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3:3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学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细节设计;思考
毕业设计课程不仅是建筑学专业学生五年本科学习的一次总结,更是由校园内的一个个课程设计到实际工程或是科研项目的一个转折。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作为建筑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用于分析、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的重要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在态度上,有些学生觉得毕业设计和以往的课程设计没什么不同,类似的建筑类型和规模也都做过;在学习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途径,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实例或是多实例的拼凑;在时间安排上,由于实习、考研、找工作等原因,有些学生总是比规定时间晚完成,或是在交图前几周“灵感突现”,但由于时间有限,设计缺乏深度,图纸表达。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的结果是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离预期的教学目的尚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尽可能对每一环节进行细化设计,使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化。
一、教学模式实行“双师制”+“预约制”
1.毕业设计中采用“双师制”
在我系的建筑学培养计划中,毕业设计课程是紧随设计院实习之后的,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期仍然希望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学习,增加实践经验。在学校来看,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尽早就业,于是在学校和辅导老师的重重压力下,学生就采用“拖延战术”和辅导教师进行“斗智斗勇”,目的就是能混过关、混及格、混毕业证。在老师与学生的矛盾立场中,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就没有保证,老师也总是觉得毕业设计带起来很“累”,最终的结果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种情况,与其站在学校和老师的立场,不如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在这种状态下怎样解决学生面临的矛盾。学生留在设计院实习就有许多有利的资源可以使用,像设计单位的注册建筑师、经验丰富的前辈设计师等,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方案设计中的工程经济、技术问题等。学校可由此作为出发点,和设计单位进行教学上的合作,让设计院抽出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另一指导教师,和学校的专业辅导老师一起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提倡的“双师制”。“双师制”的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进退两难的处境,也更好地弥补了学生对经济、技术等实践经验掌握不足的缺点,同时也有可能在长时间的实习中与设计单位建立情感,提升设计能力,最终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是为其他的求职获得充足的经验。
2.毕业设计中采用“预约制”
毕业设计的课堂组织之前是沿用以往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周定期见两次面来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毕业设计这一学期中,往往是学生最忙的阶段,考研复试、实习、找工作等等,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时间的安排很多情况下也不受自己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定时定点地与指导教师见面就显得比较困难。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可以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采用“预约制”模式,在每一阶段进度安排允许的时间内,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老师商讨方案,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双师制”和“预约制”两种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矛盾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这两种模式,采用“双师制”+“预约制”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完成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
二、毕业设计选题要力求真实性与科学性
1.毕业设计选题要力求真实,贴近社会需求
毕业设计选题的真实性,即要真题真做或是真题假做,也就是将毕业设计放到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当中包含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招标竞赛、科研课题以及结合真题所做探索性设计等。真实性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目前设计市场上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空间、形体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些实践基础。之前毕业设计题目采用与课程设计差不多的假题假做,学生认为任务书的设定缺乏特色和新意,毕业设计做起来跟以往的课程设计差不多,没什么趣味。而真题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挑战性,增加毕业设计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和进取心。
2.毕业设计选题要科学合理
毕业设计选题的合理性是指在选题真实性的基础上,力求选题的多样性和学生选择题目及指导教师的自主性。毕业设计开始之前,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题目。这当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留在设计院实习同学,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如果正在参与或即将参与有一定代表性和规模的工程项目或投标竞赛,可以让他们以此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另一种是自己没有合适题目的,系里要组织指导老师结合自身情况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认真甄选,既要考虑题目的深度、广度及实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就业去向,选择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之后组织学生选择填报建筑类型,每人可填报两个,最后由教研室开会,根据学生的填报志愿来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
三、强调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教学的实质在于过程,严谨的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是保证最终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毕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例如流程的设置与组织、时间的安排、教学的组织等等,在这里将毕业设计的过程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阶段:前期准备、设计实施过程及后期反馈。
前期准备,主要是指设计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有前期的思想动员、课题的制定与原则、教学的模式等几方面。思想动员是整个毕业设计中与学生相关的第一环节,也是很关键的一环。组织全专业同学进行一次动员大会,教研室和系领导要给予重视并参与,鼓舞学生的士气和激情,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课程不仅是对本科学习的一次总结,也是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一环,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同学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否顺利。在毕业设计选题上,要秉持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原则,制订复合学生和指导教师自身情况的题目。在教学模式上,在采用“双师制”+“预约制”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彼此交流,进行良性的竞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杂,要尽可能地将整个准备工作提前完成,为后面的设计过程预留充足的时间。
设计实施过程即整个设计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草图构思阶段、深入设计阶段和成果绘制阶段。在方案的构思阶段,要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以沟通交流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吃透”任务书的前提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从总体规划的功能合理性、构图美学的运用、建筑物造型特点、建筑风格特征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在深入设计阶段,要加强学生对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补充和运用,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不同类型建筑设计要点等。在图纸的绘制阶段,要从图纸版面设计、方案设计内容、方案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要求,使最终的成果能够在图纸上充分表达出来。
后期反馈,即毕业答辩与评分和信息反馈。毕业答辩对学生来说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组织有兴趣的低年级同学参与答辩旁听,及早了解毕业答辩的程序,促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答辩的评分准则要符合专业特点,做到细致准确。每个答辩老师按照评分准则给出分数,之后由答辩小组算出平均分并合议写出简练贴切的评语,最后再由答辩专家组成员进行复核。在答辩评分阶段尽可能地在引入校外专家督导组,在各高校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使毕业设计的评分更具客观性、科学性、权威性。信息反馈阶段,是在毕业设计答辩评分后,学生、老师及实习单位之间的彼此信息反馈,这样老师和实习单位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学生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善。
四、成果展示的艺术化处理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特点;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0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极为开放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校应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设计潜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建筑学专业学习特点
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有工科的严谨、科学、专业的特点,又与美学相结合,给人美的感受,将工学与美学相统一。建筑学专业是建筑学科的核心专业,并且它受建筑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无论建筑形式怎么样的变化,都必须满足其使用性与经济性。这也就决定了建筑学专业学科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建筑学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是工学与美学的综合体,这也就决定了建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建筑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建筑工程既实用又美观。其次,建筑学专业具有灵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化为己用。建筑学专业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设计学生能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更加的舒适、适用、美观。这也从根本上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再次,建筑学专业具有自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学生必须独立自主的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包括收集材料、设计等,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最后,建筑学专业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就是在一定的实际界限内,通过想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结合,创造出符合建筑要求与美学要求的建筑图纸。学生创造能力可以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
2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空间配置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一些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设计任务书,并结合一些建筑实例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补充,课堂一直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保证,并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建筑设计教学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建筑学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建筑背景以及建筑文化缺乏深入的讲解,对建筑设计的性能、建筑设计特性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全面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设计只能流于表面,设计深度受限。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建筑专业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设计结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又缺乏深入的引导,致使学生在交图阶段,敷衍了事,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设计图纸,建筑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3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符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师生互选机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教学不再只有1名教师,而是存在多名教师,每位教师代表一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主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点以及兴趣程度选择教师以及设计主题。这样的教学机制将班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小组,组员一般要控制在5-10人左右,这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水平所决定。但是,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3.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互动研讨的本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只关注老师的能力,教学效果的好坏过分的依赖老师。但随着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3.3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原理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课堂传授的知识应能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使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建筑学学习内容的特点,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辅以说明,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最早的投影幻灯片到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增加,时刻保持教学资料的先进性,以及教学资料的热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基础理论课的自身特点,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述理论知识,建筑设计理论课要打破单一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讲授与讨论,启发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结和设计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应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课程特点,使得课程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有效性无法提升。因此,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现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建筑学专业不仅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应加大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建筑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9,35(2):205-206.
[2]曲翠萃,许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50-153.
[3]梁爽,韩懿玢.浅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0):136.
[4]热依木江•热合木吐拉.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48-149.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团队协作 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35-02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 Based On the Team Cooperation Study for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Xuesong Chen Jinping
(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vsity of Petroleum,Shandong 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is a rehearsal stage in the field of graduates into practical engineering,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ed on team collaboration to build and practic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s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mote mor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ivil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Team collaboration;Whole process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和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就是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地位举足轻重。
研究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为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十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并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和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规划选题、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到结题考核都存在许多问题。
1.1 选题单一
选题以工程设计类为主,结构形式以框架和砌体结构为主,设计题目和结构形式多年不变,由指导教师确定方案,设计空间受到任务书制约,不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高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工作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题目虽然各异,但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和内容无异,浅层不利是抄袭现象频发,深层来看不利于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难以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1.3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指导设计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验,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用于指导的时间较少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的因素。
1.4 学生积极性不高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客观上迫于就业和考研复习的压力,无暇将很多时间用于毕业设计。
2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2.1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根据毕业设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和科研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协调。团队合作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分工和协作,互相帮助完成设计。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十分明确,对合作者的工作内容通过讨论增进了理解,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这种研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 全过程各专业整合
在一系列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最后,开始的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就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作为结束大学四年学业的最后一门课程,该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专业的拓展整合。团队合作为专业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专业整合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标。
就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而言,形成建筑学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其他相关专业的协作,使各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进行互补,在设计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协作,能提高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
3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构建与实施
3.1 构建指导教师团队,保障全过程设计
合理构建指导教师团队,是基于团队协作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每个团队总指导教师由资深教授担任,每位学生也有各自指导老师。例如,科研题目一般以科研课题项目组为指导团队,由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素质高的教授担任组长,各分支课题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也可邀请科研方向相关或相近的其他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指导团队;设计题目则由专业教师协调组成几个平行团队,由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带队,带领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邀请校外企业或设计院工程师和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建指导教师队伍。
根据我校土建专业现状,我们于2013年开始构建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7至8名学生,指导教师分别来自于建筑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环境、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单体建筑物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工作,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的全过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在总指导教师的协调下,另外5至6名指导教师各承担相关专业指导,学生根据团队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在指导教师设置的各层次的交流平台上沟通、交流、协作,在专业规范的框架下,不仅系统化并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全面并直观地了解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厚基础,宽口径”得以保证。
3.2 根据实际项目和工程确定课题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根据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来源有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中的实际课题,有相关学科教师的在研项目或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具有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前沿的特点。通过实际工程的历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专业思想,接触到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术追求和专业自信心。以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中不仅包括本专业教师,还邀请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渠道,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优秀的设计和实践成果有机会应用于实际工程。根据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成为了真实工程的演练,甚至实际工程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系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的工程项目,科学选题,保证课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任务分配明确,研究内容联系紧密,适合团队协作配合与完成。
3.3 合理组建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需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组建,每个团队不少于5位学生,团队的组建应权衡专业构成、学生志愿、学生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首先,专业组成应包括本专业的学生,也可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其次,毕业设计之前的筹备阶段,应征集学生意向,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平时成绩,尤其是课程设计成绩,合理划分团队。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拔专业能力较强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联络人,有助于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头作用。布置任务时应尽量做到任务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学习过程中,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加讨论、汇报,各负其责,有助于促进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办公楼设计可分为3~4个方案,每个方案要有不同的侧重要求,建筑方案阶段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定时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方案的优缺点,互通有无,改变以往每位学生埋头只关注某一种设计方案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掌握各种方案的设计要求和要点。
3.4 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管理人性化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面试、求职的紧张阶段,部分学生还应单位要求到现场实习,很难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往往出现不能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而在临近答辩再集中突击的情况,设计成果东拼西凑,质量较差,年复一年,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足,并严重影响本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的正确认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毕业设计实施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和人性化的过程管理结合。
所谓标准化质量管理,即根据照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过程划分为4~5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末都进行学生汇报,教师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打分,得分计入毕业设计课程总分。过程管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阶段工作目标,并按时参加汇报和讨论,不限定学生出勤率和工作时间。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确保了毕业设计质量,弹性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规划空间,更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
4 效果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我们根据土建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从科研和实际工程出发,实施的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 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工程设计各个阶段,整合了原有的零散知识,形成了较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重要性也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学生学会了沟通,进而提升了创新能力。
4.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与进步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激励着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紧跟科技前沿,不断学习。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培育科研课题立项。
4.3 展望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鼓励部分中、低年级学生参与到毕业设计团队中来,尽早接触和体验工程实践,承担实验工作或基础性的科研工作。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毕业设计以外,还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各类课程设计等,很多课程都可开展基于团队协作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5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占了近40%,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工程技术人员结构性紧缺问题却仍非常突出,根本原因是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高等工程教育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加强毕业设计的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构建并实践了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一个全过程的实际工程设计工作,或参与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课题活动,为即将开始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蒋永生,邱洪兴,曹双寅.土木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2002(5):1-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2010-2020)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卓越计划”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定位了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人才,以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工程性质明显,在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高校一般都会安排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阶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毕业设计安排、选题和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由于毕业设计和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时间相冲突,所以大都对毕业设计流于应付的态度,指导教师对此也是听之任之,忽略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其二,毕业设计选题过于单一化,常常是多人一题,并且,设计选题往往还与工程实践脱节。其三,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土木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仅凭个人理解,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难免片面甚至脱离实际工程设计要求。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目标及关键问题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目标是把本科生培养成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这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把毕业设计从原有的制式的、程序化的教学环节,变成作为一种培养手段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并制定和执行工程教师的职务聘任、考核等相关制度。
三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内容及措施
(一)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
全面梳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设计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房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及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在相应课程结束后安排的课程设计有:多、高层住宅设计、现浇混凝土楼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一步细化各个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以及工程应用对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要求,对各类课程设计实践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在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上,改变以往的整体化--全部学生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在大三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这些学习程度优异的学生经过两年基础课的学习,这个时候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有利于他们对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做到有的放矢,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他们对相对学习差的学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加强现有基地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资源,与施工单位,工程设计院等优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度,对于每个用人单位,乃至每个工程项目,都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辅助教师以及现场技术指导员。建立健全学生企业学习期间的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同时,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以保证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同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区,以完成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而且对复杂工程,学校已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各种虚拟仿真项目,再现生产过程。
(四)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根据专业方向设置,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并尽量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题,实际设计题目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工程实践,也可以从设计单位实际项目中选题,由指导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以及设计工作量,并由指导老师编写详尽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尽量一人一题,不同年份题目做到无重复。同时,本着自愿原则,选择少数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的选题,经学院审查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公布的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最终根据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
(五)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
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需要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一方面,结合学校工科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制度,以使学院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参与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做本专业兼职教师,以作为“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师资补充。
(六)实行每位学生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公开答辩的做法类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评委小组由5位系内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以及1位校外专家组成。并采取回避制度,答辩评委的学生不得参加本组答辩。每位学生答辩时间15分钟,其中设计成果汇报10分钟,回答评委问题5分钟。6位评委各自独立评分,小组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四结论在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优秀的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教学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各个高校紧紧把握“卓越计划”的主旨和要义,改善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为抓手,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贺东青 岳建伟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Autocad;土木工程
作者简介:黄海生(1983-),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吴丹丹(1982-),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师。(福建 莆田 35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57-02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懂得怎样把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即动手能力。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然而,目前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诸多不足,毕业设计质量不容乐观。[2-4]
一、引进Autocad技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设计的安排时间基本上都在10~18周左右[5],毕业生有的要忙于找工作,有的要忙于考研、考公务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6,7]鉴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短、设计复杂的情况,如果所有的设计都要求学生采取手算或者手绘的形式,学生将花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数据处理与手绘上,而对于建筑的创新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考虑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可大大减少学生计算的工作量和工程绘图的时间,提高设计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CAD 即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常用的CAD 软件包括Autocad、天正建筑CAD、建筑结构PKPM、探索者CAD等。Autocad软件课程是工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土木工程CAD软件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CAD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动态,熟悉Autocad软件的常用工具,掌握使用该软件进行专业绘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专业图形的能力。Autocad软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内容涉及面广的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计算机绘图基本命令。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制图部分一般由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计算书里的插图等组成。学生虽然经过了Autocad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理论基础掌握不扎实,且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存在对绘图软件掌握不牢,绘图效率低下,图纸表达不科学甚至出现较大的错误等质量问题。如:
(1)绘图效率低下,毕业设计本身时间较紧,学生对软件的不熟悉,对软件命令掌握不牢固,造成花在计算机绘图上的时间较多,不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绘图速度快的优势,影响了整个的设计进度。
(2)层次不分明,缺乏对图层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图层建立不科学,图层划分较少,有的甚至把整张建筑图全放在一个图层上,这给之后对图纸的修改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3)制图标准掌握不清,制图不规范,特别是建筑制图上有很多关于符号类对象(如:文字、标注、图框、标高符号、定位轴线编号、详图索引符号、详图符号、剖面符号、断面符号和指北针等)。符号类对象有它特定的大小的规定,学生对相关的规定不熟悉,造成整张图纸表达不规范。
(4)缺乏对标注、文字样式的有效管理造成图纸标注混乱、字体不一,大小不符合规定,甚至出现很多乱码等。
三、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为导向的Autocad课程改革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最后一次大考,而Autocad软件作为这次大考的一个重要工具,对这个工具技能的掌握是否牢固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有必要对Autocad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提高图纸质量
良好的绘图习惯能够使整张图纸整洁有序,提高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良好的绘图习惯的培养。
(1)层次分明,规范作图。图层就像是透明的重叠图,运用它可以很好地对图形信息进行管理。在建筑制图中经常会碰到较为复杂的图形,如果只是在一个图层上进行绘制,显然会给经后图纸的管理带来麻烦,且容易出错。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图层的功能,在不同的图层上绘制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图形,然后将需要的图层相叠加,不需要的辅助图层关闭,这样就会出现所需要的图形较果。把图形按照不同属性分别放到这些图层上,图层根据绘图的需要可以实现对进行锁定、关闭和冻结,还可以在图层上设置统一的颜色、线型和线宽。若要对某个对象进行编辑,则只需选中相应图层上的对象即可,从而提高作图效率。
(2)加强样式管理。Autocad常用的样式包括文字样式、标注样式等。通过对图纸样式的设置和管理可以很方便地对字体和标注的格式进行统一设置与更改,使得字体和标注的管理更加有序,确保格式编排的一致性,从而减少许多重复的工作,提高效率。
(3)图块的使用。图块是一个或多个实体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各图层单元实体可以有自己的图层、线型和颜色等特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在图形中编辑和调用。修改或更新图中定义的块,AutoCAD将自动更新图中插入的所有的块,这给用户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图形,通过图块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和质量。
良好的绘图习惯需要平时在实践绘图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技能才能更加“清晰”、“准确”、“高效”。
2.精选课程案例,引进项目导向教学法
Autocad软件本身的命令并不多,也不算太难,但是要把软件灵活运用到建筑制图里却是不那么容易的。Autocad软件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大一,这时学生对专业的知识还不大了解,如果单单只是学习软件本身,学生们肯定提不起兴趣,效率低下。
通过引进实际工程的建筑全套图纸作为学生学习的例子,紧密结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画法几何与制图和房屋建筑学等)。要求学生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不仅要学会软件的命令,而且要懂得相关的一些专业制图标准的规定。如图幅图框的的规定、线条线型的规定、符号类图形尺寸的规定、字体样式以及高度的规定等。
实践证明,这种引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优势明显,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同时巩固和学习相关课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引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导向教学的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为今后其他CAD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3.加强与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仅通过理论学习很难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课程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环节,除了引进精选案例之外还与其他的一些专业课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一门专业课程之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Autocad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而计算机绘图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做到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课程设计时改变传统采取手画的单一方式,要求学生增加计算机绘图的实践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掌握Autocad技术培养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训练环境。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绘图质量
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为工程实际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个人绘图考试模式,采用“小组协作绘图+个人绘图考试”的上机考试的模式。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项目往往是由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等组成,图纸较多,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如果由单一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显然不现实。小组协作绘图模式是一个项目由四到五个的小组成员组成,小组选举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同一项目,需要分工清晰,相互协调。需建立统一的图层、文字、标注样式等,且在各小组成员完成自己分工的同时须相互校对,最后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通过不断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鼓励、监督来促使学习,更高效地学习Autocad软件。小组协作绘图主要考核绘图的综合能力和协作精神,属于过程的评价,占考核比重的40%,而个人绘图考试是属于软件技能总结性评价,可占60%。
评分标准需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故评分标准引进对一些绘图习惯的评定,如是否合理应用图层的知识、是否灵活应用图块的知识及对文字样式、标注样式的管理如何等。同时评分标准也应该注重学生绘图是否符合相关建筑制图标准的评定。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Autocad软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良好的绘图习惯和绘图标准的掌握,使学生对建筑图的绘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清晰的了解,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和绘图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多届毕业设计指导和Autocad课程建设经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Autocad课程改革方法,使学生能快速掌握软件操作技术和设计精髓,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11-114.
[2]郝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00-104.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1):75-77.
[4]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3):123-126.
[5]蒋玮,肖晶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22-124.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4;G64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17-05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在毕业实践环节的组织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环节时间长、任务重、综合性、实践性强,对教师要求高,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大。然而不少独立学院自有师资数量有限,经验不足,难以独立承担毕业设计的任务;毕业设计环节在时间上与母体学校冲突,母体学校的师资几乎全力以赴投入到自身的毕业设计环节中,难以兼顾;毕业实践环节要求每人一题,选题困难也是常见的问题。因此,不少独立学院的工科专业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
至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最初两届学生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但是事实证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前没有经过系统的、与实践接轨的训练,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也对土木工程专业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
的做法表示质疑。为达到培养工程师[1]的目的,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毕业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一、统筹安排,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实习与毕业设计综合考虑,注重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安排好毕业设计相关预备知识点的学习与相关能力的训练。
建立实践基地与业界专家库,加强与业界合作。为了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解决独立学院自有师资数量不足、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土木工程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实现了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此外,学院建立了业界专家库,吸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设计、施工、造价等相关领域具有专长且热心本科教育的业界专家。这一措施为安排业界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提供了保障。
毕业环节之前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至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过完寒假后正式展开
。为了让学生能利用寒假期间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土木工程系在年前完成分组工作。首先由每个组的带队教师介绍本组的任务、要求、特色,以及与具体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和以往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引导学生根据已联系或拟联系的就业岗位以及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别。此外,各组还布置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查找文献资料、熟悉相关资料和规范、熟悉相关软件、联系实习单位等任务,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二、充分利用业界和母体学校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组
(一)开设多个毕业设计小组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大多以结构设计为主,辅以建筑设计或简单的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设计。这种做法对学生结构受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然而并不是毕业设计唯一的选择。作为在省内本二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至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施工企业为主,占总人数的50%左右;此外到设计、基建管理或房地产、造价咨询、检测等企业就业的各占10%左右。其中施工、房地产、造价咨询单位对学生的工程估价或成本控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懂技术的同时能有很好的经济意识和工程概预算能力。由于与母体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在毕业设计环节上采取以施工相关方向为主的策略,不仅能有效避免与母体学校在培养层次和师资上的冲突,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而且能切合自身的培养目标,缩短学校与学生工作岗位的差距。
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学生就业方向,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环节进行分组,分别是: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报价、毕业论文。近几年来的分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设计形式,其中选择施工组织和工程投标报价的约各占50%,只有考取研究生、公务员等少数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形式。
(二)对各小组配备指导教师
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体制灵活的优势,合理利用自有教师、母体学校教师、业界工程师或业界专家,并考虑各组不同的特点为各小组配备指导教师。
对人数较少且母体学校也有相应组别设置的毕业设计组,由母体学校共同组织。如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公路工程设计组,将学生编入对应的母体学校毕业设计组,适当增加指导教师人数,并指定自有带队教师全程跟踪,负责联系、服务及组织工作。在没有影响母体学校教学组织的情况下,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有利于自有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需要集中指导的人数较多的组,则由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独立组织,通过聘请母体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等方法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报价组采用与省内知名企业
合作方式开展毕业设计。每组的指导教师由本系选派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选派的工程师团队共同组成,双方各指定一个负责人,企业方负责人优先选取有高校工作经验的人员。在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各有侧重与分工。本系教师负责选题、相关理论、程序步骤、纪律等把关工作;企业指导教师负责提供合适的工程资料及对工程惯例、规范等实践的把关工作。
论文组则由母体学校具有硕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教师进行指导,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或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有针对性地辅导。
三、慎重选题,确保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充分训练
毕业设计选题是否恰当,关乎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的成败。在选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选题重复,不能做到每人一题;题目过大或过小,导致不能按期完成或工作量不饱满;题目陈旧过时,不符合工程实际;题目涉及面太窄,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等等。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土木工程系在省内高校和业界做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向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高校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寻求工程界的支持。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分多个组、与企业合作也对扩大选题范围、结合实际选题方面有很大帮助。
以建筑结构设计组与工程投标报价组为例,介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结构设计组选题由母体学校组织,分为:教学楼、综合楼、旅馆、高层办公楼、高层商住楼多个不同的小组。结构形式涉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有的组还要求进行结构隔震设计等。建筑结构组的毕业设计从建筑方案做起,由建筑学和建筑结构两方面的教师合作指导。由于组数多,给学生提供的参数不一样,且每个学生所做的建筑设计方案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能保证每人一题。在工作内容上,包括建筑总平面、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自选)设计;结构基础、框架、楼梯、楼(屋)面板的受力分析及设计。要求提交手绘图纸、计算机绘制图纸、手算计算书、电算结果等。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饱满。
投标报价组的选题中取自造价咨询公司以往做过的实际的工程项目。由于有企业支持,采取真题假作的形式,题目数量多、切合实际且能每届更新。3~5名学生共用一套图纸,并对每位学生设定不同的参数。任务主要包括工程量核对与计算、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工程计价、交互审核等。还要求学生结合施工方案的编制,总结在计量、计价、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并撰写报告。设计过程既包括手算,也包括电算和上机计价操作等。
四、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各阶段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2]。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在毕业设计环节组织上相对缺乏经验,指导教师来源不一,构成较为多样,部分学生主动性有待提高,这些都使得独立学院在毕业设计管理和过程控制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做好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在管理机制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教学与管理两条线,全系动员共同做好毕业设计组织工作
独立学院外聘的教师往往热衷教学和对学生的辅导,却不擅长教学管理。实际上毕业环节的教学管理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此本系参与毕业设计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外,还有学院尚不具备辅导毕业设计资格的年轻教师、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等。年轻教师参与到母体学校组织、或有业界专家参与的毕业设计组,主要负责该组的联系、服务与过程控制工作,并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增长经验;教学秘书负责在本系设组的指导教师的考勤与联系、服务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考勤、维持纪律,以及对缺勤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既加强了毕业设计管理上的人员投入,使各组的过程控制都在掌握之中,也为自有师资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明确进度安排,实行毕业答辩环节准入制度
将毕业设计任务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明确进度安排与要求。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先以上课的方式集中讲解本阶段的任务、要求、关键问题,在该阶段结束时及时验收阶段性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在每个阶段,对不符合进度要求的学生予以警告,当有3个以上阶段进度不符合要求时,取消该生毕业设计答辩资格。
(三)对学生考勤,推广实施可追溯的过程记录制度
以工程投标报价组为例,在毕业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对计算书等过程文件作专门记录,在辅导结束时,在记录本上当天完成的内容下方签名。提交时将教师签名的页面折起。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获得的签名次数、两次签名间所完成的内容、记录本书写情况和修改记录、正稿与草稿的对应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出勤情况、是否存在突击、是否及时检查修改、完成过程的独立性等。对缺勤次数多的学生予以警告、扣分等处理,直至取消毕业设计资格。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效地杜绝了考勤时冒名顶替,或者个别学生应付点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即使是不够自觉的学生,也能较踏实、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记录本作为毕业设计资料上交,一方面成为记录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依据;另一方面,给学生签名也能反映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在辅导结束时签名,客观上要求辅导教师不能早退,在一定程度上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督促与制约。
师生双方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能促进师生间相互信任与认可,给下一届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同时也有利于与母体学校和业界的良性互动及在业界形成良好的口碑。
五、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务部门都对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统一管理和质量把关[3-4]。但是由于教务部门本身并不参加毕业设计的具体管理,独立学院不同的专业在专业特点和毕业环节的组织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由各系自主制定毕业环节成绩评定方法,教务部门予以把关和审批的方法更切合实际。至诚学院所推行的重心下移、对各系实施类似“事业部制”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系的主动性,有利于基层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专业特色的形成。
经过分析,土木工程系认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主要考察3个方面的内容:成果完成的独立性、上交书面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考察方式为过程跟踪、成果评阅和组织答辩。该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方法有如下4个步骤。
(一)评价成果完成的独立性
成果完成的独立性由教学管理组打分和答辩组打分共同组成,见式(1)所示。
α=0.7α1+0.3α2(1)
式中:α为独立完成程度系数,取值介于0~1之间,完全独立完成的为1,找或抄袭完成的为0;α1为教学管理组给出的系数,取值介于0~1之间;α2为答辩组根据学生对自己所提交成果的熟悉程度,对学生完成成果的独立性所打的分值,取值介于0~1之间。
教学管理组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进度快慢、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计算方法见式(2)所示。
α1=0.3β1+0.4β2+0.3β3(2)
式中:β1由考勤次数折算;β2由各阶段进度分折算;β3由学生之间互相打分结果折算。三者的取值均介于0~1之间。通过同一个小组的学生相互打分,反应学生内部对各自完成独立性的认可程度,也为了解课余时间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抄袭等现象提供线索。
(二)计算成果质量分值
上交书面成果质量的分值由指导教师组确定,在答辩前给出成果质量分值X1。由于毕业设计在指导上采取答疑并辅以集中讲解的方式,教师轮流值班针对不同阶段的逐个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该专业并没有要求指导教师独立给出评阅成绩。而是通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分工评阅,并集中商讨完成本组学生成果质量评定。对成果质量的评分标准根据各组要求提交的成果有所不同。涉及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深度、逻辑性、计算准确程度、图纸表达情况及绘图质量、设计说明书等文字内容的表达情况、是否满足要求的形式等。此外,考虑到虽专业毕业设计任务重,相关的图纸、参数多,前期没有参与指导的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评阅,因此没有安排非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三)考察学生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
通过现场答辩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该专业对毕业答辩非常重视,答辩委员会由本校教师、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答辩组从两个方面打分:一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自己所提交的成果的熟悉程度,分辨是否存在找、抄袭、依葫芦画瓢的情况,对学生完成成果的独立性打分,得到α2;二是对书面所不能反应出来的问题,如对毕业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的深度、灵活运用与独立思考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得到该项成绩X2。
(四)成绩汇总与大组答辩总成绩计算
成绩汇总与大组答辩总成绩计算见式(3)。
X=α·X1+X2(3)
式中:独立完成程度系数α与书面成果质量分值是相乘的关系;X1的分值介于0~80之间;X1的分值介于0~20之间。计算出总分后,对拟评优秀与小组答辩有疑问的学生,最后再进行大组答辩,以慎重给出优秀与不合格的成绩。
出勤只代表“出工”,并不能代表成果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将考勤次数折算成分数计入总分的方法不合适。
通过考勤发现问题,并着重在答辩或阶段性成果质量考核中确认学生成果完成的独立性,将独立性系数与成果质量得分相乘评定成绩有助于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鼓励独立思考与自主完成。
六、结语
毕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独立学院在组织毕业设计中存在一定难处,但也有资源丰富、机制灵活等优势。土木工程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通过确定以施工相关方向为主、以其他方向为辅的方针,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不仅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适应学生就业的多方向需求,而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全过程与业界的密切合作能有效缓解师资不足,扩大选题来源提高选题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统筹安排、全系动员、创新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方法等能很好地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总之,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安排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就业特点,切实做好过程管理,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4.
[2]杨凯,徐贲,张艳.加强管理提高光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质量[j].光学技术,2007,33(S1):335-336.
[3]相军.提高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1,30(12):246-247.
[4]郭靳时,庄新玲,尹新生,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结构,2008,38(S1):366-369.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ANG Guo-jiea,b, CHAI Minb
(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b. Zhicheng Colleg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P. R. China)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一般在大一进行,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设计概论,表现技法,建筑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等,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的课程上,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雕塑基础,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比如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对于环境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建筑构造,材料与力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但是与实践不合拍,无法实现,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7-218.
关键词:建筑物理; 建筑化; 建筑设计
Abstract:Architectural technique is the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As one of foundation course, architecture physics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he paper brings out architecture physics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conclude in practice, and combine with architecture design. Thus it can be realize 'architecturizatio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physics.
Keywords:architecture physics;'architecturiz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4-03
1概述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涉及到建筑的噪声控制、厅堂音质设计、保温、防潮、隔热、天然采光、人工照明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建筑物理环境控制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尽管都开设了建筑物理课程,但毕业后的学生包括日后成为中坚力量的建筑师真正自觉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的并不多见。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人们希望建筑师设计好的建筑物理环境;另一方面建筑师忽视运用或不知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这些都促使我们反思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而怎样才能将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也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
基于此,我们在讲授建筑物理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建筑化”,即更多的知识讲解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使建筑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切实地与建筑设计过程紧密结合;以此期望我们的课程能融入学生的优势思维方式中,不让学生觉得它是与主干课程截然不同的知识。不觉得是自己不习惯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我们希望学生――未来的建筑师能把建筑物的物理环境有机地融会贯通于建筑设计中,把它理解为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很重要的因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1强化学习动机,突出建筑设计的主线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动机除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更多的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贮备。尽管每年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对建筑物理有极大的兴趣,出于爱好努力学习,但毕竟是少数,因为这门课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更多地会偏重于理论。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突出建筑设计的主线,强化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使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与个人的职业前途息息相关。
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是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的一道关口。建筑物理自然也在考试之列。在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中,对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讲课中,我们有意识地以此参考。开课之初,就将大纲内容告知学生,然后对每个要点作为专题,结合大量实例,重点讲解,尤其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因为涉及到学生的职业前途,上课积极性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讲课中对概念、公式的内涵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感到该知识点对自己的建筑设计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对厅堂音质的第一参量――混响时间的讲解中,并非单独地就公式而公式,而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从公式中可以分析出建筑物的容积在确定混响时间长短,进而影响音质优劣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容积正是由建筑师所决定的。进一步告诉学生,当设计音乐厅时,应该设计较大的容积,以保证足够长的混响时间,而当设计电影院时,应合理地压缩容积,以缩短混响时间;以此,不同的功能要求会产生不同的体量,建筑形态的处理手法也会体现出差异。
2.2加强与建筑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融合
对学生而言,尽管在学校中,是分成若干门课程单独学习,但对于实际工程实践中,却是要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建筑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与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
如对建筑日照,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规划设计重要的限制条件之一。单纯地在建筑物理课上的讲解很难真正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往往也会显得空洞。通过教学改革,该部分知识与小区规划的课程设计很好地融合起来。在规划方案基本确定后,学生选择某组团制作成1:500的模型,放在三参数日照仪上,可以直接观测到方案中每一区域、每一天、每一时刻的日影变化,既强化了对影响建筑日照三参数的理解,又培养了规划中对日照间距的掌握。(图1)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清华建筑日照分析软件sunshine2.0计算日照等时线,以便检查是否满足国家相应规范,进而调整设计方案。教学效果较好。
另外,在对实例的选择中,寻找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的交叉点,尽量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名师佳作,减小学生对建筑物理的陌生感,促进与设计课的融合。如在音乐厅音质设计的讲解中,重点讲述两座在建筑史上、声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厅。其中著名建筑师夏隆设计的爱乐音乐厅不仅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同时开创了“山地葡萄园”这一音乐厅的新形式;而贝聿铭的代表作――达拉斯音乐厅不仅体形设计出色,还是一座利用“耦合空间”调节音质的成功范例;在涉及到体育馆的音质设计时,则会举到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丹下健三所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等著名建筑的声学处理手段;在建筑节能一节中,赫尔佐格、皮亚诺、霍普金斯等明星建筑师的作品会给学生做出详细的介绍,并融入考试内容中。所有这些,都使得学生明白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艺术与技术很好的结合,而且所学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
2.3深化“情境――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
“情境――自主学习”教学法,是将课程内容置入具体的环境情景中,让学生体验环境,评价环境,设计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元素。在原先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与实验环节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
如我们在讲授建筑声学和建筑光学之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考察体验身边的声环境和光环境,并写出“我与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的论文。学生从中获得了许多切身的体会,主动发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环境意识因此大大的增强了。在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从学习的主体转换到环境的体验者。在这两种角色的转换中,将建筑物理知识与建筑设计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验环节中,主要是进一步的改掉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情景――自主实验。即安排大部分与实际的建筑环境相关的实验内容,如采光、照明实验、噪声测试、热工气候观测实验等,将这些实验测试与环境评价和体验结合起来。学生既是做实验的主体,又是做实验的元素――是环境的亲身体验者。如大型商场照明实验,学生不仅用仪器测试商场照明水平,而且置身于情境中,以一个顾客的身份感受照明环境的优劣(如明亮程度、眩光状况、亲切感等)。在进行测试和亲身感受后,学生在情境中转化角色,设想成为这个商场照明环境的设计者,思考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法。这样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图2、图3)
2.4增加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直观演示
教材毕竟是每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重新修定一次;而由于各种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其往往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入新的内容,而且最好是能够结合实物演示。只有学生亲眼看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演示,才可以从内心接纳、相信,并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而非仅是纸上谈兵。
如吸声材料在教材中,更多地是对传统材料如玻璃棉、穿孔板等的介绍,而实际工程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引入我国。我们利用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的机会,积极与各厂家联系,索取了多种新型材料样品。其中包括国家大剧院中所使用的K13植物纤维喷涂吸声材料,日本近几年使用较多的金属烧结板,以及从奥地利引入的菱镁木丝吸声板,双层穿孔结构的木质帕特板等。这些知识的补充都开拓了视野,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对照明灯具的讲解亦是如此。当比较荧光灯与白炽灯的优劣时,某些教材尚提到荧光灯不可调节亮度,而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外就通过电子镇流器控制频率,方便地调节荧光灯亮度。再如部分教材对目前发展迅速的光效高,光色好的绿色新型光源LED灯,对装饰效果好、使用普遍地的光纤照明大都涉及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目前,我院已购入雷泰公司生产的,包括LED灯,灯具若干。每种灯具在德国照明设计软件DIALux中均有配光曲线等详细参数,可方便地调用数据及演示。
3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对于今后教学工作,提出以下设想,在条件成熟之后可进行尝试。
增加演示内容
由于建筑物理教学实验的设备非常昂贵,配备齐全很难,且闲置率较高,所以以教学演示代替尚不具备条件的实验是一个两全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及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介绍有关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步骤,展示设计实例,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另一方面,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单凭教师的讲解和看书预习难以把握实验课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离开演示,有些内容几乎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光环境设计和音质设计尤其明显。
指导毕业设计
结合毕业设计在改善建筑物理环境方面进行探索,是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和执行有关标准和规范意识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使学生运用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要付诸实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案例式教学
这是一种以实例为主,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案例学原理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从中学到知识。对于建筑物理这样界于理论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课程,是非常适合的。但这需要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模式,全新的思路,要真正实施还需大量探索。可以先从部分内容或章节试行。
4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要实现可持续化、绿色化、生态化,建筑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建筑物理的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形式和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修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筑师,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物理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付出巨大努力,还需要领导与相关学科、课程教师科研人员的支持与协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2] 李英,路晓东. 情景――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5,09:p35-40.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对于转型试点中的民办高校,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是转型的前提条件,而深化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2016年是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创新年,我们始终将“应用技术型”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对思路和做法加以总结,以为引玉之砖。
1培养理念更新———瞄准前沿,顺势而变
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能,正在推动着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学生是BIM技术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本学期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在2013级开设了三周BIM实训课程。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BIM相关软件的建模流程,锻炼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分小组学习鲁班土建建模、鲁班钢筋建模的使用方法,创建三维模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与本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结合BIM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解决的,写出实习报告,且用PPT的形式进行答辩,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学用结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新开课程,课堂上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给每位同学分配了题目,让他们自己制作课件,课堂上利用5min的时间分享给大家。参与改革试验的班级召开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学习成果汇报会》,每个班按2人~3人分组,给他们按照绿建标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保护,施工管理,运营维护,提高及创新等方面分配各自负责的领域,开了两次彩排预备会,对每位同学的演讲内容、PPT等进行了逐一指导点评,最后汇报会取得了成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表达能力。
3课程内容灵活———依托学科,面向实用
以《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学时提炼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保留传统的讲授方式;然后针对发展较快的新型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由同学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调研,借助班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将调研内容制作成PPT带回课堂进行汇报,由其他组同学和导师进行提问与点评;并在期末举办了“我们要站在施工技术最前沿”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此次改革不仅使学生期末及格率提高了8%,并且充分体现出了班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在整个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接受新事物、涉猎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4结语
通过前边几个教学改革实例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基本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老师和学生反映非常好。
作者:邹建奇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窦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26.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建筑制图》课程是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的入门和基础,也是土木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和绘图读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制图课程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加上课程学时的不断减少,所以教学和学习时比较困难。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制图的专业图部分,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 传统教材中的专业图部分内容亟待更新和调整。例如,结构施工图部分,仍以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基础为例来介绍基础工程,而对当前应用广泛的各种桩基础等深基础内容的阐述少之又少。在画法几何部分,教学内容偏多,适用性不强,相应的习题难度较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画法几何部分,应该删减一些难度较大的空间几何问题,把点、线、面、基本空间形体的投影规律讲授清楚,从而为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投影知识的讲授上;在专业图部分,要补充框架结构体系的专业图,结构施工图中梁、板、柱的配筋图应该以现在建筑领域通用的平面表示方法的讲授为主。
2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2.1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问题的教学变得形象和直观。例如在组合体的内容部分,根据两面投影可以想象出许多不同的空间形体,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三面投影也是不相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相应立体图准确地勾画出来,且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的画图工作量也非常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便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把一些学生理解困难和教师讲授困难的内容,动态的表达清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建筑制图》是专业基础课,学校均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生还没有经过生产实习和工地施工参观,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非常陌生,对其中一些作图的理解与掌握更有难度,但多媒体课件可以很直观的把工地现场的施工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准确讲解。
但如果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于课件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即使学生看的懂,听的懂,但是做题仍然困难,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画图,不见得过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的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断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方法。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站和名校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如筑龙网、建工之家、天工网等。网络资源中的施工图像资料、设计模型、论坛交流区等内容,对于学习包括建筑制图课程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大有帮助,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之,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为未来专业工作服务。例如,可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复杂构件(鱼腹式吊车梁、钢结构节点、切割体等)的三面正投影图、轴测图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投影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部分内容时,应引导他们利用专业论坛里的图片资源并结合教材来正确理解并掌握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如钢筋的连接方式、混凝土的浇捣过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区别等[1]。
2.3 要求学生画图时注重理解
看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工程图样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专业制图部分应先使学生看懂图纸,然后再要求学生会画图。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绘图练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在照搬原图,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应先让学生大量看图、读图,围绕图纸提出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交流,使学生在彻底看懂的基础上再开始画图。这样,他们才会对所绘制的图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建筑制图课程的所学内容将贯穿于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在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 中的应用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应不断进行回顾总结与改革创新,明确课程的重点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TU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26-04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有323所独立学院,在校学生有260多万[1]。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很严重[2],迫使各级政府和高校根据各地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坚定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秉持以宋代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为校训,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实际,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独立学院土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定位明确,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设计目标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并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上出现了多样化特征。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立足地方、服务社会是独立学院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独立学院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研究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应用型、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泰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坚持培养具有宽厚学科基础、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工程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目标,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紧紧围绕工程教育这一核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和初步的项目规划及研发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造价、投资、开发、研究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从而成
为具有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4]。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不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形成土木工程类专业独立学院的特色。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合理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
(一)组织领导机制
学院、企业、集团成立产学研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从组织上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
(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指导
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得到行业的认可和指导,并根据建设市场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学科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市场需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的同时,以面向工程为手段,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精练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增减部分课程和学时,争取4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具有注册工程师资格的教师或特聘专家担任。
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围绕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参加了教育部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改革,将能力指标引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内容,增加实践类课程课时,指导学生参加造价员和质检员等执业资格考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际工程,加强模拟训练;在测量实习中引入测量工和放线工的技能考试;在制图课程中引入CAD能力考核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工程能否真正收到明显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实施“青培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和外聘教师的优质资源,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若干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设立首席教师,由首席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讲课竞赛,以此锻炼教师的能力并找出差距激发潜能。
2. 培养“双师型”教师
根据双向互动的原则,建设一支内外结合、专兼并存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大部分青年缺乏工程经验的现状,安排他们去设计院、施工一线或工程咨询等企业实习,真刀真枪地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动手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教改、承担教改项目、编写教材等。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使科研和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使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及知识结构上愈趋合理。每位教师要达到主讲两门以上课程的水平和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4. 建立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及周边高校的教师与自有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有一套较完善的外聘教师聘用机制和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需求,聘请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教,承担实践性、工艺性强的课程,定期开设学科前沿方向讲座[5]。
(五)构建与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启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研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由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4个教学体系。这4个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分不同学期阶段,循序渐近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6]。按培养目标和计划精心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形成颇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实验开课率达到100%。此外还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内容,将科技制作或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尝试将工程项目作为课题,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到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模拟,将施工与造价课程设计进行整合等,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成一条主线将理论教学贯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跟踪土木行业的发展,总结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将先进的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学内容,组织并推进课程群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工作。以工程能力素质为主线,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相关性,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内容,减少重复,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混凝土课程群和力学课程群,以及施工、造价课程群的建设改革。
在教材建设方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以够用、实用、管用为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深入浅出,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学院正式出版教材7部,另外还自编讲义和实践指导书12册。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七)拓宽办学途径,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拓展产学研联合办学新途径,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思维,包括:政府主导,保障有力;发挥独立学院运行机制灵活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特色办学;关注地方城市建设,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密切联系,达到校企双赢、共赢的目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及科技攻关等方面工作,聘请有学术成就、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研究、管理高级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引外联,双向进入,积极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努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形成拓展创新机制。
三、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构成
(一)理论知识
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领域本项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3项内容(表2)。
1. 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建筑工程和交通工程) 和工程实验4个层面内容,其中工程实验以工程项目为背景,在企业工地进行(表3)。
2. 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实践的安排见表4 所示。其中,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结束的暑假进行,有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在企业完成。
3.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学位论文)撰写
课程设计共7周,分别在第五、六、七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毕业设计共14周,在第八学期进行(表5)。
四、结语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实际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高,2008、2009、2010届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分别为100%、99%、100%,被评为“就业先进集体”。通过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情况进行双向调研,反馈意见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95.2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48%。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评价较高,认为他们具有人文素质高和业务素质强,适应工作较快等特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4-20)[2012-6-15]..
[3]张芹,孙冬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53-56.
[4]冰.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董黎.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建筑学教育为例[J].高教探索,2007(1):96-97.
[6]罗三桂,张俊平,董黎,等.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5):37-40.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QI Gui-guo, LU Ke-yi
(Ta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225300,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