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

时间:2023-01-14 23:2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艺术

第1篇

摘 要: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一样,同属于综合艺术。但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区别于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我们说,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即影视艺术的技术性,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综合吸取了各种艺术(包括戏剧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华,即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影视的综合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影视艺术又从绘画、雕塑中借鉴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画面造型、色彩造型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运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经验,特别是绘画、雕塑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向欣赏者提供一种艺术信息,又是通过造型性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我国的电影《天云山传奇》,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处理得依稀朦胧,《早春二月》则以精巧的画面构图,向观众传达出室外桃园的江南小镇和水乡风情,影视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抒情性和节奏感等特点,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表现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在表达人类丰富、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对影视的结构安排也不无启迪。影视艺术正是大量地、大胆地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许多特点和艺术手法,并把他们熔铸到自己的特质中,影坛视苑才会呈现出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不仅仅只限于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法上,这种高度的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可以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更大地体现出与其他艺术的共性,各种艺术的各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所吸收、所借鉴,从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技术性特征又向人民昭示它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影视艺术,我们切不能低估技术性在影视艺术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艺术流派 综合材料 艺术形式 创新 现成品艺术 材料表现和思想

综合材料,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说是抽象艺术的延伸,它是人们从最原始的绘画、经历了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手段、在最近的时间里兴起的一种艺术形态。它以不同的视觉展现着独有的艺术魅力,在20世纪以来的千奇百怪的艺术中发出它独有的光芒。

一、媒介――愉悦与痛苦的场地

这个题目我是引至于《国外后现代绘画》一书的目录,“西方现代艺术自20世纪初登上历史的舞台以来,它以反传统的面貌和挑战性的姿态奋力激进,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运动,同时也不断震撼和改变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方式。”[1]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认为:“20世纪的西方前卫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们的实验性。”就绘画和雕塑而言,则是自由地实验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

从20世纪以来的艺术运动来看,虽然其背后的主导艺术思想不尽相同,但是综合材料的运用和探索作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视觉习惯和观念的改变,却被艺术家广为采用。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它给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艺术的语言、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融合,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

现代派美术流派纷呈,它们是“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2]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的一系列艺术运动,对推动艺术家创作观念改变和综合材料的运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艺术家对自身作品理念揣摩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开始对现代社会现状进行思考,并把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和生活材料进行审视,赋予了媒介更加丰富和新鲜的精神内涵,他们从文化与观念的角度来寻找创新与发展。在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中,媒介既给他们带来受人欣赏的愉悦,也让他们尝试着探索的心酸与痛苦。

立体主义的主将毕加索,他带领西方艺术跨过了传统绘画的门槛,把艺术领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他用拼贴等艺术手段进行组合,使艺术归于生活和平凡。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现代主义思潮,普遍具有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因素,达达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最集中的体现了这种批判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横空出世,被用来称谓一种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

媒介,让艺术家们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二、他们――媒介的狂热者。

随着20世纪各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和发展,艺术家们在创作上也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创新的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这些对艺术执着的艺术家是媒介忠实的朋友。他们在最初的阶段中经历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挣扎,不断的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受到了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毕加索、克里姆特、基弗、塔皮埃斯、劳申伯格、孙平等,他们的作品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综合材料艺术。艺术家们也对自己的艺术有着更新的、更谨慎的思考,他们在做艺术的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是媒介的狂热者。

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在青年时期受过学院的写实训练,也受到过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他的绘画人生经历在每个阶段有着不同。

灵活运用几何形体表达作品内涵的抽象绘画主义之父康定斯基。在他的绘画理念中,主要是强调绘画的自律性,强调色彩和形体的独立的表现价值,主张画家用心灵体验和创造,通过非具象的形式传达世界内在的声音,音乐就是他绘画的媒介。

劳申伯格在作品中把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表达手法表现得游刃有余,他采用绘画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作品,在绘画中把媒介的特性充分的运用起来。他将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运用巧妙的手段灵活的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带有某种性的暗示和象征的作品。

基弗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运用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最为综合材料的媒介。他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基弗身处在纳粹的年代,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基弗的作品外观看起来似乎经历过一场劫掠,厚厚的油彩、树脂、稻草、沙子、乳胶、废旧金属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堆积在一起。但这种焚烧过的土地的迹象,也让人不禁想到了播种前的烧荒,这是对新的生长的期待。

有一个和基弗一样运用多种材料作为媒介作画的艺术家――塔皮埃斯。在他的画中,我们能够常见到他收集的综合媒介素材,包括沙土以及生活用品,在作画过程中,他把这些媒介进行组合,不仅仅是表现出媒介本身的材质,还不断的拓展了绘画语言,使得作品具有更宽阔的意义。

塔皮埃斯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真诚和热情的艺术家。他总是习惯收集生活当中常见的让他感兴趣的物品和符号,如点、线、眼睛、耳朵、脚、手等等。这些符号来自于他的生活,也来自于画家的内心世界。

在综合材料方面,孙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他走出了以“革命”为题材的时代、同时也摆脱了纯粹绘画的艺术观念,用属于自己的手法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现代艺术小姐》、《时尚文化小姐》等一系列作品,把人们以及艺术家对中国前卫艺术的彻底绝望和深深的困惑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充分的把当时社会的混乱的现象表现的出来:含有贬义的流行文化的标签、服务的“小姐”及献媚的狗。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孙平的作品暗喻的对象不是金钱就是洋人。

三、后记

综合材料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被艺术家广为采用。艺术家大胆创新,对自己的艺术有着更新的、更谨慎的思考。综合媒介不再是一些来自生活的普通物品,而是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但艺术不能脱离生活,只有生活才能让艺术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人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于综合素质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开展过有意义的研讨,我们侧重探讨综合素质与艺术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既体现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也应全方位体现在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即使是专业教师,也不应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上,而应注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课教学渗透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必须更正或树立的观念应当是,即使是专业课教师,也应明白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可简单地视为“单一”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入综合素质培养。这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分门别类的艺术学科教学,也不应简单地将这门学科简约为“纯粹”专业课。艺术本身的综合性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我们倡导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养,改变时下“专家”的业务局限,让教师从声乐、器乐、美术等课程教师转变为“艺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专业课教师关注专业教育、专业素养是必要的,但艺术与人文、艺术与个人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必然决定着各门艺术教育对这些教育内容的依赖性。

第4篇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3] 子午. 元杂剧“戏眼”模式与中国戏曲架构的美学精神[J]. 南国红豆. 2007(04) .

第5篇

关键词:舞蹈音乐;分类;歌舞乐一体;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J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5-01

舞蹈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两者的起源虽众说纷语,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考据关于舞蹈与音乐起源,均有多种不同学说。音乐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等,也有理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提出以多元理论来探求音乐的起源。而对于舞蹈的起源也有诸多不同学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图腾说、巫术说、说、宗教说等,与音乐的起源相似,也有理论认为舞蹈的起源真正起源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合一互动的结果。而“内在根据”则至少应包括身心合一的物质基础、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项人类的重要属性。

对比舞蹈与音乐的各种起源理论,可以发现多种说法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劳动说、巫术说、模仿说、说这四种说法可以看作是两者共同的起源,由劳动、巫术、模仿或中的某种行为或因素孕育,同时产生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类别。另一方面,人类舞蹈和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歌、舞、乐一体的原始乐舞是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者同源。

歌唱、舞蹈与器乐从诞生之初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始社会中的“乐”指的“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唱、舞蹈及器乐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这种包含了歌唱、舞蹈及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追求的审美范式。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记载了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种歌舞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音乐论著《乐记》中的《乐象篇》也曾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也在他的音乐理论名篇《乐论》中提到:“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因此,舞蹈音乐的产生与舞蹈的产生可以说是同一过程,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歌舞乐综合艺术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歌唱、舞蹈、器乐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三种子艺术,其地位、作用与价值应是不相伯仲的,三种艺术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打到某种完美的平衡。但如果将舞蹈作为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主体,突出舞蹈在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价值,提升舞蹈在综合艺术中的角色地位,那么“歌”与“乐”的性质就从歌舞乐综合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了舞蹈表演中的协助因素,从与舞蹈平行的三种子艺术,转变成了为舞蹈伴奏、辅助舞蹈表演、使舞蹈表演更加完善的次要艺术形式,也就是舞蹈音乐。

因此,由歌舞乐综合艺术中其他两种子艺术的伴奏,舞蹈音乐自产生之初,就天然的呈现出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歌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歌”为舞蹈伴奏,简称歌乐)、器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乐”为舞蹈伴奏,简称舞乐)及歌乐与器乐相结合的舞蹈音乐(由“歌”与“乐”同时为舞蹈伴奏,简称综合歌舞大曲),分别对应了歌舞乐综合艺术的两种子艺术。而这也与舞蹈音乐目前的分类方法一致。

无论在民族音乐学中还是舞蹈音乐学中,舞蹈音乐都被分为歌乐、舞乐和歌舞大曲三类,并各有详细规范的定义和代表艺术,因此舞蹈音乐由歌舞乐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两种子艺术衍化而来的推理符合舞蹈音乐的实际情况。舞蹈音乐三种类别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舞蹈艺术角色提升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

[2]张海龙,张泉君.中外舞蹈史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08.

[3]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05.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5.

第6篇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学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

教育教学活动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全体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其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对己学得的知识敢于“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并能把知识“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之中。

这里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学习方法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培养新型人才、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中等艺术教学课程设计过分强调专业学科体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1.选择艺术学习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是必须的,而且在选择就业时对学历有明确规定。这就决定受教育者在将来步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相应学历。中专学前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属基础文化学习阶段,该阶段学习的学生有许多自身特点、特长及兴趣,尤其艺术方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是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艺术有很强的互动性,其本质目的相同,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不能截然把它们分开。形象化和以情动人及表现型是艺术的共同特点。社会的进步对专业门类分工越来越细,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人们的求知越来越广。各大院校及我校每年都会申报新的专业,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这些专业名称较新,有些需要仔细查询,才会明白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及内容。

随着边缘学科的不断融合,新知识的不断丰富,各种边缘学科不断出现,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制造,艺术与工业等学科不断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成为市场的新宠。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培养既具有对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又掌握其中某一专业技能的学生势在必行。中专艺术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这一现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综合艺术专业特征被发现并重视。

作为一名刚完成九年制义务学习的学生,除去一些有明确指向的考生之外,还有许多考生仅仅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但对自己究竟能从事何种艺术专业是不清楚的,所以多数考生往往是几所学校同时考,几个专业一起报。这说明考生对报考专业的不确定,专业选择上有许多偶然性,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时,在学习心理上就会形成障碍,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及发展前途。

2.学习何种艺术

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们的潜在智能通过以下表格可以发现:人具有一组智力,而不是凭借阅读和计算的能力评价出狭隘单一的智力概念;同时,各种智力之间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相互独立。

我们说这个人有点笨,只是针对某件事,但不等于在另一件事也笨。也许他对数学问题反映不尽人意,但在经商理财方面反应敏捷;也许她唱歌不是很好,但她有与众不同的绘画特长。也许她文化课总体不好,但她有较强的模仿表演能力。问题是有些能力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没机会接触和表现,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对自己兴趣发展限制较多。当初中毕业有志报考艺术类专业学校时,对自己又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专业性较强的艺术职业专业教育有时还缺少自信,把握不准。

解决问题或创造出对于一种文化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标准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强调的是一种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是搭建综合艺术平台的内在精神。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阶段性的,中专学习阶段非常关键,该阶段的学习首先是确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做好继续升学准备条件或社会工作的行业技能,不断增强对选择目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我们会看到许多艺术类的兴趣班在学生课余时间十分火暴,使学生从兴趣学习转变为一种成就动机。

3.建立艺术基础平台

当今社会越来越表明,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有许多有学历但做着与所学专业不符的工种工作。同时还有许多双学历、多学历的人才。这表明人们对掌握较宽知识面的要求较为突出。美国劳工部提出: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这份报告实际上也成为美国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

[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三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思想能力;各人品质。

这些都是对学习化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信息素质的培养,其内涵有6个目标体系:

(1)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判断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不断进行加工、创新的能力;

(5)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全面、有效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中等艺术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加强较宽的相通基础课程的素质教学,这个基础是所有艺术门类专业学生在选定一个特定专业方向以前都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基础知识,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宽基础”。目前,在综合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表演语言音乐,基训四门专业课和一门文艺学常识,在综合非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综合绘画(素描、色彩)、透视、构成、速写、音乐、电脑七门专业课。即学生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而是针对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文化类、工具类、职业群专业类等几大板块。学生通过一年的“宽基础”的学习,对自己智能及专业特长方面,以及在今后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

回顾学校教学与发展,我们有许多的专业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专业及考入高校继续学习的专业并非是在学校里所学的这项专业,她们或多或少在学校的大平台上建立的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周迅(舞蹈-影视);顾雷(越剧-舞蹈);刘海波(越剧-舞美-歌手);何赛飞、陶慧敏(越剧-影视);董卿、王海涛(话剧-主持)等等,以上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全国就更多了,刘欢、韦唯、刘晓庆、陈逸飞、章子怡、张艺谋等等,他(她)们最后发展事业与最初学习和从事专业是不同的,正是不断否定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结果。

综合艺术专业平台学习阶段实施无方向专业分班,目的为了更好的贯彻综合平台学习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做到真实本意的选择学习,使综合艺术平台真正体现教学计划设定的实际意义,使之完善,从而达到平台的科学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入学按学号的奇数和偶数分一、二班,简称表演一班;表演二班。第二年按考前专业方向分班,需改变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还需按专业方向申请手续考试执行。进入所选专业学习,达到表演艺术平台建设的本意。

学生通过该专业的考核,进入该专业的必备学习,这种选定建立在一个“活”字上,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活模块”。指所学内容为某一特定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第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第二年的选择专业影响学习非常有好处。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选择某一特定行业之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基本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把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求学生能掌握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多项职业技能,能具有向相近职业的横向拓展能力。因此,在中等艺术学校开展“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搭建综合艺术教学平台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也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一年的综合艺术学习,选择特定的学习专业方向通过考试得到选择认可,确定专业目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充分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有较好的艺术基础知识,对特定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特定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有利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观愿望。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学习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识转变。全面的艺术素质学习,更有助于特定专业的加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高素质人才,超越了传统的一技之长的人才理念,也超越了那种仅限于课程更新或开辟新专业的狭隘办学思路;职业教育追求素质目标,具有比其他类型教育的更多优势基础,也具有更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为受教育者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这种改造最贴切地满足了趋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

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应当把无论何种职业的或专业的知识技能训练都作为培养其基本品质的素材或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的。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整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学校教育必须把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后继发展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4.充分体现了“宽”、“活”的特点

相关、相近专业的课程的选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基础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终生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活”:学校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设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及就业模块。

课程“活”: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艺术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新的课程不断产生,充实着模块的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相继在模块中消除。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淘汰与更新中,才能使艺术学校的毕业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活模块”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管理“活”:由于职业群汇总相关专业模块的增多,多层次教学的出现,选修(必选和限选)课程和课时的增多,学校在教学计划、授课安排、成绩考核、毕业分配等方面都在形成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也逐步走入现代化、科学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使受教育者可以真正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学习专业,改变学习关系,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提高职业艺术素质教育,探究职业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锻炼及培养掌握发挥综合艺术的技能。同时,建立一整套评定艺术素质的专业考核标准。

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最重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上已有不少好的方法和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中,新的信息快捷获取,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重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增强涉足社会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发现的确不容易,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把学生放在心中,以学生为本,要善于去发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要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保姆式”的管理方法,否则很难有效地发掘和开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地融合起来,开发他们适应社会的潜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有更多拥有展示自己个性空间与技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特别让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潜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现自己潜能的空间。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显示自己的同时,能够得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使学生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锤炼。并通过这些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我们的学生潜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平衡的发展。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体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的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第7篇

“要知道,投资、收藏一件红木家具精品,其材质仅仅是应该注意的一部分,家具的文化内涵、工艺基础等本质性的东西,才是更应该关注的。比如,红木家具的做工忽略不得,很贵的原材料,如果制作出来的家具在造型、工艺、韵味方面都欠佳,那么可能根本卖不到原材料的价格,而这个珍贵的原材料就被浪费了。” 林友华说。

因此,林友华强调,判断一件红木家具有无收藏价值,应该在文化、艺术、科学和实用价值这些标准上来做综合性考量。

一直以来,在林友华雕刻的作品中,尽量保留那些适用现代生活的古代制式,理性调正不适宜的制式,并积极汲取西方家具设计的优点,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近几年来,林友华一直努力强调家具的文化品位,力争摆脱低端,向高附加值发展。他强调将目光放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达标的产品以及个性化服务上。他告诉每一位来他这里的消费者和收藏者:应该考虑购买更有实用性、更具文化底蕴和更适合自己的红木家具。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林友华开始提供定制服务。林友华成立了专门负责售后的工坊,消费者在使用中若因人为因素造成损坏,“轻伤”可免费维修。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林玉华特地要求在自家签订的每份家具买卖合同都必须填写官方名称及使用比例,原材料必须带有保真证书。

目前,林友华在大连、山西、陕西等地都开设了连锁店,年创产值利润超过2亿元。林友华的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发展,家乡的木雕生产厂家每年出口额都能达到2000多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对家具的选择也从过去注重价格、实用性提升到追求个性舒适的层面上,而随着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人们消费行为的日趋理性化,那些注重传统结构、做工考究、高档材生产、具有文化底蕴的红木家具理所当然地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林友华说。

因此,林友华建议,让消费者、制作者都更好地理解红木文化,多向收藏者以及制作者传递红木文化方面的知识,让收藏者和制作者都逐渐认识到家具造型、做工、寓意和独具艺术美感的重要性,才是红木家具企业经营者现在应该做的。

第8篇

一、语言浅显明白,简洁通俗

根据心理学测定,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说话,如果一句话超过七个词,他们常常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由于儿童的年龄小,知识面窄,掌握的词汇量少,因此,词意和语意的运用一定要具体形象,浅显易懂。比如美术课上画一幅描写花儿摇动的图画,可叙述为:一阵风吹来,花儿们手拉手跳起了舞;讲鸟时,用鸟妈妈、鸟爸爸和小鸟们;讲蜜蜂给蜜蜂起个好听的名字,叫嗡嗡。花儿们笑眯眯的欢迎嗡嗡去采蜜……这样,学生们就会津津有味听,而且高高兴兴地记住了。所以,对儿童说话,句子应该比较短小,附加成分少,以单句为主,用词多选。

1.富于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设计精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轻易放过,也不轻易回答,而要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把学生引向教学的深处。例如:在教唱歌曲《猜一猜》时,通过教师的范唱和范画,学生都认为那个小矮人就是穿花衣,戴黑帽的小人,其实真正的谜底是小蘑菇。怎样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蘑菇身上呢?我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多媒体画面中的动画制作效果,让小蘑菇在轻轻地跳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然后,启发他们仔细观察蘑菇的样子,咦?怎么和歌曲中唱得一样呢?从而,了解了谜底也熟悉了歌词。

2.具有情感性

儿童由于稚嫩、幼弱,有一种期望心理。他们能通过语言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慈爱”还是“冷漠”。而教师对儿童的挚爱也必须表现在言语中。感情丰富的儿童化口语应该是“娓娓动听”的,富于天真浪漫色彩的。儿童之所以喜欢听童话故事,奥妙之一就在于童话故事的语言与儿童的语言习惯十分接近,适合儿童的口味,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歌曲《小树叶》的两段歌词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歌词表现了小树叶舍不得离开妈妈的心情,唱时显得孤独、害怕的样子;而第二段则表现了小树叶急切地想回到妈妈的身边的心情,显得开心、迫切。简单地从歌词中去启发学生,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却不懂得如何用声音去表现出来。我把自己当作“树妈妈”,让学生选择了一个“小树叶”的表情脸谱,我轻轻地推开“小树叶”,可“小树叶”又往我怀里钻,反复了几次,真的有孩子的眼里已经含者泪水了,我连忙将那个演“小树叶”的孩子搂在怀里,他们也收泣转笑了,在他们的眼中,这一切似乎就是真的一样。并且在今后的歌曲处理时,他们都会很好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可见,教师利用不同的角色在情感上的处理,达到教学的要求。

3.增加趣味性

作为艺术教师,应该让孩子发现你,感知你也是喜爱、热爱艺术的,这就需要在每次的活动中表现出对音乐、美术的热爱,而又要把这种兴趣去感染给每个孩子,所以在每节课上,我总以一股激情,和孩子一起跳呀、唱呀,用优美的动作渲染给他们,反映出艺术世界的陶醉,把课堂的气氛渲染得热闹、积极、活泼,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还自编儿歌:小小猫儿,胡子翘,看见老鼠“喵喵”叫,“啊呜”一声,吃掉了。用形象趣味性的语言,和对音乐的兴趣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音乐效果也就发挥得很好。

二、形象生动,融入故事化情节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在发展。”学生的思维特点带有

1.感情丰富

小学教师口语表达中的情感常常体现在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可以说,语气、语调在儿童化口语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会善于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情,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2.形象生动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综合学科教学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教法;创造思维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Problems in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Art

LI Xiao-hui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试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作为一门新开发的综合课程,艺术综合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艺术综合的教学研究怎样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教法有什么特点?综合课程的学科体系教材内容整体框架应该如何设计?综合艺术课程有待于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踏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在实践和探索研究中使艺术综合课程的理论与教学实践逐步成熟完善。

一、综合艺术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艺术综合课程目前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综合艺术课程是个崭新的课程,有着许多充满新意的探索和全新的做法。所有内容前无范例,现无样板。教材编写仓促,不成熟,存在探索研究的痕迹,部分教材内容设计不够合理,教学问题考虑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修改。部分教学问题出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框架与编写思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例如为了体现综合理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综合理念设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许多课中都有学科渗透交叉的内容。教材中教学思路和多种选择以及教学范例的设计,原先是为给教师提供思路借鉴参考之用。但是一线教师对什么是综合课程不甚了解,没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为了体现综合课程理念,学科交叉、人文精神都想体现,课堂上教学目标过大、知识技能淡化,教学内容五花八门,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使综合课程的教学困难加大,课程理念与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师资不足和教师专业培训不足是是艺术综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推广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探索过程和理论学习研究过程的时间嫌短。仅仅凭借通识培训阶段和教师新课程培训学习班的学习,无法解决教学一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许多教师初步接触综合艺术课程,在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和灵活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在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准备不足。各地区教师一般都是经过课程短期培训,马上就要上岗执教,面对许多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这些问题伴随教学进度不断增加。对于实验区教师,由于都是新课,教案都是新的,备课量大,加上专家指导不能及时到位,积累的教学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以至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不明显,有了我们称之为集体疲劳症与集体厌倦症的现象。反之,对比没有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区教学的单位,音乐与美术课程的教学虽然也已进入新课程的探索,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都是自己熟悉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也是教师熟悉的,教学上难度与工作量相对要较小。

3、综合艺术课程的音像教材编辑不到位,提供给教师教学用音像图片资料量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教材发放和音像资料发放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实验区教学条件较差,连基本的播放音响的设备都缺乏是构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设计等学科,由于学科综合交叉,要收集准备的资料多,工作量大,在加上部分内容是跨学科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在日常教学工作量很大的前提下,还要化大量时间备课和收集音像图片资料,一线教师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所以产生“集体疲劳厌倦症”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教材编写应该考虑一线教师的困难和工作量的大小。尽量提供更多的获取音像图片资料的途径,尽量将教材的配套音像图片资料选好配齐,尽量将教材的编写便捷化、配套化,以减轻教师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上的难度。

4、艺术综合课程是涵盖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等多种艺术学科交叉课程。目前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有着不同的缺失情况。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所限,无法解决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中的问题.部分地区出现的美术音乐教师搭配同堂教学情况又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难以协调等困难局面.部分地区采用了美术音乐教师组对备课、组对教学的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科交叉在教学中确有不便之处。例如:1)一线美术音乐教师在一起备课不方便,工作量增加;2)音乐美术教师需要学习和讨论自己所不熟悉的新的教学内容,还要音乐与图片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的内容与难度增加,增加了工作负担;3)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大,过去分科教学时音乐美术教师可以自己独立备课,时间由自己掌握。现在需要美术和音乐教师同时备课,时间不易安排。4)教学进度安排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美术音乐教师的教学进度有时会进度不一,致使教学进度不能“齐头并进”,等等。

5、艺术综合教学的学科理论、心理学研究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视觉形象对于音乐作品的创造表现和情感体验审美评价的影响与作用?联觉是否影响听觉感受?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交叉大综合模式、一科切入兼及其他学科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有解决办法。

艺术综合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崭新而独特的课程,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很多。以往的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部借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例如:如何利用视觉、文学、戏剧表现、舞蹈手段在音乐作品鉴赏中的营造情景。

6、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实验是由实验区教师承担的,但是由于美术与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教学研究是在原有学科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所有的教学研究机构、专业协会与杂志社完备无缺。赛课、基本功比赛等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结果有汇报展示取得肯定的平台。而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的教师的研究与成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研究机构可以认可。赛课、教案评比、论文写作没有一个“综合艺术课程教学研究协会”来组织来评价认定成绩。这些问题必然损伤实验区教师的积极性,必然影响教材的推广与实验。

二、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验

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出要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里的艺术能力包括:艺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艺术感知与欣赏、艺术创造与表现、艺术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在这个总目标下,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课题设计案例设计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艺术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共同发展。同时艺术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还必须和人类发展、国家富强、创新人才培养紧密挂钩。

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人文素质、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艺术学科的审美愉悦性、艺术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在整个课程中,学科的交叉综合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角色中能适应21世纪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学生是课程中的主体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随着教学内容和感受体验、创造表现的相互对话活动中出现角色的变化。

在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我们针对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

“艺术综合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通过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艺术学科本身的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两种模式(包括建立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利用联觉与通感的方式)予以实现的。”我们深入进行了这两种模式的教学实验,依据综合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验证课程理论,实验艺术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了解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型模式的研究是课题实验的重要内容。综合课的教学模式与课型研究是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核心问题。

在一线教学效果良好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教学范本供实验区教师参考观摩。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设计出一批符合艺术综合课程理念,“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典型课例,拿出了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并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一线进行展示获得成功。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疑难点是多样的。通过系列教学与研究我们发现,多学科艺术综合课在教学中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展开(教师无法同时指导、学生只能分组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科目上学不全、也学不深)。“教无定法”,艺术学科的教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的。前人创立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我们要继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听凭舆论和最初的设计与构想,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探索就会停止脚步,作茧自缚,误入歧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进行实验,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艺术教学的课堂实效出发,重视艺术课程的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人文性。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照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对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相关单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及重新设计。

我们采用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

1、整体设计、内容分解。例如一个多学科综合的系列课,可以分解成若干内容相互支撑的微观课、单科课。在以聆听为主的欣赏课中解决了音乐知识聆听体验的问题,在另一节课中可以深入进行旋律、和声、声乐训练和作品的表现创作的训练。具体讲就是将聆听感受与创造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我们觉得将欣赏体验与创造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创造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这样既解决了艺术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了创造表现与技能技巧训练问题。

2、灵活机动实现综合课程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不一定需要课课都有,既可以在一节课中实现也可以通过相互关联的若干节系列课实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构建,由美术音乐老师共同备课集体交流、合理分解成为若干课型进行。

3、通过实验,我们从艺术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进一步实验和完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教学模式.在艺术教材中我们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几个单元进行了教学实验.同时根据教材和艺术教学的需要,我们又设计了多种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1)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教学模式;2)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单科教学模式;3)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类艺术综合教学模式;4)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技巧教学的教学模式;5)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含音乐、美术、舞蹈、建筑、设计等类别)类课程的教学模式;6)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创作表现类课程的教学模式;7)以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等。

4、在上述教学模式的界定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特色的艺术综合课程。如:1)单纯以聆听音乐为主间接进行音乐知识人文背景情况的音乐鉴赏课;2)以聆听音乐和研究音乐旋律表现的听唱奏和聆听鉴赏评价为主的表现课;3)将发展学生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合唱表现能力的排练课;4)以绘画基本功探索与传授、以创作表现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课;5)将一个有多种学科交叉、教学内容多样的综合课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知识技能互相支持的系列艺术综合课。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使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功能实现了多样化.很好的适应了艺术综合课程在知识技能技巧教学方面的教学需要.并且从多种角度支撑和完善了多学科系列综合课程的教学体系.有了单科教学、技能技巧训练、创作表现课的教学过程,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三、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归纳

依据新课程的育人模式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综合课程与美术音乐课程一样都必须以人文素质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鼓励创造表现加强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归纳了艺术综合课程以及音乐美术课程都可以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感受表现创造一体法:创造表现和感受体验反映了艺术学习和艺术体验表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内省――鉴赏感受体验,一个是外放――表现和创造。要想体验得深,就必须采用创造表现与鉴赏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作品鉴赏。先感动,再理解模仿,后创作表现。将鉴赏与表现创作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达到一体化教学,对创造表现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情境渲染法:围绕课题确定欣赏的作品,营造好的欣赏的环境,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作品在这堂课中的作用的多用性。(感受、感动、煽情,将要用作创作表现的题材或范例),采用视听等手法营造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很好进入感受表现的情境,激发创造构思的灵感。

模仿迁移表现法:在创作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模仿”是学习创作表现的必然过程。为了创作某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欣赏与分析,“为了创作而聆听”,这种为了创作某作品耳进行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其教学目的性明确,是创造表现教学的有效途径。要使艺术课真正具有音乐性美术性,使学生在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形成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表现的基本能力。

意境激发创造法: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美术图片作品、故事情节、实物演示、电化教学等手段渲染情境,激发想象,更深入地体验与创造表现作品。

任务教学法:提出创造表现的具体任务,鼓励学生予以完成。任务的难度一般为跳一跳够得着。以艺术创造小组进行的创造表现任务不比较大,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以及可后较长时间完成任务。最后予以充分展示。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艺术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32-002

一、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学科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高等的艺术院校分为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专业艺术院校主要是培养人才,大多是偏重于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成为技工或是更为直接有效的人才,但是他们所学的学科比较单一,偏重于学科要学的精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局限于学生所学的学科,尤其是批量的学生,多数的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学生往往会造成知识严重匮乏,更不用说去学习其他课外知识了,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现在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一直在进步,对某种职业的要求不单是停留在技术方面了,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人才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相反,这样的学生正是有这样的缺点,学习能力不足,这样的学生会因为缺少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例如学习国学绘画的学生,一旦画院不再需要,那么他们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于社会就会很难适应。师范类的学生是注重在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但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讲课授课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培养要求,这就让学生们在毕业之后不但拥有学习能力,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授课能力。但是美中不足,这些学生与专业技能的学生比较起来创造力较差,综合的研究能力也比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能力差些。因此,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综合性大学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已经把专业技能、艺术研究和艺术的综合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了,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综合性大学的教育门类齐全,社会的影响力极强,有着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在综合性大学开办的艺术专业,可以扩大学生在专业上的道路,加强艺术的学术研究,这样不仅有艺术的创作能力,还有学术研究能力,使学生们毕业之后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年来,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极为显著,带动了一批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发展。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这些课程以来,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支撑作用。从前东南大学的学术研究停留在对专业的艺术表演进行训练和专业指导,使这些艺术团体成为学生们参观的作品,这些学生离校以后,不会对普通学生的学习带来任何的影响。因此,东南大学开始着手对于普通的学生开设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刚开始,学生们为了修满学分,对于艺术的学习只是草草了事,但是后来随着课程的增加,他们对于艺术的学习从“看热闹”到开始了“看门道”,有效的加强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学校的艺术专业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因此,为了保持和继续提高学生们这种艺术学习热情,学校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开设讲座,召集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来做学术研究,使艺术教育在东南大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艺术专业的支持下,东南大学生自己开展的书画社、古琴社、话剧社、动画社、大学生艺术团等一系列的学生社团以不同形式的表演和参赛,既活跃了学校的气氛,又丰富了学生们对于艺术的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这种做法不仅代表了东南大学,现在国内的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像东南大学一样,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对策

1.加强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建设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台法律,对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有着很大的推动和保护作用,但是法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来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顺利进行,使学校艺术教育在法律的支持下开展的更加生机勃勃。

规范艺术教育法律法规,为艺术教育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随着教育机制的深化改革,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诸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年)-2010年)》等教育法规,进一步规范了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高校法律法规建设中尤为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高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强,成系统的且复杂的工程,其管理需要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化的改革。在我国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法制化,为艺术教育提供必要而强大的法律基础,实现我国艺术教育稳健而快速的发展。

2.高校应全面加强艺术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现代艺术教育具有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因而部分高校认为,艺术教育颇为重要,但其可操作性却十分低,并阻碍了高校正常的教科工作。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为保证艺术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展开,高校领导者应与时俱进,改变思想,认真学习国家关于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教育法规,提升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管理与领导,使艺术教育在正确的领导下健康发展。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为改善艺术教育现状,政府颁布多部教育法律文件,在法律上保证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管理和领导的加强,不仅对学生成才有重要意义,而且关乎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其落实程度直接体现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力度。

3.深化艺术教育体系改革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在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不同的选修课程,广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改革,高校首先应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和完善,使艺术课程与时展以及学生的兴趣接轨;其次,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再次,学校应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艺术学习氛围。

4.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突出的教师队伍

现代教师组织机制中,艺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水平,并且不同学校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可见,在现代教学中,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突出的艺术教师队伍颇为重要。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专、兼相结合,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方法,全面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针对艺术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还可以聘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教师一职,全面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高校应充分保护艺术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工资结算,保证教师培训权利,稳定教师队伍。

5.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短缺,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场地、艺术设备落后或者匮乏、艺术经费远远低于需求,这直接阻碍了艺术教育正常开展,进而导致艺术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艺术教育全然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现教育效果。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艺术教育资源的购置,并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设置艺术教育专用的场地和教室。在进行舞蹈和音乐教学时,学校要配置所需的中西乐器、音响设备等;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学校要配置画板、画架、画具、石膏像等;在进行艺术理论教学时,学校要配置必要的音像设备,经济基础较好的学校还应该配有作品陈列室、演播厅、排练室等。综上所述,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并为艺术教育活动配置完备的设施,为学生艺术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系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XJU2013JGY10)

参考文献:

[1]谢晓昱,陈大明.略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4)

[2]刘桂珍.综合性大学有效艺术教育模式的时代创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王丰,林闻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之人文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第11篇

1 综合与创造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各个学科互相渗透从而衍生出新的“学科”与空间,在这个衍生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发展新的事物与产品。这些就是时展的特征,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式。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事物已经不再单一,它们都是各种各样的东西组合而成。比如说,水果的嫁接,现在很多水果产品都是通过不同的植物进行嫁接而成;将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与电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电器产品,如电被褥、电饭煲。学科的结合也很常见,心理学与消费学结合起来就是消费心理学,心理学与色彩学的结合被称为色彩心理学,最为常见的一种综合产品当属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就是由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出来的产品。

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综合性,同样,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综合性。常言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而我们的创造,其实就是材料的综合,它可以判断一个整体构成因素的比例,最大程度发挥有效构成因素的作用。想要产生一个新的事物,一个新的产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构成材料进行很好的综合,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2 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1)陶瓷材料应用各个材料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改革,陶瓷艺术也跟着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技术相比,现在的陶瓷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只有泥土一种材料,而现在的陶艺家们选择原材料的种类开始逐渐增多,他们不单单采用泥土这种单一的材料,开始发掘其他材料与陶瓷组合,比如说,金、木、石、铜、钢、铁、银等,这种组合材料制作的陶瓷具备更好的表现力。每一种材料在陶瓷艺术中所起的作用都不相同,陶艺家们能够认识到各个材料的作用并将其添加到陶瓷艺术中,足以说明他们开始认识到各种材料在陶艺中的重要性,了解想要转换陶瓷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进行。陶艺家们这种想法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其审美的心理,同时还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为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提供充分的条件。

(2)在创作过程中综合材料的突破。材料,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就是制作一个产品的基本因素,它承接陶艺家的意念。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陶艺家的意念。因此,陶瓷产品的原材料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所成型的陶瓷产品已经具备新的意义。美国有一位大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的创新,他放弃了单纯使用一种材料的方法,将多种材料结合起来,或刷,或贴,或拼,或印,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人的艺术作品,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特的风格,他就是美国知名艺术大师劳森伯格。艺术的创造,可以从改变材料做起。以前,人们认为陶瓷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泥土。因此,无论陶艺家们如何改进陶瓷技术都无法更进一步。现在,陶艺家们意识到,陶瓷制作改进不应该只从技术上更新,还可以创新陶瓷材料,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陶艺家们开始注重材料的运用,他们不再单一地使用泥土,开始在泥土中加入塑料、石材、金属、木材、玻璃、水泥、纤维等,将这些材料综合运用起来,从而为整个陶瓷市场带来一个新的面貌。以前,陶艺家们不重视的黄泥巴、三合土、匣钵土也可以广泛用于陶瓷制作中,并逐渐成为制作陶瓷的好材料。综合材料的出现,为陶瓷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将各个不同语言的材料综合起来。因此,不同的综合材料都具备其自身特有的肌理、色彩、质感。材料的不同组合方法决定了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具备不同的视觉效应。因此,我们在制作陶瓷产品过程中可以寻找不同的综合材料,使综合材料可以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不应该单一,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坚硬的铁元素,温暖的木质元素,透明的玻璃元素,哪怕我们仅仅加入木质元素这一种,木质品种的不同,所构成的艺术品也不相同。然而,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综合材料并不是说可以任意添加材料,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注意其中的关联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在陶瓷产品中加入木质品,但是此结合过程不可以随机选择,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的对比性,我们可以将木质品通过合适手法加工后再融合到陶瓷品中。不同的综合材料,加入到陶瓷创作中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创作中的局限性,扩大陶艺家的思维,丰富陶艺家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备不同特征的产品。当然,陶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去选择材料,他们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征。具体运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天然材质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很明显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岩石经过风沙侵蚀以及地壳运动之后在自身内部结构不变的同时,外形部分有所变化。经过长时间的风沙洗礼,它们会形成更适应自然的特征。如何使这种天然材料与陶瓷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天然材料经过环境琢磨已经具备一定意义,在与陶瓷品结合时需要从不同的肌理、质感、色泽中找到切合点。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找到其关联性,比如说木质的选择,木质与陶瓷结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雕琢,表现出木质肌理与陶瓷质感的对比性,从而让作品具备更强的深度。第二,人工材质的运用。在天然材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从而生产出另一种不同的物质就是人工材质,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技术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对提炼出的金属进行一定的化学、物理加工,或者是对其施加复合材料,从而使其具备双重性质。所形成的物质有其天然的一面,也有人工的一面,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从中感悟到自然与现实的双重力量。总而言之,如何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源于陶艺家的构思,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也将大不相同,在陶瓷创作中,综合材料的应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 结语

在陶艺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每个陶艺作品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都大不相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的融合,通过研究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陶艺家们可以在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打造更完美的作品。

第12篇

1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1)陶瓷材料应用各个材料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改革,陶瓷艺术也跟着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技术相比,现在的陶瓷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只有泥土一种材料,而现在的陶艺家们选择原材料的种类开始逐渐增多,他们不单单采用泥土这种单一的材料,开始发掘其他材料与陶瓷组合,比如说,金、木、石、铜、钢、铁、银等,这种组合材料制作的陶瓷具备更好的表现力。每一种材料在陶瓷艺术中所起的作用都不相同,陶艺家们能够认识到各个材料的作用并将其添加到陶瓷艺术中,足以说明他们开始认识到各种材料在陶艺中的重要性,了解想要转换陶瓷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进行。陶艺家们这种想法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其审美的心理,同时还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为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提供充分的条件。

(2)在创作过程中综合材料的突破

材料,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就是制作一个产品的基本因素,它承接陶艺家的意念。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陶艺家的意念。因此,陶瓷产品的原材料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所成型的陶瓷产品已经具备新的意义。美国有一位大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的创新,他放弃了单纯使用一种材料的方法,将多种材料结合起来,或刷,或贴,或拼,或印,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人的艺术作品,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特的风格,他就是美国知名艺术大师劳森伯格。艺术的创造,可以从改变材料做起。以前,人们认为陶瓷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泥土。因此,无论陶艺家们如何改进陶瓷技术都无法更进一步。现在,陶艺家们意识到,陶瓷制作改进不应该只从技术上更新,还可以创新陶瓷材料,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陶艺家们开始注重材料的运用,他们不再单一地使用泥土,开始在泥土中加入塑料、石材、金属、木材、玻璃、水泥、纤维等,将这些材料综合运用起来,从而为整个陶瓷市场带来一个新的面貌。以前,陶艺家们不重视的黄泥巴、三合土、匣钵土也可以广泛用于陶瓷制作中,并逐渐成为制作陶瓷的好材料。综合材料的出现,为陶瓷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将各个不同语言的材料综合起来。因此,不同的综合材料都具备其自身特有的肌理、色彩、质感。材料的不同组合方法决定了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具备不同的视觉效应。因此,我们在制作陶瓷产品过程中可以寻找不同的综合材料,使综合材料可以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不应该单一,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坚硬的铁元素,温暖的木质元素,透明的玻璃元素,哪怕我们仅仅加入木质元素这一种,木质品种的不同,所构成的艺术品也不相同。然而,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综合材料并不是说可以任意添加材料,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注意其中的关联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在陶瓷产品中加入木质品,但是此结合过程不可以随机选择,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的对比性,我们可以将木质品通过合适手法加工后再融合到陶瓷品中。不同的综合材料,加入到陶瓷创作中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创作中的局限性,扩大陶艺家的思维,丰富陶艺家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备不同特征的产品。当然,陶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去选择材料,他们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征。具体运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天然材质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很明显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岩石经过风沙侵蚀以及地壳运动之后在自身内部结构不变的同时,外形部分有所变化。经过长时间的风沙洗礼,它们会形成更适应自然的特征。如何使这种天然材料与陶瓷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天然材料经过环境琢磨已经具备一定意义,在与陶瓷品结合时需要从不同的肌理、质感、色泽中找到切合点。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找到其关联性,比如说木质的选择,木质与陶瓷结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雕琢,表现出木质肌理与陶瓷质感的对比性,从而让作品具备更强的深度。第二,人工材质的运用。在天然材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从而生产出另一种不同的物质就是人工材质,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技术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对提炼出的金属进行一定的化学、物理加工,或者是对其施加复合材料,从而使其具备双重性质。所形成的物质有其天然的一面,也有人工的一面,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从中感悟到自然与现实的双重力量。总而言之,如何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源于陶艺家的构思,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也将大不相同,在陶瓷创作中,综合材料的应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结语

在陶艺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每个陶艺作品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都大不相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的融合,通过研究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陶艺家们可以在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打造更完美的作品。

作者:张馨予 李伟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