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1:4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金风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放式基金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风险有相似也有区别。作为投资于风险市场的投资者,开放式基金首先要面对来自市场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最终是由基金收益人承担,但是作为基金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有效地管理这种风险,并根据基金的投资策略,将其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对这种风险的管理是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的核心。同时,开放式基金还要面对基金收益人不断变化的赎回要求,做到即使在市场变化最为动荡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收益人按照基金净资产赎回的最低要求。根据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特点,我们提出: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建立定量化风险管理系统的概念。并将上述两类风险同时纳入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
一、定量化风险管理系统
从风险构成上看,市场价格动荡造成的风险对任何一个投资机构来说都是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因此,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始终是评价基金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建立一个可以综合考虑各种主要风险要素的系统,并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使其制度化或岗位明确化,就可以使这一问题更具有科学性。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定量化风险管理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几个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进行叠加,而是在客观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模型、经验模型、数量化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综合运用。在企业的运用中还将进一步加以具体化,使其与企业的日常运转紧密结合,并最终使得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思路上,系统综合了企业环境下对风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上两种分析特点,并在各种不同分析工具中将分析人员的经验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系统在构成上将包容:极限测试、风险价值、情景分析、以及随机风险模型等工具的综合作用(图1)。
附图
图1定量风险管理系统结构示意
1.极限测试
这是一种针对具体市场风险问题的分析方法,是属于自下而上的分析,其含义是:分析人员试图回答,如果某个影响价格的因素发生,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对不同品种的影响因素也不断增加,作为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专家也随着风险的类别进一步细化,尽管进行这一类分析的是属于公司风险管理的普通职员,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同样需要对有关因素的专业化理论基础和经验。典型的极限测试问题是回答诸如:在降息的情况下,证券市场股价会怎样变化?下面我们说明方法的主要步骤:
(1)选定测试对象。适当选择市场影响因素是进行测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考虑单一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情况需要分析人员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如果选择多个变量,则需要考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作用问题。如:我们仅仅考虑利率变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问题。(2)选择需要测试变量的几个变化幅度。大部分因素的变化范围很广,但在分析能力的范围内考虑是最可行的。测试变量的变动范围选择直接关系到结论的可信性。如:我们可以考虑利率变化0.25,0.5和1三种情况。(3)确定影响分析的各种信息。这需要分析人员能够对测试对象和股价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够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来。(4)提出相关假设条件。测试所用的信息大部分是历史数据,因此,相关假设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要针对因素相关性等提出假设。(5)评价公司投资组合。这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析的关键。在这里重要的是分析人员对问题的洞察力,因此数学工具显得并不重要。(6)确定具体对策。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有关应对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极限测试考虑的是影响投资品种价格变化的具体因素,这种影响是对投资品种的直接影响。在分析过程中,主要是通俗的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和简单数据分析,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分析手段。报告的结论是如果该事件发生我们的损失会有多大。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作这样的回答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报告如果只限于说明有关因素波动幅度价格的影响,而不去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的话价值就大大受到影响。
2.风险价值分析
极限测试是要回答因素对股价的最大可能影响情况,并没有回答该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风险价值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多大的问题。风险价值(ValueatRisk,或VaR)是国际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一个通用指标,也是衡量市场风险的一个综合性指标。VaR的基本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概率下由于市场不利变动所造成的企业价值的最大潜在损失量。
风险价值中涉及时间和概率,其主要原理是:将一个企业看成是一个特定的投资组合,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计算各种不同组合的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的敏感性,得到投资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然后在确定的风险政策条件下相对固定风险价值的置信区间,得到最大损失量的概念,再对每天的市场变化计算对应的投资组合风险价值,以便判断企业当前的风险状况。在企业的风险政策方面,国外一些大的金融机构都根据自身资产暴露情况,确定具体的置信区间。
从理论上看,风险价值计算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公司持有的风险资产头寸;(2)确定影响头寸的风险因素;(3)估计所有因素的发生概率;(4)确定资产价格和影响因素之间的价值关系;(5)计算不同头寸定价模型、分布关系,并根据风险价值的分布曲线和分位点确定取值。
风险价值的度量与计算
对企业市场风险的度量主要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料和市场公开资料两方面来进行。企业内部资料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建立反映企业不同方面能力的财务指标体系,如企业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和水平、资产流动性等;市场公开资料是指来自不同产品(如股票投资、指数期货投资、国债投资等等)市场的实时的广泛资料。
3.情景分析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分析方法,是帮助公司决策者对那些未必会发生但一旦发生将具有灾难性后果事件进行事前分析的重要工具。如,当前可能需要预测美国与伊拉克战争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它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和它所分析的事件的重要性使其同极限测试具有明显区别。在情景分析中,风险管理与其说是门科学,不如说是门艺术。因为它考虑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假设和预测,分析的技巧也更多是基于战略高度的论证方法。对于普通管理人员来说,搞清楚其分析过程也就足够。而分析本身更多的是由分析者个人素质决定。
一般的情景分析过程包括:情景定义,情景要素分析,情景预测,情景合并和情景后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每个部分又包括了战略管理中的各种分析手段。由于这一问题对普通风险管理人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降低。恰恰相反,对战略风险管理问题认识的深入程度往往是决定公司在未来经营中能否成功的关键。
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了构成定量化风险管理系统的各个主要部分。从机构投资者角度看,综合研究各种分析的结果,是取得投资成功的关键。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仅信息互通,分析结果也是可以互相引用的。而在公司的实务风险管理中只要根据投资品种的不同,确定各个部分的工作量,然后,从总体任务安排出发进行人员的配置,到此基本可以认为本系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基金资产流动性管理工具
股票资产的流动性可由4个指标来度量:(1)市场宽度(Breadth、Width),指交易价格偏离市场有效价格的程度,即投资者支付的流动性溢价。市场宽度的观测值是做市商的买卖价差,只有当这个差额为零时,才可认为这个市场是完全流动的。(2)市场深度(Depth),指在不影响当前价格条件下的成交数量。从市场深度来看,高流动性意味着在当前价格下投资者可以大量买入或抛出股票。市场深度的观测值是某一时刻做市商在委托簿(OrderBook)报出的委托数量。(3)市场弹性(Resiliency),指由交易引起的价格波动消失的速度,或者说委托簿上买单量与卖单量之间不平衡调整的速度。在不考虑新信息出现影响股票价值的前提下,价格会随机地以价值为中值波动,市场弹性越好,价格偏离价值以后返回的速度越快。相应地,再次委托价差越小,则返回需要的时间越短,表明市场弹性越好。(4)市场及时性(Immediacy),即达成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在这四个市场流动性衡量指标中,市场宽度刻画了价格的变化特征,市场深度刻画了交易或者委托数量特征,市场弹性刻画了价格波动与时间的关系特征,市场及时性刻画了价格变化、委托数量和时间因素。也就是说,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通过价格、成交数量(或委托数量)和交易等待时间这样一个三维尺度来完全刻画。
在进行市场流动性定量研究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宽度、市场深度和市场弹性来考虑,市场及时性可以由这3个指标变换得到。由于我国股票市场采用竞价交易机制,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撮合,因而不存在做市商的买卖报价差,因此必须在Kyle有关做市商制度下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之上重新给出市场流动性的全面定义。
在连续竞价市场下,我们构造评估股票资产的流动性指标如下:
(1)宽度Wδ,t=2*(Hδ,t-Lδ,t)/(Hδ,t+Lδ,t),H、L分别为达到δ换手率的最高价和最低价;δ、t为首次达到时间(估计δ的取值为总流通股份的0.005%-0.01%)。
(2)深度DC,t是自t时始到股票价格首次超越区间[Mt-C,Mt+C]时交易股份占总流通股份的百分比,δ为首次超越的时间。
(3)弹性Rδ,C是当|Pδ-Mt|/Mt>δ时,在[δt,δt+δ]时间间隔内,股票价格首次返回Mt的时间(拟定的δ的取值为C与股价之比的2倍)。
投资者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比较。如:δ为10分钟。比较不同股票的宽度,即比较相同交易量下的股票价格波动幅度。但对于不同流通股数及不同股票价格的股票,形成相同的价格波动的交易量是不同的。一个合理的选择就是采用相同的换手率即交易量与流通股本之上。影响波动幅度的因素包括换手率δ的选取和时间间隔δ的选取,随δ的选取不同,可能出现的结果包括;情形一、分钟至10分钟间达到换手率;情形二、在时间段(10分钟)内不能达到换手率。因此选取δ时应保证情形二尽可能少地出现。本质上,宽度是在一给定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对较小换手率时,股票的价格相对振幅深度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较小相对价格范围内成交的股票数量。弹性的定义与深度相类似。
三、流动性风险及巨额赎回风险应对的措施
1.流动性风险问题
开放式基金在日常运作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控制流动性风险,其一是投资组合中股票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其二是投资组合中流动性资产的管理。
(1)个股流动性风险控制。对于基金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基金可以针对不同股票采用一定时间段换手率的倒数作为流动性风险乘数,个股的流动性风险就定义为股份持仓量同流动性乘数的乘积,该指标直观反映了每只股票变现的难易程度。通过对基金持仓股票的流动性风险的适时监控,在达到流动性不足的阈值时实施调仓。
(2)流动性资产的管理。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赎回指令,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通过对比美国开放式股票基金1975-2001年每月预留流动性资产占比的月度数据的分析可见,流动资产比例的月度变化特征不明显,年度间差异较大,特别是熊牛市期间变化极大。25年的月度平均流动资产比率为8.13%,而最高年度的流动资产比率达11.80%,最低年度的流动资产比率仅4.78%。
2.基金巨额赎回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开放式基金可能遇到的基金收益人巨额赎回所造成的风险问题,是基金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风险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明确产生巨额赎回的原因除了基金管理者自身因素外,还主要来自市场价格波动,引起投资者对基金未来的悲观看法。从这种意义上讲,造成巨额赎回的主要因素(不考虑基金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也是来自市场风险。这样,我们将这一风险纳入上述定量风险管理系统也就同样具有合理性。
在考虑巨额赎回问题时有几个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可以作为基金公司未来这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资本衡量与资本标准国际统一准则》。这是一个关于由银行监督者对商业银行运行所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建立防范信用风险的资本需求量的概念。即:资本需求量≥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8%。而在计算投资者风险加权资产时,准则又给出一组加权指标作为依据。
相对于证券业的投资活动,商业银行的实业投资风险要小很多。因此,除了在概念上近似外,基金业者更多的应该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建立相关的控制指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资本充足率概念引进对证券公司的监管上。在这种框架下要求,一家公司必须保持一定的缓冲资本,该资本应该等于在一个萧条的市场环境下结清头寸所需要的“削价”准备金额。当然,这种折价随投资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流动性好且波动小的证券,折价率自然小,而对于波动率大且比较集中的证券折价率自然要高。
巴塞尔/国际证券组织联合会计划统一性提议的“奠基理论”是试图将银行业和证券业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合并考虑的一种尝试。其原理比较简单,只是将银行或证券公司的业务分成两个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然后对“银行账户”适用巴塞尔标准,对“交易账户”采用证券期货管理局的标准。这一标准在1993年被欧盟采纳。但是,这一理论的问题是行业各自内部风险价值模型所反映的准确性比它在应用时要高。于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采用双轨制,即没有模型的公司采用奠基理论,而风险控制系统达到一定量化标准的可以运用基于模型的方法。对于这些公司,资本限额应是:
附图
其中,即取前一日的风险价值和前60日风险价值的移动平均数中的较高者,并乘以系数F,F的最小值是3。
对于开放式基金的市场风险考量,我们认为在建立自身风险价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比例控制标准,并在市场变动的情况下随之调整。这样即将这一问题的讨论纳入前述定量化风险管理体系中去了。
【参考文献】
[1]AlvinD.Hall,2000,GettingStartedinMUTUALFUNDS,JohnWiley%26amp;Sons,Inc.
关键词:大型企业;风险导向;资金管理体系;优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会计学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成果(编号:T201532)
一、大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的剖析
对大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的研究较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入相关企业调查,总结起来主要有:第一,资金账户持续膨胀;第二,资金计划和预算脱节;第三,封闭结算波动性、差异性较大,资金结算时间太集中;第四,资金考核管理体系不健全;第五,资金风险预警不足。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大型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思路设计
以风险为核心的大规模公司资金管理机制优化思路,是依照资金管理的流程,在过去的资金管理中添加资金风险剖析内容,确定资金使用过程的重要管控节点。具体为由资金风险分析、资金账户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资金考评管理、资金风险预警六项内容顺次相接,形成闭环。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大型企业资金管理机制优化具体内容应用剖析
(一)资金风险剖析
1.资金风险辨别
主要存在的风险有:①资金账户持续增多导致的资金账户安全风险与效率风险;②资金规划和预算不一致、缺少动态管理导致的资金规划效率风险;③封闭结算的变化、差异和结算时间的不科学导致的资金结算缺乏风险;④资金考核不健全导致资金考核效率风险;⑤资金风险预警不到位导致资金预警缺乏风险。
2.资金风险剖析
具体方法是:第一,把企业面对的资金风险加以归类,把属性、性质一样的归为一类,且依照重要性排列,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ABC等。大规模公司资金管理的风险包含三类:效率风险、安全风险、短缺风险,按重要性程度排列为:A是安全风险、B是短缺风险、C是效率风险。在每项风险种类下,不管是从资金类别、资金途径还是资金管理,均依照大型公司的现实生产运营过程,列出不利于资金运营的风险点。
第二,在每项分类中列出风险管控点,对其运用风险矩阵法,明确每个项目的重要程度。使用坐标系,把第一步中的风险点的级别设定为普通风险、战略风险、平常风险和重大风险。
第三,依照第一和第二编定资金风险剖析表。
3.Y金风险管控
不管是资金管理模式,还是机制的选取,只要是有利于资金风险管控的,均可称作资金风险管控手段,详情见表1。(二)资金账户管理
第一,促进账户统一管理。在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把下属公司每一个账户归入企业总部的总分账户管理机制中,减少账目总量,对于开立的限额账户、临时账户和未曾在企业制定的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均应归入企业总分账户管理机制中,对这些账户着重管理。第二,不断增强银企合作。第三,压缩管理级别。在增强账户统一管理的保障下,协同大规模公司总体机制的扁平化发展。
(三)资金计划管理
第一,增强和业务活动的对应度。联系ERP的实行,把大型公司预算管理融进资金收入、支出的每个环节,促进财务管理融合到生产运营过程,增强业务部门在资金收支过程中的规划、监督理念,实施全员参与的资金计划管理。第二,规范资金计划因素与预算项目。预算项目和资金计划要素应尽量运用一样的名字与适用范围,增强资金计划和财务运算的衔接度。
(四)资金结算管理
第一,严格分类资金用向。依照封闭结算与对外结算依据,确定资金动向。第二,增强封闭结算管理。大规模公司应主动配合企业增加封闭结算的内容与项目,健全封闭结算网络化,把有关较易结算业务都集中到内部封闭结算机制,进一步减少总体的资金运行费用,提升结算效率,降低资金运行风险。
(五)资金考核管理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资金考核管理体系。不管是部门职位设置,还是制度的确定与执行,都应该从多个方面构建一个系统、先进、客观、全面的资金考核管理机制。第二,出台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资金考核的执行应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帮助资金考核管理总体的健全。第三,完善资金考核指标机制。针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点设立相对应的指标,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指引性与高效性的资金考核指标机制。第四,资金考核管理落实应依照阶段逐渐健全。可依照“制度出台――重点管理――全方位实行”的过程,一步步一项项促动全方位的资金考核管理。
(六)资金风险预警
第一,谨慎选择预警类型。企业可联系自身资金运行的特征进行选择,把一些行业的风险预警类型运用到资金风险预警中。第二,依据资金管理的特征,强调风险预警的关键点,避免因为太追求细化而误入资金风险的小细节。第三,联系大型企业现实状况,保障预警体系的时效性与高效性。坚持“恰当的才是最优的”的理念。另外还应持续更新,依照现实状况的变化,在不影响使用的状况下,及时调整预警体系风险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战伟.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探析.会计师,2015(05)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投资策略、业绩评估
一、引言
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开放式基金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及流动性较好的优势,已成为众多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1年在中国证监会“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针指引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截止2011年3月底,我国共有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约515只,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94万亿,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左右,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在A股市场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对开放式基金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对开放式基金的研究大多将国外已有的业绩评估指标直接在国内进行应用,特别是新闻媒体在宣传时往往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作为衡量基金业绩好坏的标准,而忽略了基金约定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尝试弥补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以增强基金业绩评估的科学性。
二、相关研究综述
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对于投资者、监管层、财务顾问或开放式基金管理人自身都迫切需要对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进行有效评估。
传统的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主要利用净值变化指标如基金单位净值、净值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等来进行的,但忽视了基金获取投资收益所遭受的风险。Markowitz(1952)首次用数学的方法量化了单项资产或组合资产的风险,并且从理论上说明了投资分散化能够减少组合资产的总风险,提出了资产组合选择的均值-方差理论。随后,在Markowtiz研究的基础上,由Sharpe(1964)、Lintner(1965)以及Mossin(1966)引入无风险资产后提出的CAPM模型。在CAPM模型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考虑将风险因素引入到基金的业绩评估模型中,这些绩效评估方法中,比较精典的有Treynor指数、Sharpe 指数及Jensen 指数。Treynor指数用以评估投资组合的绩效。依据CAPM模型,只有系统性风险才能得到补偿,因此Treynor采用系统风险测度即贝塔系数,作为基金绩效衡量的风险调整因素;Sharpe 指数用来衡量基金承担每单位总风险所能获得的额外报酬。Sharpe 指数考虑了投资组合的总风险,在非充分分散化投资和非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较Treynor指数更合理,也是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Jensen 指数是Jensen(1968)提出的,他认为根据基金资产超额收益率与基准资产组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常数项,可以作为基金风险调整后的绩效,称为Jensen 的Alpha 值。Jensen 的Alpha 值是第一个以收益率的形式表达风险调整绩效的指标。
三、本文中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以2008年9月30日之前成立的122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包括指数基金)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投资类型,并结合其持股集中度、持股特征等将其分为四大类:成长型、价值型、平衡型和指数型基金。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所选取的数据包括基金的日单位净值、业绩比较基准指数的收盘指数。对于无风险资产利率,我们选用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进行替代,考虑到在样本期内,央行分别于2010年10月19日和2010年12月25日各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我们利用简均法调整基金在样本期间的无风险利率为2.278%。
在进行基金日单位净值增长率时,我们以2009年1月1日的净值为基准向后复权,利用复权后的基金日单位净值指标来进行基金日净值变化率,具体计算公式为:
这样可以计算出所选取的122只基金486个交易日的基金日净值变化率指标。同时,我们计算每一只基金的业绩基准所对应的指数日收益率。以交银股票精选为例,其业绩比较基准为:75%×沪深300指数 + 25%×中信全债指数,首先计算第 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日收益率和中信全债指数的日收益率,然后按照75%、25%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收益率即为基金对应业绩基准的日收益率。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计算出每一只基金在样本区间内的不同业绩评估指标,然后从整体上和不同分类上对基金的业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从整体上分析,经风险调整后的所有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指标Sharpe比率和Treynor指标均大于0,表明基金可以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超额正收益率。但在基金管理能力方面,尽管从整体上基金能够获得均值约为0.0002%的超额收益,但不同基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样本基金中Jensen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比较,两者相差0.0018,或者从不同基金的Jensen指标的波动率来分析,波动率高于均值水平,表明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而估价比率和M2测度均有与Jensen指标相类似的情景。从投资风格角度分析,平衡型基金的Sharpe比率高于成长型和价值型,但平衡型与成长型的Treynor指标又相差不大。那么不同风格之间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是否有差异呢?我们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对不同风格的股票型基金的五个业绩评估指标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3、4所示:
由表2、3、4的检验结果可知,不同风格之间五个业绩评估指标的Levene检验结果表明均是同方差,同时根据T统计量及检验结果的显著性,表明不同风格之间的业绩评估指标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那么积极型的基金管理者和消极型的基金管理者在不同的业绩评估指标上是否有差异呢?本论文同样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积极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之间在某些业绩评估指标上服从同方差分布,如Treynor指标、Jensen指标和M2测度指标在10%的检验水平下均拒绝同方差的假设。而根据统计的结果也可表明积极型基金与指数型基金的不同业绩评估指标的均值之间存着着显著的差异。这也表明投资策略会对基金的业绩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
本论文主要是结合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对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估。针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进行基金业绩评估时往往采用市场指数来代替市场组合方法的不足,本文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比较了基金的业绩,结论如下:
本文利用Sharpe比率、Treynor、Jensen指标、估价比率、M2测度等方法对不同风格的基金的这五个业绩评估指标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他们的同一业绩评估指标之间没有太大差别。但若考虑到基金的投资策略,则积极型的投资者与消极型的指数投资者他们的业绩除M2测度指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的指标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格的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评估差异不大;但不同策略的业绩差异相对较大,也即资产配置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Admati A, Ross S A. 1985,Measuring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n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equilibrium model [J].Journal of Business,58,pp: 1-26.
[2]Admit A R, Bhattacharya S, Ross S A, Pfleiderer P. 1986,On timing and selectivity [J]. Journal of Finance,41,pp:715-730.
[3] 冯辰.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规模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界,2007(6).
[论文摘要]投资会有一定的风险,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容忍度是不同的。因此,如何依据个人的风险容忍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资产投资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首先对投资者的风险容忍度进行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结果、以10万元为例对投资者提出相适应的投资建议,尽力做到获利性、安全性与风险承受能力的统一。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手中的闲钱也逐渐多了起来。2004年我国的gdp达到13.65万亿, 税收 收入2.57万亿,全国个人储蓄存款突破30万亿。而如何利用这些钱进行合理投资就成了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有些人只是单纯地把钱存进 银行 以求“ 保险 ”,但由于银行的低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这种方式已不再“保险”。而还有些投资者对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在股市里无所顾及,一旦把握不好就会血本无归。
投资就是为了实现其资本的增值,它没有什么成文的标准和准则,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本文以10万元为例对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出相适应的投资方案。
一 风险容忍度的评估
选择你所认为最适合的答案。
1 有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是你得借钱,体会接受贷款吗?
a绝对不会 b也许会 c肯定会
2 你所在的公司要把股票卖给职工。公司计划3年后上市,在上市之前,你不能出卖手中的股票,也没有任何分红。但公司上市时,你的投资可能会翻15倍,你会投资多少买公司的股票々
a一点儿也不买 b四个月的工资 c八个月的工资
3 你刚刚获得了一个大奖!但具体哪一个由你决定,你希望是:
a 4000元现金 b 50%的机会获得7000元 c 25%的机会获得20000元
4 你的投资期限长达15年以上,目的是养老保障,你更愿意怎么做?
a投资于保本基金,重点是保证本金的安全。
b一半投资于保本基金、一半投资于偏债券基金。希望在低风险的同时还能有些增长。
c投资于不断增长的股票基金,其价值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有巨幅波动,但10年后有巨额收入的潜力。
5你买入一种基金一个月以后,其价格上涨了20%,假设其他基本情况不变,你会怎么做?
a抛出并锁定收人 b保持卖方期权期待更多收益 c更多地买人,等待上涨
6你买人一种基金一个月以后,其价格下跌了20%,假设其他基本情况不变,你会怎么做?
a抛掉再试试其他的 b什么也不做,等待收回投资
c买入,这正是投资的好机会
7现在换个角度看上面的问题,你的投资下跌了20%,但它是资产组合的一部分,用来在3个不同的时间段上达到投资目标,
(1)如果目标是5年以后,你会怎么做?
a抛出 b什么也不做 c买人
(2)如果目标是10年以后,你会怎么做?
a抛出 b什么也不做 c买入
(3)如果目标是20年以后,你会怎么做?
a抛出 b什么也不做 c买人
将你所选择的答案a乘以1、b乘以2、c乘以3,然后相加就得出了测试的结果。如果分数为9-4分,你可能是一个保守型的投资者:如果分数为15-21分,你可能是一个温和型的投资者;如果分数为22-27分,你可能是一个激进型的投资者。
(资料来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二 相应的投资方案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医疗事故,对于各种投资方案都首先拿出两万元购买两全分红型保险。因为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至少将拿出当年度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保险公司至多只能留30%,这样就做到了有事保障、无事分红。
1保守型的投资方案(一)
建议用3万元购买 国债 ,国债的风险低,很适合保守型的投资者。比如2006年11月开售的凭证式国债利率也有了较大的上涨,3年期和5年期分别上涨了0.72%和0.81%。加息后的国债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国债的优点很多,而上述凭证式国债的主要特点有:(1)发售网点多,购买手续简便,还可提前兑取;(2)可以记名挂失,安全性较好;(3)利率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1-2个百分点,利息风险小,没有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活期计息的风险,没有 市场 风险。用剩下的5万元投资于人民币理财,人民币理财期限一般为1年或2年,银行会用其30%-40%于定期存款、70%-60%用于投资,由于人民币理财的投资渠道都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债券,由银行的信誉保证其风险较小。从最早的1年期收益率2.8%左右到现在的超过3%,人民币理财的收益率正在节节攀升,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品种。
保守型的投资方案(二)
建议投资4万元于保本基金。其特点是上不封顶下不亏损,而这一点正符合保守型投资者害怕亏本、又希望获得高于存款利息和国债收益的 心理 需求。在目前的行情下,预计一般的保本基金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存款或国债收益。估计年利率为3%-8%。它可以让投资者在本金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从而达到只赚不赔的投资效果。用余下的钱投资于货币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是以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包括央行票据、国债回购、一年内短期债券、同业存款等短期资金市场 金融 工具。货币型基金的流动性强,收取的 管理 费较低,免赎回费和申购费。在所有的基金产品中是交易 成本 最低的一种。可以用基金账户签发支票、支付消费账单,有的货币型基金甚至允许投资人直接通过自动取款机抽取资金,故有“活期储蓄”之称;而且货币型基金具有月月复利、加息加利、滚动投资、收益免税等特性,因而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收益。其收益水平通常高出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1至2个百分点。
2 温和型的投资方案
建议分别长期投资4万元于开放式的偏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一般说来,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操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比一般的投资者要好得多。基金是长期理财的有效工具。而不是短期投机炒作的发财工具,2006年上证综指上涨128.7%,基金收益118.52%,而能真正全面分享到2006年以来基金投资翻倍收益的投资者,大部分是那些能坚持持有基金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民。因为长期投资可将短期投资可能的亏损吸收。既增加报酬的稳定度,又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长期持有还可以为投资者节约申购、赎回的成本。债券型基金相对于直接投资债券,由于其通过集中投资者的资金对不同的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因而能有效降低单个投资者直接投资于某种债券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工行瑞信债券型基金,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分享债券稳定回报的同时,通过打新股获取一、二级市场的丰厚差价利益,很适合不满存款利息收入、而又只有低风险投资需求的温和型投资著。一般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不但要研究发股公司还要判断利率走势等宏观经济指标,往往力不从心,而股票型基金由于有专家经营而对不同的股票进行分散化的投资组合,既有效降低了风险又分享了股市的收益。将偏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组合可弥补双方的不足,使风险最小化。
3 激进型的授资方案(一)
建议用3万元购买股票型基金,5万元投资于黄金买卖。投资黄金主要优点有:首先,黄金具有永恒价值可以长期持有;其次,黄金具有保值功能,可对抗通货膨胀及 政治 经济的动荡。在选择黄金品种进行投资时,标金和纯金币是投资的主要目标。而投资者在选择银行进行委托黄金买卖时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实力、信誉、服务以及交易方式和佣金的高低等因素。投资黄金最讲究介入的时机,还要熟悉黄金交易的规则和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激进型的授资方案(二)
社保基金是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务院已明确表示:“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基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基金是维持普通百姓养老保险和基本生计的特殊保障基金,其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将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管目前社保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 000多亿元,但面对老百姓不断增加的保障需求还是捉襟见肘。为了让成千上万的社保基金“活”起来,在遵循基金投资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最佳投资组合以提高基金的运营收益率和抗风险力。 1 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一般的资金投资运营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获得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低风险原则。低风险,即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这是基金进入货币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切实保障基金的安全,才能保证受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确定一种适度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并严格遵守此标准选择投资对象、方式,进行投资分类和组合。
(2)盈利性原则。社保基金的投入,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在选择投资品种时,没有收益是不予考虑的。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基金的保值目标才能实现。否则,仅能起到消除基金贬值的作用。
(3)社会性原则。社保基金投资是政府的一笔大规模的支出,这笔支出首先应讲求社会效益,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否则,收益再高也不允许投资。
(4)高流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支付具有连续性,不能延缓,因此要求基金投资具有高流动性。在具体的措施上,可对投资进行事先预测,留足资金和一定的短期支付使用,对中长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使其资金在应付日常支付前提下充分发挥效益。 2 社保基金投资环境分析
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收益、风险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愿望和投资环境的矛盾。 2.1 负利率造成社保基金进行银行投资时的隐性贬值
负利率就是物价指数(cpi)迅速升高,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2004年央行《货币银行执行报告》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说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按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计算,则实际利率为-1.616%。因此,一向秉承“安全至上,保值增值”理念的社保基金,也无法避免负利率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2.2 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
社保基金投资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不到20年,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股市尚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小,风格不明,运作欠理性,甚至存在“黑幕操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票与gdp的比率仅为20%左右(按总股本而非流通性股本计算),债券与gdp的比率仅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为75%左右。因此,中国股市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 2.3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银行利率的调整、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组合以及投资渠道、程序的选择。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仍存在超比例大额持有现象,社保投资内部机制及投资程序仍要进一步规范。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风险控制制度。 3 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分析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下面就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渠道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进行一般性分析。 3.1 银行储蓄存款生息 储蓄存
款生息,是指社保基金的专门机构将社保基金的结余全部或者部分采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款及保值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入国家银行或地方银行,按国家规定利息收取。这种投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安全可靠,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在我国目前实际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保值补贴和加上一定的增值补贴,如我国规定,对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优惠的政策;第二,国家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银行利率的比率;第三,现行的单利计算方式改为复利计算方式。国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3.2 有价证券投资
有价证券投资,是指运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的债务凭证。它一般分为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国家债券是国家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例如国库券、专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等等。由于债券利率事先固定,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利率存款的预期收入,由政府发行,财政作担保,信誉安全性强,在急需用款时,变现能力强,因此它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有效形式之一。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依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前者根据事先规定的利率取得固定的股息;后者的股息随企业赢利的多少而增减。持有者可以把它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并享有利润分红的权利;其优点是利润比较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银行作后盾,承担经营风险比较大,但是在股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这种投资项目是保险业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为保证投资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定的途径与方法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现有经济效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然后作出决策或者选择那些有担保、有信誉的企业,力争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其中有些操作性的技术,应注意的是对行业企业债券的选择,即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要求投资者善于识别风险、分散风险。总之,社保基金投资要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决策机构的统筹安排;又利于保证基金的安全。 4 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分析 4.1 加大证券投资比例
在收益、风险、流动三者的关系中,基金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投资资产的流动与收益负相关。在确保赢余资金流动的情况下,根据各类投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率及其稳定性,将这几种投资进行有机的组合,寻找出一组收益率高而且稳定性较好的基金投资组合方式,或者进行分期、分组、分类的分散投资组合。假定2005年社保基金大致有1 700亿元人民币进行投资,选择的范围是年利率为0.06的无风险资产和预期收益率为0.14、标准差为0.20的风险资产,应当如何将1700亿元人民币在这种资产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呢?从两种模型进行分析:
(1)银行存款与单一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组合收益率e(r)用公式表示为: e(r)=we(rs)+(1-w)rf=rf+w[e(rs)-rf] 其中,e(rs)为证券资产的预期收益率,rf为银行存款利率;w为投资于证券资产的比例;1-w为银行存款的比例。 则本例中的投资组合收益为: e(r)=0.06+(0.14-0.06)w=0.06+0.08w 当投资组合是由证券资产和银行存款构成时,投资组合的标准差δ是证券资产的标准差δs与其投资比重w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δ=δsw=0.2w 将投资组合标准差代入预期收益率公式得到收益-风险关系式:e(r)=0.06+0.4δ
(2)以证券1、2构成的组合替代单一证券。 w1= ■,w2=1-w1 将数据代入,得到证券最优组合由69.23%的证券1和30.77%的证券2组成。其收益率和标准差为: e(r1)=0.122;δ1=0.146 证券1与无风险组合的风险—收益直线由以下公式表示为: e(r)=rf+w[e(r1)-rf]=rf+[e(r1)-rf]δ/δ1 =0.06+(0.122-0.06)δ/0.146=0.06+0.42δ
可以看出,采取分散式复合投资所得到的收益(0.42)要大于单一的投资组合得到的收益(0.4);从两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投资组合所得到的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成正比,但从我国证券市场前景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环境因素来看,在风险控制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加大风险投资力度,有利于提高基金的整体性收益。为了达到相对风险很小而实际收益最大的目标,在实际的组合中根据具体情况调险投资比例,这是保值增值的关键。 4.2 开辟国外市场
下面讨论一种
国内低风险的资产投资与国外高风险的投资组合问题,其公式为: rm=α·r外股+β·r外债+λ·0.0198/12
其中,r外股为国外综合指数月收益率,r外债为国外成分指数月收益率,0.0198/12为一年期利率结算的月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α、β、λ为各投资资金的投资比例。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 风险控制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困难,国家除对事业收费仍进行严格控制以外,在财务、筹资等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增加了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高校财务风险骤然升高。因此,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和化解扩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财务风险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最先出现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企业资本结构不同而影响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也有观点认为是企业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一种微观范畴的经济风险,是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在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上的风险。
因此,财务风险的含义可以解释为:组织在开展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或难以预料的因素,导致组织所获得的财务收益与原来预测的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财务成果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单地说,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对高校而言,其财务风险是学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到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而出现与初衷利益相悖的潜在损失。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由资金运动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三是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潜在损失。因此,高校财务风险既有一般财务风险的规律性,又蕴涵着自己的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普遍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具体模式、运转结构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具有普遍性特征,每所高校在扩张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客观性。只要高校实施扩张,扩张性财务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其客观性及风险程度的大小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尽管高校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财务状况不良、债务包袱过重、资金运作困难等必然会影响学校精力和办学质量。
3.随机性与潜在性。由于影响高校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而事先一般难以准确预料和完整地把握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所以财务风险具有随机性和潜在性特征。虽然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客观的、随机性与潜在性的,但是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其强弱程度、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及表现形式等却是不确定的。因此,防范和规避风险又是必须而且可行的。
4.相关性。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收益的高低之间具有正相关特征。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并以此作为高校大量负债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因为负债必须在其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才能获得收益,这是相关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否则,将会使负债的财务风险加大。
5.低可控性。高校的扩张是一个设备资产、师生员工、校区规模、组织结构等快速膨胀的过程,这不仅使管理难度加大,而且使风险控制能力减弱。因为发展速度与可控程度呈反比,规模扩张越快,可控性越弱。当扩张中面临不利环境时,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高校必须为不利环境的变化“埋单”,如贷款利率上调,必然增加贷款的成本等。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财务风险可控性强度的缺失。笔者以为,只要强化管理,科学前瞻,加强防范,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完全可以预防或减小风险的发生及其危害。
6.有一定的潜伏期。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高校充分利用银行贷款的思想准备、项目准备还不足;现行的高校财务和会计制度中,对财务分析的指标内容还不全面,绝大多数高校只有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财务分析指标,对筹资分析、投资分析、资金运营和偿债能力分析等指标不全或缺失。因而,一些高校对资金利用效益、举债适度范围、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还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甚至一些决策者都心中无数,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潜伏期。
二、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1.学校定位不准,盲目跟从或攀比。少数高校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投资规模超越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超越学校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以扩大基建为特点的超速发展,导致财政投资和学校收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扩张对资金需求的速度;一些项目缺乏长远规划,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造成项目建设资金投资超规模;负债期限结构不当,多为短期贷款、滚动方式,一旦国家政策变动,银根收紧,银行贷款额度减少,滚动贷款方式就无法实现,学校的资金运转就会很快出现紧张状况,贷款风险立即显现。
2.资金供求失衡,缺乏还贷机制,负债能力有限。学校财务收入是由财政拨款、学校收费、自筹等方面组成,行政拨款和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不足。新校区建设和学校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学校积累极为有限,财政拨款仅够学校维持经费,大部分建设资金要靠学校自筹解决,扩招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中要求收支平衡,不做赤字预算的编制原则已无法实现,筹资与融资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基本建设带来的资金风险。基本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如果在建工程资金供给不上,不但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而且会加大建设成本,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2)学校正常运转方面的资金风险。由于高校近年来扩张和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依靠贷款,因而一旦进入还本付息期,资金周转压力将会迅速加大,资金风险相对提高,学校必须投人部分精力用于新一轮筹资。否则,学校的发展与正常运转会受到直接影响,因为,绝大多数高校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和经济实力还无法应对资金的运转风险。
(3)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险。高校无利润可言,仅靠有限的资金结余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的本息,只能延期还款。银行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提前冻结学校的银行存款,造成学校资金周转链断裂,这是高校面临的最大风险。
3.缺乏融资专业人才。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高校普遍缺乏具有融资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员,学校现有的财务人员很难胜任融资的专业工作。所以,一个专业的融资人才可以协助学校成功地进行融资,为学校争取到优惠的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进行信贷资金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协助解决举债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学校的举债风险。
4.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有待健全。由于高校特定的运行环境和管理体制,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与核算中还未真正建立(不包括校办企业及下属经济实体)。基本还是实行以收定支财务预决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大多数高校基本注重收入来源的增加,而忽略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货币资金闲置浪费较大,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比例偏低,缺乏以防范市场风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和市场意识。资金投入与产出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高校应结合自身财力,强化财务和贷款管理,建立财务风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制订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范围内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坚持效益第一、勤俭办学的方针,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的理念,坚决预防和遏制脱离实际、盲目投资、大搞建设而导致的债务风险。
(2)加强校内财力资源的统一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双向控制财务风险。坚持科学预算,实现定额和专项管理,推进学校二级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责任制,反对赤字预算。“开源”就是要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财务收入渠道。主要是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捐资助建,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提高学校校办产业效益。“节流”就是要勤俭办学,降低办学成本。主要是实行科学预算,调整年度预算结构,严格预算的严肃性;建立预算论证制度、预算执行评估制度、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提倡勤俭办学,加强对水电气费的核算,严格控制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会务费、电话通讯费等各种费用开支;统一学校资金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预防资金闲置性浪费,根据现金流量合理安排银行存贷资金规模,在确保现金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努力降低财务成本;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设“学校建设发展基金”,提取“偿债准备金”。
(3)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注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科学计算本校的贷款规模和预测贷款风险,审慎选择短、中、长期贷款种类,使其均衡负债,确保资金链畅通安全;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责任制、支出联签责任制,构建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学校贷款资金管理决策体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优势,使财务与资金管理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要发挥财务工作渗透力强、控制性强的特点,强化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4)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形成事前审计参与、事中审计跟踪、事后审计间效的多层次、全方位审计格局。审计、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校园网严密注视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对不能按期竣工或有重大质量问题以及群众有反映的项目,及时提出质询,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或个人提出监察建议书,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5)构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强化会计成本核算;通过改革经费分配办法,提高二级管理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二级部门财务责任制和成本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全员节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节约型高校。
2.政府对高校规模扩张形成的财务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积极推进高校老校区置换。多数高校在扩张中建设了新校区,而老校区一般都地处城市商业中心或比较繁华的地段,面积虽小,但土地价格很高,置换出去可以获得较高的资金,以缓解贷款和资金压力。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高校通过老校区置换方式偿还建设贷款,这样既可缓解学校债务压力,又对城市的第三产业产生一定拉动效应,不失为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进行经济扶持。公办高校规模扩张中所增加的固定资产都是国有性质的,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政府应通过政策措施或增加拨款规模为高校化解部分债务,以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3)促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建设了高教园区(亦称“大学城”),然而园区中各高校自成一体,资源的共享程度极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园区中高校实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尤其对投资大、利用率低的体育场馆等设施,通过相邻几所高校共建、联建和共同管理的方式,来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学校投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严格执行高校贷款的有关规定,规范高校贷款的申请、审批程序,控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应从高校的调整、布局、规划人手,确定高校的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论文关键词:私募基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所谓私募基金,是指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募说明书)等形式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募集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信息披露要求较低等。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参加的门槛非常高,投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投资更具隐蔽性,使得私募基金的操作和运行更有效率,投资收益率也就更高。正因为有了上述优势,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纵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私募基金的发展是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它对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低,高财务杠杆投资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和社会震荡性,因此,如何加强对私募基金风险的控制和适度监督,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私募基金在我国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背景。首先,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个人财富普遍增加,人们有进行投资的愿望。但资本要实现保值增值,需要专门的、有能力对它进行理财服务的机构,而现有的基金组织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的出现完全是急剧增加的代客理财需求所引起的结果,是在真正市场需求推动下自发产生的结果。其次,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调整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第(三),私募基金在某些方面比公募基金更具有优越性:1.没有公开募集那么多的约束。私募对募集者的资格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无论募集者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规模是大还是小,都可以进行私募。2.私募的成本比公开募集要低得多,公开募集要花很高的注册费用、中介机构费用和承销费用,而私募却不需要注册,也不需要严格的评估审计,甚至不需要券商的承销。3.更易于创新,基金条款的灵活性很强。私募基金往往被设计成兼具股票和债券双重特点的混合性证券,这不但体现在其投资回报设计方面,也体现在其回售性、可转换性等方面。4.私募基金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由于私募基金一般具有更广泛的投资对象和更灵活的投资手段,只要经理人愿意,私募基金更能体现投资人的投资偏好。5.私募基金的目标性更强,可以有针对性地面对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投资者会更专业一些,也更理性一些,这就可以使其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证券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6.在国外,私募基金一般要求管理人持有基金2%~5%的股份,在基金出现亏损时,管理人的股份要先行弥补亏损。在我国,由于信用制度不发达,比较规范的私募基金这一比例甚至可以高达40%,这就使得管理人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大减少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基金经理市场竞争激烈,有名的私募基金经理人的信用度极高,声誉对于他们更为重要,这使得他们工作十分努力,极少故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它是完全顺应资本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因而发展很迅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监管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势利导,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稳妥地发展私募基金业。
二、私募基金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而国家正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科技和证券市场,这些领域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机会。在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市场准入,有助于引导、发展机构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一)私募基金的发展对于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有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私募基金产权关系明晰,利益约束硬化,从而决定其在证券投资中必须以价值发现为主要标准,以投资组合为操作策略,以稳健经营为投资理念,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私募基金具有强烈的利益约束,从而决定其必须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同时,私募基金要扩募,必须有良好的业绩,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如果由于违规操作被处罚,那么其声誉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就决定了私募基金必须稳健经营。
(二)私募基金的发展,可以使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落在实处;可以解决公募基金主体严重缺位问题;可以使我国在与比我们更为熟悉私募基金运作的国外同行竞争中争取主动;可以形成有序竞争,促进证券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私募基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供给,目前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如教育基金、扶贫基金、互助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都面临保值增值压力。私募基金的合法面世,将极大的方便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出为某些定向客户定制的基金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导致投资品种多样化。基金市场产品种类的增多,有助于增加整个市场的资金供给。
(四)私募基金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证券市场中的投资活动总是投资者对其所占有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结果,信息是证券市场的灵魂。然而,由于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信息产品的生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总是供应不足。而私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无法搭便车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激励进行信息的搜寻与生产,对信息进行不断挖掘,这必然会增加证券市场的信息流量,提高信息的质量,使股价充分反映信息,从而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
三、结束语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在这样一个“后危机时代”又将面临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发展和变革——从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提升、投资管理水平的升华,到法律地位的明确、行业自律监管的加强等等,都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当然,在目前阶段,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的提出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基金未来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基金品种问题,是市场各方利益驱动与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问题。也就是说,对待私募基金应更多的从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和投资基金制度建设的未来与方向去考虑,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私募基金还没有到可以较大规模发展的时候。但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条件更加成熟的时候,私募基金必将与开放式基金一起成为我国投资基金市场起飞的双引擎,推动我国刚刚兴起的投资基金市场向纵深与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翼,魏春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J].中国投资,2008,(2):114.
[2] 李勋.论国际金融危机下私募基金的监管[J].行政与法,2009,(9):100-103.
[3] 巴曙松.私募基金合法化的思考[J].大众理财,2007,(6):17.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原因,对策
2007年3月,吉林大学在校园网站上校内通知,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至此,有关高校负债的问题浮出水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扩建,一些高校债台高筑,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债务危机可能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高校和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一、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高校扩招,加大基础建设。为增加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民族素质,从上世纪末中国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全国大学的数量及招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急速扩招带来了校园拥挤、教学资源缺乏、硬件设备不足、食宿条件低下等不良现象。另外随着全国高校攀比风的兴起,互相争排名,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许多大学都加大了对本校基础规模的建设。盲目的扩大校园面积、购买硬件设备、引进教师等,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在应投资的项目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更降低了学校的质量。 然而,在学校建设的高峰期过后,高校却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负债办学的现象在全国高校屡见不鲜。高校不堪重负。
(二)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国家资金储备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中,财政性拨快是其主要的方面,它和学杂费收入相加约占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90%左右。虽然国家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展GDP比重逐年上升,但离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向重点高校倾斜的问题,从而使一般的普通高校财政支出不够。
(三)高校融资渠道狭窄。虽然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其改善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上学校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校长国家教育部任命,这就限制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手脚。高校教育领域的多元化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的程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受教育体制限制,使得学校在资金的融资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形成了学校在资金方面的紧张,但是学校这种负债最终也演变成了政府的负债,而政府的资金又与银行挂钩又把这种资金风险转移到了银行系统,造成了我国高校融资渠道单一,加上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也就加速了高校资金的紧张,增加债务的压力。
(四)高校和银行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随着高校的不断的扩张,加上近年来的金融风暴的影响,金融行业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些银行急于放贷,就把注意力转向了高校,进而使得银行与高校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许多银行都竞相与高校制定共同合作协议。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管理系统不健全,加上操作缺乏科学规范,造成了众多的漏洞。一些银行虽然十分明确贷款的风险,但是由于看中了高校贷款会有政府为其担保,就忽视了高校的偿还能力,进而在对高校贷款的审批和把关上制度不严,放松了对其的考察,使得高校轻松获得巨额贷款。
二、解决对策
(一)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教育是公共事业,学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公共利益,对于高校的债务,政府要及早承担一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承担高校一部分基本建设任务,帮助高校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偿还债务上给予支持。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制度,优化其资金的筹资环境。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筹资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并对其后续的使用上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贷款资金真正的用于学校应投建的项目之中。
(二)设立高校贷款预警指标。教育部为高校贷款设立上限额度,设置预警指标,帮助学校化解贷款风险。教育部首先要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贷款进行审批,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对它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据此判定它的贷款上限额度,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增强成本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裁撤冗员,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探索合理的高校人员结构比例,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将优先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其次,强化预算管理。高校应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进行活动。另外还要加大审计力度。把合法和不正常的债务或收支进行分类,找出其债务形成的原因,对涉及到违法收益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缴赃款,以弥补损失,保障高校资金的有效运行。
(四)拓宽高校的融资渠道。高校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和狭窄,应拓宽融资的渠道,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高等院校只有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才能加快发展。通过成立高校产业投资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的形式来扩大高校资金的来源。应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上市,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使高校走进资本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银行与教育结合,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制约,也反映了金融业积极开拓市场,从而提高了信贷质量,是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的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金融部门的帮助,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刘善球 从高校负债谈如何让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J】教育财会研究 2011.22(1)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新趋势;启示
金融监管是指是指为了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和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金融管理局及其他监督部门依据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准则或职责要求,以一定的法规程序,对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行监督、检查、稽核和协调。调整金融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为金融监管法,当其参加整个国际社会金融活动时,国际组织与国际条约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该国金融法律监管的一部分。
一、金融危机后西方金融监管的新趋势
1.监管目标的新趋势——安全优先并兼顾效率。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不一样,一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不一样,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2O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金融监管的目标更注重效率,主张放松对金融的监管。2O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金融监管的目标,有些学者认为是“安全和效率并重”,事实上安全和效率一般存在替代性效应,这样的表述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监管的重点。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以安全优先并兼顾效率,这是因为美国暴发的次贷金融危机已经清楚地揭示出:就经济与金融的长期发展来说,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和效益与效率相比是更具根本性的问题。论文下载
2.监管主体的新趋势——主体的全面性。战后,由于中央银行越来越多承担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中央银行专门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使管理职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
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掀起了金融综合化的浪潮,金融监管的主体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在新的金融危机下,美国新的改革方案中,财政部建议设立按揭贷款监督委员会、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审慎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商业行为监管机构,这说明美国金融监管的范围是在不断地扩张,力图填补过去监管部门之间衔接的空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机构的建立需要专门的知识和资源,必须在确保此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监管体系。其他的一些西方国家也不同的对本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能在新的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
3.监管对象的新趋势——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在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了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和信托机构外,还有各类投资基金公司、投资顾问公司、消费信用机构、储蓄贷款协会、住房银行等,从1960年到1995年35年的时间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由42.3%上升到62.2%,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重由58.7%下降到37.8%。美国在加强对非金融机构的监管中拟采取一些列的政策:扩大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成立按揭发放委员会,扩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撤销存贷监管机构,由美联储监督支付与结算,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等等。
二、西方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银监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两部基本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金融监管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委、中央银行制定的部门规章,包括“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形式构成。这些法律法规之间有诸多重叠、不协调甚至直接抵触的地方,银行业务管理规章之间的内容重叠更为严重,还有部分法规和规章因未及时修订己明显过时的内容,有的内容甚至与现行的法律相矛盾。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在努力构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同时,世界各国已经从分业监管体制转向混业监管体制。在经济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传统的分业经营方式上在悄悄地向混业经营方式转变,外资金融构大量地涌入我国,又加快了金融经营方式转轨地速度,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就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监管主体制度。监管当局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组成,由于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各金融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根本不可能做到泾渭分明,一些业务难免会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现行“分业经营、分行监管”的监管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很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既不利于金融创新、不利于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也与国际上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趋势不相适应,如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时,保监会对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风险就无法监管。
虽然2004年6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签署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明确三家机构要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但备忘录并不能解决三家地位平等机构之间可能产生的工作推委和相互扯皮的问题。随着国际混业趋势的发展,如何使国内金融业与国际趋势接轨,成为必需面对的问题。为了稳定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可以考虑借鉴英国和日本的做法,成立一家具有统一监管功能的国家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分业监管职能,在行政上统一接受金管局领导。金管局的职责对外代表国家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处理信息共享和监管职责交叉事宜。对内组织三会协调处理混业经营引起的跨行业监管中的分工合作问题,提高监管效率。
【关键词】跨期羊群行为;LSV模型;公募基金
一、引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开放式基金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从其投资行为上看,仍然不够规范和理性,很多研究表明其存在一定的羊群行为。但是目前关于我国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期内”的研究,对于基金“跨期”投资行为的研究并不全面。本文从“期内”和“跨期”两个视角研究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保护广大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跨期羊群行为的市场影响
基金机构投资者的跨期羊群行为给国内开放式基金市场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效益和负效应两方面,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此,本研究认为跨期羊群行为对市场的正效益作用高于负效应作用。以下是列出的两点跨期羊群行为对市场的正效益:
1.指引正确的投资方向
投资基金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而跨期羊群行为的出现表明了基金的公认价值,有利于基金机构投资者获得有利的市场信息,从而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同时,基金市场的判断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抑制股票价格的波动,稳定基金市场
如果基金的投资策略是中长期的,那么跨期羊群行为的出现能够抑制股票价格的波动,稳定基金市场。基金机构投资者不会随着股票的波动而追涨杀跌,他们对投资基金的选择能够对缺乏经验的个体投资者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稳定了基金市场。
三、跨期羊群行为验证分析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和基金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数据量不足,市场的缺陷也较多,因此,应用LSV方法计算基金的羊群行为,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仍然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数据。本文通过LSV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结论: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自2008-2011年间,无论是同一公司不同基金还是不同公司不同基金,其HM值均靠近0.1,即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通过时间与股票交易量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得出结论:部分股票存在跨期性羊群行为。
四、跨期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
我国开放式基金跨期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点。
1.外部原因
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投资环境恶劣。基金个体投资者通过四处收集相关信息的方式以获取更多有效的开放式公募基金信息,而且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采取盲目圈钱等方式达到其盈利的目的导致其披露信息的不准确,却没有明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又由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部分人已知的信息得到扩散,从而大多数基金机构投资者获得了似度很高的开放式公募基金的信息,继而在他们的投资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进一步造成了国内开放式基金跨期羊群行为的产生。
2.内部原因
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当大部分基金机构投资者选择相同基金时,少数持有不同意见的基金机构投资者则选择了保持沉默并追随大多数人。同时,基金机构投资者比较注重名誉和声望,同大多数基金机构投资者选择相同的基金风险较小,若是盈利则获得了散户投资者的信赖,声望会随之提高;若是投资失败,大多数基金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同,则会归咎于系统信息的不完善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不会归咎到个人因素上去。因此,跨期羊群行为同期内羊群行为一样,普遍存在基金投资行为中。
五、对策建议
1.加大监管和信息披露力度
信息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是开放式公募基金市场信息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投资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信息的和传播不够及时,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力度。基金机构投资者只有在获得准确而又及时的市场信息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拒绝参与羊群行为。
2.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通过研究发现,基金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相似度很高,而且资金只集中在少数股票的投资中,这不只表现为基金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存在跨期羊群行为,而且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偏低,基金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范围较小。所以,应该严格检验新上市公司的质量,只有真正具有潜力的公司才能上市,并且加大监管已上市公司力度,提高市场中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使得基金市场中优质股票数量增加,从而扩大基金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减少羊群行为的发生。
3.完善基金评价体系
基金机构投资者出于对自己名誉和报酬的考虑,选择模范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时羊群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从根本上来讲是我国的基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仅仅靠简单的基金业绩或净值排名来衡量一名基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高低及所获得报酬的多少,而且考虑的多为短期业绩,基金机构投资者不得不考虑短期投资收益,从而放弃自己的投资理念。所以,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基金评价体系,通过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综合业绩来衡量一名基金机构投资者的真实水平,促进基金机构投资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决策,从而降低羊群行为发生的概率。
致谢:本文从选题到最后定稿时近一年。在此期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玫老师在研究选题、思路及方法等方面给予了本文很多指导,对研究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是给予了热情又细心的帮助,在此对李玫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苏艳丽,庄新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和正反馈行为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2]吕恩泉,刘江涛.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3]孙靖北.我国基金羊群行为对股价波动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01.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5]宋军,吴冲锋.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6]杨栋锐.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01.
[7]杜莉,王锋.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市场影响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8]天天基金网及以上所研究基金公司的网站.
本课题为北京工业大学星火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XH-2012-11-01);星火基金《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跨期羊群行为研究》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李玫。
作者简介:
杜婷婷(1992—),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
陈媛媛(1992—),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
摘 要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规金融的主体缺位以及金融法律法规不规范等种种原因,催生了民间融资方式。民间融资一方面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补充正规金融缺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扰乱金融秩序、削弱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等负面效应。而西部地区作为当前我国经济整体规划中的重点支持地区,尽管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经济相对来说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不足以弥补与东部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这其中原因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西部省份间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较相对差,整体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甘肃是欠发达地区,人们投融资渠道窄、金融知识欠缺、理财技能低,加之,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也没有成熟的风控体系,资金风险日益凸显,且一旦发生风险,其危害远大于发达地区。
关键词 民间融资现状 问题 对策
一、甘肃省民间融资的现状
(一)当前甘肃省民间融资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1.贷款融资。甘肃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主要贷款形式是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的“打捆贷款”(打捆贷款的主要优点是将一些因收益不高或者没有收益而不方便向银行贷款的项目与一些未来具有明显收益的项目结合在一起向银行申请贷款),为城市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2.发行企业债券。甘肃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券即所谓的“城投债”,是甘肃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第二大筹资渠道。“城投债”是相对于产业债券而言的,又叫“市政债券”,主要是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其最终信用主体是地方政府,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发行中期票据。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甘肃国投”)于 2009 年 8月 26 日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期限为“3+2”年利率为 3.8%的100亿中期票据资金。此次中期票据试点是以省政府信用为基础、以优质企业资产做抵押、拓宽中央政策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的有利尝试。甘肃国投主要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两个方向:一是主用于全省公路和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二是用于省内大型及重点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节能减排项目。
4.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指以某一项目的资产、相关权益或未来收益作抵押取得融资的一种行为。项目融资的具体方式体现为 BOT、TOT、BT 等经营形式,甘肃省主要采用的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如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该公司作为兰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及发展理念,为兰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及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此后,雁滩、西固、盐场污水处理厂也采用BOT模式,特许经营期限为25年,共计融资3.63亿元,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中外合资可以带来大量国外资金,加快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
(二)甘肃省不同市间融资渠道及协议方式的对比分析
(三)甘肃省不同市间融资规模的对比分析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借贷目的的变化,白银市民间融资金额也呈增大趋势,少则三五千,多则数万元,2013年民间借贷金额约在31.8亿元左右,(其中城乡居民0.98元,私营企业2.05万元,个体工商户1.07元),比2012年增加280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870万元,私营企业1070万元,个体工商户860万元。
至2013年6月,庆阳市民间融资金额约为42.2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加31.11亿元,是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总额的2倍多。全市主要有四种民间融资的类型,其中,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74亿元,当年累计发放贷款10.47亿元;担保公司担保贷款2726笔15.1亿元,当年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543笔11.06亿元;典当行典当余额0.82亿元,当年累计发生典当业务471笔、1.48亿元。
截至2013年定西市民间融资总规模为24.8亿元。具体用途主要有农村日常生活支出、购买、修建房屋、经商和办企业等。
到2013年为止,平凉市民间融资总额约为26.94亿元,农户间相互借贷总额为0.75亿元,在银行、信用社有贷款的860户农户向银行、信用社等贷款额为1.85亿元,银行信用为民间借贷总额的62.6%。农村微小企业在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为11.8亿元,农村微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额为12.54亿元,民间融资总量已超过在金融机构的贷款量。
二、甘肃省民间融资的优势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省民间融资相较于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
与正规金融相比甘肃民间融资存在借贷手续简便、利率灵活、信息成本低、监督成本低等方面有很多优势。
1.借贷手续简便。与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民间金融的借贷手续比较简便,中间环节少,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的闲钱,借贷对象是在比较熟悉的亲戚、同村或邻村村民及朋友之间,建立在对双方对彼此人品、信誉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无需担保人,小额借贷直接发生,但大额借贷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通常需要借贷双方都熟知的中间人作担保,签订协议,但无需任何抵押品。
2.利率灵活。民间融资的利率非常灵活,借贷利率由双方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协商议定,如果当时资金供给趋紧或借款人急需用钱,则利率较高;反之利率较低。同时借贷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利率高低。
3.信息成本优势。民间金融大都建立在借贷双方相互认识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借贷信息通过亲朋好友、合作伙伴传播,建立在长期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之上,与正规金融的较高的信息搜索成本相比,存在很大的信息成本优势。
4.监督成本优势。民间金融交易中借贷双方持续的社会关系大大减少了贷款者对于借款人的监督成本。“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充分体现了信誉在民间借贷中的重要性。道德约束降低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也降低了贷款人的监督成本。
(二)甘肃省民间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关于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虽然也已经出台了许多与民间融资相关的法律,但相关法律所允许的民间借贷的有偿性,借贷利率可以高于国家银行利率,突破了以往民间借贷在利息方面的限制。加上民间金融变化速度之快,相关法律法规未及时跟进,导致了法律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
2.非法民间借贷现象比较严重。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回报,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普通民众急于投资的心理和对丰厚利润的期待,以民间借贷高利息回报为诱饵,打着民间借贷融资的幌子,实则行集资诈骗之实,导致了很多投资人被骗的案例。这些例子一方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的盲目性将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我国在民间借贷监管这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
3.“高利贷”现象普遍存在。民间借贷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高利贷化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国家却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五大量闲余借贷基金,如此巨大的资金供需差异导致利率的升高。但当贷款人还滞后还款期和无力偿还时,放贷方就会通过非法手段暴力讨债,造成许多诸如贷款者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现象,引发了组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4.民间融资运作不规范,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民间融资缺乏正确的引导及有效的监管政策限制,同时我国在民间融资法律制度建设以及监管上都存在缺位现象,导致其运作不规范。而银行负利率,进一步促使民间资金难以找到出口,从而导致民间融资很容易就转变为高利贷,甚至变成非法集资活动。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呈逐步增加的趋势。
三、促进甘肃省民间融资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机制,允许民间融资公开发展,对解决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引导民间融资正确发展,充分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明确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对资金来源和运用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赋予其合法地位,使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向“地上”,使其公开化、合法化、阳光化。同时也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防止一些非法集资者混水摸鱼,危害社会。
(二)改善融资方式,推进有抵押融资
改善融资方式,推进有抵押融资,增强投资者信心。例如兰益学生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使用的 BOT 融资方式,即产权方将某个项目经营收益权授予投资者,投资者从中获取回报模式。
(三)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必要的监测体系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必要的监测体系,对辖区内的民间融资总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机制,增强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同时加大对非法融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净化民间融资市场健康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民间借贷监测管理体系
建全已经建立的监管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度,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多个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民间融资监督体系,明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高利贷”“地下钱庄”,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非法融资行为,取缔非法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恩云.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
[2] 徐灵通,甘肃省民间投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2(04).
[3] 王娟.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10).
[4] 智明,赵一静,史正保.甘肃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J].金融视界,2013(09).
[5] 余薇.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实例研究[J].商业时代,2012(06).
【关键词】工伤保险;工伤认定;发展趋势
1规范工伤认定中视同工伤的情形
新《工伤保险条例》在“视同工伤的情形”中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救无效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可能是自身的身体机能导致的,也可能是工作过度劳累、紧张导致的,突发的疾病是否与工作有关很难判断。但是,对于工作过度劳累、紧张导致的情况是否应该认定为工伤呢?在实践中,针对这一条款争议颇多。基本案情:2014年10月24日,北京阜外医院麻醉中心副主任医师昌克勤,在手术室内晕倒,12月2日,昌克勤因医治无效死亡。按照现行的工伤条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方可视同工伤。这一规定让昌克勤“死难瞑目”地与工伤“擦肩而过”,激起了众多医学、法律界人士的讨论。有人甚至调侃说:“如果我上班时不幸倒下,抢救时间请不要超过48小时”。针对工伤认定“48小时之限”,近年在业界一直存在极大争议,存在伦理风险且公平性不足。由于认定工伤与否所带来的巨大赔偿差距,容易造成单位一方拼命抢救,而家属方反而希望放弃治疗的伦理问题。有很多职工确实是工作原因引起发病,但在48小时之外死亡,却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平。从目前立法的趋势来看,其科学性和民主性正在不断提高,对于“48小时之限”,未来应该从“是不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这一角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2进一步简化工伤处理程序
新《工伤保险条例》简化了工伤处理程序,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文/张臻新《工伤保险条例》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步的体现。然而,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正是制度的规定与限制,争议才不可避免。本文结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发展趋势。但是在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期限上还是过长。如果与国际劳工标准第102号公约《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以及第121号建议书《工伤事故津贴建议书》相比较,我国的工伤处理程序还存在等待期过长的现象。第102号公约规定,在因工伤导致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在每例停发工资的头三天,不必支付津贴。第121号建议书主张取消任何等待期。而我国在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伤残待遇前分别要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从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认定或鉴定要经过60日内时间。等待期超过第102号公约和第121号建议书的规定,不利于保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利。所以,提高社保经办机构办事效率,规范社保行政部门工作制度,缩短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的时限,是我国在下一步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中应该考虑的。
3完善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
《社会保险法》实施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为了让“亮点”更好的落地,同时,《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一并执行。但在实践中,这一亮点却成为执行的难点。一项好的制度,除了有好的理念,还需要系统的操作规范和明确的共治条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应该各司其职和人社部门联动共治的有关部门,在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进行追偿的过程中存在不积极配合,甚至横加阻碍的行为。这就导致:一方面,经办机构面临用人单位恶意逃避参保缴费义务以及拒绝支付待遇带来的基金风险;另一方面,经办机构也尴尬遭遇工伤患者法律要求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案例增多,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后遭遇追偿难。基于上述原因,建议对先行支付追偿以借助外力为主。如对单位追偿,可移交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依照第六十三条进行追偿;对有明确第三人的追偿,先行支付前是否要求第三人出具担保抵押等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先行支付基金的回收。同时,可否协调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专门的追偿通道。由于先行支付后有一部分基金是无法追回的,在基金管理上应建立相应的核销制度或财政补偿机制,或从储备金中提取冲抵,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4限制工伤认定无限扩张趋势
新《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范围进行了扩大。《规定》中,对工伤认定的相关情形也做了细化处理。实践中,在工伤职工不服人社局的判决时,往往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法院受理工伤案件时,大部分判决为应当认定为工伤。例如,王某是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教师。2014年5月15日,王某在下课后,在学校篮球场等候接受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期间,自行在篮球场打篮球时晕倒,经抢救无效后于48小时内死亡。王某的妻子谢某申请工伤认定后,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决定。谢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历经两轮诉讼,四次审判,人社局均被判败诉,被要求重新作出认定。其实,这个案例争议就比较大,我们从中发现工伤认定有扩张趋势,并且有“燎原”之势。再比如,麦某在公司食堂吃早餐时,突发疾病晕倒,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工作岗位”的界定,不应仅限于劳动者日常的固定工作地点,还应当包括满足劳动者生理需求的工作场所内的附属建筑范围,麦某死亡时在公司食堂进餐,属于“工作岗位”范畴,属于视同工伤。法院把满足“生理需求”作为扩大工作场所的理由,显然是不恰当的。虽然说,工伤保险制度应该坚持有利于工伤职工的原则,但是也不能让工伤认定范围无限扩张。所以,在今后修订或制定工伤保险制度时,应该对此现象加以控制,以防在未来出现工伤认定范围无法控制的局面。
5结语
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真实的案例与判例分析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工伤认定范围、工伤处理程序等方面指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希望工伤保险基金更好地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工伤保险制度真正成为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坚实铠甲。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