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任务驱动法论文

任务驱动法论文

时间:2022-03-18 21:2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任务驱动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任务驱动法论文

第1篇

1、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建构主义为教学理论基础,这样不仅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也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团队精神、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行为,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样教和学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最后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任务”必须经过精心设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完成任务,而且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热情以及好奇心可以驱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最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由于设计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完成任务的途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学生可以多方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并且,学生必须懂得发现问题,设想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最终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算是成功的完成任务,所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材规定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设计一些不同类型但与专业相符的“任务”,而且进一步补充和扩展教材,从而达到差异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法在金融与证券课程中的应用

金融与证券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定价和证券特征及应用等内容,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当前金融和证券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其交易规则。由于该课程本身包含的知识点众多,而且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或依赖性强,与实际市场活动联系紧密,给教和学两个环节均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将任务驱动法较好地应用于金融衍生品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工作包括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协助学生完成任务以及评价和总结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1、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起点,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必须考虑教学条件的限制。具体而言,任务设计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充分保证设计的任务(群)尽可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2)能够保证学生不会因受既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而畏惧接受任务,相反,这些任务对学生要有较强的吸引力;(3)避免完成任务的路径的唯一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5)任务的完成情况便于评价。

2、任务分析学生通过对所接受的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掌握任务所涉及的内容、所需知识要点和难点、解决任务的大致步骤及方案等,这是学生对任务进行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在必要时辅之以引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变得更加的直观和形象。任务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怎样分解任务,设立一系列的子任务,可以依次完成或者分别独立完成,并找出哪部分需要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需要新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更广泛、更主动的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的问题。由此可见,任务分析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分组方式下达任务并组织分析,老师在指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小组之间分析结果的类同,比如对利率风险管理任务的解决思路,尽量避免不同小组的学生利用同类,甚至同一种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

3、任务执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依据任务分析的结论,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查阅资料、更新知识等,设计出完整、可行的实施方案。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更新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辅导也很重要。教师的工作内容可能包括:(1)指引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励学生拓展教学资源;(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进行互助学习;(4)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疑难点进行及时辅导,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4.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动力的作用比较大,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还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当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僵化,而引入任务驱动法恰恰能充分满足职校生的岗位需求。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引领的方式,通过布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总任务、子任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体验了成就感,又在此基础上逐步激发学习网页设计的兴趣,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双方面组成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教”的环节。我院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以美国Macromedia公司的网页制作系列软件DreamweaverMX2004、FlashMX2004和FireworksMX2004为主要教学内容,着眼于每个软件和工具中最实用的部分,分别用大量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使用这些软件设计、制作网页和创建网站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网站的方法。同时,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内容精炼、语言浅显易懂、操作讲解详尽、素材丰富、重点突出。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1.任务确定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是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调查、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现状,在讲述原理、技术的同时,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知识。在此阶段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采用分层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任务,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及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与指导。以使用FlashMX2004绘制矢量图为例,该任务根据创建Flash图形和文本的能力要求,绘制出符合要求的矢量图形,分别涉及创建Flash图形和文本中使用Flash创建图形、编辑图形色彩、处理Flash文本等内容。实施步骤是: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打开FlashMX2004软件,在工具栏中使用线条工具,绘制3条线段,呈倒三角形,然后使用选择工具将线条拖出一定的弧度,再使用部分选取工具拖动弧线的顶点,完成后即形成人物脸部的简单轮廓;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更多的线条,使用线条的宽度为2(在绘制中注意,部分选取工具特别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方面,如线条的弧度);使用颜料桶工具在头发中填充棕色#4E1616,通过进一步的修饰,强调人物的形象;然后指导学生绘制人物的眼睛与其他色彩填充部分,接着使用圆形绘图工具绘制一个无边框的圆形,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月亮、星星,最后创建文本对象,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由简单任务入手并逐渐深入,既掌握了该章节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准备。

3.反馈评价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单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未免有失偏颇。我院在网页设计的评价体系中,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状况,以上文使用FlashMX2004绘制矢量图为例,将评价内容分为三个单项能力,即使用Flash创建图形、编辑图形色彩、处理Flash文本,评价标准分别是灵活使用各工具绘制和编辑图形、熟练设置图形色彩、熟练使用和处理文本。这样就促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态度整合形成单项能力、单项能力整合形成综合能力。

四、总结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的效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网站设计的技术,为其就业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斌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而转变为以“制定任务、完成任务、评估任务”为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探究者,目前该方法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我国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初级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其教育理念应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传统理论教学接纳能力不强、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排斥,这一点在以语文课为代表的基础公共课中表现尤为明显,学生往往表现出懒散、被动、提不起兴趣等问题。所以,在中职语文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这十分符合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课程新理念、新标准。

二、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步骤探析

1、设置任务: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任务设置的质量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好的任务融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及价值观于一体,学生在任务中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任务设置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课程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分成单独的“任务”,这些细分出来的任务来体现学目标。例如,现代文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任务设置可以围绕了解作家及作品的背景、分析重点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描段、总结课文主题、探究课文的现实意义等等。当然,任务的设置讲究详略得当,指向性必须明确,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有些任务可以简单带过,而有些核心任务必须做重点设置。

2、任务分配:以优带差,在合作中完成目标。由于中职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级分组不宜过多,控制在5个左右,重要的是每一个小组要设立带头人的角色,带头人不仅学习能力突出,还要具备领导能力。小组内及小组之间要大体均衡,成绩好的学生搭配成绩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搭配外向的学生,这样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尤其是对于差生来讲,在小组内更有利于其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另外,为了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还可以通过打造小组品牌、营造小组文化、制定小组激励口号等方式促进任务完成。

3、任务执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任务设置、分配完成以后就进入到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角是学生,但教师的功能不可忽视,因为教学的引导者、实施者仍是老师,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过程中扮演的是调度的角色,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尤其是要帮助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另外,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之间一定要通力合作,把小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问题共同协商,大家为了一个目标相互鼓励。

4、任务汇报:在相互借鉴中取得进步。任务汇报阶段是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阶段,展示的形式有很多,多媒体演示、小组情景展示等等,汇报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对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原本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汇报环节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充分展示出个人和团队的能力。任务汇报的课堂是竞争的课堂,也是精彩的课堂,各个小组在良性竞争中相互提高、相互借鉴,老师彻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在汇报的课堂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小组竞争的出现,让学生不再只是个人的代表,更多的是成为了团队中的一份子,学生为了整体的荣辱拼命发挥自己的特长。

5、任务评估:“自评”与“他评”相互融合。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仍以教师为中心,明显呈现出“他评”的特点,而在应用任务驱动法之后,语文教学的评价应是“自评”与“他评”相互结合的体系。学生在这种体系下摆脱了被动的位置,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发挥。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考虑四个方面,即学生有无成就感、职业素养提高与否、实际操作能力是否提高以及应变能力是否提升。教师通过“观察法”观察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是否进行主动学习、是否具备合作能力等等,而学生则通过自评的方法增强自我反省能力。另外,“自评”还包括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对方,领悟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改善人际关系、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提出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通过任务分配、任务执行、任务汇报、任务评估等步骤进行语文学习的掌握和探讨,而教师在其中则发挥出了发现问题、跟进问题、及时点拨指导的作用。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分别扮演了学习任务设计者、学习资源分享者、学习活动组织者及学习方法指导者的角色。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给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拓宽了路子,既充实了学生语文知识,又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期刊论文]

第4篇

Flash课程是平面设计与动漫制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计算机讲解理论、演示操作,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实训,然后教师再进行辅导。这样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往往只会做教师演示的例子,课本上的案例如果不经过教师进一步的讲解和演示,学生都觉得无从下手。

中职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条件,为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可以兴奋起来,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通常在课前会准备一些趣味性强的Flash动画。比如《K娃系列》、《流氓兔系列》、《小小动画系列》以及一些网上流行的歌曲MV,用这些有趣的动画短片在一上课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得认真、觉得好玩,立刻对这个动画的制作过程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对Flash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计算机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任务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设置的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遮罩动画》这一节中,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任务,制作《静夜思》唐诗赏析动画。布置任务后学生首先要开始构思:从主题的确定、场景的设定、资料的搜集、软件的选择、到最后作品的制作与修改等,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而整个作品如同一部电影一样,学生既要当导演,又要当剧务,还要当美工,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去做,也可以组织小组共同协作。作品完成后全班同学参与评比,甚至可以上传到网站上去,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通过案例掌握原理、概念和方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精心设计案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例如,在《引导层动画》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小蜜蜂回家》这样一个案例,先让学生观看有趣的《小蜜蜂》动画,当动画放到一半时暂停下来,我问:“同学们,小蜜蜂们去采蜜,有个蜜蜂很淘气,飞得太远回不了家,大家一起帮帮它。”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当然都非常想知道老师让他们怎么去帮小蜜蜂。此时我把案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设计小蜜蜂回家的路线、蜂巢的位置,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还会想出在小蜜蜂回家的途中发生了其他有趣好玩的故事情节。由此我将《引导层动画》这一节的知识点一步步引入到《小蜜蜂回家》的故事中去了。

“情境教学法”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Flash动画制作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注重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要有一定的延伸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渐变动画》一课时,根据中职生即将就业的现状,我创设了广告公司来职校招聘设计人员的情境,把课堂变成招聘的考场,学生参加应聘,现场抽取考题:设计《手机大世界》的动态广告。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往往会融合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中。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的讨论和协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更能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学习,小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实现这一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利用网站、QQ群、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法”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项目驱动”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特点,探讨在该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与实施,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引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与其他课程相比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该门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有计算机图像处理、文字版面处理和动画设计等。涉及到photoshop、fireworks、flash等软件的使用。之前《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学生练习所讲授的内容,其知识点多而散。我们尝试在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为“我要学”。

2.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切实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媒介,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学习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分工完成项目;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水平与程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能把理论上空泛、抽象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得见、想得通的实际东西,便于学生以项目为主线,把课程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强化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3.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体实施方案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由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具体任务,也可以称为任务驱动法。具体实施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3.1 项目的选取

项目教学法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所选择的项目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网站,小型商业网站开发是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实战演练。在这个项目中,学生是承接网站项目的设计者,教师是客户,学生要学习如何根据客户(教师)的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如何与客户(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等。

3.2 项目的开展

(1)相关知识讲解

先进行网页制作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设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小型网站制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使用案例讲解

讲授一个融合了相关软件重点知识点的综合性网站,将构成该网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讲授,将DreamWeaver软件作为教学的主线,而Flash和PhotoShop是网页制作的辅助软件,讲解网站的标志banner和页面规划等等知识点。每部分的分解知识点除了结合本项目讲解,同时配以相关的小练习,加强学生练习,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

(3)让学生独立制作小网站

学生独立制作一个与给出的案例网站相类似的小型综合网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4)完成商业网站的建设

最终独立完成小型商业网站的项目。

3.3 实施阶段

学生按照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以组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经过组内讨论和项目全面分析后,项目经理对任务进行划分,组内成员每人按各自角色负责不同的模块,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3.4 项目的评价

我们可在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完成后,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进行项目分阶段评价,每组拿成自已的阶段性成果,大家共同评价好与不好,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这样可以使他们共同进步,而且可以纠正偏差,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老师再帮忙解决。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参加,对学生建设的网站给予评价,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可以一同找资料,共同解决。

4.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收集到的学生项目成果看,在本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让学生自己确定项目目标是成功的,一方面学生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由于让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主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页面设计作品,有一部分个人网站的页面精美程度可以和很多专业网站相媲美,而且在本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的潜能被发掘出来了,还有几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通过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项目而开朗大方起来,增强了自信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目标明确。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教学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院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法之一。而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法并不束缚于一种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当前社会的应用需求,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手段和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参考文献

[1]王忠元.从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模式

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就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较早职业定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旨在探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试图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1、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职业生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所设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有利于形成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并且,学生必须学会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探索解决方法,才能完成任务,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问题。

4、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与本专业相符的“任务”,还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扩展,从而达到差异教学法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它提倡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思考中,最终解决问题。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在给学生上引言部分“开启充满希望的人生”时,我用PPT播放了许多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成功人物的图片、故事,如淘宝网创建者马云,当初创建淘宝的时候,走遍了北京也没有获得风投的青睐,人人都以为他是骗子,现在,他成为了创业十年的领风人物。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刚跨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确定任务。在第一堂课上完后,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任务,我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每个人要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学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来设计。当然,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把这个任务又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的小任务,如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分析自身条件、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等。

3、自主学习。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如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示意图时,我让学生自学教材的示意图,理清思路,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自己每一阶段的目标、时间等。

4、交流评价。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完成后,应该及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法推选好的作品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评比,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教学效果良好,既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索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生动的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难度要适当

教师在对学生布置任务时,首先要评价任务的难度。任务难度对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关联。难度太大,会失去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任务难度太小,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应准确地评价任务的难度,布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另外,同一问题的任务难度对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监控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原本是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希望该教学方法的引入能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多项目载体驱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明(1972-),山东日照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教学与科研。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为例”(编号:08A055)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6-03

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职教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部2006年“十六号”文和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高职课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的现状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已有许多职业技能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模式进行教学,教改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课程项目的设计及其有效实施。在食品分析技能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食品检测岗位比较感兴趣,毕业后计划从事该岗位工作,他们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效果,也有部分同学对该职业岗位不感兴趣,不打算今后从事该职业岗位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积极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只能在考核的压力下被动完成,效果不好。食品分析课程所培养的职业岗位技能不仅包含食品检验岗位技能,也包含食品产品研发、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等相关岗位技能内容,如果在课程中仅仅以食品检验岗位任务进行设计和驱动,往往会影响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到相关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因此,对课程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二、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针对目前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现状,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实施效果,课程组对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探索了多项目载体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模式。

(一)直接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直接职业岗位项目设计是指针对课程直接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任务进行设计。食品分析课程是培养学生食品检验职业岗位技能的主要载体,在目前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模式中主要按照食品检验岗位任务和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进行设计,如设计了酒类、调味品、饮料、糕点等11类产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质量安全分析项目以及《XX产品质量与安全调查分析》等技能应用项目,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对各类食品的检验项目进行针对性仿真训练,熟悉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锻炼食品分析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提高食品检验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相关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相关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是指根据与课程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任务的设计。食品分析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技能不仅与食品检验职业岗位直接相关,也与食品产品配方的设计与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参数的改进、食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功能性评价等岗位密切相关,是食品加工、产品研发、功能食品开发与评价等职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直接岗位项目实施基础上尝试了相关职业岗位任务的设计,如设计了《XX饮料配方的设计与优化》、《XX焙烤食品生产工艺参数改良》、《XX山野菜营养成分调查与评价》、《XX多糖类功能食品的开发》等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以相关职业岗位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以达到锻炼学生食品分析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食品分析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

(三)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职业技能竞赛也是目前高职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很多职业技能项目成为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项目,其中食品检验工大赛已经成为全国性、区域性的经常性竞赛项目。食品分析课程是培养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主要载体,本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如根据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和历届食品检验工大赛项目为基础,设计了以竞赛为目标的技能项目,制定了工作流程,通过初筛、复筛和集训等过程引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取得了较好竞赛成绩,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

(四)探究性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团队教师大都有博士学历,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对产学研具有较高兴趣,大多教师都承担多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及企业公关项目,同时大多高职院校设置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论文等必修教学环节。针对这种情况,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自身产学研和学校要求进行了以探究性学习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根据所承担的各级课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承担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任务,完成学生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实施可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

(一)课程考试成绩明显提高。通过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法进行课程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增强了,考试成绩通过率提高幅度较大。对参与教改的09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9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考试通过率达到99%左右,明显好于往届学生。

(二)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效果显著。高职院校大都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项专业技能证书和一项通用技能证书(如计算机和英语等等级证书)。大多学生都重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食品检验工是食品专业学生首选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法实施前,食品检验工考证前一般都要对学生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再集训,教改后尝试了不用进行考前再培训的考证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食品检验工考证的通过率,参与教改的09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考证的学生通过率达100%。这可能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强化了学生食品检验职业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造成的。

(三)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在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实施后,带动了整体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选拔出了具有优秀潜质的人才,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2010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广东省食品检验工总决赛冠军;在2010年期间参加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大赛中的食品检验工子项目竞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2008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高职唯一的二等奖等。这些优异成绩也影响了专业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专业顶岗实习效果突出。“2+1”专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食品检验岗位是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职业岗位之一,课程教改之初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岗位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马上适应,需要教师不断跟踪指导,进行独立工作的的信心不足。教改后学生依赖教师的程度明显下降,大多能独立开展岗位工作,并且进入工作状态后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反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岗位适应快,主动性好。

(五)继续教育效果取得突破。经过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改革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不但职业岗位能力强,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其中参与教改的09食品营养与检测班级中有12位学生(全班有61名同学)通过了专插本考试和专升本自考,这可能是由于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兴趣所产生的效果。

四、对多项目载体驱动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1.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本课程课改效果表明,将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通过相关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可以促进学生将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高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专业学习兴趣。通过多项目的开展可以带动班级学习气氛,把个人学习和集体协作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可以促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多项目任务设计把专业技能与多岗位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状况进行选择实施,实现立体式分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因学情差异造成同平台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现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后发现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专业顶岗实习效果更加突出,跟教师的互动交流更加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是对目前课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和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把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本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虽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但教学效果与教改期望值仍然相差较大,团队探讨认为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改革中仅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重视了教师的领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自主能力的发挥所造成的。课程团队在多项目载体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重新设计实施方案,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个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教改实验结果表明教改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学模式否启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当是当前课程教改主要导向之一。

(二)建议

1.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需要争取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才能有效实施。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需要设计多个任务驱动项目,需要灵活的教学模式,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差别,这需要教学团队申请设立教学改革项目,以取得学校在政策和实训条件的支持,否则教学改革难以有效实施。

2.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开展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经费的投入。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是把课程技能教学与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相关实训室和仪器设备,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训平台和比较充分的实训经费支持才能有效实施。

3.需要建立开放实训室制度,开放实训室,保证教改顺利实施。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团队自主协作开展的,并且项目的开展是根据实验过程来安排时间,这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为了有效开展,达到教学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开放实训室,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否则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4.需要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多项目驱动教学涉及多个项目载体,这需要指导教师了解和掌握项目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多项目载体教学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实验员、实验辅助员等成员各自的作用来保证实施。

5.需要制订有效考评体系,保证实施效果。目前高职学生学情差异大,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教改实施效果。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开展要依据学情状况设计相关措施,本课程团队在教改探索过程中对考评模式重新进行了设计和应用,强化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以及个体考核,根据项目设计制订考核标准,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并在考评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公开,降低了传统一卷考核过程中学生抄、背、考方式的不良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考评方式的设计,这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越华,韩明. 高职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开展开放性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J].职业技术, 2009(09):76~77.

第8篇

关键词:《配载与平衡》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上,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播,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环境。

一、《配载与平衡》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

《配载与平衡》课程是航空经营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以研究民航飞机载重平衡为中心,整体介绍民航运输企业配载部门和平衡部门的工作流程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各飞机机型的座位舱位布局知识,熟悉民航运输地面生产流程,掌握货运配载和商务平衡内容,能够合理地为飞机航程中各航站配载客货行邮,并能够绘制各种机型的平衡图,从而为其将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基础。

二、《配载与平衡》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

《配载与平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如装机单的填写,载重平衡图的绘制。同时由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运输情况多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在《配载与平衡》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

根据民航配载与平衡的实际工作任务,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三大项目,即货运配载、商务平衡和运务电报。然后以项目为载体,以业务的基本程序、工作流程、操作步骤为基础,将各大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任务的分解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包括任务准备、任务实施及任务评价与拓展三个主要步骤。

(一)任务准备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渐进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例如:在货运配载项目上,可以分解设计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修正,飞机最大载重量计算,航段业务载重量分配,始发站配载,经停站配载,超载处理,货运装载等7个项目。各个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未来的工作实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在任务的准备中,教师还要设置在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使学生能独立处理民航配载与平衡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也就是对课堂的组织。课堂组织合理与否,是任务完成的关键。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以事先准备的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驱动,分阶段按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提出本次课程的具体任务,可借助一些背景资料或工作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出任务,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入与本次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任务。对于一些比较简单或具有相似性的工作任务可以先由学生讨论任务,然后教师进行辅导,最后由学生完成。如货运始发站配载与经停站配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讲解经停站配载时可让学生自己先分析讨论始发站配载与经停站配载两个任务的相似处及不同点,然后由老师加以辅导和讲解,最终由学生独立完成该项任务。

对任务的实施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工作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深刻地体会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例如在介绍民航配载与平衡业务流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民航托运人、航空公司收货员、配载内场人员、配载外场人员、仓管人员、商务平衡员,机长等角色,模拟民航配载与平衡的流程。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将明确民航配载与平衡中的基本当事人及他们的主要业务范围,掌握交接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单据的内容及填制。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指导,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作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民航配载与平衡专业知识,还掌握了业务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

(三)任务评价与拓展

任务评价是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以便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深刻理解和技能熟练应用为标准。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代表性问题,教师应进行统一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并根据学生层次设置拓展性任务,供学生操练。通过实施延伸任务,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启示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讲解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工作流程,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组织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任务实施的实践者,因此要求学生发挥更强的主动学习性。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任务设计的不够明确,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同学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有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不太会参与其中等等。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丽洁.基于“任务驱动”的国际货运实务教学设计[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85.

2.林彦,黄建伟,李智忠.飞机配载平衡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研究[J].理论探讨,2009.(6):201—202.

3.林彦等.《配载与平衡》课程启发式教学的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56~158.

第9篇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性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时期,一些地区小学教育阶段中美术教学辅助优势体现不足,美术美育影响力欠缺,从教者对于美术形式的应用能力显得薄弱。作者认为,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性探究,运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和模拟训练法改进教学,提高从教者的应用能力与教学效果,为进一步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按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笔者通过对大庆地区小学教师的听课结果进行总结,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性和参考性,学生对于如何把美术形式应用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故此笔者尝试采用练习法来改进教学。

一、运用练习法改进教学

在讲授完毕简笔画课程后,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课堂教学进行简笔画教学练习。运用一边写板书,一边绘图、一边讲解授课内容的方法,简称为“书绘结合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花”的简笔画绘制方法,在安排5分钟的手绘练习后,让学生们采用练习法来练习模拟课堂应用,并根据所学“花”的简笔画的绘制来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这篇课文。然后,根据学生们练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练习中,可选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讲解过程。笔者的观察总结为:学生A与学生B绘画形象性与美感较好,学生C绘画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学生A能够很好地运用“书绘结合法”来讲解,但讲解时绘图用时稍长,讲解节奏有待调整。学生B在讲解时,采用先绘图后讲解的方法,因此绘图用时较长,没有照顾到台下学生,也是不可取的;学生C在讲解时能够较好利用了“书绘结合法”,对书、绘、讲的节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绘制质量和美感就可以了。对学生整体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后,笔者为每一位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针对学生们的共性问题,笔者重新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过程提供参考。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改进教学

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方向去自主选择练习课题。同时,对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练习的反馈情况,能对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课程学习了简笔画动物的画法,设定任务为以动物为形象的课堂教学模拟。课堂训练后,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备讲,选3位学生上讲台模拟:学生A运用蜗牛的画法来讲解小学数学问题,运用“书绘结合法”边绘制边讲解蜗牛从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问题。学生A的绘制能力较强、美感较好,但节奏把握较差,原因是对于这种问题的讲解,完全采用绘制方法不太妥当,用时较长,而选择结合教具的方法来讲解更为恰当。学生B讲解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绘制形象感和美感都较好,课堂节奏把握也恰当,由于很好掌握了“书绘结合法”,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但在图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冲突。学生C尝试运用绘制动物形象讲解英语字母,造型选择也较为恰当,美感和节奏感都较好,讲解直观很生动,但对于动物形象的选择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根据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笔者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步骤重新进行讲解示范演示。

三、运用模拟训练改进教学

(一)模拟方法探究

模拟训练内容分为模拟“书绘结合法”、模拟教具制作、模拟教具应用、模拟多媒体演示制作这四个方面。“书绘结合法”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的,这种方法主要研究根据课程应选用何种绘图方式、绘图的速度与绘图的步骤、如何“边写边绘”、绘图的安排和板书的关系、哪些课程内容适合此种方法等。模拟教具的制作,主要研究怎样根据授课内容来准备和制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主体、如何增强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实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模拟教具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体研究教具应用的适时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规范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进行互动演示等。多媒体演示制作,具体研究为如何确定设计风格、如何增强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强操作性等。例如,小学教材科学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通过示范制作不同溶液溶解盐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溶解盐的过程,最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来了解一杯水溶解盐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定位学科风格,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图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但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通过模拟练习后,把学生分组,用任务驱动法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根据所给题目课下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反馈。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改进训练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即为训练内容,即“书绘结合法”模拟训练、教具制作模拟训练、教具应用模拟训练、多媒体演示模拟训练四大内容。训练方式从易到难,从训练单一内容训练直到多种模拟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利用“书绘结合法”改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绘图与板书书写交叉应用的协调性方面得到加强。从绘制手段、不同绘制方法达到的不同绘制效果、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训练,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对于板书的书写布局安排、绘图与板书文字的组织方法、文字书写与绘图的操作节奏与合理性安排进行针对性训练。利用模拟教具的制作方法改进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操作性和说明性强的教具,让教具既具实用性又具趣味性。从制作教具的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安装和固定方法、艺术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逐一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了声、光、影、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对市场上已有的教具进行解析学习,让学生们提出改进设想。此外,可以安排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应用需要和授课者需要,分析开发制作新型教具。利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法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利用PPT进行课件制作的风格设定方法、增强设计美感的方法、图片布局安排的合理性、图片与视频资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讲解与演示教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分别训练。安排学生对于操作性展示视频课下自己录制短片并剪辑后回到课堂播放。在课程结束前每节课给出固定时间进行模拟训练的综合应用,即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练习。

(三)改进训练评价

对于训练评价,增加了模拟训练得分占总分60%的评分模式。分别从绘制应用能力、教具制作质量、教具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等四方面来考察。对绘制能力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绘制手段选择是否合理、绘制方法是否规范准确、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书绘结合”操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教具制作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具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安装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学、教具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具的制作美感表现、教具的趣味性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具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于教具的应用时机选择的恰当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与讲解结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PPT课件的风格定位、图片的布局安排的合理性、讲解与示范教学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四、实践评价

此次教学实践更加贴合时展需求,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的美术实践应用更具指导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练习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提高。

首先,学生在板书和绘图的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得到了提升。之前学生对于绘图手段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恰当,但是经过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后,学生对于“书绘结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书与绘图较为恰当的结合。并对不同学科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书绘结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第二,学生们在模拟教具的制作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教具制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制作中激起了学生们对趣味性的表现欲,对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在模拟利用教具的互动演示教学中,学生对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

第三,在模拟教具应用和训练方法中,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了受教者的需要。了解怎么样利用教具启发学生兴趣,怎样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观性和说明性。在模拟教学中对板书的书写与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结合,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第四,在利用多媒体制作改进教学和训练方面,学生的从教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对于不同学科的PPT课件的设计风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图片的筛选与板式的合理布局有了正确的表现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采用互动演示的方法和结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课堂效果更加丰富。

五、结语

通过此次改革实践,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和美术形式的教学应用能力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美术教学辅助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与困难。例如,在某些基础技能的掌握上,有些练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如绘制方法的练习、绘制手段的选择和应用练习、不同学科的教具的制作练习等。因此,在某些同学作业的完成上,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笔者还需要在训练方法上继续探究。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到与时俱进,则要求教育一线工作者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工具,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将讲授内容输入电脑,制作成课件,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有效地采纳信息化的优势,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

(一)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网络化教育环境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优点。实践证明,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针对网络环境的优点和公共关系学科本身的的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思路为:

具体教学设计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创设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先通过对典型作品的展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在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提出任务,体现学生主体性。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重实务操作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公关调查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制作调查问卷。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职校生的特点,学生学会制作一份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需求的调查问卷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是:教师通过一个刚毕业的职校生漫无目的地寻找工作的场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并利用网络发至教师的邮箱,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何把这项很有意义的任务完成好,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在完成这项任务中会碰到的困难,然后再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资料的收集、下载、整理是完成任务的中心环节,所以教师课前准备好调查问卷的范例、申请和使用邮箱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相关信息来完成作品;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评出最佳的作品展示。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各种困难,从调查问卷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到评价,学生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整个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使学生围绕任务这条主线,展开讨论,进行自主探索、学习。3。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给出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在探索中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4.网上讨论,体现互动性。在完成过程中,一些学生还可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提出新问题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这时教师要及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种功能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拓展思路,教师在这里起到主导的作用,目的是扫清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障碍。5.收集信息,完成任务。每位学生(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将之组织起来,整理加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为展示自己的作品做好准备,最后每人(或小组)把完成的作品通过网络交给教师。6.评价反馈。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以任务驱动为本位下,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考虑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1.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实验和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性和首创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构建主义的学习意图,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然后组织各类教学资源设计,建立和完善学习环境和情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所讲课程,按知识模块,为学生制定一个总体任务,用网络的广播功能,在第一次课上就把该模块的总体目标告诉学生。例如:公共关系中的公关广告的教学,以往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总是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的一些图片和一些理论知识,当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后,小课堂里装满了大世界。在教学中,展示一个个内容文明健康、图文并茂的广告图片和广告作为总体目标展示给学生,以公关广告的特征为知识点,巧妙地将学生推向信息世界,学生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在学生明确自己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网上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运用PPT来制作广告,事实证明学生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能迅速地制作出高质量的公关广告,并且可以及时的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主体地位。2.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信息时代,学习知识不再是最终目的,而只能成为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例如,在学习公共关系CIS策划一节时,安排学生首先欣赏这几届奥运会的会徽以及其口号,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以及口号的含义,并交流感受,然后,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欣赏一些大型活动的会徽及口号,最后,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发挥创意,给学校今年的校园艺术节设计节徽和口号,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有意思的口号。

(三)注意事项

任务驱动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就完事,而是通过设置和完成任务在这样一个渠道让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知识、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更要做好五明确:一明确选择适合于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二明确所设置的任务恰当好处;三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工作的到位。四明确做好课堂反馈与课后反思的工作;五明确网络技术的熟练操作。

第11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1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有一个新颖的“点子”,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这两个部分:WPS软件的认识和使用,电子表格的认识和使用,共14课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上课之前,首先做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积极认真地备课,对课本中提到的有关WPS办公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提出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探讨。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从学习中体验动手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大胆尝试,体验新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喜欢把每一个内容都讲得非常仔细。可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很多的弊端,如: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等等……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由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生“学会”演变成教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才会更主动,兴趣才会更浓。

农村的孩子对每个事物都是新鲜好奇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他们期待鼠标下的奇妙,期待键盘飞舞的神采……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用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来学好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制作贺卡教学中,就放手让同学们去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把自己的贺卡制作得精美、个性十足。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自己的得意之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孩子脸上的笑容都是那么灿烂,那么阳光。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是十分扎实,特别是他们自主发现的操作技能。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所以说,大胆地尝试,别出心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运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有审美疲劳,更何况学生们整天穿梭在不同的学科中,学习的热情在慢慢地被消磨,要想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有一份热情,那功夫就在我们老师身上。我们该怎样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你的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保有一份不灭的热情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的孩子贪玩、对[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学习的认识较浅,学习热情淡薄,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生存,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真理。一般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法,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运用得特别多,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④学生完成任务;⑤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有一节内容是讲工作表中的计算,里面包括求和、填充和求平均分三个方面,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个函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而是有机地将所有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以“学生成绩”作为例子,因为这个对于学生们来讲并不陌生,我提问:怎样算出一个同学的总分呢?让同学们讨论,然后找同学以数学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根据同学的叙述在教师机上演示,然后请他们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尝试练习计算其他同学的成绩,学生在操作中暴露的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讲解更正,最终完满解决问题。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根据自己的发现和书上的简单讲解,采用填充方式将剩下所有同学的成绩计算出来,最后在讲解平均分这个问题,我也是采用以上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兴趣的方法很多,让孩子们幸福的方式也很多,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幸福,这个过程将是教学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星星。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最后,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 引言

2004年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1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1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框架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

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转贴于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