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8:0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机械化,主要体现在:
①阅读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是随着中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课外知识面显得极其重要。中考阅读理解考试的文章均来自课外,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课形同虚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也缺乏严格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往往也是点到为止,语文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步骤、有选择的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十分的狭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②阅读教学方式的呆板性,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的设定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一问一答呆板的“牵牛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明晰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预设了教学效果的生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7-9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12项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其中第四条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第七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火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的今天,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有利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更能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2.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性化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人文性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成果。近20年来的阅读模式总体上发生了三次大的发展变化:“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这些语文阅读方式的变化逐步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演变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尤其是在当今现代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学技艺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在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调动自我的各种感官,主动积极的加入阅读学习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化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实践:虚心留劲节,风雨不知寒
张卫其老师认为,“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为培养儿童的阅读思考力,他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全身心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先后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
教学实验第一阶段,也就是1995~2002年开展的“如何使语言文字训练到位”的研究阶段。期间,张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获湖州市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在浙江省录像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撰写的论文《用比较法教学〈猫〉》等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于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在教学实验的第二阶段,即2003~2009年开展“小学语文‘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他发现在语言文字的过度的形式训练中,造成了语文教学中人的个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缺失,对此,他开展了研究。为建构有效模式,他潜心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并虚心向同事、导师请教。期间,他还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湖州市第一层次名教师培养学习班,到“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脱产学习,得到了沈大安老师、汪潮教授、王崧舟老师等一大批教授、专家的指导,简约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和“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在他的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发展。许多老师觉得他的课堂充满着“思性语文”的魅力。他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在浙江省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当时,评委老师都这样评价: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他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
2010年,张老师调入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工作,积极实践“儿童本位”研究课题,倡导教研要为教师服务,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研活动按照“问题切入、主题引领、课题深化、培训跟进、活动反馈”的“五环式”教研体系开展。他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阅读要从单篇走向一本,从一本走向多本,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鲜明主张,指向儿童阅读思考力的培养。为了推动儿童阅读,让农村小学的孩子有书读,好读书,读好书,多年来,他和老师们共同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倡导“在共读共写中发现语言密码”。记得他调到县教科研中心组织的第一个县级活动就是“班级读书会”,邀请我们杭州上城区的蒋军晶等老师进行示范、讲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课外阅读、班级读书会目前已经走进了乡村学校,在安吉县小学遍地开花。据我所知,晓墅小学、递铺三小、实验小学、杭垓小学等一大批学校都把“读书节”作为每学期的“固定项目”,并成功实践和开发了晨诵课、绘本课、导读课、方法交流课、主题探讨课等各种童书共读课型,一大批学校开发了具有个性化的“儿童阅读”校本课程,使童书阅读成为了学校常规性的活动。
以变革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发展。张老师曾说过:“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新的评价方法探索上,他一方面鼓励学校改革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将活动评价、绿色评价引入学校;另一方面,他尝试将PISA阅读测试理念、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引进试卷,变监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检测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间,他在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中开设“个人专场”展示教学成果,获得了汪潮教授的赞誉。他撰写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获浙江省小学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近30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其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收录,《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在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栏目播出。他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四届江浙沪教学观摩活动”“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观摩活动”,获得了“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首批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教研之路上,他虚心实践,阔步前行。
传播: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2010年,张老师从一线教师转而成为安吉县教科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他与学科团队一起着手尝试推进“学为中心”的“学导课堂”。也是从这一年起,他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教,不在给予,而在基于学情的相机引导”使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改变。他说:“改变多年的教学习惯,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总要允许老师们有一个磨合过渡期。”作为教研员,他思考更多的是全县学科教师队伍的个性体验和职业情感,为了帮老师们顺利过渡到“学为中心”时代,他平均每学期开设两节示范课、听课100节以上,经常对县里的小学进行专项的教学调研,通过听课、查备课笔记和作业本、举办教研活动等,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反思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学习单的编制和使用》到《学习单的优化策略》,再到《学导课堂的误区和操作策略》,他的每一次讲座都见证了把思考和实践推向深入的渐进步伐。
他关注课堂,更关注课程建设。“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课程执行”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三大核心问题。但一般教师的课程观非常淡薄,要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观,首先得身体力行。他集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利用每学期教师培训的机会,引导青年教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整体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先行实践与思考。比如,自然形成的小班如何借用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实现有效连接,根据地方特色如何建设学生喜爱的拓展性课程等。有关注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在他和老师们的努力下,“绿动课程”“驿站课程”等一大批富有校本特色的语文拓展性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课程意识观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张力。目前,安吉县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努力体现着有效的语言学习及和谐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区域五所课改基地学校先后接待了温州洞头实验小学、建德市校长代表团、上虞金近小学、浦江县校长考察团、庆元县江滨小学、江苏启东和合镇教育集团、义乌廿三里小学等100多所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在近两年里,参观总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张老师开设的讲座,在省内外各地交流示范,取得了良好反响,扩大了“安吉小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他也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推荐为长三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库专家。
创新: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要抓好学科建设,关键在教师;要抓好教师队伍,首先得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张老师通过“培养制度与指导平台的建设”,引领青年教师走合作发展之路。在合作中引领,在分享中进步,使教研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教科研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全县教师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他以学科特色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培养、指导教师对象上,点面结合,内外兼顾。一方面重视教师的个体分层指导,另一方面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并强化培训。我多次参加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张老师的“分层培训法”给我印象颇深。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对课堂教学还缺乏了解的青年教师,他开展了“让每位新教师有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体验”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改变了以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调研方式,对新教师采取跟踪式调研。要求新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反复上,让他们亲历上一堂好课的磨砺过程,并在第一学年学期末上一堂“亮相课”,让他们逐步获得“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把课上好”的成功感。对于已经逐步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他通过结对的方式进行指导,在结对活动中通过上示范课、作讲座、现场教学指导等形式加强培训。同时,他还要求结对教师在本校教研组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并制订了《结对教师考核办法》,要求结对教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次数与内容数量要相结合,并纳入考核范围。这样,就将指导面从结对教师辐射到了其所在教研组与学校。对于日趋成熟、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他通过全县层面的选拔,建立了“县小学语文学科指导组”,除了个别指导,更要求研修小组成员在校内教研组开展体现校本教研特色的各类教研活动,将骨干教师的研修与全体教师的整体提升紧密结合,发挥了指导组的最大功效。其间,结对教师成绩颇丰,省教坛新秀、市教学明星、市教学能手、市教坛新秀不断涌现。
他改变传统教研模式,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全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实情和网络教研的优点,他通过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和管理,组建了安吉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修小组”,并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网络教研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经过实践,建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安吉县小学语文以教研网为主、QQ群为辅),探索了两种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模式和以互动交流为形式的主题讨论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使偏远的农村教师能同步享受优质的教研服务,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