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2:0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玉米须的药用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玉米须;玉米须总皂苷;降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R965;R2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60-01
玉米须(Corn Silk)是禾本科农作物玉米(Zea Mays)的雌花干燥花柱和柱头,一般于玉米收获季节变褐并干枯时采集。玉米须具有相当重要的植物生理生化功能,其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作为传粉受精的通道。玉米须具有一定的药用与保健价值,其性平、味甘,是中医常用的利尿消肿的中药,开发前景广阔。
近年来,糖尿病(DM)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医药专家一直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物。其以可延缓并发症、作用温和持久、具有综合治疗作用、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民间有利用玉米须降低血糖的偏方,近年来的药理试验及临床应用均表明玉米须水煎剂能降低胆固醇血症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能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降糖效果良好。
1 玉米须降糖的主要成分
近年来,对降糖成分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皂苷、萜类、多糖、生物碱、黄酮等多种化学结构类型均具有降糖作用,如印苦楝叶、黄芪多糖、人参皂苷、大豆皂苷、苦瓜皂苷提取物中的黄酮苷等有较好的降糖作用[1]。
现代研究认为玉米须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单糖、多糖类、甾醇类、黄酮类、烷烃类等,有降血糖、止血、利尿、平肝、利胆、降血压等功效[2]。玉米须的发酵制剂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能够明显降低葡萄糖、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玉米须提取物皂苷能显著或明显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诸多研究表明玉米须总皂苷是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小剂量玉米须总皂苷组可明显降低血糖,大剂量玉米须总皂苷组和达美康组能显著降低血糖,大剂量玉米须多糖组有降糖趋势;玉米须总皂苷对防治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效果较好。对玉米须中的多糖类成分进行研究表明,不同成熟期、不同产地玉米须中多糖的含量有所差异,一般为0.43%~0.92%,以成熟期玉米须中多糖含量最高,认为其多糖类成分可能与降糖作用有关[3]。
2 玉米须降糖效果
研究发现,采用玉米须水煎剂30 g/kg连续灌喂小鼠7 d,患有四氧嘧啶糖尿病及外源性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小鼠的血糖含量明显下降,还能减弱肾上腺素(240 μg/kg)的升糖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玉米须中提取的粗多糖精品能够预防由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高血糖,正常及糖尿病小鼠灌喂量为100 mg/kg和400 mg/kg时,均表现为血糖下降[4-5]。
有研究表明,复方糖尿净和玉米须水煎剂对由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明显,对肾上腺素、葡萄糖导致的高血糖小鼠有降糖效果,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无影响。玉米须水提物对于由链脲佐菌素所导致的小鼠糖尿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玉米须发酵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家兔体内的血糖含量[6-7]。
3 玉米须内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玉米须内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见图1。
4 结语
玉米须总皂苷和多糖均有一定降糖作用,总皂苷效果优于多糖,两者使用剂量不同导致其降血糖的效果存在差异。玉米在我国广泛种植,玉米须资源极为丰富,其降糖效果好,因此提取玉米须内的降糖成分制备降糖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8]。
5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杨泽,佟之复.21世纪的糖尿病防治[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42.
[2] 李伟,陈颖莉,杨铭.玉米须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5,26(6):305.
[3] 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1354.
[4] 苗明三,牛红辉,孙艳红,等.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的筛选[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657-1658.
[5] 张艳,李永哲,周鸿立,等.玉米须多糖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的影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7):27-29.
[6] 景怡,景荣琴,胡天惠.玉米须总黄酮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糖水平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J].中国药理与临床,2011,27(2):85-86.
预防疾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只要人体气血调和,便可以使外邪无法侵袭机体,从而保持健康;反之,正气不足,气血失调,邪气必然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导致了机体平衡的失调。果品食疗就是通过补充营养素,从整体上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比如番茄,它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可预防夜盲症;桃子含铁量居水果之首,可用于预防缺铁性贫血等等。
有些瓜果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异性的预防作用。例如:西瓜是清热解暑佳品,又名“天生白虎汤”,盛夏季节常吃西瓜,对中暑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乌梅内服,有清汤、退热、抑菌作用,可用来预防急性肠道传染病;金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金橘苷,这两种物质能增强人体对严寒侵袭的防御能力,经常食用,不但可预防感冒,而且对防止血管脆性增加和破裂亦有一定作用。
治疗疾病
果品食疗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可用于临床各科病症的辅助治疗。例如:罗汉果饮料,它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明显sghgrcy皮玉米须汤,其中西瓜皮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可治高血压病;甘蔗生姜汁,能和胃、健逆、止呕,对急性胃炎伴呕吐者疗效颇葚苁蓉汤,用桑葚养血润肠,苁蓉温肾通便,芝麻润肠通便,枳壳理气,共奏养血温肾、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老年或体弱者的便秘;花生炖猪脚具有益气、养血、通乳作用,是民间治疗产后乳汁不通或缺乳的验方;核桃炖蚕蛹,能通经脉、润血脉、乌须发,使皮肤细嫩光滑,达到养生美容的作用等等。
此外,有些瓜果外用的疗效也十分显著,如西瓜霜治咽喉痛、石榴皮外敷治小儿湿疹等等。
养生美容
人体都有一个生长和衰老的过程,如何保持青春常在,防止衰老过早出现呢?注意摄取那些对人体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这两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瓜果类食物皆含有丰富的水分、纤维素、无机盐、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蛋白等,它们能使人体摄取丰富而全面的营养素;其中有机酸和纤维素还具有刺激胃液、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2)瓜果具有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健脾和中、补肾柔肝等作用,既能用于身体虚弱的调养,也是年老体弱、产后体虚、先天不足者很好的滋补品。例如莲子能养心、补肾、健脾,胡桃有补肾固精作用,苹果可润肺生当,大枣具有被 脾健胃、益气生当功能,葡萄能补气血、强筋骨,桑葚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的作用等等。
【摘要】 目的优化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L9 (34 ) 正交实验, 考察浸提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温度等影响因素;研究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叶提取液中总黄酮;参照Fenton反应原理研究叶总黄酮的清除·OH中作用。结果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40 %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采用料液比1∶20 ( m∶V) ,在60 ℃下浸提2.5 h;D-101大孔吸附树脂能较好分离富集叶黄酮类物质;叶中总黄酮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有较好的清除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叶中有效成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 叶; 总黄酮; 提取; 正交实验; 清除自由基
叶,是菊科(Compsitae) 植物脑 Dendranthema nankingense的干燥嫩茎叶。叶为江苏地产药材,味苦、辛,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之功能,主治风火赤眼、鼻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疮疖肿痛等。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矿物质、盐等,其中维生素A 和矿物质含量最为突出,另含有具防癌作用的黄酮类和具特殊香味的挥发油芳香物质。由于其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食用可清热解毒、开胃健脾,对防治流感、流脑、肝炎、痢疾有非常好的作用[1]。现代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叶乙醇提取液中含量较多的有效成分,因其具有显著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抗老化、抗突变、调血脂、降血压等药理保健功能,是一类极具开发前景的天然有机抗氧化剂[2]。目前主要运用乙醇-水溶剂提取、碱性稀醇提取、超声波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法对药用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3],然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富集[4],最后利用Fenton反应等多种自由基产生体系研究其抗氧化能力[5]。近年来有关叶中活性成分——黄酮类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实验以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溶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叶中黄酮类物质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叶黄酮提取液进行富集,最后还研究了叶黄酮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的清除作用,为证明其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仪器BS124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D型恒温水浴锅(上海分析仪器厂);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速FW80型万能粉碎机(天津华鑫仪器厂)。
1.2 试剂95%乙醇、三氯甲烷、盐酸、水杨酸、氢氧化钠、硝酸铝、过氧化氢(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石油醚(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醋酸乙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丙酮(上海实验试剂有限公司);七水合硫酸亚铁(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分别将试剂配成如下使用液: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 4%);硝酸铝溶液(质量分数 10%);亚硝酸钠溶液(质量分数 5%);乙醇(体积分数 95%、70%、40% );硫酸亚铁溶液(3.0 mmol/L);过氧化氢溶液(2.5 mmol/L);水杨酸-乙醇溶液(3.0 mmol/L)。
1.3 材料将市售叶置于65 ℃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48 h后粉碎,过80目筛,储存备用;芦丁(生化试剂,纯度为95%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D101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市南开大学化工厂)。
2 方法
2.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芦丁标准品23.20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70%乙醇溶液,置于温水中加热使溶解,再用70%乙醇溶液定容,摇匀,即得220.4 μg/ml的芦丁标准品溶液。精密移取标准品溶液0.05,0.10,1.00,2.00,3.00,4.00,5.00,6.00,7.00 ml于25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1.00 ml,摇匀放置6 min,加入10%硝酸铝溶液1.00 ml,摇匀放置6 min,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10.00 ml,加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在500 nm处测吸光度,以溶剂作空白,去离子水作参比,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绘制曲线可得吸光度A与芦丁浓度C (μg/ml)的线性回归方程[6](如下图1所示):A = 0.011 6C + 0.004 9,r= 0.999 6,说明芦丁浓度C在0.44~61.71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A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图1 线性关系
2.2 叶总黄酮提取及测定影响叶中总黄酮提取的因素主要有提取剂乙醇浓度、样品质量与乙醇体积比(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温度等[3,7]。选择L9(34)正交表研究浸渍法提取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时准确称取1.50 g叶粉末和规定量的乙醇溶液置于装有回流装置的圆底烧瓶中,按照L9(34)正交表进行提取实验。实验结束后,过滤得总黄酮滤液,取其滤液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然后根据标准曲线方程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总黄酮的浸出量(mg/g)。
2.3 叶总黄酮的提纯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和黄酮苷元等官能团,大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用氯仿、乙醚、丙酮、醋酸乙酯等萃取,而对多甲基黄酮的游离苷元甚至可用苯进行萃取[8]。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可达到精制富集的目的。实验中先回收叶总黄酮提取液的乙醇得到总黄酮的水溶液,再用3 BV石油醚处理直到石油醚萃取液显无色为止,以便除去脂肪酸等脂溶性成分,然后选用多个溶剂系统分别对上述提取液进行多次处理,以萃取率(计算公式如下)为指标,考察不同萃取溶剂系统对总黄酮萃取效果的影响,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萃取溶剂系统。萃取率(*)=m样品-m对照m0×100%①式中:m样品(μg)为经折算后的萃取液中的总黄酮质量;m对照(μg)为萃取液中的非黄酮经折算成总黄酮的质量; m0(μg)为加入叶处理液中总黄酮的质量。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是20 世纪60 年展起来的一种固液柱层析分离技术,具有价廉、吸附容量大、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精制纯化中已被广泛应用,而且呈良好的发展趋势[9]。本实验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叶总黄酮进行精制纯化[10],洗脱剂乙醇浓度为70%,吸附速度为2 ml/min,乙醇用量为4倍柱体积,分步收集洗脱液(0.5 倍柱体积/管),测出各管洗脱液中总黄酮的含量,绘制总黄酮的洗脱曲线。
2.4 清除羟自由基研究参照Fenton反应原理及李贵荣[11]的方法改进后进行测定。利用H2O2与Fe2+混合产出·OH,但由于·OH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存活时间短,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水杨酸,就能有效地捕捉·OH,并产生有色物质。反应如下:H2O2+ Fe2+Fe3++·OH+OH-·OH此产物在508 nm处有强吸收,若在此反应体系中加入具有清除·OH功能的被测物,便会与水杨酸竞争·OH,从而使有色物质生产量减少。将配制好3.0 mmol/L硫酸亚铁溶液、2.5 mmol/L过氧化氢溶液、3.0 mmol/L水杨酸-乙醇溶液、一定浓度的样品提取液,按下表1的顺序依次加入到25 ml的比色管中,加去离子水至刻度,振荡静置10 min后,以去离子水为参比,于508 nm处测吸光度值,代入公式计算清除率。见表1。其计算公式如下:清除率(%)=[A对照-(A样品-A0)]/A对照×100%式中:A对照为没有加样品的吸光值;A样品为加样品的吸光值;A0为没有加显色剂的吸光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影响叶总黄酮提取的主要因素有提取剂乙醇浓度、样品质量与乙醇体积比(料液比)、浸提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本实验采用表2所示的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通过正交筛选法选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上述实验所用正交表除各因子外,由于无空白列做对照,所以采用常规方法,由正交表中极差项可知因素B和因素D的R值非常接近,因此将均方中B和D项均近似作为误差项,但在实际中以B项来计算各因素的F值和P值进行显著性判断。从表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95%置信水平下,从叶提取总黄酮的工艺参数中,A因素和C因素影响高度显著,B和D因素影响可忽略。综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可知上述4种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C>B>D。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浸提条件是A3B2C1D2,即以40%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料液比1∶20(m∶V),在60 ℃下提取2.5 h,测定吸光度,得到叶总黄酮单位浸出量为72.485 4 mg/g。表1 ·OH实验加样表表2 正交因素水平表表3 L9(34)正交实验与结果表4 方差分析表
3.2 叶总黄酮的提纯
3.2.1 叶总黄酮的萃取提纯分别使用醋酸乙酯、氯仿和氯仿-醋酸乙酯(1∶1)3种溶剂系统对叶总黄酮水溶液进行连续萃取,以3次累积萃取率为指标确定最佳萃取溶剂系统。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3种溶剂系统的叶总黄酮的累积萃取率都不高,可能的原因是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极性比较大,而实验所用的3种溶剂系统中只有醋酸乙酯极性中等,其他溶剂系统极性比较小,由相似相溶原理可知叶总黄酮在这些溶剂系统中的溶解性较差。由实验结果可知,采用醋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时,叶总黄酮的累积萃取率最高可达17.26%。
3.2.2 叶总黄酮的柱色谱提纯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取适量D-101大孔吸附树脂用3 BV无水乙醇浸泡24 h,倾倒上层乙醇,然后装入玻璃层析柱,用无水乙醇以2B V/h的流速通过树脂层,至流出液加去离子水不呈浑浊为止,并用去离子水以相同的流速冲洗树脂层至流出液没有醇味为止;然后用2 BV 5%稀盐酸溶液以2 ml/ min 流速通过树脂层,并浸泡1 h后用去离子水以相同的流速冲洗树脂层至流出液pH值为中性;最后用2 BV 4%氢氧化钠溶液以2 ml/min 流速通过树脂层,并浸泡1 h后用去离子水以相同的流速冲洗树脂层至流出液pH值为中性。表5 不同萃取系统对叶黄酮水溶液的累积萃取效果
将“3.2.1”节中醋酸乙酯总黄酮萃取液4.00 ml(经测定,总黄酮浓度为202.8 μg/ml)拌适量预处理过的大孔吸附树脂,挥干再采用湿法装柱干法上样。以洗脱液体积(BV)为横坐标,单位洗脱量(μg/BV)和累积洗脱量(μg),做室温下70%乙醇分离提纯总黄酮的洗脱曲线如图2所示。图2 叶总黄酮的洗脱曲线由单位洗脱量曲线可以看出,当洗脱液体积1 BV时,单位洗脱量随着洗脱液的增加而递减;而当洗脱体积为3.5 BV时总黄酮基本被洗脱下来。由累积洗脱量曲线可以看出,当洗脱液体积1.5 BV时,随着洗脱液增加,累积洗脱量增加缓慢;当洗脱液体积为3.5 BV时几乎达到洗脱极限,此时总黄酮的累积洗脱率为102.2%。
3.3 清除羟自由基研究结果将“3.2.2”节中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的叶总黄酮提取液进行清除羟自由基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叶总黄酮提取液对由Fenton 体系产生的·OH 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溶液中总黄酮含量的增加,总黄酮对·OH 的清除能力也逐渐增强。当样品溶液中总黄酮浓度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的研究,确定了叶中总黄酮的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即以40%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料液比1∶20(m∶V),在60 ℃下提取2.5 h。此法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规模化的生产。实验考察了多种不同溶剂系统对叶总黄酮水溶液进行萃取测定,结果表明使用醋酸乙酯溶剂系统萃取3次,总黄酮的萃取率可达17.26%,使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醋酸乙酯总黄酮萃取液进行分离提纯,实验中出现了明显的洗脱峰,当洗脱体积为3.5 BV时黄酮类物质基本被洗脱下来,此时洗脱率为102.2%。此外还探讨了叶中总黄酮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为证明叶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6847.
[2] 朱兆富,朱素梅,沈喜海.果树叶片黄酮抗氧剂的分离及其作用研究[J].西部粮油科技,2002,27(4):48.
[3] 刘军海.杜仲叶中总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8):129.
[4] 李海云,郝再彬,李文兰,等.大孔树脂对鱼腥草总黄酮的吸附分离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47.
[5] 吴亚楠,鲁晓翔,连喜军,等.玉米须黄酮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5.
[6] 李文霞,颜 彦,光,等.柱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菝葜中总黄酮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7,22(2):212.
[7] 贾凌云,孙 毅,王春阳,等.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3,26(1):35.
[8] 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9] 屠鹏飞,贾存勤,张洪全.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