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后勤论文

高校后勤论文

时间:2022-08-17 19:19:29

高校后勤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科学调控顺

一、高校后勤实体的源起现状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经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有经验也有教训。高校后勤,由高校自主管理,具有事业性质,并和高校的教学科研融为一体,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弊端渐渐显露出来,使后勤社会化成为可能和现实,高校内、外部的情况呼唤催促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校改革必须的一项任务。改革必然会遇到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真正难点不是高校后勤缺乏投资,也不是高校的管理创新,和缺少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而是难点在于一支庞大的后勤队伍如何分流。高校的后勤改革,是在高校行政几十年大包大揽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积淀,使高校形成了一支十分庞大的后勤队伍,对他们的“消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真正难点。如果对他们关心,支持不够,就会引发稳定问题,过于倾斜和照顾,后勤改革有可能流于形式。高校后勤队伍存在着:年龄大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征用土地农民工多现象,管理、引导这支队伍,是后勤实体发展面临的最实际困难。

由于各个高校内外部条件的不尽相同,高校领导层面对后勤改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出现了后勤实体管理多样性,出现了后勤实体分别按现代企业、准企业的体制去管理,这种多样性不影响高校后勤实体走向的一致性。因为,后勤实体的规范“剥离”,就意味着所有的高校后勤实体都要向一个目标前进,尽管原来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总的方面是一致的,即高校后勤实体最终完全融人第三产业的系统之中。从理论上讲,高校后勤产品和社会第三产业产品的区别,不是产品性质的不同,而是服务对象、地点的差异,它属于基本私人产品性质。基本私人产品的性质属性,必然要求高校管理层面和后勤实体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这种状况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二、对高校后勤实体调控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如同社会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既是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激发各种力量的举措,也是促成各方面利益的调整的过程。我们所要做的,是力求各方力量的最大发挥,各种矛盾的平稳缓解。后勤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利益方面,既有着共性的一面,即把学校后勤搞好,也有着利益上的差异,即后勤的服务的主体—校内外各种实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后勤的消费主体—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限,他人希望价廉物类。如何把握这一关系,即是调控的内容。

1.高校学生属人低收人,或者是无收人阶层,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有较多的特困生进人高校,对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估计过高,会在后勤改革中形成基础性偏差。大学生在高校集体住宿,主要是在校园里消费,形成了谁占有了后勤服务市场,谁就极有可能获取利润的局面。对后勤实体的调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大学生的正当利益。在后勤改革的利益调整中,不能造成后勤实体经营者的利益大幅攀升,大学生的利益不断受损的状况,要控制这种局面仅仅依靠后勤实体的觉悟和良知,是无法完全体现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的,高校对后勤实的调控意义重大,任重道运。为了避免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的经济伤害,高校后勤的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竞争规则,在后勤的相同服务领域明确必须有多家实体经营,由消费者的选择决定校内外实体的胜和汰。对实体的调控,包括高校自身的实体,对后勤实体的调控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为事,不能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不恰当的保护上,而应该不畏艰难,敢于在竞争中取胜。

2.调控后勤实体是为了回避风险。不论高校后勤实体在市场体制中已走多远,也不管它们采用何种运行机制,可以须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后勤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仍为高校,投资方面和实体运作方面互相制约,协调,是企业的共性问题,让实体经受市场的考验,在竟争中壮大,促使高校后勤实体回避风险,避免短期效应,力足长远目标是调控的重要内容。

三、后勤实体调控的主要举措

1对后勤实体的财务调控.在多种管理体制中,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基础犷由于后勤的消费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并不主要源于后勤实体的市场竞争力,而是高校管理层面通过综合考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结果,如果因为财务方面的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形成投资源的重大失误,引起分配上的不公、不但会造成后勤实体的重大损害,还会引起消费者对高校的不满,后果是严重的。在财务调控的诸多内容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财务委派制度。后勤实体的会计由学校负责委派,这部分财务人员的编制仍属学校财务部门,其收人由学校支付,在后勤实体不享受任何物质利益;在管理上,在履行财务委派职责的前提下,服从后勤实体的统一管理,并接受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这样管理机制,保持了委派人员相对于后勤实体的独立性,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代表学校调控实体的日常财务开支和财务分配,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力求增值。

2.后勤实体的战略调控。较之第三产业,后勤实体是以“弱势群体”身份步人企业行业。如何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增强实体的竞争力,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后盾,对其发展予以战略调控,是对实体的一种潜在的扶持和指导。涉及到实体战略发展发挥重要方面的是关于实体的投资问题,主要是包括投资方向、投资数额。对于投资方向,尤其是关系到实体发展方向的投资,高校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使得该项投资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也使实体有一定竟争力。对于投资数额,高校要确定投资申批额度,尤其是在实体步入市场之初,高校更要把好关,使有限的财力投人收到良好的效果,战略调控主要应通过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调控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实体在全社会意义上的竞争力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前睛性。

3.后勤实体的物流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个实体所需要的物质,也许就是其他实体的产品,很可能是它们千方百计推销的商品,高校后勤实体所需的物资,具有较单一、用量较大的特点,加强对后勤实体物流的调控,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后勤成本的基础性条件,是体现后勤教育属性的重要一环。物流调控的关键环节是规范招投标采购制度。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教育性特点,对物资的要求更为严格,首先是优质,其次是价廉,因此对于提供物资的单位资质要严格审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有效调控,最佳途径是招投标采购,就过程而言,要规范招投标采购程序。工作中要遵循既透明又保密的原则,以确保每道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打破采购渠道的垄断。为确保物质采购的质优价廉,满足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时后勤服务的要求,招投标过程中应有工会、纪检察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介人,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型;改革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是新型的后勤改革模式,具有委托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体制特点。其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与经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改变多耗、低能、低效的后勤管理、经营模式,为建立高绩效的后勤服务奠定基础。

一、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概述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一定的法律,将后勤部门全部或部分资产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以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运作,以实现契约规定的委托经营目标。

(一)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的特征

1、社会震动小,权责明晰。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经营不涉及产权转移,只涉及经营权的让渡,是一种温和的渐进式变革,企业职工易接受,对社会震动也较少。而且,托管中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签订的契约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2、交易成本低,交易风险小。高等职业院校后勤实施托管经营,不涉及所有权的变更,只发生经营权在时空上的让渡,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委托方只出让经营权,受托方一般只注入启动资金与输入现代管理技术,因此,托管经营,不发生产权交易与转移,其交易风险相对较少。

3、托管制更加科学、合理、完备。承包制是以一定的经营利润为指标的经营权让渡行为,在承包制下经营者并不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缺少对企业资产的整体评估,同时其调动资源、整顿改组企业的能力极其有限,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企业托管经营则是在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基础上的一种开放式的经营管理,目标是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有利于资源的调动、企业的整改和中长期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改革的重要意义

1、推动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自办后勤,严重制约了办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推进后勤托管改革,能使高校领导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与科研,进一步密切了高职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人员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促进了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后勤托管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社会优质服务引入校内,提升服务水准,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促进了学校和谐、稳定环境的创建。通过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保证了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的顺利实现,初步解决了扩大高职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招生规模扩大,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3、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后勤托管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但能加快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化的进程,也能有效地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而且,高职院校后勤托管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其他部门和单位起到了示范

带头作用。

二、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的理论依据与可能的类型

(一)理论依据

1、信托理论。信托是指财产所有者为了取得收益或达到某种目的,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契约,委托他人按照契约规定,代为管理、营运和处理其财产的一种经济行为。现代信托指的是营业信托,这是一种以有偿、利益关系调整为核心的商事活动,是一种法律行为。信托当事人由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3者构成,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分离;信托行为和信托契约在不违背法律、公共秩序和社会常理与惯例前提下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受托人根据委托及契约的规定并基于信托契约的弹性拥有一定的裁量权;在信托契约、法律、行政和社会的监督下受托人的裁量权一般不会滥用,委托人和收益人的权益不会被损害侵蚀。

2、理论。其又称为合同理论,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者,因此一种所谓的委托-关系便会相伴而生。委托-关系是一种明显或隐含的契约,根据这种契约,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前者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授予者就是委托人,被授予者就是人。委托-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他所关注的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人的选择和对人的激励;二是减少“成本”或由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二)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的可能类型

1、直接托管经营。由受托法人获得被托管企业的经营权,然后直接派员或注入适量资金进行托管经营,并把有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优质的行业服务优势引入校内,凭自身的管理和资金优势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

2、中介托管经营。由托管公司寻找可靠的托管方,以托管公司对被托管企业实行托管,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使被托管企业解困搞活,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再将企业经营权归还资产所有者,或经资产所有者同意,实现被托管企业资产的法人主体变更。

三、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有效托管的路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的基本原则

1、受托人资格审查原则。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不仅涉及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对受托的资格和范围有一定限制。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受托人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专业、行业优势,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必要的现代技术、管理方法和现代营销模式。但外国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不能成为受托主体。

2、契约明确原则。托管必须通过契约形式,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委托方与受托方自由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意图和要求。是否托管、是否愿意接受托管,完全以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为准,双向选择,互惠互利,而不能借助行政干预或其他外来影响,否则就失去了托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作为后勤改革的途径与方式,必须遵守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则,即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保证企业经营者享有生产经营自,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通过市场调节,明确产权关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的运作程序

1、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对委托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选择确定被托管企业。

2、资产评估。在托管前,委托方应按照国家规定,聘请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对被委托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界定产权并进行资产评估。

3、公告招标。学校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被委托部门生产经营状况及资产负债表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以及委托目标等内容,向社会招标受托单位。

4、组织招标评审。组成招标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对各投标方的资信条件、经营管理能力、未来经营改造方案等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为托管双方签订合同提供依据。

5、签订托管经营合同。委托方与受托方应签订各自责、权明确的契约合同。托管双方在对经营目标、经营策略、风险责任、利益分配等合同条款达成共识后。签订委(受)托经营合同。

6、确定托管资格。委托经营合同签订并在公证机关公证后,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然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手续,确定托管资格。

7、受托方在产权清晰和享有充分经营自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被托管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产经营目标。学校应制定托管经营的实施办法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规范托管经营行为和有利于托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等职业院校后勤托管问题解决的方法

1、规章制度要健全。建立和完善招标议标、经营活动、监督管理、文明服务、岗位职责、安全责任和经济合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合同等应尽可能细致、全面和合理。

2、监管运行不停息。后勤托管后,作为校方主要的就是监督管理。学校要建立全方位的后勤社会化监管机制,成立由工会、纪检、监察、审计、学工部、团委、后勤、总务、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强有力的监管组织,建立竞争、制约、监督和考评机制于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坚持全方位的全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要求受托方提供担保。为了监督和制约受托方的行为,防止受托方的违背诚信经营行为,所有权人和受托方签订协议时可要求受托人提供一定的担保。如果受托方出现违规经营时,可用担保财产抵偿经营损失。另外,还要确保进入学校的后勤服务人员的基本纯洁性,杜绝经济风险承担力较差、经营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的投机经营分子,思想素质很差的社会浪子和不法奸商混进校园。

4、服务宗旨不能移。后勤社会化不能完全甩手,各部门的服务范围、经营项目、时间和地点、价格和质量等,学校应该统筹管理。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姓“教”原则,充分体现公益。具体服务内容均须明确职责,规范服务准则,按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严格考核,最终达到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质量。

5、违规行为狠打击。监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不照顾关系和忍耐迁就。违规经营、损害学生利益、破坏学校形象的行为则要“重拳出击”、严惩不贷;涉及违反工商、税务、卫生法规、商品质量、环境保护和治安条例的要移交各相关行政执法管理部门处理。

6、文明服务常年比。学校的后勤,不同于社会上的商业,它是固定地为师生提供后勤保障的,除了经营,还兼有服务和育人的功能,要注重效率、效益、安全和质量,提倡文明经营、文明服务,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文明示范服务窗口、优质服务职员的竞赛评比活动,把优质、优价、优良服务活动变成全体后勤服务部门和员工共同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谭晓萍.国有企业托管及其财务会计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2,

2、夏庆丰,贵州省高校后勤企业改革研究[D].贵州大学,2006.

3、黎民.公共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SWOT分析法;高校后勤社会化;外部环境;改革战略

1引言

所谓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公司战略是表明公司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战略制定是指战略规划或长期规划,涉及公司使命、目标、战略和政策的形成,是在有外部威胁和内部弱势的情况下,找到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之间的战略匹配过程。高校后勤的生存环境同样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环境,在高校后勤的外部生存环境中,有许多社会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国家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列入了国策之中,可以乘政策的东风进行改革。但是,外部环境同时也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许多公司和企业看中了需求相对稳定、竞争较小的校内市场,一心想进入高校领域。在高校后勤的内部环境中,除自身的固有优势外,问题主要来自后勤观念意识的落后和政策配套的缺陷,以及相当一部分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实力单薄,尚不具备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现以山东省高等学校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战略。

2实例分析

2.1面临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

(1)21世纪初,国务院办公厅一号文,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对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做了总动员和全面部署,使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改革提速、力度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式驰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快车道。

(2)国家多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为高等学校社会化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3)经过多年以社会化为目标的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多种改革模式,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社会上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和成熟,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力保障,也为后勤职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适应形式打了“预防针”。“不换脑子就换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工作生存理念已被后勤职工所接受,并成为自我提高、自我加压、积极工作的动力。

(5)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GDP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匀速发展,“小康社会”的提出为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6)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校区的建设,为高校后勤实体提供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市场。

(7)高校后勤实体成为独立法人后,一旦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实力,就有许多可进入社会市场的机会,例如中小学的服务市场、社区及新兴小区的服务市场、社会其他服务市场等。

(8)高校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承办方,愿意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便利用更多的资源、精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2.2面临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

(1)国家优惠政策持续时间短,高校后勤实体没等发展成型,就失去了保障,无法快速融入社会第三产业。

(2)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解不同,认识程度不一样,制定的政策不利于后勤发展,且对高校后勤改革有“断奶”、“买断”等过激行为。在学校中为学生生活、教职工生活和教学、科研服务的业务呈现多家管理(即多家后勤),对改革主体界限不明确。

(3)社会第三产业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随时有进入高校市场的可能。跨国公司、投资机构也急需进入高校市场。

(4)学校领导看到社会企业愿意进入高校市场,愿意开放校内市场并由此得到甩包袱的好处。

(5)社会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不到学校后勤工作,阻碍后勤的快速发展。

(6)教育市场的公益性以及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要求,都使得高校后勤实体不能向社会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3内部环境具备的优势(Strength)

(1)高校后勤企业熟悉高校后勤市场,高校后勤队伍熟悉高校的人文环境,高校后勤实体的职工有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也安心后勤工作,并且有干好后勤工作的决心和积极性,有很强的主人翁精神。高校熟悉自己的后勤企业,愿意将许多后勤业务交于自己的后勤企业管理。

(2)高校后勤实体已经实行企业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模拟运行机制;后勤实体干部在校内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后勤实体工人实行合同制,在校内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为成立实体法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3)高校后勤实体奖酬金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工资向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为成立后勤法人实体建立的奖酬激励机制。

(4)部分高校后勤实体财务核算已经实行企业核算制度,改拨款制为有偿服务收费制,加强成本核算,确保优质优价,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5)有的高校后勤实体使用的国有资产已经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明确产权关系,把管理权和使用权分开,以零租金或低价租金租赁给后勤实体使用,确保后勤实体国有资产的保值或增值,为成立后勤法人实体在资产方面开辟了渠道。

(6)在吸引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和改造方面,已经探索出多种有效途径。一是“学校和企业结合”;二是“学校与银行合作”;三是“学校与地方结合”,四是员工股份制。

(7)高校后勤实体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是后勤较大的无形资产。

2.4内部环境存在的劣势(Weakness)

(1)高校后勤实体还不是社会法人,没有独立性,在组织人员、融资、开展业务等方面仍受到所在学校的制约。

(2)高校后勤实体仍按学校计划运作,没有资金积累,经济实力不足;职工思想观念滞后,知识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且工资福利待遇较高,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使用成本过高。

(3)目前,后勤实体内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改拨款制为收费制,操作过程不顺。

(4)后勤实体内部业态呈条块状割据状态,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发挥规模效益。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战略的制定

在对高校后勤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TOWS方法把山东高校后勤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后勤内部优势和劣势相匹配,得到四种可能的战略,即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

3.1SO战略:通过利用内部优势并抓住外部机会而产生的战略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国家及有关部委出台了许多有利和优惠的政策(如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要求高校后勤尽快实现与母体高校的规范“剥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和各学校也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采取相关优惠措施(如资金、房屋、设备、老员工管理等),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设立的开放城市和特区一样,给予长期的、大力的政策支持,在校内建立规范的后勤市场,形成竞争机制。学校后勤在“剥离”出来的资金、设备、人员基础上注册后勤服务公司、成立法人,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运作,快步壮大队伍、快步提升经济势力,即可服务校内市场,又可服务校外市场,与社会第三产业公平竞争,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2ST战略:利用内部优势躲避外部威胁而产生的战略

现在的后勤公司在学校信誉度比较高,占有一定的后勤市场和资源,并且有一些经验丰富、熟悉高校环境和人文环境、主人翁精神比较强的老职工,利用合作、协作、承包等契约方式,吸引社会上的人员、资金、队伍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实现双赢。是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利用社会力量的一种战略,现在部分学校在采用,不能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真正目标。

3.3WO战略:通过克服自身弱点利用机会的战略

在高校后勤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努力学习,提高管理队伍和工作队伍的素质,强化激励机制和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适应新形式、完成新任务,这是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战略,也是属于学校统一管理,不能实现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

3.4WT战略:使劣势最小化以躲避威胁而制定的防守型战略

在高校后勤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一些技术含量高、难于管理的服务项目让社会有势力的公司来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损失达到最小。如高校将供暖、电信、基建、网络、天然气、有线电视等外包就是这么一种战略。

总之,高校后勤要想实现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必须采用SO发展战略,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绝好时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又由于高校后勤工作内容杂、业务多、涉及面广,所以,同时还要借鉴ST战略、WO战略和WT战略的优点,形成组合战略。具体实施起来就是形成“政府和学校建立高校‘后勤特区’,在学校内部形成规范的后勤市场和竞争机制,学校后勤注册公司,实现一次性规范化剥离”的高校社会化改革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晓娜.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商界,2008(7)

第4篇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无论是机关还是实体,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一些新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后勤实体,较大幅度地吸收了一些非事编的员工。在一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如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新进的大学生还逐步地进入了管理中层,成为后勤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种全新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Dave Ul-rich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水=平取决于成员能力和投入程度两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而投入程度是由忠诚度决定的。因此,引进新型后勤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一线服务人员,培养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业的后勤人才队伍是高校后勤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依托。

一、高校后勤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1、员工忠诚度制约着后勤服务的绩效。后勤服务的“直接产品”是通过后勤职工的服务而“生产”出来的。后勤员工的工作热情、效率、品质等直接决定着后勤服务的质量,也成了推动后勤服务绩效走向的主要动力。一支稳定的后勤队伍,能不断接受后勤服务专业化的培训,把量化的工作积累转化为更高品质的服务层次。员工流失率过大,将直接影响后勤队伍稳定,影响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

2、员工忠诚度是员工与后勤之间关系的平衡器。在市场化的后勤服务环境中,劳动者(后勤员工)的自由流动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条件下,员工会根据自身的判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跳槽”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特别是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个较强的员工忠诚度,能促使员工与后勤建立起相互信赖和真诚的劳动关系,维系后勤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推动着后勤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去进一步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

3、员工忠诚度高低关系到后勤保障力的强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流高校需要一流后勤。或许多数高校的后勤不会参与到后勤社会化市场竞争,只是做好“守土一方”的职责。但是,从静态竞争的角度看,如果出台“高校后勤排行榜”,还是可以看出一校的后勤保障实力的。因而,不管是“外向发展型”还是“坚守本校型”,都有一个后勤保障力强弱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已经认识员工的忠诚感是关系后勤保障力的一个重要元素,特别是那些优秀的管理、服务骨干,对于后勤综合服务实力至关重要。

4、员工忠诚度影响着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很多后勤部门尤其是后勤企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把这个成本降下来。除了扩展较快的后勤实体外,多数后勤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最大开支在于员工的流失率较大,导致新员工的招聘、培训等支出不断增加,而且后勤服务效率一时难以上去,形成置换成本和交替成本。无疑,打造一支较高忠诚度的后勤队伍,能减少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影响后勤员工忠诚度的因素

影响后勤员工忠诚度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福利制度。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一些一线的员工尤其是非事编员工的工资偏低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员工忠诚度的下降,或者说从一开始就高不到哪里去。作为物质层面的薪酬和福利影响到作为精神层面的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基础性因素,没有合理的或者说是优渥的薪资待遇,忠诚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二是职业发展空间。毫无疑问,没有事业编制的后勤新人和一线员工的后勤职业发展空间是比较狭窄的。很多后勤企业遭遇到“新人晋升瓶颈”的问题,对于优秀人才的流失也颇感无奈,但是体制问题不突破,这个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一些后勤企业起用大学生担任中心主任一级的职务,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而,要么学校放开后勤新人的编制,要么等事业单位彻底改革成雇员制,取消身份限制,否则后勤新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很多后勤部门没有把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放入最核心的工作来抓,不能从用人机制的大环境上营造“想干事的人有事干、会干事的人干成事、能干事的人干大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公正的氛围,在具体举措上也缺乏对员工的激励、培训等,做不到奖优罚劣。这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会挫伤了员工的忠诚感,给后勤队伍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四是价值观的因素。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一个共同的愿景,是高校后勤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内核所在。但是,现实情况中存在着一些老职工对后勤改革和后勤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不认同;存在着一些新员工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还是为了物质利益的思维混乱。而一些认同后勤价值观的新人,因为维系这个价值观的基础的脆弱,其忠诚感也相对脆弱。

五是领导的个人魅力。这是一个 非常奇特的因素,但是有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希望在一个魅力型的领导带领和指挥下努力的工作。后勤员工也是如此。一个先员工之忧而忧、后员工之乐而乐的领导往往能带出一支比较稳定、高效而且忠诚的后勤服务队伍。

三、提高高校后勤员工忠诚感的路径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提高员工忠诚感,是值得高校后勤领导、各级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等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本文从忠诚度管理的五个阶段,对提高后勤员工忠诚感做一个路径分析。

(一)招聘期——以忠诚度为向导

招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进入企业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好员工的忠诚度管理,必须把好“入口关”:

1、排除跳槽倾向。很多社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求职者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指标,而往往忽视了求职者的求职心理诉求。有些求职者自身条件非常优秀,因为暂时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在后勤进行“中转”,伺机跳槽。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求职者的条件都符合后勤企业招聘的要求,但是求职简历反映出他们频繁跳槽,一个频繁换工作的人在其主观方面一定存在问题。这些求职者进入后勤,对后勤企业的发展不是很有利的,很难建立他们对后勤的忠诚度。后勤企业在招聘中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预先“屏蔽”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2、注重认同感。员工对后勤有了认同感才有执行力。在招聘的过程中,后勤企业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历、技能、工作胜任程度等因素的同时,还应考察求职者对高校后勤这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的认同感。应该向其充分展示在高校后勤工作的优势和空间,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构建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角度来阐释后勤发展的长远愿景,比如本校后勤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等,培养应聘者的认同感。苏大教服集团每年都要招聘相当数量的应届大学生充实到后勤队伍中,这些应届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接受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磨合之后,容易对现代后勤服务产生认同感。

3、崇尚诚信、兑现承诺。在市场化条件下,后勤单位和求职者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双向选择机制,但是在两者的“PK”中,求职者属于弱势群体。一些后勤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过于夸大后勤实力,作出无法兑现的员工职业规划和承诺。新人到了后勤企业后,发现“进门”之前的憧憬和“进门”之后的实情差距悬殊,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其忠诚度建立的基础被直接摧毁了。因此,后勤企业要本着实事求是、崇尚诚信的态度,给求职者一个真实的承诺。

(二)使用期——培养提升忠诚度

1、设立共同目标。一般来讲,求职者进入用人单位成为一名新员工后,对本单位的发展目标非常关心。苏大教服集团每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加盟其中并能长久合作,与其宏大的发展目标是分不开的,即要建设成“具有教育属性、学习型组织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服务型企业”。在这个后勤与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的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齐聚建设现代后勤的大旗之下,以“我为后勤添砖瓦”为荣,与后勤共成长、共发展。

2、重视培训工作。新员工进入后勤,从不适应到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后勤用工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后勤文化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能够尽快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从心理上对后勤提供的这份工作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是提升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3、注重交流沟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劳动密集型的后勤企业更是如此。后勤领导、中层管理者要经常与一线骨干、员工交流沟通,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召开会议、面谈、征集意见、微博互动等形式,将后勤的有关情况与相关精神及时传达下去,让员工更多的了解后勤、理解后勤、支持后勤。通过相互间的平等交流,员工对后勤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对后勤的忠诚度。

4、做实待遇晋升。高校后勤特别是后勤企业要建立合理的酬薪制度和透明的晋升体系。员工到单位工作,必须给予相应的利益报酬。一般说来,这些利益报酬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员工生计所需要的经济利益,即马克思讲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二是个人发展的前途利益,即马斯洛讲的个人实现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的需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才是可靠的、稳定的、长久的。

5、重视后勤文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外来农民工和大学生进入后勤系统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些后勤新人需要通过接纳后勤文化成为后勤大家庭的一员。后勤系统应重视后勤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党组织、工会等组织关心员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也可以通过开展保洁员舞会、员工生日Party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让后勤成为员工的“家”,员工自然也就忠于后勤了。

(三)离职潜伏期——挽救忠诚度

由于员工忠诚度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变数很大,因此后勤部门在管理忠诚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调整举措,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后勤部门不能及时的察觉并解决关系员工忠诚度的问题,那么员工的忠诚度就有可能下降并导致员工离职,从而彻底丧失忠诚度。当员工表现出工作消极、抱怨现状等状态,流露出跳槽的意向时,后勤用工单位必须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积极挽救员工的忠诚度。对于那些对后勤发展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骨干员工,一旦有离职倾向,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制定挽救方案,包括从工资待遇、发展平台、发展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化,尽力避免这些人员的流失。

(四)辞职期——完善忠诚度管理

员工一旦确认辞职,后勤人力资源部门要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要重新招聘人员来填补空缺的岗位;另一方面,要郑重地与其进行离职面谈。在这个时候,后勤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相关管理者应该考虑到如何让离职的职工体现对单位的“最后的忠诚”。很多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一提到员工辞职就惶恐不安,或者就“翻脸不认人”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单位内部环境的稳定。

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做好员工的“最后的忠诚”的管理,对于后勤用人单位也是很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要离职的员工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这种状态下说出的很多话比较客观公正,也能够反映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勤今后更好地完善忠诚度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5篇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于2005年引进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完成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的编写、审查和实施工作,同年10月份圆满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2011年,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将ISO9001:2000版升级至ISO9001:2008版,我校后勤制定的总质量方针是:“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创新谋发展、服务创品牌。”主要的质量目标是:顾客满意度达85%以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顾客投诉处理率达95%;服务设施完好率达95%;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一切重大事故。目前认证体系覆盖集团办公室、接待旅游与培训中心、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通讯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各部门规范运行和质量提升。

2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给集团服务工作带来了新变化,后勤集团的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师生满意率不断提高。

2.1后勤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后勤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文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文件中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界限清晰,操作规范,任何工作都可以从体系中找到规范的程序,并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推进ISO9001体系的实施,能够促进一步范围内服务标准化的形成,从而加深高校后勤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为后勤服务提高竞争力、加强交流及行业自律创造良好条件。

2.2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员参与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一个重要管理原则。人力资源是发展之本,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后勤服务处的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需要集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构建网络信息学习平台,使员工快速学习所需知识和技能,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程序不善所导致的种种损失。后勤服务的每一个职工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学习,深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逐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3师生满意率得到有效提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能够在体系内部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各部门通过宣传网站、调查表等形式定期与顾客沟通,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处理、反馈沟通和调查结果,真正做到以顾客(师生)为关注焦点,事先了解顾客需求,从而把工作做在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顾客投诉,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防止ISO偏重文件化的倾向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编写一定数量的程序文件和相关资料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会发现这些资料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有些条款互相矛盾,不适用于后勤服务部门,这时就不得不重新修改文件或删除不必要的条款。因此要正确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文件,而不是在文件的编写形式、编写数量上纠缠。

3.2正确认识ISO9001认证的目的

后勤管理如果仅仅是围绕提高管理水平而开展ISO9001认证,往往会陷入“为了认证而认证”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有些后勤实施ISO9001认证后为何效果不理想和存在“两层皮”的原因。殊不知后勤在实施ISO9001认证的过程中不是简单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而是综合全面提高的过程,提高管理仅仅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所以应该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目标进行认证,不是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认证。

3.3注重职工的培训学习

全员参与是质量认证体系中的重要原则,若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参与技能,对职工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训职工体系文件的学习,包括过程、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得越详细,职工越容易学习和掌握,并易于操作。其次岗位技能及岗位考核学习,要具备岗位技能,掌握岗位指标要求,做到程序化标准。

4有效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要广泛宣传和全员参与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各部门全过程的综合体系。ISO9001标准中明确要求“全员参与”,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建立和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后勤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大批中层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标准和规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带动全体员工自觉地按照体系要求去做。特别是后勤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改变,正确认识管理体系的作用,正确处理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间的矛盾。

4.2不断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与培训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要继续加强员工对文件的培训与学习的工作。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培训的计划,既要重视开始,也要重视过程和结果,通过培训学习使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内化为员工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与程序。另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遵守质量标准的理念。只有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对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才能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着更大的进步。抓好内审员和基层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管理评审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3坚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6篇

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的漏洞集中表现在服务漏洞上。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匮乏。高校后勤管理中最突出的不足在于服务意识匮乏,不能够充分认识后勤对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性,不能够从服务高校师生的角度出发搞好后勤管理。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管理的工作量增加,后勤管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很难树立服务意识,很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后勤管理涌现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高校不注重后勤管理中问题的解决,使得后勤服务工作不能满足校园广大师生的需求,优质服务很难走进校园。此外,后勤管理工作中没有树立人本服务理念,不注重服务的规范化和创新也是高校后勤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准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应始终坚持为校园广大师生员工、教学服务的宗旨,建立起为校园师生员工、教学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以切实抓好基础服务为根本,同时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来服务校园。这是促进校内教学、后勤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

2.校园后勤的改革

涉及后勤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自身利益。深入进行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纲领,以平衡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确立好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明确后勤服务和高校教育的共同任务,并根据不同的校园特征制定独特有效的管理制度,处理好体制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关系,切实维护最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使后勤服务更加面向师生,有助于校内教学的发展。

3.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

通过制定执行管理准则,使后勤服务更面向校园基层老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最好的高校教育环境,打造优质的服务,创造最好的效益。

三、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1.树立后勤服务意识

①,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保障后勤工作是极为琐碎的,其与每位师生都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工作者不但要处理好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泡这样的小事,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热情主动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勤勉心细,要经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行巡查,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教室、教师办公室等,要及时检查教学办公用品和学生生活后勤用品是否齐全、是否完好,如果有损坏,要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要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确保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后勤工作人员还要主动进行学习,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提高服务质量。

2.秉持稳定的原则,使后勤服务正规化

要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后勤服务的改进。通过持续的创新,增强自身软实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打破传统高校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后勤服务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开拓创新,借鉴并推行有效的管理标准。建立起始终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进自身的服务观念体系。分解最终目标,分级明确划分各个小目标,责任到人,切实落实好责任制度,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人与人的任务合理分配,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营造具有校园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3.后勤管理精细化

②管理的精细化是一种文化。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将后勤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其根本在于规范化。其次从各方面寻求精细化,合理明细的劳动分配和责任制度。最后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创新探索有自己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操作形式。就规范化而言,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规范的制度,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切实按照基本要求办事,并具有明确的赏罚规定举措。二是注重过程的操控。对后勤事务的流程要有精细的运作过程,规划、审批、实施和总结的过程要稳扎稳打,步步落实,减少失误和决策执行等各方面的漏洞。三是对决策的慎重精细的考虑。在前期考查发展前景,制定最终目标等方面要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将管理经营中的问题一一跟踪展现,培养良好的决策作风和习惯,协调好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不同员工间的配合工作,使整个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

4.应用现代化科技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

在实现后勤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吸取现代先进的科技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后勤集团。积极改进后勤基础的服务设施与设备,运用流行的互联网,做到后勤数据数字化,能快捷地应用智能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管理,开发特色的后勤系列软件应用,利用网络这一重要工具构建独创性的点子来服务于后勤管理。如在校园网站打造一个后勤服务墙的专栏,既可方便师生和后勤人员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可给师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后勤服务形象。

5.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转变后勤市场的竞争模式,使高校有关后勤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评价向好的方向发展。处理好工作态度和高校对后勤制度执行的关系,协调发展,改进完善员工间的监督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员工找到集体归属感,相互帮助纠错。

6.做好后勤人员的文化教育工作

要搞好后勤集团的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优秀的后勤集团形象,给师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努力做到用文明的服务感染人、文化的举止言行教育人,让师生感受到校园后勤服务的温暖关怀。

7.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后勤

③努力响应国家的号召,打造一个节俭绿色持续发展的后勤系统。落实到后勤集团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制定一定的节能减排奖励举措,实施每周评定“节能之星”等办法,切实做好绿色后勤服务。

8.建立让广大师生参与的监督体系

后勤服务面向社会后,其监督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会引进社会开放的监督机制,方便政府部门和校园广大师生参与监督。社会各个方面对后勤服务构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检验。定期开展各项服务的评选活动让广大师生给后勤服务评分,选出类似“月最佳服务窗口”或者“优质服务个人”等,并给予实质的奖励措施,这样更能鼓励后勤人员的服务良性竞争。

9.改进后勤部门的各种制度和培训

比如前文提到的奖惩制度等,集团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聘请优质的人才加入到后勤服务中。针对工作上的大过、小过等都明确奖惩规定。并重视员工自身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素质。包括前文中的员工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关于应用构建的数字化平台服务师生的能力。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挑选培训对象时,注重对关键岗位员工的培训,还有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特色化培训方案。其次是拓宽培训的方向,从人格、心理、能力、技能等各个方面,加强后勤职工的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

第7篇

一、坚持政治思想领先的原则。

后勤管理的任务是,科学的管好学校财产和物资,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后勤管理为学校各项职能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在后勤管理的监督保障下,充分提高了对人、财、物的利用率,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遵循思想领先的原则。邓小平同志说过“,所谓管理的好,主要指做好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做好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是做好后勤管理的必要条件,后勤管理人员要具备领先的政治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与时俱进,将政治思想领先原则渗透发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后勤工作中的各项管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做到项目公开,合理收费,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在管理学校公共设施时,要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树立爱护公共设施、关心集体的生活习惯,提高思想认识。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性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理论原则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结合高级技工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用科学的方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用科学的方式管理学校,做到管理有制度,监督有要求,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要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认识,后勤工作人员作为学校教育者中的一份子,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水平,纠正落后的思想理念,树立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条不紊的做好后勤工作,根据实际条件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事业规划,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贯穿后勤工作的始末,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后勤管理必须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蓝图,从实际需求出发,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学校公共财产的维修和使用,如学校哪些设备需要增添、哪些校舍需要维修、环境绿化程度如何加强、后勤人员素质如何提高,都要有一个较远的实施计划,并将计划分步实施,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职责清楚,讲求落实。

三、坚持为教学、师生服务原则。

学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创造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便利,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学校基本的育人思想。学校后勤工作肩负着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重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后勤工作人员做好后勤工作的基础。后勤管理人员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要深知职责,明确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主,后勤工作是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服务全体师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这要求后勤管理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步完善人员配备,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情感,并逐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狠抓对人的管理,完善后勤工作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质量,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后勤管理者要明确指导思想、端正服务态度,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学校的不同需要,主动积极的做好各项后勤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后勤工作始终为教学和师生服务,这就要求所有后勤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思想信念,要想教育教学之想、急教育教学之急,要深入实际教学,全面了解学校概况,了解师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校师生排忧解难。

四、坚持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高级技工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后勤工作人员不仅要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秉公办事,带头勤俭节约,坚决抵制和杜绝不正之风,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后勤管理主要负责学校全部经费的收支情况和物资供应,要始终贯彻勤俭节约原则,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要有科学的财产物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费审批制度,做好预算和统筹工作。在财产管理中,要保证专款专用,着眼于服务,着眼于实用,讲求实效,物尽其用,厉行节约,避免浪费。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供需计划,根据需要发放办公用品,做到节俭最大化,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全体师生。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作为高级技工学校教育发展的保障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举足轻重,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实现改革的必要条件。探明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明确其基本原则,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顺应时代潮流,使后勤管理更好的为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做贡献。

作者:王建英工作单位:山西省大同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8篇

1.后勤管理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是通过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实体、中心或集团,用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形式,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因此,实现后勤管理的企业化经营,做到与高校分离是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中,虽然后勤管理的经费和人员与学校已经分离,但是后勤管理部门的资产仍归高校所有,使得后勤管理实体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后勤管理实体的人员和资金在与高校分离后,高校却抓住后勤的资产不放,造成以企业管理方式运行的后勤管理实体在自负盈亏的模式下,无法明确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

2.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体制不完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光伟全”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主要表现为监督和经营的体制不完善。部分部属或省属的高校的主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只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具体的管理政策是由高校自行制定,这样一来,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就变成这些高校独立的管理行为,使得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而高校中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受到专业水平和经验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往往无法与后勤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于监督也起不到作用,因此造成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原有的后勤管理部门在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被后勤集团代替,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后勤集团经常会将自己作为管理部门,通过管理代替服务与经营,使后勤部门的经营过程过于行政化,忽视了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差、员工没有积极性,与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和服务宗旨严重偏离。

3.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不健全

对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最为缺乏的。在学生食堂的运营管理中,高校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很多承包方由于过分追求利益,从而降低成本,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此外,高校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学生公寓的用水、用电,对于违章用水、用电的现象无法做到完全禁止,因此管理方常常会为了节约成本,而违规的停电停水,对于学生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4.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偏低

目前,高校的后勤管理人才资源匮乏,现有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基本素质低、文化水平差等问题,他们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知之甚少,所以很难适应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对此,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推动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相关对策

1.更新管理观念,提高后勤管理及服务的水平

在社会化改革中,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将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目标,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注重收集和汇总学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衔接好后勤管理实体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社会化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通常是由临时工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组成的,他们的待遇普遍较低,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聘用人员时,要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作为管理者,提高这些人员的待遇,并给他们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对于普通工作人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使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健全监督体系,促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中,对于后勤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管理水平都不能通过行政指令进行强行监督,而是要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监督。这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监督体系,并且严格贯彻执行该体系,才能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有所保障。

三、结语

第9篇

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管理是目前国外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比较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会组织膳食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餐厅工作,同时膳食管理部门吸收学生参与餐厅管理工作,并组织学生到餐厅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劳动,学生宿舍招收学生担任“居民助理”; 德国高校大学生直接参与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管理,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委员能真正代表大学生的权益,以“避免了管理部门与大学生之间对立的状况”。实践情况来看,“西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主要的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机构来实现的”。在我国高校,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滞后,体制与机制限定了学生自主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机会,因而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在组织学生中的功能,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这是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关键要素。目标定位是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机制形成的前提,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规划设计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能力培养的原则。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要契合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定位。吸收组织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共同进行学生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学生自愿的原则。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只是以兼职的身份参与后勤管理。因而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在岗位设置、任务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创造有利于吸收学生自愿参与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有偿劳动的原则。有劳动就要有报酬,尽管高校需要以学生志愿者形式或者义务活动的模式,吸收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以达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思想素质的目的,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参与管理大多数必须实行有偿劳动的形式,这既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价值导向。

四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模式,其当初设定基本方向是恒定的,即“高校后勤归根到底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这是高校后勒社会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大学生参与后勤要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要有利于促进后勤管理部门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后勤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也随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但无论高校后勤发展程度如何,在校的大学生仍然是高校后勤企业主要的服务对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变化。高校后勤所具备的教育属性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高校后勤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性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部门,是高校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教育角度看: 高校后勤服务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系是大学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后勤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其中也能从中学习到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从经济角度看: 高校后勤企业与大学生是一种服务与消费的利益关系。后勤企业通过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大学生有偿的享受提供的服务,有权利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监督。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虽然高校后勤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后勤服务的类型仍分为两类: 公益型与经营性。其中公益型( 包括食堂与宿舍服务等) 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学校后勤重点监控对象。长期以来,存在着服务对象对后勤管理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涉及后勤服务价格方面的改革与调整难以得到彻底的推行,保持学校稳定运作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已严重影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服务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以服务学生为主体。评价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功与否还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基准。充分发挥学生的服务参与,进行广泛深入的监督管理,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勤管理及服务工作需要学生参与评价

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学生最有发言权。大学生参与后勤服务评价,能有效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而后勤管理中一些新措施的制定、工作方式、方法改变,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2. 后勤管理及服务工作需要学生认可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幕后,其具体工作属性表现的并不直接。让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能够起到一种中间的纽带和缓冲作用,让学生与后勤管理服务部门增加互相沟通的环节。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互相理解,从而让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3. 后勤的改革推进需要学生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对问题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不一定切合实际,但其思维方式往往可供管理者借鉴。后勤管理新政策的推出,可以征求学生代表意见,做到交换意见和自由表达见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后勤管理的具体工作献计献策,确保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

4. 降低成本需要大学生参与

学生勤工俭学既能够帮助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又能在后勤经营服务中降低成本。让大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管理,还可以增加学生生活安全感。如让大学生参与后勤饮食服务,让学生接触从原材料采购、食品加工制作到售饭的全过程,让学生对食堂的卫生、饭菜的质量、出售的价格、成本核算及服务态度进行全面了解。可以增加学生就餐的安全感。同时也增进学生对饮食服务工作的理解,使其体会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不易。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方式

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后勤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1. 在学生会设立管理部门,如设立生活部或权益保障部,日常工作主要是基于学生视角,对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中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饮食、水电、宿舍管理等进行监督考评,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收集反馈有关后勤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2. 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参与后勤服务。高校后勤工作涉及面广、服务内容多,通过学生勤工俭学,可以弥补现有后勤管理人力、物力不足,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可以弥补管理的漏洞和不足,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

3. 通过学生会或相关社团举办校园征文、校园风光摄影比赛,激发大学生爱校、爱国热情,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后勤工作具体体现。甚至可以在校园某个区域、道路周边景观设计,举办创意大赛,吸引大学生参与校园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从而使后勤管理者能更好利用大学生聪明才智,完善后勤管理。

4. 提供一定空间,为大学生模拟开办自助创业空间,模仿格子铺经营手法,提供学生交易平台。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进行实际岗位训练,也规范大学生校内经营行为。

5. 组织学生参与后勤各项活动,参与早会或例会,自觉融入后勤管理。通过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展示,把后勤员工的一言一行、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通过比赛等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无形之中也把后勤员工的优良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自觉配合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节约型校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卫生与环保知识的宣传,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使学生在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增加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几点体会

1.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可以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养成良好习惯。在与后勤部门的接触过程中,后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员工的辛勤劳动对在校大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后勤人员的平凡、朴实、恪守岗位、勇于奉献的精神又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既培养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又提高社会活动和组织工作能力。

2. 高校后勤服务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后勤员工通过服务育人的实践和生产经营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第10篇

摘要: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宣传的力量不可或缺。通过对高校后勤宣传工作的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后勤管理者对宣

>> 论政府作为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作用 明确各利益主体职责,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产权制度先行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探讨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研究 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分析 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初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浅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 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浅析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 后勤公司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注重后勤经济的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后勤人才队伍培养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2-25.

[2]朱美聪.“四好”举措助推高校后勤通讯员队伍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13(5):42-43.

[3]周乐.加强新时期高校后勤宣传工作的途径[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2):61.

[4]蔡颖颖.发挥信息宣传先锋喉舌作用 构建高校后勤管理全方位体系[J].科教文汇,2011:190-191.

[5]殷巧生.加强高校后勤宣传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61-

64.

[6]俞月华,李晓军,宋雅兰.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工作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2(3):106-107.

[7]卢江梅.高校后勤网站发展与后勤企业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校行政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为高校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在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体系当中,行政后勤队伍建设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只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高校后勤队伍,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管理有序的运行。所以,对当前高校行政后勤队伍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新疆高校后勤队伍现状

1.1、人员结构复杂,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现阶段后勤职工队伍来源构成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学校的教工家属、子女以及由学校安置就业的社会事业、企业人员;二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流出的富余人员;三是根据岗位需求招聘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目前正式职工中绝大多数是学校教师家属、子弟,具有高学历教育背景的人极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经验丰富但工作主动性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总之,后勤服务人员进人门槛相对较低,绝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致使后勤管理发展后劲不足。

1.2、新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后勤职工队伍中,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在后勤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中,真正具有专业管理背景知识的人员极少,大部分都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摸索并凭经验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加上后期培训学习深造的机会很少,导致工作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在重要的技术岗位,凭经验做事的旧方法,技术手段与社会同行业相比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1.3、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感不强,队伍不稳定。由于高校后勤始终以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需求为首要任务,“公益性”程度较高,在人才的选聘、培训及管理上无法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在员工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方面,与社会同行业相比,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由于现行的人事分配体制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同工同酬”问题,致使学校与聘用员工之间难以培养安全感。在关键管理及技术 岗位上学校无法对聘用员工“委以重任”,而聘用员工始终也没有完全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缺少归属感,导致职工队伍不稳定。

1.4、缺乏科学合理的用工及培养制度,职业发展受限。长期以来后勤队伍建设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由于对后勤工作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没有将后勤保障工作放到影响学校生存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大局上来考虑,后勤人员在业务进修、职称评定、技术培训等方面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存在巨后勤职工身份限制严格,自身发展有限,人员积极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5、人事用工管理不规范,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劳动用工管理日益规范严格,在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学校后勤人力成本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聘用工的管理中,存在不按规定购买保险、加班没加班费等问题。在聘用员工作用的定位上,不同单位也存在差异。有些部门如饮食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日常主要工作绝大部分由聘用员工承担,但正式职工与聘用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却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职工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

2、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2.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了深刻变革。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师生物质生活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加上高校中多校区办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都使后勤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后勤工作队伍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后勤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2.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后勤发展的先决条件。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后勤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做好后勤各项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后勤系统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就必须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业务技术精、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佳、人际关系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

2.3、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队伍是后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是高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服务体系。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后勤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尽管从某种角度来讲,后勤工作只是一些不起眼的杂事、小事,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后勤工作无小事,哪怕只是半天的清洁未做或是临时停电一小时,都有可能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后勤工作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后勤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后勤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

3、新疆后勤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3.1、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后勤的福利性质在师生心中根深蒂固。在服务对象的心目中,服务者为自己提供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而服务者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无论主客体都对后勤员工从事的劳动价值存在疑问,后勤员工价值定位存在偏差,缺乏全局意识跟主人公意识。再者,深化改革的结果必定影响个人价值观,“有钱就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雇佣思想滋生蔓延。那些吃惯“大锅饭”的同志则害怕改革损害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有消极抵触情绪,甚至个别具有一定职务或一技之长的职工,见利忘义,,其高校后勤人员“服务为本”的根本理念受到严重冲击,职工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队伍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3.2、关系处理

首先,应处理好“正式工”与“聘用工”的关系。后勤员工数量占据了学校教职工总量的“半壁江山”,而从后勤员工队伍结构可以看出,聘用员工的数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服务一线基本由聘用员工组成,因为体制问题,与正式工相比,聘用工经济待遇较低,缺少晋升渠道。导致聘用员工心理失衡,怨言较多,双方矛盾较大。其次,要处理好后勤“老人”与“新人”的关系。“老人”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象,他们对学校普遍怀有深厚感情,工作经验丰富,服务育人意识强,其缺陷就是没有技术专长,综合素质不高。后勤“新人”是后勤发展中的新生力量,是后勤改革的动力,他们享受“同工同酬”待遇,晋升机会多,在后勤实体发言权和影响力日渐增强。“老人”不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新人”排斥情绪严重。二者的关系处理是后勤人事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关系着后勤整体队伍的稳定。

3.3、加强培训

创新员工培训机制。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建立和全面规范各中心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工作,实现人力培训资源有效共享。要建立一套“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职工教育培养模式,对于管理干部,重点加强创新力、执行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对于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加强技能操作、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培训;对于一线服务人员,则应该侧重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如厨师培训班、水电工培训班、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岗位技能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3.4、机制创建

后勤职工队伍难带、难管,究其根本就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具体表现在机制的薄弱上。首先,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现阶段,虽然“按岗定薪”的人事分配制度已经建立,但在后勤管理中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虽然有一些规章制度,规定了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及与之相使用的奖惩措施等,但是在具体考核中缺少结合后勤部门实际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没有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而且考核的内容缺乏量化标准,缺乏具体的衡量尺度,随意性很大,缺乏公正、客观、科学的标准。再者,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缺乏,员工得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没有通过结果帮助员工在工作能力、行为态度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起不到激励导向作用。其次,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和评聘机制。

3.5、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后勤部门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内,后勤职工依据岗位的特殊条件,在从校园管理和服务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并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丰富的高校后勤文化不仅可以积极引导后勤职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观念,还可以让职工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归属感。 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丰富后勤文化,从而达到增强后勤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6、创新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后勤工作本质是服务,但是它与其他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广大师生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后勤工作是一种非盈利性的公益,它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一宗旨,通过服务育人,达到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 因此,后勤服务工作要始终树立“以生为本”这一宗旨,做到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创新服务理念,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

4、结语

不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形势之下应该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将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同后勤工作具体实际结合,不断探索,做好队伍建设工作,同时给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提供高效优质的保障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金长星,王宏来,张承光,黄步耕.关于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72-75.

[2]黎伟,金良媛.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72-974.

[3]周明,江琼.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05:13-15.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303-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进行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提高后勤队伍的素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但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浸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形成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的局面。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给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特点,表现在:后勤职工思想状况的复杂化与后勤政工队伍力量薄弱状况并存。

第一,随着竞争上岗和利益驱动,被分离到后勤系统的职工思想日趋复杂化。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不足。有的职工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由事业转为企业,没有发展潜力,社会地位降低,工作保险系数减小,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第二,后勤很多职工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素质较差,对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很难统一到位。不少职工认为高校后勤转为企业了,把赚钱作为唯一目的,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社会影响和师生利益,忘记了“服务育人”的宗旨。

第三,后勤作为保障性部门,后勤政工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后勤的在学校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后勤人员的“老人老办法”,后勤政工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后勤职工岗位分散,忙于日常服务工作,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少等因素造成后勤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二、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需遵循的原则

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要求我们用新的思路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为此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导向,在统一认识中探索新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后勤职工的思想和理论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改革的必要性,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职工,使他们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具体说,要引导职工转变四个观念:(1)转变后勤服务“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的传统观念,树立后勤商品化、产业化的新观念;(2)转变计划经济的单一行政管理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3)转变后勤服务一切都由学校“包下来”,学校办社会的传统观念,树立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新观念;(4)转变就业上岗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的传统观念,树立“今天不敬业,明天会失业”的就业观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中探索新规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充分贯彻以人为本,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真正认识到自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人,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后勤职工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后勤改革才能获得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赞同和拥护,才能上下一致形成改革的共鸣。

三、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到这支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服务水平,关系到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所以,在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后勤职工队伍中的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对广大职工的团结、教育和引导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让职工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要建立后勤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愁、聚民心”,把广大的后勤职工团结起来,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作贡献。

另外,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后勤。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事实教育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度;二要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以理解为前提,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关心职工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度;三要尊重职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度、吸引力和实效性。后勤职工大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对此,党组织有关领导要多下一线,深入后勤职工的生活中,倾听他们的意见,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从情感深处理解和关心每个职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由于后勤职工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员工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只注重现实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因而,必须重视对后勤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职工参加校内培训和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能力、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促进后勤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培养员工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积极引导后勤职工破除“等、靠、要”的陈旧观念,教育广大职工提高思想认识,使每个职工的思想都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帮助后勤职工解放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激励他们爱岗敬业、争“先”创“优”,造就一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爱生爱校的后勤职工队伍,为高校的后勤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塑造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受重视。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扬播美誉,增强竞争力。可以讲,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构筑牢固的企业发展根基,并不断显示出其强大的文化力。

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悉心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找准二者的结合点,是党组织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时期的后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这些变化必然使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改进中得到加强。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勤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利益群体,导致职工队伍思想异常活跃。对此,靠传统的单向、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适应形势的要求。要做好新时期的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内容、形势、手段、途径、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历史选择,其“凤凰涅”的最佳途径是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顺利链接。

做好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先导作用,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切实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玉芬.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3).

[2]特格希,李岩.对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