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

世界经济概论

时间:2022-06-07 05:5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经济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经济概论

第1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8 — 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高校开设了《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逐渐在中国开设的。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一些中国高校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财经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以及逐渐融入世界,国家教委1998 年在高校课程设置目录中,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他经济类专业也将《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基础课。这大大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运用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世界不同发展模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需要学生深入探讨,这使得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各国越来越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在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概论》逐渐成为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

高校开设《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世界经济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即便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仍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实际发展。比如,绝大部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等最新内容。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这使得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及时更新,不断调整,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没能及时补充新知识,致使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现象严重。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中的被动者,《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经常唱独角戏。这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讨论和实践环节较少甚至没有。满堂灌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机械地照本宣科,语调单一,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但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即使上课的学生也不集中精力听讲。尽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重视情绪、动机、兴趣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补充新知识。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时,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和新资料。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课本中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比较陈旧。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教材在叙述欧盟成员国时给出的数据是2004 年5月1日的,当时只有25个成员国。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欧盟成员国到2007 年1 月1 日增加到了27个,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后则会变成28个。在讲到全球经济危机时,教师不仅要讲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还应补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欧债危机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又如,教材在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经济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补充能大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互动效果来看,讨论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扩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渠道,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网络结构,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知识,而且也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知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及早将要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组,每个组都要参与讨论,甚至提出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先让每个组进行归纳总结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就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讨论时,学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讨论主题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这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和实际没有多少关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人民汇率变动的启示是什么?又如,在讲到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列举中国最近几年遭到的反倾销调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补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许多老师现在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种多媒体其实就是单纯的PPT,仅将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较死板的知识。如果只是按照这种PPT授课,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像《大国崛起》、《货币战争》、《经济制高点》、《金砖之国》、《华尔街》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融合到PPT相关章节里播放。这样的教学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讲集中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

〔3〕 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4〕 张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2008,(21).

〔5〕 关立新,等.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效果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6〕 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

〔7〕 汪瑾.《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第2篇

李天德,河南省郑州市人,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教指委员(200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特邀评审专家(2007);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8);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改革与发展组副组长(1994);四川省专家评(审)议委员会委员(2004);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四川省技术与学科带头人(2003);成都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2006);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四川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对外经济与贸易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劳动学会副会长。

国际学术活动:自1999年10月以来,先后应邀访问过瑞典隆德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荷兰自由大学、德国亚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蒙比利埃高等商学院、加拿大皇家路大学、日本国一桥大学、那须大学、朝日大学、大阪国际大学、岛根县立大学、韩国江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澳门欧洲研究所、香港城市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与高校。

教学活动:主要承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法经济学、经济史等专业博士生的《经济理论前沿》、《金融理论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等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硕士生的《世界经济统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实务》、《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教学。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在对世界经济周期、国际金融危机传染及其防范、国际汇率与利率的走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WTO、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货币供给调控理论、宏观经济分析等领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世界经济周期性与非周期性波动与中国经济预警机制建设》、一般规划项目《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效应分析》、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项目《灾后重建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教育部中欧高教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欧盟区域政策效应研究》等。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研究成果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

著作及获奖情况:《对外经贸统计概论》(1992)、《GATT与中国经济》(1993)、《货币供给调控论》(2000)、《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与效益分析》(2002))、《欧盟区域政策及其效应研究》(2003),《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2008)、《世界经济研究》(2000)、《资本论》研究(上下)(2004)、《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下)(2005)、《中日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2007)、《国际经济学》(2007)、《国际金融学》(2008)、《世界经济学》(2008)等。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家》、《国际贸易问题》等核心刊物30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理论版发表。先后获奖: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

第3篇

1、中国金融专业的主干学科: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专业英语。

2、同时还开设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等多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金融学以取消先前的联考形式。各大学校都是采用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组织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外向型;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48-01

1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内容

所谓东亚模式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东亚模式基本上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7年7月的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以及1997年以来至今的三个阶段。

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呈现出“雁行模式”经济梯度增长结构。“雁行模式”来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发展形态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成熟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后,四小龙又将成熟的新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这样东亚出现了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梯度式产业结构。雁阵分工有利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格局,实现了东亚地区的自我发展。

拉美模式主要是指拉美经济取得的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点。拉美模式的开始早于东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初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和出口相结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后进口替代阶段。

在拉美国家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国家对国内市场过度保护,致使国内市场缺乏竞争,生产效率底下,增长缓慢,社会贫富差距极大。它们没有像东亚地区那样抓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和设备的机会。又在国际游资充裕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大举外债,对外国资本和发达国家经济产生极大的依附性,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后,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其逐渐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

2 两种模式的主要不同点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都是第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但在开放程度和政府干预的主张和效果上表现出重大的差别。

出口主导和进口替代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当东亚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市场恰好让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而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政府过度保护下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得国内市场缺乏竞争,生产效率低下,工业产品价格高昂,社会进步缓慢。东亚模式出口导向的及时转变是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东亚模式中,市场经济是在强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将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强有力的市场指导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的执行如利用税收、社会福利等财政政策调整国民收入的横向不公平,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教育等公共品方面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教育的投资方面,东亚地区比拉美国家更早意识到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需要高科技产业的人才,普及初中等教育培养熟练的劳动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劳动力素质较高,引进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吸收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而拉美地区长期奉行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政府虽也有进行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的是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手段直接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很弱,没有维持平稳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强政府的主导下东亚社会经济没有出现拉美那样贫富落差极大地社会状况。

3 两种模式逐渐趋近

20世纪80年代后,东亚模式的出口导向战略和拉美模式的后进口替代战略趋近相同。拉美的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即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互结合。它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减少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两种模式出口导向的趋近是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但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加,贸易摩擦、非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政府的对内干预和对外交涉都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东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都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干预过度或是干预的无效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所以无论是东亚还是拉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的问题。

4 出口导向在经济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泡沫的破灭。虚拟经济的崩溃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经济危机随之而来。实体经济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受到沉重的打击。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高失业导致西方消费市场的规模收缩,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也因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东亚地区还是拉美地区,都暴露出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战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东亚金融危机暴露的东亚模式的一些缺陷在这场危急中叶越发明显。

(1)发展中国家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国外消费市场收缩,国内需求又相对不足,出口下降,危机必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发达国家必定实施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其国内产业。贸易主义抬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出现使贸易摩擦增多。交易成本的增加也打击出口产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地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规则和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不对等的制度制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业的恢复。

(4)发展中国家出口结构单一,国际市场饱和。东亚拉美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国外市场技术依附较大,而利润不高。且同类产品的市场已接近饱和。

5 危机过后针对出口导向两模式的应对措施

(1)刺激内需。通过政府干预,实施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改善私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减少外贸依存度。

(2)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危机的出现使得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这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服务业代替制造业,增加出口产品多样化。

(3)注重国内自主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较强,实现自主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大有益处。

(4)注重人才培养。劳动力素质是对一国的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加强初中级教育的同时加强高级教育。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国民经济;影响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还是世界上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中国只是7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到了2011年,中美两国位置几乎互换,中国已经成为1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76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一转变显示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开始挑战美国扮演了百年的全球贸易主导者角色,并逐渐改变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力。同时,这一转变还凸显了中国影响力无处不在,正从亚洲扩散至非洲,也出现在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这种二战后全球贸易趋势的剧烈转变,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贸易方式。

一、对外贸易现状

1.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83.1亿美元,增长39.1%。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前期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出口增速低位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进口从8月的下降2.6%转为增长2.4%,当月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2.对发达国家出口明显分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

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581.6亿美元,增长9.6%。对日本出口1125.1亿美元,增长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前三季度,中国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7.7%和2.1%,自日本进口下降6.5%。

二、对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通过扩大出口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出口的不断扩大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并使其专业化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促进规模经济利益

出口的扩大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的狭小性,国际市场需求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和单位成本的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3.吸引外资的流入

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外资的流入,既能解决了国内投资不足的难题,也能够带动出口迅速增长,同时还会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通过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我国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

4.拉动需求增加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6%,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源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成为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样,劳动密集型企业既能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又能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带动更多的就业。随着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提高和入世效应的显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将更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开发就业岗位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变。国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国际贸易能起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对外贸易的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按照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所以,通过对外贸易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分享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交流产生的比较利益,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表1发展中国家的外债

年份19851991199719981999

外债总额(亿美元)8634120002500027000300000

表2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外债

年份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外债总额(亿美圆)223029103430406049005780655069427310

外债清偿率(%)151619201822252222

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会同有关国家政府制定了债务重新安排计划,发达国家对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减免了部分债务,对缓解国际债务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是治表不治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达国家将是最大受益者,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压力,国际债务已经到了必须综合治理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由于国际债务问题不仅是债务国的金融和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该国的政治与稳定,甚至还影响世界的经济与稳定,所以需要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协调行动实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合理分摊偿还债务的负担,将其与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国际金融的长期稳定一并考虑。笔者认为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减负(免债)

发达国家应从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出发,也是为了本国的长远利益,作出尽可能的让步。债权国给债务国一段时间的宽限期,并以援助的形式免除最贫穷的国家大部分债务。发达国家截至2000年7月仅兑现两年前承诺免除最不发达国家1000亿美元债务的15%。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大会上,承诺两年内免除非洲重债贫穷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债务。

2.缓冲(重新安排债务)

由联合国有关下属机构和IMF等牵头,会同国际商业银行采取协调行动,重新安排债务。一般可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借新债还旧债,即筹集资金来偿还原有债务;第二种是对现有贷款重新安排偿还期(包括宽限期和延长期)。此处关键是担保,需要建立一个国际银行债券市场,加强对国际债务的管理,并由多边机构担保,帮助国际商业银行重新安排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利息负担要与支付能力相适应,新的还本付息期限要切实可行。

3.输血(贷款)

IMF、IBRD和国际商业银行要增强对债务国的贷款,当然贷款的重点应转向那些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计划并能重新安排偿还债务的国家。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一方面债务国方的承诺,担保或抵押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IMF在此应起主要作用,实际也做了相当的积极工作,然而资金不足和贷款条件较严的问题亟待解决。

4.扶持

(1)WTO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贫穷的国家在贸易和发展方面尽量给与关税和其他的优惠待遇,包括继续实施普惠制和特惠制等,增强其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其外汇储备。

(2)IDA和国际援助体制应尽快加以整顿扩充,经过协调来增加开发和援助资金以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偿债能力。

(3)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应根据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经济情况,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各种援助;随着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应逐步扩大援助规模。

(4)IBRD、IFC和有关国际机构应提供专项资金和担保,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外国企业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由联合国开发署牵头,会同有关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设立专项开发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设立“最不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并逐步扩大该基金规模,帮助这些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

5.自立

上述措施对债务国来说仅仅是外部因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内因,否则免去旧债会产生新债。“输血”有时是必须的,但形成“造血”机制才是最为重要的。债务国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型或出口导向型还是其他),进行机构和制度建设,实施基本的教育与健康等,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增长,从而扩大出口,提高偿债能力。其利用外资模式有两个:(1)融资——负债——创汇——还债。该模式要求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按产品的竞争性开拓出口市场,扩大出口生产来增强进口能力。(2)融资——负债——增长——还债。该模式要求破除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如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构建本国的产业群,为经济起飞铺平道路。在利用外资时,必须解决外资投向、外汇平衡和还债能力三个难点,力争在较长时期内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宏观平衡,因为一国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长期出口能力。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挥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6.合作

(1)国际合作。UN、WTO、IMF和WBG应该为债务国特别是最贫穷的国家多提供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并制定优惠的措施。

(2)区域合作。其实质是经济一体化,按其贸易壁垒撤除程度可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可按参与国实际情况和需要选定相应的形式,这对区域内经济、金融和贸易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债务国与债权国合作。通过对话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债务的办法。

(4)南南合作。

7.基金(面向重债国的产业投资基金)

(1)操作程序。第一,UN有关机构会同IMF、WBG与国际商业银行、债权国、重债国等(统称为多边协议参与方)一起签订多边协议,根据重债国的债务数额确定基金发行总限额,分期分批创建有关的产业投资基金,确保其成功率。第二,该基金与重债国签订基金认股(或换股)等有关契约,然后发行基金。第三,该基金对国际商业银行和债权国定向发行可流通转让的长期美元(或特别提款权)债券,换取其债权,使其不良资产一举转变为优质资产。第四,该基金准予流通转让

,基金管理公司利用所筹资金进行运作(其中50%以上的资金必须对重债国企业投资或持股),实现增值并形成造血功能。当然初期阶段应重点扶持重债国企业的运作,为其在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上市共同创造条件。第五,投资者购入该基金或享受收益分配或在二级市场转让或到契约规定期限有权利认股(或换股),当然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并规定相应的折合价格(或交换比例)。第六,经过塑造的重债国企业如具备条件准予上市流通。其操作程序如图所示:

附图

(2)组织形式。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宜采用公司型,具有法人资格,按章经营,可采用多种融资工具。由于其具有无期限性故不会面临解散的压力,这对于充分应用基金资产,参与重债国产业投资和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其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该方案如能顺利实施,则将创造出多赢的局面:第一,对国际商业银行和债权国来说,可立即将不良资产置换成优质资产,并且对该资金的使用是独立的和永久的,因为债券的还本付息由产业投资基金承担,而在债券存续期间,该基金可使用另一等额原始资金。第二,对重债国来说,卸去了相当数额债务的还本付息负担;得到了原债务数额50%或以上的资金注入,进行产品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创新等来实施新的发展目标;还可得到该基金全力支持,共同运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第三,对投资来说,是一个较佳的投资机会,如能成功认(换)股并上市,除了获得收益分配、买卖差价外,还可获得股票变现收益;如不能上市,则在此前的认(换)股时,宜慎重对待认(换)股选择权,或继续持有基金或当重债国企业股东,这也符合收益风险均衡原则。第四,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说,资金数量庞大,可进行有效的、有选择投资(因为50%资金可按章自主投资);资金来源稳定,在资金不增值的情况下,其使用期限等于长期债券期限,如若增值,则该基金增值部分将成为永续基金;长期债券的付息或还本资金可用投资受益、所持股票变现、甚至是融资等来归还;万一某个项目失败,仍可用其他成功项目来弥补;融资机制灵活,资金运用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并有较强的造血和再生功能。第五,对整个世界经济(包括多边协议参与方)来说,因为降低乃至消除了国际债务危机,又因为实现了重债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稳定与发展。

要实现多赢,笔者认为,多边协议参与方的通力合作与协调是前提;产业投资基金的稳健与有效运作是关键;重债国企业的选择,务必是有潜力的和有发展前景的,并且符合该国产业政策,这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前景预测》2000.4。

2.《"10+3"货币货换协议》2000.5。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定期论文集》。

4.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1996.12。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2001.8。

第7篇

关键词:世贸组织 市场 竞争

一、世界贸易组织不但保留有《1947年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缔约方予以照顾的原则,而且充实丰富了原则的内容

1.允许的发展中成员国方用较长的时间期间履行其义务,或者可以获得较长的过渡期。如在农产品关税削减上,发达国家在6年内使关税减低43%,而发展中成员方在10年内使关税降低23%,最不发达国家免除降税义务;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中,对外资企业不可采用“当地成分”、“外汇平衡”措施,发达国家成员在2年内取消,发展中国家成员则可有5年过渡期,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有7年过渡期。

2.允许发展的中成员郭方在履行义务时有的较大幅度的灵活性。比如“农产品协议”协定,原则上取消并禁止进口数量限制,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发展中成员国方给予“特殊待遇”,即仍可采用进口限制措施,通常可长达10多年之久。

3.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家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提供技术方面的援助。例如,《服务贸易总协定》第4条规定发达国家成员要在技术上的获得、销售的渠道、信息的沟通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成员,并主动向发展中国家成员提供更多的开放自己的服务市场。又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第45条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向发展中国家成员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帮助后者有效地履行知识产权的协定。对经济转型国家也给与了低于发展中国家而高于发达国家成员的待遇。

同时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的,也同样是为了获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利益,才有如此多的国家对入世如此热衷,当然在达成所有成员国一致的过程中,是各个成员国以牺牲自身部分利益为代价为前提的,当然在世贸这个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毕竟属于弱势群体,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必然会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些特殊待遇。其实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东京回合”谈判中,关贸总协定通过名为差别和更加优惠的待遇、互惠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的决定,该决定的第一至四段即为“授权条款”。“授权条款”允许进队发展中国家成员实行优惠待遇,以及允许发展中国家成员相互间实行优惠待遇,而不将此优惠待遇扩大到发达国家成员。这已经充分体现了世界贸易组对发展中国家的额外照顾以及对其基本利益的保障。在《关贸总协定》第四部分“贸易和发展”鼓励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确认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其产品进入市场时,发达国家成员对涉及对特殊利益的初级产品和其他出口产品不实行新壁垒。发达国家成员承诺在减让或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的谈判中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提供对等的补偿,即所谓“发达国家成员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的非互惠”并且发展中国家成员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出口补贴和采取其他措施鼓励制成品的出口。这也就防止了因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以及成本等各方面不足的原因而造成其产品成本过高,与发达国家无法进行竞争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一共有四项基本宗旨,而其中之一就是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正如上述数据所说在1999年,世贸组织共有135哥成员国,而其中102个都是发达国家,并且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就是部长级会议,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发达国家作为强势集团,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每一个超级强国都必将引导着一个群体,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必将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这个群体的数量也同样不会是个小数目,所以势必会导致少数强势集团决定整个局面的现象,所以不得不承认强势利益集团把世界贸易组织当成了一种工具。终上所述这是一个矛盾而又对立的问题,但不能用片面的一些方面以偏概全,虽然存在个别超级大国,但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便是平衡这种客观逆差,世界上也决不会存在绝对的公平,但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人的经济联合国,是全世界的贸易平等市场,既然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的思想,那受益最大的必将会是处于世界经济中间地带的——发展中国家。

二、结语

终上所述,都证明了世界贸易组织并非只是强势利益集团的工具,反而是在努力平衡世界经济体中的各成员国的贫富差异,利用世贸的一些权力在帮助弱势成员国,也体现了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本宗旨,WTO追求的当然是更多的自由贸易,是想促成更多的商业机会,得到更多的商业利益,这也必然是其发展的方向。但一切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世界这个经济体当中,当然发展中国家占了大部分比率,为了获得持续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做出了最为理智的决定。强势利益集团固然存在一定利益趋向和主导地位,但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宗旨还是为了世界的经济体,即使对某些群体有所损失也是为了整体获得更大的价值,且不论受损集团发达与不发达。世界贸易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每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的让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良好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当然也获得了不可忽略的优惠政策,促使其更快更强的经济发展。为了共同的目的与梦想,在WTO面前没有发达与不发达,强势与弱势,只有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无疑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匪浅,并逐渐向经济强国靠近,靠近。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中的“低头族”越来越多,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这门课也是我国高校独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且这门课程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更加强化了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想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氛围,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中完全复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应该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专业课。这门课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综合性、政策性、现实性。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和西方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这门课的学习。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理论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各种贸易政策的影响。例如,我国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此外,现实性是“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能力。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相比,该课程的难度不大,重点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认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解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可以看出,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这门课教学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么课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材的结构框架下融入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内容,将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联系到当前的热点-TPP的推进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将理论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授最新的中国对外贸易动态和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仅仅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不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认识。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认识和思考,可以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拟定一个问题,让学生提前自主地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因此,这门课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进行更新,更好地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思考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法”会使学生觉得很单调无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在当今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生动有趣的信息吸引学生上课看手机,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中“低头族”越来越多。所以,当今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及授课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

“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中国的大学教学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法”,中国的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思路,节省了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更适用于难度很大的理论课的学习,例如数学、运筹学等。但是“教师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法”恰恰能弥补“教师讲授法”的缺点,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法”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学习,缺乏学习思路。“学生自主学习法”更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课程的学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该门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与近几年在世界上最新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类似,但方法又有区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环节进行颠倒,并转变老师的角色定位,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形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和讨论的一门课,因此,在这门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多地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仍需要使用“教师讲授法”,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引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学生自主学习法”虽然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适应、不配合,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差。我国大学生整体学习的主动性差,另外,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多忙于实习或者考研,推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课堂教学形式存在一定困难。通常老师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大多同学都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在授课时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结合中国贸易现实的问题,提前将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和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仍然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但讲授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采取引导加提问的方式促动学生自主地思考。

以此为基础,我们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课堂环节,以增强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讨论及小组论文展示是很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是,要想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事先对学生讨论、辩论及小组论文展示的主体、频率、要求及奖励方式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讨论这种教学活动,首先要确定多长时间安排一次这种活动,讨论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会使学生压力太大随便应付讨论,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根据自己和其他同事的相关经验,一般每两周安排一次效果会比较好。讨论的主体必须是与教学各章节密切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事件,通常选择最新发生的经贸事件比较好。因为每班学生人数一般至少50人,讨论一般分组进行。

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改革的进行离不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改革方式改革的步伐必须跟上教学方式改革的进度。国外“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测试。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大连民族学院也将改革的方向定位于“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强调的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仅占30%左右的比例。“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强调学生平时对课程的参与,将平时成绩的占比提高至50%以上。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连民族学院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效果好。

五、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但教学改革仅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将国外“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引入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教学,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逐步培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最初的改革中难免遇到学生不适应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3]金钢,刘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月刊,2016,(1).

[4]金国轩.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

第9篇

关键词:商业插画;流行元素;现代视觉艺术;时尚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98-01

一、现今商业插画分析

(一)现状分析

在中国,插画已经遍布于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在西方,著名的插画艺术大师被称为“带画笔的商人”,他们将插画成功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当插画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这股风潮开始弥漫到各个领域。但是,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是短暂的,一个商品或企业在进行更新换代时,此副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二)商业插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今天,为了商品的宣传和促销,商业插画应运而生。商业插画是以传达商品信息为目的,商业插画在其表现手法上很注重形式美,从审美角度结合现在不同的流行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觉需要和主观情绪展现商品。

(三)商业插画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商业插画涉足于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时代的创意产业。不论是广告商业插画、卡通吉祥设计、出版物插画还是影视游戏美术设定等等,街头巷尾都能看见插画的出现。不管是公益效益的还是商业性的插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插画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让人简单明了和强烈突出消费意识和体现价值观的商业插画更好的为各个领域做好了宣传和带动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商业插画中运用了生活的很多要素,让插画的表现过程中更大放异彩。

二、商业插画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内流行元素融入商业插画的产生和发展

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而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的。

1、市场状态:国内商业插画行业目前的状况可以称的上是,危机四伏,如履薄冰!2008年WTO保护期过后,我们的文化形态将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冲击,本土插画也是孤掌难鸣。

2、市场分析:中国的广告界,过多的依赖于电脑和摄影。我们的插画家往往只是把创意图象化以便于和客户交流的“提案草图”画家。提案一旦通过,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摄影师和图片租赁公司的事了。

(二)国外流行元素融入商业插画的产生和发展

二战后,欧洲各国都处在恢复时期,物质极度匮乏设计的发展一度停滞,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的商业设计蓬勃发展起来。美国的设计一开始就显示出欧洲设计不同的出发点,它并不是只为收入丰厚的阶层设计,而是立足于普通民众于大众的消费。高尚与精致在这个阶段已不再重要,而是多变的样式、夸张的装饰手法与低廉的价格才是人们追求的。

三、流行元素融入商业插画的状况分析

(一)流行元素

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

(二)流行元素在生活的影响

流行元素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流行时尚,盛行的一种文化。这也让人们在消费购物或者生活选择上有了一定的选择方向,更多的是跟着潮流时尚而选择自己说要购买的东西,所以流行元素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也体现了流行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流行元素无孔不入,不论是在我们生活中简单的物品中都可以看得见流行,大到装潢风格,小到我们的饰品,都能见到流行元素的设计。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知识经济的时代。做为设计师要站在一个新的高的起步点之上,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趋势。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变革的时代,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机遇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开放与合作的时代。前不久中国内陆举办的“大声展”正体现着机遇与变革,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国内的新锐设计师,他们不仅展出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作品,更展示他们这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创新思想。在一个丰富的、开放的、随意的、自由、充满都市生活精神的展览空间中,他们制造的声音将会很大、很响,并将传得很远。其中商业插画所占的比例很是可观,也时常作为一种元素出现在众多的作品当中。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 现状 建议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和我国物流发展的特点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我国物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物流体系逐渐形成 ;物流业的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物流理论研究落后于物流业的实践发展;物流业发展呈现部门化、区域化

二、中国物流目前的强大的需求与滞后的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现代物流服务的强大需求,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现实物质基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年的《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显示2007年全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2006年提高5.2%,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6%,比2006年提高了0.5%;占GDP的6.9%,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429642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一季度缩小2.5个百分点。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同比增长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与GDP的比率为18%,比2008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未来物流需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存在着强劲需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我国物流发展仍处于较为滞后阶段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服务水平偏低,服务内容较少,难以与客户需求形成紧密对接,无法显著提高客户整体运行效率,处于高成本、低效率运行阶段内资现代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处于原始的价格竞争中,彼此之间缺乏能够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未能向供应链的增值一端提供有效服务。这种现状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发展的缘故,我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物流外包力度较低,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自身理念和手段的落后,导致客户无法将物流业务完全交付给他们,而只能是将运输部分分离,物流企业缺乏对客户物流系统的整合能力与增值功能。

三、中国物流发展趋势

自2000年我国加入WTO至今,已经快十个年头了,经过与世界经济长达10年的近距离磨合,从不适应到适应,由约束到自由,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烙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痕迹。而加入WTO以后,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也必将使中国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之中。我国物流发展的趋势主要有:

(一)物流信息网络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手段,以网络系统提供服务可以产生特殊的规模经济效应,物流企业的覆盖地域越广,用户越多,就越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

(二)供应链资源的整合

加入WTO以后,以电子商务、供应链软件集成和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物流企业将对企业的服务、系统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供应链的整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物流基础建设投入加大

物流产业被国家定为近阶段经济危机中启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行业之一。2009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9244亿元,同比增长61.8%,增幅比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出2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1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6691亿元,同比增长65.3%,增幅创近年来新高,比公路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完成,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等各个大型项目纷纷上马;水路建设改善内河航道300多公里,建成港口泊位,投资改善现有港口状况;航空线路改良,改建扩建机场,增加经济航班线路。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备,将为今后物流行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四)新兴业态纷纷出现

尽管物流行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作为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第四方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的思想似乎更适合中国当前物流行业散乱的局面改变。第五方物流概念也同时迎面袭来。第五方物流企业在物流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去支持整个供应链,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

中国物流企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做大,通过资产兼并重组和相对松散的连锁加盟方式,把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广覆盖、低成本服务网络,提供基础性、标准化的功能。二是做专,锁定某一专门行业或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整合的个性定制服务,其竞争优势是人才、信息化的服务能力。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国将发展成一个有多通道的、有物流优势的国家。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口岸城市,其他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也会形成枢纽功能,成为未来的物流中心城市。

四.发展物流业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法规,加强物流管理和宏观调控

目前物流管理行业、地区分割严重,并且各行业权力交叉,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必须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统一布局。

(二)加快物流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物流理论研究

我国物流业缺乏物流人才,加快人才的培养成为首要的策略。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应注重中青年物流人才的培养,注意吸收国外物流发展经验,加强物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与物流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物流业的国际合作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入世后我国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促进与太平洋诸岛国以及太平洋彼岸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与日本和美国的合作,使我国物流业融入到世界物流发展中。

(四)加快物流业现代化的建设

物流现代化包括技术现代化、设施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物流业现代化要求应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建设;发展集装箱运输、建立立体化仓库;增加物流设施,建立现代化物流网络;完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高速公路;采用高科技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需要以便利、快捷的基础设施为前提,基础设施的落后正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壮大的一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强在这方面的投资,加快对主要道路的改造和江河的治理,特别是对一些中心城市道路建设的投资。

(六)对我国物流业进行整合,重组物流资源

面对大量跨国物流企业的大举入侵,抢占我国物流市场,此时要对我国物流业进行整合,加强竞争力。

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决定了21世纪将是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世纪。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物流业,一开始就面临国际化、入世的挑战等环境,此时,政府的帮助与统筹协调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物流业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实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现代物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叶怀珍

[3]《现代物流管理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茅宁

第11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非常紧缺,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制造、高速铁路、大电站及输变电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也将大量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及实验、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测试与传感技术、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程综合实验、微机原理与结构技术、CAD/CA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专业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系统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技术及应用。

专业选修课:机械动力学、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基础、机械故障诊断学、文献检索、专业外语、有限元方法、机械优化设计、工艺过程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成组技术与CAPP、智能机械概论、微小机械概论、虚拟样机技术、市场营销学、在线检测与控制、实用控制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在高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为:

(1) 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 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 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 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5) 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

(6) 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7) 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8) 钳工、车工或电工的初级技能;

(9) 编制、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10) 使用、保养、维修、管理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

(11) 选用、设计制造、调试工艺工装的基本能力;

(12) 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基本能力;

(13) 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14) 应用机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纺织品贸易;贸易壁垒

一、我国纺织品遭遇贸易壁垒现状

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我国已经连续十四年成为被发起纺织品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据我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以来,印度、美国先后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调查3起。同时,在欧盟成员增加之后,各个成员国有着巨大的调整产业的压力,使得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相关资料显示,欧委会已收到多份申请,要求对我劳保鞋、纺织面料鞋及皮鞋3种鞋类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对外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纺织品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我国纺织品贸易壁垒趋高因素分析

1、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

目前,国际纺织品贸易壁垒时代的到来就是与全球经济、各国经济发展不景气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得世界各国内需严重不足,企业缺乏竞争力。各国政府为了增强本国企业竞争力,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关税壁垒,还有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使得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同时,世界各国对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恐慌。由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百分之二十,过快的贸易增长额,提高了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同时,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倡导大力吸引外资,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很多跨国企业将生产工序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成了新的世界工厂、全球的加工中心。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比重的提高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降低,因此,只是许多国家跑出了“中国”、“产业空心化”等舆论,认为中国夺取他们原本的市场,增加了他们的失业率。基于此,许多国家均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打压和限制我国的出口。

2、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政策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尽管可以通过诉诸多边体制来解决对外贸易争端问题,但因为我们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一系列对我国不利的条款,使得我们国家在出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发生贸易壁垒时,我国企业依然处在较弱的防护地位。此外,这种不利的地位还体现于我国的各种对外贸易救济举措不完善上。

3、我国采取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

上个世纪,我国因为外汇短缺,没有能力进口国家所急需的外国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因此当时出口创汇为核心,多出口、多创汇成为考察出口成绩的唯一指标。因为国家长期实施无差别的普遍促进政策,如出口补贴、外汇双轨制和留成、汇率调整、对出口基地的信贷支持、对出口货源提供优惠贷款、超亏挂账的停息等,导致出口规模急剧扩张。无法否认,这种对外贸易政策在当时是必需的,同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引发了我国先进的一种尴尬局面:其一,我国成为对外贸易顺差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其二,因为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是贸易顺差,就引发了许多国家家口贸易平衡、经济安全、外贸安全等问题对我国发起贸易壁垒。

三、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纺织品贸易壁垒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中出现壁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应从政府和宏观角度进行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完善,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进行有力的引导,增强我国的贸易综合实力,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1、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解决对外贸易壁垒问题,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来维护切身利益。我国现今应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进行调整,以适应国际惯例。同时,我国政府应进一步调整市场准入政策,积极营造公平环境,维持市场竞争秩序,从我国实际出发,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标准,大力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2、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必然受到制约,因此,我国应努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效益导向型为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应提升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纺织品贸易的增长方式,这是走出贸易壁垒的重点。我国政府还应调整相关措施,转变纺织品贸易格局,促使对外贸易企业想效益导向型转变。同时,要对现应有的第二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特别是生产业。多出口高技术产品,走内涵式增长道路。鼓励优质产品出口,优先出口优质产品,限制劣质产品,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同时,提高商品档次,争创世界名牌。

3、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应积极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这是提升纺织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强化积极有效的管理方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将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有利于企业长期性发展的方向上。企业也应该更加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和品牌的投入力度,降低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更多依靠产品质量。同时,企业应注意及时制定和调整贸易策略、方针,在赢取市场份额时也应注意避免遭遇各种贸易壁垒。此外,企业应进一步实施多元化的出口策略,分散遭遇贸易壁垒的风险。企业一旦遭遇贸易诉讼,要积极应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进行帮助,维护我国的出口权益。(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张帆.理性应对纺织品贸易壁垒[J].时代经贸,2006,总第38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