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

时间:2022-12-23 06:2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赏析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赏析句子

第1篇

1、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DD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DD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D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DD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DD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DD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DD《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DD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1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13、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14、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15、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第2篇

1、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2、你的负担将变成未来的礼物,你受的苦难将照亮你前进的路。

3、天性敏感的小孩就是会过得比较辛苦,但是没有关系,你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4、当你进退两难的时候如何做出决定?抛硬币,当你第一次抛了以后想再抛一次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5、你应该按着自己期望的方式成长,而不是按照他人期许的那个你而活。

6、比起所谓的孤独终老,更让人感到恐慌的应该是,此时此刻,就在我们年轻而强健的此时此刻,却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任由时间流逝,任由空虚穿透胸膛。---扶南

7、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第4篇

1.学习散文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品运用语言的技巧。

3.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结合语境,揣摩特定语境定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揣摩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赏析、感悟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荷塘月色》曲子,古筝弹奏,曲调清新、幽雅,如行云流水,让学生感受“宁静之美”)。《荷塘月色》的曲子,非常好听,给人“美”的感受。到底怎么美,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营造给我们的美的世界,享受这份美。

(二)播放录音,感受氛围

电脑播放4至6段录音,再次感受宁静的氛围。

(三 )鉴赏第4段,赏析“画面美”

1、齐读第4段,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 月下荷塘。

2、教师示范,鉴赏句子。

示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此处运用了叠词:“曲曲折折”、“ 田田”。 “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范围很广;“ 田田”写出了荷叶紧密相连的样子,荷叶之多。运用叠词,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的美感。文中还有多处运用了叠词:亭亭、层层、脉脉、密密、缕缕。

3、学生自主赏析句子。

赏析一: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学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的裙,写出了荷叶的特点。

荷叶有风来的时候,和的裙一样,具有动感。

教师点拨:除了有动感之外,还有什么相似点?

学生补充:形状。都是圆的,在舞池旋转的时候,裙子也是圆的。

赏析二: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这里写荷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写出了花婀娜多姿的样子,而“羞涩”写出了花含苞待放的样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荷花晶莹剔透的。

教师补充:这个比喻句,一个本体,三个喻体,这种比喻叫“博喻”。写出了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清新脱俗的美。

让同学们先想象,放四张荷花图片。

教师: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本段中的哪些句子?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教师:为什么不接着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还没有感受到吧!

点出一张从氤氲淡雾中露出粉红朵儿的幻灯片。

精美的课件,图文并茂,学生难以想象的美,给他们真实直观的感受,美丽的荷花,让学生有惊艳的感觉。

(四)鉴赏第5段,品味“语言美”。

1、请学生朗读第5段。

“塘上月色”

2、仍采用学生自主鉴赏的方式,赏析课文。

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学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描写月光的“泻”用得好,写出了动态美。

教师补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明确:“泻”比“照”用得传神。“泻”,一泻千里,有动感,与“流水”相呼应,“照”显得呆板。

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明确:“浮”,显示雾的轻飘状态,是一轻而缓的慢慢的出来;“升”无法体现雾的轻和柔。

总结朱自清语言的特点。电脑显示: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赏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学生:“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花叶在月光的笼罩下朦朦胧胧的样子,很有意境。

赏析: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学生: 两个比喻。我更喜欢第一个,更有意境。

其他学生补充:更喜欢第二个比喻,“倩影”,是美丽的影子,“画在荷叶上”有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赏析: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学生:运用通感的修辞,“光与影”是视觉感受,“名曲”是听觉感受。相似点是和谐,如同小提琴演奏的名曲,悠扬,宁静。

3、设问探讨: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学生找句子,并进行概括。

月光如水、花叶如梦、黑影如鬼、杨柳如画、光影如曲

(五)鉴赏第6段,感悟“情调美”

1、学生齐读,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2、学生找出: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学生分析: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打扰了自然的宁静,也扰乱了作者心灵的宁静。作者确是“暂得宁静”,从荷塘月色回到了现实世界,复归于不宁静。

(六)小结课文

1、再读4、5、6自然段。

2、电脑播放《采莲颂》曲调,伴随曲调出现的是二十张有关“荷”的美图,让学生再次深刻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

师:现在,同学们能谈谈“荷塘月色”的美了吗?

第5篇

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从低年级的识字学习到高年级的句式变化,都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积累做基础。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讲读对写作的重要。虽然背诵比较辛苦,但若老师教学方式得法,诵读积累也会让学生乐在其中。赏析可以拓宽语言积累的广度,丰富学生情感。运用更是语言积累的高级阶段,是积累的升华。

一、诵读,语言积累的基础

诵读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方式,诵读时学生不仅可以识记巩固所学,还可以增强语感,提升表达能力。说到诵读法积累,很多老师都会用,而且经常用。早读课时间,走在廊道里就可以听见各个教室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就是老师布置的诵读任务。但是老师们要注意提醒学生诵读不是闭着眼睛吆喝,更不是比赛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要有目的性朗读和背诵。一段课文,一首诗,老师要规定时间背诵,调动学生的潜在思维,提高背诵效率。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检查方式,刺激学生主动背b,加强积累。

检查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如学习一个单元后,老师可把整个单元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列举出来,分别写在纸条上放在一个盒子中,再把学生的名字写好放在另一个盒子中。检查背诵时,随机在两个盒子中抽出两个纸条,抽到的学生就背诵抽到纸条上规定的内容。检查活动在兴奋与刺激中进行,学生情绪非常高涨。为了在课堂表现更好,学生的课下准备活动会做得非常充分,背诵积累效果好。小学生喜欢游戏式的学习活动,边玩边学效率更高。所以,老师要开启教学智慧,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达到诵读积累的目的。

二、赏析,语言积累的拓展

积累的方式很多,赏析就是知识内化的一种形式。学习教材内容,为的是领悟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丰富学生情感意识,体会语言知识的内涵。学生积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品味赏析,体会词语的感染力,理解文章的语境义,为以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角度比较简单,主要是修辞的运用。赏析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的种类,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体会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提升语用能力。

如《我的“长生果”》一课,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文中更是不乏精妙的比喻句子,“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连用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书”的陪伴中感受到的幸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分析“画页”和“乐章”的内涵,体会修饰词“流光溢彩”和“欢快音符”表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感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赏析时,感悟,学习运用修辞的妙处,实现积累的拓展。

三、运用,语言积累的升华

语言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而运用则可以促进积累的升华。我们所理解的积累是背诵默写,但是积累不是停滞不前的纸面活动,更高级别的积累便是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实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和表达。所以,表达输出是积累的终极目标,也是积累的最高境界。小学语言运用可以在积累中模仿提高,把教材中的语言迁移到实际运用中来。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技巧,我们不仅要品味其效果,还要学会用这种技巧去表达。

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作者运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乡的景色,“清澈见底的小河、横跨溪上的小桥、几间老家矮房”等。老师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模仿作者描写的语言和句式,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特色,或者是描绘一番校园之景。学生也可以借用文中的词语,真实描绘出自己的生活场景,表达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研究文章用词,借用词语描写“眼前景”需要组织出恰当的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积累转化升华的过程。老师也可以选取一个段落、一个句子,让学生仿写,由易到难逐渐升级,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积累的方式并非单指背诵和默写,还可以在赏析中内化积累的词语和句子,在运用中让积累得到升华,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教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打好基础。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用能力。

第6篇

试卷分析课是在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讲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课型。讲评课上得好,在加强学生的记忆、促进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课堂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疲于应付,甚至恹恹欲睡,课堂效率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以学定教”的理念,要从人的发展本质处思考,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只有当学生持有一种主动介入的态度,才能使“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一堂期中语文试卷分析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实施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试卷分析——课堂教学——后测调查进行,突出“课堂教学”环节,将“试卷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前期准备,“后测调查”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部分进行实施。

(一)错题整理 体现试卷分析的针对性

本次试卷分析课为了更好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和对本次考试的自我分析,特设计了调查问卷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试卷的得失分情况及对自己在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和问题,让老师的课堂设计能基于学生的反思进行导学,更好地解决学生每次考试中呈现的问题。

如表中设计的上课之前,每个学生先对自己这次的考试做了自我分析和反思,明确学生本次试卷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自我分析

1、最为满意的答题(填写题号) 2.成功体会

3、失分最多的部分和分值 4、最想得到解答的题目

(填写题号)

5、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6、同伴互助能解决的问题

从“最为满意的答题、成功体会、失分最多的部分和分值、最想得到解答的题目”四个方面对自己本次考试做分析。通过对学生 “学生自我分析诊断表”的统计,发现本次考试学生最想得到解答的题目是:11题20人、21题18人。同时对考试得分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发现这和学生得分情况相吻合。

现代文阅读(二) 10 11 12 13

平均分 2.903 1.81 2.581 3.097

得分率 0.968 0.45 0.86 0.774

古诗文阅读 22212019

平均分 1.681.42.41.2

得分率 0.840.40.80.6

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以及“学生自我分析诊断表”的统计,了解失分较多的题目及失分原因,从而明确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摸清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了查漏补缺。课前准备的工作充分保证是我们的试卷分析课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解决了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艺术 体现试卷分析的高效性

1.案例教学法

为了使试卷分析课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笔者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即收集学生试卷中各层次得分的答题案例,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将这些案例与学生一一会诊,一起和学生分析错例、错因、并给出分数。

片段一:11.本文语言简洁中传神。请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看他神情严肃、身负要务的样子很有趣,便逗他,指他的盒子说:“双簧管?”

出示学生的答题,得分分别为0分,1分,2分。请学生分析给分的的缘由。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三道题目得分的原因。

生1:第一位同学没有答出关键的内容。

师:你认为关键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生1:应该要答出小男孩很严肃。

师:没错,这就是“身负要务”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表示的意思。

生2:第二位同学没有答出人物的情感。

师:那在这里人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2:觉得小男孩很可爱,很喜欢小男孩。

生3:第三位同学答出了小男孩严肃的样子,也答出了作者对小男孩喜爱的情感,所以他获得了满分。

师: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词语赏析题要怎么答才能满分呢?

生4:要回答出这个词在句子中表示了什么意思,然后再回答这个词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会诊其他同学的答题归纳出了答题的规律。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人,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片段二:利用规范答题的格式学生给三种答题打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给三位同学的答题评出分数。

生1:第三位同学应该得到满分。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他的答题既答出了“交替”这个词的意思,又答出了作者对小男孩的情感。

生2:我给第二位同学1分。

师:那他这1分扣在哪里呢?

生2:他没有写出这个词表露出的情感。

师:只写内容不写情感要扣1分。

生3:第一位同学我不给他分数。

师:全扣光啊?为什么呢?

生3:首先他没有写出人物的情感,其次他写的意思也是错的,“交替”主要不是写男孩胖,而是男孩跑得吃力。他没有回答出关键的意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环环相扣的,上一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纠错归纳答题的规律,下个环节学生就要利用这个规律去评判得分。一个是归纳法,一个是演绎法,两者相互结合,使词语赏析题的答题技巧在无形中被具体落实了两次。

而且将学生的答题作为素材,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通过对“案例”的共同分析,引起师生的警惕和共鸣,最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效果也更好。

2.图文结合法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画图不是其他学科教学的专利,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笔者使用了图文结合法,它使教师讲述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片段一:在词语赏析向句子赏析拓展的环节中

师:我们要夸一个句子也要从一些方面去入手。那接下来我们就用画图的方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句子的赏析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们先来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句子。

首先我们看一个句子是有词组成的,句子的好坏往往和词有关,所以我们拿到一个句子首先要看看这个句子有没有值得赏析的关键词。咱们用一个圈把它圈出来。尤其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

片段二:学习句子赏析其他方法的环节中

师:那咱们接下来看看第二点,叫做修辞,我们用花来表示。为什么用花呢?我们人戴了花会变漂亮,句子要想漂亮,就要用修辞。

师:第三,我们用一支笔来表示。笔代表什么?就是看我们的句子在哪个地方下笔墨最多,哪个地方有细节描写。

片段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提醒的练习中

师: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有一个人长着圆圆的脸,有着参差不齐的刘海,留着齐耳的短发,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嘴巴也往上翘的。这是谁啊?

八年级的孩子对于简笔画兴趣高,适当地将简笔绘图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些活力。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每当笔者画下这些简单的线条、图画时,总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的会心一笑。在课后的反馈交流中,学生们也都表示有了简笔画的帮助,知识点的识记也能容易了。

(三)后测调查 体现试卷分析的可实性

本节课的作业是在课后完成“作业哆来咪”,测一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通过后测发现,本次上课班级句子赏析题的提分率从45%提高到64%,课外文言文词语释义题的得分率从40%提高到59%。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学定教”的试卷分析课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以学定教”理念支撑下的试卷分析课是构建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三、反思交流

(一)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堂课采用了学生自主诊断和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诊断,学生自主辨析错因,总结知识,探究规律、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参与中,可以更好地澄清错误认识,掌握知识与方法。

(二)找准讲评课的切入点

老师通过试卷分析、统计,找出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的薄弱环节,找出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分析、学习,引导学生辨析错因,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帮助学生认清知识漏洞,巩固基础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寻找试题与知识的切入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

(三)讲评时,重视思路方法的总结

第7篇

我们如果考察近年来湖南及全国各考区的考题,就会发现,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导向,由此可以窥见中考阅读的命题趋势,为我们的复习应考做好准备。

一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与趋势。落实课标要求,突出能力立意,体现人文关怀。从阅读能力的要求看,命题考查的主要能力点有:

1. 整体感知、信息处理。阅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的,在整体感知中去搜集处理信息,包括提取、概括等。其中搜集信息能力的考查如:

(2013年湖南永州卷) 认真阅读,在下列空格中填上体现“我”情感变化的恰当的词语。

“我”的情感经历:抗拒母亲向母亲对母亲产生被母亲感动对母亲深深的与怀念。

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如:

(2013年湖南益阳卷)作者想象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

(2013年湖南娄底卷)简要概括选文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的考查在所有文体中都会出现。如对事物特点的概括、画面内容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段落内容的概括等。但要注意的是,概括与概述是有差别的。概括要求语言精炼,概述一般针对记叙文,要求概括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 分析思路、把握层次。解析文章思路,分析结构层次,这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常见考点。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2013年湖南益阳卷)请简要说说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长沙卷采用填表的形式梳理并概括情节,益阳卷是对一个语段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一个能力点,在不同文体中可以从不同视角去命题、去呈现。

3.文体要素分析与解读。随文解读的能力,就是尽量贴近文体要素进行命题考查,这样,就把文体要素常识与阅读理解能力融合起来了。如:

(2013年湖南邵阳卷)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 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

的主题。

(2013年湖南衡阳卷)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小说考查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与描写方法)、环境等,说明文考查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等,议论文考查论点、论据与论证等,这些都是依据文体要素进行的分析解读。当然,考查时题型与设题角度总是在不断进行变化,如衡阳卷考查的是两个要点,一是顺序,二是中心内容。这样的命题增加了容量,需要细心审题,这些题型都是命题趋势。

4. 问题分析、理解探究。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探究与评价,这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013年湖南湘潭卷)从文意看,动物的“语言”能传递哪些方面的信息?

这些试题,可以是对全文或是对局部内容的分析,也可以是对问题的理解探究。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卷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些考题都带有创新的成分,也都是平时复习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5. 词句品读、鉴赏、仿写。这是常规的命题考点,并将会继续延续。主要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深层含义,句子的寓意,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现力,仿写、续写、补写语句等。如:

(2013年湖南衡阳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2013年湖南湘潭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词语考查命题有三个层次,解释、品读、赏析。而语句的考查,则从理解、赏析(既有自主赏析,又有规定角度的赏析)、仿写(续写、补写等)这些方面设题考查。

6. 写作技法的把握与品评。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都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联想、渲染、衬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设题的考点。如:

(2013年湖南衡阳卷)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013年广东广州卷)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对文章技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记叙文、小说、散文的阅读中,而且一般都会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巧妙设题。

7. 阅读方法、感悟评价。阅读方法如批注、对观点的评价,以及情感体验、启示感悟等。这类考查都属于压轴题之一。如:

(2013年湖南邵阳卷)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作批注。

(2013年湖北黄冈卷)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阅读方法还可以是做读书卡片、圈点勾画等。感悟体验,体验包含了对作品情感、人物情感等方面的体验,感悟包括感想、启示(启发、启迪)等。这些都是设题的必考点之一。

8. 联系拓展、解决问题。这也是最常见的压轴题之一。命题的形式有,联系“相关链接”材料进行答题,联系个人或社会生活实际解答,提供相关情境或案例解决问题。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湖南张家界卷)假如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你将怎样帮助孩子走出青春叛逆期?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并简述其理由。

命题者提供“相关链接”材料,拓展了阅读的内容,解答时既要联系阅读材料,又要联系链接材料,二者结合起来解答相关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一类的考查,与前面启示类考题不同,前者只是从阅读材料出发,后者则要结合自身或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一类的试题,则要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相关问题,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二 古诗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势。突出基础、理解赏析、古为今用。具体表现为:

1. 重点考查:理解、探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探究,是必考内容之一。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013年湖南湘潭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难点考查:比较、赏析。因为选文多采用课内外不同语段,所以常常设置比较一类的试题,赏析也是必考内容之一。如:

(2013年湖南益阳卷)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 、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 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 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 ”的特点。

(2013年湖南邵阳卷)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

3. 热点考查:古为今用。传承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有价值的内容等,是古为今用的要义。这属于热点考题。如:

(2013年湖南湘潭卷)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2013年湖南衡阳卷)假如你的同桌上课经常玩手机,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又影响了别人的学习,请你借鉴邹忌的讽谏技巧,说几句话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古诗文考查,要把握其变与不变的规律,基础知识要烂熟于心,重点难点要了然于胸,这样,获取高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第8篇

王在恩老师执教《夏感》一课发现文中出现的“着”字特别多,就从“着”字切入,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读这些有“着”字的句子,你感受最强烈的是什么?为什么?②去掉“着”字再读,感受有什么不同?③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着”字句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总体感受?学生在朗读、品读、仿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着”字中表现出的夏的生命的热烈、旋律的奔放。巧扣一个“着”字设计教学,使课堂表现出灵动的智慧。

(选自《教育学·下半月 》 2010年第2期姜飞琴《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词语切入法初探》)

《夏感》一文的教学,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做到“读”“思”结合。熟读课文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 “夏感”题目的含义是什么;2.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3. 找出文中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其表达效果;4. 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15分钟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读思”结合的过程。

(选自《科教创新 》2009年第7期龚思卫《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思”》)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对于欣赏品味词句能停留在修辞的层面就已经不错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识别妙词佳句。所以教师在开始阶段可以提供一个例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如《夏感》中“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提供两个赏析的角度:

1.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绿烟”“长墙”两个比喻,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这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来赏析的)

2. “凝”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带的颜色由浅淡变得深沉厚重的过程,突出了夏天树林的枝繁叶茂,表现了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这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赏析的)

提供一个范例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来说,有一个思路和方向。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师赏析的例子,这对于学生规范答题也是一个训练。

教师也可以只出示赏析的方式角度:准确、生动使用词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动静结合、景物衬托、虚实相映等常见的表现方法。将这些赏析角度提供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不断积累赏析的方法,还可以新旧勾连,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

(选自《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王芳《初中写景类作品语言赏析的有效教学策略》)

《夏感》,单就词语的使用,就很值得去品味。现列举几例。

1.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长成”写出了山坡上的草由小到大,由稀到密的过程;用“凝成”来形容山林的长势与颜色,与句末的“长墙”相配,形象而生动。两词把夏日的到来,热烈而激情的态势写了出来,同时也为下文写麦的成熟张笔蓄势,正应了文章开头“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句中的“挑”似乎让我们听到了棉苗均匀有力地生长发出的喘息;“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形象地写出瓜秧腰肢抖动,伸茎张叶的态势。三个动词用拟人手法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夏日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热烈,又紧扣课文开头。

3.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连用了四个“快”字,形象地写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对劳动的歌颂、对农民的赞扬寓于四个“快”字之中,使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此文的目的更加突现。

(选自《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3期向明华《析词巧学〈夏感〉》)

陈敏老师在教学中则采用追问的方式。如在学生回答了“作家梁衡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情,紧张、热烈、急促”后,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写出紧张的旋律?”学生回答:“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陈老师又追问:“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紧张的气氛呢?”学生异口同声答:“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再追问:“为什么只想着‘快割’‘快打’呢?”这下学生可热闹了。陈老师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挑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最后,他们归结为也许天黑快要下雨了。陈老师抓住这有利的契机,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这个句子时,增添几个词语,在快割前加(乌云来了),在快打前加(要下雨了);于是原句就变为:只是想着(乌云来了)快割,快割;又想着(要下雨了)快打,快打。(全体学生读句子,老师读括号里的词语。)学生齐读后,整个紧张气氛就如画面般重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成才之路 》2008年第30期庄青青《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梁衡的《夏感》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如果说“麦浪翻滚”还是实写的话,那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麦浪“扑打”远山、白云、汽车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则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了。

(选自《第二课堂(中学版) 》2010年第1期吴卫星《跟名家学写景》)

本课的教学,应该着眼于“美读与美教”,也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优美生动、情感热烈的特点,组织起课文教学中“美”的阅读品析活动。

大致上安排四个教学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其教学设想如下。

美读,整体理解课文

美辑,识记一批雅词

美析,精读一个美段

美说,运用一些美句

第9篇

顾名思义,“赏”为“欣赏”,“析”为“分析”,“欣赏”语言的话,必然语言好、有特点,有可赏之处。“分析”语言的话,不管题干是否说了“结合语句”“结合全文”,我们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一、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赏析。

语言风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典型风格,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不同的文体有不同风格,如记叙文、散文主要有平实、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淡雅等风格,议论文(杂文、随笔)主要有幽默诙谐、辛辣、冷峻、嬉笑怒骂、愤激等风格。《春暮西园》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又如 :2005年福建卷《日历》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取材: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使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语言:第一作者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情感,读后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第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语言的第一个方面即为整体语言风格的赏析。答好这一点需要我们结合作家、分析清作品,也需要平时积累一些语言风格的词语。

二、词语运用方面

词语运用也是语言赏析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考虑。

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大量动词连用)形容词的使用;

多个色彩词的运用(描形状物,增强形象的可视性,使画面显得具有了某种特点,使读者对景物有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认识);

叠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描摹了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含蓄蕴藉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读起来又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使用文言词语、方言(显示出地方风韵,传达出乡土的情趣),口语、书面语(即语体色彩);

贬义词褒用(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褒义词贬用;

反语的使用(讽刺、幽默、亲昵);

列举数字(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从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全面答题的规范:首先要把赏析角度答出来,第二结合文章进行解释,第三答出这样运用的效果(即括号中内容),第四写出运用这些词语想要突出的内容和情感。

三、句式运用方面

句式运用主要涉及点是长句、短句的运用,整句(主要为排比句和对偶句)散句的运用。大量使用短句,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使句子显得短小精悍,可以取得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表达效果。多用整句可以达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的效果。

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严整之中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增强表现力,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四、修辞运用方面

高考对修辞知识的考查过多地放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板块中,因此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2006年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第17小题)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7小题)。赏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一般要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辨析文章或语言片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术语;二是结合原文对此修辞进行解释;三是分析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四是指出运用此修辞的作用(情感或突出的内容)。如:2011高考福建卷《晓至湖上》第(2)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案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07年福建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

(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效果,结合文章解释比喻修辞)

(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不过,我们在答题时不一定要把这几个方面都答出来,要看准分值,根据分值判断答题点。又如:2005年福建卷《日历》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见上)

第10篇

对这类特色题,我们一般应从六个角度去思考,这六个角度分别是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子内涵和语言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答题过程中不见得这六个角度中的每一角度在某题中都有答题要点,这里仅指思考的全面性,力求从以上六个角度去获取得分要点。

根据这六个思考角度,这里分别来阐释一下与之相对应的常见答题要点。

结构安排角度是指学生应思考题目中让考生探讨的相关语句在情节、线索、过渡、照应、伏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文章结构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应从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方面去思考。在做题时还要具体到以上表达方式的不同类型,由于分类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试题涉及频率较高的是描写,特别是描写的角度及效果。

表现手法角度是解决特色题最常见的思考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铺垫、托物言志、抑扬、白描、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以小见大、伏笔、衬托或渲染、悬念、联想想象、对比、动静结合等。做题时需要仔细推敲,从最有把握的方面去分析。

修辞角度也是这个道理,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对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考生要做到了然于胸,在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文中语句。

句子内涵角度主要是根据所给文本本身去理解,一般会涉及上下文语境,常考的方向是多重内涵的探讨,要求考生不仅懂得字面义,更要进一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语言特色角度经常考查的角度有叠词、口语书面语、长短句选择、地方特色、语言风格(指平实、华丽、含蓄、深沉、自然、明快、幽默、辛辣等语言形式)等。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这六个角度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是思考角度,考生答题时应灵活处理,从最有把握的角度答起;第二,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现举三道高考真题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溜索》第11小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文中画线部分原文是“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驼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题干中的“表现特色”,题干中的“描写”二字导向尤为重要,应该是包括独特的描写角度和特别的描法。画线部分第一句是写驼队,主要通过俯视表现峡谷之险峻。后两句写怒江,综合视觉、听觉,传达出由远而近的逼真感受。这一题的主要思考角度是表达方式中的描写角度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汪曾祺《才子赵树理》)第17小题是问选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由于题目已经明确了解题角度是语言,因此只需从语言层面上去分析,原文是“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很显然,本题所选两个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简单短小。①句运用外貌描写,②句使用动词刻画人物,两句都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

因此,结合原文参考答案为:第①句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②句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例3:2012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中药铺》)第14题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了此文的最后一段“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第11篇

一、现代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四种能力

六个方面是:词句理解、理清思路、文意掌握、作品感受、内容探究、迁移拓展。四种能力是:整体感受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延伸运用能力。题量13题,分值在42分左右,题目当然是自制命题。

1.词句理解。

①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②体味含义隽永的语句,揣摩词句的言外之意;③体味题目的含义等。

2.理清思路(多在散文、有时说明文也会考):

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几个片段(或情节);②理清作者思想或情感变化的脉络。

一般在文章中会出现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如每段开头的中心句、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语等。

3.文意把握。

①概括整个文章的内容、中心(主题)或段意;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③分析某段或某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如总领、过渡、总结、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④文章结尾的含义等。

4.作品感受。

考查对文章的语言、内容、主题、情感、写作特色进行欣赏、品析、评价或感悟等,范围很大,层次最高。

①语言赏析。如:a.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说出它的表达作用;b.用词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如动词、形容词),说出用了什么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②全文标题的含义;③过渡段的作用;④作者写作主旨的探索,表达情感的揣摩等。

5.内容探究。

要求对文本多元化解读。

①对文本本身语料的探究②联系相关材料探究。

6.迁移拓展。

从文本材料出发延伸。

①联想,如揣摩人物心理;②举例,列举与文章中相同的事例;③判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④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说做法(措施),拟标语等。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回答a.揣摩人物心理,一般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b.或者赞同、或者反驳作者观点,关键要写出自己的理由。c.列举与题目有关的事例要具体,有简单的过程(多在议论文中)d.说做法要有步骤,拟标语要简洁。总之,本题开放性很强,文字表述要简明、完整、有条理,否则会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路径

1.整体把握文意。

反复通读全文,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想,表达的情感;以内容为依据,进行概括(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思路)、判断(是非)、评价和赏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键是表述的完整和层次性。

方法是仔细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分点答题,特别要注意语言完整和先后次序。

3.防止两种现象。

第12篇

设题类型

一、鉴赏重要词句精妙型

所谓“重要词句”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现代文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一)鉴赏重要词语型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使用得比较准确生动且富有含义的词语,它的含义除了准确生动之外,还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鉴赏重要词语的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揣摩重要词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附加意义和构建文章的作用。

【例1】文章的标题新颖醒目,给人一种沉重感,“白得无比的黑”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相关语段]我喜欢看镶在走廊橱窗上这些无名作者的国画,它是我熟悉而亲切的乡村生活的映照。有一幅《一只豹在奔跑》的画,画面上一只豹在奔跑,飞沙走石,惊天动地。一个橱窗一个橱窗看过去,看到最后一幅《瓦房部落》。

这幅画非常大,占了三分之一的橱窗。但我却看不出什么,那上面稀疏的淡墨痕迹,毫无规则地散布着,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画。看了很久,看不出什么意味,我就离开了。走到街对面的走廊上,无意中,转过头来,奇迹出现了:就是那幅《瓦房部落》,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庞大的瓦房群,黑压压的一大片,坐落在山水间。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一定是个身处异乡或漂泊海外的游子。作者利用了视觉上远近差异完成的这幅画,表明他心目中的故乡,多少年了,都坐落在依稀的记忆中。记忆中,故乡的瓦房黑得无比清晰。倘若某一天让他突然靠近故乡,故乡的印象就成为一片不知所措的空白。

(节选自刘亮程《白得无比的黑》)

[解题思路]标题表面上是第二段中所指的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以及国画给人的视觉效果,然而阅读第三段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部分中的信息提供了确定答案的一个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由一幅国画所引发了对“黑”与“白”的相关问题的思索,即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也是题目所蕴含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含义。

[参考答案]文章以此为题有两层含义,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和视觉效果;实际上则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二)鉴赏重要句子型

我们不仅要懂得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有艺术手法,还要确认手法,分析效果。鉴赏重要句子的艺术表现力,就是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义”强调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强调表达的灵活性。

【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相关语段]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节选自李汉荣《目光》)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运用好比喻句,一定要在明确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本体和某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确定好喻体。文中的本体是“目光”,而喻体是水和雪、星和月、闪电。对比喻表达作用的分析不能只笼统地答出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必须结合句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纯洁;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又如穿过长夜又消融于长夜的闪电,照亮世间的黑暗,惊醒蒙昧的人们,然后又谦卑地消逝,还世人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

二、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型

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指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做这类题前应细读所指定的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思路:1.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所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2.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所要表现的内容;3.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例3】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相关语段]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节选自学群《敦煌》)

[解题思路]语段语言优美、形象,鉴赏时应先明确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从原文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具体分析,并说明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当然解答这类题必须记住常见的修辞格概念及其效果,像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等,还要结合原文中的作者情感来作答。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三、多角度鉴赏语言型

多角度鉴赏题是综合性题型。试题要求从几个角度切入并进行赏析,每个角度都必须符合试题提出的文本的某一个语言特色。题型有两种:一种是先揭示阅读文本具有的某个语言特点,再指定某个语段以及确定赏析的区域,最后提出几个赏析的角度;一种是确定赏析语段,规定赏析切入点,最后总结文本的语言特点。后一种题型赏析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4】请以文章第二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典雅”的特点。

[相关语段]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吧,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节选自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解题思路]“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题目要求考生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一特点。具体来说,本文第二段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赏析。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者: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者: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备考策略

解答语言鉴赏类的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以上解题思路外,平时还要注意积累答题时需用到的知识。

一、熟悉作家及其散文风格

熟悉现当代一些散文名家,熟悉他们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或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或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但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淳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以及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了解这些,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大有裨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固然与一个作家的美学风格密切相关,但也是由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内容决定的。同是朱自清的作品,《绿》《春》等散文的语言是华美绚丽、富有诗情画意的,《背影》《给亡妇》等则显得简约质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深沉含蓄的,而《执政府大屠杀记》却表现出激动、悲愤的色彩。

二、熟悉常用的答题用语

首先,了解《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在课文中涉及的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