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01:5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社会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江平原以农业市、县为主,每年部因干旱、冰雹、大风、暴雨、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从总体来看,各村一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更是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于构建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符合各市县农业发展方向的为农气象服务体系。
1、建立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气象服务中心。主要建设县一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平台,完成气象资料、设施农业气象数据、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作物生长物候期指标等数据库建设建成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气象服务短信系统、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等工作,为萝北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2、建立县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该中心主要建设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3、强化县级农村气象防灾抗灾风险管理
健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预警防御联动机制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为了气象对农业服务的长足发展.必须以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为中心,以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为重点加快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和服务作用。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为农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
气象灾害正与其它次生衍生灾害、人为性危机事件相结合,直接影响到各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众多领域,将促成“复合型灾害”的形成。三江平原的乡镇经济尚欠发达、灾害较频繁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地区。新时期灾害应对管理重心应更倾向于灾前防范。这要求我们既要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夯实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又要积极探索气象在异常灾害应急与防御中的牵头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完善有乡镇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防灾规划、有自动气象站、有预警接收系统、有气象科普点的“七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气象业务是未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农业生产的对象、重点、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变化,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是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行业。这要求我们既要围绕保大灾、保主要品种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化不同农业品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灾情鉴定使气象服务贯穿于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实施、灾害预警、灾后救助等全过程,又要大力发展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各种农用天气预报,开展针对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服务。既要主动适应为农服务对象的变化,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的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又要围绕露天生产转变为设施化生产等新变化,加强小气候研究,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农机化步伐,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近年来,路桥区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找到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全区社会背景介绍
全区陆域面积274平方公里,路桥区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其中耕地面积22.0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79%总人口42.5万,人均耕地不足0.4亩,人地矛盾突出。改革开放特别建区以来,路桥人民凭着“肯吃苦、敢冒险、善创造、争一流”路桥精神,依托丰厚的民间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以灵活的机制参与竞争,走出了一条工贸结合型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区域经济开放和活跃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之一。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1.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7.9%。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达25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3元,每4.3户家庭就拥有1辆小汽车。
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效益农业的发展,但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困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日益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表现为低、小、散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季节性抛荒、耕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屡禁不止,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尽管区委、区政府为稳定粮食生产采取了各种扶持政策,增加种粮补贴,加大制止抛荒工作力度,但收效不大,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二、运作方式
为了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双赢互利为目标,积极引导,规范运作,强化服务,不断推进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主动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事业。
1.在组织形式方面。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合作社,使之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组织。目前该合作社有理事会成员3人、监理会成员3人、社员226户,其中管理层8户、农机大户13户、种粮大户5户。实际操作股金为126.9万元,共分为四块:一是发起人(管理层)现金入股50万元,占39.4%;二是农机大户的农机具作价入股66万元,占52.0%;三是村内农户按土地使用权和现金配套入股,200亩土地按每亩100元计算共2万元,占1.6%;四是种粮大户入股方法与村内农户相同,890亩土地折算股金共8.9万元,占7.0%。分配则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按股金比例进行分配;二是对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农户,采取优惠农机作业服务收费标准的方法进行补偿分配,一年结算一次。
2.在服务模式方面。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提供三种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一是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换算成粮食由合作社交给农户,农民不用种田即可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口粮,可以全身心从事二、三产业;二是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一些较轻松的农活由农户自己承担。
3.在政府管理方面。一是鼓励引导,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在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区的各项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同时,区政府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通过项目扶持形式,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工商资本投入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二是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制订示范合作社运作规范标准,进一步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制度,使合作社真正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强化指导,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在金清镇建立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从推广应用机械化育秧、机插配套和水稻机械化喷直播技术入手,重点攻克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低等薄弱环节。根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帮助做好优质米加工作业机械等新机具的引进工作,开展粮食加工、包装、销售等产后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运行一年多来,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服务设施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1.解决了粮食生产效益低的问题。年7月27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省内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试验点水稻产量进行实割验收,采用工厂化育秧配机械插秧方式栽培的早稻亩产为530公斤,采用机械喷直播方式栽培的早稻亩产为403公斤,传统手工栽培的早稻亩产为320公斤。从成本核算看,传统的人工露地育秧到收割脱粒,其成本、机械费、人工费等亩总成本早稻为593.05元、晚稻为637元;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亩总成本为325元、晚稻为345元,亩降低成本分别为268.05元、292元。实测表明,合作社提供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扭转了传统粮食生产(特别是早稻种植)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的局面。在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早稻每亩可获利400元以上。
2.解决了季节性粮田抛荒的问题。合作社从去年3月份开始运作后,服务面积从开始的260亩增加到今年的近1万亩,服务项目覆盖田间管理到植保、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务工农户省心、省力又省钱,还能从土地中获得比传统种植还要高的收益,许多农户纷纷主动要求合作社帮助耕种,农田抛荒现象得到有限遏制。
3.解决了耕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作业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早稻-晚稻”双熟制,或“麦-早稻-晚稻”三熟制生产,或“麦-单季稻-蔬菜(西兰花)-早稻-晚稻”两年五熟制轮作生产,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
4.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使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彻底摆脱了土地和农事的束缚,消除了农民后顾之忧。由于合作社的服务,有近200户农户从原来半务工半务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既消除了农村企业的季节性民工荒,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5.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到户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克服了村级组织职能转变后农业服务不落户、不落地的问题,使农户直接享受到田间地头的农业服务。通过统一的机械化作业和粮食示范方建设,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具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金穗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我区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产业方兴未艾。其服务范围涉及粮食、蔬菜生产及加工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冷藏保鲜、畜牧业及水产养殖机械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已总计投入工商资本近3000万元,为加快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四、关于引导工商投资的启示
1、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因地制宜,找到资本和项目的有机结合点。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受到投入大、农业经营规模小两大瓶颈的制约,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以及单家独户经营农机服务效益不高等问题。路桥区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都在50-300亩之间,由种粮大户自己配置成套农业机械成本大,利用率低,他们不敢、不愿意也无经济实力投资,迫切要求农机部门组织机械化服务。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有丰厚的资金积累,只要加以正确引导,把工商资本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完全可以找到资本和项目的有机结合点。
2、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创新经营形式和服务模式。资金问题仅仅是解决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创办合作社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索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模式,使之能够在面上推广。在指导合作社创办过程中,我们吸取过去政府包办带来的种种教训,一开始就按照有关法规和条例的规定组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经营模式上,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根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实行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社员内部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本着自愿原则,鼓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村内农户入股。同时从当地实际出发,创造了三种服务模式,我们称之为“菜单式”服务,供农户选择,满足了不同农民的多种需要。
3、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有重点地投放,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我区在扶持农机化发展上,有许多经验教训。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补助,往往得不偿失,不是长久之计。通过试点,我们体会到,农机化扶持资金有重点地投放是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入,可以带动农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另一方面,能产生规模服务的效应,在服务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08-03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旌德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作如下阐述。
1 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在几次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坚持了“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人事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定岗定职;财政部门落实经费预算,人员工资纳入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加强管理,对人员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稳定和发展。目前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有农技推广中心、农机局、畜牧兽医局、水产站等,乡镇有农业站、兽医站等,村有动物防疫员、植保员、蚕桑辅导员、农机手、农民技术员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全县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5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24人,大专87人,中专43人;高级职称18人(含研究员3人),中级职称56人,初级职称82人。二是培养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8家。三是组织成立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2006年开始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有190家专业合作社,其中市级示范社29家,省级示范社2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旌德县飞鸿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先后成立了茶叶、蔬菜、农机等20余家专业协会,建家庭农场9家。四是涌现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全县约有2 000余名经纪人,他们都是各乡镇的“能人”,主要从事野生竹笋、茶叶、食用菌等土特产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基层农技站、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从事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经营的单位(户)共有120余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通过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1.2 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延伸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由产中服务不断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利用电视、网络、农业科技宣传栏、乡村的政务宣传栏等,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辉煌粮油有限公司、华隆米业有限公司、三益酱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二是农技推广服务由面上推广不断向田间地头、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延伸。目前全县培育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200余户,肉猪存栏30头以上、能繁母猪5头以上养猪大户100余户,种禽3 000只以上生产大户5户,肉鸡养殖5万只以上大户11户,水产养殖0.67hm2以上大户100多户,较好地发挥了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主动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提升做好服务。全县“三品”认证农产品达2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0个,累计认证面积1.022万hm2,全县拥有省级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9个。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依靠健全的农技推广网络强化为农服务。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基本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服务方式,全县选聘了126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每人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全县培育1 260个科技示范户,全年下乡工作时间不少于150d。通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能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二是开展农业信息110服务。2001年创办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以来,开通农技110电话咨询热线,实行专家座堂咨询,每年接受农民电话咨询1.2万余人次,来访咨询4 000余人次,现场指导1 000余人次。目前建立了县、乡、村3级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农业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试点项目建设,利用旌德农业信息网及电话热线农业信息,利用电视可视化预报农作物病虫情报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把农业现代科技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广泛传播到千家万户。三是认真抓好新型农民培训。自2007年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全县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农民达1万余人次,培育了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学习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部分农民成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四是做好机耕、机防、机收服务。全县目前有机防专业队26个,其中基层组织创办型10个,种粮大户型6个,植保专业户型9个,农药经营户型1个。2012年全县机动喷雾器拥有量256台,全县病虫害防治面积1.72万hm2次,其中统防统治面积0.4万hm2。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危害损失,挽回粮食损失13 390.46t;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0.1万hm2次,防治面积0.1万hm2次,挽回油料损失166.00t。全县农机户5 500余户,农机总动力达63 792kW。机耕服务队90余个,机收服务队7个。2012年累计共有4 600台(套)次农业机械投入生产,机耕总面积0.97万hm2(含复耕面积),机耕水平超过82%。水稻插秧机达20台,育秧面积2.33hm2,机插面积173.33hm2;联合收割机58台套,机收面积0.53万hm2。投入550台拖拉机及油菜开沟机开展秋种,油菜机开沟覆盖免耕直播0.32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85%;油菜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233.33hm2,占收获面积的15%。
1.4 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明显 一是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覆盖率,一些重点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2012年全县推广水稻标准化栽培0.4万hm2,水稻轻简节本栽培0.63万hm2;测土配方施肥2.67万hm2;病虫害综合防治1万hm2;“五早农业”保护地栽培800hm2;推广标准化蔬菜丰产栽培技术0.2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丰产栽培33.33hm2,茭白丰产栽培166.67hm2,无公害小籽花生栽培200hm2,灵芝、食用菌丰产栽培33.33hm2等等,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二是农民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促进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2012年烟叶种植267.67hm2,产值1 600万元,税收280万元。养殖水蛭、蟾蜍等中药材面积达173.33hm2,发展食用百合66.67hm2,小籽花生133.33hm2。三是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增加。201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9.7 亿元,比2011年增长1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 413元,比2011年增长16.8个百分点。
2 存在问题
2.1 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不活,知识老化,经费不足 一是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县农业技术人员有187名,非专业人员占20%,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专业知识老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由于受编制限制,新进人员少,目前全县35岁以下农技人员55人,占29.4%。虽然每年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能力提升培训,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学习。这与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由于旌德县是皖南山区的小县,县政府财力有限,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车旅费、补助费等均靠推广单位自行解决,县财政支持的不多。基层农业站没有建立自已的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2.2 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近年来,旌德县先后成立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存在着资金困难、规模小,信息来源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带动产业和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大。
2.3 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大 目前,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农民往往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不顺畅。此外,由于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培育滞后,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缺乏开展从信息、种苗供应、中耕生产(如水稻代为耕作、育秧、施肥、插秧、除草、收割、晒干等)到加工销售等系列的配套服务。
3 加强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发展农业,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激励政策,根据新时期农业工作任务,保障农技人员的编制,通过采取公开考试招聘的形式引进农业专业人才,落实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等项目,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经费,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和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摘 要】 在全面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热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剖
>>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与研究 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与思 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兵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助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 浅析沼气服务站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建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海南永青集团先进事迹材料[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实效[EB/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1月.
[8]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南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建议[EB/OL].http:///code/V3/tian/zxta.show.php?id=5371.
[9]刘霄,袁紫嫣.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42-47.
[1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EB/OL].http:///jygk.aspx?id=233.
[11]东南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专家齐聚榕城探讨热区农业发展[EB/OL].http:///yc/2012-12/06/content_10036172.htm.
[12]陈竹.海南省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2.
关键词:三农;河南;对策
推进中原崛起,全面建成惠及近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和基础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三农”问题盘根错节,解决它,必须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途径,以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扶持,通过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梯次递进,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
一、河南“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差距日趋扩大
近年来,河南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能够实现增长,是在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的基础上取得的。虽然今后农民收入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但随着农民增收环境和农民收入各相关构成部分的变化,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但增幅回落,从长期来看,第一产业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潜力有限;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31.5%,但农村劳务输出收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免征农业税及补贴直接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3.1个百分点,但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将趋弱化。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同时,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收入增长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2.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2004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狠抓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两个重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应当承认,在不少地方,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以及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结构仍不理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村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比较低,很难适应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按社会化生产分工协作的要求组成的服务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河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已初具规模。然而,总的来看,河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然并不健全,农业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执法体系不完善,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率均不足50%,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进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落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4.农民工、失地农民、“空心村”等“新三农”问题不容忽视
传统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而远远超越了总体上还局限于农村的范畴,变成多种问题和矛盾的交织体。农民工、失地农民、“空心村”问题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破解“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法逾越的三个突出难题。“新三农”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交织作用的产物,是城乡关系不断碰撞走向融合的“连接点”,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热带”。“新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而且关乎已深刻融入
球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解决河南“三农”问题的对策
1.深挖“三农”自身潜力,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以来,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河南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同时,实施了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总体上看,河南城乡发展在诸多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必须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挖掘“三农”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彻底改善农业弱质地位,进而破解农民增收这一关键问题,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2.跳出“三农”抓“三农”,以工促农实现根本转型
要使河南农村经济得到根本转型,可用工业化的思维模式来发展农业。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改变传统农业的落后生产方式,为农业提供资金,消化农业过剩人口并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统筹城乡抓“三农”,以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互动。
当前,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河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契机,重点解决城镇化滞后这一制约河南发展的“瓶颈”问题,审时度势,从现实需求出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强化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互动,按照扩需求、创优势、解瓶颈、惠民生的要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产权改革奠基新农业
紧抓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巨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曾在2014年年初,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人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了耕地、林地、草原、水面等各类资源的确权。到目前,全市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3458.1万亩;全市186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1644个行政村进入了待发证程序。
总结到上一年的土地流转情况,“2015年是哈市近10年来土地流转增速最快的一年。”市农委副主任邵经祥介绍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90万亩,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00万亩。整体上,哈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比国家确定时限整整提前了3年。
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4668个,带动农户60万户。
随着“人与地”这一最核心关系的显著变化,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变迁在加速到来。据市农委统计,目前哈市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已发展到2500多个。其中,培育出的“产加销”全程经营组织达1141个。进村人户的综合服务单元,在一步步细分市场抢占农业牛产各环节服务蛋糕的同时,也承担起为农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功能。
这些正在发生的突破性变化,让哈市农业发展投入渠道单一、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弱的瓶颈得以有效破解。也正因如此,哈市农业生产比以往任何时期积聚起更多生机与活力。
新变化加速农田“进化”
土地流转造就的规模种植园区里,现代设施正全面武装农田。
在五常,东方集团建在卫围乡的两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里,国际水准的水耀物联网智慧中心已投用。这个中心通过将病虫害、田间水位、视频等多种传感器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监控网络采集农田实时信息――以往农田浇水、施肥、打药等凭经验“模糊”执行的种植环节,可以由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精确决策。
这从根本上改变的是农田种植管理方式: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开始被以科技为中心、人力为辅的方式取代。种植日趋智能化、科学化,推动的将是农业牛产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更多变化发生在农田之外。
欧美等国农民种地,从资金、种植、除草到收获,各生产环节所需均可由专业化公司及机构提供,农户只需在接受完服务后签单即可。眼下,哈尔滨农业已向这条路上迈进。
在双城,依托于东官农机合作社的东官农业综合服务站,向村民提供农机、农技、农经、生产资料监管等25项服务。农业生产各项服务,在这里基本都可自由“选购”。
在种地收益仍门自己的前提下,农民还可以把土地托管给别人打理。巴彦县振发村农民张富有承包地83.9亩,2014年他以“半托”方式把整地和收获环节委托给本地合作社统一作业,不仅减轻了自家劳动强度,每亩牛产成本还减少了30元。
“为进一步给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发展创造条件,今后哈市将通过进一步搭建平台、创新配套措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与农业今后将享受到更多社会化服务与支持。
未来:农业全链条高标准
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市已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建立领导包保责任制,以市级包点到县、县级包点到乡方式,全面推进“主体多元、覆盖全程、运转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按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农业服务业总收入均比2014年翻一番。
同时,哈市农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将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6%;每年将培训新型农民120万人次,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而且,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数达到96万户。
关键词:农资服务;选择意愿;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223-06
Choosing Willingness of Farmers and Factors Affecting
Agricultural Services
GONG Ji-hong1,2, ZHANG Li-li1,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Huang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 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ample of 526 farmers in Hubei province, choosing willingness of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services was describ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the gender, age, education, work experience, occupation and income of househol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oosing willingness of farmers had a convergence of different channel. The higher for the choice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channel, the lower for the choosing will of village channel.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market is not high. The gender, work experience, occupation and income of farmers had influence on the choosing willing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e village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hanced. The market order should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ervices; choose willingness; impact
1 问题提出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决定农业生产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计划经济体制下,农资产品及其服务由政府建立统一的渠道进行分配,农户的选择性很小。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是农资服务的惟一主体,农资服务职能逐渐交由市场发挥,原有的政府统一分配渠道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1,2]。农户获取农资的过程从被动的分配逐渐变成了主动的选择,获得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选择空间。
随着我国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并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配套服务由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主体以不同的方式提供[3,4]。就农资市场来看,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5-7]。但总的来看,我国营销渠道的建设仍缺乏理论指导,形成了“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农资营销仍然处于渠道约束的困境之中。
目前,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农户都是农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营主体[8]。农户把农资看做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直接关系到产量的多少,因此农户在选购时对农资的质量的关注大于对低价的偏好,甚至表现出一定的高价偏好倾向[9],其选择意愿对农资销售渠道的设计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本研究基于农户视角自下而上地了解农户在农资(以种苗、化肥和农药为代表)获取过程中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并试图从农户户主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及农户从事产业、收入入手,分析其对农户选择意愿的影响, 最终为建设符合农户切实需要的农资服务体系,继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省抽取了3个市(即随州市、天门市和黄冈市)的526户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户的户主或者当家人。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4.2%,女性占35.8%,性别差异说明在农户中男性扮演主要角色;就年龄特征而言,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60岁,占样本总数的71.2%;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共占77.3%,文盲和高中及以上的仅占22.7%。就农户从事的产业分布来看,传统农业和农副业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为55.4%和32.1%,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较小,因此刚好满足了本研究以农业服务接受者为调查对象的需要。就农户的工作年限来看,农户在各年限段的比重随着年限的增加不断增加,主要在于这一项的分布状况与农户的年龄具有密切的相关。就农户家庭每年总的毛收入来看,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总的毛收入都在5 000元以上,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32.3%,毛收入在1万~3万元的占41.9%,毛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占25.8%。
2.2 问卷设计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户(户主)的背景特征和农户对农资购买渠道的选择意愿。在具体变量设计中,农户的背景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产业、收入以及工作年限6个变量,农资主要涉及种苗、化肥和农药3种较为基础常见的农资种类,购买渠道共涉及政府、村集体、企业、亲朋获得或自我获得5种。问卷共计9个变量。
2.3 变量与分析方法
农户的农资购买渠道共设计5个选项,即政府、村集体、企业、亲朋获得或自我获得。首先,采用简单的频数分析法描述农户在种苗、化肥、农药的采购过程中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其次,在影响作用分析中,自变量为农户(户主)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产业、收入、工作年限,因变量为农户对不同农资购买渠道(政府、村集体、企业、亲朋获得或自我获得)的选择意愿,为多项分类无序变量,具体变量的分类赋值和表述见表1。采用SPSS17.0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的选择意愿
就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对不同农资(种苗、化肥和农药)购买渠道的选择意愿来看,农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总的来看,农户获取农资的渠道几乎全部集中在政府、集体和企业这种专业的服务组织,通过亲朋或自我获得这种非正式渠道获取农资的情况较为少见,比例仅为2.5%左右。可见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因此,本研究对农户通过亲朋、自我获得农资的情况仅做简单描述,重点探讨不同背景特征的农户在专业化的农资销售渠道(包括政府、村集体和企业)的选择倾向。
在政府、村集体和企业3种专业的农资销售组织中,政府是农户购买农资的主要渠道,其次为企业,最后是村集体组织。具体来看,农户通过政府渠道购买种苗、化肥、农药的比例依次为54.8%、46.0%和46.8%,通过企业渠道购买的比例依次为29.4%、40.3%和39.3%,其中化肥和农药两种农资通过政府购买的比例与企业相差不大,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市场化特征。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相比,农户对其选择意愿较弱,说明村集体目前仍然不是农户购买农资的主要渠道,是获取农资的补充渠道。
在种苗获取中,不同特征农户(户主)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如表2所示。男女户主在获取种苗时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表现基本一致,都是优先考虑政府,其次是企业,再次是村集体。女性户主对村集体渠道的选择倾向略高于男性户主,但同样远低于对政府和企业的选择倾向。就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的户主的选择意愿对比来看,户主选择意愿的一致性均高于不同性别农户选择意愿的一致性。
但就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户来说,其在获取种苗过程中对不同渠道表现出差异化的偏好。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对政府渠道的选择意愿明显低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对村集体和企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偏好。就不同收入的农户来看,收入较高的农户与从事农副业的农户选择偏好一样,多倾向于通过企业获取种苗服务。
在化肥获取中,不同特征农户(户主)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如表3所示。就性别来看,男女户主在化肥获取过程中的表现与其在种苗获取过程中的表现一致,女性户主对村集体的选择意愿明显强于男性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的差异并没有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比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户可以看出,从事农副业的农户在化肥的选取中同样偏爱企业渠道,且表现极为明显,远高于对政府和村集体。同样,收入的不同也使得农户在选取化肥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收入较高的农户与低收入农户相比,更偏爱企业。
在农药获取中,不同特征农户(户主)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如表4所示。性别因素对户主的选择意愿的影响与种苗、化肥一样,女性户主比男性户主更偏好通过村集体获取农药。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没有带来户主选择意愿的差异。
从事产业、务农年限以及年毛收入不同的农户在农药选择过程中,对不同渠道的选择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事农副业的农户对企业渠道的选择意愿明显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务农年限较高的户主对村集体的偏好相对较强,但依然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渠道获取。年毛收入较低的农户依然倾向于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农药,而年毛收入较高的农户多通过企业渠道获取。
3.2 影响农户选择农资购买渠道意愿的因素分析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农户购买农资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和村集体,通过自我获得和亲朋获得的比例极少。同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基于农户视角分析农户的选择意愿,从而为农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导向,因此,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只讨论政府、企业和村集体3种农资购买渠道。
表5是影响农户农资购买渠道选择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由表5可知,种苗、化肥和农药的回归模型通过似然比卡方检验获得卡方值依次为78.864(P0.1),说明模型拟合良好。下面将依次分析农户背景特征对农户购买种苗、化肥、农药的影响状况。
3.2.1 农户背景特征对农户购买种苗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作用分析 由表5中检验农户种苗购买渠道选择意愿与农户背景特征关系的模型可以看出,农户在购买种苗时对不同渠道的选择偏好与农户从事的产业、务农年限和家庭毛收入3个背景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具体来看,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更倾向于通过村集体而不是政府来购买种苗(B值很显著)。原因可能在于传统农业作为国家的大规模化核心农业项目,多由政府主导服务来保证生产,而农副业如百合、蔬菜等农副业多由当地村集体组织主导推广规模化生产,同时依靠企业来协同提供种苗服务。村集体是农副业发展的重要的服务组织,可以针对本村的农副业特色引入种苗,相比之下政府无法承担这种以村集体为服务单位的个性化功能。务农年限在25年以下的农户对村集体(B值很显著)和企业(B值较显著)表现出更多的青睐,务农年限较长的老农户对政府更为偏爱。由此可以看出,村集体和企业两类服务组织对老农户的吸引力依然有努力的空间,从长远来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农户家庭毛收入来看,家庭年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更倾向选择政府渠道购买种苗(B值极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政府服务部门大部分为公益服务组织,小型生产的农户也是其服务的范畴及重点。其他2种服务组织类型尤其是企业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多把销售目标放在农业规模较大的农户身上,其推出的服务项目多针对大户的需求而忽视了小型农户的需求,因此难以获得小型农户的关注。
3.2.2 农户背景特征对农户购买化肥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作用分析 就表3中农户购买化肥渠道选择意愿与农户背景特征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农户背景中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毛收入与农户的选择意愿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就性别来看,男性更倾向选择政府渠道来购买化肥(B值较显著)。目前,在整个农资供给体系中,村集体不是化肥的主要销售渠道,农户购买化肥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企业和政府。男性对政府的偏爱可能在于其对政府的关注和认知多于女性,对政府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女性对企业渠道的选择偏好可能多基于价格的考虑,对质量、可信度等方面的考虑少于男性。就年龄因素来看,40岁以下的农户与60岁以上的农户相比,更多的选择了政府渠道来购买化肥(B值较显著)。年轻农户在化肥购买渠道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化肥的市场化销售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就家庭年毛收入的影响来看,年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B值极显著)和1万~3万元的(B值较显著)农户比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更倾向于政府渠道购买化肥,与种苗服务中的选择偏好一致。由表3计算比数比可以知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年毛收入在1万~3万元的农户选择企业渠道购买和政府渠道购买的比数是家庭年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相应比数的164.05%,即年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比1万~3万元之间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政府。家庭年毛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规模大小,不同规模的农业生产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一。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其服务的对象多是能为其带来明显经济利润的较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同样,从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角度来讲,企业组织提供的服务往往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2.3 农户背景特征对农户购买农药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农户背景特征对农药的购买渠道选择意愿影响作用的回归模型中,农户的性别和年毛收入与农户的农药购买渠道选择倾向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就性别来看,农药与化肥情况相同,男性更倾向选择政府渠道来购买化肥(B值较显著),可能跟农药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同质性有关。因此,其原因解释也应该与化肥相似,在此不赘述。如表5所示,就农户背景特征中家庭年毛收入变量的影响来看,年毛收入在1万元以下(B值显著和极显著)和1万~3万元的(B值较显著和很显著)农户比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渠道来购买农药,与种苗和化肥再度表现出一致性。但是与化肥相比,在农药购买中,收入较低的农户青睐政府的程度更高。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备的化学农资,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的关键农资。一方面农药市场不够规范,农药鱼龙混杂,稍有不慎农户便有可能买到假农药;另一方面,由于农药的有毒性,假农药还可能对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危害。因此,农户在农药的购买渠道选择上尤其谨慎,相比尚未成熟、规范化程度较低的市场化的企业组织,农户对政府更加信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基本结论
1)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获取农资的渠道基本实现了农业服务的社会化。通过分析农户购买农资(包括种苗、化肥和农药)对不同渠道的选择意愿状况,可以发现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种苗、化肥和农药的获取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社会化,基本都是通过政府、企业和村集体获取,很少通过亲朋或自我获得。
2)农资服务市场化不足,农户在3类农资(包括种苗、化肥和农药)选购中对渠道的选择意愿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对政府的选择意愿最高(50%左右),其次是企业(30%左右),最后是村集体(10%左右)。农户的农资获取渠道已经从传统的自我或亲朋获得转变为通过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村集体和企业)购买,但仍表现出农资服务的市场化不足。政府仍然是多数农户购买农资的首选,而市场化是未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依靠具有活力的市场化的组织提供服务可以有效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将农户对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企业中来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3)家庭年毛收入对农资购买渠道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家庭年收入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渠道来购买农资,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农户多通过企业来购买农资。不同收入的农户对不同组织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倾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企业与政府两类组织在农资供给中服务对象的差异。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来说,家庭年毛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依赖政府获得农资服务,相反生产规模大的农户倾向于通过市场寻求服务。企业不同于政府,其以追逐利润为经营目标,生产经营规模大的农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营销重点多聚集在大农户身上。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大户的农业生产经验比小农户更为丰富,在鱼龙混杂、尚未完全规范的农资市场中能够有效地辨别真伪、优劣,防止购买到假、劣农资影响农作物生产。相反经验匮乏的小农户很难在种类繁多的农资市场中甄选优质的农资产品,继而选择政府购买质量比较有保证的农资。
4)农户背景特征中文化程度对农户购买农资渠道的选择没有影响作用。文化程度作为重要的背景特征变量在诸多农村研究中往往对农户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然而在本研究中,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户在选购农资行为中对不同组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4.2 政策建议
1)充分挖掘村集体组织在农资供给服务中的作用。目前,农户在农资购买过程中选择的渠道多集中在政府和企业组织,通过村集体组织购买农资的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有些村尚未形成村集体为农户供给农资的服务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村集体服务组织一般以村为单位,规模较小,服务活动多由村里的干部组织开展,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很难从农户切实需求出发有效开展服务。然而,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相比是农户接触更为密切的基层组织机构,其优势在于能够以村为单位针对本村具体的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集体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应纳入村干部工作职责范围,积极引导,加强考核监督,推进村集体组织服务农业生产机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
2)农资服务的市场化推进亟需加强对小规模生产农户以及从事农副业生产农户的服务。企业提供的农资服务相比政府和村集体组织更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优势,但是为小农户、从事农副业生产农户提供服务的有效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小规模生产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规模相对较小,相应的购买力较小,因而很难成为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加之小农户看中政府供给农资的质量保障,因此倾向于选择具有公益性质的政府和村集体购买农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市场化是农资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小农户的单户购买力比较小,但是小农户的数量与大农户相比不容忽视,小农户群体的整体购买力依然很大,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契合其追逐利润的本质需求。农副业相比传统农业,生产中对农业技术的要求更高,农资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是农户购买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而这两个要素正是企业组织的短板。企业为农副业生产提供农资服务,除了确保价格优势外,更应该提供质量保证,并提供技术支持。
3)进一步规范农资供给市场,提高企业服务组织的吸引力。农资市场允许企业自由竞争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这也是市场的根本优势所在。然而,当前市场不够规范、机制仍不健全,自由竞争反而使得市场上农资产品鱼龙混杂,对质量问题的担忧成为影响农户选择企业购买农资的关键。农资服务真正走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化的活力,并提高农资服务水平,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使农资市场在充满活力的同时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
4)以青年农户为主力促进农资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活力,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大大提高服务质量。但就现实状况来看,农户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接受程度有限,亟待通过提高农户对企业服务的需求来推进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户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老年农户对政府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对市场提供的服务持怀疑的态度。青年农户作为新时代农民的代表,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各项改革事业推进的的主力军。在农资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应进一步释放青年农户对企业服务的需求。
5)完善农资服务体系应重视组织协同。在农资服务体系中,政府、企业和村集体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服务的方式、内容、对象不一,各具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农资服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服务组织。政府、企业和村集体在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服务的同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同,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农资服务的社会化进程,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6):25-34.
[2] 龚继红,钟涨宝,孙 剑.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98-100.
[3] 李柄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管理世界,1999(1):195-202.
[4] 易炼红.加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湖湘论坛,2000(4):41-43.
[5] 李 莉.对农资市场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2009(3):95-96.
[6] 毛 飞,孔祥智.农户中介组织选择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12(2):103-107.
[7] 夏 英.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的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3(6):41-46.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实现了粮食的增产与农民的增收。因此,如何确保现有的又以成绩,继续保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为关键。这样就需要立足实际,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农业的发展不断加快,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距离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有距离。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话,就无法真正发挥农业对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作用。要想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就需要摒弃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去改造传统的农业,尽快建立一种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制机制。
3.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额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尽快破解二元化的结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尤为关键,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注意事项
1.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就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能问题、适度发展规模经营问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问题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以及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问题,其中关于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能问题可以说是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问题。
2.基本原?t
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分别是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坚持做好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坚持城乡的统筹发展以及坚持依法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其中,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就在于能否有效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也是判断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成效的重要依据;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可以说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主要内容
首先,就是要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家庭承包的经营制度基础。为此,笔者建议加快法律法规的修订,从而使得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法律的保障下,得到真正的有效保障。
其次,就是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升家庭的经营集约化水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重点,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经营规模深度的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另外,就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还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尤其是做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新型的农民。
第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真正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化的建设,再通过多种形式的产销服务,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四,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跨越发展。龙头企业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为,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快推动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标准化的管理,做好品牌的建设;另外,还要注意推进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引导企业做好科研投入,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等尤为重要。
第五,要不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三资”就是资产资金和资源,做好对上述“三资”的管理,对于进一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一定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更加合理、科学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不断健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知足,逐步实现产权的清晰、监管的到位等。
最后,要不断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结语
开办“粮食银行”的具体作法
卫红米业在创办“粮食银行”的过程中始终紧贴粮食生产实际,以解决粮农储粮难问题为出发点。创办之初,卫红米业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农户反映了许多问题,如:大多数种粮大户无晒谷场地、无烘干设备、无储存仓库,遇收获天气不好时,要么被雨水冲走,要么因无法干燥、安全储存,造成发芽霉变,粮食损失大;大多数农户无专用储粮设施,存在鼠雀为害,发芽霉变等现象,浪费较大;农户种植意向不一,品种多,收购混杂,加工难度大,精米率低,平均为56%左右;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多渠道、多层次经销,价格层层抬高,导致种粮成本上升;种粮大户贷款困难,需要周转资金量比较大,主要用于农资、工资、租金、农机装备等,由于抵押担保等相关条件难达到,融资困难普遍存在;在国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指标外,粮食企业收购资金难以落实,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等等。基于解决以上问题,卫红米业尝试创办“粮食银行”。
(一)建立“粮食银行”运营机制。以统一品种、烘干存储为基础,“粮食银行”通过与种子公司合作,选择高产、优质、高效的稻谷品种,按厂价直供农民,种植收获的稻谷,农民田头直接送公司烘干存储,每吨稻谷收取农民80元的烘干费用。存储有两种模式选择:模式一,顺值存储。涨价顺价,落价保底,粮食按市场时价核定入库,不结算资金,一个月后需求资金时,按市场时价随时结算,结算时价格保底,不低于入库价。模式二,定值存储。按市场时价核定入库后,依照每月每吨12元的标准从存储之日起支付增值金。结算资金时,粮价升值高于增值金剩余部分,按50%的比例再次分红。
(二)建设“粮食银行”配套设施。创建以来,卫红米业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2009年,投资3800万元在宁乡县东湖塘镇许家坝新建卫红粮食工业园,建设5万吨高标准储粮仓库、年加工6万吨大米生产线,为“粮食银行”储存、加工奠定了基础。2013年,投资1200万元建设日处理800吨稻谷烘干中心,优先优价为会员提供烘干服务,农民从田间收割的粮食可以直接送公司烘干。投资220万元建设“粮食银行”营业综合办公大楼,开发数字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定时向农民农资、农机、粮食市场价格、气象预警等信息。建设26个镇村服务网点,规划建设100个服务中心点,会员可以凭“储粮卡”到“粮食银行”合作的镇、村超市实现兑换。
(三)组织发动粮农参与“粮食银行”。为了调动农民参与“粮食银行”的积极性,公司组建两个团队开展相应的发展工作,由县农业局、乡镇层层组织召开种粮大户对接会,全面发动种粮大户参与。现签约入行的合作社40多家、种粮大户600余户、散户4000户。年烘干稻谷2.6万吨,存储稻谷3.1万吨,储粮增值460万元。覆盖34个乡镇、133个行政村,面积5.9万亩,累计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6万公斤,信息服务10万人次,现场技术指导服务1800余人次。
(四)完善“粮食银行”配套服务。“粮食银行”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为种粮农民提供三大服务。一是建设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提供“四统一”服务,即统一采购种子、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引导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提升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如:公司目前重点推广的湘晚籼十三号优质稻米,大米价格在6.8元/公斤,稻谷价格在3.2元/公斤,远远高于普通稻米价格。特别是该产品不吸附重金属,产品外销省外,受镉米事件影响极小,广受市场欢迎。二是粮食烘干存储服务。根据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的要求,公司将为农户统一提供粮食烘干服务作为服务重点。特别是响应距离相对较远、要求烘干服务的种粮大户的要求,把服务设置到村,把村级烘干存储服务建设作为“粮食银行”体系建设发展重点。三是建设融资联保服务体系。组建大联合社,对接银信部门,为需求资金发展的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信贷联保。公司组建以来已为粮农担保贷款300余万元。
开办“粮食银行”的主要成效
一是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粮农的积极性。“粮食银行”立意于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从价格的确定到各环节的服务,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为粮农节省了大笔的生产成本,解决了粮农的诸多困难。通过优质服务,粮农每亩生产成本降低了160元,每亩增加收入400余元。据调查,仅农资使用一项,每亩可节约成本100余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化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保障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收购粮食时需要大量资金,基本上是向银行贷款支付收粮款。因贷款难,且利息支出大,财务成本高。“粮食银行”开办后,企业发动农民到企业存储粮食,只需要向储户支付少量利息,解除了企业向银行巨额贷款支付高额利息之忧,既保障了粮源的充足,又确保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粮食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各类设施利用率也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是优化了为农服务,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由于企业从选种育种、科学施肥施药到机收储粮等环节,均配有专业的科技管理人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降低了生产风险和生产成本,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品质得到优化,加工精米率提高6%以上,种粮的比较效益得到提升。
四是解决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问题,增强了粮食调控能力。“粮食银行”使零散在农户的粮食得到集中储存加工,增强政府部门掌握粮食信息的主动性和准确性,便于掌握粮源,通过时间、品种差进行调控,提升储备调控效率,加快粮食的流通速度,平抑粮食价格,稳定粮食市场。
几点启示
第一,开办“粮食银行”是实现粮农与企业双赢的有效形式。种粮农民和企业通过六个环节的服务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种粮农民得到较好的指导和服务,使粮食生产成本降低,粮食生产收入增加;而粮食加工企业也盘活了设备设施,降低了利息支付,加上统一品种,推广优质稻种植,创优质品牌,增加精米率,提高了效益,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第二,开办“粮食银行”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益尝试。目前,粮食生产普遍面临许多困难,有的地方出现滑坡或非粮化现象。“粮食银行”的开办由于解决了种粮大户的诸多困难,促进了种粮大户的发展。同时,“粮食银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将科技服务贯穿于始终,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优质稻“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了粮食品质和生产能力。
第三,开办“粮食银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崭新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完善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要求,近些年来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对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粮食银行”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为种粮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的作法,带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提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农业 结构调整 制约因素 对策
引言
农业结构调整是大农业概念中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调整,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正由“体力型农业”向“智力型农业”演化,迫切需要对原有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顺应形势的发展,因而探讨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缺乏专业知识
农业生产是依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一方面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别很大。不同地域的光、热、水、土类型不同。适宜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自然条件的某些因素有时间变化,季节性明显,农业生产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及季节变化。所以发展农业生产或调整农业结构要看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都有最适宜的农产品和产业,这就是地域农业的资源优势。每一个农业生产者,都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都必须根据本地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来选择调整的项目,如果缺乏本地资源基础信息,对本地条件具有哪些适宜性不清楚,决策就会脱离客观实际。
(2)缺乏市场意识
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农业养成了农民封闭的思维方式,种什么,养什么,很少顾及市场要素。而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做到以销定产。不仅要以国内市场为导向,还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既要搞好内向性调整,又要搞好外向性调整;不仅以居民消费市场为导向,还要以加工业消费市场为导向;既要满足居民餐桌消费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又要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专用化、特色化的要求;不仅以现在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做到结构调整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引导性。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和主宰市场,特别是对优势产品要树特色、创名牌、上规模、搞包装,力争主宰和控制某一区域乃至全国性农产品市场,把握结构调整的主动权。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工作,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政府调控不力
当前由于对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没有很好地理清,政府行为的边界也没有界定清晰,因此,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行为不太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结构调整是农民自己的事,对农业结构调整不闻不问。二是许多基层干部还是沿袭传统经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过度干预农民的结构调整。前一种行为使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行为没有到位,后一种行为使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越位。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这两种行为都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政府的预期。三是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没有一定的引导和扶持。四是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网络不健全。许多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财政经费紧张而“线断网破”,旧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严重残缺,技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新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二、根治农业结构调整制约因素的主要对策
(1)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基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为结构调整提供多方面的保障。调整农业结构牵涉面很广,思想认识、市场动向、优质品种和知识技能等等无不关联。农民渴望得到各种各样的帮助。对此,基层干部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需要做。
一是为农民提供学习资料。收集各种报刊上面提供的资料,集中起来,让农民很好学习、研究,然后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探讨一条生产经营之路。既可前瞻性地看准市场演变趋势,又可掌握生产技能、学会经营方法在市场上打开销路。
二要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最需要的。基层政府可以自办农科教电视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定期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农业科技专家授课。农技部门要送技术上门,定期为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五是帮助农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联系,发展订单农业。六是基层政府要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可以作为农民的人与相关的组织、技术部门和高等院校进行谈判,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
(2)加强指导结构调整
要学会运用经济理论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一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要求,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二是运用区域优势理论,优化产业布局。三是运用模型经济理论,构筑产业的集聚效应。四是运用弹性理论,选择主导产业。五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即期主导产品。六是遵循产业关联理论,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根据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需要来组织农业生产。
(3)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其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服务既向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也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它是市场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率,建立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式。我国虽然历来重视农业。可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实要求差距很大,已有的服务内容少,也不规范,缺乏真正的服务意识。在普及农业科技方面,在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实行科技扶贫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自然和经济风险。结构调整中风险更多,必须依靠农业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承担或抵御风险,保证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其二,建立新型农业组织,保障结构调整。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市场的参与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点,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定单农业等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规范这些组织的经济行为,采用适当的制约机制,使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保障。
结语
农业结构调整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次调整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质量型”、“素质型”调整,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性调整。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难调”症结,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外在力量,健康高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河南省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河南省工商局批准成立的一家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始于河南、走向全国、服务三农,利国利民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河南省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宗旨。以诚为本,立足于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依托“四位一体”无负担管理模式,承载农村供求信息,建设供需网络渠道,减少商品流通环节,使厂商家直接与终端市场对接,从而拉近城乡差距,使农民放心消费,并在消费中得到实惠。
积极为三农保驾护航,创建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努力架起农户、商户、厂商家和合作社四者之间的桥梁,致力于城乡双向流通、双向服务,达到利国利民利已的三赢目标,真正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伟大构想是兴华人的奋斗目标。
以合作社为平台,以厂商家产品为结合点,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逐步建设覆盖全国、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全国性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国际性高速运营通道,确保商业领域流通安全,有效供给,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崭新局面,兴华人正在努力!
积极探索,减少供需挂钩环节
――河南兴华合作社召开社厂洽谈订货会
2010年5月4日,在郑州市祥源宾馆河南兴华合作社社厂洽谈订货会现场,笑声鼎沸,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河南省科技厅耿怀远厅长,在会上要求兴华合作社抓好农技推广,抓好农资运作,抓好良种普及,让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兴华合作社理事会会长谢保成要求厂家,一定要拿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保证农民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并提醒基层分社要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认真筛选,审慎决策,保证农民朋友得实惠,不受骗,权益不被侵犯,体现“诚信务实,拼搏奉献”的兴华精神。
与会的各县乡分社的同志在厂家介绍了产品的属性、特点、增产指标和适应区域后,分别进行咨询、提问,向教授专家、企业代表咨询有关事项,供需双方进一步增进了了解,达成了共识。
一年奋斗结硕果
河南兴华合作社自组建以来,经过全体兴华人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迅速完成了遍布河南省的庞大网络:全省18个市、109个县组建成功;1892个乡镇中,至少有1500个完成组建;将近50000个行政村中已有40000多个陆续建成;各级工作人员已经突破20万大关。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组织完善、队伍强大、人员精干的阵容。
强强联合
共同打造惠农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