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8:5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操作培训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及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推动了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就是利用过程数学模型来模仿生产装置的动态行为并进行试验的技术。计算机仿真培训就是在计算机上建立过程仿真培训模型,设置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不用投料,没有危险,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节省培训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国内各单位不仅把仿真培训作为岗位练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把仿真培训与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仿真培训成为生产装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培训手段。
2.技术特点、创新点概述。研究基于知识的产品,开发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架构、技术开发与应用实现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产品开发集成系统体系结构,原型系统功能构架,体系结构,产品开发流程描述,在研究分析设计知识定义及基于“规则+实例”的包括加权频率属性约简等算法的推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库系统,进行基于知识的产品开发集成系统集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实现的原型系统具有集成智能辅助功能。
(1)项目策略采用以项目为导向,项目和典型过程贯穿,配以真实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通过项目的仿真讲解和切合实际的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避免建设之间的冲突,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校内实训场所、资源的整合。(2)技术特点,建立一套通用的计算机仿真培训硬件系统。这一套硬件是基于高档微机为主机(服务器),仿真操作站兼工程师站(客户机)。该硬件系统可以满足现有各种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要求(化工过程单元、系统操作仿真;制冷仿真;过程自动化仿真等),也可根据以后其他生产装置建立仿真培训系统的要求进行扩展。(3)方案创新,在于建设方案中采用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实际装置设备解决了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的偏差。
3.项目实施目的、意义。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计算机仿真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内容上:各类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形式上:计算机仿真+真实装置。管理上: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运行平台。
4.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表现在:降低投入成本,体现在:设备投入一个标准班10组(需10套);设备需维护、维修;设备的需更新、淘汰;实验实训有较大的能量的消耗和材料的消耗;大大提高实验实训效果。(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①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②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③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④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
5.项目实施的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项目组、工作程序、工作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认真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逐步实施。子项目负责人,负责开放课题及课题经费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术交流、资料和档案管理、运行及开放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报送阶段总结和统计。
二、 项目的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内容包括:网络版课件类素材库、网络版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网络版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便于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的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使用更方便。其他工业装置。
2.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岗位(群)开发仿真教学课件与教件的软件;根据专业实验实训的能力培养要求编写文字脚本,进而开发仿真培训软件;开发符合教学过程和学习要求的互动网络应用平台;开发实际装置(过程)的仿真系统软件。
三、 实施的技术路线
1.实施方式。在内容上规范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资源的网络化整合,实现资源优化。
2.技术路线。开发工业对象装置的真实过程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硬件系统可以满足现有各种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要求(化工过程单元、系统操作仿真、制冷仿真、过程自动化仿真等),也可根据以后其他生产装置建立仿真培训系统的要求,将仿真操作站的个数适当增加。
实施仿真模拟培训系统与真实生产装置在线连接,通过网络将有关数据传输到仿真系统,将仿真模拟培训系统操作数据与现场真实数据对比,指导学员操作。同时保证这种数据传输方式是单向的,即由现场到仿真系统,而仿真系统不能反馈给现场,不影响正常生产及控制。即仿真培训系统增加在线功能。软件技术支持平台主要有五部分:总体监控软件、通信软件、工艺模型软件、仿真软件、智能操作诊断软件。仿真系统通信软件在基于微机软硬件上开发,主要实现教师站与仿真操作站之间的实时通信,即实现化工装置仿真系统所要求的仿真运算主机与仿真操作站之间的实时动态数据交互。仿真运算主机所产生的工艺模型运算数据结果实时传送到各学员操作站各学员操作站的操作、运算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送仿真运算主机。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的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陆、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
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项目的前景、经济社会效益
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工作平台,完成高职院实训资源网络版的整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新校区建设实现实验、实训资源统一规划。保证教学要求,重点强调性价比,详细计算投入产出比。在淘汰快的实训领域、多专业方向和多方向培训使用计算机仿真加小型实际装置进行实训、实习、设计,增加学院的市场适应能力,把学院做大。学院的拳头专业、重点专业除计算机仿真实训外,加大实际装置的投入,重点发展,进而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把学院做强。
一、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是指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为客户的信贷产品,主要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如传统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信贷产品如同一般的实体产品,也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因此信贷产品管理涵盖了产品自投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不能简单地把产品管理等同于产品开发。个人信贷产品管理可以归纳为构建控制环境、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广、存量产品管理等环节,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二、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部控制
1.构建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因此在建立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控体系、规范产品管理流程时,有必要强调控制环境的作用。
(1)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办法和流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包含产品开发、推广、维护和淘汰决策的原则、依据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2)确立组织架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明确个人信贷产品的审批、管理、开发、营销等部门或人员,确定各部门和岗位职责。以上均须形成书面文件予以传达。
(3)配备个人信贷从业人员。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根据各岗位适任条件,配备适当资质和数量的个人信贷从业人员;不相容的岗位不得兼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专业素质,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并对培训目的、时间、人员、方式和预算等作出适当安排;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从业人员考核办法,并建立畅通的人员流动机制。
2.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和存量产品管理构成了产品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其中,新产品开发流程主要可分为需求发起、评审立项、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需求发起。控制措施为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同业交流、行业先进经验研究和存量产品分析,在总结市场需求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提出初步的个人信贷新产品开发需求;需求发起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2)开展可行性分析和立项评审。主要包括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专司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部门针对新产品开发需求,全面开展包括市场、技术、管理、效益等内容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并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立项报告;组织个人信贷业务和相关业务条线(如风险、法律、科技、财务等)的负责人、业务骨干或外部专家等进行立项评审。
(3)开发项目立项。主要包括立项评审完成后,立项报告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立项;成立专门的项目开发小组,并配备适当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重大项目,成立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的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
(4)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主要包括针对开发需求,深入分析个人信贷新产品及附加服务的市场和客户定位、功能、操作流程、风险控制和技术要求,并拟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向个人信贷经营、管理和法律等部门征询意见,对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并对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作适当修改。
(5)进行产品开发和流程设计。主要包括:①品牌设计。在银行整体品牌战略的架构下,开展包括新产品定位、名称、标识、产品和服务整合方案等内容的品牌设计。②系统开发。根据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并制定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开发进程安排,经评审通过后,进入程序编写阶段;如系统开发采用外包方式,需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与之签订权责明确的合同;定期监控开发进度,适时调整开发方案,确保开发效率和质量。③流程设计。制定新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操作流程、会计核算办法和系统操作手册等,经法律部门审核后,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④合同设计。有关业务部门与法律部门一同制定新产品的合同文本。
(6)完成测试与验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安排适当的人员进行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适应性测试等,根据测试结果修正系统功能和缺陷,并修订系统操作手册;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产品创新管理部门组成验收小组,组织验收测试,验收合格后由适当的人员签署项目验收报告。
3.新产品推广。新产品营销推广大致分为产品报批、产品定价、试点推广、全面推广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落实新产品的市场准入手续。根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完成必要的新产品报批或备案手续。
(2)完善新产品定价管理。根据外部监管规定、风险水平、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新产品定价方案。
(3)完成新产品试点推广。主要包括在个人信贷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前,选择适当地区、渠道和方式进行充分的试点推广;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制定包括新产品定位及品牌设计、新产品定价方案、营销流程设计、费用及效益预算等内容的试点推广方案;在产品推广前,就新产品管理办法、操作流程、风险控制要点和营销推广方案,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与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为使基层一线人员及纳税人熟悉掌握各平台软件的操作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特对系统平台培训工作明确以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培训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组织培训:1、软件上线前,2、软件上线后有重大修改且影响正常操作的,3、12366和基层部门根据纳税人和一线操作人员的意见反馈,认为有必要进行培训的。
二、培训原则
(一)培训组织以职能与需求相结合,重在对口。
对上级部门部署推广的软件,根据职能对口的原则,由相应的业务处室牵头组织并具体实施;对本级开发的软件,由需求的组织者负责软件应用培训,需求的提出和组织是基层部门的,根据职能对口,由相应的业务处室负责;大集中系统按模块分类,根据与省局条线对口原则,由业务处室分别负责。
(二)培训方式以集中与日常相结合,重在平时。
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和日常练习两种形式。集中培训由相关业务处室主动开展,以系统使用的岗位、人员为培训对象,分别按照相关岗位、人员要求设置培训内容。日常练习由软件操作人员主动进行,在各软件的模拟环境进行练习。
(三)培训内容以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重在实践。
根据培训对象工作的内容、方式和要求不同,培训内容应分别有所侧重,但总体注重操作实践,同时兼顾基础理论。
三、培训职责
培训工作涉及到众多职能部门,各处室和各参与单位应各负其责,协调配合。
(一)计算机中心和征科处协同负责电教室的建立和维护,包括计算机配置、内部网络以及软件模拟环境和上机练习的自动化考勤系统。
(二)市局征科处负责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和统筹协调;负责协同配合其他业务处室开展软件培训。
(三)各职能处室对自己职能范围内的软件负有下列职责:负责制定具体培训方案;按照分批分类培训的要求,结合培训人员数量确定培训场次;负责各单位师资力量的培训;负责对纳税人培训的演示光盘、服务手册、操作手册的制作;负责解答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在培训和实际操作过程碰到的各类问题;负责上报需省局解决的各类问题。
(四)外包服务公司负责培训的技术保障,包括网络联通、环境搭建以及设备支持等。
四、培训流程
(一)内部培训流程
培训组织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教材(简易操作手册)、确定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现场授课、模拟操作、培训相关问题答疑、组织考试、问题收集、问题反馈。
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要及时将培训材料下发各单位,各单位应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包括授课PPT讲义、软件操作手册、大集中系统运维热点重点问题等材料),并及时向组织培训部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纳税人培训流程
培训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制作教材、确定对象、现场授课、纳税人模拟操作、问题收集并解答反馈。
对纳税人的培训要依托“纳税人学校”平台组织,按照《“纳税人学校”管理办法》开展。对纳税人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要及时将培训材料在地税网站,供纳税人下载学习。
五、培训工作机制
(一)问题收集解答机制
业务处室为软件问题收集的第一责任人,应明确专人负责基层部门和12366反映的软件使用中的问题,及时解答并整理形成“系统操作常见问题”,下发各单位学习。对系统开发原因,培训部门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省局对口处室反映,需要省局大集中项目组解决的,将问题汇总后由征科处统一上报。
(二)过程监控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各单位师资培训,及时跟踪税务干部和纳税人的反映,出现问题应及时沟通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有重大问题立即向上级汇报。
(三)考核奖惩机制
为了有效检验培训效果,市局将开发大集中系统操作考试软件,供培训部门对培训对象进行操作考试。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要组织对培训人员进行上机考试,并通报考试结果,对考试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连续三次以上上机考试不及格的个人实行待岗学习。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软件系统的熟练操作是推进我市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规范征管工作要求、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市局的工作意见,加强领导、全面落实。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培训工作应积极稳妥地分步、分类实施。各部门要制定积极可行的培训工作方案,确定每批次的人数、场地和师资人员,明确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责任人员。对纳税人的培训要加强宣传引导并统筹组织,不给纳税人增加负担。
一、目标任务
随着“数字园区”的建成,标志着园区将迈入数字服务、管理、监控的新时代,熟练操作运用信息系统是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拟采取“分配任务、学习培训、强化操作、联动运用、查找问题、改进优化”等方式方法,按照集中区管委会所有干部职工、园区重点企业、区领导、区级相关重点单位和全区所有企业、部门几个层次,全面推进系统操作运用。
二、工作分工及时间要求
为确保在3月底前管委会全体员工全面掌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模块组成、使用要求并达到熟练操作运用,初步实现网上办公、管理、服务,为打造省内园区数字化建设标杆奠定基础,就各版块操作运用进行系统分工。
(一)协同办公系统。由党政办牵头,会同管控中心人员分配系统使用权限。3月10日前管委会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学习系统操作,网上完成内部文电传送、呈办、呈批,包括下发通知及其他在网上能完成的相关事宜。3月15日前,延伸到区领导、区相关业务部门领导(科技局、经信局、发改局等主要单位)及有关工作人员。3月30日前,区领导、区级相关部门领导、管委会领导及所有相关工作人员达到熟练操作运用程度。
(二)数字党建系统。由党政办牵头,3月10日前,完成系统功能作用的总体设计;3月20日前,完成各模块基础数据采集;3月30日前补充完善数据。
(三)政企互动系统。由企业服务中心牵头,3月10日前,组织7个开通联通网络的企业文秘人员学习系统操作运用;3月20日前,组织不少于23个重点企业文秘人员学习系统操作运用;3月30日前要求不少于30家重点企业运用本系统办理相关事宜,逐步向园区所有企业进行推广运用。
(四)人才信息系统。党政办与企业服务中心共同负责,3月20日前,2013年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普通用工信息、个人求职简历等资料。
(五)招商管理系统。由投资促进处牵头,3月15日前,完善系统资料补充;3月25日前,更新招商信息。
(六)资源管理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15日前,更新相关资源数据,建立完善重点企业信息数据库;3月20日前,系统中存放至少20家以上重点企业多媒体宣传片。
(七)项目申报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15日前,系统要装入2013年项目申报资料;3月25日前,优惠政策相关资料,更新项目申报情况。
(八)信息专供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20日前,补充完善相关资料,指导企业运用系统检索有用信息,在系统中能反映出信息检索情况。
(九)电子交易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20日前协调国腾盈风公司、银行、企业、网络运营商达成合作协议,完成网址域名注册;3月30日前,实现不低于10家企业能完成网上交易,并逐步向更多的企业发展。
(十)电子监控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10日前,建立监控值班、记录、报告等制度;3月15日前,规范重要监控资料调取程序。
(十一)节能降耗系统。由经发处牵头,3月15日前,深入试点企业统计出有关节能降耗准确数据,掌握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十二)空间信息系统。由规建处牵头,3月20日前更新完善水、电、气、网络、排水相关管网资料。
三、工作要求
(一)着眼长远科学统筹。“数字园区”是以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线,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很多,要认真探索研究,抓好科学统筹,要搞好与省市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的对接,争取上级的支持帮助,从政策、制度、经费保障等多方面推进“数字园区”建设。
关键词: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
我国电力行业正在进行改革,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特点
1.全员性
在电力行业中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各种类的人员组成:经营者、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因此,在开展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时,对这三大类人员的培训是工作中的重点。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要保证培训工作的全面性,假如只对技术人员开展教育培训,那么培训的效率不能得到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也不明显。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合理方式是从管理层到工作层同时开展教育培训,才能有效提高电力单位中工作人员素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2.实效性
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具有实际意义,电力单位在制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方案时,要对企业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要与实际的工作联系密切,保证培训对实际的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3.多样性
电力单位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时,也要注意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培训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培训,让理论付诸于实践。教育培训的措施主要有开展专家讲座并进行实地工作指导,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鼓励和组织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率。
二、目前电力单位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意识不强
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要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一些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很少,甚至不开展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有些单位开展了培训,但对培训中投入的人员和资金都比较少,导致培训的质量又很差,无法达到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2.缺乏考核机制
电力单位中进行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素养。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一些单位没有建立考核机制,无法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检验,无法看出培训效果,不能保证教育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没有考核机制,员工也没有压力,通常不会积极对待培训,影响培训效率。
3.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化优势
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也已经贯穿于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营中。如今电力企业内部已经在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电力运行控制方面都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力单位如果在教育培训中没有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统来帮助开展教育培训,就会导致培训的效率变低,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实施方略
1.增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意识
电力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主要作用能够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会提高,企业的效益也会得到增加,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上的投入,开展多样式的员工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效率,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2.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电力企业所进行的教育培训成果需要对一定的考核机制来进行检验。建立考核机制并对其培训结果进行检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考核机制可以对员工形成压力,促使员工端正学习态度,改善一些员工对教育培训工作的不重视的现象。企业可以针对工作建立奖励和惩罚制度,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对成绩较差的员工给予惩罚,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培训知识,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另一方面,在对员工进行考核以后,可以通过分析员工的整体成绩,可以得出教育培训的效果,并可以找出培训形式和内容上的不足,以及员工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对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善,重点培训薄弱部分,使员工能够真正熟练和掌握技能。对于员工在考核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与其进行交流,并对其进行帮助和指导。
3.制定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企业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信息资源,考虑各种因素。教育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方面的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教育培训就要把提升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来作为主要的培训重点。如果生产操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提升技能水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提升实际操作水平上。总之,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针对员工中的薄弱环节来改善培训的重点。另外,在注重培训重点的同时,可以建立信息平台,员工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与工作相关且有价值的资源,共同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并且信息化交流平台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信息化交流平台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员工会很积极地参与在平台的交流和讨论,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就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电力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主要有全员性、实效性、多样性,而目前电力单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电力单位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意识不强,缺乏考核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化优势,而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增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意识,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制定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如今,人力资源素质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通过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来促进企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军勇,任卫波,杨娣.浅谈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科研,2016,(6):122.
[2]杨宝兴.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3):58-59.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效果评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9-02
为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区开展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疏附县疾控中心根据目前预防接种管理情况,自2008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将系统使用情况及效果做一评价,为更好地开展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现状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计算机化的最基本的儿童接种“个案”化管理工具,它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完成了儿童接种记录的全过程,该过程包括:儿童建卡、完成儿童基本信息管理(建卡、删卡、修改信息等内容),接种登记管理(包括接种登记、修改日期、打印预约等内容),各类报表生成与统计(包括儿童接种情况、免疫完成情况以及流动儿童接种情况报表),各类数据查询(包括儿童基本信息、接种信息等)以及预约接种、接种后异常反应情况登记等。
1.1 日常接种 儿童个案录入情况:根据《国家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疏附县2008年开展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并对2005年1月1日至今出生建卡的儿童按照乡(镇)村录入系统,并在儿童接种疫苗后一周内将接种信息录入系统。
1.2 现运行使用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日常接种、报表管理、查询统计、强化(应急)免疫、接种设定和系统管理)。
1.2.1 基本资料和接种登记 将接种对象的基本情况、接种资料直接录入,便于查询、判断是否出现不合格接种。
1.2.2 预约接种 根据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设定的条件,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信息、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及针次等内容的接种通知单,达到预约接种的目的。
1.2.3 冷链管理、疫苗出入库登记 录入接种当天的接种疫苗信息,包括冷链运转开始结束时间,室内温度,冰箱温度等,同时录入接种疫苗的名称、批号、厂家、有效期及预约使用量等。
1.2.4 报表管理、查询统计 统计汇总接种日当天疫苗使用情况,自动统计新建儿童数,儿童接种明细,自动生成常规预防接种情况统计报表。
1.2.5 数据维护 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
1.2.6 接种设定 用于疫苗信息、预约参数、管理参数及其他参数设定。
1.2.7 数据分析 2005年――2012年全县出生儿童建卡61990条,录入48192条,基础疫苗录入率74%,各类疫苗加强针录入率仅为22%,其中录入信息中A+C群流脑\MMR\DT\DPT及甲肝减毒活疫苗录入率较低,部分乡镇录入人员责任心不强,在没有乙脑疫苗的情况下仍有3个乡镇录入乙脑疫苗接种信息,各乡镇信息录入情况,详见表1。
2 实施效果
2.1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系统未使用之前接种登记靠手工记录,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省时省力,方便快捷;通过对接种资料进行动态统计和分析,有效监测工作质量,获得儿童合格接种情况、不合格接种原因和逾期未种情况,及时发现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薄弱环节,便于在督导检查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2.2 提高冷链运转效率 对疫苗的出入库、使用、报废、制定疫苗计划等进行有效管理,使疫苗的管理更科学、规范,既提高了冷链运转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差错。
2.3 提高了预防接种宣传力度,对漏种或未按时接种的儿童及时电话提示,通过此系统可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有全面的了解。
2.4 儿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改善了工作质量,使免疫规划工作更加规范、标准、系统化,缩短了儿童家长接种等候的时间,促进了医护人员的学习与交流,加强了医护人员在网络方面的学习。
2.5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能系统、全面、准确的记录每个儿童接种全过程资料,能较好的解决报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快速、准确、符合逻辑,直接电脑输入资料,可节省记录与书写时间,减少重复抄写工序,避免了手工填写引起的错误、遗漏。确保了报表的及时、准确和科学性,有助于免疫规划工作管理、规范疫苗储运、规范接种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3.1 系统软件中功能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 上传数据过程中由于维吾尔族儿童姓名中有父姓,父子姓名之间有间隔与无间隔在上传数据时存在很大差异,有间隔上传数据失败,无间隔上传数据成功,导致后期查找核对儿童姓名工作十分繁琐,且同一名儿童由于录入人员在翻译时选择汉字不同,导致同一人出现多个名字。
3.2 缺乏经费、技术支持 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缺乏,基层网络使用费用和运转维护经费无持续保障。乡级接种点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基础数据录入质量较差,不能完全掌握软件性能,系统数据重复录入,录入质量有待提高。
3.3 管理工作、电脑防病工作软件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的管理不能做到专人、专机、专室,由于多数乡镇系统操作人员与新农合、大疫情、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操作人员共用一台电脑,使系统在未备份数据的情况下经常被删除,且经常导致电脑遭受病毒感染使系统瘫痪情况发生。
3.4 电脑操作人员大多只懂计算机操作知识,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只懂得防病知识,制约了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保证网络数据安全,使日益增大的数据不被丢失,需要系统更加完善。
4 建 议
4.1 争取经费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在原软件基础上实施条形码,磁卡,IC卡,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功能。
4.2 规范接种门诊,逐步取消村接种,合理安排接种周期,确保接种数据准确无误。
4.3 更新系统软件,使系统更加完善、操作更简便、实用,信息更准确。
4.4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保证人员稳定,在落实硬件配置基础上,增加运转维护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4.5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质量。使基层人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4.6 加强督导、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督导软件督导、现场督导、网络督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儿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进展情况进行督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工作较差、进展缓慢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
为加强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定本办法。本规定适用于辽东实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
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严格管理,杜绝隐患”。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辽东实业集团办公室为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部门,设兼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计算机安全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现状和问题,提出安全分析报告和安全防范建议;组织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计算机保密工作,及时提出计算机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安全管理基本准则
(一)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的重点是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
(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规定
1.基于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任务的强化以及安全的动态特性,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责权分配。
2.要害岗位人员是指与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员、业务岗位操作员等岗位人员。
3.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
4.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必须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员,系统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工作。
5.要害岗位人员离开岗位,必须严格办理离岗手续,承诺其离岗后的保密义务。涉及集团业务保密信息的要害岗位人员调离单位,必须进行离岗审计,在规定的脱密期后方可调离。
6.要害岗位人员离岗后,必须即刻更换操作密码或注销用户。
7.要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承担相应岗位安全责任。
8.系统安全员的职责是对整个所辖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负责,在安全方面,系统管理员、操作员要服从系统安全员的指导、监督。
9.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职责是对所辖范围的计算机系统问题负责,接受信息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参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计划和事件处理程序的制定,参与计算机安全建设和运营方案的制定,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实施系统安全细则,严格用户权限管理,记录系统安全事项,对进行系统操作的其他人员予以安全监督。
10.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职责是负责系统维护,及时解除系统故障,不得擅自改变系统功能,不得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其它程序,发现漏洞及时报告系统安全员。
11.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是接受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系统各种异常事件,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计算机机房、场地与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并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2.机房安全建设和改造方案应通过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审批和验收。
3.机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4.发生机房重大事件或案件,机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并保护现场。
(四)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网络设备应放在主机房内,其他人员不得对网络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2.与其他业务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卫措施,对联网使用的用户,必须采取一人一帐户的访问控制。
3.内部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不得直接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4.凡要求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集团办公会审批、备案。
5.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部门应自觉接受集团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五)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维修、更换或报废时,应彻底清除相关业务信息,拆除所有相关选配件,由使用部门登记封存。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对备份介质保管、销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密钥必须作为绝密数据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
3.网络参数配置、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详细开发资料及其源程序等核心技术文档,由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得外借。
4.安全人员要按规定进行系统的安全监测,业务操作人员应审查业务处理结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记录及其分析结果应严格管理,不得对外。
5.确认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必须果断采取控制措施,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集团办公室。
三、技术防范
(一)实体安全
1.机房和营业室应设立监控系统,应有对系统运行的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的设施。
2.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火灾报警系统,有适用于机房的灭火器材、应急计划及相关制度;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果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应加防水层。
3.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环境测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措施;机房内应有空调设施,机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
4.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和接地),机房设备应有接地设施。
5.机房和营业室应装备备用电源(UPS或发电机)。
6.机房和营业室应采取防鼠害措施,地板下应采取金属管布线。
(二)网络通信安全
与公共网相联的计算机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机制、防火墙技术和防范措施,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外部网应采取物理隔离技术。
(三)主机设备安全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存储设备。
1.主机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包括电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测。
2.主机设备应按相关技术规程安装、调试并验收。
3.应定期进行主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预防性检修,制定主机设备故障维修规程并严格执行,重大故障应注意保卫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关立即报告。
4.备份设备应按要求维护保养,保证能及时替换使用。
5.应经常收集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表现。
(四)操作运行安全
1.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系统和用户数据必须双备份,异地存放。关键系统应有灾难数据备份。
2.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慎重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口令长度不得低于8个字符。涉及资金及帐户管理的应用系统、保密的信息系统,其密码口令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一般应用系统的密码口令不得超过三个月。
3.应建立业务系统正常调帐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资金安全。
(五)安全技术措施
1.关键计算机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的技术措施。
2.计算机系统应有系统操作日志,每天开、关机、设备运行状况等应有文字记录。
3.计算机系统应有备份措施。
4.必须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有计算机预防和清除病毒和软件或硬件产品。
四、安全检查和评审
集团办公室要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等。安全检查可采取常规例行检查、抽查和年度检查等方式。
五、安全教育及培训
各单位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提高全员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下列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的培训。
未对合同履行状态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反馈,导致合同结算不严格,无法进行适当的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有些公司虽然对合同签订前的比价、招投标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控制,但缺乏有效的合同履约的跟踪管理,经办人员编制付款预算时往往将同一家供应商涉及多笔合同付款混报预算,特别是合同重要条款发生变更是无法对合同版本进行控制,在账务上无法准确知晓公司还有多少在手合同没有履行,对于监控付款及合同履约更是无从下手,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二、非供应链类采购合同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的漏洞和问题,笔者试着转变管理思路,采用深度应用金蝶ERP系统的思路,采用项目管控方式,建立起公司的非供应链类采购合同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套规范和有效控制非供应链类合同管理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合同承办部门的经办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国家内控法规和现有制度保证的情况下,有效监控这一部分合同的执行和结算,有效降低企业财税风险、提高合同履行执行效率,提高公司信誉。
(一)确立项目的阶段性目标
1、确立非供应链合同类合同分类及编码规则。
2、实现在金蝶ERP实现非供应链合同类合同的录入、审核、付款、开票结算流程顺畅。
3、指导业务人员操作,确立试点对象,完成两个月的业务同步模拟测试。
4、制定《非供应链类合同管理操作规范》。
(二)项目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
1、根据公司现状确立本单位涉及纳入管理的合同实施的范围。针对公司业务情况对涉及的合同进行分类和编码规则的制定。合同编号是一个基本的工作点,也是录入ERP系统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号是可以按照部门代码+年份缩写+合同类别进行编号,也可依据以前公司或单位的习惯分类来编,总之,目的只有一个,方便记忆、保存和查找。
2、走访业务单位并开展公司合同管理现状的调研,了解并分析现有流程风险点。可以采取对公司业务进行分析的方式,找出涉及问题最多的部门和业务,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调研。特别需要挖掘现有合同履约结算流程的风险点。
3、根据调研结果拿出具体项目方案并在项目组开展项目方案评审。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可以先对公司使用的财务软件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尽可能不要改变稳定系统的核算思路,但对于需要重点把控系统又无法支持的情况下,建议对系统进行简单的开发调试。例如,例如有的公司在年初会下达技改计划和资金预算计划,而系统提供的合同录入单据中又没有填列技改编号的地方,那么可以在合同录入单据和付款单及系统发票的单据上进行将此内容添加成必录项。
4、根据确定的方案在ERP测试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包含权限设置测试、业务流程测试、关键控制点测试、财务控制点对接等。这个环节特别重要,需要在测试库中进行完整业务录入,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业务应对,有的公司的财务软件如果系统操作复杂,那么更要考虑与财务流程的对接,包括什么角色的业务人在什么情况下做怎样的动作来完成。
5、根据测试结果编写《非供应链类合同管理操作规范》并组织业务和财务开展一对一业务操作培训。
6、确认项目正式系统试运行时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推进范围,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以公司常常发生的合同试点对象,在测试帐套中运行检查2-3个月无特殊流程变化后逐步推广至其他非供应链类合同正式运行。
(三)笔者对开展该项目的思考
【关键词】消防技术装备;故障诊断;维修管理;专家系统
消防安全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的重要新生力量,随着消防技术的进步,消防技术装备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多兵种、多样式的消防装备配置到各个消防部队,在应对各项消防营救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战斗能力。然而新型消防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配套的维修管理难以跟上,这使得许多的新型、大型设备的使用颇受限制,为了改变这一技术后勤保障问题,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系统已是刻不容缓。
一、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系统
消防技术维修管理系统主要由二部分构成,即消防技术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和设备保养维修系统。消防技术装备出勤率高、工作环境往往十分恶劣,这使得消防装备极易出现各种故障,甚至是失效瘫痪,因此如何快速的辨别出消防装备的故障类型,分析各种故障诱因,提前加以防护,这样才能保障消防设备的工作寿命,同时降低设备的故障风险。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发展高性能飞机和保证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发展起来的专家控制系统,在动力设备、航空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和矿山机械设备等大型成套设备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应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后,事故发生率可降低75%,维修与保障费用可减少25%~50%。设备保养维修系统通过维修管理技术人员,实现设备的日常技术保养和故障部件的修复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消防技术设备故障诊断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为消防技术装备提供常见的故障诊断的技术支持,实现故障类型的快速诊断和故障查询服务,大幅缩短维修时间,提高效率。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有:
(1)常见故障类型的故障特性分析,提供技术指标参数
通过现有的故障诊断数据库,提供现有的消防技术装备的故障特性参数,提供有效的评价技术指标,提取设备运行时核心部件的振动信号的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做好人机交互界面,简化系统操作,便于维修管理人员的参照比对。
(2)消防技术装备运行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系统
在现有运行的主要消防技术装备上装置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实时的获取设备运行情况,通过设置主要部件的工作耗时阈值,结合设备材料的工作特性,未雨绸缪,保障设备不在超时、超量工作。同时这样的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有助于设备生命周期的运行参数的收集,便于完善已有的故障数据库。
(3)设备故障诊断方案生成系统
设备故障诊断系统主要是提供设备运行时的振动信号参数,方便后期数据处理比对,然而这样的数据资料无疑是增加了维修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因而开发出简便明了的设备诊断方案,才能更好的给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诊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故障部件、损毁程度估计、参考维修方案、维修成本预估等,随着原始数据的积累,可以为以后的专家诊断系统的建立奠定数据支撑。
2.设备保养维修系统
装备维修管理系统主要是面向消防技术装备的维修管理人员,即该系统的实际操作者,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
(1)消防技术装备技术资料数据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通过装备的原始数据资料,建立健全各技术装备的技术数据资料,便于实现装备技术资料的实时查询,也为维修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模块参照标准的数据库建立模式,实现多终端数据查询功能,提高数据利用率。
(2)装备维修耗材管理模块
消防技术装备机构复杂,零部件数额巨大,在原有的技术资料数据模块的基础上,建立维修耗材管理模块,在耗材的采购、使用、回收上科学管理,将大大简化维修流程,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缩短维修周期。
(3)设备维修方案处理模块
在故障诊断方案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设备维修处理方案模块,科学的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案,建立方案评估机制,积累方案种类,建立常规维修方案和特殊维修方案的应急机制,切实可行的为维修人员提供详实且具有参考价值的设备维修处理方案。
(4)维修案例收集模块
针对不同类型的维修案例,整理记录,组成自有的维修案例档案数据库,这既是消防技术装备的病历本,也为日后同类装备的维修保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
二、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制度的建设
消防技术装备的维修管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参与的周期性的管理活动,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政策,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运行新的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保障高质量的运行效果,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操作,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设立考核评价机制,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维修管理团队。
2、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监督机制
保障管理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需要建立配套的监督管理系统,设立管理系统运行评价指标,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开展周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于管理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和特殊状况予以及时处理,建立管理系统的反馈咨询机制。
3、做好消防技术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
该管理系统涉及多项技术子系统,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会出现新型的故障类型,应该实时的做好维修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保障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总 结:
消防技术装备的维修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合理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也需要高效率的执行力,在当前消防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应该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维修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建立详实的技术资料数据库,组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维修系统,扩展系统的兼容性,将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力推广,为其他技术装备的维修管理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蔡莉,金宏斌.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09(11).
[2]张晓青.消防技术装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灭火救援创新与消防学科建设,2006.
1.1系统功能
系统开设了移动免费短信通道,针对绑定了家长移动手机的儿童个案,系统可根据儿童既往免疫史结合国家免疫程序和所在地门诊的开诊日期,搜索应种儿童信息,在接种日前自动发送预约短信。系统还设置了应种未种查询模块,接种人员可实时统计辖区内未种儿童信息,手动发送预约短信。系统为教育部门提供了网上查验功能,查验工作人员登陆后进入查验模块,通过搜索儿童点击儿童信息后的查验按钮,系统将根据儿童接种记录自动检测该儿童是否完成了整个接种程序,同时系统可生成查验结果报表,统计应查验、已查验数,通过数、补种数,通过率。系统增设了自动预警功能,各级工作人员登陆系统后自动弹出辖区内1周内未开展工作的门诊,1年内接种率低于80%的门诊(分苗统计),超过1个月计划量或库存少于半月计划量的县CDC数,门诊数。
1.2系统的评估
1.2.1对象
保定市25个县的465个接种点,对象为200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出生的1712179名儿童;系统实施运行时间为2011年1月-2012年,2013年1月对全部接种点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在评估的接种点中61.00%为乡级接种门诊,9.36%为村级接种门诊,15.60%为产科医院,13.88%既是产科医院又是接种门诊。
1.2.2内容
系统的适用性、易用性与兼容性;数据识别方式;流动儿童的数据交换;数据报告情况;系统实施的效果、经验与问题;系统推广的可行性。
1.2.3方法
评估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座谈会等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保定市于2010年启动了系统的试运行工作,2011年在全市应用,要求各县(市、区)配置电脑、打印机、扫描枪等硬件设备,同时针对系统操作,系统配置要求、数据录入与分析等内容对全市免疫规划和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共培训县、乡级人员1864人。培训后系统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2.1系统的适用性与兼容性
在465个接种点中,计算机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占86.45%,win-dows2000操作系统占8.82%,windows98操作系统占3.01%,windows7操作系统占1.72%。计算机内存≥512的占97.20%,内存≥1024的占74.19%。安装了自动升级的杀毒软件的接种点占98.49%。在465个接种点中,配置存折式打印机的占54.19%,针式打印机的占20.43%,激光打印机的占6.67%,喷墨打印机的占4.30%,有14.41%的接种点未配置打印机。全市各接种点均具备了上网条件。在465个接种点钟,光纤上网的占12.90%,ADSL上网的占76.13%,拨号上网的占10.97%。其中,带宽≥4兆的占55.70%,2兆的占33.98%,1兆的占9.89%,<1兆的占0.43%。
2.2系统的易用性
接种点工作人员≥4人的占28.60%,3人的占25.38%,2人的占32.47%,仅1人的占13.55%(均为村级接种单位)。每个接种点均有会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中会操作电脑的占79.26%。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即可正常使用该系统。网络通畅情况下,系统登记儿童信息约需80s,接种记录通过接种证条形码和疫苗电子监管码双向扫描的方式自动登记,数据实时上传。实行村接种的乡,除3个接种点为村级录入外,其余46个乡均为乡级录入。接种点操作人员对系统操作及基本功能进行了评价,认为系统操作简单的占37.51%,认为还可以的占57.23%,认为复杂的占5.26%。系统的认可度评价显示愿意使用系统的占55.79%,表示无所谓的占33.56%,不愿意使用的占10.65%。2012年465个接种单位中未出现故障的接种点占48.82%,故障次数为1~3次的占30.75%,故障次数为4~10次的占19.14%,故障次数≥10次的占1.29%。故障排除时间均在2d以内。在265个有故障报告的接种门诊中公司电话解决占13.14%,公司远程维护占47.88%,上级解决占3.60%,参照操作规程自行解决占34.11%,其他占1.27%。调查了440名县、乡级人员对系统软件公司的技术支持满意度,认为很满意占4.32%,满意占40.91%,基本满意占48.64%,不满意占6.14%。
2.3数据识别和采集方式
在接种点中疫苗接种均采用接种证条形码和疫苗电子监管码的双向扫描的采集识别方式。接种个案的采集以条形码方式采集,条形码在儿童首次接种时通过扫码与儿童信息绑定,再次接种时,扫描枪扫接种证条码确定儿童,自动生成应种疫苗列表,扫疫苗包装上的条形码,系统确定疫苗正确后,实施接种即可自动生成接种记录。省、市、县、乡、接种点各级疾控机构通过扫描疫苗电子监管码完成疫苗出入库记录,接种点预防接种时通过扫描疫苗电子监管码完成疫苗的库存消耗,数据实时上传。
2.4数据交换
系统成功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及接种数据的共享。全市采用有接生医院建卡,接种点查找到儿童个案信息后转入本地进行后续接种录入的方式;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流动儿童的临时接种,非本县儿童临时接种可通过查找确定儿童个案,进行异地接种,并将接种数据实时上传。
2.5数据上报情况
截至2012年12月31日,465个接种点共上传2002-2012年儿童数1712179例,其中本地儿童1646126例,流动儿童66053例。常规免疫卡介苗、乙肝、糖丸、麻疹类、百白破、白破、乙脑、流脑、甲肝信息化录入接种率分别为98.43%、98.68%、99.38%、98.65%、96.88%、74.03%、87.74%、92.94%、83.55%。系统共绑定移动手机580886部,其中2012年出生儿童绑定手机167614部,绑定率83.77%,2012年共发送预约短信3643760条。
2.6系统实施效果
2.6.1收集到的儿童个案数增多
系统将出生医院纳入管理,将接种证的发放,接种卡的建立调整到产科医院执行,未在本地医院出生的孩子,接种大夫摸底后可到系统查找孩子的建卡情况和接种记录,在补齐相应基本信息后将孩子纳入本地管理。从源头上摸清了儿童底数,解决了儿童漏卡的问题。2002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儿童个案1514597人,比2011年年报报告人数多7.87%,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录入儿童数197582人,比按系统录入2011年出生儿童数估算的出生人口数多11.44%。
2.6.2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
预约短信的发放使得接种通知的工作量减少。通过扫描条码将数据录入系统的数据识别方式比起以前的手工翻查接种卡查找儿童、查看应种疫苗、预约接种、进行接种登记模式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接种人员的工作量。
2.6.3接种工作质量
提高特有的数据识别方式杜绝了误种、早种、重复接种等。报表统计功能使得数据统计质量有所提高。系统预约短信的发放使得我市实现了短信和纸质双通知的通知模式,通过打印和发放预约单及短信通知的方式提高了接种通知的送达率。
2.6.4疫苗管理能力提高
应用系统后实现了疫苗的实时调剂,系统将应种人数统计和库存疫苗挂钩,并通过自动预警提示疫苗管理人员。
2.6.5增强了异常反应诊断处置能力
能够及时了解患儿接种信息、疫苗信息、疫苗流转存储信息,了解同批、同种、同库、同厂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某批次疫苗异常反应有增高迹象可迅速定位受种者。
2.6.6接种证查验能力提高
系统网上查验接种证功能,避免了教育部门因不了解接种程序导致的查验工作仅限于看接种证的有无的现状。提高了查验接种证数据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提高了漏种检出率。2012年全市网络查验接种证188473人次,查出各种疫苗漏种136565剂次,检出漏种率是2011年传统查验模式的4倍。
2.6.7免疫规划管理能力提高
通过信息化系统各类汇总数据,上级可掌握接种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冷链装备和运转情况、疫苗存储情况,管理人员可实时了解辖区内的工作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督导、检查工作,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区。
3讨论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过去手工登记、报告和统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我市的系统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疫苗电子监管的功能,在全市运转顺畅。系统正常实施基本配置为:1台电脑、宽带网络、1把扫描枪,最好配置1台打印机,2名以上会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村级接种点可仅有1名),要经过至少2轮的接种门诊人员专项培训和不定期的的继续培训,公司需编制操作规程、建立业务交流QQ群、设置咨询电话,县、市级CDC及公司技术服务人员需定期汇总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保留了原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建档、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上传,接种预约、流动儿童临时接种、个案信息查询、报表统计、打印接种证等基本功能,起到了提高效率,避免错误的作用。
系统实现了各级儿童信息和疫苗管理信息的共享,实现了儿童网络化管理的优势,如信息便于查询统计、电子预约防止漏、错种,实现异地接种等功能;流动儿童是预防接种的薄弱环节,家长知晓率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信息化系统的应用、预约短信及健康教育短信的发放起到了方便儿童管理,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作用。由于系统实施时间短,工作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不高,影响了接种人员对系统操作难易度、认可度的评价,也导致了故障次数的增加。但公司的技术支持满意度达到了93.86%。
评估中发现一些问题:(1)部分接种点计算机内存较小,导致系统运行较慢,影响了信息记录时间以及接种登记时间;(2)一些接种门诊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尤其有的接种点仅1人,无法完成日常接种和信息录入工作;(3)由于系统建设是基于网络的,因此,遇停电或断网无法做接种记录。为此系统还将增加“离线版接种平台”,在断网状态录入信息有网络后上传。
市委宣传部和市统计局以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通知精神,依照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年初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通知要求。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我市首次开展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为来年的统计工作提高思路、经验和做法,现将此次统计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部署。领导重视。
局领导高度重视,收到通知后。成立了以杨光为组长,唐华为副组长,喻文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捐助站设立文化产业统计办公室。为掌握统计顺序和统一思想,局里专门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我市文化产业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的情况下,优化产业结构,发明就业机会、带动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业已成为我市“两个加快”重要力量和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抓手。思想统一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方案并下发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联络沟通。统计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统计情况,5月份,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市统计局关于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有关工作的指示,参与了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布置及“一套表”培训会议,将文化统计工作转入制度安排、网报顺序培训和文化法人单位统计数据采集填报的关键阶段,确保圆满顺利完成任务。
二、具体完成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组织指导各县市区完成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核查登记。核查工作中,市统计局下发有56家单位,但是实际核查过程中,通过单位填报资料和邮局查询,有两家单位没有继续登记。市市级25家,法人单位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下,通过耐心解答,宣传等方式说服他为他解疑答惑,争取他支持。
(二)落实制度。全市文化产业和省统计局采集处置系统操作使用培训工作在市统计局的组织下实施,采取分级培训,突出强化县级培训。网报期间,通过各个技术层面支持,确保数据采集系统正常运行,保证数据疏通无阻,并为县市区的催、审、督提供业务核技术指导,提高部门数据管理的能力和效率。网报期间,跟踪指导市级23个法人单位,完成文化产业法人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表登记,有些单位由于办公条件比较差,没有电脑,亲自协助他录入数据,保证数据采集工作按时准备完成。数据审核阶段,认真细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经过多年发展,餐饮管理已经逐渐由定性管理,进入到重视定量管理的科学阶段。众所周知,在定量管理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手段方面,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电脑管理。
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存在着许多无法避免的问题,例如:
人工计算帐单金额容易出现差错。
收银工作中跑单、漏单、偷钱现象普遍。
个别服务员作弊、改单、宰客情形时有发生。
客人消费单据难以保存和查询。
无法对大量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编写目的
说明该软件开发项目的实现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评述为了合理地达到开发目标而可能选择的各种方案;说明并论证所选定的方案。
1.2背景
本系统命名: 酒店餐饮管理系统
开发工具: Microsoft VC++6.0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对本系统的要求
A. 功能:该系统能够接受预定,前台点菜,厨房传菜,数据备份和恢复 ,流水账单统计功能,采购管理等功能并可以不断扩充其功能。
B. 性能:该系统所占硬盘容量大约为10M,开启运行时间约2~3秒,用户进入系统需要密码,且数据的存储是经过保密设置的,一般用户是无法接触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的,因此安全保密性比较高。
C. 系统的数据来源是酒店的菜谱、酒水饮料的名称,及其价格、数量,可以及时对酒店的客户的消费进行统计结账,方便快捷。
D. 系统需要员工输入账号和密码才能操作,可以避免其它人员的恶意操作给酒店带来的损失,且系统的数据有保护和备份功能。
E. 对于连锁经营的酒店可以采用该系统的网络版,在一家酒店就可以掌握所有酒店的运营工作情况,快捷及时高效。
2.2目标
A. 采用本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前台的服务人员的人数,直接和厨房联系加快上菜速度。
B. 由于采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操作速度。
C. 系统应有以下一些功能:
包括餐饮收银等各综合收银点
菜谱管理、台号(场所)管理
开单、点菜、加菜、退菜、结账、免单
换台、支持一单结帐和多单合并结帐
各类收银班报表、日报表及统计报表
餐厅转前台帐、查询总营业情况
信息查询、服务员交接班及定制报表
2.3条件、假定和限制
a. 系统可以长期运行,版本也可以不断升级,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b. 构建该系统的酒店提供必要的资金购买电脑架构网络,实现前台和供货部门以及酒店管理部门的联网,使整个酒店一体化,提高酒店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c. 系统是由 VC++6.0开发的,大部分的操作系统都能够顺利运行,适合广大的酒店使用。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专门的人员来维护系统并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更新。
d. 系统操作简单,酒店的工作人员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使用方面的知识,要求会打字,这样简单进行培训能够轻松使用本系统,无须酒店花费多少财力物力来培训员工。
e. 系统一经投入便能够运行,并产生效益得到回报。
3.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3.1功能说明
餐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说明如下:
前台营业
日常营业操作功能,包括:
日始日结:设定每个营业日的开始和结束,并且进行每日营业的初始化及员工交接班。
点菜收银:点菜(包括代码输入、名称输入、鼠标输入等)、账单结帐(包括现金结帐、信用卡结帐、签单等)、修改账单(包括折扣、调整服务费等。如果客人是协议单位(合约公司)、VIP卡(会员卡),还将调用相应的折扣优惠等)。
接待预订:新开台、厅房预定。
营业设置
日常营业所必需的数据库设定,包括:
菜式管理:新菜式录入(包括菜式名称、代码、价格、成本等)、菜式修改、删除等菜式维护。
酒品饮料管理:酒品饮料录入(包括名称、代码、价格、成本等)、修改、删除等。
付款方式设置:分为人民币付款、信用卡、支票、宴请等。
员工资料设置:包括员工的基本资料(姓名、生日、职务、籍贯),员工登陆名称、密码、员工权限等。
其他设置:统计资料、前台销售情况等。
营业分析与财务查询(由总经理室监控)
可以对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打印报表
3.2影响
3.3.1对软件的影响
由于系统的极好的兼容性,对于原来的软件和系统无需作任何修改酒店运行。
3.3.2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
系统完成后可大大提高提升现代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创造可靠、高效、便捷、卫生的餐饮管理环境最大限度降低餐饮管理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推广电子化进程。
3.3.3对开发的影响
a. 为了便于系统的开发,用户需要酒店提供他们所有需求信息,并实地考察,开发人员按照客户的要求来设计系统;
b. 把酒店的所有的菜谱,酒水的资料和价格输入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数据库源。
c. 为了开发和测验所建议系统稳定性,在一定时期的进行检测;
d. 由于系统需登陆才能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可以保障,避免其他用户的破坏性操作;数据库可以即时进行更新和备份,避免因数据丢失而给酒店带来损失。
3.3.4对经费开支的影响
各项工作费用的支出:系统的开发 设计 维持运行
3.4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由于系统采用VC++6.0开发设计主界面,利用Access做数据库,这两个工具都是微软的产品,在兼容性上比较好,而且比较容易实现,所以我们利用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设计出满足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系统,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4配置方案
餐饮娱乐管理系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餐饮娱乐企业,根据用户管理需求的不同,可以灵活地设置工作站点、选择硬件设备、连接局域网络和进行软件安装。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配置方案。
标准单机方案:功能说明:点菜、结帐、统计
软件安装:餐饮管理系统单机版
帐单打印机:普通的针式、喷墨或激光打印机,用于打印帐单和报表
增强单机方案
功能说明:除点菜、结帐、统计等功能外,点菜时可以在厨房自动打印点单小票
软件安装:餐饮管理系统单机版。
帐单打印机:普通的针式、喷墨或激光打印机,用于打印帐单和报表。
厨房打印机:专用票据打印机,推荐采用EPSON TM系列;如果厨房离收银台较远,则需要配置打印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是一种专用的网络设备,用于远程连接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