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19:1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后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乙方的定位及现状
高校后勤的乙方是相对于以校方为管理主体的甲方而设立的,甲方代表一般为校方的后勤管理部门,是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而乙方是为甲方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的经营实体,其职能是为甲方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乙方是从原有甲方中剥离出来组建的所谓后勤集团,承担本校后勤服务任务,仍然是“自家田自己种”。其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创新不够,质量求精不足,同时面临发展方向不明的困境,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实体及员工身份不确定,用工不规范,校际之间差异大,具有封闭性和吃大锅饭等特征。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又很难进入高校,要么进入后又达不到高校后勤服务要求而退出,实质性的社会化未能实现。
二、组建新型乙方经营实体
要建立社会化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乙方是关键也是难点。一般来说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可分为饮食、物业、商贸三大块。在这三块中,商贸(包含通讯、交通、学前教育、商业网点等)完全可以并已部分实现了市场化运作,而且一般城市都完全具备这类专业团队。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校内市场,就能够选择到优质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高校服务。这种服务市场是和全国市场相统一并融入其中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服务。但是,在高校饮食和物业(主要是宿舍管理)服务保障上,社会企业就很难达到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国高校后勤中饮食和物业服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教育性所致。社会力量进不了和不适应,成为制约高校后勤实质性迈向社会化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新型乙方经营实体。这些实体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专业化程度达到社会同类企业水准。二是在高校后勤经营中享有国家和高校对高校后勤服务的优惠政策。三是具备能为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专业能力。四是取得社会和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批准的双重资质。五是这些实体不属于哪一所学校是跨学校、跨地域的服务团队,在各省市范围内多家并存。各省市可以选择现有高校中的优质专业实体为龙头,融合、吸纳社会力量,组建若干个跨学校的“高校饮食服务公司,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和高校商贸公司”等等。形成既有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化很强,又符合高校后勤服务特征的具有双重身份及功能的乙方实体。
三、乙方的运行与管理
乙方首先是社会大市场中的一个普通经营实体,其运行必须按照市场要求企业化运作,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又是一个主为高校后勤的服务的特殊群体,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并享有国家及高校对其服务的优惠政策,又必须按照高校后勤服务要求运行。在成本核算,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理念,人员管理上达到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出高校后勤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成本控制及核算,服务质量标准等行规。作为甲方的各高校在本省市及全国范围内通过招标形式选择乙方。乙方在经营中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甲方和甲方所在省市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监督。
乙方是独立的法人企业,首先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对甲方现有后勤设施的经营权,为甲方服务,实力雄厚的乙方可以购买甲方某些设施经营。其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甲方不再投入后勤设施,而由乙方直接投入取得产权经营。这样高校后勤就逐步走向完全意义的社会化道路。
甲方在众多的高校服务企业中选择多个适合自己的乙方为自己服务,专业实体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进入各高校成为乙方,逐步将现有各高校的后勤集团分散融入新型专业化集团中,在各高校形成一个甲方多个乙方的新型后勤保障格局。
四、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建立
应当说通过十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组建跨高校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省市只要将本地区各高校中优质的专业服务实体从现有高校中分离出来,结合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就能建立起若干个既能独立于高校、融入社会,又能满足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新型服务实体,从而建立起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完全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最初目标。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建立,将为我国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的形成起到最关键和突破性的作用,将使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质化,但这不仅需要各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质性地做到开放校内市场,更需要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整。
(一)采购原则
1.采购时仅选择有需求功能。该原则是高校后勤在进行采购时的首要原则,采购时需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明确所需产品的必要功能,而后考虑哪些产品质量是否达标,超标的高质量产品有哪些。
2.优先选择低价物资材料。当物资材料的功能满足需求的清况下,选够价格最低的物资材料,不可一味追求高质量、高功能,这样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需要考虑到后勤使用部门的成本控制。
3.对于设备采购必需考虑设备后期运行费用。设备本身价格控制后,还需考虑其投入使用后的费用。部分设备价格、功能后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其设计较为落后,去结构、质量、性能粗陋,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使用时长较短、较高的维护费用、耗能量大等问题,给使用部门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二)采购工作管理原则
1.供应商的选择需适当。各供应商间差异较大,其经营情况决定了其供应能力与发展前途,需保证选择的供应商能够长期、持久的为学校后勤提品。
2.产品质量需适当。产品的供应问题等到解决后,需考虑其提供的产品质量,这主要是由产品的基本性能与特质来决定。如电子设备的选择,需根据质量由其内部机械构造、性能指标等来选择。
3.采购期限需适当。在对产品进行采购或是进货时,其期限由供应商与原材料决定。采购的时间直接受到采购期限的影响,且其制约了采购的数量。
4.采购数量需适当。其数量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如使用部门的需求量、供应商的可供应数量、交通运输情况等,因此,需对所有可能会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选则适量的采购数量。
5.采购价格需适当。采购的价格适当是指,产品的供应商、质量、数量的挑选适当后,对价格进行控制。
二、高校后勤采购工作成本控制
只要将采购的内容、过程进行控制,就可有效降低其成本。采购得以控制,就能将购买的物资材料成本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为后勤各部门的正常运行提供较好的物资基础。
(一)高校后勤采购控制成本的关键
1.完善采购体系。首先需要完善高校后勤采购体系,制度中需要明确规定采购物资材料的申请报告格式及要求、采购流程、责任归属及各部门间的关系、报价、物资材料规格及采购方式、价格审批、许可权利等,以便相关部门审核。
2.采购前,对使用部门申报的物资材料的型号、数量进行确认,以防出现错买和需退换的情况,在情况确认后需按照学校及后勤相关规定,对所有需采购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主要是对所购物资材料的价格、质量进行信息采集,并与使用部门沟通。
3.采购工作的确认和付款。该工作为高校后勤采购中日常工作,物资材料送达后,需参照采购计划与订单等相关文件进行核对,确认该物资材料是否为申报的物资材料。确认后,对物资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与验收,未发现问题后才可对其办理入库手续。物资材料的报销,需在其登记入库后才可办理,严谨采购人员之发票对其进行直接报销,报销是需要得到上层领导的审批后,方可实行。
4.构建完整的价格系统。该系统有价格档案以及评价体系构成。采购部需要将采购的所有材料价格进行记录,构建一个专门的价格档案,将每批物品报价与记录在案的材料价格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影响其存在差异的因素。需建立一个价格评价系统,将重要的材料价格交由专门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首先要定期对材料的价格信息进行收集,对现阶段的价格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将归档后的价格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评价。
(二)采购流程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同类院校的运行成本进行计算、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进行评估、流程更改、革新对高校后勤的价值三个方面:
1.与同类院校的后勤运行成本进行对比与计算。与同类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可为采购部门提供采购参考资料,能有效对成本进行控制,能够保证本校后勤采购部门能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能持续发展下去。对高校间后勤的竞争力进行后评估不仅可以对同类学校后勤进行了解,还可对其现有成本、流动资金等作出详细评估,寻找到他们的弱点与优势。
2.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进行评估。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材料进行观察,可为评估其成本提供有效数据,第一,需对物资材料的原材料、制造产品人数、用于生产设备总投入资金等信息进行了解;第二,可选用采购部、监察部和高校相关负责人组建专门小组对供应商物资材料等进行观摩,最少人数为3人。明确每位人员的自责与任务,安排不同的人对物资材料的原材料、员工、总投入进行考察。
3.流程更改、革新对高校后勤价值的确认。从现有资金的流向为视角,将高校后勤的财务动态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对高校后勤的贡献值进行考察。现金流的具体计算如下:高校后勤资金流入量-流出量=现金流现金流主要来源与学校的拨款和后勤的经营收入。现金流是高校后勤内部运行的所有开支,如新固有资产,也就是采购的新设备、缴纳的税款、水电费、劳务费以及维修费等。将年度后勤各部门预估和实际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进行计算,可对同类学校后勤的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对本校后勤的采购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或缩小,赢得长久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多数高校后勤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货币资金和货物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后勤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大。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所采用,贷款机制的引入加剧了高校后勤的财务风险。所有这些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必须不断扩大控制内容,强化控制力度,才能有效地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后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目前,高校后勤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即同一个后勤公司内部有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使用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分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制度混乱,不利于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根据国家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高校后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制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2]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后勤组织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高校后勤是刚刚走入市场的企业,应制定和完善每一步经济业务的流程,使每个岗位的权责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事事有规定,件件受牵制”的制度化企业,从而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二)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
高校后勤下属单位很多,数据繁杂,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监督控制上去。同时,后勤行业跨度大,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内部财务管理,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电算化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三)明确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责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不再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功能[3]。在体制上,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经济实体;在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度为服务收费制,使后勤经济实体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通过服务、劳务收费养活自己。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支持后勤社会化的相关工作。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后勤集团在服务和劳务经营过程中的账务往来。如保证校内发票的来源和使用、校内经费卡的使用等;其次积极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上级财税部门对后勤服务性产业税收减免,或削减部分管理费用等,使后勤企业适当降低经营成本;最后按照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制度,在后勤部门转制后,对现有的在编职工,学校应保留其事业利待遇,对有关后勤人员的政策性补贴,学校财务部门应做好规范划转工作。
(四)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虽然已经独立,但其包括财务在内的很多工作都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需要后勤产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有必要在校级财务部门与后勤经济实体之间建立财务通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对于校级财务部门来说,[4]通报制度可以及时向后勤经济实体传达上级职能部门的财税政策以及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传达学校的有关决策和师生对后勤实体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等。对于后勤经济实体来说,通报制度有利于它们向学校及时汇报财务情况,反映后勤实体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的需求,也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立足于具体高校实际,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搞好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
服务是后勤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做好服务,后勤企业才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认为,高校后勤在实施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必须坚持为高校教育、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这个方向。因此,高校后勤必须牢牢占领高校这个开展后勤服务工作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师生是后勤服务的主体,[5]高校后勤部门时刻都要把“办师生满意后勤”作为后勤工作的一种理念,作为自己长期的工作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后勤系统时刻都要注意加强管理,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所在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保障,助高校快速发展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高校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只要后勤保障系统是一流的,那它就能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今,许多高校后勤经济实力还相当有限,这就需要校方给予较多的扶持。就校方而言,为了增强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该投入的还是应该投入,并且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大投入;对于高校后勤来讲,一方面要克服困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从自身内部挖掘潜力,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公益性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与社会服务企业的重大区别。学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这点决定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同时,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坚持后勤改革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实际上是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教育教学。总体来讲,高校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食堂服务管理,提高饭菜质量
学生食堂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管理,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以减轻后勤部门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经营,通过微利承包、部分全额承包、全额承包等过程循序渐进做好食堂管理。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节约水电消耗,提高饭菜质量,同时还改进了服务态度,实现了学校、食堂、师生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做好校园物业管理,提高校园形象
校园物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园形象,是高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业管理工作包括办公区和教育区的卫生、宿舍区的保安保洁、校园的绿化等,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工作繁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采用聘请校工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行政成本。因此,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物业管理是可取的管理途径。
(三)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提高硬件设施
教学设备的购置是后勤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各个学校都有相对完善的教学设备购置的相关规定,对设备采购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规定,设备购置工作正常序,但是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工作仍然需要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备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自身教学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该在学年初编制好本学年应采购的设备目录,对设备的规格、型号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再交由后勤部门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来完成采购工作。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于2005年引进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完成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的编写、审查和实施工作,同年10月份圆满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2011年,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将ISO9001:2000版升级至ISO9001:2008版,我校后勤制定的总质量方针是:“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创新谋发展、服务创品牌。”主要的质量目标是:顾客满意度达85%以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顾客投诉处理率达95%;服务设施完好率达95%;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一切重大事故。目前认证体系覆盖集团办公室、接待旅游与培训中心、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通讯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各部门规范运行和质量提升。
2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给集团服务工作带来了新变化,后勤集团的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师生满意率不断提高。
2.1后勤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后勤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文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文件中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界限清晰,操作规范,任何工作都可以从体系中找到规范的程序,并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推进ISO9001体系的实施,能够促进一步范围内服务标准化的形成,从而加深高校后勤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为后勤服务提高竞争力、加强交流及行业自律创造良好条件。
2.2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员参与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一个重要管理原则。人力资源是发展之本,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后勤服务处的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需要集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构建网络信息学习平台,使员工快速学习所需知识和技能,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程序不善所导致的种种损失。后勤服务的每一个职工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学习,深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逐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3师生满意率得到有效提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能够在体系内部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各部门通过宣传网站、调查表等形式定期与顾客沟通,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处理、反馈沟通和调查结果,真正做到以顾客(师生)为关注焦点,事先了解顾客需求,从而把工作做在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顾客投诉,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防止ISO偏重文件化的倾向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编写一定数量的程序文件和相关资料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会发现这些资料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有些条款互相矛盾,不适用于后勤服务部门,这时就不得不重新修改文件或删除不必要的条款。因此要正确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文件,而不是在文件的编写形式、编写数量上纠缠。
3.2正确认识ISO9001认证的目的
后勤管理如果仅仅是围绕提高管理水平而开展ISO9001认证,往往会陷入“为了认证而认证”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有些后勤实施ISO9001认证后为何效果不理想和存在“两层皮”的原因。殊不知后勤在实施ISO9001认证的过程中不是简单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而是综合全面提高的过程,提高管理仅仅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所以应该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目标进行认证,不是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认证。
3.3注重职工的培训学习
全员参与是质量认证体系中的重要原则,若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参与技能,对职工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训职工体系文件的学习,包括过程、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得越详细,职工越容易学习和掌握,并易于操作。其次岗位技能及岗位考核学习,要具备岗位技能,掌握岗位指标要求,做到程序化标准。
4有效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要广泛宣传和全员参与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各部门全过程的综合体系。ISO9001标准中明确要求“全员参与”,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建立和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后勤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大批中层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标准和规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带动全体员工自觉地按照体系要求去做。特别是后勤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改变,正确认识管理体系的作用,正确处理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间的矛盾。
4.2不断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与培训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要继续加强员工对文件的培训与学习的工作。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培训的计划,既要重视开始,也要重视过程和结果,通过培训学习使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内化为员工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与程序。另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遵守质量标准的理念。只有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对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才能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着更大的进步。抓好内审员和基层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管理评审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3坚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 后勤管理社会化 改革
高校的后勤管理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国外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日本高校后勤管理就是由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来承担;法国是由国家公立的大学事务中心来运行,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些有益的经验也推动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减少了后勤工作的繁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将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繁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时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当中,并努力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2.高校提高其办学层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当前,有的高校年收益还不够偿还校园建设的贷款利息,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正常的科研经费,这会严重挫伤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能和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的基础设施(如宿舍、食堂等),先由企业自行经营管理,若干年后待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得相应收益后产权再归学校所有。这种校企联合建校的模式对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已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校园内大部分营业场所都变成承包经营,更多社会服务设施涌入高校,校园内商业场所增多,经济活动增加。管理和经营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经营如果忽视了管理是不能长久的,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加强对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我国的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的组织,食堂、宿舍、教学楼等都是学校所有。我国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有的高校是将资产租赁给社会上的某些企业个人来为师生提供服务,有的是学校自己注册后勤服务公司或组建后勤集团等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但是很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公司或后勤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着后勤管理处和实体(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共同管理的状况。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双方都参与了管理,这会造成经营职能的交叉、经营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市场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使监管难度加大,财务漏洞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2.后勤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一些旧思想和旧观念。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市场依旧是自我封闭状态,与第二产业相比,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竞争力,后勤实体存在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垄断经营,使优质资源无法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只有少数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有了显著成效,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转变当中,各种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后勤管理的不到位问题很普遍。
3.后勤服务公司盈利能力差,与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虽然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但是无论是在人事上还是在财务上与学校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缺乏经营经验,员工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差,这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在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西方高校及优质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实践,让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以服务好师生为目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加强监督,做好实体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收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宿舍管理是否有序,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等,督促后勤做好服务,使师生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才能落到实处。
2.选择适应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很多种模式,一个是主体分离模式,就是学校将基础设施等交给后勤实体,由后勤实体来完成学校的服务项目以及经营管理。学校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其余由后勤实体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后勤的模式;三是横向联合模式,就是由多个高校联合建立后勤服务实体来提供服务;四是经营实体模式,就是学校将后勤服务完全交由独立经济实体来进行的方式。各个不同的模式都各有优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国高校管理层次较多的局面决定着高校后勤改革及运行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在把握保稳定、保供给、保公益性、保持高教事业及高校后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高校进行统筹兼顾,依据国家政策,采取某种模式或是多种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
3.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后勤保障队伍的专业、高效和公益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后勤保障专业化就是指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和提供服务的高品质。我国的后勤人员大多由后勤管理人员和临时工组成,由于待遇和福利低下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而国外的后勤人员很多都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工资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统一标准发放,所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节约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塑造学校形象的窗口,更是从物力支撑,财力保证,人力支持等方面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一流的高校需要具备一支一流的后勤团队,而一流的后勤团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1]高校后勤部门是一个综合和管理部门,涉及到高校每一个师生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最终的核心工作目标还是为教学服务。目前高校后勤已在精简机构、深化改革、实行公正高效的管理等许多方面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现实,正确认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大胆地实践,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现谈谈笔者对本校后勤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部门
1.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逐年扩招,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基础建设项目增多,设备仪器的更换,加大了学校资源供需压力,水、电、原材料等等相关能源消耗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导致后勤支出部分占整个学校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高校通过发展节约型后勤部门,让后勤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服务市场,同时加强节约,勤俭办学、杜绝浪费,这既能提高后勤效益,也为高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缓解校内各类资源的供求压力。
2.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措施
(1)宣传节约型后勤文化。高校后勤必须以学校为本,以后勤保障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学生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应通过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发挥勤俭节约光荣传统,改正一些浪费能源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在实际管理中的节约型作风,提出对后勤自身工作和全校教职工今后的要求,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后勤节约理念。
(2)注重生活细节。学生饮食属于较大浪费区,因此,无论是食堂管理人员还是食堂的临时工,都时时提醒学生要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并让他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校于2004年实行了饭后碗筷自觉回收的活动,要求每个用餐者将自己使用过的碗筷放到指定的位置,不仅节省了一定劳动力,同时也改变了过去桌面杂乱的现象,提高了饮食环境。同时还可以在食堂就餐的显眼处张贴有关节约的标语,并于每月更换一次新的标语,使节约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学生在就餐时抬眼就能看到“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等节约的标语,提醒学生克制浪费行为。
(3)实行定额包干。对各级学院单位实行“指标到户、计量收费、节约留用、超用收费”的管理办法,让顺手关电关水成为一种习惯。对于职工生活用水用电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制。学生宿舍用水用电实行限额配送、超用收费制度。通过制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定标准和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全校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管理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
1.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后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性、规范性管理的重要体现。其中职业道德培养包括甘当配角的精神境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勤俭节约的思想作风、严明细致的管理方式、一视同仁的文明风貌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能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约束性,才利于后勤系统职工政治素质与职业信誉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的措施
要求每个后勤人员努力做到“五个必须”:(1)必须正确认识职业道德是后勤工作的核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热爱才能专心,这是搞好高校后勤工作的要求和动力。因此后勤职工不仅需要忠于职守、献身事业,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崇高职责和追求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年学生的关怀。(2)团结合作,齐心协力。高校后勤服务广泛,内容多样,管理部门较多,服务对象也不同。在实际工作经常需要多方面联合行动,同时还需要得到广大职工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求后勤部门从优质服务这个根本目的出发,要全心全意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做好本职工作,主动经常与教职工、学生沟通交流信息,征求他们的意见,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各部门间还需互助互学,互敬互爱。(3)提高职业道德。要求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高校学生在校三到四年里,几乎每天都与后勤人员打交道,后勤人员要用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去熏陶和感染周围的学生,因此在行为举止上,讲求文明礼貌,言词文雅;在仪表上,整洁大方,微笑服务。(4)勤俭节约是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期要求。古人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应处处做到节约和节俭。因此,高校后勤人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精打细算,修旧利废,开源节流,杜绝浪费。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财尽其力。(5)遵纪守法,恪守信誉,这是高校后勤职业必备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秉承和发扬,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法律加以保证;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经济联系也要靠信誉来维持,在工作中要言而有信,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守信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职工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尊重,有效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自身素质。
三、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
1.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在学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内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升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
随着学校的发展,后勤在管理的范围和服务的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简单、粗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已在改革中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源和更新仍需改进。因此,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后勤服务实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促进高校又快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2.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1)建设新型数字的校园,实现“校园一卡通”。学校逐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后勤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抓住机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及时了解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细管理。配合学校“一卡通”建设工程,将校园内的所有消费并入“一卡通”系统,包括缴纳水电费,食堂餐饮,超市消费等。同时结合后勤服务范围,因地制宜新建教室使用查阅系统、学生公寓出入信息管理系统、餐饮物流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网上报修系统等服务平台。
(2)利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后勤个部门单位和职工的人员信息、绩效考核、工作情况等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建立职工的人员信息,包括每一名后勤员工的基本资料、工作种类和时间、考勤查询等。系统在岗位管理功能方面,涉及了岗位聘任程序和岗位管理模式,明确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为各部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提供了依据,并通过系统自动查询工作完成进度情况,例如教学楼的保洁工作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是否当天已完成等,节省汇报时间,自动化完成。
(3)建立“一站式客服”,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学校的物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职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办公区,它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住、教、学”的问题。建立“一站式客户服务”就是利用电话、校园网、学生公寓、教学办公楼等为终端平台,例如教学楼中的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后,能及时自动汇报到后勤维修部门,通知维修人员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全方位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师生员工,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物业、饮食、维修等综合服务。
(4)物流及供应链电子化,科学控制成本。长期以来,学校后勤物资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为供应满足学校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能有效控制后勤物流,合理安排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权衡成本和减少服务间的矛盾,全面实现成本控制并提升服务水平,以期达到多方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一、引言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后勤保障。此外,高校后勤也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引入,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的工作存在着复杂化、多元化,一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还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财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财务属于学校的二级财务,其职能与学校一级财务相同,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政策、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监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保证财、物的安全,为相关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目前,高校后勤具备保障服务性及经营效益性两个主要职能。保障服务性主要涉及到:饮食、公寓、水电暖、修缮、校园绿化、物业、通信、校医院等;经营服务性主要涉及到:超市、招待所、餐厅、商铺门面出租等。因此,后勤财务部门需要理清上述各种财务关系,规范财务的管理与核算,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自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属各部门采用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高校后勤设立财务室、财务部或财务科,实行“统一管理、逐级审批、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即统一的财会政策、统一的收支计划、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务人员管理。如今,多数高等学校后勤会计核算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在业务上接受校财务处的指导和校审计部门及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监督。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对后勤财务的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即由学校财务部门向后勤财务部门委派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相关委派人员的福利待遇归属于学校,独立于后勤。执行后勤会计委派制使学校对后勤的财务管理由间接管理从而转变成为直接管理,使后勤的经济事项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同时,还促使了后勤财会队伍统一化的领导,这有利于增强后勤财务队伍的整体性意识。尽管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同时提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部署了社会化改革的步骤,但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后勤并没有完全按照社会化、企业化进行管理,也由于原有的后勤财务管理水平限制,高等学校后勤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内控制度尚不健全
(1)内控制度的制定不够系统、全面。有些高校后勤的管理者认为后勤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而已,没有必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就只注重了参照学校制订的内控制度,在后勤内控制度制订时,只考虑了某些重要领域的内控制度,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的内控制度,从而使内控制度在制订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不利于管理者从全局上从对整个后勤进行把握和监督。
(2)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完善,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后勤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责分工不清,权限设置不明,个别领导缺乏对内控制度过程的重视,而只是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和事后的责任追究,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固定资产产权不清晰。高校后勤实际管理的固定资产包括学校资产和后勤资产两部分,学校资产是由学校计财处进行账务处理的,后勤集团只进行管理和使用;后勤资产是在后勤账上进行账务处理的。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明确,资产不实,家底不清等现象,有一些资产处在管与不管的边缘,这对固定资产本身的管理非常不利,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流失。
3、财务管理目标导向不明确。高校后勤自提出社会化改革以来,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师生服务质量最优化,其利润最大化等也是后勤所追求的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单位把利润最大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把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有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师生对此意见很大,这样是不明智的;有些单位还是沿用改革前的财务管理目标,重视了对师生提供的服务,而没有讲求利润,导致了微利经营,甚至有的亏损经营,使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减少,从而降低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也是不明智的。
4、利润分配不合理。高校后勤的职工分为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在编人员大多数为原来的“小机关、多实体”模式下的人员,享受高校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非在编人员是编制以外的职工,占高等学校职工队伍的一大部分,为学校的建设和后勤的发展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效地减轻了高等学校用工严重不足的压力,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非在编人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队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职称、职级参照高校机关人员的发放标准,岗位、薪级等工资是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准确定后,一般不再变动,因此,在收益分配上,在编人员的工资没有与责任、劳动贡献挂钩,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非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一般参照社会上同行业标准,与在编人员的差别非常大,他们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这不能体现劳动者按照多劳多得,贡献大小等取得报酬的原则。
5、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后勤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工作思路很严谨的工作,因此,没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经济法律常识,缺乏廉洁意识的人员很难胜任后勤财务的核算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业务水平不高,体现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随意性,存在着领导咋说我咋办的工作行为,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合规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高校后勤内控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各级管理层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使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后勤要完善财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内控制度环境。后勤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不拘泥于内控制度的形式,加大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根据后勤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制定、修改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控制度,并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工作。加强对后勤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对于保障学校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后勤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台账,并将每一个固定资产责任到人,同时,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申购、管理、盘点、调拨、报废等相关工作,并确保固定资产的各项手续齐全,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备,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或增值。
3、明确后勤财务管理目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着后勤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它是后勤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是评价后勤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尺。高校后勤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要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群体―师生,所以就要站在师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保证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再去抓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服务最优化第一,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第二。
4、改进后勤薪金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想要更好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勤的收益分配要公平,做到消灭平均主义,实行以岗定薪,按劳、技能、知识价值进行分配。首先,要打破界限、统一身份,按照岗位无论在编职工、非在编职工一律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其次,要实现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用工行为,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再次,在编人员退休以后要实行“老人老办法”的福利待遇,对于非在编人员要执行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5、提高后勤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财务管理意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具备功底非常强的的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不仅要注重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还要注重提高后勤的财务管理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1)强化后勤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履行相关的财务手续。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后勤财会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要坚决抵制腐败行为,反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勇于敢于制止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的财产安全。
(2)加强后勤财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勤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参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后勤财会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后勤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后勤的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论文关键词:后勤文化;学习型团队;细节工作文化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其宗旨是能更好地实践后勤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后勤是保证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而后勤文化更是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之一。后勤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一、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谐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后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以人为本”有双重含义。一是“以师生为本”。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师生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后勤服务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是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脱离师生需求,就背离了服务宗旨,后勤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把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二是“以后勤员工为本”。做好后勤服务,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在后勤管理中,要做到刚中带柔,严中带宽,关心员工,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尊严与权利,让员工在受到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欲望,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师创公司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院后勤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中,要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必须更新观念,观念上的落后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最大障碍。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一,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制度。要求员工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养成每天不断地学习,终身坚持学习的习惯。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学习的作用。
其二,搞好培训是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三,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促使员工掌握技能,苦练内功,通过技能比武,展现员工应有的风采,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比武往往能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幸福,让他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朝气。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人生价值,也为学院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要学安规,消除事故,在所有后勤服务内容面前,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安规的学习和运用,隐患就会冒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安全的关系,就要靠员工的觉悟和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各项后勤服务来说,搞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是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有力的渠道和措施。
其五,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各级管理者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和班组的特点,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班组管理的认识,重视支持班组工作,尊重员工的民利,让员工找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使班组成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下,潜移默化,自然感受,找出班组成员产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提高免疫能力,来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推行细节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后勤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细节管理。细节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力表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是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滑坡。后勤服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日臻完美。
首先,应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师生,滋润每一片心扉。师生是学院的主体,作为后勤服务工作者,我们应首先热爱师生,始终把师生放在心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师生的生活,关注师生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细节的竞争,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其次,以体察凸显细节。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细节散落在草丛中,需要寻觅,它随时都等待后勤工作者来捧起。一是要时刻体察“民情”,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深入师生中间,体验师生的情感,换位思考,理解师生的需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洞察服务中的短板;二是要时刻体察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作风,勤勉自己践行职责和承诺情况,为学院多干实事、为师生多做益事。
最后,要细心对待每一项服务工作。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做到微笑、细致、周到服务;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报修,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的服务,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总之,作为后勤工作者要主动发现并研究后勤服务中的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从身边做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
关键词:UWES量表 后勤员工 敬业度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3-02
高校后勤员工的敬业度是影响后勤服务质量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各高校后勤系统只有提高了员工敬业度,才能够不断提升为大学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服务保障水平。因此,研究高校后勤员工的敬业度不仅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高校后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为此本文就针对清华大学后勤七个一线业务部门的员工敬业度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所用量表为张轶文、甘怡群(2005)修正过的中文版Utrecht工作敬业度量表(UWES量表),包括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分量表,16个主观测试题目。调研对象只要根据题目描述与自己的契合程度给予评分,例如题目“工作中,我会感觉到能量迸发”,员工只要回答这种情况所发生的频率即可,频率越高,得分越高,敬业度也越大。
按照定额抽样的办法,从每个一线业务中随机抽取50个员工,作为访问调查对象。此次调研共发放350份问卷,共回收量表343份,其中有效量表337份,有效率为96.3%。调查数据采用Spss Data entry4.0软件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和Excel2010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分布见表1。
一、敬业度的描述性分析
敬业度UWES量表共有16个项目,5点李克特量表,对量表进行计分整合,得到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下。平均数满分为5分,5分代表敬业度高,1分代表敬业度低。
从表2中可以看出,员工敬业度的平均得分为3.73,稍微高于5分量表的中值3,说明清华大学后勤员工的敬业度属于中等偏上。
在敬业度的三个子维度中,奉献这一维度具有最高的得分,说明员工在奉献层面上,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较高,也较为敬业,充分说明清华大学后勤的文化建设一直所强调的“爱岗奉献”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效果。
相对而言,活力这一维度,则得到了最低的得分,但是也高于5分量表的中值3,说明员工在活力上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一线员工的后勤服务工作相对单一、枯燥可能有较大关系,毕竟一线服务的员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一个岗位上,难以有太多的激情四射,这就需要管理团队更多地依靠党、团、工会等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去化解。
二、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1.性别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从性别因素上来看,男、女两因素是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相互独立样本,因此可以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来推断两个总体样本敬业度均值的显著性:
由表3可以得知,女性在敬业度方面的平均值略大于男性,另外在奉献、专注两个子维度上的均值也都大于男性员工,男性员工仅在活力这一维度上略高于女性。
t检验的结果显示,上述四个指标的所有sig值(统计学指标)均大于0.05,说明该项统计的推论无法得到显著性的结果,即:性别对于员工敬业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尽管如此,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奉献和专注子维度上,女性指标高于男性,后勤系统的干部有理由相信,在重复性强的服务岗位上,女性比男性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2.年龄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年龄因素上,共有四个水平(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0岁以上),因此在分析敬业度数据时,需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40岁以上的人敬业度最低,31~40岁以上敬业度最高,整体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敬业度及其子维度上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在所有的水平上都达到了sig值
员工敬业度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会略有提高,而超过40岁后,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年龄低的员工活力强,在工作中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主意,恰当的引导必将会促进后勤服务工作的开展。
3.婚姻状况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从婚姻状况因素上来看,已婚、未婚两因素是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相互独立样本,因此可以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来推断两个总体样本敬业度均值的显著性:
由表5可以得知,未婚员工在敬业度整体、活力、专注三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大于已婚员工,已婚员工仅在奉献这一维度上较高于未婚。不过t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四个指标的sig值均大于0.05,表示婚姻状况对于员工敬业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4.教育程度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教育程度因素上,分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两个水平,对两个样本进行t检验: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在敬业度方面,高中及以下的敬业度整体情况略高于大专及以上,专注这个维度也高于大专,但其他的维度较大专低,另外t检验的结果表示在教育程度上高中以下和大专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说明不同层次的教育程度对员工在敬业度水平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5.工作年限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工作年限因素上,共有四个水平(1年以下、1~2年、3~5年、5年以上),因此在分析敬业度数据时,需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工作1~2年在敬业度总体以及活力、奉献这些维度上都达到了最高,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敬业度最低,但是工作年限因素在敬业度及其子维度上除奉献外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奉献这一子维度上达到了0.05水平上显著。说明不同工作年限对员工在敬业度以及活力、专注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奉献这一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意义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清华大学后勤员工的敬业度属于中等偏上。其中,女性的敬业度略高于男性,未婚者的敬业度略高于已婚者,年龄对于敬业度有很大影响,工作年限对于敬业度有部分影响。女性更适合做后勤工作人员,主要由于后勤服务工作更多是重复性的服务工作为主,而男性工作者在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中并没有表现出如女性一样的敬业度。不同年龄层次对于员工敬业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小和较大的员工的敬业度都不是很高,而中等年龄的员工则体现出了比其他二者更强的敬业度。
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于高校后勤员工的招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更加精准把握员工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以提高特定群体员工的敬业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研究的局限
1.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广泛性不足。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本研究只选取了清华大学七个一线业务部门进行了调查,样本容量仅350个,仅占清华大学后勤系统员工的10%左右,而且样本随机性不够,导致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足,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2.由于后勤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产生对问卷理解有误,从而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Kah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 692-724.
[2] 邹燕.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匹配度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许燕.IT业员工敬业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江波.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忠诚度培育与建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后勤服务 应用策略
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运用更是方兴未艾,本人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岗位上,也深切地体验到了这一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发展。然而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每个项目、每个服务流程中,使之成为其结构中的自然元素,并主导着后勤服务达到主动、贴心、技术精、品质高的水准,这依然需要高校后勤管理者孜孜以求,继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为此,我们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以下应用策略值得推广。
1.探索以人为本的渊源,明确理念的核心内涵
以人为本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的言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之后,老子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2];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道家和儒家一系列以人为本的观点,更充分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实质,强调人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人是国家安定的根基,民心是得天下的根本。概而言之,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因此要重视民意、民心。
现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是从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泰勒提出“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30年代霍桑实验证明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50年代麦格雷戈提出重视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4] ,60年代以斯金纳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5] ……西方企业管理从重视机器设备的“资本”管理逐渐地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本”管理发展,再逐渐取代资本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到如今,无论是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6]”理论,还是德鲁克的“自我管理[7]”理论都是在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
现代教育改革,不断地吸收着企业管理精华,以人为本成为了世界教育理念。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一千篇论文有一千种解释,通过认真学习、理解、分析,并结合教育实践,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是:教育要认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供适合被教育者的学习资源,帮助扬善弃恶,充分开发潜能,发挥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同的教育机构其管理和服务对象不同,学校的使命是教育培养学生,那么学校的人本核心就是“学生”。
2.形成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价值观、发展观和团队精神
(1)请专业教师讲解儒家人本思想和现代以人为本的内涵,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和后勤社会企业人员共同理性学习,并讨论哪些观点可以为现时所用,初步达成共同认识,建立团队共同愿景。
(2)召集后勤管理精英和社会化服务精英凝练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涵,即对团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愿景进行深度讨论,高度概括,以求语言精炼,贴近生活,体现教育服务使命。经过反复讨论,并征集校领导、学生工作者和学生意见,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凝练为一种团队价值观、发展观和团队精神。
(3)大力宣传团队价值观、发展观和团队精神。一是向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解读,并结合实际服务项目给出相应指导意见;二是向学生广泛宣传,营造亲切、真诚、和谐地生活氛围。
3.大力改善学生生活基础设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1)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共同投资建设与学校相连的特立公园,校园、公园两园一体,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休闲的绝佳环境。
(2)引入社会投资,建设寝室内有洗手间、阳台的套间式学生公寓三栋。网络、电话进入每间寝室,床、桌、椅、柜以个人独用为单位,全都配置到位;每层楼建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室、交流平台和辅导员工作室;公寓楼下建有学生活动操场,文化宣传栏,绿化带,设有24小时维修人员值班室,还有洗衣、配钥匙、补鞋子的服务点;公寓楼建有各种饮食、日用品商店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考虑了学生的基本需求,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差异性需求。
(3)不断投入安全、环保、高效能的生活设施设备。如投资建设管道天然气管网,学校生活燃料由以前的煤炭全部改用天然气;如引进空气源热泵新技术、新设备,利用空气能和水循环能提供学生日用热水;建设纯净水直饮管网和瓶装水生产车间,纯净水送达运动场和教学楼、实验楼各楼层,学生可直接通过饮水机取水饮用。一切想学生所想,提供人性化服务,不仅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解决了废气污染问题,净化了空气,优化了环境,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生活质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4.以生为本,以情动人,以德明理,不负后勤服务育人使命
(1)以情动人,提供爱心服务。我们运用联想法引导后勤服务人员先联想亲朋戚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在其他高校生活的情景,想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然后再进行换位思维训练,最终达到后勤服务人员视学生为亲人的效果。当他们将学生视为亲人时,常会萌生长者之爱,设身处地去想学生需要哪些服务,并主动为他们服务好。即便学生偶尔有不通情理之时,有爱心的服务人员也能有宽厚、包容之度,会将学生的行为理解为无意之错。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和服务人员关系日渐融洽,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宽容、愉悦的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以德明理,执行规范的行业服务标准。 科学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前提,遵循知行合一的认知规律,我们重视员工培训。首先,指导后勤服务人员认识其职业道德由公民道德、服务行业道德、服务育人的师德组成,牢记踏入高校门槛的所有工作者都是教育者的身份。接着,统一服务制服,规范服务礼貌用语和问题释疑标准语,并进行相应的岗前训练。然后在日常工作随机抽查,及时鼓励强化正确行为,制止纠正非规范行为。通过定期的培训、多回合的训练和严格管理,最终建立了一支有礼有节的职业服务队伍,绝大多数员工能用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起到以德明理,服务育人的作用。
(3)以生为本,以技为能,提供主动贴心的服务。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工作质量标准,都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为此,我校后勤管理制订了岗位技能与服务质量评估标准,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以技术、技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一要熟悉行业标准;二要勤学勤练技术技能;三要不断创新技术,发明新技能;四要运用好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主动贴心高水平服务。为达到标准,后勤服务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后勤管理者更要使出了浑身解数:为服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结合日常工作进行训练与考核;经常深入一线,交流沟通,及时肯定优点与成绩;定期分批组织周末参观、文化旅游活动,给予人文关怀……可以说,没有后勤服务人员与管理者的通力合作,是很难达到标准的。达到以上标准可以真正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安全、方便、洁净、舒适的校园环境,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尊重反过来促进后勤服务人员对认同自身职业价值的,增强职业信念,又进一步给予了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起到了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裘仁、林骧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
[2]老子:《道德经》第25章,,2011年1月26日下载.
[4]陈莞、倪德玲主编.《最经典的管理思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5]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百度文库,2011年8月13日下载.
[6][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者,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第1版,2010年4月第5次印刷.
[7][美]彼得·德鲁克著.《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8]刘长林著.《中国系统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