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4 11:4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第1篇

万物皆备于我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耕耘备课,收获高效课堂

第2篇

【关键词】习作意识;阅读教学

用习作意识来观照阅读教学并不是要让习作目标取代阅读教学目标,而是以习作意识观照作为阅读教学实施的立足点,在实现理解文本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帮助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文采、学习表达的条理与章法,实践言语形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进而反服务于学生习作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一句话就是让阅读回归“文章”本质,让阅读启发写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习作目标该如何定位,怎样做到合理、有度呢?

一、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习作目标的渗透必须依据课标的学段目标为导向。比如同样写景:低年级《荷叶圆圆》写景物“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就要感受其短语的节奏感和叠词的韵律美;中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渗透“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话,做到“言之有序”;到六年级就需要结合《山中访友》等进行联想和想象,渗透“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到写景中”,让写景的文章努力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到“言之有情”。

再比如同样是科普文,低段的科普文主要以科普童话的方式出现,《棉花姑娘》《我是什么》语言都充满童趣,构段都是同一方式的重复,除“了解科学常识”(言语内容)外主要是“识字”和“感受语言形式”(如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中段的科普文教学要做到“获得科学知识”与“体会文章说明方法”的有机结合;高段的科普文教学要做到“掌握科学知识”与“联系实际,积极行动”有机结合,“体会说明方法”与“运用说明方法”的有机结合,“抓住课文要点”与“体会作者布局谋篇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审视教材,以单元重点为依据

在阅读目标制定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习作目标进行渗透。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关于王熙凤的穿着、言行的描写都很值得细品。但根据年段特点和单元提示,借“揣摩人物的言行描写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重要,教师就要忍痛割爱,略品穿着描写,细品言行描写。《北京的春节》一文的言语训练点更多,如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说写具体,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等等。如何取舍,做到一课一得呢?这就要结合本课编排意图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加以审视,将“指导学生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侧重点。

三、关注文体,以体式特点作把握

如果f作者的写作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文体则为阅读暗示了解码方式。所以古人讲,“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虽然课标有淡化文体的倾向,但不代表教师可以忽视文体。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如教《鲸》就要关注说明文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学《巨人的花园》就要关注童话语言的神奇性和故事想象的瑰丽;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要关注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典型性,以及作者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类篇幅较长的叙述性文章时,要学习“抓事件要素”的方式来更快地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如果我们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把阅读的基本路径指点给学生,相信他们会触类旁通,对写作也有很深的补益。

四、细读文本,以个性表达为落脚点

在宏观比照,定位好习作渗透的目标指向后,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还应该细读文本,寻找文本个性化表达的亮点。比如“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中“浮”字这样点睛传神的字词;《穷人》一文中的大量意味深长的标点;“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一句中“哇、啊”这类特别的语气词;《祖父的园子》中萧红那种新鲜独到的语言;《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运用了“事物+联想”的方法把静态的兵马俑刻画得动态化的精彩典范的句段;以及插叙、倒叙等一些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积累,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是第一次飞跃,那么习作表达则是“理解”到“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如果老师能在阅读的第一次飞跃中为学生铺好更坚实、更厚重的垫脚石的话,学生的第二次飞跃一定会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以阅读为中心”课程形态下的习作训练[J]小学教学设计2010.5

第3篇

一、巧妙地设计教学思路,整体把握阅读教学

请看《用心灵去倾听》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谁用心灵倾听?

生:用心灵倾听什么?

师:谁能用一句话提出这两个问题?

生:谁用心灵去倾听什么?

师: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看谁能打响今天课堂上的“第一炮”。

生:苏珊用心灵去倾听“我”的快乐成长。

师:在生活中,什么人愿意用心灵倾听你的诉说呢?

生:我的同学、好朋友。

生:知己、关系很亲密的人。

师:大家介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彼此之间都认识,而且见过面。

师:说到这,同学们有没有在读文时感到一丝蹊跷呢?

(学生马上读文寻找蹊跷处)

生:发现了,他们虽然关系亲密,但从来没有见过面。

师:从没有见过面,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素未谋面。

师:素未谋面的两个人是怎样相识、相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

……

疑是学之端。因此,笔者以质疑的形式引入课文,让学生张嘴就问,培养学生敢提问的勇气;然后,引导学生归纳问题,培养会提问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安排了读的三部曲。第一部曲是浏览,在质疑后,鼓励学生快速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其后的学文找到一根主线条。第二部曲是自行读文,在漫谈似的教学对话中,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蹊跷”,为一探究竟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课本。可见,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起,探究便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第三部曲是默读,学生在“发现共同点”“明白蹊跷”后,又进入了对“素未谋面的两个人相识、相知经过”的思考。这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求学生默读,静心感受课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我以一个又一个的疑点贯穿整个教学,活跃了课堂。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释疑中体会到思考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的。可见,一个凝聚了教师智慧的教学设计,能灵巧地引领学生遨游课堂。

二、灵敏地捕捉思维火花,突破重点句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要善于抓关键词。关键词找准了,往往就能顺藤摸出许多瓜。这就要求教师要嗅觉灵敏,能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到思维碰撞的火花。下面以《山中访友》重点句的教学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重点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教学片断:

师:这句话为什么用“站”来表现老桥横卧水上的情景?

生1:这句话是将老桥拟人化了,所以用“站”。

师:用“躺”“睡”“卧”来替换可以吗?它们也都可以起到拟人的效果啊?

生2:我觉得这些词用上去不太好,老桥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在工作,没有休息,用“站”比较符合它勤勤恳恳的形象。

生3:“站”给人以一种顶天立地之感,比“躺”“睡”“卧”等显得有气概。且老桥德高望重,用“站”可以让人感受到老桥的正直、伟大的形象。

在这个实例中,我顺着一个“站”字,帮助学生感受出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运用之妙;感受出了“桥”代表着一种形象,蕴含着一种情感。学生在斟词酌句中感受课文情之切、意之深、文之美。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影响课堂的因素有很多,依据学生、教学环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之一。如,教学《彩色的翅膀》,在赏读“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一句时,窗外突然响起了鞭炮声,学生无法与我进行交流,我的“有声”教学不得不停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用笔写下心里的感受吧”。学生马上领会了我的意图,纷纷拿起了笔。同时,我随机请一部分学生将感受写在黑板上。在嘈杂的鞭炮声中,孩子们静心地感受着这个“残存的小瓜”。黑板上写下了“不幸中的万幸”“九死一生”“脆弱”“珍贵”“奄奄一息”等词语。当鞭炮声停止后,我请孩子们说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

生1:因为这个小瓜对战士们来讲是一种安慰,所以我感到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你所指的“不幸”是什么?“万幸”又是什么?

生1:巨浪毁掉了战士们精心培育的一个个小瓜,这是“不幸”; “万幸”指留下来的一个小瓜,这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

师:真是庆幸啊。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份“不幸”的伤感和“万幸”的欣慰吗?

(学生深情地读句子)

师:谁写下“九死一生”?能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想到这样一个词语?

生2:老师,我想到“九死一生”有两个解释。

师:真的吗?说来听听。

生2:“暴雨”和“巨浪”说明天气恶劣,对小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是“九死一生”,这是我的第一种理解。

师:有道理,“九死一生”说明了当时情况危急,掌声鼓励。

(学生纷纷鼓掌)

生2:可是,在其他的瓜都被打掉的情况下,这个小瓜却留了下来,这种幸运是“九死一生”。

师:精彩,再次鼓掌。

(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奄奄一息”是谁写的?这个词是形容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