建设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突出主要造林树种、油茶等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良种培育,强化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管,加强区域性种质资源库建设,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推动林木种苗由数量保障型向良种效益型转变。

【关键词】林业效益监测和林业统计研究建立能够科学评价“三个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固碳、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以及林业产业对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尽快建立布局合理、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监测体系。丰富和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林产品价格预警监测体系,科学反映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规范林业统计工作,增强林业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任务5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

【关键词】做实第一产业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扩大各种资源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形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产化工原料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主导产业。要引导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着力建设高产油茶林等木本油料基地。要加强技术指导,推广优良新品种,建立高产示范林,同时要继续加强新品种、修剪技术和种植模式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产量,力争把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建设成为高产木本油料基地,确保每亩产量达到50公斤以上。

【关键词】做强第二产业要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

【关键词】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服务业。加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建设,扩大生态旅游消费。打造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构建相互衔接、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圈。任务6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进一步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

【关键词】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普查、收集、整理我国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一批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开发非物质生态文化和历史人文生态文化,发展自然资源生态文化。组织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生态文化作品。

【关键词】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开发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文化产品,扩大生态文化产业规模。

【关键词】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生态志愿者行动,办好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保障措施: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能力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林业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扩大对外开放、注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林业发展的能力。

■保障措施①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体制机制

【关键词】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的省份,要切实抓好配套改革,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农民满意的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资质管理制度,健全森林保险制度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已完成改革试点的省份,要全面推进主体改革。其他省份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规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尽快报批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力争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关键词】积极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总结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经验,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保障措施②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林业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推进林业科学化进程加强良种培育、重大森林灾害防控、生物产业技术研发,抓好国际新技术引进,加强重点实验室、生态站网、示范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培训,大力推广林业实用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强智力引进、基因安全、新品种保护和森林认证等工作。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为推进林业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关键词】提高林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推进林业机械研发应用,推广林木种苗生产、造林绿化、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名特优林产品加工和储藏等专业机械设备的应用。

【关键词】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技术指南》。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尽快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全国林业信息化格局。逐步将全国林地、沙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性林业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对3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全面有效监管。加快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设,推动办公自动化,提高林业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措施③加速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加大依法治林力度推进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制定,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建设和大要案查办,开展打击涉林案件专项行动。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完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审批制度,尽快实行网上审批。

【关键词】完善林业补偿与补贴制度扩大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商品林补贴制度。尽快落实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及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试点,探索完善补偿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关键词】制定完善林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扩大林业小额贷款试点。争取提高造林投入标准。探索建立造林后评价制度。争取延长“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恢复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积极协调落实资源节约型、劳动密集型和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林产品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野生动植物繁育的扶持政策。

■保障措施④扩大林业对外开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完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快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开展碳汇计量研究。

【关键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林业对外合作战略鼓励开展海外森林开发和开拓海外林产品市场。拓展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林业建设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提升林业国际合作的主导力积极参与多双边林业事务,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林业规则制订,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妥善应对非法采伐等国际林业热点问题和林产品对外贸易摩擦。加大林业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

■保障措施⑤加大林业资金投入,为林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找准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积极争取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林业投资规模。各司局各单位要放宽视野,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将林区卫生、教育、扶贫、电网改造、社会保障等纳入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资安排。

【关键词】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投资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将林业建设纳入地方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启动实施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林业重点项目。

【关键词】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畅通林业投资渠道,完善林业投资政策,为社会投资林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

【关键词】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投资,积极扶持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8篇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林业;发展;影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进入21世纪之后,林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向精准、系统的模式转变,因此提出了“精准林业”的概念,即指尽可能的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有关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业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核算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通讯等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1.1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1.1传感技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技术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进行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1.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技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1.1.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存储技术有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主要实现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及稳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术——信息的使用技术。控制技术即信息使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1.2信息技术功能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1.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二、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发达国家6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随着DBMS的发展和完善,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一时,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有明显的局限性。到90年代,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

2.2林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林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采用的是局部(部门)引进,局部消化的方式。80至90年代末,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在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

3.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

3.2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

3.3规划森林资源管理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应用不够深入,信息资源浪费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业。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4.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RS技术、GIS技术,还要对林业知识有所掌握,目前我国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从事林业信息研究、网络管理,3S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奇缺。因此应该加大林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仲科、赵春江、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第1版.

[2]闫利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趋势[EB].

第10篇

1.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十分脆弱:据国家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其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严重低于世界总体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人工林单位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0%。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现状令人堪忧,生态脆弱状况遍及全国各地,严重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森林资源基础支撑能力过弱问题制约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头号问题亟待解决。

2.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我国林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丘陵等地带,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表现在目前林业发展更多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社会的生态效益,林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使我国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3.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林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林业经济中,即只注重林木的培育、木材的采伐、运输和木材的加工利用,忽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忽视林业产业链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林分结构单一,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其次,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再次是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最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4.林业法制不完善: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林业法制建设已经滞后于林业的发展。林业法规的缺失,林业执法没法可依,目前对林业执法主体、操作程序、管理人和管理相对人作出限制的法律规定都是模糊的,都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林业法规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林业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林业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等等,林业法制亟待完善。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目前,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生态林业建设时期,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要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首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木材节约代用的创新技术,坚持“植树造林与节约木材并举”的方针,一方面提高木材的防护能力,推广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蛀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要抓好水利设施、铁道、工矿、印刷包装、商品房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木材节约代用。同时,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短周期生长资源取代长周期生长资源,例如用农业秸杆、灌木等短周期生长的材料取代长周期生长的乔木。其次,要以利用人工林为主取代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策略,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我国华中、华北以及华东、中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养、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木材市场需求,以及相关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产业布局,建设以三倍体毛白杨、桉树、相思、松类等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增加国内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2.建立林业创新机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就是以科技为先导,并建立林业的创新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综合效益为目的建立起林业创新机制,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业资源的发展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依托科技的指导,协调好林业总体发展趋势,处理好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绝不能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改变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总而言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要努力增强林木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坚持科技指导林业发展,林业相关科技成果要与实践相融合,改变技术和产业建设之间的分离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全方位提高林业的综合水平,提高林业的产业综合实力。

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想更好地发展林业产业就不能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因为多种林业产业发展手段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只有改变现有的林业产业布局,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促使林业相关产业的进步。完善林业产业,优化自身的配置,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有三大产业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针对第一产业,应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针对第二产业,要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针对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从而解决林业产业的不合理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得林业产品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完善林业法制建设: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的主旨在于培育、保护和利用林业产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多种林产品,运用法律体系维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森林法》的规定过于宏观,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第一,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应该要根据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把森林的五大林种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两大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推向市场化,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益者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烧炭和经营木炭,以及采挖、经营和运输树蔸树木的,实行许可制度,在封育区和封育期内,禁止不利于森林植被恢复的活动,公益林不得进行商品性采伐。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采伐制度。商品林采伐限额应实行五年总控的管理方式,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剩余的年度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转入下一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在一个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各森林经营单位单年剩余的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结转使用。第四,加强监督木材经营加工。为了避免木材经营加工厂过多过滥,科学合理地使用林木资源,设立木材市场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护资源的原则。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加工)无合法来源的木材,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p#分页标题#e#

第11篇

本文将在介绍中亚各国林业资源和林业发展管理现状、林业立法政策、林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及林业国际合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与上述各国开展林业合作的潜在合作领域和方式,为我国与中亚地区开展林业科研活动和项目合作提供重要信息参考。

1森林资源及其管理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多位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土地多数为草原和牧场,农地和林地所占比例小,森林退化严重,森林质量和生产力均呈现下降趋势。1990—2010年期间哈萨克斯坦森林面积小幅递减,吉尔吉斯斯坦增长较快,塔吉克斯坦基本维持不变,乌兹别克斯坦是先增加后略有减少,土库曼斯坦数据不详。各国森林资源2010年最新统计数据见表1[1]。从树种组成来看,中亚地区阔叶树较少。哈萨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主要是松树、桦树、杉木、云杉、落叶松、山杨、白杨、雪松、柳树、榆木,塔吉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包括杜松、开心果、枫树、胡桃、白杨、桦木、杏树、柳树、榆树,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最常见的树种是梭梭林,吉尔吉斯斯坦常见树种为桦树、杉木和白杨。中亚各国虽然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如哈萨克斯坦现有珍惜物种包括雪豹、棕熊、水貂、松貂、岩貂和金雕等。尽管多数国家已建立了保护区,但因行政管理能力薄弱,盗猎严重。中亚各国绝大部分森林归国家所有,构成国家森林基金(SFF),由国家实行统一管理。森林管理主要是侧重于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提供环境服务。此外,森林管理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影响[2]。例如,在1997年之前塔吉克斯坦森林全部属于国有,之后将国有和集体林场进行重组,部分分配给农户长期使用,约占SFF的12%。吉尔吉斯斯坦于1998年率先引入参与式方法进行森林管理,但社区林管理范围小,有待实地测试完善之后再大范围推广。乌兹别克斯坦林业大部分归公共部门控制,受原苏联集体林管理模式的影响,在采用参与式林业管理方法方面有所保留。土库曼斯坦森林归国有林业企业管理,管理薄弱。虽已制定了林业和植物资源的保护、推广和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划,但缺乏资金预算支持,缺少林业专家和科研人员,林业公开信息少,政策执行情况欠佳。

2林业管理机构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环境和水资源部(MEWR)(原农业部),下设森林和狩猎委员会(CFHM),统一负责森林恢复、植树造林、森林多功能利用及与特别保护区相关的活动。CFHM下设2个部门:动物部、林业和特别保护区部。森林和狩猎管理政府企业(GE)在CFHM指导下,负责地方森林保护、森林游憩、森林合理利用、种子管理及其他林业活动。私人土地所有者可通过适当的生态手段和方法进行森林管理和使用,但必须向林业和特别保护区部提供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塔吉克斯坦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下设3个部门:1)国家保护区办公室,管理着全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2)国家林业和狩猎管理办公室,负责森林保护、造林和再造林、建立苗圃、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活动。3)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林业科研和学术交流任务。土库曼斯坦自然资源保护部负责协调组织森林管理、建立苗圃和造林活动[7]。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和水利部(MAWR)下设林业管理总局,负责管理湿地、沙地、草地、花园、葡萄园及耕地,开展森林、动物和植物蓄积量调查研究,对森林资源利用和狩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区等[8]。吉尔吉斯斯坦林业由国家环境保护和林业部(SAEPF)下属的林业局管理。各国在林业管理体制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决策和经营管理职能未能分开,许多国家的林业部门往往兼备以上2种职能,经常引发利益纠纷。特别是对森林保护和恢复而言,林业部门往往选择优先发展能够迅速带来短期经济收益的活动。2)国家通常将林业主管部门的某些职能整合到环境部或农业部,这给林业行政管理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例如,塔吉克斯坦政府林业署负责林业管理,而由国家公园保护区指挥部负责保护区管理。而乌兹别克斯坦保护区由林业管理总局、国家自然保护委员会和当地林业部门多部门共同管辖,增加了自然保护工作协调难度。3)国家林业企业通常面临严重的财务和技术问题,需要进行转变以适应经济格局变化。

3林产工业发展状况

从林产工业发展情况看,各国已禁止商业采伐天然林和半天然林,木材资源不能自给,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原木,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森林资源利用不平衡,尤其是非木材林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木材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不稳定,设备技术陈旧,大部分已停止运行,缺乏发展资金,利润低,竞争力弱。林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林业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而非生产作用。尽管如此,森林资源仍是农村居民生计、福祉的主要来源。例如,塔吉克斯坦超过2/3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森林可向当地居民提供动物、毛皮、种子、坚果、浆果、蘑菇、草药、泥煤、薪材、蜂蜜、苗木和薪材等资源。2012年中亚5国林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情况见表2。

4林业法律政策、战略规划

中亚各国自独立以后,各自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林业管理法律框架,并结合市场经济需求,进行了适应性调整[3]。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在1999年颁布的《森林法》中,明确禁止大规模商业性采伐,将森林管理重点放在保护水流域、防止水土流失、发挥森林游憩功能及保持动植物群落等方面。目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修订了《森林法》,土库曼斯坦《森林法》也在修订之中,乌兹别克斯坦《森林法》待修订。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森林法》规定森林归国家所有,森林管理职责分属于中央政府部门、地方国家单位或国有企业。塔吉克斯坦将退化草原的使用权让渡给私人部门,用于植树造林。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长期出租国有林地,用于开展小规模社区林业示范。除了《森林法》以外,中亚各国林业部门还颁布了其他配套法律文件,以确保合理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例如,乌兹别克斯坦林业部门另外2个主要法规分别是《特别自然保护区法》和《植物群落保护利用法》[4]。1993年5月7日颁布的《特别自然保护区法》界定了休闲娱乐区,强调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区除卫生检疫采伐和抚育之外,严禁其他任何形式采伐行为。1997年12月26日颁布的《植物群落保护利用法》规定了特批采伐程序和植物群落保护事宜。在林业管理法律框架下,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林业政策进行林业管理。吉尔吉斯斯坦《林业发展概要2025》明确了国家林业政策框架,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当地社区参与森林联合管理作为目标。在此基础上,2004年11月批准了新的国家林业规划(2005–2015),并通过实施“国家森林发展行动计划”(2006-2010)来实现新规划设定的第1个5年发展目标[5]。塔吉克斯坦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森林计划(NFP)(2006-2015),将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重点[6],但是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实施战略实现上述目标,也未能说明融资安排和机构制度改革等关键问题。

5林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虽然中亚5国经济和体制环境不同,但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主要有:1)林地开放造成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增加了保护森林资源的压力。2)林业法律框架和管辖范围不清,林业机构(特别是国有森工企业)行政管理、监控、执法能力薄弱,缺乏土地权属安全和森林所有权意识,林业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3)缺乏土地综合利用规划,森林和林地与其他土地用途(如牧场、农田)边界界定不清,工业发展也会间接地影响林业发展。4)政府对森林恢复投资有限,经济激励措施不健全,缺乏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森林定义不统一,森林资源统计方法自相矛盾,缺乏可靠的林业数据。如塔吉克斯坦官方统计中把果树种植园也算作“森林”,尤其是缺乏非木材林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产量、产品范围、政策、市场以及对整个国家、国有森工企业和乡村社区的经济贡献等[9]。

6林业国际合作情况及与中国合作前景

第12篇

1900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通过允许私人拥有森林的法律,采取优惠政策,使土地转化到私人手中。当时美国西部的森林大部分为联邦政府所有,其余的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有。他们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将联邦所属的土地转为私有;然后对联邦所属的森林进行控制保护。联邦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森林防火及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并对森林经营、天然林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提高木材利用率等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实施了这些法律、政策,使美国70%的森林变为个人所有,同时政府鼓励个人经营森林受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代替了薪材;金属、水泥取代了建筑用木材;石油化工原料的提取,也减少了很多林产品的消耗。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恢复与扩大。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重视造林绿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苗圃,在许多丘陵地和弃耕地上造林。由于着手研究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和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经过处理的原木,其使用寿命由未经处理的5~10a,延长到25~30a。此外,先从木材中提取某些药用物质,然后再加工成建筑用材。1925年复合木材诞生并用于房屋建筑,也使木材用量大为减少。而加强森林防火巡逻和使用飞机灭火,则大大提高了森林防火能力。1930年以后,美国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很快,而且过火后立即进行森林更新,以减少损失。1960年美国对退耕还林实施优惠政策,进一步刺激了私有林的发展。1987年美国政府又推出保护森林的政策,鼓励种树,提供种植草皮的优惠条件。由于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美国从1925年以后,人口虽然不断增长,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现在的农业产值比1935年增长了好几倍。1930年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而现在却不足2%。人均消耗木材的数量,从1900年到1980年几乎下降了一半。造林速度的加快,使工业林与私有林大量增加,但是联邦林增加不多,森林种植已超过森林采伐的速度,现有的成林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1倍。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全球保护环境的浪潮,美国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它强调森林经营在突出环境保护价值的同时,发展多功能、集约化林业,重视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强调林业多功能兼顾,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国有森林已全面禁伐,转变为以环境保护和娱乐游憩为主的生态、森林旅游和长期研究用林。在近100年的发展中,美国的森林面积仅减少了13%左右,从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33%左右。

1.2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据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统计,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亿hm2,森林面积1.59亿hm2,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为112.67亿m3。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1位。从总体上讲,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相应地,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最终转向了“重予轻取”。我国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各具特色的时期。

(1)木材大生产时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贫林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大干快上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产。由于这一历史时期赋予林业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产木材以支援国家建设,因而相比较而言,当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是有限的。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量采伐为后来林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这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里,尽管人们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据第3次和第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1988~1993年,森林面积从1.25亿hm2仅增加到1.33亿hm2,森林覆盖率从12.98%上升到13.92%。

(3)建设两大体系时期(1993—1997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便成为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1994年,原林业部提出要“深化林业改革”、“外拓空间,内建机制”,活跃林区经济,使林业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以减轻森林资源的压力。与此同时,顺应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原林业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下,林业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时期,国家对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林业仍然在“自我振兴”。

(4)生态建设前期(1997—2000年)。国家的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林业也加快了其行业发展的步伐。生态建设初期,林业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成熟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未能得到有关方面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因而显得有些空泛乏力。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的决策,决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林业进行重点扶持。这标志着国家对林业的定位已由过去的“产业型”转为“公益型”。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林业立即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让森林休养生息。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5)进军生态建设主战场时期(2000年~)。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2中美林业发展比较

2.1森林资源比较

林业是受资源约束较强的产业,森林资源存量、资源禀赋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从资源拥有量看,中国和美国不相上下;但从资源相对占有量看,中国则比美国少的多,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美国的森林覆盖率则达到33%左右。我国的人均林地大约只有0.001hm2,约占美国人均量的1/6。

2.2林产品生产比较

我国林产工业的规模明显偏小,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在主要林产品生产上,我国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整体上属于低效型结构。在技术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2.3林产品贸易比较

从九大产品(包括针叶锯材和胶合板材原木、阔叶锯材和胶合板材原木、制浆材、单板、胶合板、刨花板、纸浆、新闻纸、纸和纸板)的贸易流向看,我国是主要进口国,美国则是主要的出口国。在全球林产品贸易中,中国是林产品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不断增大。

3美国发展林业的经验

3.1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林业的政策

(1)对国有林经营单位免征财产税。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向国家缴纳固定财产税(5%),但国有林的财产(林木及地产)可以免税。据估算,国有林财产至少有500亿美元,这样,国有林经营单位每年可节省25亿美元,用于国有林的建设。

(2)引导小林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美国的小私有林主达450万个,平均经营面积28hm2,拥有全国59%的用材林,提供全国木材产量的一半。为了把这部分私有林纳入集约经营的轨道,联邦农业部农业稳定和保护委员会制定了“农业保持计划”、“林业鼓励计划”,对小林主进行“成本分摊援助”,在资金上保证集约经营的开展。在技术援助方面,联邦和州政府实施了“合作森林防火”、“合作森林经营”、“森林病虫害管理”等计划。此外,由半官方的森林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标准林场活动。所谓“标准林场”其标准有3条:①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避免破坏性放牧;②林地必须固定作为培育林木之用,实行永续作业;⑧必须采用有利于改善林地条件的采伐方式。申请成为“标准林场”的小林主,由森林协会进行检查验收,合格者可以享受免费或廉价提供苗木和借用营林机械,非商业性质的抚育伐可以得到经济补助以及技术指导等优待。每隔5年进行1次复查,不合格者,取消资格。从1974年起,每年在标准林场中评选各级“优秀林场主”,国家级的“优秀林场主”还要在白宫举行特别仪式,接受总统的奖励。目前,全国有近万名林学家从事“标准林场”活动的组织工作,“标准林场”的经营面积已达3200万hm2,占小私有林面积的30%左右。此项活动对提高小私有林的经营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

3.2林产工业和营林事业统一经营

美国的林业公司(或造纸公司)是高效林业的代表,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林业产业部门。美国高效林业的先驱——惠好公司,也曾经历过“砍完搬家”的困境,20世纪初,该公司在美国西北部创办,起初是购买森林进行采伐,出售木材。但企业在采伐10多年后,就面临资源枯竭,不得不搬往新的林区。加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原料林基地永续利用的要求也更为迫切。1941年,公司创办了第1个林场,着手建设原料林基地。1966年,该公司制订了发展高产林业的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公司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该公司拥有林地面积250万hm2,在国外拥有采伐权的森林424万hm2,公司下属170多个木材加工及造纸厂,另有职工5万多人。有11处种子园、7处苗圃,实行工厂化育苗。每年人工造林面积达6万hm2,占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10%左右。公司每年的营林投资约1.5亿美元,每公顷营林投资相当于全国营林平均投资数的2倍。公司在造林、营林、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经营实行纵向发展,而在综合利用、产品多样化方面实行横向发展,达到了全树综合利用。公司下属的加工厂都包括了制材、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木片、制浆、造纸等分厂或车间。特别是制浆、造纸,作为林产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的制浆造纸产量居世界第1位,如果这个行业脱离了林业,就不可能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美国的林业公司是现代林业集团化大生产的体现,较大型的林业公司,平均经营面积8万hm2,其中拥有林地40万hm2以上的公司有7家。所有的林业公司(或造纸公司)都有自己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实行林产工业和营林事业统一经营。

3.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林业

美国的林业公司都有自己的营林科技队伍,从选育良种开始,研究和总结出一整套营林技术体系,并制订出相应的技术规范。美国惠好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高产林业计划以来,轮伐期缩短一半,产量却相当于天然林的3倍,伐期总收获量达到1000m3/hm2。为了发展高效林业,他们还十分注意木材利用的研究。在美国,为什么能在南方13个州顺利地实施了发展“第三森林”的宏伟计划?其主要原因就是成功地研制了南方松人造板新工艺及其成套设备。利用南方松中、小径原木生产厚单板,用厚单板胶合成方材和板材,比传统胶合板节省胶料,而其性能和用途却优于传统胶合板,从而为南方松短伐期人工林生产的中、小径原木开辟了大规模工业利用的途径,促进了高效林业的发展。

4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营林、造林基础。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我国林业的高税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长期以来过多依赖精神鼓励促进植树造林,忽视物质利益刺激。林业基础的加强,营造林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物质利益。当前,要调动林农和经营单位营造林的积极性,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税费负担,要改革不合理的林业税费,逐步减免各种收费比例,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各种收费,保证林农和经营单位的合理收益,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要规范林业“一金两费”的用途,该还之于林的,一定要还之于林。三是要结合国内林产工业的需求和我国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地确定营林树种,提高营林本身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