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

时间:2022-04-13 07:2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

一、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生源的质量比较差,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设计和选定不合理

计算机类教材品类繁多,但教材选定存在一点盲目性,第一没有注重教材版本的实效性,第二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方法,通过引入书中实例讲解,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等到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时,已脱离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之上机时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有限,学生只会做老师讲的,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交流互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缺少有效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

教师仍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基础理论课、操作技能课都要出一份理论试卷一考了之。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采用传统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评价。

4.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大多数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缺少“双师”型的教师,经验不足,教学任务又重,科研水平也不高。

二、增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

(1)技工学校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在选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时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

(2)注重选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必须能贯穿技能强化训练与应用实践,充分利用设计师的原创性成果,使学生能快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3)注重适用性,要针对技工学生特点,选用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训操作步骤详实的教材。

(4)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5)在重视和加强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声像教材及电子教材的建设。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

(6)建立教材库,每年都尽可能地引进一些新版的教材,让专业教师进行审核、挑选适用的教材。

2.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

开设实训课程讲解的实例和学生完成的题目一定要贴近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实际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网页制作”课程,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页制作Dreamweaver CS3》教材,将各个知识点都用一个实例来讲解,从易到难,每一章为一个网站制作实训项目。

3.完善实践内容及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增加实践内容,做到每堂课后有实训,每章结束后要有小项目实训,期末实训时要完整地开发一个具体的项目。

采用“目标教学”制定每一章或几章的实训教学目标,通过目标驱动来实现实训教学总目标。同时,还应该按软件的实际应用来讲解,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分析、实验、完成项目,教师仅给予指导。

4.尝试进行考试改革、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逐年减少理论课程比例,降低文化理论考试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课时与考核力度,实行多种技能证书制度,缩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教师通过收集学生作品,有意识地通过电子作品评价方式进行全班展示,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对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师生参与评价。

5.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

第2篇

一、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㈡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㈢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二、学历、资历要求

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㈡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㈢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㈣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㈤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关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㈠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某一分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㈡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方法技术或新研究领域的能力。

㈢熟悉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省(部)级测绘科技、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㈡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测绘科技、工程项目2项以上。

㈢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2项以上,或主要参加3项以上。

㈣编制或审核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综合技术设计2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4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任务1项以上。

㈤主持完成3项以上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㈥编辑设计或编审过市级以上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㈦年承担完成了3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问题。

㈧主持完成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的安装测试工作1项以上。

㈨主要参加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工作。

㈩参与开发和研制测绘专业信息系统2项以上。

(十一)主持或组织完成2项以上500个生产工日以上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图制图与印刷、地理信息等测绘工程项目。

三、业绩、成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㈡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㈢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以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㈣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2项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㈤在测绘生产技术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有创新,解决了本专业领域科研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编写了相应的技术报告。

四、论文、著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㈡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篇以上。

㈢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㈣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报告或编写的大中型项目技术设计书3篇以上。

五、外语要求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㈣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㈣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关于申报研究员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注:机关公务员身份不能申报)

1.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满五年;

3.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有下列成绩之一:

⑴组织和解决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性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

⑵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三个以上省(部)级三等奖的;

第3篇

计算机在中国普及的这几十年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也逐渐在高校中得到重视。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给予高等教育全力的支持,使得高校的活力增加,规模也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选择计算机专业,使得计算机专业成为现在高校热门专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急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结果并不因如人意,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们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两大困难。首先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其次便是毕业生专业技能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造成这样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育时,缺乏对学生们社会实践的培养,没有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片面的培养学校主张的高知识人才,却缺乏最基本的实践经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一、高校必须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

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必须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讲实践融合在基础理论当中,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不再是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输出,还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与教学质量。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时,要求学生们首先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具备基本的能力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所要求的有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能力与学习动手能力;其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是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远离,把专业教育当做平台,实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形态,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工作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上,大部分的高校都主张在整体上进行计算机科学现状与特点及其内在存在的规律,结合社会现实与专业研究优势,将学科的基础做扎实,进行实践与特色多方面的发展。在高校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多个层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在高校,学生们需要从整体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进行拓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是,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们更深入的思考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课堂的改良可以指引学生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增强实践的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以更加具有特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课程,按照这四个层次的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关节点课程体系

所谓的关节点课程指的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中能体现专业特色且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能起到特别关键作用的课程。中国的高校在培育人才时,需要发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节点,在这基础上的关节点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实施保障体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进行改革试验,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在考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专业优势方面的因素后,在四个层次课程体系中,仔细的按顺序的选择关节点课程,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研究的关键在于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否成功。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以“关节点”课程教学为主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判断以素质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保障。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关节点课程,并且将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中国的高等院校按照这个关节点课程体系,选择与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术相适应的关节点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国高校专业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作为人才集聚的高校必须要选择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教育将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选择适合本校的关节点的课程,培养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了解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将学校的四个层次的关节点课程体系与社会的供需想结合,努力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社会的和谐。参计算机在中国普及的这几十年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也逐渐在高校中得到重视。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给予高等教育全力的支持,使得高校的活力增加,规模也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选择计算机专业,使得计算机专业成为现在高校热门专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急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结果并不因如人意,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们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两大困难。首先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其次便是毕业生专业技能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造成这样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育时,缺乏对学生们社会实践的培养,没有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片面的培养学校主张的高知识人才,却缺乏最基本的实践经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作者:韩冰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4篇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下同)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成果;出版、发行、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下同)工作的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专业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 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延迟2年以上申报;

(三) 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或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四)大学专科毕业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对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技术发展规划。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城乡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市(厅)级以上城市规划科研项目或课题,其研究成果经评审鉴定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2、参加或承担编制过综合性市域以上的区域规划设计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20万人口以上的分区规划设计;

3、独立主持或编制完成过县域规划或县城总体规划或规模与之相当的开发区、科学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并能跟踪实施;

4、组织和主持过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交通规划或国家和省级风景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区专项规划2项以上;

5、编制过居住区级用地规模以上的各类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项以上或专项规划、交通规划、重要风景区的详细规划或其他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2项以上;

6、组织和主持编制过3万人口以上的城镇(镇规划建成区)总体规划4项以上;

7、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二)从事建筑(装饰装潢)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完成)过市(厅)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或成片开发项目中5项有一定规模的民用建筑的设计;

4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5、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三)从事工程(结构、岩土工程、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材料、电气、建筑智能化等)设计、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单位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设计项目;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设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6、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四)从事工程(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作为技术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项目施工;

3、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并经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施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五)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工程科研项目或课题,并在其中承担实施方案和技术报告的编写;

2、作为工程负责人组织、主持1项大型或2项中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2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为主编制了主要有关文件;

3、独立主持过2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2项以上的可行性研究;

4、主持开发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并在工程中应用推广;

5、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承担过相当一、二级工程3项以上,或相当于三级工程5项以上的科技管理;

6、参加起草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7、独立编制过3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3项以上的招标书或投标书。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优秀设计(含优秀勘察、优秀标准设计、优秀建筑软件,以下统称“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四)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开发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五)成功地推广应用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六)解决设计、施工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3项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七)在建设工程中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有较大创新和突破,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处理重大工程事故或工程隐患中,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九)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任现职期间,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等专业文章3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外语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以上:

(三)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计算机应用技能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或参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者;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位)以上;

(三)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

第四章 附

第十二条 申报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关键词:创新;技术人才;计算机系统;发展动态

一、计算机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诸多方面就业前景都比较好,例如:(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分析

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曾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而且数控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电信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东山再起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发展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June jamrich Parsons,Dan Oja.计算机文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计算机文化基础.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充分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对“3ds Max”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参考实际工作情景,结合工作过程理论,对“3ds Max”课程进行开发,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操技能,以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工作过程 3ds Max 软件应用

随着现在3D技术的成熟,在多媒体行业,特别是电影业,越来越多的场合采用了3D技术,个别如动画片、科幻等类型的电影,几乎是100%的使用3D技术。在许多的中职学校也相应开设了3D类型的专业技术课程,而3ds Max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3D动画专业制作软件。由于学生素质及时间的限制,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专业技术,往往没法直接胜任社会的三维技术工作,本文试图结合工作过程的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关于3ds Max的课程改革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1 工作过程

1.1 概念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通过职业整体化分析,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项目作为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主要参考实际工作的操作步骤,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完成工作任务。3ds Max课程教学,根据项目,通过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来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三维专业技术。

1.2 工作过程的特点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不是指向科学学科,而是指向工作过程。(2)工作过程一般都是持续变化的。(3)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相对固定。

中职的专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1.3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核心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现在一般的工作过程主要由模块、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资格等几个类型构成,教学改革的模式主要也是参照这几个类型来实施的。

2 课程设计

一般来说,工作课程集成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专业课包括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

“3ds Max”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对于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重新组织,设计开发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融合”、“工学结合”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工作过程3ds Max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

一个三维物体及其运动控制,是3ds Max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多么复杂的二维三维物体,总是由许许多多的基本形体构造而已,对于一般的中职生来说,化繁为简是工作的起点。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也是一样,由易到难,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形体开始学习,筑牢基础,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步步深入,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分拆物体,打散成多个基本形体再组合,由静态到动态,由细节到整体掌握。通过将项目分解,拆包小物体,降低制作难度,是一般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

2.2 简单工作任务的确立

对于简单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列表等方法清晰明确下来。3ds Max课程的工作任务,最终的要求可以想象为建立类似一幢别墅这样的物体为目标。这个工作任务,是由一些简单的小物品组合而成的。

2.3 简单工作任务的分析

对于简单的工作任务分析,可以从工作任务、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要求、工作组织、工作过程等方面来解剖。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学习情境设计

学生的学习表现形式由多个学习情境组成,明确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学习情境设计的起点。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 完备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备的工作过程里面,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训和职业工作的演练。(2)学习情境过程要遵循职业的成长规律。(3)学习情境过程要符合当前普通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4)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选择恰当的载体。一般可以将任务、项目、实例等作为载体。

在“3ds Max”课程中,可以模拟客户和3D设计师2种角色合作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这两种角色,理解实际工作的客户需求与设计师的职业工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客户想法和要求,通过需求引起学生学习技术欲望,使学生通过一个综合的实例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技术要求。

3.2 教学组织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也要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来驾驭课堂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可以从以下一些方法综合运用:目标引导、激发兴趣、提问点拨、表扬示范、鼓励扩展、比赛促进等等。课堂教学要注意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采用恰当有力的组织形式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3.3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有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中职生,在该课程开设以前都学习过2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但学生基本没有使用过3ds Max这个软件。既要从简单的操作辅导入手,也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尝试,大胆创作,及时反馈调整。

3.4 课程内容组织

在“3Ds Max”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一系列方法。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中,采用“项目驱动”一体化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法,即以实训项目为驱动,完成实训工作任务为目的,以学生为主, 实训指导教师为辅,让学生的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通过“学、做、评”三阶段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三维动画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资源的构建

课程资源的构建是基于学校一级的统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来自三方面:

4.1 来自网络资源

网络上面很多有关于3ds Max的教学资源,结合版权要求,学校不定期收集网络上面开放版权的教学视频、教学片断等资料,结合教学实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放置在学校公开的内部网络以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例如晚上晚自修和周六日假日时间多鼓励学生看看教学辅导视频。

4.2 自身的教学资源的收集

包括教师的微课堂教学视频以及学生成功作品展示,师生的资料覆盖以前的教学实践和本期的教学成果。自身的资料,重点放在小操作、小视频、小作品等形式,通过简单清晰的视频等材料,补充课堂教学和实操的不足。

4.3 一些成功的商品案例

对于一些经典的3D视频,例如动画片、科幻电影等,可以简单收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视频进行简单分析,结合课堂,简单实现,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5 课程考核评价

5.1 课程考核评定标准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考核我们已做了一些改革,采用工作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方式开展考核,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三方面,用表1做一些简单的描述。

5.2 学习评估体系

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用以下项目来进行学习评估:考核标准、出勤情况、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团队意识、作品评价、自我评价和任务评估。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通过希望和殷切的语气,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清晰看到相互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也应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善意劝导,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6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3ds Max”的课程改革,通过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构建充足的教学资源,通过考核评价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对合理优化的流程,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服务,将学生的日常练习当做职场的工作任务来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工作角色之中去,更快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环境,无缝对接到未来的实习、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龚程丹.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Premiere 课程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2,(11):203,2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13-15.

[4]王新荣.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设计[J],图学学报,2013,(3):141-147.

[5]张晓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3):129-130.

[6]于汇泳,周慧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具CAD/CAM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91-93.

[7]杜芳莉,魏朝晖.基于工作过程的《通风空调》课程教学探析[J].制冷与空调,2013,(2):90-93.

作者简介

苏武(1974-),男,广东省罗定市人。现为广东省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工程。

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中等职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eaching Status quo and Reform Meas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Basic Computer Course

WANG Jinying

(Jilin Finance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tinued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to almost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skilled workers must master a door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ost facing the macro and mi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life,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basic computer research for medium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basic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rovid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for vocational school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ing

0 引言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面临着生源逐渐减少、学生素质逐年下降的不利局面。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今中等技术人员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体会与经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有效教学手段,来与大家分享。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获取知识。在生产、设计、科研方面我们可以科学生产,节约成本。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技术,还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不懂计算机技术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要想更好地立足社会,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方法陈旧,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今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从过去培养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演变为当今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从生源的质量来看,2000年前是初中最优秀的毕业生,而如今招进来的学生多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或初中没毕业的学生。面对教学对象发生的极端变化,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仍沿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2.2 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而目前中职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似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计划、大纲每2至3年才进行一次修订,更新极为缓慢,所以会导致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2.3 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顺序:首先讲解编排计算机的发展背景,然后是讲解计算机的构成、数制、工作原理,接着是讲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等。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把本来就枯燥乏味的计算机理论,变得毫无吸引力,使不少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既有地域上的不同,也有应届和非应届生的差别,如有为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初中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社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校学习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一,并且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别较大。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5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作者。当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理论讲解部分的学时量远远超过实践课;另一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数对等,但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关系不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的途径,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实践一定不要离开生产实践,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否则,学生毕业了还得耗费很多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职人才,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与实效性,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

3.1 更新教学理念

中职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必须摒弃过去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应该确立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

3.2 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参与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兴趣的浓厚程度,和知识传授者对学习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程度为主。比如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的收发、WIN-DOWS的文件操作、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文件的下载与上传等,可以利用实际操作边讲解边练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本专业,所以,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中,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部分要精讲,实际操练的时间要充足。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3.4 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普修课程,目前所有的专业统一授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这种无针对性的教学,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都是服务于其他行业的辅助工具,不同专业对计算机使用的方法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另外,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有针对性地授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春辉.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2] 王闯.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93-94.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 应用对策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开展

电子商务也称为“互联网商务”,即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新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企业内的交易信息,20世纪70年代随着跨国贸易的发展,在企业之间或跨国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纸面单据的传递,由于此时企业已使用计算机对信息存储和管理,同样的信息需在不同企业间重复输入,效率低、成本高、冗余且不可靠,一些大企业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使存储在企业内计算机中的业务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在企业间直接传递即电子数据交换EDI,通过实施EDI改善整个行业的整体社会效率,如:美国的汽车行业从EDI的应用中使每辆车节约200美元的成本,但EDI昂贵的实施费用将许多中小企业挡在门外,并丧失了一些贸易机会。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及电子商务XML标准的出现使贸易伙伴间数据的交换更加灵活,互联网低廉的费用使个人和小公司都可以上网,通过Internet交换信息,用远低于EDI的成本享受到EDI带来的所有好处,“电子商务”也就逐渐热起来,从其产生过程中可看出,电子商务决不是泡沫经济,而是商务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中小企业是一次极佳的发展机会。

也有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开展都是在其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实施后开展的,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也应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好后,再加以实施,但这将导致部分商业机会的丧失。那么在企业信息化薄弱的基础上如何实施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既然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它就可以在商务活动的任一点进行切入,是进行广告宣传、咨询洽谈还是网上订购,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可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同步甚至先于企业信息化,两者相互促进,但最终企业内信息化一定是其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石。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制约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根据我国学者问卷抽样调查与重点访谈的结果,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 60%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 30%

企业管理水平低 : 40%

缺乏资金 : 47%

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 : 33%

员工的文化素质 : 27%

其它 : 3%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占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首位,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企业规模不大,要招聘到技术不错的IT人员所需费用较高,即使招到由于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也不一定能留住,同时“资金的缺乏”也占到第二位,在资金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如何开展?

从简单应用开始,建立应用环境

Internet已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企业只要成为互联网用户,就可以从Internet网上获得大量有用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同时互联网也为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带来利益,例如,企业使用E-mail,既可以增加对外交流的手段,也可以降低通讯成本;利用IP电话降低国际通话费用,通过搜索引擎寻找商业机会,因此,中小企业迈入电子商务的第一步就是先成为Internet的用户,尽可能的利用Internet提供的客户端功能,为企业销售和信息交流提供服务,从收发电子邮件开始,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制订营销计划、获得定单,由于应用简单无需较多的计算机知识,企业中大部分职能部门的人员都可边学边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与企业领导也将逐步建立信息化的意识,也就是一边搞信息化、一边学信息化、一边发现信息化的好处。

找准电子商务应用的切入点,带动企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成份,中小企业在其内部未实施信息化前,可首先开展电子商务的部分业务,如建立企业网站,产品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收集费用,网站建设应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整合,企业领导要考虑它能带来的收益是什么,是通过网站争取到定单或扩大产品宣传,还是利用网站改进客户服务工作,网站上的信息由哪一个部门负责维护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切入点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包括企业内价值链分析法和所在行业价值链分析法,企业价值链法是将企业的业务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的增值活动,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在哪些业务中率先展开并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行业价值链分析是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使用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找到沿产品生命周期向前或向后发展的机会。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使企业员工了解信息技术作用,为信息化的开展提出要求,培育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

选好企业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实施战略外包

同企业内其它管理工作一样,电子商务的开展也需要具体实施负责人,由谁来胜任这个工作比较合适,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此岗位的最佳人选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中小企业往往都缺IT技术人才,有的企业为了电子商务的开展到社会上去招聘计算机人员,并将企业信息化希望全部放在IT人员身上,认为有了技术人员就能搞好电子商务应用,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企业信息化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工作,它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其负责人应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有较深刻的了解,能与企业高层和其它部门领导进行较好沟通,在企业中具有一定威信,同时对信息技术具有一定了解的人,从该负责人应具备的条件分析,企业应从内部进行选拔。有了项目实施负责人后,在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企业要具有花钱买服务的思想,对信息化工作实施战略外包,战略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它是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签订契约,将一些由内部人员负责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应用服务提供商即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战略外包可解决中小企业IT人才缺乏的问题,并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投资费用。在外包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对外包业务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因为只有企业才明白自己的需求,应用服务提供商只是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维护,他们对企业业务不会有较深刻的了解。

流程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因为规范化的管理需要配备管理人员,需要支付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在企业中的传递方式,企业高层可通过内部网络了解基层的基本信息,并将各种指示较快地传达到基层,很多大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中间管理人员,使组织呈现扁平化,中小企业要提升管理水平更需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决非手工管理工作的简单模拟,企业在上信息系统前,应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对各业务环节进行改造和整合,剥离多余或不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加强向价值链利润区的动态渗透,建立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的优化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员工的主动参与,每个员工都是其工作的业务流程专家,但也要注意让业务流程涉及到的每个部门都了解整个流程过程,才可能站在企业的全局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而非只是局部最优。

针对员工素质不高的状况,应在企业内开展计算机的基础培训工作,消除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惧怕心理,让员工了解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工具。

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只是持观望态度,电子商务可开展的业务范围较广,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位置与业务特点,从主流业务中,找准突破口,分步实施,电子商务对企业而言决非只是一个技术项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严建援.电子商务障碍.企业管理,2003.6

第9篇

摘 要:根据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理念,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取得成效。

关键词: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Java系列课程;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25250000200000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214084)。

作者简介:彭志平,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面向服务的计算;姚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技术;李启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文献[1]对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作了清楚的诠释。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作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职业性和工程技术应用型,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中努力去凸现“应用性”。根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和应用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选择Java作为教学语言和开发工具

多年的编程语言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编程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对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来说,程序设计语言选择得当,能为学生铺设出一条成才的捷径。

在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的职位更多的与网站相关。随着网络技术走向成熟,在软件开发体系方面,目前主要流行两种架构:Java EE与.NET。来自软件公司和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全国各大IT企业,招聘职位最多的是Java开发工程师;目前软件编程的最热门语言当属Java,大量毕业生进入软件编程行业,主要使用的还是Java技术;同时,使用.NET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和人员也比较多。

我们对Java EE与.NET架构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二者各有优势,简要说来,从易用性、开发成本、对语言的支持、开发周期、对Web服务支持的力度等角度看,.NET略胜一筹;从稳定性、安全性、移植性、开放性、产品的多样性等角度看,Java EE略胜一筹。Java EE与.NET对应的核心语言分别是Java与C#,两者共通之处较多,掌握其中一种会有助于快速学习另外一种。欲选择其一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从其应用的前景和学习的便利来考虑。这两者都是面向对象的语言,并且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Java的跨平台等许多特性使其拥有更多的用户,且直接支持分布式的网络应用为编程提供了方便,已成为网络应用开发的首选语言和工具;同时,Java的开源也让学习者和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能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目前,Java技术框架已发展得非常庞大,其各方面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和精深,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Java的魅力所在,也是驱使很多人学习和使用Java的动力所在。Java语言从诞生至今的短短十多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编程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经过分析和对比,我们选择Java作为教学语言和开发工具,通过开设Java相关课程,形成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

2 分阶段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Java应用广泛、学生就业面大,但是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IT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Java开发人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较之于.NET,从学习的难易程度来看,Java技术框架庞大,知识与经验靠积累,学习和使用的门槛较高;从软件开发的周期和成本来看,Java较长较高。由此,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Java内容庞大,仅仅通过一门课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熟练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注意分解难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制订应对的教学计划时,应是围绕着“如何将其内容分解”进行。

完成Java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应用,还需要其他课程内容作基础与配合,涉及到的课程较多,其教学前后会跨越几个学期。因此,我们设想将Java相关课程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进行;一是因为课程本身内容庞大需要分解,二是因为某个阶段的学习可与同学期其他课程配合进行,这样可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已有一些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改革,力图改变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需求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新编Java教材[2-3],其变化特点是将Java SE的内容与JSP的内容整合,以Java SE为基础部分、JSP为应用部分,在介绍Java基础之后,以Java Web编程作为应用与提高。这种试图“一竿子插到底”的目的,是欲达到避免重复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然而,Java SE本身内容就很丰富,另外,Java Web编程部分的内容也不是仅仅通过两三章内容的介绍和讲解就能处理好的,因为Java Web编程是知识的综合运用,JSP只占其中一部分,除了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外,一般说来还要涉及到数据库、HTML、JavaScript、CSS 、XML等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在此之前一般并不具备。所以,我们认为,将以Java SE为主的内容放在第一阶段,而将以JSP为主的Java Web编程内容放在第二阶段,均利用一个学期、前后分开完成教学,学生的掌握情况会好很多。

Java EE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成为最佳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之一。使用框架会带来开发的便利,它是面向对象技术中软件复用粒度最大的方式。我们注意到介绍流行应用框架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的教材[4-5]在逐渐出版,并且其内容由单一介绍其中某种框架及应用逐渐转向到对这三个框架及其相互之间整合的介绍。学生如果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就学习这些框架及应用,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面对的新内容太多,即使是依葫芦画瓢写出了程序,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有第二阶段的Java Web编程基础,则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会好很多;而尽管如此,这些框架及应用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较好地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我们认为,将流行Web框架及应用的内容放在第三阶段,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较好。

分布式计算是当前软件开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分布式计算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迷人课题,其迷人之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一方面实践推动了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又指导着实践”[6]。分布式计算技术形成了OMG组织的CORBA、Sun的EJB/Java EE、Microsoft的.NET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很多软件项目都使用了分布式计算技术。Java支持分布式计算技术,早期用得比较多的有RMI、CORBA等;在EJB 3.0推出后,EJB技术更为流行一些,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了EJB技术。

作为软件开发技术的一个新兴领域,各种分布式计算技术还在持续、迅猛地发展。有必要开设一门课程,对这些内容作一些简要的教学,让学生储备对Internet/Intranet的分布式软件开发的后劲,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要完成此课程的学习,学生除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Java程序设计语言之外,还须具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从教学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上考虑,宜将此课程放在第四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

3 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制订了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4 教学实践

在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以及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之后的几个学期里,我们进行了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

4.1 第一阶段: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

此阶段所教学的Java内容,是Java SE部分,也是Java的基础部分。我们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如果这部分基础不牢,对后续Java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有影响的。

我们很难做到仅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便将此门课程的内容几乎一网打尽,需要做的是抓住课程的重点和突破其中的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对于此阶段的教学,我们围绕抽象、封装、继承与多态这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核心概念,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通过联系实际的例题与应用对比,突破I/O流类众多、多线程部分概念抽象以及它们如何应用的难点;详细处理常用Java数据结构的使用,以及Java网络访问、Java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写这些对后续课程的进行相关性很大的内容。

此阶段是整个系列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完成此阶段的学习之后应该具备Java桌面应用系统开发基础。

4.2 第二阶段:Java Web应用编程基础

基于Java的Web服务器端编程主要涉及JSP、Servlet和JavaBean技术。它们是最基本的Java EE技术,也是基于Java的网络编程的基础,它们之间的交互为Web服务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

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强。教学中,我们注重面向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案例组织内容。一是抓住实践项目中常用的基础技术重点讲授,二是将常用的DAO、VO、MVC等设计模式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对于关键的知识模块,提供典型的、可操作的实验案例,通过实例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完成一个小项目的实施。

JSP 2.0规范推出了EL表达式、JSTL和自定义标记等技术,结合使用JavaBean和MVC设计模式,可以使Web应用的开发更加快捷和易于维护。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相关教材中,只介绍JSP 1.x内容的仍为数不少。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包含JSP 2.0内容的教材[7],采用JSP 2.0的技术组织实践项目,并提倡JSP网页中多用标记和EL表达式、少用Java代码段的网站开发理念。

此阶段是Java Web应用编程的基础阶段,同时也可为Java Web框架的学习铺平道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完成此阶段的学习之后应该具备使用JSP、JavaBean、Servlet等技术并采用MVC设计模式进行Web编程、开发中小型应用系统的基础。

4.3 第三阶段:Java Web应用框架技术

目前,基于Web框架开发的Web应用的时代已经来临。使用框架特别是不同框架的组合,可以方便地开发出优秀的、利于维护和扩展的程序。继Struts成功推出后,市面上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框架。我们选择流行的几个Java EE框架Struts 2、Hibernate和Spring进行教学。对每个框架及应用逐一讲授之后,再讲授它们之间的整合应用,此阶段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以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教学之中,利用Struts 2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与Hibernate整合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通过Spring应用这三个框架之间的整合来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

此阶段是Java Web应用开发阶段,完成此阶段的学习之后应该具备使用常用Web框架技术开发与维护大型应用系统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第二阶段,使用框架技术使得开发变得快速高效,但这只是在开发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并不意味着第二阶段的开发方法和手段可以被淘汰。

4.4 第四阶段:分布式计算技术

此阶段的教学主要有Socket、RMI、CORBA和Web服务等相关内容。对于基于Socket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我们在第一阶段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FTP 服务器与客户端开发为例,我们让学生进一步理解C/S交互模式,加深对于网络协议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协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我们以仿消息中间件机制实现客户端通信为例,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于RMI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理解C/S交互模式、消息通信机制的应用背景。之后,将设计内容用CORBA 程序设计方法重新设计,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于CORBA 设计开发分布式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理解C/S交互模式和消息通信机制,引导学生考虑如何采用CORBA 提供的多种程序设计范例,并比较采用CORBA 进行程序设计的优点及难点。最后,再将设计内容用EJB 程序设计方法重新设计,让学生掌握EJB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基于EJB设计开发分布式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如何在Weblogic中部署一个简单的应用。此外,对分布式应用系统中的对象服务、性能与可伸缩性等高级课题也作了一定的介绍和探讨。

在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和动员学生加入到校内外的各个团队中,参加项目开发、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得到锻炼。

5 结语

根据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通过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理念。以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横向对比,其他院校一般只开设前两个阶段的教学,而资深培训机构也只开设前三个阶段的教学。我们制订的计划,课程涵盖了主流技术和前瞻技术,可使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和分布式网络应用开发的能力。

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们组织的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中,学生的基础和表现受到来自软件企业的培训教师的赞许,同时,通过实战培训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其待遇明显高于.NET同事)。2006年以来,毕业生从事Java开发工作的人数逐届递增。其中,2006、2007届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单位骨干和中层领导,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2008年,有应届毕业生通过两千选2的考试进入深圳某大公司从事公司业务软件的Java开发工作。而在2009和201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整体提升,不少毕业生就业于广州、深圳等地知名公司、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10届毕业生中有5人进入了广州某知名软件公司从事Java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今年该公司决定给我院2011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供20个Java就业岗位。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正逐渐成为我院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 59.

[2] 史斌星,史佳. 新编Java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8-508.

[3] 李芝兴,杨瑞龙. Java程序设计之网络编程[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97-495.

[4] 李宁. Java Web开发技术大全:JSP+Servlet+Struts+Hibernate+Spring+Ajax[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6-807.

[5] 郑阿奇. Java EE实用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401.

[6] 李文军,周晓聪,李师贤. 分布式对象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i.

[7] 覃华,韦兆文,陈琴. JSP 2.0大学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12-250.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Four-stage Series of Courses in Direction of Java Application

PENG Zhiping ,YAO Ming, LI Qirui

(School of Computer,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China)

第10篇

关键词: 《JAVA》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改革

《JAVA》课程是三年制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是该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毕业生的调研状况分析,针对目前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差距较大,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良好结合,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历,对软件开发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故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网络编程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形成软件编程方面的职业能力,在整个专业教学环节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1.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1.1项目教学的特点

项目教学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将知识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是核心的步骤,但是分解的难度比较大,并且项目是否能有效地涵盖知识点也有待评估。

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出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学好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给予学生是一个一个的成就感,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新的喜悦。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时间一般较长,如何控制过程的时间是其中的难点。另外,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需要很多资源,如何有效配套资源,保证项目教学的实施也是难点。

1.2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能否直接上岗成为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增长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当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较大的困难,校外的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的运作成本较高,将此成本转嫁给学生的方法并不现实。

基于上述客观情况,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电子工程系计划在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课程进行院内顶岗实习。此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引进软件企业的运作模式,结合学院的授课资源,实施项目教学法,将《JAVA》课程的授课内容融入软件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路

我们采用以“案例为载体、项目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基础JAVA部分教学所用项目为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仿真项目,JAVA企业级部分教学使用企业真是项目进行授课。在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子任务、子项目的学习和掌握,逐层递进为分角色轮岗的综合项目开发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技术、软件编程调试和软件测试的职业能力,并且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在教学之外时间全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体化场所,通过JAVA项目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基本理论子任务子项目综合项目实施讨论师生互动综合过程考核项目验收评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过程。项目角色轮换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提倡“学中练、练中学”,使得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核心是教学流程,以案例为载体、项目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用的项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项目实施过程,定期项目组讨论、答辩过程,注重能力、知识,以及过程的考核。

3.1课前准备工作

了解学生的前接有关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确定项目子任务,子项目的内容结构和难易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确定以优带差,中间加强,为分项目组做准备;优化教材教学内容,以项目够用为原则并超越项目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的软硬件资源阶段检查工作。

3.2课堂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流程。其中,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前期讲解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项目规范,任务分解,文档规范,需求规格说明规范;解项目要求、功能,分析设计要点;前期案例讲解+学生练习+做子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进行过程考核。

教学中期教师进行典型子项目讲解及引导式讲解,学生自主设计开发项目,进行能力考核;师生互动,项目分组讨论,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后期项目软件联调、完善、打包,文档整理,准备答辩;答辩,演示项目实现过程,知识考核;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回收项目成果(文档,系统)。

3.3课后知识延伸

通过软件技术工作室,让学生跟踪Java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开源项目开发、参加各种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后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及早体验与经历企业真实项目设计。

3.4总结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课程项目教学环境,还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学督导观摩、企业同行参与等环节;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督导的评价及同行的评价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为下一轮教学提供经验。重视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分析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JAVA》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实践注意力集中,针对问题能展开全面讨论;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对一个个任务和子项目的分析、解决方案论证和实现,学生针对同一类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在课外,学生依托软件工作室能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学习;四是培养了学生综合编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五是教师教学团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项目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进行动态教学的调控、管理者实施项目教学。

在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项目教学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有利于查阅资料,但少数自制力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上网、下载电影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直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没有学习成就感;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三是在后期的项目考核环节人员分工的合理考核存在问题。

总之,在实践《JAVA》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中,我们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践行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懂得了怎样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业界可谓风起云涌,从百度上市到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从淘宝的热卖到百度有啊的横空出世,就连佛门清净之地少林寺也高调开网店,电子商务在中国一片红火。各普通高校纷纷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达数十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极低的就业率,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约为20%,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务之急。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4.2.3定位在网上贸易平台应用方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B2B模式是很有优势的,这几年来出现了许多B2B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等,中国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平台供求信息,在线与客户洽谈生意和在线支付等,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也增加了销售量。因此,许多企业都要聘请一些从事电子商务贸易的人员,除了能用英语跟客户沟通之外,还要懂得网络贸易平台和相关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阿里巴巴、淘宝这样的贸易平台都会招聘一些客服人员的兼职,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既可以了解网络平台的交易流程和操作模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4.2.4定位在网络营销方向。

网络营销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渠道,把商业信息传递给目标或潜在的客户。网络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网络广告,事件营销等。职业方向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除了需要熟悉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还要关注互联网各个企业对各种营销方法的应用,如王老吉汶川5.12事件营销成败,淘宝店主乐此不疲的论坛和博客营销等。

另外,打造上述四种职业能力最直接可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C2C贸易平台上开个网店,以锻炼自己的实际策划运营推广以及营销能力为主,以盈利为辅。只有在实践的操作中,才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为网上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尝试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就业和创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校有1200多人在淘宝上开网店,有钻石级卖家400余家。

5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存在着一些专业定位误区。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3)。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02-02

0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在使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究多媒体。它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得“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讲台”[1]的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虽然很多,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客观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研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1 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必要的师生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幽默、比喻、夸张等方法,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学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讲课内容,并能从中抓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置疑、提问等方式向学生发出交流的信息,教师也时时接受和分析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如神色茫然、皱眉、交头接耳等)对讲课作相应的调整。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可能会忽略了这些看似简单实是关键的问题,很多教师手握鼠标,面对计算机,精神集中在对教学设备及课件的操作上而无暇顾及学生的这些情况。出现“学生瞪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2]。

1.2 过于重视技术,违反认知规律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初,由于受限于设计工具,课件一般比较简单、呆板。而目前,一些教师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追求课件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在课件中加入大量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元素,使得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3]。虽然优美的画面、动听的背景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缓学习压力,但绚丽热闹的课件会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过度地重视技术、追求形式,用课堂表面的热闹代替学生深入的思考,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滑。

1.3 课件承载的信息量过大,仍然存在填鸭式 多媒体教学的节奏比传统教学方式要快,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去写,去画,明显缩短了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笔记,更难以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而随后出现的知识点与前面未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可能密切相关,一节课下来积累的疑惑就会越来越多,课后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和条件去整理复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管是贪多也好,还是担心课堂时间用不完而加入更多内容也好,最终难免造成课堂信息过大,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4 淡化了学科以及教学对象的个性[4] 多媒体教学将学科内容集中到教学课件中,教师只要依次点击课件内容即可教学,可是这样做却淡化了学科的个性。只要教材没有更新、改版,同一课件就可以反复使用下去。在规范多媒体教具的情况下,若多媒体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教师教学个性的风格将一扫而光,这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就与教学的基本规律背道而驰。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和课件一旦束缚了教师,就难免会弱化教学主体的张力和弹性,阻碍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教师就会成为机械的操作者和讲解员。更何况不同课程教学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主观情感的渗入、灵活多变的算法、严谨的逻辑推理、举一反三的能力等。再者,根据不同班级、具体学生的差别,同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的讲述方法、侧重点、举例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某一课件如不加以改变周而复始地用下去,必然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2 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使用多媒体上课,教师要突出其在“教”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让“机”取而代之。课件的演示不能替代教师师的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的合理组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相机点拨,并非不断地点击鼠标,用备课时设计好课件流程取代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很好地创设情景,实现人机交互的特点,在备课时进行充分合理的教学设计。首要前提条件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基础,片面刻意追求多媒体教学方法,也不能以继承传统教学为由而滞步不前,忽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影响。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统摄,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大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去,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与优势互补,让传统的和现代的一切教学手段为我所用,为教学所服务。

2.2 转变教学理念,加快提升教师现代化教育素质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Word文档编辑或PPT幻灯片制作,它需要多种应用软件的相互支持。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老教师不习惯用多媒体授课,也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课件的制作较为单一,只是简单的课本文字搬家,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进行教学的水平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让教师认识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紧跟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是要落伍的。再者是学校要重视对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步骤,并结合多种培训形式。

①外部培训。是指选送教师中有一定课件制作基础,且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到社会上相关的培训班去继续“深造”;

②内部培训。对于培训归来的教师促进他们勤加练习、学以致用,进一步向课件制作技术的深处挖掘和探讨。组织外出培训归来的教师面向本校教师以业务学习的形式开展讲座或阶段性培训,这样不仅便于交流而且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在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整体水平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大胆从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组织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这样不但有利于任务的分配,还有利于课件综合质量的提高。在人员配备上要考虑多种人才齐备,首先要有懂专业技术、责任心强且能吃苦耐劳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的技术工作,解决课件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并担负起指导“新手”的重任[6]。另外,还要配备审美素养高、美术功底强的教师和相应的其他学科教师,由他们来负责图形、图象的处理,颜色的对比搭配和不同学科课件的过程、脚本等设计工作。这样,在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美工等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为实现课件界面的交互性、教学过程的实用性、色彩搭配的合理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及其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巨大影响,进而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大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去。

2.3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3.1 多媒体与教师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论运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应该处于主导地信,多媒体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为教师所用,教师饱含热情的讲授、黑板上的板书等还是一堂课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在基础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3.2 教材与课件的关系 ①课件源于教材。课件制作要以教材内容为纲,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框架,理论脉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要服务于教材并与教材内容相呼应;②课件高于教材。由于教材的知识容量有限,且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而在课件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即时的更新、补充、丰富和拓展,因些课件在表现形式上要高于教材;③课件还源于教材。课件不是更换教材内容,而是通过这个媒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材规范的、理论性的语言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爱看爱听的各种媒体语言。

多媒体课件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提炼、综合、再创造的一个教学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二者进行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很好地相互穿插应用,不能只使用课件脱离了教材。

2.3.3 “定势”与“动势”的关系[7] 教师备课时所准备好的程序称为“定势”。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初就决定了课堂程序的“定势”,有了固定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甚至固定的师生互动。而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随时要更新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调整这个程序称为“动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势来调整备课时的定势。做到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处理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及时反馈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反馈进行评价。有学生的反馈就应该有教师及时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反馈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或引导、或鼓励、或调控,教师的反馈要做到及时、准确。教学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听,然后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8]。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鼓励。这样将视听、思考、反馈、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会不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创造空间。教师只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摆正“新媒体—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研究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进行更精彩,学生的学习更愉快。

参考文献:

[1]魏彩萍.多媒体现现状与改进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1).

[2]曹海丽,边军辉,袁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

[3]李俊涛.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

[4]李胜勤.巧用多媒体手段构建高效课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

[5]孟令玺,刘英伟.浅谈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J].知识经济,2011,(22).

[6]杨利玲.关于高职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