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2 13:5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超市经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连锁超市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某个超市品牌在同一城市不同的地点,或者是不同的城市中开设连锁超市,超市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经营体系,例如华联、物美就是有名的连锁超市。我国的连锁超市出现的时间较晚,相比于国外的连锁超市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低下,运行模式不成熟,所以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要找出原因,合理解决连锁超市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连锁超市差异化管理策略分析
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的连锁超市,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在众多的超市中脱颖而出,抓住消费者的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连锁超市应该考虑的问题。实现差异化管理可以提高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企业文化、提供满意的购物服务以及保证产品物美价廉和个性化进行连锁超市的差异化管理。首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例如我们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已经购买的衣服觉得不合适的情况,一般的超市在没有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是不退换的,一些超市为了吸引消费者就打出了所购商品无理由退换的规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物。购物停车一直是城市中的难题,因为超市周边停车不方便,消费者放弃去购买物品;一些超市推出根据购物小票免费停车的服务,以解决消费者的停车顾虑。其次可以经营其他超市没有的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消费求新求奇的心理特点。最后对于其他超市都有的商品,可以采用价格策略,制定低于其他超市的价格,让消费者感觉超市里面的商品价格低廉,从而愿意多购买本超市的商品。
二、连锁超市细分化管理策略分析
连锁超市具有规模大、商品种类多、流动快、利润低的特点,经营者必须要对超市的周边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对连锁超市的市场和商品进行细分,进行科学的定位。
(一)对超市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定位
连锁超市一般是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地点或者是不同的城市开设的,每个超市周边的环境及消费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连锁超市进行选址时要对超市周边的消费者类型、消费水平,购买能力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超市布局及产品结构。在进行超市促销活动时,也要根据销售者的特点制定,让消费者愿意到超市进行购物,增加超市的回头客。
(二)开展连锁超市的经营目的定位
超市的购买人群大多数是家庭主妇,在超市购买生活的必需品,男性到超市购物的很少,因此超市要根据购买人群的特点展示合适的商品。现在的超市一般是以零售商品为主,销售者去超市购物一般愿意一次性的购买所需要的全部商品,从日常用品到生活必需品,超市应该根据销售者的购买欲望,尽可能的提供比较全面的产品,让消费者感受到到超市可以方便购物。
三、连锁超市信息化管理策略分析
(一)信息化管理为连锁超市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中,连锁超市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该运用信息化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可以把准确的连锁超市的信息记录下来,例如超市产品的购入销售情况、超市发生的各项费用、每月的盈利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准确的与其他的超市传递信息,方便超市的统一管理、合理布局,以实现连锁超市的利益最大化。
(二)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结合发展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方便消费者购物。连锁超市也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形态,提供网上购物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展示在网上超市,并有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在线解答消费者提出的问题。网上超市可以省去店面费用及人员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相互配合,当消费者在网上订单时,实体超市要及时配备专人配送,超市在进行产品配送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具有宣传、推广、收集客户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商品的品类管理
目前,大型连锁超市都非常注重商品的品类管理,将商品分为了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生活杂货、生鲜食品、电器、服饰、五金百货几个大的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有非常丰富的品种。在陈列布置方式上,需要应用指示标志与显示标牌,让消费者可以迅速找到想要购买的商品,此外,还可以将相关以及可以替代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分在同一个类别,既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还可以便于连锁超市的管理。
(四)应用科学的服务策略
目前,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竞争已经不是商品质量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连锁超市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制定出科学的服务策略。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需要为其提供舒适、干净的购物环境,用热情周到的态度来迎接顾客,让顾客可以获取到积极的购物体验。此外,还要调整好商品摆放形式,比如,在夏季可组合防晒防暑的商品群,另辟一个区域设立专柜销售,在冬季可组合滋补品的商品群、火锅汤料底料辅料商品群,这些特色化的商品群能够给许多顾客带来方便和实惠。四、结语总之,我国有很多的连锁超市,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是连锁超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文中提出的经营策略连锁超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综合使用,现阶段我国的连锁超市还有一些不足,我们期待超市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作者:肖含瑜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曦,郑智峰.论提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社会保障动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
[2]周永姣.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构建:基于杭州华辰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乙方:
为了增强食堂超市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根据上级有关安全工作要求,本着服务师生,安全第一的原则,经学校(甲方)与食堂超市从业人员(乙方)协商签订本协议书:
甲方负责:
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
乙方负责:
一、牢固树立“优质服务,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二、食堂超市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管理进货、加工、出售过程,坚持索票索证、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制度。
二、食堂超市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操作制度,工作时穿戴工作衣、工作帽。要求天天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换衣。
三、食品制作过程规范并符合安全要求,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超量使用添加剂,不使用过期变质和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堂超市从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持证上岗,并办理卫生许可证,费用由乙方承担。
五、食堂超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由于自身原因出现的任何意外事故(包括因身体原因、烧伤、烫伤、跌伤、摔伤、疾病等)甲方概不负责,所花费用均由乙方本人承担。
六、使用电器设备必须规范操作,因本人不按操作规程出现的任何意外事故甲方概不负责。
七、按食品卫生制度要求,从业人员要搞好食品卫生、餐厅卫生,要定期对餐厅灶具进行消毒,定期打扫环境卫生,定期进行灭蝇、灭鼠做好防疫工作,若因乙方原因造成师生食物中毒或生病,责任和费用完全由乙方承担。
八、食堂超市从业人员必须让认真遵守《山东省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若因管理、操作不当造成上级部门罚款等一切法律责任均由乙方负责。
九、乙方不得参与宿舍管理。经双方协商,乙方可安排一人从事宿舍管理,但须无条件服从甲方管理。
十、乙方不得干预甲方与食堂超市经营无关的管理工作,乙方的经营活动须服从配合甲方的管理。
如违反上述责任,一切后果由乙方自负。
本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把超市的注意力全放到通道费的收取指标上,而放松了经营管理的真正注意点。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能力就会弱化,超市也将走上传统百货的老路,从“经营管理”蜕变成“物业管理”,直至最终完全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时下,在中国的一些超市公司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商品的经营结构出现千店一面的现象;超市中促销部位上的促销商品大同小异;有些畅销的商品、好的新产品被驱逐出去或被拒之于超市之外,只因为不愿意出没有理由的通道费;只要愿意多出通道费,商品马上就能进场销售,因销售不好要被清场的商品也可暂缓;商品的淘汰率不正常地高,一切皆由于进场费的缘故。
对此,著名零售专家顾国建最近在省略网站撰文指出,这些现象说明了这些超市公司将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通道费用的收取上,而将商品的经营权实际上给了供应商,尤其是给了一些出得起钱的大供应商。结果就是连锁超市多年建立起来的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权已经旁落。过度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通道费而放松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一种自杀的行为。有的超市到了5月份了还没有与供应商签定下年度的采购合同,主要是因为在向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用上漫天要价,超过了一个合理的界限。
顾国建指出,目前有些超市在对采购人员的考核中将通道费的收取指标列为首要的考核指标,而将销售额、毛利率及商品周转率、新品开发等指标放在次要地位,并且规定通道费收取指标的超额部分可以用来弥补其他三个指标的不足。这样一种考核把超市的注意力全放到通道费的收取指标上,而放松了经营管理的真正的注意点,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能力就会弱化,超市也会走上传统百货的老路,从“经营管理”蜕变成“物业管理”,直至最终完全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的合理尺度应该如何把握呢?顾国建认为,从商业的规则来说,通道费用的收取应遵循相关的原则,即费用的收取要有利于供应商相关商业利益的提高。许多供应商的投诉比较集中的一点是:费用收取的项目和数额增多了,但供应商的商业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按交易双方利益的相关原则,超市要制定收取通道费用的合理尺度。这个合理尺度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随着店铺数目的增多和店铺营业面积的的增大,供应商进入的市场费用也应增多;
2、为供应商的产品在店铺内进行促销的销售费用应随销售数量和销售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与供应商产品销售量直接相关的返利和退佣的奖励费用。
根据通道费用收取的事先协商原则,顾国建认为,市场经济是实力经济,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连锁超市有着很大的整合供应链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连锁超市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也是整合供应链的一种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双方不管谁的实力有多强,涉及到一方向另一方收取费用的利益事件必须要进行事先协商,不进行事先协商而随意地不通知对方就将费用从供应商的货款中扣除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超市公司要清醒地知道,建立在通道利润基础上的赢利模式的前提是供应商的市场费用的收取,赢利的多少取决于各连锁超市公司对有限的供应商市场费用的竞争,要供应商支持你,不能强取豪夺,而是平等协商,要给供应商以商业上的利益。
关于通道费用收取的合同约定原则,顾国建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交易的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超市可以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但要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来进行,不能随意地收取,更不能在合同之外作附加的费用收取。目前在一些连锁超市公司中,公司总部已经与供应商签定了通道费用的收取协议,但供应商碰到的问题是:到了门店,店长还要向其要这收那,弄得供应商无法适从。供应商如果不从,很可能商品在超市卖场中的待遇就会下降而直接影响销售。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仅说明一些连锁超市公司的管理体制和采购体制存在着问题,更是一个管理的控制度问题。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供应商因直接向门店支付费用和商品实物从而获取了合同条件之外的利益等。
谈到如何杜绝不合理的通道费用的收取问题,顾国建指出,一些超市公司的门店将因自己经营管理的不善所产生的损失、或者盘点的亏损,统统采取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的方法来弥补,这种转嫁经营损失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亏损被弥补了,管理的漏洞也被掩盖了,看似歌舞升平实际危机重重,这对提升整个连锁超市的管理系统是十分有害的。杜绝不合理的通道费用的收取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超市公司要自律;二是供应商要自爱;三是行业协会要监管。
[关键词] 超市 Visul Basic 6.0 SQL Server 2000 库存管理
一、绪论
1.选题的背景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了广大中小连锁超市的特点:首先,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日客流量也较大,商品的信息管理不够合理;其次,市场千变万化,很多商品的价格可能经常变动,经营者在改变价格后不能迅速统计各个方面的信息;再次,超市经营者不够充分了解商品库存情况;最后,对于超市子公司间的转仓,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贻误商品销售的最佳时机。由于以上特点,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2.问题陈述
超市库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解决商品的入库、出库、销售、查询等的问题。经营者具有明确的商品库存信息、销售信息,能够查询、备份数据库,更新所有的信息(供应商信息、入库、出库、销售、操作员信息、操作员营业额、日志信息等)。
3.项目背景
中小型超市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的面广、数据量较大,如果对整个系统不能进行很好的设计,将会给超市的效益带来巨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的大超市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系统,但是在中小型超市中还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
4.编写目的
为经营者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信息,使他们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帮助他们决策。通过一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全过程,可以学习如何分析、设计并实现一个相对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
5.需要完成的功能(功能设计)
对于一个应用系统,我们要从其性能、功能、用户界面、安全性等方面考虑,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如下:
(1)图形化的友好界面,用户易输入数据,便于操作。
(2)对于一个行业系统来说,应有登陆界面,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
(3)系统能够对仓库的数据进行查询、修改、删除、添加、保存等操作。
(4)系统能够更新商品信息,计算消费者所花的金额,经营者能查询销售信息。
(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符合软件行业的基本标准。
二、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前台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系统窗体界面,后台利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
经济可行性:经营管理所费的人力大,时效性差,实现计算机管理,可满足要求。
三、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思想
如果把闭路电视系统比喻超市“眼睛”,则超市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称为超市的“大脑”。作为超市经营管理的信息中心,它在超市的整个日常经营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顶层数据流程图
3.系统业务总流程
4.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整个超市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六大部分:基础信息设置、商品入库管理、商品销售管理、商品库存管理、数据报表以及系统信息维护。其中:基础信息设置包括:供应商信息设置、草库信息设置、起初库存设置;商品入库管理包括:商品入库、入库查询;商品销售管理包括:商品销售、销售查询;商品库存管理包括:商品借出与查询、商品归还与查询、商品盘点及查询;数据报表包括:出口报表、库存报表;系统信息维护包括:用户管理及密码、数据库管理、日志管理等。
四、详细设计
1.创建用户主界面
2.创建各个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其中包括:登录验证模块;商品入库管理功能模块(商品入库模块实现、入库商品查询实现);商品销售管理模块(商品销售功能实现、商品销售查询实现);商品库存管理模块;数据报表模块;系统维护模块(操作员管理子模块的实现、密码修改子模块的实现、权限设置子模块的实现、数据库管理子模块的实现、日志管理子模块的实现)。部分实现界面如下:
五、总结
万变不离其宗,“进、销、存”永远是超市经营管理的核心主题。本系统从符合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成功实现了用户登入、基础信息设置、商品入库管理、商品销售管理、商品库存管理(包括商品借出、商品借出归还、库存盘点)、数据报表和系统维护这些方面的功能,完全符合广大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韬,骆娟,何旭鸿.Visul Basic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四维科技.曹衍龙.Visul Basic系统开发实例精粹[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经管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67-03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校内、校外大力开拓和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完成实践教学。本文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进行初步
探索。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
本校高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备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类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通过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技能训练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高达1∶1。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虽然能弥补校内室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其一是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以辅导;二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三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由此我们看到,仅依靠企业的实践条件和形式无法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急需一种设在校内以学生训练为主,又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验室,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分析
从人才素质模型中可以分析得出,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不仅在其知识、技能、行为,而且还包括员工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取得绩效的关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要侧重学生素质培养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社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日常英语交流能力等,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某一职业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商业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基层的综合管理能力等。职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对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超市的实训体系架构
本校大学生超市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并按照中小型超市实际经营的校内实训场所,提供完全真实的岗位——理货员、收银员、防损员、出纳、会计、采购、区域组长、主管、店长。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较小,超市受场地的限制只能接收较少的学生全程参与超市的经营管理。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校采取了两种形式来展开校内
实训。
1.阶梯式实训体系:即大学生超市在实训人员的管理上实行“三阶员工制”。即员工分三类:一是实训学员,以大一新生为主,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超市相关经营活动的认知;二是兼职员工,大二学生在学习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要求在超市完成相关专题实训项目,即在超市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三是正式员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主要来自毕业班,相当于毕业前的“专职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超市在正常经营状况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阶段性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且兼顾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超市还长期聘请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对学员展开培训,使学生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通过种种措施,保证了超市内人员的连贯性,也保证了超市的正常运行。老员工带新员工,使每个实训学生都纳入到超市的经营体系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提早进行角色转化。
2.项目式实训体系:超市根据本校经管院设置的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五个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专题实训项目。例如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就设计了市场营销调研、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目标市场策略(市场定位)、企业产品策略确定、企业产品价格策略制定、企业分销策略分析、企业促销组合策略制定、营销管理、营销策划等多项实训项目。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们则给在超市实习的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一是了解超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设计和绘制超市的组织结构;三是制定(修订)超市的岗位职责(工作分析方案的制定、调查收集岗位资料、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四是开展超市人员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五是制订超市人员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实施、总结);六是制订超市人员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实施、评估总结);七是做好超市人员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八是做好超市的薪酬管理(薪酬方案的制定、实施)。
(二)大学生超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分析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打破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实习实训的坚冰,构建了运行有效的实训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氛围,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引领、校验发挥了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超市建立以来,每个学生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了解超市的筹建历史、经营理念,了解作为超市员工的职业精神和纪律要求,了解各岗位的职责,接受特定岗位的操作培训。在实习期间其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超市的“员工”,轮流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区域主管、采购、理货员、防损员、收银员等。他们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服务对象是到超市购物的广大师生员工。他们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亲身体验自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给服务对象带来的不同满意度反映,不同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对工作造成的直接影响,遵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规程、各部门之间人员的协作对工作效果的意义,个人工作能力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等。经过“实习+实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理解了什么是责任、纪律、服务、诚信、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增强了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职业意识。
2.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相关岗位往往涉及企业的机密,不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习,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只能让学生做一些杂活,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真实企业经营管理氛围的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学生在超市可以开展经管类如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等各项专题实训+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并参与超市的管理工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超市的经营管理中,从而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3.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决定高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有着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地方。我们将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经营管理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利用阶段式和项目式培训,引导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根据不同的专题实训+实习,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领悟学习真谛,达到学习迁移的
目的。
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融入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大致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例如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学生在超市实习,其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将会有较大
提高。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超市实习过程中,学生为了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不仅需要与超市其他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必须与消费者有效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有的岗位还要经常与学院相关部门、校外供货商加强联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干”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讲协作能力,就是要有共赢意识、沟通意识,要有团队意识、全局意识。一个企业正常运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学生超市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它的正常运作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学生在这里实习,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只有每个角色团结协作,才能使大学生超市正常运作,否则就会给超市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学生在真真切切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增加协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3)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目标,提高效率,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才都在合适他们的位置上人尽其才。学生在超市中,无论其角色是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或是一般员工,他们都必须独立完成岗位职责规定的工作任务,都涉及到如何利用或组织现有条件来完成工作任务的问题,他们通过工作实习和不断总结,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极大的增强。可以说,在大学期间,他们在超市的每个实习实训经历,都会为他们的求职简历重重地
加分。
(4)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超市正式“员工”实习和专题实训一般安排都在课余时间,他们完全跟其他同学一样要按时上课,课余时间到超市轮班,辛苦程度有所增加。另外,在超市实习直接面向消费者,工作出差错还会受到消费者的抱怨,工作协作不好,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转66页)(接68页)也会受到上司或同事的批评。能否经受得起实习的辛苦和受挫,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考验面前,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在超市的实习,学生经受住了一次心理的洗礼,他们在工作中学会承受辛苦,学会面对批评,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学会承认错误,学会改正错误,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指针。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起着支撑作用。通过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中明了自身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要求,积极主动积累和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延辉,张传军.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吉利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全细珍,伍耿清.“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J].高教论坛,2011,(7).
关键词:农改超 农贸市场 生鲜超市 生鲜食品 菜篮子
生鲜超市是指专门从事生鲜食品经营并结合现代超市经营理念的专卖店和连锁店。农产品由生鲜超市经营,不仅能改善经营环境、保证商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性和进行生鲜食品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城市品位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中城市纷纷启动了“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的活动(简称“农改超”)。
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国的“农改超”活动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有些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城市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是为什么呢?应如何解决?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大中城市“农改超”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数量少,规模小
我国大中城市的“农改超”大多数是在近几年启动的,由于时间短,缺乏经验和风险大等原因,大多数企业参与“农改超”中,采用先试点,后扩大,逐步发展的经营战略,这就必然会造成生鲜超市在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
价格高,鲜度差
“农改超”最大的障碍应该说是价格。目前,不少生鲜超市的蔬菜水果等价格要比农贸市场高。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生鲜超市商品价格有点过高消费者的占44.62%,很不合理占16.54%,二者合计为61.16%。因此,如何降低生鲜超市商品的价格是“农改超”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选择余地小,付款不方便
在生鲜超市中,同种商品往往只有一个或二个货位出售;而农贸市场的同种农产品可能有十余个甚至更多的摊位经营。因此,与农贸市场相比,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且不能讨价还价。对于质量标准很难统一的蔬菜水果等商品,不少消费者比较喜欢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这就是部分消费者不愿到生鲜购买蔬菜水果等商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费者进入生鲜超市购买商品大多要先存包,再选货,最后到出口收银台付款。虽然,生鲜超市可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要求,但由于生鲜超市的客流量分布不均衡,难免会出现排队付款的现象,这对那些天天购买生鲜食品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
影响我国大中城市“农改超”运行的主要因素
政府引导不足,政策不到位
“农改超”是大中城市的“菜篮子”工程,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只有政府、企业和居民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获得成功,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应该说,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在推行“农改超”活动积极主动的。但也有一些城市政府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如在税收上,某些城市的农贸市场实行的是包税制,基数低、数量少;而生鲜超市不仅要交营业税,而且还要上交增值税等,税收负担要比农贸市场高得多。又如,少数城市尽管“农改超”启动已有时日,但事先承诺的支持政策却迟迟得不到兑现,这就严重挫伤企业进行“农改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观念不适应
从收入水平看,我国不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而生鲜食品天天消费,日积月累会在消费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但在“农改超”初期,生鲜超市的商品价格又往往较高,这就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省钱和环境二者之间,他们往往选择省钱,这就是现阶段中低收入者到农贸市场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理由。
从消费观念来看,不少消费者认为,生鲜食品的消费主要是讲求价格和新鲜度,而不是购买环境、服务和品种。本课题的调查资料表明:在生鲜商品的购买者中主要关心价格和鲜度分别为23.55%和25%,主要关心环境、服务和品种分别为10.76%、12.5%和6.69%。而价格和鲜度恰恰是目前大多数生鲜超市经营中的主要弱点。
企业目标市场定位不正确、选址不当
任何企业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即企业为之服务的顾客群体。不少人认为“农改超”的目标顾客群就是原农贸市场的顾客。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我国大中城市中的不少居民,因为其收入低、观念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把到农贸市场购买生鲜食品作为首选。在“农改超”的初期,若生鲜超市将这部分居民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并在他们的集中居住区开设生鲜超市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企业缺乏长期规划,经营战略不当
一般来说,企业在创业初期受投入、规模、知名度、客源和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价格高、盈利少甚至亏损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实行连锁经营的生鲜超市,它是以规模效益取胜的,大多要在十四个连锁门店以上才能盈利。但在不少大中城市中,一些参与“农改超”的企业缺乏长期规划,往往是仓促上马、但又在一、二个门店试点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裹足不前,有的甚至关门大吉。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农改超”活动,开业轰轰烈烈,经营冷冷清清,停业无声无息。
经营方式不当,管理落后
据本课题组调查,在“农改超”过程中,一些企业在获得生鲜超市的经营权后,先对原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然后采用联营方式吸收原农贸市场的部分经营户进场分散经营,实行生鲜超市提供经营场地和设施,收取租金和管理费;各经营户自我经营,赚取利润,交纳租金和管理费。这样做虽然改善经营环境,但因各经营户所交的费用比农贸市场高得多,为了保证利润不降低,他们就会提高价格。而生鲜超市却因体制等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结果造成商品和服务质量没提升多少,价格却上涨了不少,从而造成顾客大量流失,企业亏损严重的局面。
投资大,经营成本高
与农贸市场相比,生鲜超市的经营成本要高得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营环境好了,经营设施多了,相应运行维护费用就会大幅度增加,就电费来说,由于增加了中央空调、电梯和冷柜等设施,生鲜超市要比农贸市场高出四-五倍。二是加强了对生鲜食品的安全检测,增加了检测费用。三是把农贸市场的原个体户调换为超市公司员工,工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
配送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生鲜商品的连锁经营是以强有力的配送中心为依托的,没有配送中心的大批量采购,生鲜食品的价格就会居高不下,很难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取胜;没有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生鲜超市的多品种经营就难以实现。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农改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生鲜超市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直接向供应商或个体户采购,规模小、数量少、品种单一。因此,没有现代配送中心,生鲜超市要以低价格、多品种和高质量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极其困难的。
进一步推动大中城市“农改超”发展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农改超”运行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社会、政府等宏观因素,也有企业、消费者等微观因素;既有政策因素,也有企业经营管理因素。因此,进一步推动“农改超”的对策也应多方配合,综合运用。
统一认识、明确条件
认识是行动的前奏,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没有果断的行动;条件是行动的前提,不具备基本条件,就无法运作。“农改超”也是如此。要使“农改超”顺利运作。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本城市是否具备“农改超”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实施“农改超”的城市应具备规模较大、开放性强、居民收入高和商贸业比较发达等基本条件;二是要明确“农改超”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农改超”是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它对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业发展等有着重大作用。只有统一认识,明确条件,才能坚定信心,才能保证“农改超”活动顺利开展。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在“农改超”中,一些消费者片面地认为农贸市场要比生鲜超市购买方便、价格低和品种多。应该承认,在“农改超”投入期,一些大中城市的生鲜超市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但这是可以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来解决。如福州生鲜超市的商品价格要比农贸市场平均低10%左右。又如品种,杭州家友文苑超市的生鲜经营品种曾高达2698个。这些情况应不断地向消费者宣传教育,使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农改超”和生鲜超市,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积极引导、政策到位
在“农改超”活动的投入期,政府除了应做好整体规划、舆论宣传和政策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给予生鲜超市“菜篮子”工程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加大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为“农改超”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找准“农改超”的主要实施者。福州经验告诉我们,在“农改超”的起步阶段,没有若干个实力强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作为主要实施者,就会大大增加“农改超”的难度。因此,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引导若干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以保证“农改超”的顺利进行。
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农改超”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改超”的稳定运行,不仅涉及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而且,还涉及到经营管理。因此,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是进一步推动“农改超”发展的基本要求。
制定合理的长期规划和经营战略。“农改超”是一项长期投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因一时亏损而放弃。
准确确定生鲜超市的目标市场和店址。在“农改超”投入期,农贸市场、生鲜便利店和生鲜超市往往三者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生鲜超市应先选择高收入群体或预期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作为近期目标顾客。并根据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习惯来确定经营品种和方式。因此,生鲜超市的店址也应设置在这一群体的密集居住区附近。
建立和完善配送中心,搞活配送。这是“农改超”的关键环节。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有效调控大宗农副产品物流和各生鲜连锁超市之间的物流联系。
改变经营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在“农改超”中,生鲜超市应改变联营方式,坚持走自营道路,把经营权控制自己手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生鲜食品的规格品种,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大中城市“农改超”是一项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一项重要改革,但改革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一些城市在“农改超”活动出现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措施,从政府的政策支持、消费者的观念转变和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等方面来促进“农改超”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曹进堂,《谁在妨碍“农改超”?》[J],商业时代,2003(22)
2.周应恒等,生鲜食品购买渠道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流通经济,2003(4)
3.赵滟等,影响我国无公害蔬菜销售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3(4)
4.范梅华等,“农改超”农产品新型营销业态[J],中国禽业导刊,2003(9)
所谓“一铺养三代”,商铺从来就是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种,也是投资回报稳定、升值潜力大的投资品种,现阶段的“商业地产一卖就死”的现象,其本质不在于商业地产能不能销售,而是商业地产还刚刚起步,――如果说住宅地产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式,那么商业地产就是一道多元多次方程式,商业地产产业的开发营销链刚刚达到小学生的水平,还达不到可以解开多元化方程式的中学水平。
商业地产,一道多元多次方程式
――深圳世方商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6年专业营销实践
同样是在深圳的东门商业旺地,同样是分割销售的商场,位于东门中路的九龙城,与坐拥东门步行街核心和老街地铁站双重地利的八达商场,却形成了强烈的经营反差:九龙城商场人气旺盛,不仅商场低楼层满租,连六七层以上几乎没有空铺,而八达商场空置严重,业主不得不打出自行招租的条幅。
在东门商业中心,类似八达商城遭遇的还有新2000广场、金世界商业中心等物业,这些当初销售火爆的商场如今惨淡经营,既让投资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使开发者滑进了商业地产的深渊。
曾创下商铺40万元/平米天价的东门九龙城,之所以成为东门的“常青树”,关键在于开发商茂业集团雄厚的经营实力,九龙城也一度发生招商和经营危机,业态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经营管理做后盾,相信就不会有九龙城的今天。
不仅是东门茂业九龙城,人民南罗湖口岸的罗湖商业城、华强北的赛格电子广场、宝安区的宝安电子城等销售过的商场,尽管同样面临着产权分离的局面,但是在开发商成立的管理团队有力地经营下,不但经营稳定,有的更创下了深圳商业的奇迹。
同样的地段,同样是销售型商业地产,其结局却是天壤之别,――那么,商业地产销售产权分离之后,“命根子”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保证商业地产的可持续经营,使商业地产销售之后成为良性物业?
2001-2004年,商业地产简单销售的时代
2001-2004年是我国商业地产刚刚兴起之初,如同超级女声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一样,商业地产在“首期几千元买铺”的强烈诱惑之下,迅速形成“全民卖铺”的热潮。这一阶段的商业地产以纯销售为主,能卖掉就万事大吉,主导营销的是强势的广告宣传,其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管卖不管租,二是包租十年销售。
简单销售模式一: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
商业地产营销初期,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模式较多,投资者往往看中这种销售方式的长期稳定性回报,加上商铺面积分割得很小总值才几万十几万、首期不过几千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全民买铺热”,然而实际上,这种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并不能给予投资者稳定的收益,投资者恰恰成了受害者。
首先,虚拟产权式商铺,其铺位分割与实际经营卖场不吻合。虚拟产权式商铺,绝大部分为大商家长期包租,以超市、百货卖场的形式经营,而超市、百货的开放式卖场布局,导致经营的铺位与销售分割的铺位完全不一致,投资者购买的铺位有的成为货架,有的成了通道,投资者在经营卖场里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铺位。
其次,包租期满后难以为继。虚拟产权式商铺包租期满后,业主找不到自己的铺位。由于经营铺位与销售铺位不一致,业主在包租期满后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铺位,如何再出租? 此外,大商家整体租赁的租金相当于同地段租金的一半以下,包租期满后,小业主接受不了大商家的过低的租金要求怎么办?大商家谈不好租金撤走了,商场如何再经营?
其三,包租期内也可能会出问题。事实上,当前大商家正在疯狂扩张,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疯狂扩张使得大商家就像吹气球一样,气球越吹越大,有的最终升上了天,有的却吹破了。一旦大商家经营不善或关门倒闭,发展商又拿什么支付包租期的小业主回报呢?另外,如果发展商经营不善,无力支付小业主租金,如何兑现包租承诺?
总之,虚拟产权式商铺是发展商套钱融资的手法,一方面发展商用低租金招大商家进场,另一方面却要给小业主高回报,其自身也是利益的损失者,一旦其资金回报率达不到年回报8%,必然要亏损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小业主在包租期内和包租期满后风险都很大,小业主也是利益损失者。建设部曾多次查处虚拟产权商铺,如合肥采取虚拟产权商铺包租销售的某广场就被建设部查封,重庆在某包租销售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查封后,有关部门立即规定销售的商铺必须要有独立门牌号,同时必须是独立经营等。
虚拟产权式商铺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协调的,将是包租期满之后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可能在包租期内提前引爆,所谓的长期包租最有保障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世方公司认为,商铺销售必须明确产权,而且必须保证销售分割的铺位实际经营的铺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独立式分割的铺位,让销售铺位与招商铺位一一对应,业主可以直接向租户收租。
简单销售模式之二:只管卖不管租,从长期包租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售不租的模式即是开发商只销售、出让产权,销售完成之后基本上就不再进行干预,仅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统一维护管理,这是旧有商业地产开发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开发商可以快速回收投资,进而实现短期套现,减轻资金压力,并且无需承担后期经营的压力和风险,同时投资者也具备完全的经营自。但由于产权被分割出售后,经营权迅速分散,开发商无法进行统一的招商和统一的经营管理,而经营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判断“什么赚钱卖什么”来选择经营品种,导致业种业态组合混乱,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导致最终经营不善等后果,商铺的价值也大大缩水。
只售不租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只能局限于商业的大宗销售或少量的社区街铺,对于大卖场散铺销售和大型商业街销售,采取只售不租往往引起经营管理失控。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商场难以经营甚至瘫痪的悲剧在商业地产领域时有发生,甚至已成为一种通病。试想,一座几千数万平米的商场,缺少必要的短期委托经营,产权分离之后,成百上千的小业主各自为政,如何按照既定的经营分区去招商?事实证明,深圳有多个只管卖不管租的商场,有的不得延期开业,有的经营分区十分混乱难以为继。
根据世方公司的商铺操盘经验,虽然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不可取,但采取独立店铺销售模式的商场,必须要采取短期委托经营的办法,如世方的多个商业项目都采取了委托经营两年的办法,也就是发展商一次性支付业主两年租金,发展商于而在商铺销售之后取得了两年的经营权,从而保证商场可以按统一的经营定位招商,并以优惠的租金放水养鱼,做旺商场,而两年之后,业主得到的是一个旺场。
由上述两种商铺模式可以看出,虚拟产权式商铺在包租期满之后,必然成为非良性物业,而只管卖不管租的物业如果开不了业,马上就会成为不良物业。
2004-2007年,商业地产进入探索期的“伪经营时代”
在商业地产后续经营问题不断出现之后,商业地产受到商业地产的强烈质疑,而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和营销者,开始进入2004-2007年的探索期,为商业地产导入“定位―招商―销售―经营管理”全方位的策划推广,这个阶段的商业地产市场既好看又热闹,伴随着零售市场进入大连锁和升级换代的进期,大型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和社区商业风起云涌,各类消费品和工业品专业市场也随着市场升级层出不穷。
在2004-2007年是商业地产开发营销的探索期,尽管进入了全方位的策划运营,但是概念化、表面化的东西太多,真正进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东西太少,实质上是一种“伪经营”的状态,在定位、招商、销售、经营管理四个方面的运作都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定位方面追求创意。
一是生搬硬套“第五大道”、“新天地”等概念,几千平米的一座小商场也自称“第五大道”;二是追求环境创意,如广州和深圳都出现了以“五洲风情”主打环境的商场,但由于忽视业态规划,两个商场都关门大吉;三是追求业态定位创意,比如近年动漫概念比较抢眼,商业地产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漫城,却不知一个刚刚处于培育的动漫市场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招商方面一味“放水养鱼”。
由于投资者开始关注商场经营,开发商为了推销商铺,不得不被动做招商,而主导营销的是公司,缺少成熟的招商运营团队。多数商业项目的销售一般都有二三年的委托经营期,开发展在这二三年的委托经营期内都会采取“放水养鱼”的做法,通过免租期、租金优惠、追加经营推广费用三大法宝来做旺市场,希望委托经营期结束、跳过“龙门”后,投资者能坐收高租金。但是开发商放这么多的“水”,会养出什么样的“鱼”呢?事实证明这几招不太管用,不少商业项目因此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有的项目这个铺位要转让那个铺位关了门,有的整个商场差不多就剩下一条“大鱼”(主力商家)在游,小鱼(散户)早已稀稀拉拉。免租期还没完,“鱼”就死了一半,还指望什么二三年后跳“龙门”?这种忽视招商定位、招商质量的形式主义,虽然能够完成招商指标,但却给后期经营带了巨大的压力。
经营管理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经营管理前期介入,是商业经营的重要原则,经营管理只有前期介入商场的定位和招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经营管理,然而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程序,基本上都是经营管理团队在项目快开业之前匆匆忙忙建立,项目的定位和招商已是“生米做成熟饭”,经营管理团队只能被动上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发展商付出了昂贵的后期经营成本。
伴随着全国各地商业地产后续经营问题的不断出现,商铺“一铺养三代“的神话不继破灭,一些经营不良的商铺甚至出现了“三代养一铺”的倾向,商业地产开发面临着市场信任危机。尤其是一些场内商铺,由于缺乏良好的定位和有效地招商,出现的后期经营问题更多。
商业地产由于定位、招商、经营管理不力而导致的经营后遗症,不仅使投资者交了学费,同时也使开发商自身付出了昂贵的后期管理成本,――由于前期缺少经营管理介入,后期为改变定位高成本调整商户者有之,商场长期亏损颗粒无收倒贴水电费者有之,砸掉装修翻版重来者有之,投资者要求退铺告上法庭者有之……一些开发商面对如此严重的经营管理后遗症手足无措,不得不做出回购商铺的痛苦选择。
商业地产与商业行业的区别
――与成熟的商业行业相比,商业地产还刚刚起步
商业地产与连锁经营的商业行业有着重大区别,商业行业是以商业经营获利,而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更多是以销售商铺获利,尤其是销售型的商业地产项目,其经营模式也与商业行业的主流业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销售型商业地产与成熟的商业行业有什么不同?
首先,商业行业早已进入成熟的连锁经营。成熟的商业行业未来是以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为主导的,购物中心、百货、超市、电器大卖场等正以巨大的规模优势、一站式的购物选择、强大的价格组合战略在零售市场遍地开花。在这些连锁化的零售大卖场中,商场格局基本上都是开放式大卖场,经营模式为统一收银扣点。
其次,销售型商业地产以独立店铺、独立收银为特征。销售型商业地产一般做法是将商场分割成若干间商铺,将分割的商铺产权销售给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租商铺获取租金收益,这种销售型的商铺属于独立店铺。如果将这种卖场百货化,即空间上采取全开放式格局,收银上采取统一收银扣点,将难以满足商铺业主的需要。
其三,业主不可能以扣点为收租模式,而是以实际租金为收租模式。一个销售型的商场,如果采取百货大卖场的统一收银扣点经营的模式,业主根本无法以营业额扣点来衡量租金收入,一方面,业主无法判断经营者的营业额能达到多少,来估算扣点所对应的租金水平,另一方面,波动的营业额将会导致业主回报的波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主是不愿意承担经营者的风险的。
其四,销售型商业地产在定位上,不要与统一收银、连锁经营的百货竞争。目前不少销售型商业地产的开发者,都有一种贪大求洋的心态,就是要把商场装修得豪华气派,在经营定位上要走高档路线,引进各类大品牌,却不知在百货连锁发展、促销升级、价格战不断的今天,一个销售型的商场,根本不应该走高端定位路线,而应该回避百货竞争,走中低端路线和专业化路线,其原因在于: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往往只是单个商场经营,不可能在与多店连锁的百货竞争中占上风,同时百货统一收银统一促销,而销售型商场独立店铺独立收银难以进行实质性的统一促销。未来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将垄断零售的中高端市场,作为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应该立足零售中低端和专业化的市场,与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互补性经营。
相比成熟的商业连锁经营,销售型的商业地产还只是刚刚起步,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把握销售型商业地产和商业连锁经营的区别,才能给销售型商业地产做出正确的定位。
商业地产,输在不完善的产业链
商业地产产业链包括开发商、销售商、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建筑规划设计等,在这条产业链上,有的参与者纯粹以商铺销售为终极目标而对商业经营缺乏基本了解,有的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商业行业经验但对销售型商业地产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商业地产产业链的极度不完善。销售公司把商铺当作住宅销售,对商业缺少了解。销售公司以商铺销售为导向,通行的营销惯例是,只要将商铺划小,就有投资市场,于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划蚂蚁铺,划柜台,普通的百姓都可以来抢铺,却不知适合销售的铺位,并不一定适合经营,不同的业态需要不同的铺位规划。一些销售公司开始转型商业地产,也只能说是“半路出家”,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招商、经营也下过一番功夫,但是由于缺乏对商业规律的深入了解,其运作只能停留在创意的层面上,――可以说,一个不了解商业地产规律的销售公司,其在给项目带来良好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也给项目的后期经营判了死刑。
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熟知商业行业,却不了解商业地产。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招商经营管理公司,其人才结构大多是具有购物中心、百货或超市大卖场行业经验的,这类人才和公司,普遍不了解商业地产的特点,存在着“商业地产=商业经营”的误区。比如对于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必须考虑独立店铺、独立收银、定位中低端或专业化业态,但是这些人才和公司的骨子里只有开放式卖场、统一收银的概念,对于中高档的百货大卖场有着明显的倾向,――可以说,一个只懂百货超市的商业招商经营管理公司,在给一个销售型的商业地产带来良好招商业绩的同时,也给项目判了死刑。
商业规划设计单位简单照搬国外经验。在商业地产产业链上,不仅仅是销售商、招商和经营管理公司不成熟,规划设计单位等基本都停留在常规型商业连锁认知上,对销售型商业地产缺乏了解,不能融会贯通,比如很多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往往忽视项目销售需要,简单照搬国外购物中心模式,导致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十年包租的销售模式,给发展商和商铺投资者带来了灾难。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进入分工协作时期。目前,商业地产行业已经悄悄进入到行业细分的时期,比如深圳的房地产销售行业,已经细分出专业的商铺策划公司、写字楼策划公司,甚至专业的豪宅公司、大盘公司等等,世方商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2001年开始介入商业地产策划,2003年就开始全面进入商业地产领域,只做商铺不做住宅和写字楼市场。目前在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已逐渐形成了一种住宅、写字楼、商铺分开寻求策划的气侯,比如深圳的多个综合性项目,都是由世联、中原策划住宅部分,由世方商业部分。
商业地产必须注重可持续经营
怎样保证商铺销售之后成为的可持续经营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让商铺销售之后成为良性物业的根本性问题,它要求开发商跳出以销售、融资为目的的怪圈,真正立足商业经营,实施专业化地开发运作。
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商铺可以卖?只有产权铺位与经营卖场相对一致的商铺才能卖,一类是独立的街铺,一类是独立经营、独立收银的主题商城或专业市场。那种引进大零售大商家、包租十年销售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是不符合商铺销售市场规范的。
其次,要考虑一座商场应该卖多少?对于零售类商场,开发商应该尽可能对大商家租赁的部分只租不售,如世方策划的深圳华强东商业中心项目,开发商将沃尔玛租赁的二三层12000平方米不售,以保证二三层产权的完整,只销售首层的6000平米面积。主力店部分只租不售,为首层销售商铺的经营和业态调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而对于专业市场项目而言,发展商必须充分考虑足够的配套空间,比如深圳华南工业原料城的展览中心、酒店等综合配套十分完善。
其三,销售商业地产必须进入专业化运作体系,把握五个重要环节。目前商业地产领域,开发商和策划商基本上还停留在销售时代,其营销流程是:先找一个经营定位,再大肆炒作,然后强力销售。尽管目前开发商和策划商意识到招商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表面需求上,忽视商业基本规律。如某商场引进电器主力店,再销售电器辅营区,却不知电器主力店的辅营区很难定位,也很难经营下去;再如某零售中心引进家具主力店,却不知家具属于大宗采购型消费,人流很难与超市百货互补。
商业地产定位,在销售与经营之间走钢丝。商业地产作为不动产长期持有经营时,其经营定位是比较单纯的,商业地产一旦要分割销售,就必须在满足经营条件的同时,还要满足销售条件,这就是商业地产以销售为前提的特殊性。
商业运营公司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是以经营为导向的。一个零售购物广场项目,可以引进超市、百货、电器、餐饮、休闲、娱乐等等,这么多的业态足够选择与组合了,――但是,问题在于,适合经营的业态,并不一定适合销售,比如商铺定位做开放式百货大卖场,开发商就得背上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返租包袱,再比如商铺定位做高档品牌店中店,铺位经营面积都很大,单铺总值越高就越不易销售。
地产公司对于商业地产的经营定位,是以销售为导向的。地产公司明白:只要在保证实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将商铺划小,就有投资市场,――但是,适合销售的铺位,并不一定适合经营,不同的业态需要不同的铺位规划,如果只管销售,不管经营定位、招商营运,开发商迟早得给自己擦屁股。
商业地产营销的根本:以销售为目的,以经营为导向。其实,商铺销售的风险性,正在于商铺经营与销售的冲突性,不同的商业业态,涉及到铺位面积、装修标准、统一收银还是独立收银等种种要求,而商铺销售,大多要求面积较小、独立收银,――一个成功的商铺定位,正是在这种冲突中找到契合点,在经营与销售之间走钢丝!
商业规划,调动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全体参与。在成熟的住宅市场,无论是设计院、开发商、商,基本都能够独自为住宅的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完善的方案,发展商内部的工程部、公司内部的概念设计部等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建筑规划设计能力。
相比住宅市场,商业地产作为新兴的开发领域,既无经验可循,也缺少完整的规划设计体系,给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目前众多的住宅、商场综合楼,发展商在规划设计阶段往往与以住宅为主的中介合作,规划设计上以塔楼住宅为先导,在户型设计、环境布置上花足了功夫,由于发展商、设计院、以住宅为核心业务的中介公司,三者均不精通商业地产,甚至缺乏起码的了解,结果,发展商在塔楼住宅上一般都有超水平发挥,但在商业裙楼上却交了学费。
在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商业地产开发,必然会与商业水平形成较大的反差,而连锁中的超市百货业等只能被动地选择卖场,面对规划设计先天缺陷的商场,商家每每只能削足适履。
商业规划必须调动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全体参与。开发商业就必须了解商业,一个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必须由一个“门外汉”变成“商业通”,通过与商业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的广泛接触,了解商业地产开发的基本规律,然后再充分群体参与,通过策划公司介入深入解读市场,提前与拟引进的大商家进行意向性接洽,让设计者按业态量身定做,达到商业设计与与业态需要的高度吻合,这才是一条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捷径”。
商业地产,规划决定成败,一个规划不当的商业项目,其结果只能是市场的弃儿,商场每建高一层,风险就会增大一成,发展商是最后的买单者;只有以策划定位为先导,走好规划设计第一步,并充分把握商业地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成竹在胸,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
商业招商,必须严把招商质量关。招商工作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此环节招商的质量与后期经营管理息息相关。商业地产项目的前期招商,一定要立足长期的经营管理,一方面要在“放水养鱼”的同时把好招商质量关,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招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实施有效的业态定位的前提下,把握商户质量,对商户进行“体检”,了解商户实力。一方面确认商户在哪里经营过,经营什么,经营得怎么样,提供相关营业执照、工商税务登记证等,另一方面要看商家的实力能否经得起市场培育期,不少商户是属于“打游击”类型,这类商户开业后发现人气不足就没有信心经营下去。其次是考察商户是否适合本项目的经营环境,看其经营商品与周边存在的消费群体符合多少,消费需求量大不大。其三要看商户之间的经营互补性,尤其是在社区商业中,如果同一品牌、同一品类的商户过多,经营商品相同,就会分流客户,造成恶性竞争。
商铺销售,必须关注销售模式对后续经营的掌控。只售不租的商铺销售模式,必然导致商场产权分离,业主自行招租各自为政,因此,商业地产的销售,必须通过有效的销售模式,来掌控商场销售之后的有序经营。
目前有效的销售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委托经营,一种是带租约转让。短期委托经营,指开发商通过聘请的经营管理公司一次性支付业主短期(一般两三年)租金,取得商铺短期的经营权,进而可以对卖场统一招商、规划和管理,放水养鱼,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做旺商场。由此,委托经营期结束之后业主得到的是一个人气较旺的商铺,租金收益较稳定,投资回报有保障。
带租约销售是指开发商在销售前先把铺位租给商家,然后再把商铺卖给投资者。租赁时由开发商先和商家代签合同,投资者买铺后再转让合同,也可直接与投资者签订合同。带租约销售由于开发商在销售商铺前已经进行招商,因此对商铺整体业态控制的较好,也有利于统一经营定位;发展商也减轻了返租的包袱。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商户的租金真实反映了商铺售价水平。
商业经营管理,建立团队前期介入。纵观近几年商业地产发展,不难发现商业经营低成功率主要有五大因素:首先,开发公司不重视项目后续经营管理工作,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正处阶段,开发公司一般是多个项目同时开发或连续滚动开发,对商业地产投资偏向于短线投机盈利,急于回笼资金,对项目没有长线经营意识,而商铺投资热更是加剧了开发者忽视经营管理。其二,商业项目开发赶速度,项目规划、业态定位、招商工作等过于粗糙,导致业态定位不准、业态规划不合实际、规模过于庞大等多种负面问题,直接造成项目无法运营成功。其三,商业后续经营管理过于繁琐,开发商没耐心做,经营管理公司对于销售型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缺少经验,很难有效介入保障市场运营,导致商业后续经营管理实质上处在真空状态。其四,经营管理方案执行不彻底,有的商业项目也承诺组建专业经营管理队伍,开发商留出多少万专项运营基金等,最后大都不了了之。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商业经营管理并不是无章可寻。要搞好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发展商建立经营管理团队,实施前期介入,先认清商业项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抓住定位期、筹备期、进场期、 启动期、运营期、稳定期六个时期的工作。
定位期,为商业运营打好基础。一个具有良好潜力的商业项目应该在项目施工前,就应该有良好的业态经营定位和清晰的招商对象定位,这个时期经营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结合业态实际经营要求,对商业的业态分配、铺位分割方式、配套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决定于开发商、设计院、公司,从物业的实际运营者角度说,经营管理工作在此时就应该提前介入。
筹备期,为市场运营做好准备工作。在第一个时期工作完成之后,经营管理公司应对商户的招商对象筛选,并做好市场运营的宣传推广工作。举个例子来讲,一般新商业招商有很多都是首次下海缺少经验的商户,经营管理公司在此时一方面要注重筛选有多次经商经验的商户,另一方面应该编撰创业手册等资料,协助创业者顺利入行。另外经营管理公司还应该在此阶段完成自身架构的完善工作,比如建立信息部优化商户上游货源资料,建立终端推广点,为商业未来商圈辐射做基础工作。期间可以不间断加强和商户的交流活动、提高商户经营素质,帮助商户采购有竞争力商品。
进场期,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商户经营信心。此时期商铺逐步进入交铺工作,经营管理公司在此阶段应该帮助商户审视产品竞争力,对持观望心态,不肯下实力经营的商户进行经营信心劝服工作,任何新商业项目投入经营最根本的矛盾是一怕商品没人来买,二怕开始经营了消费者到了现场买不到商品,如此恶行循环经营自然难以做旺。此阶段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尽最大可能提高商户经营信心,提升商品品质和价格的综合竞争力。
启动期,把人气做起来。商业进入试业或开业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制造现场的人气,可以用天天特价、买货抽奖、消费送礼、免费接送等方式制造人气和消费额度。不管是零售业态还是批发业态,首先要让商户有生意做,此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没做好,商品款式不新、品种不全、质量不高、价格无竞争力,虽短期制造人气也很难把商业做旺,这种情况下人气越旺,市场口碑形成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危害了市场成长。相反,商品综合竞争力强,口碑效应则会让商业越发兴旺。
运营期,把生意机会最大化。项目初步经营起来之后,应该在此时期加紧梳理商圈辐射的空白点,专业市场类的应加大和下游终端商户的贸易对接工作,零售卖场类应尽可能扩大商圈辐射范围,对商圈盲点进行专项推介,对商圈居民进行情感性沟通工作等。
稳定期,守卫消费商圈,与时俱进提升商业竞争力。此阶段一方面为商业创品牌,增加商业形象诚信度,促进消费者情感认同度,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断的为市场商户提供商业资讯、增强其经营素质和新商品引进能力,持续不断推出各类促销活动增加消费热情。
商业经营管理是一件专业性要求较高、工作繁琐的工作,它的工作过程涵盖了开发、定位、招商、经营、推广多个阶段性工作,乍一看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商业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无章可循,从技术层面来说,其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 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 《2011 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 年下半年将有 66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 ( 比去年增加近 30万人) ,以及 700 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 “两后生”( 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 ,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 “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 ( LaTrobe) 大学的商业管理 ( 旅游管理) 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 ( Leisure Studies) 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 4 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 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 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 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 2009 年 9 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 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 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 ( 课程前) 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 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摘 要:随着连锁行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人才荒”,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为连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补充,但这些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做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商业流通领域内最流行、最有效率的商业形式之一。中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1984年深圳百佳超市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连锁超市成立;1990年广东东莞糖酒公司创办的美佳连锁超级市场的成立,是大陆首家国有连锁超市。虽然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目前我国拥有5000多家连锁体系,连锁经营体系总量占据世界第一,连锁店的需求每年以接近30%的速度递增。与连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按保守推算,目前来说,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至少缺口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补充。
作为连锁经营行业的管理型人才,其培养就不能像普通的营业员、仓管员那样,而是要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它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工作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更好地就业服务。因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们都知道目前连锁行业的人才缺口巨大,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连锁专业人才,但是,通过走访企业后我们发现,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建立起教学课程体系,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学校的分析都不够透彻,目前大多数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偏向物流管理或营销管理,未能真正体现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新开设的专业,因此,学校对该专业的关注度不够,给予的资金支持不够。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挂靠在工商企业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开设,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实训设备。而且现在社会上销售的有关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软件很少,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生产,导致可选择、可使用的软件也少,这就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师资队伍缺乏,特别是一体化教师缺乏,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都不是真正的连锁专业毕业的,都是跟连锁相关的管理或营销专业毕业,对连锁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且很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经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谈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连锁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给学生转岗学习,不给太多的培训,导致学生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后都不愿意再留在企业,长效机制不明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一般高职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三期间要完成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工作轮换,学生无法将书本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长期从事专业技能单一的工作,对实习产生厌烦、枯燥心理,实习结束后不愿加入实习单位就业,导致合作企业人才流失,本来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变成了“三输”。
5.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在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下,他们比较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且这些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对这种角色的转变还未能接受,导致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不符,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致使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愿意接受这些学生。
二、培养和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分析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阻碍或影响,通过多年的高职学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2012 年6 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这几个词,明确强调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改革目前的每学年两个学期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弹性学期制,即结合连锁企业周期性、季节性强的特点,企业忙时让学生去企业参与实习实践,企业闲时学生回到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行这种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一体化素质教师队伍。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渡,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要培养“一体化教师”就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让专业教师长期稳定地对接一家合作企业,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断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围绕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师资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师资共享,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专家走进课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或者以讲座形式传递行业最新讯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变期末的一次性考核为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过程性考核,同时在校期间要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加大实践教学和改革的力度,增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都是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到期末了,老师给复习提纲,然后学生按照复习提纲背几天,就可以考试合格,平时去不去上课都没有关系,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一次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同时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比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一门课程是《连锁门店运营与管理》,我们根据连锁商业企业门店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门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九个项目,分别是: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理货作业、收银作业、进存货与盘点作业、促销管理、盘点防损、顾客投诉处理、店长作业等。上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一名店长和若干店员,选择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门店,模拟该门店的运营与管理,每个项目都进行小组考核,记录考核分数。同时安排学生到校内8字连锁便利店进行顶岗实践,看哪个小组经营期间便利店销售情况最好,也作为一次考核,记录考核分数。最后将这几次考核分数结合平时考勤和表现评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这种综合的考核评定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4.加强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共同做好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的一个总结,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综合反映,顶岗实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企业以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对每个学生完成的实习表现、工作业绩、劳动纪律和工作态度等,分项目以评价表的方式作出过程评价;学校根据企业给出的评价结果,结合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结,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检查了解,综合评定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以此证明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5.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并且缺少社会经验,刚开始必然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如纪律意识缺乏,质量观念淡薄,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被企业淘汰。因此,我们应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连锁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翔.从职业能力培养定位探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J].科教导刊,2010(5):68-69
[2]陈中耀,杨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2(1):47-48
[3]刘必千,曹林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8(9):46-48
[4]穆阿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2(2):153-154
[5]蔡中焕,朱彗敏,王蓉.连锁零售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127-131
[6]陈兰剑.综合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1
[7]鲍玉鑫.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探讨[J].辽宁:辽宁高职学报,2011(2):73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人才培养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拔高,而是培养掌握必备知识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性与职业性共融的主线,以素质培养全程化、能力培养对应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加以正确定位、认真设计、稳健落实。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高等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
商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其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以高等性为基准,但它绝不等同于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等性。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划分为5A、5B两个类型,5A类是理论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教育,“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按此归类,我国现阶段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教育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当属5A教育;以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当属5B教育。因此,商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是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压缩”,而是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两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二)职业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又被称作“可迁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应以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的知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 (三)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而非知识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二)设置逐渐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技术能力结构与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在这拥有一片花草茂盛、生机盎然的醉人景色的季节里,很高兴我能参加这次(经验交流会),我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次的机会,我感到万分的荣幸!我要讲的是自己对学习型价值观念在超市经营管理中的探索和应用的一些理解和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学习型企业文化通常包括精神要素、核心理念、一般理念三个方面。其中精神要素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系。通过对企业文化学习和探索,我认为:作为现代经营业态的超市,应建立烟草行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习型价值理念。下面就这个主题,我谈三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变革和超越是超市生存的基本法则
超市的壮大和发展离不开变革和超越,由于超市具有高投入和专业化的特性,从而使得零售业的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等超市零售业的发展和崛起为我们提供了超市发展的经典案例。如苏宁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15年前还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然而正是由于其实现了变革,大力发展零售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如今已经迅速成长为一家逾7万员工、业务市场覆盖全中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并作为中国流通业、民族企业的旗帜与跨国家电连锁巨头们分庭抗礼。所以零售业的飞速发展与变革,迫使我们必须用变革的眼光正视超市的消费者,用更新的观念对待超市客户,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理好客户关系,并转化为公司的商业利益,从而实现我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确立学习与创新的理念
超市要树立在行业核心价值和松原烟草五彩服务指导下的学习与创新价值观,必须通过学习和创新来实现。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提出的新思维、大手笔、超常规的措施也是对学习和创新理念的诠释。然而树立学习型价值观是由行业当前“卷烟上水平”这一核心工作所决定的。卷烟上水平,要求我们超市在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和管理上下功夫,真正成为业务一线提升结构的排头兵和经营管理的主力军,我们积极倡导管理为经营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员为顾客服务的大服务理念,作为松原地区卷烟零售业的旗舰,超市能否承担起引导消费并成为零售业卷烟上水平的主体?能否为品牌培育和结构调整做出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这种学习与创新价值观。这不仅关系的发展和未来,更关乎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应唱响学习和创新的主旋律,切实将其当做一项任务和责任来抓。
三、打造优质营销服务
韦尔奇说过:“团队领导者是成为真正提供方便的人,真正的发动机,使分享、学习、搜寻和好奇心成为公司的气血。”所以学习和分享应该成为团队倡导的核心要素之一。使社会——企业——员工分享企业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收获。作为超市这支团队要做到进取与发现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及时发现客户需求,以五彩服务为指导才能达到引领消费走势、力争淡季不淡的目的。综上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人来完成,要在文化建设过程过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4P营销理念。传统的4P营销理念经是由麦卡锡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中提出的,他将企业的营销要素归结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著名的4P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所以简为4P。而4P+1P则是增加了人的要素,实践证明:由于绝大多数服务是人提供的,选择人、培训人和员工的激励,在顾客满意上差别显著。理想的情况是,员工应展示胜任度、执行力、责任心、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誉。所以打造优质营销服务,必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的营销服务团队。
以上是我对学习型价值观念在超市经营管理中的探索和认识,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宝贵建议或意见。谢谢大家!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院校不应闭门造车,而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某中职学校以现代商贸、财经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同时重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发展格局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依靠校企合作来实现。
一、某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某中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先后与广州天河城百货、广东金信联行置业有限公司、东莞聚大电子商务产业园、东莞市上菱电梯有限公司、东莞蓝信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定期组织师生与企业进行一定的交流。企业和学校主要就学生的学习发展成果、工作情况等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对业绩优秀的学生团队进行表彰。这些优秀企业一方面会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一定的意见建议。学校在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后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合作企业的文化,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习满意度。例如我校实习生刘同学在金信联行房产中介公司实习期间业绩优秀、表现突出。2016年3月,作为金信联行房产中介公司宣传片的主角,在宣传片中积极、阳光、自信的表现,充分展现了金信联行坚持不懈、勇于开拓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宣传片播出以后,在我校师生中反响强烈。这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同时,也体现了我校与金信联行合作的成功,目前我校正积极开展与优秀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二、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校企深度融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提升校企合作力度、重视课程设置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个路径得以实现。
1.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密切参与。校企双方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应更加注重提升校企合作的力度。一方面,学校要自觉遵守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最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学校应秉持对合作企业负责的态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内容的改革,共同商定学生生产实践及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年限。与此同时学校层面还要积极配合合作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一定的宣传推广,推广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研发、经营理念等。
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要配合学校教学需要,定期派企业的能手为学生上课、开展相关讲座,并提供实习的岗位和机会,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生产实践需求。合作企业更应该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中,通过对实习学生学习成果,实习情况的真实验收提供公正的学生评价结果。某中职学校将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计入到当年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学分管理中。学生成绩的评比中实习成绩比重为70%,学生考试成绩比重为30%。实习企业的评价结果直接与学生在校的评优评先挂钩。
2.重视课程设置多元化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力核心课程、突出课程技能层次,充分征求企业人员的建议,设置与企业需要并重视的能力及技能相关的课程,变“按教师能力结构设置课程”为“按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 。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内容的改革,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完善、配套教材齐全的专业课
程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编订校本教材,将企业运作中的实例编入教学内容更能增加教学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习得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建设学生实训基地,比如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实验设备的采购方案,共同加强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等。某中职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新方案,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来构建学校实训超市。实训超市由于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学校师生都可以成为实训超市的股东,共同参与到实训超市的经营管理之中。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老师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找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主要充当实训超市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企业可以将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给实训超市的经营管理人员。例如学校与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合作,由美宜佳公司为实训超市提供货源,并定期指导超市的管理和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够激活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力,使学校的实践教学更具特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群体。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因此中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化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应根据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管理行家、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中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先进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等途径,了解行业最新业务、主流技术动态,大力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