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

时间:2022-10-12 04:4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风险防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地区差异;制度执行;内部稽核

引言

操作风险是现代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严重危害。在银行风险体系中,操作风险的损失额占据总损失额的20%左右,然而,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与金融产品数量的增加,这一损失比例很可能突破40%的界限。所以,操作风险防范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样,操作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也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国有商业银行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发生,损失额急剧上升,波及面日渐增广,从而引起了国有商业银行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布特征,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战略实施的开始。

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认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strategic risk and reputation risk)。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划分,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操作风险、流程操作风险、系统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由人员因素、流程因素、信息系统因素、银行外部因素所引起。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布特征与西方商业银行有所不同。在西方商业银行,流程风险是最大类型的操作风险,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风险是最大类型的操作风险,占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额的50%以上。因此,人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可分为内部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工作环境安全性、劳动力不足等类型。其中,内部欺诈又是人员操作风险的主体类型,包括隐瞒不报、、逆程序操作、洗钱、等子类型事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从而带来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机制与运营绩效的地域差异性。由于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而操作风险控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具有现实性的研究价值,能够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经验共享,进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

根据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结合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内外部金融环境,并通过对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性总结,本研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人员规模。人员操作风险是由人的行为直接引起,人的行为由人的意识所驱动,而个人的意识又受到群体行为与群体意识的支配。因此,银行机构的人员规模可以影响到银行职员的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识,从而影响到个人行为与个人意识,进而维护或削弱银行职员在操作风险控制上的心理契约。

第二,制度执行。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各类银行风险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80%以上的风险事件均与制度执行的低效或缺失有关。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低于制度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危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几乎都源于制度执行的缺陷,而不是制度的本身缺陷。

第三,风险文化建设。风险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特别是操作风险控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尚处于不完善状态,但在风险文化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长远来看,风险文化建设是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首要影响因素。

第四,内部稽核。内部稽核就是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地完善稽核体制,充实稽核力量,加强对稽核队伍的培训,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风险可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两大类,而人员操作风险是典型的内部风险。因此,内部稽核体系的完善与实施对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五,职责明晰。根据近年各类媒体报道的操作风险事件来分析,职责明晰的缺失是引发人员操作风险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风险事件发生在职责的交叉领域或职责边缘,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明确总行、分行、支行以致储蓄所的责任,形成明确的制度保障,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对出现的大案与要案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六,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并加以严格实施。人员操作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所支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力度较大。对于风险防范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激励机制,但是,对于操作风险防范而言,激励机制的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构建如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people=β0+k1middle+k2east+β1 lnsize+β2exec+β3cult

+β4audi+β5dist+β6init+μ

其中,β0为常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西部地区(west)为基变量,各变量符号的含义、变量类型、系数说明、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7点量表制进行样本数据收集,样本单位确立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可分为五级机构: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县、区级支行――储蓄所。因此,选择市级分行作为样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卷分值采用银行关键岗位人员自评的方法,基本过程是:由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对本行的符合性特征或行为进行评估,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同行分支机构、或者本地区的他行分支机构进行比较,然后选择适当的分值。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问卷回收率为82%,符合数据调查的常规性要求。

(二)样本特征

有效样本分属于不同区域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员规模和营业网点个数上有所不同,在操作风险事件数量与操作风险损失额上存在差异。具体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三)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是对包括控制变量在内的所有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工作是SPSS11.5,两步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对于人员操作风险控制而言,基于地区差异的视角来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控制水平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分布特征正好相反,仅从地区因素的影响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水平由东向西具有递增的趋势,而非递减的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1)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正处于初级阶段,在整体上远未进入稳定状态。东部地区银行的业务流量较大、产品类型较多、人员规模也较大,从而引发了更多的人员操作风险。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进入人员操作风险的高发阶段。(2)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不能适应近年来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随着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银行的业务规模将逐渐扩大,必然也会进入人员操作风险的多发阶段。在这一时期,西部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东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因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环境存在着高度的共性,因而在某些领域也遵循着相同或相似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Andrew Sheen. Implementing the EU Capital Requirement Directive-Key operational risk eleme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 2005,13(4):313-323.

[2] 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J].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9.

[3] Andrew J.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 discussuion of A shbaug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224-237.

[4] 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77-82.

[5] 张成虎,吴发灿,陈宏伟.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09(11):99-101.

[6] 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20-123.

[7] 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3-16.

[8] 张成虎,李育林.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65-69.

第2篇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__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

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从内控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风险识别、会计监督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针对出现的风险,从人员培训、制度改进、信息强化、监督整改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1)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形成,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还未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参与和重视不够,在日常管理中,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造成管理风险;员工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由于制度传达不到位和理解不透彻,容易造成操作不规范,潜伏着操作风险;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控措施手续太繁琐,没必要,从而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制约,导致逆程序操作、重要物品管理不严、授权流于形式等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出现意识风险;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滋生拜金享乐思想,为达到个人目的铤而走险而出现的员工职业道德上的故意风险。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总体规划,表现为部分会计制度办法未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造成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或会计制度整合程度差,数量多但不够系统完整;会计内部控制结构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会计内部控制覆盖不全面,只停留在主要业务层面和一些业务产品上,而未延伸到银行会计活动的所有层面和业务流程上;有的制度规定太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基层行实际情况,实际执行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对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因业务水平欠缺、对制度理解不准确,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够,造成的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

(4)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方法落后。会计控制方式未标准化,制度文件不够系统,缺乏对主要会计业务环节的全面分析,这样就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的会计业务风险;会计内部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对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的研究处于被动局面,常常要等到案件发生后才总结经验,难以提前和充分识别新业务开办中存在的会计风险。

(5)会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不足。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多层级多部门对同一业务内容重复检查,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效率;会计检查的覆盖面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业务, 在会计管理人员偏少、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检查频率和深度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不能与银行风险程度相适应;缺乏对会计检查人员的再监督,会计检查流于形式,“查而不报、查而不纠”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施。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1)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合规文化的形成。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将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通过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查防案件能力和综合履岗能力,以防范操作风险;大力加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案件警示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使思想教育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培训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合规经营、合法操作的理念,逐步建立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和合规文化,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制的习惯。

(2)改进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原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新推出的业务,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作到内部控制有章可循;加强现行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措施,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完善制度,促进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转移或者管理。商业银行应通过狠抓会计基础管理、改进业务流程、提升系统功能,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作用。

(4)从强化信息技术入手,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

商业银行应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银行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控制以减少故意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会计业务风险控制的刚性约束,不断提高控制效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加强柜面业务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使银行后台可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进行实时预警和处理,有效地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前后台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交易信息共享的及时性问题,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和后台集中控制的优势,提升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5)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都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内控队伍的建设,培养以会计主管、会计检查辅导员、结算专管员、电算化专管员和出纳专管员为主要内控监督力量的会计内控队伍,加强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改革检查人员管理体制,提高检查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4篇

论文摘要: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确立以来,协议明确了商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方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要求,不断改进标准、完善制度、提高人员素质,从而为商业银行金融行为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意见和方法服务。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协议的确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协议在广泛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次修改,最后于2004年6月公布正式稿,委员会规定从2006年底开始在成员国开始推行。新协议由三大主题组成,分别从资金管理人和风险管理人角度、监管人角度以及投资人角度对银行风险的内涵、计量方法以及风险防范方式等,作出了建议和规范方法的要求。

2、协议中的三大主题含义:

第一主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金管理者和风险管理者角度)。新协议将银行风险的进行了划分,确定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方面,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

第二主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者角度)。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适应,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所面对市场的性质、收益的稳定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应对市场风险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三主题:市场约束(投资者角度)。它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的体现,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固。新协议明确了市场有迫使银行合理地分配资金及控制风险的作用,市场中的盈亏机制可以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支持监管当局更有效地工作。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1,概念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和处理能力等内容的内部审核活。风险管理审计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经营过程的效率。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在银行中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帮助风险监管者防范风险。风险监管部门的任务是根据实际要求,制定防范风险发生的制度和监管执行这些制度。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管理审计,是要求审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重新审核,客观地评价风险防范系统的正确性,使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这弥补了风险监管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2)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增强防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和监管、稽核制度执行彻底,是形成经营风险的一个因素。风险管理审计可以评价和检查风险应对方法的执行情况,通过审计风险防范实施的过程,确定制度、措施是否被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等,从而起到加强防范风险措施执行的目的。

(3)风险管理审计通过“干预性”方式减少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体现“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独立防线,它并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执行,而是对已有风险管理实施再监督,它完全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另外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是风险管理增值的另一体现。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更好的为银行服务

1、以协议为基础,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和制度。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审计部门。针对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制定适应自身的风险管理审计方向。经营中,每个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不同,其经营中面对的风险也就不同,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不尽相同,内部审计部门要能够从自身出发制定符合自己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办法和制度。

2、完善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实施标准、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利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基础,参考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教训,研究调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标准。建立风险管理审计方法要本着“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既要注意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也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工作中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新方法研究和探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以新协议中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银行的情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并加以实施。另外,在完善风险管理审计方法时,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增强审计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沟通,以增强审计方法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早期的某些管理办法得不到及时改善,至今商业银行对内控管理的改善仍不能消除 “ 重经营轻管理” 的观念,执行效率和内控效果受到内控制度本身制约。而且银行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比如:新业务内部流程控制失效带来风险、员工道德缺失引发操作风险、外部人员欺诈、以及外部市场风险等。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可通过实施如下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沟通等方式提高基层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坚持诚实守信、合规操作的原则,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应认真分析市场风险,自觉规避操作风险。随着银行业务逐步市场化,操作新业务的员工除了要识别已出现的风险,还要努力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提出有关业务制度流程修补建议的方法。

注重高管层关于银行内部风险文化的建设。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调整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标准: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廉洁自律的标准,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因此,高管层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但要增强自身内控意识,还要把内控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向各级管理者强调,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对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的治理机制进行改革,使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改变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和投资者数量多的现状,我国积极响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号召,改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约束力,优化监事会内部和外部结构,充分发挥其监督与制约作用。

增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控作用,强调政府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必要性是改革外部治理机制的重点。为改善公司治理的外部状况,政府应在金融业向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使用规范市场竞争的各种方法,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例如:重视直接融资等类型的竞争性产品市场的发展;增强对各种独立中介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指定各商业银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结构得到优化与改善。

三、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对流程的设计进行严格操作,提高应对操作风险能力。目前基层内部员工的违规操作已不再是操作风险仅有的表现,银行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也是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部分。

业务操作流程设计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是导致操作风险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事前对每个操作环节的精心设计是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重心所在。对新业务操作流程的设计尤为重要,银行应该做到边执行边修补,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透彻分析。比如:为防止银行内部员工或外部人员为进行非法转账而私下办理虚假结算账户,银行应该专门设立与办理业务人员相分离的部门,此部门人员的任务是实地考察结算账户的真实性,要求其出具相关证明后再予以办理;对大额支票转账业务进行办理时,银行应在转账前直接向付款客户确认后再予以办理,从而防止其他人员进行非法转账;为防止网上交易出现操作失误,银行应该对网银结算手续进行严格操作,中间不得由银行内部人员经手,而是在第一时间把网银密匙直接交给客户等。

四、实行风险导向内审

建立银行与银行间审计监督网络,开设银行内部风险导向系统。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其中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是银行实行的重点,可对我国现有体制下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进行判断,同时对新业务的风险评估要高度重视,每种业务和每个环节关键性存在的风险点是审计重点,银行必须保证经营业务的整个过程由审计充分覆盖。

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行,一是各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及分析系统的建立,从而实现动态跟踪和调查各分行各支行以及营业网点的业务流程;二是在政府部门的影响下,实现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互通。通过建立银行间的审计监管网络,形成各银行间业务数据的自动对接与风险提示。

五、建立银企互通机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的密切衔接,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接触正在逐步实现由单一柜台实体渠道向多渠道的转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发展趋向全面化,银行需要与客户之间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让银行能及时了解客户的动态,同时客户也能随时掌握自己在银行业务的办理状况 ;能有效防止银行内部或客户内部或者第三方以及他们之间串通对银行的欺诈行为。

六、总结

发展业务、开拓市场与监督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保证各项经营工作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J].经济导刊,2011;8

[2]戈咏.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5;3

第6篇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日益突出。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受到业内高度重视。如何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成为当前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 2003,(08)

[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8)

第7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项目融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融资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才能够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内涵

项目融资作为商业银行新推出的贷款种类,异于传统的融资形式。传统的融资方式参照条件单一,注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量化分析;而新型的融资方式在考核融Y项目时,银行方面会根据该公司的固有资产、运营收益、负债情况,及现金流量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整合。传统的融资模式侧重于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发展全景,对融资项目的后期收益缺乏考察和了解,造成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项目融资一改传统融资在该方面上存在的纰漏,在贷款业务受理期间对工程固定资产价值评估和未来可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自身的项目融资风险。

新型项目融资的特点在于银行的借贷对象为项目公司,因此项目投资者的自身资产和其所承担的项目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分离。银行侧重于对融资方历史资金流量和未来净资金流量的统计,疏忽了项目本身的收益性能。银行方面对项目本身的盈利情况和未来经营前景等客观因素的忽视,盲目投资,银行的投入资金很可能会被冻结在收益甚微的融资项目中。银行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提高警惕,对项目群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引领市场主流,降低融资项目的风险性。项目融资作为贷款业务中的新品种在资金变动上有着很大的弹性,作为大型工程施工建设中筹备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为银行在项目建设中获利提供了平台和资源。

二、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项目融资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与其融资项目的特殊性有着必然的联系。项目融资贷款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策风险。重大工程项目比如公路建设,天然气管道等,与公共设施建设相交汇的项目,往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因此,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国家政策上的变动和调控,会使得银行核算的原有项目产值和净现金流量产生差值,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

第二,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银行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通货膨胀类的操作难免会与现实的通货膨胀产生差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银行弥补融资项目中的资金缺口,这种隐性的利率损失危机,使得融资项目的风险性有待研究和改进。

第三,评估鉴定风险。该类项目融资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项目,然而由于资源储备量不能进行科学准确的预算和统计,因此在该方面的项目融资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性问题。

第四,再融资风险。该类风险主要是银行方面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并为项目后续运营再提供一笔资金,作为项目生产运营的基础启动资金。再融资风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贷款数额巨大,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企业往往选择多家银行贷款,因此银行之间难免在本金和利率的收回时间上产生冲突,给银行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其次如果项目公司没有筹集到再融资,将会对项目的后期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银行方面无法从项目建成后的现金流量中收回本金和利润。

第五,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生产和发展与环境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环境风险是指项目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害和经济损害,社会环境风险用R表示,事故发生概率通常定义为P,施工造成的环境后果为C,即R=P*C。如果融资项目对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极有可能会因为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而要求停工整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收回本金的风险和难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的风险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融资的特殊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融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流动的可持续性,并且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融资的风险性并降低了筹资成本,一石二鸟的措施实现了双赢的局面。然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在金融服务环境方面还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规避风险的可利用的金融工具比较单一,使得融资风险的合理规避的局限局面一直未能被打破。加之银行融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整合,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的背景下,很可能造成本金利率一起冻结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银行而言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项目融资的主体不一致使风险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大型融资项目由于工程量大,涉及到的投资方较多,融资结构也相对复杂。企业通常会和多家银行进行融资,融资金额和还款期限也不尽相同。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的利用方向和项目中资金的应用分配比例都存在一定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风险防范工作的难度。融资结构和融资机构的多且杂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题。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成熟的大背景下,融资结构分析不到位,对项目的预期收益没有一个细化的概念,在风险防范工作领域缺乏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以至于应对紧急风险能力不足,在无形之中加剧了银行项目融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

(三)项目融资信用结构存在漏洞,项目融资缺乏风险监管机制

商业银行的融资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项目融资需求量增加,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科学严谨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制定降低风险的可行性方案可以从融资信用结构出发,分析项目中的隐性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目前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意识到风险监管机制的重要性。于银行而言,相对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是融资项目工程进展的晴雨表,能对项目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可控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向银行及时的反馈项目中存在的风险。

(四)融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银行方面在参与项目融资的同时要对其隐藏的风险性进行挖掘和排除。在对项目的融资金额、融资规模和发展市场进行多向性分析和考虑。融资失败的案例反应了当下银行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银行方面没有对融资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没有做到综合决策,量力而行的标准,数额巨大的融资资金拖垮了银行自身的资金链,对银行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用于大型融资项目的融资结构相对复杂,巨大的融资网络结构给银行方面的风险防范处理和项目规模分析带来了难度,加之银行自身对融资要素的控制失去调控平衡,融资金额没有根据银行的综合实力量力而行,一旦资金周转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出F,对银行造成极大的打击。

四、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项目融资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银行也不能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因此银行在参与整个融资项目过程中需要根据其项目的特殊性进行风险性预警。银行方面需要不断的优化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优化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银行可以挖掘优秀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或是提高招聘门槛招聘资质优秀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对项目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为银行自身发展培养打造一支金融知识储备扎实、融资经验丰富、风险管理嫁接手段高超的优质团队。首先,银行方面要做好融资前的准备工作,对融资项目进行仔细的考核,对项目未来的盈利情况和发展前景是否与市场需求切合都是银行在融资决策前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其次,项目受政府政策调控,市场利率变化等问题出现时,银行方面要及时做出调整,这就需要银行在融资过程中要有应急预案。第三,在自然灾害等突况发生时,银行要具备紧急预案能力和娴熟的风险嫁接手段,合理的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状况给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没有充分利用其宏观调控的优势,在对融资项目的监管力度上有所欠缺。大型的融资项目尤其是与公共设施交汇的项目,政府方面应该设立专门主管机构进行监管,在土建工程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同时需完善概念模糊、弹性较大的法律规范,为融资项目的正常运营创造适宜的市场环境。我国的融资环境虽然不断的进行净化,试图从融资环境入手企图降低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系数,然而目前的融资环境依旧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其次,金融机构在对借贷方进行有效的信用审核后,应简化繁琐的手续过程,确保资金到位及时解决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燃眉之急,及时开工,避免延误工期。

银行方面而言,首先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机制,以此为基点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第二银行需要完善融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和风险对策系统中存在的纰漏,督促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工作逐步走入正规化国际化规范化路线。银行需要从根本提高风险综合管理水平,改善我国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监管不到位的现状。

(三)完善现有的风险监管机制

当下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发展周期短,积累经验不足,因此可以积极借鉴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并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特点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银行方面可以展开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再通过与国内风险管理机制应用娴熟的企业交流得到的心得作为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水平。目前我国的风险防范机制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防范措施上还存在着条款不清,概念模糊等问题。而西方国家的融资项目风险防范机制形成较早,体制相对完备科学,在风险处理和风险嫁接合理规避风险等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经验丰富,手段娴熟。由于中西方的市场结构,融资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学习西方先进的风险防范机制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要与本国的经济特色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在国内普遍适用,内容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对银行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工作人员可以在银行及时预防排查可控风险的条件下,极大程度地提高银行在融资项目上的收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银行可以派出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实习考察,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与现有的风险防范机制中的短板进行互补。

(四)制定相关的保护性条款

首先,商业银行在参与整个融资过程中需要对融资项目规模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和考核,对融资金额要根据项目后期收益和发展前景以及贷款企业的信用程度和银行自身的可利用资金额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划定出融资额度范围。其次,完善项目融资方面的法律制度,是降低商业银行融资风险的前提。我国的融资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而目前国内的融资法律并不完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关键的信息点上概念模糊。科学严谨的政策法规对于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应基于我国市场项目融资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考虑。首先我国可以根据融资项目的共通性问题进行集中统一的分析研究,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其次项目融资涉及到的其他问题可以制定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规范。最终实现以项目融资专门法为主题,以《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担保法》等法律为辅助管理工具的完善科学的法律体制的形成,对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进行保护。为了切实有效的对控制融资要素,需要在“银行优化原有体系,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相互结合对融资要素起到分配和控制的作用。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项目融资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型融资媒介在重大施工项目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资金来源对于大型工程而言至关重要,资金的稳定流通保证了整个工程有条不紊的运行,项目融资为整个工程资金的来源保驾护航。项目融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它适用的对象是大规模的融资项目,比如铁路,港口,机场等,且该项目的后续收益稳定持续且可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大型的土建施工项目的需求量呈递增趋势,项目融资作为大型工程项目中筹备资金的关键性工具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土建施工项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工程的参与者众多,整个工程的资金来源也是通过多种渠道共同汇聚到一起,因此其融资结构多且杂。而项目融资在我国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在缺乏合理健全的科学性机制的外部条件下,银行自身参与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对市场的预判性分析,导致不能及时排除隐藏风险,给生产施工工作造成了难题。所以银行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并完善现有的风险监管机制;政府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性条款以确保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陆静,阿拉腾苏道,尹宇明.收入结构和融资模式对商业银行盈利和风险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3(9):23-36

[2]王富运.商业银行防范BT模式项目融资风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6):55

[3]黄擎.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融资风险及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5(14):131-132

[4]冯东亮.浅析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融资的风险管控和产品选择[J].现代国企研究,2015(6):195

[5]娄钰奇,王祥.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西南金融,2014(10):63-65

[6]陈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及风险防范[J].黑龙江科学,2014(9):157-158

[7]邱静,杨晓莉.公允价值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成本[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5):72-78

[8]李晓宇,鹏杰.中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研究[J].金融论坛,2014(9):49-56

[9]柴正猛,陈彦冰.商业银行融资平台类信贷风险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64):55-59

[10]束兰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识别及融资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商业银行视角[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6

[11]孙芳敏.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5):10-11

[12]郁章鑫,张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159-160

[13]李雪梅.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8-140

第8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对策 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巨额案件频发,令人触目惊心,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扰乱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损害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给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不可忽视的制约和阻碍因素。如何规范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建设,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使投资者的投资不被侵蚀,让国家和国民满意,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和监管层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反映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会计核算和监督始终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及其结果也将以各种形式体现在其会计核算结果中。因此,准确认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积极制定会计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降低案件发生率,是商业银行防范整体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定义及其特点

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定义

对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认识,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一般意义而言,会计风险是指因偶发因素导致的会计业务和会计工作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因会计核算不恰当或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导致管理层决策失败以及资金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风险的客观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三个方面。

风险的客观性是指在商业银行整个生存环境中,风险客观存在,不会随着经营者的意志发生转移。从会计风险的成因来看,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是影响会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首先应认识到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并时刻对此保持警惕。

风险的隐蔽性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同样也存在风险,但由于会计人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单笔或少数几笔业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积少成多,导致风险雪球越堆越高,量变引起质变,最后集中爆发,带来无法补救的严重后果。

风险的突发性是指商业银行的风险尚未发生前,难以准确预测发生的概率和时间,一旦爆发就形成“井喷”或系统性蔓延现象,给风险的有效解决带来很大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充足率被高估,另一方面是资产报表反映的质量与其真实质量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常将提取的呆账准备作为附属资本处理,与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定义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低估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可能性。其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程度均受其资产质量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规避不良资产的监管风险和粉饰财务报表数据,部分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和签发票据增加贷款余额或片面扩展表外业务,数据操纵的结果必将导致会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2、会计核算存在违规现象

随着商业银行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聘任不足,导致会计人员一人身兼数职,会计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加之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不严格执行规定,最终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甚至导致决策者无法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作出正确决策,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3、会计风险的监督缺乏独立性

各类业务和资产规模的的快速扩张,必将使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由于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业务越来越多地依赖科技手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层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时代的进步和业务发展的要求。缺乏科学、目标明确的指标体系,会计风险的监督内容不具体,内部审计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独立监督职能,加之审计部门熟悉会计业务的人员配备不足,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会计核算进行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不仅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同时也给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监督缺乏独立性,无法有效防范和规避会计风险。

4、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对实际工作中会计风险的防范重点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极易给商业银行带来会计风险。目前,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快速扩张的规模策略,从社会上招聘到的会计人员原来大多是在工商企业从业,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会计缺乏深入了解,加之新入职的会计人员通常没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岗前培训,造成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合格会计人员的严重缺乏,既不利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开展,也给会计核算和管理环节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应以法制银行的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和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构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各类会计管理文件,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会计规范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会计规范体系中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形成制度上和道德上对会计风险的共同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应加强自身法制观念的培养,依法、合规进行会计核算,按照不相容职责和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安排和分设岗位。同时,在制定操作规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程序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2、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等“三性”原则,安全运营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安全性的考虑必须居于首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商业银行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弱化了商业银行的有效竞争力,只有进一步加强会计风险防范,确保安全运营,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如果金融案件频发、损失不断,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和业务发展陷入泥沼,稳健、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银行客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作风严谨一贯是商业银行吸引客户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态势下,必须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及时加强会计相关内部控制,堵塞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的漏洞,纠正会计核算和管理中的不良行为,达到防范会计风险的目的,是降低金融案件发生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文化的需要。

3、建立健全会计风险预警系统

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针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资料进行全面的总体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以财务指标等方式传递给管理层和决策层,适时预警面临的会计风险,寻找风险发生的源头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防范类似风险的再次发生,构筑一张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安全网。通过经营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自动化、内部控制制度严谨化等有效措施,彻底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防止重大会计舞弊和差错的出现。同时,严把会计工作关口,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做好相关的专项检查,定期抽查会计凭证并对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后评价,增强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有效防止会计风险。

4、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商业银行员工的工资水平往往与其业绩挂钩,很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规操作,这样的业绩考核机制显然不能适应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实行有效的惩罚机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良性的轨道引导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首先,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人,在赋予会计人员权力的同时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严格会计人员的准入资质,并结合不同岗位的责权利不定期进行考核。其次,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会计业务知识竞赛、组织业务理论探讨等多样的形式,鼓励会计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更新会计风险防范的理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会计工作质量,适应新的业务环境和竞争要求,持续提高防范会计风险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长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其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任重而道远。面对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不仅需要有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内部提高会计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到会计核算结果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良性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远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班胜利: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2] 邓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9(5).

[3] 高思广: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次贷危机 风险防范

引起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贷款利率的上升和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利率上升,信用不好的贷款者还款压力增大,出现大量违约现象;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使贷款者难以将房屋出租或出售,即使出售也不足以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产生了银行贷款亏损等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次贷危机对对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

一、当前中国房地产业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次由用家主导的成交量上涨。今年前几个月基本上是量涨价不涨,到了年中价格就开始明显上升。

目前中国资金的流动性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轮房价上涨的过程中,流动性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出口企业,却追着央企拼命放贷,使得央企手上拿着比自己需要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在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旺盛、前景不明朗的时候,投资于实体经济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企业把这些钱转了个圈又投回到了投机领域当中。在过去两三个月的地王拍卖中,专家估计有七成有央企踪影。这意味着前一轮大量的银行贷款,有相当一部分钱又转到虚拟经济,到了资产炒作中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给经济带来泡沫化,一旦泡沫破灭,房价必将大幅缩水,给提供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资产,严重地甚至会导致银行破产,股市价格下跌,引起金融危机。因此,房价过热,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应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凸显

(一)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准入条件易引起违约风险

08年 10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调整首付款最低比例为20%。次贷危机的发生主要源于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条件。由于门槛的降低会使银行接受更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居民客户,当房地产价格下跌利率上升时时.借款人的贷款能力减弱,商业银行的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一旦房价下跌到银行处置房产的收益难以抵补信贷资产的损失时,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就会大规模爆发出来,这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二)个人住房贷款虚假信息严重造成信用风险

美国的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的信用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现阶段,中国的房地产抵押者没有信用等级之分,我国银行对申请贷款人的单位收入证明、名下有多少财产也很难查证是否属实。

(三) “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

“假按揭”也成为银行不良房贷的主要成因。一些开发商为了加快销售回款,制造虚假销售繁荣,在房产尚未出售时,制造虚假交易记录,从银行中骗取个人贷款。

(四)金融产品缺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传递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次级贷款的证券化,有效剥离了商业银行风险,把其转嫁给了证券的购买者,降 低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程度较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上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在房地产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之后,这些聚集在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就会爆发出来,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会造成严重冲击。

三、商业银行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正确评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高价房实行高比例首付款

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期限通常为20—30年,期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中的浮动利率制度,使贷款者承担了相当大利率风险,这使贷款者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出现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应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首付比率;严禁变相放宽个人住房贷款条件。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二)引入保险介入机制

利用保险转移银行风险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商品房抵押贷款的经验,在开展商品房预售按揭贷款过程中,保险机构主要经营两方面业务:1. 为按揭房地产办理抵押保险,在抵押房地产遭到意外风险时可提供保险;2. 为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办理贷款保险,主要是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而至违约时提供保险。

(三)加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创新

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创新是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建立房地产业贷款的风险转移及退出机制,建立并活跃贷款的二级转让市场。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增强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分散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研究开发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互换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

(四)建立房地产业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尽快完善金融监管

总结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主要教训,包括两点: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在现代金融体系里,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不能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的变化而遭受风险事件的影响,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金融家们所拥戴的“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和主张确实存在着索罗斯所指出的极端市场原旨主义的缺陷。

从长远看,金融业合法、稳健的运行机制,不仅在于监管当局的监管,更在于通过监管链接,促使社会中介、行业公会、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与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形成一种默契,变成一种合作。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二)提高银行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中国银行以市场化为目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确定“追求卓越”作为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从“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五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层人员而言,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导向,积极推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富登金融控股、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领域的合作。对于基层人员而言,中行应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把用人关,注重相互沟通。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与类型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业务的操作和办理中,由于不完善或失效的内部控制流程、人的因素、系统因素或其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仍然没有固定的标准。表1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分类方案。

二、对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考察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训

操作风险在很多国家的跨国银行经营中曾经受到轻视。但自从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给许多国家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带来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见表2)。

1、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案

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堪称跨国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失效的经典案例。必须建立对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是事件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

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里森的判断失误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从巴林银行倒闭案开始,欧美金融界人士开始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业内关于完善监督机制、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

2、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舞弊事件

大和银行债券舞弊事件和巴林银行事件有相同之处,都是由职员个人的行为引起的银行损失事件。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账簿而隐瞒了约1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银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区分开来。不同之处在于,大和银行遭受到的亏损不足以导致银行倒闭,但是,此次事件给银行信用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对银行发展战略的破坏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尤其事件牵涉到美日两国政府的关系问题。

1995年9月,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员工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的事件曝光。为了掩盖这笔巨额亏损,井口在11年内伪造了3万多笔交易记录。如此长时间和涉及如此大金额的伪造文件在11年后才被发现,当时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是什么给了一个银行职员如此大的权限,引起了多方讨论。井口1977年进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债券保管业务。1984年,他被提拔为债券交易员,但是,银行并没有取消其债券保管和监督的工作权限。这种局面下,井口实际上同时垄断了债券交易和监督工作。在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这两种工作是严格分开的,但是,大和银行的松散管理给了井口可乘之机。显然,这个管理漏洞导致的操作风险最终东窗事发。1995年,井口终于没有办法继续隐瞒造成的亏损,于是向有关部门自首,事件终于被披露。

虽然大和银行因资金雄厚和获利状况良好,并没有因此引起经营危机,但是,事件却引起了美国和日本政府的紧张关系,因为日本大藏省在知悉此事后六周才通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由于大和银行的非法交易及事件曝光后采取的处理方式严重违反了美国法律与市场规则,美国政府采取严厉措施,下令大和银行停止一切在美国的经营业务。此后的竞争中,该行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全球布局的脚步被打乱,只好把业务重心仅仅放在亚洲。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

1、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在控制操作风险上,德意志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同时融于计算机程序之中,运用计算机操作控制风险。某一个企业的一笔贷款业务,从自然情况到调查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客户经理调查后提出意见,在自己的权限内输入计算机,超过权限计算机不会接受指令;同时,信贷风险管理员经复审(在自己的权限内)也提出意见,然后输入计算机,二者意见相同,则这笔业务生效,不同则无效,不能进入清算部门,办理放款手续。而且,这些信息随时都储存传输给上一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全行的内部控制部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计算机自动业务控制系统,一笔非正常的不规范的业务是难以做成的。其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地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对总行各部门、各级分支行的各项业务指标实施风险量化分析和经营效益的目标考核,并广泛开发应用统计分组和统计图表这些工具进行分析,甚至监控到每一个客户和每一笔业务。

2、花旗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花旗银行对外汇业务交易员操作风险管理有独到之处,其主要监控措施有:①汇总合约限额。汇总所有货币的多、空头寸,有一个数量限额,防止过量交易;②交易确认。交易确认过程维持独立性,所有交易确认应交易室以外的部门进行,以防止操作实务、越权交易和欺诈;③查核经纪佣金。定期检查外付的经纪佣金,确保交易员没有与其他经纪勾结的可疑迹象;④价格合理与否,应有具体的政策和程序来核实每笔交易的价格是否合理,以防止勾结;⑤查核交易形式。复查交易记录,保证在执行客户指示以前没有可疑的交易,具体可检查交易存根上的交易时间、货币和所用汇价;⑥付款程序标准化。建立明确的付款操作规程,付款指示必须采用密押方式发出,加押电传是执行付款批示的依据,传真或其他形式的付款指示应尽量少用,如果运用应有必要的保障措施;⑦观察交易员的生活习惯。交易部高层人士应密切注意交易员的生活习惯,任何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都应当引起注意。

3、美林公司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三、国外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教训与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完善各项风险内控制度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是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及确保商业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定全面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对业务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约束。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账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管理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实行授信管理与授权管理相结合

如花旗银行采用信贷审批与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和个人信用授权非集权决策。通过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能有效地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通过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贷款决策实现了分散化,贷款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德意志银行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各级银行具有明确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定期的资信审查,建立了债务人评级和交易评级制度,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信贷业务实行双人操作,相互制衡,有效管理银行运作的风险。

通过国外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进行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启示。最主要一点就是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在跨国经营中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修华,黄满池.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4(10).

2、Jorion Philippe.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J].Mcraw-Hill,2001.

3、李茜.跨国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J].理论界,2005(6).

4、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第12篇

1电子货币的风险特征

1.1法律、法规带来的电子货币制度和法律的风险特征一些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时候,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同时,在业务交易中,由于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新颖性,如果银行参与方没有充分考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就需要承担法律不风险。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交易参与方的一些权利和义务并不确定。如:在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客户的保护上,一些国家的保护条例含糊不清,由于电子媒介达成的协议不能确保有效性,从而会导致电子货币产生风险。其次,针对传统业务指定的一些规定,由于在电子银行业务中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银行在预防犯罪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困难,从而产生了电子货币的风险。1.2银行职员素质带来的电子货币管理风险特征金融电子化以后,银行业务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因此,银行职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知识,避免电子货币受到损失,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金融知识,从而增强电子货币的业务能够很好的开展。但是由于一些银行职员的素质不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不高,从而使电子货币产生了人员素质风险。其次,在银行内部的控制上,电子货币具有方便、快捷、超越时空的特点,因此,对内部控制具有很高的要求.1.3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其他风险特征一般情况下,在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中,也会有传统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等。但是由于各银行不同的业务范围,从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角度上来说,这些风险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全面,因此,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如:评价借款客户的信用信息由于空间距离的原因不够充分,从而使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而当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从事传统业务的银行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头寸,从而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发生了流动性风险。当第三者不履行责任的时候,增加了从事电子票据业务银行的风险。

2电子货币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货币流通的安全性受到电子货币安全性的影响,如果防范电子货币的安全不严,重视不够,就会很容易造成货币流通领域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对社会的稳定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致使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灾难,也会造成金融损失。为了维护金融正常的秩序,就要加强防范电子货币风险,从而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电子风险的防范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意义。新形势下,银行的经营方式受到电子货币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使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网络犯罪作案不必到现场,导致很多金融犯罪分子把电子货币作为目标,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在作案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电子技术,很难追踪,证据也很少,因此,在一些金融电子化系统中,罪犯利用网络入侵盗窃电子货币。如果忽视电子货币风险的防范,会严重的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

3电子货币风险防范的建议

3.1鼓励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电子货币系统的技术安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系统的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防范黑客和不法分子对银行系统的攻击,在电子商务实务中,要鼓励技术人员开发先进的加密安全技术,保障电子支付系统的安全。加强用户口令管理和权限管理,即使合法的用户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才能具备访问的权限,确保权限的最小化。其次,为了增强用户口令的加密安全性,要使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另外,要强制用户使用安全的口令组合,加强口令的安全性。再者,为了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要在外部网络中,设置一个防火墙,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在内部网络中设置一个防火墙,分割内部网络,加强内部网络的安全。3.2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操作风险,防范电子货币风险一些发行机构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导致了电子货币的发型失效,因此为了防止给使用者带来损失,中央银行和国家要充分的分析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公布提示参与和使用者,从而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法律,确保发行机构保持稳健的经营,保持必要的流动性,控制电子货币的流动风险,确保他们有一定的准备金和资本,防范电子货币的发行风险。其次,银行部门为了防范客户的操作错误,要培训客户,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防止内部员工的操作失误,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避免发生操作性的风险。另外,完善金融立法,加强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资格审批,发行机构要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增强金融制度的建设,发行机构要具有谨慎的经营机制;在电子货币发行的方案中,发行人要词曲适当的操作程度,阻止发生防伪和洗钱等犯罪行为,汇报货币政策要求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强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防止非法入侵电子货币系统,加大惩治力度,防止盗用他人电子货币行为,从而减少此类犯罪的情况发生。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货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防范电子货币风险的发生,就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也是电子货币发展的过程。

作者: 张超 单位: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