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9 21:2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语言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儿童双语教育;浸入式;关键期; 自然习得;语言环境;语言刺激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语言。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应当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的能力。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浸入式的教师,我同样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英语浸入式教学是儿童以惊人的速度轻松愉快的习得了第二语言,不但没有影响儿童的母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将要研究的浸入式教学与我们原来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完全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浸泡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减少本族语与英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心译活动)。采用主题教学形式进行浸入式教学,一方面我园开展主题教学,能和汉语教学衔接,另一反面从幼儿兴趣出发,能够激发幼儿习得语言,生成语言。如何更好的捉到这一点我们还在实践,有一些初步的结果,拿来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西北大学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平均年龄5岁。
2.实验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7月
3.实验方法
(1)该实验选用侵入式整合课程为主要教材,与此同时,适当增加五大领域的内容。
(2)从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英语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我们的英语教学注重口语,以听说为主,逐步培养幼儿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3) 在教学活动中,以全英语面对幼儿,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4)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娱乐活动)渗透英语教学。
(5)采用自然习得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法、绘画法、游戏法、视听法进行英语教学。
4.步骤与措施
(1)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① 课题组总计划(2008年9月)
② 实验教师根据总计划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2008年9月)
(2)开展实验研究工作。(2008年9月――2009年7月)
①提高教师素质。
A、成立英语教学科研小组,每月进行一次英语教学理论(重点是浸入式教学理论)或案例的分析与学习。
B、每学期组织一次英语教学观摩活动。
C、及时总结、反思,撰写经验论文参加市、区内的教育论文评比活动。
②深入开展浸入式英语教学。
A、一日生活中在班定时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儿歌、影碟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B、要求教师半日进行英语全浸入式教学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游戏。
C、班级环境创设中体现英语教学。
D、班级物品有英语标识,每位幼儿有一英文名字。
E、开展家园活动,组织英语展示,增强幼儿说英语的自信心。形式不限,包括英语歌曲、儿歌、童话剧、故事等。
F、利用外宾、外教来访的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练习。
三、教师体会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陈鹤琴先生极力提倡活教材,英语教学更应该适用。与“活教材”相适应,陈鹤琴提倡活教学,要求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要提高幼儿英语学习水平,就必须具有既掌握相当英语知识,有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其中,熟悉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口语发音不标准,容易使孩子产生误导,为今后的纠正带来极大困难;而如果仅仅英语好却不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或者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则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会为幼儿学习好英语带来一定难度,是不可取的。
2.寓教于乐,将英语教育融入幼儿园整体活动中通过表演游戏,节奏活动,音乐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开展
幼儿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在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多利用木偶、实物、模型、图片、投影、电视、录音等手段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刺激。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早在1921年,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及教育之方法》一文中就把儿童心理特征归结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语言与思维是同步的,而在非母语学习中,往往不少人语言与思维是脱节的,他们不是直接使用英语思维,而是要把思维变成母语再翻译成英语。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的“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思维,专家告诉我们,如果节省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幼儿英语学习的效益。为了从小让孩子学得流畅,我们英语教学开始注重“直接教育”就是让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直接接触英语,教师不去用语言明示中文意思,而是用形象的动作、用已学过的单词、短句引入新的内容,让孩子懂其意思,直接掌握其英文。这使英语教学从热闹的外在的模仿学习转向沉浸的内发的思维学习,这样的好处在于更能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能脱口而出。英语教学的思维内化式学习,我们还处于尝试阶段,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3.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陈鹤琴说:“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的本能,语言的诞生离不开交流,尤其是口语更是人们用来直接交流的工具。幼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其交流习惯。而英语交流习惯是孩子们最陌生的,因此,我们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与风土人情。了解交往的背景后,孩子们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如我们经常把孩子们带到社区的各个地方,商店、图书馆、公园等,让孩子与各类人员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园领导还定期请来外国友人,让孩子与国际友人接触,让孩子有开流的实践,让孩子口语交流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
4.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幼儿起行成的,英语教学处在这个时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主体活动中要制定出幼儿的情感培养目标、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如:关于儿童独立思考问题,实为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社会化。陈鹤琴先生指出:“未达学龄的时期,从心理上看来,是养成习惯的基本时期,也是树立人格的基础时期,若此时不加注意,不加良好的教育,听任自流,等他大起来就不容易感受良好的教育了。”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帮助幼儿克服娇惯、自私的习气,形成关心、帮助他人,爱护物品的品质使幼儿英语教育的责任,也是每位幼儿英语教师的责任。语言的诞生离不开交流,尤其是口语更是人们用来直接交流的工具。幼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其交流习惯。而英语交流习惯是孩子们最陌生的,因此,我们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与风土人情。了解交往的背景后,孩子们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第1版
[2]《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171页
关键词: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 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