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6-19 13:3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孙亮(197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娟(1972-),女,山东荣成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85-01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网已形成含有超高压交、直流网络的大电网互联形式,因而电力系统运行的的安全稳定性愈加重要。对于各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满足运行实践要求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本专业各门专业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认识到各门专业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工程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工程技术问题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此,在本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一、课程设计现状

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都有隶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潮流计算”、“短路计算”课程设计,“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环形网络继电保护整定”。目前这些课程设计多为课程性课程设计,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学生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普遍采用“参照设计指导书,查阅设计手册,进行模仿设计”的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这样的课程设计形式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3]

二、课程设计模式建立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了“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以开放的实验平台为基地,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动力”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设计模式。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高电压技术”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联系起来,开设多个与电力工业工程实践相关联的选题,要求学生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进程,针对某一选题,在学院提供的开放式实验平台进行自主设计和独立实践。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进行开放式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实践锻炼机会。[4]

三、课程设计模式实现

1.实践性题目开设

针对电力工程实践开设多个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选题,其中一个选题是电力系统规划及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其针对某个电网的规划、设计及运行分析的设计伴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逐次展开,替代以往课程教学中的分散习题和课后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整体性的认识。

该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初,即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进行设计题目的布置,给出对某一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初始条件,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要求学生完成对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及分析、电压调整、故障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后续的各门专业课程中,针对该系统中的火力发电厂进行各个专项设计。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对该火力发电厂的电气一次部分进行设计,即完成电气主接线的选择、电气设备的选择、厂用电部分设计和配电装置规划设计等。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学习中,对火力发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主保护进行配置和整定。在“高电压技术”课程学习中,完成火力发电厂的防雷保护设计。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计算书整理撰写和绘图等工作,并进行该课程设计的考核。

以往的题目中电力系统结构都是使用教师自己构建的网络结构,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任务书,可能不完全符合电力系统的实际网络结构。在保证一人一题的基础上,本课程设计采用目前电力系统一些典型的算例分析计算,例如IEEE30、IEEE18节点网络等的潮流计算分析。

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设计形式,将以往零散的多个课程设计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有了从全局到局部逐渐过渡的了解,对工程问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各部分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由于课程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立即就会运用到设计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开放实验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内、外仿真基地。各实验中心采取全天开放的形式,设计中需要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预约,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验。东北电力大学现有两个物理仿真中心——“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一个数字仿真中心——“电力运行仿真中心”。 其中动态模拟实验是大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可以搭建所设计的电力系统,通过它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某些运行特性包括潮流、稳定等进行实践性的实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拔高。变电运行仿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运行现场的直观认识,获得实践运行的基本知识,并对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配电装置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字化计算机仿真系统了解、熟悉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运行操作过程。经过课程设计中的各种实践,学生增加了独立实践机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了对电力系统运行实践基本原理的理解。

3.辅助措施

根据当前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指导教师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计院等单位进行调研,学习、熟悉现今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避免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的脱节。重新编写了各个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使之更贴近电力系统工程实践。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利用计算机制图和计算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开设“电力CA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应用”及“matlab在电力系统计算中应用”等多门选修课,保证了学生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购置大量设计手册,参考资料,解决了以往设计过程中参考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

由于改革后的题目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单独一名学生完成有些困难,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其中一个课题。小组成员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提高了协同合作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4.严格考核

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但实行严格考核的制度。由于本专业班级较多,做课程设计的总人数很多,必须形成完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机制。所以加强了过程管理,课程设计成绩中含有一部分指导过程成绩,并引入毕业设计答辩制度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补考和重修,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课程设计,只抄袭其他同学成品的情况。

四、总结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综合应用。经过此种课程设计模式的锻炼,学生对电力系统工程实践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电气工程初步设计基本步骤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电气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实际工作。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冀生.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第2篇

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1专业课课程实验

对于专业课课程实验着重是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对于能够提高自身综合设计实验比例要提高;要把理论验证和实训操作相互结合,形成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6学期后半学期让学生到电力企业去实习,使他们熟悉本专业知识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兴趣。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专业到综合、自底向上可形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单一专业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化、分条理化、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入专业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2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于课程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4周的电气综合设计环节。这个环节的修订把发电厂部分、电站部分以及配电网部分相结合,对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的继电保护以及电动机应用综合结合在一起,并通过AutoCAD进行一次回路绘制和MATLAB等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使学生加深了对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AutoCAD和MATLAB等软件使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设计综合素质。

毕业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相关工程实践、社会需求以及科学研究等问题,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电气工程专业各部分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重点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要避免单纯的从书本以及网上查找的形式进行纯理论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毕业设计要鼓励学生设计的题目是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带毕业设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经常到实习基地去实习,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的带好毕业学生。

二、结语

对本专业的几年建设,建设了《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PLC实习指导书》和《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等几个主要环节实践教学材料。为了能让学生对电气学科中,涉及到很多电气设备、通过图片等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模型,这些教具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直观的了解电气设备的具体情况,如各型号的断路器、互感器、各类电机等。实践教学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针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方法一定会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电气技术人员。

作者:李建军 单位: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学生;能力;教学方法;研究

《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中作为核心主干专业课,在电力系统实际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门课涉及到的内容广泛,难度较高[1-5]。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中,效果不佳;会遇到各类问题,比如:课本中所讲的理论很强,很抽象,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另外,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效果不佳。因此,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内容调整研究

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中主要反映了现电厂、变电站和电力系统的现状特点以及设计规范;电能的生产、变换、输送、分配和使用过程,涵盖了一些常用的基本计算以及基本原理方法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这些教学内容要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教授和分别教授这些内容。例如:就业意向偏重于发电厂的学生,应该着重对其进行发电厂相关的内容,发电厂类型和发电过程等内容进行教授和培养;就业意向偏重于变电站的学生,应该注重其对变电站相关的内容,主变压器的选择和电气主接线的设计以及基本接线形式等内容的教授与培养。

2 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

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主,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新的模型,利用这些模型为学生讲授,学生会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新的认识,增强课堂的气氛,电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习类的教学内容,到发电厂以及变电站等企业进行相关的参观实习,使学生真实的看到发输变的过程。具体的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在理论教学和参观实习之后,积极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工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见到的发输变运行机构等来进行课程设计,设计发输变模型,完成理论计算和图纸的绘制。这些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信息反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教学方法,形成研究报告,以供今后的教学参考。

3 结束语

通过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方法的改革,使该门课的理论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最后通过学生自行设计的课程设计,融合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董秀洁,程|旭.关于发电厂实验室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12):134-135.

[2]周鹏,张小刚,王宪磊,何军.“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的调研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10):91-95.

[3]唐纬.基于“项目驱动”的发电厂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30-132.

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伺服驱动与实践;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刘明芳(1981-),女,山东临沂人,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俞霖(198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74-02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大量“高智能型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达不到现场工程师的要求。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它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的重要变化[1],明确提出对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重视工程教育的实际训练,并且由过去客观存在的理论教学为主、时间为辅的现实转变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

自动化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伺服驱动系统又是其中的关键子系统,同时伺服驱动系统的设计也就成为自动化工业的关键技术。伺服驱动与实践课程是针对电类专业学习伺服驱动知识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2]它是一门研究各种伺服驱动器、变频器及PLC等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具有发展速度快、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3]随着时代的前进,伺服驱动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明显单调和落后,理论内容不能够及时更新,致使学生所学内容与工作后接触到的完全脱节。因此,本文立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常州工学院施耐德电气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为研究硬件支持,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对伺服驱动与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未来作为电气工程师所必备的工程能力,成为新一代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一、伺服驱动与实践课程教改措施

本课程改革的主旨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减少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内容,优化教学质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搭建实验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实现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尽快掌握课程的精髓,将知识融会贯通,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电气工程技术人才。

1.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伺服驱动与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走向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结果,这也是应用类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伺服驱动与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高校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形势单调,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参与互动的机会,并且存在课堂时间无法有效利用、知识容量小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改善教学课件,精炼教材内容可以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利用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基本原理形象逼真地传输给学生,并通过网络手段介绍国内外前沿的相关知识和原理,网络资源作为更新最快的知识宝库,和教学紧密结合既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手段优化的必然。网络资源由于表现形式多样,如文本信息、图像、动画等等。教学实践中,制作精美的网络课件往往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作性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后通过搭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给学生留有关键词,运用开放式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基于网络手段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自身学习,提高查询资料、阅读资料以及归纳总结资料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一般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学期之末,即在专业课程完全讲授完以后开始进行课程设计,会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无法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同时,由于需要安排课程设计的专业课程比较多,造成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因此,在伺服驱动与实践课程中引入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教学思想,将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单一,和实际工程要求脱节,设计的标准很多都不符合工程规范,并存在雷同现象。课程设计建设的重点在于课程设计的选题和遵循相应的工程技术规范上。伺服驱动与实践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卓越计划”为基础,从实际工程中提取题目,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产品型号,避免设计雷同现象。

3.教材建设

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控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允(197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运波(1964-),男,辽宁丹东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工程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44-01

“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群,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层层深入开展,该课程群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群各门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与教材相适应的电子教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地讲,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2011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学校5个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卓越计划”的提出,对“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群系列课程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群系列课程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当前“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全面构造。第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服务面向,难以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应有的特色与优势。第三,原课程理论体系分散,课程设置存在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第四,传统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工程实际背景。第五,以往选用教材只偏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具有本专业特色,不能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第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第七,传统实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地位相对薄弱,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其目标是教育工程师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应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目标定位培养人才

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卓越工程师。

3.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新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相似的专业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减少授课学时,把授课减下来的学时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为课程服务的自主型实验。

4.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课程群系列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应用性,结合工程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将“课程群系列课程”基本知识应用于电气专业的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5.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特色教材

坚持教材应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在重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工程方法的应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特色教材。与此同时,力争在反复提炼、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具有专业特色、结构完善、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好教、好学、好用的优秀教材。

6.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改变原来先理论教学,后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走访相关企业和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座谈,了解“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相关的职业活动内容,整理所得资料,并分析、提取、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课程的三个学习情景,即情景一:基本应用;情景二:综合应用;情景三:电气设备岗位实践。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真实工作任务,以这些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为导向,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将该课程的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7.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

(1)改革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的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调整基础课课程设计,整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课课程设计中将原来完全由教师布置题目改为教师提供题目和学生自己选题两种形式;将原来设计前布置选题改为学期初布置选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采取从实际工程中选题,而且不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力争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工程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结论

以上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5-29.

[2]陈希有,刘凤春,等.电工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9-12.

[3]周岩,郭前岗,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第6篇

关键词:自动化;工厂供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

工厂供电课程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与大学生之前学过的基础理论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专业课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之类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课程都有一套理论,而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各章节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兴趣。因此,探究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理论结合实际,启发式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直接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教学可结合社会情况以及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电力系统的构成之前可先介绍一下中外电力系统的发展史,为什么最初是直流输电,为什么现在是交流输电为主,直流与交流输电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介绍为什么发电厂发电后要升压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时候,先告诉学生目前铜是多少钱一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节省有色金属。在讲负荷计算的章节时,结合具体的计算机电量监测项目直观地说明什么叫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日负荷曲线在工厂中的作用,传统抄表方式的误差以及计算机连续采集的优点。介绍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和二次接线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到校变电所,让学生实际观察隔离开关、断路器、高压开关柜、功率表等,对单母线分段形式有一个直观认识。在介绍需用系数法时,可以日常生活中电用具为例,如一盏灯是多少瓦,让学生对教室的灯盏数进行计算,投影仪计算机各是多大功率,根据观察让学生计算出教室应该选多大的空开,应该选多大的变压器等等。通过这些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重新做合理的分配

因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容易让人感到枯燥,而课程的顺序一般也是依照工厂供配电初步设计的步骤进行的,教程对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工作人员可能效果会更好,但对基本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尤其对于仅有32学时的课程设置,更应有所取舍。比如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一章,对于变压器的台数容量选择原则以及变电所一次主接线应该详细介绍,而电压偏移及改善措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讲透,这种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还有短路电流一章,分析了短路过程的暂态过程之后直接介绍标么值法求取短路电流,学生很多都不太理解,如果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名值法,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了用有名值法在不同电压等级电抗还要换算,而用标么值法则省去了这个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工厂供配电课的内容较为繁杂,虽然难度不高,但涉及的内容很多,既有公式,又有图表,单一的板书式授课或纯粹的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够满足其要求。应灵活教学,以电气设备及其选择为例,如介绍电弧的基本知识时,采用视频资料,不仅能形象展示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介绍高压开关电器,则需要通过视频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开关柜的外形、结构、动作原理。介绍断路器的控制回路的时必须展开接线图才能为学生分析合闸过程与分闸过程,这种涉及实物、构造、动作过程等内容的课,用课件和视频结合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当推导一些公式时,用板书推导更能让学生对公式的思路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三相短路过程的简化分析,单相负荷的计算等内容。因此教学应采取多种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一次综合性的总结,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工厂供配电设计的知识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来说供电课程设计多是针对变电所的设计,要求学生以电气设计部分为核心,学生可通过查阅工程设计手册和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电气主接线方式,主变压器的容量、数量的确定,负荷分析及计算,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和变电所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在选择时对电气设备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校验,完成相应图纸的绘制,课程实践应多鼓励学生发扬合作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工厂供电的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能力,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并能将实践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这门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好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弋东方.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孟祥萍.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Abstract: Based on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engaging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classroom teach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ase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majo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ms up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案例;建筑电气

Key words: case;electr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73-02

0 引言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具有理论面广、实践性强、涉及专业多。建筑工程周期长,受季节性和工程项目条件限制,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被开发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这就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提出新的问题,与教学进程配合困难。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怎样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实践教学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并指导理论学习,必须与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加强建筑电气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了解当前专业动态和科技发展水平,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建筑工程和学校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阔眼界,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1 高职建筑电气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解决技术难题时的思维方式,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如:如何比较解决办法、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找问题等等。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1.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

1.3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建筑电气专业目的是培养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使学生参与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它是一个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难以得到落实。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改革了传统的空洞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 高职建筑电气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1 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概括总结工程案例课堂教学,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解决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他们在毕业后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如注册电气工程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机电工程案例分析,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具体做法为先给出示范题,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根据案例背景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的办法,为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参数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局面,然后再布置一些基本题型和拓展题型让学生完成,进一步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

2.2 以“工程实例”为授课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总体可分为强电和弱电两个部分。强电部分围绕供配电系统展开.在组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某大楼(地区)供配电系统设计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主线,分为以下几个专题:供配电系统的构成、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防雷与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每个专题在讲解时,首先给出相关基本概念,然后把结合实际提炼出来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最后给出具体工程实例。

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把供配电系统各部分紧密结合,学生带着设计任务去学习,学习目的性增强了, 可以前后连贯.当几个专题完成,一项工程也就设计完毕了.它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于弱电部分结合具体工程图纸讲解,弱电部分主要涉及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网络系统、消防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学会设计图纸.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纸上谈兵,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另一方面,可以避开枯燥的理论、规范,无论建筑电气设计也好,施工也好,都能够得心应手.让学生真正能有所收获。

2.3 增设课程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题目要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本课程还应设置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提交设计计算书、说明书及相关图纸。

3 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3.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实践教学 将一些专业实践内容重要、操作过程复杂的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实现多层面教学,来补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实践感觉,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实践教学内容,制成实践教学课件, 根据专业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将高压电气设备安装、操作以及供电线路敷设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多媒体教学,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

3.2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教学容量有限,教学效果不好,它们大多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中心,不能满足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尝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容量有了扩展,但仍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3.3 课程内容讲授难度较大 本课程听起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规范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分散,涉及各种设计规范,涉及的知识面广。

3.4 按实际工程现场条件安排实践教学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必须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将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

建筑电气实践教学内容很多,即使工程项目存在,也可能与教学时间不适合,有些实践项目在一般工程中并不多见。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应灵活多变,根据实际工程现场条件适时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只要具备实践教学条件就及时调教学计划,这种机遇不能错过。例如,为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线管敷设和穿线施工工艺过程,当建筑工程电气部分正好进行到线管敷设和穿线环节时,此时虽然没有进行理论教学,但是这一实践过程非常重要,马上安排学生进入现场实践教学,将他们更好地安排到实践环节中,现场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将来的理论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4 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它体现工学结合、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良好的范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挑战,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实用性人才,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胡国文.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10~120.

第8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Proteus;仿真

作者简介:张兰红(196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陆广平(1974-),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3年度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6-02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机器人、通信、能源与军事等众多领域,成为电子技术智能化最普遍的手段,因而单片机课程已成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2]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甚至连基本概念都建立不起来,根本谈不上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了。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单片机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实践性极强,[3]但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缺乏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及时演示与验证,使得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尽管该课程都有实验,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有十几学时,而且受实验时间与场地等条件限制,一般不能及时进行,因此该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常常是脱节的,这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低、效率低。如何让学生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尽快熟练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开发的用于电子电路和单片机系统仿真的软件Proteus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将Proteus仿真技术用于单片机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随时相结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Proteus仿真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建设基于Proteus仿真实例的教材

为了有一本起良好引导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笔者编写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4]该教材特点为:以51系列单片机为主讲对象,加强Proteus仿真实例教学,每学完一个功能结构单元,均给出便于学生实践的Proteus仿真实例,大部分实例都是独立完整的单片机控制系统。通过对多个应用实例的仿真操作,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可模仿性地做出自己的系统,使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当知识点全部学完,学生就具备了初步的开发单片机产品的能力。

2.设计基于知识点的仿真模型

针对51单片机的所有知识点,笔者都精心设计了Proteus仿真模型。[4]模型设计的原则一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二是尽量多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加强趣味性与实用性;三是尽量多使用Proteus的调试功能,让学生明白单片机工作的详细过程。下面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1)中断及其嵌套一直是较难理解的概念,设计了图1所示的仿真电路。图中要求单片机在主程序中控制P1口流水灯循环点亮,当外部中断INT0引脚出现负跳变时,P1口全部发光二极管亮5秒,当外部中断INT1引脚出现负跳变时,P2口所接的共阴极数码管显示数字“1”,保持时间为5秒。其中INT1为高优先级,INT0为低优先级。通过对中断寄存器的不同设置,该模型既可让学生观察在主程序执行过程中INT0与INT1分别出现负跳变,即发生单级中断时的效果,也可让学生观察INT0先出现负跳变、INT1后出现负跳变时的中断嵌套效果。通过对此仿真实例的编程、调试与运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中断与中断优先级嵌套等抽象概念的含义了。

(2)定时器/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较复杂,其原理涉及工作模式控制(选择定时器模式还是计数器模式)、运行控制(选择运行还是停止)、工作方式选择(选择不同计数范围的四种工作方式中的一种)和中断控制(计数溢出后如何处理)四部分。为了讲解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图2所示的电子秒表仿真电路,使它从0~59s不停地计数。

但在晶振为12MHz的情况下,定时器四种工作方式中定时时间最长的一种也只有65.536ms,达不到1s,要达到1s的延时,只能采用多次中断的方式。因此实现秒表功能,笔者选择了定时器/计数器T0,让它工作在定时器模式;选择工作方式1,定时时间为50ms;每隔50ms中断1次,在中断程序中修改计数初值,并使中断计数器加1;中断20次时达到1s,此时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除修改计数初值,使中断计数器清零外,还使输出到数码管的数值加1。

该仿真实例编程时需要对定时器T0的计数寄存器TH0与TL0、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控制寄存器TCON以及中断寄存器IE进行设置,用到了定时器的所有相关寄存器及全部控制,可使学生全面掌握定时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图2中秒表处于仿真运行状态,管脚上的红、蓝、灰块分别表示管脚电平为高、低和不定状态,色块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与调试电路。

3.进行基于Proteus仿真的现场教学

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Proteus仿真模型,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就运行Proteus仿真模型,使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运行现象或结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因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均有笔记本电脑,所以要求学生将电脑带进课堂。对于验证性实例要求学生用电脑与教师同步观察程序运行时寄存器、存储器和变量内容的变化,观察电路的工作状况及控制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还现场指导学生对实例进行编程,设置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调试并下载运行程序,观察运行结果。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及时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单片机内部功能部件与器件工作原理,领会抽象与复杂概念的含义。

4.开发用Proteus仿真的小实验型课后作业

对C51语言、单片机内部的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并口、串口及可编程外设的课后练习,笔者都开发了大量的小实验型作业,[4]学生须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硬件电路的连接与软件程序的调试。鼓励学生写出不一样的答案,以调试结果通过为准。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既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也为真正进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二、Proteus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全设计型虚拟实验

目前单片机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器件以及电路都是预先固定在实验箱上的,学生缺乏自主搭建电路的机会;同时实验箱系统大,集成度高,验证性实验多,这些均导致实验过程不清晰。因此笔者要求学生用Proteus软件进行全设计型虚拟实验。方法为:每一次实验前将实验原理、所需元器件及实验要求提供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用Proteus软件搭接电路、编写控制程序、编译并下载到单片机、仿真运行,出现问题后再对电路和程序进行反复修改与调试,直到出现所需结果。如此完成一次完整的虚拟实验的过程接近于实际系统的开发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2.利用虚拟实验来指导实际实验

进行完Proteus全设计型虚拟实验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使用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程序的调试,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实验,保证实际实验的成功。

进行实际实验时,学生根据proteus虚拟实验结果,连接实际电路,下载程序并调试运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仿真电路与实际电路的区别,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上。有了Proteus虚拟实验的指导,实际实验一般会很快完成,剩余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将课本中的实例拿到实验仪器上进行验证等。

三、Proteus仿真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选择Proteus仿真与实际制作均可的题目

因课程设计时间较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充分体验单片机系统设计过程,首先由教师在选题上做精心准备,选取一些软件与硬件兼顾结合,工作量不是太大,用Proteus仿真模拟和实际制作均可行的题目,如:八路抢答器、滚动显示的点阵显示屏、电梯数字显示器、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电子琴、交通灯控制系统、波形发生器、数字电压表、温度显示器、电子钟等,以达到先仿真再用仿真指导实物制作的目的。

2.利用Proteus仿真指导实物制作

课程设计要求所有同学都完成印刷电路板作品。为了保证成功率,减少反复修改电路,重新制板等工作量,课程设计组织如下:第一步首先完成相关课题的proteus仿真设计,完成电路原理验证与控制程序的调试;第二步根据Proteus仿真结果,准备元器件,在多孔电路板上焊接电路,下载程序,调试实物作品;第三步根据多孔板实物调试结果完成硬件的PCB设计,加工PCB电路板,完成程序的下载与调试。

3.总结Proteus仿真与实际电路的差别

通过课程设计,大部分同学均深刻体会到单片机应用设计中Proteus仿真所起的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但也认识到仿真与实际电路之间还存在差别,部分同学反映课题用Proteus仿真能够实现,在实际电路中实现不了,还必须解决实际电路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在课程设计结束后,笔者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Proteus仿真与实际电路的差别,促使学生用好Proteus仿真这个辅助工具。

四、结束语

笔者将Proteus仿真应用于单片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了知识点;将Proteus仿真应用于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刻体会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同时也认识到仿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只有将Proteus仿真和实际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单片机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通过近两年将Proteus仿真引进单片机教学全过程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趣味性高,理解容易,有利于自己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同学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自行购买了元器件或学习板,借助于proteus仿真的前期开发,很快做出了新产品,在各种电子大赛、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楼然苗,王世来.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0-81.

[2]徐武雄.proteus软件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54-56.

第9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子电气;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91

电子电气专业是介绍设备构造、介绍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电气工作特性,传授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方法和素养的学科。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实用、科学、高效为基础,从特定教学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逻辑建构教学内容,从教学任务的准备、教学、总结到教学效果的认定与测评,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就业率,达到企业满意、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一、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电子电气主要包括电器组成、工作原理和维修等专业知识,涉及内容多而枯燥,理解难度较大。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物理基础差,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想消极、不感兴趣,而且课后看书很少,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课程设计很重要。

(一)课程设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电子电气教学中,教师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教师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体验理论,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例如,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章节内容,将知识点划为模块,提出典型任务。在上课时,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以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在实训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相互协助、讨论,对学生不明确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在评价中,教师要通过学生自评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触类旁通。通常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竞赛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场所要求

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实训设备、工具等,配备电气试验台、实教板、电路板以及各种检测和拆装工具。

(二)教学时间安排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师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训练,直到整个过程结束、评价完成后方可进行第二个教学模块。

(三)教学实例

《起动机控制电路》教学计划:教师讲解汽车起动机控制电路时,先讲起动机控制电路的组成,用视频显示汽车发动机起动系的电路图,结合起动系的实物以及连接电路实物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了解汽车起动系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功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及职业精神。

(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有显著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参赛学生都取得优异成绩。在先后5次比赛中,共有41名学生参加10个项目的比赛,其中32名学生获得全部比赛项目的一二三名,远远超过平行班级平均成绩,同时3次获得集体奖。同时,二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到极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8%和72%。学生个人对岗位及待遇较为满意,也得到用工企业的肯定。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有两名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两本,并主持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两项,1项现已结题,1项正在研究中。1名教师在全市教学能力大比拼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公开5篇,引用次数较高,受到有关学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断加强,实践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提升。

总之,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任重而道远,既要有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拓宽与用工企业的合作力度,建设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专业模拟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只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发展,学校将会培养更多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尤其是今年随着社会需求多样性及目标性的明显特征,课程教学朝着技术素质和职业素养并重的方向迈进,涌现出了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任务驱动课程、模块式课程及学科式课程等多种体系架构。从目前人才培养现状及调研结果来看,课程改革在深度及广度上仍然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素质结构难以适合企业需要。社会提出的更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宽口径的要求、大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有效的团队工作能力,企业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未能通过课程得到有效培养和形成。(2)教学内容与生产工作内容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普遍“创新意识与策划能力”不足。现有课程原始创新活动少,模仿性创新不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教育训练,学生的实践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及方法上述问题最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即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CDIO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基础知识,领导和参与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了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的人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CDIO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按照城市晋位、产业晋位、教育晋位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于2010年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确定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的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并依次为指引,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培育开发紧缺专业,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紧缺发展。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电气自动化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电气行业职业标准,构建了CDIO项目式导向课程体系,形成了“订单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60多家相关企业进行科学深入的调研及对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初次就业岗位(群)有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运行、安装、调试及维修、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自动化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4类,迁移岗位有电控设备设计人员、电气管理人员2类。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总结出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提炼本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3级项目。每门专业课程由若干三级项目作为课程知识点的载体。将若干门专业课程设计成1个课程群,课程群由1个二级项目作为载体,最后通过一级项目将课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所有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项目实施过程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4个基本环节。所有项目都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及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

结论

对于高职高专的工程类专业,CDIO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教育改革理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CDIO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积极总结,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总结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的项目式课程体系改革,将为同类或相近专业进行CDIO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庞文燕王雪王海涛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摘 要:该文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根据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将课程设计为8个学习情境,以汽车电气运行中的常见故障“起动机不运转”项目为载体,详细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须解决好设备、教材和师资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汽车电气;检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07-03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汽车整车的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用专业实践中常见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宗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引导、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操作实践、交流和归纳总结等阶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及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与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设计为汽车电气基础与检修设备、电源系统检修、起动机不转的检修、点火系统的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的检修、仪表与警报系统的检修、雨刮等辅助系统的检修、汽车电器线路图的分析等8个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任务或者项目来源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以“起动机不转的检修”为例,介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故障案例的设置

学校现有全新威志V5教学汽车9台,根据图1,在4台车上设置如下故障点:(1)设置30A起动机保险丝断路故障;(2)设置AM2保险丝断路故障。在另4台车上加设一个起动继电器虚插接(接触不良)故障,1台车完好,作起动正常演示用。

(二)学生分组

将全班48个学生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情况分为8组,每组6人,尽量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结合专业特色每组以一个汽车品牌命名(如红旗组、奇瑞组、丰田组等),让小组的学生自己讨论,确立小组的目标、小组的标志、小组的口号、小组的分工。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主操作员1名、辅助操作员1名、记录员1名、检查员(安全员)1名、发言人(观察员)1名,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且分工可动态变化,以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师引导

(1)教师描述故障案例:威志V5轿车,车主反映,打开点火开关至START时,起动机不工作,发动机无法起动。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发现蓄电池电量充足,初步诊断为起动系统不工作故障,需要对起动系统进行检测,确定故障部位并进行修理。

(2)器材准备:事先设置有故障的威志V5轿车8台,万用表8只,工具8套。

(3)维修资料:威志V5轿车维修手册8套,检修工单,评价表,图1(视情况不提供或稍后提供)。

(4)注意事项提示:实践中注意人身安全,注意万用表电阻档与电压档的正确使用,禁止带电拔插电线接头。

图1 威志V5轿车起动系统(电源系统)电路图

(四)资料收集

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维修资料,读懂电路原理图,根据教师设置的案例进行积极分析思考,进行资料整理。此阶段通常事先在课外完成。

(五)检修方案的制定

小组成员利用已经学过的起动系统的各组成原件的结构、原理的知识和检测的方法,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积极分析思考,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争取达成共识,制定出检修方案。

・教学教法・案例教学法在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六)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是对小组讨论的检修方案进行验证的过程,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感受和领悟,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观察,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掌握每组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并做好记录工作,以利于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各小组记录员根据检修实际情况,填写好检修工单。

(七)交流分享

各个小组的发言人将本组的检修方案、检修流程、检修结果及经验和体会进行限时描述介绍,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此环节,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师点评与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分享的基础上进行以鼓励为主的点评。同时进行拓展,指出导致起动机不运转的其他可能的原因,如起动机损坏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九)评价学习效果

设立三维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学习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起动系统的构成及线路连接关系和检测方法,使学生上岗后具备排除起动系统的常见故障的能力,能较快适应维修岗位工作。由上述“起动机不运转”案例可见,运用案例教学法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然而,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需要相应的条件。

由于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存在小组与小组竞争的情况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但具体实施起来要求非常高,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教学设备充足

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学情境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这就要求学校的实操设备充足,而且最好是区域使用较为广泛可供实际操作的真实设备。

(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开发校本教材,并精心设计工作页(工单)。

(三)拥有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甘愿为设计工作任务、工作页(工单)付出更多准备时间的奉献精神。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此任务能否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该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如何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任务内容学生能否完成、是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课前熟悉并深入研究任务,准备好任务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3)介绍任务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总之,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电子工艺 PROTEL软件 PCB板 SMT技术

电子工艺技能包括传统手工电子产品制作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子产品制作两大类。我校自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电气专业的高职学生,至今已有10届毕业生。现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电子行业的企业中,而且人才市场上很多企业对此具备电子工艺技能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到企业后能很快担当起专业和技术管理工作。电子工艺实训作为重要的实训内容,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强的动手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这几年来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电子工艺实习中焊接技术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前的实习时间安排为两周,除了其他课题训练,焊接训练只有三四天的时间,很多学生手工焊接技术只达到一般水平,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的,只有狠抓基础技能训练,将以前的电子工艺实习由两周改为三周,加长焊接技术训练时间,在训练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每人进行完基础焊接训练后,增加了一些焊接训练考核,并结合每年的学院科技艺术节,学生自己设计艺术图形后参加焊接比赛,比赛成绩由作品艺术性和焊接工艺两部分组成,评出奖项。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工艺技能训练方面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 通过参加大赛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

力求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实践教学。自2009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组织和参加省市各级大赛。学院每年通过选拔选手参加山东省和淄博市组织的各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 将课程设计与电子工艺实训相结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1 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之后进行,与电子工艺实训是无任何关系的,教师出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很多学生认为电子课程设计没有什么用,经常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为调动同学们设计的积极性,我们将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电子课程设计与电子工艺实训相结合,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课程设计,然后紧接着进行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将设计的内容能通过实习后做出成品,这样就能大大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的积极性。从课程设计开始同学们就积极选课题,设计完成后,再利用所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tel和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制作出印刷板图,然后焊接安装、调试。经过三个年级的教学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2 与理论课程相结合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在“交流-交流变流电路”一章中讲解交流可控整流电路时,同学们对理解晶闸管的交流可控整流原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选用了“调光台灯电路的制作”内容,此电路具有电路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同学们在电子工艺实训中,经过自己设计、制作PCB板,安装、焊接,调试等工序,不但掌握了晶闸管的交流可控整流原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引进先进实习设备工艺,使电子实训更趋向专业化

学院近几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校内实训条件,近几年电子工艺实训室新上了线路板制作机、返修台、转印机、视频钻等先进设备,为教学创造了更好地条件。

毋庸置疑,以高可靠、高性能、高集成、微型化、轻型化为特点的电子产品,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电子产品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是当代电子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这一切归因于元器件安装工艺的改革。表面贴装技术(SMT),是实现电子产品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关键。学院为了提高电子实习的水平,学校在考察了此技术的可行性后,从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购买了一套SMT表面贴装实习系统和一套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通过SMT实习使学生了解了SMT的特点,熟悉了它的基本工艺过程,在较短的几天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利用该系统亲手完成了FM收音机的制作。被同学们称赞为“复杂设备简单化,神秘工艺表面化”。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此项技术。

5 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进行校内电子工艺实习改革的同时,我们从01级开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清华大学电子实习基地进行三个月实习,许多同学因成绩优异被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录用。其他同学也被各大电子企业录用。

通过几年来以上几各方面的不断改革,使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使我们的毕业学生更加贴近当前用人市场,由于这几年来电子工艺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就要求我们教学要紧跟专业发展,实时更新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实时更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今后仍应继续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更多更好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