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时间:2022-03-14 02: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作品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2篇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四个角度构建了欣赏教学在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欣赏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实施欣赏教学几个环节,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环节

感受是进行美术创作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表现活动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程序,美术课有利于两种认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美感潜能;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觉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觉、审美知觉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美术创造性语言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也要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学生对一些艺术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这些艺术品,总会有所感受和感觉,而学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师设置质疑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的鉴赏知识,使审美的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在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看和触,多渠道获得感知信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赏评环节

在这里,笔者把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改为赏评,其目的是欣赏课要有意识地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说的“评述”。尽管在创作课中的赏析环节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论;而在欣赏课中,细致的评论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当然,评论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经验水平来确定。同时,评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赏评中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应包括听、读、说等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画作,让大家欣赏、分析、议论:“作品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白石老人的画与真的一样,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生命和生机。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点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动人之处,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生命力的特征而删掉累赘的细节,把它的活力表现出来,这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又形神兼备”。就以虾来说吧,同学们都觉得像极了,虾体透明,似乎活泼地在水里游动、在跳跃,但是与真的虾相比较,可以看出,虾的头、颈、足等细部都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取舍,与真的虾不一样。白石老人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按着自己的审美规律,进行夸张取舍,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转变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并在共同合作中发展了教学。 转贴于

三、表现环节

本环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堂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分成两组:一组是用于赏评,另一组是用于表现。在赏评环节中通过欣赏第一组作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因为审美是美术实践活动的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教育。在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让学生在对第二组作品进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赏评,鼓励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活动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表现是一种应用,在应用中去复习、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表现又是一种开发,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写,还可以是表现性地搞点小创作,让学生对范画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写和作不必局限在课堂以内,而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主题,围绕主题去拓展阅读、拓展欣赏、创新构思、创新技法等。这实际上就是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四、总结环节

这里所说的总结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环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更在于让每个学生认真归纳、概括本课学会了一些什么。既要总结本堂课所欣赏的同类美术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又要总结所学习到的鉴赏知识,还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总结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应该说和写。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的艺术节目等。让学生课外去欣赏、看展览、去继续延伸学习。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更好实现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一、美术教师应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我们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1、提高自身的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也可以称为艺术鉴赏力。它主要指的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美术欣赏学科教育可充分发挥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想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得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因为我们的审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欣赏能力。

2、加深各种美术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我们老师开展教学的基础。美术老师首先应该通过多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以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其次,我们应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3、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多媒体渐渐走近了我们的日常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而计算机的运用则可变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的传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精选美术欣赏课的题材和内容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的题材和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精选题材和内容,并做好一些课前准备。在欣赏的题材与内容上,我们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1、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

古今中外的美术大师有很多,比如毕加索、达芬奇、米开朗琪、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等等。这些美术大师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他们的作品是很好的欣赏内容。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2、是范图的欣赏。

美术课本里有很多范图,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3、同学的优秀作品欣赏。

为了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我们要努力给他们创造成就感。平时,我们可以用学生的优秀习作当做欣赏的内容。这样不仅会让作品的作者产生成就感,也会激发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

4、乡土美术作品引入课堂。

乡土美术作品主要包括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也非常适合我们引进课堂。乡土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如在教学中,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乡土美术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

三、用比较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深入比较,就能从中得到全新的艺术体验,从而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让学生欣赏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画面布局后的齐白石作品《荷花蝌蚪图》,并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意境的作用;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齐白石的另外一幅作品《却教蜂蝶为花忙》,并作欣赏评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差异,有利于他们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四、尊重学生的看法

对于一幅美术作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在分析美术作品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美术是强调个性化原则的,它不像科学那样追求绝对性和一元性。对于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应尊重和提倡他们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差异。例如在分析雕塑《艰苦岁月》,有的学生会说这座雕塑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有的学生说是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的说法,表扬他们,并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启发、多引导、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五、借助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课程资源,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必然存在这样活那样的关系。美术欣赏也是如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

例如美术作品和诗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在中国美术作品鉴赏课上,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山水画作品。音乐与美术作品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山水画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听《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中职院校;对策

0 前言

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最有效科学的办法就是美术教育。而如今,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中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采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创造思维的束缚。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美术艺术潜能开发出来,提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的培养中,美术教育是重要的部分,只有重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出较高专业水准的学生。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1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中职院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认为美术教育是可以被忽略的学科,而常常为其他学科让路,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育不够关注,美术学科学生的评定原则也比较宽松,几乎都可以通过考试。这样的情况为中职美术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弊端。由于美术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不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创新思维能力没能得到好的培养。

很多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本身就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且的专业水平不高,对教学科研研究不够,不能做到很好地教学,所以亟须提高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比较陈旧,受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影响比较严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教学不够负责,在美术教学和科研上研究不够,在美术教学中原地踏步,没有新的美术教学方法,也不敢尝试新的美术教育培养教学方法,不能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当前,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还处于写实教学的模式,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能力、美术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散。学生创新的基础是想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作品。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充分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提高了创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2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2.1 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进行再次的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运用到作品中,对艺术作品作再次思考,在学生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新的艺术轮廓,把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和创造经验都调动起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传统的写实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拥有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是不一样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定制模式,在美术课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大胆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比如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出一个龙凤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龙凤是我们中国具有特色的传说故事,学生们都没有见过,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艺术的创造能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2.2 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创新的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艺术的个性化。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并使用的美术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美术教学在教师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新性。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自由的思维。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在艺术上的审美和不同的思维观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

2.3 完善美术教学中的评价体系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衡量美术教学的成效。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一样,我们要区别开来。在美术教育中,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取决于美术教育本身的特性和明显的感性特征。因此,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4 提高美术教师的创新意识

美术教师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美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创新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进行更好的引导。此外,美术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的时候,要把人文的特性和科学的特性体现出来。同时在中职院校中,有必要使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共同开发。

2.5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其次是对作品鉴赏和绘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在实践中的绘画模式和风格的探索要加以引导。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在研究学生美术艺术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职院校美术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中面临着挑战,只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才能适应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提高。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封永辉.艺术设计教学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J].新课程研究(中),2011(08).

第5篇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