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时间:2022-03-11 06:3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移动通信业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市场行为差异化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 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 码率为384 kb/ s (局域网可达2 Mb/ s) , 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 (第二代移动通信) 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 2 Mb/ s 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 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步目标是10 Mb/ s 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 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 码) 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 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 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第3篇

关键词:通信业务;网络终端系统;开放性;现状

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通信终端系统结构的不断完善。终端,指的就是计算机显示终端,近年来,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其网络终端系统的开放性不断增强,这种开放性促进了单个技术和终端系统的整合,也是通信业务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够缩短通信业务投入到市场的周期,降低业务成本,对通信终端系统的开放性与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终端系统概述

终端,即计算机显示终端,是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在主机时代的集中处理模式下产生了计算机终端,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不断发展。常见的终端一般可以分为胖终端和瘦终端。通常情况下,将以Pc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开放性而且功能较为强大的设备称之为胖终端,其他的则归纳为瘦终端。在瘦终端的空间内,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得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而且数据处理的方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化处理逐渐向着集中化处理的方式转变,以此来实现信息处理的全面网络化,使得终端的管理安全性极大的提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终端具有较多的连接方式,既能够将桌面环境作为桌面设备,也能够通过移动的方式来增强桌面环境的便携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的发展也将以适应不同系统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终端设备的种类也出现了如windows终端、Linux终端、Web终端等多个层面,其应用的领域,也逐渐由单一的网络领域,深入到通信领域、电力领域,以及政府工作、教育等多个领域内。

二、网络终端系统的开放性

当前,很多的通讯终端都具备强大的计算功能,在终端上可以运行如Office等文字处理软件,也可以运行Real player等多媒体软件,通过这些功能,能够使文字和多媒体等轻松的实现,并且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使用者需要娱乐功能,也可以通过下载Java等游戏客户端,就能够在终端上实现游戏功能;近年来,在网络终端上使用的智能储存卡,不仅能够实现储存功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与外接设备的连接设备,实现终端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在终端与终端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终端系统较强的开放性的基础之上,具有开放性的终端系统,需要以一组业务引擎作为运行平台,在该平台中可以分为业务和业务支撑,其中业务中包含了所有具有支撑能力的不同的客户端程序,如果用户通过短信、浏览网页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客户端的指令,客户端也能够在这种指令下进行运转,并且在该客户端中的程序存在着一种嵌套关系,不同的客户能够通过不同的客户端实现不同的体验,一种客户端可以同时被其他的引擎所使用,因此,这种客户端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使得其在业务方面就拥有广泛的空间。业务,则主要是通过应用接口来实现业务支撑中的引擎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终端的服务器功能,因此,在业务引擎进行运行时,需要对与之相连接的客户终端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实现业务的功能。

三、网络终端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终端系统的市场上,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中的终端设备,而且具有较强综合功能性的设备占据了市场的很大比例。与传统的电子设备相比,多功能终端设备具备更丰富的功能,如下载视频、网络电视,甚至具备计算机处理功能,可以作为电子钱包等高科技业务的处理设备。但是,这种终端设备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的终端在CPU处理功能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复杂数据的处理方面,发生如摄像头像素不够高的现象,而网络电视和流媒体对于网络传输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网络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对于不同客户的体验需求,应当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终端网络出具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终端设备的硬件资源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基于此,通信终端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话设备,其在具备基本的语音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较多的媒体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终端设备都能够满足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而且具有独立的操作终端来实现数据的处理,通过java和brew等应用程序,实现与外界设备的有效连接,为第三方的使用提供终端的下载和运行。当前,市场上很多的终端处理设备都具有双处理功能,这种终端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其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无法实现设备本身与外部设备的有效连接,也无法实现组件功能的相互交换,但是,这种具有双处理功能的设备却成为了智能终端设备的雏形。在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模式下,硬件资源需要通过具有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够实现,而单独的管理终端主要是通过内部设备和外部设备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对硬件资源的管理。而当前的设备终端,除了传统的硬件资源管理系统以外,逐渐向着智能终端的方向发展,多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开始进入到市场中。高、中、低端不同功能的移动终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和开放性接口的设备仍然在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这段期间,各种操作系统和运行平台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基于终端的软件开发也逐渐向着功能化和更具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终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日渐的广泛,在终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对于终端的开放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在对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终端技术的提高,拓展终端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此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移动通信网络中终端定位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2008.

[2]林欣.流媒体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2009.

[3]陈科李,睿吴琳.基于多因素影响的通信网络连通性建模研究[A].仿真科学与技术青年学术论坛,2008.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移动通信媒体 发展 移动商务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第6篇

为了真实再现客户使用这三个品牌的心路历程以及通过使用这三个品牌而发生的故事,《中国移动周刊》向全社会开展“畅享移动新生活”征文活动,期望各位读者的创意灵感丰富我们的移动生活。

一、征文主题:

总主题是“畅享移动新生活”,分为“我与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的故事”、“我是如何受益于移动服务的”两个子主题,分别对应的是品牌业务体验故事和优质服务故事,您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二、征文体裁和内容:

本次征文分为畅想类和经验类,文章体裁包括散文、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除外),您可以发挥所长,有的放矢,字数最好在2000字以内。

畅想类:您可以根据自己对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产品的认识和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不受任何束缚,对未来移动信息时代移动生活中家庭、校园、农村、商务等任意一个生活场景进行展望、勾画和描述。

经验类:您可以结合自己在使用信息通信业务或享受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碰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等,对现有的信息通信产品和服务提出建议或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征文时间:

2007年5月17日~11月31日

四、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置:

征文稿件的评选由相关领域内的资深专家、学者担任评委,评选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等,获奖作品名录及一等奖作品将在《中国移动周刊》上刊登。

1.特等奖一个(不分主题),奖金为1500元人民币(税前)与获奖证书。

2.一、二、三等奖按照两个分主题设置,分别设1个、3个和5个,奖金分别为1000元、800元、500元人民币(税前)与获奖证书。

3.优胜奖10个,将颁给获奖证书。

第7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结构,运用博弈论对其竞争行为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在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高速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中国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底已达2.69亿户,截至2005年底,移动通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户。而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是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竞争主体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虽然现在固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推出的“准移动”产品——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移动市场的竞争,但其所分享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相对小得多,其对移动市场的影响仍可以忽略不计。

了解我国移动通信的市场结构,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但会有助于推进移动通信的3G时代的到来,而且也会为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作贡献。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培育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确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结构莫定基础。

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分别经历了进入期的阻挠博弈、成长期的价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异化博弈3个阶段。下面分别就这3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1.1初进入阶段的市场博弈

1994年以后,中国联通进入电信市场打破了原来独家垄断的局面,电信市场上出现了企业竞争,这段时间电信市场上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国电信总局与弱小的中国联通公司在市场进入与阻挠进入上展开的博弈行为。博弈模型见图1。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由于联通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势在必行。中国电信总局在市场进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行为应是默许,但事实上中国电信总局选择的是斗争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进入、互联互通实行限制,在号码资源的分配上对联通实行歧视等方面。中国电信总局所以选择(进入,斗争)的博弈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只甘于获得纳什均衡下的寡头利润,而是企图以行政措施和不正当竞争手段扼杀联通公司,以期保护垄断利润。这一市场进入未体现纳什均衡的博弈行为一直持续到1998年,联通公司成立3年后,联通的电信业务仍然只限于移动电话和无线电寻呼业务。非正当的市场阻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联通公司的业务发展。

1.2成长期市场博弈

1998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趋于平等,中国联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许下,通过低价策略获得后动优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使得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联通为了尽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资,就通过降价策略来吸引争取更多的用户以尽快提高市场收益,而中国移动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价的行列,由于两个移动通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不断降价的囚徒困境怪圈。博弈模型见图2。

在该博弈中,移动和联通都有两个可能的策略:降价和不降价。就移动而言,无论联通的选择如何,降价都是它的最优策略。同样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降价。因此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降价,降价),此时移动和联通的收益分别是5和1,行业总收益为6。从上面的博弈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联通和移动都不降价,那么二者的收益将会是7和3,总收益为1O,显然是帕累托优于纳什均衡。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如两个没有条件串供的囚徒一样,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在双寡头的市场形势下,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协议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担心会被对方“出卖”,这种协议很快就会被打破。如1999年,山东联通和山东移动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降价大战,于同年l1月签署了带有协议性质的公约,但仅在两个月之后,山东联通对资费进行大调整,山东移动也适时应战,仅存在两个月的协议就这样宣告破产,价格战继续进行。由此可见,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之后,移动和联通仍然会一直采取降价策略,不断地陷入“囚徒困境”。

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两个企业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两者边际成本为常数且相等,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产品是同质的,并且企业考虑的竞争策略是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而不是其产量,则存在着唯一的纳什均衡,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当中国联通的价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弥补两运营商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时,竞争的均衡结果将导致价格不断下降,最终等于其边际成本。这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场博弈

虽然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培育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恶性价格战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行业利润率,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削弱了电信产业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要使移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逐步摆脱这种轮番降价的囚徒困境,实现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出特性以及技术、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来强化产品(服务)特点,增加消费者价值,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战略。

伯川德悖论的一个决定性假设是两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相同的,价格成为用户购买和企业出售的唯一决定变量。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产品的差异眭,如果两个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时消费者面对的是互有差别、多样化的市场细分服务,价格就不再是用户唯一感兴趣的变动系数,还有许多非价格因素。这样的服务差异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恶性价格竞争。因此要使现在的移动通信企业摆脱这种囚徒困境,必须要提供差异化的互有区别的服务给用户。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而降低,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类似于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仅仅在相互竞争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冲突的博弈类型,博弈各方的总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低效率及对未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甚至很可能是“负和博弈”,博弈各方的总得益在减少。差异化战略则属于“正和博弈”,它通过实行差异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总得益随着市场蛋糕的扩大明显增加。此时的博弈模型见图3。

这个博弈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不降价,不降价),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个行业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个市场的蛋糕被同时做大了。现在应该是一个差异化战略的时代,没有差异化,就失去了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是移动通信市场螺旋式上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2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差异化策略

2.1技术差异

电信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网络质量,提供更新更优的服务以适应差异化、多层次的市场需要,不仅能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不易被对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中国移动在未来的3G时代,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获得在某一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其实施差异化营销就会事半功倍。

2.2品牌差异

品牌上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焦点,用户对运营商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成为竞争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监督和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并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减少用户对价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过主品牌和细分品牌的宣传实现用户对不同品牌价值认知的差异,另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实现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差异化策略。

2.3产品差异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语音业务市场可以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多了,目前数据业务的需求剧增,成为移动通信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特征将大大拓展移动通信的应用。会促成移动数据业务的大爆发,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舞台。

2.4细分用户目标市场

第8篇

关键词:3G,移动通信,TD-SCDMA,CDMA2000,WCDMA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3G牌照,这意味着我国在经过了3G技术研制、标准提出、试验网建设和试商用后,终于步入产业化时代。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研发和试验,但作为一项前沿技术,3G通信技术在其产业化进程中仍会遇到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3G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浅析。

1.3G移动通信技术

作为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3G与前两代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实现此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为了3G的发展,国际电信联盟(ITU) 于2000年5月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其中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自此,各国的开发商纷纷投入了3G和3G手机的研制。

其中,CDMA(码分多址)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其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则拥有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及应用潜力。

2、中国3G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其号段为157。标志着我国3G标准T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起航。

2009年1月7日14:30,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3G市场均处于起步阶段。按三大运营商的计划,最晚的运营商也将在2009年第3季度推出3G服务。据测算,如果按建网最晚的联通来计算时间,2009年年初开始建网,根据以往的建网和运营经验推测,3G网络部署大概需要6个月时间,业务调试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加上较慢的初期放号时间,再加上克服突发困难占用的时间,那么乐观估计,2009年底~2010初,以大规模用户放号为标志,中国通信业将全面进入3G时代,届时3G将全面开始商用。

3.我国3G产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们很乐观的看到3G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尚存在很多的坎坷。

3.1 手机终端

无论采用哪家公司的3G服务,都需要更换成3G手机。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使用3G手机用户可以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支持视频通话,支持移动电视、视频点播、MP3下载、在线游戏、位置服务、无线上网、移动存储和视频会议等功能。

目前,各手机厂商研制的3G手机陆续推出,但还没有大规模上市。3G手机的价位普遍高于同档次2G手机。面对价位高且姓戴不甚稳的3G手机,如果没有特殊需要,用户换手机转网3G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个结论在中国移动发展TD用户的过程中也可窥见一斑。自2008年4月中国移动放号至2008年12月5日,累计发展TD用户33.7万户,其中社会化业务测试招募客户15.4万户,服务奥运专用客户10.5万户,试商用客户7.8万户,总体来说商业用户还非常少。

3.2 SIM卡和手机号

虽然三大公司都相继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用换手机号、不用换SIM卡、也不用到营业厅办理登记手续,只需将原手机SIM卡插入3G手机。但目前各公司采用的都是“三要政策”——要换手机号、要换SIM卡、要到营业厅办理相关手续,从而造成了人们转网的麻烦。这又是一个影响3G用户普及的重要因素。

3.3 手机号码编码方案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已经对3G业务放号,所采用的编号方案均是网号方式。目前我们采用的电话编码方案主要有两种,局号方式和网号方式。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入网采用的是PQR(S)ABCD的局号编码方式,而2G的GSM和CDMA移动电话入网采用的是“13x”和“15x”的网号编码方案。3G入网采用的网号编码方案的号码容量有限(“15x”和“18x”网段共14亿),随着3G入网用户的增多,恐怕会带来号码不够的不便。如果“三不原则”不能实现的话,那么进行号码扩容将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作者认为其方法主要有两个:采用号码容量比网号方式大很多的局号编码方案(53.9亿左右)、采用升位的方法来克服、开辟新的网段。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会给运营商、用户和技术人员等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果“三不原则”得以实现,那么这个问题将不是问题。

3.4网络建设

3G的开通是建立在网络建好的基础上的。TD-SCDMA和WCDMA都需要重新建网,因此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要想实现3G,占领3G市场,就要加大力度进行网络建设了。目前中国移动的3G网络只开通了10个城市,即便是开通的城市也只是在市区,所以会导致通信过程中信号弱、甚至是没有信号的情况。其2期网络工程计划年底竣工,也只是涵盖了38个城市,要想建成覆盖全国的网络至少要2~3年的时间。中国联通计划今明两年在移动领域投资10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初步全覆盖的网络。而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可直接升级(主要软件升级)就能提供3G服务,难度较小,因此在发放牌照之前电信曾放言,有信心首家推出3G服务,且在3G牌照发放后一个月内即可升级,一个月后开始向客户提供3G服务。如今牌照已经发放近两个月,其推出的189业务还是不能实现视频通信。由此看来,覆盖全国的3G网络要在3年以后方可全部建成。

3.5网路互通问题

TD、WCDMA、CDMA2000这三个技术都是基于码分多址技术标准,理论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而目前三个运营商的3G用户之间以及和2G用户之间均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但是只有采用同一牌照的3G用户之间才可以进行视频通信,这对3G用户而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花大价钱买了3G手机却得到和2G手机用户一样的待遇,会让用户感到得不偿失。随着网络建设的开展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这个问题肯定可以解决。

4、结束语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业界各方人士的不断努力,这些问题将逐一解决,中国的3G产业将会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2-3年后,3G用户的发展将进入高峰期,同时也是2G用户向3G用户迁移的高峰期,预计今后5年内将有一半左右的移动用户成为3G用户。3G作为实现个人通信,也就是无论任何人(Whoever) 在任何时间(Whenever)在任何地点(Wherever)与任何一个人(Whomever)进行任何类型的通信(Whatever)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3G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全球3G的发展,为个人通信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5月

[2]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3G终端技术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2月

[3]3gzhan.com/html/3Gxinwenzixun/2009/0115/57.html

[4]baike.baidu.com/view/808.htm

第9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概念、特点及4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阐述了移动图书馆的概念与4G环境下的移动图书馆的特征及具备的优势,探讨了图书馆应用4G技术之后要做好哪些准备。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84-02

14G的概述

1.14G技术的优势

21世纪,诞生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即4G,它使信息处理能力迅速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更替正在走向第四代这一新阶段。相对于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重要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①4G能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这是3G无法比拟的。②4G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融合多种无线技术的新一代系统架构而成,它不须运营商重建一套新系统,与目前的3G相比存在成本上的优势。③4G系统运用了高度分散的IP网络结构,使得移动终端具有更好的智能性和可扩展性。移动通信业务范围从现在的语音业务、数据连接、视频业务发展到传输速率更快的语音、数据、视频、图像、多媒体等业务和互动交流业务。在信息革命浪潮中,4G将倍受关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要改变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就要关注4G时代带来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服务现状的变革。4G将成为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新的技术支持。

1.2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它集3G与WLAN于一体,可以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图像传输质量相当于高清晰度的电视。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4G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快的速度,无线服务可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4G是3G技术的进一步演化,比3G技术的性能和业务质量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1.34G通信技术的特点

4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①更快速的通信速度。4G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10Mbps至20Mbps,最高可以达到高达100Mbps。②更宽的网络频谱。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是W―CDMA3G网络的20倍。③更加灵活的通信方式。4G通信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信,还能够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④更优越的智能性能。4G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的特性,例如降低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⑤更加便宜的通信费用。4G通信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通信更加便宜。⑥更多的增值服务。4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采用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方面的无线通信增值服务。⑦ 更好的兼容性能。4G通信技术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三代平稳过渡等特点。[KH+4mmD]

2移动图书馆概念与4G环境下的移动图书馆特征及优势[KH+4mmD]

2.1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它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备“可移动”的特征。图书馆依靠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通过阅读设备(如手机、MP3/MP4、PDA等手持阅读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终端来进行馆藏信息查询、浏览、下载、阅读和欣赏数字资源等,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补充。

2.24G环境下的移动图书馆特征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资费合理。4G技术中,包含了较多高效的技术,不过图书馆可以在3G技术的基础上,升级为4G技术服务,不用花费大量的资金,由此可以降低读者的资费负担。②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到了4G时代,网速的加快和资费的降低,使移动用户可更便捷地享用到图书馆的3D图书、互动图书、有声图书和其他服务。③高覆盖率。4G技术的网络具备全球信号,可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紧密连接,促使图书馆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服务网络,即使读者使用各种各样的通信系统,4G技术仍可通过高覆盖率,协助图书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打破时间、地区的限制,提高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频率。④通信灵活。图书馆应用4G技术,可以提供灵活的通信服务。4G技术可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向服务。

2.3移动图书馆应用4G的优势

4G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有着众多的优势。①有利于移动图书馆应用业务的发展。图书馆将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移动网络送至每位用户身边,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和身处图书馆同样的体验。②有利于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4G背景下,图书馆的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数据分析用户需要,将与用户需求较为类似的新书、新资源、新论文期刊等以更为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③有利于降低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过程中的成本。移动服务的发展能让用户享受更便捷的服务,提供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在未来,服务将以更加便捷新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并且在价格方面也占据优势。④方便用户下载和利用资源。在3G环境下,用户下载资源的速度缓慢,影响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在4G环境下,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00Mbps,比3G快近50倍。

3面对4G环境,图书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3.1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G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主动服务。一是4G 技术本身的特点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4G技术具有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领域广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用户界面友好等特点,都体现了一切以用户中心的理念。二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朝着以用户中心转变。图书馆由原来的以藏为目的转向以用为目的,图书馆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没有用户,图书馆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图书馆也就无法生存。三是4G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想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需要走到用户身边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4G网络建设的目标是能够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连接到互联网。图书馆也应该让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资源与信息服务。

3.2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标

智能化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时代拓展和深化信息服务功能的发展必然,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RFID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智能化可以提高馆内服务的效率,扩大服务范围,保障服务质量,更为馆外延伸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多家图书馆已经实施构建以RFID为关键技术的物联网环境,开始向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方向迈进。智慧图书馆具有三个特征:沟通智慧化、建筑智慧化、服务智慧化。4G网络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高速且高带宽的通信环境,随着分布式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物联网系统通过信息关联共享与协同运作,将智慧图书馆融入整个社会的运转之中,将会进一步推动物联网迈向泛在网络的时代。图书馆不仅要在硬件设备上做好智慧图书馆的准备工作,还要在软件系统上为实现智慧图书馆提供条件。图书馆要重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让最新的科技真正发挥作用,为建设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使读者能够认识到图书馆的价值,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3做好资源的建设准备

3.3.1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应用4G技术之后,馆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的技术,馆员要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责任学习等新学习观念,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3.2信息资源方面的准备。在4G技术的支持下,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与顺畅,但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使用习惯及对信息服务的要求等会发生变化,并对图书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实现“人在哪里,信息就到哪里”。应用4G技术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提高,远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

4G 技术的出现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移动图书馆的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比之前的通信技术有优越性,可要实现在移动图书馆的全面应用,让用户享受到4G 的服务,还需要对移动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需要图书馆在移动推广方面做更细致的工作。4G 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它必定会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ZK(#]彭晋.基于4G系统的移动服务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蔷.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构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杨军等.4G网络潜在业务及应用分析[J].移动通信,2013(23):79-81.

[4]宋恩梅.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

[5]赵林.4G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意义[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4).

[6]陈景明.4G通信技术在移动图书馆中应用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4):13-17.

第10篇

【关键词】BOSS 10086短信业务平台 业务流量 网络流量

1 BOSS系统架构概述

业务支撑系统(以下简称为“BOSS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移动通信的部分特点于一体,用于支撑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和管理的IT系统。随着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内涵的极大丰富和服务对象群体外延的不断扩大,BOSS系统无论是业务种类、业务规模还是业务流程,都变得非常庞大和复杂。要研究BOSS系统的应用业务和网络流量相关性,必须首先对BOSS系统进行分类,然后比照网络拓扑图,按照业务逻辑分别对收敛的采样点进行数据流的采集和分析,建立相关业务的数据模型,定量及定性分析业务逻辑流量和网络流量的关联关系,进而推理出相关业务逻辑数据流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对网络资源开销的影响程度。

BOSS系统分类方法很多,有按功能域分、按服务需求分、按安全域分等。BOSS系统的业务种类繁多,因而各业务系统网络及性能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富挑战性的工作,这当中包含了多项因素。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业务平台――10086短信业务平台,对短信业务的业务数据流和网络流量做抽样性分析,以此作为对BOSS应用系统研究和维护管理的方法论,进而推广到整个BOSS系统业务维护和管理系统中。

210086短信业务平台架构概述

2.1 BOSS短信业务平台业务概况

上海移动10086短信业务平台是BOSS系统向移动客户提供基于短信交互方式的资费和业务查询、业务定制和退定、手机功能开通和取消、套餐申请和转换、积分兑换和促销活动等个性化服务的E渠道之一。

上海移动10086短信业务系统是以计费信息中心BOSS系统为核心,利用运行维护中心的行业网关平台,向移动客户提供便捷的端到端服务的跨平台、跨部门的业务系统。

2.2 BOSS短信业务平台系统概况

BOSS短信业务平台计费信息中心侧由两台DELL2650 PC服务器做短信接口服务器,一台IBM P650_1做短信中间件服务器,一台IBM P650_2做短信数据库服务器,此外还有两台BOSS营帐数据库服务器。

BOSS短信业务平台运行维护中心侧由两台HP行业网关服务器做对应。

计费信息中心侧与运行维护中心侧通过10M城域网经由一台CISCO3725路由器互连,2M数据链路做备用。

BOSS短信业务平台提供多种短信业务,明细列举如表1所示:

3 BOSS系统短信业务网络和服务器流量捕获研究

3.1 业务流量和网络流量的对应关系

为了有效捕获网络流量,研究业务流量和网络流量的对应关系,需要采用特定的流量分析设备,具体包括一台NetScout 4端口百兆探针NGenius 9241硬件设备一台,和NetScout nGenius Performance Manager软件一套。

为收集网络流量,在网络中放置探针,通过交换机上的端口镜像将业务流量端口镜像到探针连接端口,流量经过探针处理后再传送到集中的性能管理服务器(nGenius Performance Manager,简称PM),用于全局的网络分析。

NetScout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常见网络协议以及应用端口,如HTPP、FTP、Telnet等。为有效标明短信数据流,在详细分析数据流的基础上,根据IP地址以及应用端口定义了如下应用:

短信接口到短信中间件Upstream:10.10.169.30 10.10.167.13,TCP port:28500;

短信中间件到短信接口Downstream:10.10.169.1310.10.167.30,TCP port:28540,28518;

短信中间件到营帐数据库YZ_DB:10.10.167.1310.9.215.24。

3.2 小结

(1)经过大量统计和运算,获得流量特征值T的对应表和K值,以及流量推算公式:

F’XX=短信业务量*K*T

其中,XX是任意段的流量预估。

如行业网关到短信接口的流量=200,000*1754*3.78/小时=1326M/小时。

(2)短信业务量每小时峰值40万是中间件环节处理和吞吐能力的预警线,因为此时短信中间件服务连接端口流量=短信中间件服务到短信数据库的流量+短信中间件服务到营帐数据库的流量+短信中间件服务到短信接口机的流量=47.6Mbps,达到网络连接100M的近50%。对于网络来讲,50%的利用率是一个预警的尺度,需要考虑采取措施如升级处理性能和带宽等。

4 应用拓展

4.1 网络系统维护

流量和业务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网络和主机系统的日常运维中,包括日常系统及业务流量监控、故障诊断,还可以用于网络规划的辅助工具。如:

建立正常工作情况下的流量基线;

实时分析网络流量,掌握流量的动态变化;

监控应用的响应时间,逐段分析系统延迟的组成;

确定时延导致根源,分析究竟是服务器、应用还是网络造成的;

一旦发觉服务性能很差(响应时间太长),可以分析和比较Application Response Time 与Network Response Time,知道响应时间长是网络造成还是Application Server本身造成的;

掌握网络流量与业务量的对应关系,分析业务量的增长趋势;

区分网络传输时间与服务器响应时间等。

4.2 故障诊断及流量预测

流量和业务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系统及业务流量预测、故障诊断,为更好的系统维护作业计划打好基础。如:

对网络误用、黑客入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服务暂停、超时响应等做出实时告警;

提早获得流量异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如病毒爆发)的提示,预防问题的发生,并得到导致告警的应用、主机和通信对,了解流量异常的根源;

根据总流量、广播包占用量、包CRC Errors、Multicast包占用量、不同应用的时延设置门限告警;

24小时不停监视网络异常,并发出告警,数据包捕获,协议解码分析;

实时了解网络流量情况,及时获得导致告警的根源;

得到异常占用网络的用户的行为、特征,如黑客入侵;

基于前期流量,分析未来走势,对于可能产生的系统、网络瓶颈,提前采取措施,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

通过趋势分析预测过载发生时间,有助于规划容量以应付未来需求。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抽样选取10086短信业务作为研究的对象,比照10086短信业务的业务逻辑和受理流程,采用特定的流量分析设备,得出业务流量同网络流量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进而推理出短信业务逻辑数据流随着短信业务量的变化对网络资源开销的影响度。流量和业务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网络系统维护、故障诊断及流量预测等方面,并可作为网络规划的辅助工具,对3G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网络与业务架构变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ladimir Naumovich Vapnik.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M]. New York: Wiley,1998.

[2]Juha M Alho. Statistical Demography and Forecasting [M]. N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2008.

[3]Peter Hack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M]. Springer-Verlag,1989.

[4]Holger Kantz. Nonlinear time series analysis [M]. Cambridge Press,2003.

[5]Julien C Sprott. Chaos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Zhongjie Xie. Case studies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M]. McGraw-Hill Osbome Media,2009.

[7]Michael Eugene Orshansky. Statistical models,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computer-aided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M]. 2001.

[8]Yair Wiseman, Song Jiang.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 and kernel application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Hershey [M].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

[9]Jean Bacon. Operating systems: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software design [M].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

【作者简介】

第11篇

电信业是属于典型的网络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1)电信产品和服务是以网络供应系统为存在基础的,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和规模扩大,固定成本相应降低,从而收到网络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2)资产的沉淀费用高。电信产业的资产专用性强,基础设施投资大,使用周期长,退出时大量的资产难以转作他用,导致沉淀费用高,由此形成了较高的进人壁垒。(3)电信产业具有很强的范围经济效益性。正是基于对电信产业上述技术经济特点的认识,各国普遍对电信产业加强政府管制。但是近年来,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光纤、卫星通信等大容量传送途径的开发成功,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已经大为减少。二是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国的电信市场发展迅猛。这些变化导致电信产业在传统意义上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正在逐渐被削弱,放松管制、引人竞争的思想成为各国电信业改革的主线。

二、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现状

中国电信业的管制与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但是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直到90年代才出现。1994年7月中国联通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联通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拥有全部电信业务牌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并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与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了配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中国电信产业的管理体制。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l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同时将原中国电信寻呼业务并人中国联通,2000年底中国铁通也加人中国电信市场。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中国电信现有资源被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成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的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重组后的两大集团仍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两大集团各自在对方的领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人等互惠服务。

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存在一家全能的电信运营商,即中国联通;两家近似全能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家近似单一型的电信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在市内电话、固定长话、数据传输等电信经营领域形成了电信和网通两家占领市场主要份额,其他一家或数家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双寡头垄断格局。移动通信由中国移动占领市场主要份额,中国联通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主垄断格局。在以上一系列改革中,我国电信监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分别从市场结构、进人管制和互联互通三个方面对中国电信产业进行了监管。

(1)沛场结构管制。我国1999年以来对电信市场两次较大幅度的分拆和整合就是由管制机构直接参与垂直和水平分拆占主导地位的电信垄断企业,重新构建电信市场结构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进人管制。为了创造竞争的环境,我国在电信市场进人方面逐步放松管制。先后成立了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打破了原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对于基础电信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的独家垄断地位。即使在2001年重组后也基本保持了在基础电信领域和移动业务领域至少都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互相竞争的格局。

(3)互联互通管制。互联互通问题向来是各国电信管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防止占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拒绝与其他竞争企业联网或是制定尽可能高的联网成本价格,以达到排斥竞争者的目的,在2000年9月25日颁布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里规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服务质量不得低于本网内的同类业务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提供的同类业务质量,网间互联的费用结算与分摊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在规定标准之外加收费用。

三、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级效分析

对中国电信产业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减少垄断,加强竞争,建立优化的市场结构,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融合。另一方面,引人竞争促进电信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中国电信企业的竞争力。从目前看来我国针对电信产业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电信产业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和重组后,目前根据不同电信业务的自然垄断性程度,可以区分为强自然垄断业务、弱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电信业务,信息产业部加以区别对待,实行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强自然垄断业务,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资本,如果有太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实行垄断,并加强管制。对于弱自然垄断业务,则要减少垄断,放松管制,逐步由市场竞争来代替垄断。对于竞争性业务,则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为了有效防止企业利用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垄断地位,运用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如对自然垄断经营业务制定高价、对竞争性业务制定低价)等战略手段,排斥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内竞争的企业的市场行为,要求企业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别实行财务上的独立化,以监督和控制电信企业运用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等反竞争战略。

自从中国电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拆分和重组后,中国电信市场的各个业务领域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主体结构也日益多样化。以固定电话市场为例,在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之前,固定电话市场只有一个运营商中国电信,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99年中国联通和2000年底中国铁通开通固定电话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中国电信的垄断经营。但是在现在中国电信重组后,原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上的垄断被打破。在移动通信市场在国家的扶持下,联通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结束了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一支独秀的局面。下面分别以中国电信业务总的市场和移动通信业务市场来分析。

根据表1反映的中国电信业务市场收人情况,利用利用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综合指数一一赫芬达尔指魏HerfindahlIndex,简称HHI进行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于市场结构的垄断性程度与HHI呈正相关,由上表数据可见中国电信业务市场的垄断程度在逐步下降,在2000年时相当于2.263个企业经营,但在2002年已经相当于3.84个企业经营。(1/HHI表示市场中相同规模的企业个数)

在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参见表3),联通的市场影响力由原来的51.6%上升为68.5%,虽然仍未改变中国移动的主垄断格局,但其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四、中国电信产业下一步改革中急.解决的问佰

1、电信管制机构的改革

电信产业管制机构本身的体制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管制的效率,从而影响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中国电信产业的管制机构是1998年3月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的信息产业部,除了主管电信产业,f言息产业部还要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这样一方面现有的电信管制机构存在人员构成上的不合理(缺少专职的经济学家和电信技术专家),另一方面还存在权限过大,精力分散的问题在电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中国信息产业部既是中国电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电信市场的管制者,这种双重身份很难保证其在管制中维持必要的公正性

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类似于电信管制办公室的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以保证中国电信管制的权威性、合理性、公正性,而信息产业部只作为电信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即使不成立新的机构,信息产业部至少应该在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确保管制过程的客观和公正。

2、管制手段和模式的调整

目前电信产业市场已经逐步的多元化,与原来只有国有企业不同的是,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现在中国的电信产业已经出现了国有全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公开上市的菌有电信公司,这些不同种类的公司遵循着多种制度及规则的约束。另外在2004年随着对入世承诺的履行,很可能会出现中外合资电信公司,和我们原来的经营电信增殖业务的企业一起,成为管制对象。现有的单一的管制手段将无法面对复杂的竞争主体,在外资、民间资本进人后,一些管制手段也会失去基础和环境。在管理手段上我国过去常用的数量控制、服务质量考核、资费审批等,随着2003年国资委组建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合理性也已经消失。

在竞争主体增多、竞争行为和模式日趋复杂、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形下,对于电信产业的管制工作必须要由以往的直接模式转化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模式,同时结合必要的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让我国的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G牌照的发放问题

即将要颁发的3G牌照,无论对于现有的移动电话服务提供商还是经营其他业务的电信运营商都有着无比的重要性,不仅会对中国未来移动通信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会改变现有的中国电信产业的格局。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要实行有效的监管,一方面要防止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对于所有的经营者要提供大致相同的业务经营范围和竞争起点。为了培植新进人移动业务的经营商,可以采取“非对称管制”,在对新进人者放松管制时也要防止新进人者的’‘撇脂”行为(creamskimmin只),因为新进人者只进人存在超额利润、最有利可图的服务领域或地区,也会出现原有运营商和新进入者的不公平竞争。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如果都颁发3G牌照的话,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事实上的竞争,不能让二者达成某种“市场默契”,都去集中力量发展移动市场了。否则,中国电信和由于纺织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原、辅材料品种繁多,能够达到数千种,而且容易分散保管在各仓库。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架构非常重要,便于管理复杂的库存。

纺织企业网络结构可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一般分为客户端、中间层、数据层三层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如下:

(1)可以适应大数据量、大业务量环境的应用纺织企业的原、辅材料品种繁多,将业务逻辑集中到中间层.系统获得了对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即当用户的要求改变时,开发人员可以迅速地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更新业务逻辑,而无需将更新后的应用提交到众多的客户端系统上去(如远程定点货主的客户端),即客户端无需任何改动(改动众多的客户端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2胜联机分析处理,特别是决策支持应用中,数据的计算、操作和数据过滤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复杂的工作最好在专门的应用服务器上进行,而不是在客户机或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若在客户机上完成这些处理工作,不仅要求客户机具有足够强大的配置和处理能力,而且对网络负载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执行此类处理工作,将会限制系统支持的用户数量。因此采用三层或多层结构,可以尽量分担数据库服务器的工作。当然,在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保持处理分割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纺级企业在实施电于商务过穆中应注班的问题

纺织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不仅仅是买或卖商品,它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和供应链上的一环。买方不仅仅是买货品,它们要考虑整个流程:搜索货物、融资、订货、跟踪、收货、检验、安装、测试、维护、淘汰。迫使买方把购买这个程序与其他程序分开是低效的。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衔接、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ERP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关键。

1、纺织企业的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很多业务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电子商务将纺织企业整个经营各环节都放在局域网络上进行,进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许多中间层,而决策层次的下放,要求对职能部门内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纺织企业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并不是只要实现了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这一段电子化了,而后续的采购、生产、库存、订单确认等供应链环节无法电子化,企业经营整体上还是体现不出效率提高及成本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由于供应链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管理人员控制企业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军,金志刚.三层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和实现方法[I].计算机应用,2003,(03).

[2]赵洪明,冯运仿.我国企业如何发展BZB电子商务[I].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3]戴露思.廖文和.田宏基于WebService电子商务系统研究和实现[I].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04).

第12篇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和传输流量提高的需求,传输系统供应商都在技术开发上不懈努力。富士通公司在150km、1.3μm零色散光纤上进行了55x20Gbit/s传输的研究,实现了1.1Tbit/s的传输。NEC公司进行了132x20Gbit/s、120km传输的研究,实现了2.64Thit/s的传输。NTT公司实现了3Thit/s的传输。目前,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光纤传输方面实现了10.96Thit/s(274xGbit/s)的实验系统,对超长距离的传输已达到4000km无电中继的技术水平。在光网络方面,光网技术合作计划(ONTC)、多波长光网络(MONET)、泛欧光子传送重叠网(PHOTON)、泛欧光网络(OPEN)、光通信网管理(MOON)、光城域通信网(MTON)、波长捷变光传送和接入网(WOTAN)等一系列研究项目的相继启动、实施与完成,为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尤其为承载未来IP业务的下一代光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复用技术

光传输系统中,要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必须依靠多信道系统。常用的复用方式有: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频分复用(FDM)、空分复用(SDM)和码分复用(CDM)。目前的光通信领域中,WDM技术比较成熟,它能几十倍上百倍地提高传输容量。

(二)宽带放大器技术

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是WDM技术实用化的关键,它具有对偏振不敏感、无串扰、噪声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带宽较窄,约有35nm(1530~1565nm),这就限制了能容纳的波长信道数。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1)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EDFFA),它可实现75nm的放大带宽;(2)碲化物光纤放大器,它可实现76nm的放大带宽;(3)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DFA组合起来,可放大带宽约80nm;(4)拉曼光纤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长处提供增益,将拉曼放大器与EDFA结合起来,可放大带宽大于100nm。

(三)色散补偿技术

对高速信道来说,在1550nm波段约18ps(mmokm)的色散将导致脉冲展宽而引起误码,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色散限制仅仅为50km。因此,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四)孤子WDM传输技术

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因而可以显著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孤子还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抑制极化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五)光纤接入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不仅需要语音业务,而且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也已得到用户青睐。这些业务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人部分更是关键。传统的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只有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人才能将瓶颈打开,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容量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ON技术早就出现了,它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例如ATM、SDH、以太网等,分别产生APON、GPON和EPON。由于ATM技术受到IP技术的挑战等问题,APON发展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但有报道指出由于ATM交换在美国广泛应用,APON将用于实现FITH方案。GPON对电路交换性的业务支持最有优势,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SDH,但是技术比较复杂,成本偏高。EPON继承了以太网的优势,成本相对较低,但对TDM类业务的支持难度相对较大。所谓EPON就是把全部数据装在以太网帧内传送的网络技术。现今95%的局域网都使用以太网,所以选择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对IP数据最佳的接入网是很合乎逻辑的,并且原有的以太网只限于局域网,而且MAC技术是点对点的连接,在和光传输技术相结合后的EPON不再只限于局域网,还可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广域网,EPON众多的MAC技术是点对多点的连接。另外光纤到户也采用EPON技术。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光纤到户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追求的梦想。

(一)光纤到户

现在移动通信发展速度惊人,因其带宽有限,终端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们依然追求陸能相对占优的固定终端,希望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的魅力在于它有极大的带宽,它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现象的最佳方案。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光纤到户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与DSL和HFC网相当,这使FITH的实用化成为可能。据报道,1997年日本NTT公司就开始发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户数量大增。美国在2002年前后的12个月中,FTTH的安装数量增加了200%以上。在我国,光纤到户也是势在必行,光纤到户的实验网已在武汉、成都等市开展,预计2012年前后,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将兴起光纤到户建设。可以说光纤到户是光纤通信的一个亮点,伴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与实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时,FTTH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全光网络

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全光网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超大容量、极高的处理速度、较低的误码率,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而不必安装信号的交换和处理设备。当然全光网络的发展并不可能独立于众多通信技术,它必须要与因特网、ATM网、移动通信网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