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抑郁症调查报告

抑郁症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27 11:4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抑郁症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抑郁症调查报告

第1篇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回馈 效应 大学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看法、态度、倾向和相关的行为[1]。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产生焦虑、自卑、孤僻、忧郁、敏感等消极情绪,而且有少数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数据显示: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14%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出现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个月时间内先后有4起自杀事件;2006年2月28日,广州某高校一周内连续三名学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数字是冰冷、客观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导学生正常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生理机制和干预因素对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为隐,以体育运动为显,显隐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

众多国外研究者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体育运动的生物反馈方法可以转移和减轻心理压力,在加速血液循环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时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1.体育运动对抑郁的心理回馈效应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会使人产生悲伤、羞愧、恐惧甚至负罪感[1]。其表现为:悲观、绝望、无自尊。巴芬勃格尔记录了23岁到27岁间男性的一次关于抑郁症的回馈关系,发现那些从事高度活动(2500千卡/周)、中度活动(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动(少于1000千卡/周)在获得临床抑郁症的风险上分别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紊乱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Mutrie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提出:身体活动能降低发展中的临床抑郁症风险;实验研究说明有氧和阻力运动能有效地治疗抑郁症。Martinsen总结多年的临床调查,指出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状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2.体育运动对焦虑的心理回馈效应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1]。心理学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对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长于20min的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更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反应[3]。布朗等报告了对167名学生在研究前和运动10周后分别作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慢跑、摔跤、网球有显著意义的降低焦虑。通过研究证实: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者患焦虑症的危险性明显低于不参加运动者。

3.体育运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的心理回馈效应

体育运动是一种个体参与、集体配合的一项综合性活动。人们在参加运动中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的同时享受运动给予的回馈:心灵的愉悦和机体迸发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运动项目的丰富,参加人数的不同,形式的多样,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项目,从而获得其中的乐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竞争感,自信使参加者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进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个体的应对效能[3、5、6]。

体育运动心理回馈效应的生理机制

1.内啡呔释放机制。内啡呔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个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

2.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当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情绪转移取得支配地位。

3.单胺机制。资料证明人脑的神经递质如去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关。而体育运动可以提高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变在促进运动后的情绪变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机制。身体活动可以引起体温的升高,即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使人产生短时间内安静的效果,进而引起放松状态。

此外,由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从心理神经免疫学角度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抵抗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从而使人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各干预因素的心理回馈效应

运动的构成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种类。所谓运动干预是指运动各构成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学生心理改善的关系。

第3篇

性疗美容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性生活和谐、感情融洽的夫妻,双方虽然年龄也不算小了,但面容却显得年轻而有活力;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和谐性生活的男女,就常常显得面容憔悴,给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觉。

性生活使人兴奋激动时,全身血液涌向皮肤表层,这对皮肤起了一种清洗的作用,很多专家认为,这种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皮肤的衰老。根据性专家提供的调查报告,适度的性生活可以使男性的睾酮分泌量增多,而睾酮的作用可以使男性的肌肉发达,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能经常在性生活中获得充分满足,卵巢的生理功能和内分泌能力就会增强,身上的肌肤就会变得更加柔滑而且具有光泽,头发会变得更加柔亮,精神会变得更加开朗,所以有句话这样说:规律的性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师。

性疗控制体重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性生活一次,可消耗500卡以上热量。从数据上来说,一个体重55公斤的妇女时每分钟可消耗8卡热量,一个体重80公斤的男子则可消耗12卡热量。一般来说,一次性活动消耗的热能与快速骑15钟自行车所消耗的热能差不多。

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有性生活的人不易患肥胖症。和谐的性生活能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

性疗促进心理健康

美满的性生活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在对37500名成人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性生活美满的人往往忧虑较少,脾气较好,待人友善,很少随意将过失或不幸推诿于人。

生活中,有很多体育锻炼方法其实只能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却没有直接作用,而性生活在这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效。能够享受到性生活愉悦的人不容易受到寂寞和孤独的折磨,与独身者相比,他们患抑郁症、精神病、自杀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心理上没有压抑感。

性疗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对一组妇女所作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性生活美满和谐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普遍优于性生活有问题者,而且前者比后者长寿。类似的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损害免疫系统,使人易患感冒、高血压和溃疡等病。

性生活确实可以消除压力,使身体完全放松,尽管这种效果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定期的性生活可以使人获得持续而稳定的轻松感,它不仅能消除男女双方时肉体上的紧张,而且还能消除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情绪上的紧张。性生活越是美满,事后也越易入睡,这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性疗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第4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83

白血病(leukemia)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 其目前治疗仍是以化学治疗为主[1]。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 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容易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 这种情绪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 对白血病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来评价[2] ,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患者心理变化,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住院的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男33例, 女27例;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38.6±7.5)岁。其中多发性骨髓瘤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 急性白血病21例, 慢性白血病12例, 恶性淋巴瘤11例。

1. 2 方法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发现的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疏导, 使患者主动配合放化疗,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3]。

1. 2. 1 心理障碍问题分析 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比较复杂, 表现为悲观、绝望、焦虑、恐惧、抑郁, 有极少部分患者保持开朗的心态。①患者知道自己患白血病, 表现出害怕死亡、心情焦躁、食欲不振, 甚至怀疑检查和治疗的准确性。青年患者出现焦虑、消极心理, 已婚患者产生惧怕心理, 患者经常会由于康复治疗没有效果时内心出现自卑心理, 对外来的事物不感兴趣, 有时还会出现轻生的想法。②对于一些内心经常会出现绝望的患者来说,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心理疏导, 防止患者出现自杀的倾向, 要对患者内心进行了解, 做好护理的准备。个别患者更是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 不配合治疗, 表现出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因生病而懊恼, 又由于经济开支较大, 治疗效果不明显, 产生了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绝望的心态, 甚至产生自杀倾向。③焦虑、恐惧。患者一旦诊断为白血病, 对预后判断极度失望, 对生命绝望的恐惧, 本组46例患者具有恐惧感, 在血液科特殊的氛围和消极的暗示, 患者会产生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④本次调查中有3例白血病患者心理素质相对要好, 性格较开朗, 患者患有严重疾病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内心开导, 并且采用一些治疗方法, 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措施。⑤抑郁。主要因为经历多次化疗后, 病情越来越重, 常思虑后事, 精神萎靡, 自我封闭。

1. 2. 2 心理干预对策 分析病情, 帮助患者分析病情、指导患者面对现实;多与患者交流, 讲述康复的病例, 对患者内心进行减压, 从而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和心理障碍;让患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 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避免患者出现低落情绪。使患者的家属明白疾病的性质, 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患者战胜恶魔疾病的同时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多与患者接触, 多交流, 安排患者的衣食住行, 使用语言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转变自我认识, 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回归社会。

2 结果

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诊断前以焦虑症状为主, 治疗阶段可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 治疗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只有12例存在轻微抑郁。

3 讨论

患者的焦虑情绪容易加重病情, 这使得患者的心理情绪逐渐走向一个低谷, 对此需要多从心理方向进行治疗, 并且采取一些心理护理措施。在国外一些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 很多患者都患有抑郁症, 但是国内的调查报告显示, 有关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精神障碍国内曾有临床总结报告, 许多躯体性疾病可能伴发心理精神障碍。1995年余展飞报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忧郁症的发病率为54.5%,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易伴发焦虑忧郁症, 其中病情重、疗效不佳以及同时接受放化疗者发生率特别高。血液科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调节,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要有同情心, 尊重患者。恰当地运用沟通及交流技巧, 通过多种方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入21世纪,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 血液恶性肿瘤采用分层治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极大地改变了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使患者看到了治疗的希望。

第5篇

“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而悄然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无论聚会、就餐或出游,人们时不时的掏出手机来打发碎片时间已变得再寻常不过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碰见这种情景:周末的餐厅中,几对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们觥筹交错,聊得起劲,小孩们则不是在玩智能手机,就是在看iPad,而且这已不是一个特例。“低头族”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有数据可作佐证: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上网。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机依赖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给予合适的干预和矫正,是可以规避危害的。首先,学校、家庭多管齐下要让“小小低头族”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理念,摒弃不良手机使用习惯。必要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脱困。其次,家长的适时和有效监管非常重要,对于一些低龄儿童来讲,禁止或最大限度减少其触碰手机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家时家长要带头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不长时间耗费在手机上面,应与孩子多作交流和沟通。再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与同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注意儿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训练,提高对网络诱惑的抵制力。

第6篇

英国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成年男人有孤独感,而40岁出头的人是最孤独的一群。参加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孤独对健康构成威胁,容易诱发心脏病和抑郁症,还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等问题。”研究人员强调,消除孤独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孤独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肥胖。

改剂型药品无缘商品名

SFDA颁布了新修订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同时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着力解决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一药多名”问题,强调药品通用名称必须突出显著,并对商品名及商标的使用作出严格限定。

放射诊疗成督点

卫生部印发《2006年国家公共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工作计划》指出放射卫生监督检查对象包括开展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的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检查:放射诊疗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和放射防护检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与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辐射警示标志设置情况;事故应急准备情况等。

违法败诉个人负责

因违法行政行为导致败诉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责任。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印发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案件败诉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的。《办法》自4月1日起施行。

广州三成小学生性成熟

根据广州市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小学五、六年级,已有30%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分别出现遗精、月经初潮等生理现象。只有一半的教师“简单地”向学生宣传过性健康知识,而有29.4%的教师完全没有向学生讲过;只有42.6%的家长曾向孩子简单讲过月经和遗精,而有22%的家长承认自己从没有向孩子讲过性健康知识,有19.9%的家长承认自己不知道孩子遗精或月经情况。

八成市民关注食品安全

上海首份“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逾8成市民表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有4成左右的市民对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心”。调查报告显示,“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较高”,成为目前上海市民最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病死牲畜肉”“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水产品中添加禁用化学物质””注水肉”等问题的关注率也均超过40%。

临床实验室出台新法

卫生部日前印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决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等。

键盘细菌是公厕400倍

北京一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网吧里电脑键盘中,有害细菌比公厕的细菌高出400倍。被污染的电脑容易传播疾病,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消化道疾病(如腹泻)、手癣等。一些长期泡在网吧的人会不明原因患上皮肤病、眼病和胃肠道疾病,原因可能就是不注意电脑键盘和鼠标的卫生清理及消毒而引发的。

中药注射剂暂停报批

2005年末,因为安全性问题,SFDA一纸禁令停止了葛根素注射剂的注册报批。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再次以专题形式通报了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器官移植有新规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要求各地卫生部门遵照执行。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肝移植以来,技术水平正在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有500多家医院开展肝移植,每年完成的肝移植大约为3500例。国外大型移植中心再次肝移植的比例是10%―20%,国内比例比国外低,但呈增长趋势。

不得擅自组织疫苗接种

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近期发出通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疫苗生产、流通与预防接种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通报强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进行认证,严格按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规范预防接种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全球防治肺结核报告出笼

全球防治肺结核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在日内瓦公布了全球防治肺结核形势最新报告。报告说,2004年全球新出现了890万个肺结核病例,而死于肺结核的人数高达170万。全球大约有20亿人携带肺结核病菌。

杭州出台现榨果汁标准

杭州市质监局在全国率先出台的《现榨果(蔬)汁通用技术条件》推荐性际;隹明确规定了现榨果(蔬)汁的质量标准。杭州已有50多家餐饮企业承诺执行。

根据标准,现榨果(蔬)汁根据产品特性分为现榨纯汁和现榨调味汁。纯汁不能添加包括水在内的任何配科,调味汁允许添加不超过果(蔬)总量40%的饮用水及辅料。一般而言,西瓜、黄瓜、雪梨、苹果、橙子可榨取纯汁;火龙果、香蕉、芒果、猕猴桃、玉米等因水分含量不高,只能制作调味汁。

艾滋疫苗Ⅰ期临床实验顺利

我国首支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实验目前已完成大部分临床观察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杰日前透露,前7组的回访工作已于近日结束,最后一组第8组的回访将于6月中旬完成。届时,专家将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决定是否进入Ⅱ期临床实验。

台自杀率12年增2倍

根据统计,台湾地区自杀率12年来增长超过2倍,仅去年一年岛内自杀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台“卫生署” 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7年起自杀已经连续八年列入岛内民众十大死因。 而自杀与忧郁症之间有高度相关性,根据岛外研究指出86%自杀者有忧郁症。

新发传染病国际防控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建议国际社会密切配合,建立新发传染病的国际防控合作机制。

他在此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新发传染病研讨会”上代表中国卫生部提出,国际社会应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制定防控措施,建立联合防控措施,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防控技术合作与援助。

化妆品不良反应继续攀升

卫生部的200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通报说,中国内地共监测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1053例,比2004增加了76例。引起不良反应的普通类产品中护肤类化妆品数量最多,达到1023个;其次是抗皱类238个。引起不良反应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中,防晒类化妆品有107个;其次是祛斑类86个。值得注意的是有52个不良反应病例与美容院使用的化妆品有关,而且病变较为严重。

第7篇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2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也达到18%〔13〕。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6 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 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 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卫生部提供的资料〔22〕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轻性精神病患病率达到221%。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近年来未进行全国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综合多种资料发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自杀等,其中重度障碍以抑郁症最高,轻度障碍以睡眠障碍最高。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动去综合医院或睡眠障碍专科就医〔23〕。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22%左右〔24〕。1993年全国人均饮酒量为362L纯酒精,酒精依赖发生率为3183%。兰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类物质滥用发生率为31%〔25〕。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1993年国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655%。目前精神分裂症总人数约为600到900万人〔26〕。对≥15岁的19223人的调查显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083‰,与之前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7〕。2002年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87万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每2min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从性别上,女性约占65%左右。从地域分布上,农村患者约占60%左右。从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29〕。

5 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对国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普遍存在报忧不报喜的现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常常不愿意对调查结果中的积极情况进行评价,而对消极情况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问题严重性的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大学生人格问卷(UP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常常出现了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常模的老化与混乱。心理健康评定需要常模,但我国测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国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却要把现在各个不同年龄群体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必产生说服力不强及标准混乱的问题;(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评定法,很少采用访谈、产品分析、临床评定等方法。量表评定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客观性、数量化的优点,但也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机制的缺点,而且一种方法的评定难以相互印证;(5)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存在不足。如对取样方便的大学生群体研究较多,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体研究也较多,但对其他社会群体如公务员、高校教师、监狱犯人群体却较少,特别是缺乏规模性的大样本研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谈精神家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6(10):37-39.

〔2〕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3〕 黄希庭,郑涌,张庆林,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 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9-140.

〔5〕 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 高山.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7〕 王玲凤.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3-135.

〔8〕 龚建华.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5-96.

〔9〕 俞国良.健康从幼儿的心灵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1-26.

〔10〕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29(9):23-24.

〔11〕 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9(4):32-33.

〔12〕 吕玉娣.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4-6.

〔13〕 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11-913.

〔14〕 谭刚强,杨艾祥.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调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5〕 宿飞,蒋伯钧,周建军,等.上海黄浦区外滩社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10-111.

〔16〕 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7(4):9-13.

〔17〕 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2(4):51-54.

〔18〕 王玉风,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19〕 沈仁丽.423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2):102.

〔20〕 朱高章.广州市离休退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及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老年学杂志,1988,7(1):6-8.

〔21〕 范亚峰,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17):45-46.

〔22〕 胡晓梦.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报,1999-04-18.

〔23〕 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12岁儿童1734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24〕 李淑然,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精神科杂志,1998,31(2):80.

〔25〕 陈林庆,石洲宝,吴丽荣,等.兰州市药物依赖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85-286.

〔26〕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118.

〔27〕 王金荣,王德平,沈渔,等.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44(2):75-77.

第8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依从性;抗病毒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89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 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高, 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同, 丙肝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干扰素成为现今治疗丙肝抗病毒的重要药物[1]。但是如果治疗得当, 治愈几率是比较高的。丙肝病毒检查对于诊断是否感染了丙肝和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本院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进而对患者的用药监督、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指导。本文选用本院收治的160例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给予护理干预后的患者,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5例, 女75例, 年龄13~75岁, 平均年龄(41.0±11.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护理干预, 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负责和实施。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丙肝患者的档案, 并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用药进行严格监督;根据本院护理干预的实施细则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 并严格处理整个就医环节的管理;通过专职接诊护理负责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工作, 进而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解, 并观察患者在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 如发热、骨骼酸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如有发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指导患者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并按时到院进行复诊, 使得病情发展情况能及时进行了解。

1. 3 效果评价标准 在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遵医嘱行为的调查, 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研。由专业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评定, 调查内容包括: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不擅自停药、戒除烟酒、饮食情况、作息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情绪变化、复检情况等。其中完成8项者为完全遵照医嘱, 能完成5项以上为不完全遵照医嘱, 5项以下为不遵照医嘱。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治疗及护理后, 观察组中有76例(95.00%)完全遵照医嘱, 4例(5.00%)不完全遵照医嘱, 无一例不遵照医嘱。对照组中有51例(63.75%)完全遵照医嘱, 12例(15.00%)不完全遵照医嘱, 17例(21.25%)未遵照医嘱。观察组与对照组遵照医嘱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2]。丙肝呈全球性流行, 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3]。同乙肝相比, 丙型肝炎更容易发生慢性化, 丙型肝炎的隐匿性很强, 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容易被发现, 等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使得病情更容易向肝硬化、肝癌方向发展[4]。另外, 由于丙肝病毒容易变异性, 目前还没有可预防丙肝的疫苗, 所以丙肝更容易被感染。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 在抗病毒治疗丙肝的同时, 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加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 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开导, 能有效的调节患者的心理情绪, 进而对医治丙肝有十分重要的价值[5]。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 能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最终使得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程度大大提高[6]。观察组与对照组通过有效的治疗及不同程度的护理, 从调查报告显示, 两组遵照医嘱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丙肝治疗的疗效, 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姚红, 苏海滨, 马贵邦, 等.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抗病毒治疗的护理干预.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4):131-132.

[2] 张有俊.护理干预对丙肝患者使用聚乙二醇α-2b导致抑郁症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12):380-381.

[3] 王美丽, 丁慧.心理护理干预对丙型肝炎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 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16):154-155.

[4] 郑燕红, 邢秀亚, 王俊丽, 等.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在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22):2667-2669.

[5] 郑燕红, 王俊丽, 王晓兰,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0): 2410-2413.

第9篇

准妈妈都非常喜欢产前做超声波检查看到腹中胎儿时的奇妙感受。在美国,有专业的声谱仪商店,你只要花上60到200美元,就可为未出世的宝宝拍摄一套照片或录像,甚至是具有三维动感效果的录影带,其效果和在医生那里看到的别无二致。惟一有点让摄影师为难的是如何让镜头的主角做出说“茄子”时的可爱表情。

站着生孩子

躺着生孩子,似乎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可英国国家分娩基金会近日却呼吁英国孕妇最好采用坐姿、站姿或蹲姿分娩。这家基金会认为,采用垂直姿势分娩不仅可以缩短分娩第一阶段的时间,减少子宫感染的机会,而且很少需要助产或剖腹产。

因为孕妇在采取垂直姿势分娩时,婴儿靠头的重量“冲”向子宫颈,从而能够加快分娩速度。同时,由于婴儿头朝下,加快了血液流速,还可减少婴儿的痛苦。

婴儿租赁计划

澳大利亚近日推出一项婴儿租赁计划,允许没孩子的夫妇从那些靠政府救济金生活的未婚妈妈那里租赁婴儿,以便尝试为人父母的甜酸苦辣,租赁期最长为两个月。这个计划一经公布实行,引起人们的不少争议。

根据租赁计划,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可以花5000美元从一个未婚妈妈那里租赁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试养两个月再还给婴儿的母亲,或转交给另一对愿意租赁婴儿的夫妇。 据了解,澳大利亚租赁计划目前已引起英美社会学者的广泛重视。

用安慰奶嘴易患中耳炎

芬兰专家最近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半岁以上的婴儿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等疾病。芬兰奥卢大学附属医院对500名出生6―18个月的婴儿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6个月以后继续使用安慰奶嘴的婴儿患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比停止使用的婴儿高出1/3。专家建议,最迟在宝宝10个月大时,应该停止使用安慰奶嘴。

早期幽默感训练

美国许多家长早在婴儿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比较聪明的婴儿在这个时候往往已开始萌发了与开玩笑有关的“幽默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将抱着的孩子做“下坠”的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同时,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会漾起笑容!

根据美国专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智商的健康成长。而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的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

最受欢迎的玩具

玩具历来是陪伴孩子们成长好伙伴之一,那么什么样的玩具最受孩子们的喜爱呢?什么样的玩具在市场上最受欢迎?最近,英国就评选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些玩具。

电子玩具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造型可爱的洋娃娃则是女孩们的必备玩具之一。许多玩具生产商还在传统的玩具上下工夫,不断推陈出新。溜溜球是很传统的玩具,不过现在它们已经变了样,各种形状的溜溜球在孩子们手上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另外,像小轮车、蹦床这些也符合孩子的天性,成为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

天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美丽并非只存在于一般观赏者的眼中,就算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具有被美吸引的感官能力。新生婴儿带着天真纯洁的眼光来到这个世界,可从他们降生的第一刻起,所有的感官系统都在起作用。据报道,婴儿在出生15个小时后就能够认出他们的母亲,他们喜欢看一些长得漂亮的人的照片。

叹息,有助婴儿肺部发育

据瑞士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叹息有助于婴儿调整有规律的呼吸模式,并有助于婴儿肺部发育。 瑞士伯尔尼和澳大利亚珀斯大学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对25名1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发现早产儿和健康状况不佳的婴儿叹气频率很高,这可能是他们在努力调整呼吸系统。对于健康婴儿来说,叹气可能是因为先前的呼吸过于规律,叹气可以为呼吸模式增添一些健康的变化,有助于他们重新打开肺部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容易衰竭的微小气道。

脐血有助于预测过敏

据英美科学家日前联合宣布,婴儿的脐血能够帮助医生预测其是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过敏或哮喘。科学家在观测了1300多名年龄不到10岁的儿童的过敏情况后指出,这一发现可使新妈妈采取措施以避免她们的孩子患过敏或哮喘。

空气清新剂有损母婴健康

英国一项惊人的研究发现显示,家中使用喷雾器及空气清新剂会损害婴儿及母亲的健康。长期生活在使用空气清新剂的环境下,婴儿耳痛及腹泻的频率会增加,而母亲头痛次数会高出正常情况的10%,还有16%的母亲会有抑郁症。为此研究员建议,为安全起见,母婴生活区应限制使用喷雾器及空气清新剂。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差异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8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困难学生群体的规模与范围在逐渐扩大。造成困难群体中个体困难的原因和时期不同,他们的个体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认真分析困难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助困育人功能。

一、困难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同样是困难学生,导致困难的原因不尽相同,其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类大学生面临比中学阶段更高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开销。为了节约支出,他们省吃俭用,尽可能减少生活支出,降低学习成本。经济压力是这类学生的最大压力,经济需求是他们的最基本需求。这类学生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1]。

(二)心理困难学生的需求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指出[2],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巨大,人际关系趋于封闭,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低,甚至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单亲家庭、亲人重病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知识面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一定差异。他们背负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对未来感到迷茫,过度敏感,防范意识强,极易受到伤害。自卑、封闭、抑郁、无奈等不良心理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使学生丧失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情况严重的则会产生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而这类学生通常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心理困惑,渴望能够倾诉,缓解心理压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这类困难学生更迫切需要心理方面的援助。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3]。学习困难一般有三种表征:一是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挫折感较强;二是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低,或学习时间不足,导致成绩大幅下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三是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压力过大,导致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能力强且学习成绩优秀,自尊心使他们内心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得到良师益友的辅导和帮助。

(四)就业困难学生的需求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就业愿望强烈,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无能为力的学生。女生、身体残疾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能力素质储备不足的学生容易出现就业困难现象。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他们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筹措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素质储备不足,无法支付校外招聘会或用人单位面试的相关经济支出,加之心理压力,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挫和就业限制。这类学生迫切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帮助。

二、困难个体需求时段的差异性

刚进入大学,经济压力是困难学生群体的主要压力,经济需求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发展阶段的困难学生群体中个体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时段差异性。

角色转变阶段,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中学阶段高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内心矛盾、焦虑,加之生活环境改变,非智力因素竞争加大。在这个角色转变阶段,这类学生最大的压力是经济压力,经济资助是他们的迫切需要。

知识技能形成提升阶段,即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三年级,大学生应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动手动脑能力、生存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进入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认识,发展目标开始明确,发展方向逐渐清晰,独立意识增强,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其中部分学生因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增大,以及非智力因素竞争处于劣势等原因,不断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始出现自卑、冷漠、自闭、敏感、多疑、抑郁等现象,甚至出现攻击倾向,如果不注重引导,会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此阶段,学生希望得到良师益友的个性化指导,少走弯路;期望得到较多的素质培养、能力锻炼等方面的机会,减少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得到理解和尊重。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进入就业和考研选择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在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中体现自身价值。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和创新成果较少,加之经济拮据、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担心在求职过程中受挫,他们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技巧辅导。而选择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缓解经济压力,轻松学习,减少后顾之忧。

三、解决困难个体需求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困难的原因和困难程度有一定差异,他们在大学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对学生的不同困难若不进行有效帮助,可能会相互转化和衍生,出现复合型困难,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合理调配资助资源,有效遏制学生由单一的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向复合型困难转变,保证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在他们考入大学后,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其次,国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和帮助。最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重点应放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规范、认定制度健全、认定标准科学和资助资源合理调配上,尽可能做到认定准确、公平、公正,并结合这类个体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资助资源,尽可能做到按需施助、应助尽助、合理资助,切实让他们得到经济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安心学习。

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稳定、社会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开展长期而持续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及时消除或缓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积压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重点应放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建立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兴趣小组等不同规模与范围的心理干预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学习困难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多引导,多帮助,多鼓励,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接受效果;院系应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朋辈辅导”,为他们答疑解惑;邀请高年级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学习困难学生谈体会、讲技巧、授方法;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管理,增强预见性,及时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消除困惑,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高校的就业扶持重点应放在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服务上。学校应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做好就业能力储备;多开展素质提升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参加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和资金帮助,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各类招聘会,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N].中国教育报,2007-07-14.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策略

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在校生约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20%,在农、林、师范类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了15%[1]。高校贫困生经济贫困程度正进一步加剧,比例也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具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比例也越来越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除了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政策外,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内外已成为常用方法,本文试就通过体育教学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一探讨。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

高校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心,面对各种压力,一部分贫困生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变压力为动力,吃苦耐劳,积极探寻解困策略和办法。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正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已达30%[1]。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1.焦虑。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过多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的贫困生在中学一直是尖子,到了大学,就产生了我生活上不能和你们比,就要在学习上比你们强,这样才能维护自尊的想法。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很满,拼命地学习,希望自己每门功课都要拔尖,结果压力非常大;有的因种种原因考试成绩反而不理想,结果造成了挫折,导致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2.自卑。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己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认为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一方面他们很羡慕家庭富裕的同学,另一方面他们很自卑,感到低人一等。想要改变这一切,却又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点自卑,只是程度不同。心理学研究认为,适度自卑感可以成为推动人发展的动力,但是,当自卑感造成心理困惑甚至引起问题行为时,就会导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不良。

3.抑郁。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5日发表了题为《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的宁夏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另有研究表明贫困生的总体抑郁倾向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该调查还显示导致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其中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是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方式加以解决的。贫困生的抑郁心理是由于自卑,缺乏信心,在他们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道屏障,不得已将自己封闭起来,在经济上又总不能抬头说话,从而形成心理抑郁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贫困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经济贫困压力产生焦虑、想改变现状却无能为力形成自卑、长期的自卑和自我封闭衍生成忧郁。贫困生心理障碍从焦虑、自卑、孤独到忧郁这个过程也是其心理问题不断强化加深的。

二、体育运动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将体育锻炼系统地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则开创于日本。由日本精神科医师森田正马(Morita Shoma)于1919年创立了森田疗法,经过其后继者近百年的不断完善发展,所形成的新森田疗法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疗法。新森田疗法把体育疗法以及绘画疗法、音乐疗法、娱乐疗法等等应用到作业中去,大大地丰富了治疗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加强学校体育锻炼对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运动能改变机体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而影响情绪状态[3]。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改变人体机能,从而改善学生情绪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长时间耐力训练在超过最大限度以上的训练时可提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又如,在国外有专家报导,跑步者在慢跑一段时间后,产生一种欣赏音乐一样的愉,就是因为运动能影响大脑分泌一种心理“愉快”素――β内啡呔,这是大脑分泌的多种肽类物质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物质,它能使人体保持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改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2.体育运动能有效舒解贫困生心理压力。

体育运动有助于贫困生转移情绪指向,舒解压力,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从而减低人的应激水平。

三、在体育教学中,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实施策略

1.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了解贫困生心理现状。

在所有的心理治疗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患者对施治者绝对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上的。在运用体育锻炼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和成因有个通透的了解,帮助贫困生对贫困进行正确的归因,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是经济阶梯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结果,这种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学生贫困主要是历史、自然、社会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基本上不存在[4]。只有正确认识贫困才能激发贫困生不怕困难、勇敢面对贫困和积极解困的斗志,从而最终战胜贫困。二是善于在对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其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强度,以达到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三是在指导贫困生进行锻炼时,要采用同步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教师要有能力建立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评价指标,以便进行随时的检测和督导。同时教师要能及时运用评价指标对贫困生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评价,做到抑制缺点、发扬优点,并不断改变施教因素,调整学生心理负荷参数,修订评价标准,以达到逐步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2.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关键。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注重让贫困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而不能只注重运动的结果。二是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使不同的贫困生都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功和进步,不断增强自信心。三是同贫困生建立起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科学选择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

(1)症状

Ⅰ焦虑。贫困生承受的压力比非贫困生大得多,因而大多数贫困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心理特征,严重者还伴有头疼、头昏、心慌气短、冒汗等躯体不适。若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懑不平的状态,不仅严重危害贫困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容易衍生出其他心理障碍。根据我们的经验可从以下角度选择锻炼内容:①趣味性较强或贫困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排球、篮球、游泳等。②太极拳。联合国卫生组织已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复健的运动项目之一,它具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平抑焦燥情绪的作用。另外,运动后需做足够的放松练习,让身体得到充分放松,放松是消除贫困生焦虑的关键。

Ⅱ自卑。卑感是学生在判断自我价值时,发现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后萌发的。自卑是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以情动情,真诚相待。在对待贫困生上,要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形成的原因,在教学中要多花费一些精力,重新燃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2)确立适宜的目标。体育课的目标可分为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确立目标能提高贫困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目的性,要重视过程,目标不能过高,确立带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学习或练习目标,使之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练习过程的快乐,体会达到目标的成功愉悦,有利贫困生在体育锻炼中利用心理的积极因素去积极抗争,并达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5]。

Ⅲ抑郁。抑郁不仅仅是情绪不振,事实止,它不仅影响了贫困生的感知、思维,也影响了贫困生的精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睡眠状况,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低下。

(2)锻炼方法

Ⅰ选择一项技巧性较强的集体项目为治疗活动项目,例如足球、排球、篮球等,让患者体验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兴奋性。

Ⅱ曾有报道,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8周的散步或慢跑对患有严重抑郁症者在抑郁感觉方面有显著的减轻,且自尊增强,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Ⅲ练习“瑜珈”,通过自我修炼求得心理的平衡。

四、 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建立一套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在锻炼中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少些批评与责罚,增强其自信心,引导他们逐步走出屏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唐闻捷,王小同,郑国庆.大学生体育运动对抑郁状态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811-812.

[2]宋慧.大学贫困生抑郁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高教探索,2005年第5期:94-96.

[3]Jacob C,Zouhal H,Prioux J,et al.Effect of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ncatecholamine responses to supramaximal exercise in endurance-trainedmen[J].Eur J Appl Physiol,2004,91:35-40.

第12篇

关键词:肺结核;高原地区;护理干预;生活习惯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Habi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High Altitude Tuberculosis

HAN Xiao-ru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Qinghai Fourth People's Hospital,Xining 810000,Qingha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lateau and the area of TB patients living habits and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patients with 2014.1~2014.12 in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till use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cluding cognitive intervention, emotional interven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treated for 6 months, bad living habit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comp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ad habits of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egative sputum and lesions absorption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lateau of TB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to accelerate the focus absorption,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Pulmonary tuberculosis;Plateau;Nursing intervention;Living habits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会侵及多个内脏,其中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类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特别是在高原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为牧民,文化程度较低,再加上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医疗知识的缺乏,结核病呈高发态势[2]。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高原结核病患者不了解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从医性较差,严重的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笔者近年来就护理干预对高原结核病患者生活习惯及疗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结核患者,在患者入院后根据住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1岁,平均(44.2±12.9)岁;对照组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44.3±12.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①痰镜检抗酸杆菌阳性、CT确认有肺结核活动性病变患者;②年龄≥18岁;③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近1个月内有抗结核药物应用史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③合并肺外结核者;④有精神病史或重度酒精依赖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仍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间、剂量用药;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及行为干预等:

1.3.1 认知干预 向患者介绍结核病的基本知识,说明肺结核的病情特点、诱发因素及治疗方案,强调生活习惯及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建议患者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清淡饮食,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刺激病灶引发咯血等症状。在干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性格的患者实施不同的宣教策略,通过多种多样的宣教形式来提高患者的认可度和学习积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采用重复宣教的形式来加深患者记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必要时可举例说明某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后的有效转归,或某患者不规范治疗导致治疗失败的情况,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向患者说明各药物的用途、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嘱咐患者遵医嘱坚持用药。

1.3.2情绪干预 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患者必须做好隔离,但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抗拒治疗的行为,这些负面情绪会严重的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用关怀和爱护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让患者明白负面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可通过录像或已治愈患者的现身说法来向患者说明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让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情绪调节。

1.3.3行为干预 在部分化疗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发热等,要及时反馈给医师对症处理,并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使患者明白这属于用药后的正常反应。指导患者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嘱咐进行操作,例如将痰液吐在有84消毒液的痰盂内并加盖,坚持下床运动1~2h/d,做好个人卫生打理,将房间、被褥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h等。一般而言肺结核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1~2个月,其余治疗均在院外进行,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行为干预措施,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院外也能够坚持按要求服药。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的院外随访工作,了解患者院外治疗情况,嘱咐患者坚持用药,切勿私自减药或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特殊情况随时复查。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生活习惯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不良生活习惯统计包括吸烟、饮酒、刺激性饮食等。转归情况统计患者的痰菌转阴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不良生活习惯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情况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吸烟、饮酒、刺激性饮食等行为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疾病转归 从两组患者的转归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一种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同时也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是目前我国的十大死亡病症之一[4~5]。对于高原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情况而言,由于地域特殊,气候寒冷,卫生状况较差,加上少数民族患者的语言障碍等问题,此类疾病患者的护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表现出慢性进展过程,少数为急性发病,患者多伴随有咳嗽、咳痰、盗汗、乏力、低热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咯血、消瘦等症状,由于症状影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接受治疗后又被隔离,患者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这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转归[6]。

冯文海等人[7~8]的研究指出,合并有抑郁症的肺结核患者从医性低下,即使实施责任制全程护理,患者的转归情况仍较差,治疗效果显著低于未合并抑郁症的肺结核患者,充分说明了不良情绪对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影响。从本文研究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情绪状况明显改善,疗效提高,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从医性,从而实现了提高疗效的目的。

由于肺结核的特殊性,患者的吸烟、饮酒、刺激性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造成疾病的加重,影响疗效[9~10],因此在护理干预措施中我们重点强调了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干预,让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吸烟、饮酒、刺激性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明显减少,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认知,使患者明白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也使患者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坚持院外治疗,改掉不良习惯,这也是改善患者转归情况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高原结核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加速病灶吸收,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2]朱千,张光群,潘贵书.遵义市学生肺结核病知晓及发病情况调查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4):328-331.

[3]马红兵.1起高校肺结核暴发流行的处置及分析[J].中国校医,2011, 25(10):758-759.

[4]Abubakar I,Matthews T,Harmer D,et al.Smith GBarrett A. Baugh S. Assessing an outbreak of tuberculosis in an English college population[J].Eur Respir J,2011,38(4):976-978.

[5]Shannon A, Kelly P, Lucey M,et al. Izoniazid resistanttuberculosis in a school outbreak: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CG[J].Eur Respir J ,2011,11(4):778-782.

[6]席海峰,席彪,李俊娟,等.城区肺结核患者结防知识宣传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20):3151-3152.

[7]冯文海,李建坡,董伯森,等.中学生干预结核病核心信息持续传播效果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15-816.

[8]田明,潘蓉,付莉,等.成都市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信息获取途径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09,21(8):1424-14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