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色彩观念论文

色彩观念论文

时间:2022-07-01 17:4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色彩观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色彩观念论文

第1篇

关 键 词 (冒号):色彩观念 创新性 绘画语言

19世纪以前的绘画寻求形色并重互补的结合,在“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在固有色基础的经营中。印象派动摇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完成了西方传统范畴内的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根据画家的观察和情感抒发,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作课题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1定的环境中和具体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这在绘画色彩观念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而莫奈的色彩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和研究的。

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技艺性情的不同造成的,而且也是艺术家不同的色彩观念造成的。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从而表现了艺术品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wWw.133229.COm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2.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3.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

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他在绘画中用自然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领悟到光与自然新的结构。其绘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1生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在《鲁昂大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独具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1瞬间表面色彩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正是因为此,莫奈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看见的事物,色彩就成为他在创作中的关键点,不是集中表现景物形体,而是关注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因此,这种艺术观念1旦成为主导思想,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在1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

4.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

莫奈捕捉外光下景物光线变化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单纯黑色的浓淡变化,而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组成的,并形成微妙的过渡。莫奈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感,而是依据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表现鲜明生动的景物。所以说莫奈的景物描绘,打破了“固有色”对物体的限定,诠释了“条件色”的色彩语言和风格,这是莫奈特殊色彩艺术语言的表现,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给予物体的灵动之美。

莫奈有着对色彩的敏感,有着对局部色彩细微变化的关注,他就是在这种细微的关注中体会色彩的魅力。其画作《日出——印象》中雾气交融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境界,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他想要创造1种独特的效果,他喜欢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对同1主题反复在1天中的不同时间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用极其熟练和简练的色彩语言描绘的《睡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给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注重强烈色彩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表现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只是从上述4个方面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通过对色彩的感悟和领会,对莫奈的色彩观念作1些阐释,其他方面还有待人们进1步体验和探讨。

参考文献 (冒号):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出版社.

[2]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3联书店,1980.

第2篇

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

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户外写生,教学尝试

 

一.户外写生在高职学院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户外写生是艺术类及所有相关专业学院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风景色彩写生、生活速写、素材收集、摄影、创作练习与构图练习等。户外写生不仅仅是色彩风景写生课,也不是单纯的速写课,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合格美术人才专业技能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不可否认,对艺术创作来说,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户外写生课,就是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逐渐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学院美术类专业户外写生教学的现状

根据高职学院教学大纲的要求,户外写生课程在整个基础课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一般被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在基础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衔接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以往的户外写生课教学主要以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色彩风景写生的技能技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色,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特征不明显。硕士论文,教学尝试。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院的美术类专业,目前我们的户外写生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沿袭原有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

美术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所以目前的户外写生课程在相当程度上沿用了纯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户外写生课以风景写生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的认知,运用色彩色调描绘、塑造形体和进行空间关系表现的训练,水粉技法的应用训练,构图能力的训练,观察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通过风景写生的学习,学生掌握风景写生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能够运用水粉画的干、湿等画法,以及不同的色彩与色调塑造、表现各种形体及其空间关系,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从取景构图、色彩关系方面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但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衡量,传统的风景写生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的作用和效果不大。对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说,美术类专业的户外写生课,除了通过传统的写生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描绘能力以外,还应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院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专门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硕士论文,教学尝试。高职学院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高职学院的美术类专业,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和其他学院的美术类专业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户外写生课的教学中应突出高职学院的特点,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着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应从学生具体的专业方向出发,教会学生有取舍地搜集资料,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战能力。

(三)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我院美术类专业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及影视广告设计。目前的户外写生课教学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大多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主要突出的是一般性的写生问题,诸如风景写生的基本规律、基本构图的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得不够紧密。这也是大部分高职学院户外写生课教学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户外写生课以色彩风景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构图能力,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光与色彩的关系等,主要还是从纯绘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这种教学内容更适宜于专业的艺术学院,对于培养以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来说,户外写生课的教学内容应有所改革,应该把基础的写生能力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户外写生课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多是沿用原有绘画专业的一套模式,这样下去会影响艺术类各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正常接轨,学生在两套观念前也会不知所措。所以要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对基础课程中户外写生课训练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定位。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及手段上都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内涵。如在学院美术类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专业教学中,就要突出“设计”的内涵。设计教学应强调的重点是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也是对基础课教学方向的定位。教学中,通过对视觉语言基本元素的理解,以感性而丰富的客观物象为出发点,以个人主观意念为表现目的,使学生尽快地从考前训练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对色彩进行再认识,养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设计素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硕士论文,教学尝试。

三.美术专业户外写生教学的尝试

我院对艺术系2006、2007、2008级学生的户外写生课进行大胆的尝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户外写生课进行改革:

(一)户外写生教学方法的定位

户外写生在各高职学院的绘画基础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训练课程。户外写生课程训练应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应培养现代美术人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更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能与社会需要相呼应,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各高职学院相关美术系部基础课教学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户外写生课教学中,我们应突出高职学院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也相应地有所侧重。如对于设计类专业的户外写生课应强调“设计构成”的元素,如形体构成元素,色彩构成元素,这样就相应地要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对于画面的组织和控制要更有理性,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表达对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对自然的模仿中释放出来。对于色彩风景写生要以分解色彩的色块、色点来表现,并且色块、色点的大小有变化,形式多样化。硕士论文,教学尝试。风景速写,主要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来表现自然,其用线可以分为竖线、斜线、折线等多种样式。硕士论文,教学尝试。如将房子、草垛等概括为点,将田野、天空概括为面,将道路、远山等概括为线。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课教学应突出装饰性造型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地从光影与空间中走出来,追求平面、简洁、含蓄、夸张、变形和抽象,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课教学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用快速的方法记录和表现的能力。课程以风景写生为主,调整后以现代建筑风景和特色民俗建筑或室内陈设速写为主,表现手法上从水粉色彩画改为水粉、水彩淡彩画为主,这样的调整使教学对快速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对素描、透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对于快速表现技法课程具有很强的支撑性。户外写生教学的同时还要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二)户外写生的教学准备

一谈到户外写生,首先要考虑写生地点的选择,因为户外写生教学是在具体的写生点进行的,而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并无具体规定,又缺乏规范的参照物,户外写生中有关地点的选择、教学的安排,一直都难以规范,易出现随意性。从美术类各专业特点来考虑,写生地点应因专业而定,如影视动画专业写生练习地,无需追求太多的奇山异水,教学写生的重点是集贸市场、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公园和民俗风情集中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色彩能力与构成要素及风土人情的训练和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教学重点是以表达物体的基本特征、组成内部空间、建筑特色为主,强调形体透视变化规律;而影视广告专业把重点放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摄影素材的收集上,在户外写生过程中,注重不同环境、不同光线的艺术语言表达。

我院艺术系经过实地考察,在福建的武夷山、太姥山、平潭岛,江西的婺源、三清山等地长期建立了户外写生实践基地。硕士论文,教学尝试。这些固定基地的建立,使得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生,教学也就能进行得更加顺利,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完善写生作品考核标准

在户外写生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完成好作业。写生结束后,各写生基地要有户外写生教学总结,各专业学生举办户外写生作品展览。让学生整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根据写生的感受与体会,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幅的创作,以展览的形式向学院汇报户外写生的成果,同时教研室要认真组织,严格对学生写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户外写生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为户外写生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户外写生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高职学院的户外写生课要有自己的特点,既包括传统课程的要求,还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才能在户外写生课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翁诞宪.油画风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2.

[2]宫六朝.水粉风景教学问答[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3]孙文忠.浅谈山水画的写实性[J].新美术,2001,3:84-87.

[4]马英,李玲玲.建构完善的建筑专业课程设计评价体系[C].2002.

[5]周岩.构图概念与构图分析[J].中国美术教育.2002,1.

[6]范杨.写生写性放笔直取。[J].美术观察,2002,2.

[7]张新权.思索与实践[J].美术观察.2003,3.

第4篇

现代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展示设计;视觉元素;展示空间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影响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可见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这一点在商业展示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课题是对鄱阳街一带周边的商业环境、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多方面实地考察研究,并结合该区位优势,定位于中高档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对鄱阳街一带改造后的建筑室内进行设计。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视觉元素方面着手,探求其室内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如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充分运用与体现,分析视觉元素语言在展示空间形象中所占据的位置与影响,说明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在现代商业展示空间中所发挥的重要美学价值,增强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效应,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实现商业效益。

一、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分析

商业展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手段,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视觉元素是展示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课题从二维和三维两个方面分了视觉元素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一)现代展示空间

现代展示空间是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与以往传统展示空间不同的是更重视展示元素的分析和运用。在本课题展示空间设计中,不仅采用动态的空间形式,序列化的展示形式和有节奏的空间变化的基本原则来表现所展示的物品,更多的运用了现在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比之传统的室内展示空间感受所不同的是,在本课题展示空间中,观众能将各局部的空间艺术把握后很容易的得出整个展示艺术特征的总体印象。

1、现代展示空间的概念

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空间必然的艺术设计的主导,展示艺术空间环境的创造,是对空间的设计规划,是对自然状态下无形的空间,通过概念元素(点、线、面)为基本要素和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有形结构加以界定,制定出“有形”的空间这样一个过程。

2、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规则

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展示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的。除了展示环境本身的设计之外,展示对象陈列形式的设计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研究一般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外,研究人在观赏展示对象时是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

现代展示空间中药遵循的基本规则:注重展示物的真实性、展示空间对观赏者的直觉效应和视觉元素的基本运用。本课题在对商业展示设计设计时根据所需要的功能,做到不只是仅仅看上去美观,更考虑到对消费者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环境更加多样化,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个性化,但是“人”是基本的,我们应该更重视令人身心舒适的环境的设计,用美的、功能性的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

(二)现代展示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

视觉元素是视觉传达设计(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一部分,它包括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在空间艺术中的直接体现。现代展示空间中的视觉元素是一种通过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是大众最先接触的感觉方式。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所以说视觉元素必然是艺术设计的主导,它丰富了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在本课题设计中必要的运用视觉元素的基本构成进行对鄱阳街老建筑的室内改造设计,使现今的新鲜事物被很好的运用到现实中去,达到展示空间应有的展示效果。

二、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

视觉元素在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视觉元素通过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达到突出空间艺术、塑造空间的目的,给大众强烈的印象。视觉元素在空间艺术中的体现丰富了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

(一)形体大小

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之一形体大小,是根据展示空间的大小来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展示道具的应用上。在本课题中通过对形体的大小不一把展示设计与视觉艺术的最佳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动感的展示空间,这个空间展示道具的大小传递着空间中的主次关系,并能够带给观众以丰富的多样空间和强烈的对比印象。在处理形体的大小时必须满足一下条件(如图2-1所示)。

1、几何参数

说到形体大小不得提到数学关系也可以说成是几何参数。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由于数学是使人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的应用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随处可见有数学的形式美。如图2-1设计中包柱灯箱是对角线满足勾股定理的矩形灯箱,其他形体的各项尺寸也基本符合几何比例关系。

2、人机工程学

形体大小的控制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这是设计的基本前提。从使用角度来看人机工程学必须满足操作、显示、安全、舒适等问题。如图2-2中的高柜采用标高2.4m,前台(操作台)0.95m高,这样既方便营业员的操作又能提供给客户最佳的视角。

3、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

符合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只有符合力学原理,设计才是最合理的、可实现的。力量感是人的心里感受,而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将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设计中,作者尽量避免因力学问题带给顾客的恐惧感,毕竟极端主义只能被少数人所接受。

(二)形体形状

近代对视觉心理和艺术心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方面的成果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展示的设计中。基于在视觉行为方面的共性,展示设计中引人了许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方面的原理,并在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如图2-3,图2-4所示)。

1、形体的外部轮廓

形体的外部轮廓是形体分割作为图像处理的结果,是人们进行图像理解、图像分析以及进一步图像识别的基础。在本课题设计中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以及矩形等最基础的形体元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直线在视觉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展示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元素之一,使用得当的直线,会具有明确的视觉效果。在展示中应用得当的曲线,能丰富整体效果,创造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效果,改变由单纯直线造成的冷峻、严厉的气氛。从几何学的角度说,圆是一个被连续曲线包围的形状,曲线上各点距与该形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说,圆是非常有用的形状,它既可以是实心的盘状,也可以是空心的圆环。原形的使用,应当使整体的各个局部都能有效地和谐。三角形或菱锥形等形体的运用,可在展示设计中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想象力与对比效果。

2、常见的形状

光滑表面,抛物面,球面,皱褶,螺旋,窄槽,微孔,穗,环,是展示设计中最常见的形体形状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各种不规则的形体形状随之而诞生。例如在展示道具中出现了很多仿生学的元素。而中规中矩的形状还是比较多见。

(三)色彩

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本课题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如图2-5,图2-6所示)。

1、色彩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原则

人的视觉感知占全部感知的80%以上,而视觉感知中最具优势的是色彩知觉,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展示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

2、创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本课题展示设计环境中的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也统一的对色彩基调用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避免了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对鄱阳街一带室内改造中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设计师对用统一的色彩基调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也颇费苦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对于各展区的色彩基调的选择,设计者认真分析了展示内容自身的色彩特点和烘托、陪衬需要,从而寻找、调配出最适合的色彩。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同时根据展品的种类,决定背景使明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在综合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第四章色彩构成的运用色或暗色。使展品得到清楚的视觉印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设计师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以避免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由此可见,在展示设计中,处理色彩的运用时,应充分考虑视觉元素、视觉心理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一个展示空间,色彩耐用的好坏,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感染力有明显的差异。展示设计的色彩运用得当,能够调节气氛,改善视觉环境,增强整个环境的信息交换的有效机会。

三、视觉元素在现代展示空间中运用的展望

我们所说的视觉元素设计是通过二维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在空间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即利用视觉传达的形式做空间的艺术处理。“形式的一个有限的定义是:一件作品实际物理轮廓,是在空间中被认识的艺术设计师创造、刻划出来的体积或形态,或者是在一个平面材料上的轮廓、图形、色彩等要素”。事实上,无论创造的形式或是形态,都需要通过有限的视觉感受来体现艺术品美感。同时在合乎空间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方式是否和谐关系的前提下,达到视觉形式上,包括线条形式、块面形式、色彩形式、材料形式、肌理形式、凹凸形式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形式的视觉表现应该是关于形式的心理感受的内容,我们应该更多探讨形式的组织结构和最后表达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艺术展示空间或者商业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都将被运用在其中。同时,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无论是是展示物形体的大小、形态和色彩都将实现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使用。不仅是大型的艺术展览馆甚至小到简单的专卖店展示,视觉元素的运用将无处不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具有其特殊的理论体系与设计形态的视觉表达往往蕴涵着某种观念、意义、象征,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是勿庸置疑。它强调讲究自身的大小;注重形状、色彩、的运用;考虑环境的因素;强调创新的意识。这些因素与展示空间设计的特性结合便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空间形态,这也使得视觉传元素成为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本课题进行研究探索的价值所在。

致谢

在完成毕业论文这段期间,感谢指导老师周笑对我论文的辅导与帮助,使我的论文大纲、结构等方面更加的严谨和完善。同时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江汉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查阅资料的好地方,十分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2]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3]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4

[5]田原.室内设计与空间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6]任仲泉.展示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7]【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I,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6

[8]吴爱莉.展示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7

第5篇

装饰性绘画色彩的主题创作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借鉴、汲取了诸多经典文化因素;在艺术手法运用上,挪用、并置、均衡、戏仿等绘画观念及形式;在文化主体上,传承于传统经典和开拓创作性思维形式。同时在社会领域受外来文化、大众主流文化、社会时尚、消费文化、时代审美等诸多语汇因素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个案中艺术家独立成体系,主动吸收审美批判,从艺术形式上形成多元化的美学形式,视觉领域百家争鸣的艺术个性语言。在思维上,艺术家基本在一种纯理性的思维判断中整理和构成画面。在绚丽的色彩研究中,强调艺术的绘画性和平面主观意识的美学构成。笔者在艺术实验和创作中强化艺术创作的绘画性和主动性(拿来),明确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世态(嫁接)。在个性色彩的绚丽中提升纯绘画艺术语言主体地位和精神表达,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中探究绘画的平面表达,象征性、指代性、符号化、图案装饰成为主体,并强调当代绘画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意识所体现的文化兼容性。试图建构色彩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独立学术地位及理论体系。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潜意识或理智的富有精神性,在艺术解析中阐述情感的表达。

色彩的装饰性绘画研究,其美学价值是在色彩的平面化艺术风格基础上,以装饰性的绘画手法,从艺术形式上多元吸收诸多艺术学科的优秀因素,突出自己的艺术地位的绘画形式。其涵义界定上,兼顾了绘画艺术、空间设计因素、装饰图案、传统图腾、当代社会时尚因素等文化内容。通过艺术的结构、解构、重构在一个语言体系中,达到审美意义中的平衡,强调滋生的独立美学地位。分解传统意义上的光、形、色等概念,以一种独有的视觉秩序中构造画面和艺术内容,结合文学、音乐、理学等学科视觉独立自己的审美语。在艺术处理上,归纳色彩和纯绘画个性思维中寻找艺术的契机,达到艺术的魅力与艺术家创作的灵动巧妙结合。思维的自由、色彩的秩序、语言的对撞等绘画形式的平衡和统一并精心推敲。

学科研究中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及点、线、面的对比与和谐只作为基础的因素。艺术处理上强调的简洁、概括、平面化,色彩意义上注重的对比、协调、强调局部和整体的呵护的和谐美感,追求整体意义的美学秩序,同时有中国绘画传统涵义上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形成“画其神韵,悟其美感”的艺术观念。

在创作程序上是以自然色彩基础,高度的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在美术的实用性、经济性、流行性理论基础上提升。以绘画性的艺术语言作为主体,强调色彩的情感因素,艺术的符号性象征因素,达到对比与调和的和谐美感;统一与单纯的统一美感;对称与均衡的重力平衡美感;反复与渐变的韵律美感;秩序与节奏平面线条的结构比例美感及空间美感。以艺术的形式美学法则表达:圣洁、智慧、善良、真诚、乐观、英雄与宽容,从精神层面的视觉阐述其内在涵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绘画性艺术思维的高度统一,在色彩的装饰性绘画领域开拓艺术创作思路。

自然材质、色彩精神作为绘画研究的根本因素,探究艺术在抵牾原始镌刻岩画和氏族图腾崇拜里的拙朴、坦率、大气及神秘感的视觉特征。在线条结构中附加质朴而单纯的色彩,以线条造型的形体概念为主体,强调自然材质涂鸦的同时突出色彩的张力及绚丽的色彩装饰魅力。从中国绘画因素中吸收重彩绘画的艺术特征,在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中,重彩绘画得以昌盛和繁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体现在敦煌莫高窟艺术、新疆克孜尔壁画、宗教绘画等艺术经典。其色彩的璀璨斑斓、线条的自由流畅巧夺天工的融合在绘画中,再者砥柱东方艺术的中国绘画推敲画幅的平面化审美。在敦煌洞窟艺术中,色彩平面意识中的装饰性表现风格尤为显著。色彩的装饰性绘画,在创作意识中兼容中国画的水墨淋漓、诗趣嫣然的艺术境界,并借鉴西方绘画明艳浑厚、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经验中,广泛融合艺术发展史的诸学科视觉经验,吸收欧洲经典艺术诸多学派的艺术传承。在形式上,突出色彩的装饰性独立审美涵义,同时兼顾艺术当代的影像、卡通、时尚、设计、消费、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多元化社会因素中观念并开拓绘画的装饰性艺术研究。以当代审美意识中的包容,成就自身的审美趋向。以“兼容并包,主体强化”为艺术指导,学员尝试性的作品释义诠释,以供相关专业学术界借鉴和交流。

封振国简历:

1977年7月生于河北石家庄,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西方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专题研修班;同年再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班。油画作品及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获奖。研究方向:西方油画、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现为:中国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association artistes international理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赵巧香简历:

1980年6月生于河北辛集市,2004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景观及生态环境艺术,现任教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活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平面色块;装饰性;精神性

一、前言

在西方的绘画史中,中世纪的画家们,并不在乎物体的真正色彩,轮廓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至于色彩的使用则非常的单纯,他们喜欢将物体涂上最纯正与最闪烁的色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大师都急于展现在素描与透视上学习到的崭新技法,至于色彩则往往被忽略,但并不是说佛罗伦萨画家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色彩,而是指当时很少有人把色彩当成绘画的主要方法。直到威尼斯画派的出现,色彩的重要性才相对提高,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确实是经由他们的双手,显现出色彩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性,不亚于明暗,甚至是超越的。而提香更是将此派的风格发扬光大,在提香之前,从没有人把圣母的位置移至画面中央以外,他却做到了,而且利用色彩与光线的相呼应关系,让画面看起来不呆板却又活跃的保持了平衡。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里,对色彩与光线的强调,对简单构图的忽视,对复杂平衡的偏爱,这些观念,让色彩对于画面而言越趋重要,十七世纪的画家们视发现色彩与光线和谐为必要任务,之后的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巴洛克时期的敬慕之情也远胜其它流派。十九世纪算是画家们在色彩上有重大成就的一个世纪。

由于从牛顿时代开启了科学观念,印象派的画家们依此为理论,在观察之中发展出了至今仍影响画坛的诸多画法,例如物体的暗部可用互补色描绘、影子可添加蓝紫色、物体依照光线的颜色变化,印象派的画家根本是为了光线与颜色在创作。等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和梵高,用色的方法更是随心所欲,开始展现出主观的个人色彩,之后的野兽派更经过后印象派的洗礼,而继承了这个观念,画面的平面化与装饰性风格,让文艺复兴以来的明暗素描概念,在画面上的地位,从此让给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二、对色彩影响较大的有如下观点

(一)勃纳尔的用色

勃纳尔早期深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绘影响,1905年后,更实践印象派丰富色彩的自由画法,有些学者把他当作印象派最后的画家。勃纳尔画的主题虽是日常生活景象,却借着优美的形体和充满变化的色彩、光线,画出亲切的气氛和热爱哲学、诗歌的绘画特点。

勃纳尔的技法,为了使画面平衡,常以冷暖的色调来替代对比色阶,以神秘而愉悦的中间色调,来替代古典的明暗色调,色调非常丰富且具有连续的层次,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中间色调,例如:绿色逐渐过渡成紫色或橘色,一片的颜色上必须连续画上好几回,直到出现奇异的,意想不到的色彩,画面上很少有一片是平的颜色,一旦出现平的颜料,就会和周围那些细腻的层次形成对比。勃纳尔的技巧是多变的,他作画时先快速铺开,透出空气,最后再理智的加工。他认为色彩和形体一样是具有严格的逻辑,他有时用小笔触,有时用手指搓揉,或是小点如珍珠般的并置,集点成面,若隐若现,有时是大片涂抹,有时是用薄色组成,或是用显著的笔触和厚涂法表现出来,画面如彩石般的闪烁。

(二)马蒂斯的平面色块

马蒂斯是野兽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关心色彩,他们认为色彩是画者表现思想及感情的最佳媒介,他们放弃了阴影、景深与边缘,以新的技法、亮丽色彩、强烈对比色调来处理光线。马蒂斯可能是第一位以大的画布尺寸表现简单内容的西洋画家,极简的内容,极简的形体,不拘传统画布空间和光影的限制,强迫观者忽略了形体所代表的意义,转而接受色彩本身表现的力量。同时他也透过绝对大的面积,换取色彩在画布上的绝对自主,这就是马蒂斯的目的。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之前的任何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在这之前的高更、梵高、修拉和纳比派,也都曾以不同的方法试过,但直到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法,才真正有了大胆的突破。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画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

在马蒂斯个人风格的探索中,日本浮世绘版画无疑给他很多灵感,尤其是装饰风格在其绘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东方传统艺术重传神,重情趣,单纯而简洁的形态观念,在光和色的理解上,从来都是重主观而轻客观,而且对物象的色彩观念,偏重其固有色,忽略光以及物象的明暗层次和色彩的变化,强调色面的单纯性。受东方平面绘画形式影响的马蒂斯,透过其设计的色、线、面组织,表现出空间,他认为空间是虚的,很有表现性。

马蒂斯的绘画中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但油画却大大提升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既用色彩独立表现人类情感。马蒂斯主要通过吸收和创造,有异于西方传统绘画的用色方法,改以自由的、主观的色彩运用,去实践情感的传达。这种自由而主观的色彩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转贴于

1、平面纯色和底色的运用

画面中出现平面的纯色,这对于追求体积感、空间感的西方传统绘画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反叛,平面的纯色对于逼真再现对象来说,也许一无是处,但是对于真切地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平涂能产生一种轻松爽快的感觉,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轻松自由的精神倾向。在用色上不停地寻找忠实摹写以外的可能性,他用纯粹性的色彩构造画面,色彩越简单,对于感情的抒发就越强而有力。

2、具有装饰性的画面

西方传统绘画中,色彩在大多作品中属于描述性的色彩,东方绘画色彩则有很强的装饰性,用色的大胆、主观、随意和富有趣味性,使得色彩在画面中形成秩序,造成装饰效果。色彩的装饰性运用中,同一色彩往往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在画面中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富有趣味性的装饰性色彩结构。

3、摒弃透视法和明暗法

以极具有东方色彩的平面化、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这些特点在他的代表作《红色的和谐》中突出表现。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室内的场景,他以一块高彩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房间内的空间,全都描绘在这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画中色彩的透视被取消了,桌面、墙壁、地面被统一在一个色彩的平面,画面中桌面与墙面的花纹,也没有的远近大小的透视感。马蒂斯的绘画,推动了西方从写实主义迈向写意化的转变。这种艺术的明快性一改过去充满理性的概念,升华了艺术的清新愉悦感。

(三)罗斯科的精神性色彩

罗斯科的主要风格是明度、彩度或相近的色彩,呈现平坦宽阔并且绵延不断的空间,将线条从画面上完全排除,并将色彩的地位与表现力提高到极致。以色彩取代线条,罗斯科用了以前画家没有用过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不是他的目的,虽然他用颜色表达思想,但并不反对线条,而他认为形式是根据我们要说的东西而发展出来的,当你对世界有了新的观点,你就必须找出新的方法来。

在罗斯科的作品中,倍受注目的色彩,仅仅是为了表达新观念的媒介而已。色彩的变化中包含着色相、明度、彩度可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因此罗斯科选择色彩,表达他要传达的内涵。

罗斯科的色彩,都是在极长时间的思考后再快速涂上的,他选择的色彩与配色虽没有法则,但仍有一些基本原则。在一幅画中,罗斯科经常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要色系,并且经常将二个强烈的色彩并置以提升他们的强度,在他的作品中,类似色的运用是他的特色,他大多使用黄与橘、红与橘、蓝与绿等类似色,来达到色彩的稳定,由于强度相同的类似色并置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倦,因此必须做一些调整,因而会改变大小不同的面积比例。

使用类似色为主要色系时,由于色相较为相近,所以罗斯科必须适当地改变其明度和彩度,在画面中单独加入黑色或白色,或让各层的色彩相互透映,有些作品则将色块边缘刻意柔和化,以此降低类似色引起的视觉呆板。在技法方面,他运用了薄涂与快速上色技巧,使底层的光泽穿透到上层,造成观者眼中一片颜色的气氛,创造出作品内在的光辉,内在的光,对作品精神气息的营造,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法。

第7篇

关键词:传统色彩;文化;室内设计;应用1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就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并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把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色彩文化。

中国的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色彩的装饰。中国传统色彩: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富贵紫、水墨黑、玉脂白、长城灰、黄金贵、雪花银。民间色彩搭配对比性口诀如下:

(1)软靠硬、色不愣。软色是指不同色相的色彩同白色调和明度偏高的色彩,硬色是指不同色彩同黑色、棕色调和明度偏低。软靠硬的对比适合色相、明度、纯度相同或对立的配色,是色彩向黑白两极分化的关系。

(2)红靠黄、亮晃晃。五行说的色相环是一个以黄为中心,青、红、白、黑为顺序的循环,它们各自与东西南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宇宙观。今天中国的国旗选用红配黄色是沿袭传统对色彩的审美取向。

(3)分青绿、人品细。仔细留意会发现大多数民间纺织品的色彩搭配里都或多或少出现青色、绿色。因为我们的祖先喜欢强烈红黄色调。由感官出发加入青、绿丰富画面层次,色彩结构趋于细致。

(4)民间色彩对比方法与现代平面设计。对比指两个事物相比较时形成一定的差异。色彩对比使视觉上产生跳跃、活泼、刺激、运动、热烈的精神情绪升华。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色彩对比来达到诱目性、识别性,使产品的信息宣传在短时间内快速被视者接受。

2传统色彩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家具元素。家具在室内装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时甚至可以决定整个空间的风格。中国家具发展经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尤其是“明式家具”在我国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明式家具”在家具的造型、结构、装饰和工艺上也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

(2)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传统建筑是非常注重装饰的,这些装饰还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寄望。如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

(3)传统色彩元素。中国传统的色彩很多,有古朴典雅的色彩,也有浓重热烈的色彩。其中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被称为“中国红”。

3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

(1)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风格定位。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极大地改善了传统室内空间的不足,融入了现代的技术、材料和观念。通过吸收传统艺术内涵和文化精髓,将其与现代设计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习惯相结合。它涉及现代室内空间形体、装饰图案、地方材料、陈设装饰和色彩装饰等具体方面,从而形成我国特有的室内设计风格样式。

(2)传统色彩于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意义。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拉斯金曾说过:“色彩感知于室内设计,犹如色彩对画家一样重要。”传统色彩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意义,它所具有的装饰性、简洁性和象征性等特征符合现代设计语言和现代审美观,适用于新中式风格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色彩符号独具魅力,具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感召力和象征性,运用于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居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又不失当代中国的特色。

1)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传统色彩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须遵循科学的色彩色调和配色方案,协调好背景色、主色和点缀色的关系,正确处理室内的协调与变化。在同一室内空间中,根据空间的功能性质恰当选用色彩,并协调补色的比例。在使用多种颜色的时候,保持一种色彩清晰易辨,其他色彩处于从属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色彩符号赋予新中式室内设计象征性的深刻寓意。在众多颜色中,红色是最富有中国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现代喜庆文化、婚嫁文化、传统艺术中大量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红色逐步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最佳演绎者,也成为设计师们使用最多的原色。在很多精品酒店的客房设计中,红色被大量运用于陈设装饰、空间分隔、意境渲染。在这里,红色成了东方的象征,成了古典的代表。

3)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时尚感简洁性。现代设计本身具有准确、简洁、明晰的特征,具有视觉上的可视性和感觉上的可读性。传统色彩文化经过抽象与概念化,得到明确的象征性符号。通过系列象征性符号特征来传达设计概念,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各色的墙面着实明艳生动,设计师大胆地表达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现解,充分表现出简洁、干净、时尚,浓郁的艺术张力与感染力。参考文献:

[1] 赵皓君.传统色彩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 杨英丽,李黎,杨英杰.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 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王丽君.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5] 王飚.论“五色观”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7(05).

[6] 蒋志英,杨茂川.色彩符号在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J].山西建筑,2008(10).

[7]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 杨茂川,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6(12).

[9] 邢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 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11] 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2] 张永年.浅谈绿色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1.

[13] 邱斌,郑刚.色彩构成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4] 回顾.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15] 郑曙.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3] 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

第9篇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

美术基础教学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早期的必修基础课,美术基础教学和其它各门课程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和感受力。科学地实施美术基础教学,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学生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开发、成功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专业领域里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学生进校一年半的基础课训练尤为重要。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打好这个基础夯实他们的基本功,并且认识到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启迪和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设计思维。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具有相当水平的动手能力,其实动手能力不仅仅包括学好某个软件、参与装饰装潢等。在这些之前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动手能力需要培养,这就是美术基础,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因此,形体、结构、虚实、空间、律动、均衡、对比、冲突、节奏、疏密、图底关系,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弱对比、大小色块比重、轻重色量、雅俗浓淡、尖锐方正、臃肿圆滑、软硬粗细等这些造型的基本规律与美学元素应该是我们基础教学需要把握的根本。以此达到训练学生的造型及色彩搭配、空间构造,甚至是艺术修养。

学好美术基础可以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学习效果,例如:手绘设计稿、手绘产品或是建筑、室内效果图、服装设计图的绘制。可同时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生源通常专业基础也就是素描、色彩方面较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有许多学设计的学生在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搞设计不需要美术基础,只要有了灵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样的情况也许在有些时候可以成立,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的设计师,这是远远不够的。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不但可以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和一般问题,还可以解决造型的应用和特殊问题。例如造型的变化与统一问题,整体结构问题,观察、操作方式问题,概括美化问题,情感表达问题等等。所以说,素描和色彩是工具简单、表现丰富的造型形式,它可以完成从初级到高级的造型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设计要从美术基础开始,在教学期间很多专业课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程的初期,也就是需要绘制设计草图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手绘能力差而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老师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用在深入指导一些设计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虽然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做设计很多时候会用电脑,可是不仅仅将绘图软件学会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对作图的帮助是每一个作设计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是决定一个设计是否会成功的关键。学好美术基础对培养艺术修养的帮助是很大的,对于造型、色彩搭配、构图来说,必须要有美术基础的训练过程,才能够在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拿FLASH动画来说,现在,在网上可以见到很多FLASH动画,有一些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软件技术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画面不够精美,造型和色彩搭配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动画的观赏性,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作者的美术基础不够好。还有一种更加常见的就是网页设计,在进入一个网站的时候,人们首先会凭借它的主页的外观设计给一个印象分,这甚至影响到人们对该网站的信任度和喜欢程度,所以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更新页面,力求给访问者一个舒适的虚拟空间。

基础教学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功不可磨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另外,美术基础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育,它培养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设计的基础,如果美术基础课上好,对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会起到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借鉴传统文化,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形成创造观念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应注意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表现能力,过硬的美术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

有了这种种所见、所闻、所感,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术基础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所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一点,就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斐 高校素描教学问题探析 [期刊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第10篇

论文摘要 林风眠融合中西绘画,主要不是技法上的,而是以观念和精神统领技法,他将构图和色彩等西画形式因素“融”进了水墨语言系统。这些建立在西画对物象具体观察基础上的“写实”性表现手法的介入,引发了水墨中程式化笔法趣味的变化,创造了超出古人章法藩篱的水墨新语言,在鲜明的形式风格中构建与传统艺术脐带相连的审美意境。

林风眠在手法和材质上引色彩入水墨画的变革方式,开启了中国画走向现代形态的一个重要门径。在他之前,世纪之交的海派画家吴昌硕曾用西洋红画牡丹。广东二高曾尝试在中国画中使用西画的色彩和构图形式,但这些拼合并没有构成对传统水墨语言系统的动摇。而林风眠变革实践中的主要意义,在于他没有否定传统中国画抒情写意特征的同时,企图用中国画的写意抒情品格与西画印象派以降的现代审美追求相沟通,以感情充沛,个性突出却又似乎不关人世兴衰的艺术格调,将构图和色彩等西画形式因素“融”进了水墨语言系统。这些建立在西画对物象具体观察基础上的“写实”性表现手法的介入,引发了水墨中程式化笔法趣味的变化。创造了超出古人章法潘篱的水墨新语言,在鲜明的形式风格中构建与传统艺术脐带相连的审美意境。就绘画的具体形式因素来看,林凤眠对传统水墨语言系统的变革主要集中在构图和色彩两个方面。

一、对时间和空间的进离

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征,是画面构图中时间和空间的和谐构成,它是古典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wWw.133229.COm此外,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画幅形式立轴和长卷,也为这种时空结合的审美特征提供了协调的画面构成形式,其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书画把玩习性和达官贵人们“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所谓林泉之志是和谐一体的。而西方的油画、壁画也多有表现大场面的画幅,但是油画厚重的方形边框,使欣赏者必须将油画挂在壁上进行观看。其焦点透视的构图法,则更要求观众必须离开一定距离通览全画面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中国画的卷轴或长卷,却可以让文人雅士们用手持画幅进行逐段欣赏,通过在近距离中不断展开的画轴,欣赏者仿佛是漫游在画面展现的丰富景观中。

林凤眠在构图方面对传统语言形式的变革,是使用方形构图。显然,方形构图比较于传统的卷轴和长卷,具有强调空间因素而淡化时间因素的效应,它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相谐,而不适用散点透视,利于特写式的近景描绘而不利于展开式全景式刻画,平面式形式构成。不便进行多层次的虚实、重叠组织。这可以说是画家对中国艺术最深层东西的借鉴,是对民间艺术形式精髓的提炼,通过突出这些特点,林凤眠利用方形构图凸现了绘画平面构图中的形式秩序感和形象在空间中的造型位置经营。放弃了时间因素对画面的介入,从而使画面产生了比传统手法更单纯、更直观的视觉形式力度。同时,林凤眠的方形构图中又极少见到动荡倾斜、怪诞不安的结构。而多是充满稳定感、平衡感和完满效果的画面布置,其画面有一种宁静,安详的静态美,这又从画面整体意境生成的美感中具有了典型的东方趣味。从而以不同于西画的审美格调而统摄了中西手法的融合实践。

二、悖于“写”而求于“画”的色彩理念

传统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色彩语言具有浓厚的超自然神韵,其与书法性用笔、用线的结合,更使传统水墨画把情感信息的含量集中贯注于“力透纸背”等书写性的笔法形式体验中。林凤眠认为,人类绘画应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装饰化时期,主要用线:第二阶段是表现体量真实时期,用眼睛与色彩:第三阶段则是单纯化地表现时间变化中的诸种现象时期,他认为中国绘画没有完成第二阶段就匆匆转入第三阶段。因此,他的绘画语言不能描绘变化万千的阳光和光照下的众物,他的补救策略是通过观察与写生,从自然现象中寻求“综合的色彩表现”。

在水墨画中运用色彩,构成了林凤眠水墨绘画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对传统水墨画语言系统最有力的变革探索。从作品看,林凤眠在水墨中使用的色彩主要是西画重光感效果的手法,他的许多景物画在视觉效果上几乎达到了油画的色光表现力,却并没有油画那种滞重感,依然保持了中国水墨画笔法特有的滑润清逸之风。色彩与水墨相结合,墨色在画面上就不再处于主宰的地位,而经常是起到了重色调的作用。在烘托了其他色彩光感效果的同时,也使自身在周围色彩的比较中显出了丰富的色感。尤其是林凤眠那些在生宣纸上使用水粉色的作品。“浸”入纸中的墨和色彩以交混的“亚光”效果,产生了光色感中水墨笔意韵味,水墨之韵中含浓艳色感的特殊视觉效果。这种效果既有西画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中国绘画水墨交融中含意悠远的阴柔之美。林凤眠喜欢使用对比色,而色块周围的墨线在这些对比色中担任了其中介作用,使这些对比色在与墨的交织中得到了协调统一。

三、画意中个性的凸现

第11篇

[关键词]动画角色 符号 色彩 审美

如果要追溯动画的起源,从人类有文明以来,透过各种形式绘画的记录,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和时间过程的欲望。绘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现象,在人们将之定义为“绘画”之前就已经存在,然而,动画角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出现得比较晚了,它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绘画的文明,把传统静态的绘画赋予生命一直以来是艺术家们孜孜追求的领域,动画艺术的最终形成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真正使图上画像生动起来的点睛工夫,源头还是在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动画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于十七世纪阿塔纳斯珂雪( Athanasius 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技术。魔术幻灯经过不断改良,到了十七世纪末,由钟和斯桑(Johannes Zahn)扩大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出现在墙上的是一种运动的幻觉,这就是最初的动画艺术雏形。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它的脚步。在动画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人们对于动画角色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这种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功能的满足上,同时对于动画角色意蕴之美也表现得空前强烈,这种美并不单纯,它是一种蕴含着情感与精神的美,是一种对信仰的追求。

动画角色是一种艺术文化的创造性产物,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技术的,也是审美的,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它由一定的色彩、线条、形体组成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符号,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接收者认同的特殊的产品视觉语言和美的艺术。

一、动画角色的符号构成

动画角色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单一功能到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转变过程,可以说是对事物环境、特性的认知和对事物审美意识的文化构造过程。在动画角色感受中,艺术家们坚持不懈追求一种富有精神趣味的动画造型,那么,动画角色又是以一种什么样方式来展现着它所包含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视觉符号是如何得以传达的呢?

1.何为符号

符号学是西方哲学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信息符号、社会产品意义的科学,符号学源于语言学,它“由能指(符号本身)和所指(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容)所复合成的,”([瑞士]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101页。)能指指符号形象,所指可理解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情感、思想、观念等,他们根据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组成符号的表达和意谓系统。

长西尔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本性存在于人自身的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动中。而人类的文化创造则依赖于符号活动。“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第134页。)

作为人类文化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动画这个蕴含越来越多意谓的视觉符号,对于它的解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2.作为一种视觉的符号构成

我们知道,动画形式是由一定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成视觉信息载体,具有了符号的意谓。视觉艺术是一种情感冲击的艺术,良好的视觉呈现力能唤起美的意识和享受,同时也会激起藏在人心中的某些情愫。

动画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表征和被表征的关系,通过韵律、色彩、质感等特质获得某种内容体验,实现其实用意义、美学意义、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概括地讲它具有三种符号类型: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

“图像符号”是表层,“所指”的东西,亦即结构、色彩和质感的外在表现;“指示符号”是“能指”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理念与情感的表达。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一般事物的基本符号表现。

在动画艺术中,人物角色可以说是其最为突出的视觉符号构成元素之一。作为物质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与语境系统的创造活动,如观念的突破,可以使其角色形式产生质的飞跃。

符号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的综合体,也就是一种有所指向的关系性存在。任何关系都是历时变化的,作为符号的构成元素之一,动画角色款式所折射出的意义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语境系统与观念变化所引起的,因此这种符号构成形式总是具有视觉冲击力,永远保持生命活力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色彩也是动画角色符号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的符号语义是通过它自身多变的物质及附带着的一种表现粒度上的情感力来实现的。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认识色彩语言的三个尺度,通过三者属性的变幻,形成最真实的“色彩的感觉”,如红色的火热、粉红的温馨、浅黄的柔和、白色的纯净、兰色的寂静等等。“由物质唤起和抚养并被心灵再造,色彩能够传达每一事物的本质,同时配合强烈的激情。”我们在欣赏动画时,经常看到各类色彩搭配而成的角色形式,而这些颜色的选择正符合了受众的要求和心理。

“图像符号”与“指示符号”表现了动画角色的展示功能与认知功能,它直接以图像和色彩要素来完成视觉传达(The Visual Communication)的意义。“象征符号”是动画角色中较少出现的一种具有引申意义的符号,是在特定地区、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关照下,经过审美变换而呈现出的深层意蕴和象征意义。动画角色的符号化传达,往往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文环境以及人的审美倾向的变化。这时的动画角色视觉符号,亦“象征符号”往往是带有时代烙印与民族特性的,对于它的形态结构的分析,使我们经常思考事物的观念层面,回归事物的本性特征,进而有的放矢地把握丰富的能指形态。

二、动画角色的符号表现形式

苏珊・朗格指出:“如果要想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观念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动画角色作为一种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体,其各种符号要素与符号构成体系,都是通过情感与观念的活动实现的。

首先,动画角色的符号性表现在复杂的心理过程之中。色彩夸张刺眼的角色往往引起受众烦躁的心绪,而淡蓝或白色系却能够造就平静、安稳的心态。色彩此时所具有的符号语意显得意义非常。同时,动画角色的符号性还表现在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在动画角色中,形式、色彩等等各具特性的符号形制所形成的状态,具有各种不相同的视觉力的结构,这种视觉符号的冲击力对于受众有着不同的心理触动。

其次,动画角色的符号性还表现在动画角色有一种内心情绪张力的表现,是“力的图式”。根据西方的格式塔心理理论,动画角色之所以能触动人的情感,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力的图式”。人类社会的兴起与衰亡、发展与倒退、稳定与分裂,人的成长与衰老、健康与疾病、出生与死亡,人的情感方面的快乐与痛苦,激动与平静等等,都是受着一种力的作用,都是一种“力的图式”。当客观事物的结构与人内在情感力相一致,往往使人能欢欣鼓舞、情绪高涨,在很多情境下,动画角色符号所指的这种力还往往成为了引领时尚的力。

第三,动画角色的符号性表达是造型构成要素本身之间的艺术化之后的一种审美张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合力构成”。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再如色彩的构成因素,一般大众对色彩都有一定的基本的认识和感受,比如说红色活泼热情、黄色的明亮高贵、绿色滋润清爽、蓝色清新宁静、白色纯洁轻快及黑色庄重沉稳等等。当然,色彩的符号意味还远不如此,还有明度、纯度、冷暖、面积等方面的差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会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动画角色的色彩一定是带着情感的,要让它附有一种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力量。色彩在动画角色中是一种最为响亮、最富于感染力的语言符号。

同时,动画角色的点、线、面、块、肌理等构成因素的符号表现力也是极为为丰富的。一些角色用秀美的图案、独具动感的纹样来点缀,充分表达了其的审美张力。

总而言之,角色构成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一刻不停地展示有意味的形式语言,作为对动画之美的点缀,可以把动画中的精神与情感表现的更淋漓尽致。

用符号的观点来解析动画角色,可以使之开拓出更广阔的学术理论空间,同时也为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动画角色提供了一种哲学方法。“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是蕴含着内容与情感的意味,形式才能传达美。同样,动画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直观的外在满足,同时也是传达观念与情感的,它是一种丰富的视觉语言符号,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也表现出这一时代动画精神内涵与美学风尚,动画角色的审美与创新因此而具有了深刻的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37

[2]李若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蔓延[J]艺术设计,1995,(3):33-35

[3]詹晓燕,朱冀.中国古代动画角色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安徽动画科技,2006,27,(8):7-9

[4]陈波,冯红静.中西动画角色差异的研究[J]动画科学研究,2004,(1):21-24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晋南,面塑,开发,保护

 

就目前晋南地区的面塑市场及其运营模式来看,面塑此种文化事项仅限于出现在特殊的时节与特定的场合,这即是其全部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将其纳入到更广阔的文化保护理念的氛围中,显然是不够认真、不够长远的。作为一项非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仅存在于少数人的观念中或依靠民俗学工作者来阐释,而作为其文化受众和承载者的广大民众却没有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意识;此外,将传承工作只落在了手艺人的肩上同样是不完善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手艺人所做的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这属于保护的初级阶段人文历史论文,他们在文化认识方面是缺失或忽略的。

对民间文化艺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在晋南面塑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浅显认识。

一、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

晋南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处于较低层次,以分布在各个旅游景点周围的摊点为主,就所出售的商品种类来看,无非是佛像、木梳、手链项链、牛仔帽夏凉帽、风筝、油纸伞等等,这些与其他地方所售的旅游纪念品毫无差别,找不到一种具有本土色彩的纪念品,被称为“无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论文怎么写。可以说,不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劣质是大多数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问题,而晋南如临汾地区的这种缺失更为严重,竟然没有形成一种可供进行地方文化定义的商品类型。事实上,这是缺乏地域自信力和文化创意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发现和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建立一个较高端、具有实力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来增进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识,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在这方面也不乏成功典型,“陕西泥塑”已成为与兵马俑、农民画并列的标志性特色传统文化,不必说其相关的专业研究,单从它们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繁荣就足以见证它在保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成绩。因此,在晋南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提供面塑的展示平台是可行的且必要的,它能够代表一方水土的风貌人情人文历史论文,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的定义之作。同时,欢迎更多的传统工艺参与进来,如平阳木板画、威风锣鼓的微型复制品、根祖文化纪念品等等,开发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深层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让技艺精湛、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登上现代舞台,见出其在现代审美功能中的适应与需求。

二、与政府及民间组织结合,开展多项弘扬晋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工作

我国政府不单是作为管理的职权部门,亦是文化艺术工作的引导机构,在此方面它往往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舆论引导和环境支持,地方政府更能发挥如是作用,一些特色活动的开展对树立地域自信力、提升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间组织是作为地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出现的,与政府相比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自觉和高水平的文化诉求。2001年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倡导实施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即“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此展开了声势浩大、功在千秋的保护工作,并及时出版相关学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民间文化认识。近年来各地也举办过不少文化节,如风筝文化节,剪纸大赛,面塑艺术节等等都属于增进民间文化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之举,临汾在2002年也举办过剪纸面塑大赛人文历史论文,但其组织宣传与影响力度并不明显,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面塑作为非遗、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与发展空间。2009年在咸阳举办的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可谓此领域工作的一个高水平平台,它凝聚中央与地方的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对面塑这一传统事项进行提升与再认识,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发扬的保护模式之一。举办这样的文化节不仅有利于本地文化的繁荣、经济的促进,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及树立本土传统文化的品牌实力论文怎么写。

三、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

《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一书中提到,保护工作被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意即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是对传统、对当下、对未来的文化事业负责,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积极维系今天我们还能够体验到的文化事项,就是为后世创造一个文化现象多元、地域色彩丰富的广阔天地,让人们不再生活在精神领域贫瘠的家园中,将我们的根祖情怀传承下去。因此,除了民间传承人、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志愿者与爱好者外,青少年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传承队伍,让这些未来的主人参与到民间文化生活中来,即能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厚重情感,他们亦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方面,很多省市近年来也组织过学生参与面塑制作的相关活动,但也仅体现在作为手工课程学习的层面上人文历史论文,还未在青少年群体中渗透关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观念,因此这一点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让青少年热爱并参与自己家乡的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可贵的保护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即博大精深又生动活泼,从而主动地将其融入到他们成长的视野和血液中。

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保护好地方文化特色,就是保护本地域的文化身份,同样是保护全人类的文明。作为晋南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我们应当拿出更多的勇气与智慧,投入到面塑的关注和保护中来,鼓励有关的团体提出更丰富的开发模式,让我们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辉.从猫福的前世今生看民间造型艺术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白胜庚.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M].学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