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十四孝全部故事

二十四孝全部故事

时间:2022-11-16 12: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十四孝全部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十四孝全部故事

第1篇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虽然有一些糟粕,但也有无数的精华。而传承世代的孝道文化,在诸多因素的冲击下,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古言道:“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长辈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还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也就是说,培养一个人的美德应从小抓起。而现代教育基于升学压力,从幼儿时期就侧重知识灌输,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越来越远,中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修身传统几近渐渐消失。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孝道精神呢?我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引导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途径。那么,老师和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懂孝道呢?

第一,让孩子明白守孝道的道理,并且让其在实践中一点点落实。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十月怀胎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我们要心怀感激和感恩,尊重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给孩子这些道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细心地引导。刚开始时,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不要太高,现实一些,凡事总有个过程,要慢慢来。当孩子懂事一些了,就要制定规则,让孩子通过实际行动去尊重父母、关爱父母。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少些责备,多些关心。

第二,让孩子看到身边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榜样,孝道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电视上曾播放过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广告中一位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站在一旁的小男孩看见了,立马转身也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生活中类似的细节有很多,我们要抓住点点滴滴为孩子做示范。

第三,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要想孩子尊重自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而给予不同的教育。学会跟孩子沟通的技巧,平等、民主以及有效的沟通,这些都是确保孩子孝顺的前提。

第四,让孩子受到中华传统孝道的熏陶。《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二十四孝故事》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让孩子接触与了解孝道真正的内涵。从《孝经》上我们可以看到,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是非常重视孝道的。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之根本,教化之所从生;孝道不仅限于对父母,推而广之,更要忠君爱国,善待他人。一个人不但要记住祖宗的高德善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继续发扬光大,这才是尽到了大孝。从《父母恩重难报经》里孩子可以了解到自己从十个月的胎儿时期到长大成人后父母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从而感受到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疼爱,唤醒感激与感恩之心。《二十四孝故事》则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古人是如何尽孝道的,尤其是它普遍赞美了好人有好报这个因果轮回,也鼓励了孩子们发心向善。类似的书籍还有不少,无论在哪里看到都可以买下来或下载下来与孩子一起分享。让传统文化熏陶孩子,让孩子用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对待家人和世界。

第五,让孩子有具体的规矩可遵守。孩子明白了守孝的道理,并且脑中有了具体可感的孝顺榜样,这时父母就要制定一些规矩,并与孩子一起遵守。例如,每天回家都先向老人问安;吃饭时请老人先入座、先动筷子;有好的东西先给家中老人;要照顾到老人的行动能力,带他们去散心;不与老人争执动怒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和孩子一起遵守的家规。

第六,让孩子学会善良与博爱。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某地有父母因为怕影响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孩子的睡眠,竟然将小区外面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为了自己的舒适和需要可以无视其他生命的痛苦,牺牲别人的利益,这种极端自私的心态传给孩子,会给我们下一代的生存带来多么可怕的混乱,又将给这些父母本身带来怎样的恶果,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呢――“只要自己过得好,管别人怎么样”带着这种状态生活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孝顺父母?让年迈无用只会让人耗时陪伴的老家伙们去自生自灭,这难道不是必然的结果吗?

第2篇

没来下梅村之前,总把下梅村听成厦门,带着一种探寻的心情来到下梅古村,一下车便看到一块石头纪念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的历史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更想去深入了解这充满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踏着鹅卵石铺就的街路,沿着穿村而过的清浅的当溪,走进古村落的巷子深处,城市的喧嚣似乎就此远离而去。淡淡的阳光从天井投射,映照在后花园青苔斑驳的石柱上,历史的留痕是那么的绵远。

如同众多的古村落一样,随着繁华逝去,下梅也逐渐为人淡忘。那一幢幢恢弘的建筑,在风雨的侵蚀下,不断破败,曾经的雕梁画栋,渐成记忆。

茶是古村的主题

下梅,座落在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市区仅6公里。梅溪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下梅村就位于梅溪的下游,因此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期,下梅村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已发展成一个行政区。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讲学。圣人过化,儒雅传世,此后村中名士迭出,斯文一脉,源远流长,而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

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晋商万里茶路,是清代中后期山西晋商与闽、鄂、湘等产茶区的茶商们共同开辟的一条绵延200多年的茶叶贸易之路。山西省榆次市常氏,与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下梅村邹氏景隆茶商,共同建立茶商贸易伙伴关系,并在武夷岩茶主产区东面的下梅街设立茶库、茶坊,在水路梅溪茶埠,收购茶叶,请用当地茶师自办岩茶加工坊,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等,集运至山西,汇集后再转运出关,送往中俄蒙交界处的买卖城恰克图。

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千人转运茶叶,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至汉江沿汉水转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制河南赊店(今河南社旗县);再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蓄力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换骆驼至库伦,抵达恰克图。行程计五万多公里,号称“万里茶路”。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也体现出晋商在武夷山采购集运武夷岩茶的繁忙景象。

说起下梅,谈起万里茶路,就不得不说起邹氏家族。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们的儿子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老人几代人的发展,邹氏也正发展成闽北有名的商贾。在茶叶的交易之中,晋商的常氏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囤聚的茶叶,还为他们一路风尘扑扑远道而来的十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那时据说景隆号的人们第一次见到庞然大物骆驼,觉得甚是稀奇。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下梅邹氏与晋商联手武夷山茶叶贸易之后,也正是凭借创业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闯出了闽北的崇山峻岭,向着遥远的中俄贸易城恰克图挺进。

深宅大院,邹氏家祠

其实,下梅只产少数的茶,而且在整个武夷山岩茶体系中,这里的茶叶也并无很大名气,但这个古村数百年来与茶产生了纠缠不绝的情愫——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成了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因此,下梅为后世留下了富甲一方的建筑印记——这里原先有典型特色的清代深宅大院古民居70余幢,至今尚存30余幢。

邹氏家祠便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较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

进入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门当(或门簪)”,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

据说,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每至清明祭祖时,都要供奉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

古村的惬意时光是用来享受的

从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中,不时可以感受到康乾盛世下梅的繁荣景象。我最喜欢徜徉在这样的幽深巷道里,漫步在这样的流水古桥上。看着一座座古朴厚重的楼阁,相机拍着一根根历经沧桑的栏杆,走着走着,仿佛岁月在身边慢慢沉淀,拍着拍着,好像心灵也在这古老的时光里自然宁静。

走出邹氏家祠,沿着当溪慢走。如果说当溪是下梅的血液,那么当溪两岸各式建筑民居,则是下梅的骨骼。有好些建筑在历经风雨后已荡然无存,比如奇巧的祖师桥。不过现在遗存下来的祠堂民居,有相当多的还比较完整,除了邹氏家祠,还有方氏参军第、隐士居等。

穿行在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的商店门楣还在,当年修建的9码头旧址还在,然而物是人非,原来整日舟楫往来的繁忙的当溪,到后来只有在5天一次的赶墟日时,才会变得热闹一些。只是修建在骑楼边的美人靠至今风韵犹存,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雨廊下的这两排美人靠,不少老人倚着闲聊,有些孩童在玩耍嬉戏,有些黄狗在打闹午眠。我也倚在美人靠上,凭栏发愣,就那么坐着,体会着。

走马观花,体会每间古建筑韵味

历史往往是需要回顾的,起身没走几步,就看见有忙碌的茶农在晒茶、挑茶,把人带回到记忆中。这里每扇居民的大门都有着精美的砖雕装饰,也许正是体现了古时主人的富贵和豪华。木雕主要在窗户,房梁的斗拱、雀替上。图案也多以风雅、吉祥的动物、植物和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如:“五福临门”,“二十四孝”、“一鹭连科”、“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等花鸟瑞兽图案,工艺高超,感化教人。

沿着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来到了下梅古村的镇国庙。镇国,古代皇帝给大臣们论功封爵,把爵位分为镇国公、镇国将军等。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往村的南面走,还有一处庄园式建筑,名为西水别业,是邹氏建造的、集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的园林建筑。在园池内,一座神秘的石门悄无声息地守候了二百多个春秋。关于此门有种种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道门,是邹氏祖上留下来的“婆婆门”。富贾邹茂章的夫人张氏,是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初嫁入府,便施展才华,除相夫教子外,还主持家政。张氏身材又好,又能知书达理,尽是希望邹氏娶进来的媳妇也是如此。就这样一道展示女性形体之美的门,经过工匠的雕凿落成。后来,有人给邹氏令郎提亲,初入邹氏大宅门的女子,必须要走过这“婆婆门”。要是女子身高体型曲线都与“婆婆门”吻合,那算是交好运。年轻女子就可以跟随邹氏公子双双进入团圆门完婚,结为秦晋之好。为了能过此门成为邹氏的媳妇,又不知多少青春女子因自己的身材不够格,缺乏性感身材过不了这道门而饮恨终身……

在下梅村,还有一条很特别的巷子,叫达理巷。巷子紧挨着方氏参军第的巷子,原来有一段曲折感人礼让故事:邹氏与晋商经营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美德。邹氏深知礼让是美德,虽然当时为村中首富,但富而且仁。

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方参军在新疆伊梨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家眷处于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邹氏不忘扶贫济困,就出钱帮助方氏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方氏也十分感激,不计较以前两家人的恩怨,马上作出让出封火墙的决定,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邹氏的后门开通了,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达理巷”,意思是两家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都能通达理。

喝杯茶再走

走累了,歇歇脚,走进一家南街茶庄,据说这里曾经是晋商收茶、焙茶的作坊。宽阔的天井,收足了下午最后的阳光,厅里几张竹椅、两盆含笑,一件不知什么年代的石盆,使这里有些散淡。主人静静地烹茶,空气中散着茶香,言语间只是家常。隔河相望的那个铁匠铺、风箱、烙炉、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切和从前的似乎没什么两样。

第3篇

――题记

“看云不妨人去后,对花只恨酒来迟。”只有拥有了独享宁静的美丽心境,拥有了诗酒赏花的情致,才能拥有诗意的人生。也只有拥有这颗善感之心的人。才能时时点燃工作的热情,享受工作的美丽和快乐。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将喋喋不休的抱怨冲进人生的咖啡之中,心灵的堡垒才不会被职业的倦怠所笼罩。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何不换个心情,好好地演绎教师的八小时内外的精彩呢?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生活也就有了核心,幸福充盈的感觉亦会常伴左右。

记得周国平先生说过:“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借此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说,会分裂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为此,我常用心地寻找,寻找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黏合剂,使我不至于总在自困和无度的分裂中消耗我宝贵的生命。

寻寻觅觅中,深深地迷恋上了阅读和旅游。越亲近,越感受到为人师的神圣和使命;越投入,越明了生活的真谛和责任。

深夜独坐,孤灯下,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此情此境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是倾听心语的时刻。“若要自家求安稳,一壶浊酒一盏灯。”苏州老乡唐伯虎的话也许消极了一点。然而阅读足以帮助我在这浮躁和喧嚣的社会中,不至于让自己的灵魂成为随风的墙头草:阅读也足以促使我用省悟来完成对灵魂的梳理和安顿。偶有时,没有捧上书本,就仿佛这一天的心不曾宁静过。心灵的尘土不曾掸拭,就会心生不安。而每读一卷,就觉一枝心树开花,幸福充实且多有受益。

读哲学,引发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就会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厚爱。明白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寻求生活的真实存在。

读散文,感悟人生之情,成就善感之心。生活美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只有善感的人才拥有与世间美好的事物相结合的能力。每结合成功一次就多了一份修养,累积起来,就是生命的质量了。

和学生一起阅读也是最美好的享受。午后“咖啡阅读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轻松的时刻。在执教毕业班的时候,我曾尝试每周二的中午,邀请孩子和我一起,泡杯清茶或冲杯咖啡,或手捧女孩心仪的柠檬红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析学生或我推荐的精彩文章、富有哲理的ppt文字图片、一首美妙的歌词、一段幽默的笑话……教室里芳香四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神充满着智者的光芒,话语间洋溢着个性的解读,他们理解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常令我难以抑制住欣喜和激动而大加赏识。教育在这一刻因阅读而变得如此的美丽、生动。我和孩子们读林清玄的散文,品周国平的哲理小文,说《伊索寓言》的小故事,评点《读者》上的卷首语……我的阅读不仅丰厚了我,也指引着我的学生渐渐摸索走向精神圣殿。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了。

阅读是心灵的安宁剂。在所有的生命力中。心宁是最具影响力的。而只有阅读才能让人产生这种美妙的心境,才能提升人的灵魂的清澈度。作为教师,本身就是从事着用灵魂感染灵魂的事业,就更需要用阅读来净化自己,提升自己。拥有美好心境的老师,怎会不喜爱学生?怎会为了自己的功利牺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怎会舍得用成堆的作业来捆绑孩子的灵性。也许,目前我们的教育离教育的初衷走得渐远,也许,我们一时也改变不了教育的大方向,一味地抱怨徒劳无益。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需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也可以表现他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们可以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对待自己身边的这一批批的学生多一份真切的关怀,多给一些能使他们终生受益的为人、做学问的真知。这就足够了。我不在意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拥有殊荣、桂冠的教师,但我会尽力钻研好我的教材。上好每一堂家常课,希望学生每天有点收获。我给自己的工作价值找到了准确的定位。教书的心,变得特别的宁静。

阅读,在文字构建的优美风景中穿行,常常让我目醉神迷、流连忘返。而旅行,对于我,也是另一种阅读。阅读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阅读怦然心动难以释怀的人文古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然而有了现场亲临,再回到书本,回到课堂,我的感悟和阐述就别有一番滋味了。每到寒暑假还未来临,就已经着手策划着出行的方案,令人激动不已。于是,整个假期就在期待、享受、回味中度过。发展到现在,只要机缘合适,总不放过和大地亲密接触的机会,用我的脚印去亲吻每一寸土地。一次次的旅程能让心灵飞扬,能给宁静的心田注入新的活力。

泛舟漓江,过景如画,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苍翠迤逦,幽郁迷人;骑着骏马舒缓地行走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看着夕阳落山,遥想着江南水乡的苏城纤细的身影,一副壮美的油画和一副秀美的水墨画交相叠印在眼前,无限的美的享受;这一个个“亲吻”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田,化为最滋润的养分,在我的心田种植出了最美的植被――快乐之树。

旅游中享受阅读的积淀。来到婺源,朱熹的故居是必看的,山路旁那一句句眼熟的箴言再次令人如沐春风,净化心灵。当年朱熹植下的“二十四孝”树分明在穿越着千年的风霜后告诫着我们,孝敬长辈是感恩之本。于是,回程途中就在兴奋地策划着给学生讲讲“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的综合活动的方案,在家长会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细数生活中点点来自家庭的感动。家长的惊喜,学生的实践感知,也许能给一些家庭带来一份美好的享受和回忆,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每次旅游回来,我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和我的学生分享我的旅行之乐。暑假过来,我的门生见到我的第一个问题就会是:“亲爱的老师,快给我们讲讲你暑假的快乐之行吧!”在如此的期待中,我哪敢简单介绍。我认真做好投影,加上精美的语言,设计几个问题的竞赛,猜中的,可以得到我旅游时买的小小纪念品。学生的积极和快乐是可想而知的。在分享中,我回味了旅游的收获,学生们的神情分明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我确定,以后有机会,小家伙们一定也会和他们的老师一样,爱上旅游,爱上大自然,爱上生活。

旅游游的是心路。在途中,世间的百态也时常令我心生感怀。在山区,看到朴实的农民艰难的生活,我总忍不住心有不舍。每一次的不舍就一次次地增添了我对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面对孩子和父母为了改变命运而苦苦追问的神情,我往往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来做好解释,做好安排。人间有了苦难的众生,才有救苦救难的菩萨。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在崎岖的山路上,鹤发的老人驮着沉重的木材上山以换取微薄的费用,闲谈间,他们依然拥有着爽朗的笑声,达观、开朗的性格感染着我。我知道了,只要在心里种下快乐的种子,就不会收获闷闷不乐的苦果。我游,故我在;我游,我快乐;我快乐,我的学生亦会快乐。

第4篇

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什么?五邑大学政治学家、教育学家李国毅教授说:“关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成就人们的德性品质,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教育是善事,德育乃善中之善。教育价值的体现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是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应使学生健康成长、品行养成、知识与智慧修成,成全学生个体,成就学生在其一生中的向善、向真、向美,进而成就亿万个幸福的家庭,最终成就一个美好的社会,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善德、善行、善事。近年来,面对一些“德育太空,智育太死”的教育现状,我们坚持德育创新,把“德润校园,福泽师生”作为德育工作理念,全力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鹿泉德育品牌。

一、提升教师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教育团队

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谁是教育大厦的支撑者?无庸置疑,是教师。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做好幸福的教育。不言而喻,教师这个职业是幸福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人的幸福。教师要成就事业,要向专业化发展,培养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怎样让教师带着教育的梦想和追求,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大问题。教师能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虽然与其思想境界、人生目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但在管理上创造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幸福感的机制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坚持从爱师护师入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打造幸福的教育团队。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我们广大教师是否积极自发地去担当支撑之责。实事求是地说:未必!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缺乏进取心,少有改革创新精神是不争的事实。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去追求教育的幸福、执着地去创造教育的幸福的教师还为数不多。造成这种现状有诸多原因,其中我们忽视了对教师生命的思考,缺少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根本原因。我们管理上侧重于组织层次分明、刚性约束;我们评价上重于标准和分数;我们只知给他们送去好看的桂冠,却缺乏对教师内心、情感的真正了解。太多的职业化、公认的社会公益公共服务性、行业相比之下的相对弱势性,使我们的教师内在生命力越来越脆弱,激情之火越来越昏暗。面对这一状况,我们该如何“关爱教师的生命”呢?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教师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关怀,感受到了幸福,他们才会把这些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才能以尊重唤醒尊重,以关怀点燃关怀,以幸福塑造幸福,以爱育爱。

我们以教师为本,启动了“爱师护师工程”,深入开展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送关爱、送温暖活动,全方位、多措施的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快乐感。率先在教育局机关开展了“为基层、学校和师生搞好三个服务”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目前,我市所有学校都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为教师配备了台式或手提电脑,师机比达到2:1,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温馨办公室”建设,办公室由教师们自主规划设计,学校要给予物质保障,摆上鲜花、购置饮水机等。还要求学校将刚性制度“软化”为温馨提示张挂在办公室,为教师提供舒心的生活和办公环境。我们为全市教师购买人身保险,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教师进行健康体检。我市每所学校都办好教师食堂,为教师提供丰盛的餐点,山尹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当地镇政府的支持实现了全部师生的午餐免费;宜安镇中还为教师建起了太阳能洗浴室。

市教育局每年投入50多万元,为在偏远乡镇从教的教师开通了教师班车。迄今为止,共开通了8条线路,其中城区通往市南、市北各3条,除此以外,还特地开辟了2条驶往省会石家庄市的线路,方便了全市400多位教师的上下班,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了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我们启动了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了“鹿泉市园丁小区”,至今已经入住300多户,并且第二批教师住房工程也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满足教育系统有住房需求的教师;教育局和各乡镇中心校每年暑假都组织一线优秀教师进行休养观光,各学校都在教师节、教师生日等特定节日,送上鲜花和祝福,并且积极开展教职工运动会、教师文艺展演、联欢沙龙等文体活动,活跃教师业余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从教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提振教育精神,重塑职业理想

做教师需有职业荣誉感,没有荣誉感就不会有职业幸福。所谓职业荣誉感,一般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或部门,对人们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道德行为给与肯定和褒奖,是特定的人从特定的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教师的劳动确实是艰苦的,但更是崇高而伟大的。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的创造性劳动能够得到真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就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内部环境来说,应对教师予以关心、支持和尊重。既要关心改善教师的生活福利和待遇,也要支持教师去进修提升专业化水平,更要关心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追求。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让教师心情舒畅,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和幸福。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全市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引领教师提振教育精神,重塑职业理想。我经常对教师们说:“站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把教育做得精彩起来,做得充满诗意,那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幸福”。职业生涯设计就是针对每个人特定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人发展规划,使个人的发展与单位的发展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只要教师愿意往前扩展并保持向上的心态,才有振奋人心的远景。

我们今年印发了《教师提升职业精神重塑职业理想活动实施方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市每位教师都要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制定本人职业生涯成长发展计划书。让每位教师通过规划、设计、制定、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发展规划,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发展现状和个性需求,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促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走出职业高原期。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用激情来做教育。教育人只有把“职业”变成“志业”才能做好教育。如果只作为单纯的谋生和养家糊口的功利之举,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职业感太沉太重,必然是没有激情和活力,个人也不愿积极创造;而“志业”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苦并快乐的追求。我们还需有一种矜持,阻击社会时代缺陷向我们教育的侵入,不能同社会缺陷顺流,而应有引领时代的豪气,尽我们的全力保护教育的圣洁之地,不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世俗的桎梏束缚教育者的激情与干劲。

做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我们是社会和民族文明先进的引领人,需唤回书生意气,拥有单纯明净、富于理想、激情和大爱大境的教育元素和品质,这也是我们应积极追求的职业品质。我们提倡教师读书,开展教学研究,远离社会浮华,不就是在培养我们内在的那种品质吗?我想一个缺少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想获得尊严、不想成功自己而随俗于社会中非主流意识的教师,永远不会成为好教师,获得的人生幸福也将是残缺的幸福。我们的以上尝试,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师甘为人师,善为人师,启智铸魂是境界;拥有专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师德追求;拥有走进教室就兴奋,走进家门就温馨的幸福;拥有远离社会奢华,舒张自我生命的智慧。

三、润泽校园环境和谐师生关系

(一)让校园文化“密码”随处可见

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创建“寓教于美、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育人环境,我局制定了《鹿泉市中小学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在校园环境提升中,要充分结合具有深厚积淀与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颗树、每一块砖、每一个雕塑、每一个展牌,都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有效载体,让校园文化“密码”随处可见,以此滋养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营造充盈着真、善、美的校园。

我市南铜冶小学结合德育特色绘制了“新二十四孝图”;永壁小学和台头小学结合学校阅读特色,建设了室外“悦读苑”;上寨小学开辟试验田让学生参与耕种,真正做到德育生活化;上庄小学充分展示科普特色,在校园内修建了“天文观测台”、“日月潭”和“开心润土园”,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实验初中的“抱犊园”主题花园,营造了一个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实验小学的“悦读园”、“爱思亭”、“童心畅想园”和“育德园”,给学生一个优美的读书园地。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窗明几净,曲径通幽,亭台雕塑点缀其间,集文化、知识、观赏于一体,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身心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展,行为得到规范。

(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乃教育成功的元素之一。用信息化、思想多元化的新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研究重构的方法和措施,而且更多的是从关注学生角度定位师生关系,才会有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有在尊重信任、沟通的桥梁上建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有谁仍旧守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旧观念,怕是没有人再买账了,这就需要我们用真爱来做教育。

总理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亲笔题写了“以爱育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打造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发展的基本点。我们应该进行深思,那些冷暴力、体罚歧视学生、嫌贫爱富等师德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影响孩子的一生。大爱无疆,大爱无敌,春风化雨,教育要成功必须有爱,成功教育需有新型的师生关系,用爱感动教师、用爱感动学生,用爱感动社会。我们要叫响一句话“打造让学生感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让德育以情动情

丰富德育载体,激发学生情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德育具体化,以情感情、以情动情。围绕“德”字做文章,创设一系列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受到“德”的滋润。德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唤醒和培养人的“善良之根”,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追求“真实、真诚、真情”的德育才会具有实效性。把德育渗透到各种情境中,引导学生自觉去感受、感悟,生发感动、感恩之情,从而产生“以德报德”的道德情感,在心灵深处不断孕育回报的动力。

我们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采取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等方式,使学生在讲述、理解中明理。开展学讲“二十四孝”故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活动,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我们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学唱感恩歌曲,早晨、中午播放感恩歌曲,班队会课、思品课欣赏感恩影视剧,讲感恩故事、读感恩文章,听感恩演讲视频,使学生知道很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付诸感恩行动。德育工作有时只是一个点或一个细节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把一个点一个细节做好了,做出味道来,就会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学校的品牌。如我市三四街小学的“感恩教育”就做的丰富多彩,效果凸显。下面是这所学校开展的一些典型的德育实践活动。

亲情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每天早晨父母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彻夜呵护,自己考试、比赛、失败时的鼓励……

观察父母的变化。如: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如:让孩子将自己一年的各项费用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下每个细节,写下自己的感受,使他们体会到亲人的温暖,父母长辈的辛苦,更加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报恩诉说,交流心声

让学生通过“做家务”、“给父母揉肩捶背”、“写感恩信”等倾诉自己的所感所想;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歌曲”、“送上一杯热茶”、“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等形式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学校,通过给老师“送一句问候”、“送满意的答卷”、“说句感谢的话”等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之恩。通过开展“我为同学做好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牵手同进步”等活动来感激同学间的互助,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道德情感,真正体会到何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感恩自然,注重学校环境卫生。通过卫生评比、设立葫芦种植园、水培植物园、倡导低碳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生活的美好。

在特殊的日子,完成特殊的作业

利用特殊意义的节日,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创设各种感恩情境,组织各种感恩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帮助,从而学会感恩与回报,收获感恩的快乐。

以感恩家庭、感恩老师、感恩伙伴、感恩自然等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

第5篇

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亲死了。当时董永家里很穷,没有钱给父亲办丧事。可他又不忍心这样埋了,父亲活着时受尽了人间的苦,死了后没有寿衣,没有棺材,让父亲这样到阴间,有辱祖宗脸面,自己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董永为难了,他甚至想到了死。可是又一想,自己死了后,谁给父母的坟头填土呢?谁给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这些,自己死了后,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没有办法了,董永擦干了眼泪,出门去求亲亲友,想借钱给父亲办丧事。他跑了一天,两条腿几乎跑直了,可是没借到一点钱。有钱的人家怕借给他钱还不了,不借给他。穷人家没有钱,自顾自还顾不了,没有钱借给他。

董永一连在外跑了好几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可还是没借到钱。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亲身旁,一动也不动。他眼里没有泪,泪早流干了。他不知道该求助于何人了。这时,只要有人能出钱帮他埋葬父亲,了去了他的心愿,叫他咋报答也行。可是谁能帮他呢?人急了也能想出急法子。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走了有些人为了活命,卖了老婆和孩子。自己没有老婆孩子卖,自卖自身不是一样吗?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给的,自己不能给父母尽孝了,再把身体卖了孝顺父母也是一样的。要是有人买,他愿自卖自身,用卖身的钱埋葬父亲,以此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亲的身旁稳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几根茅草,绑了小把儿,插在后衣领里。他从这个集市来到那个集市,从这个村来到那个村,一连几天,没有一个问价钱。

这天董永又转到了马踏湖边的李家庄。他从一家高门楼前走的时候,被一个人拦住了。那人站中他前边,阴声阳气地问:"你这个人是做啥的?" 董永抬头看看面前这个人,从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个有钱的人。

他以为自己遇到买主儿了,赶忙低下头,深深地施了一个礼,说:"请问大叔你买人吗?”那个人愣了一下,问道:"买人?你卖老婆还是卖孩子?"董永摇了摇头,说:“我没有老婆孩子可卖,是自己卖自己。" "啥?你自己卖自己呀?"那个人听了,仰头大笑起来。等他笑够了,才说道:"我家老爷只买外表漂亮的女人,从来不买男人。"董永气得狠狠地瞪了那个人一眼,转回身就走。这时,从高门楼里又出来一个肥头大耳的人。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说道:"慢走,我有话要问你, 董永站下了,心里抱着一点希望。 那个人嘿嘿地笑了几声,说:"我一辈子娶了好些媳妇,可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有一个给我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很孤单,你如果愿意,不妨给我当个儿子。我就把你买下。你看怎么样?"董永的脸一下子红了。一时间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儿。答应吧,明摆着是侮辱他。不答应吧,又怕万一真是一个买主儿。想了想,他把心一横,反正是卖给人家,只要他出了钱真买,他咋说我咋做。董永正要开口,只听那个人又说话了:"哎,你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我李虎长了这么一大把年纪,还没听到过别人叫我一声爹呢。你如果愿意当我的儿子,就先叫我三声爹,我听听亲不亲,你叫的亲,我听着顺耳,钱多钱少不碍事,我就买下你。" 不听则已,一听他说的话,董永心里呼地燃起了一把火,只烧得他两眼都发红了。

说了半天,站在这时原来是仇人李虎呀!就是这个黑心肝的家伙,打死了自己母亲,逼死了未婚妻子张月莲,又买通了官府,让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还打断了父亲的双腿,赔上了全部家产,还落了个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么能落到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他了,他还在取笑自己,这口气能咽下去吗?董永越想越气,两眼都气得发红了。

他浑身气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响,回过身子,朝站在台阶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 李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发现他瞪圆了的两眼里好像要喷出火苗子。吓得他向后倒退了一步,有几分心虚地说:"你要做啥?有话站在下边儿说!"李虎的话音刚落,大门里又出来了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走过挡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没看见,忽然像疯了一样,从两个人中间闯了过去,一头把李虎撞了个四脚朝天。董永正想扑过去狠狠地咬他几口解恨,那两个汉子转身把董永抓住了。两个人这个打一拳,那个踢一脚,不一会儿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 李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两个人摆了摆手,说:"把他拖到庄外,扔到路旁的水沟里。有人问,就说他是贼,进来偷东西,叫你俩抓住了。"那两个人答应着,赶忙过来,把董永架起来走了。到了庄外,两个一叫劲儿,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沟里了。

第6篇

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悦,解决了思念之情,由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街头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国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市),就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每年农历的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设置“小影戏棚子”。观者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公元1127年,北宋败于金兵,京城迁往浙江临安(今杭州),一大批影戏艺人被迫随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户,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风格。

金兵占领汴梁(开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种民间艺人,强制押运到北方,其中也包括一批影戏艺人。宋人徐梦莘写的一本《三朝会盟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杂剧、说话(评书)、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戏艺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国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渐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滦州,河南的罗山、新县、桐柏、灵宝,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冬闲时,他们活跃在山乡僻野、深山老林,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灵宝县的皮影表演艺术,传说起源于清代中叶。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清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奖间的和沟东村一位姓杨的乡绅,都在京城作官,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的一些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艺,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的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明末清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到了民国初年,灵宝县已发展到十几个影戏班子,有几百人的艺人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一带的几十个村子。

灵宝县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官道教圣地,深受道教音乐曲牌的影响,所以,皮影艺术与当地曲艺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乐器,均与传说中的八仙法器有关。如:鱼鼓、简板,传说是张果老的法器:月琴,形如琵琶,传说是汉钟离的芭蕉扇演化而成,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的法器;竹笛,传说是韩湘子的玉萧演变而成:四弘,传说是由铁拐李的火葫芦变化而成:云阳板,据说是兰采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艺术结合后,产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演出时一般安排在中堂内,艺人演出时必须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的尊敬信奉;二是影戏采取“道情”曲牌,委婉动听,使表演艺术更为丰富,更吸引人,拥有较多的观众。

近年来,影戏艺人不断改进提高。在道情唱腔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眉户、秦腔的唱法;伴奏又吸收了蒲剧打击乐器的鼓点特色,老艺人罗山喜又引进了“道情”原本没有的铜器,再加上自然形成的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高亢别致的情调。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采用7字句和10字句。主要调门有“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官调”又称“官系”,各种调门多用“欢音”,曲调明朗,善于抒情,欢快、诙谐,是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常用调门。“梅调”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凉、哀伤,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调门。除“官调”、“梅调”外,还有“飞调”、“袍调”、“金钱滚”、“皮滚白”等等。

道情皮影的剧目,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仙戏,如《雷音寺》、《韩湘子》等,是劝人成仙的故事:二是宣扬忠、孝的戏,如《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杨家将》等:三是英雄故事和民间传奇一类,如《秦琼打擂》、《忠义堂》等;四是表现男女情爱的折子戏,如《抬玉镯》、《白蛇传》、《打棍出箱》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如《三怕妻》、《小货郎翻箱》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树正气,鞭挞邪恶,尤受群众欢迎。

罗山县皮影,又名“丝弦皮影”,植根于豫南的大别山区。罗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艺人镂刻而成,以布帛作帐。3人操作,以乐器唢呐或乐队成员接腔,唱腔、道白采用豫南地方方言,通俗易懂。

罗山丝弦皮影的行当与其他姊妹剧种相同,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罗山皮影的唱腔以花鼓调为主,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高亢激烈,适于唱武场戏:“西调”起落平稳、轻巧,板式结构缓慢、悠扬、婉转,适于唱文场戏。从整体看,都是以板腔为主体,曲牌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唱腔。多为一板一眼,其板式又分两类:一是有板有眼:二是无板无眼。

罗山皮影传说始于明代,历史久远,剧目繁多,但多属于师傅口授,无固定脚本。目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49本,231个剧目,现代戏36个。传统戏取材于历史神话、演义、传说等。因为没有固定剧本,所以,同一剧目因艺人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记忆理解不同,加之操作技巧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1978年以来,罗山县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对该县皮影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系统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同时还创作、改编了《烽火山》、《红色的种子》、《血泪仇》等10余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极受群众欢迎,特别是青年人易于理解,百看不厌。

1982年罗山县文化局又组织力量,深入同党乡,对林芝梅皮影箱进行试点改革。他们对舞台、影幕、灯光、布景都进行了改革。指导艺人照脚本唱戏。1986年举行了“罗山县首届皮影改革调演”,有周党、定远、彭城、子路四个乡代表队参加,不仅有灯光、布景,还有扩音字幕,便于青年人阅读,还首次出现了女演员,打破了传统旧俗“女人不上场”的规矩,

开创了男女同台操作表演的新局面。

罗山皮影造型粗犷,体型健壮,类似朱仙镇门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对人物的大轮廓精心镂刻,大色块的渲染,色彩艳丽,五彩缤纷,鲜明动人,独具一格。

罗山县皮影老艺人,目前能够追忆的是由清初的尚青山,下传徐宏谟,又传傅秃和、杨龙山、杨大山、杨仪成等。子路乡有老艺人叫熊自元、彭新乡有老艺人岳义成、杨仪成等。杨仪成是彭新乡明月村人,祖传四代制作皮影影人,做工精美耐用。曾远销江西、安徽、湖北等省。近年来,杨仪成制作的影像被河南省艺术馆收藏,并多次在北京、广东、香港展出,并于1994年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精品大展”二等奖。“河南民间美术精品展”一等奖。

桐柏皮影,流行于桐柏山南北两麓,即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泌阳县及湖北随县一带,在我省皮影艺术阵容中,又是一个独立的流派。

桐柏皮影是很有特点的,它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诙谐趣味。传统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西游记》等等,以宋代历史演义比重比较大,这些剧目往往都是连本的,常常连演二三十本,引人入胜。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体现了当地山民淳朴、豪爽的性格。这些工艺精细、色彩明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人造型,已经成为中外民间美术收藏家的珍品。

桐拍皮影是以黄牛皮作为原料,高约55厘米,全部为侧身形像,它的体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样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一个皮影担箱至少有74种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一个影人的制作,从头、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完整计算,共需大小14块皮革镂刻后组成。影人的脸谱,根据生、旦、净、末、丑五类定型。决定影人官位、品级的高低,不是依据面部。而是根据服装和帽子。如皇帝的帽子称“王帽”,而丞相的帽子则称为“相盔”。再如,五品以上的官级都要穿莽袍,但莽袍与蟒袍大不相同。头盔一类有王帽、金雕、相雕、文纱帽、武纱帽、状元帽等30多个品种;服饰有蟒、文武铠、官衣、龙衫等也有30余种名堂。

影人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最懂得合理处理材料、功能、装饰三者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继承了南阳汉画像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艺人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桐柏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尤其是上肢造型,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磨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影人的镂孔很密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既丰富又统一。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还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

在色彩处理上,艺人们更是身手不凡。他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其效果是既艳丽又庄重,每个皮影人都有一个主调,绝不喧宾夺主。桐柏影人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的点上一块红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间剪纸的特点。而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宫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差不多所有戏曲中衣、帽的名称,都能在桐柏皮影中找到。但皮影艺人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根据皮影艺术的特点,把表演时很多动作的方便因索,集中在影人造型的设计中,如艺人在刻制影人蟒袍的下摆角时,有意向后拖出一角,以表示人物“行走带风”。

第7篇

作者简介:涂俊,女,副教授,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邮编:710065。

一、陕西布艺与刺绣简介

陕西的布艺与刺绣联系紧密,可谓布艺中有刺绣,绣品中有布艺。陕西布艺绣品在关中、陕北、陕南等地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其制作工艺和表现技法十分丰富。陕西布艺绣品以布、绸、缎、帛为主要原料,运用绣、拼、贴、缀、填等工艺,结合变形、夸张等艺术形式和精细、别致的传统刺绣技法,并融人中国画的元素,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陕西布艺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陕西布艺,又称女工、女红,指妇女们所做的纺、织、缝、补、纳、绣等工作及其制成品,是妇女们从小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古时女子自小随母亲学习各种女红,到出嫁时已经绣好自己的全部嫁妆。女红是古代对女子教育的必修课程,女红的好坏是—位女子是否贤良的标准。民间还流传着“娶妻貌美,不如要妻手巧”的谚语。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布艺成为妇女们生活的全部,如衣服、被褥、鞋帽、床帐等生活用品,全部出自家中女主人之手,其工作量浩大,且经年累月,无休无止。布艺是妇女们甩心灵作画的载体,承载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儿孙的牵挂。

陕西刺绣包括流传于关中的秦绣和汉中的挑花绣。

秦绣,广义上是指陕西人做的绣品,狭义上是指“穿罗绣”。这种穿罗绣,是20世纪70年代,在画家康师尧先生的指导下,由西安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在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绣种“纳纱绣”的基础上,发掘、研究、丰富、创新、完善而成的一个新绣种。秦绣画稿的设计以变形图案和装饰性绘画为主,用针法进行造型表现。秦绣使用的底料是有网孔的真丝纱罗,绣法既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也不像打籽绣那样以点组成画面,而是在真丝纱罗上,用丝线依经纬格局施针,充分体现了刺绣的工艺性。秦绣可使同一种颜色的丝线,在针法变幻和不同角度光线的折射下,产生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秦绣的表现题材有鸟虫花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挑花绣,也称十字绣,流行于陕西南部和汉中地区。汉中挑花广泛应用于服饰、配饰、床上用品、儿童用品等,以粗布的经纬为纹路、以十字形为基本针法进行绣制。架线成形、挑以结携,密针严实、单针细密,且反面绣、正面看,是汉中挑花技艺的特点。(图1)

二、陕西布艺绣品赏析

陕西的布艺将形、色、情、意融为一体,展现出民间传统文化之精华。这些布艺品涉及服装、鞋帽、床帐、挎包、背包、枕头、玩具和其他小件装饰,如头巾、香袋、扇袋、荷包、狮子裤、绣花盖头、耳套花、老人腿带花、鞋垫花、手帕等。如今的布艺兼具审美和实用的双重功能。过去,每到新年,孩子们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各式各样的虎头帽、裹肚、胸涎、背褡、搂兜、虎头或猪头鞋、套袖等被女子们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装饰着生活。

(一)枕顶

枕顶是生活中常见的布艺绣品,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表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一般儿童用的枕顶上常绣花草、故事,成人的枕顶两侧通常绣有“瓶插牡丹”和“刘海戏金蟾”,前者寓意一生富贵平安,后者寓意财源茂盛,因刘海在民间被视为准财神。新婚夫妇的枕顶一般是娘家的陪嫁,多为祝福婚姻和谐、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主题。如“鱼戏莲”,关中民间认为鱼象征男性,莲花象征女陛,以此暗喻男女婚配。而且,莲花根茎发达,繁衍快速,花叶茂盛,果实饱满且数量多,这些特征使人们联想到人的生命的诞生。因此,莲花造型原始生殖崇拜的衍生,成为民间布艺中—个常用的主题;莲花被人格化之后,再配上各种组合符号,一系列寓意着生育的组合便出现了,例如:与笙组合为“莲(连)笙(生)贵子”,暗喻子孙满堂;与鸳鸯组合为“鸳鸯戏莲”,与连理枝组合为“喜结连理”等,都是隐喻和美的夫妻关系的;与童子组合为“荷花童子”,则隐喻早生贵子;等等。

这对枕顶(图2)以黑色为底色。一幅以莲花为主题,桃色为主基调,配以淡绿色的叶子,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中心,周围环绕着莲花的枝蔓,其上伸出待开的骨朵,整体造型为对称式,却又在对称中穿插了细节上的变化。作者在绣的过程中,注重绣线的色彩变化,采用渐变色、相近色的穿插,使色彩丰富,叶脉和花瓣有反转向背的立体效果,化解了桃色与绿色的强烈对比关系。另一幅则为凤凰牡丹图,虽不是对称关系,却上下兼颐,画面空间布置饱满。凤头被有意夸大,并且做了拟人化处理,以白色丝线上绣,显出一股灵秀之美。凤乌的身体也与牡丹形成色彩上的呼应。又因为画面中桃红色占据的空间较大,所以枝叶有意以翠绿和黄色来调配,使牡丹更显娇嫩。两幅组合成—对,以主基调桃色统一画面,以黑色为底色调和强烈的对比色,使这对枕顶的色彩和谐而喜庆。

(二)挂件

这件“鱼戏鸳鸯”组合挂件(图3,作者:李爱姐),集合了刺绣、缝制、拼贴等手法。传统的做法:首先,将要用的布料在稀释的浆糊中过浆,晾干,使布料如纸张一般的平整硬挺;再将剪好的纸样放在布料上,按照纸样的外形比对着用粉笔勾出,顺着划线向外扩展一公分左右剪裁。因为每—个造型需用两张布样,所以剪裁时,布料多为双层。剪好的布料按照划线,将多余的部分向内折,用熨斗烫一下加以固定,再将其面与面相对,沿着划线将两片缝合,预留封口,再将其从里向外反转过来,向内填充锯末使之充实,再进行封口缝制。

缝制好的这个造型只是—个模板,由于在这上面进行刺绣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况且挂件用于悬挂远观,因此,需采用拼贴的办法强化个体特征。如蝙蝠的眼睛、腹部的纹样、翅膀上的点缀等,多采用色彩对比强烈的布料缝制或用丝线刺绣,刺绣的针脚不能过于精细,蝙蝠的眼睛要用亮片装饰,这样就能在整体上取得很好的远观效果。

“鱼戏鸳鸯”寓意夫妻和美。双鱼、鸳鸯环绕着中间的“囍”字,蝙蝠图案连接、补足上部缺少的空间,色彩上用红色为主基调,红色“蘸”字位居中间,周边用蓝色和黄色围绕,配上绿色流苏,色彩热烈、奔放、直白,体现出一种欢快的色彩节奏。

这件“五福捧寿”组合挂件(图4,作者:李爱姐),是人们在贺寿时送给寿星的礼品。“五福”是人们祝福的最高境界。据《尚书》所载:“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寿”位居“五福”之首,因此,将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排列,下方系以盘长纹,盘长为佛之八宝最末,俗称“八吉”,象征连绵长久不断,长久永恒之意;左右各是挂有元宝,代表来财。这个挂件传达着福禄寿之意。

蝴蝶挂件(图5),由三个相同形状的蝴蝶组成,使用不同色彩的布,内部填充锯末,做成立体造型,周边用彩线缝制。蝴蝶挂件是常见的贺寿礼品,一方面因为蝴蝶具有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因“蝴蝶”与“福迭”谐音,有祝福幸福绵延之意,又因“蝶”与耄耋的“耋”谐音,耋是长寿的象征,同时也暗含长命百岁之意。

陕西的很多布艺兼具驱恶辟邪的功能,用以保佑家人平安。例如,刚生过孩子的妇女,床头要悬挂—个绣有“五毒”的布艺青蛙。青蛙象征着怀孕妇女,“五毒”即蛇、蛛、蝎、蜈蚣和蟾蜍,代表百毒不侵,以保佑母子平安。“七星串”是由青蛙、蝙蝠、梅花鹿、金龟、虎组成,分别寓意多子多福、福寿绵延、财源滚滚、威严有势。特别是双鱼挂件,预示着年年有余,是家家必备之物,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小孩满月或者过周岁时,外婆、姑姑、姨妈要给孩子送虎头造型的鞋、帽、枕、肚兜和布老虎,为孩子消灾祈福,保佑孩子长命百岁。此外,狮子枕头、麒麟枕头、猪头鞋等,也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各式绣品中,唯有外婆给外孙送的“五毒裹肚”最具爱心,其实用价值是怕孩子夏天睡觉肚子着凉,另一层非常重要的含义是,利用五毒护身,保佑孩子不生病,平平安安。有些布艺绣品的内容来自于民间的古老传说,也有励志型的故事题材,如“状元及第”“穆桂英”“五果争先”及二十四孝图等。

(三)虎枕

陕西关中地区,人们认为老虎可镇百兽,鬼怪不敢侵身,因而借以寓意消灾避难,庇佑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孩子们的穿戴从头到脚都和虎有密切关系,如虎头帽、虎围涎、虎头套袖、虎头鞋等,同时配以各种吉祥符号或文字,如“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等图案或字样,以及寓意聪明伶俐之意的“葱”“灵芝”纹样,寓意驱邪、百毒不侵的“五毒图”“蜘蛛”纹样,期盼孩子学有所成的“文房四宝”等纹样。虎头枕是孩子们的专用之物,分为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既可以当枕,也可以供孩子们醒来时玩耍,寄寓着长辈们希望孩子像老虎那样生龙活虎、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图6的虎枕较为写意,身上另铺有垫布,有枕巾和装饰的双重作用。脸部造型和蔼,如人面,鼻子、耳朵、眉毛、眼珠、眼仁、嘴巴等均是用拼贴的方法缝制在虎身上的,眼睛的形状和耳朵等边缘都用彩线和倒勾针、三角针法进行勾边。

图7的虎枕更为象形,大红的虎身贴有虎纹,或用笔勾画,做有长长的尾巴,并且嘴巴做得很夸张,不仅贴有立体的虎须,还贴有长长的虎牙,耳朵为立起状,眼睛用不同花色的布料拼贴成不同颜色的圆,瞳仁用黑色,边缘为蓝色,为了与嘴巴的蓝色相协调,显得丰富而不单调。

布老虎的造型精美,千姿百态,萌态十足,有戴着头花的老虎,有威猛的立姿老虎,也有憨厚状的坐姿老虎。这些老虎的造型中最大、最统一的特点就是头大,这样,脸部可以布置更多的装饰。因为布老虎供孩子们玩耍,所以其多为面带笑容、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以传达向善的教育功能。(图8、图9)

三、结语

第8篇

“为什么我的双眼总是饱含热泪?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每一片土地都有千万条值得我们热爱的理由,但唯有文化才是我们得以与众不同的根源。所有的文化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犹如鱼儿离不开水,骏马离不开草原。不同的土壤孕育出了各具特色多元而灿烂的文化。

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源自生命的奇迹、人性的光芒,让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除了关注生命,我们也关注灾区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感动的是,采访中,我们一再看到了希望。大地可以掩埋有形的一切,却掩埋不了人们内心中坚韧的希望。有希望就有文化的延续,如同撒下了成千上万颗种子,必将在疮痍的故土上重新开放传承文明的花朵。

时光不会倒流,生活依然继续。重建故土家园与精神家园之路,才刚刚开始。这条路上,需要有更多人同行。

绵竹年画艺人的坚守让人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绵竹年画何以传承不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不管遭遇什么也无法阻挡的力量。它让人们在年画中前行,让文化在手艺里流传。

绵竹年画: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

绵竹年画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与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年画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鼎盛于明末清初,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构图讲求对称,填色单纯艳丽,用线洗炼、流畅,造型常使用夸张、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使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绵竹木版年画制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最大的特色是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趣味风格。这是绵竹年画与其它年画的最大区别,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老人与画

“爷爷还好,我们都没有受伤。”出身绵竹年画世家的陈强想起地震发生时还心有余悸。他的爷爷陈兴才,是绵竹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也是绵竹年画年纪最大的老艺人。老人今年已经89岁高龄。地震发生后,他的消息一直是很多人所牵挂的。陈强的话让我们放下心来。

绵竹年画分为北派和南派,作为绵竹传统年画南派的掌门人,陈兴才惯于台面作画,画风严谨,色彩优美婉转,配色和谐,作品多小幅。他从10岁开始便跟随家里的长辈学习年画制作技艺。当时学画年画纯粹是因为爱好,每到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就把平时画的作品拿到集市去买。但收入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仍然要靠种田度日。

尽管生活清贫,但陈兴才并没有放弃对年画艺术的执著。农闲的时候,他把全部的时间投入到年画创作上,他始终相信传统年画所传达的美好与祝福。这种质朴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堆积成一种情结。后来随着家境的好转,政府的重视,陈兴才便将自己的爱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产业。他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给了儿孙,使陈氏家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年画世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70多年的年画生涯里,陈兴才亲手制作的年画数不胜数,他的作品已被纷至沓来的爱好者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老人制作的年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严格遵循传统,色泽艳丽,人物栩栩如生。1994年,老人的作品《双扬鞭》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同年,老人被绵竹市政府授予“年画艺术大师”,也是被当地政府唯一授予该称号的民间艺人。

关于陈兴才长寿的秘诀,曾经不少人说这是因为老人长期与五颜六色的颜料接触,老人却说,与自己挚爱的年画艺术一生相伴,心情舒畅才是长寿健康的根本。经过一场生死劫难后,陈兴才又拿起了画笔继续作画。老人的坚守让人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绵竹年画何以传承不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不管遭遇什么也无法阻挡的力量。它让人们在年画中前行,让文化在手艺里流传。祝福老艺人,祝福绵竹年画!

年画村的命运

陈兴才老人所在的清道镇射箭台村与遵道镇棚花村是绵竹远近闻名的年画村,是专业加工、制作、经营绵竹年画系列产品的年画生产基地。“年画上墙”是当地的特色,彩绘壁画集中在这两个年画村中,家家户户外墙上色彩明艳、寓意吉祥的年画,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地处山区的棚花村大部分房屋垮塌,画板、画架和未完成的画稿散落遍地,地震使这个昔日多姿多彩的村落几乎变成废墟。棚花村的幸存者已安全转移至灾民安置点,甚至有对年画充满朴素感情的妇女,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废墟捡回了几张画样。她们对记者表示,只要人还活着,绵竹木版年画绝不会因地震而失传。

而射箭台村却要幸运许多。据陈强介绍,村里的房屋多为近两年修建,四合院居多,在地震中房屋并未有垮塌现象,只是个别墙体出现裂缝。2006年才兴建的年画村,以年画广场为中心,将整个年画村划分为仕女图区、三国人物区、二十四孝图区、十二生肖图区、斗方图区等六大特色年画区,内容中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民间百姓生产生活的缩影,它们与广场旁的一幅独立的大型赵公镇宅图一同向游人传递着忠、孝、仁、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年画村以陈氏画坊为龙头从事年画的生产经营,陈强说,现在村里有近50人从事年画产业,年产量达20万件,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他现在主要负责市场业务,家人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比起老艺人的坚守传统,年轻一代更看重创新。他们认为,传统的年画要赋予新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虽然眼下陈家的年画供不应求,但如果能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用现代的方式推销古老的年画,会有更多人喜欢绵竹年画,市场前景会更好。

由于近年来年画村的生产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尽快恢复生产,陈强和村民们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专家进行房屋质量检测。结果年画村的大部分房屋不存在安全隐患,受损房屋修复后也可继续使用。

2008年6月10日年画村终于恢复了生产,“地震后第一次松了口气,现在的问题是尽快完成以前的订单,尽量减少损失。”

重建城市名片

当很多民间技艺还在为难以传承而伤透脑筋时,绵竹年画却在一步步融入现代生活节奏,在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融文化、旅游于一身的新型产业。“闻酒香而来,走进年画中去,到绵竹过中国年”是绵竹人争相传扬的口号。绵竹年画节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活力。

然而,2002年第一届绵竹年画节开办时的场景却令绵竹市文体局局长唐建成记忆犹新,“只有不到10个艺人参展,都是年画博物馆的职工,年画品种也只有民间常见的数种。”第一届年画节的萧条开始让绵竹人重新审视“馆藏”式的保护方式。“民间技艺脱离群众生活,哪还有生命力可言?”让绵竹年画回归民间,成为绵竹发展年画产业的第一步。

1997年,绵竹市投入500万元建起年画博物馆很快改制。年画艺人开始走出博物馆,在馆方鼓励下创办画坊,自主经营年画生意。重新接轨市场,让古老的年画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引导年画艺人创新,绵竹市还连年举办创新年画大赛、年画创新人才奖等大型比赛。绵竹年画不断与众多民俗工艺碰撞出新的火花。金丝年画、竹编年画、立体布艺年画……在今年的年画节展览上,上千个品种,上百个门类的展品令人眼花缭乱。而集传授技艺和年画创作、销售于一体的年画作坊也开始日益增多,年画村、年画一条街也相继落成,家家有画室,户户有工匠。20多岁的年轻人也纷纷走进画坊,接过老艺人手中的画笔。

今年,绵竹以地方人大决议的形式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确定为绵竹年画节,使之成为绵竹第一个地方性节日。据了解,目前绵竹全市共有500多名直接从业人员,还有近万人从事相关行业,去年一年年画销售额就达到3000万元左右。不过,绵竹更看重年画背后的“节庆经济”效应。随着年画产业的发展,正在被人淡忘的传统新年习俗与古老的年画一起复苏,热闹的集市、飞舞的龙灯、家家户户门前火红的对联和浓墨重彩的年画,这些川西民俗元素为绵竹打造出一张别具一格的“城市名片”。

灾难过后,重建“城市名片”是每一个绵竹人的心愿。同时,在重建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今天多做一点,就是为了明天的遗憾能少一点。希望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人“闻酒香而来,走进年画中去,到绵竹过中国年”。

羌绣是活着的具有灵性的景观,是羌人在刀光剑影中开放出的温柔之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

羌绣: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老的诗句带给我们一丝悲凉,比诗句更古老的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羌族。羌族世代繁衍聚居在广袤的川西高原,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有20多万人。

在羌寨,羌族刺绣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件件质朴而精美的羌绣服饰及装饰物,让人觉得羌寨所用的每一件东西都是艺术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羌绣是羌族最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保存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羌绣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采访中,阿坝州藏羌科技扶贫开发协会一位负责人认为,羌族作为依山傍水而居的古老山林民族,自有自己亘古以来就固守的文化习俗。地震以后,灾民迁徙和转移等,不但会带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危机,更会给人们带来隐藏的精神危机。因此,家园重建,必须和精神重建紧密协调,而羌绣,这一羌族本民族文化特征极强的标志性符号就成了精神重建的最好基石之一。

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无论老少皆穿戴羌绣制品,尤其是妇女从头到脚均有羌绣点缀。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她们从小便受到严格的训练。挑绣成了衡量一个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出嫁的前夕是她们挑绣的。

羌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裤子、鞋垫、枕巾、手帕、香包等,既好看又实用。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有各种图案。颜色对比强烈,却十分和谐。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挑花有三种针脚,即十字挑、串挑和编挑。十字挑常用于头帕、衣领、衣袖等小型条缀上,串挑适用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而编挑适用于小面积的飘带及鞋面。羌族妇女将自己的勤劳双手、聪明才智、纯朴天性以及艺术才能都凝聚在这一片艺术天地之中,其中最有名的是云云鞋,它无疑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致。关于云云鞋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个生活在湖泊中的鲤鱼仙子看见放牧的羌族少年赤脚,十分心疼,顺手撕下一朵云和一束羊角花为他做了一双鞋。他们相爱了,成了一对最幸福的人。后来云云鞋便成了爱情的信物。羌族服饰就这么把美丽点缀在生活上,他们比传说和记忆更美丽。

在羌族,民间工艺就这样以家庭的方式进行生产、传承,这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

李兴秀之痛

李兴秀,羌绣大师,“四川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她从小就痴迷羌绣。上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李兴秀经常偷偷在课桌下画羌绣的花样。1977年,初中毕业的李兴秀开始在松坪乡小学教书。

1986年,李兴秀的丈夫去世,她用教书挣来的每月12元钱,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此后不久,李兴秀带着3个孩子、3尺粗布和用来画羌绣花样的一根圆珠笔芯,离开了松坪乡。她靠画羌绣花样和绣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画一张花样,李兴秀可以赚到2到5角钱。就这样,她艰难度过了4年。

1992年,她把茂县一个风景点溪海“神龟回游”绣成了一幅“神龟回游图”,然后她以60元的“高价”卖给了风景区一位管理员,这是她做的最大一笔生意。随后,那位管理员就以380元的价格把那幅“神龟回游图”转卖了出去。这令尚未离开的李兴秀大吃一惊,也让她看到了希望。

此后,李兴秀开始在羌族服装上绣花,每月能挣到二三十元。在过去的16年里,李兴秀带出了28个徒弟,她们都是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2004年9月,李兴秀注册成立了四川羌寨绣庄公司。2005年,她的作品“羌寨中国结”获得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2006年,她获得了“阿坝州十大女杰”称号;2008年,她获得首届“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十大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称号……

但那场巨大的地震灾难,使李兴秀十余年的羌绣事业损失惨重。李兴秀说,地震前,她的大儿子在北川建了一家羌绣旅游工艺品加工厂,同时她还在茂县、成都、九寨沟和理县共开了4家羌绣旅游工艺品专卖店,其销售渠道通往成都、北京、大连和哈尔滨等地。汶川大地震让她十余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损失了几十万元,一下子就全没了”。

但是生活得继续,只要有双手,再苦再难也要挺过去。地震后李兴秀接到了来自不同城市的销售商打来的慰问电话。她说,下一步她准备贷款建一个新的羌绣工艺品厂,“我连建新厂的地方都已经看好了”。李兴秀表示,地震前准备开办的一个羌绣培训班会继续举办,培训人数增加到220人。“我想通过培训受灾妇女学会羌绣这门手艺,使她们从灾难中重新站起来。”

现在,李兴秀建立了“羌族妇女就业帮扶工作站”,为北京奥运绣制具有羌族特色的护腕、围腰、绣包15万套,需要近3万名羌族妇女参与。消息刚透露,就有多名羌族妇女报名。

李兴秀的故事不长,但灾区的重建之路却很漫长。我们虽然无法挽救逝去的羌族同胞的生命,但对于一直伴随在他们生命中每一天的羌绣来说,让它更好的薪火相传,不但是为了传承与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告慰那些热爱羌绣的所有在天之灵。关于羌绣的明天,它一定会继续飘扬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链接:

第9篇

大析城山景区,位于中条山脉东北端、阳城县西南部山区。这里山峦壮美,河谷奇秀,生态原始,植被茂密,远古文化遗存俯拾皆是。景区约1268平方公里的面积,共分析城山、横河古镇、鳌背山、凤栖湖、青萝河、蟒河、东冶七大景片。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游览了析城山上的圣王坪。

析城山景区位于阳城县原横河、西交、杨柏三乡交界处,方圆20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因为山顶呈盆地状,四周山峦如城墙环绕,有东西南北四门,故名析城山。与紧邻的历山相似的是,析城山山顶也是高山草甸,历山山顶名叫舜王坪,析城山山顶则被称为圣王坪。同为高山草甸,圣王坪虽然远不如舜王坪、马仑草原、荷叶坪平坦辽阔,但却因是一片大自然惠泽的天然牧场,更因商王朝时期汤王祈雨的历史和此地乃中华古代昆仑山的原型山体,而备受专家推崇和游客的青睐。

娘娘池:高山草甸的眼睛

坐着朋友驾驶的“奔腾”,我们穿过驾岭进入横河,很快到达析城山停车场。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初夏的第一场小雨,雨点淅淅沥沥敲打着雨伞,微风阵阵吹来撩拨着衣襟,远处是水墨画般的山色,脚下是缓缓流动的雾霭,多少年在北京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空气了!我们索性冒雨徒步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与行进,终于在飘散的雨滴中登上了析城山。一路上的灌木林、荆秧条和马榴花留在了身后,眼前是一片呈丘陵状无序起伏的高山草甸,草甸上零星生长着一些树木,墨绿色的叶片在绿茵茵的草甸中显得格外耀眼。

原来,每年春末到初秋,都是圣王坪放牧的黄金季节,附近的村民们赶着牛羊来此放牧,直到中秋前才离去,致使圣王坪因为载畜量过高、放牧过度而出现了草场退化、自然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原来平整的草甸被雨水冲刷成宽半米深几十厘米的沟壑,令人触目惊心。虽然全国乃至全球的草场退化与荒漠化日益严重,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经过彻底治理,圣王坪的牧场资源真正得到了有效管理,旅游资源得到了切实保护。如今,走上圣王坪,已经看不到一头牲畜,满眼是 “牧草肥美,水源充足,胭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了。

圣王坪的中心是娘娘池和汤王庙。娘娘池位于山顶草甸的低洼处,周围环以几座长满牧草的山丘,也有人称之为汤王池。池水清澈如镜,波澜不惊,无论天旱还是雨涝,不涨不落,水深难测,如同海水一般幽暗,略有咸味,池内水草丛生,鱼虾无数。据《乐史寰宇记》记载,“析城山顶有汤王池相传成汤祷雨处”。这里原先是一个很大的独龙窝。自成汤来坪祷雨应灵,落下一场大雨,雨水都集于这独龙窝,水位上涨成为一个美丽的天池湖泊。传说当年汤王娘娘随汤王析城牧马,常沐浴于池水,梳妆打扮于池边,游乐散步于池旁,汤王池成为娘娘常来常往的好去处,一来二去人们便把汤王池叫成了娘娘池。也有说这是当年汤王祈雨为拯救将被旱魔吞噬的天下苍生而在此焚身赎罪,汤王娘娘从京城赶来相救,发现奄奄一息的汤王而痛不欲生,哭干了眼泪而汇聚成此池水。

娘娘池面积不过千余平方米,自古以来每年水量鲜有变化,有人猜想湖底应该是含水层甚至藏有清泉眼。这波光粼粼的娘娘池,正是圣王坪成为优良牧场的重要保证。站在山丘顶部,可以看到娘娘池基本呈圆形,而它附近的一个小池则呈月牙状,真好似析城山的日月潭,又酷似一大一小两只眼睛。娘娘池附近的几处低洼处也有少量水面,估计多为雨季积水。有些低洼处因为内涝已经盐碱化,干涸的地面与地面上的枯草全部泛白,与周围绿色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免让人顿生怜悯之心和恻隐之情。

当然,民间传说并非科学。科学家认为,析城山的圣王坪是一座被溶岩架空的山体。在几千万年前冰川还没有移动的时候,它本来有山峰。在冰川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山体的巨大压力和冰川移动的巨大推力,它塌陷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那大大小小几百个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土窝,就是冰川移动塌陷时岩石挤压造成的。由于岩石挤压不紧,所以滴水不存;由于雨水经常冲涮,所以寸草难生。而娘娘池却是由于岩石挤压实了,没有留一丝空隙,便有了人们看到的一池清水。但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什么圣王坪总是迷雾重重却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民间传说这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给仙女们放了假,大家便来到了人间仙境般的圣王坪娘娘池里洗浴戏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无数有心之人都到圣王坪考证过,也隐约看见大雾弥漫的湖泊里有东西游动,湖水有被搅动的声响,但却无法证实是何种原因,这也正是析城山圣王坪的神秘之处。它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精神,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书写的华章。

胭粉花:圣王坪上的彩衣

中午时分,雨停了。一抹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毛茸茸的草地上落满了晶莹的水珠,旅游鞋和裤管全被雨水打湿我们全然不知。一簇簇胭粉花争奇斗艳,放眼望去顿觉心旷神怡。

由于圣王坪的气候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所以析城山周围植被既有副热带植物的种类,又有暖温带植物的大多物种,使得此地植物谱系极为丰富,成为山西省动植物种类、数量最多的地区。“析城乔木”成为古阳城八景之一,其中当数“胭粉花”为最。

此时的胭粉花俏丽惊目,胭红粉白。花成簇状,每簇怒放数百朵,烂漫于龙须草丛中。而纤细碧绿的龙须草往往生长于“漏斗”状洼地,因其适应湿地环境,在圣王坪娘娘池边、“毒龙窝”周围更是分布甚广,构成圣王坪草甸中显著的植物种群。一丛丛胭粉花挂着雨滴露珠,姹紫嫣红的花瓣,青翠挺立的高茎低株,散落在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的大草甸上,其碧如玉,其艳如虹,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画,构图特别,意境深远。

然而,关于胭粉花的传说更令人动容。一说汤王娘娘当年惊闻商汤王为祈雨以身焚烧而呼天喊地哭个不止,她的泪水流成了“娘娘池”,她脸上的胭脂和官粉被泪水冲落在地,变成了“胭粉花”;一说此花是跟随商汤帝来析城山祈雨的娘娘梳妆时被风吹散了胭脂粉,洒在地上而长出来的花种,因此,开放的花朵便含着一股淡淡的胭脂味儿。民间传说总是赋予其虔诚神圣的内容,但独特的胭粉花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即使移植他乡也难成活?有些人想搞个明白,就将胭粉花移栽到圣王坪山下,但无论怎么精心侍弄,往往在几天内便自然死亡,因此有了“胭粉花不下坪”的说法。其实想来,应是山下的环境不适宜胭粉花生长之缘故吧。

汤王庙:世代祈雨的祭坛

娘娘池东侧是汤王庙。一路观赏胭粉花海,一路遐想高山平湖,不知不觉已经来到汤王庙前。

前些年来过此庙。那时庙宇破败不堪,大殿屋顶塌陷,殿内地面上散落着一些残缺的琉璃瓦,塑像、壁画无一留存,主塑像位置有一块石雕龙头残件,应该属于今人放置。龙头后的墙壁上,还挂着书有“圣王成汤”的红布,落款日期很近……

如今再登析城山,发现汤王庙已焕然一新。祠庙巍峨雄伟,苍劲挺拔,飞椽拱角,富丽堂皇。金黄的琉璃瓦熠熠闪光,高阔的戏门楼舒展宽广。戏台下层门洞供人出入,二层唱戏酬神。庙内东西厢房宽敞明亮,壁画装饰工整流畅,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主副塑像或威严或慈善或肃穆或狞厉,肤真形神兼备;天龙腾云驾雾,龙头雄健冷峻,鳞片闪闪发光。

汤王庙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大殿面宽五间,戏楼宏伟庄严,在这样一处偏僻的山顶,其形制、规模可谓不小,作为曾经无人长期居住、管理的祭祀类祠庙,能够保留及修缮完好如初,更属少见。从庙内石碑记载来看,汤王庙建于北宋政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16年,正是北宋经济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由宋徽宗下旨敕建。汤王的传说在阳城流传已久,后来我们在郭裕村见到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汤王庙,故推算,这座汤王庙的始建年代还可以上溯得更早。汤王庙的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代初年,庙内留有刻着捐款人名单的石碑,足见这里世世代代对汤王的敬仰和信服。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在距析城山15华里的小尖山脚下,发掘出旧石器时期的火石坪。事实证明,2万多年以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先河。《二十四孝》中所讲的炎帝访舜的故事,就发生在析城山上。而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在这里也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斩龙台、毒龙窝。圣王坪上许多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大大小小的土窝,传说就是大禹治水,在圣王坪斩了一条毒龙之后,许多闹水的毒龙害怕了,钻入地下逃生而在圣王坪上留下的痕迹,所以人们把这些土窝叫做了“毒龙窝”。也许正是因为炎帝、舜帝、大禹都到过这里,漫长的夏朝结束之后举国大旱,商汤帝为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也把此地当成了国家社稷的祈福之地,带着满朝文武官员行程千余里,登上了析城山,为万民祈福,向苍天祈雨。汤王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商王朝的建立者。因此,在他所走过的路上就有了驾岭、护驾、回龙等与他此行相关的村名,就有了圣王坪上的汤帝庙、梳妆台、娘娘池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析城山巅之所以叫做圣王坪,是人们为了纪念商汤祈雨、造福万民而留下的名字。3600多年前,析城山便是帝王们祭祀天地的地方,它早于秦始皇泰山封禅一千多年,以至西周时代,周穆王也曾沿着商汤帝的足迹来到这里,并留下了一个周穆王圣王坪垂钓的故事……

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许多史书对汤王到析城山祈雨均有详细记载,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即便汤王没有在阳城祷雨,但既然舜王的足迹在传说中能够远达潇湘,那么,汤王的故事流传于商王朝中心附近的阳城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汤王在阳城受到崇拜与祭祀,不是因为他作为开国之君的功勋与贤良,而是他在当地已经成为百姓祈雨的神灵。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也只有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才能够得到如此长久与广泛的尊崇。

析城山,文人墨客的世界

游完圣王坪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将连绵起伏的群山映照得灿烂辉煌。登上南门,举目远望,脚踏石墩,环视四周,遥想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析城山的朝拜和礼赞,不由得感慨万千。

析城山及其周边有200多个岩龛、洞穴,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群居生活的遗址。山上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建有商汤庙,几千年来,在中原地区已形成了一个以析城山为中心的雩祭文化圈,形成了一个春祈秋报的祭汤习俗。析城山系的云蒙山相传为鬼谷子隐居授徒之处,当地有许多遗址和传说。老云蒙有祖师顶,顶上有祖师庙三楹。峰西屹立几座石峰,相传是老子为鬼谷子送来的宝塔,俗称老子塔。鳌背峰是析城山向西南延伸的一座巨峰,隔桑园河与老云蒙对峙,在横河镇东南与河南接壤处。当地民间流传有“鳌背峰赛过天高”的谚语。远观其山形酷似巨鳌伏地。相传女娲为补天而断鳌足之后,巨鳌即伏地化作此山。鳌背峰东麓有一条峡谷,名银河峡,峡中五彩石广布,传说是女娲补天炼石处……

古往今来,沧桑巨变。析城山已经形成了“龙脉之祖神话传说、历史与特色文化、喀斯特地质地貌、河流峡谷、森林、亚高山草甸、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多个系列的旅游资源。为这些上苍留给人间的宝贵财富,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沿青萝河北上,被析城山美丽的景色所感,写下了五律《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在诗中描述孤崦访僧,夕阳,孤僧,寒云,青藤等等这些很清静的景物,让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内心渴望宁静的意向。清朝康熙老师、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为析城山的博大精深而感叹,写下了雄伟神奇的《析城山》:“河东形胜古王畿,蒲坂南来垒嶂奇。禹贡山川连砥柱,唐风宫室尽茅茨。阴埋半岭云车过,翠入中锋雨脚移。极目下方千万壑,樵村归路客先知。”将析城山的来历、典故、影响、地位等描述得淋漓尽致。清朝乾隆年间乐亭知县、沧州判吏郭兆麒赞析城山南门峰:“登陡不厌高,一峰东南峙。砥柱与王屋,环列手可指。俯视但鸿蒙,万点暮烟紫。黄河天上来,匹练遥相似。高飙叱咤生,长剑纵横倚。不遇黄石公,当从赤松子。”诗作大气磅礴笔锋洒脱,借连绵起伏的群峰抒发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清朝道光五年举人、榆次教谕长子训导张域诗诵胭粉花:“万斛胭脂种作田,灵花开放碧峰巅。人间未许窥颜色,时有香风落九天。”浪漫主义的手法盛赞了胭粉花的高洁、珍贵、羞涩和顽强的生命力,读来让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明朝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王国光是阳城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国光有才智”(《明史》),办事极为干练,善诗工书,游览所至,即题诗挥毫,遗迹甚多。其游完凤栖湖畔的修真古洞即作诗《仙人洞》:“仙居遥在水云西,一入青冥万壑低。拔地石精盘虎豹,撑天华表挂虹霓。横开锦翠光疑溜,乱踏琅\步欲迷。隐隐虫书环四壁,前朝犹自显标题。”凝练的诗章、精巧的构思将修真古洞钟乳密布、千姿百态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4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吟诵仍诗意盎然、备感亲切……

第10篇

学校对师生生命成长的介入,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命质量、终身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只有拥有卓越品质的教育才有卓越的教育品质,本人认为卓越的教育品质应为:求真、唯实、积厚、铸魂的教育。

一、回归教育本真,孕育完美生命

求真就是回归教育本真。那么什么是教育本真?党的十六大表述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里面包含了教育的两层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

教育的自然属性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生活幸福指数,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返璞归真,让学生茁壮成长,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前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而这一切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

1.改变师生生存的环境,提高师生生活幸福指数

一是提高教师的生活幸福指数。加强教师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推出去、伏下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充电、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活力课堂,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创造还给法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使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关心教师的生活困难和身心健康,使教师后顾无忧。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让教师乐于奉献。2010年3月,学校请内大李树荣教授做了题为《教师的人文修养与生命情怀》的专题讲座;2011年10月,我校特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学科责任编辑龙正武博士进行为期一周的听评课现场指导;2012年9月请包头土右旗萨拉齐一中的教师到校讲示范课。每年,借中高考结束的时间,学校组织初始年级的全部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学习。近三年,新增教师获内蒙古级学科带头人2位、获市级学科带头人6位、市级学校教学能手14位,获基本功大赛奖励22位。

二是改善学生生存的环境。学校筹集资金重新修缮了学校大门,使学校建筑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重新设计了草坪,铺设了地砖,兴建了喷泉,使学校具有了一丝灵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了学生学习条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负面评价中解放出来。改革教学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手、眼、口以及行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的环境,让家长赏识自己的孩子,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

我校在2011年课间操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讲“二十四孝”故事,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故事虽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使全校师生在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改善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提高学生在校的生命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

课堂是教育本质回归的阵地。为了不让学生在低效的课堂上虚耗生命,让课堂回归本真,创建以生命课堂、智慧课堂、激情课堂为主题的活力课堂,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活力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把讲台和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走下讲台,退到幕后成为课前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课上学习活动的辅助者、课下学习活动的跟进者。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活力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习小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型小组,以便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彼此承担责任,既能做到分工明确,又能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共同为本小组的成绩努力,在小组竞争中获胜。个人的成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会不断进步。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活力课堂的学习过程有课前自学、课上互学、课后互助。学习的形式有学生独学、结对对学、组内互学、组间交流。学习活动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检测反馈。教师将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提炼出来,设计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012年我校在高一和初一实验“活力课堂活动”,现在已初步形成师生共同推动教改的局面。

二、厚积薄发,促进精神生命发展

积厚就是彻底改变薄弱校的面貌,把薄弱校做厚,就是要回归教育的社会属性,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升学率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简单的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回归教育的社会属性的手段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厚行,强化师生行为规范的训练。本人认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始终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那么以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促进良好校风建设,就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应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潜移默化教育师生。学校要力求每一项具体的大型活动都要起到引领创新、优化活动的作用,使每一次、每一项活动都能树立新标,富有创意,产生新的变化,体现新的效果。学校要重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完成品德教育,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

我校一年一度的学前教育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科素养教育为一体,成人节、艺术节、阳光校园运动会,无不彰显特色,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精神盛宴。

二是厚心,加强心理干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目的的拓宽工作渠道,启动“百名教师走千家”家访活动。在家访中学校对学生行为和学习上如何克服困难进行了指导,对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了资助,并对家长进行了家教指导。通过家访,家长了解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片苦心和爱心,了解了学生的在校情况,学习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学生、家长和学校进行了有效沟通,学生理解了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教师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对学生的行为更加理解,对学生今后的教育更有针对性。

到现在为止,针对问题行为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家访达到1412个家庭,参与家访的领导教师达到5245人次。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到家长、学校、学生的心被拉在了一起,少了隔阂,多了融洽,使师生的面貌都有了好的改变。这项工作已成为回中标志性工作。

三厚技。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枯燥的校园生活中解放出来。卢梭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素质教育应该遵从这种天性,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多种技能,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理顺教学与活动的关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给早锻炼、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腾出充足的时间。精心组织大课间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增加班主任对规范管理的点评环节。合理安排课外的文体活动,用足课外文体活动时间。有组织地开展群体性竞赛和学生个性化文艺活动、个性化体育活动。开足音、体、美、劳课,狠抓音、体、美、劳的教学质量。

我校全面落实33211工程,音、体、美、劳的课时足,效果好。2012年,我校开展全校学生“抖空竹”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经常三三两两到天井院或操场上玩耍,既协调了手脑,又愉悦了身心,还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并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另外,我校还成立了“菁菁校园广播社团”等学生社团和活动小组,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2010年3月,挖掘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成立了“呼市回民中学青少年传统体育俱乐部”,把有可能失传的回族自由式摔跤活动和深受回族喜爱的特色体育活动武术作为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回色,传承民族文化的写照。

三、构建三维管理,落实生命教育理念

唯实就是务实,落实、扎实,实效。有了回归本真的理念只有落到实处,做得扎实,才能取得实效,否则永远只能是思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务实了最平常、最基础的学校管理工作,才能促进教师的教。作为教师,只有务实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学。

本人认为在管理上应以精细化管理为中心,完善学校制度,体现法治。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重视师生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的需要的整合,体现人治。以真爱去唤醒师生的成长与进步,体现情治。实现三维目标管理,刚柔兼济,长短期效果结合,才能使学校的工作取得实效。

精细化管理就是将“强化责任意识,关注过程环节,追求实效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使之常规常态化,用来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强化责任意识要做到明确职责、履行职责、追问责任。关注过程环节要求注重方法、遵守流程、重视结果,及时评价。追求实效管理,就是要保证效率、追求实效、形成常态,实现长效。法治、人治、情治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保障和过程。例如我校的集体备课工作做得非常有效,学校实施“四步法”集体备课,即汇总、检查、集备、跟进。汇总——总结上一周本学科教学中的得失,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再研究,拿出解决方案;检查——教师准备好教案,在集体备课时互相传阅;集备——针对下周单元、专题的位置、内容、重点、难点、特色,一人主备,大家补充;跟进——组织成员听重点课、难点课、有特色的课,检验备课的有效性,并形成共享教案。此外,还在教学中提出学案。在教学案中,一方面要体现学校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六个教学理念,即学科素养、知能准备、精选(编)精讲、即时反馈、学法指导、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地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具体方案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练,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在多数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案的某些理念有了较好的落实,有些理念仍需继续探索、研究、落实。

制度化管理的原则是以事为本,即就事不就人,以体现管理的公平与正义。关键是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制定各岗位管理规范,如干部管理和选拔制度、教师日常工作考核制度等。制度管理可以满足学校依法治校的要求,但过于刚性,不重视师生个体的利益与学校成员间的情感交流,缺乏教育的过程,可能使学校失去发展的活力。所以学校的制度管理要用制度体现对教师的尊重,特别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在实施时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发生争议时,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较为缓和的处理方式进行沟通,说明利害关系;或在开始时就邀请教师参与制度的拟定与讨论等,使其接受、理解并自觉遵守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制度的僵化,在制度制定时,要注意制度创新,可以在制定时兼顾人文管理和情感管理的需要并且要留有形势变化后修改的余地。

人文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师生的关爱和尊重,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关键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首先要找到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共同目标,然后形成行为规范,通过培训使师生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所以学校要明确办学思想,制定言行操守,形成道德规范,构建激励机制,树立管理即培训的理念,对师生甚至家长进行培训。人文管理照顾到师生个人利益,是一种关爱师生的生命成长的表现,但过于柔性,在管理中更多地表现为宽容,可以准许师生犯错,而不作出处罚,约束机制更多的是靠道德的力量,有可能使学校的制度束之高阁,造成学校管理的混乱,使宽容变为纵容。所以学校的人文管理应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如发生争议要经过集体讨论,全校公示,在师生的监督下进行。

情感管理的原则是以情动人,其核心是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消除师生的消极情绪,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的管理。关键是建立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机制。学校要坚持靠前管理,深入一线,走访师生家庭,建立专门的倾听师生意见,理解一线疾苦的通道和机制。形成学校从爱护师生角度管理师生,师生从善意角度理解学校的良好局面。情感管理由于消除了对立情绪,可以上下一心,工作起来事半功倍。情感是持久的但情感的培养是时间的,所以情感管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笔者听一位牧民讲过:在草原上,牧民会把失去母亲的羊羔带到其他母羊前,拉响马头琴唱歌,母羊会淌下热泪,主动承担起哺乳的任务。本人认为连只有动物本能的羊都能被牧民的真情打动,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所以学校只要坚持以真爱去唤醒师生的成长与进步,就一定会为师生创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工作和学习环境、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师生具有自豪感和幸福感。

我校在2009年考虑到教师家离学校远的实际情况,为中午不回家的教师提供宿舍,2010年为教师解决10件实事,2011年出勤制度中,增加了以下规定:

产假:凡符合晚育规定,并有生产指标生育第一胎者,增加产假10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5天。

公假:教职工参加子女学校家长会,给予半天公假;送子女就读大学,视路途远近给予3~5天公假。

现在又在筹办教工子女幼儿园。这都是以上思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管理上只有把制度管理的刚与人文管理的柔相结合,才能使管理立竿见影,在短期内就有起色。也只有把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短期时效和情感管理长期持久的实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贯彻,深入人心。

四、铸就教育灵魂,成就生命教育

铸魂就是办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灵魂的人,成就有生命的教育。

办有灵魂的学校就是本着对自己和师生负责,对家长和学校负责,对民族和人类负责,对自然和社会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回归教育本真,办真正的基础教育,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具有持久性,一代代坚持下去,无论条件和环境如何变化,不迷失本真,形成学校的固有文化;使学校的办学行为具有延续性,一切行为围绕办学思想,不偏离,不矛盾,前后一贯,目标一致;使学校的办学过程具有生成性,今天的工作成为明天的基础,让学校不停进步;使学校的教育具有生命力,办百年名校,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学校。

培养有灵魂的人就是要培养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富有创新和革新精神的,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学校要赋予师生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习惯,使师生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完成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学校要把科学教育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师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迁移和运用。学校要赋予师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让师生能够适应未来,更能创造未来。

成就有生命的教育是本人的追求,也是回中人的理想,求真是生命教育的理念,唯实和积厚是生命教育的行为,铸魂是生命教育的精神,探索生命奥秘,追求人生真谛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它远远没有本人上面说的那么简单。生命教育可能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永远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