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01:5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寓言故事大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藏书角
俗话说:“欲知千古事,需读五车书。”我家有一个藏书角 , 那儿的书应有尽有,现在就让我来向您一一介绍吧!
虽说“斗室没有乾坤大”,但我的“寸心却比天地宽。”我的藏书角虽然不大,但是却能使我从一个起点到达另一个更高的起点。我把书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类一类地区别整理出来。第一层我放上了一些故事书,有《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英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读之如饮甘泉,沐春风,使人觉得如获至宝。第二层放着一些作文书,什么《考场作文》、《优秀作文》、《三优作文》、《获奖作文》满目琳琅,读之如被卷入色彩缤纷的百花园,使人流连忘返。第三层放着一些练习册,有《一课三练》、《学练快车道》、《练创考》、《天天练》……这些书仿佛是循循善诱的良师,令我可温故而知新。当然,我们不能因为“ 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对我国文化历史上以及成就都应熟读之。可想而知,第四层放的都是中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有《绘画大全》、《文明中国》、《书法》、《中国历史》……读之如品尝滋味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我是“求知急似渴思引,载知犹如蝶恋花。”
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用我们现在的智慧,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用书来充实自己,美化人生,认识社会。我的藏书角不就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吗?不就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吗?不就是穿越激流险滩的航船吗?只要我在藏书角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勤劳汗水,明天将可“一览众山小。”
注:本文曾登于《教育周刊》!
(教育局纪检监察室的监督举报电话:682XXX65、682XXX59)
各位家长:
大家好!
为确保每位学生过上一个安全、文明、祥和的假期,根据舒兰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寒假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为了使学生在寒假度过快乐有益的时光,鼓励学生在寒假中亲身体验社会、家庭生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把良好的品德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素质,学校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好寒假小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现将我校同学们假期学习生活情况及安全注意事项安排如下,请各位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如下工作:
一、寒假时间:从2011年1月10日起,至2月27日止。2月27日开学准备。2月28日正式上课。
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寒假期间不出安全事故。
1、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不乘坐非客运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及无安全保障的车辆,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2、生活安全:安全使用煤气、电器,注意不暴饮暴食,不吃“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注意煤烟中毒,注意晚上家里炉子不压煤。
3、活动安全:不玩危险的游戏,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放烟花爆竹,注意防止爆炸和失火。严禁到水库、大河、山上等地滑冰和游玩。
4、网络安全:教育孩子在家安全上网,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做到文明上网,不上不健康的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教育孩子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打架闹事,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远离拒绝,不进各种成人娱乐场所及网吧、电子游戏厅,不看书刊及音像制品。
5、自我保护:要教育子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骗上当。遇到敲诈勒索、拦路抢劫及时告诉父母或打电话报警,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不被陌生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防止被拐骗。
6、传染病:重点做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膜炎、出血热、腮腺炎、水痘等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特别是对手足口病,家里要做好防范,教育孩子不到人多、空气不通畅的场所,乘车时带口罩。家里要定期通风,不接触有病人群等。
三、督促孩子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寒假和学校德育作业,培养子女良好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1、具体内容:
低段(1-2年级):为父母捶捶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诵复习《三字经》;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稻草人》、《成语故事365 》,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背诵20首古诗。
中段(3-4年级):为父母叠被、洗衣服、扫地等;背诵复习《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阅读《小学生作文大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365》、《红岩》、《中国民间故事》、《三寄小读者》,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背诵20首古诗。
高段(5-6年级):随父母上一天班或到父母所干活处参与劳动,体验工作的辛苦和劳动的光荣,为父母做一次饭;背诵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读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千字文》、《论语》、《皮皮鲁传》;阅读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诵20首古诗。
2、检查方式:
(1)、学生可跟体验父母所付出的辛劳和奉献,并将自己的体验实践写成心得体会(一至三年级100-300字;四、五年级300-500字),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感恩父母”实践体验交流主题班会,并上交材料。
(2)、3-6年级写出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开学后组织开展“践行《弟子规》、谈心得”主题班会活动。
(3)、开展古诗文诵读汇报活动,学校结合学生背诵20首古诗内容,评选出学校班级古诗文诵读优秀个人或先进班级。
(4)、学生在家温习《三字经》、《弟子规》,学校假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具体践行情况。
3、督促孩子寒假期间,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引导子女正确消费,鼓励子女参加家务劳动,抓住春节走亲访友机会,在文明礼仪、公共意识、尊老敬幼等方面进行有意训练,注意孩子读写姿势,督促孩子要注意保护视力。
4、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在做好德育作业的同时,倡议孩子假期参与“五个一”活动:(1)养成一种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寻找节约的小窍门,不乱花钱,不互相攀比学习和生活用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学会并掌握一种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3)改掉一个自身存在的陋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活泼、健康、向上的学生。(4)每天积极参加一次体育锻炼。(5)每天观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各位家长,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家长新年快乐、全家安康!
征求意见表: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总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听话和说话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主要谈一些本人就听说能力训练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听说能力 训练 方法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的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012年版)初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听话过程是靠人的听觉器官来接受Z言信息的,无明显的外在行为,在教学中既难以琢磨,更难以检验。所以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很难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虽然,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近年来是受到了一些关注和重视,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中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分值,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安排专题的“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但在教与学当中,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只片面重视培养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文”轻“语”的现状,切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听”会“说”的人才?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每节语文课授正课前的五分钟时间,有计划、有步骤、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才是最有效的。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做好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听说能力的底子
根据我从一九九二年到现在连续七届对本人所教的七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同学从未登台做过正式发言,有七成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做过课堂发言,一半以上的同学不能做课堂笔记(除老师板书内容)。这就是我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而我所在的学校还是城区中学,情况尚且如此,我想广大的乡镇中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像有些语文老师说的举办几场故事会、演讲赛、辩论赛就能解决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事如此,学习语言更不例外。
第二,根据这一现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听力方面:养成耐心专注倾听的好习惯,能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及其动作、表情等,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准确捕捉各种语言信息。说话方面: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敢说――能说――善说”三个阶段性目标,分别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里实施。并把这种训练纳入每堂语文课,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项常规来抓,决不中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分别有具体的目标、内容、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三,采取具体实施
七年级,由于是训练刚刚开始,大部分同学不敢说,更不会说,甚至一部分同学上台后竟浑身发抖,言不敢出。所以该阶段的训练目标是“敢说”,也就是不怕说。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克服同学们的畏惧心理,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努力做到仪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响亮,语速适当,语意清楚,中心明确。
说话的内容一般以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为主。为此,班级也特意购置了《成语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事》等书籍,为同学们提供讲故事的必要材料。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个别同学就会以找不到材料为借口而敷衍了事。
讲故事以座次为序,每节安排两人,这样,每人每学期可以轮到三、四次。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该哪天讲,就会提早着手准备。而且要想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充分地准备,要求尽力做到能脱稿。该阶段,同学们大多讲地是较为简短地成语故事,对讲成语故事的同学,我们还要求他把成语的意思事先抄写在黑板上,这样既便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也便于全班同学的记录。同时,对全班同学来说每学期能积累几十到上百个的成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同学,允许其持稿照念。老师的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以期树立每一位同学的信心。
听的同学,要求能集中注意力,听出说话的主要内容。如果讲的成语故事,就要求能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并能从语音、语态、表情等方面对讲故事同学进行简要的评价。对讲得好的和进步明显的同学,在语文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作为奖励。
八年级,在经过一学年训练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已不再害怕登台发言了。所以训练的目标自然就提高到“能说”,也就是能说清楚,说明白。要求学生能围绕指定的话题,把握住中心,观点鲜明地,思路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且尽量仪态自然、得体、大方。
说话的内容以关注身边事物为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物,对看到的(包括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上课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讲台时就能够条理清晰讲出来。学生可事先拟定说话的要点,可持纲上台,但不能照念讲稿。这样也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使同学们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对于个别程度较差得同学,仍然允许其讲现成的故事。
具体操作与初一年相似。但操作得难度较大,所以,我对说话形式、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等具体要求,充分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训练的计划和目标。然后严格按计划实施。
九年级,就要求“善说”了,即要说得好。要想说得好,就得讲技巧。因此,这一阶段训练重点就是讲求说话的技巧。主要从说话的音量、力度、速度、语调、语态(含手势及面部表情)的运用;表达方面:注意说话的文明、得体,语言的组织和推敲等等。
说话的内容以探讨热点话题为主。可以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情,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学期初就确定本学期要探讨的话题,每星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将这些话题按周次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便于同学们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说话的形式以即席说话为主,也可采用演讲、辩论等较高级的形式。分“说――议――结”三步。具体操作:按座次每节安排一位同学上台讲话,要求讲话时间不得超过一分钟。台上同学说话,台下同学边听边想边。等台上同学说话结束,全班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互相讨论,交换看法,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对该同学的说话进行评价。
经过这样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同学们说话的胆量大了,信心也足了,参与说话的意识和兴趣增强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视野拓宽了。无论是在语文的课堂上,还是在班队活动课中,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这一训练促使了同学们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自然也就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黄建新导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电影有一点点不像他自己。他无疑是位出色的电影人,但他不同意把电影的力量说得太大:“在中国的国民经济里,电影小到了一个不可说的程度。无限制地把电影的功能夸大是不客观的。电影是有它的作用,但就是一点点。”
网上关于黄建新电影的评论不多不少,但大多深刻――正像他的作品。比如这样一段:看黄建新的电影,里面的那些属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声音和场景是如此的亲切,而这样的电影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份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档案。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真正属于中国、属于城市的档案。那些纷繁琐碎的家长里短、毫无必要的勾心斗角、无关痛痒的苦乐悲喜,真的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而那些淡淡的疼痛和酸楚,虽然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却依然能够完全的感受到。因为这城市里的人民,仍然在面对着那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变――我们面对的困惑和惶然,原来和十多年前是一样的。而这样的电影,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黑炮事件》:先挡一下,再送一程
《黑炮事件》:一位工程师赵书信在外地出差与人下棋时将棋子“黑炮”丢失在旅馆里,遂打电报过去要求帮助查找。这份电报引起邮局业务员怀疑,报告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对当事人展开了深入全面地跟踪调查。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并不荒诞的故事,主题深刻尖锐:一个人被怀疑之后,他的基本权利要不要受到保护和尊重?
拍摄:绿灯――行
1985年拍《黑炮事件》的由头很简单。我那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结业,回到西安电影厂,厂里给了我这个剧本,我一看很喜欢,觉得它的角度好,很想拍。原著是张贤亮老师的《浪漫的黑炮》,他那时是我国很著名的作家。我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也为了得到他的支持,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多创作的空间,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想拍这个本子,可能不会用写实的手法去拍。张贤亮给我回了封信,因为他知道我的年龄只有二十几岁,信大致是这样写的:既然你喜欢这部作品就好,盖大楼这只是个地基,至于怎么盖那就是你的事了。有了这封信,我就敢大胆去改剧本了,而且改得很厉害,加进了很多意象段落等。
“”以后的中国,有一点点“百家争鸣”的味道,世界文化在中国被中断了那么多年,那时候进来了一点点新鲜的空气,大家都在企图使用一些新鲜的文艺方法、新鲜的叙述方法跟中国的文艺创作相结合。我也想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尝试些新鲜的东西。影片从投拍开始一直都很顺利,各地区各部门都十分支持,我们拿着厂里的介绍信,到哪儿都是一路绿灯,比如到鞍山铁矿拍摄的那部分,几乎所有拍摄都是免费的。
在电影赴京送审的路上,我和杨凤良还有制片主任在火车上特别乐观地畅想着――哎呀,咱们这部影片算是跟上点儿了,艺术上不敢说得到太多表扬,但影片跟上了改革的步伐,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肯定,政府奖肯定有门!当然最终还是让我拿了个政府奖,但过程是曲折的。不过,这也正反映了当时改革之初的真实社会背景:先挡你一下,最后还是送你一程嘛。这个过程多么有寓意。
荒诞与现实的悖论
那时的中国电影多以写实的方法拍摄,很传统,拍出来的东西手法都差不多。正好我要拍戏之前,李陀老师和张暖忻老师提出了“电影本体”问题的讨论。我也觉得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它应该有它不同于文学不同于其它文艺形式的东西。大家都跃跃欲试。陈凯歌拍了《黄土地》、张学钊拍了《一个和八个》。我当时想试着拍一个工业背景下的片子,就试了《黑炮事件》。它的黑色幽默在于,它有一套逻辑,表面看好像很对,但其实很荒诞。开会时每个人发言听起来似乎都对,但其实是最荒诞的。所以它可以拍成非写实的。但它又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怎么拍得非写实呢?我决定进行一些影像的改变,从构图上向寓言体象征意味靠近。在电影里我特别强调间离感的营造,因为间离才能产生理性。我不想让观众看完影片仅仅产生对一个人物命运的巨大同情,而要激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人物的命运是这样的?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我希望观众能进入理性层面去想问题。关于电影理性的思考是那时中国电影特别缺乏的,我希望用我的电影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拍摄之前我写的导演阐述非常理性化,各个部门拿出的阐述也都是很理性化的。但有趣的是,我的电影里细节都是很感性的,而我摘取的细节连接在一起给人的整体感觉却是特别理性的。
观众之所以被感动,恰恰不是因为它的荒诞,而是因为它太现实。我为了展示荒诞,用了很多夸张的形态。比如主人公赵书信去邮局发电报撞上的是两米多高的巨人,那两位演员是我专门从专业篮球队找来的,目的就是让他显得很渺小。比如那个大钟,一个镜头拍四分钟,动都不动,也是非现实的拍法。再比如,人们都穿白色衣服、喝白开水、白色的墙为背景,都是想强化让观众明白:这只是电影,不是真实生活场景。我就是想用一些非写实的手法告诉人们我讲的是个寓言故事,你们不要把它当成真实的事件来看。但就是不行,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真实的故事来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很多鲜活的思想刚刚开始萌动。“”十年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蔑视太深太久了,太多人在看这部影片时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对位感”。结果电影公映后,评论界、理论界对结尾的评价、猜测有几十种,讨论深了去了。
刘子枫的模糊表演
起用刘子枫是看了他的《流亡大学》里的表演。觉得他的眼神很逗,看东西有一瞬间恍惚的感觉。他适合这个复杂的形象。他不高大全,但也不平庸,一眼能记住他的样子。他演得很成功。他的形象既不符合当年主流电影的要求,也不符合现在商业电影的要求,他的形象和内在气质其实更适合艺术电影的要求。而赵书信是他的第一个主角,一炮打红,拿了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我在现场很少给他说戏,一是他本人悟性极高,二是我的表演细胞不浓,但鉴赏力还不错。我说戏时间很少,但之前跟演员聊天的时间很长。结果刘子枫的表演还被当时的评论界专家冠以“模糊表演”的理论概念,作为一种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他的表演还是成功的。当时包括对影片的评价也是模糊论,认为我的电影是内涵多义。我本人同意这种说法,到现在我的电影里也不使用“主题”这个词,因为我想要的东西是不确定的,而且是多面的;主题这个词太明确了,我不用那个词,我喜欢用内涵这个说法。
送审:红灯――停!
我平生的第一次影片送审经历,就是个“通不过”。真的没有想到,太出乎意料啦!我怎么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一审查就搁那儿了。送审那天早晨,我们起个大早,正八经地坐进了审片室中。片子一放完,灯亮了,有人说了第一句话:“导演在哪里?”我站起来,有人就开始说上了。说了一堆意见,核心意见就是政治上有问题。我那时年轻呵,又是这么个直率的性格(到现在还是这个性格),我不接受这种观点,据理力争。我说:“片子可能艺术上有很多问题,但政治上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我从小当兵,很早就入党了,我从小受的教育都是爱党爱国的!只要你这个人真的热爱这个国家和人民,你的电影再怎么拍也不会离谱。但有些人认为整个影片对事件的整体概括是错误的,觉得片子的倾向有问题。这种说法我实在难以接受。你要提出一些细节我可以改,你要那么谈我就没得改!其实当时电影局的领导态度很好,也很关心我,一直约我慢慢谈,不着急。但我那时年轻,着急,拍桌子、瞪眼睛这都是过的事!所以从那以后,好像后来电影局审片子就不让导演到现场了。
既然电影没通过,就要把片子拿回厂里。可我那时胆子也真大!在被通知没通过的情况下,我居然把电影拿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各放了一场。放完后,所有人都站起来鼓掌支持这部电影。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识分子阶层、评论阶层、理论阶层都来支持这部电影,都说好,但审片通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多简单呵,就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你要改变看事物的方式方法,要提倡“以人为本”,你要以一个具体的人的基本权力为出发点,那在当时的环境中肯定是要经历波折的。这个认知的过程需要时间,没有东西是能跨越时间的,所以当时的那些曲折过程是必须要走的。走了,就对了。今天,以人为本是主流口号,那时是不行的。
厂长吴天明勇担责任
审片结束当天下午,我和杨凤良、制片主任从我们住的地方――北京西单一家招待所里出了门,三个人一路往西,一直走过复兴门、南礼士路、木樨地、军事博物馆、公主坟,再掉头往东走回来一直到了天安门,又折向西走回到西单,这一路走的有快十里地了,整整一个下午就这么走着,而三个人一句话都没讲!我们心里压力太大了!什么压力呢?还真不是第一部电影没通过是不是影响我今后拍戏的名声呵等等。因为当时1985、1986年正是全国涨工资的时候,电影厂以前的收入来源靠什么?就靠拍戏,比如三、四十万拍的电影,中影公司八十万或一百万收购,这个差额就是电影厂的收入。我们出来时副厂长讲:“哎,就等你们片子通过了呵,你们那边一通过就赶紧去中影把东西交齐了,马上把钱要过来。”我们仨当时愁得呵,这家伙一没通过厂里拿啥给大伙儿涨工资呵?我们都不敢回去呀。
跟电影局谈了几天后,他们让我们先回去,去做修改方案。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回了西安。第二天,厂长吴天明就召集了一个会。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这些人都对吴天明那么好?因为他是个真人。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会场里坐了一百多人,全场沉默,等着吴天明讲话。
吴天明是这么说的:“这部电影是我让投的。他们在艺术上有很多创新,电影很多人看了都很感动,我个人认为,电影是好电影,他们很努力地拍出了一部好电影,我要表扬他们。所以现在没通过的责任跟他们创作人员没关系。我是厂长,责任是我。” 我当时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那时我的处境很尴尬,还能不能让你拍下一部都是没准的事儿啦!这件事情很可能就会摧垮我。可是吴天明站出来替我挡住了一切,他的那些话为我这个年轻人、为我们扛下了责任。这份敢于担当的勇气令我难忘,所以我说:吴天明永远都对我有恩!如果没有当时的吴天明,可能我就会有所扭曲,以后拍戏也许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了,人本的东西可能就不会自然流露了!可我庆幸遇到了吴天明,所以至今我拍电影都是拍我要表达的东西,我感兴趣的东西。
删掉一条主线,修改几十处
原片中一条挺重要的线索:公安部门把围绕男主人公赵书信的所谓“黑炮事件”通报他单位的保卫科后,保卫科长最大的任务就是控制这位工程师的行踪,明为保护实为监视,他走到哪儿无时无地都会有保卫科长的身影出现。审片时对这条线提出的意见最多,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它显得特别扎眼!后来我们把这整条线全部拿掉了;而扮演保卫科长的演员就是和我一起去送审的副导演杨凤良。全片总共删改了好几十处,有大约五分钟全部拿掉了。但影片的基本框架改不了。更多的是改台词。原来的台词更直接、更激烈,现在人们看到的柔和一些。这还都是我据理力争过的。我是个努力为自己影片争取的人,可还有这么多改的地方呵,哈哈……但我觉得这些年自己和时代都在前进,我拍的片子被要求修改的慢慢变少了,从第一部的七十多处,到二、三十处、十几处……
宣传路上:走走停停
片子终于通过了,我们和电影《野山》一起到上海搞首映。走到江苏时,又接到通知:《黑炮事件》不能宣传,不能接受记者采访。接到通知时我们正好走到南京,当晚江苏主管部门就将影片借去了,连夜在内部放映,一些领导也去看了。第二天托人给我捎话说:他们很喜欢,谢谢导演。因为南方毕竟改革走在前边,他们能接受影片这样的理念。
到了上海,首映前挂标就只挂《野山》,不让挂《黑炮事件》。当然影片照放,但所有宣传都停止了。当时边走边担心,可担心也没用,心想:要是就这么又不让放了,那我也真没办法啦。其实那时这部电影内部都放映了很多场了,反映很强烈。那个时候我心里已经很明确了,这种电影必须要经历几个波折,因为你走在了人先,就必然要面对争议。要是一部保守的电影绝不会遇到这么多坎坷。当时农村改革基本完成了,但城市改革还在起步之中,这个时候如果你走的太快了点是会有麻烦的。我的电影又好像总是这样的命运,经常会有人几年后跟我说:“黄建新,现在看你几年前拍的那部电影真的还行,但当时我们没看透。”
《错位》:让机器人表达我的担扰
《错位》是电影《黑炮事件》的延续,围绕赵书信由工程师升为局长后又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表现了现实中的一些无奈给人物带来的精神压力。影片将虚构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一种寓言式的风格,讽刺了某些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思索。
1987年拍的《错位》,是我在几个聊天中无意听到的故事受了启发拍的《黑炮事件》的姊妹篇,好像是郑洞天老师讲的一个没房住的故事:一个人无房,做梦遇到神仙,学会缩身术,人可以缩小,钻进一张桌子改搭的“宫殿”里等等,特的一个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但想能不能改成一个有个替身的故事?就约了一位编剧一起写了剧本。结果剧情需要让《黑炮事件》里的刘子枫升了官,其实他那么个人怎么可能升官呢。当时我们的社会为了表现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于是把很多知识分子提到领导岗位上,我觉得这本身挺荒诞的,他们大多不懂经营,不会管理,最不会对付人。可当年为了急于提高管理层的文化素质,就时兴提了一批知识分子当领导。我觉得这挺好玩儿,来来来,咱也拿这种现象开一玩笑吧。就这么让刘子枫升了官。同时表达对“文山会海”的讽刺。但关于机器人表达的“异化”的论调后来还是删掉了。
我也试过能不能把它科幻化?比如我想做一个像未来的影片背景,但人家告诉我要做得像最少得一百多万。那个时候我哪找一百万?影片中有限的未来的场景都是在骊山一个研究所里拍的。当时拍的时候也很紧张,怕给人家碰坏了,因为人家告诉我,那里任何一个设备都要几百万。
后来这部电影在全世界卖得还行,国外市场赚了钱,西方不少国家的发行人喜欢这部电影,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这个类型的电影,觉得好玩,值得一看。美国好莱坞曾经有一家公司还买了这部电影剧本一年的改编权呐,付了我一点订金,他们觉得概念好,有意思。
《轮回》:直面人生
本来在拍《错位》之前我是要拍王朔的《浮出海面》的,但当时他的观点还不被很多人认可,没让拍。到了1988年,让拍了。我喜欢王朔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是以世俗为背景的,但内核又很干净,有很高的境界在里边,他用很世俗的笔触写很精神的东西。这是王朔自己改编的电影。他在西安和我一起讨论,然后他改剧本,改得挺好的。
王朔原来改编的第一幕是一个人钻在黑袋子里跳现代舞,后来我改成了地铁里的场景。可能人们习惯了王朔的叙事方式,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不是很像他的,所以人们会说它不像王朔的小说,像黄建新的电影。开场选择地铁里拍摄是源于我自己的感受。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刚修好的地铁站,看到滚梯时忽然就觉得要是逆着下一定挺好玩儿,然后我就戗着跑下去又跑上来,一个人很无聊的时候会把这种游戏当快乐。这挺符合男主人公石疤当时无聊的心境和生存状态,好像他很快乐其实很无聊。
最出乎意料的是结尾,当时人们不接受,为什么在最得意的时候石疤要选择死?我认定从人性的角度说石疤这个生命到了那个时候的方式就是死亡,他的生活逻辑就得这样的。王朔小说中的人物都很感性,极浪漫,超出实际的浪漫,他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个单纯到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女孩子,所以他笔下的人物的精神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石疤是在新时期诞生的,但他长不大,因为他太脆弱。而且最后一定是被特别复杂的社会给灭了!他不是被用电钻钻了腿跛了嘛,这暗示黑恶势力的出现。再者,当精神寄托的爱情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样一条生命面对这样的现状只有一条路了,这符合逻辑。这个人物让下一代看可能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他太逗了,太奇怪了,这正是我要表现的,这样一代人就是这样很快就没了。一直到前几年大学生电影节开我的作品研讨会时,有人跟我说:现在看《轮回》对男主人公最后的处理是对的,那就是他的归宿,但当时真的不能接受,你就是走得太早了点。在1988年,这个处理只有王朔没有反对意见,他不管。他有一次跟我聊天时说:“我知道你会按照你的世界去组织出来另外一个东西。剧本是我的,电影就是你的了。那是你的事儿了。”王朔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最多的好像是这部,而且还得到许多好评。可能西方人对生命的理解更接近这个逻辑。而且有趣的是,一些西班牙影评人看完了非说它像西班牙电影,而法国人看完了非说像法国电影。可其实,我当时是挺排斥西班牙电影的。
扮演石疤的雷汉是中国电影比较少有的眼睛里很单纯的男演员。他的外形就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同情,但又不是强者,非常脆弱,他很有象征味道,也就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中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