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时间:2022-08-01 20:21:25

滕王阁序教案

第1篇

阆中,是一座神奇的风水古城,素有“风水宝地,阆苑仙境”之称。这里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历史与自然留下的丰富馈赠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远在2300年前,这里就是巴子国的国都,钟灵毓秀,代多闻达。滥觞于这片土地上的多彩文化闪烁着史诗般灿烂光华,为巴蜀的秀美山水抹上了绚丽的色彩。其风水文化观光地的城市定位不无道理。

触摸风水古城的年轮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年轮。历史自有史书记载,而年轮则不仅是史书上的抽象的数据,还应该体现出一座城市的丰富内涵,包括它的古迹、名胜、遗址、故居、老街、旧巷……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他三城为徽州、平遥和丽江)。自战国时的公元前330年巴国从江州(重庆)迁阆中建立巴子国,这里就是巴蜀大地上的军事要冲,经贸中心。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风云里,它吞吐万象,沉淀下来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烛照千秋的独特历史文化品格。

首先,从古城对面的东山上鸟瞰阆中,果然是依“三面江光抱城廊”的迂回水势而建,其山、水、城组合的布局、规划、设计、营造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次看街道设计,总体成棋盘布局,按风水学“天心十道”喻意:中天楼为坐标轴心,十字大街为主干,并向四面辐射,南向为正,居中为尊(官署、衙门在城中心)。居民住区呈品字、多字群落。古城总体方位历经两千年而不变。再看城内,90多条街巷,有的虽已改建,但仍按原位且保存原名。有20多条街巷保持唐宋风格,2处元代、4处明代、12处殿堂基本完好。布局上仍是墙体相连,门楼相望,纵横交错,店铺林立,宽宽窄窄,曲折幽深。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汉桓侯祠、天宫院、状元洞、三陈书院、贡院、华光楼、清真寺、观音寺、福音堂等保持原样,布局营建在古街古巷中供人观赏。古街巷命名依f,如状元街、管星街、武庙街、学道街等。阆中城内有十多处各具特色的居民大院,建于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各异,座座院落都有其鲜活的故事。

阆中城有200多个人文景观供人观赏。著名的清代考棚依旧。状元洞三面摩岩题刻有宋真宗御书“紫薇亭”,还有坡手书“将相堂”。而张飞庙的“虎臣良牧”题字,张飞用的丈八蛇矛、铁鞭甚至其书法《立马铭》、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匾额诗文手迹等都保持原样,天宫院、观星街古迹犹存。一个城市的年轮就深植在古城一街一院一亭一阁一碑一物中。踏着唐宋格调的小巷石板路,走进古庙、古院、古楼、古堂,摩挲着古人留下的一些物件,仿佛穿过历史的隧道,翻开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典籍。这座披满风尘的古城在人们的感知视觉中重新焕发出诗意的容光。

前人留胜迹,我辈独登临。这得力于一个“留”字。要是没有有识之士对文化的情有独钟,再多的古迹都会被岁月的烟云拂去。阆中人历来有珍惜文化的传统。当年杜甫在阆中先后住了二三个月,留下几首诗,后人就给他修了3个少陵祠堂。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后人特建放翁祠以资纪念。唐滕王李元婴在阆中执政五年修了第三座滕王阁,被毁后,若干年后又重建,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

滕王李元婴与阆中滕王阁

提起滕王阁,人们必定会想起南昌赣江边那座驰名中外的雄伟楼阁。阁以文名,文以阁名,进而会联想到唐初著名才子王勃写的那篇旷世宏文《滕王阁序》。而阆中也有一座滕王阁,亦建于1360多年前。两处滕王阁都是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李元婴是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22子(幺儿)、太宗李世民之弟、高宗李治之叔。唐初玄武门之变,27岁的李世民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连他们的子嗣全部赐死,惟独对年纪尚小的幺弟网开一面,且宠爱有加,乃至于骄纵失度。

在李世民的呵护下,李元婴在皇宫肆无忌惮,行为放纵,逐步养成皇室子弟纨绔膏粱的共性,举凡飞鹰走狗、声色犬马的劣行样样精通。他长大后,生活上骄奢淫逸,品性不端,放官后自然就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迫使李渊立他为新太子,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封元婴为滕王(封地在今山东滕州)。到山东滕州后,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亭台行宫,第一次用滕王名字命名楼阁,为自己树碑立传。

高宗李治继位后,看不惯他“不遵轨辙,逾越典章”的做派,将他贬到苏州任地方官;不久,又把他调到洪州(治今南昌)任都督。谁知他恶性不改,居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为自己享用,并于公元653年,又广聘能工巧匠于赣江之滨修起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仍命名为滕王阁。这显然是有跟他侄儿皇帝对着干的意味。楼阁建成后他又建一艘青雀舸花船,常率幕僚狎客歌伎乘船畅游江中,漫步洲渚,观赏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的蝴蝶,为他画蝴蝶寻找素材。更荒淫的是,他常以其王妃之名召下属妻女到王府宴饮,趁机逼加淫辱,为此还挨过女人的鞋底板子。这些恶劣行径使唐高宗忍无可忍,下旨拆除了两处滕王阁,并削去滕王在滕州的千石食邑,将他从洪州贬到滁州。到景色优美的滁州后他一仍逍遥。高宗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寿州任刺史,公元679年派任隆州(治今阆中)刺史。元婴一到阆中就嫌前任、其兄鲁王李灵夔衙署简陋,便大兴土木,按皇宫规格建宫苑,谓之隆苑。后人因避唐玄宗讳,更名阆苑。从此,阆苑便成为阆中的别名。此名还入了《辞海》:“阆苑,唐代苑名,故址在今四川阆中城西。”其时李元婴为了宴饮歌舞、田猎赏蝶,还在阆中城北阆水旁风景优美的玉台山半山腰上修建滕王亭(后更名滕王阁)和玉台观;在城南阆水边修了一座可以俯看全城的南楼(现为华光楼),使阆中形成五城十二楼规模。李元婴在阆中五年,其骄任放纵习性一如既往。有下属裴聿者,好意劝滕王收敛一些,反遭其打骂。据说,高宗皇帝实在把这个皇叔没办法,只好在赏赐下属丝绸时,特送他一车麻。这是告诉他:滕王的钱多,送麻是给你串钱用。

公元683年,唐高宗又调李元婴任梁州(在今甘肃省内)都督,次年,未到任即告病亡。

公元763年8月,诗人杜甫为朋友治丧,在阆中呆了三个月。他闲时游遍了阆中名胜,其中游滕王亭、玉台观各写了两首诗,其《滕王亭子》一首云:“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这“伤心丽”和“满目斑”是老杜在漂亮的锦石和似锦的繁花中体味出的特殊感受,其批评暗讽指向十分明确。

清人尚熔评南昌滕王阁有云:“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若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没有王勃序,就不会有滕王阁千年不变的声誉,也不会有屡废屡兴计29次的记录。而阆中滕王阁也因有杜甫、陆游等历代名人题诗亦屡废屡兴。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南充市政府在玉台山滕王亭、玉台观破屋旧址上重建滕王阁。其占地85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殿建筑在半山腰上,造型别致,结构精巧,金色琉璃,富丽堂皇。其间,又按照历代名人诗句和史籍修建亭、台、廊、阁,错落有致,各具神韵。原有的古碑、石刻、佛塔、石洞保持完好。现已建成滕王阁公园对群众开放,山下的小学已改名滕王阁小学。

那位骄狂放纵、风流倜傥的滕王爷从政为官是一塌糊涂,但却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号称滕派蝶画鼻祖。宋代陈师道有诗云:“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明人陈文烛在《重修滕王阁记》里也说他“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李元婴出身帝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绘画、音乐、舞蹈诸方面造诣极高。他每到一处游玩,即对蝴蝶的飞舞细心揣摩,对其举止、形态、吸饮、啜粉都作细微观察、体味而以临摩,至而烂熟于心,笔下出来的蝴蝶或飞或立,姿态翩翩,栩栩如生,各异其趣。宋人谢无逸赞滕派蝶画有云:“粉翅翻飞大有情,海棠庭院往来轻。当时只羡滕王巧,一段风流画不成。”滕王画蝶,须、眼、足、翅处理毕现,线条流畅,细致工整,成为中国工笔淡彩画系领域的佼佼者。

据说,滕王将滕派蝶画法传给其子湛然,湛然传给幕宾梁太尉,由梁传习于民间,以至得以代代相传。又传滕王有《百蝶图》流传民间。笔者曾参观南昌滕王阁,见三楼西厅东壁悬挂有《百蝶图》,应是根据当年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而绘制的。1996年,南昌滕王阁还举行过全国性滕派蝶画展,使得几近湮没的“滕派蝶画”得以在盛世重放光彩。

古云,人终为灰土,书终以传世。人生朝露,艺术千秋。此理固然!

众星璀璨的文化渊薮

阆中这块风水宝地,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俊彦辈出,溢彩流芳,早就享有天文之乡、状元之乡的美誉。这得力于出过群星璀璨的文化世家群落,时间之早,全国罕见!

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时期,阆中就出过谯隆、谯玄、谯瑛祖孙三代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勤习经史,修尚学业,被朝廷重用。谯隆还为汉武帝推荐过著名的天文历数家落下闳,使这个同乡进入朝廷,学以致用,干了一番影响深远的事业。元封年间,主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司马迁提出改革历法,建议征聘民间天文历数学家参与改制新历的工作,武帝准奏。落下闳至长安,官授太史待诏,参与以司马迁为首的改制历法工作班子。天文历数家们进行多次共议,提出改革方案有18件之多。汉武帝经过筛选,只采纳了落下闳、邓平等人的方案。他们历经6年的努力,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把夏历正月初定为岁首,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最完备的历法,为阴阳合历。《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故名。落下闳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又研制出浑仪。

落下闳在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精深造诣获得了世界公认,称他为“世界天文学中的灿烂星座”,称其学说“比希腊地球中心说还早”(英人李约瑟语)。鉴于落下闳的伟大贡献,汉武帝授以侍中官职。其不就,辞谢返乡,继续他的天文风水研究,招徒传技,为家乡带出了几个天文风水研究世家。阆中人研究天文名扬天下,国内同行纷纷来到阆中,如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率弟子们来阆中云台山研究天文,观察天象并传教,后死在这里。其孙张鲁还任过阆中侯。到唐代,全国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袁天罡、李淳风仰慕阆中这个天文研究胜地,特来此定居,开展天文风水研究,死后也葬在这里。他们的子女都师承父业,继续开展研究,取得不凡业绩。阆中人没忘记大师们的贡献,为他们修了“天宫院”,住地取名天宫乡(又名淳风乡)。这就使阆中成为古代民间天文风水研究中心,被称为“天文之乡”。这种读书研究做学问之风就根植于这块热土上,根源相系,形成世家“群落效应”。

西汉成帝、哀帝年间,阆中出现了天文风水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他们能预测风雨水患,观测日食。东汉末至三国时,又出现过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他们醉心天文研究,在自己庭院建观测天象高台,积累了大量天文资料,能观测气象,预测风雨,为当地百姓服务。周群还是落下闳天文、历算研究的忠实继承人,被称为“后贤”(前贤落下闳)。周氏祖孙住地叫观星街。阆中自古崇文兴学,好学研习之风代代相传。以隋代开科举制到清光绪废科举,一千二百年间,全国参加考试的有几百万人,而荣登顶尖的状元不过512人。四川考取的只有15人,而阆中人就占了4位,还考取进士116人,举人404人,各类贡生317人。其4个状元分属两个状元世家。唐朝德宗、宪宗时,尹枢、尹极两兄弟相继高中状元,被称为“梧桐双凤”。二人文才出众,善辞赋诗词,虽中状元,却不做官,今日阆中学道街(以前叫状元街)就因二尹而得名。

北宋时谏议大夫陈省华不因官大而忽略教子。为避城市喧嚣,他将城边山洞给儿子们居住并做课堂,严管督教,从公元989―1000年的11年间,他使三个儿子陈尧叟(长子)、陈尧佐(次子)、陈尧咨(三子)分别考取状元、进士、状元。一家人二状元一进士,两相一将,父子同朝,人称“陈氏三杰”。三兄弟都为官清正,颇有政绩。次子尧佐工诗文、擅书法,有文集30卷,著有多部“编”“集”问世。父子四人在《宋史》都有记载。阆中城内“状元洞”“三陈书院”“状元街”等就是纪念陈氏父子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址。

众多文化世家的“群落效应”带动了地方的“兴学”风气。当时的官办书院有月岩书院、云屏书院、三陈书院、锦屏书院,其中“古治平园”规模宏大,设备完整,时称巴蜀之冠。

试想当年的阆中,座座书院布局在山上、城内,琅琅书声回荡在古城的上空,代代读书人在书写着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他们,连同他们的弟子,满怀心灵的虔诚与庄严,用毕生的精力走着艰辛而漫长的文化苦旅,不断充实着阆中文化的宝库。寻找文化之根,就是要去开发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比如上述的文化世家,对他们的兴起、发展、成就的研究,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入,有的至今还是空白,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充实完善,让全国文化名城更加名实相符。

第2篇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句与下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第3篇

一、异中求同,掌握同类课文共性

比较是人们将新旧事物相互联系,加以区分的手段。通过比较,人们能够对新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新事物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将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与融合,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教师可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比较阅读。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如山岭蜿蜒、清流映带等。在优美的环境中,群贤皆至,增添了高雅的韵味。猜拳行令,举杯畅饮,“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兰亭的雅致尽收眼底。而《滕王阁序》则描写了山水、宴会之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塞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词句均体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随后,作者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桂殿兰宫”。在聚会上,既有长辈,也有童子,胜友如云。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有贤主,有文人,作者发出感叹:“四美具,二难并”。此外,王勃从山水的壮阔联想到了自身的渺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倾吐自己有报国的壮志与决心。而王羲之则从“曾不知老之将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感叹人生苦短,天下没有永恒的幸福。幸福可能会破灭,生命也会有终点。王勃与王羲之都有乐极生悲的历程。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从类似或者同类课文中掌握规律与共性,提升阅读能力。

二、横向比较,体会作品特点

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比较要求教师以不同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对比片段或者整篇资料,还可对比字词或者写作风格等。通过对比来总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由此判断与划分作品的特点,探究作品出现差异的原因。

例如,可对比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比阅读寻找作品的特点。两部作品的共性是肯定了生命的顽强,描写了自己从逆境中感悟生命,最终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描述了对生命的渴望,第一天希望看到经常鼓励她,温柔的人们;第二天则希望看到黑夜变成白昼的奇迹;第三天则希望迎接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生活。作者告诫人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自己遭遇不幸后的思考,同时悔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两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我与地坛》阐述了史铁生的逆境观,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敬仰。

此外,《我与地坛》描述了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母亲去世后,地坛逐渐成了作者的精神支撑,作者更是将其当做了知心朋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采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对三天光明的向往与最想实现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仰。

三、反馈总结,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在对比阅读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与互动,进行反馈与总结,由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归去来兮辞》与《定风波》进行对比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此得出作品的相似之处或者写作的特点。

陶渊明、坡二人的性格颇为相似,“大济苍生”的理想相同,在政治方面的失意也较为接近。但二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不同,陶渊明是自愿辞官归隐,苏轼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随后过起了田园生活。此外,二者的精神归宿不同,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但是无力改变,选择了逃避,营造自己的桃花源。苏轼虽然仕途坎坷,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只要有条件,他总是竭尽全力。究其一生,他始终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虽然经历了新旧党之争,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代表了苏轼的心境。苏轼的归隐是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是逃避世俗。陶苏二人在“归田”问题上有不同的体会,反映到各自的诗词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在课堂上,学生围绕“陶苏二人归隐思想”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课堂氛围融洽,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49-01

新课改是落实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新挑战的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结构,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

一、注重学生的学,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师倡导了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构建开放且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掌握方法、及时探究是关键。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对话,探究求解。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精心设计能够引领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相关问题,从而确保探究式教学能够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问题一提出了就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名副其实的探究性的学习。

2.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相互探究。例如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我要求学生展开想像,进行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进行探究,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键

“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是提升个人素养的关键,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芒。”新课标明确的指出,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现实生活,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与课堂教学的对话和交流中,要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让学生对人生。这也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的基本要求。

1.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例如《石钟山记》一文中涉及到地理学知识,《琵琶行》一文涉及到音乐等,教师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才能防止被高中新课程改革淘汰,才能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高中语文有大量的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等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的核心所在。

三、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语文的课堂是一门艺术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一个平台,当学生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期,他们生机勃勃,乐于探索。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1.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对答案置疑辨析,然后陈述出来。同时要使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益。

2.绩效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法,多形式多元化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利用一些时间去介绍《雷雨》、了解曹禺、理清情节、梳理人物关系、总结人物形象等,以不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高效地开始整节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进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

1.增进交流,实现合作。例如在讲授《滕王阁序》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络建立“滕王阁”网页,搜集有关滕王阁的图片,知道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提高了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这种资源的共享,使知识更加的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2.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配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雷雨》时,可以采用配音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戏剧主题,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声、色、图于一体的语文教学环境中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时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因此,新课改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立足长远,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致力于每个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举措强化培训科学有序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

第5篇

关键词:征文辅导;新课改实践;探索与思考

2003年,学校安排我担任文学社指导教师,自此我便与征文辅导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征文比赛辅导的酸甜苦辣只待自己品味,十年征文比赛辅导的成败得失你我共勉。

一、在流言蜚语中前行

长期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关心,有关部门往往采取征文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学校每个学期都能接到不少的征文比赛通知。可是要么组织不到位没有几位学生交稿,要么滥竽充数的稿件羞于见人。

征文任务总不能顺利完成,为什么征文工作如此艰难?我发现有些老师对于征文辅导抱有以下心态:(1)这是额外的任务,与教学活动不相干;(2)主办方想要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征文内容和形式要求超出了初中生实际;(3)辅导老师追逐名利之举,获奖文章都是老师捉刀;(4)影响正常教学和学生学习,农村学校无法

获奖……

本该集全校师生智慧,赢学校荣誉的工作,怎么招致如此是非?我觉得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条:陈旧狭隘的教育观念;教师知识的浅薄;当前教育的弊端;某些误解偏见。

“人生为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我决定不惧流言飞语做好征文辅导这件小事。几年下来,当学校的征文活动正常开展,学生作文获奖、发表不断增加时,我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二、在见贤思齐中成长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走进文学的时空,探究征文的渊源与真谛吧!

最古老的征文:《诗经》相传“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于是有了古老的征文――“采风”;有了最早诗集《诗经》。

启示: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古代征文可以教化臣民,表达民怨。今天征文的价值更显重要。它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上级部门了解世风民情尤其是学生思想动态的一面窗口。古今征文都具备抒写百姓生活疾苦,揭示时弊的功能。岂能把征文活动说成“歌功颂德”,把征文贴上“马屁文章”的标签?

2.《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应该成为我们征文必须遵循的原则。获得市环保征文一等奖的《赵市集镇段水环境调查――盐铁塘调查小记》,学生通过现场调查,感受到环保部门所做的大量工作,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征文既不夸大成绩,也不隐瞒问题。此文成为我强调现实主义风格时经常引用的案例。

最美的征文:《滕王阁序》唐高宗上元二年秋,王勃路过南昌。都督阎公请宾客们为滕王阁作序。大家知道他的女婿早已写好了所以假意推辞,可是王勃当仁不让提笔龙飞凤舞,当场完成了征文《滕王阁序》,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启示:

1.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王勃如果没有参加那次英才荟萃的滕王阁聚会,就没有流传千古的佳作。我觉得搞好征文活动的第一秘诀就在于依托文学社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

2.征文活动能发现文学人才,诞生佳作

阎公能盛情款待夺己之美的王勃,想必今日征文评委不会因为你的文章来自农村中学而看低三分。最佳征文范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启示: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采和内容应该相互配合。作者用文学方式生动地传播生物学知识。文章的标题意味深长,结构严密精巧,语言准确严密。本文应该成为征文写作的最佳范例。

2.征文活动能促进作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留意从征文写作的角度讲评课文,努力使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征文写作的营养。

三、在新课改路上迈进

在征文辅导中对新课改的认识更加深刻;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提升了征文辅导工作的成效。征文活动与新课标要求:

1.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等环节

日常作文训练时,学生的构思立意等老师不会过多干涉。但是辅导征文可采取不同方法:“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征文,我带领学生到河两岸考察;指导学生查找有关地理、历史资料;学生确立主题并撰写作文提纲,我又帮助完善小论文的结构。最后小论文刊登在苏州日报秋季开学专刊上。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古人说:“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发现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美在常熟》征文,我让学生避开描写常熟的湖光山色,也抛弃了对都市繁华的讴歌。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谈“美”,把眼光聚焦在对常熟人内在美的发掘上。同学们深受启发,有的写家庭温情,有的歌颂打工仔的善良与自尊…学生作文获奖,也收获了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

3.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自主地组织文学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的要求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要想落实新课标,就需要转变观念,在组织辅导学生课外语文活动上下功夫。

征文和新课程理念

1.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观念落后的语文老师往往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因循守旧的语文老师常常强调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个毫无联系的个体。参加征文活动,让学生走向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中,让他们结成兴趣小组,调查访问,“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不是深得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吗?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的权利和自主性

征文主题有时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有差异。但这些主题更加贴近现实,为什么我们要故步自封,拒绝和社会生活接轨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走向社会,走进生活,通过采用包括征文在内的一切途径开拓语文学习新领域。

四、在成败得失间探索

成功与失败都是教育财富。以下是我征文辅导的体会,既有刻骨铭心的失利,也有探骊得珠的欣喜:

1.领会征文目的

首届中国青少年读写比赛的目的和宗旨是通过“读书”和“写作”两个最基本的素质培养环节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我却忽视了对方案的研读,导致学生连推荐书目都没有看,那最后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从此,我在征文辅导之前,一定仔细了解活动方案,明确征文的目的和意义。

2.把握征文主题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一次接到“孝廉”征文,我想让学生写写孝爱方面的文章就很好了,但是纪委领导坚持文章必须体现孝爱与廉政结合,以致不少好文章没有入选。

写作讲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可是在审题立意方面,辅导老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虞山森林公园杯”征文辅导时,我建议学生先阅读有关反映常熟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书籍。《稻草垛的秘密》扩写了一个发生在沙家浜的抗日小故事。它主题鲜明地歌颂了沙家浜儿女的革命精神,获得了征文比赛的一等奖。

3.开展灵活的写作活动

“走出去”是征文辅导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到明星企业、村委会采风,鼓励学生去调查、访问。所以不少获奖的征文内容生动翔实,而别的学校作文却是闭门造车的产物。

“活起来”是保持写作热情,提升写作水平的保证。这一次采取外出考察,撰写小论文的形式,那下一次就要学习文学名著,编写小剧本。灵活多样的征文辅导,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活力。

4.描绘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

我告诫学生不要写城市的高楼大厦,而要写乡村的小桥流水。我们的生活在农村,写作优势在于熟悉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在“HELLO,常熟”征文中,《苇絮飘香的记忆》描绘长江岸边小渔村的巨变;《我的第二故乡》表达外来工子女对第二故乡的挚爱。这些获奖征文无不浸润着乡村泥土的芬芳。

5.放歌时代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辅导的获得省级二等奖的《给新疆小朋友的一封信》一文,赞美了民族团结和睦的情谊。这次获奖对于学生的写作和人生成长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坚定了我征文辅导中对此类题材探索的信心。

6.坚持修改的原则

“华实相符,辞情并茂”是文章的理想境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更加值得提倡。辅导中要大胆放手,不要觉得学生的文笔不美,立意不高,就要替他们大段修改甚至亲自

操刀。

我的一贯做法是:接到学生征文初稿后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同学互相评改,作者最后定稿。学生的最后稿件和自己修改意见不是很吻合,我也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征文辅导修改变成了老师写作,学生署名,那就太可悲了。

五、在总结反思后坚守

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无怨无悔。在多年的征文辅导探索与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乐趣,也品味出一些复杂的滋味:

(1)淡化获奖。刘勰说:不要“为文造情”而要“为情造文”,对于征文来讲:多一点写作的热情,少一份获奖的痴迷。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征文的意义在于过程中有进步、有收获。片面注重奖状,不仅可能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助长弄虚作假的歪风。

(2)学会拒绝。“为世用者,百篇无害;无为用者,一章无补。”如果不加选择地参加征文比赛,必然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坚持: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一般不参加;需要缴纳评审费的一律不参加;与教学任务有冲突的选择性参加。

(3)利用网络创建校园网络写作网站,积极拓展征文辅导渠道是我近年来进行的一种尝试。我创建的校园写作网站被评为常熟市、苏州市、全国级的优秀网站,获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

(4)加强学习。“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征文辅导老师停止了学习,总是拿那些老生常谈的写作理论忽悠学生。那么不但不能诲人不倦,反而要毁人不倦了!

征文的世界就像一张网,我和学生像一群蜘蛛。得到了,失去了,对于局外人来说似乎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网中的我们,永远编织了异彩的梦!

参考文献:

第6篇

重阳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躏。

一场瘟

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 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缙凇毒湃樟傥纪な萄缬χ频贸ぷ帧肥?骸拔何乃叹杖铮?何浯洼悄摇??昴曛鼐徘欤?赵路钐斐ぁ薄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

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第7篇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诗文意思的翻译,而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诗文创作的文学背景,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创作的情境都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下此文的创作背景: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翻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访。早闻王勃的才华,阎都督便请他参加了宴会。其实,阎都督此次宴请宾客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事先让其准备好了序文,打算在宾客面前一展才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让众人为宴会做序,众人皆知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才华横溢,接过纸笔,当众即兴创作。引得阎都督不悦,转身入帐。稍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了些什么,当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便说也不过如此,但是接下来的诗文让阎都督沉吟不语,但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也不禁赞叹王勃的才华。后来这篇文章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会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情境,对古诗文产生学习兴趣。带有兴趣地去学习诗文,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

对诗文进行朗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无声的文字加以感情朗读出来,用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感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节奏的快慢可以直接反映诗人的心情,节奏较为急促的可能表现诗人激昂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表现诗人轻松的心情,低沉的节奏一般反映诗人悲伤郁闷的心情。根据朗读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配上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变化;伴随音乐朗读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文字的描述去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之美,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的讲解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进行诗文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凭借教师一人的说辞,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文表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独立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雪梅》这篇诗文时,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在赞雪还是在咏梅?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句诗进行大胆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作者在对梅花进行赞美,因为后一句诗说了雪不如梅花香,是作者对梅花的赞美;有的说,这是对雪的纯白无暇进行赞美;还有的说,这是作者表明雪和梅花都各有长短,对两者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不管这些答案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诗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探索出的结论。学生之间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凭借自身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文意思的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创新写作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时的创作意境,可以采用创新写作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二度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行诗文的二次创作。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表达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满腔热情,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画面当中,将当时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创作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活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28-01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增强阅读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升华。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强调以学生为主,倡导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下,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把握基本方向,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教学方案和思路。

一、明确文言文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文言文占有的比例不多,但是其内容非常重要。而以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都是一知半解,再加上教师采取的讲解方式僵化死板,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应对高考,最重要的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学想象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向学生推荐白话小说以及半文言文小说,通过熟悉文言文形式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现在的高中生兴趣都非常的广泛,对阅读的兴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自我阅读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学生能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见解,有老师的推荐作为指导既符合了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这样的课外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可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二、加深讲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中教材中,很多的文言文、诗经以及古诗词韵律都非常的优美,文言文讲解采用逐字讲解、熟读硬背的方式,学生根本学不到文言文的精华部分。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在古今当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在讲解《滕王阁序》的时候,如果采用逐字注解、背诵的方式,就完全品味不出这篇骈体文的句式对仗、韵脚优美、气势磅薄的特点。因此,对文言文的讲解要带有意境的想象,只有通过意境的想象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通过文字描绘在我们眼前的景象。隔着时光的流动以及时代的变迁,没有减少它的光华反而增添了历史的魅力。

在新课程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降低课堂教学的作用力,改为引导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感受空间。除了对文言文内容的了解外,成文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加强这些方面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三、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正确的把握新课程的精髓,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思想意识。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思想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分别请学生谈谈个人对刘邦和项羽的看法。这两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评定中并没有谁对谁错,根据每个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会出现不一样的评判。只要有理有据,学生的看法都可以得到认同,这样集体讨论发言产生的思想交流以及形成的课堂气氛,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较好的效果。在学习诗经这样优美淡雅的文言文时,需要学生多一点情景和心境的想象。《涉江采芙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学生可以采用想象阅读的方式表达诗中的情感。

实际上,文言文的阅读非常考究情感交流,学生自己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情景想象的美妙。在讲解文言文时,可以多带入历史事实和野史的涉及,提升趣味性以及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结合现代学生特点加强讲解

现代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较强,对于教师的僵化讲解提不起兴致。出于对学生自主性的考虑,可以多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最近,有报道在武汉一中学,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孔雀东南飞》这一文言文片段。通过自己的演绎对人物的性格以及事件情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达到深化学习的效果。现在学生有很多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因此教师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支持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弱化教师传教的作用,发挥引导、指引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模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文化知识的积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化文言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做出更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 力.古代汉语文化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第9篇

我自幼爱篆刻,喜藏古文字及印谱类图书,尤喜晋刊古籍。2006年春,在京城拍场上偶得此谱。使流落书场的三晋古籍回了故乡,弥补了《山西书法通鉴》仅存目而“未见传本”之遗憾。

这是一部用以祝寿的福禄寿写屏的复刻钤印本。由“太谷白石傻子孙阜昌鉴藏、祁县小愚山人孟介臣石夫氏镌篆”。孙阜昌爱石刻,为人潇洒,白石,故有“白石傻子”之号,曾有碑拓存世。盂介臣上篆划,因号石夫,尝游京师,名盛著。道光十四年(1834年)盂曾侨居孙氏养正楼。孙“每见其运刀刻印,捷如风雨”,竞“不觉拍案叫奇”。此时,孙正“将与家慈太宜夫人庆七秩寿,欲作泥金印章屏”。盂氏应之,遂用朱砂笺“以泥金写之,阅三月而章成。凡赏鉴家无不称奇焉”。“继而求者腐(qun)至,客厅常满,户限欲穿”。在乡里、文人们的一片叫好声中,孙氏愈宅之,“因买白石,邀石夫依画章一一刻之”,意存“以存是谱,为后学津梁”。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终成,名曰:《孙氏养正楼印存》。内分“百福”“百碌”和“百寿”印谱,各分上下,共六卷。其耗资费力可知也。令画章寿屏已不见,而此印谱竞存,岂非幸事。

《印存》一函六册,黄撒金纸书衣,虎皮宣为签,蓝绫包书角,黄丝线装订,蓝布函套之里亦黄宣镶之,足显喜庆豪华之气派。内收福禄寿吉语印270方。

印文“皆集经史百家成语为之”,矩则仅2字,长则20、38、40字不等。粗略统计,出自止史者61条,经部者66条,其他出自子部、集部及名人诗文,可谓用心良苦。

选语涉及各个方面。一是修德仁善为福益寿:如“行道有福”“修德保福”“善而加寿”“义同得”“为善荷天禄”等等。二是人际和谐为福多寿:如“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平为福”“三寿作朋”“长寿嘉福”等等。三是颐养天年益寿得福:如“紫菊宜新寿”“菊泉能延寿”“茱萸插鬓花宜寿”“与天地兮比寿”“能者养之以福”等等。这些选语,可读性强,不仅是对被祝寿者的良好祝愿,而且对读赏者亦教益匪浅。

印之图形,绚丽多彩。钤印除多为方形者外,尚有各种几何形。另有35种仿商周古铜器和古玉造型者。这些“钟鼎彝卣之式,悉本《西清古鉴》并《古玉谱》”。

印文字体、刀法古今兼取,明示印下。孙氏在白序中称:孟氏在《印存》中“所摹之刀法、章法、字法、笔法无不备极精巧……余以石夫数月之心血,尽在于斯”。他“素学篆籀,胸有成法,则得心应手,自成雅章”,不走俗式。篆刻者自列字体50余种。其刀法以秦汉古法为本,各种刀法,灵活相参,绚丽多姿,别具一格。

历代名家印谱屡出不穷,至于广采福禄寿吉语祝寿并成印谱而如此谱者,实乃鲜见。此谱《中国印学年表》未见著录,为印谱中难得之作,实三晋民俗文化中又一奇葩。

盂石夫,书画皆工,篆刻功力尤为深厚。其兄孟兆麟在序中说:“石夫自弱冠后,好古学,工篆隶,印章一道,尤苦嗜之。”孟氏善交石友,常聚议篆事,取长补短,由是“石夫工益进,法益备,刻印甚多……不可胜数”,行世者有《孙氏印》《商印草》《滕王阁序》等数种。

责编 潇 然

第10篇

为什么我会如此果断地回答呢?那并不是我真的不懂,而是我觉得青春应该是自己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寻找的。所以,一时半刻,要正确地答出青春的内涵、精髓是不容易的。

虽然这样,但是我知道青春是是宝贵的,它仿佛拥有人世间的一切宝藏。我们就像春天的绿色一样,充满了生机、活力。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由打着赤脚也能通山跑的孩子变成了喜欢沉默谧静的少男少女,也由五彩缤纷的童年走到了粉红色的花季。在这一段美好的时光里,我们学会了许许多多以前不会的,也感受了许许多多以前不能感受的,那的确是一个难忘的过程,使我们终生受益。

如今,我们长大了,13岁了。用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有毛有翼了,懂得怎样去飞了。可以说,青春就是自我。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说得很对,青春时期就是步入社会的奠基石,它只有奋斗拼搏的义务而没有蹉跎的权利。但我们要想真的踏踏实实地走好青春路上的每一步是不容易的。首先,当然是认识自我。因为,我觉得如今许多同龄人都是独生子女,也被父母宠惯了,没有主见,只知道让爸爸妈妈决定,爸妈说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丧失了个性,要知道个性是无价啊!惟有好好地认清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朝着自己心中的目的地走去,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前提是必须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正确的、有意义的事,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哪!

看,在生活中不就是有许多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吗?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12岁即喜爱写作,如野史、笔记之类,14岁姑母病逝,曾作文斥责神明,20岁提出“文章得失不由天”的主张;

自小家境贫穷的华罗庚经过努力,25岁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28岁在西南联大当上了教授;

诗人王勃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是更写出了文惊四望的《滕王阁序》,堪称千古一绝……

相反,有一些年轻人在青春期经受不住人性社会的金钱权利而误入歧途,导致轻生。最终,受国家培养多年的人材就这样走向毁灭!

第11篇

【关键词】乡镇高中语文 分级 考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8-02

高中语文涉及的考点非常多: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名句默写、病句辨析和修改、实词和成语的运用、语言运用、作文等。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考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而杂。传统的高中语文复习方法都是在最后阶段把所有的知识点逐个逐个进行复习和讲解,很显然这样的复习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效率不高。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进度不合理,反而到最后导致某些考点没有时间进行复习。其实,复习和教学是不矛盾的,可以同时进行的,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融入考点,则能在复习阶段大大提高效率。乡镇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融入考点这方面较为薄弱,知识点容易分散,导致在复习阶段效率不高。在高中语文中融入考点教学,教师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可根据难易程度给它们分级别,把考点分级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从基础抓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病句辨析

病句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错误,包括日常的谈话、处处可见的广告语也存在病句,而这些病句的存在竟让人们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它们有问题。比如在谈论电影的时候病句也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电影《非诚勿扰》中的男女主演是人们熟悉的舒淇和葛优。”若没有认真反复地琢磨这句话,很难发现它的毛病。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病句无处不在,而人们对于病句的重视度并不高,甚至经常使用的句子是病句也未曾发现过。这也是为什么要在高考中将病句辨析列入语文考点中的原因之一。从某一层面来说,高考中的病句辨析也对社会日常用语的正确性起了一个警醒的作用。

既然病句辨析对于高考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病句辨析的考点呢?其实,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于插入病句辨析教学的好材料,例如在我们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文字的严谨度以及对语言运用的功力深厚,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咬文嚼字》一文讲的是文字的严谨,那么教师可以举个反例,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对于文字的不严谨使用――病句。教师可以引用学生所熟悉的歌词和广告词来打开“病句”的话题,让学生丝毫没有察觉“考点”的插入。教师可以提问如下:“朱光潜先生让我们学会‘咬文嚼字’,展示了他对文字使用的严谨态度。那么我们日常中最熟悉的那些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词,他们的使用是否存在毛病?比如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中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歌词‘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家喻户晓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让学生找出这3个句子中存在的毛病:(1)“川”是河流,不能用量词“座”来形容;(2)“珠穆朗玛峰”是山峰,不是山坡;(3)脑白金的广告词,前后矛盾,前说“不收礼”,后又说“收礼”。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引入语文考点,一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来也能顺理成章对考点进行详细讲解。

二、丰富教学方式,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的赏析也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是无数诗词作者的思想结晶和精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为我们呈现了炫彩的文化财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考重视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其实高考的目的在于从古诗词的教学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与艺术修养,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中的内涵和深意。根据高考的纲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1)提高教师的歌修养水平。师,领导者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课堂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自身的诗歌修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教师的诗歌修养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以及善于控制古诗词情感的迸发时机,通过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来营造诗词的意境,通过朗诵传递诗词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2)更新教学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有当主人的感觉时,他们就会把古诗词的学习当作自己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和执行。古诗词的情怀需要师生共同来挖掘,师生的互动是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学习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时,诗中有句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于这句话的见解,很多学生都是从爱情的角度来赏析,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又有所不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词中的“情”不一定指代爱情,也可以是友情、亲情。通过对这个句子的赏析来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表达自己的见解,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3)巧借多媒体,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多媒体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必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景色图片,从而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美丽景色的想象和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通过歌曲感受到豪放、气势磅礴、雄浑的氛围,激发内心的激情,自然对诗中的英雄人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另外一方面还能通过学习古诗词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播放其他名家的朗诵视频,吸引学生跟读,再让学生自告奋勇起来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讲解,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乡镇高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并不是因为智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而是自身的惰性导致,觉得听不懂就干脆不听了,缺乏主动去向老师请教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乡镇高中学生的这个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法很适合乡镇高中的学生,由于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不强,自己很少主动去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是非常认真和积极地去执行。乡镇高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上较差,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文章无从下手,特别是问答题,直接一片空白或者是回答得牛头不搭马嘴。针对乡镇高中生的惰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占分也很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由于文章涉及到的人物角色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重新把文章的故事情节梳理一遍,再派一名代表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哈姆雷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在戏上演前,哈姆雷特特意做了哪些安排?奸王在看戏的过程中有何表现?教师抛出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自我讲解,当学生完成了这项任务,自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总而言之,乡镇高中生之所以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还是惰性在作怪,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教师不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考点,这样一来便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乡镇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不用在复习阶段再一起进行,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复习资料,也消化不过来。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定能激发并维持乡镇高中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利东.多媒体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4(10)

[2]任艳红.借你一双慧眼-看庐山真面目-浅谈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方法[J].家教世界,2014(2)

第12篇

1.添砖加瓦。

上课时我带了一幅已经装裱好的水墨画作品挂在墙上,学生惊讶地问:“老师这是怎么画的呀?太复杂了,太漂亮了!”我也被学生夸得飘飘然了。“画上其实是一些由很简单的双钩线条构成的草地,这些线条并不难画,但要有耐心地不断添加,就像砌墙不断添砖一样,”我快速地在黑板上示范着,“同学们的耐心很重要。”我一边在下面辅导一边叮嘱道。不久有学生画好了,我示意她到黑板上展示出来,第二位同学画好了,第三位也好了……

“添砖”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下面开始“加瓦”,即在画面的右上角添加麻雀。画麻雀可要比画草地难度大,我边画边说着口诀:一笔点头,两笔点身体;一笔画尾巴,两笔画翅膀;一笔画嘴,两笔画眼(其中一点是黑色斑点)。学生被我这一二一二的口诀搞得大笑,不过在笑过以后他们也就正确掌握了麻雀的画法。“加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很有成就感。

2.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在画画时总是有些不“安分守己”,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随类赋形。

课堂上一位学生临摹完了虚谷的《枇杷》,顺势在枇杷下面画了一道弧线,有同学说他瞎画,我循声过去一看,便暗自惊喜,于是把他的画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大家褒贬不一,可贵的是有位同学认为那圆弧可以改画成盘子。我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想象力,顺势把圆弧画成了一只竹篮,又在竹篮外添了几只枇杷,同学们被我这个举动“感染”了,纷纷“画蛇添足”起来,有的添加了茶壶,有的加了案几,有的在枇杷下面画了一张芭蕉叶,结合得非常自然,很是天真烂漫。

3.得寸进尺。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长短之间暗合了很多自然现象和美学原理,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画树的过程中。树的干枝都是由“寸”和“尺”组成的,体现在线条的粗细变化、长短结合上,古人画树枝有“女”字式,为三笔,这三笔有一笔粗、二笔短、三笔长的特点,所以一笔短了跟上一笔就要长,即为“得寸进尺”。长短相交才能有无穷变化。我时常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写生,他们在写生时总是能够找到那三笔:“老师您快看,我又看到‘得寸进尺’了。”一些看似玩笑的话虽弄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巧妙地掌握了画树的方法。

4.锦上添花。

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把“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结合得意趣盎然。在水墨画教学中引入古诗的意境可谓锦上添花。我用水墨表现了一个“大漠孤烟”的场景,其余画面大面积留白,让学生想象“长河落日”的景象,请一个学生上来画,其余学生在下面提建议,场面很热烈。借用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画面,我让学生体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生活状态。学生在诗与画的碰撞中激发出了绘画的灵感,保持了对水墨花鸟画永久的新鲜感和强烈的绘画兴趣,并且在实践中凸显出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