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2-05-15 11:3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感恩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时代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幸福生活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以传统文化引导,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有“二十四孝”的美好传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有“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礼仪事,尤其是一些尊师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朽的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来教育感染学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学校承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首先是感恩教育的体验者。感恩教育要进入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若在情感上打动学生,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首先自己要有情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经常在教师中开展“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好女儿、好媳妇、好儿子活动等等活动,首先让教师进入感恩情境中,为教师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并利用一定时期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评比,组织青年教师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期间,为全校老教师开展感恩活动,这样全校教师都沉浸在祥和、温馨、和谐的感恩气氛中,才会有情感教育学生。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德育处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以德育主题活动为依托,建设学生喜爱的德育平台,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引导、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实施幸福德育的平台,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培养高素质、明礼仪、善感恩的人才。

二、工作目标

反思总结上一学年幸福德育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幸福德育工作深入,积极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幸福读本实施,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地推进幸福德育的方法与制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育良好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结合教师节、拗九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推进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继续推进我校体育节、艺术节、元旦迎新、社团节等大型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增强幸福德育研究,推动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1)在总结我校去年幸福德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以科研项目的推进带动我校德育工作团队理论水平的提升。我处今年将着力推进省级两个新的课题: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以幸福德育为目标的高中班会课课程建设》、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普通高中的幸福德育的分层次研究》的研究工作,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我校德育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

(2)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平台,大力推进幸福德育的实施。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建设工作,营造愉悦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有向心力的班级活动,培育多元包容的班级文化、形成阳光向上的班级气质,让幸福班级建设成为年级、学校的基础,从而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3)有效推进年段工作,培育、塑造年段德育工作特色

立足我校德育工作年段分层次推进的特色,德育处根据学生三年成长特点,结合我校德育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年段德育工作重点,加强年段工作研究,从高一、高二、高三年段学生特点出发,优化落实分层次德育目标,依托我校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推进年段管理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4)编印德育校本教材,打造三中德育特色品牌

编印《幸福读本》、《班主任工作指南》、《三中学生指南》、《高中班会课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加强高三毕业班管理工作,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使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年段、学校的要求上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备考效率。关注高三年段班主任、学生心理状态,营造良好毕业班氛围,组织适宜高三年级德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促使学生、家长、班级、年段、学校形成合力,增强团队意识,为明年高三取得更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干部素质

除了依托班主任例会,以会代训外,还要转换培养方式,加强班主任培训。本学年成立三中青年教师“读书会”,将继续通过为班主任定购教育书籍,引导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理论知识;观摩学习主题德育活动,不断学习兄弟学校、本校先进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读书沙龙活动,使班主任能够及时地接受到新思想,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定期聘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就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育人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等四种方式不断引导班主任们学习先进的管理、育人经验,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水平。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注重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力争打造一只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继续完善德育考核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针对近年来学生素质情况,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1)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完善我校的德育考核细则,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推进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日学生的检查制度,增强常规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落实《福州三中德育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让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校园内对学生对行为规范养成的浑厚氛围。动员全教师,全员育人,引导学生讲文明礼貌,做时代新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4)依托校园数字化德育考评系统,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本年度,我们根据去年数字校园体系使用经验,修正,改进考核系统,并将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等考核工作相关电子表格引入到德育考评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评比促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充分发挥年段力量,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以三个段长为主要负责人,以班级为基础,引导各班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交流,对于优秀班级在年段会上给予表彰、鼓励,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及时总结有效经验,互补有无。

5.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人格品质,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三中的学生应该具有这种人格特质或一种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够使人体验生活的幸福感,对环境与他人充满敬重、关切和珍爱,还会激励人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奋斗。本学年将做好以下工作

(1)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学年开始,要求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公约中就加入尊重老师,礼貌可人,团结,对人友善,每天微笑。不抱怨,不沮丧,找到快乐,有爱心,能付出,有责任,做一个受人的人,不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内心简单透明的人,多做自我批评,宽容他人等等内容。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本学年拟开展以下活动: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开好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内容的演讲活动,举办 “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6.进一步整合家、校、社会资源,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开展

完善家、校、社会网络,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家长资源,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校联系,邀请家长到校做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外实践和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xx市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使社会实践、日常校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常态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7.增强学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加强与xx市检察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聘请林承杰检察官为我校法制辅导员,通过邀请xx市检察院领导、专家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讲座,外出参加相关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既要严肃处理,又要做好受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确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关怀、增强自信、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改正缺点。

8.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3篇

一、参与初衷:

(1)大豆杂交技术不是我所学的专业,但是由于它与农业、农村、农民靠的比较近,能使我们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三农”,我个人来自农村,虽然对于农村、农民比较了解,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却不是很深入,凭借此次机会,能使我更好地了解它们。

(2)由于大豆杂交要在田地里进行,在暑假这个气温比较高的时期,对于我们大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经常在外上学的大学生来说,借此机会能让我们再次体验一下干农活的过程,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社会实践很多时候并不是和我们的专业对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也鉴于此,所以我参加了这次仅仅七天时间的大豆杂交项目,以此作为我个人的社会实践项目。

二、感受:

通过这次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i)在炎热的天气中干农活,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要有毅力。一个人的意志坚不坚,通过农活能够很好的测验出来,没干过农活的人可能刚开始干还可以,感觉很有意思,但是连续让你干几个小时,你就会感觉到厌烦、无聊,心情有刚开始的好奇就会变成抱怨、不满,所以干农活不仅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ii)体会父母的艰辛。在家时间父母总是不让干活,我知道九层以上的家庭都是这样,我平时在家也是这样,但我总是硬要干,我知道,父母嘴上不让干,如果你陪着父母一块儿去干活,父母的心里会很高兴。干农活很辛苦,这是毋庸置疑的,体会了农活的艰辛,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父母为什么总是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等等,也会使得我们在大学花钱会收敛许多,“可怜天下父母心”,理解万岁!

iii)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生活。吃过了农村的苦,你就会感觉自己吃的苦不算什么,就会感觉自己的努力还很不够,而且差的很远,就会使得我们来到学校,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会更加珍惜求学的美好时光,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感受了农活,也就能感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会使我们更好的珍惜现在,加倍努力。

iv)做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初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参加实践,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大学中的社团生活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亲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实际,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在于此。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增强了扎根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亲身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真的很有意义,我想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学生的暑期实践。

第4篇

一、活动内容

1、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了解我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3、走访调查身边的先进基层党员,了解基层党建工作。

4、农村地区的同学,深入调查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

5、城镇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城镇居民中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对其改善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6、调查了解本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改革现状。

7、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社会扶助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8、结合实际,到厂矿、社区、健身中心等地方开展传播体育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学生都要加入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来,开学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校团委将根据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其他有关情况评选出“先进个人”若干名、、“优秀实践(调查)报告”若干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对不合格和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同学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关于组织开展xx年年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系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了力,特组织学生开展xx年那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有关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

二、指导思想

活动要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我部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规范,明确社会角色,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努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

活动要切合“学会感恩 体验成长 共建和谐 关注社会”的活动主题,以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和服务社区行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争取建设一批基于长效机制、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岗位体验实践基地和服务社区平台。

(一)家庭体验。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在暑假期间,从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务劳动,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他家务劳动。另外强调必须给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脚,深深体会一回长辈们的艰辛。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服务社会要从回报家庭做起,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体验

角色体验。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依托一所学校、一个社区或一个企事业单位,在某一具体岗位上,从事一天以上的社会工作。要结合自我实际,盘活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兼职、勤工俭学等活动,创造的实践机会。

第5篇

高职院校学生的体验式社会实践内容根据社会实践的不同时间,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年级设计适宜的社会实践项目,构建体验式社会实践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见图1)。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举例

现在以第一学年寒假社会实践为例说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情感育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因为“情感育人”文化品牌是该院的首个文化品牌。

活动主题、目的、内容、纪律活动主题:关爱父母、感受亲情。实践目的:了解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多做些事,懂得感恩父母,回报家庭,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让自己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以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内容:要求全系学生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学做一项家务或工作,为父母减一分辛劳,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如跟随父母或其他家人,体验他们在单位所做的工作或一起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是一起干农活,或买年货,并记账,或炒菜,招待客人,或记录家庭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包括你的收支。本次实践活动以个人实践为主,开展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将关爱、服务实践活动延伸到所居住的社区、街道或村,开展志愿奉献服务活动实践纪律:社会实践中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讲文明、懂礼貌,展现我院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形象;注意安全,严禁到危险场所活动。

活动方式、成果、指导和考核活动方式:学生要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及其他事务或工作。也可以就近就便,在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等地开展服务活动,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活动成果:每位同学需提交《社会实践心得》一份、《全家福》照片一张、《社会实践照片》若干张或相关视频影音资料若干。新学期开学后,将进行评比、展示。活动指导和考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并确定指导老师。各指导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收集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并且评定成绩。

实施步骤2012年寒假社会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准备和动员阶段。2012年1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从整体上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积极动员广大学生投身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教育。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该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该系“情感育人”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第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各社会实践个人要按照要求,积极争取家庭成员或社会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宣传该系社会实践活动和我系学生表现出的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以及文明奉献的精神风貌。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及实际效果、社会反响和主题征文、学生心得等。要保障安全,认真做好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措施,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考核总结阶段。2012年3月初,根据实践成果,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将其纳入实践教学成绩。同时,将优秀《社会实践心得》和《社会实践照片》报系团总支,系部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优势

有助于完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常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校内课堂教学期间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习,而对于长达6个月的假期社会实践时间是忽略的。同时,学生校内实习主要是专业技能实习,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培养。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假期社会实践,从而弥补了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陷,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主要是在学校情境当中。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体验社会角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体验社会角色就是让同学们体验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模拟承担他们未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促进他们主动去了解社会,在角色体验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增加社会阅历,提高了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向企业岗位的零距离过渡。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让学生到管理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亲身接触管理工作第一现场,有助于学生开阔管理视野,掌握管理工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保障初步设想

人身安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应该像在校一样,由学生购买或学校或政府提供人身保险,以防不测。这样,能解决学生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资金供给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要制定政策,从资金上保障高职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如能否给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补助,给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一定的补贴。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美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86-1

一、对当前青少年感恩现状的调查

2013年2月19日晚上8点,我组织部分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当时,孩子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绑着”母亲上班的大孝子――陈斌强老师。陈斌强,38岁,是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初中语文教师,在他9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常言道:忠孝两难全。可陈斌强既没有耽误工作,更没有丢下妈妈。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妈妈,他用一根布带把妈妈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连续五年,风雨无阻。

是啊,羔羊尚知跪乳,乌鸦懂得反哺。陈斌强不正是在反哺吗?然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身边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的,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严重错位,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丛飞,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可是,在丛飞病危期间,让人心寒的是很少收到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更有甚者,还有没良心的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说他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

以上事例令人深思,由此折射出我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冷漠、自私,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师长以及社会给予的关爱,感恩意识淡薄。因此,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地球只有一个,她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珍爱她、保护她;《桂林山水》又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并针对课文有关知识与内容开展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活动。从《秋天的怀念》、《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从课文《画杨桃》中,我们感受师恩,从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我们感受友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恩信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1.注重宣传。

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表扬、报道。在班级中,成立由学生自己组成的感恩行动评价小组,由小组成员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2.开展活动。

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感恩意识的活动项目,如:感恩知识竞赛;感恩大行动中,评选“孝心少年”等。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3.感恩日记。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写感恩日记做起,教会学生写感恩日记的方法。我让学生每天坚持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比如:感谢妈妈的一日三餐,感谢老师为我批改作业,感谢同桌给我带来快乐等等。督促学生每周至少为班级、家里做2至3件好事,把时间、地点、经过、感受写在感恩日记中,师生、家长一起参与评价,及时表扬、鼓励。

(三)家校协同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首先,老师和家长的观点要保持一致,并能做到率先垂范。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质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但如果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不会体谅他人,更不懂得感恩。

在学校活动中,老师要利用校信通、家访、家长会等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通过亲子感恩互动、家校感恩快递、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感恩画廊展览、感恩行动倡议书、感恩成果汇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第7篇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 共建和谐 崇尚科学 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 了解社会 体会亲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11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四、实施步骤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3、总结表彰阶段。

2011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五、相关要求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第8篇

工作总结网权威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总结,更多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总结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总结网。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总结》,供您查阅。

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而作为未来教育人的我们,有幸来到麻城市张家畈富家坳村进行为期二十二天的支教活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对我们年幼时的梦想有一个完美的交代,给我们的人生增添有意义的一笔,自己也可以像曾经鼓舞我们的老师那样,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此次支教之行的目的。7月15日清晨,“筑梦飞翔”社会实践队来到麻城市市政府处,吃过饭后便踏上了支教的路上,一路上我们同行的伙伴喋喋不休,心中既忐忑又兴奋。由于条件不足,当地政府将课堂安排在当地村民家里,虽空间不大,但整洁干净明亮,村民对我们都很热情。当天下午,书记和主任还带领我们一起参观了村里的环境,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二天,我们正式开始了招生工作,报名登记的人非常多,但由于志愿者人数不多,难以保证孩子安全,最后只收了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差异太大,我们分了两个班,大班是五到八年级的孩子,小班是一到四年级的孩子。我们当之无愧地肩负起了小班的日常教学任务。

“希望家园”正式开课了!我们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辅导内容,学习任务。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顺利。总会有些许不确定因素影响着计划的进行。例如,不同年龄教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时,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总是会讲三遍,重要的部分会以提问的形式检验他们,帮助年龄小的同学接受,帮助年龄大的同学转化成自己的。如果仍有不会的,下课我们还会辅导他们。

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课外知识拓展和文娱活动更加感兴趣。作为未来幼教工作者的我们能带给他们的文娱活动或许能更多些。我们引入了音乐,舞蹈,科普知识的元素,教授了“柯尔文手势”和音高概念,简单的声乐发声“感恩的心手语舞”,芭蕾舞的基本手位教学,交谊舞学习,小苹果舞蹈的学习,世界珍稀动物的讲解等等。有时我们还教他们画画,折纸,拓展英语单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得他们每天都追着我问今天的课是什么。学习重要的就是兴趣,想我们已经抓住他们的兴趣啦!

课后我们还对所有的孩子进行了家访,从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村里大部分儿童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过年才会回家。而他们的学校离家很远,山路崎岖遥远,行车也不方便,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在校住宿。这次家访让我们觉得我是多么幸福,这让我们想对这些孩子更好,教授她们更多的知识。

8月5日下午,我们组织了一场简单的告别汇演,依依不舍的结束了为期二十二天的支教生活。孩子们捧着他们折得爱心棒,千纸鹤,乌龟,依依不舍的和我拥抱。在这二十二天,孩子们学习了新的知识,新的技能。而我们懂得了感恩与合作,收获了友谊。

现在回想起别离的情景,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二十二天的情景历历在目,心中只能嗔怪着时光飞逝。还记得第一堂课时,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希望将我们所知,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以后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广泛的兴趣,更高远的发展。当我们看到那一群天真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的时候;看到他们课间积极向我们请教各种问题的活跃身影时,我们内心多么满足和感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疲惫都消散了。

二十二天就这样如白驹过隙,可我还想多教一堂课!祝愿最爱的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期待与你们的再次相遇。

第9篇

一、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许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民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提高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民族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课堂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民族学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积极展开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以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比如,2016年是胜利80周年,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重要史实,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以“弘扬精神,做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起制作有关弘扬精神的黑板报,收集有关的故事,撰写相关的论文,以此培养民族学生的革命道德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外,由于当年在中爬雪山、过草地的很多行程会经过少数民族地区,为此,我们在班会主题中,还可以鼓励民族学生去搜集当年经过自己家乡所留下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同班同学,总结自己在这些故事中所受的启发,并谈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怎样弘扬精神,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让民族学生既能乐于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也能从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获取成长实践经验,明确自己身负的重任,练就坚强的毅力,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陶冶民族学生的情操,提升民族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以情感推进民族学生的德育

“情感性素质教育,即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性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性素质教育来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使情感教育深入民族学生的内心,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民族学生的德育中。

1.积极促进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渗透来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民族学生,他们同汉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他们感受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德育老师可以把民族学生家乡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歌曲等形式展现给其他学生,或者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民族学生组织其他同学参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活动,比如,过彝族年、跳藏族锅庄舞、过白族、纳西族七月火把节等一系列的具有浓烈的民族氛围的节日活动。这样,通过以加强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方式,不仅能推动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又能充分尊重民族学生,陶冶民族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喜爱,使得他们乐意同其他同学做好朋友,让民族学生在这样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使得他们更能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从而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养。

2.借助情感教育的综艺节目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

“作为青少年,要有崇高的品德,要有无愧于天地的胸怀,要有报效国家的宏心大愿,而这些品性的修养都将是对父母无私奉献的回报。修身养性,养德润身,正是孝的体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民族学生拥有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因为,“对青少年而言,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民族学生要学会感恩,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必不可少的。

2016年年初湖南卫视开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节目主要记录的是明星如何在七天六夜里给自己的父母尽孝。在节目里,要求这些明星为自己的父母做饭、洗衣,每天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信,等等,表达的主题就是“孝”。通过这些形式让自己的父母感受儿女对他们的感恩,这让许多观众从中受益匪浅。加之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很多青少年学生对现在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电视综艺节目或者网络节目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根据民族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倾向,以我国有着许多优良道德传统的文明大国形象,百善孝为先的大环境,借助综艺节目的平台,让民族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去观看《旋风孝子》这一类的综艺情感节目,积极引导民族学生学会感恩,以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父母尽孝,同时也让他们反思自己平日里对自己父母尽孝是否做得到位,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或者打一个电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们通过这样的德育方式,引民族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养育之恩,为今后能让自己的父母能安享晚年,就应当珍惜大学这样一段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实力来回报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不要让自己留下如《韩诗外传》中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的人生遗憾。总之,让民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样不仅能巩固民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提高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三、引导民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民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严重威胁着人们的道德观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走向人生错误的轨道而抱憾终身。“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认同和践行,进而在深化道德认知、注重道德养成、增强道德践履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可见,在民族学生群体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极为重要。

为此,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德育要引导民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人生保驾护航。比如,自从当年扶老人被讹的事件在全国各大媒体曝光以来,有关于“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不同说法就成为了社会上的热议话题,扶起老人又怕被讹,不扶老人又显得不道义,这些不同的观点混杂碰撞,对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c教育深入民族学生的内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活动,让民族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充满正能量的角度去引导民族学生,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矛盾,又要从正面渠道去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矛盾,引导民族学生在遇到复杂的状况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寻找到既能帮助别人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方法与措施,鼓励民族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法制观,在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同时也能给整个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另外,我们的德育还可以在引导民族学生做好自我的同时,去不断地影响身边的其他人,带动更多的人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不断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民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为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我 们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要 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地位,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升我国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国友.孝道:让感恩与你同行[M]. 北京:华艺出版社,2012:110.

[3]石国亮,莫 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大学生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59-02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念恩、报恩以至于施恩于他人的人文教育。大量的事例表明,感恩教育是帮助树立个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高校中的实践与研究也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一般而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且农村户口学生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不可否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或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以笔者有限的工作经验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成长环境,更主要的是在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要矫正他们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而感恩教育是为数不多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能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人数不多,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或许要比在普通高校中更加深刻,也更加迫切。但是依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结合2012至2013学年在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的调查报告发现与普通高校相比,感恩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情况不够理想。总结起来,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课程缺失

高职院校一般的学习周期为三年,其中在最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在各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培训,主要由实习单位来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可想而知这两年的教学安排是非常紧密的。学生不仅要修完基础理论课、实训课、操作课,还要完成语文、政治、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还有艺术修养和人文通识类等选修课程的任务。要准备国家英语、计算机、各工种技术等级的考试;再加上不少学生还得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活动、社团活动;有的还得准备专升本的考试等等,各种学习、活动和考试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虽说高职院校也都设有德育教育的课程,但课时本就不多,而具体到感恩教育的更是少得可怜,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把感恩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课程中去。在对南京的10所高职院校辅导员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70%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认为本校用于感恩教育课时较少、50%的辅导员认为学院的重视力度和营造的教育氛围不够。

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若想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遵循其基本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作为保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在南京10所高职院校中,虽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都有涉及,但近六成的院校感恩教育在日常道德修养教育中感恩教育所占的比例不足30%,三成的学校甚至不足10%。一般来说,要使学生真正了解感恩的意蕴,并在内心接受,进而体现在行动上,这一系列的教育指导过程不应少于16课时。从调研结果看,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课时要求,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开展情况不理想的最主要问题。

二、感恩对象定位狭隘

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感恩教育实施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或多将感恩的对象定位成自己的父母而往往忽略了其他的亲人、老师、朋友,而对于抽象的自然、生命、资源、环境等事物基本的尊重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感恩之心就更无从谈起了。在以往的高职感恩教育中,受教育的回馈主体多是受教育者的父母,对于实施者来说这是最可行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形式,因为这种最初感恩对象的定位局限,让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对父母的回报理所应当而对他人乃至社会的回报依旧显得漠不关心。这种在教育最初对象界定上的狭隘性会使后续教育的延展性受到限制。

在笔者所做的学生问卷调查中选择和曾经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的同学只有37%,而在这37%中有40%仅仅是出于礼貌性的节日问候。而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母校88%同学表示即便将来有能力对母校的回馈也要看情况而定,在他们的惯性思维里学校、老师所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单方面投入,这种投入是种固定性、周期性的投入,一旦学业完成了这种投入就结束了,他们没有必要对此做出回应

由于这种认知偏见他们忽略了在这种教育中需要互动的情感反馈,把老师、学校甚至于同学都当作成长过程阶段性的产物,而对于回馈社会这种理想性期望就显得更加遥远。从学生问卷中可以发现即便是到了相对时间较宽裕的寒暑假参加过社会服务的同学也不到33%,参与的目的也仅仅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规定或是两三好友打发时间的选择。这种感恩对象定位的局限性的后续效应是现代不少90后学生人际关系疏远、社交圈过小、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出现的诱因。其实感恩的对象非常广泛,感恩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更要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

三、感恩教育的方式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感恩教育方式还是沿袭了我国思政教育的传统,以课堂单向传授形式为主,过分依赖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将感恩的意识植进受教者的心灵,而不是讲授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宜采取情境教育的方式。但实际情形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就把教育者和受教者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笔者调查发现80%高职院校采用的感恩教育方式仍以思政课和主题班会居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说教色彩浓重,缺乏实质性的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技能型学习,单一的说教灌输往往事倍功半。有的院校也开始注意了这一问题,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以外,也开展了一些情境教育的形式,包括观看相关视频、分组讨论交流,组织义工、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但在这其中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机械地等同于各式的学生活动,缺乏实效性、长期性。如有的学校组织大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磕一个头、去一次福利院等等。教育者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感恩教育中最关键的精神内涵,学生往往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使活动无法收到设想的成效。其实这一问题仍与高职院校对于感恩教育的忽视有关,因为不能真正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开设了一些这方面的课程也不会从其本身规律出发来设置教学方式,容易造成简单化的倾向。这一现象不唯高职院校独有,许多普通本科高校也存在这一问题。其实感恩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品德教育,它应该涵盖了生活性、体验性、丰富性、情感性、多样性的特征,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挖掘、不断发现、不断启发的过程。

四、感恩教育的观念和内容落后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内容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感恩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树立、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一种品质的培养。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或者说开展感恩教育的原因是想靠它来“堵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一种补救性的、头痛医头的短视行为。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要求,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关于感恩教育的理念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要求。

罗海鸥认为“我国大学德育目标比较抽象、模糊,忽视基本品德素质培养,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这一论断在感恩教育上也同样适用。感恩教育目标不明所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无所适从,就是许多普通教育者也会产生困惑,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这一现象在笔者的辅导员调查中有明显体现,72%的教育者感到感恩教育的理念很好,实施却比较困难。感恩教育的目标制约着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调整着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调查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感恩缺失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研究中常出现的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而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性格的缺陷。这种缺陷具体表现为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思考问题片面极端;随意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自然及周遭环境基本的尊重。同样在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近50%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78%的学都将不满意原因归结于家人、学校、社会却忽略了自身实际努力的情况,感恩之心的缺乏滋生了惰性和依赖感。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仅仅停留在感恩上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孝心、公德心的塑造与培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成了学校感恩教育常见的主题,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自立教育、关心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仰教育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感恩效果的反馈不佳

对南京10所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0%的教育者认为自己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效果仅仅只有一定的触动启发作用,对学生感恩行动的实际转化效果不明,30%的教育者甚至没有得到教育效果的反馈,在他们看来学生仅仅将这几课时的“感恩教育课”当作了和其他选修课一样可有可无的兴趣课。这种缺乏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表现的感恩教育注定是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只能是纸上谈兵,隔岸观火,缺乏针对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职感恩教育虽然有所展开,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育的课时、内容、形式的局限,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反馈与互动较少,从基本的认知层次的认可到情感层次的转化再到最后实践层次的行动,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最初的教育层次,完整体系的割裂使学生的教育效果仍然停留在被动的认知阶段。其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没有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长远的教学规划,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实效性。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72%的高职学生曾接受过感恩教育,但只有40%的学生认为教育效果一般,对自己有所触动,1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有所改变,而其他近5成的学生对自己所接受过的感恩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不太清楚。可见感恩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育者眼中都成了德育教育中弃之可惜,用之无意的鸡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于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开展还很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感恩教育的实践形式和教育手段、教育效果往往都还有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界定清楚感恩教育的概念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实践形式,对其教育意义和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才能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叶蔚兰.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探索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2]罗珍.“90后”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3]赵淑.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探讨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07).

[4]郭屹.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5]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教育;小学生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继“中国梦”之后,党的十又再次提出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了三个层面的提炼。这是凝聚和引领13多亿中国人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自开展活动以来,结合当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感恩为载体,弘扬感恩文化,开展感恩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生中“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做法如下:

1.感谢父母养育恩

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父母生日等特殊节日,在学生中开展“孝心”活动,给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或者小礼物,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送上一个紧紧的拥抱等。并适时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号召少先队员们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不仅与此,学校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利用五年级学生学农期间与家长的短暂分别,号召家长为孩子们写一封家书,当孩子们在学农基地意外地看到父母们温暖的问候和亲笔的家书时不禁热泪盈眶,泪水中包含了对父母们的想念,更多的是对其感恩之情的升华。

2.感谢老师教育恩

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演讲比赛,比赛中学生们共同回忆老师们的点滴付出,并发自肺腑地向老师们表达了感激之情。每年教师节到来之际,学生从一开始学校布置做感恩贺卡逐渐过渡到自发地制作贺卡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同时,学校也会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各班级召开“感念师恩”等主题班会。学生们在感恩的同时,感受着身边老师们的工作态度,进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二字的重要意义。

3.感谢同学帮助恩

学校适时在同学间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今天我做值日生”、“手拉手共成长”、“友谊中队共成长”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间不断感受彼此付出的快乐和被关心的温暖,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二字的深刻内涵。

4.感激社会关爱恩

基于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数量不断上升的现实情况,学校联手社会实践基地敦煌社区创建农民工子女学校,学校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可以每周三下午参与到社区为其免费开设的各项辅导班中;个别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得到“万帮小蓓蕾”的助学奖学金,这些孩子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基于此,学校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学雷锋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5.感谢祖国培育恩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开展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及清明节祭祀、烈士纪念日、纪念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秋节、十一三大队会等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活动,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在首个“烈士纪念日”和纪念抗日战胜胜利70周年等活动中。学校均举行主题升旗仪式,以此来纪念革命先烈,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培育我校师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高师生感恩烈士,感恩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节气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3月和9月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主题的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在学雷锋活动月中,各班团队通过召开“学雷锋精神,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队会,通过讲一则雷锋故事,为低年级同学、为学校做一件好事,唱一首赞颂雷锋的歌曲,开展一次队员的实践活动等内容。与此同时,继续坚持开展“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各班好人好事的记录和宣传活动,我校每月第一周的周二上午间操时间,组织全校各班负责人召开“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专题例会,会议上,各班负责人向学校汇报一个月来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学校利用周一的值周总结时间向全校师生表扬并宣传在此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学雷锋氛围,将雷锋精神继承和发扬。

6.感激自然赐予恩

第12篇

如今的孩子个个技艺不俗:跳舞、绘画、钢琴、跆拳道、魔术……举凡一事,皆有能者。但若论及一些朴素的品质,比如热爱劳动、甘于奉献、懂得感恩、富有责任感,这些在中国人看来的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却较少被继承。倒是在西方育儿观念的触动下,一些父母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

这是青岛的台东步行街,三三两两的孩子正在向行人售卖报纸,孩子的家长只远远地看着,不许帮忙。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这儿当“报童”,他们曾花七个月的时间,用卖报挣来的钱,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为山东平度店子希望小学建起了一间图书室,这是全国第一间由孩子劳力所得建起来的爱心图书室。

小小的孩子散播出大大的爱心,感佩之余,会让人不禁发问:是什么让孩子忘记身体的辛劳,努力坚持,又是谁给了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孩子们得到的仅仅是成人的夸赞吗?恐怕也远远不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爱心baobao”活动的发起人,台湾作家郜莹女士,跟她探讨一下孩子劳动意识及社会性的培养。

被轻视的家务活

“当中国父母忙着为孩子联系好学校、好辅导班,为孩子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孩子学有所成时,西方父母或许正督促孩子整理旧报纸、修剪草坪,鼓励孩子多些社会实践。”这并不是一句戏言。比起有着千年孝文化传承的当今国人,西方父母的确更重视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必须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它代表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电影《千与千寻》里主人公千寻被告知一定要在汤婆婆那儿找到工作,否则会跟父母一样被变成猪的情节,相信许多人也会记忆犹新。不劳动就会变成猪,这分明是在告诉孩子,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而在许多父母那里,劳动的观念、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没被很好地传达。

孩子是从不缺少劳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孩子一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常常因为父母怕麻烦、怕孩子受伤或做得不好,被横加阻拦。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心理,置换了孩子应尽的责任,父母甚至认为不做家务没什么不好,学习好、有才华就行。不过这样做的父母,会很容易发现,孩子很自私、自理能力差,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

囿于学习与技艺等“才”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有品格、有担当的“人”的树立,这样的目光是短浅的。家务活虽小,但却是树立孩子自立意识、劳动观念的关键。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不劳动不得食”的道理,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意识。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爸妈用辛苦劳动赚来的,他将来也要靠劳动谋生。在这之前他要学会如何独立、自理,如何劳动。而做家务是锻炼劳动和自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维持家庭和谐与整洁,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

劳动“宝藏”取之不尽

劳动能给人最简单的快乐。父母会惊讶于孩子独自修理小汽车,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的行为,让他认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原因其实很简单,认字是被动的记忆,是孩子大脑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修理小汽车是主动探索,是孩子用双手与外界事物做交流。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用双手的力量,亲眼见证自己对事物的改变,能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孩子当然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劳动中的孩子其实一刻也没停止学习。除了生活技能的掌握,孩子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盛饭时握着勺子的手柄边缘会很沉而且不容易使力,握着手柄的中间就会比较轻,盛饭也更容易,杠杆原理就这样被孩子认识到了。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自觉把看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以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其间锻炼的不仅是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还有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孩子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个性特质,会在他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现。

劳动不是小事,孩子心性、品格、态度、价值观,正是从这些小事中慢慢培养树立起来的。

热爱劳动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实践力;更谦逊、更懂得尊重别人;更有创造性、更不会墨守成规;更容易找到简单的快乐,更不容易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劳动的力量。

劳动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灵,当然也能够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帮助孩子将劳动升华

当孩子喜欢上了劳动,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没有谁规定孩子只有到成年才能走入社会,相反,让孩子多做些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自我”为宗旨的童子军活动在美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受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推销饼干、柠檬水挣得零用钱,这些钱有一大部分会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初蒙蒙妈也正是看重了“爱心baobao”义卖报纸为贫困地区小学捐图书的活动目的,才鼓励蒙蒙参加的。如今蒙蒙已经是这个活动中坚持时间最久的孩子了。其实看着别的孩子周末又上辅导班,又上兴趣班,蒙蒙妈也曾犹豫过是否让蒙蒙退出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考学时,学校会把兴趣特长作为一条录取标准,社会活动算不算特长,蒙蒙妈心里没底。好在郜莹女士一席话,打消了她的念头。

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入社会,在这之前,如果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或者没有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无疑会有一定的障碍。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还会增强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与使命感。

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存在的任务,应该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命与美丽的大自然,将自己从框架中解放出来。”

对孩子而言,懂得感恩与奉献自己,意味着孩子拥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宽广的胸怀,这些可贵的品质比一切特长更有意义。

小贴士

把家务活变成“乐事”

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就得在孩子心里种下劳动是快乐的种子。这就需要妈妈花点心思,把家务活变得跟游戏一样有意思,这样孩子就能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在劳动的启发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