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报告

医药行业报告

时间:2022-02-04 05:4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报到率 生源减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97-0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近两年报考人数呈下降的态势,教育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正常的教学次序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我院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影响,我们从学历、收费、录取批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招生宣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寻找原因,并从强化自身建设、加强专业宣传等几方面探讨解决新生报考率下降的原因,力求全面、客观、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新生报到率下降原因分析

医药健康学院从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到2010年学生报考人数呈上升的态势,到2010年达到最高点,近两年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分析具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源减少是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专科)院校近年来“吃不饱”似乎已成常态。其中,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和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后急剧下滑,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比2008年减少135万。

生源数量下降,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就是民办高职(专科)院校。中国教育在线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河南省是高考人数最多的地区,全省计划招收专科考生达30.3万人,但最后录取了27.9万人,考生缺口达2.4万。作为生源大省的山东省在今年最后一个批次投档中,共有约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比去年增加了约1万人。虽然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高职(专科)学校三次投档竟无一人报考,共涉及1211个招生计划。

(二)学费问题

生源数量之外,教学质量、就业水平、公办本科院校的挤压等都成为民办高职(专科)院校招不满学生的原因。作为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药学专业的学校,虽然其拥有“唯一”的优势,但因地处广州,其相对高昂的学费让很多外地学生望而却步。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的学费太高也影响了一些外省学生的选择,在其他地方,高职(专科)院校每学年的学费大约只需要3000~4000元,但是在广东,每学年的学费都是一万元起步的。这还不包括每学年1000~2000元的住宿费。而且报考医药专业的学生部分家庭经济较困难,高昂的学费使学生难以承受。

(三)高职招生录取时间比较迟,使得很多考生接到专科录取通知书时已择校回读

高职专科院校录取放在第三批B线,很多考生觉得读高职“含金量”不高。而且有一些考生由于各种原因(如有的通讯地址写在学校,有些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意不把录取通知书及时传达到考生),等考生接到通知比较晚或接不到,或被老师劝放弃录取而回读再考。

(四)考生缺乏诚信会造成报到率下降

部分考生放弃自己填写的志愿,缺乏责任意识,而我国学校没有设置制约。考生随意放弃录取结果,从而使招生陷入困境。8月份我院曾对报考的学生一一进行了电话咨询,当时统计结果较理想,预计有94%的报到率。但考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出于个人兴趣等原因,报到人数减少。我院特别对转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学期初12级新生报到,我院调整专业共33人,其中转入我院学生19人,专业转出学生13人。

(五)学生出路因素

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逐年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进入医院工作较困难,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新上企业又少,毕业生不愿去私营企业,不愿去工厂工作。部分学生感觉上学没用,这种情绪最终造成报到率下降。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不同专业所获得的报酬和社会地位也会有明显的差异,现阶段医药行业与比计算机类、建筑类及电子类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毕业所获取的报酬和社会地位会低一些,这造成医药专业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其中中药专业受到影响会更加明显,中药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低,以后要进入工厂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准备毕业后改换其他专业工作。

(六)医药行业监管加强,从业人员难度加大

调查分析显示,近年来我国医药业在医疗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迅速及保险范围扩大的支撑下,前景看好。但是,目前高端药物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目前只能走仿制的道路,根本无法在技术上与欧美等国家抗衡,仿制药依然是众多药厂的主要产品,激烈的价格战使药品公司进入低研发投资,缺少创新和低收益的恶性循环,同时,中国药品销售体系复杂凌乱,多层级供应链导致零售价大大高于出厂价,且同类型药品泛滥严重,限制了药厂利润。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效率低下,为了应对众多挑战,如研发不足,制造和质量控制增强及药品审批更为严格。

在我国现阶段“新医改”背景下,医药行业面临着大重组、大洗牌,而企业进行减员、技术需要更新以及“新医改”后未知的因素,都会给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带来严峻的挑战。行业发展情况与新生们的选择密切相关。

二、解决高职药学相关专业报到率下降的对策

新医改的推进会对行业进行整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国家颁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有8500亿要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加上中国保监会统计,个人医疗保险自1999年以来以4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由此可见,医疗卫生行业中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有信心将学院的各个专业建设好,提高报到率。

第一,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加大学科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育的质量,对内要提高学生素质,对外要树立学院良好的形象。进一步积累实力,要创办有特色的学院;同时加大学院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增加学院对考生、家长的吸引力,这也是提高考生报到率的基础。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从而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率,为考生提供报考的信心

高职毕业生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必须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从而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在这个基础上,加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多建立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桥梁,努力做好每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好每个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第三,调整培养模式及专业方向。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广州开发区食品企业就业135家,对懂食品安全法规的人才需要量大,计划明年将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方向调整为食品安全监察。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方面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立足广州本地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玉民,张朝晖.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医学生的整体系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39-40.

[2]刘慧娟,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4-35.

[3]曾玉华,何国平,胡小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90-92.

第2篇

目的:分析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探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方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结果:现阶段,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就业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率与就业效果。结论: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完善学校就业服务等途径,可以提高其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药学学生;态势分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就业服务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及专科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随着近十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预计将达749万人[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其合理就业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及时发现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4]。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s)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其中:SWOT分别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探讨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的对策[5]。

1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SWOT分析

与药学本科院校相比,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1优势一是动手能力较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以适应岗位为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见习、定岗实习环节时间长,强化、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高职药学专业学生通过3~5年的系统培养,上手快,基本能胜任药品经营、生产、使用一线岗位。二是适应性较强:在校期间重视专业社团活动和社会项目实践,促进了学生经验与专业技能的积累,毕业后易于进入状态;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能快速融入企业环境。三是薪资要求适当,能接受一线岗位的就业安排。

1.2弱势一是职业素养方面:自信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择业方向、自我定位较为模糊,缺乏目标感,竞争意识不强;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创新能力不够。二是职业能力方面: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储备不足,部分毕业生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上岗;就业竞争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在企业的职务难以短时间内得到升迁,而一线工资待遇偏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佳。三是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因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短暂,高职药学专业学校在学生培养、就业指导、服务措施等方面尚不完善,学生对行业了解不深,就业出路较为单一[6]。

1.3机会一是产业前景好: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发展前景广阔,高职学生在医药产业一线岗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药学人才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科技日新月异、医药市场转型升级等环境增加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因动手能力、适应性等较强逐渐得到了企业青睐,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化形势也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经基层实践锻炼后,竞争力提升,能适当把握上升机遇。

1.4威胁一是岗位需求有限:近几年是我国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压缩人员编制,毕业生进人机关工作的机会大幅减少,就业不单是知识、技能的比拼,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社会资源的整体考验。二是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近年来,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成教、职业教育等蓬勃发展,医药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就业市场高层次、有经验的竞争者逐步增多,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7]。三是对毕业生要求更高: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或过于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国际化的环境也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要求更高。总之,SWOT分析显示,现阶段,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就业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率与就业效果。

2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减轻劣势,回避威胁,积极发挥优势,从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完善学校就业服务3个方面提升竞争力。

2.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1.1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职业素养据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8]:专业对口是单位用人的首要标准,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率为71%;实验技能水平、学习成绩、毕业院校、社会活动经历的关注率约为43%;学生干部经历、相关资格证书、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关注率约为23%;性别关注率约为7%。另外,我院课题组于2014年对50家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素质要求市场调查”[9],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次为:首先,重点强调有良好的敬业合作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工作效率高,掌握新知识能力好;再次是认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好;最后要求个人身体、心理素质适应环境,符合岗位需求。具体情况见图1。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首先,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就业时应专业对口,在校期间着力培养敬业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努力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现场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拓宽知识面,补充一定的食品保健、化妆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社会适应力。

2.1.2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夯实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药学专业技能竞赛、技能单项比武、操作练兵、强化训练等活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岗位操作技能,确保人人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二是开展专业社团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充分展现自我,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带领学生参与药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药品经营、药学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如“药品知识进社区”“合理用药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社会现状;四是布置各种难度的药学综合实践项目,开展创业指导与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平台,激发潜力,提升职业能力;五是实行经营、生产、使用3个岗位轮转见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工作岗位。

2.1.3扬长避短,一线就业2014年,我院课题组对50家专业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药学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市场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因零售连锁药店的蓬勃发展,药品经营岗位仍保持对学生有最大的需求;随着新版GMP的实施,药品生产监管更加严格,催生了药品生产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药品使用、检验监督、保管、采购岗位因人员编制的严格限定,需求较少;研发岗位几乎不招高职学生。具体情况见图2。根据岗位需求,首先,应克服盲目乐观的心态,根据自身兴趣、专业特长和行业需求准确定岗定位。如:可多选择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一线岗位,不要好高骛远参与新药研发、药品检验监督等竞争激烈岗位的角逐;在地域选择上,不要一味追求沿海和省会等专业人才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大医院或大企业工作[10]。其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是具有较强一线岗位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宜选择可操作性强、体现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宜盲目追求理论性强的岗位。另外,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反映,有30%的学生选择营销岗位并小有所成,提示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可以选择终端营销、新药推广、市场开发等营销岗位,从基层做起,扎扎实实地发展。

2.2.1及早规划职业生涯一是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之初便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其开展有关职业定位、专业未来发展、国家与行业政策的相关教育,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专家、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是在校生的良好参照,可行性强,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树立榜样,指明奋斗方向。三是引导学生主动与环境交互,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挖掘整合身边的资源,寻找就业机会。四是提供教育服务,如当学生发现自己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学习提高时,学校应创造条件提供相关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积极完善自我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助力[11]。

2.2.2做好药学专业高职就业服务一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更好地实施职业指导。组建“毕业生就业网”,将其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及时更新国家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开展在线就业指导并随时收集学生的诉求及动态;对医药“用户”进行细分,分药品经营、生产、使用、监督管理4个方向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毕业生进行“量体定制”的专业培训,满足“用户”要求,促成双方的“供求关系”平衡。二是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形成“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模式,畅通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促进相互了解,并通过与药企的长期合作确保学生顺利并满意就业。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从社会、学校、企业、行业、媒体、职业中介6个维度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四是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并支持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到基层社区医疗点、基层医院就业。五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使学生毕业时具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12]。六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密切关注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引导工作,实施“扶一段,送一程”的跟进措施,确保学生顺利就业[4]。七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水平,将专业人员授课、讲座、报告、讨论、调查走访、咨询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兼职、校友及专家导师团队、创业社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培养创新精神[13]。八是强化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教育,帮助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2.3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仍会保持25%的增幅,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14]。“紧密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了时代对高职药学办学的必然要求。高职药学要将行业标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因素充分融入校园,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6]。通过采用顶岗实践、见习,应用企业教材、企业老师教学及行业指导等方法,密切地方医药产业与学生的联系,强化学生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归属感,使专业无缝对接地方产业,落实“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15]。

3结语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正处在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进行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技能、知识、职业发展方向的有用工具。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了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措施。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完善学校就业服务等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晖.大学生就业难该转变点啥,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J].劳动保障世界,2013,7(22):22-23.

[2]王广慧,乔琳,刘宇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4):105-108.

[3]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8):46-48.

[4]刘柏霞,姜磊,刘雪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4):486-490.

[5]薛欢,王佳.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河北省高职院校SWOT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8):232-235.

[6]梁红静,杨晓彤,陈志伟.本三院校90后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5,(23):223-224.

[7]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8]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24(2):61-63.

[9]徐爱宏.太原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81):66-67.

[10]张嘉赢,邹茹莲.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现状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1):13-17.

[11]郑佳琳.提高医学高职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基于SWOT分析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8.

[12]王瑞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实习生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49-50.

[13]雷海栋.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6):201-204.

[14]曹洁,陶思亮,胡建华,等.适应医药行业需求的医学类学生生涯资本培养体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494-495.

第3篇

No.1:并购

背景

商业方面: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引入6000万美元风投资金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广州医药和欧洲医药物流企业联合美华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组建合资公司;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进行药品分销业务。工业方面:继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以2.1 亿元并购江苏先声药业31%的股权,并在2006年4月协助先声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之后,2007年联想控股再出重拳,与石家庄市国资委签署了合同,以8.7亿元拿下石药集团100%的国有产权。

解读

2006年以来,受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影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陷入一个低谷,近一半的企业拼搏在利润线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型医药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受制于微薄的利润,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得不挂牌待并。也许,这也给很多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如果无法走下去,将企业交给适合的人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道路选择。

No.2:工商博弈

背景

作为医药价值链的重要成员,制药企业和渠道经销商之间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以及控制和被控制的相互较量,即工商博弈。尽管近年来,工商之间的博弈频率越来越快,但都还是一些小型“战斗”。而以今年南京医药和西安杨森、海王和著名OTC品牌药的冲突为标志,2007年这种工商博弈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随着连锁药店的跨省式快速扩张,而2007年又是房租高起的一年,其扩张的成本再次增加,连锁药店对利润的强烈渴求也导致了与制药企业之间发生影响深远的博弈事件。

解读

工商之间的博弈是永恒存在的,平衡只是暂时的,供应商和渠道商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原来的商业公司可能收入都不高,现在商业公司的收入普遍提高,其利益诉求必然会增大。而且商业企业扩张后,人员增加,费用也在增加,这时,博弈就成为一种必然。

No.3:广告严管

背景

2006 年7月,广电总局和工商总局联合“禁播令”,自8月1日起,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这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2006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工商总局发出通知,自11月1日起,所有报刊暂停包含牛皮癣(银屑病)、艾滋病、癌症(恶性肿瘤)、白癜风、红斑狼疮等疾病和无痛人工流产等内容的12类广告。与此同时,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查制度也日趋规范和严格。广告审批内容全部上网公布,提高了审批透明度,方便了群众和社会监督。并且定期公告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情况,对那些虚假违法广告的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曝光。同时开始对医药产品的声像广告、文字广告以及宣传物料等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解读

对医药广告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其目的是整治虚假违法的医药广告,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负责。虽然会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限制,但却为业绩优良的制药企业提供了品牌建设的绝好机会。2007年的药企首先应立足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同时为避免广告违规,应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选择新的媒体资源。

No.4:一药多名

背景

2006 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24号令),决定从6月1日起,除了含有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24号令对药品说明书、药品标签、药品通用名称、药品商品名称和注册商标在印刷排版时所使用的字体、字号、颜色以及位置、占用面积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促使药企重视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重视药品说明书的规范和更新,大力推广药品通用名称,切实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

2006年4 月,全国药品稽查工作座谈会对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专项检查确定了五项在重点查处范围内的内容:凡是未按规定进行审批和备案的;药品通用名称未用中文显著标示或不标注的;包装内夹带任何未经批准的宣传物料的;药品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小于1∶2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解读

针对24号令的影响,制药企业从3个方面做了补救工作:一是掌握好新包装的上市时机,尽量缩小新老包装交替的时间,尽量全面铺开新包装的销售范围与区域,注意错开其他企业产品的新旧交替时间;二是做好渠道各环节新包装的传播沟通工作,提高渠道认知度;三是进行有效的媒体传播,及时告知消费者和店员。

No.5:一品两规

背景

《处方管理办法》(53号令)已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其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医院作为处方药的销售终端,成千上万的企业将营销资源投向这个具有垄断地位的环节。正是在各大企业与医师“通力合作”的情况下,“看病贵”得到了滋养的土壤,为了对医药市场进行梳理,打击不正当竞争,国家不得不采取多种有力的手段,“一品两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解读

“一品两规”打破了中国医药市场数十年来的格局。一些被挤出医院的产品在想着如何把丢失的销售份额补回来,还没进医院的在想着怎样打击竞争对手,抢占留下的空白市场。在“一品两规”政策全面实施后,导致部分中小型制药企业的关停并转成为必然,而更多的企业则要谋求生路,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既得医院终端的维护,确保不被淘汰;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新药的研究工作,以技术壁垒作为抗击竞争对手的有力手段;还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线的方式,将在医院市场潜力较小的品种坚决淘汰,同时开发有利于在OTC市场运作的品种,规避宏观市场上的风险。

No.6:降价

背景

为了缓解“看病贵”的社会矛盾,在国家发改委的主导下,至2007年,中国医药市场经历了24次药品宏观性降价。然而在“以药养医”的运作体制下,降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老百姓仍然陷于“看病贵”的困境中。第24次药品大降价令下达后,国家发改委宣布,这是最后一次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价格进行调整,有86.7%的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已完成价格调整。以后将每两年对药价进行一次微调。这标志着药价大调整时代的暂时结束。

解读

“以药养医”使药品成为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很多医生成了专业“卖药者”而在尽量“多卖药”、“卖贵药”。药品降价压缩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空间,降价药品失去了吸引力,难免被打入“冷宫”。而在医药流通的各个环节,医院和药店只是最后一个环节,对药品的多次降价,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的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

一个时代的终结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正如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所说的,仅仅依靠降低一些药品价格的办法,难以达到平抑老百姓药品费用的目的,治本之策终须靠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医药市场应该在“医药分开”的思路指导下健康发展,将医院的利益与药品销售剥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No.7:新农合

背景

2003~2007年,国务院相继召开了4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 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 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

解读

新农合是颠覆医疗保险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怪现象的重要手段。中国毕竟还是农业大国,近8亿农民的现实困境让任何人都感到窒息,农民的健康管理成为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业内有关第三终端的讨论已经有好几年了,正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庞大基数及其特有的属性,使其成为主流医药市场之外独立的一种终端形态。新农合的实施,将第三终端的市场规模至少提高了3倍。

No.8:两票制

背景

2007 年8月,广东省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初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药品配送环节,要求“所有入围品种对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不得进行转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两票制”就是药品从出厂到医院只能开具两次发票,即厂家到医药商业公司,再到医院。

解读

“两票制”是医药分开前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名词,从制药厂到医院只允许一个中间环节,此举将多层级的药品渠道架构彻底打破,对于医药价值链中的上游生产企业、中游商业批发和配送公司以及医药自然人、下游医院终端客户来说,都不得不面临这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洗礼。

在尚不具备完善机制的环境下,“两票制”无疑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它对一部分制药企业、中小型商业公司及大部分从事药品个人的医药自然人都带来了几乎致命性的打击。可以想象,在这场行业革命大刀阔斧地实施后,诸多后遗症将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两票制”有可能形成流通企业新的垄断经营,导致一批中小医药企业丧失部分渠道,使其生存空间更小。另外,如果限价过低,可能使一些厂家因成本太高造成高价格而遭遇出局的厄运,而另一些厂家为拼命降低成本则可能影响药品质量。

No.9:自主研发

背景

目前,国内药企平均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仅占到销售收入的2%左右。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超过90%的药企只能靠生产仿制药求得生存,致使同一种药品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在生产。

材料和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使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企业GMP改造的固定资产投入,使单位产品承担的折旧费明显增加。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又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不断攀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企业虽然拥有一批不同的药品批号,却无力也不敢安排生产。因为,即便是产品生产出来,成本价格也高得离谱,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结果是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一方面是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药品价格持续走低,使得药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十分虚弱。

解读

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故进行产品仿制便成为许多药企的首选,也成了抢占市场的捷径。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主要是以仿制和改制的药品和通用类药品为主,特色产品很少,内资药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屈指可数,而能够拥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产品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国际范围来看,巨大的研发成本压力和中国通用名药品市场的发展,让很多跨国药企都把目标瞄向中国。大部分世界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如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等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由于研发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国内药企还将面临来自西方药企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对中国的整个制药行业造成较大、较长久的影响。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