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3:3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立医院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谓激励就是指尽可能的满足个体的需求,激励个体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定义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努力,一个是组织目标,另一个则是需要。因而,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可以上述三个方面为思考方向。可将医技人员作为主要激励对象,加强对护理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管理,做好护理科研工作;可将获奖成果、资助经费或是一些新的医疗设备、技术作为激励因素,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更要实现质的飞跃;可突出精神激励的作用,以竞争方式为激励的基础形式,通过物质上的奖励来保障激励机制的作用;可将激励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中,除了要重视活动开展前的激励,还要做好开展过程中和完成之后的激励工作。
二、激励的类型
1.竞争激励
所谓竞争激励是利用适当的竞争来激发个体的潜力,提高个体的进取心,使其具有挑战精神。在激励机制中竞争是重要的动力因素,能够帮助个体或是组织迎难而上,克服自己的惰性,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公立医院必须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能够统一考核标准,并严格贯彻落实。
2.正面激励
(1)经济激励经济激励主要是利用了人对利益的追求心态。在公立医院中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主,许多医学科研工作都只能在业余时间内开展。鉴于这种状况,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公立医院应该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激励手段,以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从而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经济激励方式不仅能满足医护人员的个人利益,还能为医院带来更多的效益。(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是正面激励中的重要形式,其主要立足于个体的精神层次方面,力求从个体的社会地位来激励其全身心的投入于工作中。可以职位、个人荣誉等作为医院知识分子们的报酬,以此可促使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公立医院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制定完善的晋升制度,以使医务人员保持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医技水平。
3.负面激励
负面激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约束,一种是惩罚。约束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目标和方向,以此来规范个体的工作行为。惩罚则是当个体出现不恰当的工作行为,或是其处于消极工作状态,则要对其行为进行否定,通过批评、惩罚等来促使其改善不良工作行为,减少错误。
三、激励机制在医院的使用
1.加强正面激励的有效作用
在公立医院中,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每个医院在分配制度上都存在着差异,但是总体发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坚守各自的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有效利用正面激励,公立医院可以适当的调整医务人员的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可将绩效部分的工资比例提高至总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另外,要以医务人员的业绩、贡献等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完善医院的福利制度,将医院文化渗透于每个医务人员的工作中。既要满足医务人员的物质需求,又要从精神方面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科学应用负面激励
负面激励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操守,避免其出现不符合组织要求的现象。无论是医院相关法律法规,还是制定的政策制度,都具有稳定性,从本质上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具有全面性。例如,《执业医师法》规范了医师的职业操守,使其必须严格按照此法执行工作;《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则制定了相应的人事制度,建立了竞争机制,对加强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制定激励体系
在医院管理中应用计算信息技术,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在建立健全的激励体系时,可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信息化系统平调整,以制定科学而合适的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采用正确的考核方式,遵循相应的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能够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工作状况全面的呈现出来,具有透明化,保障了考核制度的客观性。医院信息化系统平台,可将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是其所撰写的心得体会,以电子档的形式传入整个医院信息中心,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再将其传输于各个部门中。当这些有效信息传送于各个部门之后,各负责人员可以此为依据,给予医务人员相应的奖励。
五、讨论
【摘要】 通过对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从社会、医方、患者和政府的不同角度,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对如何构建和谐的院前急救医患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医患关系 和谐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on on 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It can be realized by comb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ety,physicians,patients and government.
【Key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医患关系是医者及其相关人群与患者及其相关人群在医疗实践中,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1]。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2]。分析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管理的方法,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上海市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1.1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上海市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
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
运相结合”独立型模式。但是很多市民对上海的院前急救模式缺乏认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把现在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当做是单纯运输的工具,持有此观点的甚至包括一些院前急救的从业人员和个别急救医师;二是把独立型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院前急救模式混淆;三是不确定院前急救人员中谁是急救医生,甚至不确定是否有急救医生。
1.2现有急救网络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的期望和需求
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突发疾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认识,在正常的应激反应作用下,总是期望120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一叫就能到,一救就能活。但是现有的急救网络和医疗技术水平离人们的期望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叫车难,车到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1.3医患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信任缺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在当今的医患关系中,信任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3]。而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和家属经常否决急救医师建议转送的医院;二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急救医生在现场和途中所采取的医疗急救措施。
1.4院前院内急救链脱节引发患者和家属不满
急救链脱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人转送到院内急诊后,院内急诊没有做好接诊准备,导致一些患者送达医院后无人接诊和救治;二是由于患者转送前院前与院内未进行有效沟通,送达的医院不具备该疾病的诊疗能力,或院内急诊就诊患者集结太多,超过了急诊的接诊能力,迫使患者不得不多次转院,引发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的不满。
2原因分析
2.1急救模式的多样性和院前急救的自身特点混淆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认识
人们对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不足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多样性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性,使人们对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的认识。二是在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中,急救医师跟急救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工作服没有明显的区别标志,而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只有穿白大褂的才是医生。
2.2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城市道路拥堵限制了急救车的快速反应
一方面伴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也急速增长,而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院前急救叫车难状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日益加剧拥堵状况,救护车也经常被堵在路上,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经常会遇到车到慢的情况。
2.3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误导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信任
在社会舆论对卫生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片面和错误的宣传下,以及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医生就是千方百计为了拿回扣一个群体,把医疗过程中少数的医德败坏形象看做是整体的医德败坏。同时,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务人员也对患者和家属产生了防备心理。
2.4院前与院内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是导致急救脱节的主要原因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由于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因此也容易产生急救链的脱节。现在上海各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的预报模式,大多数都采用间接预报模式,即急救医师通过调度员向要转送的医院进行预报。也有很多情况,院前急救医师不向院内预报,直接送入医院,使该医院并未做好接诊的准备。交接的形式也主要是口头交接,甚至存在着院前与院内根本不进行任何信息沟通的情况。由于急救链的脱节,经常引起家属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的不满,有时还引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3讨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六种类型[4]。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采用独立型模式,主要承担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服务,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在沪举行的各类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同时还承担危重病人的转院或出院及一些特殊病人出院的非急救转送工作。主要功能定位于现场和转送途中的医疗急救,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并快速送达医院。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上海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从以下五大方面考虑:
3.1加强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和管理机制
在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强院前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和科学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夯实基础。一是加强对急救调度员的培训和管理,要着重培养调度员的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耐心接听患者和家属的呼救电话、快速记录信息的能力、对病情初步判断的能力、调度指挥能力,同时还包括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稳定调节家属和患者心理的能力[5]。二是加强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病情观念、以及服从和协同急救医师抢救病人的能力和素养。三是加强急救医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医师诊治能力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另外对急救医师应该设有明显的标示,让患者和家属一眼就能识别急救团队中谁是急救医师,这种视觉信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取得他们的配合。
3.2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的认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市民了解、支持和配合医疗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的医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二是是可以通过社会媒体,让他们多宣传一些院前急救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我们参与的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援和保障工作,以及院前急救取得的新进展;三是走进社区,宣传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社会知名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红十字会合作的方式提高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的知晓率;四是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增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同时弥补在院前急救中沟通不足引发的矛盾;五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医患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寻找医疗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信息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利用网络的效应改善医患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6]。
3.3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法律和制度规范下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制的建设: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急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规范患者和家属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投诉管理体系,使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迅速、妥善解决,减少医患关系恶化的机率[7];三是建立医患第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8]。
3.4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也容易引起院前与院内急救链的脱节[9]。因此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院前与院内的信息沟通,对于缓解和避免因急救链脱节引发的医患矛盾,以及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院前和院内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划各区域内院内急诊网络建设,规范转送目标医院,明确院前急救医师具有确定转送医院的权利;二是建立联接调度指挥中心与各定点接诊医院的信息系统,定点接诊医院实时向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接诊各种病人的信息;三是建立院前急救人员、调度指挥人员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的实时沟通机制,以及患者院前院内的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和院内急诊医师的交流和互换机制,促进急救医师和急诊医师对于急救全过程的了解,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
3.5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全民急救知识和医疗法规的普及,同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二增加院前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院前诊疗技术水平;三是统一院前急救模式,制定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11];四是实验和开展空中立体救护,培养空中立体救护队伍,缓解地面救护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压力;五是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解决叫车难,车到慢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技术、卫生体制、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医患关系各主要相关因素,仅从医方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13]。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患者、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各方都应尽好各自的责任,承担好各自的义务,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相互沟通,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客观认识,多一些建设意见,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龙,周绿林;CRM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2009(04):77-78
[2]梁建业,李永泽,韩彦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关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2):23-27
[3]陈懋:《医患关系困境及其改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4]郑惠娟;我国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0)
[5]舒敏,骆水发;院前急救调度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1)
[6]Pearl Jacobson; Empowering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effect of Internet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 2, no. 1 (2007)
[7]应维华,朱丽娜,任建萍,邹铃;杭州市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4)
[8]《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2010年2月23日
[9]周华,黄丕强,徐相瑞,赵珊;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
[10]王亚东,刘兰秋,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吴优,陶丽丽,梁万年;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
[11]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