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时间:2023-01-06 19:14:36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第1篇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2篇

海口市环境监测工作总结自2000年我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我站在市环保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总书记关于“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才能针对性地加强监测管理”的批示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总局提出的“两个说清楚”的要求和市局的中心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扩大监测工作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使环境监测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有了很好的改进和提高,切实履行了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为环境决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一、 主要工作业绩:(一)充分发挥监测职能,推动环境监测实现新跨越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它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年来,我站充分发挥监测职能,为我市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1、环境质量监测(1)空气环境质量:利用美国热电子公司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在四个国家认可的监测点位,开展so2、no2和pm10三个空气污染因子监测,并在原先周报的基础上,从2000年6月5日开始,利用自行研究的预测模式,开展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工作。2000年至2003年9月底,全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分别36,36,35,35,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2002年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通过环境空气质量周报、日报、预报,不仅促进了我市的环境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2)环境水体:为了说清楚本市水环境质量状况,以80年代开始我站就开始开展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排污沟渠和近岸海域的常规监测工作。2000年起,按照总站要求,开展饮用水源月报,2002年6月,开展假日海滩海水浴场周报,今年初,又开展了国控断面水质月报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国控断面水质达到相应的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属全国24个饮用水源优良的城市之一。此外,按照国家要求,我站对全市区域噪声、交通噪声、降尘、降水进行了例行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3年多来,在政府的不断整治下,我市区域噪声、交通噪声污染持续下降,2000年为57.5分贝和68.2分贝;2001年为56.7和68.2分;2002年为56.3分贝和68.1分贝;均小于国家有关标准。2、污染源监视性监测。根据环境管理需要以及我市巩固“环保模范城”和“一控双达标”要求,对影响我市环境质量的污染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监测,获得了大量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对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兴业聚酯厂、欧化印染厂、森强五金配件厂、海口糖厂等单位的排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其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特别是在我市防治“非典”期间,加强了对防治“非典”医院排放废水监测力度,由每月一次增加到十天一次,及时为市局提供了监测数据,满足上级单位的决策和管理的需要。3、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的监测工作。我站积极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治理工程工作,努力为环境监督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几年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测19家。污染治理工程竣工验收监测72家。噪声监测及噪声污染治理委托监测上百家。还进行污染纠纷促裁监测以及委托监测等,共出具监测报告400多份。此外,加强流动污染源的监控力度。从2000年开始,选派四位同志在机动车年检线进行线上同步监督,同时,每年开展2次以上机动车尾气路检。有力地消除了机动车冒黑烟现象。4、利用各种表征手段,积极做好监测数据的活用。几年来,先后组织编写了《2001年海口市“一控双达标”技术报告》,《1990-2000年海口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1996-2000年海口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海口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结分析报告》、《2001年海口市环境分析》、《2001年海口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2年海口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了近20份环境监测简报,利用各种表征手段,及时反映环境监测信息,较好起到了环境监测的“前哨”和“阵地”作用。5、环境监测领域进一步扩大。一是开展了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二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起步,在2002年开展了我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该工作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一部分,汇总了大量数据。三是固体废物的监测工作将逐步开展。四是开展了有机食品安全和环保产品的检测工作。6、环境监测科研工作有进展。近几年来,在做好全市环保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我站主动承担一些科研课题,2000年完成了“海口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多媒体版的研制,2001年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示范城市机动车污染评估》有关工作,完成了《海口市机动车污染分担体系研究》和《海口市机动车数据库》的研究工作,该项课题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为国内研究先进水平,总局颁发了科技成果证书,2002年承担了《海口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课题。今年,又承担了《海口市环境功能区划研究》、《海口市龙塘水源保护区建立研究》和《海口市大气、水环境容量测算研究》等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环境科研,既提高了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同时锻炼了队伍。(二)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见成效面对飞速发展的环保新形势的挑战,我站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监测队伍作为首要工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抓落实。第一抓教育。近年来,我站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队伍的学习教育活动,首先按照江总书记“发展要有新思想,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以环保监测工作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职工队伍政治思想教育,其次,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环境伦理、道德素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其内涵,再次,是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环保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教育干部、职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为突破。以制度规范建设为保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为己任,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监测干部队伍。一是坚持每周半天以室为单位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国家环保总局,总站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了解形势、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组织职工参加市局举办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和图片展,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三是加强人员素质培训。2000年至今我站派出多人参加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辐射监测”、“计量认证”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能力,丰富了职工的业务知识,促进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逢重大节假日,组织职工开展游园、“演讲”、知识竞赛、各种球类活动、拨河等,通过这些集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了大家的团结和友谊,使许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了,在全站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呈现出不少的典型,综合室刘干几年来坚持每年义务献血两次,水室主任黄梅婷、郑爱娟既当主任又当兵,个人顶人半边;党员干部许小刚、何君明等同志主动承担了我市防治“非典”医院排放废水的采样监测工作,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室主任张京福、陈泽源等写材料、赶进度,经常加班加点,从无怨言等等,得到了上级的好评,全站被推荐为国家先进的有2人,省监测系统先进的有12人,其中甘文明同志被评为全国环保系统监测工作先进站长,郑爱娟同志被评为全国环保系统五好文明家庭,我站党支部被市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第二抓管理。一是在形式上,坚持行政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站长为制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制度管理的文件起草、会议发动、贯彻落实、检查监督工作。每个月初站里都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确保计划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每月定期召开站务会议,检查上个月的工作落实情况和布置下月工作任务。对室主任汇报的各自业务工作完成情况,对照工作计划进行相互评比,工作完成不到位的,要解释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和理由,并提出限时整改意见。二是在内容上,坚持单位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从单项内容来看,我站有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财务管理规定,岗位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奖罚制度;从综合内容来看,“两个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了我站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在时效上,坚持静态管理,动态管理相结合。我站将各种政策、法规、制度全面上墙,上专栏,并将若干制度细化,制成考核表,人手一张自律表,按月填报,作为年终个人考核的依据。从动态管理来看,我站还将规章制度打印成资料,分发给干部职工,要求大家熟读熟记,经常自查自省自警。并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大家掌握程度。总之,从各个方面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以提高管理的时代效应。几年来,在管理工作方面,我站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内容,年年都上新台阶。为此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环保监测系统先进监测站”、“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创建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先进单位”等称号,被市局领导赞誉为“班子过硬,干部队伍素质较高”单位。甘文明站长年初还当选了市十大代表参加市党代会。我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我们的工作离党和政府的要求,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离我市经济发展,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十五”期间将是环境监测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对此,我站在技术力量、业务素质等方面将面临巨大考验。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务实基础,扎实工作,我们相信,在市政府和市环保局的领导下,通过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站的监测工作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认真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将以党的十六大、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六次全国环保监测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两市合并,做大做强做精做美海口为契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国家总站提出的“两个说清楚”要求和局的中心工作,以强化能力建设,素质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改善仪器装备条件,扩大监测用房面积,加强人员培训和基础技术研究,强化管理,提高效能,切实履行好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一) 总体工作思路以站班子建设为龙头,建立站班子议事程序和各级管理决策权限,健全站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运行协调有序的监测管理体系;以自动站改建,无公害蔬菜监测为突破口,完善各类监测仪器设备的配备,确立全省监测技术一流地位;以两市合并,市政府重视环保工作为契机,抓好监测用房建设,构画监测规划蓝图,向省会城市监测站标准迈进,争创优质实验室;以环评监测、排污申报监测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为主要创收渠道,强化各项委托服务监测工作,开源节流,改善干部职工生活福利;以“两个说明清楚”为主要目的,强化报告制度,争取依靠地位,当好环境管理的参谋和助手;以“三个代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履行好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三)工作要点1、 认真做好两市合并后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海口行政区划调整,给海口环境监测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整后的海口市人口增加近一倍,土地面积扩大了10倍,相应于新的行政区划,原来的监测点位太少,布点不够科学、合理,为了全面、准确、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掌握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科学分析影响质量变化的原因,为污染防治管理、规划及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明年必须加大投入,增加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监测点位设置。2、争取财政支持,积极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提高为全局重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一是对照总局印发的《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做好监测用房建设。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逐步配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尤其要做好空气质量自动站改建工作,跟踪政府资金,切实履行合同,做好光谱仪器设备到货验收和人员培训,确保符合日报、预报要求。3、开拓生态监测项目提高对有机食品、土壤等的监测能力,开展“菜篮子”基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逐步具备监测土壤和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能力。4、加强监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一是制定培养专业人才的规划,营造吸引专业人才的环境,建立用好专业人才的机制,引导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抓好技术培训,积极为监测技术人员创造出省学习交流和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中得到启发,增长他们的才干。其次,要坚持新标准和新规范的业务培训。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监测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差距是目标,差距是压力,差距也是动力。我们要时刻看到、想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适时进行调整,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监测能力,健全监测体系,完善例行监测,深化污染源监测,开拓生态监测,树立环境监测的权威性,真正使数据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切实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为巩固“一控双达标”和“创模”成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问题 优化策略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针对环境问题实施监测方案,以分析环境污染的特点来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将对环境的监督与检测作为工作的重点,以保证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的,经过环境监测工作者不断地研究与创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我国环保工作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在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环境监测的优化策略,以便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一、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针对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制度,以其能够促进环境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城乡技术上的差距,造成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管理制度的发展,出现两者协调性较差的问题,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2)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水质、空气、噪音等项目展开的,对土壤、放射性地区环境等的监测工作力度不足,因此可以说,环境监测的全面性还有待提高。另外,一些环境监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过于注重监测过程,对监测结果的分析效率还存在欠缺,只能通过常见的污染参数进行常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较为浅显,难以为环保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参考;(3)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必须结合相关监测机械设备才能有效发挥,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相关机械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才能配合环境监测技术,提高环境监测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依然多数采用传统的环境监测采样设备、样本处理设备以及结果分析设备,这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是不利的。

二、我国环境监测的优化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环保部门提高了对环境监测的重视,不断开发新型的监测技术,以其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与质量。在此背景下,笔者将提出几点优化策略,以供参考。(1)各级省市地区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管理制度是为了环境监测技术更好地应用服务的,因此,需要结合地区实际环境特点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不能一味地参照其他地区先进管理制度,这样容易造成技术发展与管理制度制定不均衡问题发生,影响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2)随着我国工业、制造业等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类型也逐渐增多起来,传统观念下的环境监测类型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环境保护需求。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考虑监测工作,在完善对水质、空气、噪音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同时,也应该以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手段,加强对土壤、放射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态问题的监测力度,以完善环境监测系统,提高环境监测的全面性;(3)在环境技术中,采样技术以及结果分析技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采样技术的开发力度,从随机采样、定性采样、定量采样等方法中探索出新型的采样技术,以保证监测工作的代表性;另外,对于监测结果的分析也是影响监测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影响结果的各项因素,对设备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误差进行科学处理,以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4)技术的发展,必将提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相关机械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工作,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与养护,以保证机械设备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运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5)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是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其素质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从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成长为具有较高水平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的综合人才,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工作者也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以促使技术与管理共同发展。另外,环境监测工作者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分析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也应该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自动化技术等,以构建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系统,从而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虽然,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所有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贺作军. 运城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56(19):39-42 . [2]王心芳. 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 中国环境监测, 2004,30(01):92-93 .

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控制 措施

随着当前社会对环境问题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着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及为环境管理服务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繁重任务。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一些地方监测机构较为注重实验室里面的质量控制,而对室外质量控制往往较为忽视。监测目标设置、技术路线确定、采样、样品保存和运输、样品交接等诸多环节的室外质量难以保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环保大局,大力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

2.室内质量管理存在不足

一些地方的环境监测站条件较差,监测用房十分紧张,仪器设备极为落后且不配套,一些常规仪器都难以配齐。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诣在监控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实验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相关研究表明,一般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3方面:建筑本身造成的污染,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过程带来的污染,以及家具和家电带来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有甲醛、苯以及总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存在挥发时间长、不易去除等特点。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难以实现监测信息的准确无误。这是由于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监测站工作不被重视,连正常开展工作所需也难以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应该逐步推进民用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土壤、工程所用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提高环境监测效率,创新监测方式,

以执法重心下沉、关口下移为目标,依托现行管理体系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平台,在全州环境监测系统率先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创新环境监测方式,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环境网格化监测系统。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噪声的监测采样及布点技术规范,编制了《我国“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置方案》并经全国环境保护部审核认证。之后,通过环境监测点位的设置,重点开展环境空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为全国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提供环保科技支撑,环保部门将重点监测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对于铅、汞、铬、砷等重金属以及对环境安全有重大隐患的污染物进行重点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每个监测点监测一天,监测数据将及时在各地环保部门网站上。主要表现在全面完成环境监测任务,有力支撑了环境管理与决策;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推动了监测事业科学发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努力践行了“监测为民”的宗旨等4个方面。

2.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坚持把“三个说清”作为首要职责,不断提高支撑环境监测管理决策和为民服务的水平。二是要坚持科学监测的主题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主线,保障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坚持强基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实施。四是要坚持“敬业、规范、精准、透明、奉献”的科学监测精神,培育优良的环境监测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全面完成环境监测任务,有力支撑了环境管理与决策;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推动了监测事业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等重点工作,树立了环境监测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努力践行了“监测为民”的宗旨等4个方面

3.强化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素质建设

要确保监测质量体系的有效施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繁重的监测任务,就要依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监测人才队伍。所以,培养监测人才,不断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是强化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根本保证。近年来,环境监测局坚持强化干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重点。

3.1从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

始终坚持“强化环境监测”的工作方针,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全面铺开“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抓组织保障、抓周密部署、抓思想发动,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深刻认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环境监测人员核心价值观。三是积极开展学习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开辟学习教育专栏、让审计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组织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来鞭策全局环境监测干部争当先进,以实际行动诠释“立党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

3.2从素质文化建设入手,构建环境监测人员迅速成才的摇篮

以创建学习型环境监测机关为依托,着力提高环境监测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是积极为培养年轻干部成才搭建平台。开展“伯乐和千里马工程”,通过“伯乐发现千里马和千里马拜师学艺”以及挂岗锻炼等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二是以环境监测实战能力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全面落实以案说法、实战演练、上下挂职等岗位练兵机制;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四手”评比、环境监测业务论辩赛、优秀环境监测案例评选等业务能力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后结果是对环境质量做出评价,进而提出污染治理的方案。环境监测必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服务,最终建立起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刚华, 等.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12-50.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1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述

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来说,不仅要将环境监测质量方针、目标及职责确定下来,还要将其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我国在实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后,让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有了实施依据。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建设,既要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还要明确规定持证上岗,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对布点、采样、样品贮运至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审核、监测报告等环节的整个监测工作都处于可控状态,并可以进行追溯。

2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数据与参数不准确。环境监测中数据信息与各项参数对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很大,要求监测获得的数据有较强代表性,能够提升完整性和准确性,若是数据出现失真的问题,将导致环境监测质量降低。(2)技术水平落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若是不注重提升实验水平,也会给环境监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让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降低[1]。此外,若是环境监测技术水平降低,操作上比较简单,同时在实验评估过程中也未根据正常程序进行,也会降低环境监测的质量。(3)缺乏完善的监测管理体系。大多数地方环境监测站在监测管理体系上还存在问题,如监测仪器与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势必导致监测获得的数据与相关参数出现误差。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缺乏足够的经费,工作人员也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等。

3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应该在管理工作上下功夫,采取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方法,让环境监测中所有员工操作行为得到规范。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重点是打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根据文件要求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对此要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要求出发,以制定相关技术文件的方式,不断规范报告编写、数据处理、分析测试、原始记录和样品采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促使管理评审与内部审核等工作有效实施。要从质量体系出发,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对质量体系作出相应修改,通过对规章制度的完善,让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让质量管理系统发挥出更大作用。

3.2加强现场监督质量管理

现场监测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若是工作上出现失误,将产生巨大的误差。现场监测影响因素众多,而人为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经验,技术技能偏低,无法有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并发生各种漏洞,影响数据准确率。现场监测中要强化监测点位、采样频次及时间管理,让样品更具代表性,真实性也能获得提升,让现场仪器设备始终处于高效工作状态[3]。应大力开展现场监测全程序空白样与现场平行样的质量监督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培训机会,了解现场监测具体流程,学习更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懂得气象学、流体动力学等内容,清楚相关生产步骤与工艺。这样监测布点、样品采集以及固定、保存、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效果才能提升,真正避免现场监测为监测数据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

3.3全过程质量保障措施

环境监测工作中要采取全过程质量保障措施,让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标准物质使用、试剂选择、仪器校准、测定方法运用、样品保存、样品处理、采样方式、布点方法和监测计划等环节质量管理效果都能够得到提升。第一,提升布点质量。在确定环境监测布点的时候,需要对相关条件、污染物特点和监测对象等进行分析,确保每个布点要满足规范要求,达到国家与行业的标准,让最终环境监测信息更具代表性与完整性。第二,提升测试质量。要以国家与行业标准为前提,开展对样品、现场测试等分析试验工作,如果用国际标准开展分析测试工作,应进行适用性与等效性检验。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做好人员方法、平行样、加标回收、空白样、明码样和密码样等环节的工作。第三,提升数据处理质量。要根据国家标准检验和计算环境监测数据,并将异常值予以剔除,提升监测报告记录、原始记录等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第四,提升采样质量。从分析方法与监测对象需求出发,进行环境监测时将采用的方法、时间与频次确定下来。通过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才能让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监测对象变化规律、波动范围和具体情况。

3.4以人为本,实行全员参与

为提升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质量,除了需要领导重视并提供支持以外,所有监测人员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将自身职能履行到位。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效果影响较大,在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后,若是监测人员执行不到位,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增强监测人员思想意识,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确保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实现既定的目标[4]。应将每个环境监测人员的具体工作责任确定下来,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通过层层分解质量管理目标,让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协调,密切配合,真正将自身职责履行到位。这样监测人员才会重视、认真主动开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采取专家授课的方式,让监测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同时还要采取外出参观的方法,开阔监测人员眼界,增强质量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与水平。

4结语

为了有效提升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效率,既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促使其高效运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动全员参与进来,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如布点、采样、样品贮运、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审核和监测报告发出等。这样才能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让环境管理、规划、执法及政策决策获得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瑾.浅谈全过程质量管理对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112.

第6篇

1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1.1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全国环保系统已建立2587个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及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建成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2008年,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司,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90名,提高了国家环境监测能力。2009年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为实现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2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部和各省(区、市)及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定期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以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2年开始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环境保护部自2009年7月份起对全国主要水系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水温、pH、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有机碳)的监测结果进行网上实时。2010年11月,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系统投入运行。环境保护部定期重点流域、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加大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力度。

2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立下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环境监测没有明确规范使得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两可,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2.2管理模式老套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2.3财力资源不足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我国环境监测的坚强后盾。为了保障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足够的资金供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模式有些陈旧,在引进仪器装备时某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仪器不能各尽其用,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各级政府的财政添加了压力。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环境监测方面投放的资金不会特别充裕,也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科学研究。阻碍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的更大的进步。

2.4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3应对策略

3.1改革管理模式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和现在监测工作的发展相适应,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各大区域设立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按落实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环境监测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轻,任务根据环境严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2完善监测技术体系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体系,但还有一些漏洞。环境监测网络也需要完善,对环境各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网络监测;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网络管理;对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等信息进行网络监测。向海峡西岸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靠近。

3.3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素质的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环境监测专业培训计划,围绕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学术顶尖人物和拥有过硬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注意及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监测工作。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72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点转向环境的改善。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应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努力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2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制度建设

国家环保局于1991年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明确规定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职责、管理程序及主要内容,使质量管理工作趋于制度化。随后,各级监测站积极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出台了涉及持证上岗考核和环境监测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2.2质量体系建设

1991年开始,国家环保局为了推动环境监测站的制度化建设,在全国人员力量不强,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开展了优质实验室评比活动,一共批准了56个国家级的优质实验室,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机构管理和监测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为进行全程序质量管理打下基础。

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资质认证的实施,使管理从单一的模式,发展为系统的、全面的质量体系,将原本独立单一的环节性质量控制结合成包括工作程序、人员、资源和组织机构等,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全程序控制的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高效地利用这一体系仍需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质量体系进行。

2.3保障措施

2.3.1技术保障

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监测方法标准、技术规范和环境保护标准是重要的保障和技术依据。

在环境监测发展的初期,为了推进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将质量监测和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起草并颁布了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来规范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

当前质量的控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标准具有一定的缺陷,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滞后性,导致质量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质量技术落后于环境监测方法。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方法有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但是针对环境监测问题的质量控制措施都相对较为简单,并且缺乏具有关键技术的必要性质量控制措施。

(2)某些新兴领域的质量控制技术亟待完善,还需要寻求质量控制技术与新领域发展之间的完美结合。

(3)许多新兴技术手段如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在线监测等虽然已经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但该体系的质量管理办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我国质量监测标准中的空白点,国际上相应的监测标准也存在研究滞后的现象。

2.3.2人员保障

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是决定环境监测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监测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加强,因此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观念和监测领域相关知识水平都亟待提高。就我国目前的技术人员而言,其技术水平、学习和培训机会、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各个地区的装备水平和发展程度也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因此,检测技术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技术培训的加强都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重点。

2.3.3物质保障

质量控制的物质保障是以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在质控考核、仪器校准、技术仲裁、分析测试和方法验证中起重要作用。现在已研制出的包括大气、土壤、水质和生物的各类标准溶液和标准样品有200余种。一些监测站为了更好地支持本地区和本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专门建立了考核样品的研究机构。随着质控工作的监测领域、监测范围和监测项目不断拓展,需要质控样品和标准物质来与其同步发展。但是,我国环境标准物质种类少、基体简单、品质单一,严重制约了质控工作的发展。

2.4质量控制意识和方法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基层站的质量控制工作相对较为松懈,缺乏管理的意识,因此,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质量意识,忽视工作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导致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不能够有效的推行以及完善,甚至在某些室内的质量控制过程中采用相对简单的操作方法,使现场采样和监测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3加强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优化措施

3.1完善环境监测监管机制

(1)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监管机制,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监测仪器设备,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加快成立分析体系,加大环境标准物质的开拓力度,尽量填充空白区的标准样品;同时应扩展现有的标准物质适合使用的区域,努力提升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符合环境监控的要求。

(2)完善环境监测监管力度应有规划地健全、整理和修正现有的环境检测和监控准则,有体系地弥补新的检测和监控准则的空白,进而健全检测和监控准则。

(3)完善环境监测监管力度。确定环境检测和监控仪器设施准许进入的相关技术标准,尽可能地改善当前仪器存在的问题,如:稳定性和准确性不同的仪器、品质不同的仪器、检验依据不同的仪器不能相互比较,因此做好检测和监控很重要的。

3.2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质量控制,必须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操作。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检测标准、技术方法、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更好地进行质量监测和控制。需要从业人员及时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也需要各监测站为从业人员提供条件来加强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不断地推进继续再教育。

3.3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控制体系

在环境监测不断发展且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国家的各级政府机关都应该致力于建设一系列的环境质量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要求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着力于实现短路径管理,以阶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一体系中的国家、区域和地方之间相互依托,建立完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针对于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完善环境监测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控制体系以等方面来应对和解决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第8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现状;改良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特点分析

首先,环境污染的面积非常广泛,并且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是因环境污染源通常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领域,很多污染源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污染物质,性质也各不相同,而且,这些污染物还会发生转化与代谢,进而出现 污染的损害。二是与一般民事违法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害是不一样的,污染环境行为导致他人损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次,环境污染的损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环境中化学的污染物没有太高的浓度,很多都不到百分之十,由于较低的浓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危害的,但是,时间一久,就会积少成多,就会受到终身损害,导致出现严重的成果。一般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的浓度都高于生产环境中的浓度,但是,因为人类长时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作用面非常广,机体内有很大剂量累积,造成非常大的损伤,出现慢性中毒。另外,污染物具有多种种类,具有非常复杂的作用机制,给环境造成浸染的一般是多因子联合所起的作用,很多有害的因子有着不同的种类,如果他们同时进入人体,就会在人体内存在很多的污染物,每一种污染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毒害作用,他们之间互相产生作用,联合起来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会变得更加复杂,有的是局部的致毒,有的是全身的作用,并且,各种污染物之间还可以起协同的作用。最后,环境污染损害具有一定的潜伏性,环境损害通常会有非常长的潜伏期,由于环境本身可以对人类的废弃物的机制进行消化,但是,环境的自净能力还是有限的,在某一种污染物的排放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环境无法消化这些污染物,时间久了就会蓄积起来,最后发生损害。

二、基于环境污染特点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

对环境的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鉴定与测试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并且,对于一定的时期与空间里的环境质量的性质与结构进行研究。实现全面、准确以及及时的掌握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环境监测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连续性,因为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所以,只要坚持测定的时间够长,就能从相关的数据中发现变化的规律,对未来的变化趋势就可以进行预测,数据的多少,决定了预测的准确度的高低。二是具有综合性,监测对象有气体、空气、固体废物以及土壤等众多的客体,只有综合分析这些客体,才能对环境的质量状况做出准确的描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的的时候,还要考虑自然及社会每一个方面的情况,所以,对于数据的内涵要做综合的考虑。

三、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良性建议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大厦就会倒掉,对于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系统也要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落实下去。把思想解放出来,不断创新,才能对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第一.加强环境监测法制建设,应加快环境监测法治化进程,依法管理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尽快制定监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依法开展、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数据合法有效、监测信息依法公开、监测工作职能法定。抓紧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启动编制国家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第二,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第三,在环境监测网络方面加强建设,对于网络结构要进一步的优化,把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立起来,并且要与我们国家的国情符合,把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提升起来。对于全国环境监测网进行科学化的完善,一些沿海地区的环境监测网,以及一些应急的环境监测中心网,都是形成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的流域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监测报告,使得环境质量预测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第四,在监测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的加强,每一级的环保部门都要严格把关人员的选择,使监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把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落实下去,在监测技术方面要加强培训,把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起来。另外,对于监测系统的行风还要加强建设,包括职业道德的教育,让所有的干部职员都树立起监测做到科学,监测做到诚信的观念,使环境监测事业得以健康的发展。使监测人才队伍不断向专业化发展。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改变,所以,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环境监测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于环境监测也越来越重视。要想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就要对环境监测不断的加强与提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人民群众生命的健康,有利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可以看的出来,不断的加强环境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在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更是现在势在必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一鸣:《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8期

[2]周玲 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评论推荐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2,14(3):31-331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现状分析 建议

一、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数据是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编制规划的基础,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的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是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几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工作贯穿从布点到报告报出的整个过程。质量管理要求监测工作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二是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具体实施过程又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内容。

三、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内卓有成效的开展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得到了迅速改善,监测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比较硬件基础设施进步程度,在质量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和运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编制了体系文件,在形式上满足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及《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中提出的各项要素要求,但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可操作性差,与实际工作脱钩。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宣贯工作不到位,站内工作人员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理解不深,自己在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职责不明确,不知如何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没有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工作做全、做细、做实。标准样品考试、考核不能真正反映环境水样的分析水平。

现场采样过程包括点位布设、采样方法、现场采集样品固定保存、现场采样记录、样品送输、样品交接手续等方面不规范。水样分析者对污染源所包含的成份无明确的了解,无法确定分析处理方案,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对于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环境标准掌握不全,且不具备标准文本。对于国家和部委及地方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新标准颁布发行上下渠道不畅通。在标准的执行运用方面由于理解不到位,导致标准执行错误现象时有发生。

四、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制

从体制和法律机制上对环境监测质量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对于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领导工作不利,不与重视或无故行政干预,导致其下属环境监测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出现重大事故的,对人为干预,修改监测数据的授意者和实施者,视其情况给予相应行政追究,或令其引咎辞职。触犯刑法的,则追究其刑事责任。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2.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措施

保证专项资金投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长期有效运行,保证质量管理人员和质控实验室配备的费用,特别要保证仪器检定、标准样品或考核样品购置、组织或参加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第三方审核或评审等费用。

国家应加大质量管理科研投入,拓宽环境标准物质覆盖面,尽量开发能接近环境水样的标准考核物质,避免有的监测人员标准样品考核达标,但是分析有干扰的环境水样数据差之千里的情况。标准物质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监测人员分析环境水样的能力。

应完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为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化管理尚不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发行与清理等工作跟不上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标准的颁布发行信息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保证渠道畅通。避免标准、规范变更了,基层监测单位还不知道,还在执行旧的标准和规范。

3.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站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意识形态上存在“重行政手段,轻环境监测”思想,认为监测站是纯粹花钱单位,只赔不赚,同时客观上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性质及业务内容的了解,故在监测站业务资金、人员配置、技术培训等方面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一些监测站在业务开展方面资金溃乏,技术力量不足,有心无力,不仅严重制约了监测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打击了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过程的重要产品,其生产过程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是典型的个人活动,即生产者是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活动。环境检测部门在接受上级领导机构及第三方的公正审核性监督的同时,应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开展全程序的质量管理监督活动,完善质量管理程序。

完善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强制考评机制,以计量认证强制手段推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通过认证工作,迫使监测站全部工作都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去。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使每一个参与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责任明晰,有据可查。如此,则大大加强了监测数据传递环节的相互制约性,增强了监测人员的相互监督性。在上级监测部门对县区级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考评工作中,应当建立一套科学、量化,能够涵盖质量管理体系全部要素的考评体系来考评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而不是仅局限于标准样质控考核等较单一的考核手段。

5.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增强全员质量意识

作为监测站最高管理者,监测站站长对于本站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否决定着本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将能否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监测站站长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强化站长的质量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

对于入站人员,必须做到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强化专业性。开展监测站人员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必须重点开展对基层监测站站长及其质量负责人员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在监测站内部,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宣贯机制,加强培训工作,要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在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并知道如何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真正将文件符号转化为工作效能。建立“谁出问题谁负责”的管理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市级 监测站 工作 建议

近几年来,在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亳州市环境监测站千方百计加强能力建设,一心一意做好监测工作,在说清辖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突发事件情况和性质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

1.探索中获得的经验

1.1努力说清辖区环境状况。环境状况显示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优劣。说清楚、弄明白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责和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监督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最好实践。近几年来,该站把能说清楚、弄明白本辖区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当作首要工作来抓,重点开展了能突出反映亳州市环境状况的涡河干流和城区空气质量的监测;重点开展了能突出反映亳州市污染源状况的国控、省级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污染源的监测;每年获取有效数据10万多个。这些数据及时反馈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这对于依法管理和科学决策,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尤其是让全社会了解、熟悉、支持环保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2突出环境地理位置特点,千方百计加强能力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说清辖区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必须加强监测能力。而市级监测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巧打亳州市地处豫皖交界地带、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这张“牌”,并出色地完成了几项国家、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扩大了亳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名度,使地方政府领导、上级环保部门、环保界的学者和专家知道亳州市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安徽省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的重要性。打下良好基础后,我们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到各项能力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配置(购置)了原子吸收仪、离子色谱仪、红外测油仪等17台(套)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初步建立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同时,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请专家到站讲课指导,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培训。

1.3找准方向和路径,逐步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生活大舞台。积极拓展监测业务渠道,有效发挥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评和竣工环保验收,对依法处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污染纠纷事件的技术支持作用,是亳州市环境监测站逐步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生活大舞台的方向和路径。近几年来,亳州市环境监测站与环评单位合作,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性监测546次,独立和协作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123项,完成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98次。

2.实践中引发的思考

2.1突出地域环境特点。做好市级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突出地域环境特点,出色地完成(承担)几项国家、省级重要生态监测任务,并公开本地区环境信息,报道正在进行的监测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氛围,夯实稳固的群众工作基础。

2.2做好市级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鼎力支持,圆满完成其下达的各项监测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对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撑作用,才能得到地方财政对市级监测工作的资金支持,才能争取到各级环保部门对市级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市级监测站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

2.3做好市级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有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围绕全市环保工作重点,加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辖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力度,积极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推动市域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才能以环境监测保障环保工作发展,以环保工作促进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2.4做好市级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队伍。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才能胜任专业知识强、技术含量高的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应对各种突发、复杂和危险的环境污染事件,才能立足基层、脚踏实地履行说清楚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神圣职责,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环境监测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兴权.浅析环境监测该站应注意的问题探讨,环境保护[J].2008.(4): 27—29

[2]黄兴韬.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管该站之间的关系探讨,环境经济[J].2008.(7):44—47

[3]孙亚红.关于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世界环境[J].2010.(1):37—39

第11篇

关键词 : 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鲜明的特点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动态地反映某一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其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环境案件仲裁、政府环境决策,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提技术监督、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环境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更为重要,它涉及面广,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排污监测,与排污对象接触最紧密,直接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涉及到水、气、声、渣等方面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另外,国家各类环境基础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基层监测报表数据。由此可见,基层环境监测事业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地位。

经过近30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已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为实现我国各阶段的环保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加大,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呈加剧蔓延趋势,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监测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制约着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与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的要求,而目前新的环境形势要求环境管理体系必须日臻完善,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先进科学,环境监测能力必须大幅度提升以满足现代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当前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建设,以适应现代环境管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

由于县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成立较晚,许多都是从其他部门分家出来的,而且地方政府对基层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始终难以改变。从机构设置上看,联属关系太重,许多地方监测站与机关合属办公,财权物仍由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形式上是法人机构,实际意义上却没有完全真正行使独立法人的权力;从办公条件上看,基层监测站办公用房和实验室监测业务用房面积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监测业务用房标准要求,设备仪器无法摆放或摆放不合理,安全使用距离不够,而且通风系统不好,达不到有些监测仪器使用需要恒温、恒湿的条件要求;从监测装备看,基层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落后陈旧,档次低、品种少,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差,自动化程度低,一些必须具备的基本监测仪器设备、监测车辆甚至都配备不上、配不齐,与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满足不了环境监测的需要,保证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方面看,许多地方基层监测站人员编制设置不合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依然使用排污费开支,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硬件指标建设不达标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照新修订的《全国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总体上明显提升,尤其是地市级以上城市监测能力大幅度提升,达到一二级建设标准。但是,对于基层监测站来说,由于数量多,基础差, 底子薄,这些资金分散投入到各个监测站点,相对来讲微乎甚微,了不足道,要想使投入资金在较短时间内转化形成一定的监测能力,是不可能立刻实现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硬件指标建设不达标,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测仪器配置不全,满足不了监测工作的需要。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能力建设要求,基本环境监测仪器配置需要达到87种,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需要达到21种,而目前大部分地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只配置拥有其中的一少部分,与三级标准要求还相差甚远,许多地方日常必须使用的基本监测仪器都配备不足,导致日常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二是监测用房面积不达标,尤其是实验室面积过小,满足不了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要求,实验室用房要求不低于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而目前许多地方基层环境监测用房面积根本达不到上述标准,并且实验室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恒湿等设施配置不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日常化验和监测业务的正常开展。

3、基层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落后

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监测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导致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目前,许多地方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于水质常规性质量监测,仍然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人工化验分析为主要手段,自动化程度极低,监测数据准确程度受采样人、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实验室化验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采样样品,可能因为化验时间及不及时、人的因素、监测仪器的先进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监测结果。对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除国控重点源要求上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外,非重点排污企业各地方并不做要求,仍然以人工监测为主,不利于实时对排污企业的监管。目前,许多县级城市没有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利于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定期公报。对于人口大于1000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没有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只靠人工监测,不能及时反映水质变化情况。此外,基层环境监测由于监测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反应能力差,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监测数据,不利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决策的制定。

4、基层环境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以及物理和生物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并对环境质量作出正确评价的系统工作,具有专业性强,质量、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环境监测背景调查、布点采样、实验分析以及分析综合等每一项工作都蕴含着一定科技含量,非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完成,需要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来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队伍中专业性人才缺乏,有的监测人员非本专业毕业分配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有的监测人员甚至没读过一天书,完全是一点一点掳成的,工作也只是机械的照抄照搬,缺少对监测结果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缺少对异常数据迅速识别和判断的资深能力,影响了监测数据的质量。有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于国家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上集中配备的高精端仪器,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没人会使用设备。此外,基层监测人员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中高级人才相对匮乏,技术储备差,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和解决监测工作中难点问题。

5、资金缺乏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中,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仍然认识不上去,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的博弈中,仍然热衷倾向于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就更少。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站,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人员开支,办公经费,仪器采购支出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部依靠排污费开支,有的地方人员开支、办公经费虽已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经费安排有限,不能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监测仪器价格昂贵,有的仪器一台就需要几十万元,基层环境监测站根本就无力购买。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仅靠中央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

三、加强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1、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硬件能力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环境监测工作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先进的、必要的仪器设备,无论监测人员手把有多熟练,技术有多精湛,面对问题也将是束手无策。基本监测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应急环境监测仪器是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为实施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政府决策依据的基础条件。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因此,基层环境监测站切实加强硬件能力建设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大监测仪器设备配置力度。各地基层环境监测站要根据本地实际环境状况,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加大环境监测基本仪器、应急监测仪器的配置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一级、二级标准配置仪器,确保日常环境监测工作和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强监测用房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三级标准1000平方米以上,并做好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恒湿等设施,以确保实验室仪器摆放位置合理,实验安全系数高,化验数据精准。如果没有条件完成实验室三级标准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站可与几个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一个综合性、规模相对较大的实验室综合检测平台,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提高

2.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效能

要彻底改变基层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落后这一长期历史局面,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建立高灵敏度、新型动态分析检测和多参数检测自动监控系统,与重点排污企业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联网,实时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监控;二是要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管理,确保饮水安全;三是要加强城市地面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时对本地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定期公报数据;四要配备便携式多指标水质、大气等采样监测仪器,做到实时监测,实时读取数据,为应对环境和突发环境事件,快速而准确提供数据。另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数据综合分析体系和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及时性,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加强监测队伍技能培训和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要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加强监测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科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监测技术人才;三是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骨干带头人,发挥业务骨干的能人效应,坚持以强带弱不断提高监测队伍整体素质;四是注重高端人才引进,提高中高级人才比例,合理调配新老人员结构,促进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优化。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

第12篇

一、目标任务

2013年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面完成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及验收工作;二是全面完成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三是全面完成企业自测及自测结果的工作。同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要完成5项指标: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达到75%以上;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0%以上;监督性监测完成率达到95%以上;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以上;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100%。

二、重点工作

(一)继续做好国控污染源和污染减排重点项目以及区域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工作

1、环境监测站配合市环保局组织完成环保部确定的《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名单》中所列企业的监督性监测;

2、环境监测站要配合污控股完成减排项目的监测工作;

3、环境监测站根据我区确定的一类、二类、三类污染源分别制定监测计划,并按照这三类污染源监测频次,开展日常监测,确保及时高效地服务于环境执法及环境管理。(以上工作由监测站、污控股配合)

(二)不断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1、进一步规范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一是监察大队要严督促企业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的要求和程序,及时接受市环保局、市环境监察大队对国控企业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二是监察大队每季度要配合市局对通过验收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一次有效性审核,对未通过有效性审核的企业限期整改,确保已通过有效性审核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是监察大队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督促企业及时传送在线监测数据。

2、完成国控源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污染控制股要根据国务院下达的《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名单》,督促我区汇能生物等国控企业于今年8月完成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10月底完成比对监测及联网验收工作。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督促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企业自行监测工作

企业自行监测工作是今年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重点。各国控企业采用手工监测的,每日至少开展一次自行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企业要高度重视自测工作。

1、各国控企业要制定内容全面的自行监测方案,并报经市环保局认定;

2、各相关股室要督促各国控企业按照自行监测方案在生产时段内每天开展自行监测,没有自测能力的企业要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监测;

3、各国控企业要建立自行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制度,并认真执行。

4、监察大队和监测站要依据市环保局批复认定的企业自测方案,对企业的日常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核查,确保企业自测工作落到实处。

(四)保障公众知情权,完成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工作

监察大队和监测站要配合市环保局将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在市环保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布。

1、按月公布生产期间内每日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的数据应包括企业名称、排放口及监测点位、监测日期、监测结果、执行标准及排放限值是否超标及超标倍数等;

2、按季度公布生产期间内的各次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的数据包括企业名称、排放口及监测点位、监测日期、监测结果、执行标准及排放限值、是否达标及超标倍数。

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