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

时间:2022-06-27 20: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

第1篇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第2篇

高三地理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八本教材中。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的地理复习,是每个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基础知识归纳 有机结合 知识迁移

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每位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1.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2.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f佃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3.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4

在国家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在初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其具有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索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该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将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传统的无声无味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如在关于八年级地理课程中有关《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香港或者其它城市最繁华地段的交通作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到该课堂的学习中去。这样的视频画面具有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很容易将学生的兴趣吸引过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课堂的教学中。在该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就刚才的视频画面作为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如此繁华的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有关该问题的回答中,学生自然的会想到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交通的重要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的掌握知识。所以说,在现代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难为简,强调重点

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知识因其时空跨度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理知识和规律掌握的难度,学生在单纯的文字介绍和描述中很难做到对地理知识和规律的掌握。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演示将地理知识结合进去,能够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地理知识及其概念。比如,在有关《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课程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将我国四个不同区域中的各个方面:气候状况、地理位置、矿产资源、经济水平、人口组成以及城市发展情况等一一介绍,从而使该内容的学习由难到易、化繁为简,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节课内容学习的难点。在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依照不同作物的种植类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图形,教师在内容的讲述中要逐一介绍,这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培养学生读图及判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读图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图形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用图和制图技能。如在有关中东的介绍中,使用闪烁技术突出“五海三洲”,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内容繁杂、不能突出重点的弊端,在石油分布的介绍过程中,同样可用闪烁突出不同重要石油分布地,如波斯湾、伊拉克等,这将会使学生很容易的掌握到地理时空的分布,提高其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各项先进技术如动画模拟、音频等实现内容的转换,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具有吸引力的动态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比如在关于八年级地理课本中《河流和湖泊》内容的讲述中,在涉及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影片的播放来讲述黄河中水土流失的严重,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黄河要经过黄土高原,其土质较疏松并且在黄河上游有大量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从而将黄河变成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黄土高原的末端,黄河进入下游的地段,在该地段河道加宽,使得水中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导致“地上河”的形成。紧接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黄河下游为什么支流很少并且面积狭小的原因。通过直观读图法与视频教学法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很多抽象的以及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进行转化,使这些知识在多媒体中通过图像和声音以及其它的技术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效率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图导教学 初中地理 教学应用

一、图导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它能够形象、直观地体现出地理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风格,起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应当对地图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的图导教学,为提高学生们读图分析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学习课外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能够为学生们以后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图导的教学模式则能够让学生们清晰明了的认识地理的同时,从而对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图导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在初中地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们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不注重对地理图的讲解,这与现代化的地理教育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逐渐的熟悉并运用图导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对图导的教学模式了如指掌。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地理图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运转。图导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地理图的展示和积极地引导,使得学生们可以对教材中的图认真观察、分析,得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图和分析图、扩展图、练习图和变换图等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挖掘地理图中所储存的信息,并能够充分地揭示出地理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事象,并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地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性的基础上,熟记地理图中所反映出的信息,尽量将地理的课文系统的基本内容与地图系统这充分的联系起来。

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书中,就有更多的地理图出现在课本中,这本教材充分的体现出了新课标的要求,也让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深入到地理课程的授课当中去。识图是图导教学的基础,只有认识了地理图,知道这幅地理图是那个地方,有哪些气候和植物等等,才能了解得更多。就像七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中《地球与地图》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们教授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不去用图导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们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地理的方法,这样即会导致学生对地理产生厌恶抵触的情感,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如果反过来讲,教师在授课时,先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教师所展示的地图或是课本上的地理图,来说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再在教师在对有关地图问题的引导和提问下,让学生们利用地图来分析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借助教师的引导总结地图中所反映的更多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问之后,就需要教师对《地球与地图》这一课进行地图的拓展,加强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拓宽了学生们对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再把课堂开始时向学生的展示两张关于地球的地图拿出来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复习巩固,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况再现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随图应变能力。

三、图导模式的效果分析

经过对传统模式和现代化图导模式对比分析和探讨,我们发现以图导模式为主导的地理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种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为主导的地理教学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掌握课本主要知识的基础上,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课堂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中《地球与地图》一课讲授中,这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们认识我们的地球、了解地球上的经纬线,认识几个大洲和主要地区的具置。并让学生能够把地图与基础知识紧紧地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地球的三维立体图、平面图,并向学生们提问从这幅地图上能知道什么?这幅图能反映出哪些课本上的知识?再根据这几幅图向学生讲授自己所看到的的知识和对这几幅的认识,让学生们与教师所认识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或是有哪些不同。由于这是学生们的第一次地理课,对这几幅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对地图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教师的问题虽然能略知一二,但依然还不够准确。学生能够根据所示图说出地球的经纬线的范围、包括哪几个大洲等等问题,再深一层的知识就需要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教师在讲解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示图来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地球的经纬线和各个区域,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起来,让学生学会用地图、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借此机会,教师再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与展示的图片联系起来,做到了图文不分离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们学习地球这一节地理知识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质量。教师对地理图的使用逐渐与地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打开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也为以后学生们对地理的积极学习奠定了基础,还能够渲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也让学生更加主动而积极的接受了地理的这门课程。

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以图导学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得以提高,为未来学生学习更深层的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可以对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图进行简单的图文转化,提高学生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其次把静态的基础知识转化到生动的地理图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归纳能力。再次,能够加强基础知识和地理图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1.引言

地图是地理学科丰富形象的第二语言,它承载了直观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特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吸引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繁杂的图例,记住容易记混的地理名词和地理空间分布情况,缓解其厌倦情绪,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讲授基本知识的本领,还要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语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好奇心理并培养起他们读懂地图的能力,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直观的各具特色的地图可以表示出丰富的内容,如国家、地形、经纬度等,地图上鲜明的标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在初中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里有助于辅助学生记忆枯燥的课本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地理课程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记忆水平。如果地理教师能把地图与书本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获得任何其他教学手段(考试、罚抄等)难以代替的教学效果,这种在授课过程中用地图描绘地理事物的做法,其实也是带动学生参与思考、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符合地理教学初衷与目标。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还能相应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虽然很抽象,却能辅助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的想象、总结本领,发现更多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规律,面对考试中出现的任何陌生地理环境,都能找到类似的解决办法,化新为旧。地图除了具备教学功能,还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目标要求加强对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展示地图时,潜移默化中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辽阔疆域与秀丽山川,同时以国外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此举不仅能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还能培养他们拼搏努力、实现梦想的意识,可谓寓教于图。

3.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案例

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包含各种配合文字介绍的插图,这些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插图是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获得并使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就能把书中的重点总结至七八成,还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尝试描摹教材中的插图,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直观的映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插图有时因为版面设计原因过于复杂,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画出更易识别的简图。除教材给出的插图之外,教师的教具里还要精选额外的挂图。尽管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及,但带领学生现场板画,或者让学生亲自上前触摸指认,其效果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位能画出复杂地形并讲解分明的老师,相比生硬的PPT,更让他们钦佩和向往,也更乐于模仿老师,学习这种画图本领。教师在选择使用挂图时也有几点要注意:所有知识讲解决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必须要活用挂图,其种类大小都要依实际情况改变;时刻调整挂图的方位和顺序,防止学生视线受阻,关注度下降;选用挂图要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层次由浅至深。

4.初中地理课程中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和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学习习惯,以自身经验提前告知学生该注意哪些事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通常在读图的时候,该图的名称、图例、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要点。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主动深入思考,学会提炼总结图内外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此外还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不能一味地单方面要求学生能做到哪些事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哪种地图,他们就始终首先想到运用此种地图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对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或者能发现一组不同类型地图之间的联系,针对发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运用所有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疑难。上述锻炼方式才是正确的深化学生对地图使用能力的途径,同时也能兼顾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堂课后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查找所需信息,敦促学生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思维方式。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对记忆加深也有很大帮助,教师掌握了这一理念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临摹绘制教材中的插图,后者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地图配合文字及教师讲解识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语

地图不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广泛的运用,中学时期加强地理教育教学水平,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自动地解决问题,不仅带来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更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终身事业添砖加瓦。地图出现在地理课堂上是一大创举,得到合理运用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胡信锋.地图与初中地理教学[J].科技信息,2011.No.38731:174+229

[2]王晓燕.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No.21713:44

[3]郭彦霞.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学周刊,2013.No.19325:36-37

第7篇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地理复习必备知识点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点一

高考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点总结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知识点二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着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人口数量与分布问题必背知识点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知识点三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第8篇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1)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第9篇

身为一名教师,工作一年,对工作有如何的感受?把一年的工作总结好,看有哪些方面进步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2021最新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1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

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

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

高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才是重要的。

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3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这一年,本人收获颇丰,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地理,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

既而对规律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之,学校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平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荣誉,我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4本学期我带的是七年级地理,对他们来说地理是进入中学一来的一门新的课程,真的是个挑战。经过一学期的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最后,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迎接考试。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5超量工作,肩负重任,任劳任怨。20_年元月至6月,我担任高中三年级三一、三二、三三这三个班的高中地理课,和高三年级地理学科的备课组长,周课时15节。积极备课,上课,辅导,评改试卷,超量工作,任劳任怨。暑假期间,参与复习班的学生招收和报到工作,顶酷暑战高温,百问不厌,出力流汗。下半年,我担任高一年级的高中地理课,教高一一、一二两个特优班和一三、一四两个普通班,提任高一地理组备课组长和地理组教研组长。所教学生多,遇到问题多,每问必答,诲人不倦,每每讲到熄灯时间。积极为本组教学争取时间。本学期末,一周上20节课也不讲报酬,毫无怨言。

敬业奉献,追求独到,技艺精湛。作为高三毕业班的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精深的教学艺术,渊博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敬业乐教思想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处处时时高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致考虑,由小事做起,追求独到,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命题的发展趋势,不断总结出答题的技巧和规律。认真了解学生,抓住其困惑。找准学生知识存在的盲点、误区和死角。针对弱势,进行培优和补差。教学中注意对问题的分解,让学生逐步观察、发现、对比、体验成功感悟快乐,积小成而成就大成。教学技艺深得学生和学校领导和同仁好评。

成绩斐然,英才辈出,捷报频传。20_年高招,我教的三个班都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升学任务。其中三一班学生___同学获20_年市文科综合科冠军和登封市文科应届班总分冠军二项殊荣。下半年我教的高一学生陈__等同学分获各次段考地理的第一名。我们地理组也受到了市教育局的通报表扬,并在市质量分析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心理地图 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但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在地理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学习地理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空间、方位概念……不会归纳分析,更没有地理思维和区域分析能力等。我认为目前地理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时忽视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于地图没有充分应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导致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学生的地图能力培养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瓶颈。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而心理地图的形成则是地图学习的关键。什么是心理地图呢?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的记忆表象,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也可说是地图思维,即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考,从而解决地理问题。

所以心理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构建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地图就成为照亮初中地理教学的一缕阳光。那么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系统心理地图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首先,要注意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地理事物本来就是综合的,把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地理事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与教学挂图、板演简图和电子地图等共同构成的“图像系统”来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现象。这种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定式思维:地理离不开地图。

其次,在教学中应频繁地使用地图,把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述都落实到图上,通过读图析图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如,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信息,在地图上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等。地图的反复运用,在学生头脑里能积累丰富的地图信息,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刺激也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形成,在不断读图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反复训练,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要把以地图为重点的训练贯穿始终。围绕地图进行的勾绘轮廓、填充、仿绘及对地图信息进行分析等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接触的地理区域的位置、轮廓、区域间的相对关系等地图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手到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把感观信息积累成为记忆。特别是让学生边看边填,再亲手绘图,既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又使头脑中的地图辨析能力加强,从而形成更加准确的地图形象。

多种形式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而且不断丰富并积累起来。不断地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教师的示范也会对学生培养绘图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师要为学生做好绘图表率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地图和相关信息。但我认为传统的板图、板画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优势是电子地图所不具备的。

教师精准的板图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板图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地图更加清晰、鲜明,重点突出。教师边讲边画,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都能及时落实在图上,图文融合。学生习惯看图、记图,顺利进行图文转化,会大大促进心理地图的形成。教师在上面边讲边绘,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变单调、枯燥的接受为听练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基本特点——知识和图像的不可分割,而且,它以黑板作为地理图像的载体,还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清晰易懂,近视效果好,可以迭加发展等突出优势。同时也反映了地理教学中的改革趋势——知识图像化。

四、充分培养图文信息的转化能力

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接触地图,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图中查找地理事物,通过读图观察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习惯于将所学知识对应到相应的地图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地图,同时养成随时读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把文字知识转化成为心理地图的能力。

另外,增强学生运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利用心理地图记忆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巩固,使心理地图的形成更为清晰、更有条理。学生将所学地理信息总结为一张心理地图,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尝试回忆,构建心理地图

每节课新授部分结束以后,可以用尝试回忆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知识总结。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求学生闭眼回忆地图轮廓,然后把这些知识都落实到想象中的地图上去。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四大地理区域之后,出示中国轮廓图,让学生看过以后闭上眼睛回忆,尝试在头脑中勾绘出轮廓。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等知识点,学生把这些知识逐一对应到脑海中的轮廓上,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地图。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方法;观念

在复习阶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都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因此,复习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否则学生在答题思维能力方面就显得薄弱,思维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复杂的知识,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可实施“专题”复习法。比如,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专题复习,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答题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地理学习也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高三地理一般安排三轮复习,要科学安排每轮时间。在内容上,第一轮是对知识的重新学习,应选择设计新颖的学习资料,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时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章节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注重方法。要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要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配合前面两种方法,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比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四、注重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创设地理情境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复习中利用地图创设地理情境,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复习效率。地图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很多种类。比如,复习中国地理,就要参考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在复习阶段要通过精选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和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单纯通过对感性材料(如特殊灾害天气、大气环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等)的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复习自然灾害“台风及其危害”时,除了引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以外,还可以加入2012年8月台风“海葵”影响我国沿海的视频、台风“海葵”路径图、台风“海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海葵”发源地?移动路径?(2)“海葵”的摧毁力主要表现是什么?(3)台风“海葵”是在地球外部圈层哪一圈层发生的自然现象?(4)为何说它是一种自然灾害?(5)台风是一种怎样的天气系统?(6)它是怎样产生的?(7)“海葵”有过也有功。“海葵”过后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8)目前监测台风的手段?等等。比如,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