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时间:2022-04-20 18:35:22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第1篇

高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收藏有大量的高校学报,是学校教学、教研可资利用的重要知识资源。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知识重组,是指选择高校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学类论文为知识群,通过对知识群的科学开发,以论文中的重要论点为开发点切挖出精炼的小知识块,然后进行小知识块的必要标引,在适用工作平台(软件)上重组成各种开发性知识集成系列,为师生读者利用等系统工程。根据每篇论文的重要论点为开发点切拆高校学报文学论文(知识群),产生适用性更强的精炼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片段),各小知识块有标引,可作多点检索,是小块文学知识资源库建立的另一大特征。这一形式的数据库,与(《CNKI(全文)、维普期刊库)(全文)相比,属开发性文学知识块资源库;与高校学报文摘的一文一摘相比,属一文多点多摘的更小块更专类的开发性文学知识块资源库。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单元的提供,既可消除师生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去寻获有用资料的劳作之苦,减少师生的检索时间,又可使师生得到更适用的文学参考知识资源,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加以充分利用。

一、文学论文知识重组平台的选用与设计

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需要选择一个适用的软件系统构建平台,以便建成适用的小块知识资源库。目前,国内较好的资源整合系统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CSDL)、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清华同方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和TRS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TRSIIP)、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等可供选择。特别是经过改造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所用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作平台。软件系统选择到后,还应在其首页上作数据库题名、主题词、检索口等必要的设置,以期构建更科学的数据库。数据库首页上作系列主题词设置具有两大功用:一是导读功用,引导读者快速、有效地从小块知识资源库中获取和利用其适用的知识资源;二是宣传功用,通过若干个主题词就能让读者尽快了解本数据库的知识资源体系。进行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资源库首页上的系列主题词设置,可根据学报文学论文的特色选取和组织相应的主题词系列。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按学科知识分类可将专题数据库首页设置为:文学研究一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一诗词创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散文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报告文学创作、民间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一诗词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评论、报告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评论……点击上列最小检索词小窗口即进入第二层面及其检索窗口,如点击下列左边的“小说创作”进入下一层的检索窗口。数据库的第二层面也可设为第一层面竖条窗口的多检索人口(如:“传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等)或一层面竖条窗口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如:“小说创作”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中国小说创作、英国小说创作、美国小说创作”等)及其检索入口。数据库检索层面的设置,是一种知识分类重组形式,其设置的最小类目可以作为论文开发小知识块的第一主题词,用于按主题进行开发性知识重组。如上所述,可以把有关散文创作理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组织到“散文创作”这一主题词上,可以把有关诗词评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重组到“诗词评论”这一主题词上。开发性专题知识小块数据库不宜采用分类号作知识小块的分类重组,以多级主题词系列作按主题词分类重组是个好方法。此法很适合开发人员有效开展知识小块组织工作,由此法重组起来的小块知识资源库也非常便利读者的检索利用(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但是,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更应该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设计专题数据库页面,如当代文学本科教学专用参考开发文学知识数据库首页可设计为:当代文学研究一新时期文学产生背景、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征、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发展、新时期文学理论思潮发展、新时期诗歌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新时期散文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细分)一伤痕小说创作、反思小说创作、改革小说创作、寻根小说创作、先锋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创作、新历史小说创作……选择好软件并设置好各个建库层面后,就可根据相关设计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重组。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重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利用开发知识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好途径。

二、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开发

文献知识资源开发已经提了很久,做了很多,但成效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出来的知识产品质量不够高,无法使读者与用户完全满意。要从文学论文中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产品),开发人员有熟练开发技巧并了解文学知识很有必要,这是技巧之外的大技巧。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每篇文学论文都有若干个专用小知识团块,从文学论文中作小知识块开发,应根据文学论文的专用知识团块分布状况进行切分,然后提炼成精致的小知识块。例如作者旷云的(论<聊斋志异>的时代性》一文,可开发成:“科举制的兴衰史(小知识块的标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录用人才的制度形成于隋朝,在唐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两宋时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元代曾一度终止,但并没有妨碍它在明清之际走向发展高峰的命运。然而,它却未能跳出中国文化盛衰循环的规律,盛极必衰,科举考试在它走向最高峰的那一刻,就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走上僵化、死板的穷途末路一等9个小块知识单元。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块开发分三步:第一步,对知识小团块进行切分。辨别知识小团块先要识“块”,识别文中知识小团块的分界线才好分块。一般对有4级或3级小标题的按小标题分块;只有2级小标题的或无小标题的,需认真阅读分析论文后根据知识组合团快分块。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团分块,可运用相关的分块诀窍:有明显知识团的论文多数按团切分;小说评论方面的论文,可按原著的情节切分;文学史论方面的论文可按时序切分等。第二步,对切分出来的知识团块进行“瘦身”提炼。从文中切分出来的知识分块,大多数都要进行“瘦身”处理。特别是有些以文中的某段文或某两段文作知识块的,经过再提炼后才能成为精炼的小知识块(精品)。知识分块的再提炼,就是要运用编撰文摘的技巧,把其中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丢弃那些次要或不用的部分。进行文学论文开发知识块的“瘦身”提炼,需要坚持最小化原则与性质不变原则,即应把文学论文提炼成各种最小的专用知识块(单元),并使最小化的知识块能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性质。第三步,小知识块的组合(知识重组)。经提炼出来的知识内容,有些只作累加即可成为适用的小知识块(成品);另一部分得由摘编员通过使用关联词连接成有序、通顺的知识小块。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要求开发人员既要掌握相关的开发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掌握开发技巧,能提高开发速度;而掌握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中小知识团块的划分,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

三、高校学报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

进行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块的重组,主要是对开发出来的小知识块作标引,即根据各小知识块的内外特征,特别是其教学特征,经分析、归纳后赋予其特定标识的过程。人为的小知识块标引,有人为的手工直接多项标引与人为的设计专用软件作机读自动化专项标引等形式。小知识块的的主要标引项目包括题名标引、主题词标引、关键词标引、功用词标引、作者标引、时序标引、出处标引等。其中较难的是题名标弓I与功能词标引。小知识块的题名标引,可选择原文中某级小标题为题名,也可通过修改原文中某级小标题后得到修改题名,更多的是根据小知识块的中心内容给出一个新题名。功用词标引,即把小知识块所含的各种功用以简洁的词语标引出来。小知识块的功用词标引,主要由标引人员完成,但也应给权限允许用户在使用中作功用词标引。另外,要重视主题词的标引,小知识块的主题词应与专题数据库的页面设计词相对应。例如对作者李杰荣所撰论徐渭的妇女观一文中的开发知识小块“徐渭的进步妇女观(《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凤得凰二剧常被认为是反映徐渭进步妇女观的作品。徐渭也在其他以女性为中心的诗文中赞美了现实中堪比木兰、崇嘏的女性形象,如(《西北三首》中的西北妇、边词廿六首》里的俺答甥女和白母传》中的白母。要作的主要标引包括:主题词等。除此之外,小块知识单元还可以作出处、分类、文摘、引文、基金、IssN、ISBN、登录号等方面的标引。进行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的标引,需要坚持标引的充分性(要标引出尽可能多的检索点与链接点,每个检索点或链接点都有充分的代表性)、简要性(要用最简短精要的言辞去标引)、实用性(要保证每一条标引都有很好的功用,都是实用的)等原则。进行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的标引,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确定必要的标引项目,制定必须坚持的原则,采用好的标引方式,把有关工作充分做好。把标引好的小块文学知识单元存人数据库中,即完成了一个小块知识单元的建库流程,文学教研参考小知识块数据库由此建成。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转贴于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第3篇

【摘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

【关键词】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引导创新

数学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种:①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无疑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因此,数学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引导创新等论文。

1培养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游戏对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把课堂练习寓于游戏之中,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JP3〗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能在“玩中学、趣中练”,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如“病例会诊”,故意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写错,让学生给病人“治病”。这样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犹如苦口的良药裹上了一层糖衣,增加了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

2指导学习,让学生学有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21教会学生多“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22鼓励学生敢“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论文。

23引导学生勤“思”。思考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等等。

3鼓励质疑,让学生学有勇气学贵质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究论文。

31建立平等关系,激发质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少年好奇、好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32指导提问技巧,教给质疑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食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问抓不住要领,有时问题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归纳,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即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的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扎实的掌握知识,探究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和训练论文。

4引导创新,让学生学有见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究。例如,己知点P(x,y)是圆(x-3)2+(y-4)2=1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或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了解。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 数学游戏 讨论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1-01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学生、老师以及家长无比重视的学科。在当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时期,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小学数学的学习基础对初中乃至高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开始接触小学数学的时候,没有得到一定的思维锻炼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话,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就可能使学生造成基础知识的纰漏,也可能造成思维能力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和进程。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发展变化的教育方式下得到先进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提高和进步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创新教学的新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处在被开发的阶段,创新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问题兴趣,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数学思想的简单应用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是教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数学游戏

数学课简单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极大的调动小学学生的积极性,毕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娱乐游戏。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数学游戏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是个很不错的创新教学方式。数学游戏可以有比赛竞争、挑战、娱乐等多种方式,例如小学的乘法口诀,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乘法口诀的书写或者背诵,比赛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例如老师出一道计算题让学生主动自愿的上台进行题目的解答,竞争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而且准确率最高。如果是针对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可以给每个小组出一套试题,让该小组每个人参与解答,让他们把每道题答案对比起来得出一个最终决定的答案,教师通过得出的答案的正确性来进行鼓励和表扬。以上的例子都属于比赛式的游戏。例如可以出一道一题多解的计算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解法写到黑板上,能写出新解法的同学教师发给学生一个礼物作为奖励。而娱乐式的数学游戏则主要侧重于让大家欢乐地活动起来。例如有口耳相传的游戏,每个人都会拿到一个数字。教师可以要求大家不能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只能用肩部以上部位来表示出来,然后第二个人乘上或者加上自己的数字,把最后的结果再用同样的方式表示给下一个人,一直到最后。由这个人把最后的结果报给老师,与老师手中的答案核对。以上的游戏能将小学生玩的兴趣带动起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二、实行鼓励制度对待课后作业和成绩

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作业可以实行鼓励制度。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将作业分为基本、中档和拓展三种类型,基本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中档作业学生如果全部完成会受到老师的当场表扬,并且挑选完成质量较好的在课堂上展示,拓展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教师的小礼物。鼓励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对于作业批改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批改,批改过程中可以加深答案的印象,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小学生都会力争上游。在交换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对于问题的看法,另外对于批改作业方面也可以减少教师的作业量。对于小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找他们谈话,比如谈论学生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学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因为小学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小学生的知己玩伴而不是一个严师的形象。对于小学学生,学会很好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公开成绩就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看成绩的方法,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应该减少一些批评性的甚至是嘲弄性的话语,多说几次“真棒”,“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下去”之类的话,不要轻易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的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动脑筋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是在课下改进自身对数学作业的态度和做法。在数学世界里,不仅学生需要拥有创新思想意识,教师也更应该运用创新教学的新方式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尝试将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课程安排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教学目标。总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领域甚是广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庆峰.激发学生兴趣乃成功教学之所在[J]. 神州. 2011(14)

[2]徐文凤.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5)

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发表论文,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表论文,数学课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表论文,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好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媒体优势,制作出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导入新课部分,利用多媒体选取了“玩具的动画片”为素材,整个动画片都配有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动画片播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时,教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把学生轻松的带进学习氛围中,为学生探究新知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搭配”一课中,让学生观看一段短片,然后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容易接受是春季。继续提问“那你最想做什么事情呢?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导入课题。“ 是啊,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旅游了,我们淮安也有许多的旅游景点,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多媒体展示淮安的风景图片)。”这么美丽的淮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小华和他的爸爸妈妈也想来淮安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为小华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多媒体展示) 现在要将上衣和裤子进行搭配(板书课题:搭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发表论文,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则能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动画制作在小学数学课件中经常出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现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动画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发表论文,数学课堂。动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讲述一些小学生比较难懂的重难点时,对其中的重难点要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重要的内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纳税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学生理解起来非常费劲,就运用FLAH动画将这些知识设计以动画的情景形式进行展现,并配以理论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动画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巩固效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的过程是进一步深化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过程,又是学生认知活动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发表论文,数学课堂。借助多媒体的灵活性、生动性、交互性、高效性等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原料”,激发他们创新探究的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利用课件,学生巩固的快。其做法是:在讲完《三角形的特征》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组练习,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反馈,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特征。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应努力学习课件制作,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编: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北京大学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典型案例—小学数学》。

3.《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实例剖析》主编:孙江宏清华大学出版社。

4.《现代多媒体技术》主编:丁香荣电子科技出版社。

第6篇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发展中都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外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二)数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也是技术力量反映的重要方面。今后,世界上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一点就是数学。

(三)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四)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技术一类的文化,是科学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具有特殊的发展动力。

二、怎样学好数学

传统的学习方法,忽视了数学本身的特点,把学生变成了会做试卷的工具,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是回到数学的本身,一切从实际事例出发,通过观察,有些通过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去猜想、去探究,去验证。在此基础上,和同学交流,再去归纳。这样就能探索出规律,获得新知。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培养兴趣,要主动地接触它,摸索它,与它交朋友,它能帮助你解决许多问题。久而久之,与数学就建立了感情。再去尝尝学数学的甜头,如一道难题,先你做不出来,后来你通过努力终于做出来,那时高兴的心情也是无法可比的。这样,兴趣不就来了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注意观察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事例需要你耐心细致的观察,不能粗枝大叶。骑马观花,你不能享受花的芬芳,你就不能找出规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独立思考,大胆猜想

通过观察,你就要认真思考研究。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有没有什么特征。它与你以前学过哪些知识相似,与哪些知识有联系,再凭你的数学经验,大胆猜测想,得出一个结论,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四)认真动手验证

看看猜测想是否正确,结论成立不成立。必须去验证,通过推理、证明。有的通过验证,如果正确,你就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方法;如果验证不成立,问题出在哪里?重新去思考、去摸索、去猜想、再去验证。这样坚持下去,就没有学不会的数学。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学会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自己的方法是否最佳。与同学们合作,在合作中会增长知识,在交流中会学会学习。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外还得把好“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三关。

1.预习。先对教材大体上作个了解。弄清重点、难点、疑点。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好让听课时目标明确,有所侧重,这样也能增加你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学习。通过预习,带着问题来听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学会与同学合作。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3.课后复习。及时复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再现和强化的过程。“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天不懂的问题,绝不带到第二天。”这是一位高考状元的经验之谈。

第7篇

关键词:晚清 侦探小说 多元系统理论

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是西方通俗小说中一个新的类型和新的流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以翻译侦探小说著称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我国所绝乏,不能不让彼独步。盖吾国刑律讼狱,大异泰西各国,侦探之说,实未尝梦见”(周桂笙,1904:3)。作为中国翻译小说的一种类型,侦探小说在近代译介较早,1896年至1897年《时务报》英文编辑张坤德最早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四篇福尔摩斯探案,并刊载在《时务报》上,题为《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随后,许多外国侦探小说家如爱伦·坡(AllanPoe)、埃米加·加博里奥(MileGaboriau)、鲍福(Fortune

duBoisgobey)等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过来。到1911年左右,中国作家几乎将世界上所有的侦探小说都翻译一遍,其数量之多,用阿英的话说:“当时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关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没有,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上”(阿英,1980:180-186)。据资料显示,当时投身这股翻译侦探小说热潮的译者有程小青、孙了红、周桂笙、悉若等数十人,其中不乏林纾,周瘦鹃等翻译大家。由此可见,域外小说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在当时尤其风靡。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汲取了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

一 晚清侦探小说的译介

晚清时期,翻译活动明显比创作活动活跃,“就翻译书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一99(阿英,1980:180)。陈平原也认为,1896-1916年这20年间出版的小说“具体数字很难准确估计,但这20年小说出版中译作占压倒优势,却是明显的事实(陈平原,1989:29)”。当时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着比创作小说更为重要的影响。翻译侦探小说作为当时翻译小说的主流之一,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约占全部翻译小说的四分之一)、范围之广(欧美侦探名家几乎都有译介)、速度之快(翻译几乎和西方侦探小说创作同步)”(郭延礼,1996:81)、影响之深在当时翻译小说界可谓是名列前茅。

二 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之缘由

在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其本身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它内容新颖,“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刘扬体,1997:281);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繁荣是晚清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与译作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在三种条件下会在目的语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三种条件分别探讨分析。

1. 第一个条件——晚清时期新小说处于建立中

清朝末年,大多数具有改良意识的文人将文学作为政治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手段,梁启超等竭力倡导“文学救国”,提倡译介西方小说,以作为开启民智的工具。晚清侦探小说大量译入以致形成侦探热,大约是在1907年之后,到五四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历史环境,人们痛感科学力量的伟大,“迫切想在政治小说中祈望新的民主体制,在科学小说中领略科技的魅力,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平法制”(张萍,2002:53),而且晚清时期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行将崩溃,而新文学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之际(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文学体系真正确立的分水岭),翻译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承担起了启迪民智的作用。

2. 第二个条件——晚清小说处于弱小状态

第8篇

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给我们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几年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众多的观摩研讨示范课上执教者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利用等,显示出了新课改以来取得的令人骄傲的好成绩。

然而,为了准备一节精彩的研讨观摩课,这其中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和精力,只有执教者自己最清楚。如何在短时间内上好日常的常态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常教学中,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最实在最基本的目标。笔者结合平时所见所闻,就当前新课改下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几点反思与对策:

1.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常有以下一些现象:①教师喜欢在上课之前先讲讲前一天的作业,甚至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或没完成作业的学生还要进行批评。殊不知上课前20分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黄金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上课的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低下;②课堂组织纪律管理松散;③教学节奏过慢;④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⑤形式主义"学习活动"浪费大量时间等。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利用好40分钟,提高常态课堂的教学效益,这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首先课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情绪上课,学生就将处于最佳状态下的学习,这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也减少了对课堂纪律的组织与管理所花费的时间。其次,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要尽量做到"无痕"管理,对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的批评,相反可以通过手势,眼神,体态进行提醒,或者把组织纪律与上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比如请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等等,总之,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不打断上课进程,不破坏课堂教学气氛,尽量一气呵成地上课。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启发讲授法是普遍提倡使用的讲授方法.所谓启发,主要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的作用.启发讲授不是今天才有的,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意思就是说,学生若不是处在积极思维苦求通达而未得之时,不进行启发;不是处在极想表述而又不能流畅说出意思的情况下,也不进行启发;举出某一方面而不能由此推及其他,就不能重复教他.孔夫子这几句话虽短,但对启发教学的条件、方式、目的等都做了较好概括、深刻的论述。

3.激活数学知识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其意告诫学习者学习不要只顾表面,要深度挖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应让学生有所悟,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数学思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难易度、学生的认知程度采取不同的特定情境。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分数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认知,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检测学生究竟掌握得如何,我特定一些情境练习,让学生闯一闯,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一:全班共有24名同学,平均分成四组,每一组占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动起来,由班长指挥分组,告诉我答案。学生立刻动起来,分成四级,每组6人,很快得出了结论,每组占四分之一;接着提问:每个人是每组的几分之几哪?学生开始有点懵,我又提示,你是这个小组的几分之几?学生立刻又给出结论六分之一;我又追加:你是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二十四分之一,很快给出了答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的理解,演绎了不同分数背后的整体展现,学生对分数的本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实践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成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凡哲. 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三个秘诀--对于数学课堂教学与独具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J].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3(Z1)

[2] 陈林娟. 语文课堂教学调控艺术初探[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06)

[3] 彭亮,徐文彬. 小学数学教师话语有效性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1)

第9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1

1、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小学教育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1]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起着教育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应该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把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化为己用,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不出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作用,这样也就丧失了这门课程的意义。这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整体教学的欠缺。因此,本文就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与大家进行交流。

2、“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内涵

“整体教学是基于整体课程思想提出的教学理念。”[2]这种理念注重学生各学科知识之间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追求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具体到小学数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学习理论知识。整体教学就是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教师经验以及小学师生等各种有效资源,将各个学科、各个模块以及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相互结合,在总体上形成网状结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实践的全面结合,以此来帮助他们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整体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学习、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对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加以研究。

3.1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课题

教师在向师范生教授教学课题时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课题,既能够反映本课程对师范生的要求,又能够体现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要求,二者都要兼顾。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11-20”各个数字的认识这一课题,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这一课题是小学生初步接触并理解十进制的基础,对于师范生来说,可以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把握教材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同时这一课题既有新授课的内容,又包括了对1-10各个数字的复习巩固,因此较为全面。

3.2组建学习小组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整体教学包含范围较为广泛,既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各个阶段教师的积极配合,例如大学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数学学科教师以及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首先,大学阶段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可以为师范生讲解传授有关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首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基础;其次,数学学科教师为学生讲授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一线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小学阶段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的数学教学经验,让他们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全体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化整为零,灵活机动。

3.3提供相关的课程材料

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提供先关的课程材料,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制定学习框架,并确定成绩的最终评定标准。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整体性,将教育学科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具体知识相结合,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

3.4小组协商探讨

各个小组分工合作,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并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借鉴经验,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各自小组特有的教学方案,最后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方案进行完善总结升华。

3.5评定成绩

根据最初的制定的成绩评定标准,对各个小组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其中,对于那些教学思路合理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具体有效、对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把握准确的小组应该给予较高分数。同时,还要随机对小组成员进行抽查提问,以明确他们对整体教学成果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还要对小组成果进行评定总结,表扬优点,对于其中不合理之处也要点名指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第10篇

关键词:长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可比性;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经济含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 reference answer significant controversy exists regarding the long-term average cost and short run average cost comparable in terms of the examples of different periods, to " western economics ", "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 cost theory as the basis, for comparis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a simpl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ind out the reason that dispute, the long-run average cost and short run average cost because of the custom of domain and range size is different and can not be compared directly, finall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a timely study and master the use of the new cost theory, for the guidance of economic professional exam counseling training, learning and participate in the examination to all have importance.

Key words: long-term average cost; average cost; comparability; long run average cost curve; average cost curve; the meaning of economy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某省级专业培训机构在2012年度“高级经济师考评结合考试”考前辅导培训期间,向参培人员提供的练习题中有一道曾作过考题但参考答案存在争议的多选择题:【例】 在LAC曲线下降区域( )。

A.LAC≤SAC B.SAC的最低点在LAC上 C.LA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的最低点的左侧

D.LAC是SAC最低点的联线 E.以上情况都无法确定

该专业培训机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C、D),培训机构所聘面授老师给出的建议答案是(A、C)。

参加培训的一百多位考生对答案的选择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约三分之一同意参考答案,约三分之一同意面授老师的建议答案,部分人认为是(A、B),部分人认为是(A、B、C),部分人认为是(A、D),甚至还有人认为答案是(A、B、C、D)……众说不一,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总之,参加人员中均没有多数同意参考答案和老师建议答案。只有笔者独自认为根据最新的成本理论只有C项是该例题的惟一正确答案,并且认为所给例题在不修正备选项的情况下它只适合作为单选题使用。

到底最佳答案或准确答案是什么,是那些?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不妨比较一下不同时期不同版本《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基础》中“成本理论”差异,并简单借助数学知识来进行论证说明。以下为方便论述,暂以2004年1月1日为时间界线,把其之前《西方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定义为“旧的成本理论”,反之,则被定义为“新的成本理论”。

旧的成本理论

1.1 长期平均成本定义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1.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来调整长期平均。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短期平均曲线来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假设某生产者在短期内有三种不同的生产规模可供选择。这三种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1中的SAC1、SAC2、SAC3。

生产者要根据产量的大小来决定生产规模,其目标是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在产量为OQ1时,要选择SAC1这一规模,因为这时平均成本OC1是最低的,如果选择SAC2这一规模,则平均成本为OC4,OC4大于OC1。以此类推,当产量为OQ2时,则要选择SAC2这一规模,这时平均成本OC2是最低的;当产量为OQ2时,则要选用SAC3这一规模,这时平均成本OC3是最低的,等等。

在长期中,生产者要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生产规模,以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每个短期中平均达到了最低,那么,长期中平均成本也就达到了最低。因此把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SAC1、SAC 2、SAC 3……的最低点a、b、c……连接起来就是长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是无数的,长期成本曲线就是一条与这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如图―1中的LAC所示。

长期平均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包络网线。在长期中,生产者按这条曲线做出生产计划,确定生产规模,因此,这条长期平均曲线又叫计划曲线。

1.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从图―1中可以看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也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这就说明,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规律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这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规模收益递增,平均成本减少;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平均成本增加。这与短期平均成本相同。

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有区别,这就在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在下降时还是上升时都比较平坦,这说明在长期中平均成本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都变动较慢。这是由于在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可以随时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而在短期中,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很短,甚至没有。

2新的成本理论

2.1 长期平均成本的定义

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成:

(式)

2.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LAC)的推导

在分析长期总成本曲线时,一般假设厂商在长期是可以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上最小总成本的。于是,根据(式)可以推出:厂商在长期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最小总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式)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来。其做法是:把长期总成本LTC曲线上每一点的长期总成本值除以对应的产量,可得到这一产量上的长期平均成本值。再把每一产量和对应的长期平均成本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迪卡尔平面坐标图(第一象限)中,就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此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hort-run average cost curve,SAC)求得。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以下着重地介绍推导的方法(注:这是新旧成本理论均推崇的一种方法)。如图―2:

图―2

在图―2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其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对应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对产量Q1来讲,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的生产量为Q2,则其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组织生产,相应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的生产量为Q3,则其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组织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还可作进一步的类推。

沿着图―2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理论上可以假设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可以得出图―3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曲线的包络线(LAC曲线本身体现的就是它与无数条SACi曲线相切的切点的轨迹),并以此表示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平均成本。如图―3所示:

图―3

2.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从图―3可以看出,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注: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因为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总是被假定存在着一个最低点,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生产成本才能达到最低点,这是个关键性的假定,否则将大致呈L形)。它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内在不经济)决定的。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

3 初步结论

3.1根据旧的成本理论得出引例参考答案的初步结论

根据旧的成本理论中的“把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 2、SAC 3……的最低点a、b、c……连接起来就是长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是无数的,长期成本曲线就是一条与这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观点,可以直接得出引言例题的参考答案为“B、SAC的最低点在LAC上”和“C、LA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的最低点的左侧”。

3.2根据新的成本理论得出引例参考答案的初步结论

根据新的成本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曲线的包络线(LAC曲线本身体现的就是它与无数条SACi曲线相切的切点的轨迹)”和“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观点,可以直接得出引言例题的参考答案仅为“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的最低点的左侧 ”。

因此,某培训机构所给出的参考答案存在重大争议的多选题实际际上是一道单选题而已。至于备选答案A是否为正确答案和造成LAC与SAC直接比较大小的错误原因的进一步分原如下:

4 造成LAC与SAC直接比较各自大小的原因分析

4.1错把SAC与SMC(短期边际成本)和LAC与LMC(长期边际成本)各自大小比较问题相混淆

根据成本理论并结合函数定义域和值域问题,SAC与SMC和LAC与LMC各自大小比较如图―4:

4.1.1SAC与SMC各自大小的比较

SMC曲线与SAC曲线相交于SAC的最低点,在交点处,SMC=SAC;在交点的左侧,SAC>SMC;在交点的右侧,SAC<SMC。

4.1.2LAC与LMC各自大小的比较

LMC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于LAC的最低点,在交点处,LMC=LAC;在交点的左侧,LAC>LMC;在交点的右侧,LAC<LMC。

图―4

图―4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图,可以单独拆分出“SACi与SMCi”和“LAC与LMC”各自比较分图来。在不考虑数学含义的情况下,不少人会看图生意并简单地把图形所表示的经济含义(图形位置的高低远近)误解为其函数数值的大小,并把“SACi与SMCi”和“LAC与LMC”各自间的可比性“推广到” SACi与LAC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4.2错把代表曲线的英文缩写理解为定义域相同且可以直接比较大小的函数

LAC是“长期平均成本”的英文“long-run average cost”的缩写,时常用LAC来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LAC);SAC是“短期平均成本”的英文“short-run average cost”的缩写,时常用SAC来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hort-run average cost curve,SAC)。

长期平均成本(LAC)的函数如下:

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函数如下:

一般来讲,在未给定函数定义域或者在定义域不同的情况下,不同函数的数值不能直接比较其大小。LAC具有唯一性且其定义域是确定的,而SACi则代表任意一条SAC,而每条SAC的定义域却不相同。

除LAC(min)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SAC(min)曲线外,函数SAC(QS)与LAC(QL)各自的定义域(生产规模)区间是不相同的,前者的定义域包含于后者的定义域,而且是后者定义域的子集,不仅如此,两者的值域也不同。根据数学原理,这样的两个函数的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只能对二者函数关系所代表的经济含义的几位图形位置进行定性描述。因此,可以得出“在LAC曲线下降区域,LAC≤SAC”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言而喻,引言例题的备选答案“A、 LAC≤SAC”是错误答案,而不能选择。

5最终结论

综上所述,在引言例题中,只有备选答案“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的最低点的左侧”才是唯一相对正确答案。于是,原本以多选题方式出题的引言例题实际上变成了单选题。

6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不断引入了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并不断消化、吸收、完善和创新,诸如全国经济专业中级职称统一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评结合等级别的考试,也不断把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作为考点纳入考试,并形成了“引、研、学、考”全面结合的新局面。近年来,成本理论的修正完善进程明显加快,但部分大学经济学等专业所采用教材的修订工作明显滞后,不少参加全国经济专业中级职称考试或高级职称考评结合考试的考友在参加工作后,未及时学习新的成本理论知识,在参加职称考试过程中,仍沿用其大学时期教材旧的成本理论来解决当前问题,加之不少学习经济学专业的考友在高中读的是文科,遇到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成本理论方面的问题时,就难免发生理解偏差或错误,甚至影响职称顺利晋升。

本着与时俱进的治学、学习或应考态度,我们应加强新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并加以消化吸收,以减少教学中的失误、学习中的错误、考试中的失误。建议类似的经济专业职称考试培训辅导机构应及时更新题库中类似的例题,以减少培训辅导中的不必要争议,也减少考生在职称考试过程中的不必要失分。这对于培训机构的治学态度和经济类专业职称晋升考试与评价都具有一定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梁小民 . 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2

[2]宋奇成,陈元刚,曾代富.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4

[3]高鸿业 . 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4]高鸿业 . 西方经济学典型题题解(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5]高鸿业,刘文忻.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师导读(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6]邓定兵,李光萍etc..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习题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7]罗伯特・S・平狄克 &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8][美] 曼昆著, 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基础(第5版)P205~2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第11篇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广受诟病。且不说某些“聪明”的大学生抄袭论文,有关论文造假的报道已涉及多位专家学者,包括两院院士。学术不端行为已蔓延到学界泰斗。为了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学术界检查论文重复率的软件(以下简称“软件”)登上了历史舞台,充当起了论文裁判的角色。不知从何时起,高校用软件来判断学生毕业论文是否为抄袭之作,期刊也用软件来评判稿件的真伪和优劣。中国学术界似乎找到了评判论文真伪和质量的“万能钥匙”。

然而,这“万能钥匙”也引起了不少非议。这些软件能查文字的重复率,查不出论文的创新点;能够识别文字描述,不能识别公式、图表;作弊的学生随便用些雕虫小技就能顺利通过检测,等等。虽然不少大学教师包括名牌大学的教师对用软件评判论文很有意见,私下议论时怨声载道,但在痛斥学术不端的大环境与国家支持开发软件来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大气候下,加之公众相信软件技术的科学性,于是大家觉得议论软件现存问题很不合时宜,懒得花时间将一堆意见整理成文字。不过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心声。沿着他们的足迹,我们也抛砖引玉地呼吁一下:论文应区别对待。只能查文字重复率、不能辨识论文创新点的软件不用于建模类论文为好。

如果软件只能检测文字重复率,不能辨识论文创新点,那么即使它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其科学性也会受到怀疑。创新意味着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应该是辩证的否定,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从旧事物脱胎而来,与旧事物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根本性质的同时,会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将其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全盘抛弃,没有保留和继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也是人为的产物,人工智能可以相信但不能迷信。

二、软件使用现状

目前在软件市场上,有几款比较流行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方法大体相同,简言之,就是将被检论文与已收录在该检测系统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字段进行比较,若被检论文的文字部分有连续13个字相同就会被标成红字。最后系统会出具针对被检论文的检测报告单,若被标红文字的复制比占文章总字符数的比例超过论文拟收录单位的容忍度上限,就一律不能通过或者发表。目前这些检测系统或软件主要能检测文字重复率,而对公式、图表等信息还无法实现重复率检测。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些学生为了使自己抄袭的文章能通过软件的检测,只需上网输入“论文通关秘籍”,就能搜到上百种对付论文的修改技巧。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类方法:一是调整原文段落与格式法。就是把大段落切分成若干小段落,并对小段落中的每句话进行同义句转换。二是插入空格法。将文章中所有的字间插入空格,然后将空格字间距调到最小。因为的根据是以词为基础的,空格切断了词语,自然可蒙过系统。三是翻译外文文献的办法。四是插入图标网格的办法。五是抄袭未被录入系统数据库的书籍文献的办法。还有其他办法。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通过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抄袭的文章绝大多数都能顺利通过软件的检测。

再看看那些在网上进行论文重复率检测交易的商家。相关检测系统的账号在网上的销售价格,从1元至几百元不等。买方在付款后就可得到一个登录账号,在指定网站登录后便可自助检测。一些售价较高的检测系统,还会根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不过,由于一次购买只能用一个系统检测一次,很多毕业生为了让他们抄袭的论文经化妆后更加“保险”地通过检测系统,会选择不同检测系统多次。而经学校用这样的检测系统初次检查没能通过的论文,也需要在修改后反复。于是,进行网上论文重复率检测交易的商家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季里赚得盆满钵满。让人不禁要问:究竟谁是“政策”实施的真正受益者?千万别好心办了坏事,不但没有制止住学术不端行为,反而给学生们增加了经济负担,最后肥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商贩。

三、学术方面的质疑

就学术本身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质疑是:如果软件的人工智能程度还只是停留在机械地检测文字重复率、而察觉不到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或假设条件已深刻变化,那么,我们今后会不会在学术期刊上更多地看到善于文字游戏的高谈阔论?而那些潜心研究、没有华丽辞藻、追求简练准确、~针见血的表意,根据不同假设条件建立相应数理模型、通过推导论证得出政策建议的真论文是不是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被软件拒之门外呢?

以经济学中著名的交叠世代模型(简称OLG模型)为例,使用该模型的论文除包括引言、结语等部分外,建模论证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步:一是模型建立和设定。可细分为经济环境的假设、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预算平衡、资本市场供求平衡等。二是推导动态均衡系统,寻求稳定条件。三是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模型中所关注的各政策变量对经济系统里内生变量的影响。四是数值实验。对第三步不能确定影响方向的政策变量通过赋值模拟的方式来考察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严格按照上述程序规范创作的论文既条理清晰又高度凝练,能体现数理模型类论文所蕴含的“多一字有余、少一字不足”的简洁之美。然而,若用现有的软件来检测这类论文,在模型的建立、推导、求解、模拟等部分就会出现非常高的文字重复率,被软件判别为抄袭。

建立数理模型研究不同的问题,如同用泡菜坛子泡制不同的蔬菜一样。工具相同、辅料相同、程序相同,重复率虽然很高,但泡制的蔬菜不同,可以是白菜、萝卜、青椒等。用数理模型研究不同的问题,也类似于用卤汤炖肉。工具相同、辅料相同、程序相同,虽然重复率很高,但卤煮的肉不同,可以是猪肉、羊肉、牛肉等。软件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应该清楚这一点。四、结论

数理模型不过是研究工具。对模型的建立、推导、求解、模拟等过程的描述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程序和简要准确的语句。如果机械地要求文字重复率不得超过百分之多少,那么作者只能将简要准确的语句改成冗长的语句,而且描述还不一定准确。可见,对模型建立、推导、求解、模拟等过程的描述不应简单地采取“软件”方式来评判。

第1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数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42-01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课程教学、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一、现状: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一优遮百丑”;功利主义的社会现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往往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人文素质培养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老师学生跟着高考走”的现状仍然难以改变。人文素质培养只能成为水中浮萍,好看但没有土壤。教育的一厢情愿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尴尬困境。教育不能机械分割。但现状是在社会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教育已经自然分割。学科界限明显学文不知理,学理不知礼。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二、改进:理礼相溶,数学课堂中的“人文导火线”

(一)学会生活,零用钱使用和时间分配函数化

函数是高中新教材必修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在高考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处理函数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使得它紧密联系生活,从中渗零用钱使用和时间分配等内容进去。例如,我们在讲函数最值问题和函数应用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零用钱使用和时间分配的问题。

首先,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去调查全校100位学生的零用钱的消费情况,另外一组去调查学校100位学生的课外时间的分配情况;然后,把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零用钱的使用情况和课外时间的分配情况;最后,开展专题的讨论课,运用函数的知识通过计算分析和实际讨论,得出零用钱的使用的最合理的途径和课外时间的分配的最科学的方法。这样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开发,使得学生深入生活,关心生活,使得学生更加科学和合理得分配好自己的零用钱和课外的时间。对于他们养成节约金钱和珍惜时间,都起到了很大教育意义。最重要的是使得数学课堂联系了生活,使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和升华,使得沉闷的函数问题“热闹”了起来。

(二)学会审美,建筑空间美感的立体化

高中立体几何在高考试卷分值20分左右,是学生必争的分数,但是对于学生它是一个难题目,特别是女学生,高中立体几何的抽象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老师只是抽象地去讲立体几何,那是很闷的事情,很多情况下,老师讲了大半节课,结果学生什么也不知道,甚至更加糊涂了。为了使得立体几何学习起来更加形象生动,通常可以采用下面两个方法:方法一,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造几何模型,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都让他们自己去做,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分成小组去完成,每个小组做个个几何模型;方法二,在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我们首先不要讲解课本的内容,而是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物,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深圳的小蛮腰﹑美国的白宫等建筑物,边介绍边放图片,然后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这些建筑物。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头有一个立体的意思,使得他们开始慢慢地学习着发挥想象,把平面的图形想象成立体的图象。通过这些建筑物的介绍,我们让学生从中体现到世界的美丽,感受到人类力量和智慧的伟大;老师通知数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然后我们中这美丽的氛围中引出我们的立体几何的新课,学生就学起来更加有兴趣了。最后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设计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金字塔”或“鸟巢”,有了目标和动力,学生学习起来立体几何就更加用心和拼搏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三)学会感动,数学家的理想信念趣味化

列宁曾说:“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的感化力最强,很有说服力。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说:“事实上,对听众来说,以故事作为话题开端比理性的说服、线性思维更真实,因为它更容易抓住听众的心,并且听众从故事中已经找到了你想提供给读者的所有疑问的答案。举例来说,我在国会的数次成功表述,每次都离不开事先准备好的幽默、引用、和故事。”数学故事引入可以使得数学课趣味大增,人文元素大增。

笔者在讲授导数的时候,介绍了牛顿的故事,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出牛顿的故事内容,然后分小组开始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老师在教师里头走动,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讨论了约十分钟,老师便叫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发言,小结刚才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悟。

有一个小组的代表说道:“我们小组刚才讨论了牛顿的故事,我们一致认为他老人家实在太伟大了,他的精神使得我们很感动,很兴奋,很振奋,很鼓舞!我们觉得学习他,努力学习。我们小组的同学有些人从前不喜欢学习理科,特别是数学,现在看了牛顿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认为应该爱上数学了,应该好好学习数学!”

还有一个学生不是代表,但是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话:“我决定向牛顿学习,将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话大家没有笑,而是默默地点头,因为他是班里头理科最好的同学,大家喜欢都相信他可以成功。

通过数学家故事的介绍,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痴迷,使得学生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理想的鼓舞!

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理念,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数学教师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的元素,点燃“人文导火线”,就会收到意想不到地教学和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