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

时间:2022-07-22 04:0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教育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育专业

第1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2篇

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和专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类专业以培养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主,普通本科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美术师资为主,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小学)美术基础教学需求的师资人才。简单的说,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分析——为谁培养人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担任小学美术教师以外,还在一些艺术培训机构从事少儿美术培训或在企业担任美工。分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助于明确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帮助教师重新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就业和多途径成长提供保障。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学习有动力、就业有能力、可持续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明确育人与育才并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主动性等方面相对较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以兴趣为导向,是培养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才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学习,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以专业为内涵,以通识为外延,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为学生从事以小学美术教师为主的职业岗位打下知识和能力基础。需要明确的是,美术教师不等于职业画家,优秀的画家也未必能胜任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相对于职业画家而言,美术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有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教师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强化内外兼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专业课程为内涵,以通识课程为外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能力,又要加强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旨,而技能竞赛则是对于专业技能培养结果的最佳验证方式之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包括教学技能比赛、专业基本功比赛以及各级、各类的美术展览活动等。以各类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当前的职业技能大赛而言,表面是学生在比赛,其实也在比拼教师,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固然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场指导亦是决定比赛的重要因素。同时,技能大赛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能够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比赛中发现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让师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从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多样化就业选择、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这既是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的考验,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论是多样化就业、创业,还是学习、继续深造,自身具备的能力都是根本。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要有用武之地才行。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立足于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学以致用为准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能力基础。

三、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三维二元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构建以“明德、博识、精技”为目标的三维育人空间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坚持以明德为高度、以博识为宽度、以精技为深度的三维育人目标,培养价值观正确、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教育人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育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使其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博学通识,启智育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通识教育作为育人的宽度,以“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校内外教育探索,通过展览观摩、讲座交流、实践操作、活动展示等环节,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人文、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一专多能,精益求精。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能力培养作为深度目标,把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掌握精湛的美术技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2.构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的二元共融课程体系

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盲目借鉴艺术院校的现象,以培养画家为标准,追求纯艺术教学,侧重于中国画、油画绘画技能的培养,重技能、轻理论,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脱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划分的学习领域,将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二元共融,培养学生造型表现、手工制作、美术鉴赏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要将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等专业理论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职业能力课程互通共融,综合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优化专业技能课程结构,整合同类学科或相邻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绘画、手工、书法的基础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展示,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技能大赛和毕业创作,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课外试讲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3篇

中专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相比基础知识明显不扎实,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外语这些科目。而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尤其是幼师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繁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生,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育生,还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教学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化、通俗化、口语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避免太专业化的术语,而应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乐曲,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轻松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幼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专业教师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还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除了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外,其他方面都应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再通过讨论、比较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见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表象渐渐探究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美,提升审美能力。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美术史教学现状 原因 发展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众多院校共同参与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高等师范院校是主体。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3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在方案里明确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民间美术史为必修课,外国现代设计史为选修课。在此基础上,2009年国家教育部又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美术史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教学有了明确的规章可依。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截止到现在,有章可依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史教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对其做简要的介绍分析。

美术史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部分师范院校,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技法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美术史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史教学无法开展实地考察、参观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课堂,但这与面对实物仍有巨大差异。“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或相关古迹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使其掌握了美术史知识,反映颇好。我国自2008年以来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与纪念馆,这给美术史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师范类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美术史的直观教学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师范类美术史课堂的开展除了受学校管理这个因素之外,学院与学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师范类美术院校没有摆脱走“小美院”的旧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大美术”师范观念与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所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其自身也有重技轻文、忽视美术史学习作用的心理。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相对较低使招录进来的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类的知识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中学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史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断层。这些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美术史还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史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师范类高校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美术史教师,多由技法课教师代上;另一方面,不管是专业的美术史教师还是其他兼代美术史的教师,在美术史的师范性和美术史的专业分寸上很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史课程的师范性是摆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美术史教师开始注重美术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把与美术史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把看似沉寂的美术史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一个变化。

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一个影响美术史教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已不适合美术史的课程学习,怎样转变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史的课堂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史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如何在纷繁多样的美术史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师也应做审慎的思考。

除掉上述种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考察评定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闭卷考试提供给考生的多为简短的文字材料或者识记性的问题,考试问题相对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势必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美术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过往的历史,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师范类美术生将来大部分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他们对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所以,师范类美术院校在授课时应考虑到美术史课程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史的教学状况也正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 2005.3.

第5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室制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高师美术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在美术教育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致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

2.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对工作室制的尝试较少

从现有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国内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取得实质成效的院校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应用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维修等为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绘画、陶艺等专业均有所尝试。其中,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在美术教育专业少有涉及。究其原因,是缺少同时适应美术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缺乏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长期依靠高师内部教师,没有找到合适路径引入基础教育中的优秀师资。近年来,地方各级教研室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名师工作室”代表了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中的地方名师资源引入高校,让师范教育从源头就接触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社会“名师工作室”对接,邀请名师直接进驻高校工作室,成为实践型导师,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的基本模式

(1)评价体系的弹性构建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工作室交叉组织进行(如果未成立专业工作室,则由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组织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如读书会、网站内容更新、校外教学活动、交流会、项目汇报会等,均由学生主持并负责跟踪记录。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从日常教学到毕业论文和创作的指导,都由其所在工作室的导师负责完成。工作室制的学分绩点,除必修课程外,以学生阅读、参赛、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活动等灵活换算,考核评价依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尽量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终能力的评价,设立个人和团队自由形式参与的评优评先,有效形成相互激励、互相竞争的机制。

(2)教学方式的灵活构建

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取向和未来教师职业需求,结合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研究领域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工作室,要根据大一、大二期间在专业工作室修得的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自愿选择,后由工作室举行面试。双项选拔的模式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程度。同时,工作室的导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

(3)教学专题模块化构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工作室负责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两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训练,包括教学管理与组织专题、教师微观教学技能专题、教师职后发展专题、考研与就业选择专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基本能力与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工作室两年的学习后,学分绩点考核合格者可选择导师辅导毕业论文和创作。对于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和就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提供学术支持。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工作室将社会相关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布置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根据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把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力求做到面向基础教育挑选并引入课堂教学项目、课题、案例,展开以项目、课题、案例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满足校内校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实训任务模块。第一,教学训练模块。负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校外美术课程的开发等。第二,科研训练模块。负责教师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赛和科研创作任务,如各级教学比赛、作品比赛展览、撰写论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模块。负责与地方各级美术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等一起,开展有关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的横向性合作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应秉持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承认艺术在形态、方法、观念与审美层次上都呈现出差异状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教师由单纯讲授向实践和讲解结合过渡。工作室指导教师将尊重教育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产生倦怠。工作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自主参与某项项目内容,在相互借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小组无领导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同时,工作室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如美术教育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和教师群,用以资料学习、工作室活动展示、学生个人展示和交流,为学生提供考试、比赛、求职等资讯,为毕业生和从业教师提供科研服务。

4.建设衔接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平台

高师院校应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发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校外名师资源,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一大特色。搭建中小学与高校教学合作的桥梁,打破高师院校封闭办学的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相关部门建立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高师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具体要求,与省市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版画教学实践基地、儿童创意美术教学实践基地、书法教学实践基地、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教育环境做好准备,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将地方学校的优质教育人才和特色校本课程等引入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如邀请地方名师进驻工作室,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工作。同时,工作室承担地方中小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地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特点

美术教育专业是各级各类高校中开设得较普遍的一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美术文化和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掌握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就必须围绕“美术教师”培养而开展。

过去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有较大的偏失,这一偏失不仅在于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人才很难培养出来,而且我们高校里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合理局面。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基本套用“专业美术”的培养,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获得的培养,学生获得专业技能不是为了以后从教,而是指向了“美术家”。对于教师职业的能力仅仅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点皮毛。即便在校期间有些教育实习的经历,也大多没引起学生与教师的高度重视,没摆正“美术教育”专业自身的教育目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既有学校教育科目的共性,也应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个性,美术教育的这种独特性是制订其教学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为了适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及学习,笔者将其教学的特点归纳如下便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

1形象思维的自主性

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对美术造型语言的学习与把握,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死标准,它不同于数、理、化的公式,它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借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活动,才能懂得作品的含义和造型语言的运用。例如对一副美术作品的欣赏,即使有老师的讲解,由于学生存在知识接受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造型语言也是一样,同是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处景物,不同的学生表现的画面是不同的。在美术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对美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感受、鉴赏,以及艺术创作(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流露与审美理想追求等来培养与实现的。其特点是“寓教于乐”,凭借形象的感染力而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这一基本特点,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与个性特征认真观察,根据学生在教学中完成的作用来判断他们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学生的个性。

2脑、手并重的实践性

美术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必须脑、手并举。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无论是平面或空间技能训练都离不开动手。从美术创作学习来说,学习者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发现、艺术构思、美术传达的思考。因此转变美术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技法中心论”就显的十分重要。但美术教学还是不能没有技法训练,而是这种技法训练就是既动脑又动手,尤其在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学习时,美术教学动手训练甚至要超过动脑,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在思维能力上获得提高。例如在素描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学习领会了素描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之后,要想把素描画好,必须不断地思考、临摹、写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地实践,绘画技能已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最终掌握素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

美术的教学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各类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都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众所周知,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受到智慧、动机、性格、家庭、学校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交互影响,创造活动涉及方法和技术,但最为重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超越和创新的意识。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有效的教育门类之一,但是在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一定的模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状态作自由发挥。当某种美术课类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既能按教师的启发去思考,又尽可能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依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创造出来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应该受到我们教师的鼓励,在不断的鼓励学习中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从而形成相应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我们应充分估计到,否则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受影响。

4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的矛盾性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各人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程度差异较大,一个班级学生的美术水平也因此呈现出较多的不同。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美术教学设计又应以集体为主,原则上对全班学生都有一定的统一要求和规定,这就自然产生个性操作与集体教学的矛盾。例如在对同一模特的素描写生时,有的学生善于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效果上。因此针对这一现状特点,教师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的关系,使所以的同学在美术教学的大环境中均能获得发展。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的关系,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均能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广博的美术知识,具有胜任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在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艺术审美品格与真诚的艺术态度方面,不断地追求高要求,而且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水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美术教育的教学特点,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实践课;职业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18-02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在世界上的独特之处。这一中国特色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师资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有三种开办方式: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专门院校(如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每种形式中又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高师美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在于既强调艺术性,又重视师范性。高师教育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强调师范性,对学生提出了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求,自然也包括了对艺术性的要求。

基于上述因素,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基础教育对艺术师资的要求,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课程门类,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有实践课的内容,这是培养新型大学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利用假期时间,以小分队等形式集中或分散进行社会实践;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训练主要是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美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真正学好本专业,必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除在学校的小课堂里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接受正规、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外,还需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大课堂里去,学习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办美术教育,对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教育而言,有许多制约条件和不利因素。因此,开展艺术考察课,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与当代优秀的艺术成果,参观、考察先进地区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作成果,对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质量的途径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果显著。如根据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市福利院、武警中队及我校各部门和校园社区绘制了多幅宣传画、壁画、巨幅宣传标语、室内标语等;上街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群众刻制印章、书写条幅等;在假期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春联,义务写春联;给聋哑学校的残疾儿童辅导美术,为助残成才做贡献;积极开展开展警系共建活动,学习武警官兵的优良作风,并为战士讲授实用美术,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

2008年,笔者所在学院组建了肃南民俗文化考察社会实践服务团,重点考察了肃南裕固族的服饰文化。在实践中先后参观了肃南民族博物馆、肃南县原生态民族文化展览馆,了解了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深入到裕固族民族服饰加工作坊,对民族服饰的加工过程、手工工艺、用料、图案设计、颜色的搭配等进行考察与了解。此次实践活动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再如,为响应学校提出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回馈家乡、感恩社会的号召,经学院团总支提议,以美术学院学生为主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0年暑期在会宁县成功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通过支教实践,锻炼了队员们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也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二)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实习生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掌握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育实践课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主要采取听讲座、报告、观看教学实况录像、实地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教育实习时数为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笔者所在学院经多方联系,在新疆和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等地区确定了若干个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实习工作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由院领导、班主任与有关任课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分头巡回指导。实践证明,这一实习形式有如下优点:符合中小学美术课课时较少的客观实际,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得到充分锻炼,每位实习生讲课时数一般都在60学时以上;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艺术实践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主要通过艺术实践与艺术考察两种方式开展。前者主要是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为毕业创作做准备,解决生活“点”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学习优秀的艺术传统与当代艺术成果。

关于艺术实践课的实践地点,笔者所在学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征求学生意见,选用近、中、远三类实践基地和实践点。近点:充分利用本地区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实践,如富有特色的肃南草原、马蹄寺、山丹军马场、张掖丹霞地貌、额济纳旗胡杨林景观等富有特色的实践地点。中点:形态多变的甘南草原、拉卜楞寺、青海草原、塔尔寺、祁连县、北山林场、新疆吐鲁番、哈密和巴里坤天山草原地区,都是画家和影视人员非常向往的地方,也是艺术实践的理想之地。远点: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近年来学院选择了一些相对较远的地点进行艺术实践,如陕北的延安地区和安徽黄山市的黟县宏村、西递等地区。陕北革命圣地粗犷、浑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皖南秀美的江南水乡,使同学们受到了极大感染,不仅创作了许多写生画,还兴致勃勃地在学校举办了画展,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艺术考察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其一,就近进行“丝路行”艺术考察实践活动,重点考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阳关等地,沿途还考察了嘉峪关、魏晋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桥湾城、锁阳城、白虎关、东千佛洞等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考察本省区和相邻地区的文化遗址,如麦积山、拉卜楞寺、塔尔寺、青海湖等。其三,利用到北京、西安等地参观全国重要美展的机会,顺道参观美术院校和文化遗址。另外,还经常将风景写生课带到附近农村和肃南草原等地去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院还通过教育技能课、特设课、二辅修和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开展,加强培养师能的教学实践。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从师任教素质,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笔者所在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通过教育技能课“三字一话”的教学,即毛笔字、钢笔字和板书粉笔字及普通话的教学,培养学生规范、美观、大方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流利、标准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特设课教学,如电化教育、计算机基础、敦煌壁画等特设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美术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二辅修学习,如选修计算机、文秘、公关、音乐、舞蹈、武术等课程,培养学生今后在教学岗位上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如组织“美术爱好者协会”;在全校各院美术爱好者中开展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全校性的“书法、绘画、速写大赛”;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校性的师范技能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军训和运动会。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既有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的坚实基础,又有多方面的技能;既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开展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

第8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并把握好本校学生的特点。

目前,因为各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都不是太高,所以美术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谋生技艺。因此,教师应该在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体现出美术的人文性,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改变认为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错误观念,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教学目的。在中等专业学校中,不同类别的专业都可开设美术课或是美术欣赏课,课时则可以根据专业而定,这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书法家,而是让学校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基础,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到成功。

二、体现出学校特色,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从而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立业、创业服务。

中专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于教学的要求与职校不同,中专学校在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加地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内容和深度上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例如:计算机专业的美术课教学知识传授面可适当广一些,重点根据专业要求可多放在基础性的色彩上,如色彩调和、对比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分辨和运用能力十分有利;营销财会专业则可着重放在书法课上,多练习硬笔楷书、行书,同时兼顾毛笔书法和一些美术欣赏及美术常识性的知识、技能等。这样,既符合中专学校美术教学和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特点,又能使学生一专多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学会学习,让他们能够感到美术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教师可以把课堂大胆地搬到自然中、生活中去,并采用多种形式的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对各种事件或意境进行表现尝试。这种做法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全方位的思维模式,从而避免照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同时,对于一些学习美术兴趣不大的学生,可先从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广告宣传到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方面的美化工作入手,让学生感觉到美术使用的广泛性,发现它的作用,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美术教学可延伸到各类活动中,在其它活动中体现实效。

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美术专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使一些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比如,可以组建一些美术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设成几个不同科目:国画、水彩画、环境艺术设计、书法等,使学生在兴趣小组的学习中,由兴趣体会到乐趣,由乐趣转化成志趣,这也正是兴趣小组活动所起的作用。再如,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展一到两期大中小型不等的学生作品展览会。小型单元作品展范围可在本班交流,大型的作品展则可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请柬、海报和展厅布置等。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能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本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五、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多媒体,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具备鲜明的民族自尊心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美育一个重要内容。美术属于艺术,但与其它的艺术种类又是有区别的。以音乐为例,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而美术则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它的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视觉,就如同一位音乐家不能没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一样,一位画家决不能没有一双犀利的眼睛。

第9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绘画色彩;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08-02

0引言

色彩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对于色彩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纯艺术院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色彩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色彩的绘画性和技能性,强调通过水粉画的方式掌握色彩倾向和色彩关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和驾驭能力。但对于当今的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的教育理念而言,仅侧重于色彩的绘画性和技能性已不适应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要求。师范性的色彩教学除了对色彩进行基础性教学之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色彩设计思维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色彩素养,从而满足教育者而非艺术家的教学期待,以此来提高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实现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整合,教学价值取向应提倡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学生从综合美术的角度对色彩进行分析和思考,为将来的美术教学奠定更加全面的色彩思维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基础。

1教学理念应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绘画色彩的设计思维,而忽视了设计色彩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应当实现两者的整合。

绘画色彩的教育一般通过画水粉画的方式来学习色彩知识,强调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和色彩的基本规律,通过细微观察和直觉判断来还原物象的真实感,着重塑造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材质感。通过了解色彩的本质属性及色彩关系的组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清晰的色彩组织体系[1]。而设计色彩则追求色彩的意念表达,对色彩的控制趋于理性,注重色彩形成的画面效果在实际中的运用,注重启发学生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情感作品,实现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这是写实色彩无法具有的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以往色彩教学的思路,在重视色彩理论和技法教学的同时,应强化色彩的创意性和主观想象能力,使色彩发挥较强的表现余地,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将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分离,如果说写实色彩是再现物象的真实性,那么设计色彩则是超越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另一种“真实”,只不过不是以客观物象的表面现象为标准而已[2]。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必须在绘画色彩的基础上,逐步向设计色彩知识进行过渡,以此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日后理性的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应实现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整合

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内容整合而言,需要在绘画色彩课上融入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使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相结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里说的整合不是两门课程简单的叠加,而是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建立相对全面的课程教学模式。

2.1 通过绘画色彩与色彩构成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如何构图,画面中应突出什么、取舍什么,如何进行色彩的色调、对比和调和,按照色彩形式美法则和色彩的冷暖情感等对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这需要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不断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运用和表达色彩。

2.2 将色彩训练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色彩绘画模块和设计色彩模块。具体而言,在进行色彩绘画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色彩模块的训练。色彩绘画模块要求学生用再现性表现手法还原物体的原貌,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调配方法和观察方法,并掌握光的变化对画面色调的掌控能力。设计色彩模块则要求学生运用设计的思维语言将物象仅仅看成是一种参考,将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分解重构的方法对其进行意象的表达。色彩绘画模块和设计色彩模块前后呼应,相辅相成,通过两者的结合应用,使作品实现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

2.3 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强调通过概括、凝练的色彩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使画面具有装饰意味,增加画面的形式感。通过应用抽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结合人的主体色彩意识传达,并吸收各种表现形式[3],使表达内容具有超现实感和趣味性,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来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本质。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用绘画色彩中的黄、黑、蓝、白、红这些基本色彩,运用色彩构成中的色彩配置原理,通过几个大色块几何构成的形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他那种追求清楚布局的对色彩的理性控制是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表现。正如蒙德里安自己所说的,现代人的真正审美兴趣转向了内在的东西,现代人的生活既不由单纯的物质方向决定,又不由单纯的情感决定,而是具有一种更为自主的、自我感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写照。

3教学价值取向应提倡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对于高师院校色彩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色彩训练时不仅满足于对客观事物写实性描写,而更要通过观察找出物象与物象之间、自己与物象之间反映事物本质的某种色彩表现,从而脱离以往教学中色彩画准、画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1 通过培养色彩感觉使学生产生发现美、总结美、表现美的兴趣。在高师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中,良好的色彩感觉是学习色彩的前提条件,从专业角度来讲,是指深层次的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敏锐度。具体而言,在色彩教学中,不受自然色彩的限制,大胆运用概括、夸张表现手法唤起学生对色彩感觉的强烈认识,。如面对一张白纸,需要学生用设计的眼光观察对象,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约定俗称的解释[4],始终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物象中异乎寻常的色彩元素,让学生在表现之前先想象出画面完成后的效果,凭借主观感受和对色彩的把握,运用发散思维,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以创造,来唤起学生感受色彩、表现色彩兴趣。

3.2 通过色彩应用训练,唤起学生对作品色调、色彩节奏的认识。首先,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从整体色调意识出发进行主题色彩训练,要求学生通过恰当的色彩语言来表达内心对色彩的畅想,如题目和谐象征、科技的力量等,并对同一命题做不同色调的训练,通过不同要求针对色彩的色相、冷暖、明度、纯度和亮度做部分的调整,使某一部分突出或者减弱,从而使画面地明度基调、颜色基调和色相基调发生变化,使学生对不同色调之间、所呈现出的色彩效应和视觉效果有更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从作品中找出运用某种色调表现的动机和视角,从而调动学生通过色彩的张力想要表达自我内心情感的欲望。其次,在从整体色调出发基础上对色块进行分解练习,体现在不同色块的形态、面积、大小、色相等发生变化、按照对比色、同类色、类似色、冷暖色等手段按一定的节奏穿插排列,使这种排列具有强弱、快慢等节奏变化,将色彩“音乐”化,这种排列看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能够反映不同学生对色调、色彩节奏把握的程度以及自我创造发挥的能力,自由变化的色彩节奏生动有趣,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色彩语汇。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只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三方面出发才能顺利的完成从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的教学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色彩训练的同时能够兼顾与设计色彩的对接,为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拓宽了思路,从而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学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新模式[J].美术观察,2005(9).

[2]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第10篇

关键词:装饰雕塑;软雕塑;课程教学

      装饰雕塑是除了纯艺术雕塑以外的另一种雕塑形式,它以夸张、变形、唯美的特点在雕塑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装饰雕塑被大量用于装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人们有了更多美的享受。面对现代人、现代社会,装饰雕塑应以怎样的崭新的面孔取得长足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装饰雕塑课程是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传统的装饰雕塑基础课程一直以浮雕或圆雕内容形式为主,始终延续传统教学理念,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将当前高校教学重点放到着重研究市场需求与效益,培养什么方向的人才等方面。针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就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装饰雕塑这门课程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更大限度的学习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外进行教学实践更新势在必行。

    

一、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装饰雕塑课程教学上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创造、重视实践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雕塑的热爱,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并为其量身定做“装饰雕塑”相关课题。由于每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创作的作品风格形式不同,所以在装饰雕塑实践过程中,教师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形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单一辅导,就势利导和启发,有多少位学生就有多少种具体辅导方式和内容.学生有了观念和创作想法,教师可从不同类型和风格形式进行启发和指导。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市场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装饰雕塑的形式和作用,而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多给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的空间,让学生在创作中准备更充分。

二、 教学内容和学生创作内容的拓展

    

     在教学中应充分的调动与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设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如临摹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的优秀雕塑作品的一个局部;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状态创作一件简单的雕塑作品;借鉴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艺术设计制作一件富于情趣的雕塑作品等。除了传统的装饰雕塑内容之外,在课程中可以加入当前兴起的“软雕塑”内容,软雕塑和装饰雕塑有很多相近之处,而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广泛,在人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中,几乎无所不在。而软雕塑除了装饰雕塑涉及的环境还涉及到服装,纺织等更多的领域,在教学中可以把设计专业的染织、服装,装饰等专业能相关知识融入到装饰雕塑的教学内容中,如传统的民间软雕塑吸收了民间“布偶”及“京剧脸谱”等传统美术的色彩和造型,运用漫画变形的夸张手法,通过剪、裁、拼、缝而做成的极具创意的艺术品。服装专业立体裁剪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造型手法,通过选用面料直接披挂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裁剪与设计,素有“软雕塑”之称,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让装饰雕塑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也让学生的创作内容的拓展更加宽泛,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已的专业特点和喜欢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除了传统的室内外装饰雕塑,还可以在室内壁饰、装置艺术、立体裁剪等不同方面去考虑,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开拓出更广阔的视野,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三、 装饰雕塑材料的应用与拓展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愈发密切,装饰雕塑的内涵及范围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专业雕塑而言,雕塑材料可分为陶土、石材、石膏、木材、金属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的是硬性的材料,如果我们教学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广泛,那么综合材料的运用就能更好的表现学生的设计作品,如何应用与拓展材料目前就成为了装饰雕塑实践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引导学生收集各种废弃的铁丝、毛线、麻绳、布条、金属零件、泡沫塑料、废旧用品、纸板、皮革等,这些常用的材料资源不仅较为容易购买或收集得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较好的把握和操作其形体的塑造。材料综合运用,要求学生技艺和想象的结合,旨在强调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材料特性为主导,适当结合造型的需要,运用多种材料制作,重点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加工和利用,在形体和色彩上不宜多做限制,完全可以抛弃传统泥巴材料,鼓励学生用新鲜、便捷材料创造全新的视觉形象。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具有一定延续性、合理性的整体,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互相产生影响,既重视了学生对自然形态立体维度的认识和把握,也侧重于造型的理解和实践。

四、 总结

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装饰雕塑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所必需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做为任课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去探索如何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能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前途铺垫好“基石”,养成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的严谨治学、不断研究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从多方面学习知识、汲取养分、提高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艺、高学识的人才,为传承和发展雕塑艺术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并且通过自身带动周围的人一同将雕塑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铁成.刘玉婷.装饰雕塑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王凯. 创意与演进:纤维艺术新景观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吴魁 罗博.现代装饰雕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刘淑泓.“装饰雕塑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5]邹  锋. 雕塑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J]. 艺教世界, 2009(4).

第11篇

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事业,从办学主体上来说,在总体上属于地方办学,但同时交叉着某些部门办学、企业办学、私人办学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从办学层次上来说,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专门的职业美术学校,以及职业学院、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类专业。从专业类别上来说,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一些近几十年兴起的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有木雕、石雕、陶瓷、染织、民间版画、刺绣等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有商品油画、婚纱摄影等专业。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民间的耳耳相传以及作坊内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教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学校教育,下图为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学校教育)的范畴图示。

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辨析

1.关于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普通美术教育,“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科”。3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初浅知识,培养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除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培养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成为专门的实用美术人才,使其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直接作用于社会。不难看出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也必然迥异。

2.关于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但因“所居场所”相殊异,决定影响着两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相应的层次结构、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教育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近年来,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职业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正走向扬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转向重点发展本、专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近几十年,艺术设计类产业在城市地区发展迅猛,这也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艺术设计类专业便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由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较普遍。各地有趋同化倾向,专业特色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还有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致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普遍贫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总体上都是以培养初、中级美术职业人才为重点,以中职教育为主,以低层次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难等问题。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人们言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之时,或明或暗的会存在轻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倾向。但是,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各地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外,更多的是打造与本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如陶瓷专业、木雕专业、刺绣专业等,专业特色明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各异,所以各地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趋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点,它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求解农村发展命题,服务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比城市职业美术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关于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教育结构、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篇》)这种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在体制上表现为一种师徒授受的模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产生了父传子、长传幼,口传手教,能者为师的美术教育方式。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如木工雕花、刺绣、剪纸等,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与技能。因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一种低下的工作,就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学徒以师傅的作品为摹本,以师傅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圣经,除了一些儿歌式的口诀之外,无系统的理论可言,也就难以主动地创新,倾向于“非艺术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契机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期,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职业美术中专、职业美术高中及普通中学美术特色班,形成了以职高、中专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成为向社会和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美术人才的主要渠道。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严格的专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先进性和职业操作规范性。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美术实用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任务。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手口相传、随机无定,而具有一套从教育科学理念出发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学校、教师、学生;有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占据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职能专门化、教学系统化、体系严密化、设施完备化、秩序稳定化。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整体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也为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1.地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作为“特定区域”的职业美术教育,已经规划了自身的服务范围,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产业培养对应的实用美术人才。同时,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状况出发,结合县域工艺美术产业,来确立所需的人才层次、标准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打造地域性的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2.美术教育特性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它具有美术教育的特性,美术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美学观与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投入行业服务实践的动手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这是职业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灵活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不偏离大的职业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其在微观上可以灵活多变。开展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灵活的设置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真正体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

4.主动性

第12篇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1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1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简言之就是提升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后者决定了专业人才对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驾驭能力。例如:有的美术教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绘画的基本功掌握距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在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内容时,不能具备比学生更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当学生问及绘画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时,该教师也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就不能称之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加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是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经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职业的上岗必备条件之一和职业发展方向。

1.2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内容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内容,主要涉及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美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这是其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具体可以包括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应用,对素描、油画、中国传统画的基础掌握,对印象派、抽象派,以及人物画、风景画的基本了解等。在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作为专业人才,应当有区别于一般普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巧。在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中,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该有的师德,还应当树立起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决心在美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远大目标,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1.3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应当建立在灵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具备系统的培养体系。所谓灵活性和自觉性,就是指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有美术专业天赋,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敏感,先天基础好;其次,就是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具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和钻研的精神,后天知道努力。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对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养的规范和升级。应当有对美术专业教学技巧的专门化培养,包括直接培养和实践化培养方法。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先有师德,然后才是人才技术的顺序,以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教育等实施职业培养。例如:在河北的高校中,对于美术教师的上岗要求就是必须经过事先的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素质以后才能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保证了美术的授课质量。

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点分析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很久。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中国美术可以相容和共通。2.1茶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很多涵盖。例如:对茶叶质量的追求,人们除了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叶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现代实例和医学能够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这些有益成分是从大自然中天然获取的,并非人为合成。茶文化的思想之二,就是对于健康和天然的追求。人们从饮茶的过程中提取出了很多艺术化的产物,例如:茶艺表演、茶道、饮茶环境的背景音乐和装饰品等,艺术化的演变使得茶文化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以及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综合来看,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就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健康、获取哲学、获取真理的过程,衍生出了与艺术的结合。这就为美术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2.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的融合点

茶叶中本身就含有许多美术的融合元素。茶叶本身的外形就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茶叶的枝叶外形、嫩绿的色泽等,带给人一种生机和生命力的情感。因此,茶叶在许多绘画和影视等可视化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代表生机和希望的植物来出现,背后也承载着类似的寓意。另外,茶文化的形象内涵也能作为中国美术的艺术特点来加以应用。茶文化讲究柔和、和谐的饮茶文化气息,这在中国美术作品中,对于笔法、结构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在美术雕塑作品中,作者将雕塑作品以一种灵动、柔和的方式来呈现,不重视雕塑的细节处理,更多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与茶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2.3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茶文化对人的文化渗透作用,加之其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性,使其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有特殊的效果。虽然茶文化可能在直接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其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抽象的教育内涵却有深远的作用。例如:茶文化中平和、自然的内涵元素,要求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智慧的、平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而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茶文化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有许多可融之处。但是要注意融入的途径的方式。

3.1教学素质的结合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教学素质融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融合。例如:河北地区生产茶叶的地方,茶文化浓郁,茶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且声名远播。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如果需要对某项美术艺术技艺熟知,就必须从亲身体验这项技艺开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对茶叶形象、茶艺表演等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运用,应该深入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进行了解,亲身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艺术文化熏陶,在感同身受之后,才有可能对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了解和体会。掌握了全方位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才算是具备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

3.2教学方法的结合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往往不把饮茶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常当作配角出现。人们在会客、交谈、聊天甚至是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品茶。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河北地区风景秀丽,学校在开设美术户外教育课程时经常将学生带至户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发掘出对美术课程的灵感。而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接受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则属于知识的灌输,与对美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为学生们的感受不深刻,即使当场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过后也会很快忘记,教育效果不佳。

3.3职业道德的结合

茶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体验。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的教育还停留在辅助课程的地位,还在扮演着调节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大部分美术教育教师,都是将基本的绘画技能教给学生,再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并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的长久发展。茶文化带来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将发展中国美术后备力量作为己任,激发出更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课堂上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学生真正从美术中找到了快乐,甚至成为今后的发展和从业方向,这便是对中国美术业的最大贡献。

4结论

茶文化被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使其与中国美术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为例,可以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茶文化融入职业培养的着力点。茶文化本身的艺术形象、茶文化的内涵等,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中成为促进点。以茶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素养,以茶文化精神完善教学方法,以茶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

作者:刘会瑜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佳友.把生活请进美术课堂———茶文化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89-90.

[2]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