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1 10:0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06-03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变化,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而且课程实践与实训客观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课时安排等原因,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障碍和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参考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且针对性不强

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普遍因更新不及时而没有及时地把新的知识点给补充进来,因此普遍存在教材内容落后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涵括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流程、运筹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跨度大,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为应付课程考核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反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通常还有一年的实习与见习时间,真正能全日制地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导致了教学计划大大压缩了课程门数及课程课时,往往就造成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够,多数学生觉得该课程较复杂,学习起来很困难。

(四)教学方法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单单靠传统的教学法,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在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仍然存在些弊端,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学起来感到乏味抽象。可见,如不及时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最终目的是学会开发一个符合企业或组织需求的并能提高企业或组织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性很强。大多数理论知识和开发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更好地理解。然而由于系统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教师讲授,而学生实践不足或缺乏实践辅导,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合理,实践课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在考试时,注重理论方面的考核多于实践方面的考核。同时,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大多都把实验的步骤、方法写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即可,学生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该门课程的要求。

(六)考核方式单一

综合性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另一特点,而该门课程培养的方向又是多层次的。因此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单一的笔试也容易造成学生们的死记硬背,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即忘,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实践

(一)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要主动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最新发展动态与其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有效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教学内容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发展形势。例如,在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时,除了要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之外,还要重点介绍现在国内外新兴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原型法。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选择适宜的开发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有关的网站和书刊,让学生们适时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理论结合案例,用直观易懂的语言代替抽象描述

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普遍觉得较难理解和掌握,大多是因为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直观易懂的语言来代替抽象的描述。例如,在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时,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在人的主导下,整合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它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实现企业战略优化、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标的集成化人机系统。教师应该分几个部分来讲解,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是什么?(人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处理信息并辅助企业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有何目标?(其目标是在运行层、管理层、决策层上支持企业管理活动)它所涉及的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样抽象的概念,利用具体而直观的讲解语言,就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另外,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合理安排先导课程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都是有次序可言的,针对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应先开设其先导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管理学、统计学等课程。同时,在开设先导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对待不同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于加强管理学及企业流程相关方面的课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重点补强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先导课程应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而在大三阶段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样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学生们就已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非常有利。

(四)运用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重在讲授其系统开发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学、口授式教学法等难以解释清楚这种动态的系统开发过程,学生学起来觉得非常吃力,常常觉得所学知识较难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太少且过于抽象。因此,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要适宜

介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系统操作演示多、图表多的原因,迫切需要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特色之一是能够包涵整体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记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除了可以动态演示一些典型的开发技术,加深学生对开发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插入大量形式多样的插图,增大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避免照本宣科,要注重课件的教学效果,既要便于教师的教又要便于学生的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讲授式教学法等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运用案例教学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概念、原理及系统开发实践联系很紧密的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模拟、创设一个实景,让生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分析、决策、实践,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把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并且被学生所熟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掌握。

3.小组课堂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就某个开发技术和方法进行原理性的介绍或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收集、查阅、分析资料,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则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时,可事先对某一知识点抛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并解决问题,到了下次课时,可让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是不能与实践教学分离的,如果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觉得抽象乏味并且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利用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培养学生调研能力

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以院校内各个部门为对象进行调研。指导学生们设计、发放调查表,收集、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每个具体部门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如成绩查询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选课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接着以组为单位编写系统调查报告,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撰写系统分析报告。这样,有效地利用了校本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调研和选题能力。

2.学校和企业合作,延伸教学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需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观已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带领学生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IT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并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并编写调研报告。另外,教师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实地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管理等工作,并提交实习报告。“引进来”即邀请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员到校进行讲座。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更好地丰富了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箭多雕”。

(六)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不断快速变化、发展的学科,教师应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

首先,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普遍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师可通过追踪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沿发展动态来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视野,更新专业知识。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师应走进企业学习一段时间,了解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开发技术等,这样不仅可以实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还可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出专业的信息人才。

再次,教师应积极参加管理信息系统的课题研究,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避免了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

(七)改革考核方式,强调综合评价

随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评价机制需要进行调整,重在强调综合评价,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尝试:

1.笔试。一般以闭卷的形式为主,主要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开发流程的掌握情况,题目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重在灵活。

2.课程实验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3.考查学生完成作业和出勤率的情况。

即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实践环节占40%,平时成绩占20%,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教学又不轻视实践教学,应全面地发展。

三、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合格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人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门面向未来的应用广泛的交叉型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要求课程教学不断适应时展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地跟踪行业前沿动态,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改革评价机制,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顺应时展需要,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解军等.面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

[3]张,周虹,盛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

仓储管理专业人才也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物流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首先需要在仓管员岗位锻炼1-2年,在全面掌握仓储服务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晋升到仓储主管岗位;然后在仓储主管岗位上锻炼3-5年,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后,才能向更高的仓储经理岗位发展。

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面向企业物流服务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类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每个高职院校要围绕学校特色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一系列的职业就业特色课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针对仓储管理类岗位群开设了《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并将该课程和《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一起并列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五门核心专业课程。我校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主要解决仓管员和仓库主管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仓库选址、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出库作业、在库商品保管、库存控制、仓库现场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仓库选址分析能力、仓库功能规划与平面布局能力、仓储设备操作与管理能力、货物出入库作业组织能力、在库商品的保管与养护能力、库存控制管理能力、仓库现场管理能力、仓储业务流程与作业单证设计能力以及WMS操作能力等职业核心技能。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处处讲安全、时时防风险的工作习惯,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胜任仓管员岗位的工作,并为以后晋升到仓库主管和仓储经理职位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是在解构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仓储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单元。根据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结果和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课程选取了仓储管理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照真实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了仓储管理认知、仓储设施规划、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在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七个学习型项目。每个大的学习型项目又细分为更小的独立教学单元。在教学单元里面针对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一共设计了14个技能训练项目。

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1、注重职业核心技能的考核

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仓储管理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列为重点考核项目,考核成绩不低于课程成绩的60%。另外,基本职业能力约占课程成绩的20%,职业素养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左右。

2、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真正落实过程考核的思想,将课程考核分散到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环节中去,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不低于70%,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占考试成绩的30%。过程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提交、实地调查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考核主要针对学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核心技能点来分析调研企业的经营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考核依据是企业调研报告。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考核主要由专业任课老师负责在校内完成。结果考核可以请行业企业的人士参与进来,可以设计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对口企业进行主题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成企业调研报告,再将该调研报告反馈给企业管理层进行评价。

(三)课程核心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3篇

关键词: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43-04

引言

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一直肩负着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化水平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及。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有些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或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层面,认为信息化就是配置电脑、使用软件,忽略了其在管理和决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深入理解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应用上,基层企业对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运用上不够重视。从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来看,要进行现代化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得到政府支持、企业重视,加大信息开发投资力度,带动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基层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

一、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库点布局来看,西部、中部库点相对密集,东部、北部产粮区库点相对稀疏;铁路沿线库点相对稀少,非沿线库点相对较多。由于库点布局不够合理,在粮食流通过程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遇到粮食丰产时,因库点少、仓容不足,农民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出现卖粮难问题;二是国家调控急需时,由于粮食集中发运,造成铁路专用线极度紧张,严重影响发运进度;三是非沿线库粮食出库时,因有短途公路运输致使粮食物流成本提高。

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仅凭所辖中储粮库的几条专用线、简单的仓储配套设施,组建了黑龙江省中储粮铁路物流有限公司是不足以做大做强和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的,也不利于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规模的。

(二)物流体系节点流程规范参差不齐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储粮库35个直属企业的实际调查,从各直属企业财务部门和仓储部门了解到,各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情况参差不齐。其中,纳入中储粮总公司核算的12个直属企业从物流体系节点业务流程规范上相对较好,如粮食采购业务流程、物资材料采购业务流程、装卸搬运用工作业流程、库内用工作业单传递流程、中储粮轮换销售联合办公业务流程、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流程、中储粮直属库综合治理信息网络、粮食干燥系统脱硫等;而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仅限于一少部分库点的个别仓房得到试验性的应用,并没有普及。从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储粮来看,普遍存在着粮食入仓时水分偏高,加之仓温较高,湿度较大,粮食底层低温与上层高温冷热气接触,粮食易出现结顶或结露现象,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变质坏粮。应对所辖粮库仓房进行改造,安装智能控温系统,完善普及应用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

其他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上与上述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的差距表现不一。有的是一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也有的是多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这样的粮库物流体系节点流程不但不便于整体管理,影响整个物流体系的规范性,而且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增加物流成本,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三)信息与物流体系节点智能化衔接不到位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调查发现信息平台建设没有与物流体系节点有效衔接。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和启用处于初级阶段,在应用范围上,仅仅局限于报表、市场信息。现场收购及环境监控、粮情检测等方面,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运输、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仓储等物流体系节点上,同时,信息平台的建立手段不够先进。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仓储体系建设来看,各库点的仓储设施实力差别较大。例如,哈尔滨直属库库内仓容达45万吨,齐齐哈尔库库内加分库仓容达60万吨;而有近15个以上库点仓容不超过10万吨,同时,仓储配套设施参差不齐。从调查数据显示,新建库30%的仓房和老库20%的仓房实现了智能化和科技化管理;近60%—70%的仓房管理还没有安装配套设备达到智能通风、空调控温管理;更有约15%的仓房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尚未安装电子检温系统、环流熏蒸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等。由于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出现仓容多的大库因周边粮食数量不足,一方面,造成粮仓闲置,资源浪费,储存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从远距离收粮用于装满闲置的仓房造成粮食物流成本加大。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是由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所辖中储粮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落后,都是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储粮库近一半的企业很多办公事务和业务处理工作都是依赖业务系统和网络来完成,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不能独立完成系统出错后的处理工作,或不能完成基本的维护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维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在发展中,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找准自身定位,要根据物流服务的需求和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基础,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等方面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企业内部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权责明晰、相互监督、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提升标准化运作。企业外部要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与供应链上各成员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利益机制,加强互相信任与沟通。

(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物流组织形式多样化,基础设施资源较为分散的特点,企业应大力提倡资源整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区域布局,建设物流中心,逐步构建适合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等现有物流基础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效用,进一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鼓励传统物流组织,如运输、加工企业等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支持物流企业的合并重组,使其扩大经营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它们是物流快速实施的保障和手段,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公路、铁路、光缆的覆盖率,增加电话和宽带的使用量,为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粮库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库形成黑龙江省中储物流信息网络,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采用MIS(管理信息系统)与EDI(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物流流程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最大限度的整合自身业务流程,同需求方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准确、快捷的交易方式,从而降低物流费用。

在建设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邮件及文件传输系统软件进行改进和更新,使之更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进行流程再造,改进和完善业务数据的报送、汇总和查询方式,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同一平台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为领导提供更充分的分析数据和决策参考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完善物流企业内部的储运设施。要彻底改变依靠人力搬运的方式,提高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针对于农产品鲜活、易腐等特点,应配备如自卸车、集装箱运输车、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农产品专用设备。

(四)粮食运输可借鉴煤炭运输车载应用GPS/ELS管理系统

目前,煤炭运输车辆装卸作业电子解封监管系统,简称“电子签封”系统(ELS),是专门针对这一生产运输环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设计的一套管理系统,可有效监控车辆运输作业过程,规范和监督各环节操作行为,为加强运输车辆作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车载GPS/ELS监管系统”,实现数据远传,实时监控,中心管理。从而提高车辆安全运输管理水平的同时,承运信誉也得到保证,因此该系统具有现实意义。建议黑龙江分公司对所辖中储粮库在完善自备散粮运输车辆,包括铁路散粮罐车、集装箱和汽运配送车辆的同时,科学借鉴“车载GPS/ELS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粮食运输车辆安全管理水平。

(五)增强仓储系统智能化监管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打造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传感网技术建设感知物流系统。从粮食安全监管角度来看,建成感知物流系统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后,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粮食质量问题,增加监管的覆盖面,将销售企业自律、物流中心自管和粮油质检部门监管有机结合,并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食品安全追溯奠定基础。建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利用PROFI-BUS现场总线的监控网络,可以保证粮食储运过程的快速安全和准确。某公司自主研发的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运用于粮食仓房温湿度的监控。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有2种监测方式,第一种是实时检测,将记录仪连接电脑,运行监控软件即可在电脑上查看记录监测点的实时温湿度数据。第二种是在电脑上设置好记录间隔时间,上下限报警,启动监控时间,然后将记录仪挂在粮食仓房监测的相应位置,定期将记录仪接在电脑,通过监控软件导出数据查看。

(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这部分负责人必须管理和技术兼备,必须对MIS系统和EDI系统有足够的了解,必须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切实担负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组织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指导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和运用。培养其熟练运用MIS和EDI系统平台开展辅助决策的能力,组建基于信息化运用的工作管理团队,并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培养核心技术人员。由于MIS系统和EDI系统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因此要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有在信息化领域中技术和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技术人员,包括网络工程、服务器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人员。信息系统建好后最重要的是运用,凡是与信息化系统运行有关的终端人员,都必须能够真正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忽略了对领导层与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因此,要经常给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

结语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是仅仅服务于日常工作减轻劳动,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中储粮库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管理不断创新,不断向技术化、精细化迈进,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帆,霍建军,杨晓宇.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现状评价[C]//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哈尔滨:黑

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420-430.

[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0.

[4] 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7):15-17.

[5] 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3):7-9.

[6] 侯立军.国外粮食物流的走向及我国的应对举措[J].粮食流通,2007,(36):39-44.

[7] 山东省外经贸厅.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R/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8] 贾述评,房筱莉.物流业在日本的发展特点及趋势[J].吉林交通科技,2009,(4):65-66.

[9] 田学军.美国物流与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12):40-41.

[10] 谷杭杰.国内外粮食物流的发展[EB/OL].宁波市粮食局网.

[11] 侯立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粮食物流体系比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4).

[12] 国家发改委“物流管理”赴加拿大培训总结报告[Z].2011年3月.

[13] 黑龙江省发改委.关于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Z].2009,11.

[14] 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政办发[2012]2号.2012,1.

[15] 孙宏岭,阮承健.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11.

[16] 郑晔,佘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09,(6):28-34.

[17] 郭秀芳.基于电子商务的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11,(3): 68-72.

[18] 李明发,任怀民,吴刚.建立哈尔滨粮食物流中心的构想[J].粮食加工,2006,31(5):65-68.

[19] 单庆晓,等.采用大弄PLC的筒式粮库集散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2003,(8):60-62

[20] 王耀.推行散粮火车集装箱运输,促进粮食“四散”进程[J].粮食问题研究,2009,(6):19-21.

[21] 平海.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粮食加工,2006,(4):76-79.

[22] 胡瑜.大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J].超重运输机械,2009,(10):81-84.

[23] 罗乔东,等.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控网络的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170-172.

[24] 李智彬,易伟义.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9,(1).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grain storeroom

LIU Jian-guo

(Heilongjiang state grain reserves Fuyuan depot,Fuyuan 156511,China)

第4篇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027-67166509

一、国内报刊出版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服务转型,实现

传媒“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已成为报刊出版单位新一轮创新的制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出版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这一过程被称为“印刷革命”。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刊出版引入综合新闻业务网络(NISN),新闻采编环节告别了纸与笔,这一过程被称为“采编革命”。三是自21世纪初起,报刊社的出版、发行、广告等经营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这将是报刊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变革,它将推进报刊的广告、发行等活动走上整合经营管理的新时代,实现报刊出版信息化管理的“第三次浪潮”――“经营革命”。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广告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发行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十分滞后,各地报刊发行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刚刚开始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报刊业信息系统提供商已经开始探索报刊发行数字化解决方案。但由于报刊发行中间环节复杂,渠道差异较大,终端分布零散,管理软件与发行业务对接的难度较大,加上报刊发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长期形成的手工操作惯性等原因,发行管理软件长期曲高和寡,得不到推广和运用。2005年被称为我国报业发展的“拐点”之年,报业广告增幅遭遇20年来的首次大幅下滑,低于同期GDP增幅。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为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发行成本过高的病症,报刊社开始将发行数字化建设提上日程。2005年被很多IT软件公司称为“发行年”,报刊发行管理软件的需求在这一年成为热点,大多数省城日报集团以及大众娱乐类期刊开始引入发行管理信息系统,不少地级城市报刊社也开始了发行数字化改造的尝试。如2005年初山东临沂日报社引入的高术发行业务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营。2006年,《常州日报》使用的基于WEB方式的发行管理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具有远程联网、远程管理的优势,能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发行管理机构和市区、三辖市的9个发行站,统一到同一平台上工作,从而实现从订单、收订、结算、分发、投递、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对各种发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该系统还支持网上交易、投递包裹等多功能、全方位的业务,并为“电子商务”做好铺垫。

二、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现状

开发报刊发行信息管理软件首先遇到的是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的矛盾,国内主要有四种开发方式:一是直接引进模式,即报社直接购买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报刊发行管理软件。如2001年《广西日报》发行中心购入方正创汇发行管理系统,取代了手工和初级电子化操作。国内已有不少发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提供商,规模比较大的有紫光新华、北大方正、高术等几家。购买模式的节省成本,但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改造,与报刊社的实际情况难以很好对接,使用起来会遇到比较多的难题。二是自主开发模式,即报社自己组建研发队伍,独立开发发行管理软件,如2000年济南日报社出资100万元设立济南舜网传媒有限公司,它自主研发的《报刊发行信息网络系统》获得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1999/2000年度技术进步优秀奖,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科技公司。自主开发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整合报社资源,软件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比较强,缺点是开发成本较高。三是委托开发模式,即报社根据自身的需求列出要求,委托专业软件开发商开发个性化的发行管理软件,成果归报社。如2003年深圳报业集团委托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报刊发行多元一体化应用平台软件,建立了集报刊发行、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投递时效管理、综合数据分析、投诉管理的多元业务一体化系统,通过了由深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认定达到了国际和国内报业同类项目领先水平。四是联合开发模式,即报社网络技术部门和专业软件开发商合作,如2004年天津日报社联合瑞典卡诺尔计算机有限公司、北京凯普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公司、上海天呈商务咨询有限公司、IDG瑞典公司等共同出资创建天津每日新传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试图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行管理软件。联合开发便于多方资源整合,达到各取所长、互利双赢的效果③。

在发行管理信息系统与报刊社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两种思维倾向,一是强调发行业务特殊性的专门系统模式,主张将发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系统来开发,发行和广告、采编等信息管理系统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存在,如天津日报社于2001年就开发出一套专门服务于报纸发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发行管理数字化。专门系统开发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其优点是能够比较好地针对报纸发行业务实践,服务于报纸发行的细节,但缺点是由于只考虑到报纸管理的特殊性,缺乏与广告、采编等部门的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二是强调发行业务与报刊社其他业务对接的整合集成模式,从报刊社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试图建构一种跨业务的、集采编、发行、广告与印刷等业务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如北大方正的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简称DAM系统)就是管理新闻媒体的各种数字资产的软件平台,包含了采集、加工、存储、与再利用四个核心内容,以及数字资产的经营管理。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的报业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济南日报》即属此类。但由于报社多种业务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领域流程的重大差异,使得数字资源的跨领域、跨部门整合十分艰难,目前的综合信息平台在信息整合上并未达到应有的目标与效果。

从现有报刊发行管理软件的结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树型层次结构,即以报纸发行垂直管理的布局层次为线索来组织发行软件。如森博EBS报刊发行管理系统分为发行站管理、发行中心管理、中心系统信息三个层级子系统,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报刊从征订、零售、要数、汇总,到结算、通知印数等发行流程中的数据传输能及时准确,并且能收集完整的发行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统计、分析等,为决策提供明确的数字依据。二是业务版块结构,即以报纸发行水平管理的业务流程为线索来组织发行软件结构。如瑞新世纪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发行通2005”,该系统包括订阅管理、订户管理、渠道管理、邮发管理、邮签打印、报刊分发、投递管理、收款对账、统计图表、库存管理、任务管理、投诉管理、绩效考核等多个功能模块,支持读者订阅、二渠道()、邮发、赠阅等多种发行方式。以下是国内几家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积极推进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地报刊社的共同趋向,但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各地广泛认可的基本规则尚未正式确立,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国时代”。

三、当前报刊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重视发行信息系统建设已成为一种风气,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新概念,如电子商务BTOBTOCA模式、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被引入发行管理软件开发,但从总体上说,报刊发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还停留在信息保存和查询的初级阶段,缺乏挖掘数据信息的创新能力。虽然我国一些报刊集团已经开始展开信息经营活动,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

1)不是以报业经营管理活动为整体考虑,而仅仅着眼于局部的头痛医头型。体现在规划、设计、实施报业信息系统时,不是以报业整体和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为对象,而只是以某一应用部门,如征订部门工作流程为对象,为其开发专用的业务流程管理软件,一旦涉及与经营活动的上下游部门衔接,如财务部门、印务部门等,就要电脑改人脑,最常见的是广告、发行与财务的定期人工“对数”,重复记账等④。

2)信息孤岛带来的信息不统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信息不“兼容”:各报社所用的发行软件来源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版本之间的数据定义、分类标准不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难以共享,不能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数据更新不同步,大量冗余的信息堆积,导致报社的各种数据统计频频出错等,这些症状在报业集团子报较多或异地经营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3)数据采集不健全,且数字浪费严重:一些现有的发行管理软件,伴随严重管理功能缺失。如现行的发行管理软件,其功能侧重于订户信息及发行收入的管理,而发行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功能不全。另外,这类软件缺乏对已有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和智能分析能力,报刊社领导无法借以提高科学预测、决策水平。

4)重管理轻服务、重工具性轻生活性、重单向传递轻双向互动,使得这些管理软件缺乏人情味:一些报刊社发行信息系统缺乏灵活性、可扩展性,不能适应发行实际需要,员工厌倦、排斥或应付信息系统的现象十分普遍。

5) 绝大多数信息资源还是以为本报社服务为主,缺少对外服务的理念和实践。通过整合发行信息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的报刊社极少。

6)信息技术和发行管理理论缺乏有机结合。只重视信息技术,导致“科技万能”境地,脱离发行实际;只重视发行管理理论,容易导致空想主义,同样脱离发行实际。因而,报刊发行系统开发要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利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推进发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对报刊发行业务进行新的整合与再造。

四、改进报刊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主要方向

第一,建构生活化、个性化、学习化的发行信息平台。信息软件如果枯燥无味,不能与发行文化和员工生活相结合,没有人情味,就难以真正与发行实践对接。如《温州日报》发行中心将发行管理软件与网站有效对接,中心的公告、通知、文件和新闻、规章制度、学习材料以及地址库的更改也在内部网站上,使内部网站成为一个信息平台,发行站逐渐习惯在内部网站上查阅来自中心的最新信息,时刻与中心保持一致。同时,在发行管理内部网上开辟《站长日志》栏目,每个站长以《站长日志》形式总结工作,发行中心的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发行站的工作状况,并可对日志回复,与发行站进行沟通,指导发行站长开展工作。对发行中心的各部室员工来说,通过《站长日志》可以知晓各个发行站每天的工作内容,以支持配合发行站的工作。通过每天撰写《站长日志》,站长们的工作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工作思路日益清晰,管理水平逐渐提高⑤。

第二,推进报刊发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长期以来我国报纸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开发商、运用不同的开发工具设计出不同的软件工具,使得不同报社或同一报社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兼容,这势必造成数字资源的巨大浪费。2004年2月,北京高术科技公司和紫光新华科技公司联合国际著名报业信息提供商INTEL、ORACLE等就报业发行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开发标准、开发工具和接口等问题开展讨论,试图建构一个“开放、共享、合作与发展”的公共平台。

第三,利用发行数字信息开展对外服务,追求发行数字的商业价值。如《京华时报》发行中心发行全国各地报纸、期刊一百多种,发行中心市场营销部为了更好地为各外报刊社提供服务,于2005年成立市场营销部市场组,进行报刊零售市场监测,及时了解并反映市场动态,为外刊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初级的报刊发行劳务型输出,上升为知识型技术输出。该报刊媒体发行监测研究团队和北京市2000多个报纸零售终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依靠庞大的发行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第一手资料,并用科学严谨的统计、分析处理方法和现代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市场数据批量处理分析,为客户提供完整、准确的发行市场调研报告。

总之,开发新一行管理软件,要坚持“以信息为手段、以管理为核心,以提高为目的”的原则,把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把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结合起来,把信息化建设和组织重构、流程再造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化当做报社腾飞的核心点,推动报刊社的全面改革,有效提高报刊发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丁铭华:报业集团信息资源管理与规划研究,《市场周刊》,2006(2)

②孙宝传:十一五报业信息化展望,《中国传媒科技》,2006(1)

③高翔:领域拓展 每日新传媒进军软件业,《每日新报》,2004-5-26

④亢树常:高科技是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媒科技》,2003(9)

第5篇

高速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标志,在现代物质流通和市场运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高质量的高速公路养护也成为了当前公路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公路养护是高速公路能够安全、快捷提供物资运输、人员流动服务功能的有力保障。总览我国高速公路目前养护现状,分析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紧紧把握新时期公路养护的新要求,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养护途径,对于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利用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长远性使用,有着突出的时代意义。

1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现状及问题

公路养护是高速公路得以有效长期使用的保证,我国高速公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养护管理体制。交通部在《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从目前看来,我国高速公路养护还是沿用着传统的建设、养护、管理于一体的体制,这种生产、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公路管理模式,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利于任务的协调和零空间作业,从消极的方面看,却由于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责权不分明,监督也容易失去力度,这就为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设置了障碍,带来许多养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尚年轻,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以及市场化的系统养护模式比还有很大差距。

过于责权一体化的体制,给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养护机制不完整,存在重建轻养状况。由于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往往是国家或省级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建设,高计划性使得当前公路建设与养护都缺乏活力,表现出计划性质下的惰性,可以说当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有的竞争性,导致公路养护不及时,质量低下等弊端的出现。其次,养护技术方面存在科技含量低现象,养护机械自动化水平偏低,新型养护设备的研发滞后,缺乏适应现代需要的系统性较好的公路养护模式,尽管养护部门也开始注重新材料在公路养护中的使用,但是往往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养护技术队伍层次水平不足,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公路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其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更是不多,在队伍管理上也显得零散,针对此类人员养护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力度都很难得以顺利推行。

2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养护的策略

新形势下,公路养护部门的职能和任务都发生着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保障高速公路在现代交通业中的重要作用,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环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养护领域的服务理念,不仅将公路建设重点放在工程施工上,还要切实重视公路使用寿命的延长,将“有路就养,科学管理,技术为重”的养护理念贯穿养路管理的始终。这不但是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平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平,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平,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政府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第6篇

反思不足更具价值。经过深刻反思,回首成绩固可自勉。检讨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动、自觉地系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不够,实际工作中运用党的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强;二是对处里同志关心不够,工作要求多,思想生活关心少;三是工作中有时过于苛求完美,以致出现急躁情绪。今后我将主动针对这些不足,积极探索,认真加以解决,新一年度的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成绩,团结全处同志,积极进取,发奋工作,为开拓我市国际税收工作新领域,为我处干部职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做出新的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市局领导的指导下,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国际处全体成员一起,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自觉履行职责,一年来。扎实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做好表率。

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一年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使自己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得到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二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先后参加省、市局举办的多期培训班及各种业务会议,自己平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国际税收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使自己把握工作、指导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思维谋求发展。

为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始终把“敬业”作为工作目标,把“勤奋”作为内在驱动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反避税工作首次成功通过总局立案,实现了市反避税领域新的突破;二是建立我市反避税案源数据库,为我市今后反避税选案工作、反避税分级分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填补了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三是积极主动与市地税、外管局、外经局协调,首次建立市国税、地税、外经、外管四部门协作联系机制。机制建立后先后从外管局获取了2010年度和2011年上半年非贸易对外付汇数据,从外经局获取了年以来的股权转让信息,并积极与市外管局联合对全市(含六县)银行付汇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从支付源头加强非居民税收监管力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全市非居民税收达到28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四是全省率先建立了税收情报案源报送制度和情报线索联络员制度,为丰富税收情报来源,建立良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年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国际税收项目方面,实现了市历年来扣分最少的纪录。

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恪尽职守争先创优。

更要爱岗敬业,身教胜于言教。深知做为一名基层单位的领导。勤奋从政,尽职尽责,做到事事处处为人表率,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品质和作风影响一班人,用自己有效的工作去带动一班人。因此在处开展的业务讲座中,带头先讲了第一课;文明创建义务劳动中,第一个报名参加;抓信息工作中,积极主动写稿;审批税收优惠过程中,做到快捷高效;工作时间内做不完的事,就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年内开展了7次业务培训和讲座;坚持开展了每月一次集体业务学习制度;规范了会议制度。每月初布置工作任务,月中进行工作调度,月末对工作进行检查,按季对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做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有效促进工作开展。目前我处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发生较大变化,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已蔚然成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已成为不少同志的自觉行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一起税收执法违规行为,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中保持了零差错的纪录。处编写的两篇纳税评估案例在全市十佳优秀案例评比会上,全部获得十佳优秀案例;撰写的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市涉外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建议》调研报告,市局组织的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献一计”活动中获得十佳建议的第一名;超额完成了今年市局下达的各类信息任务,上报信息数量比去年增长53%五员”业务竞赛中我处实现了全面达标,达到100%参赛率,并有一名干部进入省局决赛,一名干部获得50岁以上计算机操作培训先进个人。

四、加强学习防微杜渐廉洁自律筑牢防线。

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处内坚持开展“双月考廉日”活动和警示教育。确保各项廉政措施落实到位。自觉学习和贯彻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坚持礼品礼金上缴等制度,思想上警钟长鸣,行动上严格要求。做到工作上依法办事、生活上廉洁俭朴、经济上公私分明。

第7篇

1.工业工程的特点及领域

1.1工业工程的特点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工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IE特点如下:(1)中国工业工程是一门与管理紧密相连的工程技术。它是以工程的方法来改善管理,以管理的概念来策化工程。(2)它的技术支持功能在于面向对象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的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创新。(3)它为生产制造和管理、服务系统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服务。它必须为实现目标提供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按照工业工程设计的方案,系统目标应该能够实现,并在运行中应提供管理和控制的支持。

1.2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

工业工程领域覆盖面和行业适用面较广,工业工程起源于机械制造业。工业工程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因此,工业工程领域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系统科学、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等。今天,工业工程的哲理和技术方法也快速从制造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为此,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按学科和应用领域分为21个专业学会,代表着其研究与服务领域:航天与航空、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电子工业、能源管理、工程经济、人类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金融业务、政府管理、工业与劳务关系、管理运筹学、加工工业、生产与库存管理、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零售商业、卫生系统、运输与销售、公用事业、工作研究与制造系统。

2.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特点

工业工程专业虽然进入我国比较晚,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地区跨国企业的涌入,需求大量的工业工程人才,中国国有和民营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大量需求工业工程人才,根据各自企业特点要求工业工程人才具有掌握经典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如图1所示。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的行业背景,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为对象、工程技术为支撑,培养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强,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方法科学和技术手段提高制造系统整体效率和效益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和信息化人才。

2.2沈阳工程学院IE学科与国内外IE学科的对比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IE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国内IE专业发展,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不断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使学生在学完一门课后能融会贯通地掌握许多知识,通过调研报告、回答问题、专题讨论等作业形式,让学生主动寻找大量资料阅读并总结归纳,或者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和实验方法来完成。(1)工程技术课程及学分比较,美国普渡大学和中国的香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的工程技术课程分别为32、30、28和15.5,沈阳工程学院为10.5学分,远远低于这四所院校。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在管理工程系中,工程技术基础更显薄弱,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后管理理论丰富而实践能力差的情况。所以,应适当增加工程技术类课程所占的比重。(2)工业工程专业课及学分,美国普渡大学和中国的香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的工程技术课程分别为36、46.5、17和28,沈阳工程学院为22学分,远远低于这四所院校。就沈阳工程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本身而言,成立时间较短,所设工业工程类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尤其对先进的现代的工业工程的有关课程和前沿专题,我们了解接受和应用的太少,特别是在电力企业应用,无法完全适应新经济的要求。

3.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基础上,形成了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在整体框架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一)和大学英语(一);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工程基础四门;专业课有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四门;主要实践环节有工业工程基础实验、生产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实训、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形成了工业工程师方向和电力企业运营管理两个模块,并在2011级工业工程专业实施。

第8篇

我国经济经历了开放后的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目前进入到经济发展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整体格局,内涵式的经济增长要求相应营销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之相适应,其中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的问题也就随之被提出来。目前营销专业毕业生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课程结构趋同。偏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而非针对实践应用;该体系以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Mccarthy)提出的便于记忆和传播的4ps为基础,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增加一些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存在问题第一是落后于当前消费个性化的特点以及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信息过载的事实。第二是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设置缺乏主线贯穿。二是由于市场中企业人才选用偏重于“行为导向”而不是“素质导向”,企业对于人员选择的标准主要限于“听话,能吃苦、善沟通”的基层销售人员要求层面,课程设置中相对缺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内容。三是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一些专业领域(比如工程施工、机械、材料、电子等)知识很难兼顾。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的营销人员来自于具备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经过四学年的培养效果与短期的培训等同,无疑是否定了现有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项目驱动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准确合理定位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需要在学校办学目标的指导下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所处区域的经济环境,专业办学历史以及专业办学条件,结合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意见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应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1.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对知识的意义重新组合,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的重构而获得,学习者是积极寻求知识的有机体,不是待填充的对象。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团队内部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冲突,导致成员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对学习的深化提供了社会支持。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设置就是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的有益探索。是在活动或项目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活动或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体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协作精神。

2.明确项目流程营销策划、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会议或者展览、节庆、某项具体活动等都属于项目。

3.根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将学生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管理沟通能力。从调研、策划到具体筹备、执行,为此课程体系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与营销策划为核心课程,其他必修课程和营销专业课程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并且在课程安排中结合当前的电商快速发展的实际突出了电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由平台通修课程、项目管理流程课程、营销专业课程模块、营销实践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组成。一是平台通修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模块以及专业必修模块。通识模块包括为必需的文化、政治、身体类课程,例如邓论、毛概、马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专业必修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二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关键性必修课程,项目研究: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策划:营销策划、投资学。项目组织:渠道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供应链管理。项目现场管理: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事后收尾:客户管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括广告学、价格策略、品牌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等。四是营销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从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习与合作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习安排有在课堂上完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策划以及电子商务等课内实践;在学校实验室完成的企业经营模拟、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实习;还有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轮岗以及方向实习。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以及文化素质拓展等类课程。首先在学习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拓宽学习路径,鼓励学生选修l~2门由专业概论课程(如汽车、机械、电子等)组成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兴趣,了解行业知识,就业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同时逐渐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形成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以学生活动为依托,搭建跨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借助于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参与组建各类团队,通过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发挥作用的保障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该课程体系要求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营销实践经验。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教育培训,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实践经验。现有的考核标准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建议教师岗位分为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主和以实践为主的不同岗位,允许教师在工作内容上有所侧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介绍给学生企业营销中具体应用的技术、知识及企业对营销从业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进行教学改革,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学科竞赛项目、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实际问题等,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可行性。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授课型转向导师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通过项目的运转,让学生行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外出参观、调研、完成团队任务,撰写项目报告与课程论文、团队讨论与汇报等形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将碎片化知识逐渐转换成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能力。

(三)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

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需要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构建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的考核。

1.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团队项目任务的分析、运转、总结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团队成员的讨论、调研报告、项目总结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2.课程的考试内容改变注重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的做法,加强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等应用题的比重,强调项目策划书,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

第9篇

关键词:校园 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0-02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架是基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按照研究思路,本文首先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就数字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及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剖析,最终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建设促使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先进教育管理平台。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需求

(一)网络稳定性需求

校园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架构流程稳定,使其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比如,在校园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某些节点出现网络运行故障时,能使网络迅速切换到相关备用链路,发挥其收敛功能。

(二)校园信息化网络运行时的高性能需求

校园信息化网络的用户是校内学生及教师,采用计算机网络构建校园信息化体系时,应保证校园网高效运行,使各类媒介信息能够进行无障碍传输。

(三)信息化校园网络用户接入与控制需求

高校校园数字化教学都安排于学校机房进行,学生只能用个人独立账号在校园内网络服务器中使用,课外INTERNET访问需计费,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在满足教务管理基本需求基础上,要为师生提供畅通无阻的校园信息网络服务。

(四)校园信息化体系安全管理需求

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建设时,应严格禁止学生搭载自建网络服务,避免一号多用。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应有非法站点访问、过滤和非法言论定位、跟踪及非法言论处理,甚至非法日志审核等功能,通过一卡通业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网服务。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原则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庞大的信息资源群进行集成化处理。在校园信息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优化流程架构、提高系统硬件性能和选取安全运行协议、合理规划虚拟网络等。具体而言,应遵循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稳定性与可靠性原则和可扩展性与易升级性原则及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可管理与可维护性原则、实用性与可行性原则等,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校园信息化体系构建中合理应用。[1]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应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SOA系统,立足于ESB等基础技术平台,将相关应用服务流程集中到SOA结构中,通过统一的系统建设方案,将不同网络服务协议合成在整个网络服务器中,采用WEB结构形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注册及信息、信息注销、信息管理及传输等服务。校园信息化综合系统涉及的协议流程及系统信息较多,应基于ESB基础性平台和WEB网络架构,实现信息数据交换,保证校园信息化系统中全部的应用逻辑及应用流程和应用数据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颗粒度要求进行信息封装处理。

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相关功能实现中的应用

首先,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教学功能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将多媒体技术与高端技术设备相结合,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实现远程自主教学,使全校师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及享受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另外,在学生综合管理服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集校内综合管理服务为一体,将学生的学习资料及校内档案资料和人事部门档案、学校的各种财务报表、学生学习成绩,甚至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基本的设备、设施等基础信息资料综合在一起,以此实现自动化办公的基本需要。具体应用模式框架主要包括三大模块[2]:

(1)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邮件管理、研究生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网络视频会议管理以及校友管理和OA系统管理为一体。(2)校园网站系统。主要包括WEB系统、BBS公告板、FTP服务以及RADIUS系统。(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精品课制作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系统、课件点播系统及VOD系统。以上三大模块统一集成于计算机网络下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二)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除了上述基本的教学服务管理集成系统外,还基于Intranet形成了覆盖全校教研室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甚至会议室及师生宿舍、科研室等不同场所的网络系统,对外网络与对内网络有所不同,其主要是与上级部门主管及相关兄弟院校之间进行科学连接,以此为校内、校外展开实时信息互动及沟通交流提供基础,具体服务流程架构主要以Internet为主,将校园信息化网络中的信息中心以及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及备课室、办公室、电子图书馆与校外移动办公系统、家庭网络和分校、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系统相连接,以此构成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应用架构。[3]

(三)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结构,主要包括功能分层与各层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网络运行协议。在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设计时,应先确定核心架构层需要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集合,然后对校园网络总体结构进行合理规划。计算机网络连接标准应采用基本的综合布线系统,而计算机网络综合技术应用标准应采用客户/服务器(C/S)与浏览器/Web(B/S)服务器模式,保证相关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够向周边中心汇聚。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总体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交

互性。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技术,采用子网规划方式达到统一规划的目的。(2)校园网在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应采用总线型及星型结构的网络拓扑形式,将核心设备接入校园主干网络。(3)工作组网属于校园最底层的计算机网络,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划分,结合地理位置对组网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为了能够满足校园校校通基本服务需求,应与其他外部网络合理连接;通过校园专用服务器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保证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本文通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对其基本建设原则和相关建设思路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实践改进对策,从而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1-38.

第10篇

2008年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首要任务,强化价格监管,加强价格执法,规范价格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一)加强价格监控预警。提高价格监管的预见性,充分发挥价格举报的窗口作用,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趋势性价格问题。完善价格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必要时及时启动,确保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二)突出价格监管重点。提高价格监管的针对性,突出重点品种,加强对供求矛盾突出且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密切相关的商品或服务,尤其是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液化气等紧缺消费品的价格监管;突出重点时段,加强对春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市场价格的监管;突出重点行为,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三)防止价格上涨连锁反应。提高价格监管的防范性,认真研究上游产品涨价的传导效应,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带来的连锁反应。对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下游产品,要制止超出成本增加的合理幅度、借机哄抬价格的行为;制止搭车涨价、跟风涨价的行为。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多发领域,继续组织开展查处不正当价格行为专项行动。加强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完善明码标价制度,推行明码实价试点,净化消费环境和经营环境。

二、大力整顿规范价格收费秩序

(一)组织开展惠农价格收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涉农价格收费检查,着力落实国家对“三农”的优惠价格政策。重点查处化肥等农资和农业用电、用水乱涨价行为,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业生产性费用;落实小麦、稻谷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查处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民建房、农村殡葬、计划生育、有线电视等领域的乱收费行为,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落实主要农产品运输收费减免政策,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管服务网络的作用,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

(二)组织开展教育收费检查。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工作;继续抓好高中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政策落实工作,着力整治以“改制”为名进行的乱收费;继续加强高等院校教育收费监管,提高收费透明度。落实教育收费管理规定,纠正越权出台的教育收费政策。

(三)组织开展医药价格检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检查药品和医用卫生材料销售价格、医疗器械销售加价率、医疗服务收费政策执行情况。全面推行医药价格公示制度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制度。

(四)组织开展资源和环境价格检查。配合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适时开展价格检查。严肃查处成品油价外加价、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的违法行为,查处液化气突破出厂价、零售价的行为。查处擅自提高销售电价、降低或变相降低上网电价政策的行为,加强对脱硫加价和差别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违反规定降低污水和垃圾处理标准、骗取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行为,切实纠正随意减免环保收费的行为。

(五)组织开展通信资费检查。重点查处自立项目收费、超出规定标准收费的行为,查处利用垄断地位强制消费者购买指定商品和接受指定服务、增加消费者负担的行为,查处擅自改变计费方式变相涨价的行为。

在开展全国性价格检查同时,适时指导部分地方开展铁路运输价格、涉企收费、房地产价格和物业收费、法院收费等重点检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三、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一)平衡发展。加强对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着力解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巩固价格服务进农户的成果,积极推进价格服务进企业、进社区,继续探索价格服务进校园、进医院、进商场、进景区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实效。“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标准是:公示价格政策、解决价格矛盾、价格信息、完善价格服务网络、推进价格诚信建设。要动员全系统的力量按照上述标准,扎实做好价格服务的各项工作。

(三)培育特色。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抓试点、树典型,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的价格服务新亮点,探索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价格服务新路子。

(四)完善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服务进万家”的工作联系、岗位责任、情况报送、效果反馈、业绩考评等制度,把价格服务活动作为价格工作考核评优和规范化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创建的重要内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障“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四、加强和改进价格举报工作

(一)推进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制定全国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2008年实现国家节点与已建系统省份节点的联网,指导省级与地市级节点的对接,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快速办理、及时反馈、实时查询、动态分析的价格举报工作网络。加强价格举报硬件建设,配置必要的调查取证、交通通讯、办公设施等工作装备。

(二)加强价格举报信息汇总分析。加强价格举报信息汇总分析,由现在的半年一次改为每个季度一次,提高分析质量,发现举报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三)完善价格举报工作制度。按照《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明确办理程序和反馈时限,明确举报受理、案件办理、政策咨询等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五、继续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法制建设

(一)完善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监管规则。学习贯彻国务院新修订颁布的《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进一步加强价格执法工作。积极参与修订《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完成与《反垄断法》的衔接,适时组织培训,提高对价格垄断的监管能力。加强对制定不正当价格行为监管法规的可行性研究。

(二)组织开展《价格法》实施十周年宣传活动。用好执法成果,编写《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典型案例选编》,推广典型经验,提高执法水平。扩大执法影响,通过在媒体开辟报道专栏、召开会、举行现场咨询、印制宣传手册、举行价格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普及价格法律知识,宣传十年来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突出成效。

(三)继续推进价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价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

(四)召开第七届全国价格监督检查案卷评查会议。完善案卷评查具体方法,采取抽调案卷、专家评卷等方式,提高法律文书制作水平,规范案卷管理,提高办案质量,促使审理方针落到实处。

六、着力加强基础建设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事关价格监督检查方向、全局的重大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调查研究,跟踪了解价格热点难点问题,掌握价格违法行为的新特点、新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提高文字工作水平。撰写书面材料要求思路清晰,框架合理,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数据准确,语言精练,标点正确。加强文字工作考评,对各地报送的总结报告、调研报告、简报等书面材料进行专项考评,综合打分。

(三)做好信息和宣传工作。加强政务信息报送的软硬件建设,构筑信息员网络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考评制度。加强舆论宣传,拓宽宣传载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公开曝光的内容、形式、时机和力度。注重正面引导,促进社会形成合理价格预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对媒体价格信息的敏感性,提高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理能力。

(四)加强统计工作和信息网建设。依托价格监督检查纵向网,推进统计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统计报表指标体系,适时举办统计工作培训班。建立统计工作考评制度,切实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第11篇

一年来,在市局领导的指导下,在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国际处全体成员一起,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自觉履行职责,扎实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做好表率,加强修养提升素质

一年来,我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一是认真学习党的“xx大”和十七 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使自己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得到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二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先后参加省、市局举办的多期培训班及各种业务会议,自己平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国际税收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使自己把握工作、指导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思维谋求发展,勤奋敬业做好工作

今年以来,为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始终把“敬业”作为工作目标,把“勤奋”作为内在驱动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反避税工作首次成功通过总局立案,实现了我市反避税领域新的突破;二是建立我市反避税案源数据库,为我市今后反避税选案工作、反避税分级分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填补了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三是我积极主动与市地税、外管局、外经局协调,首次建立市国税、地税、外经、外管四部门协作联系机制。机制建立后先后从外管局获取了XX年度和XX年上半年非贸易对外付汇数据,从外经局获取了XX年以来的股权转让信息,并积极与市外管局联合对全市(含六县)的银行付汇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从支付源头加强非居民税收监管力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全市非居民税收达到28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四是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税收情报案源报送制度和情报线索联络员制度,为丰富税收情报来源,建立良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在XX年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国际税收项目方面,实现了我市历年来扣分最少的纪录。

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恪尽职守争先创优。

身教胜于言教。我深知做为一名基层单位的领导,更要爱岗敬业,勤奋从政,尽职尽责,做到事事处处为人表率,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品质和作风影响一班人,用自己有效的工作去带动一班人。因此在我处开展的业务讲座中,我带头先讲了第一课;在文明创建义务劳动中,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在抓信息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写稿;在审批税收优惠过程中,做到快捷高效;工作时间内做不完的事,就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年内开展了7次业务培训和讲座;坚持开展了每月一次集体业务学习制度;规范了会议制度。每月初布置工作任务,月中进行工作调度,月末对工作进行检查,按季对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做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有效促进工作开展。目前我处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发生较大变化,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已蔚然成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已成为不少同志的自觉行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一起税收执法违规行为,在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中保持了零差错的纪录。我处编写的两篇纳税评估案例在全市十佳优秀案例评比会上,全部获得十佳优秀案例;撰写的《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市涉外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建议》的调研报告,在市局组织的“学习xx大精神,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献一计”活动中获得十佳建议的第一名;超额完成了今年市局下达的各类信息任务,上报信息数量比去年增长53;在“五员”业务竞赛中我处实现了全面达标,达到了100的参赛率,并有一名干部进入省局决赛,一名干部获得50岁以上计算机操作培训先进个人。

四、加强学习防微杜渐廉洁自律筑牢防线

在处内坚持开展“双月考廉日”活动和警示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确保各项廉政措施落实到位。自觉学习和贯彻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坚持礼品礼金上缴等制度,思想上警钟长鸣,行动上严格要求。做到工作上依法办事、生活上廉洁俭朴、经济上公私分明。

回首成绩固可自勉,反思不足更具价值。经过深刻反思,检讨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主动、自觉地系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党的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强;二是对处里同志关心不够,工作要求多,思想生活关心少;三是工作中有时过于苛求完美,以致出现急躁情绪。今后我将主动针对这些不足,积极探索,认真加以解决,在新一年度的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成绩,团结全处同志,积极进取,发奋工作,为开拓我市国际税收工作新领域,为我处干部职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做出新的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第12篇

一、以深化落实管理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应用平台为主要任务,深化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1.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平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应用平台,实现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自动推出、自动记录、自动考核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固定化、监控预警自动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的目标,有效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及对税源的监控能力。上半年,在石家庄、秦皇岛、衡水、邯郸4个市推行,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承德、张家口、唐山、保定、邢台5个市选择时机推行。

2.有计划地推行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协同有关处室,总结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有计划地推行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在稽查、征收人员中试行能级管理。

(二)以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为主要任务,提高户籍管理水平

1.试点推行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工作。按照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内网、外网都能受理,谁受理谁负责办理的原则,上半年制定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相关办法、进行软件开发,下半年进行联合办证试点。

2.推进工商、税务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上半年,选择一个市开展工商、国、地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进行登记信息全面比对,查找户籍差异主要原因,总结比对经验。同时,建立工商、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工商、税务登记信息的省级之间交换与共享工作。下半年,在全省开展工商、税务登记信息比对工作,核实三方登记信息,减少漏征漏管。

(三)以矿产品采选业治理规范为主要任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1.开展矿产品采选业治理规范工作。年初,在各市分别调研基础上,省局组成3个调研组,对全省矿产品采选业税收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政府。之后,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开展矿产品采选业税收管理治理规范活动。年底前,向省政府汇报治理规范成果。

2.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一是完善和落实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加大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对特大型企业派驻驻厂组,直接进驻企业进行税源管理。上半年,省局研究制定驻厂组管理办法。二是强化分类管理。协同有关处制定重点行业和税收高风险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

3.总结和完善试点工作,在全省推广总局开发的个体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完善个体定额“双公开”(在纳税人经营场所公开定额、征税情况)试点工作。

(四)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为主要任务,提高纳税评估水平

1.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责任追究协调联动工作制度》,督促各地落实协调联动联席会议制度、重视纳税评估征管建议、稽查结果反馈对强化税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加强上级与下级、税种管理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征税部门与退税部门的协调联动,促进联动机制的良性互动、顺畅运行。

2.牵头组织修改完善《纳税评估办法》,改进评估方法,规范评估程序,简化评估环节,提高评估效率。积极探索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制度。加强案例分析和交流,注重纳税评估人才的培养和评估专业队伍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要求推广总局开发的纳税评估数学模型。

(五)以细化工作标准为主要任务,提高征管工作效率

1.制定税收业务工作标准。上半年,在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规律,以流程为导向,对业务事项进行调整、取消或减并,研究制定《税收业务工作标准》,构建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化体系,明晰各项业务的操作内容、权限、方法和流向。

2.协助做好基层机构整合工作。按照《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整合规范基层机构的意见》(冀国税发〔2007〕243号)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减并、规范税务分局(所)的数量和名称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基层机构整合。按照以事设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合理确定征、管、查以及基层和机关的人员比例,落实轮岗交流制度,特别是加大办税服务厅人员交流力度,年底前,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普遍交流办税服务厅人员。

(六)以税控收款机试点推行为主要任务,提高普通发票管理水平

1.提请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启动税控收款机推广工作,上半年完成税控收款机的选型招标工作,下半年进行试点推行。

2.强化普通发票管理。总结和完善农产品收购发票远程监控试点以及定额发票管理试行工作。落实总局《普通发票有奖管理办法》,下半年,结合税控收款机试点,选择部分市开展有奖发票管理信息系统试点。

二、以建立健全机构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一)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1.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按照《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设立省局纳税服务中心的通知》和《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规范机构设置、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细化服务标准。按照《纳税服务工作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我省《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纳税服务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加强纳税需求分析,建立和完善纳税人正当诉求收集和分析处理机制,以纳税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改进工作。

3。建立纳税服务考核机制。广泛听取纳税人意见,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为核心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质量的评议、评价和监督机制。

4.逐步建立纳税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

5.落实“两个减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10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等有关“两个减负”的文件要求,切实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

6.加大办税公开推行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推行办税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我省《办税公开实施办法(试行)》,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以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税收重点、热点和难点以及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按照《办法》规定的内容、形式、流程和时限,进行全面公开。发挥好电子触摸屏的作用,实时更新公开内容,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

(二)总结完善和试行“一窗通办”、“同城通办”,创新纳税服务方式

1.推行“一窗通办”服务方式。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行涉税事项“一窗通办”,对办税服务窗口的设置和职能进行调整、归并,统一为全职能窗口(发票发售、代开除外),有效解决办税服务厅窗口工作量不均衡和纳税人排队的问题,提高办税效率。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同城通办”试点工作。

2.配合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做好财税库银联网有关工作。

(三)以门户网站二期建设为主要任务,提升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

1.实施门户网站二期建设。按照“大集中、大网络、大平台”的目标,启动“河北国税门户网站”二期建设,年底基本完成“网上办税服务厅”的功能。逐步搭建起“四个平台”:搭建12366纳税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投诉举报、电话申报等服务;搭建网上涉税业务办理平台,实现申报纳税、发票认证、涉税申请、涉税查询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力争50%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搭建内网办公应用平台,整合税务机关内部的各种资源和系统,方便内部办公;搭建部门间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税部门与地税、工商、海关、银行、国库、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2.实施12366服务热线建设,建立省局集中模式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人工坐席制度。

3.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拓展网上办税业务和网站功能,实现与12366热线、多元化报税平台、短信服务系统的有效链接。建立和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与税务网站共同应用的税收法规库和纳税咨询问题库。实现纳税服务的资源共享,效率提高,方便快捷。

三、引进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一)拓展管理思路,引进风险管理理念

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网络、视频等多种途径,使广大税务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税收风险评估主要任务和方法、税收风险处理策略以及对税收风险策略的评估等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逐步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