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

时间:2022-07-21 06:24:51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

第1篇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针对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县之力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干城、横梁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定宁、古丰等8个乡镇的5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新开发土地18万多亩,沿省道316线两侧集中规划建设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累计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53万户6.24万人,县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得到显著优化,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二、安置住房项目建设和分配入住情况

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建成房屋16997套,安置农户16958户,人口68979人(建档立卡户13167户54906人,非建档立卡户3717户14073人)。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黄花滩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2678套,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镇、十八里堡乡、西靖镇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759套),安置农户9227户34849人(建档立卡户6689户26113人,非建档立卡户2538户8736人。)

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发改部门立项,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办理用地报批、征地供地手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办理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安置点工程建设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安置住房的数量、分布、土地性质、土地取得方式等具体情况如下: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建设安置点13个,建成住房15583套。分别为:爱民新村747套,立民新村589套,富民新村1379套,为民新村926套,圆梦新村1000套,阳光新村1035套,感恩新村918套,富康新村335套,惠民新村768套,兴民新村1259套,康乐新村779套,富源新村1058套,绿洲小城镇4790套(小户型792套)。绿洲小城镇土地属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12个安置点土地均为国有土地,以划拨方式取得,其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富康新村3288套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富康新村335套房屋属商铺,尚未进行移民安置。

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共建设安置点11个,建成住房1759套。分别为:黄羊川镇一棵树村50套,菜子口村116套,周家庄村25套,石门山村131套,马圈滩村185套;古丰镇古丰村211套,西山堡村490套;黑松驿镇黑松驿村249套;十八里堡乡曹家台村71套,东庙儿沟村181套;西靖镇七墩台村50套。土地均为即有集体建设用地。

三、安置住房手续办理情况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和绿洲小城镇13个集中安置点中,圆梦新村、阳光新村、感恩新村3个公共租赁住房安置点2953套住房规划、用地审批、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绿洲小城镇4790套安置住房规划、用地审批、规划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安置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上述4个安置点共有住房7743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5.56%。其他安置点因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共7495套,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44.1%。11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10.35%。

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点11个),共建成房屋9227套。具体为:绿洲小城镇安置住房4790套,规划、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剩余住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占51.91%。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康乐新村、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富源新村新建安置住房2678套,位于规划区外,未办理规划手续,竣工验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门进行工程质量鉴定后,出具了《**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用地审批手续齐全,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套数的29.02%。黄羊川镇菜子口村等11个行政村内就近新建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属即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手续、竣工验收手续均齐全,占19.06%。

四、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情况

我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自2015年开始,在黄羊川镇先行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全面铺开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开展确权登记,招标金额874.92万元,已支付532.04万元,支付率60.81%。目前已全面完成70995宗农村不动权籍调查工作,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权籍调查16997宗(“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4437宗)。绿洲小城镇162幢3998套楼房已完成楼盘落宗,正在进行楼盘首次登记。

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稳得住”和“后顾之忧”,我县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动产登记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住建、财政、林草等部门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登记发证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先后2次组织召开全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会,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明确各方职责,推动责任落实,为确权登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和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发放《给群众的一封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宅基地、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政策法规,在移民区重点宣传实施异地搬迁的相关政策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百问百答》,争取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累计向移民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悬挂横幅38幅,张贴发证通告200多张,向各村组微信群发送信息300多条,召开各类会议20多场次,使确权登记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和所需资料做到了家喻户晓。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坚持“依法依规、房地一体”“应登尽登、能发尽发”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村组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发挥乡镇的主体责任,在各移民乡镇设立不动产便民服务点,正在多方筹措资金架设专网、配备硬件设备、培训业务人员,确定1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先行开展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熟练掌握和总结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和措施,为全面铺开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登记发证积累工作经验,培养登记队伍,夯实工作基础。2019年11月19日,全省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颁证仪式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举行,现场为李应川等10户村民代表颁发了《不动产权证书》。四是主动下沉服务。为方便群众办证,县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心连心办证工作组”,利用节假日时间,携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高拍仪、复印机,到移民村现场进行拍照,对群众提交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房屋和土地权属来源材料提供免费复印,指导填写表格,咨询解答疑惑,受理群众不动产登记申请。针对老、弱、病、残等无法到社区当面申请的群众,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进行办理。自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上门服务100余次,为1000多户移民群众发放了不动产权证,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五是分类办理登记。对手续完备的安置住房,及时进行登记发证;对因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竣工验收等手续不完善导致不能登记的,主动加强与发改、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摸清情况,梳理问题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联合会审方式,努力完善相关手续;对缺少竣工验收材料的,依据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的《**农村住房危险性定性鉴定报告》或住建部门出具的《住房安全等级认定(鉴定)表》,办理登记发证;对产权比例一时难以明晰的,在不动产证书附记栏注明“该不动产权属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产权比例以县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为准”,先行办理登记;对在行政村内即有集体建设用地上就近安置的,由所在农民集体或村委会对宅基地使用权人、面积、四至范围等进行确认,公告15个工作日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予以确权,房产登记依据已办理的规划手续和竣工验收资料,为住户及时办理不动产登记,做到应发尽发。

截至目前,除1537套兜底户安置住房外,全县应登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15421套。其中: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5437套,占应登记任务35.26 %;暂无法登记的9984套,占应登记任务64.72%,主要为公共租赁住房2953套,缺少竣工验收住房3314套,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户住房3717套。已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1133本,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20.84%。其中:“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7890套,具备登记发证条件的2038套,占应登记任务25.83%;暂无法登记的5852套,占应登记任务74.17%,主要为尚未竣工验收的3314套,同步搬迁安置的2538套。已登记663套,占具备登记发证条件任务的32.53%。

五、存在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涉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证工作总体进展缓慢,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由于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了多项资金进行建设,搬迁安置方式较为复杂,村组之间存在差异,难以集中统一办理。如4、5、6号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属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根据《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要求,需回购后向移民搬迁户颁发产权证书,但回购资金筹措困难,导致无法及时向农户登记发证。二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安置点住房大部分属统规联建,各安置点内户型面积基本一致,整乡整村搬迁后移民群众已实际搬迁入住,但部分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面积超出控制标准25%或每户超过2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同步搬迁安置的非建档立卡户每户仅交纳了1万元房款,后期产权分割、户型置换、改造住房结构及补缴房款等工作存在难度,致使登记发证难以推进。三是部分搬迁安置户因住房资金未交纳清,仅交纳了部分房款,存在经济纠纷,无法申请登记;同村同时搬迁安置户因“十二五”和“十三五”政策存在差异,缴纳的房款数额不同,群众意见较大。四是黄花滩易地扶贫搬迁12个安置点和绿洲小城镇安置点群众原宅基地属集体土地,而现搬迁安置住房占用的土地属国有土地,向搬迁安置住户颁发的不动产权证书为国有住宅用地,将不利于下一步集体资产折股量算等“三变”改革。五是我县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涉及7.1万宗,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农户1.69万户,6.9万人,量大面广,加之农村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严重缺失,各类矛盾纠纷较多,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投入,而我县属国家深度贫困县,年初刚刚脱贫摘帽,登记发证所需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和各部门的工作重心集中在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加之移民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安置点内多为老弱病残或锁门户,仅靠县不动产登记中心10名干部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困难重重。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恳请上级部门在政策、经费方面给予协调支持。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调研座谈会和冷局长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让搬迁群众早日吃上定心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上级支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一月一调度,听取各乡镇工作进展汇报,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发证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确保做到应发尽发,合法合规,切实维护搬迁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加快工作进度,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做到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第2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根据省政府《移民搬迁安置若干政策规定》、《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市政府《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原则;坚持资源整合,联合共建原则。

第二章搬迁对象和任务

第三条户籍在县洛河峡谷地带(含吴家河、仙姑河、黄连河、两水河、史家河流域)有移民搬迁意愿的农村人口,均属于移民搬迁范围。

第四条“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搬迁洛河峡谷地带农村人口2679户10994人。

第五条年度实施任务按照省市计划分配指标,由扶贫部门分别下达到乡镇,按照搬迁户提出申请,村组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县扶贫办审批的程序确定当年搬迁对象。相关部门根据确定的搬迁规模,分别申报建房补助资金、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配套项目。

第六条移民搬迁按照全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以集中安置为主,主要向县城和重点镇安置,分散安置从严审批。搬迁安置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属于集中安置,其它方式的搬迁安置属于分散安置。

第三章搬迁资金

第七条集中安置点建房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金等办法解决。

(一)财政补助资金。每搬迁一户省财政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助3万元,县财政补助1.5万元。

(二)搬迁户自筹资金。集中安置小区住房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面积建设,搬迁户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选定户型,分别承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资金,超出选定户型面积,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解决。经审核批准,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超出面积费用按当地经济适用房价格由搬迁户自筹,最大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依据住房的楼层、采光和安置区域,可向搬迁户收取调节费。

(三)建房资金不足部分捆绑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洪涝灾害倒塌危窑建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解决。安置小区商业用房拍卖所得用于住房建设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扶贫移民搬迁户转为城镇户口的,在享受搬迁建房补助政策的同时,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按照《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享受城镇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

第八条分散安置搬迁户建房资金,每户省财政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助2万元,县财政补助1.5万元。不足部分由搬迁户自筹。分散安置户要向扶贫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供户口迁移证明、自购住房房产证,经审定公示后,方可兑付补助资金。

第九条对在搬迁安置中的智障、残疾、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纳入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不再重复建房。

第十条各相关部门根据扶贫部门确定的年度移民对象,按照各自的行业管理要求兑付资金到户,或按工程建设进度兑付施工单位。分散搬迁户入住后,通过“惠农卡”直付资金到户。

第十一条搬迁户申领补助资金需提供移民户搬迁申请书、搬迁审批表、搬迁协议书、宅基地复垦协议书、户主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购(建)房证明,户主惠农卡号等资料。

第四章安置地与搬迁用地

第十二条集中移民搬迁安置地为县城、交口河、旧县、石头、老庙、槐柏、土基六个建制镇,交(口河)杨(舒)化工园、畜牧科技园、苹果产业园、相思川生态观光园四个园区,王家村、冯家村、桥西、谷咀、南安善、北谷、太夫塬、石泉街、秦关街、百益街十个社区(简称“一城四园六镇十社区”)。年度安置点依据省市要求确定。

第十三条县政府负责征收、划拨安置点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主要用于扶贫移民搬迁。

第十四条集中和分散安置用地,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参照保障房用地报批程序。

第十五条移民搬迁占用林地、宜林地要按程序审批。

第十六条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现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政策,为移民搬迁户免费登记发证。

第十七条移民户搬迁后六个月内退出旧宅基地,由国土部门组织复垦。复垦后土地权属不变。

第五章住房建设

第十八条移民建房安置点选址须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并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须聘请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规划要按照拟建设规模,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配置。规划编制完成后,由住建部门依据安置户规模按照既定权限负责技术审查和审批工作。

第二十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和建设,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实施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分散安置的搬迁户可参照集中建房图纸,实行分户自建。

第二十一条搬迁户住房设计和建设执行《住宅建筑规范》标准,在较小套型内实现基本使用功能,并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六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按照安置点的建设规划布局,各相关部门根据搬迁计划分别进行项目申报,并同步跟进实施。

第二十三条移民安置点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防洪堤防等基础设施由交通、水利、电力、住建等部门负责建设;学校、幼儿园、通信、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村级活动阵地、活动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由组织、民政、教育、卫生、公安、电信等部门负责建设。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围绕搬迁安置点规划,在安排项目时对搬迁安置点给予倾斜。

第七章能力建设

第二十四条依据搬迁户的自身能力,农业、苹果、畜牧、农机、交通、能源、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要采取贴息、直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等方式,扶持搬迁户发展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增加搬迁户收入。

第二十五条县民政部门要优先将搬迁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城镇公益岗位要优先安排移民户就业;人社、扶贫开发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搬迁户子女参加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章权益保障和税费优惠

第二十六条移民户安置房屋按《继承法》相关规定继承使用权,不得出租、出售或变相出售,确需转让出售的,要足额补缴各级政府补助资金,或由政府按原售出价收购后继续用于移民安置。

第二十七条进县城和重点镇的搬迁户转为城镇户口的,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原有土地承包地权、集体资产收益权、林木所有权及自留山使用权、宅基地权属不变。移民搬迁安置地政府负责办理安置户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籍迁移登记等手续,负责解决安置户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第二十八条移民工程承建单位(包括县乡政府委托的移民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建设的施工企业,移民搬迁工程公司及分散安置建房的个人),按照政发《关于印发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的通知》精神,享受以下税费优惠政策。

(一)承建单位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列支拨付到承建单位。具体由县财政局按缴纳的数额,全额拨付到承建单位(应由省市财政列支部分,年终通过上下财政结算办理)

(二)承建单位在承建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期间按规定应缴纳的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予以免征。

(三)承建单位占用耕地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的,对原宅基地复垦且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面积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超过面积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其征用的用于搬迁安置的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的,以及搬迁安置移民购买安置房所涉及的契税,予以免征。

(四)承建单位承建的移民住房安置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暂不预征。

(五)承建单位免征政府性基金,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其中需报国家审批的有关基金,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办理。

(六)承建单位免收行政性收费,包括排污费、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消防基础设施配套费、防震减灾技术服务费、防雷装置检测费等。

(七)承建单位免收其他部门管理的各项收费,包括土地证书费、劳保统筹费等。

(八)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的银行贷款,比照执行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率政策。

(九)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单位需提供政府主管移民搬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按移民搬迁安置建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免征相关税费。

(十)移民建房工程建设相关税费不能免收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十一)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时配建的商品房,如果商品房比例不超过其建设规模的20%,对配建商品房也执行上述优惠政策。

第九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九条县上成立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一套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经发部门负责移民搬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评审;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资金;其它相关部门按照行业职能各司其职。

第三十条各有搬迁任务的乡镇政府负责本乡镇移民政策的宣传、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搬迁工作的协调联络、接待、搬迁后的后续跟踪服务及建档立卡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安置小区建成后的管理工作,按照《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搬迁安置点由扶贫部门牵头,经发、财政、住建、国土、民政、房管、消防等部门参与竣工验收,合格后搬迁户方可入住。

第十章考核奖惩

第三十三条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移民搬迁目标责任书;相关部门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十四条移民搬迁考核按照年度县、乡(镇)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执行,县扶贫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做好检查、考核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县政府每季度对移民搬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进展缓慢、措施不力的乡镇主要领导实施约谈问责,限期整改。对移民搬迁工作成绩显著的乡镇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加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资金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移民搬迁资金安全、良性运行。对于转移用途、截留挪用、等问题,由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省市出台新的移民搬迁政策后,以新政策为准。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和深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二、工作目标

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通过五年的时间将我县十七个乡镇场属于边远山区、库区约1.5万余人,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实施移民搬迁,通过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安置后,逐步使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三、工作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协调发挥有关单位的作用,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

四、搬迁范围及原则

搬迁范围,全县十七个乡镇场范围内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其具体搬迁条件是:

1、生存条件恶劣,经常性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水旱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

2、至今未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

3、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低、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地方;

4、信息闭塞,土地资源有限、贫瘠,缺乏脱贫致富基本条件的;

5、扶贫开发的投入成本高,致富潜力难以发挥的;

对符合上述移民搬迁条件的地方,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的要求,实行整体搬迁。

五、安置方式

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群众自愿选择,实行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鼓励移民投亲靠友、自谋出路安置,自谋出路安置的享受同等的资金补助。有土安置要保证移民人均0.5亩以上的耕地;对无土安置的农户,要加强培训,帮助其广开就业门路。

六、机构与部门职责

县里成立“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监察局、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审计局、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地税局、国税局、建设局、农发办、农业局、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供电局、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负责全县移民扶贫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应根据省、市出台的移民扶贫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凡有移民扶贫任务的乡镇场均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配备专人抓好移民扶贫工作的落实。同时,县、乡领导小组要成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对迁出、安置等各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县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对移民扶贫的领导、组织、协调、服务工作负全责,县、乡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迁出组:主要负责迁移对象的调查、确定、验收等工作,确保移民能整体迁得出;安置组:主要对各乡(镇、场)、村申报接收移民的点进行调查、核实和验收(包括划分山地水田、宅基地、生存环境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确保移民安得下,长期稳得住;综合组:主要负责资金管理、接待、规划方案制订、材料整理、上报、归档等,做好各项协调工作;配套组:主要负责政策配套(迁入地的土地资源调整、发证),基础设施配套(迁入地的交通、就学、就医、饮水、通电),主要解决移民富得快和长治久安的问题。迁出乡镇负责宣传动员,制定移民搬迁方案,提交移民搬迁名单,落实搬迁户,与移民户签订《移民搬迁协议》,组织移民搬迁,督促移民拆除原居住地旧房,办理户口和山权转移等手续。安置乡(镇、场)负责落实移民安置点,编制本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征划山、林、水、田和宅基地,协助国土部门办理宅基地和山地权属的发证,检查验收移民建房情况,按建房情况发放移民建房款。组织实施安置点移民通路、通电、通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建。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责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政策和其它服务,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各有关单位具体职责是: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政策到位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发展计划委员会: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协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与我市其它规划的关系,负责做好同扶贫办所实施的村级规划项目的置换工作,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对移民开发的支持。

审计局:负责对移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

财政局:负责移民资金的检查、监督,确保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

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人员的户籍转迁,做好移民过程中涉及的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

民政局:负责移民人员中各种救济对象政策的落实,协调好五保户、孤寡老人的安置工作;

教育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布局、选址、新校建设、旧校扩建,确保移民户子女就近就学;

卫生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卫生医疗点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布局、选址、新建工作,确保移民人员就近就医;

供电公司:负责移民安置点所涉的生产、生活用电线路的架设,所需用电的供应,确保新村建设过程中及移民点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

农业银行:负责对困难移民户必要的生产、生活贴息贷款支持;

农业信用社:负责对符合贷款条件且需要贷款的移民户给予信贷支持。

七、安置点和安置规划

1、移民安置点必须具备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并要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2、各安置乡(镇、场)应按以下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

(1)每个新建移民安置点集中安置移民不少于5户;

(2)每户批准建房用地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3)耕地面积人均不低于当地标准,所征划的耕地与建房点就近连片,耕地的复种指数不低于200%;

(4)交通便利,如确属条件所限,移民建房点与公路(简易公路)间的距离不超过0.5公里;

(5)输电线路(低压线)的连接点与建房点较近,如条件所限,低压线连接点与建房点距离不超过0.5公里;

(6)人均划征山地1亩,水面0.1亩;

(7)不得将地界不清,权属不清,与其它村组有纠纷争执的耕地、山场、宅基地征划给移民;

(8)有条件的乡镇可实行本乡镇安置,即由边远山区库区迁往本乡(镇)圩镇或相邻的村、组。

3、各乡(镇、场)在落实安置后,分安置点填报《移民安置点申报表》,提交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4、移民安置总体规划,由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编制。有关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由该乡(镇、场)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编制,并由安置乡(镇、场)党委、政府提出安置移民申请,交县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

1、区移民搬迁是扶贫式移民搬迁,政府只给予自愿搬迁的移民政策性补助,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的缺口资金由移民自筹解决。省、市筹措资金按每人元,主要用于补助给移民个人搬迁和兴建住房,县财政按每人配套元,主要用于移民迁建点的基础设施修建费不足部分。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努力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解决移民扶贫资金缺口资金。

2、区搬迁移民的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以下对象、标准发放使用:

(1)凡已经县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搬迁的移民,按人均补助元的标准,发放移民个人迁建费;

(2)根据各安置乡(镇、场)安置移民的人数,按人均元的标准用于安置乡(镇、场)帮助移民安置点修建饮水、输电、便道、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部分由有关单位筹集;

3、移民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移民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管,负责审批发放移民扶贫个人补助款及基础设施补助款。

4、县区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区移民搬迁经费专户,实行专项管理。

5、移民扶贫的资金运行实行报帐制,凭正式票据到县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帐。

6、移民个人补助款,按其搬迁进度分三次发放,即:在移民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后发放30%;在安置点打好住房基脚(每栋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经验收合格后发放60%;拆除原居住地房屋后,发放剩余款。基础设施补助款分两期拨付,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资金,按工程总造价的50%预付工程款,剩余款项在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付清。

7、严格履行移民扶贫经费的审批手续。移民领取个人补助款,凭《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以及户主身份证,经安置乡(镇、场)移民领导小组,与县移民扶贫办共同审核后才能发放。

8、凡在计划安置乡(镇、场)落户的移民户、非有土安置的移民户以及投亲靠友等形式安置的移民户,一律在县移民扶贫办领取移民个人补助款。

九、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1、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区移民搬迁宣传提纲,迁出乡(镇)应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按宣传提纲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搬迁对象的思想工作动员移民搬迁。

2、凡自愿搬迁的移民群众,向所在乡(镇)政府自愿提出搬迁申请,并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和《移民搬迁户承诺书》。

3、迁出乡(镇)根据移民户的申报,对要求搬迁的移民进行调查核实,详细了解搬迁理由是否成立,搬迁人口及其成份(即是否农村人口、无国家保障的非农业人口或国家有保障的离退休人口),一并造册登记。

4、迁出乡(镇)将移民自愿且符合搬迁条件的名单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以户为单位,下发《移民搬迁通知书》,迁出乡(镇)政府与核准搬迁的移民户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5、迁出乡(镇)组织移民搬迁,办理移民退耕和山权、户口转移等手续。移民在迁出地的耕地由原所在村组接收,报上级有关单位减免农业税。

6、安置乡(镇)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安置计划,按照本意见第七部分“安置点和安置规划”第2条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仔细确定宅基地的方位、面积,耕地的座落地、丘数、面积及复种指数,山场的座落地、界址,并造册登记。

7、安置乡(镇)提交以新建点为单位的《移民安置选择表》,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地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8、以迁出乡(镇)为主,安置乡(镇)协助,组织移民到安置乡(镇)的移民安置点看点。

9、安置乡(镇)编制安置规划,向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乡(镇)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10、安置乡(镇)组织修建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在移民搬迁前,保证搬迁公路畅通,生活用电线路到点。

11、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安置乡(镇)应帮助解决建房时的困难和问题。

12、迁出乡(镇)督促移民户按时拆除原居住地的所有房屋。

13、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移民安置建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修建情况和旧房拆迁情况,退耕、山权、户口转移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定。具体工作时间见工作安排时间表。

十、移民搬迁与安置计划

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向迁出和安置乡(镇)分别下达年度搬迁人数和安置任务计划,各迁出、安置乡(镇)按计划落实移民人数以及落实安置点。

十一、本《实施方案》各条款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由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1、年移民扶贫任务分配表

2、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

3、区移民扶贫分户审批表

4、移民搬迁通知书

5、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第4篇

按照会议要求,下面就市发改委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工作落实情况,作简要汇报。

近年来,发改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安排,充分发挥职能,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兴边富民等工作。

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协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努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经济发展承载能力。

近两年,共争取到国家公路建设补助资金14亿元,用于省道104线、国道331线、国道210线、省道335线等公路建设工程,以及 旗旅游公路。为 旗通用机场建设争取资金2785万元。在持续推进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2017年又为口岸物流园区争取资金1000万元,今年重点推进 、 两条公路和口岸至铁路项目建设。

二、营造民族地区良好发展环境

委领导多次带队到 旗和 旗调研投资、项目和生态建设工作,责成有关处室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将完成情况与年终实绩考核挂钩。

一是在政策扶持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每年在组织编制投资计划草案、提出重点争取项目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同 旗、 旗等地区的沟通联系,能列入计划的项目尽量策划安排,一些打捆项目也向两地倾斜。近两年,为 旗争取项目  44个,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194万元;为 旗争取项目35个,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2.4亿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190万元。

二是在生态建设上向民族地区倾斜。近两年,共为 旗争取到京津风沙源治理建设资金3236.6万元、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5220万元,为 旗争取到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和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建设资金3000万元。

三、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

将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近两年,共为 旗、 旗争取中央、自治区预算内资金1.2亿元,实施了涵盖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残疾等领域公共服务保障提升项目39个,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四、开展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认真落实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近两年,共为 旗、 旗争取到异地扶贫搬迁资金1.8亿元。今年 旗计划搬迁1454人、 旗计划搬迁3021人,目前 已完成728人、 已完成1510人。

五、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立足固疆兴边,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了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策划储备重点项目2606个、总投资2.3万亿元。核电、高端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石墨新材料4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军民融合综合评估中心、军民融合创新促进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自治区军民融合大数据中心启动实施。

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我们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获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5篇

一、__村发展现状

__村地处__镇偏僻山区,山大人稀。境内沟壑纵横,山势陡峭,海拔高低悬殊,最低处450米,最高处1200米。有国土面积27.6平方公里,因过于偏远未承包到户山林3000亩,退耕还林1196亩,耕地面积1470亩,人平占有耕地2.1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山林资源贫乏,以權木为主,无成材林。全村有四个组,12个小区,常住人口165户675人。沿河居住35户,其他都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80%以上为土木结构房屋。20__年,牲猪出栏1833头,山羊出栏500头,肉牛出栏40头;外出务工200多人;无集体经济实体,集体经济空壳。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30多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30多万元,打工收入200多万元。人平年纯收入3500元。近两届__村委十分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用了近三年时间,成功化解村级债务3.6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__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民处于贫困线下的占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导致如此贫困现状、影响制约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不便。__村大、地广、人稀,除35户住沿河一带外,其他130户人家都住在山上,有的下一次河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前年县民政局在帮扶过程中,为该村修建了一座吊桥,解决了山上农户出行、孩子上学过河难问题。但由于山高路远坡陡,村级公路无法修到山上。因此,土特产品不容易下山,所需生产生活资料也不容易上山,交通难问题十分突出。

(二)信息闭塞。村民居住分散,每平方公里居住农户不足5户。多数村民单家独户居住,除了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需下河以外,很少出门,很少与他人交流。加上经济不发达,安装电话、置有电视的农户少的可怜,相互信息交流少。因此,信息闭塞、信息不畅问题制约了村民谋求发展的思路。

(三)资源匮乏。从__坪再沿河上行10公里,就到了县磷矿资源开发区,但__却处在矿区边缘,靠矿发展没有门。所辖区域27.6平方公里,可谓大,但无一片成材林,全部是小權木林,仅可做烧柴用,而且此山林为禁止砍伐区,靠山吃山不可能。辖区内河谷一带长10多公里,河谷狭窄,落差大、水流急,无鱼可渔,也没有可以利用的沙石资源,靠水吃水行不通。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村级经济空壳。

三、对策建议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谈何容易。调查组认为,要改变__村级经济发展现状,需得采取措施,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才能改变村级面貌,谋求经济发展: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争取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政策上对该村予以倾斜特别重要。一是公路修到农户家。不仅通沿河一带,还要把公路修到山上农户家,让居住高山的村民与其他沿河村民共同享受村村通带来的实惠。二是饮水流到农户家。彻底解决农户饮水难问题,实现家家户户饮用自来水。三是沼气通到农户家。大力推广沼气运用,把建设卫生、干净、整洁农家庭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予以落实。

(二)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依托丰富的山林耕地资源,大做种植养殖业文章。一是发展种植业。充分利用全县大力发展核桃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全村范围内发展核桃基地,形成集中成片,规模较大的核桃基地,此举将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劲的增长潜力。二是发展养殖业。丰富的山地资源、耕地资源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首先是发展养猪业,即可为市场提供让消费者放心的绿色猪肉,每头猪又能增加收入千元左右;其次是发展养羊业,按户平10只羊计算,利润空间巨大;第三是发展山林土鸡。利用林地丰富的昆虫资源,实行林地圈养土鸡,辅之以粮食喂养,为市场提供优质无公害的高山土鸡。同时,还可在山鸡养殖上下足功夫。

(三)鼓励村民异地搬迁。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步伐。扶贫搬迁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一是向山下搬迁,从高山迁到低山交通方便的地方;二是鼓励迁往外地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三是实施扶贫搬迁小集镇建设,将他们安置在小集镇内。无论是用哪种办法搬迁,都将使他们摆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脱贫无门的窘境。

(四)引导农民处出务工。从__村上年工农业总收入中打工收入占38%可以看出,打工经济为该村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多数农民工文化少、水平低、无技术,打工以体力劳动为主,除了工作难找外,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作为帮扶单位,应组织他们开展技能培训,增加他们工种选择的多样性。二是要广泛开展职业介绍活动。帮扶单位应在帮扶村级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在帮助村民进入职场积极发挥帮扶单位自身的优势,多方联系,广泛推介,为被帮扶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摇旗呐喊,发挥作用。

第6篇

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我乡高度重视,对照督查内容,全面开展自检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督查工作落实情况

(一)产业扶贫工作

2019年全乡产业扶贫工作以“稳粮、促特、强畜、兴果、融合”为思路,以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致富为途径,结合我乡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思路,在落实产业普惠政策的同时,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政策叠加扶持,引导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1个以上持续稳定增收产业。

1、抓实规划方案,以规划引领产业扶贫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科学选择和实施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结合资源优势和传统种养习惯,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制定完善了《xx乡扶贫产业发展方案》和村、组、户三级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扎实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及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制定了《xx乡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职责,切实加强贫困户后续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贯彻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一是加大到户扶持力度,扶持一户一业增收产业。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2019年上半年,按照《xx乡2019年产业扶贫验收工作方案》,于3月20日-4月20日组织工作组对贫困户养殖业出售、产仔情况开展了2019年第一次集中验收,全乡728户贫困户中,出栏生猪105头,产仔猪580头,羊出栏252只,产仔羊2297只,牛出栏101头,产仔牛189头,豪猪产仔18头,新建圈舍357.35平方,预计实现产值378.56万元,预计户均增收5200元,预计兑补奖励扶持资金109.3万元,预计户均第一季度可享受扶持资金1500元。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扶持政策。2019年已落实中央及省财政农业支持耕地地力保护资金、中央财政农机购机补贴、粮改饲、草原生态修复等相关政策,相关补贴资金将逐一兑补到农户,进一步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三是认真落实小额信贷资金扶持。截止2019年7月,完成新增三年期小额贴息贷款600万元;对存量及过往小额信贷资金管理使用资金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小额信贷使用合规、发挥效益。

3、抓实主体培育,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7个村居委会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了2个贫困行政村及5个深度贫困村成立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内上半年,7个专业合作社运行正常,但作用发挥不整齐。以资金入股带动发展有30户105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0.2万元;以订单方式带动发展的有20户,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解决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3户3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和管理。加强1户龙头企业的管理,带动贫困群众70户285人,实现户均毛收入0.15万元;在全乡扶持发展种养殖大户61户,带动贫困群众112户436人,户均增收0.3万元;扶持发展家庭农场10个,带动贫困群众41户156人,户均增收800元。三是加大

“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整改。针对216年入股新街砖厂及嘉宏纺织厂的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群众知晓入股情况,且本着自愿的原则,每年收益按入股股本的7%进行分配,群众获得了收益,截止2019年6月底,入股期限全部到期,已经返还股本。针对群众2017-2019年入股到合作社情况进行梳理,目前合作社运行良好,群众参与度较高,但受市场制约,合作社效益产出较低,群众受益较小。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严守易地扶贫搬迁“四条红线”,全面落实“双点长”制和“五包”责任制,全方位开展“保姆式”服务,2016、2017两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4户511人,县城集中安置62户249人,比例达48.72%。2016年22户84人搬迁农户已于2017年春节前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102户427人搬迁农户现已全部入住,入住率100%。易地搬迁户中没有举债建房、超面积、超标准建房情况。

截至2019年7月,我乡12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已拆除旧房122户,未拆除旧房户2户,未拆除旧房户均为县城集中安置户,未彻底拆除旧房户49户,复垦复绿62户。易地搬迁户中共有务工人员109户149人,县城安置农户62户实现就业93人,实现户均1.5人务工。分散安置户中xx乡内务工31人,大姚县内务工46人,外地务工72人。务工涉及公益性岗位、服务业、建筑业等,有力保障搬迁户家庭经济收入。分散安置的62户农户实施了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收入。

(三)就业扶贫工作。

深入实施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

2019年上半年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1023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500余份,墙报3期,推荐就业岗位400余个。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培训、公益性岗位引导培训实现了全覆盖,达到两个100%要求;2018年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已经全面结束,档案资料全部归档。2019年职业技能培训正在开展,档案资料尚未完善;在八摸清的基础上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地等五个一批台账的建立完善,上半年全乡贫困人口中就近就地、外出务工、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356人,其中县城安置实现就业103人。

(四)“夏季攻势”工作。

1、加强政策学习,领会会议精神。6月1日组织州县挂包单位、乡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共计119人召开了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会前要求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会上原文组织学习了杞永斌副县长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9年第9次会议上发言、《大姚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9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的通知》和《大姚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深入开展遍访农村群众和贫困户工作的通知》,提高广大干群思想认识高度,对全乡2019年遍访农村群众和贫困户工作及夏季攻势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确保镇村干部从思想上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

2、压实工作责任、推进问题整改。在县级整理下发问题清单的基础上,我乡组织人员力量对问题清单进行了重新整理细化,结合我乡脱贫摘帽整组推进集中攻坚战发现的问题,整理分为乡、村、户三级问题,其中乡级问题清单144条,村级问题清单42条,到户问题1398条(重点户376户,一般户1022户),乡级问题清单分解到相应班子成员及相应的办公室、中心(所),村及到户问题分解到7个村委会及相应的片区工作组。在成立xx乡问题整改销号清零领导小组的同时,按照

“一村一个工作队、一组一个工作组”分组包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了网格化整改销号体系,将每一个问题整改销号清零的责任细化到了责任领导及个人,按照分组包片责任制,21个片区工作组按照问题清单分组分户入户开展工作,再次逐一摸清村组情况和农户现状,对“四有五净一规范一增强”巩固工作再跟进再做细,形成未完全销号清单报乡党委政府再研究再落实,确保问题不过夜,整改不拖沓,问题及时“清零”。

3、建立“动态监测”、掌控脱贫风险。按照脱贫退出标准和县委政府“村村达标、户户达标、项项达标”要求,结合脱贫退出“回头看”、遍访农村群众工作和“夏季攻势”等工作,建立了《xx乡脱贫退出动态监测工作方案》,对“两不愁三保障”中可能会存在的看病、就学、住房、饮水、车祸等8种可能会导致返贫情况进行周监测、月调度研判,解决存在问题,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近期通过再次逐户摸排,全乡脱贫成果巩固难依然存在,因病、因学、因婚等不可预见因素,导致有返贫风险,发现问题户35户,通过及时采取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控辍保学等有效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4、以巩固“十星级文明户”为着力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一季度“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二季度动态管理,全乡2088户农户已完成

“十星级文明户”动态管理工作,对已巩固或提升的6-10星级文明户1864户依托“爱心超市”进行了组内表彰奖励,并在组内进行张榜表扬。通过工作的开展,群众争星创星十分积极踊跃,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有力的推动了脱贫攻坚“四有五净一规范一增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乡风文明,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二、上半年工作亮点及特色

(一)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成效明显

严守精准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以脱贫摘帽整组推进集中攻坚方式,抓实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全乡脱贫质量进一步提升。

“整组推进制”——精准精确作战。一是定方案。为精细掌握全乡2088户农户,53个村民小组详细情况,乡党委政府制定了《xx乡整组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村委会为单位,整合县乡村组干部力量,分成7支工作队,对全乡53个村民小组水电路人居环境等11项内容进行全方位摸排,对2088户农户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行逐户入户摸排,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必须列为问题户和问题村。二是细摸排。通过两轮摸排,全乡共筛查出问题村11个,问题户1369户,其中必须要重点整改的重点户347户(住房问题186户,收入低于3600元不达标112户,已达7.5岁还未上学的8人,患大病39人,子女不赡养老人7人,四有五净严重不达标128户,户口问题59户,家庭负担非常重1人,满意度极其不高20户,不懂政策的16户,未享受政策3户),一般整改的1022户(其中住房漏雨22户,收入刚刚达到3600至3800元的36户,医疗负担大的4户,四有五净不达标的590户,户口问题394户,家庭负担重的10户,满意度不高的48户,政策不熟悉的89户,三卡有问题的64户),乡党委政府彻底掌握了全乡每一个村、每一户的实际情况。三是列清单。对深挖细找排查出的每一户每一村的问题,乡党委政府逐一列出清单,直接交办到挂点人员(贫困户包挂干部)和分组包片人员,同时将整改清单挂图公示,限时整改到位。四是抓销号。对照各村各户清单,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督查办,先由各村各挂包人员上报整改销号情况,乡督查办随即派出督查人员入户进行现场督查,对已到时限的进行全面督查,通过一户销号一户。五是抓纪律。对未按时进行整改销号的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并对其绩效进行扣减,涉及州县部门的向部门主要领导进行通报,同时开展回头看督查工作,对已整改销号的农户,乡督查办不定期按照每村10%的样本再进行随机抽取,督查整改巩固情况,若巩固不到位的责令相关干部再整改,并进行问责,确保问题销号不反弹。截止6月底,11个问题村和1369户问题户已基本督查整改完毕,目前正在开展销号回头看工作。

“片区责任制”——精准压实责任。一是划片区精准压实责任。以村为单位,将2至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个片区,全乡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21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片区工作队,由乡班子成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担任工作队长,乡村组和驻村队员为队员,对该片区脱贫攻坚工作和其他工作负责,并明确各片区工作队工作职责。将工作责任压实到了第一线。二是“双督查、双推进”责任落实。乡级层面实行乡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书记、工作队长、乡党委书记、乡长、副书记各自挂钩一个村进行工作督查推进工作,村级层面各挂点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组成村级督查组,对每一阶段工作实行村级交叉检查,推进工作,确保了脱贫任务的落实。

(二)特色产业发展效应初显。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xx耕地多以山地为主且分散,气候冷凉,在巩固以核桃、花椒、马铃薯、华山松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生态种养殖为特色的豪猪养殖业、蔬菜种植业、中药材(重楼)、树葱、樱桃种植等产业。二是一村一策部署产业。在中海拔(2000—2200米)的海古簸、赤石岩、小兴厂、xx部分地区,大力发展蔬菜和养殖业,在高海拔(2200—2400米)的麻秸房、子米地、菜西拉部分地区大力发展树葱、重楼、黄精等种植业,每年根据各村情况出台产业发展方案和产业扶贫验收方案。三是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将产业项目罗列成

“菜单”,充分利用分组包片制,深入农户让群众自主选择1—3项产业发展项目,并按照测算到户的资金,填写产业扶贫到户项目申请表,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四是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为切实解决好产品销售问题,拟计划借助扶贫电商平台在县城2个小区开展特色蔬菜配送试点,现已和优合电商平台初步达成协议,我乡特色生态蔬菜产业将作为优合电子商务平台的产业基地,优合电子商务将对种植面积和品种进一步规划和优化,提升产品效益。

截止6月底,按照规划已完成马铃薯种植9620亩,百合种植2420亩,魔芋种植1010亩,山药种植350亩,高山生态蔬菜72亩,玉米365亩,合计完成春种作物面积13985亩。其中旱粮作物9985亩,经济作物4100亩;完成中药材种植3100亩,其中重楼种植面积652亩,树葱种植面积1159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扶贫。

一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通过近年的努力,人畜饮水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随着产业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部分村产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产业扶贫效益明显,但由于生产用水需求猛增,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发展较好的子米地村委会、小兴厂村委会均出现了季节性缺水问题,产业发展出现了瓶颈。二是群众增收难度仍然较大。xx乡是典型的山区乡镇,虽然培育了核桃、花椒、马铃薯、白芸豆等产业,但产业发展仍呈现小、散、弱现象,管理粗放,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差,利益联结不紧密,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三是农特产品附加值不高。群众种植农产品跟风现象严重,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质不高,缺乏商品效应,大多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行列,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商品效应,市场竞争弱,无法与市场建立有效的链接,存在产供销脱节,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四是搬迁安置户脱贫巩固难度大。县城搬迁安置户搬迁安置后,缺乏行之有效的产业巩固计划,搬迁群众增收难度依然存在。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是安置房难于满足实际居住人口需求。县城安置点农户搬迁安置后,部分搬迁户家庭人口因婚因育发生变化,分配安置的住房难于满足实际人口住房需求。二是县城搬迁安置农户产业资金使用难于操作,发挥效果不明显。县城安置户搬迁至县城安置后,大多家庭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务工增加收入,相关产业扶持资金兑付依然在原居住地村委会,享受产业扶持资金政策不方便且难于操作。且搬迁后农户经济林果、土地等仍然留在迁出区,部分农户不愿流转,整合难度大。三是部分农户受风俗和特殊情况的影响,在迁出区还留有少数生产用房放置棺木和老人的灵位,导致生产用房拆除不彻底。四是县城安置户受益人口已搬迁至县城,但其户口还在原居住地,户口与居住地不一致导致农户办理相关证件不方便。

(三)就业扶贫。

一是基础信息数据不够精准。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信息的调查、登记、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仍存在原始数据资料不完善,数据采集质量不高的问题。如:转移就业实名制标识不精准,就业去向不清晰。二是就业引导和跟踪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没有把岗位需求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没有完全做到“订单式”培训、“菜单式”选修,培训与转移就业脱节。另一方面,接受了培训之后,部分群众仍然没有进行转移就业,针对这部分群众不愿外出的现象办法不多。三是转移就业稳定性不够。少数贫困劳动力存在等、靠、要思想,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缺乏知识和技能,习惯安于现状,少数劳动力虽有外出务工意愿,但由于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尚未实现转移就业。还有部分农村贫困劳动力不安心在外工作,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岗位,好不容易动员出去,半年又回来了,甚至有的一个月不到就跑回来。

(四)“夏季攻势”工作。

一是理论武装还有差距。乡党委政府随高度重视,经常性组织学习,大多数党员干部和职工能够熟悉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学懂弄通上狠下功夫,结合实际开展了系列工作,但仍存在少数人员在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做得不够,习惯于听从安排,安排了动一动,不安排不知道怎么动,思想办法不多,见子打子现象存在,特别是省检过后,甚至有歇一歇的想法,导致工作开展起来不平衡。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现在剩下的25户74人未脱贫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大多数,虽然健康扶贫力度很大,报销绝大部分医药费用,但未脱贫贫困户中因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看病,耽搁家庭发展生产,也因主要劳动力长期生病,劳动力较弱,致使种养殖业发展的较差,家庭可支配收入较低,依靠自身脱贫或简单的政策兜底脱贫难度极大,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

“硬骨头”。三是脱贫成效巩固难度依然存在。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未脱贫人口脱贫难度大,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呈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步全面实现小康时间紧、任务重,继续攻坚与巩固脱贫成效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脱贫攻坚以来,随着扶贫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虽然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但受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影响,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四、下步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巩固好脱贫退出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压实脱贫责任。

一是严格落实主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压紧压实乡级直接责任、村“两委”工作责任、挂包单位挂包干部包保责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责任,做到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增添动力,确保脱贫不脱钩。二是压紧压实政策及工作责任落实。推进“四定三查二执行一绩效”脱贫工作机制,以村和站所为单位进一步压实政策及工作落实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村级脱贫攻坚分组包片联系制度,站所脱贫攻坚行业政策落实包干制度,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按照“双督查、双挂钩、双推进”督查通报制度,进一步落细落实工作。

(二)狠抓产业就业扶贫,确保群众持续增收。

坚定不移把产业就业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是抓实产业扶贫促增收。充分发挥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作用,通过“贫困户+村两委+合作社+公司”等模式,以“海古簸村豪猪、小兴厂肉牛、赤石岩土鸡、子米地百合”等基地为依托,以“入股分红、销售订单”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特产品进超市,互联网+农业,设置固定销售点等方式脱贫拓宽我乡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至少有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00%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

“两个全覆盖”成效,带动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二是抓实就业扶贫促增收。加强贫困劳动力排查、转移就业培训、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有序输出、稳定就业创业,采取务工经纪人、集中外出务工、干部带领外出务工等方式积极向发达地区外输送贫困劳动力,针对不能外出的就近就地联系岗位,实行季节性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提高收入,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户均转移就业1人以上。

(三)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全力打牢脱贫基础。

一是健全完善项目库建设。以脱贫措施“户户清”为抓手,做实《xx乡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规划方案(2018-2020)》,持续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提高到户巩固措施、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的精准度,为巩固脱贫成效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抓好行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切实抓好教育、健康、光伏、生态、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落实,全方位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预防出现返贫现象。三是做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认真清洗问题数据,切实提高数据质量,实现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全面消除“错漏”风险;四是抓实扶贫党建双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村组自治能力,全力改善村组人居环境,营造文明新风,全力提升脱贫质量。

(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一是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抓实“十星级文明户”创评,认真开展“四有五净一增强一规范”,运用好“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彝乡爱心公益超市”,将“奖勤罚懒”红黄榜落实到位,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进一步加强村组自治能力,营造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加强文明习惯的培训及教育引导,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论坛活动,推动贫困群众移风易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苦干意识、积累意识,减少或杜绝因婚因丧、人情往来等致贫返贫。

五、请求上级解决的问题

1、县城安置点农户搬迁安置后,部分搬迁户家庭人口因婚因育发生变化,分配安置的住房难于满足实际人口住房需求,现阶段,群众购买住房及租房的能力有限,为确保搬迁农户能够稳得住、能致富,请求帮助解决廉租房房源或给以租房补助。

第7篇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于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旗。五年来,在市、旗两级共同努力之下,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9453人降至2015年的10714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4566元,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旗、镇、村三级党组织对精准脱贫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严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二是坚持发展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谋划精准脱贫、以科学的发展手段实施精准脱贫、以丰富的发展成果保障精准脱贫,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8%和10.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0.43亿元,为全旗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弘扬“解放思想、不甘落后、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穿沙精神,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解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内生动力。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立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构建精准识别、精准管理机制,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实行台账管理,提高脱贫针对性;构建政府主导、合力攻坚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构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帮扶路径,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基础建设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措施,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目前,杭锦旗剩余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我们将围绕2016年摘掉区贫旗帽子、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心和勇气,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

一要构建带动精准脱贫的产业体系。以地区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将脱贫工作纳入全旗发展大局,构筑引领脱贫致富的产业体系,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脱贫格局。一是把新型工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循环发展之路,构建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塔然高勒煤电园区、库布其沙漠经济创新实验区,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新能源发电以及沙基新材料、建陶等产业。围绕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和农牧业精深加工发展配套、补链产业。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21亿元。二是把现代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产业做大做优。以沿黄现代农牧业示范带建设为载体,围绕肉牛肉羊、生猪家禽、优质牧草、果蔬食用菌、水禽水产五大产业,实施“一带五区”工程。建设100万只肉羊产业示范区;10万只肉羊、2万头肉牛、1000万棒食用菌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00万只绒山羊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区;10万口生猪养殖产业示范区;1000万羽肉鸡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农牧业增加值突破25亿元。三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性产业做活做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大漠风情、草原民俗、河套文化主题,结合交通布局,建设大漠风光旅游带、黄河风情旅游带、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带,重点发展沙漠探险、沙漠越野等项目,打造库布其沙漠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围绕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基地,启动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格局。改造提升餐饮酒店、家政保洁、物业管理、交通运输、物资供销等传统服务业,引导转移农牧民、城镇低收入群体创业就业。

二要优化承载精准脱贫的区域环境。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产业吸纳的统筹效应,在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把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体系。锡尼镇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聚集效应,打造成为经济文化核心城镇;独贵塔拉镇依托产业基础,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镇;巴拉贡镇结合区位优势,打造成为鄂尔多斯西部窗口靓镇。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围绕“十个全覆盖”工程,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衔接,提升城乡功能,实现互补发展。三是夯实城乡基础。以基础设施的配套改善,激发脱贫致富的潜力,结合产业布局和城乡建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满足发展的水利、电力、交通和生态系统,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三要创新支撑精准脱贫的保障机制。织密织牢脱贫攻坚的保障网,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一是构建兜底机制。加大财政对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贡献,建立高标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确保无发展能力群体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二是强化金融保障。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接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解决贫困农牧民贷款难题。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为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济组织协调融资。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准脱贫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确权颁证系统、林地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信息资源,对贫困户资产负债、产业增收情况实行数据分析、精细管理,实现贫困人口动态化精准管理。

四要拓宽促进精准脱贫的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牧民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一是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牧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和农牧民土地资源的优势,建立“贫困户+项目公司+项目+资本”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以单户农牧业家庭公司制、合作社股份制、村集体资源股权制、龙头企业复合股权制为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二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强农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

(作者系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旗委书记)

第8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全省农村抗震设防能力。

(二)总体目标。建立全面防御的农村民居防震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新建农村民居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基本消除不具备抗震防灾能力的危旧民居,力争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十一五”时期,开展农村民房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农村民居实用化抗震技术,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建造加固图集,完善适合农民需要的房屋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分布范围较广、典型示范作用较强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户,引导支持农民群众更新、改造和加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工匠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工作原则

1?闭?府引导、农民自愿。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2?笨蒲Ч婊?、合理布局。把农村民居防震作为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从村庄选址、用地布局、地质评价等方面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确保民居合理布局,符合防震要求。

3?币虻刂埔恕⒎掷嘀傅肌8?据地震隐患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民居抗震技术标准,合理选择材料确定建筑造型和户型结构,确保新建民居安全合理、经济适用、方便生产生活。

4?蓖吵锇才拧⑿?调发展。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把农居防震保安工作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做到既符合抗震要求,又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要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阶段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要紧密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规划、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以及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农居工程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征地安置、民房改造、灾后重建等项目,搞好农居工程规划,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结合当前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和新农村建设“四个一批”的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把农居工程抗震防灾作为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村镇建设和农民建房要避开活动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村镇道路布局、对外交通、房屋间距等要考虑地震时避震疏散、救灾及抢险救援要求。按照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村镇,及时提出迁建方案和应对措施。整村搬迁和集中连片建房必须进行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工程地质勘察,对威胁村庄安全的洪水、泥石流、滑坡、塌陷、沙土液化、断裂带等地震、地质灾害因素进行勘察,提出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作为村庄规划、民居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农居工程建设的场址勘选、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推行工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居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新建、改建的农村民居(单层个人住宅除外)及其他建筑,必须由相应设计资格的单位、个人进行设计,或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严禁无证设计和无设计施工。对统一建设、改造的农村民居及其他建筑,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明确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抗震设防质量。对设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实施,督促不按照图纸施工的建筑进行整改,指导其正确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动员、引导农民对自行建设、改造的房屋进行抗震设防或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使农村各类房屋建筑具有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没有进行抗震设防的民居,要引导、鼓励农民采取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加固改造。

(四)积极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各级建设、地震等部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案,在现有村镇建设农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和抗震能力调查,摸清不同地震烈度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和不同结构、不同类型房屋的基本情况,综合评价我省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为全面实施农居工程打好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地震、科技等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农村房屋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我省各地风俗习惯和地域差别、抗震设防要求与综合评估造价,在尽可能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研究现有房屋抗震加固技术措施和抗震技术规程,编制成本低、简单易行和农民乐于接受的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类别和结构类型的农村房屋建筑施工图集。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五)加大农居工程技术培训力度。各级建设、地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建造技能培训,为农居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要组织工程抗震、地震地质、建筑设计和施工专家成立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编写浅显易懂的民居抗震技术培训教材,有计划地到各市、县(市、区)巡回授课,积极推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工程建筑设计图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要结合我省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把农居工程培训工作纳入农民培训实施计划。各地要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实地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对乡镇负责同志、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以及建房农户进行培训。

(六)实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从现有享受政府政策性补贴(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等)的村庄、有经济实力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以及已确定的文明生态村中,选择具有推广带动作用的部分村庄,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各级地震部门要做好示范区地震构造或场地地震安全咨询,协助指导各市、县(市、区)政府做好示范村选址、勘选及规划工作。各级建设部门要组织做好示范区规划设计、房屋建筑方案、示范村房屋抗震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管理和指导等工作。

(七)构建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地震部门要依托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健全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乡镇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建筑工匠和建房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咨询、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督等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农村技术和管理力量情况,依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农村建筑技术骨干,建立村镇建设志愿者队伍,设立热线电话,定期到农村基层对农民建房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人员要会同当地防震减灾助理员及时对建房农户和工匠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居工程的领导。建立在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的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居工程建设。建设、地震、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民政、国有资产监管、扶贫等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农居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抓好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免相关税费,严肃查处乘机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国土资源部门要在严格用地审批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建设、地震、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科研工作,抓好科技攻关和实用化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部门要加强农村工匠的上岗培训。发展改革、民政、农业和扶贫部门要切实把移民搬迁、扶贫和贫困乡镇新建与地震安全民居结合起来,落实帮扶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实施农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居工程领导组织,并将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做好年度实施方案和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负责,保证各项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切实推动农居工程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发动社会帮扶、金融机构扶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简化手续,减免与农民建房有关的费用,努力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不断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渠道,切实解决好特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省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救灾、扶贫、移民搬迁、征地安置、民房改造、文明生态村创建等项目资金与农居工程的统筹使用办法,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对口扶贫单位要把农居工程作为本单位联手扶贫工作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鼓励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性金融贷款办法,为农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

第9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承前启后,布好未来五年开篇之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届次全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扶贫开发工作,准确把握“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年,我省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以来,全省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强化举措,狠抓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按照2000年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从年的119.3万人减少到年的50.62万人,年均净减少贫困人口13.74万人。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0元,比年底的1990元增加1500元。

(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衔接协调,中央扶贫资金大幅增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紧抓不放,充分利用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国家加大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契机,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汇报协调,充分反映我省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恳请加大对我省的投资力度,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五年共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8.3亿元,年均增长1.16亿元。特别是年,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93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增幅高达28.8%,创历史新高。

(二)实施整村推进,整合资源攻坚,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变

我们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攻坚,基本实现了项目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4.32亿元,完成了16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9.43万户、135.3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6.34亿元,完成了3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6.7万户、29.5万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年至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786.3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聚居区68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撒拉族贫困人口9819户、4.7万人。

(三)瞄准贫困群体,实施易地搬迁,生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按照“搬得出、有产业、快发展、能致富”的思路,采取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对无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五年来,我省共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135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1.09万户、5.07万人。其中年投入国家易地扶贫和财政扶贫资金5302万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30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27户、1.05万人。项目村基本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八有”目标。

(四)强化利益联结,推进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较快增长

我们坚持把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作为产业化扶贫的目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农牧户增收的双赢。五年来,安排贴息资金4035万元,重点扶持了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8家,引导贴息贷款10.45亿元,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龙头企业直接间接辐射带动21.13万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1780.5元。其中年认定了47家第三批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640万元,对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73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贴息扶持,直接拉动银行贷款2.13亿元,间接拉动银行贷款9.77亿元,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力。

(五)立足治本目标,强化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我们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为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五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442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2.3万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强化实用科技培训和推广,培训项目干部和农牧民21.5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553万元,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6826人;安排资金500万元,结合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完成贫困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8万人(次);安排资金100万元,培训扶贫开发干部和项目村干部745人(次)。

(六)广泛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基本格局。五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76亿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引进项目1485项,资助学生5416人,培训人员6616人(次)。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实施项目395个。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213个,资助贫困学生1692人,培训农牧民1.7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年全国东西协作会议交流推广了我省“村企共建”的做法和经验。年,深入开展了“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帮扶贫困户2.56万户。在全国扶贫会议上交流了经验,国务院扶贫办给予了充分肯定。

(七)紧扣各地实情,大胆实践探索,扶贫开发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部署,大胆实践探索,认真开展了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1.14亿元,在、、、等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59个贫困村开展了试点工作,扶持贫困人口1.02万户、4.05万人。二是“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年至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50万元,分别在、等开展了试点工作,培育特色种植、牛羊繁育、物流市场建设等产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年至年,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试点资金2585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试点资金500万元,在8个州(地、市)16个206个贫困村中开展了试点工作,发放借款3008.63万元,1.06万户农牧户得到互助资金支持,到期还款率达92.94%。四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年,在泽库开展了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年,扩大到了全省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投入资金1932.93万元,在15个的21个村,实施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216户、9076人。五是“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年,在泽库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审查、核实、筛选,使500名已经在中高职技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每学期500元的补助政策。六是藏区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年,投入各类资金1.23亿元,在6州藏区和地区、市18个藏族乡(镇)的78个村,启动实施了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藏区贫困户1.1万户、4.65万人。七是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819.4万元,在贵德实施了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和改善大骨节病区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为主的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项目,使大骨节病区217户、1118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八)积极协调衔接,加大落实力度,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地震发生后,我局迅速组织力量编制了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规划,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灾后农牧民恢复生产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报告》、《关于协调将因灾返贫致贫农牧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意见》和《关于对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灾后贫困村扶贫开发重建项目,为州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5亿元,为历年最高。中国扶贫基金会投资9000万元,为结古镇贫困村建设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两个市场建设用地已经落实,全部纳入市场建设整体规划;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投资700万元,捐赠禅古村年产石料60万立方米的成套石料生产线一条、10辆运输车,并培训特种机械驾驶员32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投资近1亿元援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LED路灯。经过积极协调争取,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已近4亿元,为灾后贫困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的新亮点、新经验

(一)“”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亮点

“”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震等复杂环境的重大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挑战中抢抓机遇,扶贫开发工作在理念、机制、方式、机构建设等方面呈现新的亮点。

1、扶贫开发理念实现新开拓。年,我局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理念。根据省局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拓宽扶贫开发思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造出很多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2、扶贫开发机制实现新创新。一是创新了资金投入机制。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达5.42亿元,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二是创新了定点帮扶机制。把定点扶贫与干部挂职结合起来,与帮扶单位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使定点帮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调动了帮扶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创新了项目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了专业监督部门、贫困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全方位监督体系,成立了项目监督处,加强了对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论证、审批、实施、验收、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为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3、扶贫开发方式实现新转变。针对过去扶贫开发输血型项目多,造血型项目少的实际,年以来,我局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精心指导各地从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项目的方式向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摸索出了符合我省各地实际的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之路。年,全省集中连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项目村,在350个项目村中的比例达到了91%以上。在不具备连片开发的整村推进项目村,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联户集约型、产业规模型、企业带动型、协会经营型、劳务输出型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88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为主力,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成5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链条,引导贫困农牧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增收,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4、扶贫开发机构实现新加强。为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在全省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呼吁加强扶贫机构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扶贫开发局,列入了省政府直属机构。各级党委政府也对本级扶贫部门建设高度重视。目前,全省6州1地1市全部拟成立扶贫开发局。39个中有32个成立了扶贫开发局,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回顾“”,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逐步实现了由扶贫部门专项扶贫向全社会合力扶贫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三是实现了由分散式扶贫向整体推进转变;四是实现了由只靠政府扶持向发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

(二)“”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经验

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推进扶贫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才能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部门联动、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五是只有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才能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三、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

“”扶贫开发规划圆满完成,全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了大台阶。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一是扶贫开发的范围更广。前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扶持的范围是全省2453个贫困村,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持范围扩大到4146个行政村138.3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3.8%的平均水平。二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我省是全国最典型的特殊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大。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返贫率高。大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一般达13%,重灾年高达30%以上,地震灾害,导致返贫率高达71%。四是收入差距大。年,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5153元和全省3346元相差3858元和2051元,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面临的机遇

一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扶贫开发力度将会加大。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协调发达省市对我省藏区六州实施对口帮扶,必将加快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持的政策,安排更多资金直接扶持到贫困户,必将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四是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是经过实践探索,我省扶贫开发的思路更加清晰,模式更加多样,经验更加丰富,为今后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挑战,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推动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

四、“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为指南,以“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为依据,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着力贯彻落实“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新理念,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以连片开发、产业带动为突破口,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目标,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奋力开创一条具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成功道路。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是:力争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施项目的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到2015年9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1、继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扶贫、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为目的,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开发投入、绩效考评奖惩等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大整合各类资金的力度,确保扶贫开发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加快发展。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使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即: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强化争先致富意识;破除温饱即安观念,强化长远发展意识。

2、继续抓好特色产业。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有支柱产业”的思路,根据贫困区域定位和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种养业、特色旅游业和服务、运输、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长期增收。

3、继续抓好专项扶贫。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完成166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209个村1.2户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50万贫困农牧民增收,完成10000人的职业学历教育培训、20000人的短期技能培训任务。

4、继续协调好行业扶贫。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继续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水务、电力、交通、社保、环保等部门的协调,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和“启动器”,引导各部门加大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使整合攻坚的效益更加明显。

5、继续抓好社会扶贫。完善发达省份、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帮扶和辽青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协调和宣传力度,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内容,增强省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和推进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减贫经验,加快脱贫步伐。

五、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年是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四个发展”战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创新。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工作部署,编制我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5年)》。继续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完成3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区域发展定位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三江源地区建设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积极参与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培育符合规划要求的特色产业,把整村推进与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建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对已完成整村推进任务、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大实施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项目扶持力度,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扶贫搭台、部门联动、企业参与、资源共享、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异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和模式创新。按照《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40个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力争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00户、1.1万人。继续探索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模式,紧紧抓住目前各地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全面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和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机遇,积极与建设、民政、农牧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把易地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奖励补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和发展后续致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向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中心村集聚,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大项目捆绑和资金整合力度,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确保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

(三)进一步转变贫困劳动力培训方式。力争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000人,短期技能培训3000人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以提高贫困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以学制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通过指定职业培训学校,有效开展短期技能培训。以省内国有和私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采取定点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贫困学生,对其生活费给予一定的直接补助。着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贫困劳动力就业保障计划,解决就业难问题,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进一步探索产业化扶贫新途径。力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10万人增收。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兴产业,振兴产业促致富”的思路,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扶贫产业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扶贫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突出扶持参与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土地草场入股、农牧民参股、承包经营、“一村一品”等多种方式,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引入生产技术和标准,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标准化生产,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增加产业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严格龙头企业申报程序,对挂牌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效能实行年度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发展贫困村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公司型的村班子、经理型的村干部、员工型的村民”。

(五)进一步拓展社会化扶贫领域。积极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定点帮扶单位联系衔接,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项目。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及其13个市1个企业结对帮扶我省东部干旱山区9个的工作机制,帮扶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争取辽青对口帮扶资金在年的基础上增加10%。加大在辽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力争辽宁职高每年在青优先录取100名贫困学生,实行费用全免。做好县辽援扶贫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新一轮省直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定点扶贫措施,确保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既定的定点扶贫村三年脱贫的目标。总结推广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扩大企业参与贫困村建设的规模,提高“村企共建”水平。深化“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加强与派的衔接,全面落实《省扶贫开发局与各派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书》。

(六)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经验,进一步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全方位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互助资金“短平快”的效益。继续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努力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增收、互助资金增效的三赢目标。

(七)进一步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策落实。狠抓年试点工作中扶贫开发政策和项目的落实,认真总结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经验,深入研究衔接的有效形式。对识别出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专门安排资金,扶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救济靠低保,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机制。

(八)进一步协调落实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继续加大对地震灾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对在地震中受损的历年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协调落实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落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向地震灾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捐赠LED路灯灯具项目。

(九)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宣传。充分利用不同渠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充分展示扶贫开发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切实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明确宣传职责,指定具体工作人员。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大对宣传工作考评力度,把扶贫开发宣传工作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扶贫开发项目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充分调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开展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十)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系统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按照省委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第三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增强扶贫开发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工作扎实、无私奉献”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大力弘扬传统优良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提高办事效率,增强贯彻执行力和抓落实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视行风评议,抓好行风建设。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教育引导扶贫干部时刻绷紧扶贫资金项目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碰这根弦。对发生违纪案件的单位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确保扶贫开发干部自觉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第10篇

关于区、市两级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

 

2018年8月8日——9日,全市脱贫攻坚集中整治“回头看”督查组对我旗进行专项督查,9月21日——23日,自治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对我旗进行专项督查,督查工作结束后,区、市专项督查组向我旗反馈了督查情况。对照市专项督查组反馈的19个问题(共性问题12个,个性问题7个),区专项督查组反馈的5个方面7个问题。(由我办牵头整改落实的任务9个)。全市脱贫攻坚集中整治“回头看”督查组反馈我旗问题清单涉及共性问题12个、个性问题7个,自治区专项督查组反馈我旗问题清单涉及5个方面7个问题,我旗针对区、市两级反馈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归类,共梳理出6个方面26个问题,并建立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了整改时限。现将我旗具体整改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责任落实方面

1、层层压实责任不够,县级行业扶贫部门作用发挥不够,对乡镇工作未能形成很好的帮助。村“两委”换届后,新任书记对脱贫攻坚政策掌握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思路。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严格按照《关于认真做好脱贫攻坚领域各项考评工作的通知》(乌驻村办发〔2018〕24号)文件要求,对各脱贫攻坚重点行业扶贫部门(单位)针对责任落实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由旗驻村办上报市驻村办。二是16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在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及时督促行业扶贫部门协调帮助解决。三是严格按照旗驻村办下发的《关于对全旗现任嘎查村“两委”班子进行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的通知》要求,各苏木乡镇组织嘎查村“两委”班子相继开展了脱贫攻坚政策培训。同时,选派4名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参加自治区组织的“万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安排嘎查村“两委”班子干部参加市级集中轮训,对全旗嘎查村“两委”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培训2次。

牵头领导:吉雅图、郭奭频

牵头部门:旗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责任部门:旗驻村办,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2、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档案更新不及时。

整改进展情况:旗扶贫办通过全国扶贫开发监管评价子系统共导出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疑点数据4174条,其中:确实存在的疑点数据为3167条,各苏木乡镇(场)扶贫工作站针对异常信息数据开展了逐村、逐户排查核对工作,并及时进行更新录入。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站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

3、历次检查、督查、考核、反馈问题的整改不彻底、不认真,如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中的数据异常较多,户档案、户手册中的基础信息不准确,虽经几轮整改,但问题仍然存在。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借助9月底调整包扶单位,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及帮扶责任人这个有利时机,结合新一轮动态调整工作,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全力配合乡镇、村“两委”对辖区内常住户,一般户,特别是住土房户、危房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全覆盖走村入户大排查。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户档案、明白卡、贫困户手册认真进行核实核对,发现的逻辑性错误进行了及时更正。二是旗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与旗委、政府两办督查室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对各苏木乡镇(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本、一卡、一册”基础信息整改完善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确保历次检查、督查等发现的问题一次性整改到位。截止目前,共更正建档立卡贫困户疑点数据包括医保、退休、工商投资人等七大项3167条。

牵头领导:各包联苏木乡镇(场)旗级领导

牵头部门:旗脱贫指挥部办公室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

2、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系统填报不及时,健康扶贫工作台账有逻辑错误。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针对动态系统填报不及时问题,组织召开专题研究会议,会议决定在今后工作中贫困人口报销将实行“一卡式”结算,贫困人口与医保部门直接按90%报销比例结算,由医保局先垫付资金,之后与民政局、大地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再行结算,以保证贫困患者能够及时报销,同时也保证数据能够及时上传。二是针对健康扶贫工作台账逻辑错误的问题,我局决定在今后工作中及时与当地扶贫办进行数据对接,同时进行逐户核查,确保将每名贫困患者都纳入台账,并享受到健康扶贫的优惠政策。

牵头领导:阿拉塔

牵头部门:旗卫计局

责任部门:旗医保局、民政局,大地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

(二)精准识别、退出方面

1、动态调整及档案建设方面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开展拉网式核实调查工作不扎实,已经开展的准确率不高。

整改进展情况:苏木乡镇按照要求召开动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详细安排,对所有的常住户进行认真细致的入户摸底调查,人员从嘎查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及帮扶干部中抽组,每个小组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对调查摸底对象逐户开展调查工作。坚持“谁组织、谁摸底、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从精准识别到精准退出的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各调查组入户调查内容要征得被调查农牧户认可,调查组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和嘎查支部书记在调查登记表上签字,确保了准确率。

牵头领导:各包联苏木乡镇(场)旗级领导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31日前完成

——动态调整分析研判程序颠倒、不规范、不细致、不认真,缩小动态调整分析研判范围。评议会议记录不规范,评议会议参加人数较少,群众知晓度不高。

整改进展情况:10月11日,我旗召开了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安排部署培训会,会上旗扶贫办主任张满元就贫困户、贫困村识别、退出程序做了详细的解读,会后,各苏木乡镇(场)也分别召开了动态管理调整专题会议;10月19日,旗驻村办召开了全旗扶贫干部培训班,业务指导组就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识别退出程序再次开展了集中培训,并就近期各乡镇反馈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读

牵头领导:各包联苏木乡镇(场)旗级领导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分类处理佐证材料不充足,大多数清退户、稳脱户的特殊档案没有建立,部分已经建立的特殊档案证据单一、说服力不强。部门信息比对核实工作不扎实,核实资料不完整、不规范。

整改进展情况:旗扶贫办各副主任深入各包联苏木乡镇嘎查村,就贫困人口再核查工作开展了指导检查工作,特别是清退户、标注稳定脱贫户的佐证,逐户逐人进行了分析研判,对佐证材料不充分、说服力不强的,再次入户核实,规范档案

牵头领导:各包联苏木乡镇(场)旗级领导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旗财政局、工商质监局、民政局、残联、医保局、卫计局、公安局、房管局、交警大队,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站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2、致贫原因识别不精准,账实不一。个别户明白卡上写的致贫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但系统标注因病、因灾。  

整改进展情况:苏木乡镇扶贫工作站将贫困户致贫原因不符的反馈到各嘎查,各嘎查驻村工作队、“两委”班子成员、帮扶责任人已经对贫困户“一本、一卡、一册”信息进行认真比对,逐户核实了解情况,已对逻辑不一致的信息进行了更正,做到贫困人口数据线上和线下相一致。

牵头领导:各包联苏木乡镇(场)旗级领导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站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三)精准施策方面 

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不到位。

——个别贫困户搬迁后续产业落实未公示,产业选择与贫困户意愿不一致。

整改进展情况:发改局已派督查人员赴各乡镇苏木对后续产业落实情况开展督查,要求各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方案,在所有项目实施前要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宣传产业发展思路,并召集村两委,搬迁户代表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后续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按照公示要求及时对贫困户后续产业落实情况进行公示。以确保产业选择与贫困户意愿基本一致。

牵头领导:邢刚、巴旗发改局

图吉日嘎拉

牵头部门:责任部门:旗扶贫办、农牧业局,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缓慢,部分旧房拆除力度不够,存在建新未拆旧的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建设进度,部分搬迁户年内入住有困难。

整改进展情况:发改委于10月中旬,选派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进度进行督查,同时加快资金拨付力度,以资金促进度,只要手续齐全,随时拨付工程资金。各安置点工程进度不继加快,到目前,除个别安置点正在加紧施工,大多数安置点已完成住房的建设任务,50%的安置点通了水,高压电。初步具备入住条件。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发改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底前完成

——易地搬迁档案不规范,没有搬迁协议。

整改进展情况:发改局安排专人到各乡镇苏木,对搬迁户档案填写进行指导,查漏补缺,规范,完善易地搬迁档案。特别要求补齐了搬迁协议。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发改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

2、危房改造方面。——危房改造进度缓慢,部分贫困户危房改造已列入计划。截至目前未交付使用,个别甚至还未正式开工。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存在建新未拆旧的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截至目前未交付使用,个别甚至还未正式开工。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存在建新未拆旧的问题。我局于6月4日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和村镇科长任组长的两个危改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农牧区进行进度督查和技术指导,实行每周一调度制度,推进危改工作顺利实施。截至目前,我局承担的“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户数为114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397户,已全部开工,已完工1131户。“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户数为585户,开工430户,已完工395户,现对已完工的工程正组织验收。在实施危改工程前,已与农户签定了建新拆旧协议,新房建成验收入住,将拆除旧房。 

牵头领导:刘进涛

牵头部门:旗建设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底前完成

 ——农村房屋普查鉴定工作不全面,危房改造不彻底。很多农户的房子还未鉴定,有的虽然鉴定,但还未出据鉴定结果,农户家中未存放房屋鉴定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鉴定为C、D级的房子,未制定改造计划,未签订改造协议,没有住房普查档案,住房普查评定档案无照片,多数嘎査村没有建立农户住房台账。

整改进展情况:按照市住建委、旗委、政府的要求,旗建设局从3月6日开始,开展危房评定工作,于5月20日结束,5月21日将评定结果全部下发到苏木乡镇。对于A、B类安全房屋,结合全旗住房普查工作,经培训后委托苏木乡镇进行了评定,并由质监站盖章确认。对于一些评定结果存有疑议的,特别是过去维修过的房屋,靠我局的技术力量难以准确评定。为保证评定的准确性,经我局请示旗委、政府同意,对这部分难以评定的房屋聘请第三方进行了鉴定。经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实验中心协商,达成了鉴定协议。由实验中心派出10名专业技术人员,我旗从建设局、规划局、城投公司抽调1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0个鉴定组,于7月31日—8月26日分赴14个苏木乡镇开展了鉴定工作。排查了1993户,其中402户出具了《四子王旗房屋状况调查表》(结果为A、B类房屋)。我局于8月27日、28日利用两天的时间将鉴定结果下发到了苏木乡镇,要求完善苏木乡镇、嘎查村危房鉴定档案,并将鉴定结果下发到农牧户。鉴定为C、D级的房子,已制定了改造计划,签订了改造协议,10月20日,旗建设局召集苏木乡镇(场)分管领导、危改办负责人召开“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专项督查脱贫攻坚反馈意见”房屋评定工作问题整改培训会。制定了《四子王旗农村牧区房屋“住房安全”性评定台账》模板,局质监站长就台账的填写进行了详解。我局于10月22日起,参加了全旗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对苏木乡镇危房改造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就房屋安全性评定工作、乡村两级住房评定台账和评定表入户工作进行了督查,并下发了整改意见,现在各苏木乡镇正在整改落实。

牵头领导:刘进涛

牵头部门:旗建设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31日前完成

3、个别已脱贫户仍然存在饮水困难。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在牧区实施储水窖项目,解决牧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旗水利局进一步对农区水源不足的地区全面进行排查,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区安全饮水问题。目前红格尔苏木海卜子嘎查(10户五保户)的饮水困难问题现正在新村施工,年底前解决。大黑河乡的红旗滩8户(1户贫困户)整村缺水,现正在勘测设计水源地,已列入2019年饮水安全项目准备实施,其他乡镇饮水问题均已解决。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将来还有其他村庄可能会出现饮水困难问题,我局将不间断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为农牧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牵头领导:巴图吉日嘎拉

牵头部门:旗水利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10月31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4、嘎查村集体经济方面。    

——嘎查村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虽开设银行账户,但未设专账管理集体经济收入。

整改进展情况:《嘎查村集体经济收益管理使用办法》初稿正在旗委组织部内讨论,近期将出台。

牵头领导:郭奭频

牵头部门:旗委组织部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10月31日前完成

——集体经济薄弱。集体经济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工程为了凑数,没有实际效益。

整改进展情况:全旗嘎查村集体经济按照“三个一批,九种模式”的原则分类施策,年底前实现目标任务要求。

牵头领导:郭奭频

牵头部门:旗委组织部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12月底前取得成果

5、产业扶贫项目不精准,与贫困户意愿不一致;项目落实迟、进度慢,补贴资金兑现不够及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没有建立台账,带动贫困户数量不足。

整改进展情况:2018年“菜单式”项目,农牧业局配合扶贫办按照“菜单式”项目验收办法抽验,已兑现补贴资金373.6万元。对无稳定帮扶措施的贫困户,通过母羊银行、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进行全覆盖。目前赛诺公司已为库伦图镇马鞍桥村委会、东八号韭菜沟、大黑河乡罗罗图、忽鸡图乡堂村、庙后共发放210只受孕母羊,共计52户。7月开始签订“京蒙帮扶”高效肉羊养殖项目资产托管收益公益性岗位协议,共1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直接受益4200元。为此10月30日市农牧业局在旗举办肉羊健康高效养殖综合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是落实京蒙对口帮扶和协作人才专项培训计划的一次重要培训活动。  农牧业局分别督促指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完善产业扶贫台账,针对各个产业扶贫项目分类统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花户及产业扶贫效益,并要求享受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补贴资金的合作社至少带动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牵头领导:邢刚、巴图吉日嘎拉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农牧业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31日前完成

6、农村物流滞后,电商扶贫作用发挥不足。

整改进展情况:2018年4月开始筹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的申报工作,5月24月通过自治区竞争性评选,8月30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申报成功,政府旗长赵利国与自治区商务厅、市商务局签订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责任书。项目专项资金1500万元现已拔付到市财政局。待项目资金到位后,及时推进全面实施电商扶贫方案,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牵头领导:巴图

牵头部门:旗经信商务局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10月31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7、金融扶贫工作不实,货款推荐率和贷款获得率不高,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未全面执行免担保、免抵押政策。

整改进展情况:2018年制定出台了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和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市场有机结合,金融机构跟进服务,政银企农多方联动的思路,针对精准扶贫户的不同类型和贷款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措施,确保金融扶贫工程落到实处。通过政府财政向金融机构注入风险抵押金的办法,向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从2017年7月1日到2018年9月末,金融机构共向全旗精准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544户2587.1万元。同时我办会同旗扶贫办对金融机构未按小额信贷政策放款多收的利息进行了清退,涉及95户,退息6.2万元,使小额信贷贷款真正达到“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和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要求。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金融办

责任部门:旗扶贫办、驻旗各金融机构、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10月31日前完成

8、社会保障兜底方面,社会保障兜底方面未配套临时救助资金。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民政局脱贫攻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副局长担任的专职副组长,专门负责问题整改,制定了工作方案,列出了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股室,进行了立行立改。二是制定并出台了特别救助金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力度,拓宽临时救助资金筹集范围,三是已经向政府提出资金配套申请,同时将怀柔对口帮扶的部分资金也作为临时救助资金列支,目前已下拨各苏木乡镇(场)临时救助资金100万元。

牵头领导:巴图吉日嘎拉

牵头部门:旗民政局

责任部门:旗民政局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四)精准帮扶方面   

1、个别帮扶责任人没有有效具体帮扶措施。通过入户访谈、查阅帮扶工作记录,帮扶责任人入户基本以了解情况为主,没有实质、有效的帮扶措施。

整改进展情况:印发了《关于调整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苏木乡镇及干部帮扶贫困户的通知》,明确了帮扶责任人职责,同时利用“党建直通车”对全旗帮扶责任人就扶贫政策、措施及业务进行了培训。

牵头领导:吉雅图、邢刚、郭奭频

牵头部门:旗驻村办

责任部门:各帮扶单位、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10月31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2、京蒙对口帮扶方面。——京蒙对口帮扶项目实施进度慢,档案资料不健全,佐证材料不完整。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京蒙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召开调度会,听取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进行协调解决,确保京蒙对口帮扶项目实施的有序开展。二是京蒙扶贫协作专项工作组要不定期的对京蒙对口帮扶项目的档案和佐证材料进行检查,严格按照京蒙对口帮扶档案管理要求进行规范。三是旗扶贫办及项目实施单位要进一步查漏补缺,及时梳理完善各类档案。

牵头领导:吉雅图、邢刚、陈亚涛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旗财政局、发改局、教科体局、卫计局、农牧业局、民政局、就业局、经信商务局、水利局、文旅新广局,吉生太镇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   

 ——“中泰牧业肉羊高效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80%,但是没有进行招投标。

整改进展情况:2017年中泰牧业项目单位已经提交放弃项目申请,经政府批复后项目准备变更为防灾抗灾饲草料项目。

牵头领导:吉雅图、邢刚、陈亚涛

牵头部门:旗发改局

责任部门:旗发改局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10月31日前完成

(五)项目库建设方面

1、旗政府门户网站项目库公告附件清单错误,应为相关项目清单。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扶贫办提供相关项目清单,旗政府门户网站办及时更正项目库公告附件中的项目清单。二是旗政府门户网站办今后要安排专人严把上传文件的一致性,确保不再出现逻辑性的错误。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旗扶贫办

完成时限:已完成整改  

2、项目库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旗县未严格履行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和三公示一公告程序;项目库总体建设进度比较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拨付;多数已入库的项目不完善,未达到经论证、有可研、可实施的程度。项目库村级项目申报、公示环节佐证材料不足、佐证材料相互矛盾。  

整改进展情况:一是严格规范项目库建设程序,项目前期入库时,以行政村为单位申请上报,乡镇审核、旗审定、严格按照《四子王旗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实施方案》“三公示一公告”程序审批入库。二是按照《乌兰察布市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的指导意见》,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时对项目库建设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由旗扶贫办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农林牧水等相关涉农单位和各苏木乡镇,加快推进项目库建设,目前,2018-2020年扶贫项目嘎查村申报、苏木乡镇审核已完成,已于6月30日前全部录入国办系统。三是苏木乡镇(场)对各嘎查村上报的扶贫项目认真进行审核,对项目可行性、合规性、实效性进行论证评审,合格后报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把关,由旗扶贫办组织人员录入项目信息,项目信息录入完成后,将项目库予以公告。四是旗扶贫办要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协助各苏木乡镇(场)规范完善项目库村级档案材料。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扶贫办    

责任部门: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六)资金管理方面

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使用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不高,滞留额度较大。2017年产业发展项目个别乡镇补贴发放不及时。2018年因工程进度原因存在部分资金延压。扶贫资金落实的过程中旗县部门间的配合协调不畅通。

整改进展情况:今年以来,上级共分三批下达我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74万元,截止9月21日,自治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已拨付5894.1万元,占76%,尚有1889.9万元,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正在拨付中。未拨付资金指标是2018年5月28日正式下达旗财政,这批资金总额5332万元,包括减贫目标任务奖励资金2043万元,扶贫发展资金3289万元。按照年初资金使用安排,延压资金与其他涉农部门资金整合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并制定《四子王旗整合财政涉农涉牧资金实施方案》,方案得到区、市两级扶贫业务部门批复。主要建设项目为贫困村道路连接线、村内公共厕所安全饮水提升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中。自治区督查发现这问题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到2018年10月8日,资金全部拨付到项目实施主管单位,根据工程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施工单位。今后,我们将切实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扶贫资金再不出现滞留、延压问题。

牵头领导:邢刚

牵头部门:旗财政局

责任部门:旗扶贫办,各苏木乡镇(场)党委、政府

第11篇

2010年“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视察灾区,第一次公开提出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此后不久,陕西对外公布了陕南区内240万人的移民搬迁计划。2010年12月7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获得陕西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原则通过。陕西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该省将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人和39.2万人,规模远超139.76万人的三峡库区搬迁移民。时任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表示,将用10年时间,彻底解决陕南地质灾害问题,让民众生活在安全、便利的环境中。为此,陕西省专门成立了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和陕南移民搬迁项目指挥部来组织协调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2011年5月6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同时,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将作为资金周转平台,参与该移民计划。该公司由陕西有色集团与陕西省财政厅共同注册成立。该平台的作用是,在政府财政力量暂时无法支撑搬迁的情况下,先行垫付补贴。起一个资金运作和时间缓冲的作用。根据工程规划,移民搬迁首期任务需投入资金60亿元,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其中财政厅出资10亿元,出资比例为33.33%;陕西有色出资20亿元,出资比例为67.67%,其余30亿元的资金缺口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由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提供担保。

2.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因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山区群众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决定利用十年时间,安置陕南60万户240万群众。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2.39万户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9.3万户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28.97万户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12.7万户46.88万人。

陕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分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5年,将重点安排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发易发区、贫困山区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38万户约14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安置移民搬迁22万户约100万人。

2011年5月6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与此同时,由陕西省有色集团和省财政共同组建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作为资金周转平台,参与该移民计划。按照规划,首期任务需投入周转资金60亿元,其中陕西有色集团筹集50亿元,省财政配套10亿元。

搬迁资金如何筹措?

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计划,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搬迁资金如何筹措一直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总体规划,陕南地区搬迁投资共需1109.4亿元,主要包括移民建设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0.9亿元,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159.4亿元,自主拆迁投资12.1亿元,以及24.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按规划中“三四三”的补助方案,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地方政府需支付360亿~420亿元的补贴,其中半数需要市县一级财政来筹备。这对地方财政收入仅10余亿元的陕南来说,压力巨大。

对此,陕西省采取了政府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联合注资成立相关搬迁工程公司,来破解资金困局。2011年5月6日揭牌的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为移民工程而设立的资金运作、工程运营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其股东分别为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前者出资10亿元,后者出资20亿元,其余资金缺口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由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提供担保。该平台的作用是,在政府财政力量暂时无法支撑搬迁的情况下,先行垫付补贴,随后政府财政再填补进来,起一个资金运作和时间缓冲的作用。未来10年里,该公司将在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在陕南移民搬迁项目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配合陕南三市各级政府,以社会性和公益性为宗旨,由企业以项目建设的模式,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另外,在陕北移民搬迁中,陕西省、市、县和神华集团将共同筹资22亿元作为搬迁的启动资金。

神华协助出资,让外界多有猜测,其中有人猜测是否搬离之地地下存在某种资源,从理论上说,谁出资谁受益,对于这些猜测,陕西官方给予了否认,政府相关人士表示,陕西是神华战略布局的重要之地,还有颇多合作之处,其言外之意,神华要在陕西进行开采,也需要有“义举”行为。对于此次出资,神华人士表示是一次“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对此,当地有学者认为,“此次启动移民搬迁工程,将大国企纳入,延续了陕西省让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地方重大民生工程的一贯思路。这种做法其实在国内是一项模式的创新。”

不过,当地官员也坦陈,尽管目前已经找到了首批移民启动资金,但后续高达千亿元的资金在哪里?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是从陕西省政府对此重大工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多方筹资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陕西省决心将“最大规模移民工程”变成一项让群众、国企、政府三方多赢的标杆性民生工程,同时亦是“样板”性政治工程。

有当地官员认为,千亿资金筹措虽难,但是面对“要用愚公移山精神解决搬迁”的意志,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将会得到破解。专家认为,与其他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的省外移民不同的是,首先,陕西移民是在本省进行,搬迁后老百姓很容易适应新生活;其次,政府提倡“开发式”移民,也能为搬迁的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次,陕西大规模移民最终是为减少贫困人口,并探索减灾移民新路径。上述种种都与以往的工程型移民搬迁有很大的区别。也正是在这些区别之下,陕西的移民搬迁工程才备受各界关注。

实际上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对于实施者来讲,无论是从人居环境,还是城镇化推进以及减灾扶贫等诸多方面,将是一次全面的提升。

对此,5月21日《中国经营报》指出,面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国企、政府还是搬迁的老百姓,最终都渴望实现多赢的局面,而多赢局面最终有赖于执行者有力地执行。

移民补偿怎么补?

关于移民补偿的数额问题也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补助的标准成为极为敏感的数字。尽管移民搬迁的配套政策尚未正式公布,按照陕西省政府的初步要求,补偿标准可能为“三四三”,即每户直接补贴3万元,特困户补贴4万元(特困户是按照移民总数的10%来确定的),另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每户再投入3万元的成本。相关人士称,上述补助资金需要政府支付大量补贴。然而,按照陕南地区60万户、240万人的移民规模,每户6万~7万元的补贴标准,仅安置一项,陕西省就需支付360亿~420亿元。据称,这部分费用可能将由陕西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分别负担50%。

在最初的规划意见中,曾有专门章节提出陕南搬迁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规划中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共需投资1109.4亿元,其中移民建房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等325.1亿元,自主迁移投资12.1亿元。其中:建房投资772.2亿中,村民自筹715.9亿。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每年2亿,十年20亿,按5∶5的比例市县两级地方再配套20亿,另外再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亿。此外,规划还建议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对口支援”8.4亿元。

事实上,政府用于补助村民建房的资金仅60多个亿,真正的大头,还得村民自己出。按照规划,政府出的大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325.1亿,但这一笔资金同样令基层官员为难。按规划,这一部分由省发改委、建设、民政、扶贫、水利、交通、国土、电力、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本着积极支持”的原则,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解决。一位了解内情的官员表示,省政府的思路是,整合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类搬迁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但中央每年通过各部门下来的资金都有专门预算,超出的部门怎么办?

按规划,安康十年要搬22万户,平均一户补3万,要66个亿,其困户(增加2万补助)按20%比例有4.4万户,需要再加8.8亿。加上基础设施大概有115个亿需要政府买单。平均每年十个亿,按照目前省级和市县各负担50%算,安康一年至少要拿5亿,但现实情况是,安康很难拿得出这笔钱。这是个现实问题。所以,安康市向上级政府提交的书面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大中央财政统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对口资金的扶持力度。”

牵头负责陕南搬迁的陕西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称,希望规划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请求国家发改委予以立项、扶持。国家各部门能够制定支持移民搬迁的特殊政策,予以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

移民如何安置?

为了鼓励村民搬迁,陕西省政府在最初的搬迁规划中承诺:新建筑的选址首先保证安全的地质与水文条件,有较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和耕园地,还要便于居民出行,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创造160万个就业岗位;新的住址确保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解决群众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争取每个搬迁户有1个以上的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培训或技术培训;每个移民安置地区将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整个搬迁将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按照农民进城、小城镇建设、避险避灾及扶贫搬迁四位一体的思路进行。目前确定的搬迁方式共6种,包括农民进城、进镇、新村新社区、小集中安置点、农民自建房和鼓励外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愿选择。

一位曾在安康实地调查过的地质专家提出疑问:“在地质灾害高发的山区,适宜居住的土地本来就不多,陕南地区如何找到足够安全的土地安置移民?”在陕南山区,可供选择的安置点很少。以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其他的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本身也面临安全隐患,大规模移民对当地生态无疑是一种挑战。

如何解决这一土地矛盾?陕西省国土厅称,此次搬迁将陕南三市移民安置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安置区、适度安置区和不宜安置区。而搬迁安置移民主要集中安排在适宜安置区和适度安置区。其中适宜安置区陕南秦巴山地山前冲洪积扇裙、浅丘地区、汉江、丹江沿岸二级以上河谷阶地、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以及各县(区)零散分布的相对平坦地块。适度安置区主要分布在地块比较零散的秦巴山区河谷、低山和丘陵地带。

对于土地指标的疑问,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模和安置方式,规划期间共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1171公顷(约16万亩),户均增加173平方米。

该厅解决的办法是,抓住陕南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与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充分衔接,重新核定和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适当增加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范围。同时积极与国土资源部协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移民搬迁10万亩建设用地指标。

陕西省国土厅一位官员透露,最终能否争取到指标不好说,但政府已经在努力。最初,整个陕南的规划都由省发改委以工代赈处牵头,但后来省里决定改为国土厅牵头,正是为了在以后土地利用规划及指标申请上更加方便。2011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陕西省代表团讨论的时候,对十年时间整体搬迁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检验标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1年5月6日召开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上,省长赵正永强调,要以“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作为检验标准,切实抓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加大财政补助、整合各类资金、争取国家支持以及吸引民间资本等途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量让搬迁群众少出钱或不出钱,确保群众搬得出。统筹推进城镇和居民集中区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加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确保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的稳定。切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加群众的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确保群众能致富。

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这是陕西省政府对这项计划的要求,从目前来看,这项规模庞大的移民计划目的明确,意义无可辩驳,但在操作层面,许多问题仍没有找到答案。现在安康市已经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相当于军令状,但许多问题地方上还没有明确思路。

安康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确定的搬迁方式共有6种,包括农民进城、进镇、新村新社区、小集中安置点、农民自建房以及鼓励外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愿选择。从安置成本比较,农民进城的成本是最高的,安康房价现在每平米的价格为3000~4000元,其次是进镇,每平米成本约1500~1800元,如果在村子里就近安置,成本就比较低一些,自建房的成本大约每平米900~1000元。按照陕西省方面的要求,今年陕南需移民搬迁24万人,这意味着这项工作“必须在年底前看到成果”。为了节约耕地,政府决定建设一部分商品房小区作为安置房,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征地,26日前必须动工,才能保证年底之前有一部分搬迁农民入住。

“搬得下”的同时还要“稳得住”,需要政府支付大量补贴来实现。以每户农民3万~4万元的现金补贴为例,据透露,陕西省财政、市县财政需要分别负担50%。尽管一个资金周转平台已经建立,数十亿的费用对于这些年财政收入仅十余亿规模的陕南地市来说,仍是巨大的困难,从眼下的财力看,也确实没有能力。困难还不仅在于此,如何让搬迁农民进一步做到“能致富”,将进一步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陕南三市区位、自然环境情况类似:耕地少、可利用土地少,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汉江取水,面临严格的环境标准,大量工业项目不得审批。在地方官员看来,耕地少一方面减少了“搬得下”的压力――因为耕地少而贫瘠,大量农民以外出务工为生,并不十分依赖务农收入、依赖原有耕地;但同时也让“能致富”压力大增。

2011年,陕西省政府确定安排陕南三市移民搬迁安置6万户24万人。其中,汉中市和安康市各2.2万户共17.6万人;商洛市1.6万户6.4万人。目前,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重点示范镇、汉中市城固县崔家山重点示范镇、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重点示范镇等建设项目已经集中开工建设。

重点示范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为解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为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搭建平台。

3.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

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实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为此,由陕西省扶贫办牵头编制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0年第2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了该规划(陕政发〔2011〕13号)。

十年搬迁安置39.2万人。规划指出,2011~2020年共搬迁安置39.2万人,“十二五”期间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共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

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努力实现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适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每户有1.5~2亩设施农业大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或园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规划中指出,安置移民分四种方式。

安置地址要选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能为搬迁户提供可开发的立地条件;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无地裂、滑坡,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

移民搬迁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建设五部分:1.农户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中心村、现代农业园区、国有农林场等建设房屋以及旧房改造等。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村巷道硬化、通村道路、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村容村貌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3.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技术推广和市场体系建设等。4.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5.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改造、封山禁牧、草场改良、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概算投资139.77亿元。按区域分:榆林市投资117.46亿元,占84%;延安市投资22.31亿元,占16%。按建设内容分:搬迁户住房建设投资57.83亿元,占41.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08亿元,占25.1%;产业开发投资27.81亿元,占19.9%;搬迁户能力培训投资6.85亿元,占4.9%;生态建设投资12.2亿元,占8.7%。

参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现行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确定白于山区移民建房补助标准。即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每搬迁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户,享受全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139.77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入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入38.54亿元,部门投入资金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2011年,省上和榆林、神木、靖边以及神华集团各安排4亿元,定边县安排2亿元,横山县安排1亿元,子洲县安排0.2亿元,延安市及相关县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安排资金5.09亿元,从2012年起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此外,规划还强调,要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年度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建房补助资金由县上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4. 陕南移民的旬阳样本

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鼓励移民搬迁的实际支持,还有灾难频发的环境逼迫,使陕南人口迁移现象多年来从未间断。陕西省政府在“十二五”起步之年作出承诺,要在未来5年实现搬迁240万陕南贫困人口的目标,更使这一“移民运动”日渐勃兴且进程加快。在陕南,一个大的人口变迁时期正在到来。旬阳县正在实践中的“富人进镇、穷人下山、工业入园、资本流转”模式,以其体现出的移民搬迁时代特征,对其他地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以集镇方式满足较大规模农民进城需要

陕南农民富裕程度不对称,富裕阶层相对成型,能人、精英阶层有迫切的进城愿望,陕南人已经意识到,移民搬迁是陕南发展的根本之路,这也是破解人口密度过大、人均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保任务艰巨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成为当前搬迁的首要群体,搭建低成本的进镇平台成为县上推进城乡统筹的重点举措。经过摸底调查,旬阳采取了统一编制住宅规划、统一征用调配土地、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办理各类手续,房屋由农民分户建设的“四统一分”的办法,在棕溪镇等8个集镇统征土地414亩,以最低价为农民进镇建房提供土地。

旬阳县发展计划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旬阳的进城安居成本,县城大约是30万~32万元,集镇大约是16万~18万元。而且从市场开发、社区建制、居民管理、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比照,满足较大规模农民进城需要的最佳选择无疑就是集镇。当然,这些还不是集镇成为富人转移目标的最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镇域经济将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而集镇则是镇域经济的核。陕南经济的最低单元应在集镇,城乡统筹的重点也应在集镇。集镇就是“城乡接合部”,它承接着城市和乡村,最易于发挥集聚效益、产生发展效能。所以,集镇也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大突破口。

把富人盘活,把穷人激活

这是在“富人进镇”后有效解决农村闲置资产,给农村贫困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引导“穷人下山”有序进行的一个例证。

目前陕南山区尚存在一定数量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15%。这些人要么因为祖辈居住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始终无法抗争出来,要么因为自幼残障或外出务工造成伤残而深陷贫困状态,无法获得较好的居住及生活条件,这也是陕南扶贫工作的重点群体。而同时,旬阳已有近万户农民迁入集镇,其中有6000多户还保留了在农村的住宅,这就使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房屋。当然这些闲置房屋比贫困户的住房在位置、材料、设施等方面都要好,使用价值较高。同时,进镇村民还有部分遗留的土地、圈厕、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也处于闲置状态。

这些有用资产的闲置,为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就成了一举多得的事情。旬阳县因此提出,将农村闲置资产向贫困区域农民转移。其办法是,由政府为贫困户购买进镇农户的闲置房,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转卖”给贫困户居住。这一办法实施一年来,迁入“新居”的贫困户“基本上在半年之内都实现了脱贫致富、安居乐业”,这一办法也受到了卖房户、买房户的共同支持。

在操作中,县上做到“盘活一个资金、获得双方自愿”,充分利用国家给贫困户的到户资金,由政府出钱买下闲置资产低价转让给穷人,过程中有严格的法定契约,买卖皆规范放心。这样,富人将闲置资产转化成一定的进城资本,穷人则马上获得必需的居住条件,两头解决了问题,也就是“把富人盘活了,让富人更富;把穷人激活了,让穷人不穷。”效益不仅仅在于一个房子,重要的是实现了闲置和价值的成功转化,把穷人和富人连接了起来。对穷人来说,在脱贫的路上可以少奋斗多少年,对富人来说,体现了致富以后的善心善举。当然,对政府而言,也体现了实实在在的公共责任和社会道义。

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

移民搬迁,贵在“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这也是检验移民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准。要让农民搬迁以后还过得好,就业是根本。在就业方面,旬阳主要是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

旬阳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近郊,包含有矿产开采加工、水泥生产、汽车制造培训、魔芋种植及烟草生产等多种企业厂房于其中的一个县域工业园区,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据介绍,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达4800多人,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25000人。

形成配套产业链,是园区增加岗位、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如当地的尧柏水泥生产线,依靠配套产业尤其是下属公司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依靠农民促进了资金流转问题,取得了多重效益。据悉,县域工业还给1万多名城乡居民提供了就地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

第12篇

县长 杨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竭力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基础不断增强。预计到2016年底,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亿元,是2011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57亿元,是2011年的3倍,年均增长24.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33.2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80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0元,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二)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制定实施“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坚定不移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9亿元,发放惠农贷款80多亿元,争取实施投资7.86亿元的双联项目633项。贫困户建设设施农牧业6万亩、户均达到2亩,发展特色林果12.45万亩、人均达到1.61亩。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开工建设11个移民点,建成入住9个,预计到2016年底累计搬迁安置南部山区贫困群众4万人。减贫13.64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55.19%下降到2015年的18.84%。预计2016年减贫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4.68%。

(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88项,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1.78亿元,年均增长34.73%。争取中央和省市投资54.53亿元。营双高速、金色大道、金古公路建成通车,新建农村公路897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871公里,路网密度达到56.27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利骨干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城区供水扩建工程,解决了县城及17.8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渠道800多公里,改造农电线路549公里。

(四)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6:42.9:29.5调整为29.77:28.95:41.28。主体生产模式成效显著,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18.8万亩、户均2.5亩,发展特色林果36.12万亩、川区人均1亩。农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7.85亿元预计提高到2016年的13.33亿元。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8.6亿元,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09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0.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引进江苏振发、达华节水、山东天成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54项,落实到位资金384亿元,年均增长89.8%。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建续建县乡农贸市场和畜产品交易市场12个。登记个体工商户9686户,年均增长16.8%。

(五)城乡融合快速推进。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建成新农宅示范点31个、新型农村社区9个。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C区建设顺利推进,征用土地1万亩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城区集中供热、供水扩建、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建成投运;西靖、黄花滩、永丰滩撤乡建镇,黄羊川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基本完成,创建“千村美丽”示范村2个、“万村整洁”示范村36个。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4.64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17.96%预计提高到2016年的25.03%。

(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扎实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地下水开采量较2011年削减25%。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2.08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3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2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1年下降15%。建设甘蒙省界防沙治沙大林带,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生态恢复、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制度,严格执行“五禁”决定,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4.53万亩,封育61.3万亩,通道绿化1055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9.6%提高到15.32%。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七)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投入资金51.2亿元,兴办实事187件,有效解决了支撑发展及关乎民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改造棚户区1880户、农村危房1.72万户。累计投入4.37亿元,新建改建校舍20.1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所,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39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7%。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建成开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农村文化广场13处、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7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重视社会养老和救助工作,建成县社会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6所、日间照料中心63个,集中供养人数达到430多人,累计向低收入及特殊困难群体发放救助资金8.1亿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制建设、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维稳等工作得到加强,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统计、气象、人防、消防、邮政、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大力简政放权,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59项,部门权责清单公开。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行政决策公开、基层政务公开和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招投标改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处置、土地招拍挂等事项全部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创业,落实“五证合一”登记制度,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43%。推进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营改增”改革,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72家,流转土地16.8万亩,颁发设施农牧业产权、林权证面积12.24万亩。坚持管好用活国土资源,土地资产收购、储备、开发、利用制度进一步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全面实施,群众合法财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九)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双十条”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整治贪假懒庸等突出问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层层传导压力、传递警示,强化监督问责,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59件、政协委员提案233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全县经济快速增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省市驻古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古浪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县委部署要求,善做善成、实干实效,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加快推进小康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脱贫攻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持之以恒转变作风,着力提升能力素质,打造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差、小康实现程度低的基本县情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剩余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期实现全面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工业经济效益不高,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没有如期建成投产,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较弱;主体生产模式产业链不健全、管理不精细,效益发挥不充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力度不够,“放管服”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食品药品安全、惠农政策落实、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政府自身建设需不断加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不辜负全县人民期望。

二、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县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新古浪的关键阶段。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围绕实现脱贫摘帽、同步小康“两大目标”,推进县城—工业园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金色大道沿线和南部山区三区联动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古浪。

奋斗目标是: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2017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市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一号工程”意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之以恒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17+2”政策措施,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通过易地搬迁、城镇转移、整合收缩等途径将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应搬尽搬,全县累计完成移民搬迁6.9万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配套完善移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创新和强化社会管理服务,确保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实现贫困户富民产业全覆盖。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经营方式有效结合,全面开展电商扶贫。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优先在贫困村推广增收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使科技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助推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坚持“项目跟着扶贫走”,以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持续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行路等问题,基本消除农村危房,贫困村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健全脱贫攻坚联动机制。深化双联富民行动,推动落实产业带动、劳务对接、人才支持等扶贫协作任务。狠抓政策落地,紧盯2017年和2020年两个攻坚节点,进一步研究细化精准扶贫计划,认真落实“853”挂图作业办法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现进、出、退精准管理。

(二)咬定项目建设不放松,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力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高起点谋划争取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认真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扎实推进“6873”交通突破行动,重点抓好兰张三四线、古浪至哈溪、土门至黄花滩、甘肃(武威)国际陆港C区道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路网。全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重点抓好水资源配置、水库淤积治理、工业园区供水、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新增水库库容1562万方,治理河道110公里。争取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移民供水工程。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成330千伏土门变电站,新建县城、新胜2个110千伏变电站。健全完善抓项目的工作机制。组建重大项目专家库和人才库,着力提高谋划、争取和运作项目的能力水平。加强项目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电子储备库,提升项目宣传推介水平。健全县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责任制,完善对项目投资强度、建设进度、综合效益等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的落实机制,推动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导向。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增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健全跟踪服务落实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每年保持13%以上的增速。

(三)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培育新兴工业经济。坚持抓创新、引项目、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立新型工业结构。到2021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亿元以上,吸纳就业2万人以上。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链经济。精细化工产业,依托鑫淼百万吨电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轻工制造产业,依托绿润科技、石岛玻璃等企业,加快推进轻工制造项目建设,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型建材产业,依托祁连山水泥、兴达建材等骨干企业,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企业产能,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天域、易源生物制药等企业,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江苏振发、雍和新能源等企业,扩大光伏、风力发电规模,打造百万千瓦级沙漠生态光伏发电基地和风电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河西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21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按照每个园区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目标,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与周边城镇互联互通,完善园区内道路建设,加快电力、供气、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到2021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入驻企业达到50户以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鑫淼公司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达华、海纳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建成达华、绿润、傲农等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品,争创名优品牌。

(四)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不动摇。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设施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和特色林果业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主体生产模式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确保设施农牧业稳定在20万亩、户均达到3亩,棚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特色林果稳定在36万亩、川区人均达到1.5亩,盛果期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培育发展甜高粱全产业链,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大力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性市场、产地专业市场、网络市场。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到202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0个,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100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家,农产品运销大户达到2000户。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以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市场供求、农业技术等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

(五)加快实施开放外向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作为全县发展外向经济的根本途径,认真学习规划,着力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推进陆港建设,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全力支持陆港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等协调服务工作,全力支持甘建投加快陆港中心区基础设施和武威机场、陆港水务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善陆港配套功能。大力支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粮食进口口岸、整车内陆进口口岸、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建设,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围绕陆港进出口加工业、生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3+2”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已签约和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积极主动跟踪洽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扩大产品出口。建立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蔬菜、果品、牛羊肉、奶制品、宠物食品等出口品牌,建成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万亩。

(六)深入实施城乡融合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城带乡,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城乡融合和“多规合一”要求,综合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因素,修编实施全县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重点规划。完善县城、工业园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规划,编制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强规划管控,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构建县城—工业园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金色大道沿线和南部干旱山区三大区域主体框架为重点,加速人口、产业、资源等各类要素聚集。县城—工业园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区域以金古公路为纽带,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沿线主动融入凉古核心区,统筹推进道路、水利、通讯、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易地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在实现应搬尽搬的同时,以S315线大靖至干城段、十条路沿线为重点集中实施收缩居住,打造山区留居群众统筹发展示范城镇。持续推进区域性中心城镇建设。县城按照“南改、北延”的开发建设思路,重点抓好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路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各建制镇着力改善镇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新房建设力度,大靖、海子滩、泗水、土门等沿路沿线乡镇集中对公路两侧土坯房进行改造,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色彩管理,提升整体形象。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建立社区化管理机制,按照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社区”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争创省级“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七)全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健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和集压沙修路、平整沙丘、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六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新增造林封育面积86万亩以上,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到2021年,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至110立方米以下。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健全完善源头保护制度和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从节约用水、水源保护、重大水利工程等方面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后续治理项目。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和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实施重点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南部山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将水源涵养区林缘地带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新增水源涵养林3万亩,封育10万亩。中部川区,突出抓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工业园区、移民区、城镇村庄及新型社区绿化,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更新改造2万亩,完成通道绿化500公里。北部沙区,加强防沙治沙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千里沙漠大林带、亿利沙漠生态产业扶贫、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完成治沙造林30万亩,封育40万亩,封禁保护30万亩。大力发展沙产业,推广建立锁阳、肉苁蓉、枸杞基地。加强环境综合防治。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抓好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城镇污染源、农村污染源综合治理。

(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高效物流,以县城、大靖、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周边区、泗水高铁站等重点集镇、区域商业圈为依托,实施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商贸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建设和改造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商品配送中心,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城乡商业新网络。建成县级物流分拨中心1个、乡镇级物流节点15个、村级物流网点160个。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面向农村的电商网购业务,支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力争建成电商网店200家以上,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加快推进“宽带中国”战略,逐步扩大网店规模,推动快递下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行业运营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等互动发展。积极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拓展和规范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等法律业务,规范发展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经济鉴证服务。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实施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工程。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沙漠生态观光游、绿色休闲度假游等特色品牌。

(九)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创业促就业,落实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就业指导培训,引导各类毕业生自主择业,提高就业率,保持就业稳定性。加强就业援助,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保障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农村幼儿园建设改造工程,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8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学目标。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到2021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增强健康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8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建制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均等化水平。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争取实施博物馆、体育馆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三无”残疾人实行集中供养。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投入,统筹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40%,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实行安全生产巡查常态化,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从加工到消费的每一道防线,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隐患,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人知人晓、人信人守、人行人遵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着力解决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失信问题。

(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大开发开放力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公平市场准入、公平资源配置、拓展投资领域、支持自主创新等改革措施,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激发市场活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增设城乡服务网点,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银企精准培育机制,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规下企业实行银行定向培育和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将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发挥惠农贷款对精准扶贫的支撑助推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对投资的拉动作用。管好用活土地资源。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做好南部山区移民搬迁后的废弃宅基地复垦整理,加大低效闲置用地“二次开发”利用力度。优化用地布局,全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抵押担保贷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深化水权水价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的水价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三、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战略部署,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着力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城乡融合、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以落实“六个精准”为抓手,认真实施“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年内减贫1.65万人以上。深入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新建黄花滩10号移民点,完成干城、新堡、横梁整乡搬迁,在十八里、黑松驿、黄羊川和古丰4个乡镇高标准建设收缩居住点,年内搬迁安置1.83万人。突出产业扶贫,着力推进贫困片区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培育提升甜高粱、旱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强化对搬迁群众的培训,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持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40公里、路网改善工程20公里,改造农电线路270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探索采用贷款贴息等方式基本消除贫困户危房,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个、“万村整洁”示范村50个。加大贫困村医疗卫生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积极对接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年内争取发放各类惠农贷款12亿元以上。加强贫困村互助资金使用管理,探索利用信贷资金放大互助资金规模。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严格考核验收,坚决防止和根除“虚假脱贫”“数字脱贫”问题。

(二)狠抓项目和招商引资,拉动经济稳步增长。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持续加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年内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20项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项以上,确保在建项目规模保持在200亿元以上。抓好项目谋划争取,围绕省市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精心谋划储备项目,年内储备各类项目900项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0项以上。争取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黑松驿水库建设、王府沟山洪灾害治理等项目列入中央和省市投资计划,落实国家投资14亿元以上。抓好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加强工程施工调度,凉州区至古浪、干城至天祝西沟、S315线大靖至干城公路、世行贷款土门组团道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县失能老人养护院和红色旅游景区游客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全力加快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节能槽式10万千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等40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工发挥效益。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服务,加快项目备案、用地审批、环评等前期手续办理,狠抓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推进项目依法规范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委托招商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集中力量招大引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70亿元以上。

(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支持鑫淼、达华、海纳、伊禧堂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狠抓骨干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鑫淼60万吨电石、石岛5万吨高档玻璃制品、国澄电子电解铝箔等项目建设,绿润超大口径PE管和甜高粱收割机、天赐5000吨白酒项目达产达标。年内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以上。认真落实市上出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财政扶持、入园工业项目和“小升规”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奖补、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等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和项目资金短缺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扎实开展“百户企业达标入规”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大力改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土门、双塔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建立科技孵化器1家,开发新产品10个,推广新技术20项以上。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深入开展互保共建,着力协调解决企业生产、销售、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促使其效益稳增。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加强设施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和特色林果业规范化管理,以移民区为重点新建设施农牧业8000亩,完成50亩以上50个示范点水、电基础设施配套,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提升主体生产模式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培育甜高粱全产业链,力争完成种植面积21万亩,新建青贮池5万立方米,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22万吨以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55万亩以上,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25万亩以上。加快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力度,新建农产品冷藏库5万立方米,累计达到35万立方米。深入实施“武威特产网上行”促销工程,大力推进果蔬产品网络营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成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0个以上。培育多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以上,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运销大户50户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构建技术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围绕主体生产模式、特色种养、电子商务等重点,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五)全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支持省水投加快陆港中心区水务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甘建投加快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陆港口岸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协调服务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新建古浪新型产业园集中供热站、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争取实施创业大道、富民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陆港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现代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外向型企业,打造进出口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已落地项目建设进度,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生产项目达标生产,甘肃正阳马铃薯主食化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强化政策扶持,在项目建设和企业用地、用水、用电、投融资等方面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落户陆港。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优化城镇规划布局,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城区地下管廊和城乡环卫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完成10个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推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三规合一”,强化规划的实施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管理的依据和龙头。加强建筑物色谱管理,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城市建筑物色谱管理规定。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2017年底将2015年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全部分配入住。新建新型农村社区2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0户。加快棚户区改造腾退区域规划建设,年内出让土地100亩以上。着力改善县城基础设施,启动实施县城“南大门”建设工程,改建昌灵路,延伸建设西环路、世纪路、民生路、文化路、平安路。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设立物业管理委员会,引入物管服务企业,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土地拍卖、PPP合作等模式,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健全城管执法联动机制,集中整治违章建设、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噪音污染等脏乱差问题,提升城镇形象。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健全治理长效机制,西靖镇、黄羊川镇垃圾处理场和城区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土门污水处理厂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污水处理站达标运行,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理系统。

(七)加强生态治理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石羊河流域古浪属区用水总量控制在0.94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15亿立方米以内。积极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后续治理项目。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突出压沙修路、平整沙丘,加快实施千里沙漠大林带、亿利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和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探索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争取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项目,全面落实4.87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任务,抓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下山入川”移民点等重点区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0万亩。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排查整治环保问题,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严格执行“五禁”决定,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八)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各类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认真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古浪一中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教师、校长轮岗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工程、绿洲生态移民医院和西靖镇卫生院建成投用。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薄弱学科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落实二孩政策,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39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认真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电子商务孵化园,健全电子商务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和农村物流体系。引导帮助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实现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领导责任,强化巡查执法和专项治理,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全社会安全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强化社会公德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责任感。严厉打击造谣、传谣、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等搞人身攻击和影响发展环境的行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创造健康有序、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

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1.新建中小学校舍1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5万平方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00人以上。2.实施精准扶贫恶性肿瘤防控工程,对3000名贫困群众进行免费筛查。3.启动建设全民健康档案,当年建成1万人(份)。4.实施大靖片区、古浪河灌区人畜饮水提升工程,解决1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不稳定问题。5.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安置1.83万人。6.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200户。7.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5000户群众用电保障不足问题。8.在县城、大靖镇、西靖镇建设城乡公共活动场地5处。

(九)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全面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措施,全力补短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市场执法行为。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推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从严监管。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创造良好的政务和投资环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和服务平台机制,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引进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全面贯彻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学以增智。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理念,吸收新信息,适应新常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对经济、法律、文化、科技、“三农”、扶贫等政策和知识的学习,注重总结运用,切实解决“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问题,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效能的公务员队伍。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坚持务实创新。求真务实、埋头实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找准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和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及切入点,创新抓落实的思路举措,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坚持担当尽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作为首要责任,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务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落实,健全绩效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敷衍应付等问题。坚持抓严抓细抓实,树立言必行、行必果和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新风正气,确保工作落实不打折扣。

坚持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双十条”规定,从县政府班子成员做起,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上率下,树好形象。始终把回应人民期盼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廉政勤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4883”主体责任体系和“866”衡量检验标尺,强化压力传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省委《实施办法》,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加强对财政资金、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财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绩效。

各位代表,古浪已步入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崭新时期,形势催人奋进,前景鼓舞人心。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古浪、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术语注解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六个精准:为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3.“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市上研究制定了配套的“1+17+2”规划方案。“1”是《武威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规划(2015-2017)》,“17”是饮水安全、动力电全覆盖、交通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电子商务、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社会救助、金融支持、劳动力培训、人才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管理、实绩考核17个专项实施方案,“2”是我市增加的科技支撑、农村社区2个专项实施方案。县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配套的“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5.“五证合一”: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在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6.“营改增”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8.“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贯彻落实视察我省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省委于2013年9月提出了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一个核心”即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两不愁、三保障”即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六大突破”即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

9.“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2016年1月,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提出通过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做到“八个准”,每个贫困村制定作战“五张图”,每个贫困户落实“三本账”,倒逼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平台建设“八个准”:一是对象识别认定准。具体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即:一核(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三比(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议(农户申请、小组初评、村两委审议和村民代表决议),五公示(村、乡两级公示和县级公告)。二是家庭情况核实准。全面调查农户的基本状况、收支情况、发展意愿、困难问题等情况,对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农户和返贫、新识别的农户,分别提出初步建议名单,严格按程序审定。三是致贫原因分析准。对照因学、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土地、缺水、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四是计划措施制定准。因村、因户量身定做具体的帮扶措施,确保与致贫原因、贫困户需求、相关政策对接。五是扶贫政策落实准。做到贫困户一户一本政策读本、一户一本宣传画册、一户一册挂图作业台账。六是人均收支核查准。确保收入计算方法和统计部门口径一致,贫困户对数据签字认可,经得起第三方抽查评估。七是对象进出录入准。建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数、当年脱贫返贫及未脱贫档案资料,严格按照程序分类甄别贫困人口数据,确保信息采集全面、数据准确,扶贫对象进出录入及时,为脱贫销号、返贫挂号、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八是台账进度记录准。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干部、乡镇包村干部、村组干部和涉及政策的各行业部门要经常性进村入户,及时填写“853”挂图作业图表和贫困农户三本账,记录“1+17”到户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贫困户收支变化情况和帮扶干部工作开展等情况。村级作战“五张图”即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贫困农户“三本账”即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

10.“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为确保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退出验收的客观准确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立“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即村级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贫困户四方共同签字,乡级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统计工作站站长三方共同签字,县级由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四方共同签字,市级由市州委书记、市州长两方共同签字,层层把关,防止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

11.“6873”交通突破行动:为全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5年开始,举全省之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即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12.“6363”水利保障行动:为加快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即2015年至2020年,6年内投资3000亿元,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6大体系”,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3大目标”。

13.“多规合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14.“宽带中国”战略: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兆和12兆;宽带应用深入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5.“互联网+”行动: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部署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项“互联网+”重点行动,既涵盖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等具体产业,也涉及环境、养老、医疗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16.“三无”残疾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残疾人。

17.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

18.“3341”项目工程:省委为更加集中明确项目建设的重点,形成项目建设的总抓手而决定实施的工程。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瞄准四大产业方向,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

19.“小升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为规模以上企业。“小升规”是指规模以下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

20.“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21.“五险合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统称“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登记、统一基数、统一征缴和统一稽核。

22.“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减轻企业负担和减少权力寻租具有重要意义。

2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