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9:4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982年8月21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只身来到距老枝江县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十五里的独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门坎的小学报到,一位民办教师从家里提来两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间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对我说:“今天晚上,你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
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在一个地方过夜。我还清楚地记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猫头鹰不时发出“嗯——嗯”的叫声。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极度的失望。
学校有一位民办教师叫王朝旺,他家离校园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学后无事,我到王老师家帮忙干农活。晚上,他留我在他家吃饭。我们喝了一点小酒,借着酒兴,王老师对我说:“我家有很多古书你看不看?”说着领我看了他家珍藏的一批古籍。主要有《纲鉴易知录》《史学提要》。除此还有《诗经》《易经》《礼记》《孝经》《论语》《孟子》等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我非常兴奋,追问他古籍是哪里来的。王老师才向我介绍,他是清代著名清言小品《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的第六世孙,他的先祖王永彬、王宜山是前清著名文学家,隐逸教授。他现在住的地方原来叫桥西馆,宜山公在这里教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书,最有名的就是《围炉夜话》。
我一下子惊呆了,一个先前不被看好的破败小学,竟是这样一个地方。从那以后,农忙时我帮他家干活,他则借书给我看,使我有机会读到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我深深的爱上了那个地方,常常一个人攀上高高的独柱山上啸歌,一有时间就在山馆的故址旁走走,留下很多生命的痕迹。土屋一住就是四年,我几乎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在独柱山下过着与自然为契的隐读生活。早晚游山,夜里书读,四壁贴着自制的读书笔记,学王安石,出入观省。贴满,换一张,再换一张,就这样换了一屋又一屋。
1986年,我怀着不舍,离开了石门坎小学,但是在桥西山馆留下的厚重记忆,一刻也不曾忘记。在石门坎我立下了一个誓言:要用第一个十年,刻苦自学;用第二个十年研究教学;用第三个十年著书立说。更为难得的是由此引发了我长达30年的经典阅读。30年里,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下,平日以菜蔬裹腹,自得其乐。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十三经”翻检了一遍,阅读了大量史志、笔记。
二
1990年,我调入枝城中学,来到那里,我把学校图书室存有的一千多本教学类杂志搬回寝室,用两年时间仔细研读了一遍。从各地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中,寻找语文教改的最佳途径。还有一年,我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做学情实验,对学生进行全天候观察。
又经过七年的阅读、思考和教改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1997年我才开始动笔写作。当年有两篇小文章发表。到了1998年则全面爆发,这一年我一口气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大型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8篇论文或教例。此时,我进入教育科研的最佳境界。常年订阅《文艺理论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一批前沿学术研究期刊,长期关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领域,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中语界,有《阅读的奥秘》《语感的奥秘》《写作的奥秘》《人本教育论》《阅读互动论》《生态课程论》等60多篇论文或教例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其中8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篇收入索引。创立的互动性阅读被学界称为新时期阅读教学的五大创新模式之一。《中国石拱桥》课例入选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成平教授主编的《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入选秦训刚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教师读本》,《漫话清高》课例入选巢宗祺教授总编的全国语文教师成长读本《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很多论文和教例被学界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1998年4月17日,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率人教社张定远、顾振彪、王本华等一批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在省市教研员陪同下亲访了我的学校。当刘国正先生一行看到枝城中学870多名学生编撰的《四代家史》,整编的枝城地区传说故事和满屋的手抄报、形形的读书笔记时非常高兴,当即挥毫写下:“滔滔不息,必成江河。”
三
2000年我调入省级示范高中宜都市第一中学。这一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公开发表《语文教育人本论》,率先在国内提出语文人本教育的主张,2001年第1期《语文学习》又在青年教师名录栏目,以“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为题,面向全国作专栏介绍。此后,我致力于语文人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般是夜晚想点子,白天在教学中试验,周末写成文章。
为了构建人本教育的理论体系,我把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我的思考中,常年沉醉在思想的世界里,形成一个个人本教育的美好创意,把它们放到语文教学中去运用,经过检验修正以后上升为理论。对此,秦训刚先生曾说,在湖北语文教育园地里,有一个“目光炯炯,雄心勃勃,朝朝暮暮,愚不可及”的人,朝耕夜作,如痴如醉,十年不识肉香。
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我又用六年时间,从初中到高中做了一轮实践。
此时,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乃至教师和学生的一次小小失误,都成为语文教学宝贵的资源,我把它们用诗词文赋等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把现实的生活情境与诗词文本对照起来,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又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语文教育的天地变得异常广阔,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语文教学由此归于真实、平静、陶然、沉醉,趋近自然的境界。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着、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着);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如能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
【论文摘要】语文“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对教材的理解,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思考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是不能令人乐观。新课标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语文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1 “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1.1 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列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明了在本节课的自学中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语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
1.2 问题能让师生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 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 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解决措施。在课堂上学生的想与回答会让他们对知识记忆深远。
2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笔者认为包括三个方面:
2.1 提出问题,以凝激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弄明白问题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2.2 自学思凝,探索出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若经过多次尝试仍然有问题不能解决,再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
2.3 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科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在例题的解题中善于归纳总结,提升为技能,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内容补充一些练习,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信息,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3.1 确定问题,把握难度。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在钻研教材、教学大纲和了解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适合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适合于成绩拔尖的同学。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笔者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 两节课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
3.2 引导粗解,技巧辅助。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以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练习。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笔者讲授《蜀道难》时,在课堂上我提出在读全诗时眼前都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一见到这个问题就很迷惘,我就采取了形象化与具体化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及意象的含义,然后自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3 讲评提高,激发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笔者在教《雷雨》时,第三课时讨论主人公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我设计是通过分析人物对话,让学生分析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会说“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我就顺势问学生,大家思考:这里用了“我们”,三十年的生活,在鲁,周的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人脑中最可能浮现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学生出现了一下的沉默,我又马上提示说,看来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呵。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人说: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所以室内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侍萍。有学生说:周朴园的衬衣破了,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 他用了“绣”,我马上表扬了他读书的认真。我发现学生们面带微笑地想象着温暖的生活画面,我问,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立刻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 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这一认识自然得到体会,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复杂时便水到渠成了。
3.4 练习巩固,加强记忆。教师讲评后,如何保持学生现有的思维结构与知识水平,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可围绕学生在“三基”中的薄弱环节去编拟。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还需继续补救矫正和回授,以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完《病梅馆记》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我是设计问题化练习:铁怕绣,冰怕火,那么梅花最怕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很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梅花怕害虫,有的说梅花怕农药,有的说梅花怕天热。而我适时地公布了我的答案:梅花最怕文人学士。文人学士怎么会这么可怕,通过再分析课文就可知了。这样一来,分析过的内容让他们更加理解与记忆了。
4 “问题法教学”的反思
对教师的反思:首先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在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因人 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
对学生的反思:学生要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同时要大胆的配合教师开展问题法教学,要勇于去讨论去吸收,并能参与到课堂的氛围中。而且要求学生培养从敢问到会问的意识,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即不解之疑),可以自己去解决。当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应持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态度。
对问题的反思:
4.1 问题的可接受性。 “问题”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出发,在所有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分层设计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自己所在层次的问题。
4.2 问题的条件性。指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时间与机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种解决问题的条件。
4.3 问题的发展性。只有在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成“高效度”的教学发展。“问题法”教学思想是改变和缩小一个班内的差异,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正常发展。
4.4 问题的反馈性。从教学内容引出,精心设计,事先准备的导学性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提出和反映的有较强“疑”色彩的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两次、三次甚至多次的反复,每次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炼和升华。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总之,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构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定位;建设阶段;特色;成绩;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28-04
2006年,我市开始筹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2007年第一批名师工作室开始挂牌运行,至今已经有36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和69个地区名师工作室。10年来,我市在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11年承担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发展研究”。如何切实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一、名师工作室的定位
名师工作室建立以前,我市有一批名师,但分散在各地各校,他们在局部范围内能发挥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名师未能形成合力并在全市范围内发挥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名师的辐射力往往依赖名师个体的自觉程度,缺乏行政推动,使得部分名师没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另外,各地名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研究方向分散或重复,也影响了名师个人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形式促进名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推动我市名师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应如何定位?它和教研、师资培训等部门有什么区别?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名师工作室应该是行政推动下的非行政性组织机构,是全市中小学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有共同志向、共同研究愿望和共同研究方向的合作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应该成为全市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名师工作室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示范辐射、教育教W资源建设。
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和教研、师资、师培部门的职责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教研部门主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业务指导和教科研服务工作;师资部门主要立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制订和政策落实,统筹管理师资建设工作;师培部门主要立足于各类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名师工作室也要承担教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但首要任务是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其教科研主要立足于本工作室成员承担的课题或项目研究,其培训主要是针对本工作室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专题培训。名师工作室应通过名师引领下的教科研和培训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成长,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也应该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态的提升。名师工作室还应该通过课题研究,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新的构想和思路,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试运行阶段。2007年我市建立了首批名师工作室4个:市名师工作总室、中学语文工作室、中学数学工作室、中学外语工作室。工作室领衔教师均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局主要领导与工作室领衔教师签订了《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为工作室颁发了铜牌,拨发了活动经费。至2009年,首批名师工作室运行质态良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第二是学科名师工作室推进阶段。在首批名师工作室运行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我市又建立了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涵盖中小学的主要学科。2013年建立了第三批学科名师工作室,2016年建立了第四批学科名师工作室。至此,我市建立的学科名师工作室达到36个。工作室在骨干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示范辐射、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态的提升。
第三是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阶段。在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上,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名师资源情况,建立本地区名师工作室。各县(市、区)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已经建立了地区名师工作室69个。这些工作室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特色
我市名师工作室建设既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健全组织网络。我市建立了由名师工作总室、学科名师工作室、地区名师工作室组成的组织网络。名师工作总室作为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培养、科研引领、业务指导、工作协调、绩效考核等工作和地区名师工作室的业务指导工作。学科和地区名师工作室负责本学科、本地区的名师培养、课题研究、示范辐射、资源建设、成员考核等具体工作。名师工作总室、市级学科名师工作室受市教育局领导,地区名师工作室受县(市、区)教育局领导。这样的组织网络条块清楚,有利于对名师工作室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2.优化内部结构。我市学科名师工作室由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工作教师组成。领衔教师1名,由在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的正高级教师或省特级教师担任,需经过相关专家组认可;指导教师一般5―7名,由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担任,需经过领衔教师认可;工作教师20多名,由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等组成,需经过指导教师推荐并经领衔教师认可。工作室设工作主管、网络主管各1名。地区名师工作室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市学科名师工作室形式组建。市名师工作总室设专职领衔教师1名,成员由各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代表组成,并配有少数工作人员。
3.倡导组团发展。我市名师工作室不单纯以名师个人命名,更多的以学段、学科命名,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职教专业课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等等。一些名师较多的学科则建立几个工作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名师力量,形成名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我市名师工作室团队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数量精干,主要是领衔教师和指导教师。第二个层次是紧密层,人数较多,主要是工作教师。这两个层次构成了各学科工作室的基本队伍。第三个层次是松散层,主要是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他们参加工作室组织的活动,但不是工作室的工作教师。设立三个层次的队伍旨在组团发展,充分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和示范辐射效应,多层次地培养各级名师。
4.三级管理与考核。为了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与考核体系。市教育局负责对名师工作总室进行管理与考核,名师工作总室负责对各学科工作室进行管理与考核,各学科工作室领衔教师负责对本工作室成员进行管理与考核。对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主要从骨干教师培养、n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研讨、示范辐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展开,制订相关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进行考核。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影响力检测等方式,每年进行一次过程性考核,工作周期结束进行终结性考核。我们还实行了过程性考核淘汰制,考核不合格则更换领衔教师或摘牌停止运行。对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其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5.独立活动与团体活动。我市名师工作室一般各自独立开展活动,如中学化学工作室举办海内外化学教师交流论坛,小学数学一室举办智慧数学论坛等等。同一学科名师工作室可以联合组织一些较大型的活动,如中学语文一室、二室联合举办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论坛和“顾黄初杯”语文教学竞赛等等。市名师工作总室根据需要,组织一些覆盖面广的团体活动,如组织“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汇报活动、覆盖多学段多学科的“送培送课到农村中小学”活动等等。独立活动和团体活动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各工作室的积极性,也可以尽可能地放大名师工作室的群体优势,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绩
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制订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是将培养任务分解给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负责2―3名培养对象,加强指导;二是邀请专家作讲座,更新培养对象的教育理念;三是组织高层次培训,工作总室协助师资处举办了“领雁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特级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每年举办“扬州教育讲坛”20多场,各学科工作室还根据本学科的需求,组织高端讲座或论坛;四是组织读书学习活动,工作总室通过网络介绍教育专著,各工作室组织读书交流,引领培养对象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五是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培养对象自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六是组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教学研讨活动;七是组织工作室教师赴上海、苏州、常州等地与当地名师工作室进行交流研讨;八是为工作室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工作总室配合师资处组织了“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运河杯”论文评选、扬州市特级教师评选等活动,为培养对象的成长提供了较多的平台。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我市在中青年骨干师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近5年,就有8人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被评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57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批名师中的大部分是我市各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各工作室结合本工作室具体情况,深入开展了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由名师工作室成员主持或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省教研课题240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智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观照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协同性的调查和研究”“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基于学科统整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等等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我省首届和第二届基础教育类的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市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28项。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中,有3项课题被评为省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市还建立了省高中课程基地17个,初中课程项目15个。工作室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工作室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2400多篇论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600多篇,10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中学化学工作室领衔教师参加了国家课程的开发和评估工作,工作室许多教师还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修订工作及部分学科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制订、修订工作。
各工作室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一是与大型学术性活动结合,在活动中展示工作室教师的成果。我市学科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全国母语教育论坛”“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数学是什么’专题研讨”“重读叶圣陶,语文教学高端论坛”“海内外化学教育论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开设了示范课、研究课,通过教学评议、专题报告或专题发言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学习的成果。二是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各学科工作室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两次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研究课、示范课、教学沙龙、教学论坛等形式,发挥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工作室教师拍摄了省“教学新时空”示范课100多节,“新课改示范课”480多节、电视课堂300多场,通过网络、电视转播等形式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四是组织专题培训和讲座。工作室先后组织了“扬州教育讲坛”培训活动,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和各类专题培训活动。五是开展“送课送培到农村学校”的活动。名师工作总室每年组织省、市特级教师送课送培活动120多人次,通过示范课、教学评议、教学论坛、微讲座等形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此外,工作室还承担了“为中国而教”支援西部地区教育的任务,赴新疆、进行对口支教。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功能,对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名师工作总室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设有总室成员介绍、特级教师介绍、教育专著简介、研修资源、工作新闻、课题研究、各学科工作室网页等栏目。工作室网站为我市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室的信息,使用工作室的资源。除了工作室网站外,我们还利用扬州教育网“名师大讲堂”“名师在线”“同步课程”栏目,将大量资源提供给一线教师,如“名师在线”内就设有“特级教师在线”“新课改示范课”“中高考辅导”三个子栏目,资源丰富,点击率达数万人次,“同步课程”“名师大讲堂”点击率均达百万人次。
五、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反思
我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但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我市学科工作室还没有能够做到全覆盖:从学段方面看,初中学段和职业教育工作室建设较为薄弱;从学科方面看,技术学科、艺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职教文化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室尚未建立;二是学科工作室较多在市区范围内;三是对地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管理相对薄弱;四是各工作室工作开展不均衡,少数工作室的主动性欠缺;五是随着工作室的进一步增多,总室的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六是如何处理好市级工作室和地区工作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针对这些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们作了一定的思考。下一阶段将充分挖掘潜力,加强薄弱学段、薄弱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新建名师工作室充分考虑地域平衡;吸收地区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进入总室,以加强对地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协调好学科名师工作室与地区名师工作室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激励手段,调动领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反思与改进,我市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Regional Promotion of Famous Teacher Working Office Construction
KUANG Cheng-lan & WANG Li-geng & HUANG Zheng-yao
(Yangzhou Bureau of Education, Yangzhou 225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