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07:1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教师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南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摘 要】义务教育校本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创新型教师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因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素质教育的优质资源保证,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本研究的新课题和实践举措。教育学术界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也与日深化提高,对于提高教师素质策略校本研究也营造出一种实践氛围。但是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相对力度缺失,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就更为缺失。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探究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提升对策,将成为学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理智校本实践。
【关键词】教师发展;素质提升;校本研究
一、校本研究的思考与主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共识。因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素质教育的保证,所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校本研训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国内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但是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在国内北方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中小学教师真正地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本校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的主张,就是依据本校教师目前已有的业务素质现状,针对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针对课程资源学习意义建构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等,组织调研选题。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中,包括物化形态的有形信息化应用和观念形态的无形信息化应用,为创构中小学自身素质提升对策和考量机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实践,以有效提高本校(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是研训转变本校教师的业务职能: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变权威型教师为引领型教师;变科任型教师为综合型教师;变传统型教师为信息融合型教师。本校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教师继续教育研训实践的一致性,是指向于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和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校本研究还是校本培训,理应关注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小学教师是现代义务教育校本建设的主体,同样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素养,因其决定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资质、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及管理水平。中小学教师需求身正学高。只有其自身达到高标准,才能有效用其高标准来培养后代新人;本校教师需求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师德修养来影响一代代后生;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智慧的结晶,且成果测评和专业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很难完全科学予以定性量化。由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策略的校本研究,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本研究的措施与环节
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对策及途径,理论上追求新见地,实践中追求新举措。具体着眼于五个“落实”:一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活动计划落实;二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常规管理落实;三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考量标尺落实;四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要求达标落实;五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发展目标落实。
校本研究是解决本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问题的自主性研究,它与教育经验总结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相互结合,构成本校教师素质提升实践(问题采撷、反思诊断、总结积累、反复研修的螺旋式循环)模式。校本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是基于学校各教研组自主实践,说明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基点是各研训小组,其研究应针对各个小组教师素质自身实际,并应以本教研组教师所面临的研训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个环节,是研究的对象为了本校各位教师,研究内容是本校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的实施手段和研训实践对策,研究过程是本校教师积极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实践模式。第三个环节,是为了教师素质提升创建校本研训特色,提高校本研训质量,提高本校教师专业品位,提高教师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三种校本活动形式:一是学校与研训部门一体化素质提升建设活动;二是学校组织层面上主张的素质提升研修活动;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参与的素质提升学习活动。研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校本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研训内容和任务,不同成果和目标,实施不同的校本活动方式,同时也辅助于校本管理经验总结和教学课例研究。
三、校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全面开展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对策与措施研究,形成带有区域特点、可供相同或类似地区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实施方法、培训内容体系、推进校本策略、提升培训模式、校本管理方式和激励评价机制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义务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结构、基本内容、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研训行为和教师培训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教学实施建议,改革的突破点,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研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理念,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课题研究意义本校教师队伍无论是从现状来看,还是从现存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来看,都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素质提升活动,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也在此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研训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素质提升是目前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步骤,更是有效发挥教师专业职能的研究策略。同时,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强劲拉动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工程建设,在专业引领之下,教师自主发展跟进,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的步伐,也使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原理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关系,改变了学习生态。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技术。
1、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到信息化给当今社会对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也会了解到前沿的应用,相信信息化的今天,学习本门课程也会对您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
(1)学习过程中,我详细作了计划,课程学时完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有实效。我根据培训要求,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把学习、作业、交流、讨论互相穿插,保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每次学习之后,积极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了网上作业,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2)我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机动,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继续教育学习课程里有丰富的知识讲解,我每次看后,总要有一个思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3)我积极参与,勤问勤学。
经过听讲座和研讨交流,我的教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2、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许多教法非常需要改进。虽然教学时间已经18年了,但许多东西在听了专家的课程之后,感觉自己总结的许多经验过时了,自己还有许多值得加强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还需要要通过重新学习提升、总结自己的教 学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育技术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3、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通过本次学习,我在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之后,掌握了不少的教学设计新理念,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及基本流程。培训的实用性非常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交流提问、互相学习、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的良好习惯。我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让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分析更彻底。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得心应手了。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以前,连简单的课件都不会做的我,通过此次学习,我基本上能自己做课件,能在课堂中对课件适时调配,能根据课型、课题、科目等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尝试应用云空间的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空间作文、网上阅读、师生互动,家校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等空间教育实践活动。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云平台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常用等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
一方面利用好本校教育资源库和县教体局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云空间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大学城个人云平台和学校云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县、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 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大学城云平台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关键词:Moodle;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4]潘娟,瞿,钟晓燕.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XX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重心,以教研为中心,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信息为支撑,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协同运作,四大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研训、引领、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我市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坚持行之有效的计划、总结审查备案制度。学年初,学校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四个部分。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坚持校本研训年度评估制度。根据校本研训的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评估方案。评估采用综合评议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校本研训评估结果在考核评估中的分值权重,把学校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师、学校、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今年将继续进行“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精心组织好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xx年培训计划,包括十大培训模块、52个培训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学历提升等,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类人才全覆盖。
重点培训项目内容(1)开展“亮师表,正教风,提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市第七届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评比和年度班主任征文的评选工作。
(2)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作用,招收固定学员,吸收走读学员,进一步扩大影响,扩大教师受益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考评标准,以教师受益面、人才成长率和公众认可度为主要指标。
(3)继续办好第六届市“雉水校长(园长)”。加强学校管理干部职责和执行力培训,通过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
(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xx届和xx届新教师等培训班,促进其快速成长。
(5)开展教研方式的“微革命”研究。组织中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合作教研和横向互动与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各共同体内部在教师构成、信息资源及其活动组织方面的优势互补。定期召开共同体建设沙龙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共同体一日开放活动。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6)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云平台)上取得突破。认真研究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云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和瓶颈难点及对策,积极稳步启动并完成上级要求的试点工作。组织9个市“xx”规划课题学校的研究工作,扩大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体竞赛,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进一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重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录播、组组通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高效融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
(7)扎实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化应用及研究能力。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xx”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
(8)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办好微型课题研究网、活动教学研究网、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和教科室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做到新、快、准,不断扩大教育科研信息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9)深入推进读书活动。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
(10)进一步做好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市xx教育发展规划》对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必须达到95%,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分别达到45%、65%、95%;初中、高中、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必须分别达到8%、20%、15%。各单位要认真开展“xx”中期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机制,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XX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要求全面达标。各单位10月底前要将学历进修教师名册和相关情况报教育局人事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市中小学教职工培训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
这篇关于《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的文章,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拓展视野。
二、研修目标:
1、通过此次培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了解。
2、通过培训掌握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培训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自主合作。
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新理念。
4、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研修的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国培的机会。
每天按时学习,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遵循学习的要求和纪律,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完成学习作业。利用平台积极更各位教授、老师、各位同仁学习交流。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信息化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教学条件,掌握白板,投影,录播等运用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3、积极参与研讨,积极发言,加强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写研修日志,在反思中完善自己。
四、研修的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一、指导思想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3、深入理解中学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4、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到影子学校听课、评课、研讨、上课认真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认真完成作业。
5、钻研教学专著,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6、填写好研修日志,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研修学习,我相信自己在自身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收获,会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目标。
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一、聆听
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院校的各项要求,每天提前到学习地点,按时参加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笔记。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报告,解读专家思想,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参与
向专家请教对报告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找机会向专家请教。并努力向培训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学习,各位学员都是各个地区的一线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或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三、反思
寻找提升新途径每天晚上坚持整理笔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写出研修日志,发表在教师培训平台上,并且坚持每天更新新浪和网校office搏客日志,作为“河南省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名师”,对照自己以往的专业成长道路,寻找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专家所谈的课堂教学的接入点,寻找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的方法和途径,看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的提高,并将所思所悟及时整理,至少要有3篇高质量的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
四、读书
坚持自我内涵发展在课余时间,认真读书或在网上搜集各位专家推荐的学习内容精心研读。并且在这接近20天的时间内,争取读完《名师备课经验》这本书,写出3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64-04
一、引言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日益走向常态化。许多大学、各地的电教馆以及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精神,为了培训一批掌握中小学学科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加快推进该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也组织相应的培训。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文献,总结了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和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再结合本次培训的现状,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希冀对今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英国十分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把教师培训工作作檎府行为。启动“IT”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并在管理和经费方面予以保证。从1997年到1999年,三年内英国政府提供20800万英镑。其别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中小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1997年提出“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另外,还建立专家组支援各校的计算机保养和指导。新加坡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在师资培训上实现政策倾斜,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教师拨出专款作为补贴金,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等等。[1]
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代接轨,培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如下:
1.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的教师培训都很容易忽视或不重视参训教师的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所期望的脱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等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教师本身的一些因素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紧密相关。不一样的教师会在不同时间使用不一样的技术,所以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技术,再加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技术,[2]再一次确定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做到精确、精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2.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
教师参加培训,转变观念是第一位。在现有的培训中,参训的教师经常存在一些心理误区,抱着培训无用论、工学冲突、培训即放松等一些消极态度来参加培训,[3]实践证明,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参加培训往往比消极被动的心态参加培训效果会更好。
3.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大部分采取短期集中式培训、大班教学、讲授为主,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个性化的学习者。培训者更应高度重视,在培训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根据培训内容、培训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
4.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
谁来培训?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缺少培训师,如教研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等都可以作为培训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4]
5.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多数教师培训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学员拿到相应的培训证书,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殊不知,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几次集中培训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集中学习只是为教师今后的自学研习、校本研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需巩固、练习、后续的继续学习。然而,事实是:学习随着集中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这样的结果与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课堂中有很大关系。想要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6.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
通过调查和与学员的交流,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结束后,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结束,参训教师回到自己工作地,又把所学的知识全部还给培训者,主要原因是,学员的学习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点,不再练习;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脱节;教师没有时间再巩固培训的内容;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6小学数学语文骨干教师“微课程制作与学科教学应用专题研修班”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培训学员大部分是当地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是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选取的地区上涵盖面也比较广,包括南宁、柳州、玉林市等14个市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本次调查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电子问卷主要是对培训学员需求的调查,调查共回收61份问卷,有效问卷61份;纸质问卷主要是调查学员经过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语文、数学各50份),语文回收47份,问卷回收率94%,有效问卷47份;数学回收47份,有效问卷46份,问卷有效率97.9%。在61份有效的电子问卷中,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44人,占72.13%;男教师17人,占27.87%。学员年龄从26岁到50岁,教龄在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教师人数达到80.33%。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数据分析使用工具为excel2013和spss18.0。
四、 培训效果相关性分析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5]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因素
培训需求分析不但应立足于社会背景和组织机构,更应关注培训对象自身的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如学员知识结构如何,专业能力处于什么水平阶段,对该培训项目期望与需求有何共同与差异,学员对培训资源有何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培训等。这些分析结果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培训的切入点,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6] 在“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中,培训正式开始前,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学员的需求,包括参训者个人的基本信息、参训者对培训方式的需求、资源分享情况的需求等。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收集建议,培训团队又进一步对培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总之,在这次的培训中,培训团队对前期的需求分析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2.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
课程安排顺序、具体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培训第一天,应先讲一些最近的新理念,先从观念上改变教师“培训无用论”观念,培养他们积极的培训态度。其次,依据培训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的分布比例,如:相对简单的内容,分配授课时间也相应较少;操作类的课程内容,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动手实践等。结合这次培训的数据得出:培训内容与培训效果,P
3.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选取大多受限于培训内容,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本次培训方式的选取主要依托于培训主题,系统理论类的培训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信息技术操作类的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留相应的时间给学员练习,同时有教师和助教的现场指导,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本次培训数据同样证明,培训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相关性,P
4.专业的培训团队
作为一个培训者,想要在培训中有效地促进学员学习,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不但应是一个传授者,还应是引领者、合作者等综合的角色。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者群体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培训者要根据成人教育理论适当调整,尽量满足培训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期达到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分析本次数据得出:专家的备课情况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表3、表4可见,学员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5.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教师专业化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为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应注重培训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与培训效果,P
培训期间除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寻求引领外;认识同行、结交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非常重要。在这次的培训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办方精心安排了沙龙、羽毛球比赛等活动。想通过这些活动更多、更好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想法,以期提高培训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近几年,教师培训在全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广西也不例外。他们通过积极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组织专门的培训,以期使小学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传、帮、带、扶”的形式,希冀在最短的时间忍岣呷体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等现象。在本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通过分析数据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专业的培训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若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要素,相信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教学场地安排与培训效果非常显著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恰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周全的服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3)专家的备课情况、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不相关。可见培训学员更加关注的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而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2.建议
(1)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接地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往往时间短、信息量大,想要让学习者在短时间瓤焖僬莆眨培训内容就应精准、有针对性、接地气、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
(2)灵活安排培训活动。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有各自想法,想要使参训的学员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还需安排一些活动来促进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3)适当“留白”。集中式的大班培训,培训团队往往会把培训时间安排的非常具体、精确,无论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操作演示类的课程,99%的时间都是培训者在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适当的“留白”常常被忽略。其实,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给学员留一定的时间交流、消化、吸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51-54.
[2]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1-15.
[3]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受训教师的心理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76-79.
[4]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6-39.
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细化部署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3年的各项重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也借此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一下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宽带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需要,部分高校正积极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90%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初步构建了惠及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72%的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44%的中小学建成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中小学已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列为重大发展项目之一。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联合转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在建设经费、项目设定等方面全力保障,形成了各方联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早在2000年,省教育厅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远程教育处,后更名为教育信息化处,负责统筹规划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各高校均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省所有地市和70%的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实现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制定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为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科学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了2013~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了五项重点工程,这是指导我省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是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国家提供的142万元建设经费基础上,我省又筹集了415万元,为所有教学点各配备了一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了1名骨干教师,指定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统一接收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进行分类和编排,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上传到“龙学网”资源应用平台供教学点使用。
(2)制定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我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建设方案。各项基础性工作正稳步推进,省教育厅与黑龙江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龙学网”建设项目已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项目和省工信委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
(3)科学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我省育龙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征集、优质课评比、自制教育软件讲评等形式,深入推动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的应用;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确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课题组开展“融合”的研究。
(4)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刻领会教育部试点工作精神,安排部署全省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鸡西市“建设为基础、管理为重点、应用为核心”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哈尔滨市阿城区“三网联动,全员参与”的教研信息化模式和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尝试性地实施了试点高校与试点区域结对子帮扶,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香坊区结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阿城区结对,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实力帮助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还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课题牵动、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省、市、县(区)举办不同层级的专题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三年来共培训教师10万人次。近期刚刚结束的全省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400名,培训视频全部放在“龙学网”师资研修服务平台上全省共享,这些骨干教师正在进行各自区域及校本培训,预计将培训教师近4万人。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必须加快推进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国家要推进信息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教育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机遇呢?
一是提高认识。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基本标志之一,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思想、理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办学形态等的全方位创新和深刻变革,引领各级各类教育走向现代化之路,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加快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健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归口统筹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归口统筹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部门协调、创新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地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跨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大投入。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2013年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下拨到各地,各地要在薄改资金使用上以及教育投入的增量资金上向“三通工程”倾斜,以保证“三通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完善队伍。各地要建立建设工作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设备(系统)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维护的长效机制。每所学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升级,省及各市、县(市、区)应组成由电教部门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核心团队的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对本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以此为基础建设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五是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评估,各地要认真自查,省里将在年底前对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公布督查结果。
当前,还有个别地方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不力、进展缓慢,必须及时加以改进,迅速行动,迎头赶上,至少要赶上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步伐,不能拖全省的后腿,更不能因为个别地方工作没有做好,影响全省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务要真抓实干
我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几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今年是落实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必须要开好头,起好步,要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并加以督促推进,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完成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省342个教学点已完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安装工作,秋季开学前,各地要完成所辖教学点宽带接入工作,以保证国家、省及地方资源能及时传送到教学点。省电教馆要做好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编排和网络传输工作,各地要组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到教学点,基本实现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尽快实现开齐课、开好课的目标,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各地要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5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省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80%。为已接入宽带网络的4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建设网络条件下的基础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目标。
三要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总结推广“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地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组织名师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教学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完成 “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目标。
四要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有效机制,重点推动职业教育、中小学校机构空间和教师空间建设,带动学生空间建设,使我省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84万个左右。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使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不少于20%,农村学校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目标。
五要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满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需要的教育资源中心存储和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秋季开学前,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部署,实现全省100%中小学生数据入库。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培训技术及应用骨干,保障系统长期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六要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培训出发点,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省教育厅拟在今年9月底前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资源放在“龙学网”教师培训平台上,供全省教师在网上随时查阅,自我培训。教师培训要向已完成项目建设的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70%以上的教师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化学校;学校管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78-02
1 前言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雁,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学校管理的任务也随之增加。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以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在工作实践中,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管理工作,有效地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较好效果。
2 努力构建信息化学校
逄山学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当地经济相对困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任务,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多方筹资,努力构建现代化、信息化学校。本着“长远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效使用”的原则,建成了“三通两平台”数字化校园网络。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办公、教务安排、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安全管理、教学设备及实验仪器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3 立足学校实际,有效应用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立足实际,注重信息化设施有效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
1)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为了促进教师们尽快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请电教站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另一方面逐批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两条腿走路,使广大教师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实施“典型带动”策略,重点培养信息化教学的典型个人和典型团队,以促进全体教师从能用、会用转向创新应用。还建立激励制度,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以此促进教师自主提高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经过努力,教师人人会用计算机技术教学,人人都能设计课件,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2)促进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学校地处偏僻山区,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沟通迟缓,制约了教师们的理论及业务水平的提高。“三通两平台”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建成以后,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教育理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①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洋思、杜郎口等模式;②对那些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等,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形式储存起来,供工作中借鉴和使用;③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特点,鼓励教师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名师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同专业的教师开展相互评课。
3)为教师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为建构多元化的教师研修渠道,学校通过架设网络论坛,让每位教师畅所欲言,谈教学中的感想,分享教学心得,形成网络共享。
①开展网络研讨。网上研讨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如教导处把各年级的学科备课要求在网上以后,再由各级部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一些困惑。对这些问题通过研修平台进行,让大家交流、讨论和修订。在大家的交流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分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共同提高。
②网上辩论。由于每位教师的认识和教学经历不同,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如何正确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各抒己见,最后通过网上辩论,达成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的最优化共识。
③网上反思。反思是教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思路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的工作难免有些失误,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原因,寻求对策,及时纠正失误,使教学思想和方法逐渐走向正确的轨道。
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建立学生信息化档案和成长档案。班主任可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体情况、家庭情况、文化基础及个性特长等情况,都存入班级管理的数据库中,为学生建立信息化档案。将学生的上课、作业、纪律、劳动、卫生、考试成绩等情况整理存档,建立成长档案。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变更,实行动态管理,不仅能看到学生的缺点和进步,还提高了效率。
2)丰富班级文化。班主任可在班级网站上设置班级特色模块,展示班级和学生的风采;也可以设立班级论坛模块,让学生发表对班级的意见和建议等,促进实现管理民主化。
3)丰富主题班会。班主任可根据主题班会的需要,通过下载和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体会。如在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班会中,通过播放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孝子之一的当地居民褚玉国的事迹,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孝行天下”的主题思想,效果良好。
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不愿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导致班主任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利用QQ、邮件等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此外,还可以根据有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现实,利用QQ和微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到家校共育。
促进校本教研的提升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何处入手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呢?经过网上征集广大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以孝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以孝育促德育”的方针。为此,广泛发动师生,利用实地考察和网络搜索相结合的办法,搜集丰富的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整理成文字再到网上,征求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修正和完善,最终陆续出版校本教材《孝文化教育读本》和《大山孝子》,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还通过孝文化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孝亲敬老歌》《劝孝良言》《弟子规》歌咏比赛以及举行“小孝星”评选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对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信息化建设,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通道。学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各界及家长校务信息,让大家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接受监督,实施“校务公开”,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
UTM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类信息安全产品,通常提供了防火墙、入侵防御、网关防病毒等功能。经过数年发展,此类产品的功能、性能普遍都有提高,已成为集成度高、价格低的网络安全平台,非常适合中小型用户,尤其是教育行业用户应用。
6月27日,为帮助广大用户深入了解UTM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状况,同时帮助厂商了解用户需求,《计算机世界》实验室举办了一场UTM研讨会,特邀教育行业用户与厂商代表一起对UTM产品与需求现状进行分析。
安全威胁愈演愈烈
“网络存在的风险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说起中等教育院校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来自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程士斌老师一脸无奈,“随着网络应用逐步多样化,安全威胁的种类也迅速增加。”
程士斌所在的学校网络规模不小,各类应用较多,长期被安全问题所困扰。自从一年前部署了UTM后,情况大为好转。回想起之前的工作状态,现在的他依然觉得头疼不已。
“教育网除了承载着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应用外,与Internet间也有连接,学校可以利用这个途径对外网站或其他应用。因为直接面临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我们在安全防护方面动过很多脑筋,例如部署防火墙、做非常严格的访问策略,但这对应用层的入侵行为几乎没有作用。”一位教育行业相关专家说。
然而,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还不是最致命的。程士斌说,“就算服务器被入侵,受影响的也只是某些应用;而发生在内部的安全事件,很可能让网络彻底瘫痪,更别谈什么应用了。”
愈发严重的网络滥用行为被教育网络系统管理员认为是现今最为严重的综合性难题。P2P、IM、炒股、在线视频等应用不但占用了大量带宽,还带来额外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教育机构信息系统内部安全事件表现在很多方面,而其中最可怕的还是病毒威胁。教师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和优盘通常会在校园网以外的地方使用,如果不慎被病毒感染,接入校园网络后会成为很严重的“污染源”。从“冲击波”开始,病毒造成网络瘫痪的案例屡见不鲜。
UTM满足校园需求
可以看出,教育行业用户面临的安全问题十分繁杂,病毒、入侵、垃圾邮件、网络资源滥用、非法信息……这些愈发严重的威胁时刻影响着教学信息的安全,阻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安全、高速的网络,但过高的资金投入对于学校来说有一定困难,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教师也没有深厚的技术背景。” 某学校网络管理员感慨道,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很难像企业那样为网络安全做持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仅如此,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负责人还身兼多职,日常工作比较繁杂。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安全事件,仅凭有限的信息安全力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应急处理效果。
程士斌所在学校的网络曾经大面积感染了通过IM传播的病毒,防火墙对此无能为力。而大量的P2P应用不但占用了大量带宽、带来额外的安全隐患,还对网关设备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以前网络连接数量一旦增大,防火墙就不稳定。现在应用UTM后,病毒被挡在了网络之外,绝大多数P2P应用都被提示阻断。” 程士斌说,自从一年前部署了UTM后,情况大为好转。
据了解,大多数学校之所以选择UTM产品,是因为这种产品既具有完善的功能和出色的性能,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网络的稳定运行,而且使用、维护简便,适合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教育行业用户应用。
“当然,成本低也是我们选用UTM的重要原因。”程士斌说,“UTM产品一体化、低成本的设计思路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合适。我现在不用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了。”
售前测试成门槛
UTM受到了教育行业用户的青睐,然而,面对目前UTM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和售前测试的缺失,众多用户仍处于观望之中。
购买前的测试是选购网络安全产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这个服务。“一方面可能是用户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好操作。”程士斌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在产品采购方面,我们有一些内部的流程和规定,而供应商很难提供测试机。”
记者也曾经与一些厂商的销售人员讨论过这个问题。厂商通常会有专人负责教育行业的营销和服务,但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小学校用户通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未经测试就购买了产品,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来,恐怕为时已晚。
《计算机世界》实验室注意到用户和厂商之间的这段盲区,适时推出了结合用户需求的测试模式。与以往单纯在实验室环境进行测试不同,本次UTM评测将增加在用户真实环境下的测试环节。
据了解,参加评测的UTM产品首先要在实验室进行功能、性能、抗攻击等方面的测试,工程师将借助测试仪尽可能地量化各项指标,作为评估参考。在制订这部分的测试方案时,实验室会尽量结合用户需求,模拟用户真实环境,使理论测试更具实际意义。
之后,通过实验室测试的产品将被移至用户真实的网络环境中,由各学校信息化工作负责人进行实地操作,考察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计算机世界》实验室还将使用IDS及其他监控设备,采集、建立每个用户的流量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用户网络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厂商工程师可以结合该数据与用户实际需求,对UTM产品进行配置,作为用户网络出口的网关继续实测。
最后,《计算机世界》实验室工程师将再次采集用户的流量模型进行分析,形成最终纵向比对报告。
“能够有机会参与评估UTM产品在学校网络环境中的使用效果,这是一件好事。”某学校网络管理员表示,这既可以解决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能为UTM产品选型提供客观依据。
链接
产品横向对比评测即将启动
为帮助广大用户深入了解UTM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状况,《计算机世界》实验室曾于2006年策划进行了国内第一个UTM产品横向对比评测。时隔两年,评测实验室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这类产品,计划于近期组织一次结合用户需求的UTM产品评测,重点考察其在教育行业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