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时间:2022-08-07 05:4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第1篇

延吉市进学小学六年七班 李俐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祖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这首耳熟能详的《越来越好》中唱到的: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

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

道路宽了,心气顺了,越来越好

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为一名在校的小学生,虽然才伴着共和国走过了十三个春夏秋冬,但我始终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变化的累累硕果。却没有经历过祖国的沧桑巨变。

父母是70年代出生的是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成长的。听妈妈讲那时她们家是菜农,住的是200元钱买的泥草房全家六口人睡在一铺大炕上,每天晚上没有电视看,几个孩子就趴在被窝里听收音机里讲小说,小说过后睡不着,就望者天棚上糊的报纸找字玩。那时每天饭桌上吃的总是大饼子,玉米馇子,大葱,大酱,白菜,土豆,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零食,偶尔帮姥姥干活才能奖励一根3分钱的冰棍。改革开放后,生产队实行了,兼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劳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通过姥姥姥爷的辛勤劳作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万元户”八二年终于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打了家具,买上了日本进口17寸电视机,“白兰”牌单筒洗衣机,双卡录音机。那年过年,买了20多元的鞭炮,振响了整条街。从此大人孩子在也不穿补丁的衣服了。正像歌中唱到的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第2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 武汉 空间结构

许学强先曾说过:“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两者都能为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发展服务。” [1]因此,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是有必要的。本文将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及交通组织三项要素作为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旨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便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1、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密度变化可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老年阶段三个阶段[2]。1978年~2010年,武汉市总人口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1978-1982年、1985-1991年、1997-2008年出现三次明显增加(如图一所示)。可以初步判断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结构处于成长阶段。

2、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工业结构与布局变化

1949年后,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工业成为我国推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胡华颖在书中提到:“工业结构的演进左右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基调,而空间结构又可影响工业整体结构的效益与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 [3]。城市原有的空间形态被厂房所替代,这一时期的城市用地快速向周边蔓延,导致部分地域出现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的景象。

由于坐落在长江边的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九省通衢,历史上的武汉市以商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建国时,随着第二产业的崛起,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现代化工厂,武汉开发了大片的工业基地,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4],形成了相对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这些大型企业周围配套建设有相应规模的居住区,使其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生长点,城市跳出以旧城向外蔓延的趋势,倾向飞地式发展(如图二所示。注:图中交通环线为后期形成,此处作为参考)。

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对已形成规模的十二个工业区进行配套调整建设,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形成沌口开发区和东湖开发区,成为远离主城的飞地和综合组团。武汉市逐渐形成了以主城为核心,7个重点镇和4个城关镇为卫星城的空间布局[5],基于空间的工业发展态势如图三所示。

3、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交通发展和用地演化

其一,城市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形成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之中。人们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城市空间依靠城市交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发展。两方面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6]。

其二,从历史上看,交通工具及运输方式的变革是新技术革命的起源和落脚点,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城市的发展会突破原有的约束门槛,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组成新的结构,然后采取填充的方式继续拓展[7]。轨道交通的实现,加速老城区更新改造的同时,也带动了郊区的配套设施建设[8]。

长江大桥、京汉铁路等兴建之前,武汉多为水运、小汽车或步行交通形式,城市多沿水道和马路发展。改革开放后,城市空间形态上除沿新修建道路轴线推进发展外,开始转向在原有用地周边蔓延和在已形成的发展轴之间进行填充发展。随着小汽车使用率提高,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带动放射式的城市快速路网形成。

其三,城市空间形态在客观上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选择,不同的城市空间有不同的交通需求特征,必然要求相应的道路交通与之适应,对于集中型城市来说,公共交通则处于主导地位[9]。

主城与周边郊区、卫星镇的经济活动、社会联系日益增多,城市轴向发展需求愈加明显。随着江汉三桥、五桥、白沙洲大桥(长江三桥)建成,京珠、沪蓉国道在武汉西南相交并由军山长江大桥相连形成围绕江城的一个“半环”。武汉中心城区是由三条联系三镇的环线来组织交通的(详见图二),环线的发展建设体现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过程。

小 结

在现实中需要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变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政策拉力和经济推力,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武汉市的城市形态在历史原因、人口变迁、交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各个时期都体现了时代和政策的明显特征。而在未来更多样化的影响,例如高铁及地铁建成,带动武汉市域的整体发展以武汉火车站为新主题,开发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学城的建设推动黄家湖片区的改造,及城市文化中心的构建,武汉的空间格局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展 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需要,因此城市的空间发展仍然可以通过定性结合定量手段进行预测,并结合工业、经济、交通、社会等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合理利用空间、优化城市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第1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 许慧,丁时忠.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J].规划师,2004,(4):88-90

[5] 洪亮平,唐静.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J].新建筑,2002,(3):47-49

[6] 毛蒋兴,闫小培.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J].城市规

划汇刊,2002,(4):34-37

[7] 伍新木,罗琦.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J].现代城市研究,2003,(4):65

[8] 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112(1):

第3篇

我坐在安静的小院子里。美美地聆听着爷爷讲述那关于祖国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低。那时侯,因为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解放生产力,所以,群众受尽了“贫穷”的煎熬。那时侯,有间小瓦房算是“高级”的了,谁还敢想住上楼房?那时侯,百姓家中的存粮足够一家糊口就知足了,谁还敢奢求吃饱了?那时侯,难见几条平坦的小路,爷爷生活的小村庄,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遇到下雨天,路又滑又泥泞,根本不可以通行,又有谁敢梦想有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呢?那时侯……

爷爷说,过去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

爸爸和妈妈也讲过属于他们的故事……

改革的春风吹满了神州大地,赶走了黑暗而寒冷的冬天,迎来了光明和温暖的春天,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国民的各项素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开始与国际接轨,摆脱了“贫穷”的煎熬,圆了老一辈的梦!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人民丰衣足食。变化最大要数以前那坎坷不平且泥泞的羊肠小道了:随着“嘟嘟嘟”“咝咝咝”“丁冬丁冬”的机器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就像祖国妈妈的筋脉,还“扑扑”地跳动着呢!

爸爸和妈妈说:“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好似一杯茶,有色而清香。”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变化!生活水平不用说了,文化素质也变得更高了!你瞧,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神七”圆满问天,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在太空中留下历史的脚印不正是很好的证明吗?中国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国家,他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的风采!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一杯果汁,多彩而甜蜜!

这是我家三代人的见证,我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前的落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更见证了奔向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巨龙正在腾飞……

广东省遂溪县遂城镇第二小学六年级 叶磊鹏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社会分层

一、1978-1996年,师范教育的“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社会分工、待遇水平相差不多,收入差距不大,社会分层状况不是很明显。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它受国家资助,从中国历史上南洋公学师范院校的建制开始,师范生就享有国家“两免一补”的特殊政策和从教义务,即师范生入学起不需要缴纳学费、住宿费,并补助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且享有毕业后从事国家教育事业的义务。社会上受到儒家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影响,从事教师行业是人们心中的理想职业选择。从而师范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都得到兴旺发展,所以我称这一时期是师范教育的“春天”。

探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变化的动因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后谈起。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的确立,确立起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使建立在血统、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视已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通过分数面前的平等,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最有意义的投资,许多家庭愿意为此节衣缩食,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而对于众多农村学子来说,“跳农门”前后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示范效应。全民族被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教育热情激烈地迸发出来,形成70年代末“科学的春天”的热烈景象①。

(一)确立师范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师范教育是个人升学的理想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迫切需要培养出对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有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基于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国家确立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教师法》又对师范教育作了专门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习。”此后,颁布与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法规政策,探索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子,使我国师范教育进入了迅速而良性发展的新时期。

在人们吃“大锅饭”、赚一样多的钱,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不显著时期,选择就读师范院校无疑是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标准的理想选择。

(二)师范教育体制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在经济发展牵头的热浪中飞速向国际舞台调整与转变,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师范教育制度也由完全封闭型逐步走向开放。1987年以前,中央或地方政府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全部成本,学生不需交付学费且从政府得到补助;1997年高校扩招后,在受教育者普遍按照成本分担原则缴费入学和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师范大学开始实行逐渐收费乃至全额收费制度。自此,师范教育告别免费政策进入全面收费阶段。

二、1997-2007年,“酷热难耐”的师范教育

改革开放后期,国家各项事业制度的调整与转型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师范教育在经济发展的理念冲击中明显失去了优势,加上师范教育不再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免费教育政策,师范学校教育被远远地抛出个人择校的视线中,师范教育不再是个人职业规划的理想选择。因此我称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是不堪承受的“酷热难耐”,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们心头急得“酷热难耐”。

(一)师范教育“失宠”

新世纪以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多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②。同时,我国的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更是出现了“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们为了获得未来可人且收入丰厚的职业,进而获得社会阶层中的有利位置,开始了对高学历的追求。此时,恰逢高校“扩招”,个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③。人们现实地选择毕业后经济回报率高的职业作为阶层转上的跳板,逐渐呈现出“个人本位、经济第一”的择业观念。教师工资待遇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师范教育不再吸引人们眼球。

(二)师范教育不具吸引力的成因分析

1.师范学校内部因素对个体选择师范学校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思想的确立,使师范生培养走向非专业化道路,非师范生只要岗前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负责以前只有师范生才能担当的岗位;招生并轨后师范毕业生没有定向的工作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已不复存在;调整转型后的师范院校不再受政府计划支配,能较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面对市场,却也造成师范学校特有的师范性课程在转轨中逐渐弱化的后果,最彰显其师范教学特色的实践环节草草了之,导致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工作招聘时,师范生没有显现出其专业优势,竞争力不强,造成社会对师范学校教育认可度下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行业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后的待遇水平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经济待遇不高;且这一时期社会中工商业等蓬勃发展,教师职业吸引力也相对减弱,师范教育将逐步丧失传统优势。在这样的困境中,师资培育机构虽然不愁学生来源,却不足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以培养“优质教师”的单纯目标自然不再受到人们的追逐。

2.以家庭阶层背景为标志的家庭因素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

除学业成绩之外,家庭经济能力和权力背景也成为影响个体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生长在优势地位阶层家庭里的孩子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他们拥有的高等教育选择机会远远多于其他阶层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起点高、“垫脚石”也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爱的专业,即使他们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师范教育免费与否都不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来自家庭经济资本不高却拥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中间位置阶层家庭的子女,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庭中的文化资本,或者将家庭中的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来获取该阶层子女心中理想的择校路径,选择师范教育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家庭背景处于基础阶层的子女在选择高等院校时与其他阶层的子女相比顾虑较大,考虑的因素较多且复杂,他们对家庭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十分清楚家庭对他们高等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多家境清贫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师范学校教育,因为师范教育“两免一补”的优厚政策和教师稳定的工资收入能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能使他们成功跨越阶层差距带来的障碍和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工作时,他们在这种良好意愿的内在推动下呈现出工作热情肯干的外在表现。而改革开放后期,师范生不再享有免费教育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状况下,使得这一阶层的子女宁愿选择借助国家贷款或奖学金补助的形式完成学业,从而选择经济前景更好的专业学习,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基本丧失;被迫选择师范院校的学生不再是成绩优秀、家境清贫的基础阶层子女而是主观或客观上“淘汰”出来的学生群体,导致在校期间学习没有动力,工作后又没有热情,巴望着赶紧“跳槽”。教师素质不重影响师范教育的社会声誉,甚至师范教育成了“低水平”的代名词,进而形成了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不高、社会中教师声誉下降、优秀青年不愿意从教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麦田里的及时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国家从战略高度作了精心的考虑和准备。教育是人们进行社会阶层置换的中介领域,是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升迁起干预作用的重要变量,是使人们获取较高职业地位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国家为了使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和个人改变命运、向上流动达到平衡发展,从战略高度出发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使得“酷热难耐”般“教育麦田”里的师范教育迎来一场“及时雨”。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调控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把真正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选,从根本上抓住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源头,从而有助于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公平扩大,正是新世纪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3-184.

第5篇

2008年是我们迎来的好年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曰。

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在这30年中,我们的祖国建立了全面的物质文化体系,保持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无疑成为了中国历史的标志。因为,改革开放实现了解放思想,成为了中国当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的命运在这个转折点上改轨了,社会转型也在此开始了。一个病态的社会从此远离了我们,这让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改革开放三十年,激发了群众“七十二行,行行出壮元”的斗志,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座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开发和制造,一个个超大型企业迅速成长……中国“长高了”、“长壮了”。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邓爷爷提出的: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媒体还说邓爷爷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而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可是,我们努力做到了!我们真正地做到了!

就拿青藏铁路来说吧,它是由青海省的西宁市到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1979年建设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其中,西宁市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要求很高,难度极大。当青藏铁路建到他的最高路段风火山时,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渣子。而风火山隧道砸开之后的施工,控制温度又是关键问题。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人员,往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去拿来暖风机,给隧道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观察,发现了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恶劣的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工人们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腰酸。但是他们都不丧气,依然斗志高昂。“把铁路建到拉萨去”!最终,是这样的斗志,换来了火车喇叭的长鸣。

在这项西方人称“不可完成的任务”中,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做到了。它凝聚了改革开放后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不寻常。我要为这项工程的建设者歌唱。

改革开放30年来,除了青藏铁路之外,我国还取得了其他的成绩和伟大的成就。如: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让家家户户吃了饱饭;研制出的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之梦 ;香港、台湾回归祖国让中国直起了腰;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的诞生,使得世界人刮目相看。这些老一辈建设者和小一辈壮志青年的杰作将被历史记载。

吟唱着这30年的辉煌,我终于懂得了祖国为什么要让我们明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终于知道了只有好好珍惜今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祖国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样的顿悟会使我更坚强、更勇敢、更自信。为此,请允许我写下这篇文章吧,因为我想为中国的未来的改革开放而放声歌唱。

第6篇

一夜春风,万千变化

改革春风东渐,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万千变化近在眼前,尽悉渗入我们生活的的每一方面,改革的春风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比如在知识的摘抄搜索方面,以前需要到图书馆里借记、摘抄、查阅过程困难复杂,而今只需打开电脑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即有千万条信息供你挑选;以前相互联系需要写繁杂的书信,邮期时间漫长,双方不能互相见面,现在有了可视电话、“QQ”、“MSN”等信息联系方式,使千里间隔一线相牵、近在眼前,让联系方式大为方便;以前的娱乐方式很单一,只有简单的”街头戏曲“和枯燥的黑白电视机、收音机,以前孩子们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听着虫鸣鸟叫的声音,赤着脚沿着稻香的河流奔跑,用童年的纸飞机放飞童真的梦想。而今都市的喧嚣、繁华,电脑和液晶的数字电视,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方便和现代化气息,文明的发展使我们的娱乐方式不断更新、提高。

以小家映射国家,小家的变化,正是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努力阐释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真谛,三十年变化如一夜,恍惚间,世人难道不惊叹变化之快吗?

第7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从长期来看,高经济增长水平是推动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量;然而在短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业增长又受到实际汇率和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入境旅游业经济增长实际汇率突发事件

一、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经20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三个市场”相互驱动、相互补充的好局面。199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26.02亿美元,世界排名窜升到第七位;2002年国际旅游收入达203.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又向前靠近了两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除了个别年份(1989、1998、2001、2003)以外,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远远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

二、我国入境旅游收入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水平。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以直面服务、产销合一为主要行业特性,推动和刺激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显然,旅游业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不能保证旅游开发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此,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梁艺桦等人(2006)运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旅游发展的因子进行研究后认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全国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量因子的灰关联程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数、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人均GDP、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个因子(关联度0.99);最后是国际铁路和公路客车、民用航空飞机拥有量。和红等人(2006)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相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从各地区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和人均旅游收入的相对水平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东部地区旅游业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叶护平等人(2005)研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对旅游业的支撑。

2、实际有效汇率。本国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被称作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而且也影响着与非贸易外汇有关的旅游业。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通过旅游产品价格、出入境旅游客流量,以及旅游收入等一些综合指标表现出来。下面主要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

虽然,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将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然而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将具有抑制国际旅游收入上升的作用;反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将具有促进国际旅游收入上升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人民币贬值时,来中国旅游的价格将随之下降,境外旅游者所花费的纯旅游外汇支出也将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旅游人数的增加一定会带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相反,当人民币升值时,境外旅游者所花费的纯旅游外汇支出将相应增加,入境旅游人数有可能减少,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也将减少。当然,在实际研究中,还要注意汇率变动的幅度,因为汇率变动的幅度直接影响对外旅游价格变动的幅度。

3、突发事件。在短期内,入境旅游业除了受到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作用。

在1989年政治骚乱时期,我国入境旅游业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入境旅游人数相比上一年下降22.7%,国际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7.2%。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相比上一年下降了6.4%,国际旅游收入则下降了14.6%。即便是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受“9-11”恐怖事件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从2000年的15.4%下降到了2001年的6.7%,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则从2000年的15.1%下降到了2001年的9.7%(见表1)。

4、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的回归模型。下面利用表1中的数据,以国际旅游收入为因变量,经济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自变量,构建一个简单的入境旅游业增长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TR=0.0686GDP-0.5465RE

(24.16270)(-6.238073)R-squared=0.963828

其中,TR代表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GDP代表修正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亿元人民币),RE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以1985年为基年)。由模型可知,如果不考虑突发事件,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000亿人民币,大约可以带来6.86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可能使国际旅游收入下降0.5465亿美元。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世界第41位,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排名第五。从长期来看,高经济增长水平是推动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同时,在短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业增长又受到实际有效汇率和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J].人文地理,2006,(2)。

[2]和红、叶民强: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动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2)。

第8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 歌唱家 时代 特征

一、歌唱家的时代性

时代造就人物,声乐行业亦如此。我国美声唱法歌唱家,在经历了解放,和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三个典型歌唱家群体。这既反映在声乐表演特征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反映出艺术家艺术追求与价值观念的时代特征。关于美声唱法在中国存在,传播和发展研究的文论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我国历代著名的歌唱家的歌唱与声乐教育活动开展了广泛评述,其中也不乏将这些音乐家按照群体来划分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对于第一,第二代歌唱家的文献资料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针对期间和改革开放前后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很多歌唱家群体的研究资料还出现过不少人为的,片面的评价,甚至缺乏对这一代歌唱家和教育家集体的特殊作用的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本文无意对近现代和当代音乐史学家对于这一主题的评论开展深入阐述,只是试图从宏观上对近百年来我国三代美声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时代特征上做一个十分粗浅的探索。

二、三代歌唱家的典型时代特征与教学风格

由于时代的不同,如果把中国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分成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共三代或许比较合适。自从苏联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教授把美声唱法带入中国后,第一代美声歌唱家便诞生了。如:郎毓秀,应尚能,黄友葵,赵梅伯、周淑安等,他们开启了中国美声唱法的先河。先人虽去,但是作为开山鼻祖,这一时段的演唱虽然重在声音概念的引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基础也十分贫乏。但是第一代歌唱家和教育家还是十分注重美声唱法为民族审美服务的问题,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

影响中国美声唱法时间最长的当属第二代歌唱家。他们是以沈湘,张权,俞宜萱,周小燕,蒋英,郭淑珍,林峻卿,楼乾贵,尚家骧,魏启贤等为代表。这一代歌唱家通过到意大利德国法国,奥地利,美国,前苏联等更广范围的专业学习把美声唱法的共识与差异性以及大量曲目带回国内。其中大部分歌唱家的外语能力很强,基本都能胜任建国初期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第三代美声歌唱家。由于期间大学停止招生等原因,第三代歌唱家实际上是一个年龄层悬殊比较大的群体,他们由年长派与年少派共同组成。其中年长派主要以黎信昌,石惟正,田玉斌,马秋华,王秉锐,吴其辉等为代表。在那个年代里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以学生的面孔出现在第二代歌唱家的课堂上,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专业能力强以及教学需要也承担了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年少派主要以迪里拜尔,梁宁、黄英张立萍张建一,袁晨野,魏松,戴玉强,幺红,廖昌永,刘唯唯,王海民、孔德成等为代表。他们“贪婪地”吸取美声唱法的养分,既享受着第二代歌唱家的直接引导,也拥有年长派长期而直接的专业教育资源,同时还能经常得到国外歌唱大师的指点。目前,作为当代中国美声唱法舞台代表人物的第三代歌唱家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年少派歌唱家们,除了本身大量的舞台表演工作外,还都承担着相关的教学任务。整个第三代歌唱家群体,正在逐步取代老一辈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们已经担负起培养我国美声唱法专业人才的重任,历史赋予他们塑造出新一代歌唱家的重任。

正如外国歌唱家学习中国的京剧一样,难以掌握的是歌唱中的特殊韵味。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在出国求学时,同样也面临着异域文化特殊性的困境。然而,他们坚持不懈,用整整一代人的耳朵和现身说法的演唱改变了另一代人的歌唱观念,奠定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声唱法基础。即使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那种严酷的人文环境下,也没能抹煞掉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许多歌唱家在沉寂了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利用美好的歌唱与默默检验后的歌唱方法迅速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整个声乐教育事业能很快步入正轨并能得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以为:是对艺术的坚持支撑着他们对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信念。而这种求真,求精的高规格的歌唱理念,正是第二代歌唱家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几何时,演唱欧美歌曲就是犯罪。能唱的歌曲不允许唱的环境,其本质就是政治对艺术审美与人性追求的人为压制。在那种特殊年代里能保持这种高规格的艺术追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歌唱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所显示出的坚持,这种坚持经过时间的积累就开始出现影响力。他们把美声唱法相关的规格,语言,文化,历史等直接导入专业教学中,直到现在,这一代还健在的歌唱家依然活跃在声乐教学舞台上。他们从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与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开始把精力由初期系统知识的宏观介绍转向专业表演,力求细致到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语感的微观要求上。通过这些具体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他们直接塑造了我国具有较高规格专业基础的第三代歌唱家;

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歌唱家,当他们首次听到楼乾贵,沈湘等现场演唱《偷洒一滴泪》,《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村庄,我的小村庄》等曲目时,感到特别新鲜。可见当时中国美声唱法基础是何等贫瘠!改革开放后的短短30年间,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影响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把这种进步首先归功于国家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第二代歌唱家集体的无私奉献更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由于他们怀着对艺术的责任感和坚韧力,才使得第三代歌唱家能够很顺利地进入美声唱法的学习阶段,并且很快取得成效。我们在针对老辈歌唱家进行研究的同时,经常能深深体悟到那一代人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是中国美声唱法的脊梁。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容易忽视的。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方式;相关分析

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从全方位、深层次及多领域实施对外开放,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尤以进出口贸易效果显著。国内外学者对进出口贸易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最后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影响情况下,密集型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能够对GDP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但之前的研究通常都只针对单方面的进口或出口进行研究,验证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故本研究通过阐述进出口双方面的影响确定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的深入和扩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惜通过一些卑鄙手段遏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我国的出口额实现了从百亿美元到万亿美元的长足进步,平均年增长率更是高达15.5%;随着出口额的增长,我国的进口额也实现了百亿美元到万亿美元的增长,其中年增长率略低于出口年增长率,约为14.7%。在这期间,我国的GDP增长也十分显著,从千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十万亿元人民币的程度,年增长率与出口额增长率相当,同为15.5%。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速增长,千禧年之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量的年增长率更是突飞猛进,高达19.3%。通过以上数据研究能够发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通GDP增长呈正向相关,表现出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关系。外贸依存度是指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过该指标能够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发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逐年提高,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5%到千禧年提高到了33.3%,在2010年更是提高到了50.6%,通过以上数据都能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促进经济的增长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最初以中初级产品为主,通过这样一个出口商品结构能够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赚去商品的附加值较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及工业技术的发展,现在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经大幅提升,有能力有实力赚去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同时我国的竞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0%,而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权重已经降低到不足5%,这使得我国现在具有极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到了2004年,我国的进口工业制成品比重开始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进口依赖已经降低了。

二、实证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数据处理。本研究选取我国改革开放后30年的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数据,所选取的数据均出自《中国统计年鉴》。

2.基于时间序列的验证。首先进行平稳性验证,之后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基本思路为:若两个以上的同阶时间向量均显示较为不平稳,但它们的一种或多种线性组合却显示着及其平稳的特性,则证明这两个时间向量具有协整关系。检验两个向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一般通过EG阶段方法和JJ法,而对于多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则选用JJ法具有一定的运算优势。通过该方法进行计算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估计,根据其特征最大值系统计量能够进行判断,以确定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计算过程中若出现计量数值超过临界值,则原有假设,若未出现此情况则认为该假设成立。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计算与EG法比较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找到多个向量间的协整关系。在其具有5%的临界值的情况下,协整方程的假设进行逐次检验,因统计计量超过了临界值,故该假设,认为此三个变量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

在此之后通过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以上论点,以上的协整检验已经证明我国的GDP与进出口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其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为了提高该论据的效果,必须对此检验设定一个准确的自由度,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与进口的关系存在1%的因果关系,这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由进口进行推动的,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对进口不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出口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是由出口推动的,但我国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不具有推动作用。但对于进口与出口关系的分析则显示,我国进口是出口增长的原因,而出口对于进口没有推动作用。故通过以上数据证实,我国的进出口都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推动我国产品的进出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运行轨迹进行分析,计算出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贡献率等指标;另外通过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具有以下结论:首先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是单整序列;其次通过协整检验证明我国虽然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之间具有较平稳的关系,但其内部存在稳定机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出口正向相关;从因果检验的数据显示能够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存在单向相关,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也存在单向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第10篇

关键词:西方文论;影响;在中国的接受

一、源起

西方文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诞生,但在60年代才开始流行。该文论是与西方思潮紧密联系的。20世纪初,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效仿来获取同样的胜利,但都失败。革命失败后,西方国家对苏联胜利后的政策、措施等持否定态度,被认为是“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其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其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都发生变化,而引起了是否暴力学说仍有意义。当时,由于战后各个国家的社会格局及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才使得西方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理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标志西方的产生。从严谨度来说,各个文艺理论家各有己见,但都是按照基本本质理解文学问题并持有一个共同点:主张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阐读文学作品,反对作品与社会历史分割开来;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审察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的社会功能高度重视。故该文论在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卢卡奇、葛兰西、伊格尔顿和最具代表性的法兰克福学派中的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都是有别于传统的经典代表人物。

二、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

对于西方文论的研究,学者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一个从基本否定到一定的肯定最后阐释为的新形态。任何事情从刚开始的否定到肯定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同样,西方文论在我国的接受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60年代是中国最初接触西方时期,当时是以卢卡奇等西方文论家为代表引进的,但作为反面教材引进的。3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某些理论家的思想进行翻译的,但因其只是对其部分内容进行翻译与介绍,故该文论并未被引进中国作为系统的译介。例如,1935年,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被翻译过来发表在《译文》上及其他被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作品。后来,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论的热情不断高涨,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葛兰西和本雅明等。

文论初次被引进中国时,曾在1978年在太原召开首届西方哲学研讨会,当时,徐崇温先生曾就“西方”做了专题演讲,该发言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文论在当时的一个新的探讨。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倡,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原著及其实际内容后,开始对80年代初各大家提出的关于西方文论那种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定义提出了质疑,其中杜章智和张本两位先生的观点尤为代表,他们了有原来徐崇温先生提出的对西方的性质。此后,学术界各种针对西方文论的文章得以发表和会议得以召开,相继出现了不同观点的交锋,此时,西方文论在中国进入热议阶段。当时的争论焦点是就如何看待西方与传统的关系的以及如何更客观地评价西方文论的几个重要代表人物。在后来召开的数次会议中以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中,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后,当时学术界对该文论在对其定性、本质等方面有了更为完整和全面的一个把握。

90年代后,中国学术界有关对西方文论的研究进一步的得到了深入。开始将该理论运用到当时中国文论界中,例如文学、语言学等领域。这一时期的西方文论,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来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等都现实地批判着社会文化,而西方文论因那种批判意识而被学术界所接受。

(二)在中国文学中的接受

西方文论运用到我国文学批评中是始于“”时期。当时,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对理论的理解也就是限于教条化的僵硬理解,并且当时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这样一个意识形态使得人们极度反感,急于冲破这样一层意识。当时,人道主义思想史西方文论的核心问题,他们主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样一种思路被广泛运用到当时文学领域,其中像鲁迅、巴金等其他文学家们也比较推崇这一思路。当时西方文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也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关于艺术品的复制对于当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条件为引进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许多复制与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深入到民心,已占领了大众文化市场。这于当时中国文学界来说西方文论为我国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在中国语言学的接受

80年代,西方文论引进到中国语言学,当时我国虽然出现了文艺学方法上的一些探讨的热潮,但这些探讨并没有集中在人文科学上,我国真正将西方文论运用在语言学上是在国际人文思潮向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文论注重将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而这样的一个反映是人、社会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人和社会的存在时语言中的存在,而人在语言中的存在就是其历史的存在。通过借鉴西方文论来进行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围绕语言学中重要的术语进行开展,如语义、符号、能指、所指、代码和话语系列等来对文学文本的一个分析。

通过对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我国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展开对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的语言本体及其意义的研究,并将此文论运用到我国古文中,通过这样对语言的分析,可从语言中挖掘出其文本含义、社会价值、人生经验等,这样可将其用较精确的方法确定下来。虽然目前对于西方文论在我国语言学领域的运用,但是还是很表面的,不够成熟,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杨松芳,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

[3]梁树发,黄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认识的发展,学术研究,2009年.

[4]危磊,国外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构,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

[5]冯宪光,西方文论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

第11篇

关键词: 社会基本矛盾;公平效率;机械模型;驾车理论;依法治国;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必然是公平与效率双重目标之和谐实现;否则,双重目标少了哪一个都无法和资本主义同台竞争、都不能称其社会主义;二者和谐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机制动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经典政治经济学上的“基本适应”的体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方向,是依法治国;这是摆脱摆脱改革开放前后时期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根本出路;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在年就呼吁,建立法制化的市场经济.这是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从此不再纠结对立的法制道路.

一、公平"革命性",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襁褓”中长大走出的”社会主义基因”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公平是以一定的历史关系(经济关系)为前提,又以一定的历史关系(变化后经济关系)为目的。因此,社会改造设计安排的生产关系必须保持它的动态范畴,而不至于产生惰性;生产关系不能总靠“吃”(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出来,要“干”(发展生产力和积累社会财富)出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如果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或容纳发展生产力的预留空间,社会公平必然要体现出动态“革命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犹如一个"产房",它是社会主义婴儿诞生的地方,但是不鼓励“被安排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窒枯这种生产关系、钳制其中的人性和利益,意识(侧重从政治考量)狭隘地将它放入保险箱(作为政权稳固的基础),社会主义在里面能长大吗?

公平的动态范畴,要求生产关系一波推动一波发展变化,实现生产力水平阶梯而上。如果这一点“拾级而上”动态没有机制保证,任由变革社会关系的革命观念的惯性,冲撞、伤害生产关系中的人性,生产力只能萎缩,裹足不前。纵观对比中外历史,爆发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在实现新旧政权交替或社会重大变革时,能否牢牢控制政权与如何保护生产力,还真不是同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

做一个纵贯中外横向对比的深入研究。

一个政权的建立,安抚新的生产关系,只能是“短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如果僵化此种生产关系可能产生的社会惰性又与上层建筑中的控制经济意识而非全面发展经济意识相吻合,由此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产生不适应性,与社会制度建制和政府行政的机制失衡,必然存在某种双向的关联性,从而对社会制度的平衡设置产生致命的伤害。

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政权交替或社会改革开放时,或党的十深化改革目标,无一例外,都要适时适当保持“公平革命性”,这也是对其上位政治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至少不能是一个僵化的体制框框,这是社会建制面临的一大问题;打碎一个旧社会经济关系,建设一个新社会经济关系,要求"革命性"体现为"制度性",革命性和制度性的辩证关系,旧经济关系打碎的科学、无私和新经济关系的无私、科学建立,只有这两面同时兼备,称之为法制化市场经济。在2007年9月出版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中,吴敬琏教授指出:“全世界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很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却寥寥可数。这些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是不是也有好坏之分,什么是坏的市场经济和好的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野?在这种探索过程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法治问题。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是‘法治的经济’”。吴敬琏在2008年9月3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更是大声疾呼:“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没有退路可寻”。这与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主题,是吻合的.此乃公平"驾车理论"之于法制化市场经济之精髓意义.

二、公平与效率"驾车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仍能保持社会建设时期,生产关系能适时动态改变,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预留空间;引导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法制化市场经济

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前后之间巡回游弋,或者社会公平和效率这两只脚,一左一右,交替出现走路不和谐,导致改革开放前之经济发展停滞或改革开放后之社会发展巨大不平衡状态;可见,公平与效率,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研究公平与效率理论,不能讨巧回避对这一理论上位体制的正面剖析和科学提炼,陷入做理论有框架无良心。如果“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双重实现的理论是不真实的,是值得怀疑的,那么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公平和效率的和谐实现的特例,显然可以消除这种怀疑;同时,改革开放的显著变化,提升国力,又是事实。那么,科学驾驭社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提出掌控公平和效率动态关系的可操作性理论――“驾车理论”:掌控公平与效率关系,如开车一样,初学手动挡车,都是左右脚慌忙来回动,不是停车就是抖车;技术熟练后,下意识操作非常简单,重心在右脚上,左脚辅助,效率(车速)主,公平(离合)从;主控效率,公平有自动修正机制;像汽车的“离合”一样,适时到位,铺垫“启动某种力量(社会利益)”或摘除“某种超负荷力量社会利益)”,自如“离合”各种力量(平衡利益关系),社会不至于发生震动或熄火停滞;这是机制大于人的因素掌控社会公平的机制模型;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 相关性 延展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幅度大,周期短,前两个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图1中出现的“高位―平缓”型波动。“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让持久封闭的中国经济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政策成效开始显现出来,百废待兴,以至于在1985年经济增长达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刹车”。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续,其动力同样源自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无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场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一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个周期主要是由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个周期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无限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全面国际化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稳健而高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对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增长率折线图进行分析(如图2)。

图2清楚的描绘出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20世纪末期所表现出的大幅震荡与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很不协调,只有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势才出现趋同的迹象,也就是说,新千年以后我国经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角,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为了再次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程度,笔者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中国GDP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关度检验,分析后得出的相关系数R2(见表1)。

表1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第四个周期高相关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这一切让国外资本看见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同时有WTO协议的保障,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FDI开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外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便出现了良性的循环,其他各种与国际相融合的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内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看到了比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诱使国内企业大胆的尝试“走出去”战略。出口进口大幅度增长(见表2),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保持着极大的相关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官方网站,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依据当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中间价(人民币兑美元)计算得出。)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一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波动性将会与世界经济保持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增长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空间,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合轨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但同样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与美国一样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尽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轮周期将会延续,我国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平稳波动并与世界经济的波动遥相辉映,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国实际GDP的时间趋势与周期演变[J].经济研究,1999(7).

[5] 邹卫星、房林: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凤:中国GDP年度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J].经济学家,2007(4).

[7] 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 姚红烈: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 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1] 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12] 余芳东: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