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印刷实践报告

大学生印刷实践报告

时间:2022-09-18 10:2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印刷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印刷实践报告

第1篇

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了在xx印刷有限公司为期一个月的假期打工生活。据了解,xx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港商独资企业,全部产品都是远销欧美等地区,是中国印刷业的巨头。此次目的在于体验工厂的生活前提下接触并尝试适应社会,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工作环境锻炼锻炼。

7月22日,我正式以一名暑假工的身份,被分配到工厂生产部的精平装科做台面工作。所谓台面工作,就是对书籍的简单加工装饰,使书籍成为精品书。因此,这个部门的工作比较重要,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声誉。我们的上班时间异常紧凑,08:00-12:00,13:00-19:00,总共10个小时。后来,我才知道这工厂招收了许多的暑假工,还有许多技校学生来实习。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有许多未满或者刚满18周岁的外来人员,他们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小年纪就放弃学业,来到这里打工了。所以当我刚开始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我以为他们都比我大,谁知道,还比我小。这就是生活逼人,让他们原本充满活力的脸蛋在打工的辛酸下磨去了不少光泽,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我还可以上大学。

也许,工作和生活都有相同之处:就是重复。工作工作再工作,吃饭吃饭再吃饭,休息休息再休息。来到车间,每天都忙着同样的工作,每天都忍受机器嘈杂的声音,甚至有时要忍受督导的责备。总之,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动作快。打工的生活,就是单调中辛苦,辛苦中单调。

首先,我是住在工厂的宿舍里的。可能有的人一听到住工厂的宿舍,那环境肯定是很糟糕的,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一次,却让我刮目相看,环境是挺好的,面对西江,跟我的大学宿舍差不了,所以让我第一次对工厂的宿舍有新的看法。初到陌生的环境,跟陌生的外来工者相处,一开始,感觉真的有点不自然,可能因为自己是广东本地人的缘故,多多少少对外省的人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但后来,我主动地和同宿舍的人讲话,以礼相待,渐渐地开始有话可聊了,宿舍的氛围融洽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要踏进社会这个大圈子,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和事,要学会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其实,在工厂打工的许多外来工者,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心态往往比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开朗乐观,看得透彻。有一位来自重庆的男员工跟我说:“过年回家,想一下就好了。”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外来工来到异地打工,真是太苦了。所以,我心里想,自己是幸福的,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第2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021

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很大,在校大学生都愿意在暑假的时候深入社会去体验生活,从中获取一点工作经验,从而可以在以后的就业时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并且老师们也鼓励学生们深入到社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所以这个暑假小舅介绍我去他们公司部门做些最初级的工作,所以我就去了。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更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的补充,我们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知识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公司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公司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作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作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公司的利益。

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021

暑假如期而至,这个暑假时我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时间较长,俗话说要想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务必在学习的同时用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挣点钱而且在人际交往等反方面也有很大帮忙,就我个人而言这也能够为将来自己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决定利用暑假这个好机会好好实践,体验一下真正的社会生活,因此我来到我家附近的一家印刷厂打工进行社会实践。

我一开始去的那个车间是在公司里面主要负责的是设计与排版的,虽然之后我也去过别的车间学习,但是觉得还是在这个地方更有价值,他们所设计的是其实只是一些制品例如塑料标签、塑料制品等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时甚至还要设计出大概的产品的成本与收益。

但是思考到我本身学经济学的,对什么印刷专业知识一无所知,要让我先学会设计的话,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是不行的,又担心在设计上有些问题,要明白对于印务公司来说,设计一错,后面的可就全完了,所以我的首先岗位是侧重的是排版。一般的工作过程是,客户发到我们部门,其产品的简单介绍和一些图片,然后排版工人就按照客户的要求精心排版。这种排版和报纸的排版区别还是很大,起码每一期的报纸在编排上都会有突出主题和主流思想,而这些塑料类制品哪里有这些,都只是突出广告价值。但是这些包装品的文字与图片所能出现的空间要比报纸少的,更显出对于文字与图片审查的重要性。即使客户自己对于发过来的作品很满意,我们那里还是为了使得产品印刷出的更漂亮更准确,还是要对作品检查和修改。

回想当初刚来做这份工作时,可想而知所遇到的问题将是比别人要多的多,学历虽比人高,可经验哪里有人家的丰富。但这没什么,万事开头难,像那些图片怎样简单处理的,我也不清楚。持续用心心态,我在排版工人旁边协助边学习,帮忙理解客户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且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检查。那里的文字要求简短,格式统一,占用空间少,而图片的选取要就有必须的广告的宣传效果。在那里的边工作边学习,别人会搞的,我努力后也会弄的,时间一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实践,慢慢对于这些的排版技能也多少积累了一点,自己也会慢慢的明白如何来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相信也会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的和做法,想想排版还是太过于简单,当然只是从劳动强度上来说,要比生产车间里的人好一点。

8月份刚到,公司生产任务好像多了一点,于是我就来到了有点不愿意的生产车间帮忙。这个是做塑料包装品的车间,经过这段时间在车间里的磨练,印刷工艺的生产流程各种塑料包装品的生产过程,见识到不少只能在书中的听闻到的机械实物,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这三处是我认为最大的收获。当然辛苦是必然的,工作量大也是正常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

其实我并不害怕辛苦,我明白在这个社会赚钱是不容易的。我真正在意是能否和同事和上级处理好关系,这将会是我们以后务必应对的实际问题之一,也是今后所对待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那里的经历,潮汕人多一点,确实就好处理的多,毕竟周围都能够看成是自己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透过一些细节体现,例如能够一上班,就能热情的微笑和其他同事打招呼;偶尔无聊时还能谈谈心,说说话;没事时还能走在一齐,边听潮剧,边喝功夫茶等,这些看是很平常的举动是会有良好的影响。当然人人都搞好关系是不可能的,有些同事就不太理解,似乎我们的实践是来抢他们的饭碗的,在某些方面提出不一样意见,但是这些人还是少数的。说到底他们都是在为公司服务,也都是在辛苦的赚钱,为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我也就不去计较多少。方正我在那里的时间又不是很长,他们做法又不够过分,只要能处理好大部分人的关系就好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透过这次实践,初步明白印刷工艺中的排版工艺,生产流程各种塑料包装品的生产过程,见识到不少只能在书中的听闻到的机械实物。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还是要应对许多实际问题,主要的是生产上的问题,本身就对印刷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可想而知所遇到的问题将是比别人要多的多。但这没什么,万事开头难,像那些很普通塑料袋怎样弄来的,我也不明白。但我在那里边工作边学习,别人会搞的,我努力后也会弄的,时间一久,自己也会慢慢的明白如何来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相信也会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的和做法。坚信只要用心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有恒心,有毅力,没有什么事是永远办不好的。

在那里的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思想端正,道德高尚,对那里的工作也比较上心,表现良好。既没有迟到拖拉现象,也没有缺勤早退,和他人相处良好,没冲突,也没吵架斗殴,尽量持续出一个大学生就应给人的那种好的印象。其实有时这个时间也是我最害怕的时间,一开始是信心满满,渐渐的感觉是要失去信心。在学校的时光其实是最完美的时光,能够上课,能够看书,能够上网,而不用担心经济来源,因为自己总是想当然的花父母的钱。如今透过自己这几天的切身的体验,接触到最基础、最平凡、最坚苦的岗位,方能体会出赚钱的艰辛,更能体会得到为人父母的令人感动那种辛苦。

每当提起这一段印务公司的实践经历,我总是感悟良多,认识深刻,备受教育。在还有不多的大学时光里,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点实用专业技能,为不久之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未来不管是处在什么类型岗位,只要努力,肯刻苦,相信总会获得成功和收获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021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状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带给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忙。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礼貌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持续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能够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透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就应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那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用心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3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自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WwW.133229.cOm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将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衡量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

二、从落后走向先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客观现实中,好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落后到先进的认识过程。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规律,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有别于其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训练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时刻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对大一学生全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让每名大学生学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规划调节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对大二的学生要全面进行跟踪了解,充分让他们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充分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归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特别是教师要全面加以指导;对大三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凡是有机会都组织他们制作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活动,在参赛活动中开阔视野,查找自己的不足,增加紧迫感;对大四的学生要全面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加强毕业后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让大四的毕业生尽快提前就业,尽而实现先实践先真知。

二是坚持培养好学生干部,点面结合,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选好、培养好、用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实现在校生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自主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和谐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人才,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领导和教师的问题,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每年选好、培养好、用好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干部。

三是坚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评优、表彰先进,严格把好利益关口,全面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从知识走向实践

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使人的感性的本质得以生成和实现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感性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活动。人们每次的成功实践都是来至于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从知识走向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必须以艺术文化为核心,这就只有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艺术人才,通过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人才的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走向实践:

一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二是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学生的感觉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智力认知素质。在进行频繁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诸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四是实施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实现需要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坚持科学教育的艺术教育,会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四、从个体走向社会

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这种个体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着群体的发展,不断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国民整体素质是每个国民素质的集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说,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多种素质方面特别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多样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曦主编.《寻求未来的足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 次印刷。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1引言

随着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为当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实训类课程,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和自行调试电子电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模拟、数字、高频电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方面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与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开展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2现状

以往的教学安排中主要侧重电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留给学生自己用于思考和设计的时间有限,设计基本停留在纸上和计算机上。因此,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学生在参加接下来的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生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时理论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但实际设计和调试时却出现大量问题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现象。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目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3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目标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将学生已学过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等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在该课程中[2],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电子电路仿真和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实际应用电路项目的开发、管理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切实经历从原来课本上的电路到EDA软件的仿真电路再到实际看得到、摸得着的电路的实现过程。该课程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补充[3],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SRP(StudentResearchProject)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的兴趣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基本知识验证、专业知识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等。1)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主要讲解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变压器等常用元件的区分,还包括一些电子常用术语,比如单面板、双面板、焊盘、焊接面、虚焊、桥接等。2)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包括万用表、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使用方法。3)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主要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AltiumDesigner软件中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PCB图的绘制方法。5)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题目,每组经过方案的提出、讨论、修改、教师审核、论证后设计出电路仿真图,仿真没有问题后设计PCB图,然后制成单面板进行元件焊接、调试。6)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系统设计完成后,每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系统的优点和设计不足,以及设计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制作幻灯片进行课程汇报答辩。教学实施在完成各个教学内容时,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个项目进行,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逐步完成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1)基本元件及电路测试项目。教学内容的前两部分讲解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基本元件参数的测试、电路虚焊、双面板线路测试等。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电子元件与电路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2)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项目。在该项目中,教师首先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方法,然后以实例设计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元件参数的选取、放大倍数的计算、系统测试和修改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讲解。讲解完成后,学生参考实例设计一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作为练习。练习完成后,全体学生设计一个波形发生电路用来产生方波、三角波信号。学生设计过程中可相互交流,碰到问题可询问教师,最终完成项目预期目标。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可以掌握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3)电子电路制板与焊接调试项目。前两阶段的项目完成后,教师讲解电路制板软件AltiumDesigner的使用方法和手工腐蚀法制作单面电路的流程,讲解和制作过程以上一个项目中的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为例,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问题可随时提出,教师进行解答。最终要求学生自己实现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印刷电路板的绘制,以及电路的腐蚀、焊接、通电调试。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电子电路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物实现的过程。4)综合设计与总结项目。学生按学号进行随机选题,题目内容涵盖模拟电路(如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如循环彩灯控制器)、高频电路(如小信号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设计)。题目选定后,题目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组成员提出设计方案,经过理论论证,设计完成仿真电路和PCB电路,然后采用手工腐蚀法实现电路系统的板面布线,最后进行元件焊接和调试。系统完成后,整个课程基本接近尾声,每组学生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复杂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设计、管理、总结的过程。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理论课程完全靠教师讲授以及实验课程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模式,采用教师讲授、项目训练、学生参与设计和讨论、分析讲解和答辩的形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充分调动积极参与的兴趣。考核方法课程的总评成绩由5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程表现10%+项目完成情况30%+课程答辩情况20%+课程报告30%。新的考核标准打破原来课程总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的模式,主要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完成度作为考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经过两周的项目驱动训练和实践环节的总结,学生对于测量仪器的使用更加熟练,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和封装了解得更为清楚,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有信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结论

课程改革和实践在石河子大学电子信息工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为期两周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中进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安排和各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欢迎,加大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侧重基础能力培养,将项目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加大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凸显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作者:周涛 张锐敏 刘巧 李栓明 钟福如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大鹏,黄沛昱.“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41-43.

第5篇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主体性意识 媒介暴力 高层信息活动

我国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媒介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组织,这个组织现今演化为我们生存的外部空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中国也面临着西方至今仍十分头疼的“媒介生存问题”。从众多的事实来看,国内青少年的“媒介生存问题”十分严重。过去一些研究部门也做了相关的社会调查,但某些调查所得结论的乐观倾向与现实暴露出的问题的严重性有很大出入。比如2004年9月中国社科院媒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与青少年发展中心了《中国7城市青少年互连网使用状况及影响报告》,这份报告得出一个结论: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有好处。①但是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指出目前中国青少年有网瘾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而且数字还在成增加趋势,如果这个数据是基于科学设计的调查结果,那么这个比例确实让人怀疑“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有好处”这类调查的结论。为什么调查之间的结论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笔者不得不怀疑调查的实际操作的科学性。2003年9月至12月,西安市某高校和西安市的一家主流媒体开展了一项以“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发表在2004年第五期的《新闻记者》中题为《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通读这份调查后,笔者发现该调查的问卷内容和结论都有一些可供商榷之处,因此想借分析此项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为今后类似调查的问卷设计提供些许参考。

一、调查问卷对象构成分析

该项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大高校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此外,该调查的对象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农医类分别占29%、16%、5%,文科占42.68%(其中新闻专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8%),其他占7.4%;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学一年级占10.3%,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分别为65.5%,17.8%,四年级占总样本的6.4%。从该调查的对象构成来看,以文科为主将近半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本身的专业就是新闻专业。此专业的学生接触各种媒体的机率显然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媒体的态度也较为理性,而且对调查的目的有专业性的分析能力,若要调查均衡的媒介素养现状应避开或最大限度减少此专业的人数。文科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即知识获取和研究路径主要以查阅资料为主,因此对媒介,尤其是网络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查阅资料的先行目的下展开的,但行为前的动机在行为过程中能否贯彻始终是另外回事,这很可能导致该项调查问卷信度偏低。另外从对象的年级分属来看,二年级竟占了65.5%,这个比例过大,很让人联想到,问卷的发放者可能贪图方便将大部分问卷给了熟知的人群。而我们知道熟知人群对于调查有着顺应性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项调查的对象设置存在较大纰漏。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之一:“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接着我们分析此项调查的具体内容设置。调查共设置了四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别设计了若干细目,其中第一项内容是调查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调查的形式是提出“您接触媒介的实际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以不定选的方式给出答案。调查结果可以用下表显示。

根据以上的统计,调查者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呈现一种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

诚如调查者所认识到的,媒介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社群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受众接触媒介动机的调查,是衡量受众在媒介前主体性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笔者对该问题的调查方式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很难苟同。由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了解社会”和“了解生活资讯”是被选最多的项均超过50%,“学习”项也是被选较多的项,达到43.7%,而“寻求娱乐或刺激”、“忘记烦恼”、“消磨时间”等项均未超过25%。这些选项的设置本身并没有不妥,但是却忽略了大学生特殊的心态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了解社会”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了解社会的强烈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就业的压力使大学生认识到和社会保持密切接触的必要性。但是这种由于对前途的担忧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很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意识,以至他们的问卷选择极易受到这种潜意识的左右,而并没有认真比对实际情况。媒介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最便捷的工具,当他们面对各种媒介时很可能将“了解社会”做为一个合法理由前置于媒介所导致的不良影响。另外“了解生活资讯”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选项。现在一些大学生将网上购物,下载手机铃声,在线观看大片以及在一些时尚期刊里搜索与时尚有关的讯息等都等同于“了解生活资讯”,通过调查者得出的乐观结论来看,这些媒介专家很可能将“了解生活咨询”片面的理解为他们所认为的理性的方面,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处理学习与娱乐的比例问题、如何认真对待早恋问题等。而这种对概念分向理解的可能性并没有被调查者察觉。 “寻求娱乐或刺激”、“忘记烦恼”、“消磨时间”等项均未超过25%,这个结果也是让调查者得出乐观结论的一个重要根据。笔者想指出的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很可能有意识地隐去了真实但并不光彩的想法,比如接触媒介是为了“寻求娱乐和刺激”、为了“忘记烦恼”、为了“消磨时间”等等。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问卷细目设置很可能导致极低的问卷效度。

三、调查问卷内容分析之二: “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

该项调查的另一项内容是调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是什么?”调查方式和前项一致,结果如下表。

笔者非常惊讶,调查者竟从上述表格中的调查结果轻易得出以下结论:当代大学生在媒介的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因特网中选率为27.9%,成为仅次于电视的受大学生青睐的媒介,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受到其受教育程度的制约。文化程度越高的受众越倾向于选择印刷媒介。因为学识较高的受众在阅读印刷作品时更能发挥主体性意识,更能理性的处理信息;而稍纵即逝的影像媒介相比之下较能打动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原因是这类媒介信息的接受方式趋向于娱乐化,在接受过程中理性容易被忽视。至于网络的杂乱纷呈,更容易让人迷失,各种各样的信息,呈现方式的眼花缭乱,泛娱乐的总体趋势让大部分的青少年沉溺于其中。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顾海根教授对上海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率高达12.9%,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退学大学生中有80%是因为沉溺网络荒废学业。血淋淋的现实实在很难让笔者认同“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这样的结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处在学识的储备过程中,应该更倾向于接触对主体性要求较高的印刷媒介,但是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者更乐意接触对主体性要求较低的电视媒体。我们都知道,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倾向极为严重,很多大学生都是冲着娱乐节目奔向电视的,收看新闻、关注热点时事的收看目的所占的比例恐怕很少。每个大学都有藏量丰富的图书馆,书籍和期刊的收录基本上是完备的,可是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5%的大学生相比其他的媒介而言更喜欢书刊。这种调查结果实在很难让人认同调查者的乐观结论。

四、调查问卷内容分析之三:――“大学生对抵御媒介暴力影响的自我评价”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主体性意识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项指标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因此从对媒介的社会角色和媒介的暴力影响的认识等方面来调查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是可行的方向。但是可行的方向必须配备准确的细目设计。该项调查针对此内容,设置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三问是:大学生对抵御媒介暴力影响的自我评价如何?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既然表明是 “自我评价” ,说明调查的结果与事实可能存在着差距。那么在下结论的时候就要谨慎的考虑这些因素。但调查者却仅凭着这“自我评价”得出了“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中诸如暴力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的结论是有待商榷的。媒介的暴力并不是具像的,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抵制媒介暴力的唯一有效利器就是培养受众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性意识”意味着一种高层信息活动,邬教授在著作《信息认识论》中指出:“人的高层信息活动对低层信息活动存在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导向。即人的高层信息活动总是从自身的活动的目的、要求、性质和特点出发对低层信息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以便把低层信息活动纳入为自身服务的轨道;二是抑制。即高层信息活动迫使低层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自由度,从而保证更为积极自觉地服从高层信息活动。” ②高层信息活动是一种处理信息时自觉产生的批判意识,一旦受众形成了“主体性意识”,那么高层信息活动就会有效起到抵御媒介暴力的作用。而受众主体性意识的具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认定过程。我们可以借助于学者鲁宾的理论来了解这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鲁宾认为个体的媒介素养能力可以由三个模式来认识,即“能力模式”、“理解模式”和“知识模式”。③所谓的“能力模式”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认知过程;“理解模式”指受众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等力量的牵制作用;“知识模式”则指了解媒介产生社会功能的知识体系。这三个模式直接指向三种能力,理解媒介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理解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三种能力的全面具备才有资格被认定形成“主体性意识”,而这三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主体长期的积累,但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设置系统的媒介理论指导课程,因此多数大学生目前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一种萌芽和自发状态远谈不上成熟、完善。这种不完善、自发的状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面对媒介暴力时容易受其不良影响,或者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在主体性意识形成之前,海量的信息会使脆弱的受众处于被异化的境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需要的异化。所谓“信息需要的异化”是指 “主体性意识”形成之前,受众将处于被信息支配的处境,对信息的需要偏离正常的状态,进而抑制主体性的形成,受众日益沦为“信息动物”。一旦沦为“信息动物”,受众根本没有媒介暴力的意识,何谈抵御媒介暴力。这项内容设置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假设了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先验前提即设定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存在。很可能因为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部分大学生根本没意识到媒介暴力的存在,那么对于问卷的这项内容的回答就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能力,根本不足以作为结论的依据。前提尚且不能肯定,结论又从何谈起。

五、结论

对于如何设计一份合格的问卷,研究者不仅要了解调查问卷在理论上的结构模式,更要注意问卷在很多细节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隐患”。就本文对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问卷分析来看,该问卷首先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问卷的细节。其中第一项关于“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的调查,由于调查者在设计细目时只沿循了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忽视了调查对象在细目选择时可能产生的复杂心理,进而得出与事实可能存在偏差的结论。

另外我们在设计问卷时还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调查者在分析问题时,细目的调查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作为结论的唯一依据。正是由于研究者将细目的调查数据作为了结论的唯一依据,才使得研究者得出了“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中诸如暴力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的结论。

此外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也容易被忽略:只有全面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准确的理解每项调查数据的实质性内涵。在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中,正是由于忽略了“不同受众对媒介选择受其教育程度制约”这一传播学上非常重要的理论事实,从而使得研究者根据表面的数据结构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得出了一个轻率的结论。

媒介素养现状的实践调查是我们研究媒介素养问题及系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事实依据,只有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肃性,才能真正有助于国人认清问题,切实的解决问题。而问卷的设计则是关乎调查客观与否的核心所在。通过对《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份问卷建构的偏颇,会严重影响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使调查结论偏离事实。

注释

① 《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22日。

第6篇

1.设置实验项目

在本课程的实验项目中设置了12学时必开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主要目标概括为以下四点:

(1)掌握电路性能仿真方法,提高对电路的设计、分析、调试、故障排除的能力。

(2)掌握虚拟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掌握电子线路原理图设计的过程、方法及技巧。

(4)掌握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的过程、方法和技巧,训练电路设计方面的综合工程素质。具体项目设置为:Multisim10界面设置及原理图绘制(2学时验证型)、Multisim10虚拟仪器仪表使用(2学时验证型)、Multisim10分析功能及电路特性仿真(2学时设计型)、AltiumDesigner原理图设计(2学时设计型)、AltiumDesignerPCB步线练习(4学时设计型)。

1.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为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两项。关于实验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是否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完成(独立完成)并得到正确结果;关于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正确、完整、无误,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附实验结果及分析,最后在实验报告上给出考核分数。对实验完成情况记实验成绩分,对实验报告记实验报告分。两项成绩之和为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二、上机考试设计

1.考试方法

配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开卷,一人一机,上交电子答卷word文件。老师对电子答卷进行评阅,记录成绩。考试题目类型为综合型大题,考查软件操作、模拟/数字电路分析与仿真、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辨识、原理图和PCB图绘制的基本技能,考核范围全面,难度中等偏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2.考试内容

试卷一般包括三道大题,覆盖了本课程两个电子线路CAD教学软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虚拟设计及测量的工程素质。第一大题为Multisim模拟电路操作题,主要考察软件Multisim的基本概念学习情况及模拟电路的仿真与分析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物理单位的使用、基本虚拟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等,例如:绘制单管放大电路、对电路输出变量进行测量以及电路频率特性测量等内容;第二大题是Multisim数字电路操作题,考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情况,包括数字电路的元器件、常用虚拟仪器仪表及常用分析和仿真方法等,例如:按要求绘制异步预置计数器电路图、电路元件设置、添加逻辑分析仪进行波形测量等内容;第三大题是AltiumDesigner上机操作题,主要考察软件AltiumDesigner的学习应用情况,包括原理图输入、元器件库使用、PCB板绘制的基本规则和方法等,例如:计数显示电路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PCB板参数设置等内容。

三、结论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问题;策略

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广告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很大,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学生们期待在中职学校能学到一门有用的手艺,近年来中职院校普遍一设了计算机和艺术设计的专业,例如,美术设计、动画与网页制作等,这些专业都要接触到平面设计软件,现就几年来从事学校系统的设计课程传授中发现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很多,可由于管理部门教研师资缺少,往往把中职学校的众多专业归于一个人来管理,以至于单一专业的交流极少,大家都只埋头于自己领域内发展,加上教师对市场了解得少,教育出来的学生学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营销、制作工艺;学电脑制作的不懂印刷版式和色彩;不知道平面设计到底怎样去运用,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授课形式大多也是教师讲述学生练习,课程结束后往往许多同学对市场调查、如何、广告法规等许多在真实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没有概念,学校目前还是处在一个真空教学的状态中。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了解社会、接触企业的机会。

1.2 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缺乏。虽然当前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中职学校很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平面设计教育,他们原本都是纯艺术的或是工艺美术专业出身,他们中很多都是依靠自学或各种培训来了解平面设计的。除了很少一部分拥有从事设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外,绝大部分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践上有些苍白。他们往往有扎实的绘画技能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是对于平面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掌握不足。

1.3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受中考制度改革及艺术类高考制度的影响,中职学校招收来的学生急功近利,盲目应试。有的学生专业学习了一、二年,竟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是干什么的。一些中职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宣传资本,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放弃了对资格证书的考核和平面设计类的比赛活动,潜心于基础绘画课,一心以升学为主,阻碍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学生忽视了平面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对自我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况且艺术类高考中也有命题创作这一科目。因此,只有把绘画基础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交叉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平面设计的能力,只有多参加平面设计练习、创作、比赛等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如何构建中职平面设计高效课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也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设计适应当今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与模式,培养市场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几年作为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的经验总结,认为提高中职平面设计课堂效率应该从以下个方面入手:

2.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选用合适的新式教材

平面设计教学是一门注重时新的学科,作为发展在时代最前沿的学科,其知识和资讯的更新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而教材一定滞后于知识的出现,教材做为教学的基本一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不及时更换教材,那样教材内容更陈旧,势必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严重障碍。固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选用合适的新式教材。在征订教材时要多征求各方意见,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成探讨,充分收集大家对教材的建议,多提供些样书,最后总结各方意见选用较合适的教材。有时教材选用的也不一定各方面都合适,我们这些教师应有取舍的利用教材,对教材中内容加工处理。

其次是学校教学模式上未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在教学方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创新意识薄弱。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学习态度过于被动,学生只是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所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但这并不代表该课程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真正能够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设计的过程和作品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一个平面设计命题往往都是东拼西凑,抑制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使自己的平面设计水平停滞不前。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关注国际最新流行剪裁沿的设计讯息,设计教师应通过学习各种渠道如网络、国外期刊杂志、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会及大型设计展览等获取设计信息来传递给学生,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传授于学生,同时学校也多举办些设计大赛,以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动力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明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平面设计课堂中,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方法。比如,在标志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欣赏分析标志”的任务走出课室,以小组的形式欣赏户外标志,再进行讨论分析诸如“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的分类”等问题,上交《赏析报告》,作为对现有标志的一次调研,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而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快乐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与以前只是在课堂上看幻灯片对比,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对已投入使用的标志的观察更为立体,更为全面,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标志的效果,甚至可以有机会去动手摸一摸那些标志。老师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材质做出来的标志的区别,例如有厚度的标志的立体感、空间感比较强,用于档次较高的企业或商铺;平面喷画的标志成本低,但色彩变化丰富,可用于一般的小企业或商铺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户外观察过程中,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注意到平时在课堂上看幻灯片忽略的细节,回到学校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关注到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学生学习态度比以前积极主动,注意力明显地提高了。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努力在教学安排上做到:(1)善于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美术设计的兴趣;(2)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讨论,师生、生生交流以达到思维碰撞、激发设计灵感的效果;(3)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多鼓励学生;(4)用心创设教学情境,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3 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想触动这些受众,就必须了解这些领域的知识,通过真诚交流让人产生真正的共鸣,做出符合这些产品内涵的设计作品,而不是自说自话。因此,市场对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培养高职平面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在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中,课程设计一般分为基础美术课程、电脑软件课程相关项目的各类设计课程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CI设计等。在综合项目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等范畴跨界别地探索、思考、发现、融合、构想行动方案和制作,在行动过程中可以掺入文化意义、美学、音乐、文学和工程学等。两千年前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除了建筑范畴亦引用了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论据以昭示多学科对建筑创作的作用[2],平面设计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阅读信息,提供给学生查询和阅览,实施相关的鼓励制度,让学生主动接触到美术、文学、音乐、科学、历史、政治或其他学科领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设计内涵。“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做得特别出色,你就必须在其他领域里吸取灵感和素材!”要寻求这种语言,不只是关注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甚至会设想房间墙纸的颜色,体会到音乐、建筑、绘画等都只是设计的一个方面,只有把这些方面都掌握好,才能让自己的手握成一个拳头,让自己的设计具有力量,才能产生共鸣,获得市场的认可。

2.4 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

随着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脑美术班学生的机房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充分满足了学生在设计与创作过程中所用的设计软件。

2.4.1 设计初稿的拟订。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确定自己要进行的设计方向,拟订作品的表现形式,达不到要求的作品重新构思创意与制作,激发学生深入构思创意,为求作品精湛,初稿经过各自反复推敲,由专业老师把关确定下来,为下一步的电脑制作作好准备。

2.4.2 效果图的制作。作品的电脑效果图主要通过photoshop、Illustrator以及coreldraw 等几个设计软件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作品效果图的尺寸大小、色彩模式、格式等,为后面的作品成品印刷要求作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技术问题,老师得及时给予指导,技巧运用,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色彩运用是否协调,产品形体塑造透视是否准确得及时给予更正,各组成员建立团结的合作关系,遇到问题先在内部解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品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竞争能力。

2.4.3 作品的排版。各小组设计制作完成作品以后,接下来就是印刷前的排版,因为这个要考虑到印刷费用问题,所以,怎样排版更合理、更节省经费也是个大考验,各组在作品进行排版前,得按广告公司的印刷机器的尺寸规格编排,印刷后还得将各个作品分别裁剪成独立作品以便做最后的包装与装饰,这点得由专业教师引入指导,学生细心操作最终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美国), 张继明等译.认识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7月

第8篇

关键词 身边项目教学法 社会工作 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58

The Use of "Side Project Method" in Colleg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YAN Xueqin

(The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stitute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but the reality on curriculum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ten far apart in terms of timing and so on, so that the time difference played a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is very limited. "Side project method" for low-grad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by digging around social issues, design projects, and carry out the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capable of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losely together, through practice, reflecting better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side project metho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1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是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践性较强的高校专业教学中经常采用。一般来讲需要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设计项目的相关流程,包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的途径、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最后成果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整体参与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最后撰写项目研究报告。近年来,也有一些项目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师已有的研究项目,吸收学生加入项目研究小组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实施。该方法较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作出最终评价,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近年来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接触一些实际操作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技能,体现出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实习形式而言,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中采用并行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①并行实习一般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间隔式实习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间隔开,单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如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②刘茂香、杨峥威等也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合的路径问题。③④然而,很多高校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中,由于实习经费限制等原因,往往重毕业实习,轻日常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分裂开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到大三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项目实践机会。集中实习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想的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

为了探索将日常实习与课程结合的方法,笔者在社会工作专业高校学生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身边项目教学法”,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即在学习基础专业方法课(如社会研究方法)时通过引导学生分研究小组设计“身边项目”,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并在学期末当成一项重要的活动公开报告研究成果。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该方法是避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的有效途径。

2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身边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日常实习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大学生身边生活中发现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小型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涉及校园服务行业等方面。研究方法大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基本资料,并最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报告研究成果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整体教学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方案等。如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相关的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并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评分,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笔者设计了成果环节,通过在期末举行公开成果会并奖励优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并锻炼学生的报告成果能力。在课程开始后,教师要公布整体计划和考核内容,并将学生按兴趣分组,开始思考相应选题。如在笔者组织的学生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把班级30名同学分为5组,每组6名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身边大学生群体设计研究主题。学生们开动脑筋,经过积极讨论,围绕自身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了以下五个项目选题:大学生民汉合宿现状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的态度研究;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研究;大学生在校区搬迁后的适应问题研究五个题目。

(2)培训阶段。项目培训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一些项目的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有社会研究方法等方法课,专业课有小组工作、团体工作等,涉及的方法也不一。本项目实践主要针对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课。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相应的培训主题:如何设计问卷、如何抽样和实施、如何数据录入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四个方面。并在四次课堂中分别有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向学生强化培训相关专业知识。

(3)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单位。“身边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实践工作。如笔者在项目实践中,让5组同学自己召开小组座谈会,讨论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最后再通过指导老师参与现场讨论的方式制定出问卷初稿。通过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问卷中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订,最终制定出调查方案及问卷的终稿。

(4)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最为普遍的身边问卷调查项目为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面包括几个阶段:抽样阶段、调查阶段、整理录入资料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在抽样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明确样本总体,设计较为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样本数。如研究学校大学生群体的项目,就需要列出学校的主要宿舍楼和专业分布,并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案。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回收。在整理录入资料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整理问卷、编码、编订录入模板和具体数据录入并检查。数据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核对数据有效性,挑选分析变量,并做单变量、双变量方面的试分析。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相关工作,小组长扮演者项目督导的角色,同时教师要经常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

(5)成果撰写与成果报告阶段。成果撰写和报告阶段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最终阶段。成果撰写与报告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果撰写。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大部分并没有很多的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文献,对于学术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够,很多都不清楚研究报告的具体写法。因此在撰写研究报告前,笔者特地专门召开了相应的专业培训,并挑选了部分典型的调查报告进行逐一解析,并让各小组围绕样本调查报告进行写法方面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效果。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数据研究报告的写法和流程,并能够按一定的规范写出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成果报告阶段,笔者特地设计了公开报告会,并设立一定奖金奖励优秀的小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组织与设计、项目的实施、数据的分析、主要结论与反思部分,整个小组都需要集中智慧来促进项目的成果完善。报告会吸引了全院近200多人旁听,并邀请了领导讲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整体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参与能力、现场报告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化运用。

3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身边项目教学法”不仅具有“项目教学法”的大部分优点,在设计和执行方面还具有以下优点:

(1)经费要求少。因为涉及的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大学生群体,调查也主要围绕本校展开,因此花费经费仅包括印刷问卷等费用,基本没有交通费用,对于经费较为缺乏或较难获得日常项目支持的学校来讲非常适用。(2)容易设计和实施。身边项目大部分都是研究大学生群体或周围非常熟悉的社会现象,比较熟悉研究对象,受访率较高,容易发现关注的核心话题和问题,容易调查获得相应数据。(3)实施过程整体可控。由于各个小组基本都在校园内或周边进行研究,项目整体控制者可以随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随时抽查,避免了项目在校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以及弄虚作假问题。

在身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对学生的锻炼可以是多方面的,老师不仅扮演课堂知识讲授者的角色,更需要结合课堂知识内容诱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挖掘身边的社会问题,设计选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学生需要设计题目、小组讨论、具体实施、报告成果,从这个方面看,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项综合方面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从中受益。同时,“身边项目教学”也能为集中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集中实习这样的专业性更强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如社会工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注释

① 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② 陆飞杰,付晓萍,孙鸿平.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2).

第9篇

像物联网这样的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和创造着我们的生活,教育领域亦然。随着大量在线课程的开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在海量信息时代,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为学生制定个性的学习方案,而教育者也将不仅仅由精英组成,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知识的分享者。

2004年起,美国新媒体联盟联手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主动性项目,以《地平线报告》的形式提出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分析,并力求实现研究和实践的互动。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预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 平板电脑、游戏和游戏化、学习分析法、3D印刷和可佩带技术等六项新兴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流应用技术。

新兴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模式?不妨看一下平板电脑在国外大学课堂上的应用尝试。

视野共享:耶鲁学生借助iPad观察显微图像

玛利亚·莫雷诺所在教室的学生课桌上摆放着笔记本、瓶架、手套盒和其它生物实验器材。在这些东西当中,iPad屏幕上虫子、鱼或者洋葱的细胞图像正在闪动着。学生们并不是通过电子书或者网页在看图片,这些图像都是活的,是从一个共享的数字显微镜上无线传播到学生iPad上的。同时,图像还被投影到了教室前面的屏幕上。这是耶鲁大学在生物实验室教学中进行的一个 “数字显微镜和移动技术” 的应用尝试。耶鲁大学生物学系讲师莫雷诺认为此项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借助于显微镜制造商莱卡公司的一款免费应用程序,在一个闭合式网络中,学生将他们的iPad同一台运行着莱卡 DM分享软件的电脑连接起来。学生们可以观察和捕捉老师所控制显微中的实时图像。另外,学生还可以移动或编辑这些图像,并给他们做注释,然后将它们加入到自己的论文、实验笔记或个人图书馆中。

以前,莫雷诺不得不停下讲课来拍照,她需要大量的时间下载和分享图像,这项应用节省了她宝贵的课堂时间。“以前,每一个学生必须轮流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图像,或者每个学生各自观察各自的不同标本。现在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他们当下所共同看到的图像。”

在莫雷诺的课堂上,学生还利用iPad一起观察了嗜热四膜虫的吞噬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利用iPad可以尽可能多地捕捉他们想要的图像,并分享到数据库。

耶鲁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高级讲师玛尔塔·马丁内斯·韦尔斯的昆虫学课堂上,学生们用iPad来观察蜻蜓翅膀的特点和蟑螂的内脏。在未来,她计划带领学生拿上iPad走进田野,让学生用iPad去记录和他们观察到的东西,这样使得收集标本更容易、方便。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使用iPad绘画和反思教育

绘画过程中,批判的、有意义的自我反省是插图专业学生在二年级时需要训练的技巧和能力。在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人体绘画课上,学生使用iPad和一个叫做Brushes的移动应用程序来培养这种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iPad上绘画,他们的绘画过程还能够以视频的形式回放。这种可回放性恰巧能够帮助学生在绘画结束后,对自己的绘画过程进行观察和讨论。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建主义学习;检索技能;文献检索课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书的变成了刷微博、上微信,系统的阅读也变成了碎片式阅读。同时,信息的产生方式也由计算机代替了原来的手写。当网络上的各种应用,如文学网站、各种论坛、网络新闻、博客、微博、微信等兴起的时候,信息量便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且时效性越来越强。因此,全面及时获取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缺乏信息检索和利用的知识和能力,将会被时代所抛弃。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最具有生命力、学习力、创造力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能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上争取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中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试图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途径和几点建议。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基于1974年提出的,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含义包括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同时也包含对信息筛选、检索、评估、组织、处理的技能等[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92年,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再次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了解信息资源,掌握并会使用工具书和各种技巧检索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项中心内容,亦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为此,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理应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信息检索的概念

信息素养教育要使人们具备娴熟的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检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信息检索技能培养应以信息素养为导引。

(一)信息检索的定义

广义的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狭义的信息检索是指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或Information Seek)[2]。

信息检索包含的内容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或者说,信息意识就是人的信息敏感程度,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3]。

2、信息源

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

具体地说,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信息源也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文献载体分,可以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按文献内容和加工程度分,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按出版形式分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研究报告、会议信息、专利信息、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学位论文、标准信息。

3、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有效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判断信息获取效率有两个指标,即查全率和查准率。查全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相关信息总量×100%,查准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被检出信息总量×100%。4、信息利用

信息利用即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创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结果越好,信息利用能力越好,反之,信息利用能力越差。

(二)大学生信息需求简析

多年以前,只要考上大学便意味着有了铁饭碗,甚至是远大的前途。而现在,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就业、继续深造、各类证书考试信息等,已经成为大学生非常关注的信息。总的说来,现在的大学生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

1、生活类信息。这类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新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初来乍到大学校园,如何适应大学生生活成了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吃饭地点不再只是学校的食堂,学校周边热闹繁荣的各类餐馆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去处。因此,首先怎样获得校园及其周边的生活学习信息,以便更好地打理好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成为大一新生首要需求。同时,高校的各种社团、讲座等基础信息也是大一新生需要的重要信息。

2、各类考试信息。应试制度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出国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以及时下受人追捧的公务员考试等,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考科目。

3、考研信息。面对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仍然很低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各种考研信息成为大学四年级学生特别关注的对象。

4、就业信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更是强烈,多一份信息就多一个机会,对每个就业信息,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趋之若鹜。

5、学术信息或专业知识。这类信息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信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唯有学有所成才能成就光明的前途。

6、休闲娱乐信息。新闻信息、视频音频信息、休闲娱乐型期刊等,也是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的信息。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当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一,信息查询手段已由手工方式向计算机方式转变;其二,文献阅读习惯已由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转变;其三,所利用的业务部门已由书架式藏书阅览室向无纸电子阅览室转变。可以说,以上三大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倾向与特点。

搜索引擎以其简单易用的特点,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信息检索工具。其次,固定网站,如获得新闻信息的新浪网站、搜狐网站,如获得视频信息的优酷土豆网站、我乐网站等,也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则成为大学生最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三、构建主义学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5]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构建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最后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对当今的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现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实践中。检索技能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特别紧密结合的学科,应用构建主义理论来指导其教学,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信息素养视角下的大学生检索技能构建

检索技能则是指具备找出所需要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一般来说,检索的技巧包括的内容有:截词、通配符、运算符、检索字段语法、禁用词等,主要通过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来巩固的教学方法。检索能力则是通过检索技巧实施检索并找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大量的实践来达到目的。

在高校,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构建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教学课程来实现。

构建主义学习指导下的文献检索教学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内部过程、学习的控制、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情景。因此,高校的文献检索教学课程必须在这几方面给学生做出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学习的内部过程对应教学方式,学习的社会性则要求转换教学模式,学习的情景则要求教学必须在实际情景中实施。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6-8]。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文献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增强学生的文献信息意识,使学生具有检索文献的技能,使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特别地,结合大学新生的需求,文献课的教学目标还应有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学习繁忙目标明确的高中生活到多彩多姿的大学生活的顺利转换。

以清华大学为例,从2002年开始,他们便开始了新的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制订了新的培养目标,强调素质教育、自主学习、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计划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减少课程学时和学分,减少必修课,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文献课由原来的必修课变为了全校性选修课。这意味着文献课能存在与否将取决于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需求。鉴于文献课教学在目前发展形式下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性,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变教学观念,拓展教学内容,以质量取胜,文献课最终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

事实上,文献检索课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课程的始终,因为不同年级的同学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富于多样化,应该随着大学生的需求变化而变化。除讲解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学术信息的检索技能外,面对大一新生,文献检索课老师应该多给他们与校园生活相对应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一定是文献型资源,也可以是来自高年级学长们的经验之谈;而针对大四学生,应该多介绍考研和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及指导。针对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应讲解获取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开题、毕业论文的撰写等相关信息的技能。同时,在有的高校图书馆,还有教育部或科技部科技查新站,这些高校还可以将科技查新相关内容引入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对信息检索有更为系统和专业的认识。

因此,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传授学术信息的检索,更要授予他们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难题信息的技能。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

结合文献检索课程的特点,应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入文献课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所给出的定义,它不仅指科学家们用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活动外,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

探究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因此问题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或者说,探究学习就是问题驱动式学习。学生正是通过解决这一个个问题,来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可以说设计合适的“问题”是实现教学意图的关键,这也是在文献课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时,作笔者颇费心思的一项工作。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则要求文献检索课程也应针对不同的信息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现。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外,还应有专业课堂嵌入文献检索模式(或称嵌入式)、小组协作式。

1、嵌入式

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教学应该贯穿到整个学习的始终。具体也表现在,大学生的很多专业课程,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穿插相应的文献检索教学,以便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为立体的认识。这种以知识点(或问题)为出发点,在课堂上嵌入文献检索的教学,对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构建尤为有效。2、小组协作式

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协作交流的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就某一课题通过网络学习和研究,就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巧进行共同讨论,并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小组的检索研究情况做出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及进一步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究者。

(四)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提高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因此,只有理论的学习无疑是无效的,必须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在信息检索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往往就是一个个案例的讲解。案例的设计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教学的直观性,抓好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当的案例和实际课题检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基于检索课题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的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出完整的案例后要通过使学生课前观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实施检索过程、总结评论案例等步骤来组织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主题思想,了解与案例相关的信息源的特点,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信息源,制定合理的检索方法与检索策略,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检索理论、检索原理和具体的检索方法连接起来。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模式,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学无止境,现在的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要求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量,掌握检索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获得多而优的信息,则成为学习的首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生命力、创新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良好的检索技能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学习课程,日益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检索技能的重要任务。笔者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素养视角下,提出了对高校文献检索教学课程的几点建议。然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检索技能的提高绝不只是各所高校关起门来各行其是,随着信息联盟的兴起,也应重视各高校之间的联合,集各家之优势努力培养信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百度百科.访问日期2013-10-16.

[2]信息检索.百度百科.访问日期2013-10-16.

[3]信息意识.百度百度.访问日期2013-10-16.

[4]莫振轩.大学生生信息需求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06(9):57-60.

[5]构建主义.百度百科.访问日期2013-10-16.

[6]朱永武.浅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现代情报,2007(8):206-208.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自主创业;瓶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它明确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创新活动”这些积极理念,全新的网络信息2.0时代已到来,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会计算等一系列新生代的信息技术体系带入了新时代,促进了社会发展。当然,这股“互联网+”潮流也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采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技术来尝试自主创业,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更是符合时展潮流,可以将当代大学生视为引领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

“互联网+”是新时代新型社会发展形态的代表,它将互联网技术与当代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进行优化、集成,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全面的创新成果。所以说,我国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真正迈入了以“互联网+创新行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新时代。几乎所有产业和群体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了面临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大学生群体,合理利用“互联网+”,结合先进理念,开拓自主创业路径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姿态和心态。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业特点

按照2013―2015年近3年以来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类型比较集中,多以网络科技为主,且走极端化路线,多以不发达地区与超发达地区为最多。在这些城市中,大学生在面对就业与创业问题时态度较为坚定;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或就业机会过少,许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自主创业,并将自身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创业模式,为社会市场发展添加了新生事物。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多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空间及策略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第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技能及意识正在趋向丰富多元化,而且主动意识非常强。就以2015年为例,全国近18.3%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中,有近七成的自主创业者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这些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自主创业活动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他们的创业种类遍布电子科学研究、销售、文化创作、创新科技等领域。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分析

1.大学生自主创业前期阶段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瓶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来自学校、社会,也可能来自个人和家庭。本文从学校、政府两方面来探讨目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前期和创业中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高校缺乏系统化创业教育及课程设置

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但在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提前性教育意识及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高校还在走传统就业模式的老路,而某些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没有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甚至有些学校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方面都相当匮乏,这就延误了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对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再看师资力量,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型教师,教师的实践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十分缺乏自主创业实践学习机会。

3.政府创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学校及社会的创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对创业设施与创业政策的融合不够,没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定相关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在创业培训与商务支持方面缺乏实用性操作理念等。可以说,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考虑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因素,对当前社会整体的创业环境发展也极为不利。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培养对策

1.家庭层面

大学生自主创业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学生与家长鲜有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了解不够多,更不知道他们未来的规划,但家长将责任一味推给学校也是不对的。在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背景下,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孩子的沟通。

首先是与学校的沟通,高校除制定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门课程之外,也要针对家长开展“互联网+”大学生自主教育课程,多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互联网世界,并会使用互联网。另外,家长在家也应该多多自学网络知识,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多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创造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性。

其次是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交流。家长在丰富自身互联网意识,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沟通想法,支持他们所作出的选择。比如说自主创业,家长首先就要培养孩子拥有先进思想,特别是适应各种环境,并在各种环境中独立处事的能力,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现当代的学校、父母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家长一定要做好坚强后盾,从情感上支持孩子,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创业意见,这样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自主创业道路。

2.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求变善变,从以下四点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化路径。

第一,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为大学生提前营造创业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各种鼓励政策结合“互联网+”融合技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提出建议,比如鼓励大学生去社会上寻求创业机会,探索与企业之间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具有“互联网+” 技术经验的教师指导团队,开创互联网创业课程、创业讲座。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互联网+”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内容。

第二,高校内部要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他们拓展时间与空间,打造更多孵化基地,并通过互联网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业项目和鼓励性基金,让他们通过企业创业运作过程,利用互联网来近距离体验商业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市场运作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要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全新效应。尤其是在IT转化为DT之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高校应该加强课程中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创办网站并实地考察市场,选择适合他们的投资方式和运作项目,例如网络运维、专栏编辑等。

第四,高校也要与社会联合来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建设互联网平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扶持力度。比如说鼓励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改善传统创业模式,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实施税费减免、支持小额贷款,加大对创业基地的扶持力度。而高校方面则应该实施一定的“弹性学籍”制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3.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基于“互联网+”背景来优化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环境及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新环境的变化走势,并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意向、需要以及创业业务形式。在不影响大学生创业路线的同时加入调控政策,帮助学生提升互联网创业的有效性,并完善社会中大学生创业者的企业动态信息分析制度,通过有计划的政策实施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判断来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帮助。

4.个人层面

第一,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启动资金困难、资源匮乏问题,首先可以基于“互联网+”开设网店,它的好处在于大学生可以借助网店与其他高校的更多高校大学生进行沟通,进而慢慢积累客户资源。再者,它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行为趋势,更容易掌握“互联网+”创业活动的诸多细节。例如目前的微店、淘宝都是这样的创业模式,它们都能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自主性。

第二,加盟连锁互联网创业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许多高校、社会企业都开设了这样的加盟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自主创业梦想,帮助他们弥补在创业资源、渠道方面的劣势。大学生加盟连锁品牌,不但可以向别人学习经营技术与网络技术,也能够共享企业设备,投资少,门槛低。例如,可以在网上订餐的餐饮业、可以为他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印刷数码业等都可以围绕互联网平台及“互联网+”技术展开,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拓思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当“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高校、家庭、政府三方都应该把握住机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坚持基于“互联网+”理念持续创新,保证创业模式及创业道路的高水平、高标准,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铺设新路。

参考文献:

[1]李 琦.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浅议[J].文教资料,2015, (6):102-103.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侯志刚(1974-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薛聪锐(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0-0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完善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艺术专业学位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3月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同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32所院校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有35所院校具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10年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的艺术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已确立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绝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在艺术硕士(MFA)的培养上。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硕士(MFA)的培养路径。

一、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首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艺与实践能力,以培养运用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创造性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其次,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重在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实践,并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最后,艺术硕士的评价标准重在考查其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无疑是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中国正迈向新型工业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及产业变更时代。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社会视觉变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并为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培养目标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解决现实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发现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思考设计对策的能力、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及思维内涵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设计学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对设计专业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与路径

(一)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多种学科智慧、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的方向要以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那么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其次,具有整合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以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保护为责任。 具体的方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方向孤立的模块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化教学模块单元,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这种互融互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实行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融合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特质与工程特质。通过学科的交叉互通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1919年德国包豪斯(Bauhaus)成立,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办学模式对当前设计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豪斯在工作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工作室的工具先进、设备齐全,对应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设有丝网印刷工作室、木工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工作室由一名设计教师负责,同时配备一名技术教师和两名助教,传授设计的理论与技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快速的转换。“Design”在汉语中被译为“设计”,实际上指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技术手段将形而上的完美“理念”转化成为现实的物与像,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意思。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模拟设计公司的管理和设计流程,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建立的工作室,可以进行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实训,通过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应与当地或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及产品或相关物料的设计和研发。英国的蓝开夏大学与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的关系,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项目的运作资金或学生创作的奖学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项目策略单展开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把项目下达到工作室,工作室模仿设计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经验和设计师的职业化合作精神,强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校方项目的合作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级设计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长城汽车、中国巨力集团、小洋人生物科技、永亮纺织、锦绣金山、鑫鸿源包装印刷等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校内导师负责规划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计划,讲授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辅导学生参与设计前沿课题,配合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而校外业界导师则负责讲授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和毕业设计等。被聘为校外导师的,必须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完成过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或操作,且在业界的知名度较高,有专业类的奖项,能够给研究生提供一线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开拓教育视野,更好地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能为联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五)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设计类奖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例如,有被学生们称为“大学生四大创意大赛”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学院奖”。这些比赛有国际专业机构主办的,有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也有高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参加这些专业的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项目实操的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洞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创新、勤奋好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用我国设计教育的老前辈庞熏在《关于怎样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来衡量现在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标准很为贴切,即“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学习,并有心得体会;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熟练的描绘对象的技巧,这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图案的原理法则,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和变化,这是创作方法上必须具备的技能;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现代的材质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