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2-02-09 09:0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曹刿论战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曹刿论战教案

第1篇

一.预设学情,目标设计要具有生成性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应当引导学生学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目标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和新认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照顾到传统意义的线型目标,更要兼顾到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课前、课上随时准备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这种目标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在初三阶段教学中,在阅读练习的安排上,材料的取舍都需要教师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各环节的反应,结合中考的需求和全面提高阅读水平的实际,就可以考虑平时训练要与中考要求一样,模式相同,题量吻和,选用的训练材料要考虑:(1)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3)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激活机智,课堂教学要呈现多元生成性

学生思维变化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课外拓展有这样一个题目,标题“构建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学生想到很多优美的诗句、漂亮的画面,很多同学用话语描述出了理想中的境界,创造生成出这篇课文所描绘出的意境,用话语描绘出来,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创生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智慧点染,探究延伸要艺术放大有效生成

教师及时捕捉到有效的生成后,要用智慧来艺术地处理,把个人的、小组的探究活动延伸为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从而放大有效生成,让学生语文素养、人格修养共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创造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如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四.践行反思,课后评价要体现整合及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固然重要,但凸显整合与生成性的课后反思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此反思可以包括本节课中的经验,即精华部分,也包括本节课中失误的及不足的东西。

(1)在反思“成功亮点”时,要总结:①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②如何恰到好处的处理教学内容;③因为什么手段而使重点突出和难点解决;④学生积极性是怎样调动起来的……

(2)在反思“失误不足”时,要考虑:①目标定位是否实际;②内容安排是否妥当;③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学生;④是否灵活性不够……

(3)反思“创意闪光点”时,要思考隐含在其后的理论依据,独创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 兴趣

倾听

何谓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以独立自主性学习与合作讨论这两种学习模式为前提,以中学语文新课程为重点探究的内容,以学生接触社会的实际和其对生活的积累感悟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深刻质疑、深入探究、广泛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在探究过程中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认真探究,不断产生新的思路、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的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养成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而且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通过对知识和问题的不断探究,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努力创新的能力。

一、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我曾观摩过外校一位教师开的探究式公开课,教学的是小说。教师大胆放开手脚,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哪些美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随意讨论,并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反复朗读这些好词佳句。总之,这位教师上这节课意在运用探究式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然而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却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都严重忽视了。小说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了解小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小说的情节、典型环境、人物形象、主题等。而一堂课下来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情节是怎么安排的,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环境是如何起到烘托作用的,学生都不知道,而只找出了一堆佳词好句,这是什么教学啊?这种貌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其实是不懂教学,不懂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学习和获取知识,从而发展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与促进探究开展,引导探究不断地深入,总结、反思、评价探究过程中的得失与成败。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扮演导师和主人的角色。

二、语文探究式学习要充分凸显学生的自主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才是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讲的机会、做的过程都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自主而创造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生动活泼、激情高效的课堂氛围。如《曹刿论战》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曹刿是一位政治、军事才华兼备的人士之后,有学生提出对鲁庄公要客观地评价。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讨论探究“我看鲁庄公”,这样的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提出了新颖的看法。如:“鲁庄公乃一弱国之君,然其在大敌当前之时毫不退缩,足见其是一个有胆量的君王”;“鲁庄公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彰显了其系尊重人才、达理开明之君”;“鲁庄公在与敌短兵相接之时听从曹刿计谋,凸显了其乃果敢坚定的贤明之君”;“长勺之战鲁国最终以弱胜强,曹刿是关键,但鲁庄公也不可或缺……”学生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智慧之光。

当然,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绝不等于将他们放任自流。教师既要关心好学生的“自主”,更要关注好学生的“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追求的人。

三、激发探究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

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取得学习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重复、单调的学习难以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则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探究式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情景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设计好教学伊始的探究情景,使之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导入富于情趣的基础上,还要指明探究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做好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就会主动进入探究阶段。例如教学《蒹葭》,我在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边摇曳多姿的芦苇的同时,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然后随着音乐美婉、浪漫的旋律深情地吟咏《蒹葭》,学生很快进入了诗的意境。

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相互倾听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展开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既可以增进沟通,又能够促进理解。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已交流完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在学生讲深、讲透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之后的基础上,教师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中间,并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展开讨论,向他人说明自己的想法,虚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善待他人的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同学之间要学会相互接纳、相互赞赏、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倾听同学发言,倾听教师讲解是课堂倾听的两种情况。教师讲解也好,同学发言也罢,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倾听,认真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整合与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倾听方面,学生要善于抓住与归纳别人发言的关键,认真思考别人表达了什么,表达这个意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思路和分析是否正确与到位,如果不正确或不到位,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表达才能正确与到位。思考一下自己想的和别人的是否一样,如果有不同,自己在什么地方出了错误,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对比,应该向别人学什么。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发言过程中,也会学到同学之间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也有所获益。别人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这样思考有何益处,那样思考有何欠缺,在思考、分析、判断、吸纳中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开阔学习视野,拓展认识问题的空间,提高多层面、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适合于难度适中的课程内容,难度大的课程内容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时间长了就会因此失去兴趣,而浅显的内容就没有探究的必要。

2.教师只有在学生感到学习有疑难时才可以激发其去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智。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能够养成自己的思维策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既合乎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又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既能促进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互换,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性阅读;教学意识

创新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一个常见的话题。创新不是社会个别精英的事。创新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性解读。要创新,首先要有意识的普及。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提高。创新性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创新意识、个性意识、质疑意识、活动意识是实施创新性阅读教学时要关注的几个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有意识,行动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的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如利用图表、音乐、特写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话剧表演、话剧编排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使学生乐不可支,饶有兴趣。

创新性阅读应允许误见。鼓励异见,提倡独见,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培养起来。例如:《曹刿论战》文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1)

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夫哉,勇气也。

教参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对、否定、肯定、议论。但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却有学生对这一答案提出异议。并认为这道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根本无法解答。其理由是习题中列出的六种语气具有交叉性:赞成语气中大都有肯定。反对语气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是赞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对,也是否定。而议论则更是大都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夫哉,勇气也”这个议论句明显带有肯定的语气。因此,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学生的看法使笔者深受启发。仔细想想,这道题确实存在明显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拟题者犯了“混淆划分根据”的逻辑错误,“抒情和议论”中仅有“赞成和反对”归于语气,“肯定和否定”则属句式,而“抒情和议论”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类别。怎么能与语气混为一谈?

像这样的学生,敢于大胆冲出参考答案的樊篱。反对权威,教师应给予鼓励,甚至允许他们对习题进行评议。这样,阅读训练才能收实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因受到了保护才能增强。

又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王春林哪儿去了”。这种多维性训练是开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维性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针对阅读能力强的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一齐来创新形成一种氛同,一种气候。

二、个性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个个鲜明特征的个性,不能采用“教案剧”进行套式教学。而是要在新形势下让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历久弥新,把“教案剧”从本质意义上变成“角色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路”统领“学路”的观念,将之转变为“教路”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让阅读教学成为激发学生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优化其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少年儿童创造性驰骋的广阔天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教师不辞辛劳地灌。然而,课堂过分秩序化并非好事。尽管教师最怕课堂出“乱”,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议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讲究一点教育策略,让它乱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拔,摸索出一套相机制乱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机智,利于学生个性。

在指导学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外,其他有关课文主旨和翻译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学生为了说服别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甚至把政治课本都搬了出来,课堂上“炸”了起来,好不热闹,下课了,他们还意犹示尽……学生们在“乱”中或独抒己见,或与人辩驳,或与人交流,思维十分活跃,兴趣高昂,个体主体性得提升,教师也从教学文言的“串讲法”中解脱出来,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和生命意识的张扬作为其追求价值的。在教学文学作品时,让学生用敏锐的神经感知文学阅读中“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意味。现代阅读观认为,不是教师在肢解课文,而是学生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改变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怎么死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一日“冻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自身体验分别陈述了得出该结论的原因和根据。其中“笑死的”。一说不同往见,该学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教师及时肯定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不失为培养学生个性意识的重要举措。

三、质疑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动发现问题和知道到哪里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性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全体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们的思维就越具有创造性。鼓励并引导逆向质疑,是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策略。思维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别,质疑也有有顺向探究和逆向质疑之分,培养逆向质疑的阅读习惯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发现的能力,是创新阅读的任务之一。所谓逆向质疑,就是从反向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现方法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在思维的撞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素养和能力。

逆向质疑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叫“假设比较法”。这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反比较,最容易探得作者构思的“奥秘”。例如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教师如果直接问‘绿’字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就显得一般,而改问,“如果该句不用‘绿’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这样就有了新意和思维的力度。

其实质疑、批判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可以解除人们头上的紧箍咒,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出好奇心和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自信心。

四、活动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创新。中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中小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而让每个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人与脑一块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便创造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