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5:2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主实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题立项及开展现状
20XX年12月,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及潍坊市十一五研究课题,我校申领了市级课题《小学科学中应用主题资源网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课题由刘校长任课题负责人,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子课题申报。然后选定一批年轻能干、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做为教师为实验课题组成员,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实施实验;学校还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在周工作安排、行政会议中有课题工作安排,做到了人员、经费落实。
二、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召开专门的课题研究会议,让实验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此项课题实验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能力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在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敢于面对困惑,并进行认真思考。
其次,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有关课题培训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掌握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能力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学校还制定了专门的教师培训计划:一是进行校内培训,组织实验教师观看有关实验课题的录象、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定期组织研究人员开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调整研究计划,撰写研究论文,并注重了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提炼,然后得出结论。我校课题组为使师生间的信息得到很好的交流,促进科研与教改、课改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师之间、实验对象之间的交流,每月举行一次交流会。每位实验老师都要对自己的实验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其他成员也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以后实验的顺利开展,也利于实验教师更好的搞好实验总结。
三、课题培训
积极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课题培训,参加有关的课题实验交流会、研讨会等等。一系列的课题培训,让实验教师掌握了大量有关的先进教育理论,对自己的课题实验有了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升到了理论研究高度。
四、调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实验教师在确定实验课题后,要先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在目前小学科学学科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状况。根据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实验教师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五、调查实验教师建设主题资源网站的情况
课题组实验教师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并以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来指导和建设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满足学校科学教学需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发现去建构知识的平台。课题组要定期检查实验教师对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情况,并及时对实验教师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实验教师在网站建设中的做法要做好总结,定期进行交流,利于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
六、调查实验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为学生科学课前、课中、课后、复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自学资源和学习指导,极大的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在实验研究中,课题组定期检查实验教师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检测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七、课题组开展主题资源网站、优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等评选活动。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要结合主题资源网站和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编写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规范,形成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组每位老师都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认真地进行自查、总结,其他成员也要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更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以便为后面的科研研究积累更多的经验。此外,课题组还举行了各种活动,如:评选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以此来带动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的积极性。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自实验以来,课题组实验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共有多篇研究论文、课例在市、县级评比中获奖。实验优质课也分别在市、县级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实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主题资源网站在市、县级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奖。
通过调查,实验班级学生比非实验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实验效果明显。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能应用主题资源网站获得知识,并能正确处理信息,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科研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23118),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3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6-0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是让学生验证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同时又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实际应用和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学实验是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相关学科,比如农业,林业和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在生物科学学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现在许多大学都将生物化学实验从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课中单列出来,作为一门必修课,可见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1]。
1.生物化学实验现状与背景分析
将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学科的战略位置及国内外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从现行的实验题目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定性或定量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和滴定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例如: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测定等。在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此水平的实验很难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不用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势必不利于当前所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紧跟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又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对生物化学课程精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对象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同时开设的还有生物化学理论课,所以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配合理论课内容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第二要求加入综合性一些实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理解实验技术和理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认识。第三还应加入一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项目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氨基酸置换反应(一)――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维生素C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共12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6个,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5个。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借鉴其他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3-5],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条件,本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我们从如下三方面着手改革生物化学实验:
2.1 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内容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设置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有关规律,设置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设置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
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 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在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类实验中筛选出几个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来让学生熟悉电泳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来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开展综合性实验“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让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反应等综合知识,采用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酵母核糖核酸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
加强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入1-2个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即可以为教学节约一定的教学开支,也可为教师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比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最后一个实验单独分出来,实验内容和教学老师的课题相关,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只提供必需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桑叶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的研究性实验,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和老师讨论后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后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实验学到了科研的基本知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培养了分析和应用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已经建设成一个设备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加互动性,可将生物化学实验制作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教师每周会定期进行详细解答,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遗传学实验教与学的新天地。
本实验室对上课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事先预约,与实验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培养、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工作。
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对实验考核将细化和量化。实验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检查学生实验技能与独立操作能力的方法。 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效果[6]。
对生物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采用将平时实验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研究性实验论文成绩三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定,分别占30%,40%和30%。平时实验成绩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内容综合评定给出。实验考试成绩包括实验笔试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笔试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等,占实验考试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操作考试考查学生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当堂写出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并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情况,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评定,给出成绩,该成绩占实验考试成绩的70%。研究性实验论文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论文,根据学生对研究进展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结果分析和讨论的情况给出一个分数。
此考核方式能够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志强,赵希岳,王利群,朱孝霖,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改革探索,生物学杂志,2010,27(3):104-105.
[2]樊庆德.高校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探索, 2012,(7):38-39.
[3]刘敏,党永岩,牛延宁,贾彩凤,芮巧英,学生自主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实验室教学与探索,2010,29(6):146-148.
[4]罗勋,杜晓光,涂俊芳,王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8-119.
[5]宋卫平,耿明华.中国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9(6):120-123.
[6]韩寒冰,刘杰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47-48.
【关键词】动物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动物生物学”是高校生物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而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2]。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生物学类生物科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我们近10年对“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改革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为教改重点,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动物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区域性的地方特色,对原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进行了优化整合,减少了单一的解剖观察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将实验内容改革分为基础实验、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
基础实验为必选实验,是以在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类的代表动物形态观察和内部解剖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精选、优化重组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将传统单一的解剖实验组合成比较解剖实验[3],或将内容相对较少的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而构成。如将“蛔虫的解剖”和“环毛蚓的解剖”两个实验整合为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学生对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另外,基础实验还包括了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基础生理等内容相组合的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学实验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绘图技术、动物的采血方法、处死方法、解剖技术等。其中综合性实验更是对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材料的综合应用。如鱼的系列实验中,将鱼的外形观察、年轮观察、尾静脉采血、内部解剖与观察等实验组合起来,学生通过一个实验材料完成了多个实验内容,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基础实验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加强了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选性实验为开放性试验。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从更多的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并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每位教师要从自己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中选一部分内容出一个实验小课题作为自选性实验,如不同品级白蚁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等。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1个实验,选择同一实验的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器具的准备、试剂的配置、实验的操作,直至完成实验报告皆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实验方法允许学生改进。
设计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命题,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及难易程度自行组建实验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指导教师要从学生所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性、创新性,再到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执行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学生可自主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跟自选性实验一样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验报告要求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最后要求学生将论文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实验论文答辩。
由于自选性实验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发展随机调整,而学生设计性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其创造性,因此,整个实验内容正确地处理了基础性与前沿性、创新性的关系,做到了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方式以教为主,上实验课时教师首先从实验的目的、内容到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讲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做法首先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靠问题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会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5]。例如:在对虾和棉蝗的比较解剖实验前,针对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虾和棉蝗是水生还是陆生?它们的附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呼吸器官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动物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比较解剖研究给出问题的答案。启发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其次,对于基础实验,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教学当中去,如在眼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这个实验中,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利用周末采集眼虫和草履虫,然后在室内自己进行培养和观察并进一步进行草履虫的应激性等实验。由于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全程参与,所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于自选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并且从选题、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完成实验乃至实验报告的书写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所以其实已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完美体现。
2.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在动物生物学理论课进入中期时,安排学生准备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自主选题、文献资料的查询、实验方案的确定等工作。基础实验完成后,学生就会进入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阶段。由于这两部分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按正常安排的学时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根据这个情况对这两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动物学实验室连续开放两周,学生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6]。
3.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实验课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起到良好的效果。今年又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低等动物形态结构观察实验中,教师将动物装片和切片放在数码显微镜下,其图像可以传输到教师计算机上,通过点击教师示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清晰地看到示范的内容,同时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系统将自己显微镜下的图像发送到教师的计算机上,还可以通过语言系统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通过自己的计算机就能迅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又如解剖实验,带有解说的解剖实验的操作过程的视频也可以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平台示范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过程,避免了现场进行实物解剖演示距离远的学生看不清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改后,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要求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去。目前,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一支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他们直接承担着动物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安排上,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划分:基础实验由4位教师每人承担3-4个实验;自选性实验由4位教师各设计1个实验;设计性实验则由4位教师分组承担指导工作。
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前由于只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中仅占10%,实验的考核也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确定,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的水平。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实验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60%,设计性实验20%,期末考试20%。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其中主要是对实验操作的考核。设计性实验成绩由所有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包括选题的创新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真实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3]来确定。期末考试以随机抽题现场操作和回答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提高了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所占的比例,实验考核方式更加合理,激发了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适应现代生物学科发展的实验内容,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通过对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实践,经对比发现近几届学生对实验兴趣、自主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成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为其他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生金.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1998,17(4):5-8.
[2]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3):104-107.
[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0-22.
[4]高良才,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2008,27(11):82-84.
[5]陈郡,卢丽,田素娟.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1,(3):20-21.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实验课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验课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①因此,实验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并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实验程序安排学生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能启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综合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施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有目的地获取新的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来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探讨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本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想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感染等,引发高度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属- -内酰胺酶等的原核表达引入实验课中,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我们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表达上述关键分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辩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我们希望在实验中引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临床医学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2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2.1 实验前的准备
我校的医学本科生课程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分别依次在第三个连续的学期开课。因此,在生物化学开课的学期,我们从32个实验班中选取所有课程总平均成绩相差在5分以内的6个班,随机将这6个班分成两组,每组三个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实验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年级的学习部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并建议学生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原理,如PCR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提取、DNA酶切及连接、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等,为下学期实验课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扎实的基础。
在开课前四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上述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亲自操作,向学生演示上述实验技术的操作要领。
2.2 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前8周里,我们规定学生在两周内,以《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为主要参考书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数据库中查阅一定量的文献,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具体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第8周末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3 实验操作
从第9周开始,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此后的四周时间里,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在学生实验期间,安排教师全时段值班并陪同学生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确保实验室安全,以防出现事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写实验报告。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汇报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分多次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首先讲解论文写作的意义、一般要求,然后用举例的方式,重点讲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在实验完成后,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在反复修改后,以小班为单位,要求各组将自己的论文以PPT报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要求进行交流,并择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3 教学方法的成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四~五周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最终都能完成实验方案的全部内容,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验总结报告。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总结汇报,并且最后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认为,本教研室采用的设计性、创新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实验课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分子生物学和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操作,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实验考核(表1)来看(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实验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数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新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学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相关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班的期末考试的成绩(表2)也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这表明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2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方案的准备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参考资料,每个实验小组都在网络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因此,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按照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写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按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功夫,还使他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实验总结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PPT多媒体文件,并进行汇报。
3.2.2 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本实验需要用到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此外,还需要用到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蛋白表达宿主菌)、无菌操作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发酵技术等微生物学技术。在开展实验前,学生必须首先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然后将实验所需的多项实验技术组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一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实验课的内容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地组合并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这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往往需要要进行1~2次的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术,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时,实验重复的次数会增加。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技术本身,而且学会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3.3 教师的素质获得提高
首先,我们所采用的自主设计实验难度接近科研课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因此对施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需要自己开展预实验,并向学生讲述实验技术的原理、示范相关操作要领;再次,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完成自主设计实验,本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比传统教学实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牺牲。首先,需要我们在上学期就要开始为该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前宣传,做好准备。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知识、各个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学生做实验,教师就要全时段值班,指导实验。因此,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对工作负责,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总结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我们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病原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其次,我们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这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并间接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完成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报告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今后继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注释
①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1.
论文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途径。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强调从“做中学”。作者选取山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教学实验论证了以下假设: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能更好的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教育部于2001年5月颁布的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写入教学建议。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已经作了很多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但是在中国,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应于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的尝试却是寥寥无几。
2009-2010年,作者参与了有关高职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验,旨在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对测试成绩的分析,笔者得出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方面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的结论。
一、当前高职英语教育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较晚,总体水平不高;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单一。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纯分析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把重点都放在了死记一条条词意上,无暇顾及这些词实际应用。教师有时虽然也提问学生,但这往往是为了检查“装填”的效果,而不是真正调动学生的心智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因此,如何更好的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成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二、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任务型教学课堂模式把任务置于中心地位,学生运用语言完成任务。任务型教学法是在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发展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交际词汇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这些基本原则,理论家们设计出如下教学模式:前期任务期:主要是介绍题目和任务。执行任务期:执行任务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执行任务阶段、计划任务后活动阶段和汇报工作阶段。最后,在前两个阶段完成后,应该专门设计一些活动强调语言体系的某些特殊形式,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练习。
作者选取山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09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4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为期一学年,进行了多次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口语实验课。这几次实验课采用的理论是任务型教学的三段法,即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而这一理论实际上源自于威利斯提出的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框架: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任务前实际上是任务的设计阶段,任务中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即整个任务的实施阶段,而任务后则是任务的后续阶段,即反馈阶段。本着这一理论基础,教师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三次任务设计。
以第一次为例:
任务前:选取的主题是at the market place,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拟的市场买卖的场景,来进行贸易往来,从而掌握相关的英语表达。成员安排:全班46人,一共分为7个组,其中的5个组为人均7个人,两外的两个组分别为人均5至6人。每个组设有一个组长,负责整个小组人员的安排以及任务的排演;另设一名记录员,负责全组人员整个准备以及正式表演时过程的记录。其他人员根据相应的任务自由选择角色配合演出。
任务中:课堂开始的前10分钟为任务段,即由教师向学生说明此次任务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应场景,并向学生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表达方式。
任务后:在整个任务的实施阶段结束之后,便是反馈阶段了。这个阶段主要由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完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于合作意识理解的也更加深刻了。后来,由于对任务型教学这种模式越来越熟悉,学生表演起来也更加的自然了,忘词的现象也较之以前有了减少,语言表达也更加地流利和准确了。学生表示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有了更大的自信。
三、任务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能更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在实验之前,作者在本校2009级各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与实验班学生一起进行了英语口语测试。考试的形式采取的是国家公认的pets(二级)口语考试。实验前测成绩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口语成绩与其他09级新生的口语水平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任务型口语教学法组织教学,而其他班级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法组织教学。
在实验结束后,作者又一次随机选取了200名09级各专业学生与实验班学生一起,组织了相同形式,但内容迥异的pets(二级)口语考试,结果实验班学生测试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学生。
作者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定性分析,笔者发现任务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通过对两次测试成绩的定量分析,笔者得出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方面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的结论。
实验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对于改变我国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能更好的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 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关键词:焊接冶金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9-02
《焊接冶金学》是其他焊接专业课的基础,主要介绍了焊接温度场,焊接热循环,焊接化学冶金特点,气相、熔渣对金属的作用,焊接材料,熔池凝固及焊缝固态相变,焊缝热影响区的组织及性能,裂纹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因此,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知识点多且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焊接冶金学的实验课程,而这些实验的开设就成为了学生进入焊接专业学习阶段的入门专业实验课。各个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然而,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焊接冶金学实验课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课,缺乏一些创新思想和学生自身的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改进,巧设综合性试验,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本人根据《焊接冶金学》的教学大纲以及现有实验条件,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内容:(1)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实验;(2)焊接热循环测定实验;(3)焊条配置及其工艺性能实验;(3)高能束焊接制备技术实验;(4)氩弧焊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实验;(5)焊接电弧和熔滴过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6)焊接裂纹、气孔的特征分析实验。
一、验证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实验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某种假说,为了验证这种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其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事实材料,而是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从而对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和规律的认识。焊接冶金学主要设立的实验为这类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设立了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现认识质的飞跃。然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按老师既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机械操作,甚至一些学生不动手,而是由其他同学或老师代替完成实验内容,导致了学生思维固定,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验证性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单一,通常限于验证某个结论或某种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分析实验,一般是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某一种焊接或某几种接头的组织特点,学生可以粗略了解某一种和某几种接头的组织特点。在对这个实验的改革中,课程负责人及实验室准备了大量接头的金相照片,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集中加以对比、鉴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对比不同焊接接头组织的形貌特点,对焊接接头的组织有深入的认识及掌握。实验手段的改革也很重要,比如对于焊接电弧和熔滴过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电弧形态和熔滴过渡特征,认识各种电弧和熔滴过渡过程,了解特点,同时可以熟悉常见焊接方法的电弧形态及熔滴过渡条件。通过高速摄影方法可以以每秒几百到几万幅的拍摄速度,记录整个熔滴过渡的形态及电弧状态。同时,高速摄影机与电脑、投影仪配套,可以在线的观察到整个过程,且对整个过程进行回放等。(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实验前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熟悉相关的实验设备的使用,认识实验器材,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要精心讲授实验相关知识。讲授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15~20分钟,主要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实验的目的,与本实验的相关原理及理论,如何分析实验结果等。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者,学生实验过程一般5~7人一组,控制每次学生的人数。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除要求学生按常规的方式撰写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以及获得相应结论,还应强调让学生分析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等。
二、开放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开放型实验教学主要包含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主体的开放。实验教学可以是单维度的开放,如对于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一般规定每个学生在十几分钟完成实验内容,此时,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对学生开放,即通过开放学生的实验时间,学生可以想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但这个时间来自于在实验室设定的时间段(比如平时课程之余、节假日、周末等),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实验练习。另外实验教学也可以是二维的。比如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可以开放,而实验主体不开放,即学生必须参加并完成实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题目,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实验内容,在开放的实验时间内反复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还有一种实验教学是三维开放,即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及实验主体都是开放的。如氩弧焊工艺参数及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选择实验母材、实验工艺参数等,也可以是老师指定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工艺参数。实验时间可以自己选择,不限制学生的时间,由学生联系实验室工作人员,预约实验,进行相关的实验内容学习以及后续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另外,此种实验不但焊接专业的同学可以参加,焊接外其他专业也可以参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技术、场地、设备的综合利用。然而需注意,实验教师或实验工作人员在整个开放过程中应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设备的调试等。
三、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当学生学习《焊接冶金学》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对基础课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如焊条配置及其工艺性能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焊接材料知识,以及焊条工艺性能要求,结合长三角焊条生产厂商产品研发需求,根据企业产品研发目标,拟定焊条配方,学生自主测试焊条的工艺性能及各类焊接缺陷,分析焊条成分与焊条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配置出企业需求的焊条成分。因此,学生需要自己设计试验,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付诸于实验过程中,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工艺和焊接操作技能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焊接工艺能力。最后把实验总结成实验论文。此类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然而,此类实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进行精心的前期准备,同时,为了协同学生完成实验论文,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实验老师的工作强度。
四、先进焊接方法实验
利用本校的设备优势,开设高能束焊接实验课程,如激光焊实验、激光-MIG复合焊实验以及电子束焊接实验,让学生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焊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焊接冶金学是焊接专业基础专业课,其配套的实验教学需要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因而应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对传统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明,张湘伟,丁政,等.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系统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2(1):62-64.
[2]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1)、以旧带新,了解熟悉课题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组并担任课题组长,所以对这方面还是处于蹒跚学步期,特此,我们采取以旧带新的形式,交流学习、活动指导来开展课题组的一些活动,特别是课题组的李文忠校长和宋健美老师为课题组的一些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
(2)、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新课程理念下,以“苏教版小学科学物质世界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主题开展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的理论,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石,进一步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与《解读》的基本理念,同时李校长为我们做了有关探究活动设计的专题讲座,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教师们的理论知识,此外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力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1)、融入校本教研,进行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充分地结合起来,每次的课题组都能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老师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忌泛泛而谈,漫无边际,讲求扎实有效,同时每位老师人手一本记录本并做好每次研讨的记录,促使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交流探讨,,再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扎根课堂,落实课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而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途径。这一学期来,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备课,上课和教学反思。本学期3位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每人提供研究课,然后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还要求执教者做好课后反思,戴辉文老师上的《折形状》一颗获金坛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曹辉老师《摩擦力的秘密》获二等奖;钱芸老师执教的《变色花》在东片科学研训活动中获得好评。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组博客。
三、我们的收获
通过又一学期的深入课题研究,我们从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反思总结——探究更好,摸索出要让探究活动形式与活动效益走向和谐统一,也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到实施必须有效,那怎样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呢?经过半年年来的研究,认为科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2、内容要有活动价值: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得出结果的内容大可不必拿来“兴师动众”。
3、学生参与面要广: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活动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
总之,在这半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存在不足
1、课题组与其他兄弟校间的沟通交流慎少;
2、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素质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实验设计、小组实验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关键词:
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药理学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才获得,而药理学新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归纳、推理并验证,在药理学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教学需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然而,目前湖北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偏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缺乏创新等突出问题[1]。因此,如何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及科研能力,是目前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我校制药工程系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对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药理学实验作为药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按照大纲程序化的教学,学生按照重点机械的记忆,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实验教学中仅仅是重复老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固化,学生兴趣不高而且缺乏创新精神;其次,实验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完成从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步骤讲解、实验演示的每个过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模仿,参与度不高;再次,实验中多数只是简单的单人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传统考核模式单一,不能真实反应学生水平[2-3]。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2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措施
2.1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实验教学设施的开放。实验教学内容除了教学大纲中经典的实验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一些大纲以外的实验目录,由学生从中选择然后进行实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可以改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实验教学设施的开放,是指实验室在除了教学课程安排的时间以外开放给学生,并提供相关配套帮助[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安排课余时间的实验内容,并得到教师的指导,实验教学设施的开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并可以满足一些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同时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5]。
2.2引入自主实验设计
目前的药理学实验大多都是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深度和广度不足。引入自主设计实验,使学生全程参与,可以显著的提高药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自主实验的开展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介绍给学生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查阅文献、仪器操作等方法,并在学生自主实验的全程中给予指导。学生需要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自己定题,写出实验方案,并进行课题论证,在整个自主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并可以获得许多教材中没有的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实验结束时,学生以论文加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自主实验的完成情况做点评,并提出意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并尝试[6]。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一个辅助的角色,自主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达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3增加小组实验的教学现代科学研究
向着精细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许多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合作,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因而,在药理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也更加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小组合作教学法。小组实验的教学是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按照班级总人数分组,分组的时候有意识的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上的差异,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实验中相互促进。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课前组织一起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较少实验的盲目性,增加教学效果。课堂上,实验开始前教师对各预习情况做检测,在实验进行中,小组成员要自主分工,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例如抓取动物者、操作者、记录者、观察者、汇报者等角色,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配合,实验结束后一起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并选出代表作实验汇报。成功完成实验需要小组各个成员首先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并且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教师仅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最终结果做出点评[7]。小组合作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学生之间相互学生、互相讨论的环节,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4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
实验考核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反应学生对于知识的和操作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传统的实验考核内容只是基本操作及实验报告,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重点应该放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上,实验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报告、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实验、实验论文和平时成绩等。这样可以真实客观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参与度与重视度,提高教学质量[8]。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新型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了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人才,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薛洁,王燕,蒋小岗,等.浅谈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建议[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66-2067.
[3]王灿.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120-121.
[4]何深知,崔纯莹,段薇,等.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34-136.
[5]卢琼,陈荟婷,尹立,等.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16(10):161-162.
[6]刘涛,陈晓红,周维英,等.药理学实验教学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3):448-450.
[7]来红.分组合作学习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教学中的尝试护理研究[J].2008,22(4):1028.
实验教学 主导作用 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利于改变目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位置,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叶绿素a、b含量测定实验是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中的经典实验项目,在多年的试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按现有的实验指导内容去做,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做过实验后印象很淡,对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叶绿素的影响等相关内容掌握的不够明确和深刻,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实验方法
改变过去教师将实验所需用品全部准备齐,学生动手操作前详细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式地完成实验的旧模式,实验前一周布置实验内容,四个学生为一小组,首先讨论制定本实验具体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和意义、原理、拟采用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等,并且要求预期实验结果,不能照搬书本内容;将实验设计方案交给老师审阅通过后,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只负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准备充分后再开始具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这样的安排,学生感觉很新颖,对本次实验热情高涨,觉得这才像大学生做实验,共采集常见植物11种,白三叶草、蛇莓、法国梧桐、大叶黄杨、龙爪槐、小麦、旱稻、苹果、早熟禾、桑树、薄荷等,分别取自温室大棚、马路边、高大乔木下、草坪、教学楼前后及实验室的培养材料等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有一年生草本。学生们分别以这些植物为实验材料,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较不同植物之间和同一植物不同生境之间以及新叶与老叶之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最后将各小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教学效果
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叶绿体色素的重要组分,在光合作用中起到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及转换光能的作用,因此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光合速率密切相关,另外,叶绿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状态的一个反映。通过以上测试学生们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不同植物种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不同;同一生长地点,不同种类的植物其叶绿素含量会不同;同种植物生长于光照充足和背阴地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相差明显,光照充足的教学楼前的高于楼后背阴处;同种植物新叶和老叶不同,旺盛生长的新生叶比衰老的叶片含量高;土地水肥管理好的地点与贫瘠地点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都有差别,说明元素缺乏可以影响叶绿素的含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即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受光照、矿质元素、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下一实验“植物光合速率的测定”打下了基础。学生写实验报告时改变了以往学生照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原理、目的、方法、步骤、填上实验数据,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感觉可写的内容很多,提升了分析问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
三、总结
植物生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的实验课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内容丰富了,因而实验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就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整个过程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这样的改革,不仅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之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种实验方式真正将理论讲授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对课堂理论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便于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习内容,使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得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侯福林.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孙存华.在植物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2).
课题项目:
[关键词]微课 设计性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2-02
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和理工科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本科院校。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目的,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岗位所需的“好员工”未必是学校中的“好学生”,这就对人才自主动手以及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无论是从专业、就业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的方面,这都是学生需要具备且能受益终身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先天优势,这其中,最能使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是设计性实验。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设计行实验的内容需要增加,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此类实验项目的学习时较为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产物,作为重要的智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在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k本科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现状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授课,设计性实验更加强调对利用规律和工具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为主体地位,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并对课堂进行组织,必要的时候促进实验的进行。学生需要自行思考,并进行团队合作进而完成任务。这样的实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妨碍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前需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原理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学习,设计性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多数情况下为传统实验中已经使用过的仪器及少量操作较为简单的新设备。每个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实验原理、设备使用知识等掌握程度不一,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进而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来完成实验。学生在对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后方能做到实验时胸有成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在预习时,学生通常会在如下方面遇到问题:
第一,在查阅相关知识的方法。
设计性实验预习的方法大部分来源于书籍和网络,新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多为二维的平面照片,受到这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着照片想象实验过程,胸中“画”个“竹”。
第二,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差。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会获得海量的相关知识,由于信息量过大,与实验相关的内容被阐述的过于具体,甚至还有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学生此时的能力尚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筛选和鉴别,因而在预习时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时间分配
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讲解较少。对于在先前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原理等,教师一般不会再进行重复讲解。对于之前传统实验课上动手能力较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内容掌握的相对较好,在实验时遇到的困难也较少,教师若做重复讲解学生就显得不爱听,甚至觉得唠叨;还有相当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或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明显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好,在实验时显得极为没有条理,甚至有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丝毫没有思路,不知道设计性实验在做什么,因而普遍显得不爱动手,甚至会对实验产生厌烦心理,对这种学生就需要进行重复的、较为细致的讲解。而在有限时间内,在这种掌握程度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在不占用实验课上太长时间的情况下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学效果很难提升。
二、微课及其特点
在设计性实验中引入微课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对某个知识点、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记录。可以把这种记录看成一种完整的、“小而精”的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设计、反思等)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且每个微视频都是独立的“小”课堂,内容完整针对性强,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发挥着明显作用。其主要优势如下:
(一)时间较短
设计性实验过程中,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类似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资源需要“短”而“精”,学习时不能过于占用学生时间,而微课指向性非常明确,不需要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且每节微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min,且应用于设计性实验的资源甚至可以制成7min左右,学生无论在课前或课上都可以进行查阅,避免长时间阅读、筛选冗长的材料而造成疲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
应用于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的微课,一般都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制作,进而做直观的表达,就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课前、课上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查阅和学习,并且查阅的次数没有限定,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至弄清为止,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设计性实验的预习和课堂上进行使用。
(三)资源容量较小
传统的教学视频容量通常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是常规授课的时长,且存在下载和观看费时的情况,而由于软件问题,一些视频在手机等移动载体上不能播放。而微课视频及配套的辅助资源一般都不大,容量约在几十兆左右,且使用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使用,还可以在设计性实验的课堂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流畅地进行播放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课上的使用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内容通用化
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制作的微课,一般都是完整的问题,虽然是针对设计性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设计,但都是完整的小课程,同样可以在传统实验中进行辅助教学。
三、设计性实验中微课的分类
在设计性实验中,微课作为有力的学习资源,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实验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v解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设计性实验。对设计性实验开设的目的、要求、步骤、研究方法、评价方法等认识不清楚,上课过程中胡乱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需要制作介绍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让学生对课程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二)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微课
实验室各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等的使用方法)需要制作成微课。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会选用相应的设备,对于不熟悉的仪器可以通过查找与本实验室设备相匹配的设备微课进行预习。另外,对于各仪器设备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可在微课中提及,方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
(三)相应物理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时会遇到与实验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在大学物理课的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特别注重该部分的知识,不能做到有效应用。因而需要制作物理知识点微课,这种微课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该知识点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
(四)相应设计性实验的物理学史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应的科学家及相应的物理现象研究历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因而可以根据设计性实验中所设计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制作关于物理学史方面的微课。
(五)与完成设计性实验相关能力的微课
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学习中,还出现了辅助能力不足的情况,例如不会撰写实验论文、不清楚小论文的结构及内在逻辑;不能规范、科学地处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而这一点在常规实验项目中也存在)等。因而可以单独针对这类问题制作微课,有针对性地讲解设计性实验的这些辅助手段。
四、设计性实验中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一)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
针对设计性实验的微课学生一般要在课前预习时使用。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还会反复查阅,因而每个微课时间都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7min左右,另外,微课文件不宜过大,方便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进行查阅。
(二)知识点要极具针对性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段进行设计性实验时,需要高效地进行资料的查阅,因而微课知识点要特别注意针对性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效率。
五、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采用微课作为有力的手段进行补充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设计性实验的需求,微课大致可分为讲解设计性实验本身、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物理知识点、相应物理学史以及讲解辅助手段、方法的微课。在微课的制作中还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此外还要注意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微课能够做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拓展和延伸,进而促进学生高效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赛艳,杨达莉.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
[2]敬晓丹,李义.浅谈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