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上语文总结

七上语文总结

时间:2022-09-05 04:59:31

七上语文总结

第1篇

知识是被厘清的信息,对于人类,惟有知识最接近真相,最好的知识就是离真相最近的知识,从信息到知识,是一条中国人至今无法走上的道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2《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3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2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提高

引 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语文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由基础性学习转向语言、情感思维性训练,由浅层次阅读转向深层次理解,这使得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出现阅读学习方面不适应,学业大幅下滑状况。因此,在七年级期间做好语文学科的阅读学习工作,对于学生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及思维习惯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当前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偏重于在理解词句、辨析词语、文章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等方面的学习。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在笔者实习的七年级的班级中,真正能理解文章内容、主旨、语言难点、文学常识、表达方式、文言文字词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生很少,这部分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全班的5%。

二、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

笔者经过课堂实践发现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低,试卷失分多。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2.1做好小升初的语文阅读衔接工作

小学语文阅读要与初中语文阅读相衔接,必须兼顾多个环节,例如了解学情、设置主题、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等。在整个衔接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设计是对衔接课程的实践及检验。教师可运用“三位一体”课程架构研究策略、侧重点衔接策略、点面结合衔接策略、可操作性衔接策略、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衔接策略,在衔接策略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学习阅读”单元的衔接课程,

“学习阅读”单元为小升初衔接第一单元。读书,是人类精神世界赖以生存的一种要素。不同的学生,读书的心态不同,读书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笔者以自己实习的班级的为研究对象,深入学生群体。经过长期的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小升初学员的阅读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种:跃读―跳跃性的读书方式。并非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相反,最开始,对具有畏难情绪或阅读能力有障碍的学生,读书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具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在家长及老师的压力之下,可能会极不情愿拿起书本,走马观花地翻翻,然后便将其搁置一旁。因为要读懂有意义的文字,需要眼睛和大脑一起运转,他们懒得动眼,更懒得动脑。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学科学习上不愿意吃苦,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而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来说,读书则更是一桩苦差使。他们发现一个一个的字在他们面前跳跃,好不容易认清了所有的字,却发现这句话就是无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联成有意义的文字。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在沮丧、失望、无奈之余,比正常孩子承受了更多的挫败感,更不愿意读书。

第二种:乐读―自娱自乐式的读书方式。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一部分孩子如很多成年人喜欢唱卡拉ok、爬山、旅游一样,开始喜欢读书。他们喜欢读漫画、笑话、童话、侦探、历险、青春类书籍。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能使孩子身心放松,让他们将读书时间变为快乐轻松的休闲娱乐时间。

第三种:悦读―陶冶性灵的读书方式。一部分孩子开始从单纯的乐读中脱颖而出,他们喜爱唐诗宋词,喜爱古典文学,喜爱一切优美的文字,这些优美的文字令他们创设出意境,品位出情感,打造出唯美的精神世界。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散发出淡淡的书卷气。

第四种:阅读―理解式的读书方式。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孩子开始不满足于优美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之芽开始萌发,开始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的思想。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孩子的思想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这里我们所说的阅读,主要是指理解式的读书方式。小升初学员在理解式阅读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因此设置了“学习阅读”单元,就是首先使学生了解到初中对阅读的要求是比较专业和严谨的,使他们能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衔接的目的。

2.2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2]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以上这些名言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寻觅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同时,教师要起到榜样的力量,自身也要率先垂范地去阅读名著,给学生形成一种老师有知识,有学问是时刻在读书而形成的。教者也要给学生经常讲述一些,关于自己怎么样去读书的感人事迹,更要深谈,特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还要讲述一些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最能读书,最后非常有造就的事例。通过这些,必定会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他们语文阅读的兴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三、结语

总之,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七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方法是多样的。根据教学日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各种阅读类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艳香.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21).

第3篇

关键词: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 3S中心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旨在训练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英语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与学习者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相关性,更注重学习者个性化展示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强调英语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高职英语教材建设已进入相对成熟期,内容上体现了社会需求,编排的多样性体裁又能以主题为中心,学生活动的编排较多,各高职院校也普遍有多媒体教室供师生使用,这说明高职教学硬件环境已基本具备,关键是怎样科学、合理、具体地组织英语教学。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教师仍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不重技能培养;重“教”不重“学”。教师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稍有一点精力就去进行学历提高,无法分身搞教学试验;学生对知识进行填鸭式被动吸收;教和学均无乐趣可言。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通过试验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轻松教,学生自主学,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内容

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是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研究依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以3S中心教学模式为指导,以找到高效、切实可行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解决教师业务功底不足,增加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通过进行教学试验总结而来的一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是把每个教学流程分为七个阶段进行,成果展示是其最大特点。它教学内容安排突出主题,即:每个教学流程只围绕一个主题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听说、阅读、写作。它的教学手段强调任务教学法贯穿每个教学流程始终,多媒体教学法辅助完成,不同课堂其它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即:听说课配合使用交际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阅读课配合使用整体阅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写作课配合使用模板套写法等。教学活动安排保证三、七比率,即:教师讲解占教学时间的30%,学生活动占70%,学生活动强调小组学习,注重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在体验学习成功中获得知识,得到满足。其核心表现形式为教学流程图示。

1.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听说课教学流程图示:

摸底――短片片断观后交流

听力片段听后交流

师生话语交流

导入――教师对第一部分进行总结,引入新话题,告知本课重点。

实践活动――完成课本听说练习。

主题总结――本主题表达时常用句型及谈话者角色意识。

小组实践运用――围绕主题设置场景,分组练习运用。

成果展示――小组表演或代表汇报。

总结布置作业――口语练习为主,角色表演、演讲等。

2.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阅读课教学流程图示:

导入引发兴趣――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参与。

整体快速阅读――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版块,理解文章主旨。

精讲细读――词汇、语法、难句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重点放在容易引起歧异、妨碍整篇文章理解的内容上。

练习反馈――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句法练习。

小组延伸讨论――围绕主题设定题目,小组讨论。

成果展示――代表汇报。

总结布置作业――以同类主题短文阅读为主。

3.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写作课教学流程图示。

提问摸底――以例文对文体、内容进行提问。

精讲篇章结构与实用句式――就例文精讲,给出主干部分摸版――以例文为例,给出常用句式摸版。

练习篇章结构――⑴给文章排序练习;⑵补写所缺部分。

练习实用句式――⑴改错; ⑵造句; ⑶扩句;⑷翻译。

小组写作练习――⑴给出要求; ⑵小组讨论。

成果展示――小组汇报与互评。

总结布置作业――⑴教师点睛;⑵布置个人写作内容。

4.各教学流程图示使用时应注意问题:⑴本教学流程图示使用时教学时间和活动的安排比例为:教师:学生=

3∶7。⑵本教学流程图示使用时班级人数最好为40人以内,小组数不超过5个。前两周是合作适应周,第三周小组成员固定。每学期调换一次。⑶本教学流程图示使用时要有多媒体教室使用。⑷本教学流程图示使用时教学时间为90分钟。

三、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是3S中心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三类课堂中具体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三个流程图示以社会需要为教学目的,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是高职英语教学过程的具体量化分割过程。

2.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高职英语三类课堂中得到实际应用。流程图示中教师与学生教学时间和活动3∶7的比例很好地诠释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之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潜能,帮助他们自觉构建知识;流程图示中的小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另一个核心的体现:强调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们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构建知识。

3.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有很大帮助。

4.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学习任务贯穿始终,使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使用。

5.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中成果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从而在自我满足中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能吸引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四、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应用价值

1.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流程图示可以说是为高职英语教师研究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模版,为功底不足的老教师,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铺平教学之路。

2.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流程图示使教师在备课中不必花时间构思教学步骤与活动,只关注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有效解决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问题。

3.七段式成果展示型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图示简单、易操作,具有很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五、结语

高职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总体指导原则决定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有别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高职教师迅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乐于学习,最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师生双赢。

[注:此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 0603018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第4篇

1.会认“棉花”“生病”等12个词语,会写生字“别”。

2.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读好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4.初步体会“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的表达效果,并进行拓展。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读好对话。

2.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3.学习并积累ABAB式词语。

4.了解不同益虫益鸟的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准备:

1. 制作PPT课件。

2. 制作角色头饰。

3. 第一课时复习。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情境导入课文。

2. 书写课题,强调“花”字的笔顺和“姑娘”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

1.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3. 师生评议。

4. 重点强调多音字和后鼻音。

三、回顾上节课课文内容

1. 回顾了解棉花姑娘的状况。

2. 体会棉花姑娘迫切的心情。

3.分角色读燕子、啄木鸟、青蛙与棉花姑娘的对话。

4.总结三位小医生的不同能力。

5.读好对话的语气,师生评议。

6.学写生字“别”,注意笔顺、占格、间架结构,笔画的穿插。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握笔姿势。

7.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 学习七星瓢虫与棉花姑娘的对话,体会“惊奇”。

2. 学习棉花姑娘说的语气,读好问句,指名学生读。评议。

3. 学习七星瓢虫所说的话,感受它的心理,体会感情。

4. 认识七星瓢虫,观察图画,介绍七星瓢虫的相关知识。

5. 课文内容小结。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 读课文,说说棉花姑娘现在的样子。

2. 体会ABAB式词语的表达效果,拓展ABAB式词语,学生举手说一说类似的词语。

3. 体会棉花姑娘的喜悦和感激。

4. 练习说话:棉花姑娘会笑着对七星瓢虫说什么。

5. 师小结。

六、分角色读课文

1.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画出不同角色的对话,自由练习读。

2. 选择角色,分发佩戴头饰。

3. 分角色表演读。

4. 总结不同益虫益鸟的不同作用。

八、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益虫益鸟呢?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19. 棉花姑娘

 

七星瓢虫

生病了——————笑了

第5篇

摘要

在中国,电影美学的追求不只是理论上自主自发的状态,而且总是根据政治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取舍。由于中国电影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得中国的电影评论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美学和理论的范畴,而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在每一个时代,它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1949年新的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工具,对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家来说,是抒发胸臆的生命渠道;对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是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因此,1949—1966十七年间的中国电影批评作为新电影文化的舆论支持,在体现艺术自觉意识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十七年影评形成与演进的分析,力图再现作为社会文化形象记录之一的电影批评所体现的历史风貌。

本文共分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言部分是对十七年电影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定位,重在阐明十七年影评在这一时期电影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时代、社会和政治因素是如何纠葛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意义与大致思路:以服务于“工农兵电影”电影形态的十七年批评的具体历史为线索,详尽地分析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对支撑“工农兵电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政策进行讨论,并提出有关十七年影评和现代性的问题。

第一章“十七年电影批评的历史渊源”是对十七年影评的历史背景的说明,旨在通过对建国前文艺界/电影界、解放区/国统区文艺和电影思想与实践的考察,发掘十七年影评的思想渊源与理论依据。本章又分两节:第一节“左翼电影批评”以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文化为关照对象,重点揭示了左翼影评人的理论背景与批评作风,以及这些历史线索在十七年影评中的反映。第二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出”则以与国统区相对应的解放区为地域分界,介绍了作为十七年影评宏观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直接指导方针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是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指导文艺实践的党的政策的,并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地域的拓展而对创作批评者施加影响的。

第二章“‘工农兵电影’的建构”目的是理清十七年影评形成演进的过程,并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是如何贯彻到电影领域的。第一节“《武训传》:反人民的叙述”通过对建国初期对《武训传》等几部影片的批判的分析,指出了马列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对文艺非政治化的排斥,论证了十七年影评与政治联姻的必然性;第二节“《电影的锣鼓》:什么是工农兵电影”则以“百花齐放”到反“右”运动之间电影界、文艺界的几次政治运动和文艺批判为具体事例,阐明了国家权威话语是如何一步步地把电影批评的权仗掌握到自己手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旧”文化而被改造的知识分子的苦恼;第三节“‘工农兵电影’的最终确立”则以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与电影批判为主线,说明这一阶段有关具体文艺或电影问题的争鸣已经成为政治声浪裹胁下的附属,电影批评逐渐陷入失语的状态,从政治批评到政治批判的演变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章“电影批评的体制化”包括两节。第一节“电影生产制度的国营化”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电影生产制度、管理制度以及观众心理等方面的变迁,阐述了国家政权力图建立一种全新政治想象的电影文化,而十七年影评将是这种电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它形成的现实动机。第二节“影评人的体制化”则揭示了影评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已经不同于左翼电影运动时期,而更多地以国家意识形态电影化的诠释人的面貌出现。在批评话语逐渐趋向体制的同时,又因批评者自身对理论的有限探讨而使这种叙述陷入两难境地。

第四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确立”是本文的核心,集中探讨了作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如何介入十七年电影批评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一些修正也带到了电影批评之中。本章第一节“十七年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流变概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改造过程中几个重要转折点,说明了这一理论在政治风浪的推动下,日益被置换为中国语境下带有更多文艺思想色彩的现实主义主张。此种转变也带给电影批评相应的变化,之后的三节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分别以“艺术真实,还是生活真实”、“题材决定论”、“英雄典型论”为题的二、三、四节,通过选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范畴,从不同角度审视了这一理论的内部困境;并结合具体的电影批评文本,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给十七年影评带来的利弊。超级秘书网

第五章“‘十七年电影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该部分揭示了十七年影评演进的实质即外来理论的本土化和文学理论的电影化,并结合导言指出电影批评策略的转换根源在于缓解中国现代性的焦虑。然而在社会历史条件剧烈变迁的年代,它总是难以安守自己建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断伴随着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做出种种调适。

结语部分试图总结十七年影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十七年影评最终走向了政治批判这一遗憾的道路,这种转变既是对历史和自身努力背弃的结果,也有理论异化的因素。换言之,单一政治本位的批评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惟我独尊,导致了电影文化内在制约机制的萎缩,因此创作方法和批评标准的多元化是不可或缺的。在此种意义上,对十七年影评的考察也可以帮助我们就当今的文艺创作与批评进行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批评工农兵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代性

第6篇

每当到期中、期末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成绩。这次也不例外,期中考试考完后,我一直沉浸在紧张中,直到老师把考卷发下来的那一刻。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一

我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非常不理想,语文只考七十八分,数学只考六十七分,但是这些都是我的错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这为什么都是我的错吧!

先说语文吧:“都是错在填空了”。我妈妈星期六在家帮我复习了要背的、要听写、要默写的全都帮我复习了而我还说:“我都会,我都会”。听写的时候我老是听了一会儿又到电脑边上玩一下,还说妈妈报错了老是不听背书时老是一下子起高音,一下子低音妈妈要我从新背老是埋怨说:“连着样都要从新背,真倒霉。”就这样在复习的时候老是不认真才考七十八分的。

说完语文在说数学怎么考这么差吧:“大家说考试中最容易的是数学怎么可能只考六十七分呢”?我说的是实话我真的只考六十七分应为爸爸在给我复习时我爸爸说:“这道题目是错误的”。我偏说:“是真确的”。我老是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我才考六十七分的。

我知道了想要考试好就应认真听取别人的好的意见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成绩提高很多很多。

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二

每当到期中、期末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成绩。这次也不例外,期中考试考完后,我一直沉浸在紧张中,直到老师把考卷发下来的那一刻。

前几天老师公布了成绩,我语文90.5,数学98,在我们班占第2名。对别人来说很不错,但对我和父母、老师来说却不算什么,因为我在小时候父母为了我的学习更好,他们买这个买那个,花了很多钱,唯一就是为了让我更好;而因为这样,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因此老师对我的期望也很高。但这两门都令我感到最可惜,我的语文本来是不错的了,但作文给我扯了后腿,只得了23.5分,我们班里有的学生都得了24分、24.5分、25分。数学是我的强项,本来我可以得100分,但我很马虎,本来是要算用去的,我却求成了剩下的,扣了2分。真是应证了一句俗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唉!虽然我还是名列前矛,可我是闷闷不乐的,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

我还记得上学期成绩报告单上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你的粗心成了你的心病,改正过来,你会变得更完美。”也有老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胜利者不属于跑的最快的人,有可能属于最耐跑的人。”老师的话使我受益匪浅。

总之,我决定在期末考试之前一定要改正粗心的坏毛病,考得更加出色,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三

当我们拿到期中考试的审判结果,就看见一些学生的情绪原本是乌云密布,现在已经光辉灿烂,还有一些同学的思绪像下起了雨,雨水从脸缓缓流下,而我却像那个不幸的孩子,被“黑暗”的世界笼罩着。在回家的路上“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让人感到一阵凉意,仿佛世界都在责怪我考试没考好,我因此而伤心。

这次考试没有达到我所期盼的那样好,英语才考62!语文才考50!英语说实话很多听力题都是乱蒙的,这次只是侥幸,可能是这几个月很少写听力题了,一时听不懂什么意思,加上有原来的两遍改成一遍,一时有点不适应,刚想听的时候,结果就结束了,扣分题大多是完形填空和阅读扣了七八分呢!我虽然买了练习题,但是由于作业多加上复习其他科没有时间做,真的很遗憾,要是多做些,没准能上90,但是我有点担心我的口语,因为考试不是真正的目的,学好英语跟人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语文我考的跟上回一样,语文名次却不一样,大概由原来是第一变成第三,但是我也找到我所要打败的对手,只有对手才能激励我不断进步。

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考试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如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种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不能失去人生的三盏灯塔:自信、勇敢和坚毅

如果你只停留在一个点,不前进,你永远不会成功,还不如从现在,从这刻起,加把力,把希望和快乐寄托在期末考试上。

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四

在这个星期四星期五我们迎来了初中生涯以来第一次期中考试。这次考试过后,可真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

例如我啦,明明知道这次考试挺重要的,但是一如既往的懒惰性,促使我这次并没有怎么复习,所以出来的成绩就。但当我知道我的语文成绩时,竟然还有些喜出望外,因为我觉得我的语文这次没有考好,应该上不了90分了,但竟然勉强上了90分。考完试和我的`同学说这次的语文考的不好,她们都拿我打趣说:“啧啧啧,恐怕你这语文课代表是保不住了,唉~”其实这次语文考试有很多内容都是书上的,但是谁让我这么懒,没有复习呢,这次的成绩也算是对我的一个小小的惩罚吧。以后的我一定不会再这样懒惰了,这次的成绩会一直鞭策我,使我继续努力。唉,俗话说得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稍有松懈,成绩便一落千丈了。成绩想变差很容易,但若想变好却要不断的努力,不能半途而废,现在的痛苦也是为将来的幸福做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做基础,将来又哪有幸福可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呐。

从现在开始加油,熬过这六年(哈哈),每次的考试都要用心去对待,相信自己可以的

考试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报告五

期中考试如期而至,又瞬间而过,好也罢,坏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再迎将来!

期中考试不仅让我们查找自己的不足的机会,还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水平。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考试就像捕鱼,每一次考试你都会发现鱼网上的漏洞,经过一次次的修补,一次次的捕捞,在下一次的考试的时候,你的知识与能力编成的鱼网一定是牢不可破的。这次半期考试,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经受了失败,痛苦和成功的洗礼,得到了磨练,反省和升华自我的机会,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第7篇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代文学思想;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102-10

何宗美(1963—),男,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文学;刘敬(1981—),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其三,剑走偏锋,撰述重点转移到文学批评之外,回避有关作者复古创作与主张的信息。例如,顾?诗文集提要对其多部诗文集的创作时间详细记述,论及复古派身份仅“羽翼李梦阳”和“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12)两句;《郑少谷集》提要除了引用王世懋“诗虽多摹杜,犹是边、徐、薛、王之亚”(13)之论外,也未多加阐述;《对山集》提要重点记述康、李恩怨及康海诗文的删削过程,略及其文曰“逸气往来,?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14)。事实上,三者对七子派均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创作亦可圈可点。四库馆臣模糊的评述造成这些成员理论、创作等大量信息的疏漏,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下,他们的地位、作用及影响自然被淡化。

次曰“侧击法”。四库馆臣撰写提要时,往往利用非七子派作品提要,从另一视角间接评述七子派,旁敲侧击,刻意塑造和夸大七子派在明代文学中的消极形象,这可称之为“侧击法”。

四库馆臣通过三十余条非七子派作品提要(15),对七子派给予进一步定位。这一部分是《总目》评述七子派及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其中,或上溯到明代文学史的源头,着意于复古倾向接近的作家作品,例如,《大全集》提要对高启与七子派的对比:“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16)或立足于同代作家的视野,突出文学主张的差异,如称杨慎之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又称其文“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17)。更多的是将七子派及其引领的复古思潮作为批评背景,例如,以“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为背景,盛赞陆深“独以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18),又称李舜臣“于时北地、信阳之学盛行于世,方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19),而称赞孙继皋诗文“雍容恬雅”也同时强调:“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焰方新。或棘句钩章,或矜奇吊诡,操觚者出此入彼,大抵随波而靡。”(20)几乎已视复古浪潮为文学发展的逆流。

正是通过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对比,辅以背景式的渲染,四库馆臣对七子派及复古浪潮的负面评价,强化并辐射到整个明代文学史。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由此,七子派“钩棘涂饰”的恶评几成定论。

从微观批评到宏观架构,《总目》实现了对七子派的多角度定位。在其批评视野下,七子派成员的合理性主张和多元化风格被淡化,整个流派的负面形象被放大,以致在“复古”、“模拟”与“七子派”间形成一种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依托官方学术力量被固定下来,无形中构成强大的思想约束和话语权力。同时,大量的七子派作品不被《四库全书》收入,也不被《总目》著录,这无疑是四库馆臣对明代七子派和文学复古运动设置的一种接受障碍。这些约束与障碍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似等同于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风潮;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思想,似等同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结果,似乎就是剽窃模拟成风、门户纷竞无休的乱象。尽管这种认识在明代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渐被澄清,但其在文学史、学术史及一般常识层面仍然影响深固。究其由,则因我们对《总目》及其观念体系尚未作过彻底的清理。

二、梳理:《总目》复古问题的全景考察

既然《总目》对七子派的定位存在偏差,一些问题就值得继续追问——复古的潮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复古问题在整个明代诗文发展史上呈现何种风貌?《总目》对七子派的评述,是否意味着四库馆臣有反复古的审美倾向?要解答这些疑问,需要对明人别集提要进行整体观照,聚焦《总目》的批评视野及其思想动机。

(一)标举背后

《总目》对明代文学并非完全否定,甚至有的方面还给予了极高的褒扬,例如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四库全书》收入洪武一朝的作家作品超过四库明人别集总量的1/4,在这些作品提要中,其诗文以“古法”、“古格”而见称许者颇多,包括像宋濂和高启这样的诗文大家。四库馆臣以为“孝孺殉节后,文禁甚严”(21),成祖的政治高压结束了明代国初诗文“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22)的创作局面,正统至正德“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23)。因此,明前期诗文获得称誉最多、著录数量最大的是洪武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在四库馆臣描述的明代文学演进脉络中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处于它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四库馆臣心目中基本上是受到肯定的,甚至得到某种程度的标举。

这不仅势必造成对明代文学史是倒退的文学史还是发展的文学史,即标举明初还是肯定晚明的根本分歧,而且势必造成四库馆臣文学复古的双重标准而使其看法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我们发现,尽管《总目》对七子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实践持反对态度,却又对明初作家存“古法”、合“古调”、备“古格”的创作现象大加赞赏。如称孙?“卓然有古格”(24),称赵?谦“意度波澜颇存古法”(25),称钱宰“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26)。又如,高启之诗以“振元末纤?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7);宋濂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为“开国文臣之首”(28)。相反,对于未能彻底具备复古格调的诗文,四库馆臣颇有微词,如对孙作“虽颇拔俗而未能造古”(29)表示遗憾。

四库馆臣对明初诗文复古的态度,与其对七子派截然不同,并刻意加以对比。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30),则谓:“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31)朱彝尊批评胡奎之诗“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四库馆臣则称“视后来之捃拾摹拟者,固有间矣”(32)。甚至在承认王?之诗“斤斤唐人之调”、“诚有拟议而不能变化者”之同时,四库馆臣又持以“不以王、李流弊预绳明初人”(33)的观念。而这种“若古人集中所已有”、“斤斤唐人之调”的明初诗文,与“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34)的七子派作品,不同在何处,何以区别对待,四库馆臣则语焉不详。

明代文学的复古流脉应当上溯至明初,明初诗人创作及理论方面的实绩,对中期七子派的复古运动有莫大的启发。复古运动的领袖何景明、李梦阳参与过袁凯作品集的删定与刊刻,其中何景明作序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可见,七子派的目光曾经有目的地投向明初。四库馆臣虽也关注明初的文学复古,如林鸿等人“论诗惟主唐音”(35),袁凯“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36),但在《总目》中扬此抑彼的评价,事实上遮蔽了二者间的联系。

(二)缄默背后

作为清朝官学性质的《四库全书》及《总目》,其体系并不完备,更谈不上完美。以明代文学为例,代表晚明文学成就的公安三袁、钟惺、谭元春以及复社诸子的作品皆被《四库全书》拒收,有的甚至在存目中也未著录。这样,一部完整的明代文学史实际上被四库馆臣无情腰斩,而对晚明文学来说它在《四库全书》的体系中也就基本上“缺席”和“失语”了。明代文学被腰斩的结果,也不利于完整地认识文学复古运动。学界通常所说的“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37),因清王朝对复社倡导的士人运动及反清复明活动讳莫如深而未能进入《四库全书》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演变史来看,当七子派在文坛沉寂一段时期后,复社领袖再度标举前后七子的文学旗帜。“在文学上,复社既没有在四派之外自辟蹊径,也没有倾向于唐宋、公安、竟陵中的任何一派,而是态度鲜明的表示要取法七子,不遗余力地捍卫复古派在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38),而复社对明代文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成为明清之际文学史演进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博览群书、淹贯经史的《四库全书》编纂者想必是清楚的,但他们却不能不为现实的问题所困惑——一方面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纳入明代文学大家的诗文集,另一方面复社作家作品又在禁忌之列,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也不能随意自作论评。就便促使四库馆臣对复社为代表的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几乎保持一种特有的缄默态度。

由于复社作家的诗文集不被《总目》著录,有关明代文学史的最后一次复古浪潮信息在该著中自然难以捕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比如,《怀麓堂集》提要就有隐约的表达:“盖明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究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变而求新。正、嘉以后,文以沉博伟丽为宗,其究渐流于虚?。虚?之极,不得不返而务实。二百余年,两派互相胜负,盖皆理势之必然。”(39)这段话是对明代文学史作出的整体概括,既讲到文学史演进阶段的划分,也讲到文学流派、思潮发展之大势。论者对明代文学分期采用两分法,即一为“洪、永以后”,一为“正、嘉以后”,其总体情况是对明代前中期文学的评价较为清晰,明代后期文学的轮廓则极为模糊。但细心的读者,当在其个别语句中寻出些许端倪来,例如所谓“不得不返而务实”指的应该就是明末以复社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只是碍于禁忌,难以详加论说,故不免含糊其辞。乾隆皇帝在文化政策上修书与文狱相表里,强调“明季诸人书集,词意?触本朝,自当在销毁之列”(40),将万历中期以后书籍列为四库禁毁的重点,且对稗官私载和诗文专集尤为关注(41),这促使四库馆臣对晚明诗文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故像陈子龙这样的明末文学大家,虽在乾隆中期得谥“忠裕”,但他作为复社成员抗清复明的政治立场和推崇华夏正统文学的文化立场,都难免“?触本朝”。与此同时,以“尊经复古”为宗旨、依托文社兴起的复古浪潮自然在《总目》中无从获得它应有的位置,四库馆臣虚与委蛇的论述也只能点到为止。

(三)尺度背后

《总目》对明代诗文复古问题态度比较复杂,但在审美标准的使用上却大体一致,往往以前代诗文典范作为衡量明代诗文的基本尺度。如评王恭之诗“吐言清拔,不染俗尘,得大历十子之遗意”(42),张羽之诗“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43),郭谏臣之诗“婉约闲雅,有范成大、陆游之遗”(44),娄坚之文“沿溯八家,而不剿袭其面貌,和平安雅,能以真朴胜人”(45)等。由此可知,《总目》的文学审美标准呈现出浓厚的复古倾向,虽于秦汉、盛唐之外兼取中唐及宋代的美学风格作为标准,究其实质,并未超越复古的审美范畴。

四库馆臣在明代文学复古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即对七子派之外的作家所持评价尺度较宽,多予以正面肯定,相反,对七子派则投以批判的目光,这样做的目的是刻意凸显七子派复古主张的褊狭,但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对明代诗文创作和文学整体演进缺乏统一、融通的批评态度,当然,从传达清廷思想观念这一点来说又始终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倾向。作为官学代言的《总目》与一般性的书目提要类著述完全不同,不仅每一种书的著录经过了政治上的严格筛选,而且每一则提要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受到政治上的约束和控制。这样就形成《总目》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注定有它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观念先行,二是表达的不自由。为此,它不能不过于讲究思想策略和表达技术,如在李梦阳《空同集》提要中,惯于引经据典以坚其说的四库馆臣对此前朱彝尊所做极有说服力的辨析置若罔闻,朱彝尊论李梦阳曰:“盖多师以为师者,其谓:‘唐以后书不必读,唐以后事不必使。’此英雄欺人之言。”(46)四库馆臣对此只字未提,亦不予引录以作驳斥,这样做显然无意让此论依托《总目》而传播,也说明为保证《总目》批评的权威性,四库馆臣尽可能消解不同观点的影响。特别是,四库馆臣有时甚至不惜用作伪的手段或歪曲事实的做法来“证实”先入为主的预设观念,如在边贡《华泉集》提要的三段引文中,所谓胡应麟《诗薮》之语并不见于该著,不免有杜撰之嫌疑;今从《诗薮》相关之论完全可以判断胡应麟是不可能对李梦阳、何景明作出像《总目》引录的这种论调的。再如陈子龙之语实出自宋徵舆,而陈子龙评边贡的原话是:“廷实粗率未除,然时见精诣,五言尤称长城。”(47)与《总目》所谓陈子龙的评价(宋徵舆语)差异较大,四库馆臣之所以要偷梁换柱,其原因是陈子龙本身就是明代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引用他的话更能支持《总目》的观点——“三人所论,当以子龙为持平矣”(48),在此显然是以陈子龙来为边贡及其《华泉集》定调,但问题一旦被揭露,其说则不攻自破。

有观点认为“与明代一样,整个清代前期的文坛依然被学古复古的儒学思潮主宰着,所不同者,清人之复古理论完全建立在对前代复古之风的历史反思的基础上”(49)。细较之,清人“反思”的端绪实出于明末复社:“复社文学复古的最终指向是‘力返风雅’,文学审美的最高追求是‘温柔和平’。”(50)入清后,这种观念赖遗民学者及其门人存续和发展,四库馆臣的复古审美倾向正渊源于此,再上溯则不能不与七子派相关涉。但若单纯因循《总目》的批评指向,不仅对七子派难以窥见全豹,整个明代诗文的复古流脉也会沉埋在回环结构的撰述之中。事实上,七子派复古运动绝非明代诗文发展史上的“孤岛”。终明一代,在学习和借鉴古人的道路上,文人们进行了严肃的探索。他们转益多师、上下求索,也绝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那么简单。满怀复古理想的明代文人,或许在取法前代的问题上主张有异,在借鉴模仿的方式上取径不同,在创作实绩方面也有高下之分,但正因如此,明代诗文复古的洪流才会澎湃激荡、波澜迭起,有着进取的张力。而这些,并未得到清代官方学术的认同。四库馆臣对明代复古诗文的复杂态度,是其文学观念在官方学术语境下的具体形态。

三、解析:《总目》复古批评的双重局限

以掩其长而发其短的态度评价七子派,以截其源而断其流的结构概括明代复古诗文,显然与四库馆臣“扫除畛域,一准至公”的学术姿态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追求南辕北辙。究其因,又非惟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解释。解析整个明代别集类提要,对其撰述结构和批评标准中存在的局限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更合理地剖析这种现象,从而更准确把握《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定位。

(一)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

《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的评价分散而态度不一,但梳理过后仍能看出具体态度倾向,简言之,前期褒扬,中期贬抑,晚期缄默。撰述结构与之对应,《总目》只较多著录明初诗文,而中期七子派诗文则著录较少,末期复社诗文更删弃不论。撰述结构安排,既有《总目》编撰体例的限制,更受政治意图的约束。在体例上,为了保持学术史、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等因素的平衡,四库馆臣撰写明人别集提要时,倾向以诗文流派的递嬗为经线,并纬以生平爵里、师承交游、迁谪荣辱、诗文批评等内容。以流派为诗文发展史的基本单元,需要突出流派的主要特征,七子派的模拟缺陷被放大和突出,不能排除体例因素的影响。

然而,《总目》撰述结构的深层动机不在体例,正如明末复古诗文被删弃一样,明初诗文被推崇的原因同样复杂。事实上,明初诗文典重淳厚的庙堂风格和“无门户异同之见”的创作现象,是明初相对统一稳定的思想局面在文学上的体现,四库馆臣的推崇,更多的是官方意志对这种思想局面的认同。同时,“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51)呼应着“哀思关乎国运,而明社亦于是乎屋矣”(52),推崇明初伏下否定明末的线索,这种“气运观”批评实为官方的政治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明代复古文学几乎被清代官方学者完全否定。这种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整个明代文学的认识,所谓“明无诗”、“明无文”的观点无疑受其影响。

一些当代学者指出,明代文学复古思想及实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既包括由元而明、由明而清朝代更替的重大历史变革在明人文化心理上的影响,也包括党争、阉祸、权佞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对复古思想的刺激,更包括明代人对传统审美典范和华夏正统文学的醉心,等等。(53)正因如此,《总目》若不否定七子派,不切断复古潮流的脉络,将意味着清代官方要从根本上肯定明代文人为重建华夏传统审美典范和文化传统所做的努力,肯定明代文人为了制衡皇权、维护社会公义不惜殒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肯定明代文人对自由文化人格的体认和追求,以及明人抗清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当时仍被许多人视为“非我族类”的统治者不可能接受的,尤其是“这种思想在满汉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明末,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54),乾隆皇帝当然忌讳翻这本敏感的“旧账”。修书的政治意图就是“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55),消除人们思想中绵绵不绝的文化情结。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方学者,四库馆臣很难将汉学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宗旨充分贯彻下来。所谓“《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56),主要是指考据、校勘、辑佚、辨伪之类比较纯粹的学术行为,而非思想和话语层面的学术自由。“扫除畛域,一准至公”也不过是个学术姿态而已。

政治意图统摄下的提要撰写,就像骨骼被强行扭断又错接的肢体——尽管毛皮肌肤看似正常,内里却病态畸形。梁启超谓“《四库提要》这部书却是以公的形式表现时代思潮”(57),事实上这是一种过誉,并不十分可靠。从社会思想背景来看,该著完成于一个鼎盛下掩藏着危机的时代——危机,使政治有干涉学术与思想的必要;鼎盛,使政治仍有左右学术与思想的可能。通过控制官方学术,促使整个思想学术领域与政治需求步调一致,才是清统治者对《总目》的根本要求,也是其对时代思想做出的反应。由此看来,分析《总目》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或主要不在于正误即价值之判断,而在于一种“还原——再认识”的理解思路之确立。

(二)批评标准的逻辑矛盾

《总目》对明代文学复古否定判断的形成,除外部政治约束的“有意为之”之外,亦有文学批评内在因素的作用。即使同样立足于复古,批评主体与客体也可能产生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源于批评标准内部的逻辑矛盾。

复古诗论观至严羽《沧浪诗话》得到总结,一度成为传统诗论的主流观点,长期影响诗歌理论与创作,至明清时期仍不例外。高启“诗之要三:曰格,曰意,曰趣”(58),李梦阳“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59),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严羽的“诗法”、“诗品”(60)等论。清代的“神韵”、“格调”、“肌理”等主张,亦与此论大有渊源。曾任纂修官的翁方纲,更是四库学者中推崇严羽诗论的典型,《总目》中曰“古”、曰“格”、曰“趣”的评价,亦绝非鲜见。然而,当明代复古创作遭遇清代复古批评时,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明代诗文的格调、法度与前人风貌太似则陷入“食古不化”、“剽?秦汉”的恶评;相反,若不假前人,自我作则,则又讥以颇失古法,体格勿训。如,高启“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长,无不兼之”,但馆臣仍惜其“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在这种悖论中,明人似乎无路可走。

客观地讲,单纯的复古对创作的超越有极大限制,创作主体容易在学习、借鉴、模拟的过程中丧失个性和特质。尽管明代诗文复古思想本身蕴含着超越的理想,但由复古达到超越,不仅需要文人的天资和素养,更需要时代潮流的推动和适宜的社会环境。从封建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明代已经进入制度衰落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强化中渐显失控,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不能与上升期和鼎盛期的汉唐同日而语。明代人从汉唐架接过来的理想,只能是“桔生淮北”的结果。从整个雅文学(主要是诗文)的发展流脉来看,明代处于极为不利的阶段:一方面,在经历了盛唐之音和两宋变调之后,雅文学已不可挽回进入“黄昏斜阳”的情境;另一方面,元朝的文化政策也使雅文学的发展雪上加霜,而俗文学兴盛,不仅在人才和创作层面对雅文学构成冲击,并且造成雅文学在文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上的断裂。因此,不管明代文人的主观愿望如何,要恢复雅文学昔日的辉煌,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使命,因为时代的缺憾是明代文人个人的才情难以弥补的。

明代复古诗文的“穷途”,亦可反观《总目》文学批评的“失路”。《总目》批评植根于整理

第8篇

【关键词】习语 数字七 翻译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安拉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俄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

原义: 七英里的步伐;转义: 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 (семимильные) 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 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 больше,чем в каком угодно вопросе, надо действ по правилу:《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 же,каналья,а станешь лениться,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нам нечего 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 убьём 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 cемь вёрст до 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 семь вёрст киселя 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 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 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 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 игрушка набор из семи дощечек)等。

2.2 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 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 домой,он увидел,что всё в комнате было вверхдном, ведь вор входил в его 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 в 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 армия разбила пративника в 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 не на 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 идёт по улице в полно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 было в 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 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 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 мы через весь город везли их в детдом,я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себя прямо так и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 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大学.Большой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第9篇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一般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原版教材)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目前主要是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或交叉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3]。广西医科大学从2005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始实行双语教学,选择一个班作为试点,实行病理学双语教学。为了在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学生中全面推行双语教学,并结合病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要求,对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学生进行了病理学双语教学独立问卷调查,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影响和促进双语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为今后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9年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03名。

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表自行设计,调查时集中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当场无记名填写,并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方法、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情况、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发放问卷共计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所有数据汇总后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3结果

3.1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其四级通过率100%,并且有绝大部分同学已通过英语六级,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见表1。同时,我校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有相当大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在病理学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并且有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自学医学英语,超过半数同学平时偶尔或者按需要会自学医学英语。

3.2学生对病理双语教学的态度和效果评价41.7%的学生希望在病理学课堂上采用双语教学,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同时,8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病理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39.8%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或者部分帮助。仅极少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影响专业知识的接受。绝大部分同学能完全或基本掌握双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约5.8%的学生认为不能掌握(见表2)。

3.3学生对双语课程形式的建议仅14.6%建议采用全英语讲解,建议英文板书、中文讲解和英文、中文结合讲解的学生各占42.7%。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英汉比例为50%比较合适。几乎一半的同学认为多媒体课件应全部为英语。65%的学生希望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见表3)。

3.4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升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能力。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有28.2%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同时,大部分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课程难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考试成绩,减少了课程授课信息。约10%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见表4)。

4讨论

我校是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并且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21世纪是一个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意识到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大家在公共英语基础良好的前提下已经开始自主地学习专业英语,这对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并有计划地学习医学英语,有57.3%的学生只是偶尔会自学;同时五年制学生与七年制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该加强宣传双语教学,以获得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绝大部分学生对开展病理双语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吸收。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部分掌握了双语教学的内容。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使课堂授课信息量减少,并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专业英语词汇花费了学生的部分时间,并且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比较枯燥、难于记忆。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用英语板书和讲解加大了学习的难度,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对此老师可以适当延长教学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中英语所占比例、授课方式及考试形式。针对双语教学,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刚开始时以母语为主,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合适比例的多媒体课件配合相应的双语教材,丰富的授课形式配合恰当的教学互动,授课后对所教授的内容用英语或英汉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也可布置课后作业或讨论题等,反复巩固所教授的知识。考试时采用适当英汉比例的试卷,以既能考查学生的专业英语又不影响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同时可适当采取奖励措施,对于参加双语教学班的学生,双语课程考试合格,给予奖励学分或颁发相应证书等奖励措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第10篇

关键词:文章主题;逻辑关系;题目位置

最近几年,英语高考试卷中多个省市采用“七选五”型阅读理解题,《考试说明》中对该题型命题目的的表述为“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笔者总结出一些关于七选五的做题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联系文章主题

七选五试题特点之一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根据各层各段的大意有机地组合而成,各个层次、各个段落之间不管怎样错落有致,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心的,所以,文章的题目或小标题以及首段应特别注意,这些内容往往给出了文章的主旨。做题时联系这些内容可以很快地准确锁定答案。如,2012年辽宁卷71题位于总领全文的首段,做这道题时首先注意文章的标题“How to make friends”,再结合空格前后两句,不难判断选择 E.Making new friends comes easy for some people.

二、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除了从语句间的意义关系分析外,还可借助句子之间的线索词来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根词、转折连词(如but,however,yet,though,nevertheless等)、并列连词(如and,also,not only...but also,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因果关系词(如 so, therefore, thus, as a result 等)、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数词等。如,2012年课标卷72题所选的F.And don’t forget about your friends.中的并列连词and表明此项中friends 与上文中的a parent or other relatives并列,空后的人称代词they 又与此项中的your friends 相呼应,根据句意和以上两点即可准确选出答案。

三、注意题目的位置

如果问题在段首,通常是段落主题句,做题时,应认真阅读本段内容,概括段落大意,查找同义词或其他相关的词,推断出主题句。有时与后文是并列、转折、因果关系等,做题时应着重阅读空后第一二句,锁定线索词,然后在选项中查找相关词;有时是段落间的过渡句,这时要前瞻后望找启示,即阅读上一段结尾部分,通常正确答案与上一段结尾有机地衔接起来,并结合下一段内容,看所选的答案是否能将两段内容连贯起来。如,2009年辽宁卷72题位于段首,是本段的中心,本段内容围绕学习的地点展开,结合段落的小标题Location的意义可知答案应为F。

如果问题在段尾,通常是结论、概括性语句。空白前的一句或两句是重点语句,重点阅读以锁定关键词。注意在选项中查找表示结果、结论、总结等的信号词,如,therefore, as a result, in short等词语,选项中也可发现前文的同义词句。如果在选项中找不出与前文之间的关联,此时可考虑与下一段开头是否有一定的衔接,即空白处起前后两段过渡作用。认真阅读下一段开头几句,看选项是否能紧密连接起来。如,2012年北京卷的72题位于第二段段末,所选D项Humans learn by example,and most of the examples on it are anything but empathetic既与前一句列举的几个例子相呼应,又与下一段首句There are good reasons not to follow those bad examples中those bad examples相呼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问题在小标题的位置,所选句子的结构应与其他小标题保持一致,此类题目是近几年常考题型,选项多为祈使句或名词短语。如,2011年课标卷74题是小标题,分析其他两个小标题The basic function of money和Money lessons均为名词短语,故此题答案只能从A. Wise decision和B. The value of money中选,此标题引领的段落讲如何教给孩子选择,所以选A。

当然,如果题目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通常是全文的主旨,也有可能与下文或上文有逻辑关系。

总之,做好七选五题应重视文脉,理清结构,找准方法,强化练习。

参考文献:

[1]飞跃教育高考命题研究中心.中国高考年鉴2009:英语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08.

第11篇

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难点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朝鲜族中学生的自然习作,考察学生的把字句使用情况,揭示朝鲜族中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过程。

1 被试和语料

该研究的被试者为延吉市第十三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语料为学生的自然习作,作文样本字数为20万字。

2 书面语料中把字句各成分偏误

2.1 “把”后宾语

中学生对“把”后宾语的掌握比较理想。究其原因,跟汉语和朝鲜语都属于无冠词语言有关,而且虽然把字句和朝鲜语宾述句不是等价关系,但是朝鲜语的宾述句在翻译成把字句的条件下,朝鲜语宾语确实能充当“把”后宾语。从这一点来看,“把”后宾语的习得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光杆普通名词的使用率最高,七、八、九年级各占31.03%、 38.89%、40%,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相反,“这/那+量+名”和“偏正”的使用率逐渐减少。这说明朝鲜族学生逐步意识到了把字句中光杆普通名词通常被自动赋予定指性的特征。从偏误率来看,“把”后宾语的偏误占整个把字句的6%左右。

2.2 把字句谓语

把字句对谓语动词有特别的要求。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只能由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承担,从而对其前面的宾语(多为受事)发生影响,引发某一结果或状态。因此,通常情况下,处置性弱的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而这一类动词在朝鲜语中可以进入宾述句做谓语,因此朝鲜族学生对把字句动词的“处置”意识不强,以至产生偏误。有些不及物动词不能进入朝鲜语宾述句,却能进入把字句,也给学生造成难度。

谓语在把字句中的平均偏误率为 12.65%。七年级学生的偏误率高达20.69%,到八年级学生受到了课堂上的正规指导,学生的偏误有较大的下降,偏误率为 7.94%。但到九年级反而有升高的迹向,这跟学生选择把字句谓语难度和复杂性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2.3 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把字句里的VP总是以复杂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把字句本身就用于表达某种变化或结果。一个动词没有其他语法成分的协助是无法表示该变化或结果的,把字句的动词必须加上其他成分,以表示事物处置的动态、程度、结果、趋向、动量、时量等等。据我们的调查,朝鲜族中学生把字句偏误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补语上。通过调查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我们统计了朝鲜族学生习得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时出现的偏误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把字句补语的大致的习得顺序。我们统计了以下12种句式:(1)S+把O+V+在/到/给/成;(2)S+把+O1+V+O2;(3)S+把O+V+动量;(4)S+把O+V+了;(5)S+把O+V+来/去(趋向);(6)S+把O+V+结果补语(动);(7)S+把O+V+”得”情态(形);(8)S+把O+V+结果补语(形);(9)S+把O+一V:(10)S+把O+状+V;(11)S+状+把O+V:(12)S+把O+V1+V2。

句型3和句型6的偏误只出现在七年级,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两类偏误很快消失,到了八年级和九年级不再出现。句型9的偏误率为0,但句型9的使用率很低,七年级无一人使用,八年级和九年级各一人使用,而且均为正确句。这一句的使用率太低,我们不能认为句型9为容易习得的句式,其实学生因为不会用这一类而采取“回避”策略。句型5、2、10的偏误主要出现在八年级,但到九年级就不再出现。句型7,8七年级没有出现偏误,而且九年级的偏误率高于八年级。句型1、4、11、12的偏误有延续性。从偏误的延续性来看,延续性较强的句式为:句式1、4、12、11>7、8>5、2、10>3、6。

3 结语

3.1 结果总结

通过20多万字的学生自然习作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对把字句各成分和语序的掌握情况。

(1)从书面材料统计的情况看,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把字句使用率基本持平,八年级略有增多,这也许跟教材把字句安排顺序有关(把字句语法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而相对偏误率各年级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七年级到八年级有较大的减少,可以肯定教材的安排、教师的讲解和重视程度起了积极作用。但八年级到九年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多了2.5%左右,也许到了九年级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把字句语法规则的关注程度降低了。偏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说明把字句难度高,延续性长。把字句偏误并没有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2)从把字句各成分及语序在偏误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七年级最高偏误率出现在把字句谓语上,偏误比率为42.86%,但“谓语前后成分”的偏误比率也相当高,达到40.48%。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最高偏误率都出现在“谓语前后成分”上。说明中学阶段的的把字句难点是“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3)除了“谓语前后成分”之外,八年级和九年级偏误主要出现在“V”上,学生掌握得很差。各年级的偏误率为七年级42.86%,八年级24.39%,九年级28.57%。此外,“NP”的偏误比率比较低,八年级为21.95%之外,七年级和九年级均为15%以下。

(4)语序偏误比例非常低,各年级偏误率不超过8%。这说明中学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把字句的语序。这一点是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把字句偏误现象的最大区别。

(5)“其它”类偏误,主要指原因不明的偏误。

第12篇

一。明确目标

九年级的学习就是为了中考。如果说七八年级的学习是打基础,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各种能力,那九年级就是提高综合能力。

二。九年级特点

1.教材特点: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九年级的教材接受度高。

九年级教材内容相对八下内容更容易些,只有宾语从句(2个单元),被动语态学(3个单元)的新语法点。而且,关于这两个语法点,在七八年级都接触过大量例句,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甚至许多程度好的学生已经会运用。其余的语言知识在七八年级都已经学过,九年级的对话,文本又大量复现。再一个就是有大量的新单词和新短语出现,其实,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看似内容增加,其实背诵单词,短语对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高难度的要求了。

2.学生特点:层次划分明确。不过相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趋于平稳和初步成熟。

一是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二是有升学的愿望,有明确的目的,主观上也想学习,可是自制力差或是学习习惯差,比较懒惰。三是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对升学不感兴趣,升学希望很渺茫的学生。

3.学年特点:应试为主。任务繁重。

三。实施措施

1.坚持教授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首位。一自主激发兴趣。二主动练习并认真反思从错误中学习。要建立纠错本。主动学习,坚持课课总结,科科总结。坚持每天看笔记(教师在九上要进行知识小总结)。要建立笔记本。三是主动询问问题。

2总结+复述+检测带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提升。

九上先进行小总结,要求学生每日复习巩固笔记。

复述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课堂要做改革。一切活动和任务最终以学生有效输出为依据。所以老师一定要精讲。

检测既可以有效复习,还可以提高应试能力。单元检测,同步配套,阅读检测,写作检测等可以综合立体的使用。

听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听说课专项训练,口语表演训练,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辅助学生课下泛听。学生可以配耳机在跑步时听。

说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口语(2d)的表演训练,学生的对于2D,3a和 2b的复述。

读的能力提升,主要是课堂上3a和2b的精读,课下同步与配套的相关训练。抽出课活时间做阅读训练。

写的能力提升,主要还是加强面批与课堂上集体批与讲解。

3.抓落实。

单词短语掌握全体无障碍。单词的听写,短语的听写安排专人负责到底。

复述和背诵可以分层布置。复述由老师抽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加默写安排专人检查,课下完成。

同步配套题分预习,复习,检测三部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