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抒情朗诵稿

抒情朗诵稿

时间:2022-05-02 10:4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抒情朗诵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抒情朗诵稿

第1篇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第2篇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今天听了罗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收获颇丰,罗老师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无论在课堂的教学环节还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以及对教材的解读,都颇具功力。

首先罗老师从寻找对于勒的评价环节入手,放手让学生去亲近文本,在寻找中再次熟悉文本,学生在课前对文章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既完成了对内容的了解,也为下面基于文本的交流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交流基础。

其次罗老师对学生所找出的评价进行分类活动的设计,其安排妙在教师的深入浅出,将所找的评价以说话的背景为条件分类,这样的设计浅显却又在不经意间带动着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跃起来,教师的要求指向性明确,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接着教师利用板书进行一个非常自然、巧妙而又高效的课中小结活动,教师用了我们眼下许多课堂中正在淡化的方法——传统教学中精心设计板书的方法来完成,请看“赔钱、占钱、有钱、没钱”是刚才第一次分类活动的条件,自然呈现;“盼、赶、赞、骂、避”则是所找评价的具体体现,曲线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文中人物对于勒评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生动,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解和记忆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它还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目标,对于避免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什么也不记得的低效状态有极大的纠正作用。

最后教师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两大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睿智,无疑增加了课堂的文学意味和典雅气质,但关键还是如何用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问题。这是一副长联,教师大胆地进行了自我展示和阐释,而不是常见的让学生补充完整或对下联的形式。如果这样做,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而是在解释过后让学生来拟一个横批,效果就比较明显。二是作者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老师的示范必然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发言交流中要去提练、推敲词句。这是一种雅致地引导方式。

全课的小结,教师语言的运用也是相当精练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出其不意的再扣文题发问,高屋建瓴,引导学生回看全文,再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批判现实中寄予着对美好的期待。此种收束全课的方法紧贴于文本而又有高度,干净利落。与眼下课堂中盛行的花样繁多的迁移拓展式结尾或教师抒情朗诵式结尾相比,显得更为朴实有效。这或许也就能看出教师对于语文本质把握的精确,能看出教师坚守纯正语文味的课堂的珍贵!

第3篇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朗诵这首诗,思绪也没来由的回到了青海那片神奇的土地。

雄居“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在青海,我看到过堪称“举世无双”的“万丈盐桥”,看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我曾站在昆仑山脚下,朝着雪山顶礼膜拜。也曾去探访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诱惑和神秘;草长莺飞的夏季,我在金银滩草原上寻觅王洛宾的足迹,想象诗人和那位美丽的姑娘共骑一匹白马,在夜色迷离、空旷辽远的草原上纵马驰骋的浪漫场面。

高原的河流和湖泊,高山和草原,都是那么的美丽迷人。然而在那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青海高原人民的热情。记得在天峻县,不管何时走在街上,随时都会有藏族同胞热情伸出手来,用颇为生硬的普通话亲热地问候一句:你好——他们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这种无遮无拦的坦诚和信任,如同高原的蓝天一样,清澈蔚蓝,不含任何杂质。

青海人民的热情,还表现在他们的舞蹈上。

至今,我的脑海里都会闪现出在西宁看锅庄的情景。记得那年夏天,每天下午,我都会坐上公交车去新宁广场,去看那些围了几大圈的人跳锅庄的热闹场景。

当夕阳还在树梢闪耀,下班的人们三三两两向广场集聚而来。随着《打青稞》熟悉的曲调在耳边响起,一班男女面带微笑拉手成圈,开始忘情地舞蹈。随着夜幕降临,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圈子也就越围越大。

华灯初上,七彩的灯光如梦幻般映照在每个人身上。此刻,不管你是年方二八的妙龄少女,还是身体发福有了水桶腰的老阿妈;不管你是从草原上刚到高原古城的远客,还是途经此地的路人。只要你愿意进入这个圈子,就会有人亲热地拉起你的手,随着柔和轻盈或粗犷豪放的舞步一起欢腾。

若你不了解诸如跨步、退步、上前等等的舞步不要紧,会有漂亮的姑娘朝你飞来一个善意的眼神:呶,像我这样!那些在别人做来很容易的前俯、后仰、收腹、挺胸等动作,你跟着蹓上两圈,也就能学会个大概。

在慷慨激昂的音乐中,在高原风的抚慰下,你不能不为锅庄着迷。那些手拉手的舞者,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他们一脸的憧憬,似乎正站在一碧万顷的大草原上翩跹起舞,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小伙儿疯狂的口哨声,恰好与高山流水相呼应,与碧草雪山融为一体。

人们专注的把情感全身心投入到举手投足之间,在夜幕星星点点的灯光下,小伙儿姑娘们个个都是那么的美丽和帅气,浑身散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当然,还有相互之间的爱,和青春燃烧的激情——

在青海都兰县,我还有幸逛过一回“花儿会”,使我对“花儿”这种民歌了解颇多。居住在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或赶路途中,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以抒情怀。

“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说明了青海人民对“花儿”的喜爱之情。“花儿”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抒情。我感觉,群众对这种民歌实在是连骨子里都透出无限的爱意。那次,在都兰县西边的小树林里,各族群众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如过节一样,欢天喜地到“花儿会”上唱歌野游,青年男女们更是以歌传情,互倾爱慕。歌声、掌声、笑声、喝彩声汇集成一片,惹得游人留连忘返。

有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花儿是这样唱的: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轻易折去是难,折不到手里是枉然……

我仔细学习过那些“花儿”的歌词,它们的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很多“花儿”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依恋和缠绵,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当然,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同样诠释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热情。

我在青海呆过多年,看见过高原七月美丽的风景:低处炊烟缕缕,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跑,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也同样经历过“昆仑六月飞雪”的胜景,感受过高原冬天彻骨的寒冷。但是,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里人民真挚、热烈、坦诚的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真性情与青海的无言大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距离越远,回忆愈发撩拨人的魂魄。

第4篇

文艺会演主持词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合:大家好!

甲:我是202班的###

乙:我是###

甲: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校园。在这莺歌燕舞、百鸟争鸣、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我校第二届“校园文艺汇演”。

乙:在各项校园活动中,同学们高扬智慧的风帆,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

合:这一切一切,充分展现了当代学子的青春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精神风采。

甲:今天,我们以“文艺会演”的方式展现青春的烂漫、抒发来自内心的喜悦。

合:集士港镇化技术学校第二届“校园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甲: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有长辈、亲友的关爱,有朋友、同学的友爱。

乙:是啊,爱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孤单、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的阳光。

甲:现在由我们俩为大家献上一首《让我爱你》,愿你的生活充满爱。

甲:当爱出现我们的生活划破平静

乙:我们的心划出一道彩虹。

甲:生活是现实的,她给我们的启示是“爱拼才会赢”

乙:下面有请101班的周玲杰,为大家带来《爱拼才会赢》

(鼓掌)

甲:命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乙:是啊,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甲:103班有一位专唱抒情歌曲的男生,你听说过吗?

乙:哦,你说的是不是王松。

甲:看来他的名气的确蛮大的。

乙:下面请王松,为我们带来一首《今生共相伴》

甲:你看过魔术表演吗?

乙:当然了,电视里经常有魔术节目播出。

甲:今天,你和我都十分有幸,因为我们可以现在看到魔术表演。

乙:真的啊!赶紧请他们上场啊!

甲:你看他们来了。

甲:你有发现今天文艺汇演很多节目有个共同点?

乙:给点提示啊!

甲:节目名称里有共同处。比如“让我爱你”、“爱拼才会赢”、“爱在爱你”、“我爱你”、“爱你”

乙:噢。我知道了,就是都有个“爱”字。

甲:下面就由春季班同学为我们带来《我爱你》。

甲:有一首非常感人的歌,《丁香花》,大家都听过吧。

乙:这首歌经常有同学在校园广播台里点播的。

甲:今天我们请102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这首歌。

乙:大家欢迎!

甲:你有听过用宁波话唱的歌吗?

乙:听过的,像《窗外》、《小薇》

甲:让我们有请203班的胡小杰和俞文硕,为大家带来《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甲:宁波话唱歌真是别有风味。

乙:不过,感觉唱歌节目好象有些多啊。

甲:是的,好,下面请103班同学来表演“舞蹈”《感恩的心》

甲:我们学校,文艺人才众多,每个班级都有多位文艺骨干。

乙:有没有把老师算进啊。

甲:对啊,要不请老师上来表演一下,大家说好不好?

大声点。。。。。。

乙:下面有请( )老师 ( )老师,上台

甲:大家欢迎

甲:啊花认识吗?

乙:谁啊?

甲:201班,座在第一排的高个。

乙:哦,知道了。就是十佳歌手比赛中以一曲《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迷倒评委姐姐的陈雷光。

甲:今天他为我们带来了一首最近红的发烫的歌,《你到底爱谁》

乙:掌声在哪里?

甲:真是好听

乙:让我们记住他,啊花――陈雷光

甲:下面请鲁旭丹为大家带来一首《爱你》

乙:大家欢迎

甲:下面请春一班韩婷婷、余迪,为我们带来一首《lidia》

甲:今夜雨纷飞飞在天空里是我的眼泪低在手心里。

乙:好象有点伤感啊。

甲:下面由春2班何露萍为大家带来歌曲《纷飞》

乙:大家欢迎。

(鼓掌)

甲:哦...宁静的小村外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陆零年代

乙:停,你怎么一个人唱《笨小孩》这首歌。真是个笨小孩。

甲:我是在给203班男生们起个头,下面就请他们为大家带来这首《笨小孩》

甲:做学生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乙:是啊,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让我们珍惜这难得的缘分,珍惜美好的时光。

甲:下面是有201班,为您带来的音乐情景剧《毕业》

乙:大家欢迎

甲:看了上面这个节目,自己也有些感触,真希望快乐的生活能够长久。

乙:快乐不就在你我身边吗,下面请101班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快乐。

甲:请欣赏时装表演。大家欢迎!

甲:这节目,真是有创意

乙:是的,真的很不错。

甲:下面请出102班的汪春娜,她给我们带来的是朗诵《鹤望兰》

乙:大家欢迎

甲: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光阴是一首带走四季的歌。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们在年年的成长。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年青的岁月总是如此的短暂。

乙:是啊,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我们彼此之间的这一份“爱”。

甲:今天的演出就到这里,感谢参加本次演出的各班同学。

第5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源头活水 不断实践 因材施教

六月,是一个大忙的季节,也是一个盘点收获的季节。2012年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我校有二十多位学生的作品获奖,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的祖国”读书活动中获奖者为参赛者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获奖了。作文百花园为什么五彩缤纷,花儿为什么红得耀眼?因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作文作业、个性化的作文指导推动了作文教学的发展,使优秀作文精彩纷呈。

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普遍现象,老师硬催着,就只好说些假话、空话,就是有那么一两篇较好的文章,也是作文选的改编。其实,怎么能怪他们呢?农村的孩子生活面很狭窄,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别说金山、焦山等旅游景点,连镇江城恐怕一年也只几次。平日的生活无非是上学放学,在家偶尔看看电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生活,丰富体验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体验越真切,表达的欲望越强烈,表达的内容越充实。因此,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开源头,让学生有“米”下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也缺少教育知识,舍不得给孩子多买书,也不会买书。虽然学校有图书馆,就算不嫌那儿的书陈旧,三个年级一千多人,也是僧多粥少。为了让所有孩子有书读,我们在班上建立小型图书馆。我们让班上每个孩子至少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汇集起来,编好书目,存放在教室后面的小书柜中,由班长充当图书管理员,任何学生都可以随借随还,保证每位学生及时读到自己喜爱的书。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由供书者谈谈推荐本书的理由,由借阅者谈谈读后的体会,其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想着借阅。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至少读书5本以上。学生词汇量增加,同时也有了间接的生活经验。

2.结合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体验。为了让农村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起来,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各项校园比赛。虽仅仅是校园活动,但从参赛人员的选拔,到排练,到比赛,每一次孩子们都精心准备,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迎接节日的盛会。我们抓住这些契机,让同学们记录下其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天的心情,每一件小事,强调写出真情实感,独到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校园艺术节的文艺汇演,本班虽以失败告终,同学们却收获了最可贵的友情;

校运动会中,本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同学们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中,同学们懂得了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拔河比赛中,同学们意识到了团结就力量;

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中,同学们体验到了人间最感人的亲情……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这么鲜活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断实践文自华。

从小到大,孩子们总在应付老师的作业,作文总是以作业的形式下达给学生,自然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作文作业以不同形式出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1.参加班级墙报布置。班级墙报分各个专栏,“文学园地”、“小记者”、“个性展示”……分配给各个小组布置,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并定期评比。例如“小记者”专栏:或指导学生请教自然老师,到小金河采样并做好相应记录,完成《家乡环境》的观察报告;或指导学生访问运动会各类比赛冠军,完成《爱拼才会赢》的人物采风;或指导学生访问村中老人,了解民俗风情的变化,完成《爱我家乡》的调查报告。根据文章质量评选出最佳小记者,并在“小记者”栏目中展出他的文章,这样的作文作业集趣味性、自主性、创新性于一体,学生自然乐于参加。

2.投稿“蓝心圃”校刊。“蓝心圃”校刊一学期征文两次,入选作品打印装订成集,分发给同学们。虽然这是作文作业,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汇入文集发到自己的手中,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3.参与优秀报栏评比。学校报栏由黑板报、手抄报两大块组成,由学生自主布置。每月开展一次优秀报栏评比活动,每次评比都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出版,摘抄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4.参加朗诵、演讲比赛。要在朗诵、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当然是自己写的稿子才会有真情,才能打动听众。因此,比赛前我鼓励学生动手写朗诵稿、演讲稿,这是一次花样翻新的作文作业。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我们的教学倘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孩子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材施教展特长。

菜家桥修路,只好在桥边搭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有学生写出《路窄心不窄》,这是善于思考的;朗诵比赛中有一位同学感恩母亲的文章,让全场师生潸然泪下,这是善于抒情的;某同学帮母亲收了一次稻,写下了《丰收的田野》,这是善于写景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擅长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写法,也许这就是还不成熟的风格,如何让学生发挥专长,形成独特风格,这需要个性化指导。

“向不同写作个性的学生提供各种充分条件,创造与各种写作需要相适的情境,构建使全体学生都各自获得良性发展的过程,同时实施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的教学活动”。这是作文教学本来应有的面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发现和接纳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先天写作优势,并加以细心呵护,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因势利导地培养。这就是个性化指导。

总之,要让学生作文“彩”起来,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1.紧扣《课标》,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作文课上,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如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表演课本剧、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2.进一步放宽写作限制。开展多种文章体裁的、自选内容、自定表达形式的写作训练,营造轻松、自由自在的写作氛围,培养自如表情达意的意识与能力。如:写人、事、活动、景、物的作文及想象性的作文训练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

3.帮助学生选准切入点,拓展学生个性化的习作内容。作文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必须找准切入点。要选取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必须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显示自己个性光彩的环境。如学生从看新闻到写新闻小评论,从看奥运会到讴歌奥运精神,从议喜爱的明星到对影视作品的评价等。这样,就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展示个性的舞台。

第6篇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__所有教职员工对前来参加20__万圣节狂欢派对的学生以及家长表示最热烈的 欢迎和最真挚的感谢。职场范文为大家整理的万圣节主持稿资料,提供参阅。

主持稿一

甲: 尊敬的各位家长

乙: 老师们,同学们

合: 大家,晚上好!

甲: 我是主持人Cindy

乙: 我是主持人Wendy

甲: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__所有教职员工对前来参加20__万圣节狂欢派对的学生以及家长表示最热烈的 欢迎和最真挚的感谢!(鞠躬)

乙: 首先有请__培训中心负责人-_主任致晚会开幕词(拍手)

甲: 丁主任的一番讲话,概括了__近两年来的成长历程,明确指出了__的发展方向,是的,__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各位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我们要真诚的说一声谢谢!(鞠躬),同时,我们也向各位家长郑重承诺: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让孩子进步,让家长满意,我相信,有各位家长的鼎力支持,有__教育集团的坚强后盾,__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丁主任的讲话。

甲: 下面我宣布:

合: __培训中心“20__万圣节狂欢Party”现在开始!(说完熄灯,音乐,画面)

乙: 中文解说万圣节由来

(注:在主持人解说万圣节由来的时候,小方队着装举着荧光棒绕着场地走圈)

甲: 是的,万圣节也就是西方的鬼节,下面,就让夜魔,带领大家进入我们今晚的尖叫时刻。《恐怖的声音》

甲: 天啊,吓死我了。同学们怕不怕?没关系,噩梦已经过去,我们的生活还是充满阳光的

乙: 是的,生活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充满欢乐,犹如夏日的天空,总是高远而明丽。我们是那样的朝气蓬勃。请欣赏由__培训中心中国舞老师给大家带来舞蹈,大家掌声欢迎~

甲: 如此曼妙的舞姿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回裾(ju)转袖若飞雪,左鋋(chan)右鋋生旋风”,太美了,欣赏完优美的中国舞,下面由__的学员们为大家带来一段热辣的拉丁舞

乙: 哇。。。。,跳的太棒了,让我突然也有种学跳舞的冲动

甲: 好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今晚的游戏时间,同学们,大家平时喜欢打乒乓球吗?会打乒乓的小朋友举 手看一下,那么多呢,(等待观众回答完了之后)好的,下面我们要进行的的这个游戏可不是球打的好就能玩的好的哦,这个游戏叫做“ 会跳舞的乒乓球”,小朋友们可能要疑问了,乒乓球怎么会跳舞呢?下面有请我们的Peter老师为大家做现场示范讲解

甲: 大家现在知道乒乓球如何跳舞的了吧!看了几个小朋友玩的那么开心,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也想玩儿一下呢?(回答) 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呢?

乙: 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优胜方,下面请我们的夜魔先生为他们颁奖,(颁奖差不多的时候)欢乐是今天的主题,让我们将欢乐进行到底,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游戏环节“英语词汇大比拼,有请陈老师为大家讲解示范(英语竞赛)

甲: 看到同学们都拿到了礼品,下面的同学有没有羡慕?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不要着急,下一个幸运儿说不定就是你,下面将是我们今晚的第一轮抽奖,掌声在哪里?掌声越大机会越大哦,看来大家已经等不及了,下面有请翟老师为大家抽取今晚的三等奖10名,看看今晚咱们的第一位幸运儿会是谁呢?(接过翟老师手中的票)---号,---在哪里?请上前。

甲: 让我们再次将热烈的掌声送给获奖的10位小朋友,下面的下朋友们不要着急,也不要激动,好戏还在后头,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开心一刻,在这之前我要问个问题,现场有哪些小朋友喜欢吃苹果呢?接下来能不能吃到苹果就看你的能力了哦,有请丁主任为大家讲解示范水中捞圆月(咬苹果)

乙: 下面请欣赏__学员__为大家带来的古筝表演《小燕子》

乙: 希望__也能像小燕子一样快乐成长,还没拿到礼品的小朋友注意了,机会是自己把握的,在下一个游戏的时候可不能再谦虚了哦,要当仁不让才行!

甲: 是啊,游戏玩不停,大奖抽不断,刺激的抽奖游戏马上开始,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什么?我听不到?好的看来大家都已经等不及了,有请Peter老师为大家抽取今晚的二等奖5名,大家觉得会抽到几号呢?(话筒朝向观众)OK,我们一定要Hold住,要一秒钟变哑巴才行!

乙: 让我们再次祝贺获得二等奖的小朋友们,不瞒大家,这耳机可是我一直都想要的,但是我的积分还换不到

(伤心的表情)

甲: __你也不用伤心,只要你在__认真学习,耳机迟早也是你的!时间长短就看你自己啦!

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咱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工作,为的也是能给我们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白天爸爸妈妈上班,我们上学,几乎没什么时间跟爸爸妈妈一起玩耍谈心,那么希望今天能借这个机会能让父母与孩子共欢乐,下面由Peter老师为大家讲解示范亲子游戏《风火轮》

乙: 黄老师,你说要是我也能像哪吒一样有一对能自由穿梭的风火轮多好

甲: 可以啊,那你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科学家,帮助大家完成这个梦想!接下来让我们的快乐继续、亲情升温,有请Peter老师和丁主任为大家讲解示范游戏《亲子投篮》

乙: 这里,我要替以上的小朋友感谢__为我们带来的快乐,也要替在座的小朋友们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甲: 是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希望家长们都能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多跟孩沟通,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赞美,多增添一份信心,就会给孩子多一份快乐!

乙: 在这之前呢,我们的三等奖、二等奖都已经诞生,接下来要抽取的将是我们的一等奖,相信大家都已经拭目以待了,还没有被抽到的同学注意了,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号码,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哦

甲: 没错,掌声有请我们的丁主任为大家揭晓今晚的一等奖名单!。。。。。。。。。现在一等奖的名额还有1位,请大家屏住呼吸,共同阅读会是谁呢?(会是你吗?对观众)

乙: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祝贺获得一等奖的小朋友!接下来是我们今晚的下一个游戏-《天旋地转》,让我们一起晕起来!有请Peter老师为大家讲解示范

甲: 现在,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都在期待今晚最大的一个惊喜,因为今晚的幸运之星就要产生了,“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家长代为大家表抽取今晚的特等奖一名(掌声)

甲: 这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夜晚,到处都流淌着欢乐的气氛,欢乐是今晚的主题,让我们将欢乐尽情演绎,下面请大家欣赏拉丁舞,大家欢迎!

乙: 看来今晚大家都满载而归啦,不过,没有收获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我们不会让你们空手而归的,那么,接下来请没有拿到奖品的小朋友听到自己的门票号码后上台领取纪念品!

甲: 同学们,20__万圣节狂欢晚会已进入到尾声,非常感谢各位家长们对我中心的支持与厚爱,愿我们的友谊永存,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__,信任__。祝在座的各位同学学xxx步,天天开心,祝各 位家长工作顺利,笑口常开!

合: 感谢各位的到来!让我们圣诞节Party,再相见!

主持稿二

B:尊敬的老师

A:亲爱的小伙伴们~ 大家,

T:晚上好!

B:今天晚上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万圣节之夜。

A:是的,我们都知道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B:有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的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所以人们盛情款待,点燃灯火篝火,以示圆满的收成,并引导其归位。

A:还有传说是凯尔特人为了驱赶带来寒冷和黑暗恶灵而生起火来并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后罗马占领了凯尔特人的土地,把罗马的节日和凯尔特人的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万圣节。

B: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进入今天的主题吧,万圣节狂欢夜正式开始!!

A:第一个出场的小伙伴会是谁呢?好了,不卖关子了。下面就让我们外国语学院女生们为我们带来热辣的舞蹈。《Mr.Ta_i》!作为男生,我很挺这支舞蹈噢,让我们掌声有请~

B:收!收!收!瞧把你看得两眼都直了,这点出息,还是快快请出下一组表演的同学吧!

A:好吧。让我们掌声有请__给我们带来有声的感动,《When you 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A:咳咳,其实我个人是不想打扰大家的回味的,但是!咱们这毕竟是万圣节Party,还是来说说和万圣节有关的事情吧~万圣节呢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了年轻人和小孩儿狂欢的节日,我们也感受到了少年少女的欢腾。

B:但是呢,在这个鬼节依然有着许多恐怖的故事。

A:啊呜~ 恐怖小故事??我已经迫不及待像进入下一个环节"恐怖万圣节",听恐怖故事了~

B:这个环节我们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讲述自己听过的最恐怖的鬼故事,男生们主动点啊,吓着女生了才好方便动手啊… (自由发挥)

A:好了,被吓着女生,要不要帮忙啊,我今天一整晚都有空哦。

B:说什么呢你,赶紧下去,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出我们可爱的外教Dustin大家讲讲他们那的万圣节故事呢!

A:是吗?听说还会唱歌噢?

B:骗你干吗。我们的外教可是多才多艺的呢!Now let’s welcome Dustin and Tia to introduce the origion of Hallowmas and sing to us! Dustin and Tia please!

B:万圣节狂欢肯定少不了小游戏,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互动游戏—保护球球

A:游戏规则:两人一组,踩气球,一人双腿共绑六个球,另一人负责护球,也要踩破别队的球,最终球多者获胜)B:少年少女们赶紧地上来吧~ (自由发挥)

A:对了,小B同学,你知不知道有一种乐器呢,大家生来都有,但是有的大神能够将它演绎得出神入化。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B:难道就是传说中的B-bo_吗?!

A:Bingo!接下来有请B-bo_社团为我们带来精彩表演!

B:掌声欢迎!

6.B-bo_社团带来的一段表演

B: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精致华丽更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A:接下来有请__联袂带来诗朗诵《My mistress’Eyes》

A:好叻,接下来开启口味转换模式。系统将自动把抒情模式转为劲爆模式

B:你省省了啊,好好一报幕被你说的像什么了,直接说下面是街舞加rap的《For Minor Petrified》不就好了

A:我这不是为了留悬念嘛,好好,不要这么看着我,学长学姐救命啊?

B: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是我们今天最后一个节目了

A:不要那么伤感嘛。接下来的节目可是本次Party的又一个爆点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__艺社的舞蹈节目--(到时补充)

B:掌声欢迎!

A:谢谢的大家的精彩表演,今天的万圣节PARTY,也就到此结束了。

B:谢谢在座的各位同学的捧场,也谢谢为本次活动默默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们。

第7篇

【关键词】快乐灵活多样动力善待错误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哪里来?快乐是源泉。古人提倡“寓教于乐”,在语文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呼唤快乐的语文课堂。什么是快乐?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快乐的语文课堂应追求语言的诗意幽默、思维的灵动与碰撞、情感的交融和个性的张扬。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快乐起来呢?

一、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只有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最为重要。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尊重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和真情温暖每颗童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让他们处于快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富于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而且要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风景的片段,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师生共同徜徉在优美的桂林山水中,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美美地朗读课文,走进学习的情境。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快乐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是否高效?要看学生是否都快乐投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产生的求知欲与热情,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愉悦因素,把死教材教活,激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现代诗歌可引导学生配乐朗诵;优美抒情的散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录像,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还可让学生撰写导游稿,争当小导游。在教学故事性强的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表演、讲故事等方法。如教学《将相和》时,可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表演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学生在排练课本剧的过程中揣摩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弄清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到西门豹的机智、勇敢。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时,可多采用游戏活动,如摘苹果、开火车、猜字谜,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如教学“器”字时,这个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较为复杂、不易记。教师在教学时可出一谜语:上下两个口,中间一条狗。相信学生会快乐地记住“器”字。在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让学生在辩论中领悟课文的真谛: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源于父母对儿子的爱。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不妨将“三顾茅庐”、“借东风”、“舌战群儒”等讲给学生听,这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让爱转化为快乐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用自己的专业魅力影响学生。其次,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师生共同享受语文学习乐趣的目的。小学生乐于举手发言,又难免出现错误和不足。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教。微笑的眼神、激励的评价、幽默的语言,都会让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有信心,要相信他们都是可塑之才。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会用期待的眼神暗示学生,才会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快乐幸福,才会把老师的期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善待错误,将快乐的课堂进行到底。

“课堂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对此,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如何善待学生的错误?是能否将快乐的课堂教学进行到底的关键。 善待错误是大爱,能容错是一种胸襟 在学生有了过失或错误时,我们不妨换一种声音,用一个博大的胸襟善待错误的学生,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纠正学生的错误,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我们来看看一位老禅师的做法: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第8篇

【关键词】教师 语感 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从浅层意义说,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如语音准不准,用词当不当,句子通不通,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实质上,语感是心灵的感觉,是社会人的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是这样描述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教学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如语感敏锐丰富的人,看到“海”字,心中不仅有大海的波澜壮阔,而且还会有海一样的色彩,大海一样的胸襟;看到“春雨”二字,不只解作春天的雨;看到“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愁怅、孤寂等不尽的意味。

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良好的语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形成。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感呢?

1.在读上下功夫。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分为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1.1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式,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也就难以学好语文。《课标》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精美的散文、小说和感人肺腑的优美的诗歌……都是指导学生诵读的好材料。除此外,当代精美小品文、优美诗歌,精心选择,也可纳入诵读行列。对这些文章进行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消化吸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2 有感情的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宋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

1.3 注重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2.加强训练,培养语感分析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语言环境下的关键词语、句子、主旨、含义等的分析感悟能力。

2.1 揣摩、比较重点词语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中对“春花”的描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作者为什么用“闹”字而不用“叫”字?通过揣摩比较就会发现“闹”字别具境界。

2.2 细细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有利于培养语感。如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全文围绕这一词语展开描写、抒情,又为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

2.3 揣摩语序的变异,进行语感分析训练。如郑愁予的诗《雨说》中“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又甜又准”本应在前面,这里把它倒装在句尾,将惯常的书面语变成了口语,听起来更加亲切活泛,增加了诗的色彩和张力。又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后置,突出了春天的“新生”。总之,对于这类语序变异的语句多多揣摩,明确作者所强调的,在平时就会运用自如。

2.4 要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领悟了文章的点睛之笔,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有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结尾:“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辨析词语的感彩、体会修辞手段的妙用、启发联想与想象等方面进行语感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平时应多接触客观事物,思考这些事物,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平时要多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揣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些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对的,细细辨别,这样就可提高语感能力。

第9篇

一、卒章言“志”表真诚

这是竞聘演讲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主要是指演讲者表明自己“上任”后的抱负和决心。在竞聘村委会主任的演讲会上,一位刚从管理学院毕业的小伙子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我虽然没有当干部的经验,但我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村的热情。如果选我当村委会主任,我保证两年之内实现以上规划,让咱村改变面貌。让大家人人抱上金饭碗。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如不兑现,我甘愿下台受罚!不仅我这一百多斤要交给大家,我还要把我家的楼房和几万元存折都压上。”

他“明明白白”表明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使听众很快由怀疑、惊奇变为信任和亲近,话音刚落,台上台下便掌声一片。他的真诚深深感动了乡亲们,不少人都投了他的票。

二、发出号召表真心

有的演讲者还在结尾时直接向听众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这种“号召”大大不同于一般演讲的“号召”,它是以竞聘成功为直接目的的,说白了,也就是号召听众投自己的票。例如,在某企业竞聘副经理演讲时,一位演讲者在演讲结束时直截了当地向听众说:“同志们,朋友们,请大家助我一‘笔’之力投我一票吧,因为选我就等于选了你自己!”(掌声热烈)

他的这一号召很管用,言语不多,却亲切感人,如同一根魔棒一样触动了听众的心灵,使大家的心和他紧紧拴在了一起,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谢”圆场表真情

当竞聘演讲结束时,一般都要礼貌地说声“谢谢”。但“谢”字也有会说不会说之分,会说的,不仅可以表示自己礼貌待人的文明素质,还可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虹桥。

请看下列三段结尾: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领导给我这个难得的竞聘机会,感谢各位评委和在座的所有听众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今天天气这么冷大家还都来捧场,这使我非常感动。无论我竞聘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领导、评委,和在座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说完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以上是三名演讲者在同一次竞聘演讲会上的结束语,虽都是言“谢”,但第一个人的有“客套话”之嫌,掌声一般。第二个人的“再次感谢”比第一个人的要显得真诚,因此获得的掌声较热烈。反响最强烈、给听众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个人的结尾,他字字含真情,句句发肺腑。所以在他下场之后,人们还在为他鼓掌。由此看来,“谢”字里面也大有文章。

四、巧借“东风”表决心

这是一种借他人结尾作为自己结尾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顺手牵羊用别人结尾中的原话来表自己的志向;二是简单汇总他人的“意思”作为自己的“意思”。如,在竞聘厂长的演讲会上,许立华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刚才刘勇同志说的完全代表了我的心,那就是:无论能不能获得这个职位,我都要发奋图强,为咱厂迅速创造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掌声)他巧妙借他人之言表达自己的决心,看似重复却又新鲜,不仅没有拾牙慧之嫌,还能让人在重复之中看出演讲者不凡的智慧。

在竞聘校长的会上李连山是最后一个出场演讲的,当他看到前边每个人最后都是希望和决心作结以后,他没有再讲自己的决心,而是灵机一动说:“朋友们,至于决心在这里我也就不表了,因为前边每一位竞聘者的心声就是我的心声,他们的决心就是我的决心!”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后人们说:“他的这种方法很不错,不表决心胜于表决心。”

五、借景抒情显水平

在竞聘演讲结尾时如能巧妙地借用当时的景物来抒情表志,也可助自己一臂之力。一次,县委在县大会议室举行副局级干部竞聘演讲会。那天天很阴,当诸葛洪钢竞聘教育局副局长的演讲就要到尾声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几乎淹没了他的声音。他稍停顿了一下,指着窗外说:“同志们,听着窗外响起的阵阵春雷,我的心中不由得一震,是啊,我们的屋内不也是春雷滚滚吗?干部聘任制度改革的春雷正在我们这块天空上震响,在这场竞争中也许我只是一个过客,但我要张开双臂,为春雷春雨的到来而欢呼!”

他巧借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起那些“背稿”的演讲者来显然棋高一筹。他的讲话激起了如雷般的掌声。会后人们还对他的机智赞不绝口。

六、设问收束增语气

“同志们,当听完我的构想以后,也许你会想:你的想法倒挺好,可实现得了吗?说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是神,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要是光靠我自己,甭说是三年,就是三十年也实现不了。可古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在座的各位都着膀子和我一起干,我敢肯定,不久的将来,梦想定会变成现实!”(热烈掌声)

这位竞聘者在讲完自己的实施方案后,先抓住听众的心理来了一个设问,但他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故意用否定的话荡了一个“秋千”,之后再进行肯定。话语不多但含义颇深。其一,表明了自己的自知之明的态度;其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自己的构想并非是“吹牛”,从而激发了大家对自己的信任;另外,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全体听众的信任和自己的决心。

有时为了表“情”的需要,还可以用反问句作结。如,一位年轻人在竞聘乡长演讲收束时说道:“大家知道,我是一名孤儿,是在党和乡亲们的关怀培养下长大的。如果不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把乡里的事办好,能对得起培养我的党吗?能对得起各位父老乡亲吗?”他的反问加强了他要当好乡长的语气,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动了听众的心,全场掌声一片。

七、欲说还休耐寻味

这是一种欲言又止的含蓄结尾法。美国一位演讲家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演讲在处于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和能力都由此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如,一位中年妇女在竞聘居委会主任时,结尾用了这样两句话:“最后,我也不想再表白什么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相信大家的眼睛。谢谢。”(热烈掌声)她在讲完构想之后既没有表决心,也未发号召,而是以虚代实,用一两句话突然煞住,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情绪和节奏之快让听众始料不及,心里不由一震,于是一个良好的印象就在大家心里定格了,很是耐人寻味。

八、名言作结添文采

第10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大学中文系在内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习惯,积累经典阅读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曾经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这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这就需要高师文学教学教师要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有效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以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就会使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与译文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那么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的激趣导入,使学生对原译文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涵咏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营造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引入补充介绍安徒生生平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涵咏咀嚼,“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也如她本人所说,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师范生明白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尤其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读世界文学经典,多读经典,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75]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08.6-7.0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23)40.40.

第11篇

(常熟理工学院 音乐系,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在近代音乐史中,李斯特占着独特的地位。李斯特的作品数量很大,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期管弦乐作品的成就更突出。目前学界对李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

关键词: 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思想;地位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Creating Ideas and Status of Liszt's Art Songs

CHEN Jin

斯特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在近代音乐史中,李斯特占着独特的地位;很多我们在和声、配器和形式结构方面的成就都是从他那好学深思的精神中发源的”注:( [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6页。)。“他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生前的半个多世纪(20-80年代末)里,其演奏、创作和评论活动以及生活方式始终是巴黎乃至欧洲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人们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李斯特真正的作用和价值,领悟到他的创作思想与实践所具有的原创性和预见性”。“李斯特的作品数量很大,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期管弦乐作品的成就更突出。……他的合唱作品及歌曲遗产也很丰富。”注:(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6页。)目前学界对李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从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及其地位进行阐述,从而对其艺术歌曲的演唱实践有所助益。

一、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与其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处的时代恰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歌曲”盛行的时期。19世纪前半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处于“高涨”阶段,主张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积极思想的艺术家。表现在音乐方面的艺术家有:德奥的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罗伯特•佛朗兹、胡戈•沃尔夫、、理查德•施特劳斯、瓦格纳,法国的柏辽兹、圣•桑、福列,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这些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作曲家们,力求突破传统的音乐形式和手法,追求音乐色彩上的新颖。企望革新,着力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这就是艺术歌曲在德奥、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繁荣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当然,整个19世纪音乐生活的世俗化,音乐向更大泛围普及,在沙龙和市民家中,弹琴唱歌成为社交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需求大大增加。此外,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讲,艺术歌曲在主题思想的表述上相对短小、完整,与语言的结合十分自然,它能够较全面、细致地表现人们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它与钢琴小品成为浪漫主义运动新抒情风格中最具吸引力的形式,为广大的人民所接受,这也是艺术歌曲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概况

1、生平简介

李斯特六岁起随父学习钢琴,十岁去维也纳,从萨里埃利学习作曲,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十二岁赴巴黎,从捷克音乐理论家A.雷哈和意大利作曲家F.帕埃尔学习作曲。十三岁首次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频繁的欧洲旅行演出。在他周游列国的岁月里,除了钢琴演奏外,他创作了带有音乐日记性质的小品曲集《旅行岁月第一年、第二年》。同时,对大量的交响音乐总谱进行缩编创作并演奏。此外,李斯特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完成了一些大型作品的构思,如《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死之舞》。1848年李斯特定居威玛,开始了歌剧院的指挥工作,同时,潜心音乐创作。1865年取得圣职,成为神父,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其后离开罗马,返回威玛从事教学,并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1886年7月赴拜洛伊德观看瓦格纳的歌剧时,染上肺炎去世。

2、创作分期

李斯特的艺术创作涉猎了钢琴、声乐、管弦乐等领域,创作成果十分丰厚。对于如何划分他一生创作的不同时期,保罗•亨利•朗的观点不无道理“…他到1840年为止写了许多音乐作品(除一部小型歌剧,一首序曲和少量数短曲外)包括钢琴曲和改编曲。大约在这时,他的创作活动转移到声乐方面,钢琴作品的数量突然下降。再过几年,他的创作就以管弦乐队为中心了;这时他几乎完全放弃了钢琴曲的创作,但仍保留着对声乐曲创作的爱好。这种截然划分的不同时期,不能认为只是出于偶然的;…”。注:(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

李斯特早期的音乐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探索和练习创作”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创作上成长最快的时期。从李斯特一生的轨迹来看,第一时期,主要还是以钢琴演奏为主,音乐创作多以钢琴小品和练习曲作品以及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居多。受小提琴大师帕格里尼“超凡炫技”的影响,创作了具有华丽技巧的、带有标题的数集钢琴《超级练习曲》,加之对许多交响乐总谱的改编,使其成为钢琴“交响化”的先驱,因此,钢琴演奏应该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线。李斯特初次在声乐领域进行创作上的尝试是三十年代末在意大利旅行期间。主要作品有《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三首和咏叹调《金发的天使》。

四十年代李斯特仍然频繁演出于欧洲各国,但是,他的创作活动转移到声乐方面,其艺术歌曲的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在这一阶段,共创作了48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莱茵河畔》、《罗列莱》、《在睡梦中》、《迷娘之歌》、《图勒的国王》、《从天国来的你》、《你像鲜花一样》、《孩子,我若为王》、《欢乐与痛苦》、《如有一片芳草地》、《秋风瑟瑟》。

“第二时期”,李斯特把更多精力转向了声乐和交响乐的创作,而不再以“四海巡游”的钢琴演奏为主,同时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活模式。这一时期是他音乐创作最为辉煌的阶段,许多优秀的作品,像《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十五首《匈牙利狂响曲》、十二首交响诗、《b小调奏鸣曲》、两集标题套曲《旅行岁月》的最终定稿和两首钢琴协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1848-1861年李斯特与卡罗琳•桑•维特根斯坦定居在威玛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有《流浪者的夜歌》、《我轻轻唱歌》、《爱之梦,三首夜曲》、《威玛民歌》、《我热爱你》、《你给我带来阳光》、《一株孤松》、《果真是妙不可言》、《紫罗兰》、《尽情欢爱》。

六十年代后李斯特开始“步入”宗教,包括后来在威玛、布达佩斯和罗马三地的穿梭往来。这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清唱剧《圣伊利莎白的传奇》、《基督》、《匈牙利加冕弥撒》、一些以管弦乐伴奏的赞美合唱曲。而艺术歌曲的创作包括:《何日你我重新相逢》、《我要走》、《三个吉卜赛人》、《匈牙利国王之歌》等。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82首艺术歌曲。

三、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和地位

20年代的法国社会是一个文化思想纷繁杂乱,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充数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矛盾社会,对于来自匈牙利的少年李斯特,在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斯特音乐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具有法国浪漫主义思想的先进人物,如雨果、柏辽兹等的深厚友谊分不开。李斯特在吸取音乐养分的同时,专心苦读文学与哲学。他毕生追求自由、进步、正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其艺术生涯与其他作曲家相比有着极大的特殊性。他收集、改编了大量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俄罗斯、捷克歌曲,为他日后创造性的劳动,准确表达各国诗人的个性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他对各民族文化的特殊共鸣和尊重。

李斯特艺术创作思想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原则“音乐是有目的的,它具有激励人美好情感的效能”;“情感有内容,音乐内容在创作中形成”。遵循“通过音乐与诗的内在联系使音乐获得新生”的创作原则。

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除了他已确立的浪漫主义思想、创作原则以及极高的哲学、文学修养外,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日趋娴熟的创作技法是实现其理想的重要基础。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追求表现“诗意”的精髓,符合诗意的严密逻辑,由揭示着内容特征的标题“诗意”决定音乐的形式。反对艺术手法程式化,提倡创立新的艺术原则和表达手段,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很少用传统的分段歌曲形式,创作出了形式多样、风格绚丽的声乐作品。正如李斯特自己所说:“形式诞生于诗意的思想,因而应该经常与之保持平衡,这平衡的破坏都会导致对作品思想的曲解,内容的贫乏和艺术形式的不完善。”

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事实上与其十二首交响诗和《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的创作如出一辙,都是用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来抒发人们的情感,李斯特在自己的艺术歌曲中运用了交响音诗的主题动机变奏的创作技法,创造出旋律的“吟诵”音调,既符合诗歌的意境,又赋予了艺术歌曲独树一帜的全新表现,歌曲《罗列莱》的首段歌词就是这样处理的。因此,在他艺术歌曲里的力度变化的幅度极大、色彩的对比极强,“传统”和声、调性的逻辑被打破,大量的变音和半音化的线条被采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和声的色彩与结构,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先锋”。“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统一是李斯特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灵魂的集中体现。其次,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强调鲜明的形象对比和戏剧性,用绚丽的色彩来着意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三个吉普赛人》便是很好的例证。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同他创作的钢琴小品一样准确而细腻,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和美学思想。此外,声乐创作的开始,成了李斯特钢琴创作的尾声,并一直伴随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分水岭式的音乐创作唯李斯特所独有,艺术歌曲在其整个音乐创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第12篇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