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07:3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四年级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什么是生命?一生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虚度的年华是生命,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也是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们应该选择前者,平庸无为,还是选择后者,惊世核俗呢?
你瞧,身残志坚的盲姑娘安静,因为不自暴自弃,乐观面对生活,创造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迹;还有琳达一家人,都已经或是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让自己的死更有意义;就连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让我们明白:生命固然短暂,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能让生命的价值扩大到无限......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珍爱生命,用实际行动来让生命更加有意义。例如,在学校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做作业不能粗枝大叶,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在社会中,我们要积极传播安全意识,还要多多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在家里,我们要孝敬长辈,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大人操心。
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碌碌无为的人。生命是短暂的,请热爱生命,让生命大放光彩吧!
摘 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孕育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遇到这样的课文,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以及画面,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中不断能够激活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耳目一新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对桂林山水了解较少的学生先从感官上认识桂林山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让课文由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视频。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高效语文课堂上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就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改变过去单纯凭借教师的口传身授所带给学生的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能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重点出示教学重点,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把握。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百度地图查看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双龙洞有个最初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训练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有效把握教学重点,然后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个文本的认知。
三、拓宽课堂,孕育美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高效掌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拓展,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多媒体技术是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充分延展了原来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所带给学生的单调的课堂教学。
总之,学生在多媒体课件辅助下的学习不但能够以形象直观的教学素材孕育了美感,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拓展中积极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大桥乡学校)
关键词:开放型教学 小学语文 课堂构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面对心智尚未完全开化的小学生懒于动脑,经常以字词句的识记和课文的背诵作为课堂活动内容,简单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教学过程丧失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如何构建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许多教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一、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开放、个性张扬,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较差,他们的思路经常和成年人大相径庭,传统型固定思维模式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这正是对小学生进行开放型课堂教育的良机。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积极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小学生科学发展的必然。首先,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不但注重知识教育,还注重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其次,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能够实现在宽松愉悦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是塑造优秀人才的要求。开放型语文课堂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通过培养开放性思维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的前提
环境能够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清规戒律严重束缚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出无数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以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活动平台,彰显了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小学生创造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教育时机,在放飞心灵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是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的保障
小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关注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更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预设者。小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的影响,还不能独自进行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及时指点迷津,帮助小学生克服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小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把课堂还给小学生并不意味着退出课堂教学,而是成为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军师”,为他们出谋划策。
四、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宽松自由开放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中,教师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通过构建开放型课堂展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给予小学生放飞心灵的空间,促进他们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实现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一)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活动,它简便易行。教师能够通过小学生的朗读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以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为例,童音朗读下的桂林山水会更美,甜润、自然、婉转的童音能够把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演绎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风味。朗读是小学生对精彩美文的个人展现过程,体现出小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如果能够配上合适的图画或音乐,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参与的课堂活动,小学生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以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为例,教师不但要求小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还要组织小学生对这个试验进行探究,更要在课堂上演练这一试验,以试验结果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执着求实、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以其作为多元教育信息的承载体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多媒体能够为小学生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声光电世界,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以四年级(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为例,如果教师把电影《小英雄雨来》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进行课文学习,并进行课文内容和电影内容的比较,效果一定要比简单的熟读课文好得多。多媒体作为新兴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构建开放型语文课堂提供了物质支持。
总之,教师要积极探究开放型语文课堂的构建,探索促进小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科学的人文环境,实现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说写能力;策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日常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形成独有的思维模式,感受到语文说写的乐趣。为此,本文从生活积累、兴趣激发、正确引导以及善意鼓励等四个方面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生活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教材上的内容与课程时间的有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而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1]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在增加学生说写素材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1课《谈礼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资料收集,打饭时的礼貌用语、家里来客人时的礼貌用语、买东西的礼貌用语以及同学之间常用的礼貌用语等等,在收集之后,教师让学生自行分组,将各自总结的礼貌用语进行总结,选出一名代表对礼貌的用处进行陈述,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一下对“礼貌”的感想。这样,在加深学生对“礼貌”的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二、兴趣激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保持着一定的好奇,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感兴趣。[2]教师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过程中,若能较好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三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病人到医院看病”的话剧,“医生”带着听诊器,对“病人”的心脏进行测听,拿着手表记录“病人”的心跳数等等。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听诊器的结构、功能,教师再结合着教材进一步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正确引导
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在认知能力还是在思维能力上,都处于薄弱环节。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事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辨是非,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一课《师恩难忘》时,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谈谈以往教过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好,并让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在学生简单的发完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活动,将刚刚说的内容以一封信的形式书写出来,写好后邮寄给自己的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着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端正自身观念的同时,还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四、善意鼓励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比较敏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教师存在着“畏惧”心理,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过中,这些学生多数会因为这种心理而不敢开口。在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会间接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对于这类学生,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使学生端正对教师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说写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三课《第一次抱母亲》时,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与妈妈的事情,然后主动走下讲台拥抱自己的妈妈……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结合着教材进行知识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下自己拥抱妈妈后的感想。通过这样的活动,除了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母亲的辛苦与伟大。此外,对于一些性格自卑的学生,教师在鼓励其开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同时还要结合着学生的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
五、总结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锻炼。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说写能力培养纳入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与之相符的培养计划,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着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端正自身观念的同时,还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教;小学语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信息技术逐渐走入课堂,现在电教手段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必备的设施,也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一种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识字、阅读、写作等多个内容,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师说”的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单靠说,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甚至觉得语文知识很难。电教手段则有效改变了这一现象,它集动画、图片、声音等为一体,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出现,从根本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欢愉的氛围,加之其形式的具体形象,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与传统的教育比较,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可取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原始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心智等发展还不成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其学习的主要依托是“兴趣”。传统教师单一的讲解,只能一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容易做其他的小动作。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展示,以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单一地依靠教材中的图片以及文本中的描述,学生很难感受漓江的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的山的奇、秀、险。尤其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种没有故事性的内容很难感兴趣。对此,笔者运用电教手段,播放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以动态的形式还原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桂林的山水景致,体会作者描述的那种感觉,促使学生主动深入探究语文知识。
二、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維
小学语文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而且还需要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等,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强化技能和素养的提升,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电教的动态、图像和声音等刺激学生的大脑,有意识地促使其产迁移思维。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笔者结合教材中对双龙洞的描述,首先展示动态的“视频+声音”介绍。之后,播放文章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刚刚看到的动画,根据朗读者的声音去想象双龙洞的各种形态,刺激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感受,进而抛出问题:说说你所听到和看到的金华双龙洞是什么样的?对此你有什么感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自主探究知识,并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三、运用电教手段开启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斥着各种美,但是小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美,更多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或者教材课后习题的要求背诵某个文章段落。但是,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他们对于美有着较为敏感的体验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改变语文教学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语文的美。笔者在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开启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草原的乐器配合草原上的各种声音,如马蹄声、草原歌声、牛羊叫声、吆喝声等,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草原的原生态美。之后,播放草原的实景,如蓝天白云、绿草、人们驰骋在宽阔的草原等,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大自然美。再次,配合文章朗读展示相应的草原景象,升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美、感悟美,学会发现美。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写话能力。而写话能力实质上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内化,即发展和运用。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升华自我情感,进而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笔者首选以电教手段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之后出示“汶川地震”“唐山地震”时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表达自我的情感。之后,播放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另一种父爱,充实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父亲与自己的点点滴滴,感受父爱。最后,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写出来,完成自我知识的内化,升华自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教版;传统文化;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0901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生汲取文化精髓M而和谐、茁壮发展的需要。人教版教材作为目前流行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版本,其影响不容小觑。因此,通过分析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优势,可以为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一、传统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
纵观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积极纳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小学一年级上册选取了诗人李白的经典诗作――《静夜思》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该诗运用清新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其意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自此成了中华民族抒发思乡情感的经典佳作。再如,四年级下册选入了《文成公主进藏》一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险,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意志抵达,最终与松赞干布完婚的故事,特别强调了文成公主进藏给带来了巨大变化。学生通过对这一传统历史文化故事的阅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丰富历史学识。又如,五年级上册收录了陈慧瑛的代表作《梅花魂》,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魂”指的则是梅花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这一意象,这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意象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可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文化素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
二、传统文化内容符合时代特征
只有符合时代的才是先进的。传统文化内容繁多,但也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背景不符的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教材编订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性的扬弃,合理继承、发展其中符合时代的先进文化,如此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之道。而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建构传统文化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以《三字经》为例,其中既有引导人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内容,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有提倡孝顺父母、谦和礼让的内容,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但也不乏一些消极的糟粕文化,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就过于强调“三纲”,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消极思想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加注在被统治者身上的沉重伦理道德要求。很显然,此思想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鉴于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舍弃,仅仅选取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运用更多积极、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内容有着多样的呈现载体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收纳了众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借助众多新鲜有趣、趣味生动的载体加以呈现。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特定的传统文化。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端正的环保价值观念。在单元结束后的扩展性活动中,更是以故事的形式对“竭泽而渔”这一成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既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竭泽而渔”的内涵,更使学生由此及彼地认识到,人类若是不顾及长远利益,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那么注定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匆匆》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材便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向学生补充了《明日歌》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该诗简单直白,意蕴却极为丰富,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在体会到古人价值观念的同时,牢牢树立起“今日事,今日毕”的时间观念……
不难看出,以多样的载体加以呈现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突出特色。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是做好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小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是学生永远喜欢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学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了很多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把它们做成课件。当讲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时,课件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被迷人的画面和我的激情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谁能带上想去的心情把桂林山水的美读出来?”然后,为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中。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于读书了。
二、巧用示范,引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范读,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先深入到教材,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其次,我再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如,在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范读前,对他们提出了问题:“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老师在哪里做了停顿,哪里做了重音处理?”这样的提问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七言古诗的朗读方法,从而学到了朗读的知识与技巧。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范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紧扣文眼,读中品味
S版语文教材选材新,文质兼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张嘎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张嘎夺枪”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如,描写张嘎夺枪时的动作“扑”“压”“咬”“夺”等重点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四、特色朗读,活跃课堂
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的有效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创造语言形象,把人带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再采用其他一些颇具特色的朗读形式,便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
1.导读
教师在学生仿读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家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在教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文,学生齐读时,静态描写处教师手势平柔缓慢,动态描写处则高扬跌宕,学生则随着教师变化的手势或轻缓道出,或急促高起。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把榕树的大和茂盛及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2.赛读
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强,针对这一点,运用赛读的方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在读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五彩池》一文描写五彩池神奇颜色一段时,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读出五彩池的神奇?”当一个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把她读下。”接下来读的几个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便适时地给予肯定,在比赛中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得到肯定的喜悦感。人人都想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被“读下”的几个同学输得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并感到了自己朗读水平的超越。这种朗读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3.评读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朗读能力。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实践后发现,评读,提升了大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课堂。
而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阅读
我们这里提到的阅读主要是指学校阅读,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能够最直接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正所谓“万事开头难”,阅读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晚,教师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为阅读打好基础。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相信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兴趣的确是促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就喜欢阅读,这样阅读才会坚持下来,阅读习惯才能够养成。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爷爷和小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主,可以先给学生讲相关的故事,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猜一猜爷爷和小树的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制定科学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实施。没错,不管是干什么都要有合适的目标。在教学上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比如,(1)通过自学或者同桌合作学习认会本课中的字词,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大声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3)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中的内容;(4)演一演课文中的故事。
首先,这几个目标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且其中的“比一比”“演一演”都是容易引起小学生兴趣的。其次,这几个目标在阅读之前明确给学生,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连贯。同时,也保护了学生阅读注意力的集中。
(三)创设相关情境,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的前提。所以,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先设定好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和感受。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思考相关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演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孩子们的快乐以及巨人的愤怒,小孩子是最容易被带入情境中的,在情境中学习也是感受最深的一种方法,仿佛身临其境,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这样,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最深刻的。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背景音乐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建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和环境,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与生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进行探讨。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教学工具为粉笔+黑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即多媒体技术,它是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手段,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课堂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中《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若是只凭借书中作者的描绘和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很难准确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桂林山水》,静谧高雅的视频画面,生动悦耳的声音解说,将桂林山水的秀丽美景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使学生如痴如醉,加深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开天辟地》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篇神话故事的内容,从中感受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开天地》,将文章乏味的知识以动画的方式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对本篇课文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我们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和探索中。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只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准确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和表演确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他们的天性,设置合适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以此拉近他们与文章人物的内心距离,并对人物产生亲切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学年级下册中《卡罗尔和它的小猫》这一课时,我选了几位热情度较高的学生分别扮演卡罗尔、爸爸、妈妈等主要人物,让他们到讲台上,通过自身表演使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得以再现。学生的卖力表演不仅完整地将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愉快,这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加深了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情感式教学情境
古人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确,人们在音乐氛围中更容易敞开心扉,情感也会更加丰富。所以,我们在构建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创设情感式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力下,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继而对文章的情感有更准确的把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与时间赛跑》这一课时,讲课之前我先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平淡悠扬的旋律,温和暖心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飞快流逝,当我们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就能更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从而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我为学生播放了《朋友》这首歌曲:“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熟悉的歌词与旋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使他们更加明白了友谊的可贵,这样我们就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使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和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趣味教学法;应用
G623.23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语文阅读学习不仅能开拓小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趣味教学法,对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1.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积极性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重视讲解,而忽视了了解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将合作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行讨论,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老师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对于阅读课程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
例如,小学语文老师为学生讲解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老师现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场景及图片,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为学生讲解郑和所处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郑和有一定的了解,待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各小组成员积极讨论,选择一个小组成员代表来出自己对于观看视频后的看法以及理解。通过此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还能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对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2.以游戏方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且好奇心、玩心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游戏化方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愈发明显。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就学生的的这一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实施趣味教学,以吸引学生对于阅读课程学习的注意力,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1]。
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为例进行分析,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帮助学生制作一些羊、狼的面具,并把课文以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把其他类型的动物融入到整个话剧当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此篇课文所讲解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将游戏化趣味教学法融入到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W的知识,从而促进其成长。
3.创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景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将一些比较常见的事物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阅读语文知识。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减轻学生的压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小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老师在讲解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这篇内容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名队长,并在校园内开展相应的植树活动,各小组成员应团结合作,老师仔细观察各位同学在挖土、取树苗、浇水中的表现,最后通过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评选出树苗栽的最好,且时间最快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进而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学习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合作及趣味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小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还加强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小学生在栽种树苗的过程中,善于抓住课文的重点及栽种步骤,进一步引导小学生多读、多想,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2]。
二、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运用,主要包括:以游戏方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积极性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出趣味教学法运用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这对于之后进一步创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一、品词赏句,发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语文课本及课外读本中收录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优美的语言,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如何描写大眼睛时,就紧紧抓住“注视”“闪烁”“充满”“看着”等词语,让学生在对这些词语的揣摩中感悟小女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怎样的眼睛,为什么感动了无数的热心人。
二、把握形象,体会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先进,心灵高尚。在阅读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中“冻了的山楂树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一段时,就引导学生理解凡卡在寒冷的冬天跟着爷爷去砍圣诞树,天气是那么的寒冷,但现在他却很怀念那些日子,从而让学生理解凡卡现在的非人生活,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
三、展开翅膀,想象美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在欣赏理解作品的意境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那些美的画面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文时,就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根据“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想象三月桃花水叮叮咚咚的水波声,两岸的美景,通过想象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幅鲜活的“三月桃花水流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四、多措并举,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美,要体会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表现美。
1.动手操作创造美
小学语文文本浅显易懂,语言极为简练。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语文,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经常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形象地再现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创造美。如在教学诗歌《望庐山瀑布》时,我就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优美意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画面想象出来。这样,学生头脑中优美的画面就会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2.填补空白创造美
小学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广 大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处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抓住词中“言犹不尽”之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纳兰性德跋山涉水的画面,辗转反侧的画面,抬头仰望的画面,孤独沉思的画面。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该是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在音乐声中,教师启发: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这里的补白,使学生通过对词人“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深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幽怨哀愁。学生先是融情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的文思如滔滔江水般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同时又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3.续写故事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