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体裁

诗歌体裁

时间:2022-04-08 02: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歌体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歌体裁

第1篇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继承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离不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积淀,正因为有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有力支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才实现了继承与超越。古典主义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根植土壤,其在主题思想与体裁、题材及技巧上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精髓部分,因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主题思想和体裁的继承

主体性的体现、主观情感的表达、想象性思维的发挥,这些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的三大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题思想的关键部分,于是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思想纷纷达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学高度,但这些都离不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题思想上对古典主义的充分继承。无论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还是一首古典主义的诗歌作品,其都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体验的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理性的主题思想,因而读者才能从诗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审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作品《西风颂》中,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歌体裁上继承了古典主义,而且还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创作思想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于是乎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创作中,雪莱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十四行诗体裁,但是为了突出其诗歌中的理性主题思想,雪莱对十四行诗体裁进行了重新创造,具体表现在采用三行诗的结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跨行诗与跨段诗的手法,还巧妙互换十四行诗与三连韵诗的位置。因而,《西风颂》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在体裁上就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创新,这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备理性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因为只有诗人雪莱在诗歌创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这样才能驾驭整首诗歌在体裁上的重新创造,从而确保诗歌作品的浪漫独特性与主题思想内涵的深远性。

二、题材和技巧的继承

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内涵、主题意识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题材与内容才能得以被读者感知,因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对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选取上十分用心,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备受作家们的重视,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性。当然,选取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的题材与内容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十分重要,但作家们借鉴与运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将讽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运用到浪漫主义诗歌作品当中,能够进一步升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从而更好地传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情感。

在选取题材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大多都会选择那些极具表明自身主题思想与主题意识的题材,包括社会中统治者的残暴一面,从而传递出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众的文学关怀,对一切残酷、阴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布莱克、拜伦等,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的影子,在作品题材与技巧上借鉴及继承了古典主义;雪莱的《麦布女王》、布莱克的《经验之歌》、拜伦的《唐璜》等,这些优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都传达了诗人们对黑暗社会与残暴统治者的批判,寄寓了诗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济慈的诗歌《赫坡里昂》中,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则借用古典主义幽默写作技巧在诗歌中传达他对英国民众的文学性关怀。

结语:综上分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是在相互继承与相互超越中实现发展的,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同样适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古典主义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继承,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古典主义主题思想、体裁选用、题材选取、技巧运用的明显继承性。不可否认,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力,正因为有着古典主义文学的积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继承其精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超越,进而推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断完善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莎烈.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84-86.

[2]田春,孙辉.论康德艺术观的古典主义倾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21-24.

作者简介:

第2篇

1、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2、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3、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现代文学选材,广泛且多样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以现实主义来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深刻的挖掘出了民众的复杂性和麻木性,表现出对农民贫困与苦痛的深切同情,他用笔尖锐乃至刻薄,饱含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在他的小说中的那些知识分子则和农民阶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非常具有代表性。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不仅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其代表性的作品是《故事新编》,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二、现代文学语言,白话并简洁

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学思想进行变革,那么就要现对语言进行改革,鲁迅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在语言表述方面,鲁迅的文学作品也颇具研究价值,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鲁迅擅长用平白如话的语言阐释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性特点,通俗点讲,在现代文学语言的呈现上体现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对采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十分的提倡,暗藏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在他的杂文中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另外,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曾经大量的涌人中国,一些新的名词也就随之传人中国,这个时候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于这些新名词的运用,鲁迅先生曾说:“欧法文化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所以说他非常主张主动对这些外国语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吸收和利用,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

三、现代文学体裁,新诗应创新

关于文学体裁,鲁迅先生予以很多的建设性论述,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且这些论述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新诗的出现,可以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但鲁迅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以及批评方面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他的新诗只有《梦》、《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远不如他的杂文以及小说的创作数量。鲁迅先生对新诗的理论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应该是对真实的情感进行的表达,他对新诗的择选和对新诗诗人的评价,要求用真实的健康的情感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第二,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时应该对其内容进行重视。一首好的诗歌应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对其语言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有利于精炼文字,使诗歌富有韵律。第三,鲁迅先生主张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采用白话作诗,对新诗进行创新。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贵在创新。中国诗歌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够走上新生的道路。这里的创新是指题材内容的创新,语言与手法的创新。

四、结语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的过程中,应深究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题材、语言、体裁方面的主张,通过研究鲁迅的人生选择与创作道路,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

作者:丁圣志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范学院

第5篇

临杰: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

高璨:我叫高璨,1995年出生,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附中读书。2007年初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我从8岁开始发表习作,至今已出版9部童话集、诗集和散文集。其中《梦跟颜色一样轻》一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临杰:从你众多的稿子中,我发现了这些诗歌的灵异和璀璨的光芒,你经常写诗吗,你在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高璨:自从上了中学就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只有周六周日才有时间写诗。我觉得诗意是存在于生活中每分每秒的,我从来不喜欢提前想一些诗,因为灵感降温很快,或许此时想到的很好的意境到了第二天就变得陈旧了,所以我只是在有时间写诗的时候才开始酝酿灵感。

临杰:通过我的阅读,发现你写的散文也都不错,你还尝试过哪些体裁?相对于诗歌,你更喜欢什么体裁?

高璨:我最初写的是短小的记叙文,写过童话,然后就是诗歌,随笔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体裁是诗歌,因为诗歌是很神奇的,也许寥寥的几个字就可以包含许多内容、许多意境。而且诗歌跳跃性的语言特点使意境愈发深厚也愈发扑朔迷离,宛若早春的薄雾细密地笼罩在湖面上,湖边是新绿的柳条,在雾中也温柔起来。诗歌就像一个谜,像一片树林,可以从许多条路走出去。一首好的诗,读者会有许多的理解,不过其中的那种美却是诗意的人们都可以意会到的。

临杰:在你的这一组诗歌当中,有一首叫做《第二支闪电》,是关于尼采的,你都看过尼采的哪些作品?对这个哲学家作何评价?

高璨:我目前只看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且正在看第二遍。我被他的语言深深折服,体会到他的文字的那种贵族的潇洒、天马的驰骋。还有他所论述的思想,层层深入,带入哲思的殿堂。要赞扬就赞扬得热烈,要讽刺就讽刺得犀利;要爱就爱得如火如荼,要恨也丝毫不留情面……我觉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值得反复看许多次都不会生厌的书,他里面的每一句哲思都需要细细品味。对于尼采本人我目前还不好评价。

临杰:现代和当代诗人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喜欢他/她的哪一点?

高璨:我比较喜欢海子的诗,他的诗中有一种只属于他的气质。海子的才华在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海子的诗,有时体会到一种盛大的气势,在这盛大的气势后面却隐绰一种深幽的凄凉,比如《天梯上的夜歌》,那种场景仿佛就不属于这个世界,是人类目光所及范围之外的一种必然的存在。■

第6篇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特点

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在美声唱法中争奇斗艳而又各显风采。歌剧咏叹调往往给人一种壮大、华丽、震撼的试听效果,具有的戏剧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艺术歌曲重点是讲究细腻,声音柔和。另外歌剧咏叹调是在歌剧中通过主角抒发感情的唱段,也是高难度技法的展现,而艺术歌曲则以精美准确见长,表现细腻的情感。本文对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对两者的演唱进行总结和比较。

一、歌剧咏叹调的概况

歌剧咏叹调是演唱形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其典型的特征是有非常强烈的歌唱性格和旋律的优美性,在戏剧情节进行大的转折时候经常出现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故事情节的变化,紧接着开始抒发内心的情感,最大程度的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二、艺术歌曲概况

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在欧洲社会的背景下产生。兴起了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及等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从而形成了一种足以和歌剧平分秋色的音乐体裁。观众在试听的过程中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浪漫这一词,原因是它结合了文学的种种的精华,做到了音乐和诗歌戏曲的完美的结合。其次让人想到的就是表现形式上的简洁干脆,艺术歌曲重点是有很坚实的传统,因为题材大多是从生活中选取,因此更加的贴近生活。

三、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有固定的演唱模式,如宣叙调、咏叹调、独唱、重唱、合唱等。以歌唱为主,集中了交响乐、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元素。绝大部分歌剧的剧本都是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有的直接取材于圣经、史诗、历史故事、传说等。如莎士比亚、希勒、雨果等的戏剧都是作曲家比较钟爱的创作源泉,因而在演唱某一咏叹调时,演唱者必须要理解歌剧的整体内容以及该选段的位置和角色特点;从形态结构上看,歌剧中的每一个唱段都必须和其他的唱段以及所有的与它有关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歌剧,可以说是一项群体工作,任何一个角色或者一个唱段都是剧中的一个部分,它必须与别的声部共同构成戏剧情节。

(二)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小型声乐体裁,以独唱的形式表演,具有室内乐的性质。从体裁上看,它的歌词都采用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内容往往包含着多愁善感、触景生情的成分,艺术歌曲是诗化的语言,它的中心便是诗意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词曲结合的默契性使歌曲能准确地表达了表达了诗词深刻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又深刻地表现了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激情,具有情感源于诗词而更深刻,形象源于生活而更鲜明的个性,因而艺术歌曲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四、两者在演唱风格上的差异

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是美声唱法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各领,地位举足轻重。由于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同样诞生在欧洲,同样是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的,所以两者在演唱时的差异经常被忽视。但两者之间演唱风格的差异恰恰是用于区分两者不同的体裁、体现两者不同状态、突出两者不同音乐特点的有利途径。歌剧音乐与艺术歌曲之间演唱风格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一)技术性差异

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虽然都是使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但两者在演唱技术的运用上是存在着差异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作品着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自然景象、生活现象的描绘,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它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这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有音乐共有的特征,对于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由于创作技法和体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而在演唱作品的声音运用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

(二)声音表现上的差异

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自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要表现出这些诗歌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就得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强或渐弱的歌唱技术来丰富声音的表现手法,为了能准确的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演唱时常常需要不同的音色。所以,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细致的语调。而歌剧中的咏叹调属于不同的人物角色,演唱者要根据自己演的角色去把握人物心理和情绪变化。

(三)音量上的差异

艺术歌曲是一种小型声乐体裁,由于艺术歌曲的室内乐特点以及大多数用钢琴伴奏的形式,因此演唱者应将音量进行适当的控制,不需要宏大的音量,可运用相对较弱的音量进行演唱。也不需要大幅度的、强烈的力度变化作对比。歌剧则是一种大型的声乐体裁,它庞大的乐队伴奏以及壮观的舞台表演,需要通过宏大的音量、戏剧性的声音效果来传情达意,这样才能与整个音乐内容相协调。因此坚韧有力的声音技术是演唱歌剧咏叹调必需的条件。

(四)情感表现上的差异

艺术歌曲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自由放任的、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也同样如此,它往往都是依靠旋律来完成,来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甚至表达用任何文字或者语言都无法表达出的感觉,所以表现情感更多时是内向性的,一种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动,角色演唱也存在着多种情况;而歌剧由于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是震撼心灵的,能激发人的情感,属于外向性的。

通过对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概况以及两者在演唱上的诸多细微差别的比较,可以看出每一种唱法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各有特色,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的风格都有所差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了解这两种艺术表现方式的精髓所在,灵活运用各种声乐演唱技巧,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声乐教学,进而能够准确合理地演绎这两类声乐体裁。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之间的演唱差别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从而不断推进美声唱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民歌辨识之我见[J].衡水师专学报.2003(02)

[2]何苗,浅谈艺术歌曲的审美效应[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4)

第7篇

1、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3、《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结构化;阅读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教师应通过合理的结构化推荐让学生爱上阅读,在每一次和好书的邂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1.安排秩序,遵循心理特点

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结构,要在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况下给学生推荐书籍,正如诗人金波所说的:“安排一个科学的健康的心理秩序。”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给他们选择一些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类型的书籍。这些故事可以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但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更好地感知社会,尝试了解社会,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的童话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更能让他们领略到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到嫦娥善良的心灵,体会到她舍己为人的美好品德。这样的故事也能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到美德的光辉,能够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同时在推荐书籍的时候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重“当下的存在”,给他们阅读一些他们的年龄段能够理解的书籍。

2.广泛博览,考虑内容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促进学生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推荐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的多维性,让学生在文学、科学、人文等各个方面都广泛涉猎。

不同主题的故事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内容,如通过阅读《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难时刻所体现出的那种机智和勇敢,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故事所涉及的主题各不相同,可以很好地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且让学生在不同的主题中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和处世态度,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丁筱青提出,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推荐阅读的角度,从自信、珍惜、冒险、关爱、勇气等多种角度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这种多维度的阅读能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激发独特的阅读感受,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我,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客观均衡,兼顾体裁风格

在推荐阅读书目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书籍的题材。对小学生来说,童话自然是最好的体裁,而诗歌和一些与生活比较接近的散文其实也是很好的推荐内容;另外,一些蕴含了丰富历史人文知识的民间文学也是很好的阅读内容。

童话始终是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来给他们选择不同的童话。如同样是《安徒生童话》,可以给女生推荐《小美人鱼》等哀婉作品,而给男生推荐的则可以是《坚定的锡兵》等更具有阳刚之气的作品。在推荐诗歌这类体裁作品的时候,朗朗上口的中国古典诗词自然是不二之选,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都是易于理解且耐人寻味的好诗歌。另外,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散文作品,如孙卫卫的散文作品体现出质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色彩。由此可见,客观而均衡地给学生推荐各种体裁的作品,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开阔眼界,读到更多的优秀课外书籍,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

在给小学生进行阅读推荐的时候要在让他们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促使他们继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让他们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要注重客观均衡,兼顾到各种不同的体裁风格。

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提出,人和书之间并不是天生就能够相互吸引的,这中间需要父母、教师等作为媒介,而教师在这过程中自然是责无旁贷的。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追求,感受到正确的文化导向。

参考文献:

第9篇

首先,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只有将其把握好了,才能精准地表现艺术歌曲的精髓和本质。

1.艺术歌曲蕴涵着社会、人文、作曲家的风貌特征

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 的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其特征可以笼统 地将艺术歌曲分成极具代表性的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等。欧洲德奥艺术歌曲对于中国作曲家的影响较大,相继出现了“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和“现实题材艺术歌曲”以及沿袭德奥风格的艺术歌曲等种类,被界定为有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声乐体裁。其中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点络唇》、《赋登楼》,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洗星海的《夜半歌声》,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刘雪庵的《红豆词》等优秀作品。

2.艺术歌曲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通过对艺术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后不难发现:艺术歌曲多是以歌德、海涅、席勒、缪勒、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雨果、维尔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徐志摩、艾青等大诗人和大文豪的名著名作、名诗名词作为歌词的,内容短小精炼,寓意深刻、优美、典雅,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风格。而作为歌曲表现形式的旋律、节奏、音准等,都有其精致独到之处。艺术歌曲的旋律委婉起伏、刻画入微,着力配合诗歌揭示诗词的诗情画意。音准和节奏要求精准,强调色彩缤纷的效果和柔美的声音等音乐形式美。音乐与诗歌浑然一体,音随诗动、音中有诗、音中有画。追求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美。

3.艺术歌曲强调心绪、意境的描写

艺术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而失去了过分夸张的成分。多以简洁而多样性的结构形式、精炼的篇幅,优雅的旋律表达细腻、含蓄的情感、心绪、意境以及印象或象征性的朦胧感情,略带忧郁和伤感。

4.艺术歌曲透露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最早是在宫廷或具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贵族的小型家庭聚会上演奏,因此,艺术歌曲通常带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高雅和知识阶层的文化素养,却很少有乡土气息。

其次,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表现手段之一,其艺术审美价值,主要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予以体现。艺术歌曲的演唱作为声乐表演的一种,其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也必然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因此,把握艺术歌 曲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对于表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就显的尤为重要。

1.艺术歌曲演唱发声状态和发声方法十分考究

“艺术歌曲”要求在演唱过程中严格按照其特征进行诠释。在准确把握住了艺术歌曲体裁、题材风格特点的同时,要反复朗诵歌词,掌握歌词的韵律、韵味、意境和语气,并清晰地划分乐句和结构层次。在演唱时为了避免因声音过大而造成与钢琴伴奏的失衡,要求发声状态以混声、半机能为主。音量上加以控制,其喉咙不要开得很大,完全可以用“哼”的感觉去吟唱。各声区都带有胸声,但听觉上不能很突出,进而产生出柔和抒情的感觉。咽壁始终处于稳定的开放、拉伸状态,声音焦点的位置居中靠前,用稍明亮的音色,声音抒情而又集中,穿透力较强,整体线条要求清晰以增强其抒情性。强调发声状态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安放的统一、音乐表现的统一等诸多统一。讲究控制和协调,声音既要富于热情又不能纵情奔放,既要含蓄内在又不失自然流畅,既要精细、纯净又不能流于娇弱。富有弹性的、有控制的气息始终支持着抒情柔和的演唱并隐藏在歌声中,尽可以非常松弛地去享受音乐。体现严谨、理智和深厚的修养,体现精致、高贵、优 雅的演唱风格特点。

2.艺术歌曲演唱要求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统一

无论在哪个时期,人们都非常重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结合在一起表达完整艺术美的方式、方法。艺术歌曲是一种相对短小的声乐体裁,它就是以钢琴作为主要伴奏形式,钢琴烘托歌唱,塑造歌曲的背景,用特定的音型或精致、丰富的肢体协同和推动声乐演唱进一步渲染、衬托歌曲的意境和内涵、描绘自然景象、突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深化作品的艺术主题。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体现出一体化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也成为了艺术歌曲演唱的典型风格特征之一。

3.艺术歌曲演唱的表演风格特点显著

第10篇

2005年《考试大纲》把考点前的“*”号都去掉了,其中包括能识记文学常识,这预示着文学常识在沉寂了三年之后,将“前度刘郎今又来”。下面对这一考点作一预测并对考生备考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考点有三个具体要求: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从这三个具体要求来看,其考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例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驼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1.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现代——话剧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

3.填空题

例1.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运用了 的创作手法

(2)雨果, 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 、 等。

[答案](1)《诗经》 赋、比、兴 (2)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例2.按要求填空。

(1)我国 代文学家 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 , , 。 ,破灭之道也。”

(2)“衣带渐宽终不悔, ”,近代学者王国维用这句词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着境界,这句词的原作者是 ,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答案](1)宋(北宋) 苏洵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2)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4.判断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最早的国别体、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分别是《国语》《史记》《汉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2)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繁荣,流派纷呈,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 )

(3)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也妮·葛郎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主要人物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

(4)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

(5)现代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通过祁老人一家的生活变迁,反映了我国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 )

[答案](1)(3)(4)正确;(2)错误,陈子昂不是山水田园诗人;(5)错误,《四世同堂》反映的是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篇章回小说又分演义小说和世情小说。演义小说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演义小说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此外,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均是清代小说精品。

第11篇

一、“双重结构”之“双重”

布迪厄意图论证的文学场的中心因素是戏剧、小说、诗歌。在社会空间中,按照商业等级的划分,三种体裁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戏剧、小说、诗歌;而按照声望等级的划分,三种体裁的价值由高到低又转变为:诗歌、小说、戏剧。这些体裁之所以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不同的价值走向,与精神状态、经济、政治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相关。在戏剧、小说、诗歌为重要构成成分的文学场中,精神状态是指向场内运作的因素,而经济、政治则以场外角色的身份对文学场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以精神状态因素主导的文学场内部,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矛盾斗争过程:本来属于对立体裁的诗歌、戏剧、小说却会因为一些条件的出现而实现在一个平台上的对话――一群本各有安属的创作者,被本领域的人排斥,不同领域却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会联合到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展现不同体裁的艺术立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体裁都在进行新的尝试。因为有了其他体裁的对照,也就为新尝试开拓了新视野。这是每个体裁都在开辟的一个探索区域,同时,他们也会有一个生产大众期待的文学作品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作品按照获得统治地位的人的生产理念生产。两个区域代表两种不同的写作立场进行生产,探索区域里的作者充当觊觎者的身份,而商业区域里的作者充当维护者的身份,两者是对立关系,但是也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于整个文学场中。

在同一题材内部,觊觎者与维护者的斗争的实质是争夺认可度。这种认可度最终会以作品在社会空间中被大众认可的模式呈现。在争斗的过程中,维护者必须时时提防被超越,而觊觎者则要抓住一切机遇超越维护者。为达到这一目标,两个实现必不可少:增加文学生产者的数量,同时创造尽可能多的读者,也就是把整个竞争背景放到社会大环境中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力量。

于是,这便涉及到一个问题:扩充自己的势力从社会空间的哪个角度入手?首先是社会空间最有权威的力量――政治场的力量。不仅因为政治力量是社会空间中很有分量的力量,还因为政治力量意图插足文化领域,通过法兰西学院的权威的认可来为“好”的艺术生产树立标杆。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知识分子本来是期望自主性的一类人,但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某些主张扩充到政治场中去,造成了政治场中的不自主。他们这种公然向政治权威提出质疑的行为,目的是通过否定政治权威获得在社会空间中更大的话语权,以表达与场内维护者决裂的决心。觊觎者在对抗政治权威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与有着相同际遇的画家的力量。画家的艺术生产场的革命性变化的历程与文学场的遭遇一致,都是通过不断否定前人的生产观念来完成革命。所以,拉拢画家来对抗政治权威很容易。而在拉拢画家的过程中,觊觎者同时也把自己的主张扩展到绘画生产场中。

当一次成功的革命完成之后,觊觎者变成了维护者,他们重提“自主性”命题,寻求体裁的自主生产,于是,现在的维护者们积极寻求与诸多对象的决裂。画家不再接受作家的干预,作家不再接受政治家提供的模式。于是,画家的作品中只寻求自己表达符号的运用,而不再是借画作表达意义,作家的作品中也少有绘图性语言的运用,一切的文学生产只是为了艺术而生产。

所以,文学场的革新是两个维度上共同促进的结果。一是场内精神状态发展的必然,一是政治、经济因素的暗中作用。文学场革命的目的有,寻求一种新的文学生产理念,打破其他场域对文学场的干扰,一个好的文学生产方式是由场内斗争的结果规定的,而不是由法兰西学院规定的。

二、“双重”之外

布迪厄的文学创作革命的双重性是在研究十九世纪西欧文学革新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他特别以左拉的自然主义在十九世纪末取得一定文学生产话语权的过程为案例,对整个革新过称的话语权力转移进行分析。此外,以马奈对绘画场的革新为对比案例,说明这个过程在艺术场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一种理论的意义是存在于特定时空中。也就是说,布迪厄以左拉与马奈的案例说服读者,在布迪厄社会学意义上,这个过程在欧洲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场的变革中是成立的。

不过,读者在阅读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布迪厄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都是强调作家对话语权的主动攫取,难道作者取得文学场话语权的过程中读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读者的的因素被暗含在三个因素里了吗?布迪厄用左拉的例子来论证文学场权利的变迁,那么能不能通过对左拉的例子做更深入的探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呢?

提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建构,几个因素不容忽视: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丹纳的艺术观、贝尔纳的方法论。四个因素在社会空间风起云涌,引起左拉的关注,他深受影响,把这些时兴的认知方式引入文学创作中。从布迪厄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如此的文学场更替过程:觊觎者一直在企图超越维护者,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作为自然主义的最高成就集成者的左拉,对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福楼拜推崇备至,他甚至曾断言“巴尔扎克写尽人间百态”。左拉的创作力图表现细节,文学作品是生活真实的写照,但是生活本身的特征便是充满琐碎、片断、平凡因子。

另一方面,左拉在创作中的确存在否定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论小说》一文中表达了此般观点,他说:“现代小说(指自然主义小说―――笔者注)由于憎恶复杂和虚假的情节而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是对冒险故事、传奇性、令人昏昏欲睡的荒诞故事的一种反拨。人类生活的一页,这就足以引起兴味,引起深深的持久的激动。一点儿人的材料便比任何想象的情节更强烈地掀动你的肺腑。作家只要做出简单的研究,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结尾,只有对某个年代生活的分析……”左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改造是,变现实主义文学的情节描写为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他承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描写方式,并对他加以改造,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改造现实主义之不足。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文学变迁,是断裂与继承并存的现状。

很明显,左拉的胜利不止是作家的问题,还有读者的认可。作家新颖的描述故事的方式、作家的宣传、社会兴趣走向是作品获得公众认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左拉的创作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纵然成名之后作品也长期受到政治干扰,理由是他的部分作品败坏风俗。从一个角度上来讲,这是左拉在不自觉的对政治场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从对主流思想的反抗中,左拉的小说获得更大的声誉,从而他的读者数量一路飙升。单凭一种起哄式的宣传来赢得读者似乎难以令人信服,一定还存在其他力量引导读者选择左拉的小说。

再回到对自然主义理论建构起到影响作用的四种文学思潮,他们也影响着当时社会空间中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这些来自精英理论前沿的思想风暴扩大了左拉的“读者”的内涵。左拉的读者中,有知识分子,有工人阶级,有资产阶级。他对现实主义的继承还为他的文学革命拉拢保守读者。而左拉的小说在当时与其说是主动向大众展现自己,不如说是大众选择了左拉的作品,因为左拉的小说与他们的思想震动产生了共鸣。他们心甘情愿为左拉文学场话语权的获得提供帮助。这些论述,布迪厄是缺乏的。

所以,布迪厄的“双重”是断裂层面上的双重。

三、没有“双重”之外

第12篇

通灵王妃的小说叫:《千年泪之通灵王妃》。《千年泪之通灵王妃》是调皮娃娃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小说阅读网。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出自《庄子·外物》。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爱情、家庭伦理篇、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