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22:4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们的民族小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年我上三年级了,《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三年级语文里的第一课,我们开心地跟老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说课文写的很美,要求我们把第一、三自然段背诵下来,我很快地背会了课文。<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老师告诉我们,除了汉族外,全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就像课文中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这些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个学校里上学,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同,穿戴不同,来到同一所学校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呀!就像我们班的同学们一样,大家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也很开心。
《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那里有花有草有山林,校园里有小鸟欢唱,有蝴蝶,还有猴子、山狸、松鼠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呢,真好!我们的学校没有山,学校里的树都是人工培育的,没有动物跟我们玩。民族小学在乡村,十分安静。我们的学校在城市,外面马路上有许多车,经常有车按喇叭,很吵闹。
真羡慕那所民族小学!不过,我们学校也很漂亮,有很大的图书室,有干净的操场,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操场是全市小学中最大的,我很喜欢在操场上玩。我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多学知识!
三年级:丁一非
时间过得真快,2008年9月14日晚上,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成立了,一首《彩云追月》拉开了晚会的序幕。
仅一年的时间,在余姚市艺术剧院指导老师和世南小学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近百名学员走上了学习民族音乐的道路。
2008年9月10日,“世南风&#8226;首届学生民族音乐会”在龙山剧院隆重举行。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成立二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我们欢聚在这里,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的到来。
二年来,我们得到了城区各所学校的大力支持,许多小乐手纷纷加入到乐团的队伍中来,在此,让我们衷心地感谢在座的各位城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才有今天的辉煌。
余姚市青少年民族乐团扎根在世南小学,成长在世南小学,乐团的发展使世南小学的艺术教育这颗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九年来,世南小学朝着“崇尚一流,保证优良,追求卓越”的总体目标发展,铸造了一支
第十一 古老的河姆渡孕育了我们,舁日的双鸟激励着我们,器乐合奏《河姆渡随想》用河姆渡出土的乐器——骨笛、陶埙为主奏乐器,表现了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劳动生活的情趣。
第十二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此,民族乐团的老师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给我们的小乐手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乐团的教师代表毕晓辉老师为我们演奏二胡独奏曲《喜送公粮》。
第十三 国乐飘香,余音缭绕。我们的演出已经接近尾声,可我们的小演员们还在那里忙碌着,他们在忙着什么呢?
结束语
风从世南来,世南温暖的风,它滋润着幼苗的成林,它温暖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我们手拉着手在风中舞蹈,我们心连着心在风中高唱。
风从世南来,世南强健的风,它托起了雏鹰的奋飞,它激励着我们茁壮在成长。我们肩并着肩在风中舞动,我们心连着心在风中展翅。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小学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1]。当代小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今天,提倡与加强小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任务之一。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2]。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5]。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的当今世界,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贫乏。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职,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国之兴衰,关乎教育。综观我们的当代教育,小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启蒙。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个可悲的民族。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对此无动于衷,就会造成文化经典的断代和失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2、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
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陈桃源主编. 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同学们要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国旗下安全出行主题的讲话稿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旗下讲话 珍爱生命 安全出行同学们,今日是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今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你知道"安全教育日"是怎么来的吗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匮乏,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为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少年儿童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据公安部交通局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导致致亡人数达到4104人。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意外伤害成为0至14岁儿童死亡的
第一位,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车祸,跌落,溺水等。而在校内外交通安全事故中,步行交通事故危险人群为5至9岁儿童;驾车事故中危险人群为10至24岁儿童和青少年。为了使同学们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学校决定将这一周定为"交通安全主题教育周",我们的活动主题是"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在这个星期,我们将于周二举办交通安全图片展,在周四的小星星电视台节目中将为同学们播放交通安全宣传片。在周五的班队课,我们要求各班都能开展交通安全主题队会。我们还将举行亲子交通安全知识问答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同学们树立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安全着,快乐着。让我们来听一首《中小学交通安全歌》同学们,又是一个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又到了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同学们,在你们携手相伴外出春游时,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考验。请你时刻遵守交通规则,避免独自走崎岖小路,在点滴小事中掌握安全自护的方法,因为,只有安全了,才能更快乐!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歌警告同学要记牢,遵守交规最重要。
上学放学不乱跑,来去要走人行道。
横过马路先观察,不急不慌安全保。
出行坐车守规矩,头手出窗危险到。
集体外出右边行,不可横排又打闹。
人小勿骑自行车,学车不可上街道。
遵守交规保安全,学习成长乐陶陶。让我们做自觉遵守交通安全的小公民!
安全的承诺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日是3月27日,也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讲话的题目是:安全的承诺。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随风而去,成为人们心中沉甸甸的记忆:北京密云灯展特大伤亡事故导致14名学生死亡;四川冕宁重大交通事故导致9名学生死亡13名受伤;山西沁源某日清晨的晨跑交通事故造成38名学生死亡……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学生身上的安全事故让人心头阵阵难受。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就有40多人!童年,不应该被这么血淋淋的数字所充斥!1996年,国家教委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队员们,今日是第12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在我们自己的安全上吧。生命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的,要享受这一起必须以人身安全为前提。我们的安全不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着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各界关注我们成长的人。让这些无谓的"离去"少些再少些吧,让"安全的承诺"多些再多些吧!
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日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839年6月3日,在虎门寨的海滩上,林则徐将从外国烟贩那儿缴来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硝烟现场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的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林则徐的这种爱祖国、拒外侮的民族精神传颂千古。
前年,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计其数的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生死线上,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用无私、勇敢和忠诚,悲壮地再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下课后,能自觉保持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走廊上、阳台上、楼梯口、操场上,少些喧闹、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些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读着的小小书虫。让学校成为学习交流的宝地。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不管是在学校用餐还是在家中用餐,千万不能任性妄为,倾倒大量的饭菜,浪费粮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不能因为挑食、贪玩、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而让自己的健康与美德随着饭菜流失殆尽。
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不破坏学校的公物,不乱采摘花朵树叶,不折断树枝打闹嬉戏,不乱丢废纸果壳,不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破坏,主动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美丽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主持人: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传承主要来自书本。上述数据似乎在说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对“传统文化”知道多少呢?你阅读了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学名著呢?你又是通过那种途径阅读的呢?对我国“传统文化”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刘 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鲜明的历史特征。作为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道“座右铭”是什么,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唐学连:我认为传统文化应写入书本,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维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今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假日与节日的结合,可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懂得自己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在文化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位置、责任与使命。
吴 铭:春节、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是对民族传统的尊重,对民族精神资源的珍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行为,是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贡献,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主持人:确实应该在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生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包含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群体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春节与清明,是我们民族纪念祖先的感恩节;中秋与重阳,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健身节、审美节。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不忘历史、积极创造幸福与快乐人生的结果,希望所有学生都有传统文化意识。想起自己在中小学时那种对书籍的热爱,现在还觉得很欣慰。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媒体,好像只有书籍才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慰藉。所以,有了书,就几乎饥不择食地读下去。
夏 霓: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迷失,很有可能与课外阅读有关,现在传媒技术这样发达,学习之余就是卡通片、动画片。想想看,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与传统文化谁最有魅力呢?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课外读物的阅读是密不可分的。
黎 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目的在于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我们通过阅读、朗读、吟诵,以情激情,使文中的佳词美句、精彩段落,伴随文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流入心田,思想感情在陶冶。
何 珥:课外阅读是学习中的一种放松的方式,从阅读中体会到的快乐,并不逊于从其它地方得到的快乐,有时甚至超越其他快乐。我不知道初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快乐,但我知道高中学生在各种试题、作业外的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罗冰冰:“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课外阅读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我们的人生修养也有重大影响。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我们通过阅读各类书籍认识的。当我们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所以,我提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付 粤:课外阅读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学科学习和人生应该是有帮助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让我悲哀,让我忧伤,更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人的苦难。这种悲剧性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苦难,该如何面对苦难。
柳 涛:阅读有多么重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数。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阅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再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王 妮:据我了解,对于超过500字的文章,大部分同学不感兴趣,认为字太多,读起来头疼。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影音图片内容的阅读,而对文字阅读置之不理,不能深入地控制注意力和思考力。然而,文字阅读恰恰是培养我们注意力和思维力的最好途径。
蒋明明:阅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与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价有关。目前,考试和分数依然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够有多少时间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一些课外书呢?他们的孩子,包括我们又有多少能够有时间、心情和精力读课外书呢?
刘 青:时间可以合理分配,并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某一时间必须得做某一种事情,只要每天都能读半小时书就可以了。
蒋 兵:中国教育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一到中、高考来临的时候,一些学校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撵送回家,多么残忍地把一个人的前途这样活生生地断送?每每知道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的时候,我的心已经碎了,我不知道能够说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教师和学生就这样被动地生活着,哪里还能够有太多阅读的时间和习惯?传统文化从何进入我们心田?当我们都在忙于这样的时候,其他国家都在拼命地阅读着,思考着,我们还不觉悟,我们的前途令人担忧。
主持人:从我的成长来说,我从小很喜欢看书,爱书如命,从连环画到故事书,再到一摞摞诗歌、文集,最后到一书橱一书橱的书。看自己喜欢的书,欣赏着美丽的词句,感悟着做人的道理,每每一句格言都会激励倦怠的我要拼搏,要努力。阅读增长知识,也能提升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好书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民歌的传承与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但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
一、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分布情况的失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小学阶段学生能学到的民歌数量仅有二十三首,且绝大多数分布于各年级下册教材中。其中,二年级下册所含民歌量是最多的,共有七首;其次是一、三、五年级的下册教科书中分别含有四首,四年级下册两首民歌。而所有上册教材中只含有两首民歌,二、三年级各收一首,一、四、五年级的上册教科书中没有纳入一首民歌。由此可以看出民歌在各册音乐教科书中的分布纳入情况是严重失衡的。这种现象不知是教材编写人员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但从本人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某一学期音乐课中民歌数量过多,另一学期却零民歌教学,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对民歌的掌握与吸收。根据学龄段或者民歌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合理分布,无过无不及,才更符合民歌教学的规律。
二、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的“本土化”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歌有千千万,可以说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小学音乐教材不可能涵盖所有民族、所有地域的民歌。那么教材对民歌的选择标准就显得异常重要,从现行教材收录的民歌情况来看,编者很好地顾及到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主要选用了一些适合于孩子歌唱和表演的各民族儿歌,歌词浅显上口,曲调活泼开朗,极富有儿童情趣。
但从地方性、本土性方面而言,现有教材对民歌的选取却不尽人意。二十三首民歌中,只有一首《唱大戏》是山东齐河地区的民歌。当前音乐教育领域正大力提倡本土化,以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不同族属不同地域的族群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情感、意志、性格特征,而这些正是形成区域音乐文化差异的根源。本土化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正是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区域性音乐文化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无论是从掌握方言的地道性还是对本土知识与生活方式的易解性出发,作为山东省的小学生都应该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山东本土民歌,这才符合本土化音乐教育的要求。
作为山东省小学音乐教育的通用教材,十册书中仅有一首山东民歌,这显示出本土性音乐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本土化的音乐教材尚需改进与建设。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给地方教材留有足够的空间,关键的问题是应尽快组织地方音乐专家编写教材,使本土民族音乐尽快实质性进入基础教育课堂。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本人认为现在小学生对我们的民歌其实是非常有兴趣的,在我的课堂中,几乎所有民歌的课堂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如傈僳族民歌《保护小羊》、四川民歌《数蛤蟆》、贵州威宁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江西民歌《放牛放到小河边》、四川民歌《螃蟹歌》、歌表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音乐课堂中的民歌教学越贴近原生态,越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越好。例如《螃蟹歌》一课,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地区的民歌,表现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们观察到的螃蟹和发生在螃蟹身上的有趣的故事。学习本首民歌要求运用四川的地方方言演唱,比如:歌词中的“哥”要用四川方言唱成“guo”音,“脚”唱成“jue”音,”“壳”唱成“kuo”音,由于个别歌词的读音演唱时发生了变化,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每当唱到这些歌词的时候,学生的表情总是笑着的、高兴的,对此显得格外的有兴致,乐此不疲的唱着,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增添了四川民歌的民族色彩,润物细无声的“走”入学生的脑海,感受了四川民歌的魅力,再加上这首四川民歌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诙谐、活泼的旋律,在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民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从根本上培养传承人即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并且喜欢上它,对于的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深远意义。
不过,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态”民歌教学几乎不存在,其原因很明显,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音乐教师都以接受主流音乐教育为主,对原生态的民歌并不熟悉。因此,鼓励现有音乐教师深入民间采风学习,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民族音乐素质是当务之急。另外,应不断聘用民间歌师、乐师进入课堂传授民间音乐技艺,加强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传承。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四、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的意义。
传统民歌的传播方式大都是口传心授,这也是它的特点所在,自娱自乐、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如今,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这种传播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把民间的传承方式与现代中小学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有选择地纳入学校音乐课堂当中,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可以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真正得到提升。
长顺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境内有汉、布依、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6.4%,古被称为“夜郎故地,杜鹃之乡”,今有长顺“四宝”—绿壳鸡蛋、小米核桃、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以及一山一井一树一湖之人文自然景观--明建文帝出家的白云山、间歇涨潮的潮井、数十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美丽的杜鹃湖。
一、民族地区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忧思
长顺县现有小学71 所,小学教学点13个,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级中学1所,中职学校1所,幼儿园44 所 ,在校在园学生 42534人(小学16759,初中11110,高中4089,中职为2599,幼儿7977),教职工 2600多人。2015年,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已通过州级督导评估,各级各类教育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追赶先进的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乡土教育边缘化,地方课程成为主课的阵地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长顺,中小学使用全国统编的教材,按照统一的课标教学,作为传承地方文化的地方课程也成为辅导语文、数学的第二课堂,没有发挥地方课程应有的作用。
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危机
2、小规模学校撤并、寄宿制学校增多,学生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使寄宿的儿童从小就失去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机会,他们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缺乏了解,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导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一代已经放弃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愿望,使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地走向消亡,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脱节,民族文化成为只是掌握在少数“精英”人中的文化符号。
3、两基攻坚时的尝试与思。2004年,正值全县“两基”攻坚的关键时期,各校深入村寨开展扫盲教育和宣传“两基”工作 ,但效果并不好。坐落在布依村寨的冗雷小学把“教育政策法规”、“两基知识”、“农技知识”、“保学控辍”等内容分别编成布依山歌,由村民在赶场天演唱,光碟发给家长回家观看。不但完成了当年扫盲任务,还动员了在县城中学辍学已在外务工的79名学生返校读书。
从这项工作中这使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脱离乡村实际,面对农村教育的各种境遇,学校应着力考虑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落实和推进课程改革,将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于是,部分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尝试新的课题——乡土教育。
二、从自发开发到组织开发乡土课程
1、初试民族文化进校园。2006年前后,冗雷小学、摆雅小学、马路小学的老师们结合当地民族情况,率先编写乡土知识读本,产出《布依遗风》、《长顺苗族风情》、《屯堡地戏》,尝试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马路小学和摆雅小学,主要选编了地戏和舞蹈,学生较为喜欢,而冗雷小学编写的《布依遗风》详尽地介绍布依族的起源、教育、风俗习惯、节日、人物等,内容多,形式单一,没有互动性,学生不感兴趣,使老师们一时陷入被动的局面。
2、县政协牵头组织开发乡土教材。2008年10月,在乐施会支持下,县政协到湖南凤凰参加全国第三届乡土教材研讨会, 对本县的乡土课程开发进行了思考。2009年5月,成立了由县政协、教育局、民宗局和前期尝试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组成的“长顺县九年义务小学阶段地方教材编写小组”, 在专家的指导下,培训乡土课程开发人员,依靠当地师生和乡土人才的力量,2010年10月开发出长顺县第一本乡土教材——《这方热土这方情》 ,由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试用。
这本教材共有八课,选编了我县的县情、民族风情、历史知识、家乡的歌曲、美好的家乡等内容,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符合中高年级学龄特点,适合四、五年级使用,24个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编写了教学辅导用书。
2014年8月,为了尝试民族地区语言的教学工作,由组织编写了学前儿童布依汉双语教材——《来讲布依话》,并在代化小学、鼓扬幼儿园、松港小学、冗雷小学开展教学实验,因地制宜培训本土民语教师,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探索经验。
三、从试点到初步推广,引起了当地政府对乡土课程开发的重视。
为了使教材得到较好的使用,我们采取先行试点的做法,选择了苗族、布依族、屯堡人较多的三个小学为试点,将开发的教材应用于教学,在督导推进中总结经验。至2011年11月,教育局下发(2011)93号文件,以先行试点学校的教师为教师,对17个乡镇的40所中心校和村级小学进行乡土课程师资培训,2012年3月初,长顺县教育局下发了《长顺县教育局关于开设<这方热土>乡土教材的意见》(长教字[2012]5号),决定在40所学校4-5年级推广使用《这方热土 这方情》。
四、利用有效的行政手段总结、改进与提升,扩散乡土教材的影响力。
2014年,乡土教材编写小组成员,征求使用教材学校师生的意见,针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增补了前期实施乡土课程中的成果,选编了部分学生的作品,加强了教材的乡土化和参与性。2015年4月,新版乡土教材重印发行,随即在暑假再次举行乡土教材师资培训,如今,乡土课程教学工作在40所乡村学校步入良性的轨道 。
五、乡土教育带来的影响。
这些年来,我县经历了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试教、推广、评估等过程,我们的老师以学习培训、试教推广、实践活动等形式参与其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学校到社区、教师、学生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转变和提高。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首先是教师的转变,在开始尝试编写用于学生阅读的民族知识读本时,选编内容多,原创少,操作性不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参加编写县级乡土教材后认识到:乡土教材的编写要具有本土气息,不能应收尽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当地方成史志来编写,让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其次是家长的转变,一直以来,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都习惯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当成落后、愚昧的东西,拒绝传授给子女,所以才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的失传。我们通过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后,很多家长都想不到自己都能上教材,感到很亲切,生活中也开始积极向孩子们传授民间文化。
二是村校互动增加,乡村更加美丽。陶行知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学校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可是我们很多学校虽然坐落在与村里,但却很少往来。在乡土课程教学中,我们主动请邀请民间艺人到校担任指导教师,学校主动承担主持村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把以枯燥乏味宣讲为主的时事政策宣传形式改为民族山歌演唱的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自编自演,使村民有一个自己展示的舞台,增强他们的信心,拉近学校与村民的距离,学校逐渐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积极推进了长顺“富学乐美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
三是教学上的转变。乡村学校的教师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教学技能欠缺。很多教师把乡土课当成平时语文课来教学,讲得多,做得少,讲得细,做得虚,教师包办,生怕完不成任务。实施乡土教材以后,教师从培训中得到启发,大胆采用“参与式”教学,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有的以课堂学习为主,课外实践为辅;有的则以课外实践为主,课堂学习为辅;有的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小课堂和大课堂相结合;还有的是以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等。方式多样,方法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也促进了教师在其他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是校园文化构建的转变。这些年来,农村学校都是高仿城市教育,沦为城市教育的尾巴,没有自己办学的特色,校园文化的主题不够突出。学校越来越现代化,我们却越来陌生,她跟城里一样,没有特色和个性。在实施乡土教育的过程中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既然坐落在民族村寨,校园文化就要体现民族特色。所以我们要求学校努力做到“五个一”——有一处民族风格建筑,有一本民族知识读本,有一套民族服装,有一台民族文艺节目,有一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五是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转变。农村学生见识少,缺少交流,大多性格内向,上课只听不发言,教师启而不发,教育质量不高。在实施乡土教材的班级,由于教师多是采用参与式教学,学生转变很大,课堂发言积极,喜欢参加实践活动,教学成绩逐年提高。
六是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试教乡土教材的过程中,学校把科技实践活动与之结合,作为学校开展科技实践的一个项目,在2012年举办的贵州省第28届青少年科技大赛上,冗雷小学选送的《让民族之花盛开于美丽校园》的主题活动获得科技实践类的二等奖,为乡土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
七是打破了唯统编课程为尊的课堂教学,使乡土教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特色。近年来,长顺乡土教育实践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省教育厅和民宗委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长顺冗雷、摆雅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三所试点学校成为长顺乡土课程师资的培训基地,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鉴教授评估所言:“长顺乡土课程的开发及教材的出版,使少数民族的文化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而乡土教育让更多的乡村学校美丽起来,与社区的链接紧密起来,让乡愁乡情留了下来。
八是建成了部分学校的民族文化陈列馆。在推广乡土教材教学的同时,马路小学、摆雅小学、冗雷小学、广顺二小、营盘小学等学校建成了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陈列室,为各校开展乡土教育工作提供示范。
据报道,教育部已决定将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十省市中小学开展国粹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一至九年级(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生将学唱十五首京剧经典唱段,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京剧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无论喜欢不喜欢京剧的人都承认。但国粹就一定得进课堂吗?我不知我们的课堂有多大,能装多少东西,如按照“能代表国粹的文化”就进课堂,那么,书法比京剧更有代表性,而且还实用,小人物打借条,大人物的签字,都得用,我看将来写不好字的孩子比不会唱京剧的孩子麻烦更多。
中医、中药更是国粹的代表,一辈子不会唱一首京剧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不懂一点儿中医、中药的常识。那是不是在中小学的卫生常识课中也要加入“望、闻、问、切”,增加《汤头歌诀》,让孩子们也学会“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这可比会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有用。
以此推论下去,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应该是孔孟之道,老庄哲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仁义礼智信”,他们才是国粹、国宝,才最有代表性,而且他们更是京剧的老祖宗。为什么不请来老祖宗?
如果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京剧也不是就完全能代表我们的民族音乐,京剧中毕竟还有不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东西。在我们这么一个民族众多、方言复杂、幅员辽阔的国家,要想全面普及京剧也许并不现实。比如在两广,京剧就不如粤剧受欢迎;在西北,秦腔、晋剧哪一个地方剧种都比京剧更普及;在江浙,会唱越剧的人就比会唱京剧的人多;在东北,二人转是人口能诵的,京剧怎么能比?我们这个国度更为普及的是各地的民歌,那些充满着原生态文化味道的民间小唱,无疑都是国宝、国粹,也都能请进课堂吗?就算我们的课堂大,可学生时间精力也有限吧?十五首京剧经典唱段,我看哪个老太爷大寿时开个堂会都足够了。更何况我们京剧的内容并不符合当今的主旋律,比如“忠孝节烈”的观念、“君子小人”的纠缠、“南北民族”之间的战争,哪一样是我们今天民主法制政体所倡导的。
【原载2008年3月23日《北京
晚报・感悟瞬间》】
插图 / 佚名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比汉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要困难很多。如何解决这一困难,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应该在小学高年级开设英语课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够读和写26个字母和能正确读出48个音标,让学生基本掌握英语的拼读规则就可以。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做过比较。有几个学生的哥哥姐姐是学了英语的学生。刚进初一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其他学生高很多。初一的前三个单元是预备单元,要求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根本就不开设英语课,预备单元就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上完。对预备单元进行了一次检测,结果发现有点基础和没有基础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结果好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越学越有劲,学习效果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很气馁,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就要求教师去反复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每天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不停地讲新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如果小学开设了英语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二、应该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的校本教材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我们的新教材面向的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生们的家长有能力去辅导他们的孩子。可是山区地区的家长大部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压根就没有上过学,能去辅导他们的孩子吗?我们应该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材,把教材中太难的部分删去,多增加一些简单且生活中常用的句型。这样即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学校彝语和语文的校本教材就开发得很好,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教材不再是金科玉律,而是一种教学依据。所以,民族地区教师应根据本地实际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民族地区开发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三、应该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多数地区实行的是各市或各州统一考试,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县与县,学校与学校教育的好与坏,以分数论英雄,就使一些学校的领导反对开发校本教材,理由是要参加统一考试,就必须使用材。而我们的统一考试的试题对民族地区学生来说往往又很难,学生考试分数往往是二十多分或三十多分,沉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放弃学习英语,转而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中。我们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统一考试和本学校的考试相结合来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应积极地去探索解决的办法。
(作者单位:616850四川省甘洛县民族中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上了我们的教育日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渗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出处,深挖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教学中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现今课本又引用了《弟子规》《国学》,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优良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内容中有着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握小学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要将这些重点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尊、自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将这个过程延续下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
勤俭节约、礼让谦逊、自强自重、自尊自爱等,这些都贯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理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彩。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将其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闪光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放大,讲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将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渗透给我们的学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延伸、持续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进我们的生
活中。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每一节课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有着无限的魅力。在目前校园教育的这个氛围内,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团队化、竞赛化,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师者,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要将生活中蕴涵传统文化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四、善于将课堂开放,促使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语文课堂开放出去,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同时也是在学,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语文课堂进行开放,将传统文化知识在开放中融合,渗透给孩子们。
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学会将课堂开放出去,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我们作为引路人,作为一个行者,将我们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问出来,我们作为引路人给他们作答,让他们将我们作为朋友来看,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爱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犹如56位兄弟姐妹团结一心;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着许多的悠久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我们首都北京有一座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等。现在我来讲一下秦兵马俑这个名胜古迹。
秦兵马俑在我国的西安,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那些兵马俑的雕塑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们的祖国不仅历史悠久,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如武当山、黄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桂林的山水、西湖的美景,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美丽传说。
近在我们眼前的2005年的“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全国人民的梦想。我们也可以飞入那神秘的宇宙,去探索那无穷的秘密。
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名胜古迹还有许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热爱我们的祖国。现在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我们的祖国创建的更加美好。
桂花树小学五年级:王臻卓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氛围;爱国之心
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校园氛围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摇篮,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趋向。校园中要积极创设爱国主义思想氛围:课间播放爱国主义歌曲,播报国家重大的新闻事件;板报刊登中华五千年文化;墙壁悬挂张贴伟人语录、名人名言;每周周一例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二、思想品德课堂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思想品德课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了解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更能明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伟大……让那些爱国主义人物、爱国主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心底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民。
三、班会队会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班队会活动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逢班队会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变化;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歌曲表演;可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之最、爱国名篇、英雄事迹……这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大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每逢重大节日,正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扫墓,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花篮,为烈士庄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与崇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九一八”国难日,播放哀鸣的警笛,激起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树起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十一国庆节,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牢记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五颗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再次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做新世纪小主人的强烈愿望;端午节、党的生日、胜利纪念日……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浓浓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