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7:2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十六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它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它虽然不胖,但它的毛很长,让人看起来十分肥胖,就像一个白色的雪球在地上滚动。圆圆的小脑袋上嵌着一双琥珀色的大眼睛,薄薄的尖耳朵近乎透明,连细小的血管都看的一清二楚。它经常翘着根毛茸茸的长尾巴,昂首挺胸,神气地在屋里到处巡视,那可是只威风凛凛、帅气的猫啊!
可是,你不要被它的“帅猫计”所迷惑,这可是一只表里不一的猫。它是天下第一馋嘴猫,总是想尽“三十六计”,来偷吃我家的好东西。
第一计---“浑水摸鱼”。每当妈妈在厨房烧菜,正忙得不可开交时,它就趁机溜进去“浑水摸鱼”,跳上灶台想偷点菜吃。被妈妈发现后,就是一阵追打,可小猫总能“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最佳之计---“苦肉计”。我们吃饭时,它会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我们,还凄惨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自私,好残忍,我好饿……”。当妈妈上当,去往猫盆里放好吃的时候,它随即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刚放的东西,又比妈妈抢先一步回到饭桌边,好一招“调虎离山“之计。
瞧,这就是我们家的超级贪吃鬼,我有时候怀疑,它的脑袋瓜子怎么这么聪明呢?
二一0五年级:袁梦迪
大家好,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
向全体到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向为我们这次同学聚会能够如期举行而付出辛苦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会的同学表示慰问。
向英年早逝的同学表示悼念。
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是两鬓白发,步入了知天命的年龄。今天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忆三十六年前的一个个片断,曾经的喜、怒、哀、乐都化成联结我们友情的一条条纽带,依旧那么鲜活、那么生动。
今天,借此机会我们__一中八连一排的同学们,重温三十六年前那段美好的记忆,三十六年的岁月不算短暂,唯一不变的是同窗结下的情谊。为了重温青春岁月,今天大家放下手头的事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相聚在这里,共叙分别意、畅谈阔别情。我们能够成为同学是我们的缘分,沉淀了三十六年的这份同学情感,依然让人感动,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以往的一切,无论是对还是错甚至是荒唐,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亲切。
三十六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在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后,让我们最难以忘怀、割舍不掉的依旧是这份浓浓的同学情。友谊不会因岁月的流逝、境遇的变迁而退色淡漠。这份情谊就像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
今天的聚会,圆了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梦。为此,我代表大家感谢__*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条件,感谢由__牵头精心组织和策划这次活动的同学们,你们的辛勤努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次三十六周年的同学聚会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人生记忆抹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今天的一举一动,今天的言谈欢笑,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但愿那时,做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我们,能重新相会,我期盼着年年再聚首!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在座各位健康长寿,合家幸福!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我想在座的各位,小学时代都有七八件校服吧?我当然也有七八件校服。然而校服并不令我满意。(不光是我啦,本班100%100都不满意哦!!!)特别是那两个登记校服的人。
校服之战是由校服本质引起的。(1)校服的颜色总是不另人满意。(2)校服的布料是下等布料。(一不小心就给你带来创伤。幸好现在流行补丁衣裤,不然不知道又有多少太空垃圾进如垃圾站哦!)(3)我们一致认为与其花二三四五十元买校服,还不如买几本书看。
校服之战的战火往往是那两个登记校服的人点起的。每次两个登记校服的人首先用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这次做校服是你们小学最后一次做校服了。很有纪念意义。但是还是自愿做校服。”但是每次都不是最后一次。我们真想投诉他们欺骗消费者!!登记完后找不愿意买校服的同学,然后使用“欲擒故纵。抛砖引玉”这两个计摸清不愿意买校服的原因后,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不愿意买校服的同学,以获得三十元钱。我们早已对那两人气在心头,虽然我们表面隔岸观火,但我们暗渡陈仓的为不愿意买校服的同学出谋划策。
幸好我们熟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干脆将计就计使用“上房抽梯”,果不其然一人中计了,哭也不得,笑也不得。另一个人一看大事不妙。马上使用“连环计”可是大势以去,这个人以逸待劳的计划破灭了。我们消费者居高临下,一个“釜底抽薪”彻底pk了两个登记校服的麻烦家伙。
那俩人为了捞回面子说:“不要校服就算了,可别后悔!”这个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愣着干吗!快走啊!!”
望着两人远去的身影,我们深深吸一口凉气。坐下来一边回忆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一边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好对付以后的校服之战!
红拳是流传于西北,兴盛于陕西的古老拳种,注重实战,击技性强,节奏鲜明,结构严谨、朴实、大方是红拳的特点。自清朝中后期以来,陕西红拳主要分成四个流派,即三原的鹞子高三、临潼的黑虎邢三、宝鸡的司宝龙和通背李四。这四位武林前辈。人称“陕西四杰”,他们对陕西红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今的陕西红拳不仅以实战性强而享誉武林。更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逐渐被人们重视和喜爱。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武术大省。雄厚的文化底蕴,造就过无数英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武学奇才,他就是我们所追忆的,西北武林的泰山北斗――李万福先生。李万福先生(1885~1965年)是陕西咸阳渭城湾人氏,是继承和发扬红拳和三十六打法的一位武术大家。先生武德、人品、武学在清末民初即享誉西北,门生遍布三秦。传人尊其为拳夫子。先生年幼受业于传奇武人九老汉,后拜李公邦彦为师,再承陕西四杰之精髓。遍交华北、西北众武学高人,不但全面继承中国武术,且又有所发展。先生不拒门派,纳为己用,变通拳理,自成一体。博采“四杰”之长,改大架、小架为中平架,舒展大方、气顺力达、进退自然、便于习练。
三十六打法是少林拳法的实战总结。它是将打法与穴位、经络、骨骼相结合的一种打法。不在一种形式而超出一种形式,不讲身体某一部位点击,而讲周身各部位打击对手,击敌要害(穴位、经络、关节)。前辈武人说,脚踏八卦,手合两仪,手以心动,脚以意行,进退无常,随敌而变。三十六打法又称三十六硬进门,由传奇武人九老汉传下。经“红拳泰斗”李万福传铁壁刘玉汉(万福先生高徒衣钵传人)再传笔者,又因三十六打法是红拳的拳母和开启红拳殿堂的钥匙。所以历代继承者均身授言传,决无详文和图解,公开的只是三十六打法的名谱。
陕西红拳古拳谱记载拳械套路百十余种,有徒手拳、刀、枪、棍、鞭、锏、连架棍和线锤等。徒手拳套路就有七八十套之多,有太祖红拳、康熙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大红拳、小红拳,另有十余套捶(拳)法及多套名拳和九拳。捶法有少林捶、五虎断明捶、七星捶、四门捶等;名拳有大形拳:坤阳拳、翻拳、梨花拳、猴拳和醉拳;九拳有通背九拳、邢家老母子九拳、高家老母子九拳等等。从以上的古拳谱中就可以看出,陕西红拳是历经千百年,纳中华武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长,集无数前辈的心血而大成的上乘拳法,有少林之阳刚,含内家的阴柔,有道家的经典,又有佛家的深邃,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有陕西地方的民俗,博而合一。这就是陕西红拳及其精神之所在。
陕西红拳是汇集历代武学及周边省市武艺精华而成的。红拳古谱中对各种套路均有叙述,虽不可作证,却可作参研。如大红拳谱中有“一路红拳出少林,开花结子桃撩裆”之说;太师双鞭谱中有“闻太师传下雌雄鞭”:白虎鞭谱中有“养由基传下护身鞭”:四门双刀谱中有“双刀飞舞出汉朝”等等,都对朝代和人名有说明。同时对省地有准确的记载,关东关西红拳、康熙红拳、燕青的“五行刀”、九纹龙史进的“九龙棍”、杨家的“九点梨花枪”和鲁智深的“醉打山门”也都是出处有名,这就为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万福先生高徒之一刘玉汉拳师,自幼随李万福先生习练红拳。师徒同乡同村,情深意重。刘玉汉为人厚直,是典型的关中汉子,有“铁壁”之称。精通三十六打法,受人敬爱。本人从师刘玉汉拳师二十余年,并被收为关门弟子。习学拳械二十余套。得刘师言传身授红拳门精要,长期潜心研习,对红拳深有感悟,武术不是“舞术”。研究和传承武术不能只在套路和表演上着手,应回到本质上来,只有继承才有发展。先师虽早已作古,但音容笑貌常在眼前。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保存和发展,使后人能真正了解中华武学的本质,使三十六打法和红拳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先师的遗愿。
陕西红拳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就是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传统的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国宝。众多拳种和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争奇斗艳。“红拳泰斗”李万福先生留下的红拳一脉,从理论到实战都非常完整,是红拳的正根。
畲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在深入畲族民间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六神”学说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本文就“六神”学说的内容及主要功能作初步的探讨,供同道研究时参考。
1 “六神”学说的内容
1.1 “六神”探源:畲族因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无法考究“六神”的来源。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畲医“六神”是指六脏神,即肺神、心神、肝神、胆神、肾神、脾神。存六神者,则七窍开通,故没有疾病。人身脏腑、四肢的功能活动,靠这些神的主宰,才能维持正常。存思这些身神,使神气内守,便可以消除疾病,得以益寿延年。
1.2 “六神”的内容及主宰功能: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肾神、胆神组成。心神:主司血液的运行,主宰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肝神:主司水精、谷精的生成,主宰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经脉。肺神:主司呼吸,诸气的生成,主宰人体各种气机活动。脾神:主司血液、肌肉,水精、谷精的运化,主宰血液、肌肉的活动。肾神:主司大脑、骨胳,精气的生成,主宰人体的生育繁殖。胆神:主司神明、谋略,主宰协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六脏腑生理功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1.3 气、血、精:畲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气、血、精组成。气由清气、津气与谷气组成。清气是在肺神的作用下,从自然界中吸入的“自然之气”,由气管而进入于心,和精血共同运行于筋脉之中,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成份。津气是谷气在脾神和肾神的作用下而形成,是机体体液的组成部分,运行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谷气是谷精通过脾神的作用而形成的,运行于筋脉之中,直接参与机体构成和营养机体的物质精微。血是由水精与谷精在脾神和肝神的作用下化生的一种红色精微物质,具有营养机体的重要作用。血的功能主要是,在心神的主宰下,通过筋脉的输布濡润脏腑器官;在肺神的主宰下,血与清气结合,吐故纳新,推动血液运行;在脾神的主宰下,血与谷气相合,输布并营养于周身机体。精是由水精、谷精和种子精组成。水精指津液,是由人体摄入的水液,经肠吸收,在肝神的作用化生下,参于筋脉中运行的营养物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濡润躯体孔窍的作用,或由汗窍排出,成为汗液,具有调节人体冷热平衡的作用。谷精,是由摄入的食物,经脾神与肝神的主宰化生下形成的营养精微,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种子精提供化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肝神的主宰作用下由筋脉运送到躯体起营养作用。水精和谷精又称后天之精。种子精,是由谷精与血在肝神与肾神的主宰化生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
1.4 三十六骨节:骨节为两骨联合处之称。上肢骨节包括手指骨节(指关节),手腕骨节(腕关节),倒拐子骨节(肘关节),肩膀骨节(肩关节);下肢骨节包括脚趾骨节(趾关节)、脚目株骨节(踝关节)、脚膝骨节(膝关节)、胯骨骨节(髋关节);腰肢骨节有转骨榫(颈椎关节、胸椎关节、腰椎关节、尾椎关节等);另外还有牙巴关节(颌关节)。三十六为虚数,与七十二相对应。三十六骨节由肝神主宰,由气血精营养充润,是周身肢体活动重要的关节部位。
1.5 七十二筋脉:筋脉包括筋和脉两个部分,筋由肉筋索(肌腱)、肉皮筋(筋膜)和麻筋(神经)三个部分组成。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有约束和保护的功能。筋由肝血濡养,其功能由肝神所主宰,肝的精气盛衰与筋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脉通常指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脉与心密切相联,为心气所推动,为心神所主宰。脉有青筋和索筋之分。青筋是分布于在体表能看到的如手脚颈项的静脉,索筋是在体表能触到跳动,但不易见到的动脉。筋脉遍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是沟通和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表里的独特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气、血、精,濡养和保护躯体,以维持人体各个部分的正常功能。受肝神和心神所主宰。
七十二是一个虚数,即“多而杂”之意。因为在0、1、2、3、4、5、6、7、8、9这十个基础数字中,古代将“9”称作最大的阳数,将“8”称作最大的阴数,8与9相乘等于72,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筋脉遍布于人体各部,无处不有。
畲医对三十六、七十二等数字还有一解,是遵照古代的十月太阳历的记时法来记述,同时还用来记述疾病的种类。如三十六症,倍之则为七十二症,十之为三百六十大症,三十六症加七十二症为一百零八症。以三十六、七十二为基数来记述疾病和药物的种类等。
1.6 十二条血路:即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包括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络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等。每一条经脉都和六神有直接关联,每一条经脉在体表都有其相对应的血路口即动脉在体表的搏动部位,如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大肠经的合谷、阳溪;心经的极泉;小肠经的天窗;心包经的劳宫;三焦经的禾GF373;脾经的期门、冲门;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肾经的太溪、阴谷;膀胱经的委中;胆经的听会、下关等处穴位均是动脉搏动的部位。十二条经脉的循行,在体表部分布于头、身、四肢,在体内又联系一定的脏腑,故其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合组,为天地人三才合一之体系。十二条经脉由脾神、肝神提供化生的血液充盈血路,由肺神的主宰推动血液运行,由心神主宰完成十二条血路运行、敷布并营养周身机体。
1.7 二十八脉:畲医认为人体有二十八条经脉,具体指左右手足二十四经脉,加上任脉、督脉、阴跤、阳跤共二十八脉。二十八脉由心神主宰,在脾神、肝神、肾神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气、血、精的输布、运行等功能。
2 “六神”学说的临床运用
畲医的六神学说,确立了六脏腑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神”的主宰地位,认为气、血、精是组成人体并完成机体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在六神的主宰化生下生成并发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等各项功能作用。若六脏腑神魂失守,六神就不能发挥神的主宰功能,使身体各方面功能不相协调,气、血、精化生不足或运行、输布失常,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引起各种疾病,如不及时予以调整与治疗,就会影响甚至危及人体的生命活动。
徐小斌创作30年研讨会暨《徐小斌小说精荟》首发式在京举行
本刊讯 (记者 韩阳)12月1日,“特立独行,历久弥新”——徐小斌创作30年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文艺报社、作家文摘报社共同主办。徐小斌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她多年来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双鱼星座》等。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
八卷本的“徐小斌小说精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涵盖了她最具代表性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包括长篇小说卷《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敦煌遗梦》《海火》、中篇小说卷《别人》《迷幻花园》、短篇小说卷《蜂后》八部作品。本套书采用一种相对狭长的32开开本,便于携带翻阅;精选八种颜色,勾勒出作家梦幻的小说世界。正如作者徐小斌所言:“三十年。这八卷本大致概括了我三十年的小说,但如果加上散文随笔和剧本,至少要出十五卷本的文集。非常希望读者被这些小说迷惑、诱拐甚至绑架,你们将会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希望你们在我的小说世界里得到享受。”该套作品制作精良,既是阅读佳品又是收藏上品。据悉,徐小斌最新长篇小说《天鹅》也将于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延参法师出版最新心灵修行散文集《幸福想你了》
本刊讯 (记者 韩阳)“史上最萌法师”热“高烧不退”,在大众开心欢笑之余,延参法师不动声色地秀出与“萌”互动的另一面:以清新温情的笔意撰出心灵修行散文集《幸福想你了》,并由同心出版社在11月的秋爽天气中郑重推出。这是延参法师以心灵导师身份,用自己的多年修行和感悟慢火煲出的口味清淡隽永的“心灵鸡汤”。
《幸福想你了》针对现代人的幸福缺失感,进行智慧、从容的开导,法师认为,其实,幸福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过程。法师从自身的幸福认知出发,将智慧和意境融化到一言一语中。
《幸福想你了》一书先觉性地暗合了如今火热的“幸福”话题,提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幸福方案:从修心入手,进行自我沉淀,达到自我觉悟,以体会那隐藏至深、仿佛捕捉不到却随时可体会到的幸福。作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禅宗临济正宗的传人,延参法师将艰深的佛理融化于清新的文字之中,用“正能量”来诠释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萧瑟人生涂抹上一道淡淡的秋日阳光。
《幸福想你了》不同于传统的说理弘法文章,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主旨超脱,态度积极,堪称佛理的另一类阐释,让读者体会到佛学的温情悲悯一面。延参法师独有禅理与“萌”的特质,净化心灵,抚平躁动,阐释哲理,是抚慰现代人的一份正能量。法师倚靠佛法的浑厚理论,将人生阐释为衣食住行的全方位修行。与一些心灵读本不同,平淡深远,一咏数叹,恰似佛号朝朝暮暮的吟诵,也像佛珠捻捻停停的流转。清新的文字化作轻灵的微风,吹拂着心灵中各个角落。平平实实的话语阐述简简单单的道理,本真平淡之极,却充满禅理禅意,整本书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的选编,也都突出了优美淡远这个特点。
冯唐新作《三十六大》问世
本刊讯 11月22日,著名跨界作家冯唐的最新随笔集《三十六大》上市。这部号称“使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的作品,不但受到罗永浩、高晓松、柴静、李敬泽、苗炜等一众文化界名人的力荐,还旋即登上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的新湖热卖榜,成为最热门的“贺岁读物”之一。尤其特别的是,一向只在文艺小众中呼声极高的冯唐,这一次凭着“励志+文艺”的《三十六大》,受到了无数在校大学生、初入职场年轻人的热力追捧。
冯唐,本名张海鹏。医学博士毕业,后赴美获得MBA学位,成为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现任大型国企总裁。八年前,他杀人文坛后一鸣惊人,凭着四部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随笔(《活着活着就老了》),诗集(《冯唐诗白首》),成为7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在年初《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的评选中,冯唐力压张悦然、笛安名列榜首。在文坛和商界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冯唐,终于开始在他的最新作《三十六大》里向读者分享经验和知识。该书集结了他给这个世界的36封公开信:收信人有身边职场中的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也有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和梁思成等古今名人,甚至还写给了自己的四十岁和公文包。四十不惑的冯唐用他独有的潇洒文字,涉及的却是最实用的励志话题。如“大钱”探讨年轻人如何对待金钱,“大欲”给青春期萌动的男孩解惑;“大男”谈成为好男人要做好的七件事;“大行”为眼高手低的职场后辈们总结了十个关键的好习惯。(何旋)
关键词: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157—04
自清朝乾嘉以来,文人学者对“桐城派”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桐城派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方面研究都有所深入、发展,包括对桐城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年谱》的再整理和再充实。对于刘大櫆年谱的整理成果主要表现在吴孟复先生的《刘海峰简谱》和孟醒仁先生的《桐城派三祖年谱》里;另外,蔡锦芳先生曾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撰文对个别问题作了考证。尽管成就明显,但各家年谱及其他相关文献对刘大櫆生平中一些基本事迹的描述存在分歧和错误。如刘大櫆的出生年问题,吴孟两家年谱说法不一:有认为康熙三十六年,有认为是康熙三十七年;又如刘大櫆入湖北学使幕的时间,两家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对刘大櫆后期事迹行踪的描述,各家意见出入很大。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应是当代桐城派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深入桐城派研究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程。鉴于此,笔者不揣固陋,针对有关问题,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考辨。
一、刘大櫆生年考
出于自身科场失意的特殊经历,刘大櫆一向很少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自己的年龄,他写文章也很少像其他人那样在末尾标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作”的字样。这给我们了解刘大櫆的生平活动制造了障碍,也给我们的作品编年工作增添了困难。甚至连其生年问题,至今都没有一致的结论。关于刘大櫆生年,当时文献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刘大櫆弟子吴定《墓志铭》言其“年八十二”,《祭文》言“天赐公寿,八十二秋。”一是同乡姚鼐《传》文中言其“年八十三”。现代人基本依据此二说,吴孟复《刘海峰简谱》认为姚刘同乡,语当可信,遂从姚说,认为刘大櫆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孟醒仁《三祖年谱》则以吴定《墓志铭》和《祭文》以及《辞源》等书为据,认为刘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并言:“但姚鼐作《传》,言其八十三岁,可供参考。”看来,孟醒仁采取康熙三十七年说,但对姚鼐三十六年之说,没能找出证据进行否定。
笔者认为,姚鼐的说法有误,吴定等人的说法是正确的。依据是刘大櫆自己提供的一则材料。在《刘大櫆集》卷十《祭张闲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昔在康熙之辛丑(笔者按:公元1721年),初托子以交契,愧学业之未成,年甫(笔者按:刚,才的意思)臻于廿四。举一世以杈枒,子独揄芬而匿秽。信两情之无疵,与草木同其臭味。”①看引文中字下有标点的部分,可知刘大櫆1721年时,年刚二十四,即虚岁二十四。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推知,刘大櫆生于公元1698年。因此笔者断定,刘大櫆生年问题当以吴定说法为准,即刘大櫆(1698—1779),享年八十二。姚鼐《传》文和吴孟复《简谱》说法有误。
二、刘大櫆入湖北学使幕时间考
关于刘氏入湖北学使幕时间问题,研究者说法不一:首先,吴孟复《刘海峰简谱》中言:“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刘)应湖北学政陈浩聘,入其幕中。”②其次,孟醒仁《三祖年谱》第127页有: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刘大櫆五十六岁
大櫆入湖北陈学使幕,充幕宾。按学使乃指陈浩,其任湖北学使,《通志》年月失考。考大櫆《寄叶书山》诗自注:“予以经学应举在京,值书山视学贵州、湖南时。及彼事峻北上,予又在湖北学使幕中。”又考《清史列传·叶酉传》,谓酉于“乾隆十二年提督贵州学政。十七年提督湖南学政”。又,《湖南通志》载十五年任。学使三年一任,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则大櫆约于十八年春间入陈学使幕。故系于此年。
春,将赴湖北学使陈学使幕,道过好友倪司城家,读其所作诗。为作《倪司城诗序》,序从略。(《海峰文集》)③
笔者认为,刘入湖北学使幕时间吴孟复《简谱》所言为是,而孟谱这段文字则存在多处错误。
首先,证据错误。本谱言十八年春,大櫆赴学使幕,以叶酉任学政事为据。并引《清史列传·叶酉传》,谓酉于“乾隆十二年提督贵州学政。十七年提督湖南学政”。又,《湖南通志》载十五年任。学使三年一任,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关于叶酉任贵州学政的时间,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十五年,诸书所载相同,但就叶酉任湖南学政的时间,各书所载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乾隆十五年说。(有《湖南通志》,《清代职官年表》)。二是乾隆十七年说,(有《清秘述闻》、《清史列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73404号》)。笔者依据《乾隆实录》记载,认为应以“乾隆十五年”说为准。材料如下:
八月。辛未朔。丙戌(笔者按:十六日)。谕:直省学政,已届更换之期。安徽学政双庆、广西学政罗源汉俱著仍留原任。湖北学政,著葛德润调补。湖南学政,著叶酉调补。④
据上文可知,叶酉任湖南学政应是“乾隆十五年八月”。又《清秘述闻》第344页载:“庄存与,字芳耕,江南武进人,乾隆乙丑进士,十八年以侍读学士任湖南学政。”⑤《清代职官年表·学政年表》亦载:庄存与于乾隆十八年九月戊辰,任湖南学政。可见,叶酉应于十八年九月离开湖南学政任。
那么叶酉任湖南学政的时间应为乾隆十五年八月至乾隆十八年八月,任期三年。孟谱言“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之言不妥。叶酉并非连任,也不是乾隆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而是于乾隆十八年九月任满回京。则孟谱以叶酉十七年底任满回京,并推言其十八年春入湖北学使幕,显然不确。
其次,大櫆十八年“春,将入湖北陈学使幕,道过好友倪司城家,读其所作诗。为作《倪司城诗序》。”此言误。据《清代职官年表·学政年表》载:陈浩于乾隆十八年九月甲子十二日任湖北学政。⑥那么,十八年春,陈浩尚未有湖北学使任,大櫆如何能未任先赴,于十八年春往陈学使幕呢?又据大櫆《倪司城诗序》言:“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庚午之岁是乾隆十五年,司城与大櫆相见,“忽忽阅四岁”之后,应当是十九年。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来看,《序》中所言: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这里的“今春”应是乾隆十九年春,刘大櫆赴湖北学使幕,此时叶酉已离开湖南回京(根据上述文字知,叶酉于乾隆十八年九月离开湖南学政任并回京),这种境况与刘大櫆《寄叶书山》诗自注语:“及彼事竣北上,予又在湖北学使幕中”所言情景相合。
因此,“大櫆入湖北陈学使幕,充幕宾”之事在乾隆十九春,不是十八年春。鉴于此,孟谱中“其道过倪司城家,读其所作⑦诗,为作《倪司城诗序》”等事迹俱在十九年,而不是乾隆十八年。孟谱此年下所录诸多与湖北及学使幕有关的事迹(见该谱第127页)俱应移于十九年下。
另外,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载刘大櫆“1753—1755在湖北学政陈浩幕”。⑧应据此改为“1754年—1755年在湖北学政陈浩幕”。
三、刘大櫆入黟时间考
关于刘大櫆赴黟任教谕的时间问题,此前学界说法有三种:
首先,吴孟复《刘大櫆简谱》言:“大櫆于乾隆二十四年或二十五年在黟。”⑨
其次,孟醒仁《三祖年谱》相关文字如下: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刘大櫆六十四岁
旋赴皖南黟县教谕任。此后在教谕任约共六年。按《黟县志》载刘大櫆二十六年任,桐城人,副贡生,入名宦传。其前任为吉梦赍,二十五年离任,后任陈国林三十二年任。知大櫆任教谕,前后共六年。⑩
最后,是蔡锦芳在《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一文中认为刘大櫆入黟在乾隆二十八年应是不易之论。其材料依据是歙人汪梧凤的《送刘海峰先生归桐城序》。原文如下:
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桐城刘海峰先生官博士于黟。先生抱圣贤之道,精经史百家之言,作为文章,崛奇幻渺,与唐退之、宋欧阳氏相上下。黟地近吾歙,吾数人乃得师事先生,数闻议论。岁丁亥(三十二年),先生去官居歙,于是吾徒与先生共晨夕,乐杯酒,雄论古今得失是非。悲歌欢笑,辄时时益念东原、藻中远隔数千里。不能与先生肆志于山巅水涯之间,为可惜耳。今年辛卯(三十六年),易田又以乡举走都门献赋天子,而先生亦以年髦思返桐城,然后知聚散不常,又不仅以出处之途异也。
汪梧凤是刘大櫆在黟县任教谕时的从游弟子,这篇《送序》是刘离开徽州时汪送别之作,题目中名言“归桐城序”。如果这篇作品可信的话,那么作为及门弟子且亲历其事的汪所述的内容,应该可信。但“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桐城刘海峰先生官博士于黟”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值得推敲的。这句话,不一定说明刘一定是二十八来黟任职,只能说明刘二十八年在黟居官,并不能排除刘二十六年来黟的可能。那么蔡锦芳依据汪文,以为刘大櫆于二十八年秋入黟无疑,笔者以为有点武断。《刘大櫆集》有《马湘灵诗序》一文言:“癸未(乾隆二十八年)之秋,湘灵橐其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又言:“马湘灵名苏臣,马朴臣之弟,桐城人。”从这个数百里之外文字推测,刘此时应该是在黟,与汪梧凤文中“癸卯之秋官黟”时间相合。但这则材料也只能说明刘癸卯之秋即二十八年秋在黟,不能说明刘一定是此时来黟。
而孟谱据《黟县志》认为刘二十六年入黟,笔者翻检嘉庆年间编撰的《黟县志》,所载与孟《谱》内容相合。嘉庆与乾隆时间相去不远,县志所载应该是可信的。因此,笔者认为,刘在二十六年入黟可信,吴氏《简谱》中“刘大櫆二十四、二十五年入黟”的推测不确,蔡锦芳先生的结论也不可靠。
四、刘大櫆若干作品写作时间考
吴孟复《简谱》言:“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是年,江永卒,作《江先生传》。”并言:“海峰为黟学教谕时,‘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诗集中亦有《至安庆书院》。此当在乾隆二十七八或三十年、三十一年。盖二十九年曾在徽州,偕程瑶田、方根矩、吴阆游黄山,而三十二年则已辞去教谕。”
蔡锦芳文依据刘入黟在二十八年说,以为《江先生传》写作时间,不一定在二十七年,可能是后来江门弟子请托而作。笔者认为,其二十八年说牵强,所谓后来弟子请托之说更为牵强,难以让人信服。孟醒仁《三祖年谱》亦认为,《江先生传》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笔者认为,吴孟年谱所言是。
至于《至安庆书院》写作时间问题,吴孟复《简谱》所言过于宽泛。蔡文认为,应作于三十二年。根据当时制度,各地的教职人员由各省巡抚负责选聘。笔者以为,“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之事,应在二十九年第一届任满或三十二年上半年第二届任满时,正值刘大櫆斟酌去留之际发生。根据其诗集中《至安庆书院》等诗来看,刘大櫆确实去过安庆书院,并在途中作《至安庆书院》等诗。但除了这几首诗,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或反映他有安庆书院任教的经历。笔者以为,刘大櫆确实去过安庆,但他主讲安庆书院之事,未必竟成事实。
五、刘大櫆离黟后去向及归里事宜考
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去黟县教谕一职,这是大家共同承认的,《黟县志·职官·学校》中有明确的记载。且其下一任任职时间是“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刘应在七月或稍前离任去黟。但大家对刘三十二年离黟后的去向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吴孟复《简谱》言:“(刘)自黟去官,应聘至歙,主讲问政书院,金榜、吴定、吴绍泽等从受业。在歙纂修《歙县志》、《黄山志》。”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言: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刘大櫆七十岁
大櫆归陈家洲(今属枞阳)后,主讲安庆书院,吴定又从之游,继续学习古文及经学。按大櫆《赠大夫闵公传》:“予以黟县博士,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海峰文集》)则其回桐城约在冬春之间。
蔡锦芳先生文所引汪梧凤文《送海峰归桐城序》中称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去黟居歙”(引文详见入黟时间考部分)。笔者认为,汪梧凤是刘大櫆及门弟子,刘大櫆在徽州后期一直从游,应当知悉刘去黟及离开徽州的情况,其文章所叙应当可信。孟醒仁《三祖年谱》中所谓大櫆“于此年归陈家洲后,主讲安庆书院”,并断定刘于此年冬春之间“回桐城”之说皆误。刘大櫆三十二年离黟后入歙则符合历史事实。
且据汪文可以推断,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七月离黟后,遂居歙而教,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归,其后遂“不复出”。又据吴简谱知,此期他在歙县问政书院谋职。而孟醒仁《三祖年谱》中则认为:
刘大櫆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辞去安庆书院主讲,归里,盖自此年始。按大櫆《汪在湘文序》:“辛卯之岁,予以老病,将归,诸子相送,远出城阙之外,依依不忍别去。”可见此后不再主讲书院。
根据上文,笔者认为,此处刘大櫆于是年“辞去安庆书院主讲,归里”,误。大櫆于本年归里,不是自安庆书院,而是从歙县归里。又孟谱此处引刘大櫆《汪在湘文序》文,如果用此文来证明其此年离开安庆书院主讲归里不出的话,显然不妥。文中文字只能证明,刘于此年归里,但不能证明刘于此年自安庆书院归里。《序》文中虽言及诸子相送的依依不舍之状,但这里的“诸子”应指在徽州歙县的从游弟子们,包括汪梧凤在内。据郑虎文《汪明经梧凤先生行状》记“梧凤卒于乾隆辛卯(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春秋四十有六。”汪一直在家乡闭门读书,并没有言其到安庆读书之事;如果据孟《谱》所言,是年辞安庆书院而归,则诸子应在安庆书院读书,与史实不符。又姚鼐《刘海峰先生传》云:“(先生)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并未言及刘主讲安庆书院事,而吴孟复《简谱》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刘大櫆七十五岁离歙回桐城枞阳。诸生送至城外河桥,有泣下者。海峰纂修《歙县志》刊印。其后吴定亦多次渡江来请益。”结合吴《谱》、《汪在湘文序》、《送海峰归桐城序》及《汪明经梧凤先生行状》中所言,慎重思之,这场归里送别,应是从徽州歙县归里,而不是在安庆送别。因此,孟《谱》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刘大櫆曾主讲安庆书院之说内容皆误。
注释
①②⑨[13][14][15][20]刘大櫆:《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4、619、619、82、620、620、620页。
③⑩[16][17]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7、142、152、159页。
④《乾隆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99年。
⑤法式善:《清秘述闻》,《清秘述闻三种》(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344页。
⑥⑦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660页。
⑧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第84页。
[11]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12]汪梧凤:《松溪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二十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今天,我读了《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文中向我们介绍了:“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万芳。但爸爸妈妈却强迫我问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迫不得已,我从万芳那拿回了羚羊木雕。万芳原谅了我,并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斯托贝说过的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但在大人心中,这句话却恰恰相反,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永远第一,友情却是倒数第一。这不禁让我想起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朋友小雨向我借一本《三十六记》。我满口答应了。回答家,我便问妈妈把我的《三十六记》放哪了。妈妈惊讶的问我:“你也会看?你可是只爱看童话的啊!”我听了,急忙解释:“今天,小雨问我借,我答应明天带给她。”妈妈听了,果断的说:“不行,这本书你自己也没好好看过,并且这本书是我们送你的生日礼物,借她万一不还呢?”我摇摇手说:“小雨不是这种人,而且我都答应她了。”“人心难测啊!她问你要,你就说借别人了。”妈妈严肃地说。
第二天,我对高兴的小雨说,这本书借表弟了。小雨听了,十分失望的走了。我骗了她,心理也十分难过。
哎!我真希望大人能理解我们,不要只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个村子里有两个兄弟,因为互相之间的矛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决定分家。然而两个人分来分去也分不清,不是嫌他分得多,就是嫌我分得少,很多人帮忙分,到最后也分不明白。最后大家没办法,只好请上面提到的那四个人来劝说,最好能公平公正地解决兄弟俩的问题。
四个人觉得这件事情不好办,决定先到厨师家开个会,商量个好办法。
到了厨师家之后,厨师先发言,他说:“我看这件事应该这么办,咱们到了两兄弟那里,一定要快刀斩乱麻,千万别锅碗瓢盆分不清。”
裁缝说:“但是我们也得注意,办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针要是过去了,线也得过去才行。”
赶车人接着说:“其实没什么,毕竟是亲兄弟,前有车,后有辙,只要别太出格就行了。”
船夫是个急性子,看大家说了这么多,有点儿着急地说:“依我看,咱们别在这儿说了,凭咱们的本事,到了那儿见风使舵就来得及。”
厨师的媳妇在旁边听完了四个人的对话,说:“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吆喝什么。”
大家一听也都笑了,因为厨师的媳妇是做买卖的,说话也没离开自己的本行。
后来,人们就用“三句话不离本行”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例句
老张是位教育家,平时在生活中也总是谈论教育的事情,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博闻馆
三百六十行
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对各种行业的详细划分。到了南宋时期,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最早记录了三十六种行业,分别为: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宝行、丝绸行、麻行、首饰行、纸行、海味行、鲜鱼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铁器行、顾绣行、针线行、汤店行、药肆行、扎作行、仵(wǔ)作行、巫行、驿传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旧行、酱料行、柴行、网罟(ǔ)行、花纱行、杂耍行、彩兴行、鼓乐行、花果行。
关键词:“吉脚子” 民间艺术 历史演变 名称简析 表演形式
“吉脚子”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分为舞蹈与说唱两种。活动在边舞边说唱中进行,配以面具为道具,深受民众喜爱。“吉脚子”曾盛行于仙桃民间,现在可考的只有零星的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对“吉脚子”的研究与复原成为仙桃的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钩沉
“吉脚子”这一活动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明代万历年间,傅颐在南京任户部尚书时从南京回沔城(沔阳旧城)探亲时带回来的;有的说是陆建瀛从云南回沔阳路过洞庭湖时带来的;还有人说是清代雍正年间某亲王客居沔阳留下的。以上说法均不足为凭。“吉脚子”除清光绪年间《沔阳志》有记载外,以前沔阳各志,均无记载。
1、“传奇”说
据沔城姜齐老人在世时讲述,相传明万历年间,南京部尚书傅颐(沔城人)从南京乘船回乡省亲,途经九江,正欲落帆靠岸,观赏市容时,突然发现从鄱阳湖陆续飘来36具尸体,在官船左右回旋漂荡,总不离去。据当地人反映,这是一伙江洋大盗,因匪性难泯,内部自相残杀而死。傅尚深思片刻,站在船头郑重告诫:尔等生前为非作歹,杀人劫财,血债累累,死有余辜。如能幡然悔悟,造福来生,我可将尔等灵魂带回沔阳再现形象,协助城隍菩萨,剪除凶恶,祛邪消灾,将功赎罪。说着说着,这一群尸体又缓慢来回游动,似有悔恶从善之意。于是傅尚书拿出24两纹银,请当地官员负责掩埋尸体,随即启锚开船,返回沔城老家。傅尚书回家后,果真请木雕艺人雕刻了36个面目狰狞、形象各异的木头像,并延请僧道为其超度一番。从此这些头像就一直安放在沔城东门正街城隍庙两侧偏殿上。几年后,这些头像反面又分别刻上关羽、张飞、赵云等古代名将的名字,显然,这一正名表示他们已成正果。十多年后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沔城举行“城隍会”时,由36人各自顶上一具头像,身穿黄衣作游行先导。这就是“吉脚子”祛邪消灾活动的开始,由于它能给人们带来吉利,故名“吉脚子”。
2、“祭祀”说
“吉脚子”可以断定是由傩迎神赛会演变来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傩舞、傩戏。如青海藏族就跳傩舞,湘西苗族、鄂西土家族就演傩戏。伴演者头戴面具,身穿戏装,说唱表演。“吉脚子”与傩的区别是:傩相不是面具,而是头盔。其装束是头裹黄巾,身穿黄衣(对襟,齐膝),打蓝布绑腿,赤脚草鞋,头顶傩盔。
傩盔是木刻的,造型凶神恶煞,涂以五颜六色的油漆,活像戏剧舞台上的花脸。傩盔反面剜一个椭圆形深巢,便于顶戴。盔笏钉六个铁栩,两边各插一根雉毛,中间插四打小旗。傩盔脸谱造型各异,人物多取自《三国》、《水浒》中的名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宋江、晁盖、李逵等。傩盔共36个,平日供奉在城隍庙里,一年一油漆。
“吉脚子”开坛之前,有许多祭祀礼仪活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四月二十八迎神赛会;三十日要祭坛,名之谓“吉脚子”团年。这一天要大摆筵席。席前饮酒,要行令,说四言八句。五月初一凌晨,“吉脚子”顶傩盔“出行”,先到城隍大殿绕三圈,然后结队出门报首士。
首士一般由出身清白、品德高尚、乐善好施的人担任,无论在旧社会和新社会,担任首士都是一种荣耀。首士每届三年,一届16人。中间有报首士,做首士,谢首士。先一年聘为报,当年主持为做,第二年办接交为谢,前后交叉,实际做首士只一年。对三届的首士,“吉脚子”都要送报单。这一天,首士要张灯结彩、焚香秉烛、香案设祭,“吉脚子”来了要放鞭炮,走时要封“利市”(即红包)。
二、名称简析
“吉脚子”有多种叫法,有叫“吉脚子”、“急脚子”、“赤脚子”、“吉鹊子”、“喜鹊子”,沔阳古城人习惯叫“的确子”。现将其简析如下。
1、吉脚子
取吉祥之意。演员用简单的文艺演出形式为老百姓送去吉祥的祝福,这种演出的大部分内容都用脚完成。
2、急脚子
取急促、迅速之意。极言表演者动作敏捷急促,身体语言夸张,反映出江汉平原人直爽、透明、急性子等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舞蹈场面的热烈、闹腾。
3、赤脚子
沔阳系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面全部为松软的泥土覆盖。老百姓因农事的需要,也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打着赤脚在乡间走动,在田间劳作。演员在乡间走村串户演出,也光着脚,为乡亲们带来亲切之感。逢雨天路滑,也图个行路的方便。因此,演员的演出队也简称为“赤脚子”。
4、吉鹊子
沔阳县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小体型的飞禽极多,常见的有喜鹊、麻雀等。这些“鹊子”在农事的一些节令中为老百姓送来吉祥,故称“吉鹊子”。
5、的确子
此种命名法可做如下两种解释:①对此种演出的称赞和肯定——的确好,有意义。②“吉鹊子”的谐音:把这种演出说成“的确子”比说成“吉鹊子”顺口。
三、表演形式
1、“吉脚子”的传统形式
玩“吉脚子”,有成套的规矩。由城隍庙的长老主持极其严肃的仪式。参加仪式者必须是沔城城隍大帝会的长老和众会员。玩“吉脚子”者必须是会员中身强体壮、五官端正的青壮年。仪式前,玩“吉脚子”的青壮年必须斋戒沐浴,仅着内衣内裤列队进入“禅房”领取衣物,打扮整齐,听候指令。长老高声发出“执事者进殿”的指令,打扮整齐的三十六人进入大殿,排列于城隍大帝神台前,行八拜四叩首的大礼参拜,长老捧表章诵词:“×年岁次××四月吉日,信士弟子×××(众人各报姓名)……,特再恳请大帝君,大发慈悲,广施法力,派遣三十六天神,巡察沔阳水陆疆域,雷霆万钧,其势孰敌?消弭刀兵水火,铲除鹰怪鬼蜮;收净五毒,扫除瘟疫。佑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人丁繁密,千秋万代,其乐无极。敬请恩准。尚飨。”诵完表章,全体人员躬身叩头起立,长老喊:“三十六天神升座!”三十六人便将神台上的木刻面盔郑重地用双手“请”于头额上,用红布条固定好。长老喊:“取执事。”三十六人将神台上的令旗、铜锣及锣锤拿到手中,长老喊:“穿城礼拜。”三十六人便顺次序在殿堂中绕行,击打铜锣,一边鱼贯走出正殿,穿行于庙内各大小殿前广场和花坛之间,然后回到正殿“卸执事”,即将令旗、铜锣、锣锤及木刻盔面供至神台原位,“吉鹊”仪式结束。
第二天,参加了“吉脚子”仪式的三十六名青壮年化成吉脚子,在粗乐和细乐及“故事”的伴随下,参加迎神庙会。此后吉脚子开始作出门远巡的各项工作,于农历五月初一分为九队,每队四人,分赴九个活动区,去进行消灾赐福的活动。
2、“城隍会”中的“吉脚子”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沔城传统庙会之一。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火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傩就是乡人举行的驱逐疫鬼仪式。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两千多年来,“傩”绵延不绝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农历四月廿八日。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是不是人们逐渐感到“火”在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呢?由此看来,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
“城隍会”由城隍庙主办,而筹办和主持者却是乡民遴选的十六位“首士”。沔城首届“首士”由谁选和怎样选出,已无从查考。而以后,由前届“首士”在筹办四月廿八会期有关事宜前,遴选下届“首士”,这已是长期形成的定规。每届“首士”享有这一荣誉和权力,还有共同承担会前会后的一切费用的义务。
关于“首士”的条件,首先是本人“正直谦和,敦睦乡里,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此外,还要看其先人后人(即前三代后三代)有无作奸犯科、违法违规行为和各种恶声、秽声、丑声。有歌谣曰:“不怕你张家有钱,不怕你李家官大,谁的三代不‘干净’,城隍庙的‘首士’就轮不上他。”总之,“城隍会”遴选“首士”的条件相当苛刻。城隍会的游行盛况是沔城地区任何节日、任何庙会都无法比拟的。首先,头顶三十六大王头像的“吉脚子”为游行队伍的先导,这些头像雄壮威武,雉尾艾枝呈现凛凛神威。接着是各色乐队和多种“故事”交错出现,悠扬的笛声和梆子协奏,和谐婉转。而“故事”中扮演的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等,更是花容月貌,引起人们对这些神话传说的无限遐思。继而是“叮当叮当”的少儿马队,真是马头马身,红绸绿彩,小天使锦服缎布,笑脸盈盈,把大地装扮成了神话世界。再次是一张张由两人抬的方桌,有的摆着香炉蜡烛,祭祀三牲,香炉里冒出缕缕檀香,沁人肺腑;有的陈列各种贵重商品,如药店的海龙海马,布店的苏杭织锦,有的更以珍稀的文物展迎,如“制军府"的陆家,就把曾任两江总督的陆建瀛教咸丰帝时的戒尺拿出陈列,以示盛会的规格。最后是衣冠楚楚的“首士”队伍和万民伞,各种牌匾拥戴下的“城隍”、“金容”两尊神像。游行时,孩子们前挤后拥穿插两旁,一路迎送的鞭炮彼伏此起,不绝于耳。“城隍会”这天真是万人空巷,蔚为壮观。
五月初二开始,分坛走乡串户。全县分10坛,每坛4人,独沔城为8人,一组走城区,一组走农村。一坛4人走乡串户时,成一种队形,为首者持杏黄“令”旗,后面三人各持铜锣一面,边走边敲。到各户进屋之后,绕堂一周,在神柜上取“利市”就走。农户没钱封“利市”的,可以送粮食。“吉脚子”串户,雇有挑夫,为其收粮。
妈妈教我的“三十六计”
嗬!我最近才知道妈的“小秘密”:她在对我的教育中施行了推崇的兵法上的“三十六计”。你们一定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吧,我来给你说说。
第一计:无中生有
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我哪有那么多的优点?在妈妈的眼里,我简直是十全十美的。她几乎天天都能发现我身上的优点:啊,今天真干净;嘿,今天作业写得真好。可是,我哪忍心让妈妈失望啊!我只好硬着头皮保持这些优点了,只好让它们“有中生有”。
第二计:欲擒故纵
这一计,是抓住我好奇心强这一特点而来的。这天,妈妈出门买菜,千咛万嘱在她买菜时不许翻卧室里的抽屉。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她前脚跟刚出去,我后脚跟就钻进卧室,打开抽屉,没想到都是些书。我心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吧!没想到竟然一看就入迷了,动画片也被我抛猪脑后。就这样,整个暑假我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伊索寓言》。现在,我才恍然大悟,没想到妈妈为了让我读那些平常不想看的书,竟然使出了欲擒故纵的计谋。原来,我作文水平提高的秘密在这儿呢!
第三计:苦肉计
从我上学的那天起,爸妈就告诉我,他们是文科出身,数学是一窍不通。所以,数学他们一点都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我信以为真,所以,数学学得特别认真、辛苦。做题遇到困难时,一看到爸妈在旁边帮不上而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口咬牙,三十分钟、六十分钟、九十分钟地思考、画图计算下去。哎,真奇怪,练习册上的难题越来越少,我的韧劲却是越来越大。
虽然现在知道以前一只被蒙在鼓里很生气。但现在也尝到了懂得这么多知识的甜头。我的妈妈教育我,真有一套。
感恩父亲
——读《让孩子记住三十六件事》
中的第五件事《第一次去孤儿院》有感
作者:大高庄小学 庞志超
今天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读了,《让孩子记住三十六件事》中的第五件事《第一次去孤儿院》,读着读着我不禁思绪万千,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的爸爸是本村个体木器厂的会计,他不善言谈,说话做事都是实实在在。爸爸的手是非常粗糙的,手指粗而短,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的重担磨练和造就了这双手,可就是这双手打起算盘来既快又准确。小时候看爸爸打算盘是我的一大乐趣。不久前,我发现爸爸的手提兜里多了一台计算器,可他还是常用他的那个已经发亮的旧算盘。我试探着说:“你放着计算器不用,还是让我给你保管着吧!”爸爸淡然一笑:“那玩意儿会使你变懒。学习还是老实一点好。”
爸爸有时会领到支新钢笔,他却把新钢笔给我或者姐姐,用他的话说:“还是你们用新的吧,好好念书,我已用惯了老‘英雄’了。”每当我把成绩保单送到他手里,他总是先看上我一眼,然后仔细看过报告单,最后拔出那支老“英雄”,认真地签字。那一刻,看着他那只紧握钢笔的粗糙的手,我总禁不住情思翻滚。••••••
人类的感情莫过于父子。有人为自己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高兴,有人为自己有一个身居要职的爸爸而骄傲。我的爸爸似乎什么都没有,我却以为有他而感到无比自豪。
这就是我读了《第一次进孤儿院》,使我懂得了知足、学会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