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

时间:2023-01-14 11:1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事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事业发展

第1篇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第2篇

(一)办好大型文化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影响力

办好*民俗文化节、第十三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互办演出月系列活动。策划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文艺展演;继续举办“关爱下一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免费演出、大学生戏剧节等文化活动。争取在文学创作、话剧、粤剧、芭蕾、广东音乐、木偶、杂技等各艺术门类推出精品。推动各艺术单位创作一批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成果的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

(二)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艺下乡、展览下乡和图书下乡;实施“2131工程”,在各镇(街)全面铺开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以全省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为契机,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体系。

(三)保护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深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预防与监督并重的科学工作机制。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继续做好南越国遗迹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和数据库。加强博物馆建设,提升展示服务水平,推出一批重点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

(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按时优质完成各项目,夯实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硬件基础

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制度优势,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歌剧院、*新图书馆、*沙河顶艺术苑、*文化中心(太古汇)、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落实《*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做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工作。开展数字电视多功能业务(视频点播、付费频道、高清频道)和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技术试验工作。推进*数字电视的产业化发展和全市网络资源整合。

(五)发展文化品牌,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产业聚集带,做大做强文化品牌。积极扶持和引导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推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举办“金龙奖”、穗港澳动漫展等大型活动,大力发展网游动漫产业。组建多语种审读人才库,建立境外来(进)料加工印件问题样书资料室和行政审批资料存档室。组织各种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调查;思考

Abstract :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to meet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needs, guarantee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in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perfect syste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team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surve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让城乡居民享受文化的强力滋润、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以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务实的政策措施去推动。近年来,宣城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依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一、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宣城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所有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并全部投入使用;建成800多家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覆盖全市789个行政村,提前一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每个农家书屋都配置了1500余册图书,100多种张电子音像制品,30多种报刊供农民朋友免费阅读;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联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②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加强

我市共有8个图书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个文化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从2011年6月28日免费开放至11月底,我市所有图书馆免费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54.1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44.5小时;接待人次从85295人激增到459608人,是免费开放前的5倍;流通图书量从12.6万册增加到25.8万册,数量翻了一番;新办图书证8605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级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包括下基层演出、书画培训、音舞培训、非遗展览、艺术画廊、数字放映、戏曲联谊、计算机应用培训等。2011年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112次、公益性展览展示52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75个和成立馆办文艺团队28个。③

(三)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宣城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龙船、舞狮、高跷、龙灯、放荷灯、旱船等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据统计,现有各类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60多支,每年为群众演出达1000余场(次)。宣州区近年来连续举办 “五月五、庆端午龙舟赛”;④宁国市畲乡的三月三歌会;绩溪的民俗展演、元宵民俗文化巡游、农民欢乐腰鼓大赛;泾县连续举办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周,灯谜、灯展、焰火晚会、民俗表演、书画展、花卉展、广场舞展演、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带动了乡风文明。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宣城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农村文化工程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公益性文化机构活动经费。宣城市级文化馆活动经费30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30万元、博物馆经费20万元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⑤2011年郎溪县“农家书屋”工程在上级资金尚未全部下达的情况,县财政主动作为,采取先行垫付的办法,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宁国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基层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人均1元标准安排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奖励经费,市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⑥

(五)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得到加强

近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市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先后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3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培育了4名国家级、32名省级、46个市级“非遗”传承人。市财政大幅度增加文物维修保护经费的常年预算,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2011年全市重大文化活动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拍摄了《洋船屋》、《春风化雨》、《天下第一墨》等影视作品,开展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⑦

二、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应看到,其与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第4篇

[摘要] 河北省是传统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河北农村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的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一个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可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助推作用。

[关键词] 河北省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其中有太行山和白洋淀自然风光、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德木兰围场、沧州运河文化等一系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具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宝库。河北的农村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河北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操行。

然而如今河北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却不容乐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城市相比差之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和保护在逐步消亡,原有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在萎缩甚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农村经济机制对农村文化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都给传统的乡风民俗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河北的农村文化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开发途径。利用河北农村的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的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可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助推作用。从农村的经济发展角度讲,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村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农村经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经济高速发展的前瞻性视角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第一,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河北省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开展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杂技艺术、剪纸、内画的宣传,各类民俗文化的艺术展演等,都已经通过如“吴桥杂技节”这样的平台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我省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比如井陉的“拉花”、保定地区的“旱船”、吴桥的杂技等民间表演形式,武强民间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等通过一定方式的产业运作,使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得到经济收益,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跃和兴旺。

第二,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河北省的秀山秀水田园风光大都在乡间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如承德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坝上风光旅游、邢台大峡谷、白洋淀自然风光、以及有过动人革命故事的狼牙山等等,或是峰峦叠嶂,或是深谷悠悠,处处令人叫绝。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农村旅游文化前景,农家游的民宅庭院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曲径通幽,美食游的农家饭农家菜,风俗游的民风淳厚奇妙天然等等,都是大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必须紧紧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收入有新的突破。

第三,让民间艺人成为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也热衷于这类文化活动。如果将我省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组成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民的节令庆典,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开业庆典等仪式上,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有了经济收入来源,才能保证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使民间文化活动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四,运用科技手段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河北省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河北省石家庄郊区的西兆通镇,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西兆通镇文化站站长郝俊臣带领村民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电视剧《东郊手枪队》,开始虽然只是在村里播出,可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一年后,这些农民们进步神速,拍起了国家电影局立项的电影《山杏》,这也是中国农民自己拍摄的第一部高清电影,将在中央电视台6频道作为电视电影播出。电影剧组也从单纯的农民增加了专业的演员、摄影、美工。从电视剧到电影,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作战”,西兆通的农民为河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河北农村有许多农民文化工作者利用DV在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时进行拍摄制作,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这使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此外结合当地民间艺术发展工艺美术场,进行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综上所述,河北省利用自身大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各地区农村发展与经济进步和文化资源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既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5篇

文化局归政府管

文化局主管当地文化艺术事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综合管理当地社会文化事业,图书馆事业,归口管理当地文化市场、文物事业、电影发行和放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闻出版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性新闻出版、著作权的管理规章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办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文化局主管全国文化事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综合管理当地社会文化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图书馆事业、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文物事业、电影发行和放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闻出版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性新闻出版、著作权的管理规章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办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我们今天在此隆重举行麒麟镇计生文化综合楼落成庆典仪式,这不仅是全镇计生和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喜事,也是我镇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对镇计生文化综合楼落成并正式启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抓好农村计生和文化事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计生和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去,就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去年以来,我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规范化乡镇文化站和计生服务所建设项目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规范操作,严格质量监督,把计生服务所和文化站达标工程建设列为我镇今年重点建设项目来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1078平方米,历时一年多紧张而有序的建设,现已落成并将正式启用。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建成,标志着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对我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的条件、新的环境对所有计生和文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因为办公条件的改善,而放松思想和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淡薄自已的责任与义务。要用全新的服务理念,殷实的服务内容,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服务全镇广大群众。

当前,麒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更容不得有丝毫懈怠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决定一切,为民高于一切”的理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勤政务实的作风,更加清正廉洁的形象,做好各项工作。

同志们,麒麟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落成,是麒麟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麒麟前进的一个新起点,更是奏响麒麟步入辉煌的一个进军号角,让我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饱满的政治激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为麒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麒麟镇广大干部群众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谢谢!

第7篇

一、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随着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形态的转变,整个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形成,我们群众文化事业,只有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更改革,走产业化,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下,强调文化的“统一性”、政治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的计划管理模式,统统由国家经费开支,造成文化事业与经济运行分离,也就造成了几十年来文化事业单位的综合定势:躺在国家财政上等靠要。财政供给不足,自身经济拮据,制约了文化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制约,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体制势在必然。

二、从群文事业的发展形势和意义,看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高涨,竞争意识的日趋激烈,给我们群众文化事业提出了转轨变型、建立新体制的新课题。我们还将面对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又给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新课题、新要求,需要我们的群文工作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路子。要以甘为人先的改革姿态走产业化道路,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认识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势,不断地提高对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认识。

三、强化产业意识

所谓产业化,用经济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一个单位。按照这个定义来回顾一下群文事业单位发展,可以这样说,还没有形成用经济的方法,即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群众文化工作。因而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状况。归根结底就是产业意识不强,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趋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势,形成了只讲事业不讲产业,只讲公益性、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等等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方式、旧观念。因此,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强化产业意识。

四、抓住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强化特色精品意识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定位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项目选择上,就有一个要适应市场需求,还有一个发展自身优势的问题。所谓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对群众文化产业而言,就是要开发有群众文化特点,有创造性,有影响,有效益的产业。只有文化本体项目才是我们最熟悉,最具有优势,最易于操作运行,也是最容易取得稳定效益的项目,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强化特色,就是不但要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有项目的独特风格情意,还有名人、名牌效应。强化精品意识,就是文化产品也像其它商品一样,产品质量决定着市场效益,精品意识,就犹如企业创名牌产品一样去创作文艺作品。

五、抓体制改革,优化结构,强化内部管理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公益性文化;政府作用;群众性

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是构成现代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表现为一是“公益性”,以有力的财政支撑,建立一个受法律保护的、遍及全社会的服务系统,以超越局部和个别利益的公正性操作,提供大量免费、无差别的基础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非营利性”,要求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社会大众的公益使命,并以注重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三是“教化娱乐性”,不仅是完成教化的载体,而且也是成就愉悦的本体;四是“引导性”,注重的是目标导向和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责任。党的十更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长期性,从而推动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就必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要求,大力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思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一批具有莆仙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莆田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目前,我市已逐渐形成了妈祖文化、旅游文化、工艺品、绘画艺术、演出艺术、会展文化等颇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为传承和保护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莆田市已经整合现有的莆仙戏文化资源,组建了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新组建的莆仙戏剧院将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的模式运营,以打造剧院品牌。莆田市政府每年将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莆仙戏的传承保护和精品创作。莆仙大剧院将成为莆仙戏剧院演出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莆田市还将利用莆仙大剧院这一平台,建设成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数字电影城,丰富民众的娱乐生活。

近年来,莆田市通过多方融资,投资20来亿元兴建了工艺美术城、妈祖文化研究院、莆仙大剧院、上塘珠宝城、坝下工艺村、莆田油画村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目前,莆田工艺美术城已有1000多家企业入驻;上塘珠宝城已形成了银饰、人造宝石、寿山石雕三大规模产业,日均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

莆田市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8428件,数量和质量均居福建省地级市前茅,其中馆藏的200多件妈祖文化文物冠绝全省,名扬全国。为更好地保护这些馆藏文物,莆田市拟投资约2.7亿元,建博物馆新馆,并于2011年开建,力争于2013年投入使用。仙洲宝泉工艺产业园正在建设中,而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妈祖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也正高起点规划中。

为了支持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莆田财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列入省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的33个项目每家给予补助5万元,共投入165万元;二是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对列入省资助的“农家书屋”每家给予补助2000元、对列入省补助困难地区的每家给予补助1000元。目前,我市共补助56.4万元建成338家“农家书屋”;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莆仙戏保护。从2011年起每年统筹安排莆仙戏传承保护发展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四是积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1年莆田市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以后每年还将在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五是大力弘扬妈祖文化。一次性拨付300万元用于《妈祖》电视剧拍摄。

可以说,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全市人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市的基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设施建设。我市目前还没有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建筑,公益性文化设施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不可否认,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总量不大、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和完善。

第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首先要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各县区要建好一个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以提升我市文化事业的硬实力。要加强县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村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乡镇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以改变城乡文化设施不对称的状况,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共享,惠及全民。

第二,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要坚持建、管、用并重,确保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提升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要保障弱势群体公共文化需求,统筹场馆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

第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以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要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第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农村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与市县政府信息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校园网等合作共享,提供更多适应农村需要的文化信息资源。

第五,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通过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融入新元素加以推广和利用。比如,抢抓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发扬南少林无数精髓;保护修缮木兰陂;对古谯楼,梅妃故里、郑樵草屋、梅峰寺等古迹的保护开发;古店八乐、涵江文十音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和推介演示,进一步增强我市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要依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重点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展示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软实力,把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区”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现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出现,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我们当前民众的文化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文化艺术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妨碍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应该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应该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应该革除。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文艺团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这些在职的老中青艺术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福利和生存状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用以编排演出优秀的剧本和剧目,创作和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发展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群众文化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途径和运行机制,切实为提升全民素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7.

第9篇

1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象征符号

艺术设计成为一个正式的文化领域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算悠久,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艺术设计行业逐步兴起,并且成为一个正式的文化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现代中国艺术设计成品来看曾经有很多盲目地效仿西方,缺乏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在近年来随着复古浪潮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很多行业都开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应用到自身行业的发展之中。艺术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往往由不同的文化象征符号组成,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对于群众文化建设来说,将来源于本土文化中的文化象征符号融入艺术设计之中,设计出来的成果将更吸引群众的眼光,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作品相对于普通设计来说,不仅仅需要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审美价值,因而艺术设计在创作过程中要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已经有很多设计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不同的元素,将这些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二者融合发展。而这些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元素与设计理念结合后就成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既是对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艺术设计作品的构成部分,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象征符号。文化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2艺术设计在群众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分析

群众文化事业是现在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群众文化事业就是丰富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相对于一般的文化产业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植根于人民群众。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复杂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群众文化中发掘艺术设计,我们不难发现设计产品也具有不同的特色。以甘肃省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为例分析。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段,是链接“西域”和“中原”地区的重要咽喉地带。2014年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共同申报下,丝绸之路由“长安到天山廊道”的路段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再一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艺术的发展常常与宗教联系起来,甘肃省作为佛教文化传入的重要地带,其佛教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独特的影响力。由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佛教艺术展就曾经获得第九届(2009~2010)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在这一次展览中,主要作品时东汉到明清年代的佛教文物作品。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单一的佛教文物展览并不能体现出甘肃的文化内涵,而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通过不同的陈列方式,利用空间的交错,营造出佛教文化气息。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展厅之中,通过将展厅设计成石窟、壁画相结合,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敦煌石窟之中。石窟流露出的古老气息,加以壁画的衬托,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佛境之中,令人肃然起敬。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佛教文化展中,古老的佛教文物是一大亮点,但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如何设计展厅才能将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甘肃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有很多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人文景观等。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来说,除了满足一般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当地群众,真正的让群众文化事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设计师通过对博物馆展厅的重新设计、构造,营造出具有神秘色彩的佛教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更可以向大众普及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艺术设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自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从艺术设计的内涵来看,其对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具体的影响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与一般的设计产品不同,其更加侧重于审美价值的体现。也许它没有一般设计品的实用功能,但它一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设计作为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不仅仅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群众的艺术审美品位。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而创作出的艺术设计作品,将宏观上的大众审美要求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既可以领略到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魅力,也可以看到属于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促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随着群众文化事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倾向于请一些专业的设计师来构造出独特的作品。通过这些设计出的作品,有时是作品本身,有时是用作品去衬托。无论如何,艺术设计在群众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群中文化多样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朱丽 单位:清水县文化馆

第10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75-01

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如何更好地丰富乡村文化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文化站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强文化站建设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乡镇文化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村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农村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镇文化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工作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基层文化站事业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文化站没有相应的购书、订阅报刊、开展活动以及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办公经费。难以起到稳定文化干部队伍,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因而限制了文化站的发展,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有些地方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人才分布不均,素质结构不合理.。虽然文化站从业人员增加,但人员素质机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青黄不接,没有形成梯形结构;三是文化专干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使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

(三)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一是文化工作相对弱化,没有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刚性考核指标,造成对文化站工作领导不力,或重视不够;二是在基层文化建设上,投资的主体不多。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仅仅把政府财政视为文化事业唯一的投资主体,方式单一,没有向更广泛的领域寻求投资主体或合作伙伴;三是投资的数量不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对经费的实际需求与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实际投入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一些地方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文化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

(四)基础较差,设施设备落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二、对当前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一些改进办法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文化站的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领导好、抓好。确实抓出实效来。要对文化站工作具有责任感、紧迫感,从而自觉积极地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的领导,使文化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增加投入。首先是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保障投入,其次是文化阵地、设施设备、开放经费的投入。同时建议地方财政每年要预算必要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文体活动的举办、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精品创作的奖励。

(三)必须整合人才资源。配备适量的文化专职管理干部,稳定队伍,稳定人心。同时,对现有在编在岗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调动和激发他们对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培养年轻文化人才,不断优化文化队伍结构。 加强队伍活力,增强事业后劲。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促进文化站有效管理。为有利统筹安排,工作调度,人财物应归口县局统一管理,并建立长效的考核、评聘、奖惩机制;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行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必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活动载体。1、创作和表演一系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开展好各种棋类、球类活动。 要把文化站办成让群众有学的,有看的,有玩的,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的宣传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各种场地,开展文娱活动。要注意照顾到老、中、青、少各种年龄的特点,开展好象棋、扑克、军棋、围棋、跳棋等棋类活动。为了提高群众的棋艺水平,节假日期间,可举行各棋类的比赛,达到交流棋艺,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经常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活动。以及秧歌、民族舞、健身操舞等大型群体性文体活动。 同时也要组织好重大节日的文体活动。3、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4、利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5、加强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6开展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挖掘展示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7深入基层调研、实践,探索新的辅导方法,培养骨干、抓好典型,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有新的突破。8、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扶持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和农民职业、业余剧团的发展。

三、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好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和引导,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其他不良风气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的稳定,农村不稳,则全国不稳, 切实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努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科技需求问题。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致富技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作用,从而为稳步推进文化强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2009年中央春节晚会赵本山演出的《不差钱儿》,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强烈需求。电视剧《乡村爱情》中,有些情节也是以群众文化的差异及融合作为戏剧的冲突和结局的。今天的农民群众有享受文化生活的权益,农民需要文化滋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国家在农村基层的职能工作部门文化站的责任。

文化站如何肩负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农村文化事业顺畅发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就需要有清晰思路,需要文化站更新传统观念在工作思路上加以创新,也需要文化站不断加强的自身软件和硬件建设,同时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站的支持、扶助。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已定成势,城镇化是解决农村人口定居置业的方向,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现代化农业是国家所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农村乡乡建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家电下乡等事项,加上农民工返乡带回的文化信息,使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对乡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扶助等,都在推进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站工作思路的创新,应立足于国家“三农”发展的制高点上,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保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吸取现代先进文化始终应成为文化站工作的着眼点。这是由农村社会性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时展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所决定的,就更需要有文化站这样的基层国家事业部门承担任务。

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代人的精神养料,更是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的活动及产品都是发源于乡村,很多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活动和产品,是农村文化站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脱离古朴的乡村风貌,风情逐渐趋于城市化和现代化。鉴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及其活动和产品就显得更重要了。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以各种形式席卷农村,另一方面农民青年多渠道和多途径地流入城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传承人的培养后继乏人。文化站在保持传扬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困境: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误差;资金问题;各项活动的协调组织问题等等。存在着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事,如何解决却是很繁重的事,这就需要文化站探索和创新。我们佳木斯郊区一带把民间活动骨干调动起来,并给予奖励,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始终红红火火地开展。探索精神旺盛,工作的的思路才会开阔。

加强文化站自身建设,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站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活动模式的老套路上运行。而思维模式、工作模式、活动模式的创新,集中到一点是取决于人的素质。文化站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1、至少具有一门文化艺术的专项能力,最好是一专多能。2、具有上下沟通的纵向能力,与平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联系密切、增进友谊的横向能力。具有这些能力对搞好文化活动很重要。具有纵向能力,有上层部门和领导的关爱,有基层群众的支持,文化的工作就会畅通。从横向能力角度看,有平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支持和互助合作,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顺畅。3、具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对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讲是硬功夫:既能组织常规性文化活动,又能组织特定的文化活动,更能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具有现代文化意识的文化活动。

政府对文化站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要给文化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创造宽松条件等,更以体现在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选用和待遇上。待遇要体现在文化站的政府职能定位上,从以往的状况看文化站在乡镇政府机构中处于较低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上,它得到的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帮助也是较弱的。给予文化站较高的行政级别、工作权限和行政待遇,会有助于文化站积极开展工作。有关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选用也是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文化站工作的重要方面。选用文化站工作人员在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能上必须严格把关,并注重日后的学习、培训。政府重视文化站的工作,当然包括县(区)以及市级文化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的政策贯彻、资金扶助、业务培训、活动辅导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文化站工作不能成为“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文化站的处境正变得越来越好,今天的文化站,要依据农民群众的新需求,依据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情势,遵循黑土地上传承的历史文化情结,尽快占领制高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改善工作环境,拓宽工作领域,实实在在替群众着想,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真正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办成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办成各村屯的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出文化辐射的能量,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贫困县 图书馆 管理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图书馆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图书馆硬件设施可以给人一时的新鲜感,但是要使之常新,就需要一种永久的吸引力,那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县级图书馆管理模式较为机械。这种管理理念无法适应新时期广大读者的入馆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现代人的读书需求出发,树立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将方便留给读者,把困难留给自己,尽最大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利。贫困地区图书馆要适应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搞好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馆藏文献资源匮乏.严重制约读者服务工作据统计.黔东南州各县级图书馆的藏书仅在1万至10万册之间.且以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纸质型文献为主, 资源老化;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基本无力新增文献,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约80万种, 而我国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仅能购到几百种;全世界每年出版期刊20万种,而我国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仅能购到几十种。如今,每年购书经费不足1万元的县级图书馆大约占1,4,每年购书不足500册的县级图书馆占113,有的县级图书馆甚至近五年来从未购置过一本新书,更没有视昕文献、电子文献等,其读者服务工作无从谈起。

1.3 设施滞后, 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低大部分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实现业务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工作大多局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不能迅速、准确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对于读者深层次的要求难以满足: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专业特长、阅读需求、阅读规律等了解甚少,图书利用率低;不少县级图书馆仍在实行闭架借书,各种各样的借书证、阅览证让读者无所适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馆际合作等工作滞后不前。

1.4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 文献利用率低目前.黔东南州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中仅有5O%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大多数是其他专业的函授学历,真正拥有图书馆专业学历的人员凤毛麟角; 职称较高,但业务水平低下的情况比比皆是;县级馆工作人员工作不到位,造成基层群众不了解图书馆、不懂得利用图书馆的现状。致使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加快我县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法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用于文化事业的专项拨款和扶持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县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我县图书馆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县政府应按预算,足额拨付专项资金;二是积极争取省、州的各类文化项目资金:三是要求对口帮扶单位以资金或物资的形式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四是动员鼓励社会名流向图书馆事业捐款;五是想方设法吸取民间资金用于扶持图书馆事业发展。

(二)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增强图书采购的针对性

贫困地区的图书馆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将藏书的补充对准读者的需要,同时,注意符合贫困地区当前和今后的科研工作、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购人员应该了解、掌握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调整状况以及广大群众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适应能力和科研、文化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图书。二是采购人员要摸清贫困地区图书馆当前的馆藏情况。要全面了解藏书的品种、复本量及比例;明确补缺配漏的内容和数量,分析各类图书复本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学科藏书量的比例与读者需求的适应度。三是采购人员要摸清贫困地区图书馆图书的流通情况。要注意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还要定期对图书流通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反映图书利用情况和阅读倾向的数据,并作为文献采集的依据。四是采购人员要掌握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信息,采购具有前导性的图书资料,使广大读者从图书馆得到更直接、更准确的信息资料。

(三)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到图书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读者人数猛增,图书流通量成倍增加,人多书少,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特别是新的文献得不到及时足够的补充,供不应求。要缓解上述矛盾,合理使用藏书非常重要。一是针对广大读者开设“如何使用图书馆”专题讲座,使其充分掌握借阅规则,尽量缩短借阅周期,以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二是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有限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三是调整和延长图书馆开放服务时间。由于图书馆面对的客体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行业,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在不影响工作人员法定工作的前提下,既合理利用人力又方便读者,延长和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服务时间。

(四)改进借阅方式,促进图书馆服务职能的转变

为了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必须向主动化、情报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对此,一是要在借阅方式上大力推行开架借阅即允许广大读者进入流通书库,挑选自己所需文献。二是要针对贫困地区广大读者群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将大量复杂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索引,向读者推荐具有高新学术水平的科技文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情报服务,推动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三是要定期开展读者调查,把握读者需求,并把各种统计工作认真抓起来,做到知己知彼,并以此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调查统计工作起到“校正器”、“指示器”的作用。还要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藏书体系,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图书馆的协作,相互学习,建立联网体系,开展资源共享。