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4:5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上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景物一、理论的依据
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有表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指明学生向上探索的方向,教给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二、想法的产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这一训练组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此时我们已经学完了前三篇课文,《古诗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但在学习中,找文中景物的过程,学生做的不够好。不仅这一单元的课堂上做的不够好,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做的也不够好,找景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如何利用好这几篇写景课文,教给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呢?我觉得前三篇课文,是训练学生能力的基础,而后面的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只能算是练习题。那就要从前三篇精读课文入手。既然学生不会找景物,那就教一下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吧。学会了这个方法,让学生拿《七月的天山》做训练好了。有了这个想法,就着手设计教案。
三、方法的产生
学习写景物文章,如何找准景物?我领着学生重新从第一课开始。
引导学生思考《独坐敬亭山》写了什么景物?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出是直接划出来的景物,因为第一句写的是众鸟,第二句写的是孤云,三四句写的是看不够的敬亭山。
《望洞庭》都写了什么景物呢?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洞庭的什么?学生回答:月光下的山和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潭面就是湖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写了水和山的颜色,水是“白银盘”,山是“一青螺”。之后学生总结出是抓重点词找到的景物。
《忆江南》和《望洞庭》是不同的,问学生哪里不同?如何找景物,都有什么景物?学生说出是第二三句中找到的景物——江花、江水。后来总结出是在重点句中找到的景物。
《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引导学生看题目,从题目看出了什么?学生说从题目中找到了课文要描写的景物,从题目中找到描写的景物,之后再去找课文中的重点段,重点段里详细的写了景物。
学生在练习中用以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找《七月的天山》景物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是不同的,有学生说可以利用从题目中找景物的方法,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天山,那分别写了天山的什么呢?有学生说可以从重点段中找,在重点段中,找景物,又遇到了分歧,因为描写的景物太多了,之后又引导学生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多比较具体的部分找的景物。就这样剥洋葱一样终于找到了《七月的天山》中描写的景物:天山的雪水、原始森林、野花。
于是,我们总结出了在文章中找景物的方法:(1)如果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少,那就直接划出来。(2)从重点词中找出来。(3)从重点句中找出来。(4)从重点段中找出来。(5)从题目中找出来。(6)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具体、比较多的部分找出景物来。
四、方法的实施
学生掌握了如何找准景物的方法后,我选取了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这组课文,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找景物。老师的快乐感染着学生,加上这种方法学生学的也轻松,所以练习的课堂也是轻松愉快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找准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麦哨》中的景物。
在找《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景物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第一自然段有同学说写的是瓜,有的同学说写的是藤,有的同学说写的是瓜架。后来同学讨论出来,无论藤和瓜,都是瓜架上的,那就是写的夏天瓜架上的景物了。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麦哨》的第四自然段。刚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个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好多景物,有油菜花、蚕豆花、麦田好多景物啊。”马上有个同学给他讲解:无论油菜花还是蚕豆花还是麦田,都是田野里的,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天田野中的景物。我为学生的善于总结而感到欣慰。在《乡下人家》第五自然段的讨论上,同学们分歧很大。有同学说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写哪一样景物,都写的很笼统。但这一段是确实是写景的,而且写的非常美,经过大家的讨论,同学总结出这一自然段是写夏天傍晚的农家田园风景。原来找景物也可以总结出来呀。于是我们在找景物的方法中又加第七个方法:通过总结找景物。
五、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教、怎样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这些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在讨论、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才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当然,教师的学习方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灵感乍现,而是心系学生、冥思苦虑的结果。老师应该是一名思考者,并且能够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能力,而这种积沙成塔的学习方法积累,必将为学生今后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资源流长文化的承载体。因此,在新形势下,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教学、育人,也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2006年,素质教育在我县全面铺开,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教师都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针对各班情况,有创造性地教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方式。语文教材运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转变教学观念。1、地位转变。在过去,教师的教学常常以自身为主导,即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新时代的教育,是学生为主体学习的主人,即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要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并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的创造力。2、方法转变。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阅读量大大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老方法,课课必讲,并讲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时间,同时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语文课程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安排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必须有选择性地讲,突出重要的内容,挑选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精讲、细讲,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学习七年级上《羚羊木雕》一课时,就可以只从写作特点上入手,展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他的一切全由学生自行解决,形成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学习,这样增强了学习语文的欲望。3、目标转变。语文能力着重表现为内隐的智慧与创造。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操作中,利用自己的智力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达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眼、耳、手、口、脑等各种器官充分运用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习也就有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如果单独训练,特别是作文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在教学中,例如在上七年级上《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着重采取了分角色朗读和写作训练。分角色朗读,能使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再用老师去做过多的分析。写作训练里留的问题是:“游行举行完毕,皇帝做了什么?”请续写。学生在写作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也不至于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怕惧感,相反是快乐作文,试想这样下去,语文又何愁学不好呢?
(2)语文教材的使用要富有创造性。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过于单一,忽视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培养。而教师一本教材在手,只讲授教材内容就行了吗?我认为不然,我们对语文教材的使用必须要富有创造性。1.引题要富有创造性。课文教材中每课前面有了引言部分,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引题。新课的引题是分析课文的前奏,此“曲”唱好,特为引“生”入胜。这就要求老师巧妙设计导语。导语应如磁石,深深吸住学生,要像垂锤,重重撞击学生心灵的燧石;要像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的心扉――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中:“同学们,很多人都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这样一位诗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讲到这里,教师再转话题:“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这样自然导入新课,从而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妙。2.“练习”要富有创造性。“练”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实践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方法之一。因而,练应以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性地设置练习。3.“总结”要富有创造性。总结是通过回顾概括,总结课堂实践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并加以深化理解和巩固。如《背影》中,当学生还沉浸在父子情深的这种人情关的时候,学生背诵起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令人荡气回肠,再起波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科学、合理、创造性的使用现行教材,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出新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尽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是以读书为抓手,让学生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趣,从初一开始,我不断地给学生推荐书目,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即使到了初三,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更少了,我依然给他们推荐好书,我也是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我非常爱读的《基督山伯爵》,我用了两个晚上重温了《基督山伯爵》第一册。上课时讲了五分钟故事情节,学生被深深吸引,在寒假我专门布置了读一部长篇小说。在学到《威尼斯商人》时,我也相继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总之,尽量使每位学生热爱读书,都始终对语文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所执教的两个班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明显特点,善于质
疑,提出问题。
在初一,学生刚入校时,我就安排语文预习作业,其中有一项读完这篇文章提2~3个问题。在上课时,学生有问题就执着举手,提问:为什么要写日本看护妇?在学习《石壕吏》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没有抓杜甫?
每个学期我也要上这样以提问为主的课型。初三学到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就向钱梦龙学习,教育有三个步骤①教问;②理问;③解问。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逐一解决。
二、关于作文教学
在初三重点是考场等级系列,注意指导审题话题作文的拟提、立意、选材、构思、开头、结尾、文采、波折。
关于波折,我们在初二专门训练过记叙事有波澜,细化为十三次练笔的训练点,分别有(1)婉言;(2)迂回;(3)组合;(4)意外;(5)挫折;(6)起伏;(7)误会;(8)巧合;(9)线索;(10)悬念;(11)渲染;(12)对比;(13)抑扬。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到初三普遍会注意到叙事波折。
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有规律的。中学作文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模仿到创造。中学作文重在练基本功,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顿悟也好,创新也好,都是一句空话。
作文修改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专门印发了表格,让学生既发现了别人的问题,也注意纠正自己在作文方面的问题,表格如下:
三、记叙文阅读分点突破
乌市中考题有关人物形象题。例如,2015年16题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12题请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这样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题几乎每年都会考到,我给学生这样归纳:
①文中找(文中有关人物特点的词或短语)
②从事件中概述。
③从描写中概述。
赏析句子题,我是这样总结:描写+心理+性格
修辞+生动+……+解释+表现
四、认真研读课本,务实基础知识
以字音字形为例:
字音、自行题在中考题中占6分,而对于字音字形的复习,可以说是费工、费力,又不见成效。
初当老师时,也曾让学生抄抄写写,也让家长听写;后来出小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还是没有明显效果。在这个复习字词的过程中,我也是不断总结,现阶段我深感老师在复习中准备充分最重要。
例如,总结与之相近的字形。多音字查阅,还要善于总结方法。
下面以七年级第1课、第2课、第3课为例:
1.散步
温馨(wēn xīn) 瞬间(shùn) 和谐(hé xié) 诠释(quán shì) 霎时(shà shí) 刹那(chà)
分歧(fēn qí) 分外(fèn) 拆散(chāi sàn) 散步(sàn)散文(sǎn) 粼粼(lín lín)
水泡(shuǐ pào) 灯泡(dēng pào) 背包(bēi bāo) 背景(bèi jǐng)
……
2.秋天的怀念
憔悴(qiáo cuì) 鞠躬尽瘁(cuì) 精粹(cuì) 萃取精华(cuì) 啐了一口(cuì) 碎步(suì) 诀别(jué) 烂漫(làn màn) 央求(yāng qiú) 泱泱大国(yāng) 遭殃(yāng) 絮絮叨叨(xù dāo)
……
3.羚羊木雕
羚羊(líng) 攥(zuàn)着 攥(zuàn)握 编纂(zuǎn) 篡改(cuàn) 允许(yǔn) 寒战(zhàn) 犄角(jī jiǎo) 发愣(lèng)
严厉(lì) 再接再厉、磨砺思想、呕心沥血、淅淅沥沥 塞车、活塞(sāi) 塞翁失马、边塞、要塞(sài) 闭塞、茅塞顿开、阻塞、敷衍塞责(sè) 薄:厚薄(hòu bó) 单薄(bó) 日薄西山(bó)浅薄(bó)薄荷(bò he) 薄片(báo) 薄饼(báo)
……
总结方法:
例如:暮慕幕募墓 都读mu mo 蓦 摹 mo
这样归纳便于学生掌握。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1)找典型例题总结方法。
(2)材料少逐一总结;材料多,合并同类项;图表题主语是关键。
最后有几点建议:
中考信息要关注,教研会议必参加。
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慨颇多,特小结如此。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一语文教师年度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又良莠不齐,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为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有利于学习。下面是小编特意准备的初一期末复习计划书汇编,供大家查看,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期末考试复习计划我建议同学们用下方法来复习语数英:
语文:
语文其实就是阅读,其它的就是一些基础,如果你以前语文成绩不错的话,最好针对课外训练,争取在作文上出彩,并适当做阅读题目,记得一定要思考。因为语文成绩好的人有时候不需要怎么归纳便可以学会一些东西。
反之,你最好先把古诗文背好了再说。因为考试定会考古诗文的意思、见解等等。然后,我建议你用一种方法。你可以用猜测法。如:本学期学了说明文,那么考试定会有,那我就争取在说明文上出彩。
数学:
其实就一个字,练!当然尽量做好题。书上的概念和例题中也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把数学坚持做下去,达到了一定的思维量和熟悉度,定能取得好成绩。至于这个,我也建议你分清轻重缓急。如一元一次方程是重点,一定会考,那么就一天几道大题的做,而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非重点,点到为止不要浪费很多时间。
英语: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是很重要的。单词、类型、阅读这多做题,因为这些类型是必考的,尤其是完形填空和单词,如果把这几项做好了,其实英语也很简单了,
史地生政:主要是背、写,因为这四科是最好拉上分得,
以上就是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希望这些方法对你们有用,祝同学们期末考试能考一个好成绩!
初一期末考试复习计划文学科:要分块复习,分步完成。可以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共三大块进行复习。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分解为生字(包括音、形)(初一语文读音字形错题分析)、解词、文学常识(初一语文全册文学常识知识点)、修辞、文言文(初一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汇编)和现代文(初一现代文阅读考点汇总)、背诵默写等部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初一语文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作文则着重复习记叙文(初一作文范文)。
基础知识要集中几天进行强化复习。然后是阅读部分,课内的重点篇目、段落,要围绕主题写法等重新温习。课外部分,应有意识的做一些记叙文的阅读题,掌握规律。作文要注重老师平时的批改、讲评。
数学方面:从平日的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很扎实,基本运算很差。复习时首先要把基础复习好,要认真看好概念、例题,考试做到不因基础知识基本理解而失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基本运算的练习。
英语学科:关键要了解差异,改变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小学英语往往以对话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初中英语体裁形式多样,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与小学英语语言点重合的部分,也旨在由学生们都熟悉的语言现象总结出语言规律,即语法,再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语言领域去。因而,不应满足于简单的读背式复习方法,而应该迅速将学习方法转变到听说读写齐复习,总结归纳重规律上来。
对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也有期中考试的,这些学科在小学大多不开设,孩子们往往不够重视,也不会复习。记忆和背诵是这些科目的主要特征,孩子们主要的精力就是要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上,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忆。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帮助理解记忆。
初一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一、复习中应遵循几个原则及策略:
(一)以课本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和课程标准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系统归纳,分清脉络。
(三)专项练习,有的放矢。
二、重难点分析:
1.单词的复习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突出特点是词汇量大,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不熟练掌握单词,英语的学习将从我说起。因此要想方设法的搞好词汇的复习,把单词进行归类使学生容易掌握。
2、语法知识的复习
考试前需要复习的语法知识有:一般现在时、名词的复数形式、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计划对语法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并配合大量练习,大范围的让学生达到懂语法并且会用语法。由此,减少或解除学生心中模糊的知识。复习语法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记住结构,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学过的语法写句子,写出简单的文章。
3.习题的选择:
本学期七年级的内容多,容量大,时间紧。必须重视习题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要精选部分试题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学生容易错的,在复习中多加以巩固。
三、复习时间安排:
本次复习时间(大致有三周),第一周(20__年_月_日-_日)Units712);第二周(_月_日-_日Units16);第三周综合复习和训练,迎接宣城市素质期末检测。复习时以课本知识为主,兼顾习题。单词、语法、习题三项要彼此兼顾,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复习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作用:
七年级学生刚刚使用新教材,知识的跨度较大,不少同学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本次复习关系重大。对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等都有极大的关系。7-12单元为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强调基础知识,建议学生将已学过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使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将动词,句型作为复习重点,复习其他词类时多关注固定用法、平时常见的错误及教师课堂上提出应注意问题等。1-6单元有选择的重点复习。复习过程中以学生自检与教师检查相结合,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注重复习的有效性。
五、倾向性问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关课本的知识的要求,应该分层次进行。因为基础知识内容过多,要求所有同学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进行分层次教学。练习过程中采取逐步引导,渗透作题技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时查缺补漏。 复习时要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搞题海战术,把各种针对性比较强的综合训练作为检查存在不足的工具,重点突破那些平时没有熟练掌握的内容。
注重复习技巧。现在学习时就应采取正确的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包括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复习时把各类题型进行分析、归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深入地理解题意,拓宽解题思路。根据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听力及作文的练习。平时检测,注意狠抓学生出现的问题,努力确保大多数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
六、学情分析
1.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理想;
2.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掌握的不够好;
3.优生人数较少;
4.学习的写作与阅读练习与能力较弱;
5.班级女生学习成绩较高,男生成绩低一点;.
6.少数学生的书写不太好。
七、本册英语主要复习内容:
1复习预备三单元单词和词组。
2复习教习用语,26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和字母的共同因素。
3复习名字的英语表达(First name last name full name )
3复习电话号码,数字0-9
5复习this that,学会办公和生活用品的英语表达。
6复习家庭成员单词。
7复习方位词组。
8复习5-8单元单词和词组。
9复习球类单词
10复习水果词组。
11复习how much 句型,熟练运动询问价格以及表达。
12复习12个月份和序数词1-31、
13复习9-12单元单词。
14复习电影类型,学会句型, do you like …..? does he/she like….?
15复习乐器的种类,使用can的句型.
16复习时间的表达方法,
17复习几种学科.自己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能简单的说出原因.
一、大胆联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三、训练学生对生活概括提炼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知识的概括。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从而去体会课内所学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学生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他们阅读方法,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一要求,从七年级开始我始终致力于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读书就必动笔,不动笔不读书”的意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式预习”习惯打基础。七年级上期着重以教师指导阅读,指导归纳、总结阅读某一文体的方法、步骤和知识要点为主。从七年级下期开始要求学生预习,由老师安排预习的内容,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上课检查的方法指导预习。同时,对前面已出现过的文体,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明确阅读时该做些什么,怎样做;然后再指导学生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及比较同类文章。八年级逐步脱离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以前预习课文的方法及内容自己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将学生中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但新接触的文体,仍需老师切实指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知识点。九年级除个别课文外,一般采用“明确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这种“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形式。其中,“明确意识”就是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与阅读这类文章的侧重点、步骤、方法,“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尽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意识,最终达到一看材料就知道是哪一类文体,随即就知道阅读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从而有意识按其步骤和方法去读。这也是充分贯彻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当今世界,学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一、加强组风建设,提高人文素养。
从教研组文化、思想建设、教育理念、人际关系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入手,坚持“文化治组”的理念,做到全组教师自觉、努力、踏实、勤奋,爱岗敬业、认真工作;同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处、团结友好,创设教研组内浓厚的教学风气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形成 “团结和谐 实践创新”的良好组风。
二、抓好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1、抓好备课组建设。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加强备课组内的听课,提高备课组活动质量,促进各年级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教学质量的反馈、监控。明确教学常规,以反馈课为抓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加强随堂听课力度,落实好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和质量分析,并在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学校语文教学情况,把好质量关。
3、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三、以“杜郎口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做到研修一体化,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1、结合研修主题,加强教研组内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教研组活动。本学期以“备好课”为主题,组织开展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
3、加强教学交流,拓宽教学视野。如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听课评课和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
四、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
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构建语文骨干教师群体,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师资培训,以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1、教研组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苦练教学基本功,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效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总结发扬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2、以县教学竞赛、教师论文评比、等为契机,将青年人推到台前,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竞赛和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教研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加强组内教科研建设,以科研促教学。
1、坚持把课堂当作教学研究和教师成长的实践舞台,坚持以杜郎口模式下有效语文教学展示为教研新课题,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科研促教研,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
2、抓好组内科研活动,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到教科研课题研究中。
3、加大力度,推进高效阅读课题实验。
六、积极开展语文活动,精心组织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加强阅读指导,精心组织设计学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继续做好校报编辑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
七、积极贯彻落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精神和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在口语教学、写字教学及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具体要求如下:
七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开设口语课,进行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字水平。
八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改错别字比赛。
九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综合能力,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
本学期重点工作
1、开展以“备好课”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2、充分利用好语文自习时间,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组织教师参加县等教学竞赛。
4、举办演讲征文朗诵等活动。
5、做好高效阅读的试验与推广工作。
教研组活动具体活动安排:
一、学习讨论新学期教研组计划、布置开学工作
二、公开课编排及听评课要求
三、专题研讨(一)杜郎口模式下的有效教学
四、专题研讨(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
五、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六、专题研讨(三)备好课七、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征文、演讲)
八、专题研讨(四)高效阅读试验经验交流
2009年9月,我校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这打破了中小学的时空限制,为我们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已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衔接上作了深人细致的思考与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4.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新学期开始,意味着毕业班同学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学习时期,如何搞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位九年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为此,我们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结合当前疫情学生网上学习情况,认真地回顾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情况,对照新课标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筹划一下新学期的语文教学及后阶段的语文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以《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特制定本计划。
二、学情分析:
从九年级上学期期终检测来看,普遍女生好于男生。女生基础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而男生偏科现象较严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有几个学生作文文理不通,错别字到处俯拾即是,病句随处可见,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本学期,以端正学生态度和激发学习兴趣为主。
三、教学内容
七、八、九年级语文(上下)各两册,共六本,36个单元。其中,现代文26个单元,文言文10个单元。
四、教学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五、教学重难点:
1.练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字词、文学常识等)。
2.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能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技巧。
3.理解哲理散文的主题含义和写作手法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
4.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积累习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散文等。
六、中考复习措施:
1.定出从现在开始直至中考的详细复习计划(日历表式),周密科学,目标明确。
2.率要高。深入研究中考命题思路。研究泰安市近五年的中考题,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课都有目标,每个环节都要有针对性。
3.试题进行题型整理,归类,明确考点经常呈现的形势。
4.习必须做到温故而知新。
5.做好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记忆,培养能力。如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意义,句式的用法,写作手法的理解,文学文化常识。
6.训练题要精选,切忌滥用。
7.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要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优化复习的各个环节。但不能搞成放羊式,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到位。
8.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整理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及时又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9.好习惯必须坚持,阅读积累,练习书法等。不可以时间紧为借口而松懈。
10.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去感受,这样认识才深刻。
11.加强后期学习管理。每一阶段、每一天的学习任务,都得给学生明确,要有督促,有落实,力度要大,以确保复习效果
12.复习课课堂结构要合理,处理好讲、学、练、评、补之间的关系。
附:线上学习及课堂教学进度安排
日程
内容
注意
2.10—14
九上五六单元
1.按照单元进行分类复习。
2.精选习题,及时进行阶段性测试,重视评价
及考后辅导。
3.加强作文训练量。
4. 八九年级教材是考试的重点,复习时抓实
抓严。
2.17—21
七上1—6单元
24—28
七下1--6单元
第一轮
系统
复习
3.2—6
八上1—5单元部分
线上学习
3.9—13
八上6单元
八下1-4单元
3.16—20
八下5--6单元
九上1-4单元
3.23—27
九上5--6单元
九下1-4单元
日程
内容
注意
3.30-4.3
复习九下56单元,巩固一轮习
4.6-4.10
语音、汉字
词语、病句
第二轮
专题
复习
课堂教学
4.10 -17
标点、修辞
名著、诗歌
1.一是利用好《学业水平手册》,二是学生做对应的题目,
再整理总结
2.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的复习。
老师梳理文体知识,明确考点,教给给学生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3.作文指导
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
题,正确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能写出有真
情实感的文章。
4.20 -24
综合性学习记叙文阅读小专题
4.27 -30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
阅读
5.6-15
作文及二轮巩固训练
日程
内容
注意
第三轮
模拟冲刺
5.18-22
模拟训练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增加
见识,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
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通过
模拟适应性的复习训练,
查漏补缺,把握有效信息,及时反馈,总结提升。
作文训练:
第一 指导学习名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
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
交代清楚。老师找一些典型的写人、叙事范文,引导学生分
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 。
第二 学会选材,表达真情实感。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
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
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第三 注意书写规范整洁。不乱涂鸦,只有这样,优秀作
文才可能被阅卷老师发现
5.25 -29
模拟训练
日程
内容
注意
第四轮
自主
复习
6月1日-5
回扣课本
1.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
知识结构。
2.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
考出最佳成绩。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颁布为初中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部分教师那里根深蒂固,从而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断产生,尤其是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讲生听,喧宾夺主
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越俎代庖,将重难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虽然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将课文肢解为字、词、句,但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的阅读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虽然教师苦心经营,用心备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生讲师听,华而不实
这种现象与上一种现象完全相反,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给予学生太多的自由,几乎对学生放任不管。主要表现为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从表面上看,教师不再独霸讲台,而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检验。
3.以练代讲,本末倒置
在一些课堂上,还有以讲代练的现象。语文教师根据阅读文本设计许多问题,从字、词、句开始,再到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概括,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缺乏自主感悟、探究和发现的情况下,多练和精练占据了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无暇用心阅读。用这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成绩未必见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思想启发,受到情感熏陶。以上种种教学现象必须改变。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步曲”
1.触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实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也就是要让学生主读,要让教师导读。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做适当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预习自查题,让学生依据这些题目先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要让学生品读文中能够体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量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风筝》这一课,课后习题有一个问题是: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实际上这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让学生联系全文的主旨回答风筝在本文中的意象,最后再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的答案,即“我”看到风筝感到悲哀,是因为回忆起幼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那一幕。
2.领悟
通读和精读课文还只是局限在课文本身的阅读,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还要能通过阅读领悟到课文之外的东西。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问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可以是学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学会了新的行文结构,或者是学到了一个新的成语或句型等等,只要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就应该加以表扬。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但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描述单个人物,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是描述群体人物,这篇文章与其他三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这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习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积淀
学生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学到其他的东西。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别具风格的写作手法,独出新裁的行文结构,都可以用一个笔记本将之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另外,通过长期阅读,学生还会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总结并比较,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
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加以总结,如反衬、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情景交融等,将这些写作手法总结出来之后,还可以在每个表现手法之后举一两个例子,加深印象,等到日后再遇到相似的文章,也能立刻反应出来。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于对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章进行分析,这种分析都是建立在有形文字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语文教师不应忽视于无字处进行教学,这不仅是由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
一、于无字处挖掘作品内涵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些作者写文章不喜欢直通通一棍子捅到底,而是爱讲究点含蓄的艺术,让读者读来有回味,有思索。例如,在快讲完《孔乙己》一文时,教师便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于无字处提问。由于作者对孔乙己的结局只作了一个猜测,我们就可提问学生:作者写作的当时,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学生们的讨论自然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孔乙己的自身性格想到孔乙己的生存环境,慢慢地得出“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活不了,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无疑的”的结论,进而切入到作品的深处。
二、于无字处进行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讲授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时,便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显然,“怎么想的”,作者并没写,宁老师有意让学生于无字处深挖,用他的说法,这叫挖掘人物的潜台词,目的在于让学生触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受到作品的感染。结果怎样呢?且看同学们的回答:“他想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能给更多的战士带来生的希望。”“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他还想,我死了不算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学生们的发言充满了对无名战士的崇敬,因为从字里行间中,他们感受到了这位战士闪光的思想和美丽的心灵。在这里,学生们自然地从无名战士身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三、于无字处训练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对有些词语的意义、文章的侧重点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看法,且相关文字叙述及用法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师生的思维便形成了定势,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今天的创新教育要求格格不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想前人所未想,说前人所未说,从这个意义上看便是于无字处教学生。例如,“东施效颦”一词历来被视为贬义词,教师若加以引导,让学生带着“褒义”的眼光去看,定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又如《曹刿论战》一文记叙了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的两人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解是:侧重表现曹刿的“远媒”,并反衬鲁庄公的平庸无能。教师若不停留在惯常的理解上,而是一反常规,让学生认真审视一下鲁庄公,其收效一定是可观的。一个学生为此就写了篇立意新奇的读后感,题目为《五赞鲁庄公》,这五赞是:一赞鲁庄公能广开言路,使一介野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战争第一线甘当配角;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甘为小学生。结尾发出感叹并提出愿望:“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此种于无字处训练学生的作法的确为语文教学引进了活水,它既避免了照本宣科的老路,又有了全新的教学体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愿每位语文教师都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发掘并抓住这个“无字处”,把语文教育工作搞得更好。
的经验,进一步深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语文科考试说明》和十二册中学语文课本,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努力探索一条使学生在复习求知中提高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先“登堂”后“入室”的顺序,由基础知识、基本课文到高考应试解题应变能力,分两轮进行复习,作文教学贯穿始终。第一轮沿着三条线索——语文基础知识(纵线)、基本课文(横线)和与纵横线并行的作文(综合)层层推进。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加之与其并行的作文能力点、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中学语文知识树从整体上把握,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升堂”。本着让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并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紧扣《语文科考试说明》结合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指导、点拨学生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解题思路,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培养高考解题应变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进入高考应试能力之室。
第一轮复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大纲中规定的“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参照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和单元知识,按照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线索——汉语拼音、汉字、语汇、语法(词法、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古代以纵向为主,现当代及外国以横向为主)、文言文常识(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字、句读及翻译等)——分成七个单元。每单元先列出全面、系统的纲目提要表,只列项目,不列内容。用提要表引导学生去独立采摘语文知识树上的每个果实(知识点),等学生把表中空白的内容填完,再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填表情况,不当的地方予以订正,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接着“热蒸现卖”,让学生做“单元过关”练习。习题尽量囊括该单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各种高考题型,以各种选择题为主,其次是填充题和简答题等;最后是单元小测。练习知识题、能力题并重,测试则以能力题为主。
这样每单元都巧编知识网,落实知识点,以表引路,复习知识,以练习和测试巩固知识,并培养能力。七个单元下来,学生既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图,明确密布于各干枝上的知识点,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遇到有关的练习或试题,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在知识单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名词术语不求
死记,但要理解其内涵,把握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狠下功夫。对有争论的问题,以教材观点为准;对重点、难点,在反复强调的同时,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
与此并行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审题能
力、提炼中心能力、多角度立论能力、联想能力、选材能力、列提纲组材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八种能力,以此进行训练。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实际,把审题、联想和语言作为训练重点,以学生写作为主,以写带讲,重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此段教学,要求学生在注重系统梳理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把多方搜集到的写作素材整理、归类,以便作文时随时提用。
第二步是以教材中的精讲篇目为主线的文章阅读复习。前面复习的“知识点”实际上都散装于基本课文中。我把这些课文都看作是例子,对此,我把高中的基本课文分为两个大单元——实用文体单元和文学文体单元。
首先从其产生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讲清二者的主要区别:文学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的特点是“虚”,允许虚构,目的在于艺术欣赏;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它们的特点是“实”,目的在于应用。据此,复习时我又将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个大单元各分为四个小单元,根据不同文体的
特点共分为八个单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经过前两步的第一轮复习,学生虽然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
基本课文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具备了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距离从容应付高考不过是刚刚“升堂”矣,还未“入于室”也。因为高考是本着“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精神命题的,“语言知识的考查着眼于运用”,学生掌握各种文体、文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
因此,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高考解题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复习。我根据
《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有关部分,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精选设计出一套单元练习题,先让学生把题做一做,对照每个高考例题的命题意图和思路以及该题涉及的能力点的其他命题方式,然后再按
《语文科考试说明》内容的五个方面——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写作——让学生各做一套题,分块过关,反复体会《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最后通过做精选的“语文样题”等形式,再从总体上体会、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题型,按卷面结构掌握各块答题要领和规范。
此段复习,在严格按能力点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高考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所谓解题思路,就是从试题出发,沿着试题要求的方向,达到解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技巧是技能的熟练运用,是思路的外在体现。根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规定的各类题型特点,结合对训练题、测试题的分析,具体给以点拨。
指导学生解答考卷中出现的形形的选择题,按照“读、审、筛、比、判”的顺序迅速、准确地作答。读,即仔细读题,了解题干要求及选项内容;审,即正确审题,命题者设题意图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用什么解题方式、从哪些角度分析等等都要审清;筛,即用排除法缩小解题范围;比,比较排除后所剩选项的相异点;判,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选择题的具体解答技巧——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代入验证法、比较选择法、排除法、求同法、求异法等。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题,知道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先林后木、上挂下联,不放过题干和材料中的每个语言信息,抓住要点,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这样,经过第二轮复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语文科考试说明》能力点的要求,独立复习时能自觉向这方面靠拢,并在练习中悟出高考主要题型的解答技巧,练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多方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多数学生在此轮训练中能够自觉向审题清、标题明、结构严、立意稳、选材准、语言顺、卷面洁的方向努力,基本能顺利渡过作文应试难关。
总之,在这一届的高三语文复习中,我始终注意瞄准《语文科考试说明》,瞄准高考,在每个复习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成序列、有重点、点面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部分,知识、能力并重;写作复习部分,轻知识、重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自己系统学会到会自觉学习、自由运用语文,真正地既“升堂”又“入室”。融知识、技巧、智能为一体,在今年的高考中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