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

时间:2022-07-08 23:3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工艺美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间工艺美术

第1篇

融纸绘画和编织工艺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据考,宋代藏画中曾有纸织画遗迹,至今大约有l400年的历史,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纸织画流传在平凉市和庄浪县,曾经失传。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艺人三碗斋主人王天波追本寻源,钩沉探秘,在继承传统纸织画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三碗斋编织法,设计制造出纸织画编织机,使古老的纯手工编织过渡到半机械化编织。纸织画工艺精巧,过去一幅作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三碗斋编织机的问世,大大提高了这一工艺的出产率,弥补了人们仰望之求。

纸织画先得有画,将画裁成不能宽于1毫米的线条,作为纬线,再将白纸裁成同样宽的线条,作为经线,然后经、纬线编织,通过装裱,即成一幅成品纸织画。画用的是中国画,写意、工笔、兼工均可;纸用的是宣纸或皮纸,着画的纸和编织的纸应同质同性,以韧和薄为好。一幅纸织画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于绘画水平和编织工艺水平的高低。

纸织画画面如浮云轻纱,如雨如烟,具有素淡、和谐、静穆、朦胧之感,气韵高雅,神秘含蓄,使观者望之神怡。

甘肃陶瓦塑

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工艺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最常见的建筑陶瓦塑为脊首和檐瓦。

脊首有全脊首(即屋顶全部边沿筑脊)和“山”字形脊首(即屋顶中脊对称),塑造形象为龙凤虎豹、麒麟家畜、花卉鱼鸟。现代民间艺人添进了一些生活图像,使陶瓦塑具有现代生活气息。檐瓦主要塑瓦头,多以浮雕形式捏出虎头或花朵。生活中的陶瓦塑多以瓦枕、瓦壶、瓦罐、瓦盆为主,也有一些瓦玩具。除了造型塑制外,多还在器皿的一定部位上捏出图案花纹或动物形象,把器皿装饰起来。陶瓦塑融圆雕和浮雕为一体,也和金属造像物结合起来,互为陪衬,使建筑物雄伟华丽,富有艺术气质。

陶瓦塑流行于甘肃各地乡间,最有代表性的是定西地区的通渭县、天水市的甘谷县和临夏州的临夏市及临夏县。甘谷陶瓦塑重气势,塑出的登天龙、麒麟虎豹雄壮威武;通渭陶瓦塑重装饰美化,捏塑动物形象总要美化夸张,小巧玲珑;临夏陶瓦塑受回族民俗教礼影响,一般以塑花卉图案为主,力求精致。陇东和陇南民间也有陶瓦塑,多塑造生活器具,如瓦枕、瓦盆、瓦壶等。尤其是瓦枕,粗犷古朴,用夸张变形手法捏塑的虎枕、牛枕、猪枕等,乡土味十足。

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古朴的民间陶瓦塑艺术已度过了短暂沉睡的时期,正以全面继承创新之势在甘肃乡间蓬勃发展。

临夏砖雕

西北回族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流行于甘肃临夏等地。

临夏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年间就已产生。1980年,在临夏县南龙发掘出一座金代砖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墓内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作品,其中的“龙腾图”、“仕女图”、“飞天”等,虽然雕刻技艺不如当代精细,但所刻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至明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经成熟。

临夏砖雕分“捏活”和“刻活”两种。捏活是先将配制好的粘土泥坯用手工或模具捏制、压制成各种图案,然后入窑烧成花砖,图案多为龙凤狮虎和花卉虫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刻活”则是在烧好的青砖上用刻刀雕刻。

临夏砖雕以刻工精细、技法多样、构图新颖生动而见长。所刻的人物、动物、花卉各具特色。临夏砖雕还讲究和主体建筑风格统一和谐,常常因物设图,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建筑物浑然一体。

近几十年,临夏砖雕广泛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一般喜欢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使砖雕艺术呈现出一片魂丽多彩的景象。

热贡艺术

诞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州首府所在地同仁县的年都乎、郭麻日、尕赛日、脱加和上下五屯五个村落的民间艺术,也称“五屯艺术”,藏语叫作热贡(同仁)艺术。它集绘画、图案、木刻、雕塑、堆绣和建筑装饰等多种艺术之大成。

民间艺术家们用自制的颜料和独特的风格,在小小村落里制作了大量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以壁画为主,以唐卡为辅。它的技法特点是工笔重彩,色块填勾,略加晕染,设色匀净,线条流畅;主题突出,构图完美,装饰性强;而使用金粉、朱砂和石膏的技巧尤为突出。热贡画勾勒脸部五官的顺序是先画眉眼、鼻子,后及脸部轮廓。这种画法虽然跟西洋画先在整体落墨后在局部着笔不同,但是其五官比例却十分准确,能画得眉目传神,光彩照人。

热贡雕塑以泥塑为主,造型同样准确生动而富于装饰性。它的图案部分更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表现在寺院建筑上,从墙裙、藻井、横梁、柱头直到塑绘人物服饰、背景等,无不鲜艳夺目、金碧辉煌。

热贡艺术大约兴起于14世纪初叶。从来的藏族画师和从中原及滨海来的汉族移民,在同一个时期内把画艺带到了这里。热贡的艺人,主要也是明代从南方迁来屯垦的汉民与当地藏民联姻的后裔。几百年来,热贡艺人足迹遍及国内外,在中外寺院及民间绘雕了大量艺术珍品,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同时,在长年累月外出作画和雕塑的过程中,他们广泛接触了绘塑艺术、甘孜木刻佛画、敦煌艺术、尼泊尔建筑和印度佛塑等各种艺术珍品,并从中汲取了营养,逐步形成了佛教艺苑中这个具有青海地区特点和藏族民间特色的流派。

青海民间刺绣

青海各民族的刺绣艺术。

青海刺绣花样繁多,应用广泛。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等,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前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日罩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笔包、兜肚、烟袋、裤带、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许多绣品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

青海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从图案的内容上看,大都反映出人民的和生活习俗,蕴集着古老的文化内涵。藏族、蒙古族、土族由于信仰佛教,他们的刺绣多以八宝图案、吉祥如意、光圈云气为主体,也有几何、花卉、动物图案。其特点是装饰性强,而且巧妙地组合成相互缠绕、相互纽套的协调图案,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特性。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以花卉图案为主,动物图案用的比较少。

青海汉族博引各民族之长,几何、花卉、动物、人物都采用,绣得华丽丰繁。从全省范围看,草原牧民的刺绣以夸张的造型、庄重的色彩、强烈的对比、粗犷的线条、质朴的情感,展现出豪放民族的气质。从事农业的各民族,其刺绣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浑厚朴实,并以做工精细而著称。

青海民间刺绣,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中,时至今日,在许多地区,男女老少从头到脚,从用具到住室皆用刺绣来装点,显示了各族人民特别是各族妇女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青海藏族妇女辫饰

青海藏族妇女头上的各种装饰工艺品。

藏族妇女以长发为美,她们把满头的乌发梳成辫子,上面缀以众多饰物,如刺绣辫筒、银碗、银牌、珊瑚、玛瑙、珍珠、螺钿、象牙、松耳石、银币等。青海地域辽阔,又形成了地区性的辫饰风格。居住在庄窠的“戒娃家”(从事农业的藏族)妇女们将自己的秀发梳成两条辫子,装入精心绣制的宽3寸、长约3尺的辫筒,辫筒上有绣花纹、银碗、银牌、珊瑚、玛瑙、银币,成对地佩戴在身后。有些地方的妇女身后腰带下佩戴两条辫饰带,长及脚根,带片上缀满成排的珊瑚、玛瑙,与上半部的辫筒连为一体,摇曳在身后,光彩晶莹,美不胜收。居住在祁连山端的“花列”藏族,妇女辫饰尤为特殊。她们的辫筒佩戴在身前,而身后和两侧却背着一副用皮革和布制作的缀满了贝壳、银牌、珊瑚的叫作“哈热”的三片辫饰。它的厚重和古朴如同铠甲,佩戴在身上华丽而庄重。青海湖周围的藏族妇女辫饰又是一番风采。她们将秀发编成上百条细密的小辫,辫梢连接在一块横在腰间5寸宽、1尺多长的被称为“凑金”的饰带上,饰带上缀有银碗和密集的珊瑚串以及各式花纹。有的地区,藏女们将发辫连接在与人等高等宽的饰带片上。偌大的饰带片缀满了大小不同的“引敦”(即银碗),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每逢喜庆佳日,妇女们背着这架很有分量的“引敦”,走在草原上,远远看去如座座雪峰,闪闪发光。

第2篇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面对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兴许增加了其“自然生命”但也正丢失其本体文化“文化生命”。本文借蓝印花布的现状,阐述“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含义及其关系,呼吁大众,正确的传承与发展民间工艺美术。

关键词: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文化本体

山东民间染织历史悠久,战国时代,齐国号称“冠带衣履天下”其中蓝印花布最为家喻户晓,其制作工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并且十分复杂。就最初的“土靛”而言,单染色“发翁”来说,就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操作技术。据昌邑塔耳堡山西村老染匠王洪滨说:“染布前先将靛蓝燃料,碱,石灰按一定比例(约5公斤植物性土靛加0.5公斤碱和一茶碗石灰)倒入清水缸内,然后取发酵的“靛根”即上次染完布剩下的残色作引子,为了使染缸迅速达到发酵所需的温度,必须用炭炉烘烤染缸,这叫“温翁”,这道工序的温度很难把握,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使然。待缸里的燃料变成黄色,变发酵成功,即可下布染色,所以染师们经常会说:“换靛换碱如换手,手机做到老学到老”而后来从国外进口一种“洋靛”也叫“快靛”,工序就简便多了,再后来有了化学燃料,就更简单了,只要把水烧开,把染料按比例倒入染锅,放入布即可染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造成影响,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生产任务,配合工业生产,迎合商业市场的同时,在我们一味的追求效率,牟取利益的当下,不防停下来思考,这样的盲目,真的会百利而无一害吗?真的顺应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初衷吗?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了民间工艺美术吗?我想答案未必如此。既如上所言,倘若采用化学染料,相对于最初的“土靛”染料而言,其效率以及成功率定会大大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也会随之强化,相反,其“文化”生命便会被减弱,这里,所谓的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是物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它表示一种从无到有,这样一种客观过程的存在,以蓝印花布的调色过程为例,不管是用最初的“土靛“染料,还是化学染料,都可以成功的调色,无非是化学染料的调色成功率更大,这也意味着“自然生命”这样一个客观过程诞生的越快,而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生命”是建立在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民的一种需求,一种精神寄托,它相对于“自然生命”,它偏向于隐性的,它是不以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存在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它也是文化本体的回归与还原,就蓝印花布的染色来说,“土靛”染色是传统工艺的一种再现,劳动人民手艺的体现,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表现,具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表露了人民朴实的生活态度以及质朴素净的审美观念。这是对蓝印花布的“文化生命”的延续。而用化学染料染色的蓝印花布,虽然,程序上简单易行,“自然生命”强。但是它忽略了蓝印花布染色的一个手作过程,使得蓝印花布的生产具有强烈的机械性,丧失了手作过程中浓郁的朴实的乡土情怀,违背了民间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的基本特征,这样便使蓝印花布的文化本体产生变质。“文化生命”丢失。因此,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是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中,两者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件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一件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拥有“文化生命”是其基础,不能为了增加其“自然生命”而不顾其“文化生命”,然而“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否,不能代表着其“文化生命”的存在于否。

民间工艺美术出于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艺术创造,是以一种传统的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并加以就地取材的纯手作的制作方法,被劳动人民制作,为劳动人民享用,保留着一种本原化的意义,同时,也夹杂着朴实的生活态度,具有着蓬勃的“文化生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过分的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过程中,手工与机械过多的相结合,使得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生命”受到严重影响,因而,丧失其文化价值,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在保留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生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介入科学技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以防量变而出现质变的发生,尽可能的既保证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的同时也依旧延续着其“文化生命”,这样才是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真正的保护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正昌,鲍家虎.工艺[J].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

[2]刘思智.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J].山东齐鲁书社,2003.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J]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王然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第3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1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

任何一个有民族、有劳动群众存在的地方就能听到艺术脉博跳动的声音。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孕育而成的艺术形式。人们为了满足养生送终,从喜从悲的一切生活需要,创造了各种生活艺术品,它伴随着劳动人民从荒漠高远的太古一直走到现在。它没有条件取材于金银犀玉,却得益于天然的、一切唾手可得的竹、木、泥、土、麻、丝等,劳动者的一切真情美意都物化其中。正如著名工艺美术学家张道一先生所说:“就民间工艺美术整体相对于宫廷、士大夫而言,它大多数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驯,土非孤陋。……也许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结构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间工艺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儿童在接受民间工艺活动内容时才倍感亲切。那些粗中有细、处处显露个性的作品酷似儿童作品中的个性展现。它消除了孩子初学时惧怕苛刻教条的心理,满足了孩子随心所欲、个性自然流露和展示自我的需要。而这相对的“土”和“俗”却是平民百姓所熟悉、所接触的生活,因此它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野”是狂野、不受束缚、具有激情表现和拒绝束缚的特点,正是儿童喜于接收、乐于尝试的一面。如陶土制作课,儿童通过揉、捏、搓、压等手段尽情地将内心世界宣泄于手中陶土。土的成形,给心灵和手、给表现空间的形式提供了无限可能,儿童置身其中,在“土”与“非土”之间,寻找着快乐与成功。

2民间工艺美术中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无数沧桑、磨难的民间工艺美术,与众不同地再现着人类丰富、朴实的情感。从母亲为女儿陪嫁的土锦或花布,梭梭织进了慈母对女儿的祝福;含羞的姑娘正在把自己偷偷绣制的荷包递给心爱的情郎,一针一线都连着姑娘的深情。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花围涎到手中玩耍的泥哨、竹龙和风筝,从农家村舍的门窗花、灯彩到节日喜庆的糕饼、花馍和年,从新缰的土陶器、彝族的漆器、毛难族的“花竹帽”到贵州布衣族的蜡染、湘西苗族的扎染和遍布大江南北的蓝印花布,等等,每一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无不溶入了各族劳动人民对亲人的深情厚意,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倾注了劳动者炽热而纯朴的情感,因此在美的创造中自然真挚、毫不造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再创造,引起了人们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是今天儿童应该了解和继承的。

感受前人的真爱和友情,只通过一两次欣赏、讲解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前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儿童更多面对的是繁忙而无顾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家长、削弱人与人之间热情的分隔式的高大厦、计算机网络虚拟化的世界以及经济社会带来的情感沙漠化等。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冲击和动摇着人之初那种友善、真挚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和创建儿童之间的真诚、关爱、友情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讲述民艺中的传说故事,使他们不断地有机会听,有主题地看,选择适度的内容供他们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如通过每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让该子们亲手设计并制作“贺年卡”,送给亲朋、好友、长辈,以表达孩子对他们的关爱、友谊和问候。这既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发扬的过程,又是让学生体验情感交流、动手动脑的一种有效方法。

3民间工艺美术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件民间工艺品之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它是思想和艺术浓缩于一体的文化结晶。如民间服饰中儿童穿的肚兜,是母亲打扮孩子时精心缝制的“五毒”图案,母亲借这些五颜六色、活灵活现的动物为自己的孩子祈福。在外国人看来,这肚兜只是一个带绳的长方形红布,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表面的色彩和用各色布卷制而成的动物,凸起缝订于红布上的新奇工艺。而这红肚兜所凝结的深刻爱意和思想文化,他们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再如民间剪纸中的大红剪纸,色彩鲜艳细密有致,每一张剪纸都隐藏着一段典故和寓意。在剪纸作品中运用最多的是谐音和象征方法,以鱼、鸡、蝙蝠等动物的谐音寓意有余、大吉、多福等,还有以植物来象征美好幸福的“石榴多子”、“喜上眉(梅)梢”,还有以民间风俗时令为题的剪纸“扫晴娘”、“七十二孝”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内容具体而生动的表现。不了解内容是无法知道它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寓意的,更不可能理解和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色。这些也都是直接维系生命和思想的活动,是生命与造物直接沟通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到养生送死,四时八节的节令应有尽有:喜剧假面、木偶、皮影;木版年画、农民画,编制物篮、篓、席、垫;各种灯彩、瑞饼果模,人生礼仪的婚嫁用品、送终用具,面塑、陶塑、纸玩具……举不胜举、牵动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民间艺术及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应不断归纳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纳新。儿童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有选择的学习,而不是由老师不加选择地全盘托出。应该选取适合儿童的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精华,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4民间工艺美术中智慧的凝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智慧的民族之一。民间工艺美术设计构思多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像古代智力玩具“九连环”、“反手扣”、“祖先锁”、“诸葛环”、“华容道”等都是这种思维构思中的典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智力给予挑战。一些民间传统玩具看似简单却具有较深的科学道理,像河南浚县著名的泥玩具――泥哨子“泥咕咕”,它是利用空气和泥胎壁间的摩擦而产生的清脆明亮的哨子声。“泥咕咕”的形态各异:有小鸟、公鸡、泥娃等造型。像旧京城的“鬃人”,早在有京剧的年代就开始有幼童玩耍。它利用树棕和猪棕卷制成人形,将其装饰在京剧服饰上,放在铜盘上,铜盘即成京剧舞台,鬃人是主角,用棍敲打铜盘伴奏出鼓点音乐,盘中鬃人随即转圈,时而向心集中,时而像外散去,非常神奇热闹,这里利用的是鬃于金属摩擦,经敲打震动产生向心和外离的特殊原理。

第4篇

一、一件件手绣品

母亲,称呼起来非常亲切,她最疼爱自己的儿女。就拿母亲给自己孩子缝制的兜肚儿和虎头鞋来说吧,这是做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那浓重的色彩反映出母亲的殷殷盼望之情。一双虎头鞋不单单只是为了给孩子穿,还是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那虎头上精心绣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和一双粗壮的眉毛,真是虎风虎气。更有趣味的是,虎鞋的四周加上四只虎爪,这样使虎鞋底加宽了,孩子走路时着地面积大,立身站得稳,这象征着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有个好的身体,像虎似的勇猛健壮,投入社会后励精图治,大有作为。

过去,绣花是衡量妇女品性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能绣一手好绣品的年轻女子被冠以心灵手巧的美称,也成为年轻男子们追求的对象。旧习,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绣制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在举行婚礼的庆典时穿上,然后就一直珍藏到年老再拿来做寿鞋用。姑娘出嫁时,如果陪嫁的东西中有她亲手制作的生活用品,这些枕头顶、被帐、手帕等都绣上了精美别致的图案,将会赢得婆家人的称赞、好感和尊重。这就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深之处,它的每一件作品都表达着一种感情、一种精神,无论是希望还是欢乐,都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热爱与珍惜中饱含了人们的心声和感情,它是最能接近人民、最能接近生活的群众艺术。

二、一幅幅乡土剪纸

剪纸是一种通过图形来呈现劳动人民观念、情感与愿望的艺术形式,它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以提炼与升华。乡土艺术家往往把生活的自然情感进行回忆与沉思,融入到剪纸中,因此,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外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一种艺术行为。

每当逢年过节,剪纸就是人们用来表达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的载体。其时屋里屋外和院内都是要进行装饰的,花枝招展的是窗户,艳若朝霞的是门画楹联。新年前夕家家户户扫房清尘,务必做到窗明几净,然后再在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翠翠的窗花,别有一番风致。而在新婚之典,一应用品都需有“礼花”的覆盖,“礼花”亦称“喜花”,悦目养眼,别有意趣,不仅充满喜气,还能讨个彩头,礼花上的象征之物,有花草树木、吉物器皿、图腾字意与抽象图案等,它们包容了人们祈盼吉祥如意的理想、祝福。比如婚嫁贴“喜”字就很有讲究,出嫁女的一方应贴“禧”字,这表示的是喜庆和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应贴“喜喜”字。这个“喜喜”字,原本属于民间的集体创造,以“喜喜”来比喻喜上加喜,这一方面根源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她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底子与花鸟、瑞兽、图文等形象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剪纸的内容和意蕴。民间常见的剪纸内容有:婚嫁用的枕头、鞋面,多取“龙凤呈祥”“双龙戏珠”“麒麟送子”“如意石榴”等嘉言吉语和喜庆祝福的内容;用于寿公寿婆的服装,则剪些“团寿”“长寿”的变形字,“龟寿鹤年”“吉祥如意”“杞菊延年”“松鹤长春”等图案;用于儿童的鞋帽、肚兜、围嘴儿等,则多取狮型、虎型、兔型与鱼型等,皆有虎虎有生气与活泼可爱之喻。民间艺术家们剪出的图案,都是其心中的真实感情和活泼灵性的流露,无不烙上她们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迹。既反映出农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又折射出淳朴善良、朴拙厚道的民风。她们的剪纸作品情浓意长、精美绝伦,是生活的装饰,是生活的礼赞,也是生活的记录。

三、一张张民间年画

民间年画是一种古朴的艺术,有“画尽意存”之美,那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出迷人的芬芳。在我们老家传颂着一个有关民间年画的故事:

1998年初春的一天,家乡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陌生的台湾客人,他是1948年时期,由青岛随部队去台湾的,这一别50多年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特别是家里还有位95岁的老母亲。他在那无数个日月里,时刻思念着故乡这片热土,但他没有条件回大陆来。在1998年春天他去日本出差时,乘机找到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询问,提出想回大陆探亲的请求。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同意他由日本回大陆来。很快给他办好手续飞回家乡,使他见到了一别50多年的老母亲和其他亲人。不久后,他要回台湾的时候,家乡的亲人没有送给他什么金银财宝类的贵重物品,却只送给他一本《清明原版木板年画线刻精选》画册和其他民间工艺品。

他回到台湾后日夜反复阅读,使他从灵魂深处忆起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情景,如在过大年时,家家户户的室内张贴着各种内容的民间年画,窗户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孩子们手里玩着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这些都使他的心情物化,体验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神秘和伟大,那独特而颇具情调的艺术形式,绚丽多彩,璀璨斑斓。也感受到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一条乡间的路,是一分赶集回家的喜悦心情,是一家人过年过节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描绘着自然,描绘着生活,这是民间能工巧将用他们的勤劳满足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会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出对热土的爱、对故乡的眷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像以尽意”,我们的民间工艺美术是讲究“立像尽意”的,一件件工艺品包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它平凡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片火热的心,体现出一个人心中真实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犹如一方富饶肥沃的土地,又似花园里绚烂的花朵,在艺术之林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从此,这位台胞决心回到故乡以实际行动报答亲人们的深情厚恩。所以,在同年金秋他辞退了职务,回乡投资6000多万元人民币,建起了一个“民艺蔬菜加工基地”,每年可以加工冷藏蔬菜3600万吨,销售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基地拉动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种植结构,使8千多亩粮田变为菜园,原来每年每亩收入几百元,现在则达到1万元左右,使周围十几处村庄的3000多名闲散劳动力安置了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千多元,不仅使乡亲们致富,还给国家增加了税收。现在的“民艺蔬菜加工冷藏基地”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龙头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增添了力量。

民间工艺美术展示着人类深厚的感情,它是一座桥,是一座传达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连心桥,时刻不断地在传递一个“情”字。人间有了深厚的情,才能达到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创伟业。

第5篇

关键词: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职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一、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实意义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传承渠道,发扬民间工艺美术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状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传承的建议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 2013(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第6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措施

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里程里,中国的民间形成了一个涵盖刺绣、剪纸、年画、陶瓷、雕刻、编织等形式的庞大的艺术体系。而随着不断在我国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保护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显得愈加重要,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中国正沉浸在主流艺术的冲击当中,这就造成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由于受到主流艺术的挤压和影响,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缺乏时尚性,甚至显得很“土气”,从而遭受到人们的冷落,一度呈现出后继无人的艰难局面。很多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无法实现与时俱进,正在向衰落靠近,甚至造成它们在传承的过程中被丢失。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于是产生民间工艺美术的条件也随之改变,因此,如何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对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培养自身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在保护民间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传承传统、创新时尚,促使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持续地发扬下去。

二 保护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具体措施

(1)将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纳入到法制框架下

对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极有可能会涉及到当前实施的诸如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商标法等法律,然而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基础是保护现代的知识产权,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程度,即便有一些法律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实施的困境。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分析并调查产生于各种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各类样式和保护的现状,同时以它们具备的特殊性为依据研究出适合它们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范,制定出可行性高的保护民间工艺美术的具体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

(2)将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纳入到技术创新条件下

在诞生民间工艺美术最初始的阶段,制作民间工艺美术的主要方式是手工,而在当前的高超的技术条件之下,我们完全能够利用新工具、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积极改造民间工艺美术。针对我国传承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我们应当以保持其独特的工艺水平、文化品质以及技艺要求等为前提,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原汁原味”,同时利用当前的新工具、新技术等改造并提升民间的工艺美术,从而保障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之路的顺畅。

(3)将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纳入到教育体系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过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是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站在实质的角度,这种传承得益于教育。而在当前新时期的教育制度背景下,要想完美地传承并保护民间的工艺美术,就应当将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纳入到国民的教育体系下,要求各个地区有效利用当地在教育资源方面具备的优势,组织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方面的专家以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编写适合当地学生特征的本地教材,让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民间工艺美术的各方面知识,促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的民间工艺美术知识的同时学会一些初步的制作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能,有利于他们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4)加速创新,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活力

一方面,我们应当组织专业人士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出发攻关一些关键技术,提升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技艺水平,并鼓励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企业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以科技的进步为基础积极提升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劳动效率,在缩短研发时间的前提下提高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间的工艺美术,我们应当增加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品种以及功能,在制作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它的传统文化,从而保护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质。然而,这种传统的保护需要跟现在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得到现代人们的认同,从而体现出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化、个性化。此外,制作民间工艺美术的工艺要精益求精,追求精雕细刻,提升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因为只有具备一定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才能够被人们收藏、保护。

三 结语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需要群体成员自然地承袭,要求人们在保护它的过程中确保其传统特质的传承,因为它跟民众独特的创造精神联系密切。因此,我们应当持续地研究探讨保护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具体措施,促使民间工艺美术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春桃. 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J]. 中国国情国力, 2009,(05).

第7篇

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地域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从题材的选择到图像形式语言都承载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体现出乡土民俗风情和绚丽的地域文化色彩,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延续前进,随处能感受到其焕发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教育价值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影响。深入认识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将有利于民间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一、传承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精神

潮汕传统民间工艺蕴藏优秀潮汕文化传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感。在题材表现上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样,与潮汕民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大生命力正源于扎根在潮汕文化这一片深厚的土壤中,生命之水源远流长,产生出融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艺术特征。教育部门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粤东四市中小学课程中就有计划地把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课程教学中,但成效并不显著,蜻蜓点水的鉴赏方式及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没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所在。其实,潮汕传统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潮汕传统民间美术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和艺术美学可以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2013年制定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表明美术课程并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学生通过认识和了解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潮汕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学生保护和传承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良好意识,塑造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性,使学生承担起使祖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大任。

二、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审美教育作用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描述未来的社会图景时,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感的满足与科技发展是同等重要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充足的保障,精神生活却变得不协调起来,我们忽视了向与生活最为紧密的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学习。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并不只是看到它表面的形式风格,愉悦于物象的外形、色彩、空间、透视、肌理等,还应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内在特性。在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深藏着至真至纯的生命力量,其理想愿望与情感表达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呈现出本民族的心理情感结构和审美定向模式。生活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审美客体的生命追求,使主观与客观完美相结合。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美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民居装饰到每年的游神赛会、潮剧演出,处处能感受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图案、材质、品格、工艺上能唤起人们审美的,转而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如潮汕抽纱工艺作品《鳞羽图》独具特色,构图饱满,图案设计丰富多样,喜用龙凤吉祥图案作为题材,寓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欢乐升平的和谐社会气氛,表达崇尚美德的生活意愿。学校基础教育中如果合理地进行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现实的审美教育功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以正确的美的观念领悟和赏析潮汕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教育中的时代创新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时代,而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分析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程教学情境中掌握一定的美术规律,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其作品的创新表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潮汕传统民间美术是一门不断创新发展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几代艺人智慧的结晶,在不同时期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潮州陶瓷工艺早在6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从早期的釉下点褐彩瓷器工艺、酱黑釉陶器,已发展到现今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通花瓶瓷器工艺美术作品。此外,不同时期潮汕传统民间工艺在生产经营模式和制作工艺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正从传统家庭作坊的家族技艺传授发展到现代新型管理经营的企业生产模式。如今的潮汕民间工艺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手段,可谓推陈出新,异彩纷呈。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民俗生活、观念和制度的载体,其创作不仅体现了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构思设计上大胆巧妙,艺术手法直率、朴实,寄托他们的理想愿望和情感世界,而且创作上蕴含潮汕传统的民俗生活,散发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这正是一种艺术创造性的精神所在。无疑,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质能有效促进艺术教育人才结构的培养,实现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保护。如果将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这种创造性精神融入学校艺术教育中,将唤起学生艺术创造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出现代社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邓亮生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第8篇

摘 要:东北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珍品,它的艺术高度具有不可取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要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工艺美术的营养,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关键词:东北特色;工艺美术教学; 融合

东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独具东北特色。东北的民间艺术家们曾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珍品,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其中的工艺繁多,比如:抚顺地区的满族剪纸、阜新的玛瑙雕刻工艺、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雕刻工艺等等。这些智慧的创造在今天仍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和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东北家乡频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护和发扬我们东北自己的民间艺术,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将东北特色的民间工艺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在东北大地上,开展有目的的社会调研考察,对周边的和更大范围的自然专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专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定位,找到自然专业资源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位开展的交汇点,寻求合作,力争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人员互派往来,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例如:

(1)考察省内多家专业画廊,对工艺、装饰绘画的市场需求情况和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考察;

(2)对朝阳市喀左地区紫砂矿和阜新玛瑙装饰资源进行考察调研;

(3)Ω顺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探访和调研;

(4)对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工艺品制作工艺进行考察;

(5)对东北传统的染织工艺、蜡染和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等等。

其次,东北工艺美术要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积极开发社会、地域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校内现有的资源和在建资源,在人力投入上,依据课程设置的具体需要,在改革期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眼界;同时,对于专业建设需要的社会特殊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也将采取外聘兼职授课、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人才引进等不同手段进行合作交流;在财力投入上,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在教学改革期间力争投入足够资金购进相关专业设备和多种工艺原材料充实教学活动,如装裱机、切脚机、紫砂陶泥等;在教学环境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工艺美术专业的对位性分类教学实践,在现有的专业教室基础上,力争新开辟1-2个专业实训室,有力保障校内分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制作出有专业含量的工艺美术作品。

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进本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我们在分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和地域现实状况,尝试可以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艺技术引进到校内,采取合作或租借场地等适当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学术支持方面,还应该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对位性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改革的推进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将会得到系统的、合理的、指向性强的专业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可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够深度地开发利用学科特质,挖掘创造出工艺美术精品;

(2)形成对工艺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能力;

(3)形成对材料深化利用与工艺深化的能力;

(4)形成定位准确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市场设计意识。

通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同高等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联系将更加贴切合理,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发挥其系统教学主张的同时,能够兼顾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学科特点,将东北特色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自然渗透到高校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积极参与到各自喜欢的工艺门类教学中去,专业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的专业认知,在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市场的需求和工艺品的定位将会更加明确,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力,进而提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工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已经在逐渐升温,东北特色民间工艺也将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复苏,它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广大师生走向民间,多问多看,点滴积累,多一份传承,多一份文明。在高校合理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下,东北特色工艺美术行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9篇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色彩;传统元素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化,各国文化也在日益发生着相互激荡、碰撞及交流。在这样的时代,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积极吸取传统元素的优点,融汇于自身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对此进行阐述,讲述了齐齐哈尔市清真寺修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详细论述其应用,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把民间工艺美术色彩及传统元素应用在古建筑修缮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工艺美术色彩及传统元素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德国的玛雅在其《装饰艺术手册》一书中,论述了对传统文化、历史主义和艺术的喜爱。该书畅销世界各地,也在表述着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绝对的分离也是不存在的,其中,传统文化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艺术灵感与经验资料,艺术设计也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传承与创造。于是,可以说,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深化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有利于给予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准确的定位与传承发展。

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工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而完成的物质产品。如果说材料是制作工艺品的“血肉”,那色彩就是工艺品的“皮肤”了。正如人的皮肤是最外露的机体一样,工艺品的色彩则是整个作品中最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最敏感的部分。为此,色彩美就是整个工艺美中最具直观效果的一种美了。

多品种多门类的中国民间工艺品颜色的丰富多彩表现得令人目眩心醉,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色彩是客观存在,但以怎样的色彩为美却是极具主观情调的。怎样使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获得对工艺品色彩美的准确的审美把握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工艺品制作、形成的过程,就其材料、质地、装饰手段、工艺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品鉴工艺美术的色彩美。

据《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一书介绍,单就釉色而言,明清期间就有鲜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霁蓝、宝石蓝、孔雀绿、浇黄、鱼子黄、鳝鱼黄、茄皮紫等。再加上“戗金”、“炙金”、“描金”、“抹金”、“抹银”等技术方法的创新,色彩就更艳丽多姿了。工艺品的这种色彩风格,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环境、场所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反映了工艺品以其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思想的功能。

二、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反映,即必须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示的,传达的也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及审美观念。而人们的建筑设计又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尽管有些设计师尝试脱离于传统,实现真正的“新设计”,这也是不现实的,纵然再新颖的设计也是吸收传统的经验而进行的创新。如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津铭在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则正是源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的灵感创意,成功地与卢浮宫首尾呼应,成为一大文明建筑。同样是贝先生的建筑设计风格,在苏州的苏州博物馆则大大吸取了老子的《道德经》里的空间观念,融汇了自然与建筑的魅力,充分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实现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些,都是将传统元素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得以巧妙传承。

事物总有发展的源头,建筑设计也一样,一般任何一个建筑设计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找到源头。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的创新,而创新是在原有源头上的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如2010年我们的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便是传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其中,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的淋漓尽致。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得创作源泉。在色彩应用上采用了中国红的设计,把中国的传统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民间美术的色彩对比

冷暖对比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冷暖是相对心理反映而言的。色彩心理学把橘红的纯色定为最暖色,把天蓝色的纯色定为最冷色。凡在色相环上临近红色的红橙、橙、黄橙、黄看成是暖色;凡临近蓝色的紫、蓝绿、绿、黄绿看作是冷色。以冷暖差别组合形成的对比就是冷暖对比。如图民间手工艺中的风筝的色彩在色彩使用时使用的就是色彩对比中冷暖对比的方法,色彩丰富、变化新颖。现代设计中色彩的丰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四、传承与发展

古建筑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历史古迹,是文明进步战胜愚昧落后的显著标志。随着古建筑的减少,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传统的文化气息也日益淡化。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延续中华文明的文脉,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要认识到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保护与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应对现代社会节奏带给古建筑的冲击,使古代建筑遗产受到妥善保护,把中国工艺美术的色彩及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才是古代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苗鹏.古建筑专业如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几点构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0.

[2]莫娜,黄纳.中国三大古建筑的考察与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243-244.

[3]贾栋.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中华民居,2012(7):29-33.

作者简介:

第10篇

民间艺术传承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互相矛盾的文化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非一言可以蔽之。从民间工艺方面来说,首先,民间工艺的传承制度上有着自身的困境。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是师傅传徒弟的,这决定了其传承范围的狭窄。其次,一些地方政府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普通的产品的本质区别。还有,我们近几年在对待传统民族文化上常常走入一种误区,总是认为保护民间美术就是保存一成不变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美其名曰艺术“活化石”,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历史遗存,只是曾经历史存在的证据罢了,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对于民间文化来说,保护不是目的,发扬光大才是目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是地域性,淳朴性,贴近人最纯真原始的审美感受的艺术性。相对于主流美术来说,它只是在材质或技艺上的不同。不代表民间美术艺术品格的只能“通俗”,不能拔高。我们现在很多的民间工艺保护只在技术层面上思考,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错误的以扩大生产为追求,而没有在艺术性的提升上有所追求。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人民的审美水平也在提升,当前的民间工艺在亟需深挖其审美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在艺术品格上有所提升。

而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民间传统工艺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在有些地方仍是空白,很少有高校会对自己算所在地区的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建立专门的研究场所,没有将艺术类学生开阔的创新思维与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进行“碰撞”交流,没有发挥高校在此方面的研究优势。可以说,两者之间如何开展交流进而发展出一种合作模式,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这对双方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解决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同时又能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艺术人才教学结合的途径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河北高校美术院系应首先担负起传承地方民间工艺文化的使命,更应该利用好地方的民间文化资源,建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利用高校成熟的艺术文化研究优势,去深挖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去提升民间美术的艺术品格,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展开全国高校之间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扩大河北地方工艺美术的全国影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河北的民间工艺美术列为河北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实践类的必修课例如工作室及专业化课程,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鉴赏类的选修课例如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的鉴赏课程;加深艺术类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河北传统民间美术得兴趣。

民间工艺美术研发和销售的机构或团体可以为河北在校的艺术学生提供考察实习条件。这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对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具体考察实践的过程,领略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扩大民间工艺美术的后续传承基础,真正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对待传统工艺美术,从而使得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结论

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与时代精神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

作者:居瑢邵照阳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工艺美术;问题分析

消费文化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社会生产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虽然在文化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存在着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存在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行为方式。

一、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宫廷工艺美术

随着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宫廷风格的工艺美术保持了技术高超性的特点,并将传统美术工艺作为传承的主体,使旧的工艺形式以及艺术形态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超性的艺术形式,保证了产品设计的基本价值。旧有时代的工匠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管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会将艺术价值本身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但是,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设计人员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重视其商业性的价值。所以,旧有时代的宫廷贵族艺术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对于这一类美术工艺品而言,可以将其分为收藏品以及装饰陈设品两种,首先,收藏品不仅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收藏者主要重视商品的文物价值以及潜在的增值能力。其次,装饰陈设品主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通过旧有宫廷工艺的商品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文化品味。而在现阶段宫廷宫廷美术创作及优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作品鉴赏人员,一些作品只要被国家机构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的作品,其价值会数以十倍的向上增长,从而导致很多工作美术作品的评选成风,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艺术消费行为,导致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逐渐下降,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城市工艺美术

对于城市风格的工艺美术而言,主要是将中产阶级的市民作为工艺美术的主体,通过对中产阶级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等价值的分析,所呈现的一种市民工艺类型。历史中人文产品的工艺设计包括紫砂器、明式家具以及住宅建筑设计等工艺形式。城市中产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内容逐渐成为工艺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现阶段城市工艺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正处于未定型的新兴阶段,基本的文化形式也正处于模糊阶段,其形态的判定以及消费价值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在消费视角下可以将这种工艺形式定义为创意、综合以及世俗化的工艺美术形式。其中的创意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民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求的分析,所创作出的美术工艺,例如,家居装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设计形式。市民工艺中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了创意、技艺工艺以及设计等,例如“陶吧”等工艺场所的构建,城市居民可以在这一环境中将自己的创意、技艺以及设计等技术形式进行充分性的结合,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将农、牧民作为主体的乡村工艺形式。在现代化文化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生活化、原型化的艺术形式却得到了有效传承。随着消费文化形式的出现,一些具有民间工艺的农耕文化呈现出不断消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民间工艺是一种生活化的工艺形式,其实用性的工艺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准城市居民,使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由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而且其基本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美术工艺形式逐渐淡化。而且随着消费文化的呈现及发展,乡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条件逐渐瓦解,使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被“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商品以及纪念品等。

四、文化消费视野下的艺术工艺

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主要是专业工作者所创作的工艺形式,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员而言,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其艺术素养以及创意能力相对较强,所创作的工艺品有陶瓷、陶艺、漆艺等。对于这些专业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的设计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所以他们所创作出的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及原创性。与此同时,由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会寻求一种全新的途径,将其自身与消费文化进行统一性的融合,并为大众传播以及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途径,使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人们需求的分析进行工艺作品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媒图像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进行工艺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视野下非物质形态商品以及物质形态商品的消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对美术工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美术工艺逐渐形成了文化形式的创造,同时呈现出现消费视角下美术工艺形式的变化。由于其文化形式来源于生活,因此其产品的设计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工艺美术的创作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消费的基础上实现其身份的认同,并在最终程度上呈现出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

作者:应琦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04:114-118.

第12篇

民间工艺美术始终是围绕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展开的,它是人民纯朴之美的结晶和物化,是民间文化心理、文化面貌的体现和标志,寄托着劳动人民自己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绪和艺术传统,并造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陶冶着民族的情操,培养着思乡民情和精神素质,反映着时代的思想,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美术是人民的审美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

我国民间工艺是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悠久的传统文明形态,有着辉煌的历史印记与浓厚的传承底蕴。正因为如此,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从各个角度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装饰纹样看,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龙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代表之一。远古时期,人们还处在狩猎时期,每天所接触熟悉的自然对象主要是动物,因此动物不只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装饰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各种几何纹,有的和生产、编织物有关,有的是动物纹之抽象化,是原始氏族部落的标志。商周至汉魏六朝也是以动物纹样为主体的装饰阶段,人们对于天和神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现实的和想象的动物纹样表现出来。如司母戊鼎中的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形象狞厉的猛虎,使作为权势象征物的大鼎增加了神秘的情感表现。

只有当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把整个自然界特别是花草植物当作审美对象。比如,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代的装饰开始面向自然和生活,富于浓厚的生活情趣,尤其是唐代工艺美术中装饰纹样以卷草和牡丹为主体,体现了唐代赏牡丹的一种社会风尚。而宋代,由于文人引领时代意趣风尚,则出现了凸显文人精神的装饰图案――四君子与岁寒三友等。

从艺术风格上看,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如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犷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而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人民审美的体现和时代思想的反映。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奴隶主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可以随意将奴隶作为奴隶主的殉葬品或祭祀用的“人牲”。因此,商代工艺美术特点充满了威严、神秘、慑服的力量,服从于祭祀的要求。再如,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而形成这种特色正是其特定的社会文明。一方面,重文的治国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庞大士人阶层的形成,这大大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哲学领域里,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理学家提出的是“言理而不言情”;在文学思想上,梅尧臣提出了“作诗无古今,唯有平淡难”的文学观,反对错彩镂金、雕章琢句的浮华作风。另一方面,百业俱兴的城市商业经济,催生了多元多彩的市井文化,产生了技高艺精的宋代工艺美术。这些使得宋代民间工艺美术的风格趋向于一种清淡的美,呈现出了清润典雅的风格,质感求温润似玉,体型尚清秀儒雅,品格欲超逸出俗。比如,宛自天开的奇石摆件、意象万千的观赏瓷,以及体现文人品位的香薰、置花器皿、棋子等。

从工艺制作上看,商周时期的青铜材料、战国汉代的漆、六朝以后的瓷以至近代的塑料、钢管等,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生成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新兴材料。比如,战国、汉代的漆器产量之多、规模之大、传播之广,足见当时漆树种植的兴盛。《史记》记载:“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的是种漆树千亩,可以与作千户侯的官职相等。而战国铜器装饰用的模印法、汉代印染用的套版、宋代瓷器的叠烧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所需量之多。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级的兴起,对生活和城市商品交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陶瓷工艺无论在生产规模、制作技术、艺术水平上都处于高度繁荣和发展阶段。陶瓷的生产遍及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名窑。北方之汝窑、定窑、钧窑、官窑、耀州窑,南方之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均负盛名,且产品独具特色,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从器物造型上看,或因提高实用功能,或因生产条件发展,或因时代风尚,历代以来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如三足的鼎就是便于站立,其耳环为了提携,尖形口为了倾液。有的从粗到长,有的由矮到高。提携的器物,大都细而长,如辽金的鸡腿瓶;头顶的器物,大都器底小,如彩陶壶;放置的器物,为了平稳,大都底部宽大,如宋代的梅瓶到元代底部变成鱼尾形。当时所创造出的造型多与生活需求相联系,如宋代改变自商周以来的跪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的时期,因此宋代家具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比例优美,装饰简洁。

从经营位置来看,在席地而坐的历史时期,器物放在地上,无论是盆、钵还是瓶与罐,都注意到由上观下的效果,装饰部位多在器体的肩部和内部,如原始社会的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漩涡纹双耳罐等。尤其是瓶与罐,在绘制四面图案之前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颈口处的图案,由上方下视时也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垂足而坐后,人们使用桌椅,器物放在桌上,装饰部位下移,都是为了适应欣赏视线。如彩陶后的瓷器,多以器体外部装饰纹样,或上釉色,或堆砌贴塑,精美绝伦。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品的创造和观赏是按照当时人们习惯的观照方式进行的。

总之,几千年来,我们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间工艺,它充实了文化宝库,也为世界工艺文化增添了异彩。回顾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历史,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每个时代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有那个时代特别的精神气象,如宋、元、明、清瓷器相互间有明显的差异,清代的家具与明代的也不尽一致。爱德华・泰勒说:“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工艺美术自然是历史发展的遗留物,因为它们是“过去的现实”的见证。而时代在前进,生活在改变,社会文明给民间工艺不断提出新要求,工艺美术的任务就是要把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积极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创造出更文明、更和谐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