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

时间:2022-05-01 07:1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

第1篇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运作管理;分析研究;对策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I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17-04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中国为了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力度,帮助他国解决汉语师资紧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服务项目。此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下属的非政府机构――国家汉办负责实施。2003年,作为试点,国家汉办向泰国和菲律宾派遣了首批汉语教师志愿者,为全面实施此项目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实施,从国内招募志愿者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并设立“志愿者中心”,负责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统筹、规划、组织和协调,截止到目前,国家汉办已向89个国家派出了1万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志愿者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称之为中国的一张张“名片”、“来自中国的天使”以及当代“最可爱的人”。志愿者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任教国的汉语教学,缓解了汉语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发展飞速,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和探索却远远落后速发展的形势。笔者在对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个体采访并参考大量相关资料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运行现状

自2004年《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实施到现在已有八年,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急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1. 志愿者数量的增幅加大。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2004年,国家汉办仅向东南亚少数国家派出了志愿者,但是,从2005年起,由于东南亚国家对志愿者的需求较大,国家汉办加大了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力度。截止到2011年末,汉语教师志愿者已遍布东南亚各个国家。短短几年间,汉语教师志愿者数量的增长幅度高达几十倍,并且随着各国需求的不断增加,汉语教师志愿者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群体。

2. 志愿者发展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在2004年最初招聘志愿者的年龄上限为65岁,而在2009年则明确规定志愿者教师的年龄应在22~50岁。并且很多省将年龄限定为45岁以下,甚至有些省份的年龄上限为35岁或30岁,志愿者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从学历层面来看,高学历人才逐步加入到汉语教师志愿者行列。从近年来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情况来看,持有硕士学位的志愿者在逐步增多,并且还有一些博士生。

3. 招募区域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的福建、海南扩展到除、贵州、青海以外的所有地区,为汉语教师志愿者队伍的选拔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4. 志愿者赴任国持续增多,任教机构的层次日益提高。从最初的少数几国,到现在所有的东南亚国家,赴任国家迅速增加。同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任教单位也从最初仅有的中小学扩大到包括幼儿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种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机构。以泰国为例,不仅汉语志愿者的人数有了飞跃性的增加,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也在持续不断增长。汉语在泰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流行。

二、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对外汉语推广事业的意义

1.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良好运行,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国家汉办许琳主任强调,汉语加快“走出去”是件大好事,中华文化在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志愿者们接受“三情三感”教育,发扬服务与奉献精神,投身国际汉语教学,弘扬中华文化,缓解了当地汉语教师紧缺的现状,受到了任教国的欢迎和好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已成为继“请进来、走出去”之后汉语国际推广成熟的重要项目。

2.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有效运行加强了对中国更加有效、真实的宣传。多年来,部分东南亚国家由于受西方媒体的影响而歪曲事实,误解中国形象,尽管中国政府付出了很大努力给予坚决的回应,但由于长期的负面影响和信息的不对称,已形成刻板印象。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世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化解偏见,以柔性的方式塑造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

3.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有效运行,促进了东方文明的相互融合,增进了相互了解并促使文明间的对话。目前,与中国经济发展相比,中国在世界范围呈现的价值观、历史及文化产品还很有限,与强势的英语相比,中文还处于弱势地位。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良好发展,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4.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良好运行,能有效地提高民族语言的自尊心、自信心。盛炎曾指出:“语言是通向文化核心的钥匙,它能够保持国家和民族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一种核心符号,具有凝聚力。”①近年来,国家汉办通过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不断建构和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传播中华文化,这将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并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有效运行,锻炼了大批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在对泰国、菲律宾、印尼、尼泊尔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志愿者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及个案采访中,笔者都问到“志愿者对选择这个特殊行业及在国外的这段经历是怎么看的?”针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很有价值或有一定意义,对个人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三、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从其运行过程来说应分为国内选拔、行前培训、海外管理、归国保障、长期合作等环节。在对泰国、菲律宾、印尼、尼泊尔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志愿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及个别采访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志愿者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内选拔来看,志愿者的来源大多为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多数没有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并且有个别省份或学校选拔志愿者没搞差额选拔,派出的志愿者素质偏低。有些教师虽然多才多艺,但缺乏理论高度,中文水平或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不能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未能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等。有些志愿者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而且随着国内就业压力的增加,出国做志愿者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选择,但是他们对做志愿者的知识和心理储备都很欠缺,有些学生对选拔也有一些误解,尤其是那些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会讲中文、英语过了四级就能教授外国学生,以为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就踏上了出国镀金到海外寻宝的路。这样即使通过了选拔,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埋下隐患。此外,选拔权主要集中在一些名校,过于垄断化,普通院校的一些优秀生得不到机会参加。选拔时过于注重学历或证书要求,对个人适应能力或潜力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建议加大调研力度,全面了解情况,改进和完善志愿者国内选拔机制。

2. 从行前培训方面来说,个别地方培训项目定位不明,机制僵化。在早期的志愿者行前培训过程中,存在部分培训点走过场的现象,派出的志愿者不能满足当地需求,缺乏奉献精神,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外派前对课堂教学管理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能力还不够,教学中实际困难很多,影响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文化活动的传播;对于中华才艺的关注过多,而忽视真正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非英语国家语言的培训力度还要增大,否则语言障碍及文化习俗的迥异是造成工作困难、交流沟通不利的主要原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培训中缺乏对志愿者情感认知心理方面的了解,没有做好必要的赴任培训、指导及心理调适。当年轻的志愿者们满怀热情、带着理想和抱负来到异国他乡时,强烈的反差――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教学管理和方法不精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悬殊,人际关系沟通上的障碍,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孤独、寂寞、身体心理不适、焦虑、渴盼早归等,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志愿者水平的发挥,也会影响学校教学及其他活动的有效开展。相关部门应针对国外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应。

3. 从海外志愿者管理方面来说,个别派出单位将志愿者派出后就放任不管,缺乏沟通,以至于在海外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获得帮助。在对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没有志愿者领队老师或他们只出现在第一次出国中,以后志愿者再没有见过他们或很少能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的志愿者生活在异国他乡,又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心理情感上都需要关心、爱护以及疏导与沟通,但是无论是志愿者领队还是当地的管理者自身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高。志愿者领队老师在管理志愿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选拔使用和考察工作,领队老师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有大公无私、肯吃苦的精神,能够协调好各种关系,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事件。

4. 从教学管理来说,当下的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当地汉语教学的需要。当地汉语教学资源仍比较匮乏,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仅仅是反复大量练习,缺乏灵活性,不符合当地教学风格;此外,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加强外语、心理学及汉语本身知识方面的学习。从日常管理来说,在海外的志愿者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张传递友谊的“名片”,所以其外在设计和内在涵养都直接决定着这张“名片”的形象;还有一些志愿者缺乏与所在国家汉语教学机构或大使馆文化处的联系,对所去国家国情、民情、学情等不甚了解,不能尽快进入角色,这都不利于志愿者项目的长期发展。所以要加强海外志愿者的管理,建立专职管理员队伍,并通过选拔与培训使之更好地为志愿者服务。

5. 从归国安置来说,可持续性有待提高,长期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应是体系完整、长期运作的项目,后续的保障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家汉办对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外派及人才的储备等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并日趋完善,但对归国志愿者的再使用、长期合作似乎还没有出台一个比较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对归国志愿者还没有任何就业选择及安置方面的优惠或激励措施,对比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工作,出国做志愿者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优势。笔者认为,要使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顺利、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归国安置的优惠政策,比如成立就业处,与国内用人单位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志愿者经历的认可与肯定,提前为归国志愿者推荐工作单位等。同时可参照国家对西部支教志愿者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归国志愿者在升学、就业及公务员考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总之,汉语志愿者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承载和传播者,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形象的天使,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对于志愿者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对于有效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志愿者项目在东南亚地区发展的现状,找到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方法,进而推广探究全球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运行和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大大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军.谈谈我们的中文学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13.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32.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董萃.关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刘晓雨.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梁社会.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7]付继伟.对外汉语兼职教师培训模式新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8]张和生,鲁俐.再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06,(S2).

[9]丁安琪.专职对外汉语教师对课堂活动看法的调查――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第2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

在全球日益升温的“汉语热”这个大背景下,汉语教师非常紧缺,需求量大增,一个全新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便应运而生。在新疆各所高校中,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努力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个专业的硕士生通过选拔、培训和测试,合格者陆续被派到中亚各国从事汉语教学,为汉语在中亚各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这两所高校先后派出50多名该专业硕士生赴中亚地区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志愿者的教学情况,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赴中亚的汉语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对能联系到的在任或离任的45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并在2013年11月进行实地调研。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首先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问卷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对几名志愿者进行访谈,初步设计了《赴中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对问卷中的某些问题做出修改,最后确定问卷。通过部分访谈为主的个案调查,对问卷涉及到的某些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实地观察,随堂听课,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汉语教学情况,也可以对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印证和补充。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新疆高校中,以志愿者教师身份赴中亚从事汉语教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包括离任和在任),截止时间为2014年8月,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84.9%,有效率100%。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教学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1.志愿者教师任教学校层级分析

在参与调研的45名志愿者教师中,有1人在幼儿园任教;16人在中小学任教,比例为35.6%;25人在大学任教,比例为55.6%;3人在语言辅导机构任教,比例为6.7%,教授对象为成人。这样看来,志愿者教师在国外任教主要还是以教授大学生的汉语课为主,中小学其次,幼儿教学也有但是较少。

2.志愿者教师主要教授综合课

调研得知,教授综合课的占88.4%,阅读课的占7.6% 听力课和口语课各占50%,写作课和写字课各占19.2%,由于中亚的汉语推广还在初步阶段,覆盖面不广,汉语教学一般比较基础,再加上当地大部分学生汉语水平较低,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当地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以后到中国学习汉语打基础。

3.所教学生每个班人数少、出勤率低

调查发现,在孔子学院的孔子课堂或汉语教学点,占80%左右的班级都实行小班教学,人数大概在15-20人左右,但是每个志愿者教师基本上负责好几个班级,要教授的学生总人数大约在150-200人。据志愿者教师反映,学生的出勤率低,迟到现象严重。

4.所教学生每周上汉语课的次数较少

统计数据可知,学生每周上汉语课次数在1-2次之间的占63.9%,3-4次的占19.4%,5次以上的只占到16.7%。课堂是当地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在当前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中,除了个别学校或专业学习汉语以外,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每周只能上一两次课。

5.教材比较匮乏,课本轮流使用

实地调研发现,在部分学校,学生在上课时,教师把课本发给学生,下课时再把课本收上来,供下一批学生使用。主要原因是当前适合中亚学生使用的俄语版教材匮乏,这些教材一般是汉办提供,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学点和孔子课堂的书都只能满足课堂教学使用,个别孔子学院自己还复印了1000多本教材来供学生使用。

6.手机成为新的辅助教学工具

在海外汉语课堂,教师一般会借助图片、字卡、多媒体和一些教学音像制品来辅助教学。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手机成为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主要是指在课堂中教师利用手机翻译软件,查出对应俄语翻译,给学生讲解或直接让学生看,同时手机上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弥补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足。

7.独立备课、撰写教案情况较好

统计发现,占96.1%的被试者选择了“自己备课”,3.9%的是集体备课。在教案撰写方面,“在讲课前就写好几篇教案”占84.6%,“讲哪课就写哪课教案”占46.2%,“先讲课回头再写教案”的占7.7%,“从来不写教案,只写题纲”的占7.7%,由此可见,大部分志愿者教师能够在讲课前认真撰写教案,但仍有15.3%的被试者没有教案就直接上课,随意性较大。

(二)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关于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共设置了10个大项27个小项,要求志愿者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逐项打分,分为1-5分五个等级,通过志愿者教师的自我测评来了解日常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认真执行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此项,大部分志愿者教师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充分理解并认真执行,但是在深入的调查与访谈之后发现,志愿者教师们大多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可是在执行情况上并不理想。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前三小项上,选择“好”及以上的都占到75%以上,但是在“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说明”一项,有44.4%的志愿者教师选择“一般”,说明接近一半的汉语教师认为他们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提醒志愿者以后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国内院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要督促学生平时要多看书扩大知识面,并在课时上有所增加、教材选择上有所侧重,以适应当地国家汉语教学的需要。

3.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大部分汉语教师运用的都很好,在“教学方法适应课型的特点与要求”上,有36.1%选择“一般”,这说明部分汉语教师仍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同课型的特点,和不同课型的不同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不够熟练。

4.教学环节分析

在教学环节,有占40%左右的汉语教师在“新课导入、生字词/语法教学/技能训练三者有效组合、及时进行教学小结、反思”上选择“一般”,这之中又以“生字词/语法教学/技能训练三者有效组合”所占最多,这表明这些汉语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5.课堂教学组织分析

由上可知,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课堂秩序好,学生都能认真学习”方面。有41.7%选择“一般”,课堂秩序需要教师来维持,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也需要老师来引导,由此可见今后应加强对教师课堂管理方面的培训。

6.教学技能分析

在“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方面,选择“一般”的占306%,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也有的是因为任课教师没有上心去自己动手准备图片、字卡等辅助教学工具。

7.作业评改与课外辅导分析

在“练习题型多样、难度适宜”与“能坚持课外辅导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两项上,都有417%的人选择“一般”,经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布置作业,最多就是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或者是写几遍生字词,至于“坚持课外辅导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上,主要是指在举行各种比赛或HSK考试时,会给部分学生做辅导。

8.教学效果与教师态度分析

在“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方面,选择“好”与“很好”的高达945%,这说明几乎全部的汉语教师都热爱这份事业,关心当地学生的学习,但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能理解会模仿会使用”方面,选择“一般”的占到三分之一,说明各位教师尽心尽力教学,但教学效果有差异,部分原因是汉语只是兴趣课,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原因是学生只在课堂学习汉语,课下没有及时巩固。

小结:通过对志愿者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与访谈,80%多的志愿者认为比较需要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方面的指导;这也与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突出强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要求相适应。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对志愿者教师教学技能及技巧的训练

笔者建议硕士生在导师负责的情况下,每几位学生再分配1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学指导老师由正在教授留学生汉语的第一线教师来担任,学生可以跟着指导老师观摩课堂教学,提供相当数量的教学课时以供实践,通过理论课与教学实习相结合,以此来快速、扎实地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

(2)利用留学生加大对俄语等语言的训练

在中亚地区,通行俄语,志愿者掌握俄语对其日常生活或者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疆各都有很多来自中亚的留学生,可以利用课程交换等方式,搭建起学习俄语等语言的平台,让留学生来教语言,主要是针对口语进行训练,多教一些教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等,以方便去中亚任教时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3)派出院校加强对志愿者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

志愿者教师在被派出后,一般由所属的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统一管理,但是国内派单位也应该担负起继续培养的重任。建议志愿者教师每个月向国内派出单位尤其是学院的老师,汇报这一个月的工作,以供派出单位了解志愿者教师在当地的情况;建议志愿者教师每月提交一份完整的电子教案,以便国内的教师予以指导。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议志愿者教师录制自己上课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查找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此作为国内派出单位今后培养学生的教学视频资料。

(4)对志愿者教师来说,要时刻以新标准要求自己

对于志愿者来说,要把《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所规定的“5个标准17个次标准58项具体内容作为指导自己的规范,在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五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此文为“赴中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实践情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XJNU1311,经费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学位办〔2007〕77号,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http:///view/3446400.htm#1

第3篇

所以,为了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促成当地学生健康的文化依附,志愿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跨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保留与传播本国文化,尊重与接纳异国文化,还要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能力。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本国文化,兼收并容,从而达到理解与交际的目的。

在文化教学上, 志愿者首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其次, 志愿者也要对当地的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 要了解他们的社会制度、、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因为这不仅仅是为培养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汉语的需要,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需要, 更是跨文化交际中平等意识和汉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不仅是优秀的汉文化传统精神, 也是我们志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持的正确态度。

志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应掌握一定的交际策略, 从中彰显志愿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礼仪,这也是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主要包括回避、协调和宽容三个方面的内容。

(1)回避: 包括避而不语、隐晦或暗换话题等。在志愿者与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双方往往会谈到彼此文化中的一些敏感话题, 此时志愿者可以故作没听懂避而不谈, 或凭借幽默诙谐的话语岔开话题, 尽早改变交际的不适状态。但是, 如果交际中学生违反了文化禁忌,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志愿者就应该以婉转的方式告诉学生, 而不是一味附和。

(2)协调: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协调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交际双方必须采取各种方略进行协调, 理解对方的话语, 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反应, 调节自己对谈话的参与, 并试图调节对方的参与, 以使谈话能顺利进行, 最终达到交际目的。提高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不是要求志愿者一定要掌握当地语言, 能够与学生通过语言顺利地交流, 而是要求志愿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特征性的言行感染学生, 这种所谓的“特征性的言行”就是“协调策略”。

(3) 宽容: 跨文化交际中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道德标准、是非标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等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学习第一语言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跟这种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第二语言中存在的与第一语言不同的文化现象,学习者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学中,师生都应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宽容观念。

第4篇

关键词:里约孔子学院;教育援助;合作交流;教育国际化

一、里约孔子学院是中巴教育交流的产物

《世界教育信息》: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里约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

乔建珍:里约孔子学院由中国国家汉办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签约成立,中方合作院校是河北大学,于2011年8月31日正式揭牌运营。成立以来,里约孔子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汉语课程,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2012年,里约孔子学院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文化周活动,开设了“功夫班”,举办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巴关系等主题的讲座,在里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同时,里约孔子学院的“汉语”及用葡语讲授的“中国文化介绍”两门课程进入了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的学分制体系。2013年6月,里约孔子学院和里约州政府在州长宫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纳入里约州立职业学校的正式课程体系,这在巴西历史上尚属首次。2013年7月,里约孔子学院参加了由州政府组织的“艺术周”活动,其中,剪纸、折纸等中国文化活动引起了中学师生及家长的极大关注。2013年7月,里约孔子学院组织了首届“里约孔子学院夏令营”活动,20位来自巴西3个州的4所大学的孔子学院学生度过了为期两周的中国文化体验之旅。2013年10月,里约孔子学院组织了巴西第一支教育工作者访华团,该访华团以里约州教育厅厅长和一位联邦议员为领队,共10人,进行了为期10天的河北省高校、中小学、双语学校,河北省教育厅,国家汉办,巴西驻华使馆等参观交流活动。2014年9月,里约孔子学院和州政府合作的双语学校大楼正式举行揭牌仪式。2014年11月,我本人接受巴西影响最大的媒体――《环球报》(O GLOBO) 专访,专访内容以“汉语将成为巴西第二语言”为题,该报道在巴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014年11月,里约孔子学院在圣灵州联邦大学举办了首次中国文化周活动,这是充分落实2014年7月主席访问巴西时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在巴西联邦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协议的前奏,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14年12月,在厦门举办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巴西里约孔子学院获得“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是当年拉美地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孔子学院。2015年2月,巴西首所葡中双语学校正式进入运行阶段。这标志着中巴文化教育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里约孔子学院发展硕果累累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谈里约孔子学院的最新发展动态。

乔建珍:2015年,里约孔子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开设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教学点由原来位于里约市的2个扩大到了分布在3个州的6个。除继续为其所在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国际交换生开设学分制课程――“汉语”“中国文化介绍”,及为里约州立职业学校开设的“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外,里约孔子学院在另外两个州――圣灵州和戈伊亚斯州开设了新的教学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巴西民众对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圣灵州联邦大学教学点的开办是充分落实中国国家汉办和巴西教育部于2014年7月签署的在巴西圣灵州联邦大学开办汉语教学首个教学点的举措。对此,新华社、国家汉办主页以“学中文为认识世界打开新窗口”为题进行了报道。戈伊亚斯州阿纳波利斯私立大学的汉语教学点也已经开始正常授课,该州政府和当地市政府极为重视。这也是他们自20世纪90年代和河北省建立友好省州关系以来第一次将汉语纳入学校课程。汉语课程的引入让他们颇为自豪。

2015年,里约孔子学院新到任6位志愿者。志愿者不熟悉当地语言,而巴西人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为此,我们积极协调了各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免费为新来的志愿者提供葡语课程,以帮助其尽早突破语言关,尽快投入工作。另外,针对志愿者缺乏教学经验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每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老志愿者带新志愿者等,还通过视频备课将总部和其他州教学点的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备课,畅谈经验教训。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得学生好评。

同时,按照这学期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志愿者人数,我们设置了志愿者行政岗位,让教学任务相对较少的志愿者担任行政工作,并根据每个志愿者的特长将教学以外的工作责任到人。此举充分调动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是他们在国内不会拥有的经历,深受志愿者教师欢迎。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介绍一下里约孔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乔建珍:里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第一,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全部被纳入学分制选课系统。第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门类不断增加。除了普通汉语课程外,我们还开设了“商务汉语”“书法与国画”等课程。第三,办学规模稳步提高,学生来源多样,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并得到大量巴西网民的支持。第四,在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国内外媒体曾对里约孔子学院的工作进行过多次报道,其中不乏《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美洲版)》等国家级媒体,以及巴西的《南美侨报》及最有影响力媒体――《环球报》。

乔建珍:巴西有一系列政府支持的组织和国际化会议及各类奖学金项目来推动巴西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巴西大学科英布拉集团会议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6届,2014年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大学校长、国际处处长及相关机构的代表;2015年3月,巴西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讨论如何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巴西的“科学无国界”计划包括“请进来”“走出去”两部分,力推巴西与世界的融合;巴西是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与相关国家的教育交流非常密切,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较多。

里约州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一向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近几年,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下,该州已派遣师生到不同国家进行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以里约孔子学院为例,谈谈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巴交流中的作用。

乔建珍:从2009年至今,巴西已经建立了8家孔子学院,这些孔子学院成为中巴关系的桥梁。以里约孔子学院为例,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参与一系列大型活动和会议的筹备及接待工作,如2012年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2013年的联合会杯、2014年的世界杯、2014年的金砖国家巴西峰会、2014年中巴建交4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2016年即将举办的奥运会志愿者语言项目等。里约孔子学院扮演着民间大使的角色,以自身特有的魅力促进中巴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第5篇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从自身的汉办志愿者经历出发,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字指的是跨越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平时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之内对许多文化现象也习以为常,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异质文化却显得十分敏感。这就造成跨文化的交际者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十分荒谬。比如在中韩两国的饮酒礼仪之中,对于韩国人来说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必须要让别人为自己斟酒之后才能端起酒杯喝酒。此外如果是晚辈向长辈敬酒,要等到长辈先喝之后晚辈才能端起酒杯并且是侧过身喝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而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为客人斟酒或者晚辈向长辈敬酒以示尊敬的礼仪,但是并不是像韩国人规矩性那么强,在我们中国的饮酒礼仪中晚辈像长辈敬酒并不需要侧过身去。小小一个动作的差异放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在韩国人就会觉得不可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除了要具备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基本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之前首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还应持有一种积极的对待跨文化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派往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们生活在异国,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们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课下还会与当地的同事朋友进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沟通,从而保证自己的教学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展开。这就要求这些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一种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了被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同样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留学生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再加上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汉语教师稍有不注意就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角度上看,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能会比赴海外教学的汉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国内经常会出现“小联合国”式的班级。

三、以赴韩志愿者经历为例看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4年2月24日,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展望我踏上了韩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之旅。我们来韩国的任务是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这十一个月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使命;还要努力克服和接受异国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始终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在来韩国之前国家汉办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从中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的汉语教学方法。可以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一直是对自己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信心的,想象着学生们会对汉语充满着极大地兴趣和热情。可是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由于这个学校的汉语课属于课后课,所以学生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既然是课后课学生们的课堂自由度也比较高,有时因为有别的事情跟老师说一声再见就早早地离开了。可能是受国内学习模式的影响,一开始我对这种行为特别不能理解,心想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学,最起码应该等到下课之后才能离开课堂。这种来一会儿就走或者上课很久了才到教室的行为会把老师的教学计划打乱。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参差不齐,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后来在跟搭档老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解到韩国学生的课后课都是这种风格,学生的自由度很高,学生完全是凭兴趣上课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因为本校的学生汉语基础很薄弱,又是小学生,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大量语言点的讲授就会使汉语课堂稍显枯燥,对于爱玩儿爱闹爱吃的小学生生来说时间长了会被吓跑的。因此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通过多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吸引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喜欢上中文课堂之后再慢慢地渗透一些实用的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就会由“讨厌学”变成“喜欢学”。比如我们开设的“中华传统服饰专题”、“中华美食专题”、“剪纸专题”、“京剧脸谱专题”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们开始喜欢来汉语课堂学习了,跟我们汉语教师的关系也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语言讲授之前增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是第一步,尤其是在课后课上。

四、怎样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灵敏度。除了一些常见的、显性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应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隐性的文化差异。要善于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我们就运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它,做到对症下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始终注意引导外国学生去了解、认识、感知并理解汉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达到中和、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态度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态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要求我们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两者的存在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自信和底气同时又对外国学生和他国文化尊重包容。对外汉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倾听的姿态,化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将棘手的问题变成锻炼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层面,应注重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体系的培养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对本国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熟悉世界各国或者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志愿者出国之前的培训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一些表层的文化技能上,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这正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在。

第6篇

到访冰雪之都渥太华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给人的感觉是一份自然、一份轻松……寒冬时节,这个著名的冰雪之都果然是一派冰都雪城的奇异景象。

2007年12月28日,当记者乘坐CA991国际航班从国内出发,途经温哥华转机到达渥太华机场时,已是当地时间23点。在做完办理入境,提取行李等一套规定动作后,我们见到了驻加拿大使馆教育处前来接机的郭炜老师,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将近24小时的辗转,疲惫的确有些令人难以抵挡。

一出候机厅的大门,悄然而至的雪粒如水晶般落在脸上,精神为之一振。不等郭老师的汽车发动,水晶般的雪粒已变成鹅毛大雪扑天盖地而来,陡然间,天地混为一体。走在路上的汽车,只得借着车灯发出的光亮,徐徐缓缓地前进。周围尽是灰蒙蒙的一片,根本看不清哪里是行驶线。我们被眼前的雪景惊呆了。

来之前,虽然对加拿大的气候有所了解,但身临其境的感受,毕竟是第一次。郭炜老师驾驶着汽车稳稳前行。凭他3年的驻加生活,对付加拿大的风雪绰绰有余。

渥太华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与魁北克省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每年都有六七个月的时间被冰雪覆盖。在这冰雪的世界里,茫茫白雪覆盖房屋、树木,道路、河流、湖泊以及广袤的大地。在白雪皑皑、雾气茫茫的渥太华,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人们成了都市中的“流动花朵”,把素色的自然界装点得绚丽多彩。

见到驻加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陈文申,是到渥太华的第二天。

对陈公参我们并不陌生,来渥太华之前,他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再之前曾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教育处设在居民公寓区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楼里,与周边的房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宁静、典雅。办公区的房间不大,桌椅、办公文件码放得错落有致,整洁、舒适。

据陈公参介绍,自1970年中加建交以来,两国的教育交流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两国的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之间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学术交流的领域广、层次高、涉及人员较多。通过互派学术团体访问,交换教师、留学生和信息资料,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教育部门和学术界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双方学术,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7年,中国到加拿大留学的人数有15000人左右,除公派生由过去的六七十人增加到150人左右外,大多为自费生。在自费生中,除少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外,更多的是语言生。

教育处除日常的工作外,还负责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推荐工作,以及汉语教学、孔子学院的设立工作和中加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办学等工作。

陈公参说,这天中午我们要参加公派生的新年联谊会,晚上要赶到蒙特利尔与那里的华人教授协会的学者代表座谈,接下来还要看望来自国内高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听了这些安排,我们的脑子里立即闪过一个词――马不停蹄。

点击公派生新年联谊会

10点钟左右,渥太华馆区的40多位中国公派学生学者应邀踏着积雪从四面八方聚到教育处,一时间,教育处多功能会议厅喜气洋洋,暖意融融。这些人中有博士生、硕士生和访问学者,他们相互打着招呼,交流着各自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据教育处焦长丰老师介绍,为这天的迎新年联谊会,陈公参与教育处全体外交官一起,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以及午餐后的球类、棋类,卡啦OK等娱乐活动。

学生代表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教育处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愉快和欢乐的场所,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陈公参说,公派生是国家派出的特殊学者群体,是教育处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有责任关心和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就是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家的温暖。之所以选择在新年前夕请留学人员到教育处欢聚一堂,一是为了缓解各位学子的思乡之情;二是通过留学人员相互之间,教育处和留学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舒缓留学人员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体会“回家”的感受。

陈公参还鼓励留学人员应当做好民间大使,加强与加拿大当地学生、民众和导师之间以及留学人员自身之间的交流。他希望海外学子找准定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够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优质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参加联谊会的公派留学人员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国家给予的留学机会,努力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要把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大目标紧密结合,学成按时回国,为国家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华人教授们送去新年祝福

下午2点,我们一行5人向蒙特利尔市进发,为那里的华人教授们送去新年的祝福。同行的除了陈公参和郭炜老师,还有教育处的翟建军老师。

据了解,这是陈公参自2007年下半年上任以来,第二次和华人教授协会的学者们见面了。对于这个协会,陈公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再叮嘱我们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

有人说,没有到过蒙特利尔的人,难以想象蒙特利尔的美,离开蒙特利尔的人,难以忘记蒙特利尔的美!蒙特利尔是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由于60%以上的人口是法国人后裔,所以被称作“小巴黎”,到处充满着浓重的法国色彩。在教育方面,蒙特利尔共有4所大学: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魁北克大学。麦吉尔大学为私立大学,康科迪亚大学为公立大学,均以英语教学为主,而蒙特利尔大学和魁北克大学则为纯粹的法语公立学校。

蒙特利尔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国学者。他们的到来,为促进中加两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

对华人教授协会,其实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协会的全称为“加拿大魁北克华人教授协会”,早在该协会成立伊始,《神州学人》网站就有过报道。这个成立于2006年1月19日的组织主要由来自魁北克省不同高校的华人教授组成,目前有会员近40人。协会主席由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担任。协会的宗旨是提高华人在加拿大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促进中加两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

到达蒙特利尔,天色已近黄昏。当我们赶到约定地点,华人教授们已先期而至。座谈被安排在当地中国城的一家中餐馆里,中式的建筑风格,亲切自然的交流气氛,又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座谈宛如一次家人聚会。

首先,协会主席嵇少丞教授代表教授们致欢迎辞,随后他介绍说,华人教授协会成立

以来,不仅促进了教授之间的友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中加两国之间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教授还积极与国内高校合作,以回国讲学等形式为国服务。此外,协会将在教育处的支持下,与中国西部一些大学开展合作项目。

随后,教授们做了自我介绍:吴柯、刘均利、卢焕章、于红举、彭长辉,朱谷川,郭鸿、李善玲、嵇少丞、邵一心、徐(钅监)君、朱农、朱晓夏、王春雁……他们中不乏中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加拿大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终身教授……

陈公参代表使馆教育处向各位教授表示新年的祝福,他充分肯定了华人教授协会成立以来所作出的贡献。他说,在座的各位是留学人员中值得骄傲的一批人才,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希望教授们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最后,他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健康快乐,为祖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看望汉语教师志愿者

近年来,随着中加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加拿大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中学习中文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留学人员、华侨社团所办中文学校也有较大的发展。加拿大高校是培养汉语专业学生的地方,很多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能流利地用汉语进行交流。他们毕业后从事对华外交、外贸和文化交流等工作,还有一些人毕业后继续深造,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

在渥太华馆区,活跃着一支汉语教师志愿者队伍。当王立、卞文佳,梁云、庞震、李伟这5位来自北京高校的姑娘站在面前时,让我们不禁眼前一亮。她们优雅、文静、聪慧,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不是郭炜老师介绍,我们还真难以把这几位年轻的女孩和“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头衔”联系起来。见到陈公参一行,她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陈公参鼓励她们努力工作,做好汉语言文化传播的使者。

如果想了解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就先看看她们各自写的感言吧。

王立: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唐代诗人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那个时候也只是单纯地,机械地记忆,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如今做了汉语教师,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看到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看到孩子们喜欢中文课,喜欢我这个中国老师的样子,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热情,自己就有了无限的动力,觉得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是有收获的。

卞文佳:刚到加拿大的第一个月里,我接受了当地最大报纸和最主要电台的采访。这两家媒体都积极报道了“汉语热”这一现象。之后我参加了魁省教学校长大会,在会上面对100多个学校的校长发言,介绍我们这个中文项目,很多校长很感兴趣,在考虑开设中文课。在教学方面,我在一所中学有学生课和成人课两种课。学生课是他们的课外兴趣课,在学生放学之后上,成人课是晚上7点到9点,面向所有市民。春节前,我在课上给学生们讲中国过春节的习俗,讲中国文化,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感兴趣。最难忘的是大年三十那天,上午给家里打电话,放下电话后很难受,很想家。但我还是擦干眼泪去学校上课。到了学校,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照常保持笑容走进教室。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感到很意外、欣喜和幸福。学生课上,孩子们送我一个有“福”字的中国式贺卡,上面用汉语写着他们的祝福。晚上的成人课上,大人们集体给我一个红包,里面象征性地放些加元,并用汉语说:“卞老师,过年好!”我的心情仿佛一下子从冰点到了沸点。最感动的时刻是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和我说,她在攒钱,因为她想去中国,她好喜欢中国。最欣慰的时刻是在成人课上,那些大人们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在黑板上写着汉字,然后十分骄傲和自豪地望着我,我向他们伸出大拇指,那一刻感到很欣慰。

梁云:我所在的语言学校,班里的学生有十八九岁刚入学的大学生,还有五六十岁临近退休的年长者,可以说无所不包。大多数年轻的大学生们就像国内高校外语系的学生一样,以语言作为自己的专业。但也有一些是学机械、经贸方面的专业,他们选择了中国作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目的国,所以学汉语的热情很高,积极主动性也很强。还有一些人收养了中国小孩,为了照顾这些孩子,自己就来学习汉语。他们令我内心着实充满了感动,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教授者,同时也是生活经验的学习者,激励我努力学习工作,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设法为别人做一点点事情。

庞震:做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确实辛苦,但这辛苦中又充满了喜悦和感动。孩子们是我最珍爱的宝贝,我要把最好的汉语教给他们。每当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听到他们口中说出、唱出的每一个汉语词汇,被他们温暖的小手臂紧紧拥抱,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当这些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中国,想到一句汉语或者某种中国习俗,想到他们的第一位中国老师,也许继而会想到那么温暖和开心的日子,我们辛苦的意义正在于此。

李伟:来到加拿大的3个多月里,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深深地感染激励着我。大到他们对中国的无尽向往,小到一次次“李老师”的亲切称谓,都让我在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上深切体会到了现代中国的蒸蒸日上和古老中国的无限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已经不再是梦想……

第7篇

摘 要: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街道的支持下,钟秀志愿者服务站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方式不断丰富,既积累了

>> 政府支持与组织改革:南通钟秀志愿者服务站发展探析 志愿者组织现状及其发展方略探析 汉语教师志愿者成立与发展探析 医院志愿者服务与管理 从嘉兴志愿者看政府公益服务 医院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志愿者模式纳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途径探析 论奥运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建设 志愿者管理对非政府组织发展影响的关联性研究 展会志愿者服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医院志愿者服务实践与探讨 关于医院志愿者服务管理探索与分析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改革与发展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志愿者服务事业与政府的监管职能之探讨 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体验式培训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发展 民间志愿者组织正在兴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1-09/2013- 11-02.

[2] 潘修华,符敏霞等.江海志愿者组织活动调查报告)[J].社团管理研究,2009(11):27.

[3] 南通崇川区团委.崇川区优秀青年集体和个人候选名单公示[EB/OL].,2010-05-05/2013-11-02.

[4] 张银,唐斌尧.中国文化情景中的专业社区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8-49.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志愿者行动与政府管理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9ZZD012)、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通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BNT00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10006)研究成果。

第8篇

xx州是彝族自治州,xx小学主要由彝族学生组成。xx村位于大山深处,学生的父母大多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当地习惯讲彝语,学生们的汉语水平远远比不上其他孩子,说话常常惨杂着民族方言,给志愿者们多了一层语言难关。

提前准备,给山区孩子带去更多帮助

在去松坪小学支教之前,志愿者们在江安校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支教培训,请到有支教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传授经验,并且深入讨论和计划如何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务能更多地帮助到山区孩子。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提前购买文具,小礼品和一些简单的体育用品,带去给他们。

条件艰苦,磨练志愿者的意志

1月23日,经过了13个小时的长途火车、5个小时的大巴和摩的长途颠簸,支教队伍来到了目的地。多种交通工具的转换让志愿者们身心疲惫,但是他们心态良好很快适应,并在到达之后迅速收拾出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住宿条件十分艰苦,用水用电比较困难,没有食堂,需要自己动手解决一日三餐。虽然如此,志愿者们依旧满腔热血,积极地面对困难。在他们看来,水电人本就应该吃苦耐劳,这是一种体验,也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支教,让彝族孩子的寒假生活有滋有味

本次支教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法制教育、手工和礼仪等课程,在支教期间还开展开学典礼、防震演练、趣味运动会、梦想diy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志愿者们即是课堂上的老师,也是课外活动中的大朋友。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之下,小学生们很快地接受了这些小老师。

每天早上,志愿者们先带领小学生们朗读课文,纠正他们的发音。接下来就开始进行课程教学,志愿者们多次讨论,安排好每日每个年级的课程,提前备课,确保快速有效地教会小学生相关课程知识。课堂上,志愿者们鼓励小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实行奖励政策,表现好会加小星星,一天下来,小星星多的小学生会得到小奖励。

课后,志愿者们还辅导学生们做寒假作业,并希望能支教结束前帮助他们克服难题,完成寒假作业。上午大课间时间,志愿者们组织小学生做广播体操,锻炼身体。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则组织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由于松坪小学缺乏体育器材,能玩的只有几根跳绳和志愿者们带过去的一些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等。即使是这样,小学生们还是玩的特别开心,他们有自己别样的童年。

课后,学生们积极参加志愿者们组织的趣味活动,主动与志愿者们交流,有时还给志愿者们送上自己的折纸、画画等当作小礼物,让志愿者很感动。

有孩子这样对志愿者说:“和你们在一起,是我们寒假最开心的时候,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是,这十几天,一直会在我们心里。”

支教结束时,同学们舍不得志愿者离开,在教师黑板上留下了他们对志愿者们的话:“爱你们的我们会永远想念你们!”

支教,让志愿者们得到成长

每天放学之后,志愿者们都会聚在一起交流当天的支教活动,找到不足,并考论解决方法,总结一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工作。

在给小学生们进行梦想diy这个活动时,志愿者们发现,他们年纪虽小,还很懵懂,不谙世事,但是依旧渴望着长大之后能走出大山深处,去看外面的世界,去改变世界。志愿者们感触良多,梦想没有大小,不分你我。在志愿者教会小学生的同时,他们也给志愿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支教活动日志中,有志愿者这样写道:“十几天,我们不能给他们教会什么,但我们可以带给他们很多东西,慢慢的去改变他们原有的想法,让他们更加的努力,也许,这才是支教真正的目的吧。”

2月5日,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圆满结束了。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来给志愿者送行。松坪小学的校长十分感谢志愿者们牺牲寒假时间来到大山深处进行支教,给小学生们带去了很多帮助和欢乐,也希望和恳请志愿者们以后能多来松坪村,帮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

短暂的支教生活结束了,短短的两周没能教会孩子们太多知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了他们,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鼓励他们认真读书,走出大山。

第9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挑战;应对策略;汉语国际推广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席卷全球,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逐步成为国家重视的热门专业。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得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发展规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就业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瓶颈,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争取能够妥善解决。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过快

近些年,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过快,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数量过多,而且招生规模普遍过大。许多院校实际上不具备设立汉语教师培养专业的资质。同时,由于就业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难以从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还不成熟

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学科本身仍处于比较稚嫩的发展期,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影响地位的学科理论。在汉语国际教育等以培养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建设上,在专业设置、专业名称和学位设立乃至课程设置上,缺乏专家、学者、教师的声音,出现专家学者“缺位”和行政管理者“越位”现象。例如,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名称改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等,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但仍然出台。

(三)传统课程观念造成国际汉语教师不够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了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造成课程设置偏离了汉语教师培养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不少汉语教师缺乏必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专业训练,只凭借身为母语者和自身固有的知识体系投入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他们在进入讲堂之前,虽然有简单的岗前培训,但是工作之后缺少系统、及时的在职培训,不能随时充电,全靠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摸索与总结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

二、针对对外汉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控制专业的招生规模 开展教师的联合培养

1、制定汉语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标准,控制招生规模

西方国家在解决专业教育机构的资质问题,制定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标准,设立审定和认可机构,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规范和审定。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西方国家这些好的经验,设立专门标准和机构对培养院校的相关资质进行审查和认定,控制招生规模,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盲目扩张,以保证汉语教师的培养质量。

2、开展国际汉语教师的联合培养

国家汉办向海外国家输送国际汉语教师的对象主要是海外的公立大学和孔子学院,而私立大学和汉语培训机构,就需要另辟蹊径找汉语教师。因此,国家汉办应当支持和鼓励高校与海外机构对汉语教师进行联合培养,从而解决海外汉语教师师资缺乏的问题,同时也可吸引想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这样既能够解决海外师资不足的困境,又能让国外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

(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拓宽就业渠道

1、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队伍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高层次的汉语教学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汉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因此,我国派往西方发达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是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人才,才能符合这些国家对于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2]因此,必须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

2、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汉办应当适当拓宽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士学生的就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外派到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海外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海外汉语教学实习经历,能为他们毕业后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

首先,对于那些刚刚入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使他们快速积累起一定的教学经验,解决他们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其次,对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理性认识上,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摆脱对外汉语固有的教学套路,从而达到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的水平。

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法。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受训者进行专项技能的反复训练,是目前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师资培训有效的新型模式。在短期培训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让学员在教学案例中发现了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以达到快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

(四)确定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机制

在我们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拓宽研究领域,将研究拓展到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和教师的培训上。在海外推广汉语教学仅仅靠中国派出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且派出的中国教师教学方法也不符合本土学生的口味,同时,他们也会与本地汉语教师形成竞争,会引起本地教师的不满。因此,应该走汉语教师本土化道路。

第10篇

一、韩国留学生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韩国留学生人员分布广泛、构成多样

总体来说,在华韩国留学生群体呈现出年龄差距较大,构成和学习目的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大部分的韩国留学生集中在单纯汉语学习和学历教育中的本科层次上。从刚毕业的高中生到50多岁的中年人,从期望在中国读大学深造的莘莘学子到事业有成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举家迁居到中国的中年人,从韩国政府官员到企业家等等,这些背景差异较大的人群组成了来华韩国留学生群体。另外,来华学习的韩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和中国高校有交流合作关系的韩国高校选派的团队交流学生。当然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各不相同,有些希望学习汉语后在中国攻读学位,有些是出于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有些则有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打算,而有些则希望学成后归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在韩国国内读不好书,指望着靠出国来混学历的人。

(二)韩国留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

中韩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选择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甚至第一外语,而中文也一度超过日语,成为在韩国学习人数仅次于英语的外语。较之其它国家的留学生,在华韩国留学生对中国陌生感较少,也能较快地接受中国文化,他们总体中文成绩较好且愿意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由于韩国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因此和西方国家学生相比,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势,加上韩国人大多重视子女教育,每年获得浙大奖学金的留学生中韩国学生都占了不小的比例。此外,韩国学生也表现出多才多艺的特点,在“外国人学唱中国歌”,“梦行浙江”等等校内外各种面向外国学生的文化活动中和中文大赛的颁奖典礼上总能看到韩国学生活跃的身影。

(三)韩国留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较强

韩国人崇尚“群体文化”,这使得韩国学生的集体凝聚力非常强。韩国学生“前后辈”关系紧密,开学初举着牌子给新入学的韩国学生提供帮助的韩国师哥师姐们随处可见;学院的相关通知和规定,往往只需要通知几名韩国学生骨干,那么一天之内,几乎所有的韩国学生都能够知晓,这在其他国家的学生中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对于韩国学生的管理。

二、韩国留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韩国留学生扎堆现象明显

韩国国民较重情感依托,群体归属感较欧美国家甚至其他亚洲国家要强。在韩国校园里,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或者步行上课,甚至一个人去图书馆都极少见。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每个韩国人都像一个家庭成员一样属于一个特定的集体和圈子。而在陌生的国度独立学习时,韩国学生普遍会感到这种群体归属感的丧失,自然也更倾向于跟其他韩国留学生聚在一起,也就越不容易脱离韩国人的圈子,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特征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扎堆现象使得韩国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依赖性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国学生和中国人或是其他国家学生的交往。

(二)韩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凸现

目前来中国学习的韩国学生已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些独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留学生活不能很好的适应,出现了神经衰弱、想家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不得不退学回国。不少韩国学生认为中韩两国同属东北亚文化圈,两国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对来中国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的问题认识不足且对孤身一人来中国留学缺乏适当的心理准备。这就导致他们一旦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碰到自己没预料到的困难,往往会焦虑且不知所措。而从个性上来说,韩国人特别重视人际关系,习惯于群体文化,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他们较易患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韩国人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来中国发展事业,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一旦情况不尽如人意,挫败感便会产生,加上他们大多性格内敛,不愿意轻易对人敞开心扉交流感情,发展成严重抑郁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有些韩国留学生虽然已经能够察觉自己出现了某些心理问题, 但他们不愿意认同自己患上了“难于启齿”的“精神疾病”,害怕来自别人的异样眼光,他们回避去医院及时科学地接受治疗,再加上不与周围人进行沟通, 抑郁症的症状会继续恶化,等到老师或同学觉察时,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

(三)韩国留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待提高

很多韩国留学生初来中国时会有一定的新鲜感,学习动力也相应较强,但是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新鲜感的消失,韩国留学生也会出现像旷课、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不按时参加考试这样的现象,并且开始恶性循环,最后被勒令退学的韩国学生也不在少数。因此,除了任课教师需要加强督促,如何提高和保持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也是留学生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

三、针对韩国留学生特点的管理对策

(一)改善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课程内容和文化活动的设置和安排上可以针对韩国学生做一些调整。例如:韩国学生汉语水平较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汉语言提高班以满足韩国学生的需求;考虑到韩国学生在文化上的特殊性以及总体人数较多的特点,可以多开设一些韩国学生们感兴趣的或是针对韩国学生的文化艺术类课程;针对韩国团队学生多开展集体活动并适当开设一些社会实践类的课程。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汉语专业上,更多的学生希望在学好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政策、商务礼仪等等,而有相当一批的韩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前在韩国国内就读的就是经济或者贸易专业,这样的学生往往由学校组织集体来到与之有交流合作项目的中国高校学习。如果有条件,可以针对这样的团队交流学生量身定制一些经济方面的课程。

(二)建立韩国留学生学生会和校友会,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中国高校一般都设有学生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由于韩国留学生人数众多且韩国留学生崇尚集体文化,归属感较强,建立学生会可以说是为韩国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平台。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一样,韩国留学生这个群体同样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比如说有着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学生们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也经常会遇到所谓的“文化休克”。作为管理者,在尊重韩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民族情结、宗教信仰的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并尽快适应且融入其中,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建立韩国留学生学生会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韩国留学生学生会中的干部可以当好领导和老师的助手,做好反映,传递,配合等工作。考虑到韩国学生凝聚力强且韩国社会遵从长幼尊卑有序的原则,可以选择韩国留学生中年纪较长且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学生会的干部,发挥韩国留学生骨干的作用,这样不仅便于管理人员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而且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韩国学生的动态,并可以让学生干部协助处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头羊效应”,而且可以发挥同辈群体的优势,易让韩国学生产生归属感和支持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浙江大学也已经建立起了韩国校友会,这对于学校的招生宣传,稳定生源,掌握学生动态,加强学生联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中韩学生“一对一”互助制度

对于韩国学生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可以借鉴韩国高校普遍实行的“一对一”互助制度。对于初来韩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韩国高校会选派类似于志愿者的韩国本国学生作为外国学生一对一的帮助者,而这些志愿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外国留学生新生学习当地语言,熟悉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韩国的社会文化当中。实践证明这样的制度对于帮助留学生新生尽快适应环境,消除文化障碍非常有帮助。在中国的高校中也可以尝试实行“一对一”互助制度,即为每一位韩国学生指定一名中国学生作为帮助者。这些志愿者可以经过学生本人申请,从大学各个院系里选,整个筛选环节要有严格的标准,志愿者也需要填写“志愿者活动日志”以记录他们的活动情况并定期派专门的负责人员对志愿者的活动成效进行考核,最终合格者都可以获得相应德育实践课或者“社会义务奉献”活动的学分,当然还可以从中选出表现特别优异的志愿者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果中国高校能够勇于尝试这种“一对一”互助制度,那么中国学生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向韩国留学生潜移默化地解释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有助于韩国学生克服文化冲突,同时双方还能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增加韩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对于中国学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与外国学生打交道的能力。另外也可以让懂韩语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多与韩国留学生接触,定期与他们交流,在业余时间多组织韩国学生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韩国学生的孤独感,让他们尽快适应中国学习生活,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和学风建设,完善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学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汉语国际推广"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汉语国际推广"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内涵特征、推广形式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少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国际传播"(spread of Chinese language)而非"汉语国际推广"(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力提倡"汉语国际推广"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而遭到排斥;其次,"推广"一词带有主观性和强制性的色彩,目的性非常明显。而"传播"属于中性词汇,因而"汉语国际传播"比"汉语国际推广"有更好的使用前景。本文将国内汉语及文化困境、政府的宣传策略、语言标准框架以及师资等五个方面来阐发笔者对于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些思考。

一、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

尽管汉语国际传播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海外对外汉语事业也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尴尬情况。从外部来看,2011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文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全球华人华侨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而在国内,国家的强烈号召和国际的"汉语热"现象并没有充分唤起国人的母语意识。作家王蒙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就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来保护汉语,提高国民的母语意识。只有国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才能够在国际上传播得更远,获得更多的认可。

二、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问题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反映出当代中国在教育、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只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等手段来保护汉语,也难免会陷入"上热下冷"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发掘更深层的因素,让国人热爱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语言。

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缺失了一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如何在文化活动中彰显和传播文化时,我们应该先反问自己,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什么。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中的珍贵财富会在世界文化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汉语和汉文化爱好者。

三、政府大力支持但要淡化色彩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平台。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起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1月21日,我国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2006年以后,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甚至以平均"三天创办一所"的速度在海外扩张。到2014年,孔子学院已拥有注册学员累计超过20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政治猜疑。

以政府为主导的孔子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各项支持。有学者在比较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运营模式后指出,任何语言推广机构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语言文化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1]。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经快走过十年的历程,但是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和大笔投入并不等于大力宣传。不少学者在对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和宣传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不带官方色彩的研究机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建立国外汉语教育信息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机构,加强及海外华人地区的语言协调,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结成语言联盟,再尽力向外辐射;争取汉语在国际组织、国际大会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等等[2]。

四、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

2008年,法国汉语总督学、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提出,21世纪面对各地建立语言政策及标准的教育新时代,世界汉语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和挑战[3]。这里的"抉择和挑战"指的是中国是要像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

制定出统一的语言教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语言教学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书,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发行。历时一年出版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国际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标准》在"说明"部分也指出,其中未能够提供反映汉语使用能力的各种知识和策略,如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若要得到国际汉语教育界的认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还有待在结构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细化一些标准。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新HSK等级与欧洲语言框架一一对应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汉语言的特殊性。在欧洲,法国率先将汉语囊括在"欧洲框架"为首的各种语言政策及措施之中。汉语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与其他印欧语言相比区别甚大,要将汉语兼容进欧洲语言框架之中必然要克服有很多困难。无论我们的选择是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都要考虑到语言的共性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殊之处,这两条路我们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两项工作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据保守统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1亿,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4]。2010年7月,许琳在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再一次说到,因为供不应求,汉办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再加上"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划"等计划。但即便是如此,海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依旧是困扰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之一。目前,孔子学院的许多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国内的汉语教学志愿者。虽然这群年轻人充满热情与活力,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六、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传播的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国内的汉语和汉文化存在困境,这一点在更深层面上阻碍着汉语的向外传播。目前,汉语国际传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仍应加大支持力度,但在宣传策略要保持低调;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 曹叠峰. 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41-147.

[2] 吴慧,程邦雄. 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J]. 理论月刊,2013,01:78-81.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在校本科生;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概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未来意向、专业前景进行研究。鉴于山西省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调查研究较少,通过对山西省开办本专业四所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和实地采访调查,取得省内本专业研究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使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对上述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在问卷中设计了13个问题,共发出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352份,收回338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如下细致的综合分析。

对于课程的满意度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为是“一般”,为最高比例选项;而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约占30%,可见我们的课程设置仍有可改进之处,不满意原因总结为五点。第一、专业性不突出。首先表现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比差异小,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除太原理工大学以外的其他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中,有83.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与汉语言文学课程“基本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第二、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缺少相关实习机会。分别有65.9%和52.4%的同生认为“课程与实践联系内容较少”与“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问题,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可见具体的教学实践课程十分必要。第三、将本专业至于文学院之下的学校开设英语及其他外语类课程不够,67.7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课程设置不足的一大问题。第四、是学校教育中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第五、课程对于中西文化的联系少。

针对在校期间相关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经历的问题,87.3%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实习。以上问题结果表明本科学生在校缺乏教学实践课程的指导,没有相关实习经历,同时从中我们也可得知同学们是迫切想要获得实习经历的,这就体现出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其教学实习条件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并且缺乏实习基地。

对于未来意向,76%的本科生有继续读研的意向,其中约有54.34%的同学继续选择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那么即有76%*54.3%=41.3%的本科生选择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考察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约50.3%的本科生不选择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工作,由此可见学校本科教育与学生日后工作有一定的脱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仅仅是在校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性看法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因素。

对本专业发展前景持乐观看法的人数占46%,但同时还有超过50%的同学认为发展前景不明朗或持不确定态度,这足以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相对新型的专业,面对国内外变化的发展现状与参差不齐的教育情况,同学们对前景预估还是倾向于保守。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及志愿者的看法,同学们多持积极态度,超过90%的同学认为对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或表示想有一次从事志愿者的经历。

山西省的四所高校,自山西大学最早于2000年开设本专业,共培养本科生(包含毕业生与在校生)约1200人,而且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教学还是基本认可的,对此我们应充分肯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山西省自开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明显地看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改善。做这项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想要通过调查切实了解本专业的现状,进而经过思考后给本专业学子以一定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设置处于摸索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相应的能力,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对此提出设想,作为相对基础性的本科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更多地开设具有共性的基础必修课,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这样当学生面对就业不十分对口的情况,也可以因基础扎实而游刃有余地工作。面对文学院下辖专业中文课程过重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下辖专业英文课程过重的现象,认为可尝试由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甚至是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师资共享,这样本专业学生便可得到全面而专业的教育。这样的设想实行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可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高校留学生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时时关注汉办及国际处的信息,以发现对于自己合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二辑.

[2]俞敏洪.关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建议.政协提案,2011.

[3]张志洲.“中国机会”崛起:汉语热的背后[J].语言文字周报,2011(2).

[4]张凤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12期.

资料来源:

[1]山西大学外事处、国际交流学院官网.

[2]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3]实地走访山西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