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7:4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本科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39-03
地方高校转型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指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背景前提下,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产业,高校如何应对信息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发信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达成产教实质性融合,我们认为制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基础,也是核心。其能从培养方案的多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才质量理念[1]。
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只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记载。2003年,四川大学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全国首次开办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2014年8月统计,全国现有24所院校开办本科专业教育。其中,一分类是大学牌头15所,学院9所;二分类是综合院校13所、中医药院校7所、其他类院校4所。从表述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来看,许多院校认为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具备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医学信息技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等能力,能在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工程、医药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自发稿前,笔者到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关于专业课程研究论文报道仅有6篇,表明医学信息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还是处于初期,权威性报道少见。
二、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新定位
工程教育是当代中国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新兴代的信息产业则是振兴技术经济的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化解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明确专业规模体系,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中,质量与规模、质量与资源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上与有效实施的矛盾仍然突出,要勃兴新一代信息产业,必须做好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制定发展战略。
专业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标准及其学科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制约教学内涵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社会、行业及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标准。作为新兴产业视野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借鉴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做好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定位”,以适应国家、社会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人才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应用技术与教学服务相融,体现地方性、行业性、产业性需要及其特征。
从直观角度上看目标的解析,目标是被“活化”的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与融合点。在知识结构方面涵盖专业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规定性。教育者应学会在目标内涵中找发展机会与优势,在专业特色中找差异性,在共性标准中,找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这就是活化目标的主体路径,也是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
三、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涉及两方面。一是改革方向问题;二是如何定位,是规范、标准问题。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以定方向为先,以定位为本,明确课程理性,以人才培养战略为课程体系的主导定位,以专业目标定位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定位。面对信息产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笔者从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研究。
一维在国家教育宏观维度上,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育司新增的本科教学目录中列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范要求,奠定了本科专业的方向标。
二维在社会行业中观角度上,要求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借鉴国内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2]。同时吸纳陈娜[3]、蔡晓鸿[4]、张颖[5]、肖晓霞等人[6]研究的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主干核心课程与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平台课程,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与应用技术产业型本科教育相结合。最终以突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差异化特点,倾注于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转型实质性改革。
关键词:军医大学;毕业论文;研究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需要完成的、与专业相关、合乎一定学术规范的文章或设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它是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集中体现。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专门通知强调:“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分析军医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策略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军医院校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
我院系承担了我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学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系统完成了5届上千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拥有比较完善的检验和药学学科体系、先进的科研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平台。
以我校2011年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有33名学员,药学专业有62名学员,实验技术专业19名学员,生物技术专业41名学员,共155名学员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论文成绩优秀者47名,占31%;良好者95名,占61%;及格者10名,占6%;不及格者3名,占2%。其具体专业分布见下表:
■
从调查结果发现,2011年我校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毕业论文优秀率较2007届(优秀率14%)、2008届(优秀率15%)、2009届(优秀率17%)有了一定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我们对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药学专业、实验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共155名学员,论文完成时间为16周。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下表: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选取“政策了解”“选题情况”“资料获取”“老师指导”“时间安
排”以及“重视程度”6个维度自编《军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问卷》,共20个条目,开放性问题2个。对我校2011届毕业学员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5%。
1.政策了解
主要设置了“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关文件要求”
“了解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以及“对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清楚或非常清楚,主要信息渠道来自导师指导。
2.选题情况
选题情况包括“选题来源”“选题难度”“选题意愿”三个项目,其中79.6%的学生由导师制订研究方向,其余学生为自己选题、参考他人选题或其他。
3.资料获取
资料获取主要包括“获取文献资料的方式”“阅读外文文献的数量”“论文写作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学术期刊阅读情况”,结果显示72.8%的学生会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或杂志期刊查阅文献,64%的学生阅读了5篇以上外文文献。
4.老师指导
老师指导包括“与导师交流次数”“导师指导情况”以及“对导师的评价”,其中92%的学生肯定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能与导师及时交流讨论,认为导师认真负责,严格监督。
5.时间安排
67%的学生认为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太短,考研、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等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6.重视程度
62%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对自己不重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过多,内力不足
部分文献报道:“教员不具备论文指导资格,缺乏带教经验,是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地方院校不同,近年来军医大学教师学历逐渐博士化,而生源相对不足,绝大多数老师非常乐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加之学校、院系、教研室对带教老师资格的严格把关,确保“一对一”指导,使指导老师的数量、质量并不构成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优劣的主要因素。而我们调查发现:相对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数学员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与自己未来的前途发展没有必然联系,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时间远远不够。
(二)时间过短,彼此冲突
多数院校在学员大四专业课程学习或毕业实习阶段才启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学员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培训不够,根据我们对我校2011届毕业学员调研结果:52.3%的学员认为欠缺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68.7%和68%的学员认为缺乏搜索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53.7%的学员觉得自己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较差,在较短时间内需学习多种科研方法和技术,显得力不从心。另外,近年来本科生规模持续扩张,就业与升学压力空前增加,必将挤占学生大部分时间,这都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 学生,医科;病理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对于我国医学院校来说,主要是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接轨,加强科技交流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部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开展双语教学[1~3]。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目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我院率先在护理学本科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中开展了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医学专业词汇、学习兴趣、英语应用能力和阅读医学英语文献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体会,以便更好地促进我院双语教学及提高教学质量。
1 双语教学的准备
1.1 教师的准备 以往研究证明教师的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外语的复合型教师,还要求教师对公共英语有较为熟练的掌握。因此我们挑选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教师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已过专业英语八级;②已在国外权威医学杂志发表过英文语种类医学论文;③病理学讲师以上职称;④具有医学英语口语培训资历;⑤具有扎实的病理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医学知识;⑥双语教学试讲为“优秀”。
1.2 双语教学大纲及双语教学教材的准备 病理学课程主要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较少和听力水平较低,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根据我院护理学本科专业(英语方向)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该专业病理学双语教学大纲,该大纲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中英两种语言对照进行编写;②知识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及了解四个层次进行分类;③明确规定并罗列专业英语词汇量及要求;④附列全部专业名词及要求;⑤内容根据国内统编教材章节排列。过去一些研究认为双语教学应选国外原版教材,但国外原版病理学教科书价格昂贵,而且内容量过多,与国内相应专业病理学统编教材相差较大,国内学生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消化吸收,而且目前国内缺乏病理双语教学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根据国内护理学本科专业统编病理学教材[4]自编了病理学双语教材,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容及排版与国内统编教材相一致;②专业英语词汇附中文解说;③图文并茂;④适当介绍了该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严重呼吸困难综合征;⑤每章均附有根据教学大纲精心设计的练习题。
1.3 双语教学课件的准备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以下原则制作双语教学专用多媒体课件:课件清晰,用词精确简练;内容条理清楚,尽量避免成段的英语内容,各章节、提纲、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表示,并辅以较多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每一章节后制作简短的英文小结,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内容。
1.4 学生准备 做好对学生的宣传鼓励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向学生阐明双语教学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搞好双语教学的信心。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中文教科书相关内容,便于课堂上对照理解。
2 双语教学的实施
2.1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 病理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重点突出本专业常用专业词汇的介绍和用英语描述本课程专业内容,因此我们采取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我们先后采用了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全中文讲解模式(模式1)、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中英文对照讲解模式(模式2)及中英文对照式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中英文对照式讲解模式(模式3),我们发现以模式3进行双语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模式1和2。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讨论式、病例分析式并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方式理解掌握专业知识。通过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效果,作业应紧跟教学内容,难易适中,鼓励学生使用英文作答。
2.2 教学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及时改进、课后通过开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逐步完善双语教学的方法,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2.3 效果评估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同时检测双语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学考试中采用中英文混合出题,分别检测学生的病理学专业理论水平及专业英语水平。
3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展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对于国内医学院校尤其是民族医学院校来说确实是一项重大挑战,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适合国内医学教育的双语教材,因此编制与国内相应医学专业统编教材相适应的双语教材是必需的,这样才可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其次是教师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也成为一个必须跨越的障碍。鉴于口语一直是困扰中国人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因此国内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英语或多或少都带有“哑巴”英语的痕迹,而且思维或多或少带有中国人的习惯,另外语音的标准化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全面提高其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只有具备了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师才可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第三是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及适应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具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才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三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在民族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可行的,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的课前准备、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时的教学总结等可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42-44.
[2] 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25-26.
基础数据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等5个学部,共53个直属院系,120个学士专业,242个硕士专业,212个博士专业。全校专任教师6441人,其中教授1701人,副教授20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3人,工程院院士8人。学校每年邀请大批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目前,北京大学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所附属医院。
根据2013年10月的统计,北京大学共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35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540人。尽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北大学习,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们和北大的联系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在本国成立了北大校友会,推动了北大和留学毕业生的交流。北京大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韩国北京大学校友成立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的约200名韩国留学生出席了成立仪式。韩国北大校友会是首个海外成立的北大校友会。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从北大毕业和正在就读的韩国留学生已近5000人,他们是北大留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北大韩国留学生校友会对于整合北大毕业生的海外人力资源、加强北大与韩国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及提高北大的国际声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1993年第一名韩国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以来,每年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的数量正在成倍增长。
抢眼专业
北大悠久的历史对外国留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本科生按院系志愿招生,入学时不分专业,一般在三年级开始选择专业,分流培养,报名时只填学院,不填专业。留学生在北大可报名的本科专业包括文理共21个学院,共计近百个专业。在理工科专业中,数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的专业很受欢迎。文科专业中,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外国留学生较多。医学部的有关专业也是来华留学生报名较多的专业。在硕士研究生方面,留学生可以择中文授课项目和英文授课项目。中文授课项目包括:光华金融学、经济学院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硕士项目。英文授课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格里菲斯大学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项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国际关系方向)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等10多个专业硕士项目。
留学生来北京大学学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请攻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等学位项目;也可以申请非学位项目,进修专业课程,补习汉语,从事专题研究,参加预科项目或短期培训项目。本科生项目学习期限为4年至6年,完成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可取得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规定条件者,授予学位证书。硕士生项目学习期限为2年到3年,修满学分,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可获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博士生项目一般需要4年到6年的学习和研究期限。修满学分,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可获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留学申请时间一般在每年秋季,次年春季需根据院系通知参加复试。北京大学目前有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11个,涵盖国际关系、中国法、公共政策、工商管理等专业领域。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朝阳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丹东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关键词]医学检验;四年制本科;实习带教;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是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1],不同于被动向临床提供所需检查结果的辅助科室性质的“医学检验”,所以需求是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而不是技师型。10到12个月的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2]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改为医学检验技术类、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这一改变恰恰体现了现代医学检验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五改四”的这批技术类实习生将于今年暑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需要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者考虑探讨。
一科室领导层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教学组,择优选拔带教老师;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分级管理
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副主任分管,总带教老师承上启下进行统一安排。各专业组选一到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技师作为专业组带教老师,具体落实专业指导、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件的科室甚至可以实行“一带一”带教模式。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慎密求实、从容熟练潜移默化的教导了学生,同时教师们由于带教需要,就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对个人及科室都是极为有利的。实习生人数多的科室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一到两名实,帮助老师管理的同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化管理;注重岗前培训,特别是要树立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进入科室的一批不同层次的实习进修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习生进入科室的第一天,由科主任监督、总带教老师负责安排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当然包括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侧重生物安全培训[3],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不能“重测轻防”。所以科室有责任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工作前上一节生物安全培训课,且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提醒学生,确保每一位实习生在整个实习阶段保持生物安全意识。
三结合院校的实纲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制
定分层次的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组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实习生并不是学会操作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应该注重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习生需要学会分析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合适的、符合临床症状及诊断的结果[4],这就需要深究,牵扯到方方面面。
1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每一个结果都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强化学生“质量第一”的观念[5]。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了树立质量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中专门安排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专题讲座。
2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检验基本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几年,越来越先进的检验仪器以及各种完善检测系统在检验科得以普及,无疑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但可能会让实习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感觉没学到知识。所以要求学生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流程,了解仪器的操作过程,提高对检验结果随机应变的判断能力,同时还加强手工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6]。
3注重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能力培养
实习生没有权限发放检验报告,但作为一年后的检验工作者,实习期间需要学习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本科室安排每位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最后阶段观摩老师发放、审核检验报告。具体包括结果的前后对比、异常结果复查及登记、急诊结果优先处理,危急值处理流程,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等等。
4培养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注重与临床方面的沟通
检验医学已经进入了“标准化”和“临床化”的时代[7]。规范学生标准化操作的同时,注重培养临床诊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遇到某些特殊、矛盾的检验结果时,首先要自查,保证自己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然后主动与临床沟通,如实反映,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其标本采集是否有误、结果与临床治疗和用药情况是否相符等,做到对每一份标本负责。
四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好本科生的论文带教工作
根据各院校大纲要求,也为了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的撰写论文,本科室一直重视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①选拔优秀的论文指导老师。②保证充足的论文写作时间。当然还需要学生利用好平时工作的空余时间。③提早落实毕业论文,改变以往不少同学因实习后期忙于考研究生、公务员、忙于寻找工作或转实习等导致无法静心写作的状况。④科室举行实习生论文预答辩,以便学生回校后答辩更加顺利。
五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进行业务学习
必须重视实习生的业务学习,每月至少安排2次理论讲课,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习质量,跟上最新发展状况。实习生已经学习了大学所有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适合再应用传统教学法进行业务讲座,注重“教”而忽视“学”。科室要求年轻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应用目前较流行的PBL教学法[8],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最后由教师点评,给予补充纠正并适时对实习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思路给予肯定,再由教师即时延伸和扩展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六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实施个体化教学,注重考核实效
检验医学的实习相当重要,可以通过PDCA循环的实习教学模式保证质量。PDCA循环[9]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顺序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找出每位实习生薄弱点,个性化教学,循环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实习生的考核很重要,科室制定了量化的考核标准,实行千分制管理。力求公平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总分1000分。比如:①各专业组业务考核满分100分(共六个专业组,满分600分);②毕业论文考核满分100分;③业务学习考核满分100分;④医德医风考评,满分100分;⑤实习生出勤管理,满分100分。积分在80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701~799分为良好,积分在600~700分者为合格,低于600分者为不合格。
七根据学生爱好,侧重某亚学科的教育,培养专长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医学院校扩招、医院招聘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如今的检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将目光只瞄准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及医疗公司应该得到更多的青睐。科室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实习安排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的安排实习轮转。比如:对血库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血库轮转时间加倍安排;对去医疗公司感兴趣,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甚至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公司轮换学习。综上,医学检验科早已不是简单的辅助科室,作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需要不断提高检验医学的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全面,实验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能和临床医生平等交流的检验医学人才。所以本科室成立专门的教学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纲、注重量化考核,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质量控制意识、基本检验操作、报告单审核及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考虑侧重亚学科的教育,同时不忘科研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实习带教的培养模式及新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永平,余水花,何兴兴,等.检验医学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7):177.
[2]谢圣高,宁勇,姚群峰,等.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3-94.
[3]何伟业,蓝红云,杨平英,等.检验科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认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666.
[4]乔姝,雷红华,王云华.检验专业医学生实习教学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88-89.
[5]徐礼杭.临床生化室实习带教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3):3030.
[6]陈键,赵洁.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22):106-108.
[7]贺军涛,张彦平,尹佳锋,等.CBE教学模式在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824-826.
[8]杨丽,徐菲莉.PBL教学联合PPT方式在医学检验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56-757.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课外训练;文献抄读
随着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高校开始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最早开设生物信息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几十所高校陆续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包括: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生物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面临极大的困难。生物信息学的本科生需要接受数学、统计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课程的学习。短短的几年时间对于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更为困难的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极快,读研深造或就业生物信息公司,需要的大多是最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1]。因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采取了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即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学生加入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学习生物信息知识[2]。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学生为例,探讨该模式的经验和策略。
1生物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宣传,让大一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培训,组织系内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信息基础知识培训课程,每年培训10几次,每次根据授课教师的准备内容,讲授2-4学时。这些课程大部分安排在周末进行,内容主要结合基础知识和教师科研特点来设定,包括:非编码RNA基本概念、microRNA、Cytoscape画图、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二代测序理论知识等,详见表1。授课场地利用计算机机房,这样便于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的课外创新思维与课内创新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效的结合了实践活动。这些培训内容均为教师实际从事科研所必须的知识,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操作。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轻松的解答。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答疑,传授他们实践知识和编程技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生物信息的一个特点是:高校的科研内容往往与公司所需的技术接近,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2文献抄读活动
文献抄读是科研中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学习最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从事生物信息科研的教师和研究生一般会定期的进行文献抄读。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的生物信息团队每周有三次的文献抄读,往往设定在工作日晚上进行。我们要求自愿参加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本科学生与教师、研究生一同参加文献抄读活动。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只需要听,不需要讲。即使这样安排,低年级学生也很难听懂,因为文献抄读的论文经常发表在顶级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cell。我们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听不懂,一段时期内会对生物信息参数厌倦感。有的学生一两个月后会适应,有的学生需要半年及以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了,选择退出。这段时期,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煎熬。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多次听不懂而一筹莫展;学生因为多次听不懂而灰心。我们采取导师制兼课题组负责的策略,部分缓解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一位导师带1至2名低年级学生,科研方向相近的导师形成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根据团队课题方向的特点,选择方向相近的论文进行文献抄读。低年级学生主要听所在团队的文献抄读活动。有精力时,可以参加其它团队的文献抄读。由于文献抄读内容相近,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阅读和讲授文献抄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年级本科学生更加适合于讲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软件使用类的论文。因此,为学生主要分配这两类论文,但要求学生要讲清楚数据库使用和软件的操作步骤。当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尤其教师和研究生讲授论文知识后,学生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从学生的讲授过程,也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提升的学生,在讲授论文时,表达非常清晰。在文献抄读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实践结合。如果文献中有需要使用的软件和方法。我们会马上安排学生去实现和使用该方法,然后写帮助文档并特异安排一次培训,让该学生教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软件使用和方法。通过这一策略,一方面学生对文献抄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因为文献抄读内容有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学生课下可以马上根据文献内容来复现结果,并应用在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课题当中。另一方面,真正为教师的科研起到帮助。教师安排学生立刻复现文献抄读内容,可以帮助对文献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文献中的软件,可以帮助科研的策略选择。学会文献中的数据库使用,可以增加数据量和数据来源。但也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在安排学生任务时,要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该任务。
3结束语
本文以介绍生物信息本科生创新思维课外训练的经验为例,探讨了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我们发现本科生参与文献抄读活动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冯陈晨,李春权.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导报,2015.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新增专业;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的招生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目急剧增长。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也一些问题。许多大学在扩招中失去个性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例如师范类院校开设非师范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外语、财会等文科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理工类专业,高校增开新专业成一时风气。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增开专业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中暗藏的就业风险不容忽视。面对扩招后新增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如何对新增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实问题。
一、我国目前新设专业及其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自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学生人数增加,如果都挤在原来的专业,每个专业的人数过多,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业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要扩招必然就得增加新专业,全国各地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开办了新专业,而且增长迅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1711个本科专业和3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个公安类专科专业;2006年度有2187个本科专业和11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5年度有2594个本科专业和45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4年度有2442个本科专业和2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新专业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每年增设大量以前从来没有的专业。新专业以其极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类专业一般都是针对目前市场急需人才而设置,譬如数字媒体及动画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等等。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急需时他们就应时而生,适应性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然而,纵观近几年新专业就业率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么高。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一些“时髦”专业就业率比较低,诸如:首饰设计、宝石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毕业就业率不足50%,有的甚至更低。而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或者特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同时据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可见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的专业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由此看来,新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为扩招而扩招,不考虑社会需要,争开新专业,盲目求大求全,一些新专业根本没有成熟的就业市场,一些热门专业过量招生致使人才过剩,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新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当初高考选择新增专业的学子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的出于爱好,有的是无意之举。经过了大学四年,他们同样面对就业的现实问题。与传统专业毕业生一样,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现在有些省市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不管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一味地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公司、大企业就业,希望到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出国机会多,晋升机会大的单位就业。而边远山区、城镇、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即使有去到边远山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也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去的。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没有相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毕业找工作这些先例可以参考,许多新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充满迷惑,不清楚从业方向,从而放弃自身的专业特点,跟着别人一起往热门行业、热门企业里钻。
(二)辅导员对新专业的就业市场定位不清晰
在高校的新增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而有的却是本校过去没有的新专业,甚至是其他高校也没有的新专业。对于新增热门专业或新增与原有专业相近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也许还比较容易上手。然而对于那些本校原来没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连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新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前景、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合适的求职企业对象等等,更不要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了。
(三)学校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对就业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到位现象视而不见。特别是忽视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工作。例如经费和人员的不到位、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积极开拓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因而无法为学生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无法保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仅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浅层次的就业服务,缺乏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四)新专业知名度低,难做就业推荐工作
很多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盲目增开与本校特长不相符的专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扩招后各个学校都明显地感到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滞后;不仅公共基础课上的师资不足,新设专业缺少有经验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扩招后校园内的人口过于密集,后勤设施跟不上扩招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设备和用房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急需改善,图书资料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简单来说,盲目扩招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足、教学师资的匮乏、后勤设施的缺乏、教育经费缺口等问题。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对一些新专业,连用人企业也不甚了解新专业适用哪些岗位。有的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在该校属于新设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知名度较低,难与其他院校对抗。种种存在的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能力水平不高,相对其他有优势的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三、新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的观念
这几年扩招,毕业生多了,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扩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人才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国家毛入学率则远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扩招与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就业难,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了,而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大学生不当的就业观念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包括: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因此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和老师要让毕业生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类型的单位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才最重要。
(二)辅导员加强新专业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水平高低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新设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更应该加强对新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除此以外,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所有的辅导员都应该经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教育知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当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专业的时候,应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及从业方向,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考虑今后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包括知识结构的准备和经验方面的准备。
(三)学校领导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加强重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龙头,一切从就业出发思考问题。对于新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有新的就业工作思路。首先要注重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其次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工作,加大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及新专业毕业生的推荐力度,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推荐企业。三是老师应该针对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特长推荐毕业生。四是学校努力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在校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五是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可通过举办求职、就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在扩招工作中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同时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原有专业与新设专业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此外,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各级领导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根据新专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对于生源、师资、设备、质量、前景较好的专业,要努力创优和创特色;对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欠缺、但生源尚可、前景看好的专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连年招生计划未能完成,师资严重欠缺,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前景堪忧的专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大引进力度,努力增加教师总量。确保新专业教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大部分专业课应由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与学院的沟通,改善图书资料条件;加强新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认真总结新专业的办学经验,进一步做好专业的发展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和辅修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宣传,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增进专业兴趣;要主动了解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模块化设计;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Q3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15-0255-02开放科学
遺传学是引领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学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遗传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遗传学实验课程在森林资源类、植物生产类等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是最重要、综合性最强的实验课程之一[3]。
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内容可归类为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与群体遗传学5个板块[2,4-5]。近年来,国内遗传学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聚合酶链式反应、质粒提取与酶切、大肠杆菌转化等基础分子遗传学实验项目早已经进入遗传学实验课程,甚至一些较复杂的分子遗传学综合实验,例如QTL分析、RNA干扰等也已经引入到了遗传学实验课程[6-7],从而使分子遗传学实验在遗传学课程实验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这一趋势与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是相契合的,但也导致在总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细胞遗传学实验等经典内容势必被压缩。
面向森林资源类、植物生产类等本科专业,本文在对现有遗传学实验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遗传学的核心实验,尝试按照模块化设计将其分解为染色体诱变技术、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染色体分析技术3个模块,在此基础上探讨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本文对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本科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细胞遗传学是细胞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产物,它以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细胞遗传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发展成为分子细胞遗传学,并随着高通量测序等组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细胞遗传学[8-9]。细胞遗传学在医学诊断[10]、倍性育种[11]、染色体工程[12]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细胞遗传学实验在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最近10年(2009—2018年)遗传学中2种热门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基因编辑、RNA干扰)和3种经典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显带]相关SCI论文数量,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作为新兴技术,基因编辑相关论文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自2016年开始每年相关论文数量均超过2000篇,且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RNA干扰虽然近3年相关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每年论文数量一直维持在5000篇以上,是遗传学研究中的热门技术;在经典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中,染色体显带技术相关论文相对较少,基本稳定维持在每年100~200篇,但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相关论文数量近10年来均稳定维持在每年2000~3000篇;这表明细胞遗传学经典实验技术(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验课时有限的前提下,以“综合性、设计性”为导向,如何高质量做好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是本科遗传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模块化设计
2.1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
目前,国内本科遗传学实验教材中收录的细胞遗传学实验项目主要有12项[2-5,13],如表1所示。显然,受实验教学课时的限制,这些实验项目在教学中是无法全部完成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只能根据实际课时并结合实验室的条件从中选取少量实验项目进行,因而导致在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有必要从细胞遗传学整体实验技术体系的角度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哪些实验项目是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项目,在教学中优先保证这些项目的完成。由于细胞遗传学是以染色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染色体操作与分析是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技术。
2.1.1核心实验。涉及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显带等,属于遗传学特色实验,基本不会与其他课程重复,更重要的是在现代遗传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仍然经常使用,在遗传学实验课程中应该尽量开设。因此,可以将之归为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
2.1.2非核心实验。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不直接涉及染色体操作与分析,且与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等实验课程存在重复,在遗传学实验中可不开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姊妹染色单体区分染色、植物微核检测属于比较经典的遗传学实验项目,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开设。
2.2模块化实验教学设计
在遗传学实验教材中,所列的核心实验均为各自独立的项目(表1)。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既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覆盖全面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按照所涉及的實验技术和目的,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可以分为3个模块,即染色体诱变技术(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异与结构变异)模块、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模块、染色体分析技术模块(图2)。
按照设计方案,现有遗传学实验教材中原本分散独立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按照其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整合形成3个教学模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验室具备的条件进行这3个模块要素的自由组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①基于45srDNA-FISH的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②结合C-显带技术和重复序列为探针的FISH识别植物的染色体;③基于FISH技术鉴定植物异附加系材料;④基于特异性重复序列探针鉴定植物异源多倍体材料。
3细胞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方式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实验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3.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提前做好资料收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因此,教师一般需要提前2周以上向学生布置实验任务。一些实验材料需要准备的时间很长(例如远缘杂交及回交),只能由任课教师提前完成,但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准备过程的照片、视频等,以使学生具备直观的认识。
3.2发挥研究生的助教作用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往往程序较复杂,实验过程较长,时间跨度较大,仅依靠课程课表上的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实验,而任课教师通常也无法抽出更多的额外时间全程陪同和指导。所以,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不失为恰当的解决方法。将学生分组并分配研究生作为助教,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得到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得到锻炼,完成了其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工作。
3.3科研反哺教学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部分实验设备,尤其是一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本科教学实验室可能不具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的仪器设备往往较为先进、齐备,是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的途径。只要管理得当,不对科研造成阻碍,可更大程度地发挥科研仪器设备的价值。此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科研项目框架内开展设计性实验。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具有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的成果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并公开,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